CN201489283U - 显影盒 - Google Patents

显影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489283U
CN201489283U CN2009201469444U CN200920146944U CN201489283U CN 201489283 U CN201489283 U CN 201489283U CN 2009201469444 U CN2009201469444 U CN 2009201469444U CN 200920146944 U CN200920146944 U CN 200920146944U CN 201489283 U CN201489283 U CN 2014892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detection
state
downstream
driving fo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2014694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西川幸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4892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489283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显影盒,即使在向传递齿轮列传递些许错误驱动力时也能抑制检测突起移动。包括具有检测突起(92)的检测齿轮(90)和具有将驱动力向检测齿轮传递的多个齿轮的传递齿轮列。传递齿轮列具有第一齿轮(传递齿轮)和第二齿轮(检测齿轮)。第一齿轮具有与在上游侧邻接的齿轮始终啮合的第一传递齿轮(81)和第二传递齿轮(82),第二传递齿轮配置在与第一传递齿轮在轴向偏离的位置,在其一部分具有能与在下游侧邻接的齿轮啮合的齿轮齿部(82A),在其另一部分具有不能与在下游侧邻接的齿轮啮合的缺齿部(82B)。第二齿轮具有能与在其上游侧邻接的齿轮啮合的齿轮齿部(93A)和不能与在其上游侧邻接的齿轮啮合的缺齿部(93B)。

Description

显影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显影盒。
背景技术
一般在激光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中,收容有调色剂的显影盒能够相对于装置主体安装或拆卸调色剂。作为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以往公知有能够判断所安装的显影盒是否为新产品(新产品检测)的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
具体而言,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装置主体侧包括:可摆动自如的臂状的致动器、对致动器向中立位置施力的弹簧、检测致动器的摆动的传感器、和根据来自传感器的信号进行新产品检测的控制装置。并且,在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上的显影盒中设有:检测突起,从预定的轴部向径方向外侧伸出;检测齿轮,以上述轴部为中心与检测突起一体地旋转;和传递齿轮列,与该检测齿轮啮合,并且向显影辊或搅拌器等传递驱动力。
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将新产品状态的显影盒安装到装置主体上时,检测突起按压致动器的一端从而致动器摆动,由传感器检测该摆动。检测到摆动的传感器将表示该情况的检测信号发送给控制装置,控制装置根据所接收的检测信号判断显影盒为新产品。
并且,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安装显影盒后,例如关闭前盖时,通过控制装置执行加热动作(空转动作)。在这里,空转动作是指为了搅拌显影盒内的调色剂而使盒内搅拌器旋转的动作。
在这种空转动作中,来自设在装置主体侧上的驱动源的驱动力经由传递齿轮列向搅拌器和检测齿轮传递。由此,开始利用搅拌器进行调色剂的搅拌,并且检测突起旋转进而按压致动器的一端,在预定位置从致动器脱离。然后,致动器因弹簧的作用力返回中立位置。
因此,在使用过的显影盒中,检测突起的位置位于不同于初始位置的位置上。由此,将使用过的显影盒从装置主体拆下后再次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时,由于在该图像形成装置内致动器不被检测突起按压,因此未接收到检测信号的控制装置判断所安装的显影盒为旧产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67994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显影盒中,在使用显影盒前对传递齿轮列进行了操作的情况下,检测齿轮与传递齿轮列连动而旋转,有可能使检测突起的位置移动至不希望的位置上。这样一来,产生不能通过主体侧的致动器准确地检测到检测突起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影盒,即使在向传递齿轮列传递了些许错误的驱动力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检测突起的移动。