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207282Y - 入槽型盘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入槽型盘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207282Y
CN201207282Y CNU200790000019XU CN200790000019U CN201207282Y CN 201207282 Y CN201207282 Y CN 201207282Y CN U200790000019X U CNU200790000019X U CN U200790000019XU CN 200790000019 U CN200790000019 U CN 200790000019U CN 201207282 Y CN201207282 Y CN 201207282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body
rod
dish
slot
ba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79000001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藤井干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207282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207282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 G11B17/05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cs not contained within cartridges
    • G11B17/051Direct insertion, i.e. without external loading mea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33/00Constructional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G11B33/02Cabinets; Cases; Stands; Disposition of apparatus therein or thereon

Landscapes

  • Feeding And Guiding Record Carriers (AREA)
  • Toy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入槽型盘装置,能不降低杆和底座本体的强度而谋求装置的更加薄型化。本入槽型盘装置由底座本体(10)和盖体构成机架外装,在机架外装的前面形成有直接插入盘的盘插入口(11),其中,底座本体(10)的一部分设置开口部(2),在开口部(2)通过安装比底座本体(10)板厚度薄的板(1)而形成从底座本体(10)的盖体侧表面凹入的空间,把空间的上方位置作为拉入盘的杆的动作范围。

Description

入槽型盘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向CD和DVD等盘状记录媒体进行记录或再现的盘装置,特别是涉及能从外部直接插入盘或直接排出的入槽型盘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盘装置多采用把盘放置在托盘或转台上,把该托盘或转台装配在装置本体内的装载方式,但在这种装载方式中托盘或转台是必要的,相应地,把盘装置本体薄型化就有限度。因此,最近存在一种由装载电动机、利用杆等来直接操作盘的入槽型盘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52498号公报
但即使是利用杆等直接操作盘的入槽型盘装置,为了更加谋求装置的薄型化也需要把杆和底座本体的板厚度变薄,而若板厚度变薄则不能得到足够的强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入槽型盘装置,能不降低杆和底座本体的强度而谋求装置的更加薄型化。
本发明内容1记载的入槽型盘装置由底座本体和盖体构成机架外装,在所述机架外装的前面形成有直接插入盘的盘插入口,其中,所述底座本体的一部分设置开口部,在所述开口部通过安装比所述底座本体板厚度薄的板而形成从所述底座本体的所述盖体侧表面凹入的空间,把所述空间的上方位置作为拉入所述盘的杆的动作范围。
本发明内容2记载的本发明是在本发明内容1记载的入槽型盘装置中,把所述底座本体由深底部和浅底部构成,由所述浅底部形成从前面到后面的翼部,把所述空间设置在所述翼部。
本发明内容3记载的入槽型盘装置由底座本体和盖体构成机架外装,把所述底座本体由深底部和浅底部构成,由所述浅底部形成从前面到后面的翼部,在所述机架外装的前面形成有直接插入盘的盘插入口,其中,所述翼部的一部分设置开口部,在所述开口部通过安装比所述翼部板厚度薄的板而形成从所述翼部的所述盖体侧表面凹入的空间,在所述翼部设置拉入杆,所述拉入杆通过辅助杆来动作,把所述空间的上方位置作为所述辅助杆的动作范围。
本发明内容4记载的本发明是在本发明内容3记载的入槽型盘装置中,分别在所述辅助杆的一端具备凸部、在另一端具备转动支点,把所述转动支点配置在所述深底部上,使所述凸部在所述拉入杆的长槽内滑动,分别把所述凸部配置在所述辅助杆的所述盖体侧的面,把所述长槽配置在所述拉入杆的所述底座本体侧的面。
