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918434B - 空气调节器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918434B CN1918434B CN2005800043237A CN200580004323A CN1918434B CN 1918434 B CN1918434 B CN 1918434B CN 2005800043237 A CN2005800043237 A CN 2005800043237A CN 200580004323 A CN200580004323 A CN 200580004323A CN 1918434 B CN1918434 B CN 191843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mpeller
- air
- aforementioned
- stabilizer
- subtend f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3381 stabilize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42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2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7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6641 stabili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08000004350 Strabismu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452 intercep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41001274961 Rubus repen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292 diminish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163 sequencing techniqu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52 compa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7 de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676 im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5 oscil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18 rheomet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87 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17/00—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17/02—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having non-centrifugal stages, e.g. centripetal
- F04D17/04—Radial-flow pumps, e.g. centrifugal pumps;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having non-centrifugal stages, e.g. centripetal of transverse-flow typ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40—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 F04D29/42—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 F04D29/4206—Casings; Connections of working fluid for radial or helico-centrifugal pump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F04D29/422—Discharge tongu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D—NON-POSITIVE-DISPLACEMENT PUMPS
- F04D29/00—Details, component parts, or accessories
- F04D29/66—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 F04D29/68—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by influencing boundary layers
- F04D29/681—Combating cavitation, whirls, noise, vibration or the like; Balancing by influencing boundary layers e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 pump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5—Cross-flow or tangential f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5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or on a wal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防止空气调节器的反向吸入,并且降低宽带噪音和摩擦风音。所述空气调节器包括:位于沿着稳定器(12)的与叶轮相对的对向面(12a)流动的气流F的下游侧前端部、向叶轮侧突出以构成与叶轮的最短距离的突起(12b);以将在突起(12b)的上游侧沿对向面(12a)流动的气流扰乱的方式设置的多个槽(12e)或突起;将槽(12e)或突起的位置向叶轮的旋转轴方向E偏移。另外,备有将在机壳与叶轮的对向面上流动的气流扰乱的方式设置的多个突出部,将突出部的位置向叶轮的旋转轴方向偏移。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器,特别是,涉及具有横流式风机的室内机。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用于空气调节器的横流式风机,包括:多个风机体连接在一起的横流式叶轮,夹着该叶轮配置、将流体从吸入口引导到吹出口的后部导向器及稳定器,前述后部导向器以覆盖前述叶轮的外周侧面的面积大于前述稳定器所覆盖的面积的方式配置,前述稳定器比前述后部导向器更靠近前述叶轮的外周侧面地配置。在该后部导向器上配备有沿着相对于风的流动方向垂直的方向连续的凹状部,以便降低在后部导向器与横流式叶轮的间隙处发生的干扰噪音(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使凹状部相对于与风流垂直方向稍稍倾斜地构成。
另外,还有一种空气调节器,该空气调节器中,在靠近风机设置舌形面地配置的稳定器的舌形面上,设置于风机的多个翼(叶片)相互构成规定角度的多个突起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另外,还有一种横向流鼓风装置,该鼓风装置中,在稳定器的圆弧状部的风机侧具有多个突起形状,增大在稳定器的圆弧状部产生的涡流的力,以提高稳定性,提高鼓风性能(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专利文献1:特开2000-205180号公报(第3页,图9)
专利文献2:特开平9-170770号公报(第3页,图2)
专利文献3:特开平11-22997号公报(第2页,图1)
当考虑到叶轮与机壳、或者叶轮与稳定器之间的间隙时,两者都是间隙越窄流过该间隙的空气流越稳定、鼓风效率越高,但是,从叶轮吹出的速度快的空气流与机壳或者稳定器碰撞产生的宽带噪音变大。反之,在叶轮与机壳、或者叶轮与稳定器之间的空间大时,宽带噪音变小,但是,流过该空间的空气流变得不稳定,鼓风效率变低,空气流从机壳或者稳定器的壁面上剥离,会产生从吹出口侧向吸入口侧的逆流。
在构成机壳的后部导向器上备有凹状部的现有装置的结构中,将叶轮与后部导向器的间隙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较窄,以保持气流的稳定性,借助凹状部部分地加大叶轮与后部导向器的距离,以期降低干扰噪音,但是,对于降低宽带噪音,还有进一步改进的余地。特别是,在将叶轮与后部导向器的间隙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较窄以保持气流的稳定性时,形成凹状部与叶轮靠近的结构,由于相对于风流方向基本上垂直的方向的凹状部,通风阻力增大,存在着引起鼓风能力降低的问题。
另外,在相对于叶片倾斜地设置位于稳定器舌形面上的空气流下游侧前端部的突起的现有装置中,尽管可以降低以稳定器突起部作为噪音源的噪音,但是,不能降低由于稳定器舌形面上的空气流的上游侧前端部的压力变化产生的噪音。另外,由于通过使突起倾斜,稳定器与叶轮的最短距离沿着叶轮的旋转轴方向变得不均匀,所以,不能使在叶轮上产生的横流涡流稳定,存在着会发生从吹出口侧向吸入口侧反向吸入的问题。
