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86233A - 热敏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敏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986233A CN1986233A CNA2006101701606A CN200610170160A CN1986233A CN 1986233 A CN1986233 A CN 1986233A CN A2006101701606 A CNA2006101701606 A CN A2006101701606A CN 200610170160 A CN200610170160 A CN 200610170160A CN 1986233 A CN1986233 A CN 198623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er element
- recording material
- tph
- porous body
- body pap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31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 B41J2/32—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selective application of heat to a heat sensitive printing or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 using thermal hea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85—Using suction for maintaining printing material fla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7—Conveyor belts or like feeding devic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02—Rollers
- B41J13/03—Rollers driven, e.g. feed rollers separate from plate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10—Sheet holders, retainers, movable guides, or stationary guides
- B41J13/14—Aprons or guides for the printing sec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10—Sheet holders, retainers, movable guides, or stationary guides
- B41J13/22—Clamps or grippers
- B41J13/223—Clamps or grippers on rotatable drums
Landscapes
- Manufacture Or Reproduction Of Printing Formes (AREA)
- Electronic Switches (AREA)
- Handling Of Cut Paper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Abstract
在利用TPH的热敏记录装置中,不使用压纸辊而能够高精度地同时实现穿孔功能和输送功能。在TPH(热敏打印头)的发热元件(1)的输送方向上游侧附近开设与泵连接的吸引口(3),而在下游侧设置输送辊(7)。以吸引泵(5)在吸引口(3)沿垂直于输送方向的方向吸引孔版原纸(2),并以输送辊(7)进行输送而使TPH动作。孔版原纸可靠地吸附于TPH的发热元件的发热面而稳定地进行输送,从而可以高精度在孔版原纸上对期望的图像等进行穿孔。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热敏记录介质(孔版原纸或热敏纸)与具有排列于主扫描方向的多个发热元件的热敏打印头紧贴并沿着副扫描方向进行输送且能够任意驱动发热元件而在热敏记录介质上进行热敏记录的热敏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如下述专利文献1所示,作为利用了具有多个发热元件的热敏打印头(以下称为TPH)的热敏记录装置,公开有利用TPH与压纸辊(platen roller)的组合的热敏记录装置。在该热敏记录装置中,TPH固定于既定位置,压纸辊以既定的载荷接触TPH并被驱动而旋转。孔版原纸或热敏纸等热敏记录介质夹持于TPH和压纸辊之间而被输送,其间通过任意驱动发热元件而能够对该热敏记录介质实施期望的热敏记录(孔版原纸时为热敏穿孔)。
在公知的这种利用了TPH的现有热敏记录装置的结构中,通过组合TPH(固定部件)和压纸辊(旋转部件)而能够使孔版原纸与TPH的发热元件紧贴并进行输送。
专利文献1:特开2000-318236号公报
1.本申请发明人的课题认识
本申请发明人为了弄清上述现有热敏记录装置的问题点,对其进行改良,而将对孔版原纸进行热敏穿孔(制版)的情况设想为用TPH对热敏记录介质进行热敏记录的一个具体例子,并对其条件等如以下所示那样进行了专心研究。另外,孔版原纸为在多孔性的支承体片上粘贴热熔融性的薄膜的结构,通过TPH的发热元件熔融薄膜而形成孔。
首先,这里所谓制版是指在孔版原纸上形成独立的微小孔而形成图像,为此需要在孔版原纸的任意位置上形成任意大小的孔。因此,对于制版单元(作为上述热敏记录装置的制版装置),需要具备形成任意大小的孔(穿孔)以及在任意位置形成孔(输送)这两种功能。
2.穿孔的必要条件