本发明内容5记载的本发明是在本发明内容4记载的入槽型盘装置中,把所述空间形成使所述凸部的移动轨迹成为弧侧的扇形。
根据本发明,在充分确保杆的板厚度的同时,利用由安装板所形成的空间而能确保用于杆动作的间隙,这样能谋求装置的薄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盘装置的底座本体的概略平面图;
图2是同盘装置的底座本体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符号说明
1 板    2 开口部    10 底座本体    11 盘插入口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入槽型盘装置在底座本体的一部分设置开口部,在开口部通过安装比底座本体板厚度薄的板而形成从底座本体的盖体侧表面凹入的空间,把该空间的上方位置作为拉入盘的杆的动作范围。根据本实施例,在充分确保杆的板厚度的同时,利用由安装板所形成的空间而能确保用于杆动作的间隙,这样能谋求装置的薄型化。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是在第一实施例的入槽型盘装置中,把底座本体由深底部和浅底部构成,由浅底部形成从前面到后面的翼部,把空间设置在翼部。根据本实施例,能谋求翼部的薄型化。
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入槽型盘装置在翼部的一部分设置开口部,该开口部通过安装比翼部板厚度薄的板而形成从翼部的盖体侧表面凹入的空间,翼部设置拉入杆,拉入杆通过辅助杆来动作,把该空间的上方位置作为辅助杆的动作范围。根据本实施例,在充分确保杆的板厚度的同时,通过确保辅助杆与再现时盘的间隙而能防止盘与辅助杆接触,能谋求装置的薄型化。通过如本实施例这样把辅助杆配置得比拉入杆更靠底座本体侧,则能使拉入杆从底座本体离开。因此,能确保支承盘的拉入杆与底座本体的距离,能防止插入时的盘与装置接触。
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是在第三实施例的入槽型盘装置中,分别在辅助杆的一端具备凸部、在另一端具备转动支点,把转动支点配置在深底部上,使凸部在拉入杆的长槽内滑动,分别把凸部配置在辅助杆的盖体侧的面,把长槽配置在拉入杆的底座本体侧的面。根据本实施例,由于把辅助杆配置得比拉入杆更靠底座本体侧,所以能确保辅助杆利用空间顺利地进行动作。
本发明第五实施例是在第四实施例的入槽型盘装置中,把空间形成使凸部的移动轨迹成为弧侧的扇形。根据本实施例,能形成不影响翼部强度的空间部。
实施例
以下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盘装置。
图1是本实施例盘装置的底座本体的平面图。
本实施例的盘装置由底座本体和盖体构成机架外装,该机架外装的前面装配有监视孔(ベゼル)。本实施例的盘装置是从设置于监视孔的插入口把盘直接插入的入槽型盘装置。
如图1所示,向盘进行记录再现功能和进行盘的装载功能的各零件装配在底座本体10上。
底座本体10形成有深底部10A和浅底部10B,由浅底部10B形成从前面到后面的翼部。在翼部的一部分设置板1。
在底座本体10的前面侧翼部形成把盘直接插入的盘插入口11,在底座本体10的后面端部设置连接件12。在底座本体10的盘插入口11侧配置交叉(トラバ—ス)底座30,在底座本体10的连接件12侧配置后底座13。交叉底座30与后底座13被相互不重叠地配置。在后底座13的底座本体10面侧设置印制电路板14。
交叉底座30保持着主轴电动机31、拾取器32和使拾取器32移动的驱动机构33。主轴电动机31设置在交叉底座30的一端侧,拾取器32被设置成能从交叉底座30的一端侧移动到另一端侧。拾取器32在停止时被配置在交叉底座30的另一端侧即底座本体10的外周侧。
交叉底座30中主轴电动机31位于底座本体10的中央部,拾取器32的往复活动范围比主轴电动机31更位于盘插入口11侧,拾取器32的往复移动方向被配置成与盘的插入方向不同。在此,拾取器32的往复移动方向与盘的插入方向被设定成45度的角度。
交叉底座30通过一对绝缘子34A、34B支承在底座本体10上。
一对绝缘子34A、34B配置在比主轴电动机31的位置靠拾取器32的静止位置侧。本实施例中绝缘子34A设置在盘插入口11的内侧近旁的一端侧,绝缘子34B设置在盘插入口11的内侧近旁中央部。绝缘子34A、34B具备由弹性材料构成的缓冲机构。交叉底座30以绝缘子34A、34B为支点使主轴电动机31侧与底座本体10接近离开地动作。
以下说明具备凸轮机构的主滑块40和辅助滑块50。使交叉底座30位移的凸轮机构分别设置在主滑块40和辅助滑块50上。在此,主滑块40和辅助滑块50被配置成位于主轴电动机31的侧方。主滑块40被配置成使其一端朝向机架本体10的前面侧、而另一端朝向机架本体10的后面侧的方向。辅助滑块50在交叉底座30与后底座13之间被配置在与主滑块40垂直的方向上。
使交叉底座30位移的凸轮机构由第一凸轮机构41和第二凸轮机构51构成。第一凸轮机构41被设置在主滑块40的主轴电动机31侧的面,第二凸轮机构51被设置在辅助滑块50的主轴电动机31侧的面。
在主滑块40与交叉底座30之间设置底座部件15,在辅助滑块50与交叉底座30之间设置底座部件16。在此,底座部件15和底座部件16被固定在底座本体10上,利用底座部件15上设置的纵槽限制交叉底座30的凸轮销的位置,利用底座部件16上设置的纵槽限制交叉底座30的凸轮销的位置。
