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67874A - 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967874A
CN1967874A CNA2006101484036A CN200610148403A CN1967874A CN 1967874 A CN1967874 A CN 1967874A CN A2006101484036 A CNA2006101484036 A CN A2006101484036A CN 200610148403 A CN200610148403 A CN 200610148403A CN 1967874 A CN1967874 A CN 19678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electric layer
grid
grid dielectric
semiconductor body
opposing sidewal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14840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87917C (zh
Inventor
安德斯·布赖恩特
布伦特·A·安德森
艾德华·J·诺瓦克
杰弗里·B·约翰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re Usa Second LLC
GlobalFoundr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 filed Critical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9678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9678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8791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87917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01L29/785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having a channel with a horizontal current flow in a vertical sidewall of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FinFET, MuGF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0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41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 H01L29/423Electrod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not carrying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42312Gate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 H01L29/42316Gate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f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4232Gate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f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 H01L29/42384Gate electrodes for field effect devices f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insulated gate for thin film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e.g. characterised by the thickness or the shape of the insulator or the dimensions, the shape or the lay-out of the conduct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00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H01L29/66075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 H01L29/6622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the devices being controllable only b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e.g. three-terminal devices
    • H01L29/66409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66477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an insulated gate, i.e. MISFET
    • H01L29/66787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an insulated gate, i.e. MISFET with a gate at the side of the channel
    • H01L29/66795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an insulated gate, i.e. MISFET with a gate at the side of the channel with a horizontal current flow in a vertical sidewall of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FinFET, MuGFE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Thin Film Transistor (AREA)
  • Insulated Gate Type Field-Effect Transistor (AREA)
  • Electrodes Of Semi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三栅场效应晶体管的实施方式,该三栅FET包括鳍形半导体本体,沟道区和源/漏区在沟道区的任一侧上。厚栅极介质层将沟道区的顶表面和相对侧壁与栅极导体分开,从而抑制沟道面中的导电性。薄栅极介质层将沟道区的上边角与栅极导体分开,从而优化沟道边角的导电性。为了进一步加强沟道边角中的电流流动,可以仅在半导体本体的上边角中形成源/漏区。替代地,可以仅在半导体本体的上边角中邻近栅极导体形成源/漏扩展区,并且可以在半导体本体的端部中形成深源/漏扩散区。