另外,在稳定器的圆弧状部具有突起形状的鼓风装置中,只简单地制成多个设置在稳定器的舌形部前端附近的突起,对于提高涡流的稳定性具有进一步改进的余地。另外,沿着风机的旋转轴延伸的突起,存在着引起噪音增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是,获得一种空气调节器,该空气调节器可以防止从空气调节器的吹出口侧向叶轮的反向吸入,进而,能够极力降低宽带噪音及摩擦风音。
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包括:叶轮,所述叶轮由沿着旋转轴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风机体构成;机壳和稳定器,所述机壳和稳定器夹着前述叶轮配置,将气体从吸入口引导到吹出口;突起,所述突起位于沿着前述稳定器的与前述叶轮相对的对向面流动的气流的下游侧的前端部,并向前述叶轮侧突出,构成与前述叶轮之间的最短距离;多个凹部或凸部,所述凹部或凸部设置在前述突起的上游侧,以便将沿着前述对向面流动的气流扰乱;其中,使前述凹部或凸部的位置向前述叶轮的旋转轴方向偏移。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包括:叶轮,所述叶轮由沿着旋转轴方向延伸的圆筒状风机体构成;机壳和稳定器,所述机壳和稳定器夹着前述叶轮配置,将气体从吸入口引导到吹出口;多个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设置在前述对向面上,以便将沿着前述机壳的与前述叶轮相对的对向面流动的气流扰乱;其中,使前述突出部的位置向前述叶轮的旋转轴方向偏移。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空气调节器,通过借助设置在稳定器的与叶轮相对的对向面上的凹凸使得在沿着对向面的空气流中产生紊流,从而获得使横向流涡流稳定、防止鼓风性能的降低、可以防止反向吸入的发生的空气调节器。进而,通过使凹凸的位置向叶轮的旋转轴方向偏移,获得可以降低噪音的空气调节器。
另外,通过利用设置在机壳的与叶轮相对的对向面上的凹凸在沿着对向面的空气流中产生紊流,使得形成在机壳卷绕开始部附近的涡流稳定,获得防止鼓风性能降低、能够防止发生反向吸入的空气调节器。进而,通过将凹凸的位置向叶轮的旋转轴方向偏移,获得能够降低噪音的空气调节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式1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的剖视结构图。
图2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式1的稳定器的透视图。
图3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式1的稳定器附近的空气气流的说明图,图3(a)是稳定器的正视图,图3(b)是稳定器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由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式1的凹部或凸部在气流中引起紊流的形式的说明图,图4(a)表示凹部的情况,图4(b)表示凸部的情况。
图5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式的槽的倾斜角度与马达输入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6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式1的槽的倾斜角度与噪音值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7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式1的凹部的数目与反向吸入承受力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8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式1的另外的实施例的稳定器附近的空气的气流的说明图,图8(a)是稳定器的正视图,图8(b)是稳定器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式1的又一个实施例的稳定器附近的空气的气流的说明图,图9(a)是稳定器的正视图,图9(b)是稳定器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式1的再一个实施例的稳定器附近的空气的气流的说明图,图10(a)是稳定器的正视图,图10(b)是稳定器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式2的机壳的透视图。