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包括:收容显影剂的框体;检测齿轮,可旋转地设在上述框体上,具有从相对于旋转中心沿径方向偏离的位置向上述框体外侧突出的检测突起;和传递齿轮列,可旋转地设在上述框体上,具有将从外部输入的驱动力向上述检测齿轮传递的多个齿轮,作为上述传递齿轮列的一个齿轮设有第一齿轮,在轴方向上具有不同的齿轮形状,上述第一齿轮包括:第一传递齿轮,在上述驱动力的传递方向上,与在该第一齿轮的上游侧邻接的齿轮始终啮合;和第二传递齿轮,配置在与上述第一传递齿轮在轴方向上偏离的位置上,在其一部分上具有能够与在该第一齿轮下游侧邻接的齿轮啮合的齿轮齿部,并且在其另一部分上具有不能够与在其下游侧邻接的齿轮啮合的缺齿部,并且,作为上述传递齿轮列及上述检测齿轮中的一个齿轮,具有位于上述第一齿轮的传递方向下游侧的第二齿轮;上述第二齿轮包括:齿轮齿部,在上述驱动力的传递方向上,能够与在该第二齿轮的上游侧邻接的齿轮始终啮合;和缺齿部,不能够与在上述第二齿轮上游侧邻接的齿轮啮合;上述第一齿轮和上述第二齿轮构成为能够以下述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进行变位:所述第一状态中,上述第二传递齿轮的缺齿部与在该第一齿轮下游侧邻接的齿轮相对,并且上述第二齿轮的齿轮齿部与在该第二齿轮上游侧邻接的齿轮相对,所述第二状态中,上述第二传递齿轮的齿轮齿部与在该第一齿轮下游侧邻接的齿轮啮合而上述第一齿轮和上述第二齿轮一起旋转,所述第三状态中,上述第二齿轮的缺齿部与在该第二齿轮上游侧邻接的齿轮相对。
根据本实用新型,在向传递齿轮列传递些许错误的驱动力的情况下,即使从上游侧向第一齿轮传递驱动力,在第一齿轮及第二齿轮从第一状态成为第二状态为止的期间,第一齿轮的旋转不会传递到第二齿轮。由此驱动力不会传递到检测齿轮,从而检测突起可维持静止状态。因此,即使错误的驱动力传递到传递齿轮列,也能将检测突起位置在预定的位置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在传递齿轮和检测齿轮从第一状态成为第二状态为止的期间,驱动力不会传递到检测齿轮,从而即使错误的驱动力些许传递到传递齿轮列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检测突起的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安装有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显影盒的激光打印机的侧剖视图。
图2(a)是表示拆下显影盒盖体的状态的侧视图,图2(b)是表示安装有盖体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a)是表示传递齿轮和检测齿轮周围的结构的分解透视图,图3(b)是表示第二支撑轴部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从主体壳体拆下显影盒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新产品规格检测装置的各结构部件的透视图。
图6是说明将显影盒安装到主体壳体上时的传递齿轮和检测齿轮的动作的图,图6(a)表示刚安装后的状态的说明图,图6(b)是表示传递齿轮相对检测齿轮相对旋转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7(a)是表示传递齿轮和检测齿轮一起旋转的状态的说明图,图7(b)是表示检测齿轮从传递齿轮脱离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8(a)是表示在扣合片扣合于第二扣合槽的状态的说明图,图8(b)是表示从扣合片从第二扣合槽脱离的状态的说明图,图8(c)是表示扣合片扣合于第一扣合槽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将搅拌器驱动齿轮作为第一齿轮,将传递齿轮作为第二齿轮的方式的图,图9(a)表示刚安装后的状态的说明图,图9(b)是表示搅拌器驱动齿轮相对传递齿轮相对旋转的状态的说明图,图9(c)是表示搅拌器驱动齿轮、传递齿轮以及检测齿轮一体地旋转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0(a)是表示搅拌器驱动齿轮和传递齿轮一体地旋转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0(b)是表示传递齿轮从搅拌器驱动齿轮脱离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将搅拌器驱动齿轮作为第一齿轮,将检测齿轮作为第二齿轮,在它们之间设置普通齿轮的方式的图,图11(a)表示刚安装后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1(b)是表示搅拌器驱动齿轮相对齿轮相对旋转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1(c)是表示搅拌器驱动齿轮、齿轮以及检测齿轮一体地旋转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2(a)是表示搅拌器驱动齿轮、齿轮以及检测齿轮一体地旋转的状态的说明图,图12(b)是表示检测齿轮从齿轮脱离的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适当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在以下说明中,首先简单说明激光打印机的整体结构,然后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特征部分。并且在以下说明中,以使用激光打印机1时的用户作为基准的方向进行说明。即,在图1中,将右侧称为“近前侧”,将左侧称为“里侧”,将纸面垂直方向中内侧称为“右侧”,将纸面垂直方向中近前侧称为“左侧”。并且关于上下方向,将图中上下方向直接称为“上下方向”。
(激光打印机的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激光打印机1包括用于向主体壳体2内供给纸张3的送纸部4、用于在纸张3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5等。