Description

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般地涉及场效应晶体管,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三栅场效应晶体管结构及形成该结构的方法。
背景技术
集成电路设计的决定常常被器件按比例缩放和制造效率推动。例如,开发了多栅非平面场效应晶体管(FETs),如鳍型FETs(finFETs)或三栅FETs,以提供与平面FETs相比具有更快的驱动电流和减小的短沟道效应的按比例缩放的器件。finFET是非平面晶体管,其中沟道区被形成在薄半导体鳍(semiconductor fin)的中间,在相对的端部有源/漏区。栅被形成在邻近沟道区的半导体鳍的相对侧壁上。三栅FET具有与finFET类似的结构。然而,该半导体鳍的宽度和高度使得栅可以被形成在沟道区的三个侧面上,包括顶表面和相对的侧壁。由于包住其中顶表面和相对侧壁相遇的沟道边角周围的栅极的二维效应,三栅FET与平面FET相比提供了附加的性能杠杆(leverage),尤其是更好的栅控制。然而,这种性能上的好处分别被沟道区顶表面和相对侧壁处的水平和垂直沟道面减小,这些面表现出高寄生电容。提供在最小化沟道面中表现出的寄生电容的同时加强沟道边角的电流承载能力的三栅FET,将具有相对于现有技术的优点。
发明内容
为了加强三栅FET沟道边角的电流流动并同时抑制水平和垂直沟道面中的电流流动,公开了改善的三栅场效应晶体管(FET)及形成三栅FET的相关方法的实施方式。三栅FET包括鳍形半导体本体,沟道区和源/漏区在沟道区的任一侧上。薄栅极介质层包住沟道区中半导体本体的上边角的周围,厚栅极介质层位于沟道区中半导体本体的顶表面和相对侧壁上。为了进一步加强沟道边角的电流流动并抑制垂直和水平沟道面中的电流流动,紧邻沟道区的源/漏区仅位于半导体本体的上边角中。
更具体地,三栅FET的实施方式包括衬底上的半导体本体。半导体本体可以是鳍形的,并可具有相对侧壁和端部,以及顶表面和顶表面与相对侧壁之间的接合处的上边角。
晶体管还可包括顶表面上的第一栅极介质层、相对侧壁上的第二栅极介质层、和上边角的第三栅极介质层。具体地,晶体管在沟道区中的半导体本体的顶表面上可包括较厚的第一栅极介质层。第一栅极介质层的宽度可以是半导体本体宽度的至少三分之一。类似地,晶体管在沟道区中的半导体本体的相对侧壁上可包括较厚的第二栅极介质层。第二栅极介质层的高度可以是半导体本体高度的至少三分之一。晶体管也可包括包住沟道区中半导体本体上边角周围的较薄的第三栅极介质层,使其分别位于第一栅极介质层和第二栅极介质层之间的顶表面上和相对侧壁上。这些栅极介质层中的每一个可以由不同的介质材料形成并可具有不同的厚度。然而,第一和第二栅极介质层应当分别比第三栅极介质层更厚(例如至少更厚大约3倍),从而抑制沟道面中的电流流动并加强沟道边角的电流流动。
晶体管还可包括在三个介质层中的每一个上形成的栅极导体。栅极导体可以在半导体本体的相对端部之间居中或偏离,并在半导体本体内限定晶体管的沟道区。
晶体管也可在半导体本体内包括源/漏区。具体地,晶体管可在半导体本体的上边角中邻近栅极导体包括掺杂的源/漏区。这些源/漏区可包括从栅极导体延伸到半导体本体的相对端部的源/漏扩散区。替代地,在半导体本体的上边角中邻近栅极导体的第一较低浓度的掺杂剂可限定源/漏扩展区,在半导体本体的相对端部中的第二较高浓度的掺杂剂限定源/漏扩散区。
如上所述,形成三栅场效应晶体管的方法实施方式包括在半导体层上首先沉积较厚的第一介质材料。第一介质材料在半导体层的顶表面上被光刻图案化以形成第一栅极介质层。然后,邻近第一栅极介质层,具体地邻近第一栅极介质层侧壁,形成侧壁隔层。隔层和第一栅极介质材料的宽度应当被控制成使得第一栅极介质层的宽度为随后形成的半导体本体的宽度的至少三分之一。
在形成侧壁隔层之后,为了在第一栅极介质层和侧壁隔层下方形成半导体本体,执行对半导体层有选择性的定向刻蚀工艺。可选地,一旦形成半导体本体,可以选择性地去除侧壁隔层。
然后,在半导体本体的相对侧壁上形成第二栅极介质层。通过沉积与第一介质材料不同材料和/或具有不同厚度的第二介质材料,可以形成第二栅极介质层。如果没有从第一栅极介质层去除侧壁隔层并且该侧壁隔层由与第二介质材料相同的材料形成,可以在半导体本体的相对侧壁上、在侧壁隔层上和在第一栅极介质层上沉积第二介质材料的较厚的覆盖层(blanket layer)。然后,可以执行选择性的定向刻蚀工艺,以便从第一栅极介质层和从侧壁隔层去除第二介质材料,以完全去除侧壁隔层,并在上边角处从半导体本体的相对侧壁去除第二介质材料。定向刻蚀工艺可以被控制成使得相对侧壁上第二介质材料的剩余部分形成第二栅极介质层,并使得第二栅极介质层具有相对侧壁高度至少三分之一的高度。
替代地,如果从第一栅极介质层去除侧壁隔层,可以在半导体本体的相对侧壁以及顶表面的露出部分上、和第一栅极介质层上沉积第二介质材料的覆盖层。然后,可以执行选择性的定向刻蚀工艺,以便从第一栅极介质层和在上边角处从半导体本体的顶表面和相对侧面去除第二介质材料。再次,该定向刻蚀工艺可以被控制成使得相对侧壁上第二介质材料的剩余部分形成第二栅极介质层,并使得第二栅极介质层具有相对侧壁高度至少三分之一的高度。
