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207284Y - 入槽型盘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入槽型盘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207284Y
CN201207284Y CNU2007900000217U CN200790000021U CN201207284Y CN 201207284 Y CN201207284 Y CN 201207284Y CN U2007900000217 U CNU2007900000217 U CN U2007900000217U CN 200790000021 U CN200790000021 U CN 200790000021U CN 201207284 Y CN201207284 Y CN 201207284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de block
discharge
discharge slide
dish
loa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79000002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正冈健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207284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207284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 G11B17/05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cs not contained within cartridges
    • G11B17/051Direct insertion, i.e. without external loading means

Landscapes

  • Feeding And Guiding Record Carrier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入槽型盘装置,在排出盘时向按压盘的方向加负载时,不会由于向盘加的负载而使装载电动机驱动的构成机械的部件破损,且使负载被除去时的复归动作能顺利进行。该入槽型盘装置把排出滑块(106)由主排出滑块(106A)和辅助排出滑块(106B)构成,向主排出滑块(106A)和辅助排出滑块(106B)付与第一负载机构(106C)和第二负载机构(106X)、(106Y),排出盘时向按压盘的方向的负载被加在排出杆(100)上时,主排出滑块(106A)和辅助排出滑块(106B)被加有第二负载机构(106X)、(106Y)的负载,在第二负载机构(106X)、(106Y)的负载被解除后被加有第一负载机构(106C)的负载。

Description

入槽型盘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向CD和DVD等盘状记录媒体进行记录或再现的盘装置,特别是涉及能从外部直接插入盘或直接排出的入槽型盘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盘装置多采用把盘放置在托盘或转台上,把该托盘和转台装配在装置本体内的装载方式,但这种装载方式中托盘或转台是必要的,相应地,把盘装置本体薄型化就有限度。因此,最近存在一种由装载电动机并利用杆等来直接操作盘的所谓入槽方式的盘装置。
但这种入槽方式的盘装置虽然能谋求盘装置本体的薄型化和小型化,但由于是利用由装载电动机驱动的机械(メカニズム)来进行盘的出入,所以在排出盘时向按压盘的方向加负载时,有由于向盘加的负载而使装载电动机驱动的构成机械的部件破损的课题(专利文献1)。
虽然操作盘的驱动机械不同,但在入槽方式的盘装置中为了解决排出盘时向按压盘的方向加负载时防止部件破损的问题,提案有解除联杆臂的锁定(ロック)的结构(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5249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100595号公报
专利文献2公开的现有技术虽然能防止部件破损,但有在向按压盘方向的负载被除去时不能顺利进行复归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入槽型盘装置,在排出盘时向按压盘的方向加负载时,不会由于向盘加的负载而使装载电动机驱动的构成机械的部件破损,且使负载被除去时的复归动作能顺利进行。