图12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式2的机壳附近的空气的气流的说明图,图12(a)是机壳的正视图,图12(b)是机壳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式2的另外一个实施例的机壳附近的空气的气流的说明图,图13(a)是机壳的正视图,图13(b)是机壳的剖视图。
图14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式2的进一步的另外一个实施例的机壳附近的空气的气流的说明图,图14(a)是机壳的正视图,图14(b)是机壳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式2的再一个实施例的机壳附近的空气的气流的说明图,图15(a)是机壳的正视图,图15(b)是机壳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式3的鼓风机的透视图。
图17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式3的鼓风机的动作的说明图,图17(a)是从叶轮的对向面侧观察时看到的设置在稳定器上的槽的正视图,图17(b)是从叶轮的对向面侧观察时看到的设置在机壳上的突起的正试图。
图18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式3的叶轮、设置在稳定器上的槽、及设置在机壳上的突起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9是说明用于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式3的鼓风机进行比较的鼓风机的动作的说明图,图19(a)是从叶轮的对向面侧观察时看到的设置在稳定器上的槽的正视图,图19(b)是从叶轮的对向面侧观察时看到的设置在机壳上的突起的正视图。
图20是表示用于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式3的鼓风机进行比较的叶轮与设置在稳定器上的槽以及设置在机壳上的突起之间的关系的说明图。
符号说明:
1.空气调节器 4.空气吸入口 6.空气吹出口8.热交换器 9.鼓风机 10.叶轮 11.吸入风路12.稳定器 12a.对向面 12b.突起12c.吹出风路构成部 12d.上游侧前端部 12e.槽12f.凹窝 13.机壳 13a.对向面 13b.突起13c.卷绕开始部 13d.球面状的突起 14.吹出风路15.横流涡流 16.涡流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形式1
图1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式1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的剖视结构图。在图中,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1设置在室内,与室内对向地在正面的上部侧设置前面板2和由顶部栅格3覆盖的空气吸入口4。另外,在正面下部侧设置利用可变风向翼5限制其开口的方向及大小的空气吹出口6,形成从前述空气吸入口4到空气吹出口6的风路。在该风路的途中配置:除去通过的室内空气的异物的过滤器7,在流过配管内的制冷剂与通过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8,以及横流式风机9。横流式风机9由以下部分构成:由沿着旋转轴方向延伸的圆筒状风机体形成的、通过旋转对室内空气进行鼓风的叶轮10;以及夹着叶轮10配置的、将气体从空气吸入孔4引导到空气吹出口6的稳定器12和机壳13。叶轮10的上游侧形成被前述热交换8包围的空气的吸入风路11,叶轮10的下游侧形成由稳定器12和机壳13划分出来的吹出风路14。图中的箭头表示室内空气的流动方向,由于风路的形状而产生横流涡流15和涡流16。本实施形式是为了使形成在稳定器12附近的横向涡流15稳定化及降低其附近的噪音。
容纳在图1所示的室内机中的热交换器8通常和容纳在空气调节器的室外机内的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以及减压机构一起构成制冷循环,使制冷剂在连接配管内循环。并且,被压缩机压缩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气体在冷凝器中凝结,利用减压机构将变成气液两相状态或者气相状态的制冷剂减压。然后,低温低压的液体制冷剂在蒸发器中蒸发,再次将变成高温的制冷剂气体吸入压缩机。在这种制冷循环中,当使容纳在室内机中的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动作时,可以进行室内的供暖,当将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动作时,可以进行室内的致冷。