首先,本申请发明人考虑到作为实现穿孔功能的必要条件,需要使TPH与孔版原纸的薄膜侧紧贴,但是也不必为此使孔版原纸强力推压于TPH。
但是,在现有制版单元中,即使以低压力使孔版原纸与TPH紧贴,由于TPH表面和孔版原纸表面不够平坦,所以不可避免会产生不能紧贴的部分而导致穿孔不良。因此,在现有制版单元中,为了使TPH表面和孔版原纸整面地紧贴,而将压纸辊施加于TPH的压力设定得较大(例如80~100N)。
在使用压纸辊的基础上,通过压纸辊对TPH施加较高压力,从而产生下面那样的问题。
即,由于提高了压力而需要无用的能量,而且被施加较高压力的各零部件也需要较高强度,从而导致成本增加。
而且,由于压力较高而引起TPH或压纸辊挠曲,破坏压力平衡,产生无法以正规状态在孔版原纸的中央部分形成穿孔等问题。
另外,在这种始终施加较高压力的结构中,导致被推压到TPH上的圆柱形压纸辊周面的一部分被推压而变形为截面D形,因此输送时(制版时)压纸辊施加于孔版原纸的压力紊乱,导致输送不均或穿孔不良。因此,虽然从技术角度并不是不能通过设置TPH减压机构形成的特殊机构,缓解制版单元不使用时施加于压纸辊和TPH之间的较高压力,但由此导致制版单元整体大型化且零部件数量增加而使制造成本增大。
3.高精度输送的必要条件
下面,关于实现高精度输送的功能的必要条件,本发明人考虑设置不易产生滑动的具有较高输送力的输送机构。
但是,在现有的制版单元中,作为在TPH(固定部件)上组合压纸辊(旋转部件)的输送机构,借助压纸辊使孔版原纸与TPH摩擦而送出,因此有时输送能力较低且产生滑动而引起穿孔位置偏移,从而导致穿孔图像变形。
这样,根据现有的制版单元,由于输送能力较低,所以有时因随时间变化以及孔版原纸表面状态偏差等所引起的输送不稳定而导致图像伸缩。这里,所谓随时间变化是指以较高压力推压于TPH的压纸辊变形而导致夹持力显著降低,以及作为剥离剂涂敷于孔版原纸表面的硅油转移至压纸辊而容易打滑的现象。另外,所谓孔版原纸表面偏差是表示,由于孔版原纸通常为卷筒状卷绕状态,而在接近芯的部分以较小曲率卷绕,因此导致孔版原纸的多孔性的支承体的凹凸转印于所接触的薄膜,由于在该薄膜侧产生的凹凸,与压纸辊的接触面积减小而容易打滑。
这样,根据现有的制版单元(作为热敏记录装置的制版装置),TPH(固定部件)和压纸辊(旋转部件)彼此推压,并且使孔版原纸与TPH的发热元件紧贴地进行输送,关于形成任意大小的孔的穿孔功能和用于在任意位置形成孔的输送功能这两功能方面,存在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点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利用了TPH的热敏记录装置,其与现有的利用了压纸辊的结构完全不同,通过采用全新机构而高精度地实现上述穿孔功能和上述输送功能这两功能。
技术方案1所述的热敏记录装置,
使热敏记录介质与具有排列于主扫描方向的多个发热元件的热敏打印头紧贴而沿副扫描方向输送,并且任意驱动所述发热元件而在所述热敏记录介质上进行热敏记录,其特征在于,具有:
吸引机构,设置于所述发热元件附近,吸引并可输送地保持所述热敏记录介质;以及
输送机构,关于所述热敏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设置于所述发热元件的下游侧,输送所述热敏记录介质,
通过所述吸引机构吸引所述热敏记录介质并通过所述输送机构进行输送,从而使所述热敏记录介质与所述发热元件紧贴并进行输送,任意驱动所述发热元件而在所述热敏记录介质上进行热敏记录。
技术方案2所述的热敏记录装置,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热敏记录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敏记录介质为孔版原纸,所述吸引机构设置于所述发热元件的至少上游侧。
技术方案3所述的热敏记录装置,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热敏记录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敏记录介质为热敏纸,所述吸引机构设置于所述发热元件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中至少一方。
技术方案4所述的热敏记录装置,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热敏记录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引机构具有吸引力检测机构,以检测所述吸引机构吸引所述热敏记录介质的吸引力。
技术方案5所述的热敏记录装置,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热敏记录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具有根据所述吸引力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来对所述吸引机构的吸引力进行控制的控制机构。
技术方案6所述的热敏记录装置,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热敏记录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引机构具有以所述热敏记录介质的主扫描方向为纵长方向的吸引口,该吸引口的主扫描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热敏记录介质的主扫描方向的宽度。
技术方案7所述的热敏记录装置,在技术方案6所述的热敏记录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热元件的主扫描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吸引口的主扫描方向的长度。