一旦第一和第二栅极介质层被形成,如上所述,可以在半导体本体的露出的上边角上、邻近顶表面上的第一栅极介质层和相对侧壁上的第二栅极介质层形成第三栅极介质层。具体地,可以通过在半导体本体上围绕上边角生长氧化物层,形成第三栅极介质层。氧化物层的生长可以被控制成使得第三栅极介质层被形成为小于第一和/或第二栅极介质层厚度的大约1/3。
在各个栅极介质层形成之后,可以在半导体本体上栅极介质层上方沉积栅极导体,并光刻图案化。图案化的栅极导体可以在半导体本体的相对端部之间居中或偏离,从而限定FET的沟道区。
一旦形成栅极导体,可以通过注入工艺、向外扩散工艺或注入工艺和向外扩散工艺的组合,在半导体本体中形成源/漏区。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为了进一步加强所得到的三栅FET的沟道边角并抑制沟道面,可以在半导体本体的上边角(独立地)中邻近栅极导体形成源/漏区。例如,从栅极导体向相对端部延伸、并且未被栅极导体或厚栅极介质层(即第一和第二栅极介质层)阻挡的半导体本体的上边角可以被注入掺杂剂,以形成源/漏扩散区。替代地,可以选择性地去除预先生长在半导体本体的上边角上(并且未被栅极导体阻挡)的氧化物层(即第三栅极介质层)。然后,可以沉积高掺杂水平的薄膜,使得掺杂剂可以在从栅极导体至相对端部的上边角处从薄膜向外扩散到露出的半导体本体中。
在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为了进一步加强所得到的三栅FET的沟道边角并抑制沟道面,可以在上边角中邻近栅极导体形成源/漏扩展区,并且在半导体本体的整个相对端部形成深源/漏扩散区。例如,可以选择性地去除相对端部处半导体本体的顶表面上的第一栅极介质层和氧化物层(即第三栅极介质层)的一部分。然后,可以执行注入工艺,使得第一较低浓度的掺杂剂被注入到邻近栅极导体的半导体本体的上边角中,以形成源/漏扩展区,并且第二较高浓度的掺杂剂被注入到半导体本体的相对端部中,以形成源/漏扩散区。替代地,除了从相对端部去除氧化物层,也可以从上边角选择性地去除氧化物层。然后,可以沉积高掺杂水平的薄膜,使得掺杂剂可以在上边角和相对端部处向外扩散到露出的半导体中。该向外扩散工艺可以被控制成使得第一较低浓度的掺杂剂向外扩散到邻近栅极导体的半导体本体的上边角中,以形成源/漏扩展区,并且第二较高浓度的掺杂剂向外扩散到半导体本体的相对端部中,以形成源/漏扩散区。替代地,可以通过上述注入和向外扩散工艺的组合,实现源/漏扩展区和深源/漏扩散区中的不同掺杂水平。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这些和其他方面将在结合下文的说明和附图考虑时被更好地评价和理解。然而,应当理解,下文的说明尽管表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及其大量的细节,但只是以示例说明而非限制的方式给出。可以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范围内进行许多改变和变更,而不背离其精神,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将包括所有的这类变更。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从下文的详细说明中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其中:
图1是说明三栅FET中沟道边角传导(conduction)的示意图;
图2是说明本发明三栅FET的实施方式的前截面的示意图;
图3a是说明本发明的三栅FET另一实施方式的经过中心面A(参见图2)的侧截面的示意图;
图3b是说明经过图3a中实施方式偏离中心的面B(参见图2)的侧截面的示意图;
图4a是说明本发明的三栅FET另一实施方式的经过中心面A(参见图2)的侧截面的示意图;
图4b是说明经过图4a中实施方式偏离中心的面B(参见图2)的侧截面的示意图;
图5是说明形成三栅FET的方法的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6是说明本发明部分完成的结构的前截面的示意图;
图7是说明本发明部分完成的结构的前截面的示意图;
图8是说明本发明部分完成的结构的前截面的示意图;
图9是说明本发明部分完成的结构的前截面的示意图;
图10是说明本发明部分完成的结构的前截面的示意图;
图11是说明本发明部分完成的结构的前截面的示意图;
图12是说明本发明部分完成的结构的前截面的示意图;
图13是说明本发明部分完成的结构的前截面的示意图;
图14是说明本发明部分完成的结构的前截面的示意图;
图15是说明图14的顶视图的示意图;
图16是说明本发明部分完成的结构的顶视图的示意图;
图17是说明本发明部分完成的结构的顶视图的示意图;
图18是说明本发明部分完成的结构的顶视图的示意图;
图19是说明本发明部分完成的结构的顶视图的示意图;
图20是说明本发明部分完成的结构的顶视图的示意图;
图21是说明本发明部分完成的结构的顶视图的示意图;以及