本发明内容1记载的入槽型盘装置由底座本体和盖体构成机架外装,所述机架外装的前面形成有直接插入盘的盘插入口,在所述底座本体的前面侧配置交叉底座,主滑块设置使所述交叉底座位移的凸轮机构,把所述主滑块设置成使其一端朝向所述底座本体的前面侧而另一端朝向所述底座本体的后面侧的方向,与所述主滑块平行地设置排出滑块,把所述主滑块和所述排出滑块由联杆臂连结,具备经由所述排出滑块而与所述主滑块的运动连动的排出杆,其中,把所述排出滑块由主排出滑块和辅助排出滑块构成,向所述主排出滑块和所述辅助排出滑块付与第一负载机构和第二负载机构,排出盘时向按压所述盘的方向的负载被加在所述排出杆上时,所述主排出滑块和所述辅助排出滑块被加有由所述第二负载机构施加的负载,在所述第二负载机构的负载被解除后被加有由所述第一负载机构施加的负载。
本发明内容2记载的本发明是在本发明内容1记载的入槽型盘装置中,把所述主排出滑块和所述辅助排出滑块设定成能在长度方向上滑动的结构,并利用所述第一负载机构把所述主排出滑块和所述辅助排出滑块向相互拉的方向施力,通过在所述主排出滑块和所述辅助排出滑块上形成卡合部来构成所述第二负载机构。
本发明内容3记载的入槽型盘装置由底座本体和盖体构成机架外装,所述机架外装的前面形成有直接插入盘的盘插入口,在所述底座本体的前面侧配置交叉底座,主滑块和辅助滑块分别设置使所述交叉底座位移的凸轮机构,把所述主滑块设置成使其一端朝向所述底座本体的前面侧而另一端朝向所述底座本体的后面侧的方向,与所述主滑块平行地设置排出滑块,把所述主滑块和所述排出滑块由联杆臂连结,具备经由所述排出滑块而与所述主滑块的运动连动的排出杆,其中,把所述排出滑块由主排出滑块和辅助排出滑块构成,把所述主排出滑块和所述辅助排出滑块设定成能在长度方向上滑动的结构,通过在所述主排出滑块和所述辅助排出滑块上形成卡合部来构成负载机构,排出盘时向按压所述盘的方向的负载被加在所述排出杆上时,所述主排出滑块和所述辅助排出滑块被加有由所述负载机构施加的负载。
本发明内容4记载的本发明是在本发明内容3记载的入槽型盘装置中,通过把所述主排出滑块向所述交叉底座等其他部件按压而使所述主排出滑块和所述辅助排出滑块的离开状态成为所述主排出滑块与所述辅助排出滑块的嵌合状态。
根据本发明,在排出盘时所加的稍微的负载不能把主排出滑块和辅助排出滑块拉开,且在排出盘时向按压盘的方向加负载时,通过把主排出滑块和辅助排出滑块拉开而能防止排出滑块等部件破损。根据本发明,使负载被除去时的复归动作能顺利进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盘装置的底座本体的平面图;
图2是表示同盘装置的排出滑块通常状态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强制按压盘时同排出滑块的动作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同排出滑块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通常排出盘时同排出滑块的动作状态的主要部分平面图;
图6是表示排出盘时当加有强制按压负载时的同排出滑块的动作状态的主要部分平面图;
图7是本发明其他实施例盘装置的底座本体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0 底座本体          11 盘插入口          30 交叉底座         40 主滑块
100 排出杆           106 排出滑块             106A 主排出滑块
106B 辅助排出滑块             106C 弹簧(第一负载机构)
106X 卡合部(第二负载机构)                    106Y 卡合部(第二负载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盘装置把排出滑块由主排出滑块和辅助排出滑块构成,向主排出滑块和辅助排出滑块付与第一负载机构和第二负载机构,排出盘时向按压盘的方向的负载被加在排出杆上时,主排出滑块和辅助排出滑块被加有第二负载机构的负载,在第二负载机构的负载被解除后被加有第一负载机构的负载。根据本实施例,排出盘时向按压盘的方向加负载时,由于是把主排出滑块和辅助排出滑块拉开的结构,所以能防止排出滑块等部件破损。且作为把主排出滑块和辅助排出滑块拉开的负载而在第一负载机构之外还设置有第二负载机构,在盘排出时所加的稍微的负载不能把主排出滑块和辅助排出滑块拉开。