技术方案8所述的热敏记录装置,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热敏记录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设置有所述发热元件和所述吸引机构的所述热敏头的表面,关于所述热敏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在所述发热元件和所述吸引机构的前方和后方两位置,均形成为弯曲的凸形状,由所述输送机构输送的所述热敏记录介质在所述两位置与所述表面紧贴。
附图说明
图1是以与主扫描方向平行的视线观察时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图。
图2是以与主扫描方向平行的视线观察时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图。
图3是以与主扫描方向平行的视线观察时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图。
图4是以与主扫描方向平行的视线观察时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结构图。
图5是以与主扫描方向平行的视线观察时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结构图。
图6是以与主扫描方向平行的视线观察时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结构图。
图7是以与主扫描方向平行的视线观察时的第七实施方式的结构图。
图8是以与主扫描方向平行的视线观察时的第八实施方式的结构图。
图9是表示以与主扫描方向平行的视线观察时的实施方式中的卷筒状的孔版原纸使用状态的结构图。
图10是具有表面弯曲的热敏头的实施方式的以与主扫描方向平行的视线观察时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9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涉及作为热敏记录装置的制版装置,作为热敏记录介质而使用孔版原纸。孔版原纸卷绕为卷筒状,根据使用而抽出。虽然没有图示,但是在图1至图4以及图6至图8中,片状的孔版原纸的供给机构或孔版原纸的卷筒配置于左侧而向右侧抽出,而在图5中,片状的孔版原纸的供给机构或孔版原纸的卷筒配置于右侧而向左侧抽出。
(1)第一实施方式(图1)
如图1所示,该制版装置具有TPH。TPH为薄型长方体状部件,在沿着其外形的纵长方向(主扫描方向,即图2中纸面垂直方向)的平坦底面上具有以既定间隔排列的多个发热元件1。TPH配置为以发热元件1朝下的状态使底面水平。排列于主扫描方向的多个发热元件1的整体长度小于孔版原纸2在主扫描方向的宽度(纸宽)。并且在本例中,没有在TPH的平坦底面上特别设置附设物(用于驱动的电路基板和元件等),孔版原纸如图1所示沿着TPH的平坦底面在水平方向移动。
在TPH的所述发热元件1的附近,设有用于吸引孔版原纸且可输送地进行保持的吸引机构。即,关于孔版原纸的输送方向(副扫描方向),在发热元件1上游侧邻接的位置开口形成有作为吸引机构的吸引口3。吸引口3为细长的矩形开口,其在副扫描方向的宽度例如为0.1mm左右,其关于副扫描方向与发热元件1的间隔例如为0~0.5mm左右。特别优选在发热元件1的边缘邻接设置吸引口3(吸引口3与发热元件1的间隔为0mm)。在吸引口3上作为吸引机构连接有吸引路径4和吸引泵5。吸引口3的吸引方向垂直于孔版原纸2的纸面(或者TPH的平坦底面)。
通过吸引泵5的吸引,在位于发热元件1上游侧附近位置的吸引口3,能够以例如约50kPa左右的较小压力沿着与副扫描方向(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吸引孔版原纸2,并将其可靠地吸附于TPH的发热元件的发热面。该吸附状态是孔版原纸2与发热元件1稳定而紧贴的状态,当通过后述的输送机构向下游沿水平方向牵拉孔版原纸2时,能够使孔版原纸2保持与该发热元件1稳定紧贴的状态稳定地进行输送。
另外在本例中,吸引机构的吸引路径4形成于TPH内部,TPH的形状如上所述整体上与通常的TPH同样地统一为紧凑的薄型矩形,未在引导输送孔版原纸的TPH的平坦底面上设置驱动用的电路基板和元件等。
在所述吸引机构的吸引路径4的中途设有压力计6,其作为吸引力检测机构而检测吸引泵5吸引孔版原纸2的吸引力。根据该压力计6检测的压力值而以期望的状态将孔版原纸2吸引到吸引口3,结果,能够确认孔版原纸2以正规状态与TPH的发热元件1紧贴(如上所述可稳定输送的紧贴)。
关于孔版原纸2的输送方向,在发热元件1的下游侧设有一对输送辊7,作为输送孔版原纸2的输送机构。一对输送辊7对孔版原纸2的夹持位置,与孔版原纸2吸引保持于吸引口3且与发热元件1接触的位置以及TPH的平坦底面处于相同高度。
根据本例中结构部件的位置关系,被吸引到吸引口3而与发热元件1紧贴、并由与吸引口3和发热元件1处于同一高度的输送辊7夹持输送的孔版原纸2,沿着发热元件1的表面(发热面)或配置了发热元件1的TPH的水平底面顺利地向前方拉出,由输送辊7向前方送出。根据该输送方式,通过对吸引力和输送辊7的输送力适当进行调整,从而能够使孔版原纸2保持与TPH的发热元件1紧贴的状态,且稳定而高精度地输送至下一工序(印刷部等)。
根据以上结构,孔版原纸2受到吸引泵5吸引而吸附保持于吸引口3或发热元件1,并驱动输送辊7,由此能够稳定保持孔版原纸2与发热元件1紧贴的状态,照原样在水平方向没有障碍地输送孔版原纸2,并且在该输送过程中能够与时机一致而任意驱动发热元件1,从而在孔版原纸2上高精度对期望的图像等进行穿孔。
另外在本例中,吸引口3仅设置于发热元件1的上游侧,但是也可以设置于下游侧和上游侧这两方。在下游侧,由于从孔版原纸2的穿孔部分吸入空气而吸附力较弱,而可以至少在上游侧设置吸引口3并在下游侧辅助性地设置吸引口3。由此,与仅在上游侧设置吸引口3的情况相比,能够相应地提高孔版原纸2相对于发热元件1紧贴的保持力。此时能够进行调整,使输送辊7的输送力增大,而不会妨碍孔版原纸2的拉出·输送。