图22是说明本发明部分完成的结构的顶视图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非限制性的实施方式更全面地解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其各种特征和有益的细节,结合附图说明这些非限制性的实施方式,并在下文的说明中详述。应当注意,附图中说明的特征没有必要按比例绘制。省略对公知的部件和处理技术的描述,以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希望本文使用的实例只是便于理解本发明实施方式可以实现的方式,并且进而使得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施本发明。因此,这些实例不应被理解成限制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范围。
如上所述,三栅场效应晶体管(三栅FET)具有与鳍型场效应晶体管(finFET)相似的结构。然而,在三栅FET中,半导体鳍宽度和高度使得栅极(即栅极介质-栅极导体叠层)可以被形成在沟道区的三个侧面上,包括顶表面和相对侧壁。由于包住沟道边角(即,其中顶表面和相对侧壁相遇的沟道区上边角)周围的栅极的二维效应,三栅FET与平面FET相比提供了附加的性能杠杆(leverage),尤其是更好的栅控制。然而,该性能优点被水平沟道面和平行的垂直沟道面(即分别在半导体鳍沟道区的顶表面和相对侧壁处形成的垂直和水平面)减小。具体地,这些沟道面表现出高寄生电容,并因而限制了沟道边角的性能优点。例如,图1说明与沟道区的总宽度(即半导体鳍的两倍高度加宽度)相比的三栅FETs的漏电流(Id-sat)的模拟结果。对零的x截距是大约-30nm。x截距的负值表示三栅FET的沟道区中的上边角输送与30nm宽的平面器件同样多的电流。然而,为了获得这些沟道边角中表现的传导的完全优点,三栅FET的平面部分的尺寸将必须比1/3×30nm(即10nm)小许多。不幸地,这样的尺度对于制造而言是有挑战性的,并且可能导致迁移率劣化。
因此,所公开的是抑制垂直和水平沟道平面以最小化寄生电容、优化沟道边角的电流承载能力、以及具有可以使用目前现有技术制造的尺度的三栅FET结构的实施方式。图2是说明本发明三栅FET的实施方式经过沟道区的前视图截面的图。图3是说明图2的三栅FET经过源/漏区的侧视图截面的图。图4是说明图2的经过不同配置的源/漏区的侧视图截面的图。结合参照图2-4,本发明的三栅FET100的实施方式可包括鳍形半导体本体150,该半导体本体包括沟道区125和沟道区125两侧上的源/漏区(参见图3的120和图4的120a-b)。薄栅介质层113包住沟道区125中半导体本体150的上边角193的周围,以加强沟道边角的电流承载能力。附加地,厚栅极介质层111,112位于沟道区125中半导体本体150的顶表面191和相对侧壁192上,以抑制沟道面中的电流流动。为了进一步加强沟道边角的电流流动并抑制沟道面中的电流流动,源/漏区(例如图3中的源/漏扩散区120和图4的源/漏扩展区120a)紧邻沟道区125,但仅在半导体本体150的上边角193中,在此处顶表面191和相对侧壁192相遇。
具体地,三栅晶体管100的实施方式包括衬底110(例如,埋着氧化物102-硅101堆叠的绝缘体上硅(S027)晶片)上的半导体(例如硅或硅锗)本体150。半导体本体150可以为鳍型,高度142约为10-100nm,宽度182在高度142的1/2至2倍之间。半导体本体150具有相对侧壁192和端部194,顶表面191和顶表面191与相对侧壁192之间的上边角193。晶体管100还可包括顶表面191上的第一栅极介质层111、相对侧壁192上的第二栅极介质层112、和上边角193的第三栅极介质层113。具体地,晶体管100可在半导体本体150的沟道区125顶表面191上包括较厚的第一栅极介质层111(例如,大约3-30nm厚的氧化物层)。第一栅极介质层111的宽度181可以是半导体本体150宽度182的至少三分之一。类似地,晶体管100可在半导体本体150的沟道区125相对侧壁192上包括较厚的第二栅极介质层112(例如,大约3-30nm厚的氮化物层)。第二栅极介质层112的高度141可以是半导体本体150高度142的至少三分之一。晶体管100也可包括包住半导体本体150的沟道区125上边角193周围的较薄的第三栅极介质层113(例如,大约1-10nm的氧化物层),使其分别位于第一栅极介质层111和第二栅极介质层112之间的顶表面191和相对侧壁192上。栅极介质层111,112,113中的每一个可由不同的介质材料(例如氮化物、氧化物、或其它合适的介质材料)形成,并可具有不同的厚度。然而,第一栅极介质层111和第二栅极介质层112应当分别比第三栅极介质层113更厚(例如至少更厚大约3倍),从而抑制沟道面中的电流流动并加强沟道边角的电流流动。
晶体管100还可包括在三个介质层111,112,113中的每一个上形成的栅极导体105。栅极导体105可以在半导体本体150的相对端部194之间居中或偏离,从而限定晶体管100的沟道区125。
晶体管100也可在栅极导体105的两侧上在半导体本体内包括源/漏区。具体地,晶体管100可在半导体本体的上边角193中包括掺杂的源/漏区。参照图3a-3b,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这些源/漏区可包括从栅极导体105延伸到半导体本体的相对端部194的源/漏扩散区120。因而,具体地参照图3a,经过中心面A(参见图2)的侧视图截面说明该实施方式的掺杂源/漏区120未位于沿半导体本体120中心的位置上。此外,具体地参照图3B,经过偏离中心的面B(参见图2)的侧视图截面说明该实施方式的掺杂源/漏区120位于上边角193中,并从相对端部194延伸到栅极导体105。