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是在第一实施例的盘装置中,把主排出滑块和辅助排出滑块设定成能在长度方向上滑动的结构,并利用第一负载机构把主排出滑块和辅助排出滑块向相互拉的方向施力,通过在主排出滑块和辅助排出滑块上形成卡合部来构成第二负载机构。根据本实施例,通过由卡合部构成第二负载而在盘的表面摩擦和尺寸偏差等轻负载时不能把主排出滑块和辅助排出滑块拉开,能可靠地把盘排出。
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盘装置把排出滑块由主排出滑块和辅助排出滑块构成,把主排出滑块和辅助排出滑块设定成能在长度方向上滑动的结构,通过在主排出滑块和辅助排出滑块上形成卡合部来构成负载机构,排出盘时向按压盘的方向的负载被加在排出杆上时,主排出滑块和辅助排出滑块被加有负载机构的负载。根据本实施例,由于由卡合部构成负载机构,所以在盘的表面摩擦和尺寸偏差等轻负载时不能把主排出滑块和辅助排出滑块拉开,能可靠地把盘排出。
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是在第三实施例的盘装置中,通过把主排出滑块向交叉底座等其他部件按压而使主排出滑块和辅助排出滑块的离开状态成为主排出滑块与辅助排出滑块的嵌合状态。根据本实施例,不设置弹簧等负载机构就能在按压盘方向的负载被除去时的复归动作顺利进行。
实施例1
以下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盘装置。
图1是本实施例盘装置的底座本体的平面图,图2是表示同盘装置的排出滑块通常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强制按压盘时同排出滑块的动作状态的立体图,图4是同排出滑块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本实施例的盘装置由底座本体和盖体构成机架外装,该机架外装的前面装配有监视孔(ベゼル)。本实施例的盘装置是从设置于监视孔的插入口把盘直接插入的入槽型盘装置。
如图1所示,对盘有记录再现功能和进行盘的装载功能的各零件装配在底座本体10上。
底座本体10形成有相对盖体的深底部10A和浅底部10B,由浅底部10B形成从前面到后面的翼部。
在底座本体10的前面侧形成把盘直接插入的盘插入口11,在底座本体10的后面端部设置连接件12。在底座本体10的盘插入口11侧配置交叉(トラバ—ス)底座30,在底座本体10的连接件12侧配置后底座13。交叉底座30与后底座13被相互不重叠地配置。在后底座13的底座本体10面侧设置印制电路板14。
交叉底座30保持着主轴电动机31、拾取器32和使拾取器32移动的驱动机构33。主轴电动机31设置在交叉底座30的一端侧,拾取器32被设置成能从交叉底座30的一端侧移动到另一端侧。拾取器32在准备时被配置在交叉底座30的另一端侧。
交叉底座30中主轴电动机31位于底座本体10的中央部,拾取器32的往复活动范围比主轴电动机31更位于盘插入口11侧,拾取器32的往复移动方向被配置成与盘的插入方向不同。在此,拾取器32的往复移动方向与盘的插入方向被设定成从40度到45度范围的角度。
交叉底座30被一对绝缘子34A、34B支承在底座本体10上。
一对绝缘子34A、34B配置在比主轴电动机31的位置靠近拾取器32的静止位置侧。最好配置在比拾取器32的准备位置更靠盘插入口11的位置。本实施例中绝缘子34A设置在盘插入口11的内侧近旁的一端侧,绝缘子34B设置在盘插入口11的内侧近旁中央部。绝缘子34A、34B具备由弹性材料构成的缓冲机构。绝缘子34A、34B利用该缓冲机构能使交叉底座30向从底座本体10离开的方向位移。因此,交叉底座30以绝缘子34A、34B为支点进行使主轴电动机31侧与底座本体10接近离开地动作。
以下说明具备使该交叉底座30动作的凸轮机构的主滑块40和辅助滑块50。
使交叉底座30位移的凸轮机构分别设置在主滑块40和辅助滑块50上。在此,主滑块40和辅助滑块50被配置成位于主轴电动机31的侧方。主滑块40被配置成使其一端朝向底座本体10的前面侧、而另一端朝向底座本体10的后面侧的方向。辅助滑块50在交叉底座30与后底座13之间被配置在与主滑块40正交的方向上。
使交叉底座30位移的凸轮机构由第一凸轮机构41和第二凸轮机构51构成。第一凸轮机构41被设置在主滑块40的主轴电动机31侧的面,第二凸轮机构51被设置在辅助滑块50的主轴电动机31侧的面。
在主滑块40与交叉底座30之间设置底座部件15,在辅助滑块50与交叉底座30之间设置底座部件16。在此,底座部件15和底座部件16被固定在底座本体10上,利用底座部件15上设置的纵槽限制交叉底座30的凸轮销36的位置,利用底座部件16上设置的纵槽限制交叉底座30的凸轮销37的位置。