(送纸部的结构)
送纸部4为公知的结构,其主要包括送纸盘6、纸张按压板7以及纸张传送机构9。在送纸部4中,送纸盘6内的纸张3被纸张按压部7压向上方,通过纸张传送机构9向图像形成部5传送。
(图像形成部的结构)
图像形成部5包括扫描单元16、工艺盒17、定影部18等。
扫描单元16包括未图示的激光发光部、多棱镜、透镜、反射镜等。在扫描单元16中,激光束通过由图中点划线所示的路径,以高速扫描方式照射感光鼓27的表面上。
可通过适当开放主体壳体2近前侧的前盖2A而将工艺盒17相对于主体壳体2装拆。该工艺盒17主要由显影盒28和鼓单元51构成。
显影盒28以经由鼓单元51相对于主体壳体2装拆自如的方式、或者以相对于固定在主体壳体2上的鼓单元51装拆自如的方式进行安装。显影盒28主要包括显影辊31、层厚限制板32、供给辊33以及调色剂仓34。
在该显影盒28中,调色剂仓34内的作为显影剂一例的调色剂被搅拌器34A搅拌后,通过供给辊33向显影辊31供给,此时,供给辊33和显影辊31之间摩擦带正电。供给到显影辊31上的调色剂伴随着显影辊31的旋转进入层厚限制板32和显影辊31之间,并且被摩擦带电的同时作为一定厚度的薄层保持在显影辊31上。后文将详细描述显影盒28。
鼓单元51主要包括公知的感光鼓27、栅格电极(scorotron)型带电器29以及转印辊30。在该鼓单元51内,感光鼓27的表面由栅格电极型带电器29均匀带正电后,通过来自扫描单元16的激光束的高速扫描进行曝光。由此,曝光部分的电位下降,形成基于图像数据的静电潜影。
接着,通过显影辊31的旋转,保持在显影辊31上的调色剂被供给到形成于感光鼓27表面上的静电潜影,在感光鼓27的表面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然后,纸张3被传送到感光鼓27和转印辊30之间,从而保持在感光鼓27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纸张3上。
定影部18为公知的结构,其包括加热辊41和按压辊42。在定影部18中,被转印到纸张3上的调色剂,在纸张3通过加热辊41和按压辊42之间的期间热定影。在定影部18热定影的纸张3通过排纸辊45而向排纸盘46上送出。
(显影盒的详细结构)
接着,对作为本实用新型特征部分的显影盒28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a)及图2(b)所示,显影盒28除了包括上述显影辊31等以外,作为框体的一例包括盒主体60及盖体70,盖体70以可装拆的方式安装在盒主体60的左侧面。在盒主体60和盖体70之间,设有齿轮机构61、作为第一齿轮的一例的传递齿轮80和作为第二齿轮的一例的检测齿轮90。
齿轮机构61为使从外部输入的驱动力传递到上述的显影辊31、供给辊33以及搅拌器34A的机构。齿轮机构61包括:输入齿轮62,从设在主体壳体2侧的驱动装置130(参照图4)传递驱动力;直接与该输入齿轮62啮合的显影辊驱动齿轮63及供给辊驱动齿轮64;和搅拌器驱动齿轮66,经由中间齿轮65与输入齿轮62啮合。在这里,显影辊驱动齿轮63、供给辊驱动齿轮64及搅拌器驱动齿轮66分别是驱动图1所示的显影辊31、供给辊33及搅拌器34A的齿轮,它们一体设在显影辊31、供给辊33及搅拌器34A的各轴的端部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由齿轮机构61的输入齿轮62、中间齿轮65及搅拌器驱动齿轮66、后述的传递齿轮80构成将从外部输入的驱动力向检测齿轮90传递的传递齿轮列。
如图3(a)所示,传递齿轮80由在轴方向上具有不同齿轮形状的二级齿轮形成。具体而言,传递齿轮80包括位于驱动力传递方向上游侧的第一传递齿轮81和位于下游侧的第二传递齿轮82。
第一传递齿轮81为在整个圆周上形成齿轮齿部的齿轮,仅与其上游侧邻接的搅拌器驱动齿轮66(参照图2)始终啮合,由于与位于其下游侧的检测齿轮90在轴方向上偏离而配置,因此两者不啮合。为便于说明,在图2、后述的图6、图7中以双点划线表示第一传递齿轮81。
第二传递齿轮82构成为以与第一传递齿轮81同轴的方式配置在与在轴方向上偏离的位置上而形成一体,从而能与第一传递齿轮81一体地旋转。第二传递齿轮82在外周部的一部分具有能与在其下游侧邻接的检测齿轮90啮合的齿轮齿部82A,并且在外周部的另一部分具有不能与检测齿轮90啮合的缺齿部82B。
结构如上的传递齿轮80具有沿轴方向贯通其旋转中心部的通孔80A,该通孔80A的内周面可旋转地支撑在圆筒状的第一支撑轴部67上,所述第一支撑轴部67形成于盒主体60上。在这里,第一支撑轴部67的一部分构成可在径方向上挠曲变形的钩形的防脱片67A,通过该防脱片67A与传递齿轮80的端面扣合而防止传递齿轮80脱离。
检测齿轮90配置在传递齿轮80的下游侧,主要包括圆筒状的内筒部91、检测突起92和连接内筒部91和检测突起92的连接框架93。
内筒部91可旋转地支撑在作为轴部一例的圆筒状的第二支撑轴部68上,该第二支撑轴部68形成在盒主体60上。在内筒部91的与盒主体60相反一侧的端部上,形成有与形成于第二支撑轴部68前端的扣合片68A扣合的第一扣合槽91A和第二扣合槽91B。由此,直到对检测齿轮90朝向圆周方向施加预定的力为止的期间,通过扣合片68A和第一扣合槽91A(或第二扣合槽91B)之间的扣合,维持检测齿轮90的位置。
在这里,扣合片68A构成为可在第二支撑轴部68的径方向上挠曲变形,其前端形成向径方向外侧突出的钩形。如图3(b)所示,扣合片68A的形成钩形的前端部中,在检测齿轮90的旋转方向上与检测齿轮90的扣合槽91A、91B抵接的一侧的抵接面68B形成相对于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另一侧抵接面68C形成沿着径方向的(与旋转方向正交)平面。由此,检测齿轮90仅能向图3中的顺时针方向(一侧方向)旋转。