(2)第二实施方式(图2)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未在TPH的下表面设置电路基板等突出的附设物而能构成较为简单的结构,即,吸附于吸引口3的孔版原纸沿着该底面照原样在水平方向输送,但是在TPH中,在其底面侧等设置有电路基板等突出的附设物,当利用这样的TPH时无法如第一实施方式那样使孔版原纸不弯曲而沿水平方向照原样输送。但是,如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以下说明的那样,可采用下述结构,即,即使TPH的外表面侧具有突出物,也能够通过吸引保持确保孔版原纸与发热元件1紧贴,避开所述突出物而顺利地进行输送。
在图2所示本例的制版装置中,TPH结构与第一例不同,TPH的底面设有电路基板P(搭载有未图示的电子元件等),还设有用于覆盖该电路基板P的引导板8。其它结构与第一例相同而标以与图1相同的附图标记并根据需要省略说明。
根据本例,通过吸引泵5的吸引,孔版原纸2在位于发热元件1上游侧附近位置的吸引口3处,沿着与副扫描方向(输送方向)垂直向上的方向,受到例如约50kPa左右的较小压力吸引,从而能够可靠地吸附于TPH的发热元件的发热面。该吸附状态是孔版原纸2稳定地与发热元件1紧贴的状态,而当以后述输送机构使孔版原纸2避开引导板8而朝斜下方的下游牵拉时,能够使孔版原纸2保持该与发热元件1稳定紧贴的状态,并进行稳定的输送。
关于孔版原纸2的输送方向,在发热元件1的下游侧设有一对输送辊7,作为输送孔版原纸2的输送机构。一对输送辊7对孔版原纸2的夹持位置,比TPH的发热元件1的位置略靠下。此外,作为引导部件的所述引导板8设置于TPH的下表面侧而比发热元件1靠近下游侧,其也具有引导所输送的孔版原纸2的功能。
根据本例中结构部件的位置关系,孔版原纸2吸引于吸引口3而与发热元件1紧贴,经引导板8引导而由输送辊7夹持输送,并相对于发热元件1的表面(发热面)或配置了发热元件1的TPH的水平底面向斜前方(下游侧)以锐角(本例中优选约15度、最大为90度以下)延伸存在,经过引导板8后大致成为水平而向前方拉出,并由输送辊7向前方送出。在该输送方式中,若通过对吸引力和输送辊7的输送力适当进行调整,或者将拉出的孔版原纸2和TPH的底面的角度在90度以内适当进行调整,则能够使孔版原纸2保持与TPH的发热元件1紧贴的状态,且稳定而高精度地输送至下一工序(印刷部等)。
根据以上结构,孔版原纸2受到吸引泵5吸引而吸附保持于吸引口3或发热元件1,并驱动输送辊7,由此能够使孔版原纸2稳定保持与发热元件1紧贴的状态并进行输送,并且在该输送过程中能够与时机一致而任意驱动发热元件1,从而在孔版原纸2上高精度对期望的图像等进行穿孔。
(3)第三实施方式(图3)
本例中基本原理与第一例相同,但不是吸引路径4形成于TPH的结构,而是利用邻接TPH设置的吸引部件(block)9,在TPH的发热元件1附近配置吸引口3。另外,TPH自身的结构、外形以及发热元件1的配置、数量等与第二例相同。
TPH配置为使发热元件1位于水平上表面侧,在TPH的输送方向(副扫描方向,图中左右方向)的上游侧(图中左侧),配置了侧面观察时大致梯形的吸引部件9,其具有朝发热元件1而向下的倾斜面10。在吸引部件9中,位于倾斜面10下方的TPH侧的侧面成为后退的台阶部11,在该台阶部11和TPH之间设有吸引路径4,在倾斜面10的下端开口的吸引口3位于发热元件1的上游侧附近。吸引口3的吸引方向与孔版原纸2的纸面或输送方向(副扫描方向)大致平行,吸引方向与输送方向(图中右向)相反(图中左向)。引导板8位于发热元件1的下游,并且在下游上方设有作为输送机构的输送辊7。吸引泵5的结构与第一例相同。
根据本例中结构部件的位置关系,单页状(片状)的孔版原纸2由吸引部件9的倾斜面10引导且被吸引口3吸引,从而以与发热元件1紧贴的状态,经引导板8引导而由输送辊7夹持输送。以该状态进行输送的孔版原纸2,相对于发热元件1的表面或配置了发热元件1的TPH的水平上表面向斜前方(下游侧)以锐角(本例中优选约15度、最大为90度以下)延伸存在,经过引导板8后成为大致水平而向前方拉出,并由输送辊7向前方送出。在该输送方式中,通过对吸引力和输送辊7的输送力适当进行调整,或者调整拉出的孔版原纸2与TPH上表面的角度,从而能够使孔版原纸2保持与吸引部件9和TPH的发热元件1紧贴的状态,且稳定而高精度地输送至下一工序(印刷部等)。
根据以上结构,孔版原纸2受到吸引泵5吸引而吸附保持于吸引口3或发热元件1,并驱动输送辊7,由此能够使孔版原纸2稳定保持与发热元件1紧贴的状态并进行输送,并且在该输送过程中能够与时机一致而任意驱动发热元件1,从而在孔版原纸2上高精度对期望的图像等进行穿孔。
其它的结构和变形例的可能性、作用效果等与第一例相同。
(4)第四实施方式(图4)
本例中基本原理与第一例相同,但不是吸引路径4形成于TPH的结构,而是利用邻接TPH设置的吸引部件12,在TPH的发热元件1附近配置吸引口3。另外,TPH为发热元件1设置于后端部的角部附近的上表面侧(配置后成为下侧)的所谓角型,而结构、外形以及发热元件1的数量等与第一例相同。
TPH配置为使发热元件1位于下表面侧而成为输送方向(副扫描方向)下游侧向上倾斜(倾斜角度约30度)的姿态,在TPH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配置了具有水平引导面13且侧面观察时大致梯形的吸引部件12。在吸引部件12的前表面和TPH的后端面之间设有吸引路径4,吸引口3位于接近TPH后端面设置的发热元件1附近。吸引口3的吸引方向垂直于TPH的底面而相对于孔版原纸2的纸面或输送方向(副扫描方向)在TPH的所述倾斜角度相同的方向上计量成约120度角。在TPH的下游侧设有作为输送机构的输送辊7。吸引泵5的结构与第一例相同。
根据本例中结构部件的位置关系,单页状(片状)的孔版原纸2由吸引部件12的引导面13引导且被吸引口3吸引,从而卷挂在发热元件1的角部而可靠地与其发热面紧贴,并在此状态下照原样保持大致水平状态而由输送辊7以水平状态原样进行夹持输送。在该输送方式中,通过对输送辊7的输送力适当进行调整,或者为了调整所输送的孔版原纸2与TPH下表面的角度,而对TPH的配置角度或吸引部件12的引导面13的角度进行调整,从而能够使孔版原纸2保持与吸引部件12和TPH的发热元件1紧贴的状态,且稳定而高精度地输送至下一工序(印刷部等)。