在此,底座部件16和辅助滑块50由第三凸轮机构(在图1中未图示)连结。该第三凸轮机构具备当利用第二凸轮机构51使交叉底座30相对底座本体10向离开的方向移动时使辅助滑块50相对底座本体10向离开的方向移动的功能。
在主滑块40的一端侧配置装载电动机60。装载电动机60与主滑块40的一端侧经由齿轮机构连结。
装载电动机60的驱动轴设置齿轮63,并设置与它啮合的蜗轮组62,以构成齿轮组。
利用该装载电动机60的驱动而能使主滑块40在长度方向上滑动。主滑块40利用凸轮杆70而与辅助滑块50连结。
凸轮杆70具有转动支点71、销72、销73、销74。销72和销73与主滑块40上面设置的凸轮槽卡合,销74与辅助滑块50上面设置的凸轮槽卡合。
该凸轮杆70在利用主滑块40的第一凸轮机构41使交叉底座30位移的时刻而使辅助滑块50移动,具有利用辅助滑块50的移动而使第二凸轮机构51动作并使交叉底座30位移的功能。
以上说明的连接件12、交叉底座30、后底座13、印制电路板14、绝缘子34A、34B、主滑块40、辅助滑块50、底座部件15、底座部件16和装载电动机60被设置在底座本体10的深底部10A,这些部件与盖体之间则形成盘插入空间。
下面说明插入盘时支承盘的引导器部件和插入盘时进行动作的杆部件。
在深底部10A的盘插入口11近旁的一端侧设置有规定长度的第一盘引导器17。该第一盘引导器17从盘插入侧看的剖面具有“コ”字状的槽。由该槽支承盘。
另一方面,在盘插入口11另一端侧的底座本体10内设置有拉入杆80,该拉入杆80的可动侧端部具备第二盘引导器81。第二盘引导器81由圆筒状的滚子构成,能自由转动地设置在拉入杆80的可动侧端部。第二盘引导器81的滚子外周形成有槽,由该槽支承盘。
拉入杆80把可动侧端部配置成比固定侧端部能在盘插入口11侧动作,固定侧端部具有转动支点82。
在拉入杆80反面(底座本体10侧的面)的可动侧端部与固定侧端部之间设置有长槽83。
拉入杆80利用辅助杆90进行动作。
辅助杆90在可动侧的一端具备凸部91,在另一端侧具备转动支点92。辅助杆90的凸部91在拉入杆80的长槽83内滑动。辅助杆90的转动支点92位于主滑块40之上。转动支点92不与主滑块40连动地经由底座部件15固定于底座本体10。比辅助杆90的转动支点92更靠凸部91侧的下面具备销93。该销93在主滑块40上面设置的凸轮槽内滑动。因此,辅助杆90随着主滑块40的移动而变更角度,利用该辅助杆90角度的变更来使拉入杆80变更旋转角度。即利用辅助杆90的动作而使拉入杆80的第二盘引导器81进行与主轴电动机31的接近离开的动作。
在底座本体10的与拉入杆80不同的侧部设置有排出杆100。该排出杆100一端侧的可动侧端部设置引导器101。排出杆100的另一端侧设置转动支点102。排出杆100可动侧端部的比引导器101更靠后面侧设置有抵接部103。排出杆100设置有弹性体104。该弹性体104的一端固定在排出杆100上,另一端固定在后底座13上。抵接部103利用弹性体104在被向后面侧拉入时则与后底座13的抵接部13A抵接。排出杆100由弹性体104的弹性力而被向盘插入口11侧拉出。排出杆100经由联杆臂105和排出滑块106而与主滑块40连动。
在此,联杆臂105通过轴105A能自由转动地设置在后底座13上,其一端侧经由销105B与主滑块40连接,其另一端侧通过销105C而与排出滑块106的孔106D连接。排出杆100通过凸轮销107与排出滑块106的凸轮槽106E卡合。排出滑块106被配置成为使其一端朝向底座本体10的前面侧、其另一端朝向底座本体10的后面侧的方向。主滑块40被设置在底座本体10的深底部10A的一个侧部,排出滑块106被设置在底座本体10的深底部10A的另一个侧部。因此,主滑块40与排出滑块106是被平行设置。主滑块40的后面侧端部与排出滑块106的后面侧端部在联杆臂105卡合。
底座本体10的后面侧设置限位杆110。该限位杆110把后面侧端部作为转动支点111,在可动侧端部具备引导器112。该限位杆110利用弹性体113的施力而使引导器112侧一直向前面侧突出。该限位杆110在规定位置使限位开关动作。即当盘被插入到规定位置时则限位开关断开,驱动装载电动机60。通过该装载电动机60的驱动而主滑块40滑动。
下面使用图2到图4说明排出滑块106的结构。
排出滑块106包括:主排出滑块106A、辅助排出滑块106B和弹簧(第一负载机构)106C。主排出滑块106A和辅助排出滑块106B是在长度方向上能滑动的结构,主排出滑块106A和辅助排出滑块106B被弹簧106C向相互拉的方向施力。主排出滑块106A在一端侧形成凸轮槽106E,在另一端侧形成与辅助排出滑块106B的滑动槽106F。辅助排出滑块106B在一端侧形成与滑动槽106F卡合的凸部106G,在另一端侧形成与销105C对应的孔106D。
在主排出滑块106A的另一端侧形成由凹部构成的卡合部106X,在辅助排出滑块106B的一端侧形成由凸部构成的卡合部106Y。由该卡合部106X和卡合部106Y构成第二负载机构。