另外,扣合片68A的与倾斜抵接面68B的径方向内侧连续而形成的面成为与旋转方向正交的正交面68D。第二支撑轴部68具有与该正交面6gD经由些许空隙而相对的支撑面6gE。由此,检测齿轮90沿图3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时,平面状的抵接面68C被检测齿轮90的扣合槽91A、91B按压而使扣合片68A向旋转方向挠曲的情况下,扣合片68A的正交面68D良好地支撑在支撑面68E上,从而抑制检测齿轮90的旋转。
并且,如图3(a)所示,第二支撑轴部68的根部68F以比前端部68G大的直径形成。因此,检测齿轮90因该根部68F而被支撑在距盒主体60预定量的位置上,从而能与第二传递齿轮82啮合。
检测突起92形成为从相对于检测齿轮90的旋转中心而在径方向上偏离的位置沿轴方向延伸,通过如图2(b)所示的盖体70上的圆弧状长槽71并向盖体70的外侧突出。该检测突起92可伴随着检测齿轮90的旋转而沿着盖体70的长槽71移动。
连接框架93具有包围内筒部91的圆筒状部位,在该部位的外周面上形成有能与在其上游侧邻接的第二传递齿轮82啮合的齿轮齿部93A和不能与第二传递齿轮82啮合的缺齿部93B。
结构如上的传递齿轮80及检测齿轮90构成为能够以图6(a)、图6(b)所示的第一状态、图7(a)所示的第二状态和图7(b)所示的第三状态进行变位。在这里,“第一状态”是指构成传递齿轮80的第二传递齿轮82的缺齿部82B与在该传递齿轮80的下游侧邻接的检测齿轮90(齿轮齿部93A)相对,并且检测齿轮90的齿轮齿部93A与在该检测齿轮90的上游侧邻接的传递齿轮80(缺齿部82B)相对的状态。并且,“第二状态”是指构成传递齿轮80的第二传递齿轮82的齿轮齿部82A与在该传递齿轮80的下游侧邻接的检测齿轮90的齿轮齿部93A啮合而传递齿轮80和检测齿轮90一起旋转的状态。并且,“第三状态”是指检测齿轮90的缺齿部93B与在该检测齿轮90的上游侧邻接的传递齿轮80相对的状态。
形成于检测齿轮90上的第二扣合槽91B是在显影盒28为新产品状态时与扣合片68A扣合的槽,其使检测齿轮90保持上述的第一状态。并且,形成于检测齿轮90上的第一扣合槽91A是通过空转动作使检测齿轮90旋转预定量时与扣合片68A扣合的槽,其使检测齿轮90保持上述的第三状态。并且,齿轮齿部93A和缺齿部93B以预定的比例形成,以使扣合片68A和扣合槽91A、91B之间的关系成为上述关系。
(主体壳体内的详细结构)
如图4所示,在主体壳体2内设有驱动装置130、新产品规格检测装置120。下面对它们进行简单说明。
在主体壳体2内安装有显影盒28的部分,设有向显影盒28的输入齿轮62传递驱动力的驱动装置130、和可执行新产品检测及规格检测的新产品规格检测装置120。
驱动装置130由未图示的多个齿轮和驱动马达构成。当显影盒28安装在主体壳体2内时,通过驱动装置130一侧的齿轮与输入齿轮62啮合,来自驱动马达的驱动力经由各齿轮向输入齿轮62传递。在驱动装置130中,与输入齿轮62啮合的齿轮例如构成为与前盖2A的开闭连动而相对于输入齿轮62进退。
如图5所示,新产品规格检测装置120主要包括光传感器121、检测臂122、螺旋弹簧123以及控制装置124。
光传感器121是对检测臂122的摆动进行检测的传感器,当由受光部121B接收到来自发光部121A的光时,向控制装置124输出预定的信号。
检测臂122包括可旋转地支撑在主体壳体2上的筒状部122A、从筒状部122A向径方向外侧延伸的遮光臂122B以及抵接臂122C,该检测臂122构成为能够以筒状部122A为中心摆动。并且,在检测臂122的遮光臂122B的适当部位安装有螺旋弹簧123,由此检测臂122通过螺旋弹簧123始终向中立位置受到施力。在该中立位置,遮光臂122B的前端部122D配置在发光部121A和受光部121B之间。并且在该中立位置,抵接臂122C的前端部122E配置在可与检测突起92抵接的位置上,该检测突起92从安装在主体壳体2上的显影盒28的外表面突出。
控制装置124具有根据光传感器121检测的检测臂122有无摆动而对应地判断显影盒28是否为新产品的功能、和根据从驱动装置130的驱动开始至检测臂122恢复原来位置为止所需的时间而对应地判断显影盒28的规格的功能。具体而言,该控制装置124根据来自检测前盖2A关闭动作的传感器的关闭信号或接通激光打印机1电源时产生的信号,执行公知的空转动作。并且,该控制装置124通过判断是否接收到由于检测臂122被检测突起92按压而从光传感器121输出的ON信号,由此判断是否为新产品。并且,该控制装置124,根据检测臂122处于从原来姿势倾斜的状态的情况下而从光传感器121持续输出的ON信号的接收时间(从开始空转动作至检测臂122恢复原来姿势而中断来自光传感器121的ON信号为止的时间),判断规格(例如判断是最大图像形成个数为3000张的类型还是6000张的类型)。
接着,对将显影盒28安装到主体壳体2上时的传递齿轮80、检测齿轮90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如将新产品的显影盒28安装在主体壳体2内,则如图6(a)所示,检测齿轮90的检测突起92与检测臂122的下端部抵接。然后,检测臂122被检测突起92按压,使检测臂122的下端部与检测突起92(显影盒28)一起向里侧移动。
检测臂122这样摆动时,从光传感器121向控制装置124输出ON信号,通过该控制装置124判断为新产品。然后,通过控制装置124执行公知的空转动作时,如图6(b)所示,驱动装置130的驱动力经由输入齿轮62、中间齿轮65及搅拌器驱动齿轮66向构成传递齿轮80的第一传递齿轮81传递,使传递齿轮80逆时针旋转。此时,由于处于构成传递齿轮80的第二传递齿轮82的缺齿部82B与检测齿轮90的齿轮齿部93A相对的第一状态,因此传递齿轮80相对于静止状态的检测齿轮90相对旋转。这样仅有传递齿轮80旋转时,由于驱动力不能传递到检测齿轮90,因此检测突起92维持在该位置,持续向控制装置124输出上述ON信号。