其次,对于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如图1所示构成的空气调节器中,首先,当接通电源,制冷剂流过室内机1的热交换器8,横流式鼓风机9的叶轮10旋转时,从空气吸入口4吸入的室内空气,在经由过滤器7除去尘埃之后,在热交换器8中流动,与在该热交换器8的配管内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之后,从空气吹出口6向室内吹出,被再次从空气吸入口4吸入。由于这一系列的动作重复进行,所以,其结果是,室内空气被除去尘埃,并且通过与热交换器8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变冷或者变热,室内空气的空气性质发生变化。
当叶轮10旋转时,从叶轮10吹出的空气向吹出风路吹出,但是,吹出空气的一部分与稳定器12的对向面碰撞,通过该对向面的附近通向吸入风路11,被再次吸入叶轮10。因此,在叶轮的内部形成横流式涡流15。
若考虑到叶轮10与稳定器12之间的间隙,则间隙越狭窄,流过该间隙的空气气流变得越稳定,鼓风效率越高,但是,从叶轮10吹出的速度快的空气气流与稳定器12碰撞产生的宽带噪音变大。反之,叶轮10与稳定器12的空间大时,宽带噪音变小,但是,流过空间的空气气流变得不稳定,鼓风效率变低,产生从吹出口侧向叶轮侧的逆流。即,很难同时满足噪音降低和鼓风性能的提高。
图2是放大地表示根据本实施形式的稳定器12的透视图,图3是说明稳定器12对于根据本实施形式的叶轮10周边的空气气流的作用的图示,图3(a)是在表示稳定器12的正视图中从与叶轮10相对的对向面侧观察时看到的图示,图3(b)是在图3(a)的B1-B1线处的剖视图。图中,箭头E表示叶轮的旋转轴方向,箭头F及箭头G表示空气气流的方向。
稳定器12与叶轮10对向地设置,通过叶轮10的旋转,空气在稳定器对向面12a上沿着箭头F流动。在沿着稳定器的对向面12a流动的气流的下游侧前端部,形成沿着旋转轴方向E延伸、在叶轮10侧突出的突起12b,突起12b的前端与叶轮10之间的距离成为稳定器12与叶轮10的最短距离。另外,在稳定器对向面12a上,空气气流的上游侧前端部12d例如由曲线部构成,从叶轮10吹出的空气气流在上游前端部12d处分支成朝向稳定器的吹出风路构成部12c的气流和朝向稳定器对向面12a的气流。进而,从稳定器对向面12a的突起12b的上游侧起到上游侧前端部12d的范围内,并列地设置多个槽12e,所述槽12e相对于气流方向F构成倾斜角度θ1。这里,槽12e例如为:倾斜角度θ1=45°,L1=5mm,L2=2mm。
稳定器12与叶轮10之间的最短距离非常有助于鼓风性能的保持及横流涡流15的稳定化。另外,在旋转轴方向E上,在整个叶轮10的宽度上最短距离是恒定的,这也非常有助于鼓风性能的保持及横流涡流15的稳定化。这里,在稳定器对向面12a的下游侧前端部设置突起12b,在该部分规定稳定器12与叶轮10之间的最短距离。因此,可以保持鼓风性能,可以将横流涡流15稳定化。
另外,如图3(a)、(b)所示,由于相对于空气气流的方向F呈倾斜的角度θ1地基本上平行地并列设置多个槽12e,所以,沿着对向面12a的空气气流的方向F形成多个,例如在这里为3个凹部,在对向面12a的基础面上形成凸部,构成凹凸。沿对向面12a流动的空气F,如图3(b)所示,沿着凹凸构成波浪形气流G1,在凹凸的上升或者下降的部分生成微小的紊流。
这里,根据图4,对于一般情况下凹凸在空气气流中产生的紊流进行说明。图4(a)表示设置槽21作为凹部的情况,图4(b)表示设置突起22作为凸部的情况,23是基础面。在图4(a)中,沿着基础面23流动的空气气流在凹部21的下降部分以在一定程度上进入槽21侧的方式流动,在上升部分向上流动,以在基础面23的上方流动的波浪状一面下降及上升一面流动。并且,在下降部分或者上升部分的下游侧附近产生紊流24。突起22的情况也是一样,在图4(b)中,沿着基础面23流动的空气气流沿着凸部22的上升部分向上流动,在下降部分向下流动,以这样的波浪状一面上升及下降一面流动。并且,在下降部分或者上升部分的下游侧生成紊流24。这种紊流24起着使横流涡流15稳定的作用。
这里,在至对向壁25的距离相等的流路中,形成凹部或者凸部,进而,在凸部的高度与凹部的深度相等的情况下,对通过之前的主气流宽度(W1)与通过之后的主气流宽度(W2)进行比较。通过比较W2/W1可知,在凸部的情况下与凹部相比,主气流宽度的变化大。这样,可以说,通过使主气流宽度发生大的变化,凸形比凹形产生更大的紊流。
如图3(b)所示,通过在稳定器对向面12a的基础面上形成凹部或者凸部,使之产生紊流,紊流给予在叶轮10上产生的横流涡流15以能量,紊流起着抑制横流涡流15扩大的作用,所以使横流涡流15稳定。通过使横流涡流15稳定,可以防止叶轮10与稳定器对向面12a之间的反向吸入。这里,所谓反向吸入是指将空气引入横流涡流、从空气吹出口6侧吸入到叶轮10内,这将引起鼓风性能的降低。特别是,在空气调节器进行室内致冷的情况下,由于将室内的温热空气从空气吹出口6侧吸入,被吹出风路14的壁面及叶轮10等冷却结露并被再次从空气吹出口6吹出,所以成为向室内飘散露珠的原因,但是,通过防止反向吸入,可以防止这种情况。