根据以上结构,孔版原纸2受到吸引泵5吸引而吸附保持于吸引口3或发热元件1,并驱动输送辊7,由此能够使孔版原纸2稳定保持与发热元件1紧贴的状态并进行输送,并且在该输送过程中能够与时机一致而任意驱动发热元件1,从而在孔版原纸2上高精度对期望的图像等进行穿孔。
其它的结构和变形例的可能性、作用效果等与其它实施方式相同。
(5)第五实施方式(图5)
本例中基本原理与第一例相同,但不是吸引路径4形成于TPH的结构,而是利用邻接TPH设置的吸引部件14,在TPH的发热元件1附近配置吸引口3。另外,TPH为发热元件1设置于后端面的角部的所谓端面型,而结构、外形以及发热元件1的数量等与第一例相同。
TPH配置为使后端面的发热元件1位于下侧而成为垂直于输送方向(副扫描方向)的姿态,在TPH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配置有大致矩形的吸引部件14。在吸引部件14内形成有吸引路径4,该吸引路径4的开口即吸引口3,位于TPH的发热元件1的上游侧附近而比发热元件1略靠上。吸引口3的吸引方向与TPH的底面(图中右侧面)平行,而垂直于孔版原纸2的纸面或输送方向(副扫描方向)。在TPH的下游设有输送辊7。而吸引泵5的结构与第一例相同。
根据本例中结构部件的位置关系,单页状(片状)的孔版原纸2由吸引部件14的引导面15引导且吸引于吸引口3上,从而与发热元件1的角部卡合卷绕而可靠地与发热面紧贴,并在此状态下照原样大致保持水平状态而由输送辊7以水平状态原样进行夹持输送。在该输送方式中,通过对输送辊7的输送力等适当进行调整,从而能够使孔版原纸2保持与吸引部件14和TPH的发热元件1紧贴的状态,且稳定而高精度地输送至下一工序(印刷部等)。
根据以上结构,孔版原纸2受到吸引泵5吸引而吸附保持于吸引口3或发热元件1,并驱动输送辊7,由此能够使孔版原纸2稳定保持与发热元件1紧贴的状态并进行输送,并且在该输送过程中能够与时机一致而任意驱动发热元件1,从而在孔版原纸2上高精度对期望的图像等进行穿孔。
其它的结构和变形例的可能性、作用效果等与其它实施方式相同。
(6)第六实施方式(图6)
在以上说明了的各实施方式中输送机构都由一对输送辊7构成,但是也可以采用其它结构。在图6所示的第六实施方式中,在TPH的下游侧设置输送机构,该输送机构构成为包括下方的带辊16及与其接触而转动的上方的输送辊7。带辊16上设有吸引机构17,可经由通气性的带而对其上的孔版原纸2进行吸引保持,从而对输送辊7和带辊16所夹持的孔版原纸2进行可靠地保持并向下游输送。
根据本例,与使用一对输送辊7的情况相比减少打滑,而向下游输送孔版原纸2的作用进一步可靠,且使制版状态也进一步改善。其它结构、作用·效果、变形例等与第二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对应的部分标以与其它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7)第七实施方式(图7)
在图7所示的第七实施方式中,在TPH的下游侧设置输送机构,该输送机构构成为包括上方的带辊16及与其接触而转动的下方的带辊16。下方的带辊16设有吸引机构17,可经由通气性的带而对上下带辊16、16间的孔版原纸2进行可靠而无偏差的吸引保持,从而可对由两带辊16、16夹持的孔版原纸2进行可靠地保持并向下游输送。
根据本例,与第六实施方式相比减少打滑,而向下游输送孔版原纸2的作用进一步可靠,且使制版状态也进一步改善。其它结构、作用·效果、变形例等与第二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对应的部分标以与其它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8)第八实施方式(图8)
在图8所示的第八实施方式中,将图6的第六实施方式中具有吸引机构17的下方的带辊16设为从发热元件1的下游侧到达上游侧的输送长度较长的部件,并去除了上方的输送辊7而将印刷滚筒20用作输送机构,所述印刷滚筒20配置于本制版装置的下游且作为印刷机构。
印刷滚筒20包括具有墨通过性的圆周状印版滚筒、设置于印版滚筒外周而夹住保持孔版原纸2的末端部且可开闭的夹板21、设置于印版滚筒内部的未图示的墨供给机构,并且印刷滚筒20以印版滚筒的中心轴线为中心进行旋转驱动。另外,在印刷滚筒20的下方可升降地设置有未图示的推压辊。
此外在本例中,在吸引机构的吸引路径4的中途设有如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的压力计6那样的压力检测机构。其检测信号送至控制机构22,由控制机构22根据该信号判断当前吸引力是否最佳,并在判断为需要调整的情况下向作为吸引机构的吸引泵5发出控制信号从而调整吸引力。
其它结构与第六实施方式相同。
印刷时,在孔版原纸2的末端夹持于夹板21的状态下印刷滚筒20转动而输送孔版原纸2,其间吸引泵5持续驱动,并且以适于输送孔版原纸2的时机选择性驱动TPH而对孔版原纸2实施所需的穿孔,并使该孔版原纸2卷装于印刷滚筒20的周壁。其间吸引力通过压力计6和控制机构22的控制作用而保持为最佳,从而孔版原纸2与发热元件1的紧贴状态良好。
印刷滚筒20当孔版原纸2卷装后转动,并使印刷用纸以既定时机送入印刷滚筒20和推压辊的间隙,与时机一致使推压辊上升而使印刷用纸夹持于其与印刷滚筒20之间,从而使印刷用纸经由印刷辊和推压辊进行输送并在实施利用穿孔图像的印刷后向前方排出。
根据本例,与第七实施方式相比进一步减少输送时的打滑,而向下游输送孔版原纸2的作用进一步可靠,且使制版状态也进一步改善。其它结构、作用·效果、变形例等与第二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对应的部分标以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9)其它实施方式(图9)
在以上说明了的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图示孔版原纸2为单页状(片状),但是也可以采用卷成卷筒状的孔版原纸2。图9示出了其供给状态。即,在TPH的上游侧的相邻部旋转自由地轴支承有卷筒状的孔版原纸2,抽出的孔版原纸2经由导轴23送至TPH。另外,在TPH的下游配置了输送辊7,而在输送辊7的更下游设置了刀具24,用以将从卷筒状的孔版原纸2抽出的较长的孔版原纸2切断为适当长度。此外,虽然图9中并未示出,但是也可以与第八实施方式(图8)同样地通过压力计6和控制机构22实现最佳吸引力。