替代地,参照图4a-4b,在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中,邻近栅极导体105的上边角193可包含第一较低浓度的掺杂剂以限定源/漏扩展区120a,并且半导体本体150的相对端部194(不限于边角自身)可包含第二较高浓度的掺杂剂以限定深源/漏扩散区120b。因而,具体地参照图4a,经过中心面A(参见图2)的侧视图截面说明该实施方式的掺杂源/漏扩展区120a未位于沿半导体本体120中心的位置上。此外,具体地参照图4B,经过偏离中心的面B(参见图2)的侧视图截面说明该实施方式的掺杂源/漏扩散区120b位于相对端部194处整个半导体本体中。
参照图5,形成三栅场效应晶体管100的方法的实施方式,如上所述,包括在半导体层103(例如,绝缘体上硅(SOI)晶片上大约10-100nm的半导体层103)上首先沉积较厚的第一介质材料104(例如,大约3-30nm厚的氧化物层)(502,参见图6)。然后,第一介质材料104在半导体层103的顶表面191上被光刻图案化以形成第一栅极介质层111(504,参见图7)。第一栅极介质层111可以形成预定的宽度181,该宽度与目前现有技术的最小光刻尺度相等。
然后,邻近第一栅极介质层111,并且更具体地邻近第一栅极介质层侧壁,形成侧壁隔层160(例如大约3-30nm宽的氮化物隔层)(506,参见图7)。可以使用用于侧壁隔层形成的传统方法形成侧壁隔层160。然而,侧壁隔层160和第一栅极介质层111的宽度161和181分别应当受控制,以便控制第一栅极介质层111与随后形成的半导体本体相比的相对宽度。具体地,半导体本体150的宽度(图2中的项目182)将与隔层160和第一栅极介质层111的组合宽度相等。为了保证充分抑制水平沟道面中的电流流动,隔层160和第一栅极介质材料141的宽度161和181分别应当受控制,使得第一栅极介质层111的宽度181为半导体本体150的宽度182的至少三分之一。
在形成侧壁隔层(步骤506)之后,为了在第一栅极介质层111和侧壁隔层160下方形成鳍形半导体本体150,执行对半导体层103有选择性的定向刻蚀工艺(508,参见图8)。可选地,一旦形成半导体本体,可以选择性地去除侧壁隔层(509,参见图9)。
然后,在半导体本体150的相对侧壁192上形成第二栅极介质层(510)。通过沉积与第一介质材料不同材料和/或具有不同厚度的第二介质材料,可以形成第二栅极介质材料(512)。参照图10,如果未从第一栅极介质层111去除侧壁隔层160,并且侧壁隔层160由与第二介质材料170(例如,氮化物)相同的材料形成,可以在半导体本体150的相对侧壁192上、在侧壁隔层160上和在第一栅极介质层111上沉积较厚的第二介质材料覆盖层170(例如,大约3-30nm厚的覆盖氮化物层)(512)  然后,可以执行选择性的定向刻蚀工艺,以便从第一栅极介质层111和从侧壁隔层160去除第二介质材料170,以完全去除侧壁隔层160,并在顶边角193处从半导体本体150的相对侧壁192去除第二介质材料170的一部分(514,参见图12)。此外,该定向刻蚀步骤(514)可以受控制,使得第二介质材料的一部分留在相对侧壁192上,以形成第二栅极介质层112,并使得第二栅极介质层112具有相对侧壁192高度142至少三分之一的高度141。注意,如果使用该技术,则定向刻蚀步骤(514)必须受特殊的控制,使得侧壁隔层160被完全去除,并且露出顶边角193处的半导体层顶表面。因而,从相对侧壁192去除的第二介质材料170的深度143必须与侧壁隔层160高度至少相等(即第一栅极介质层的厚度144)。
替代地,参考图11,如果从第一栅极介质层去除侧壁隔层(在步骤509),可以在相对侧壁192以及半导体本体150的顶表面191的露出部分上、和第一栅极介质层111上沉积第二介质材料170的覆盖层(510)。然后,可以执行选择性的定向刻蚀步骤,以便从第一栅极介质层和在上边角处从半导体本体的顶表面和相对侧壁去除第二介质材料(514)。再次,定向刻蚀工艺可以受控制,使得相对侧壁192上剩余的部分第二介质材料形成第二栅极介质层112,并使得第二栅极介质层112具有相对侧壁192高度142至少三分之一的高度141。注意,如果使用该技术,则从相对侧壁192去除的第二介质材料170的深度143可以小于第一栅极介质材料的厚度144。此外,侧壁隔层材料可以与第二介质材料不同。
一旦第一和第二栅极介质层被形成(在步骤502-514),如上所述,可以在半导体本体150的露出的上边角193上、邻近顶表面191上的第一栅极介质层111和相对侧壁192上的第二栅极介质层112形成较薄的第三栅极介质层113(516,参见图13)。具体地,例如通过在半导体本体150上围绕上边角193生长大约1-10nm的氧化物层,可以形成第三栅极介质层113(518)。氧化物层的生长可以受控制,使得第三栅极介质层113被形成为小于第一栅极介质层111和/或第二栅极介质层112厚度的大约1/3。
在各个栅极介质层形成(步骤502-518)之后,可以在半导体本体150上栅极介质层111,112,113上方沉积栅极导体105,并光刻图案化(520)。图14和15说明在步骤520之后部分完成的本发明的三栅FET100的前截面和顶视图。图案化的栅极导体105可以在半导体本体150的相对端部194之间居中或偏离,从而限定FET的沟道区125。