另外,旋转的叶轮10在通过稳定器的对向面12a时,产生大的压力变化,发生作为窄带噪音的摩擦风音,对此,通过在从对向面12a起到上游侧前端部12d的范围内设置多个槽12e,叶轮10与稳定器对向面12a的距离相差相当于槽12e的量,从而减少压力的变化。因此,可以降低噪音。
特别是,如果以至少包含空气气流上游侧前端部12d的方式设置槽12e,则可以降低上游侧前端部12d处的压力变化,具有可以减少以该部分作为音源的噪音的效果。从而,如果至少在上游侧前端部12d上设置多个倾斜的槽12e,则可以获得降低噪音的效果。
进而,由于按照相对于空气气流的方向F以倾斜角度θ1相交的方式设置槽12e,所以,凹部或凸部的位置偏离叶轮10的旋转轴方向E。因此,在考虑到作为由构成叶轮10的一个叶片与一个槽12e的干扰所产生噪音的摩擦风音的情况下,由于两者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压力变动的时刻向叶轮10的旋转轴方向E偏移,可以分散并进一步减少噪音。
对于摩擦风音,例如,通过将倾斜角度θ1从90°稍稍错开,变成80°左右,以获得噪音降低的效果。
其次,为了进一步考察最佳倾斜角度θ1,对设置在稳定器对向面12a上的多个槽12e相对于空气气流的倾斜角度θ1与马达的输入及噪音值的关系进行说明。在图5、图6中各图中,横轴表示槽相对于沿稳定器对向面12a流动的空气气流方向的倾斜角度(°);图5中的纵轴表示马达的输入(W);图6中的纵轴表示噪音值(dB(A))。图5、图6表示在实际使用时得到相同程度的风量使倾斜角度θ1变化时的关系。另外,这些图表示从稳定器对向面12a的下游侧突起12b的上游侧起到上游侧前端部12d的整个面上形成槽12e的情况。
如图5所示,所获得的试验结果是,通过相对于空气气流F使槽的倾斜角度θ1大于等于30°并且小于等于70°,可以获得鼓风性能良好、马达输入低的鼓风机9。另外,如图6所示,获得以下的试验结果,即,通过相对于空气气流F使槽12e的倾斜角度θ1大于等于30°并且小于等于70°,叶轮10与凹凸的关系良好,可以降低两者之间的干扰造成的噪音值。即,从马达输入降低及噪音降低的观点出发,优选地,相对于空气气流使槽12e的倾斜角度θ1在大于等于30°并且小于等于70°。
其次,进一步详细地说明沿着稳定器对向面12a的空气气流方向设置的凹部的数目与对于产生反向吸入的作用之间的关系。为了产生对防止反向吸入产生有效的波浪状的紊流G1,在稳定器12的截面中形成相对于空气气流F具有至少两个部位以上的凹部的槽12e。在图7中,横轴表示在沿稳定器对向面12a流动的空气气流的方向上形成的凹部的数目,纵轴表示反向吸入承受力(Pa)。这里,和图5、图6一样,表示得到与在实际使用时相同程度的风量而使凹部数目变化时的关系。反向吸入的承受力是在使横流式鼓风机吸入侧的通风阻力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生反向吸入时的吸入侧通风阻力的值,可以认为,反向吸入承受力的数值大时,横流涡流稳定,不容易引起反向吸入。另外,存在这样的场合,即:获得这一结果时的槽12e形成于从稳定器对向面12a的下游侧突起12b的上游侧起直到上游侧前端部12d的整个面上。
如图7所示,通过使沿着空气气流方向F设置的凹部的数目大于等于2个并且小于等于5个,获得大的反向吸入承受力。即,通过设置大于等于2个并且小于等于5个的凹部,即使吸入侧的通风阻力大时,也可以使横流涡流15稳定,难以引起反向吸入。
如上所述,由于配备有位于沿稳定器对向面12a流动的气流的下游侧前端部上、向叶轮10侧突出以构成与叶轮10最短的距离的突起12b、以及以使在突起12b的上游侧沿对向面12a流动的气流变成紊流的方式设置的多个凹部12e,使凹部12e的位置向叶轮10的旋转轴方向E偏移,所以,可以防止反向吸入,同时,可以降低噪音。因此,由于可以防止伴随着反向吸入而引起的噪音的增加、可以防止伴随着反向吸入引起的致冷运转时结成的露水向室内飞溅,所以,使用者可以很舒适地利用空气调节器。
另外,通过至少将凹部12e设置在沿稳定器对向面12a流动的气流的上游侧前端部12d上,可以进一步减少该部分的压力变化,可以进一步降低噪音。
另外,通过并列设置多个在与沿着对向面12a流动的气流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槽12e,形成凹部12e,利用比较简单的结构,可以获得具有防止反向吸入的效果和降低噪音的效果的空气调节器。特别是,利用在稳定器对向面12a上倾斜地设置多个槽12e这样的简单结构,可以相对于空气气流的方向F产生很多紊流,同时,可以分散叶轮10与凹凸的干扰噪音,可以降低成本。