然后,如图7(a)所示,传递齿轮80相对于检测齿轮90进而相对旋转时,构成传递齿轮80的第二传递齿轮82的齿轮齿部82A与检测齿轮90的齿轮齿部93A啮合(成为第二状态),检测齿轮90与传递齿轮80一起旋转。检测齿轮90这样旋转时,检测突起92向近前侧移动,检测臂122因螺旋弹簧123的作用力返回中立位置。由此,检测臂122的遮光臂122B返回原来位置,遮断来自发光部121A的光,从而使光传感器121处于OFF状态后中止向控制装置124发送ON信号。
由此,可计算出来自光传感器121的ON信号的接收时间,控制装置124根据该接收时间进行规格判断。该接收时间例如可根据规格适当改变第二传递齿轮82的缺齿部82B圆周方向上的长度来进行变更。即,不将传递齿轮80设为二级齿轮,而设成在整个圆周具有齿轮齿部的普通的一级齿轮(例如仅第一传递齿轮81),使该齿轮与检测齿轮90在初始状态下啮合时,空转动作的同时能使检测突起92与移动。因此,通过与规格对应地区分使用利用这种一级齿轮的结构和本实施方式的结构(利用二级齿轮结构的传递齿轮80),能作出较大的时间差。
然后,检测齿轮90进而旋转,如图7(b)所示,检测突起92位于长槽71(参照图2(b))的最近前侧的一端时,检测齿轮90的齿轮齿部93A从第二传递齿轮82脱离,检测齿轮90的旋转停止(成为第三状态)。由此,来自传递齿轮80的驱动力不向检测齿轮90传递,检测齿轮90停留在该位置。
另外,如上所述地检测齿轮90旋转之前,如图8(a)所示,形成于第二支撑轴部68上的扣合片68A与形成于检测齿轮90的内筒部91上的第二扣合槽91B扣合。当检测齿轮90旋转时,扣合片68A如图8(b)所示地向径方向内侧变形并从第二扣合槽91B脱离。然后,如图8(c)所示,扣合片68A与第一扣合槽91A扣合。由此,检测齿轮90的旋转在图7(b)所示的位置(第三状态)可靠地停止,检测齿轮90保持将其缺齿部93B朝向传递齿轮80的姿势。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可得到如下所述的效果。
由于在传递齿轮80和检测齿轮90从第一状态成为第二状态为止的期间,不向检测突起92传递驱动力,因此即使在因用户的错误操作向齿轮机构61或传递齿轮80传递些许错误的驱动力的情况下,也能抑制检测突起92的移动。
由于作为第一齿轮的传递齿轮80和作为第二齿轮的检测齿轮90邻接,因此检测齿轮90位于最终位置后(成为第三状态),与齿轮机构61一起继续旋转的传递齿轮80的各齿轮齿部(第二传递齿轮82的齿轮齿部82A)的前端不会与检测齿轮90发生干扰。因此,能够抑制打印动作中的传递齿轮80和检测齿轮90之间的干扰,抑制噪声的产生。即,在传递齿轮80(第二传递齿轮82)和作为第二齿轮的检测齿轮90之间,即使设置在整个圆周上具有齿轮齿部的普通齿轮,也能抑制用户的错误操作引起的检测突起92的移动,但在该结构中,第三状态后也继续旋转的传递齿轮80的齿轮齿部82A与邻接的普通齿轮断续地扣合(碰撞)。因此,在该结构中,由于传递齿轮80和普通齿轮断续地反复碰撞而产生噪音,从而优选的是如上述实施方式一样,使作为第一齿轮的传递齿轮80和作为第二齿轮的检测齿轮90邻接。
通过扣合片68A与第一扣合槽91A扣合,在将检测齿轮90的缺齿部93B朝向传递齿轮80的状态下保持检测齿轮90的姿势,因此能抑制传递齿轮80再次与检测齿轮90的齿轮齿部93A啮合引起的检测齿轮90的错误动作。
由于通过扣合片68A与第二扣合槽91B扣合,能使检测突起92维持初始位置,因此能进而抑制用户的错误操作引起的检测突起92的移动。
并且,通过将扣合片68A的抵接面68B、68C中的一侧抵接面68B设成相对于第二支撑轴部68的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将另一侧抵接面68C设成沿着第二支撑轴部68的径方向的平面,可使检测齿轮90仅向一侧方向旋转,因此能抑制检测齿轮90因用户的错误操作从最终位置返回初始位置,能进而可靠地执行新产品检测。
其中,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如以下例示以各种方式利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传递齿轮80构成为第一齿轮,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只要是将从外部输入的驱动力向检测齿轮传递的传递齿轮列,可以将任意齿轮构成为第一齿轮。并且,将检测齿轮90构成为第二齿轮,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只要是上述传递齿轮列及检测齿轮中的比第一齿轮下游侧的齿轮,可以将任意齿轮构成为第二齿轮。
例如图9(a)所示,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搅拌器驱动齿轮66构成为第一齿轮,将传递齿轮80构成为第二齿轮。即,在该结构中,由始终与中间齿轮65啮合的第一传递齿轮100和在轴方向上与第一传递齿轮100邻接的第二传递齿轮110以二级齿轮状构成搅拌器驱动齿轮66。并且,在第二传递齿轮110上形成可与下游侧的传递齿轮80啮合的齿轮齿部111,并且形成不能与传递齿轮80啮合的缺齿部112。
并且,在传递齿轮80上形成可与上游侧的第二传递齿轮110及下游侧的检测齿轮90啮合的齿轮齿部810,并且形成不能与第二传递齿轮110及检测齿轮90啮合的缺齿部820。在这里,检测齿轮90等的其他结构由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因此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结构如上的搅拌器驱动齿轮66及传递齿轮80构成为可以图9(a)、图9(b)所示的第一状态、图9(c)、图10(a)所示的第二状态和图10(b)所示的第三状态进行变位。在这里,“第一状态”是指构成搅拌器驱动齿轮66的第二传递齿轮110的缺齿部112与在该搅拌器驱动齿轮66的下游侧邻接的传递齿轮80(齿轮齿部810)相对,并且传递齿轮80的齿轮齿部810与在该传递齿轮80的上游侧邻接的搅拌器驱动齿轮66(缺齿部112)相对的状态。并且,“第二状态”是指构成搅拌器驱动齿轮66的第二传递齿轮110的齿轮齿部111与在该搅拌器驱动齿轮66的下游侧邻接的传递齿轮80的齿轮齿部810啮合而搅拌器驱动齿轮66和传递齿轮80一起旋转的状态。并且,“第三状态”是指传递齿轮80的缺齿部820与在该传递齿轮80的上游侧邻接的搅拌器驱动齿轮66相对的状态。