在此,底座部件16和辅助滑块50由第三凸轮机构(未图示)连结。该第三凸轮机构具备当利用第二凸轮机构51使交叉底座30相对底座本体10向离开的方向移动时、使辅助滑块50相对底座本体10向离开的方向移动的功能。
在主滑块40的一端侧配置装载电动机60。装载电动机60的驱动轴与主滑块40的一端侧经由齿轮机构61连结。
利用该装载电动机60的驱动而能使主滑块40在长度方向上滑动。主滑块40利用凸轮杆70而与辅助滑块50连结。
凸轮杆70具有转动支点71、销72、销73、销74。销72、73与主滑块40上面设置的凸轮槽卡合,销74与辅助滑块50上面设置的凸轮槽卡合,凸轮杆70以转动支点71为轴转动。
以上说明的连接件12、交叉底座30、后底座13、印制电路板14、绝缘子34A、34B、主滑块40、辅助滑块50和装载电动机60被设置在底座本体10的深底部10A,这些部件与盖体之间形成盘插入空间。
下面说明插入盘时支承盘的引导器部件和插入盘时进行动作的杆部件。
在深底部10A的盘插入口11近旁的一端侧设置有规定长度的第一盘引导器17。该第一盘引导器17从盘插入侧看的剖面具有“コ”字状的槽。由该槽支承盘。
另一方面,在盘插入口11侧的浅底部10B设置有拉入杆80,该拉入杆80的可动侧端部具备第二盘引导器81。第二盘引导器81由圆筒状的滚子构成,能自由转动地设置在拉入杆80的可动侧端部。第二盘引导器81的滚子外周形成有槽,由该槽支承盘。
拉入杆80把可动侧端部配置成比固定侧端部在靠盘插入口11侧进行动作,固定侧端部具有转动支点82。
拉入杆80利用辅助杆90进行动作。
辅助杆90在可动侧的一端具备凸部91,在另一端侧具备转动支点92。辅助杆90的凸部91在拉入杆80的长槽内滑动。辅助杆90的转动支点92位于主滑块40之上。转动支点92不与主滑块40连动地被后底座13固定。比辅助杆90的转动支点92更靠凸部91侧的下面具备销93。该销93在主滑块40上面设置的凸轮槽内滑动。因此,辅助杆90随着主滑块40的移动而变更角度,利用该辅助杆90角度的变更来使拉入杆80变更旋转角度。即利用辅助杆90的动作而使拉入杆80的第二盘引导器81进行与主轴电动机31的接近离开的动作。
在底座本体10的与拉入杆80不同的侧部设置有排出杆100。该排出杆100一端侧的可动侧端部设置引导器101。排出杆100的另一端侧设置转动支点102。排出杆100可动侧端部的比引导器101更靠后面侧设置有抵接部103。排出杆100设置有弹性体104。该弹性体104的一端固定在排出杆100上,另一端固定在后底座13上。抵接部103在被向后面侧拉入时与后底座13的抵接部13A抵接。排出杆100由弹性体104的弹性力而被向盘插入口11侧拉出。排出杆100经由联杆臂105而与主滑块40连动进行动作。
在与排出杆100相同侧的底座本体10的侧部设置有引导杆180。引导杆180把后面侧作为转动支点181,在可动侧具备引导器182。该引导杆180利用弹性体施力而使引导器182侧向盘侧突出。该引导杆180经由联杆臂105而与主滑块40连动,根据该主滑块40的运动,使引导器182侧从盘离开地进行动作。
底座本体10的后面侧设置限位杆110。该限位杆110把后面侧端部作为转动支点111,在可动侧端部具备引导器112。该限位杆110利用弹性体施力而使引导器112侧一直向前面侧突出。该限位杆110在规定位置使限位开关动作。即当盘被插入到规定位置时则限位开关断开,驱动装载电动机60。由该装载电动机60的驱动而主滑块40滑动。
在底座本体10的前面侧设置前引导块21。前引导块21被配置在盘插入口11的一端侧、且在拉入杆80与盘插入口11之间。该前引导块21被设置得比这些部件更靠盖体20侧,以覆盖装载电动机60、齿轮机构和主滑块40的一部分。
以下说明凸轮杆的动作。
在销73与主滑块40的凸轮槽卡合期间凸轮杆70不转动。该状态是准备状态。在盘被装载后也暂时是该状态,交叉底座30处于与底座本体10接近的状态。
在盘的中心位于主轴电动机31上方的时刻则销73从主滑块40的凸轮槽脱开,凸轮杆70开始转动。
主滑块40具有供凸轮杆70的销72滑动的槽,利用凸轮杆70的动作而使第一凸轮机构41向与主滑块40相同的方向移动。利用凸轮杆70的转动而使辅助滑块50移动,利用辅助滑块50的移动而使第二凸轮机构51动作。
即通过凸轮杆70的转动而使第一凸轮机构41和第二凸轮机构51移动规定距离,交叉底座30进行进行位移动作。
在夹紧动作完成的阶段凸轮杆70的转动完成。
下面,使用图2说明翼部的结构。图2是本实施例底座本体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如图2所示,在形成翼部的浅底部10B形成有扇形的开口部2。该开口部2安装着具有扇形平坦部的板1。板1由比浅底部10B的板厚度薄的材料构成,在平坦部的一个侧边形成安装片1A、在平坦部的另一个侧边形成突起部1B、在平坦部的弧部侧形成突起部1C。安装片1A由钩而被固定在深底部10A的侧壁上。突起部1B、1C在开口部2的周边被卡止。通过把该板1由安装片1A和突起部1B、1C安装在开口部2处,而在板1的上方位置形成从浅底部10B的盖体侧表面凹入的空间。辅助杆90在该空间的上方位置动作。板1被安装成使其下面与浅底部10B的反面表面成为同一平面。
根据本实施例,形成凹入的空间,通过使辅助杆90在该空间的上方位置动作,这样,在充分确保辅助杆90的板厚度的同时,确保辅助杆90与再现时的盘的间隙,能防止盘与辅助杆90接触,且能谋求装置的薄型化。如本实施例这样把辅助杆90配置得比拉入杆80更靠底座本体10侧,则能使拉入杆80从底座本体10离开。因此,能确保支承盘的拉入杆80与底座本体10的距离,所以能防止插入时的盘与底座本体10接触。
本发明能用于CD、DVD等盘状记录媒体进行记录或再现的盘装置,特别是能用于家庭用放映机和作为计算机周边装置使用的需要薄型化的盘装置。