另外,通过使槽12e相对于沿稳定器对向面12a流动的气流具有大于等于30°并且小于等于70°的倾斜角度,形成于稳定器对向面12a上的凹凸在旋转轴方向E上偏移,所以,借助叶轮10的旋转与稳定器对向面12a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大地分散摩擦风音,大幅度降低噪音。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在稳定器12上设置槽12e,但是,也可以如图4(b)所示那样以相对于空气气流具有倾斜角度θ1的方式并列地设置多个突起来作为凸部。但是,所述凸部不比设于沿稳定器对向面12a流动的空气气流的下游侧前端部的规定最短距离的突起12b更向叶轮10侧突出。如图4所示,当在对向面12e上设置凸部时,具有与凹部相比产生更大的紊流的优点。
叶轮10和稳定器12非常接近,在结构上受到限制,即使设置产生的紊流小的凹部,也可充分地获得使横流涡流稳定化的效果。
另外,根据本实施形式,由于可以借助凹凸使横流涡流稳定,所以也可以将叶轮10与稳定器12之间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如果将该距离加大的话,可以谋求进一步降低噪音。
这里,作为在稳定器对向面12a上产生紊流、且同时设置以在叶轮10的旋转轴方向E上位置偏移的方式构成的凹凸的实施例,并列地设置相对于空气气流具有倾斜角度的多个槽12e,其它实施例示于图8~图10。
图8是表示稳定器12的另外的实施例,图8(a)是表示稳定器12的正视图,是从与叶轮10相对的对向面12a观察看到的图示,图8(b)是图8(a)的B2-B2线的剖视图。这里,设置在稳定器的对向面12a上的多个槽12e的形状不是直线是曲折的形状。
利用这种槽12e,在稳定器对向面12a上形成多个凹凸,在这里,例如形成3个凹部。因此,沿着稳定器对向面12a在箭头F方向上流动的空气气流变成波浪状,一面引起紊流一面流动。即,如图8(b)的箭头G2所示,从上游侧前端部12d沿着对向面12a在垂直于对向面12a的方向上一面呈波浪状升降一面流向设置在下游侧前端部的突起12b。
因此,与图3所示的结构同样,可以借助紊流使横流涡流15稳定化,防止反向吸入的发生。进而,由于凹凸在旋转轴方向E上偏移,所以叶轮10通过稳定器对向面12a时产生的压力变化减少,可以降低摩擦风音。另外,由于至少在上游侧前端部12d上设置槽12e,所以可以进一步降低噪音。
另外,图9表示稳定器12的另一个实施例,图9(a)是表示稳定器12的正视图,是从与叶轮10相对的对向面12a观察时看到的图示,图9(b)是图9(a)的B3-B3线剖视图。这里,将设置在稳定器的对向面12a上的多个槽12e的形状制成不连续的倾斜的槽12e的集合体。
借助这样的槽12e,在稳定器对向面12a上形成多个凹凸,这里,例如形成5个凹部。因此,沿着稳定器对向面12a在箭头F方向上流动的空气气流变成波浪状,一面引起紊流一面流动。即,如图9(b)的箭头G3所示,从上游侧前端部12d沿着对向面12a,主要沿着垂直于对向面12a的方向,一面呈波浪状升降,一面向设置在下游侧前端部的突起12b流动。
因此,和图3所示的结构同样,借助紊流可以使横流涡流15稳定化,防止反向吸入的发生。进而,由于凹凸在旋转轴方向E上偏离地构成,所以,可以减少叶轮10通过稳定器对向面12a时产生的压力变化,降低摩擦风音。另外,由于至少在上游侧前端部12d上设置槽12e,所以可以进一步降低噪音。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由于旋转轴方向的位置,也存在沿着对向面12a上没有凹凸的部分在F方向上流动的空气气流,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受到其附近的凹凸的影响或由该凹凸产生的紊流的影响,因而可以获得与图3、图8相同的效果。
另外,图10是稳定器12的再一个实施例,图10(a)是表示稳定器12的正视图,是从与叶轮10相对的对向面12a观察时看到的图示,图10(b)是图10(a)的B4-B4线的剖视图。这里,在稳定器的对向面12a上设置多个凹窝12f。
借助这样的凹窝12f,在稳定器对向面12a上形成多个凹凸,这里,例如形成3个凹部。因此,沿着稳定器对向面12a在箭头F方向上流动的空气气流变成波浪的形状,一面引起紊流一面流动。即,如图10(b)的箭头G4所示,从上游侧前端部12d沿着对向面12a在与对向面12a垂直的方向上一面呈波浪状升降一面流向设置在下游侧前端部的突起12b。
因此,和图3所示的结构一样,借助紊流可以使横流涡流15稳定化,防止反向吸入的发生。进而,由于凹凸在旋转轴反向E上偏离地构成,所以,可以减少叶轮10通过稳定器对向面12a时产生的压力变化,降低摩擦风音。另外,由于至少在上游侧前端部12d上设置槽12e,所以,可以进一步降低噪音。
在该实施例的情况下,对应于凹窝12f的排列方式,所产生的紊流不同,但是,通过在F方向上至少形成2个以上的凹部,可以获得和图3或图8或图9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图8~图10的每一个中,也可以代替槽12e,通过配备比前端部12b突出的高度低的突起,在对向面12a的流动方向F上形成凹凸。
另外,通过使稳定器对向面12a不是光滑的面,例如,附加小的凹凸痕,也可以使空气气流在稳定器对向面12a上形成紊流,从而起到防止反向吸入的效果。在稳定器对向面12a上附加小的凹凸痕的情况下,凹凸的位置必然在旋转轴方向上偏离地形成,也获得了降低噪音的效果。
实施形式2.