根据该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地,在从第一状态变成第二状态为止的期间,通过搅拌器驱动齿轮66相对于传递齿轮80相对旋转,驱动力不会传递到传递齿轮80及检测齿轮90,检测突起92维持在该位置。并且,从第二状态变成第三状态时,传递齿轮80从搅拌器驱动齿轮66脱离,检测突起92在最终位置停止。因此,在该结构中,也能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在该结构中,采用了具有缺齿部93B的检测齿轮90,但采用整个圆周为齿轮齿部的检测齿轮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效果。
并且,例如图11(a)所示,也可以将搅拌器驱动齿轮66构成为第一齿轮,将检测齿轮90构成为第二齿轮,在所述齿轮66、90之间设置在整个圆周上具有齿轮齿的普通齿轮200。结构如上的搅拌器驱动齿轮66及检测齿轮90构成为可以图11(a)、图11(b)所示的第一状态、图11(c)、图12(a)所示的第二状态和图12(b)所示的第三状态进行变位。在这里,“第一状态”是指构成搅拌器驱动齿轮66的第二传递齿轮110的缺齿部112与在该搅拌器驱动齿轮66的下游侧邻接的齿轮200相对,并且检测齿轮90的齿轮齿部93A与在该检测齿轮90的上游侧邻接的齿轮200相对的状态。并且,“第二状态”是指构成搅拌器驱动齿轮66的第二传递齿轮110的齿轮齿部111与在该搅拌器驱动齿轮66的下游侧邻接的齿轮200啮合而搅拌器驱动齿轮66和检测齿轮90一起旋转的状态。并且,“第三状态”是指检测齿轮90的缺齿部93B与在该检测齿轮90的上游侧邻接的齿轮200相对的状态。
根据该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地,在从第一状态变成第二状态为止的期间,通过搅拌器驱动齿轮66相对于齿轮200相对旋转,驱动力不会传递到齿轮200及检测齿轮90,检测突起92维持在该位置。并且,从第二状态变成第三状态时,检测齿轮90从齿轮200脱离,检测突起92在最终位置停止。因此,在该结构中,也能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检测齿轮90上形成扣合槽91A、91B,在第二制成轴部68形成了扣合片68A,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也可以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反地,在检测齿轮上形成扣合片,在轴部上形成扣合槽。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检测齿轮90不形成第二扣合槽91B,而仅形成第一扣合槽91A。其中,在不形成第二扣合槽91B的情况下,由于在初始位置上扣合片86A总是维持在内筒部91的内表面向径方向内侧挠曲的状态,因此扣合片86A的复原力变弱而有时不能与第一扣合槽91A良好地扣合。因此优选的是,如上述实施方式通过形成第二扣合槽91B,构成能够可靠地发挥扣合片86A的复原力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激光打印机1中应用了本实用新型,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还可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其他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复印机、复合机等中。
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各齿轮的数量、布局可适当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搅拌器驱动齿轮66和检测齿轮90之间仅设置了一个传递齿轮80,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可以设置多个传递齿轮。

Claims (9)

1.一种显影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框体,收容显影剂;和
齿轮列(80、90;66、80、90;66、200、90),可旋转地设置在所述框体上,具有将从外部输入的驱动力从上游侧向下游侧传递的多个齿轮,
位于所述齿轮列的驱动力传递方向下游侧最末端的齿轮(90)上形成有检测突起(92),该检测突起(92)从相对于该下游侧最末端的齿轮(90)的旋转中心沿径向偏离的位置向所述框体外侧突出,
作为所述齿轮列的一个齿轮设有第一齿轮(80、66、66),所述第一齿轮包括:
第一传递齿轮(81、100、100),在所述驱动力的传递方向上,与在该第一齿轮(80、66、66)的上游侧邻接的齿轮始终啮合;和
第二传递齿轮(82、110),配置在与所述第一传递齿轮(81、100、100)在轴方向上偏离的位置上,在其一部分上具有能够与在该第一齿轮下游侧邻接的齿轮啮合的齿轮齿部(82A、111、111),并且在其另一部分上具有不能够与在其下游侧邻接的齿轮啮合的缺齿部(82B、112、112),
并且,作为所述齿轮列中的另一个齿轮,具有位于所述第一齿轮的传递方向下游侧的第二齿轮(90、80、90),
所述第二齿轮(90、80、90)包括:
齿轮齿部(93A、810、93A),在所述驱动力的传递方向上,能够与在该第二齿轮的上游侧邻接的齿轮啮合;和
缺齿部(93B、820、93B),不能够与在所述第二齿轮上游侧邻接的齿轮啮合,