一旦形成栅极导体105(在步骤520),可以通过向半导体本体中邻近沟道区125导入合适的掺杂剂,形成源/漏区120。这可通过使用公知的处理技术来实现,例如通过注入工艺或向外扩散工艺实现(524)。具体地,可以导入p型掺杂剂(例如硼)以形成p-FET的源/漏区,或者可以导入n型掺杂剂(例如磷、砷或锑)以形成n-FET的源/漏区。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为了进一步加强所得到的三栅FET的沟道边角并抑制沟道面,可以仅在半导体本体120的上边角193中邻近栅极导体105形成源/漏区120。例如,从栅极导体105向相对端部194延伸、并且未被栅极导体或厚栅极介质层(即第一栅极介质层111和第二栅极介质层112)阻挡的半导体本体150的上边角193可以被注入选定的掺杂剂,以形成源/漏扩散区120(526,参见图16)。替代地,可以从半导体本体的上边角193选择性地去除预先生长在半导体本体120的上边角(在步骤516)上、并且在形成栅极导体105(在步骤520)期间未被阻挡的氧化物层113(即第三栅极介质层113,参见图15)(参见图17)。然后,可以沉积具有高水平的选定掺杂剂的薄膜,使得掺杂剂可以在栅极导体105和相对端部194之间从薄膜向外扩散到半导体本体120的上边角193中(参见图18)。
在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为了进一步加强所得到的三栅FET的沟道边角并抑制沟道面,可以在半导体本体120的上边角193中邻近栅极导体105形成源/漏扩展区120a,并且在半导体本体120的整个相对端部194形成深源/漏扩散区120b。例如,可以去除半导体本体150的顶表面191上相对端部194处第一栅极介质层111和氧化物层113(即第三栅极介质层113)的一部分,并且可选地,也可以去除上边角193中邻近栅极导体105的剩余的露出氧化物层113(528,参见上文的详细讨论和图19)。可以通过图案化结构上方的掩模使得半导体本体的相对端部露出,实现步骤528。然后,可以执行合适的刻蚀步骤以便从相对端部去除介质层。可以去除掩模,并且可选地,可以执行受控制的定向刻蚀步骤以去除露出的氧化物层113的剩余部分,而不必完全去除第一介质层111。在步骤528之后,可以执行注入步骤,使得第一较低浓度的掺杂剂被注入到邻近栅极导体105的半导体本体150的上边角193中,以形成深源/漏扩展区120a,并且第二较高浓度的掺杂剂被注入到半导体本体150的相对端部194中,以形成深源/漏扩散区120b(530,参见图20)。通过进行两步注入工艺实现不同的浓度,其中在两步之一的期间遮挡源/漏扩展区。替代地,如果完全去除氧化物层113(即从半导体本体120的相对端部194和上边角193去除)(在步骤528,参见图21),之后,可以使用向外扩散步骤以便分别向半导体本体120的上边角和相对端部导入掺杂剂,以形成源/漏扩展区120a和源/漏扩散区120b。例如,在步骤528去除选定的介质层之后,可以沉积具有高水平的掺杂剂的薄膜,使得掺杂剂可以向外扩散到上边角和相对端部中(参见图22)。该向外扩散工艺可以使用已知技术受控制,使得第一较低浓度的掺杂剂向外扩散到邻近栅极导体的半导体本体的上边角中,以形成源/漏扩展区,并且第二较高浓度的掺杂剂向外扩散到半导体本体的相对端部中,以形成源/漏扩散区。替代地,可以通过上述注入和向外扩散工艺的组合,实现源/漏扩展区120a和深源/漏扩散区120b之间的不同掺杂水平。
为了完成三栅FET结构100,可以执行附加的公知处理步骤(例如,形成晕圈、形成隔层、沉积和平面化绝缘体、形成栅极接触、形成源/漏接触等)(532)。
因此,上文公开的是抑制沟道区中垂直和水平沟道平面以最小化寄生电容、优化沟道边角的电流承载能力、以及具有可以使用目前现有技术制造的尺度的三栅FET结构的实施方式。三栅FET包括鳍形半导体本体,沟道区和源/漏区在沟道区的任一侧上。厚栅极介质层将沟道区的顶表面和相对侧壁与栅极导体分开,从而抑制垂直和水平沟道面中的导电性。薄栅极介质层将沟道区的上边角与栅极导体分开,从而优化沟道边角的导电性。为了进一步加强沟道边角中的电流承载能力,可以形成源/漏区,使得它们只存在于半导体本体的上边角处。替代地,可以形成源/漏区,使得源/漏扩展区只存在于半导体本体的上边角中邻近栅极导体处,并且深源/漏扩散区存在于整个半导体本体中,距栅极导体一定距离。因而,可以实现同时表现出很低的寄生电容和电阻的三栅FET结构。
前面对特定实施方式的描述将完全地揭示本发明的一般特性,其他人可以通过应用目前的知识,容易地更改这些特定的实施方式和/或将其改用于不同的应用,而不背离一般概念,因此,这样的改用和更改应当并且希望被理解成包含在所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等价含义和范围内。应当理解,本文采用的措辞或术语是为了描述而非限制的目的。因此,尽管已经按照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发明,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和范围内,本发明可以按更改方式实施。