根据上述结构,为了把主排出滑块106A和辅助排出滑块106B拉开,首先需要用于使卡合部106X从卡合部106Y脱离的第二负载,在使卡合部106X从卡合部106Y脱离后则需要与弹簧106C对抗的第一负载。即为了把主排出滑块106A和辅助排出滑块106B拉开就需要在初期有第二负载以上的负载。
以下说明在通常排出盘时的排出滑块的动作状态和在排出盘时加有强制按压负载时的排出滑块的动作状态。
图5是表示通常排出盘时的排出滑块的动作状态的主要部分平面图,图6是表示排出盘时当加有强制按压负载时的排出滑块的动作状态的主要部分平面图。
首先如图5所示,通常排出盘时由联杆臂105的转动而销105C向后面侧移动,排出滑块106也向后面侧移动。由于该排出滑块106的移动而位于凸轮槽106E内的凸轮销107也向后面侧移动,排出杆100以旋转支点102为中心转动。利用该排出杆100的转动而盘被排出。
接着如图6所示,在上述排出盘时有按压盘方向的负载被加在排出杆100上时,由于向盘加的负载而排出杆100使其可动侧端部向后面侧转动。由于该排出杆100的转动,而凸轮销107与排出滑块106的移动方向相反,向前面侧移动。当被该凸轮销107所加的向前面侧的负载超过规定的大小时,则如图3所示那样使卡合部106X从卡合部106Y脱离,之后弹簧106C被压缩,而且主排出滑块106A和辅助排出滑块106B按照凸轮销107所加的负载而被拉开。
这样,根据本实施例,在排出盘时被加有按压盘方向的负载时则把主排出滑块106A和辅助排出滑块106B拉开,因此能防止排出滑块106等部件破损。
根据本实施例,由于作为把主排出滑块106A和辅助排出滑块106B拉开的负载,就要给予用于使卡合部106X从卡合部106Y脱离的初期负载(第二负载),所以在排出盘时所加的稍微的负载不会把主排出滑块106A和辅助排出滑块106B拉开。因此,在盘的表面摩擦和尺寸偏差等轻负载时能可靠地把盘排出。
实施例2
下面说明本发明其他实施例的盘装置。
图7是本发明其他实施例盘装置的底座本体的立体图。对于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部件则付与相同的符号,仅对于说明必要的部件进行图示。
本实施例的排出滑块106除了不具备弹簧(第一负载机构)106C的点之外,与上述实施例是相同的结构。
因此如图2到图4所示,主排出滑块106A和辅助排出滑块106B是在长度方向上能滑动的结构。主排出滑块106A在一端侧形成凸轮槽106E,在另一端侧形成与辅助排出滑块106B的滑动槽106F。辅助排出滑块106B在一端侧形成与滑动槽106F卡合的凸部106G,在另一端侧形成与销105C对应的孔106D。
在主排出滑块106A的另一端侧形成由凹部构成的卡合部106X,在辅助排出滑块106B的一端侧形成由凸部构成的卡合部106Y。由该卡合部106X和卡合部106Y构成负载机构。
根据上述结构,为了把主排出滑块106A和辅助排出滑块106B拉开,则需要用于使卡合部106X从卡合部106Y脱离的负载。
在此,由于本实施例不具备如上述实施例那样的弹簧的负载机构,所以在使卡合部106X从卡合部106Y脱离后就成为保持主排出滑块106A与辅助排出滑块106B离开的状态。
本实施例通过例如把主排出滑块106A向交叉底座30等其他部件按压而能使主排出滑块106A与辅助排出滑块106B的离开状态返回到主排出滑块106A与辅助排出滑块106B的原来的状态。
以下说明该动作。
如图6所示,在排出盘时有按压盘方向的负载被加在排出杆100上时,由于向盘加的负载而排出杆100使其可动侧端部向后面侧转动。由于该排出杆100的转动而凸轮销107与排出滑块106的移动方向相反向前面侧移动。当被该凸轮销107所加的向前面侧的负载超过规定的大小时,则使卡合部106X从卡合部106Y脱离,主排出滑块106A和辅助排出滑块106B按照凸轮销107的负载而被拉开。但由于本实施例不具有弹簧106C,所以即使凸轮销107所加的负载被除去,主排出滑块106A和辅助排出滑块106B也维持被拉开的状态。
但由按压盘方向的负载而排出杆100转动规定量时,则盘与限位杆110的引导器112抵接,限位杆110进行转动动作。
通过限位杆110转动规定的角度而限位开关动作,开始装载电动机60的驱动。利用该装载电动机60的驱动而主滑块40开始向后面侧滑动。由于主滑块40的动作而辅助杆90的销93沿对应的主滑块40设置的凸轮槽移动。这时,销93通过对应的凸轮槽向主轴电动机31侧移动。利用该销93的移动而辅助杆90把拉入杆80向使其可动侧端部向主轴电动机31侧旋转移动的方向施力。因此,拉入杆80向插入盘的方向施力。利用该拉入杆80的施力而盘离开人为的操作而被进一步推入。装载电动机60继续驱动,主滑块40也继续向后面侧的滑动动作。
上述动作的结果是进行图7所示的动作。