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构成为能够以下述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进行变位:
所述第一状态中,所述第二传递齿轮的缺齿部与在该第一齿轮下游侧邻接的齿轮相对,并且所述第二齿轮的齿轮齿部与在该第二齿轮上游侧邻接的齿轮相对,
所述第二状态中,所述第二传递齿轮的齿轮齿部与在该第一齿轮下游侧邻接的齿轮啮合而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一起旋转,
所述第三状态中,所述第二齿轮的缺齿部与在该第二齿轮上游侧邻接的齿轮相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齿轮是位于驱动力传递方向下游侧最末端的齿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齿轮在驱动力传递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位于驱动力传递方向下游侧最末端的齿轮之间。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在驱动力传递方向上,所述第二齿轮在所述第一齿轮的下游侧与所述第一齿轮邻接。
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在驱动力传递方向上,在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之间具有至少一个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经由该至少一个齿轮连接。
6.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所述第二齿轮使其可旋转的轴部,在所述第二齿轮及所述轴部的一方形成有扣合片,所述扣合片构成为能够在所述轴部的径方向上挠曲变形自如,并且在所述第二齿轮及所述轴部的另一方形成有第一保持槽,所述第一保持槽在所述第三状态下与所述扣合片扣合。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齿轮及所述轴部的所述另一方形成有第二保持槽,所述第二保持槽在所述第一状态下与所述扣合片扣合。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扣合片的在所述第二齿轮旋转方向上与所述第一保持槽相对的面中,将一方形成相对于所述轴部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将另一方形成沿着所述轴部径方向的平面,由此使所述第二齿轮仅能向一侧方向旋转。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扣合片的在所述第二齿轮旋转方向上与所述第二保持槽相对的面中,将一方形成相对于所述轴部径方向倾斜的倾斜面,将另一方形成沿着所述轴部径方向的平面,由此使所述第二齿轮仅能向一侧方向旋转。
CN2009201469444U 2008-03-31 2009-03-30 显影盒 Expired - Lifetime CN201489283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90522A JP2009244560A (ja) 2008-03-31 2008-03-31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2008-090522 2008-03-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489283U true CN201489283U (zh) 2010-05-26

Family

ID=413065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201469444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489283U (zh) 2008-03-31 2009-03-30 显影盒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09244560A (zh)
CN (1) CN20148928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13496A (zh) * 2012-12-23 2014-04-09 江西镭博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碳粉盒
CN108693733A (zh) * 2017-03-30 2018-10-2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显影盒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19124B2 (ja) 2010-03-31 2012-04-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5115607B2 (ja) 2010-08-31 2013-01-0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キャップ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