Claims (23)

1.一种场效应晶体管,包括:
衬底上的半导体本体,其中所述半导体本体具有顶表面、相对侧壁和上边角;
在所述顶表面上的第一栅极介质层;
在所述相对侧壁上的第二栅极介质层;以及
在所述上边角上邻近所述第一栅极介质层和所述第二栅极介质层的第三栅极介质层,其中所述第一栅极介质层和所述第二栅极介质层二者都比所述第三栅极介质层更厚。
2.权利要求1的晶体管,其中所述第一栅极介质层和所述第二栅极介质层比所述第三栅极介质层至少更厚三倍。
3.权利要求1的晶体管,其中所述第二栅极介质层的高度为所述相对侧壁高度的至少三分之一。
4.权利要求1的晶体管,其中所述第二栅极介质层的宽度为所述顶表面宽度的至少三分之一。
5.一种场效应晶体管,包括:
衬底上的半导体本体,
其中所述半导体本体具有顶表面、相对侧壁和上边角,并且
其中所述半导体本体包括沟道区和所述上边角中邻近所述沟道区的源/漏区;
在所述顶表面上的第一栅极介质层;
在所述相对侧壁上的第二栅极介质层;以及
在所述上边角上邻近所述第一栅极介质层和所述第二栅极介质层的第三栅极介质层,其中所述第一栅极介质层和所述第二栅极介质层二者都比所述第三栅极介质层更厚。
6.权利要求5的晶体管,其中所述上边角中的所述源/漏区包括源/漏扩展区,并且其中所述半导体本体还具有相对端部并包括所述相对端部中的源/漏扩散区。
7.权利要求5的晶体管,其中所述第一栅极介质层和所述第二栅极介质层比所述第三栅极介质层至少更厚三倍。
8.权利要求5的晶体管,其中所述第二栅极介质层的高度为所述相对侧壁高度的至少三分之一。
9.权利要求5的晶体管,其中所述第二栅极介质层的宽度为所述顶表面宽度的至少三分之一。
10.一种制作场效应晶体管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图案化半导体层的顶表面上的第一介质材料,以形成第一栅极介质层;
形成邻近所述第一栅极介质层的隔层;
对所述半导体层执行定向刻蚀,以便在所述第一栅极介质层和所述隔层下方形成半导体本体;
在所述半导体本体的相对侧壁上形成第二栅极介质层;以及
在所述半导体本体的上边角上邻近所述第一栅极介质层和所述第二栅极介质层形成第三栅极介质层,其中所述第一栅极介质层和所述第二栅极介质层二者都比所述第三栅极介质层更厚。
11.权利要求10的方法,其中所述形成所述第二栅极介质层包括:
沉积与所述第一栅极介质材料不同的第二介质材料;以及
执行选择性的定向刻蚀,以便从所述第一栅极介质层和所述隔层去除所述第二介质材料、去除所述隔层、并在所述上边角处从所述相对侧壁去除所述第二介质材料,
其中留在所述相对侧壁上的一部分所述第二介质材料形成所述第二栅极介质层。
12.权利要求10的方法,其中所述形成所述第二栅极介质层包括:
去除所述隔层;
沉积与所述第一栅极介质材料不同的第二介质材料;以及
执行选择性的定向刻蚀,以便从所述第一栅极介质层和在所述上边角处从所述相对侧壁去除所述第二介质材料,
其中留在所述相对侧壁上的一部分所述第二介质材料形成所述第二栅极介质层。
13.权利要求10的方法,其中所述形成所述第三栅极介质层包括在所述半导体本体上围绕所述上边角生长氧化物层。
14.权利要求13的方法,其中所述氧化物层的生长受控制,使得所述第三栅极介质层被形成为小于所述第二栅极介质层厚度的大约1/3。
15.权利要求10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栅极介质层被形成为使得所述第一栅极介质层的宽度为所述顶表面宽度的至少三分之一,并且其中所述第二栅极介质层被形成为使得所述第二栅极介质层的高度为所述相对侧壁高度的至少三分之一。
16.一种制作场效应晶体管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图案化半导体层的顶表面上的第一介质材料,以形成第一栅极介质层;
形成邻近所述第一栅极介质层的隔层;
对所述半导体层执行定向刻蚀,以便在所述第一栅极介质层和所述隔层下方形成半导体本体;
在所述半导体本体的相对侧壁上形成第二栅极介质层;
在所述半导体本体的上边角上邻近所述第一栅极介质层和所述第二栅极介质层形成第三栅极介质层,其中所述第一栅极介质层和所述第二栅极介质层二者都比所述第三栅极介质层更厚;
图案化所述半导体本体上的栅极导体;以及
邻近所述栅极导体对所述上边角掺杂,以形成源/漏区。
17.权利要求16的方法,其中所述掺杂包括执行注入工艺、执行向外扩散工艺、以及执行注入工艺和向外扩散工艺的组合中的一种。
18.权利要求16的方法,还包括在所述掺杂之前:在所述半导体本体的相对端部处从所述顶表面去除所述第一介质层和所述第三栅极介质层,以及可选地,邻近所述栅极导体从所述半导体本体的所述上边角去除所述第三栅极介质层,使得所述掺杂邻近所述栅极导体向所述上边角导入掺杂剂从而形成源/漏扩展区,以及向所述相对端部导入掺杂剂从而形成源/漏扩散区。
19.权利要求16的方法,其中所述形成所述第二栅极介质层包括:
沉积与所述第一介质材料不同的第二介质材料;以及
执行选择性的定向刻蚀,以便从所述第一栅极介质层和所述隔层去除所述第二介质材料、去除所述隔层、并在所述上边角处从所述相对侧壁去除所述第二介质材料,
其中留在所述相对侧壁上的一部分所述第二介质材料形成所述第二栅极介质层。
20.权利要求16的方法,其中所述形成所述第二栅极介质层包括:
去除所述隔层;
沉积与所述第一栅极介质材料不同的第二介质材料;以及
执行选择性的定向刻蚀,以便从所述第一栅极介质层和在所述上边角处从所述相对侧壁去除所述第二介质材料,
其中留在所述相对侧壁上的一部分所述第二介质材料形成所述第二栅极介质层。
21.权利要求16的方法,其中所述形成所述第三栅极介质层包括在所述半导体本体上在所述上边角上生长氧化物层。
22.权利要求21的方法,其中所述氧化物层的生长受控制,使得所述第三栅极介质层被形成为小于所述第二栅极介质层厚度的大约1/3。
23.权利要求16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栅极介质层被形成为使得所述第一栅极介质层的宽度为所述顶表面宽度的至少三分之一,并且其中所述第二栅极介质层被形成为使得所述第二栅极介质层的高度为所述相对侧壁高度的至少三分之一。
CNB2006101484036A 2005-11-15 2006-11-14 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形成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8791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1/164,216 2005-11-15
US11/164,216 US7326976B2 (en) 2005-11-15 2005-11-15 Corner dominated trigate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67874A true CN1967874A (zh) 2007-05-23
CN100487917C CN100487917C (zh) 2009-05-13