即由于主滑块40的动作而联杆臂105以轴105A为中心转动。因此,辅助排出滑块106B向前面侧移动。这时,由于卡合部106Y对主排出滑块106A的摩擦而主排出滑块106A和辅助排出滑块106B移动而并不接近。由于当主排出滑块106A与交叉底座30等其他部件抵接时则主排出滑块106A就不能移动,所以主排出滑块106A与辅助排出滑块106B逐渐地接近,当卡合部106Y移动到卡合部106X的位置,则卡合部106Y与卡合部106X成为嵌合状态,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如以上,根据本实施例,在排出盘时被加有按压盘方向的负载时则把主排出滑块106A和辅助排出滑块106B拉开,因此能防止排出滑块106等部件破损。
根据本实施例,由于通过把主排出滑块106A向交叉底座30等其他部件按压而能使主排出滑块106A与辅助排出滑块106B的离开状态返回到主排出滑块106A与辅助排出滑块106B的原来的状态,所以不设置弹簧等负载机构就能在按压盘方向的负载被除去时的复归动作顺利进行。
本发明能用于CD、DVD等盘状记录媒体进行记录或再现的盘装置,特别是能用于家庭用放映机和作为计算机周边装置使用的需要薄型化的盘装置。

Claims (4)

1、一种入槽型盘装置,由底座本体和盖体构成机架外装,
所述机架外装的前面形成有直接插入盘的盘插入口,
在所述底座本体的前面侧配置交叉底座,
主滑块设置有使所述交叉底座位移的凸轮机构,
把所述主滑块设置成使其一端朝向所述底座本体的前面侧而另一端朝向所述底座本体的后面侧的方向,
与所述主滑块平行地设置排出滑块,
把所述主滑块和所述排出滑块由联杆臂连结,
具备经由所述排出滑块而与所述主滑块的运动连动的排出杆,其特征在于,
把所述排出滑块由主排出滑块和辅助排出滑块构成,
向所述主排出滑块和所述辅助排出滑块付与第一负载机构和第二负载机构,
排出盘时向按压所述盘的方向的负载被加在所述排出杆上时,所述主排出滑块和所述辅助排出滑块被加有由所述第二负载机构施加的负载,在由所述第二负载机构施加的负载被解除后被加有由所述第一负载机构施加的负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入槽型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把所述主排出滑块和所述辅助排出滑块设定成能在长度方向上滑动的结构,并利用所述第一负载机构把所述主排出滑块和所述辅助排出滑块向相互拉的方向施力,
通过在所述主排出滑块和所述辅助排出滑块上形成卡合部来构成所述第二负载机构。
3、一种入槽型盘装置,由底座本体和盖体构成机架外装,
所述机架外装的前面形成有直接插入盘的盘插入口,
在所述底座本体的前面侧配置交叉底座,
主滑块和辅助滑块分别设置使所述交叉底座位移的凸轮机构,
把所述主滑块设置成使其一端朝向所述底座本体的前面侧而另一端朝向所述底座本体的后面侧的方向,
与所述主滑块平行地设置排出滑块,
把所述主滑块和所述排出滑块由联杆臂连结,
具备经由所述排出滑块而与所述主滑块的运动连动的排出杆,其特征在于,
把所述排出滑块由主排出滑块和辅助排出滑块构成,
把所述主排出滑块和所述辅助排出滑块设定成能在长度方向上滑动的结构,
通过在所述主排出滑块和所述辅助排出滑块上形成卡合部来构成负载机构,
排出盘时向按压所述盘的方向的负载被加在所述排出杆上时,所述主排出滑块和所述辅助排出滑块被加有由所述负载机构施加的负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入槽型盘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把所述主排出滑块向所述交叉底座等其他部件按压而使所述主排出滑块和所述辅助排出滑块的离开状态成为所述主排出滑块与所述辅助排出滑块的嵌合状态。
CNU2007900000217U 2006-02-03 2007-01-19 入槽型盘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207284Y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26566A JP4331171B2 (ja) 2006-02-03 2006-02-03 スロットイン型ディスク装置
JP026566/2006 2006-02-0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207284Y true CN201207284Y (zh) 2009-03-11

Family