对本例中装置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首先,将孔版原纸2的卷筒置于既定位置,使由卷筒抽出的孔版原纸2通过制版装置和输送辊7的输送路径,并使用未图示的传感器进行孔版原纸2的末端位置送出动作。即,按压制版开始按钮而使输送辊7动作,并使孔版原纸2停止于既定位置,且使印刷滚筒20停止于夹板21被设定于既定的夹持位置的位置。在制版过程中,将孔版原纸2导入夹板21,使夹板21转动而夹持固定孔版原纸2,使吸引泵5动作并确认吸引压力的既定值,然后使输送辊7动作并且使印刷滚筒20同步旋转。其间与孔版原纸2的输送一致而选择性地使TPH的发热元件1发热工作来对孔版原纸2进行穿孔。制版结束后停止吸引泵5,并停止输送辊7而由刀具24切断孔版原纸2。从而能够在对孔版原纸2进行制版的同时将其卷装于印刷滚筒20。
(10)可使用本发明的其它领域中的实施方式
在以上说明了的各实施方式中用制版装置对孔版原纸进行制版,但是作为孔版原纸,除了包括将合成纤维的支承体粘贴于热塑性树脂薄膜的形式,以及将天然纤维的支承体粘贴于热塑性树脂薄膜的形式这两者以外,也包括仅由热塑性树脂薄膜构成的形式(所谓无支承体主版)。
另外,本发明的热敏记录装置也包括对热敏纸进行热敏记录的热敏记录装置。此时由于无法在进行热敏记录后的热敏纸上形成如制版后的孔版原纸那样的孔,因此不同于制版装置的实施方式,而能够将吸引热敏纸的吸引机构配置于发热元件1的下游侧。当然也可以配置于上游侧,而若配置于两方则能够进一步提高吸引保持力。
(11)具有表面弯曲的热敏头的实施方式(图10)
在图10所示的实施方式中,设有发热元件1和吸引机构的吸引口3的热敏头TPH的表面(图中下表面),关于孔版原纸2的输送方向,在发热元件1和吸引口3的前方和后方这两位置均形成为弯曲的凸形状。并且,孔版原纸2的供给源即孔版原纸的卷筒,在关于输送方向的热敏头TPH的近前侧,与发热元件1和吸引口3相比,在接近弯曲的所述表面的曲率中心侧配置,并且输送辊7在关于输送方向的热敏头TPH的后侧,与发热元件1和吸引口3相比,在接近弯曲的所述表面的曲率中心侧配置。
因此,若通过吸附机构吸附孔版原纸2并由输送辊7进行输送,则如图10所示孔版原纸2以与设置有发热元件1的热敏头TPH的凸曲面卷绕接触的状态进行输送,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制版时热敏记录介质与发热元件的紧贴性。其他结构、作用·效果、变形例等与第二实施方式大致相同,对应的部分标以与其他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另外,以上说明了的多个实施方式的各构成部分,可以在本发明的同一性范围内进行适当组合而实现其他实施方式,并且此时能够获得与所组合的各个构成对应的本发明作用、效果。
由以上对实施方式的说明可知,根据本发明,能够获得以下那样的作用或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热敏记录装置,通过配置于发热元件附近的吸引机构使热敏记录介质与TPH的发热元件紧贴,并且通过关于输送方向设置在发热元件下游侧的输送机构输送热敏记录介质,从而能够通过吸引机构的较小力(能量)使热敏记录介质与TPH的发热元件紧贴,并且能够保持该状态而以高精度输送热敏记录介质。
即,在现有结构中使用旋转的压纸辊以较大压力将热敏记录介质推压于TPH而导致很大的机械性负荷,而本发明与此不同,以较小的吸引能量使热敏记录介质与发热元件紧贴,并维持该状态而向副扫描方向拉出输送热敏记录介质,因此成为对装置各部和热敏记录介质机械性负荷较小的合理结构,从而使热敏记录介质与发热元件有效地整面紧贴,并且能够实现较高的输送精度。因此能够对原稿进行忠实而稳定的热敏记录(例如使用制版装置对孔版原纸进行热敏穿孔)。而且,由于压纸辊的消除而实现结构的简化和小型化,由于只采用TPH而不需要压纸辊的加压,从而实现小型化和成本降低,能够实现装置整体的大幅度小型化和成本降低。
并且,受吸引机构吸引而与TPH的发热元件紧贴的孔版原纸,由输送机构朝与吸引方向垂直的副扫描方向照原样拉出,并沿着TPH的平坦外表面照原样向水平前方输送,这在降低产生输送的故障的可能性方面优选。但是,当TPH的外表面具有妨碍孔版原纸输送的突起物等时,可以使孔版原纸与吸引部位或发热元件紧贴位置略微保持一定角度而通过输送机构进行拉出输送,并且此时可以根据需要对吸引机构的吸引力适当进行调整。
根据技术方案2所述的热敏记录装置,在对较软的孔版原纸进行热敏穿孔时,若将吸引机构设置于发热元件的至少上游侧,则能够获得上述那样的作用·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3所述的热敏记录装置,在对较硬的热敏纸进行热敏穿孔时,若将吸引机构设置于发热元件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中至少一方,则能够获得上述那样的作用·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热敏记录装置,在技术方案1至3所述的热敏记录装置中,吸引机构能够检测吸引热敏记录介质的吸引力,从而能够根据其检测结果进行是否吸引热敏记录介质的判断并进行吸引力的调整等。
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热敏记录装置,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热敏记录装置中,根据吸引力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来对吸引机构的吸引力进行控制,从而能够将热敏记录介质的保持力维持于最佳,使热敏记录介质以良好的状态与TPH的发热元件紧贴。
根据技术方案6所述的热敏记录装置,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热敏记录装置中,不会从吸引机构的吸引口泄漏空气,从而通过吸引使热敏记录介质与发热元件可靠地紧贴。