Family

ID=380398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148403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87917C (zh) 2005-11-15 2006-11-14 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7326976B2 (zh)
JP (1) JP5159096B2 (zh)
CN (1) CN100487917C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77317A (zh) * 2009-04-29 2010-11-03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非平坦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
CN102543745A (zh) * 2010-12-31 2012-07-04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
CN102931062A (zh) * 2011-08-09 2013-02-13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制作鳍式场效应管的翅片结构方法
CN102969248A (zh) * 2011-09-01 2013-03-13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鳍型场效应晶体管的制作方法
CN104124242A (zh) * 2013-04-23 2014-10-29 美国博通公司 分离式多栅极场效应晶体管
CN104347415A (zh) * 2013-08-05 2015-02-11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鳍式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形成方法
CN106356305A (zh) * 2016-11-18 2017-01-25 上海华力微电子有限公司 优化鳍式场效晶体管结构的方法以及鳍式场效晶体管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150442A1 (ja) * 2009-06-24 2010-12-29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8362572B2 (en) 2010-02-09 2013-01-29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Lower parasitic capacitance FinFET
US8174055B2 (en) * 2010-02-17 2012-05-08 Globalfoundries Inc. Formation of FinFET gate spacer
US8247278B2 (en) * 2010-12-31 2012-08-21 Institute of Microelectro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KR102018101B1 (ko) 2013-02-04 2019-11-14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반도체 소자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FR3002813B1 (fr) 2013-03-01 2016-08-05 St Microelectronics Sa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un transistor mos a ailette
US9048123B2 (en) 2013-09-19 2015-06-02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Interdigitated finFETs
US10084085B2 (en) 2015-06-11 2018-09-25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Fin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FinFET) device structure with stop layer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US9905467B2 (en) 2015-09-04 2018-02-27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7026084B (zh) * 2016-02-02 2020-03-31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半导体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10233578B2 (en) 2016-03-17 2019-03-19 Card-Monroe Corp. Tufting machine and method of tufting
US10229919B2 (en) 2016-08-25 2019-03-12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Vertical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including integrated antifus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07431B2 (ja) * 1996-09-18 2005-01-05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882392B2 (ja) * 1996-12-25 1999-04-1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0261996B1 (ko) * 1997-11-13 2000-07-15 김영환 플래쉬 메모리 셀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JP3600072B2 (ja) 1998-07-14 2004-12-0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
US7358121B2 (en) * 2002-08-23 2008-04-15 Intel Corporation Tri-gate devices and methods of fabrication
US8222680B2 (en) * 2002-10-22 2012-07-17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Double and triple gate MOSFET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same
US7259425B2 (en) * 2003-01-23 2007-08-21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Tri-gate and gate around MOSFET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making same
US6844238B2 (en) * 2003-03-26 2005-01-18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Multiple-gate transistors with improved gate control
US7045401B2 (en) * 2003-06-23 2006-05-16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Strained silicon finFET device
US7005330B2 (en) * 2003-06-27 2006-02-28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gate electrode in a multiple-gate transistor
US7335934B2 (en) * 2003-07-22 2008-02-26 Innovative Silicon S.A.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same
US6855583B1 (en) * 2003-08-05 2005-02-15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Method for forming tri-gate FinFET with mesa isolation
US7172943B2 (en) * 2003-08-13 2007-02-06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Multiple-gate transistors formed on bulk substrates
JP2005142203A (ja) * 2003-11-04 2005-06-02 Elpida Memory Inc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186599B2 (en) * 2004-01-12 2007-03-06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Narrow-body damascene tri-gate FinFET
US6888181B1 (en) * 2004-03-18 2005-05-03 United Microelectronics Corp. Triple gate device having strained-silicon channel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77317B (zh) * 2009-04-29 2013-03-27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非平坦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
CN101877317A (zh) * 2009-04-29 2010-11-03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非平坦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
CN102543745A (zh) * 2010-12-31 2012-07-04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
CN102543745B (zh) * 2010-12-31 2014-09-17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
CN102931062A (zh) * 2011-08-09 2013-02-13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制作鳍式场效应管的翅片结构方法
CN102969248B (zh) * 2011-09-01 2015-06-17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鳍型场效应晶体管的制作方法
CN102969248A (zh) * 2011-09-01 2013-03-13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鳍型场效应晶体管的制作方法
CN104124242A (zh) * 2013-04-23 2014-10-29 美国博通公司 分离式多栅极场效应晶体管
CN104124242B (zh) * 2013-04-23 2017-04-12 安华高科技通用Ip(新加坡)公司 分离式多栅极场效应晶体管
CN104347415A (zh) * 2013-08-05 2015-02-11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鳍式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形成方法
CN104347415B (zh) * 2013-08-05 2018-03-30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鳍式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形成方法
CN106356305A (zh) * 2016-11-18 2017-01-25 上海华力微电子有限公司 优化鳍式场效晶体管结构的方法以及鳍式场效晶体管
CN106356305B (zh) * 2016-11-18 2019-05-31 上海华力微电子有限公司 优化鳍式场效晶体管结构的方法以及鳍式场效晶体管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80090361A1 (en) 2008-04-17
US7326976B2 (en) 2008-02-05
JP5159096B2 (ja) 2013-03-06
CN100487917C (zh) 2009-05-13
US7473605B2 (en) 2009-01-06
US20070108537A1 (en) 2007-05-17
JP2007142417A (ja) 2007-06-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67874A (zh) 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形成方法
US7868395B2 (en) Metal insulator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having fin structure
TWI503984B (zh) 積體電路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US7265418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KR101317609B1 (ko) FinFET 및 그 형성 방법
KR100585178B1 (ko) 금속 게이트 전극을 가지는 FinFET을 포함하는반도체 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770470A (zh) 具有应变的硅沟道的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
US20050199948A1 (en) Fin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epitaxial extension layer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the same
CN1542965A (zh) 具有其内形成有空隙区的外延图形的集成电路器件及其形成方法
CN1577889A (zh) 具有应力施加层的非平面器件及制造方法
CN1622336A (zh) 具有锗沟道区域的非平面晶体管及其制备方法
US20200303542A1 (en) Novel power 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CN1977387A (zh) 高迁移率三栅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742362A (zh) 三栅极与栅极环绕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700446A (zh) 形成具有不同类型的场效应晶体管的集成电路器件的方法
CN1846309A (zh) 具有平行互补鳍片场效应晶体管对的集成电路
CN1771589A (zh) 形成FinFET装置中的栅极以及薄化该FinFET装置的沟道区中的鳍的方法
CN1711630A (zh) 磨平栅极材料以改善半导体装置中的栅极特征尺寸的方法
CN1992181A (zh) 具有凹形沟道的半导体器件的形成方法
CN105810729A (zh) 鳍式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
US6853031B2 (en) Structure of a trapezoid-triple-gate FET
US20160111322A1 (en) Finfet semiconductor device having local buried oxide
US20080296670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s Including Transistors Having a Recessed Channel Region and Methods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CN110634951A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形成方法
CN110120418B (zh) 垂直纳米线晶体管及其形成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1115

Address after: Grand Cayman, Cayman Islands

Patentee after: GLOBALFOUNDRIES INC.

Address before: American New York

Patentee before: Core USA second LLC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1115

Address after: American New York

Patentee after: Core USA second LLC

Address before: American New York

Patentee befor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513

Termination date: 2018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