Claims (5)

1、一种入槽型盘装置,由底座本体和盖体构成机架外装,
在所述机架外装的前面形成有直接插入盘的盘插入口,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座本体的一部分设置开口部,
在所述开口部通过安装比所述底座本体板厚度薄的板而形成从所述底座本体的所述盖体侧表面凹入的空间,
把所述空间的上方位置作为拉入所述盘的杆的动作范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槽型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把所述底座本体由深底部和浅底部构成,
由所述浅底部形成从前面到后面的翼部,
把所述空间设置在所述翼部。
3、一种入槽型盘装置,由底座本体和盖体构成机架外装,
把所述底座本体由深底部和浅底部构成,
由所述浅底部形成从前面到后面的翼部,
在所述机架外装的前面形成有直接插入盘的盘插入口,其特征在于,
所述翼部的一部分设置开口部,
在所述开口部通过安装比所述翼部板厚度薄的板而形成从所述翼部的所述盖体侧表面凹入的空间,
在所述翼部设置拉入杆,
所述拉入杆通过辅助杆来动作,
把所述空间的上方位置作为所述辅助杆的动作范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入槽型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分别在所述辅助杆的一端具备凸部、在另一端具备转动支点,
把所述转动支点配置在所述深底部上,
使所述凸部在所述拉入杆的长槽内滑动,
分别把所述凸部配置在所述辅助杆的所述盖体侧的面,把所述长槽配置在所述拉入杆的所述底座本体侧的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入槽型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把所述空间形成使所述凸部的移动轨迹成为弧侧的扇形。
CNU200790000019XU 2006-01-23 2007-01-19 入槽型盘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207282Y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14348A JP2007200377A (ja) 2006-01-23 2006-01-23 スロットイン型ディスク装置
PCT/JP2007/050826 WO2007083760A1 (ja) 2006-01-23 2007-01-19 スロットイン型ディスク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207282Y true CN201207282Y (zh) 2009-03-11