根据技术方案7所述的热敏记录装置,在技术方案6所述的热敏记录装置中,能够使排列于主扫描方向的全部发热元件与热敏记录介质紧贴。
根据技术方案8所述的热敏记录装置,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热敏记录装置中,设置有发热元件和吸引机构的热敏头的表面,在发热元件和吸引机构的前后形成为弯曲的凸形状,所以若使热敏记录介质受到吸附机构吸附并由输送机构进行输送,则由于热敏记录介质与热敏头的表面卷绕接触,而进一步提高制版时热敏记录介质与发热元件的紧贴性。
Claims (8)
1.一种热敏记录装置,使热敏记录介质与具有排列于主扫描方向的多个发热元件的热敏打印头紧贴而沿副扫描方向输送,并且任意驱动所述发热元件而在所述热敏记录介质上进行热敏记录,其特征在于,具有:
吸引机构,设置于所述发热元件附近,吸引并可输送地保持所述热敏记录介质;以及
输送机构,关于所述热敏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设置于所述发热元件的下游侧,输送所述热敏记录介质,
通过所述吸引机构吸引所述热敏记录介质并通过所述输送机构进行输送,从而使所述热敏记录介质与所述发热元件紧贴并进行输送,任意驱动所述发热元件而在所述热敏记录介质上进行热敏记录。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敏记录介质为孔版原纸,所述吸引机构设置于所述发热元件的至少上游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敏记录介质为热敏纸,所述吸引机构设置于所述发热元件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中至少一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引机构具有吸引力检测机构,以检测所述吸引机构吸引所述热敏记录介质的吸引力。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热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根据所述吸引力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来对所述吸引机构的吸引力进行控制的控制机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引机构具有以所述热敏记录介质的主扫描方向为纵长方向的吸引口,该吸引口的主扫描方向的长度小于所述热敏记录介质的主扫描方向的宽度。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元件的主扫描方向的宽度小于所述吸引口的主扫描方向的长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敏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有所述发热元件和所述吸引机构的所述热敏头的表面,关于所述热敏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在所述发热元件和所述吸引机构的前方和后方两位置,均形成为弯曲的凸形状,由所述输送机构输送的所述热敏记录介质在所述两位置与所述表面紧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5369514 | 2005-12-22 | ||
JP2005369514A JP2007168280A (ja) | 2005-12-22 | 2005-12-22 | 感熱記録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86233A true CN1986233A (zh) | 2007-06-27 |
Family
ID=379081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6101701606A Pending CN1986233A (zh) | 2005-12-22 | 2006-12-22 | 热敏记录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070146471A1 (zh) |
EP (1) | EP1800873A3 (zh) |
JP (1) | JP2007168280A (zh) |
KR (1) | KR100824119B1 (zh) |
CN (1) | CN1986233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45533A (zh) * | 2012-07-20 | 2012-10-24 | 金红叶纸业集团有限公司 | 防抖板及应用其的物件输送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40085390A1 (en) * | 2012-09-27 | 2014-03-27 | Timothy J. Young | Vacuum pulldown of web in printing systems |
JP6126731B1 (ja) * | 2016-10-14 | 2017-05-10 | 新華情報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 画像形成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992805A (en) * | 1987-08-14 | 1991-02-12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
JPH03230978A (ja) * | 1990-02-05 | 1991-10-14 | Minolta Camera Co Ltd | 熱転写記録装置 |