ID=383273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790000021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1207284Y (zh) 2006-02-03 2007-01-19 入槽型盘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352973B2 (zh)
JP (1) JP4331171B2 (zh)
CN (1) CN201207284Y (zh)
WO (1) WO200708874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54208A (ja) * 2007-08-23 2009-03-12 Sony Nec Optiarc Inc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97518C (zh) * 2001-04-27 2008-06-2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盘装置
JP3522235B2 (ja) * 2001-05-25 2004-04-26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JP4144563B2 (ja) * 2003-07-11 2008-09-03 ティアック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JP2005190555A (ja) 2003-12-25 2005-07-14 Teac Corp ディスク装置
JP4376756B2 (ja) 2004-04-14 2009-12-0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CN1954379A (zh) * 2004-04-14 2007-04-2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光盘装置
JP3822615B2 (ja) 2004-04-14 2006-09-2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JP4137051B2 (ja) 2004-12-21 2008-08-20 ティアック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90178067A1 (en) 2009-07-09
US8352973B2 (en) 2013-01-08
JP4331171B2 (ja) 2009-09-16
JP2007207373A (ja) 2007-08-16
WO2007088740A1 (ja) 2007-08-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79292B (zh) 盘片装置
US6256280B1 (en) Disk ejection device
CN100403431C (zh) 光盘装置
CN201207284Y (zh) 入槽型盘装置
JPWO2005101401A1 (ja) ディスク装置
TWI310932B (en) Disc player
CN101925957B (zh) 盘片驱动装置
CN100429708C (zh) 盘片驱动装置以及盘片驱动装置的驱动控制方法
CN201207282Y (zh) 入槽型盘装置
JP2011238319A (ja) ディスク装置
CN101714375B (zh) 光盘装置
CN1811952B (zh) 具备盘推出装置的换盘器
CN1815598B (zh) 光盘装置
CN201207283Y (zh) 入槽型盘装置
KR100207688B1 (ko) 테이프 레코더의 데크메카니즘
JPH08147851A (ja) マルチディスクプレーヤ
EP0779620B1 (en) Disc unit
JP2005327431A5 (zh)
AU2003254840B2 (en) Disk player
CN101221790B (zh) 光盘装置
JP5051382B2 (ja) ディスク装置
EP1074987A2 (en) Apparatus for transferring a movable body
US6445666B1 (en) Disk device
JP3418600B2 (ja) 光ディスク用アダプタ−
JP3812318B2 (ja) ディスク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311

Termination date: 2014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