Family

ID=382877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790000019X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207282Y (zh) 2006-01-23 2007-01-19 入槽型盘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00122272A1 (zh)
JP (1) JP2007200377A (zh)
CN (1) CN201207282Y (zh)
WO (1) WO200708376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06732341T1 (de) * 2005-05-24 2008-06-05 Kabushiki Kaisha Kenwood, Hachiouji Lademechanismus und disk-wiedergabeeinrichtung mit dem lademechanismus
JP3853347B1 (ja) * 2005-09-08 2006-12-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装置及びその調整方法
TWI389102B (zh) * 2009-05-04 2013-03-11 Quanta Storage Inc 吸入式光碟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96244B2 (ja) * 2000-07-31 2007-03-22 株式会社平和 パチンコ機
JP2002093141A (ja) * 2000-09-07 2002-03-29 Sharp Corp ポータブル機器
JP2003132619A (ja) * 2001-10-24 2003-05-09 Hitachi Ltd 磁気ディスク装置
EP1413618A1 (en) * 2002-09-24 2004-04-28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Luminescent material, especially for LED application
KR100505655B1 (ko) * 2002-12-05 2005-08-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슬림형 광디스크 드라이브
JP2005018875A (ja) * 2003-06-25 2005-01-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光ディスク装置
US20040246827A1 (en) * 2003-05-21 2004-12-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Optical disk device
JP4504056B2 (ja) * 2004-03-22 2010-07-14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半導体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
JP4376756B2 (ja) * 2004-04-14 2009-12-0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JP3822615B2 (ja) * 2004-04-14 2006-09-2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US20080148301A1 (en) * 2004-04-14 2008-06-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Disk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7083760A1 (ja) 2007-07-26
JP2007200377A (ja) 2007-08-09
US20100122272A1 (en) 2010-05-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850384A (en) Disk cartridge
CN100476971C (zh) 盘驱动设备和电子装置
CN201207282Y (zh) 入槽型盘装置
CN1855265B (zh) 盘驱动设备和电子装置
US20100083292A1 (en) Storage medium carrying mechanism in storage medium reproducing apparatus or storage medium recording/reproducing apparatus
US7627875B2 (en) Disk drive
JP2000163899A (ja) 記録ディスク駆動装置
JPH07130061A (ja) データキャリヤローダのデータキャリヤロード及び交換ベルトシステム
CN100429708C (zh) 盘片驱动装置以及盘片驱动装置的驱动控制方法
CN101331550B (zh) 吸入式光盘装置
CN201207283Y (zh) 入槽型盘装置
KR980011251A (ko) 디스크 재생 장치
JP3971205B2 (ja) ディスク挿入位置決め装置
CN201181578Y (zh) 吸入式盘装置
CN201207284Y (zh) 入槽型盘装置
CN100390866C (zh) 光盘驱动器
JP3513848B2 (ja) 光ディスク装置
JP3674491B2 (ja) 記録媒体装着装置
JP3812318B2 (ja) ディスク装置
JP3657815B2 (ja) 記録媒体駆動装置
JP2602616Y2 (ja) ディスクローディング装置
JP4339416B2 (ja) ディスク装置
JPH1021618A (ja) 円盤状記録媒体搬送装置
JP3812316B2 (ja) 記録媒体装着装置
JPS6059566A (ja) 記録又は再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311

Termination date: 2013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