JPH05254188A (ja) * | 1992-03-16 | 1993-10-05 | Konica Corp | 熱転写画像形成装置 |
JPH09295434A (ja) * | 1996-04-30 | 1997-11-18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感熱記録装置の防音機構 |
JP2000296642A (ja) | 1999-02-08 | 2000-10-24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サーマルプリンタ |
JP2000318236A (ja) * | 1999-05-10 | 2000-11-21 | Riso Kagaku Corp | 画像形成装置 |
US6226024B1 (en) * | 1999-06-21 | 2001-05-01 | Eastman Kodak Company | Vacuum imaging drum with vacuum holes for maintaining a boundary in an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
JP2002187298A (ja) * | 2000-12-22 | 2002-07-02 | Fuji Photo Film Co Ltd | 感熱プリンタ |
-
2005
- 2005-12-22 JP JP2005369514A patent/JP2007168280A/ja not_active Ceased
-
2006
- 2006-12-14 US US11/638,549 patent/US20070146471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6-12-20 EP EP06256474A patent/EP1800873A3/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6-12-20 KR KR1020060130640A patent/KR100824119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6-12-22 CN CNA2006101701606A patent/CN1986233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45533A (zh) * | 2012-07-20 | 2012-10-24 | 金红叶纸业集团有限公司 | 防抖板及应用其的物件输送装置 |
CN102745533B (zh) * | 2012-07-20 | 2016-04-27 | 金红叶纸业集团有限公司 | 防抖板及应用其的物件输送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070146471A1 (en) | 2007-06-28 |
EP1800873A3 (en) | 2008-05-28 |
EP1800873A2 (en) | 2007-06-27 |
JP2007168280A (ja) | 2007-07-05 |
KR20070066894A (ko) | 2007-06-27 |
KR100824119B1 (ko) | 2008-04-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2007175948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
CN1986233A (zh) | 热敏记录装置 | |
JP2008137196A (ja) | 記録媒体搬送装置 | |
JP2016175762A (ja) | 搬送装置及び印刷装置 | |
JP2011073810A (ja) | 記録装置 | |
JP5915897B2 (ja) | 印刷装置 | |
JP5794342B2 (ja) | 記録装置 | |
JPH11188832A (ja) | 感熱孔版製版装置 | |
JP3151661B2 (ja) | 板状媒体の印刷装置 | |
JP2016041613A (ja) | 画像形成装置 | |
JP4456700B2 (ja) | 孔版印刷装置及び孔版印刷方法 | |
JP2015218009A (ja) | 媒体の搬送装置 | |
JP3682866B2 (ja) | 印刷装置のウェブ搬送装置 | |
JP5123706B2 (ja) | 孔版印刷装置 | |
JP4121334B2 (ja) | 登録手段を有する色校正装置 | |
JP2004352416A (ja) | 被記録媒体通過検出用レバー、記録装置 | |
JP3556940B2 (ja) | 媒体搬送ガイド | |
JP4449743B2 (ja) | プリンタ | |
JP2024001967A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H0252843A (ja) | 蛇行検出装置及び蛇行修正方法 | |
JP2010116225A (ja) | 記録装置及び記録装置の制御方法 | |
JPH09208079A (ja) |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 |
JP2794956B2 (ja) | 媒体送り機構 | |
JP4006586B2 (ja) | 歯付きローラの支持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 |
JP2010070348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AD01 |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070627 |
|
C20 |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