JP5716498B2 (ja) * 2011-03-31 2015-05-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5884436B2 (ja) 2011-11-24 2016-03-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102573B2 (ja) 2013-06-28 2017-03-2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127779B2 (ja) 2013-06-28 2017-05-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060866B2 (ja) 2013-09-20 2017-01-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64867B2 (ja) 2013-10-31 2017-01-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136938B2 (ja) 2014-01-06 2017-05-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6137028B2 (ja) 2014-03-31 2017-05-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137027B2 (ja) 2014-03-31 2017-05-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221905B2 (ja) 2014-03-31 2017-11-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137029B2 (ja) 2014-03-31 2017-05-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079687B2 (ja) 2014-03-31 2017-02-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079688B2 (ja) 2014-03-31 2017-02-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6135583B2 (ja) 2014-03-31 2017-05-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13496A (zh) * 2012-12-23 2014-04-09 江西镭博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碳粉盒
CN103713496B (zh) * 2012-12-23 2017-07-18 江西镭博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碳粉盒
CN108693733A (zh) * 2017-03-30 2018-10-23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显影盒
CN108693733B (zh) * 2017-03-30 2022-11-08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显影盒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9244560A (ja) 2009-10-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489283U (zh) 显影盒
CN201402371Y (zh) 显影盒
CN201489284U (zh) 显影盒
CN201229469Y (zh) 显影盒
CN101256383B (zh)
CN201514543U (zh) 显影盒
EP2026140B1 (en) Developing device
EP2871530B1 (en)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CN100535785C (zh) 辊子间隔装置以及具有该辊子间隔装置的成像设备
JP4502008B2 (ja)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CN101256379A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201514542U (zh) 显影盒
CN201207130Y (zh) 显影盒
JP2005099434A (ja) トナーコンテナ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945955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4697339B2 (ja)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CN201489285U (zh) 显影盒
JP5788742B2 (ja)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CN201170839Y (zh) 显影盒
JP4440372B2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6064867B2 (ja) カートリッジ
JP3167174U (ja)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2015087628A (ja) カートリッジ
JP5803286B2 (ja) カートリッジ
JP476637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構造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