下面,对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式2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进行说明。根据本实施形式的室内机的截面结构图和实施形式1的图1相同,使室内空气的空气性质变化、进行空气调节的动作也和实施形式1一样,这里,省略其说明。
当考虑到叶轮10和机壳13之间的间隙时,间隙越窄,流过该间隙的空气气流越稳定,鼓风效率越高,但是,从叶轮10吹出的速度快的空气气流与机壳13碰撞造成的宽带噪音变大。反之,叶轮10与机壳13之间的空间大时,宽带噪音变小,但是,在空间内流动的空气气流变得不稳定,鼓风效率降低,或者产生从吹出口侧向叶轮的逆流。即,同时满足噪音的降低和鼓风性能的提高是困难的。
图11是表示根据本实施形式的机壳13的透视图,图12是用于说明根据本实施形式的机壳13对于叶轮10周边的空气气流的作用的图示,图12(a)是表示机壳13的正视图,是从与叶轮10相对的对向面侧观察时看到的图示,图12(b)是图12(a)的C1-C1线剖视图。图中,箭头E表示叶轮的旋转轴方向,箭头J及箭头H1表示空气气流的方向。
机壳13与叶轮10对向地设置,借助叶轮10的旋转,空气在机壳对向面13a上沿着箭头J方向流动。机壳对向面13a具有多个突起13b,所述突起13b构成向叶轮10侧突出的突出部。机壳卷绕开始部13c和机壳对向面13a的连接部附近边缘以成为机壳13与叶轮10的最短距离的方式构成,与其相连地在机壳对向面13a上并列地设置多个突起13b,所述突起13b相对于流动方向J构成倾斜角度θ2。这里,突起13b例如为:倾斜角度θ2=45°,L3=5mm,L4=2mm。
当叶轮10旋转时,从空气吸入口4吸入的室内空气沿吸入风路11流动,借助机壳卷绕开始部13c将其引导到叶轮10附近。然后,从叶轮10吹出到吹出风路14,从空气吹出口6吹出到室内。这时,如图1所示,在连接机壳卷绕开始部13c的对向面13a附近形成涡流16。本实施形式可以防止反向吸入以及降低机壳13附近的噪音。
如图12(a)、(b)所示,由于相对于空气气流的方向J具有倾斜角度θ2地基本上平行地设置多个突起13b,所以,沿着对向面13a的空气气流方向J形成多个,这里,例如形成3个突出部,在对向面13a的基础面上形成凹部,构成凹凸。沿对向面13a流动的空气J,如图12(b)所示,沿着凹凸变成波浪状的气流H1,在凹凸的上升或者下降的部分生成微小的紊流。空气气流借助凹凸引起紊流的形式和图4(a)、(b)所示的形式同样,主要借助凹凸使空气气流一面呈波浪状上升及下降一面流动,在下降部分和上升部分的下游侧附近生成紊流。
如图12(b)所示,通过借助在机壳对向面13a的基础面上形成凹凸使之发生紊流,紊流给予发生在叶轮10上的涡流16以能量,同时,紊流具有抑制涡流16扩大的作用,所以,以使涡流16稳定的方式动作。通过使涡流16稳定,可以防止向叶轮10的反向吸入。这里,所谓反向吸入是空气被引入涡流16、从空气吹出口6侧吸入到叶轮10内,这将引起鼓风性能的降低。特别是,在空气调节器进行室内致冷的情况下,室内的温热空气从空气吹出口6侧被吸入,被吹出风路14的壁面及叶轮10等冷却结露,再次从空气吹出口6吹出,成为向室内飘散的露珠的原因,但是,通过防止反向吸入,可以防止这种飘散的露珠。
另外,在风量小的情况下,存在空气气流从机壳对向面13a上剥离的情况。这时,特别容易发生反向吸入。与此相对,通过设置突起部13b,通过减少叶轮10和对向面13a之间的泄漏气流,可以阻止或者减少成为反向吸入的气流。
通常,为了稳定涡流16、防止反向吸入,令叶轮10与机壳13之间的间隔比较窄,但是,在本实施形式中,由于借助多个突起13b引起紊流以求涡流16的稳定化,所以,可以将机壳对向面13a与叶轮10之间的间隔制造得宽一些。因此,与在旋转的叶轮10通过机壳对向面13a时发生大的压力变化而产生作为窄带噪音的摩擦风音的情况相比,可以加宽机壳对向面13a与叶轮10的间隔,可以降低该部分的压力变化,所以相应地降低噪音。
当设置突起13b的位置在发生涡流16的附近时,由于该紊流的能量容易传递给涡流16,所以是有效的。如果至少从对向面13a的卷绕开始部13c的附近起直到包含叶轮10的旋转轴的水平面的上侧,设置多个突起13b,则可以将涡流16稳定化。在图12(b)中,包含叶轮10的旋转轴的水平面用虚线表示。
进而,由于设置相对于空气气流的方向J以倾斜角度θ2相交的方式设置突起13b,所以,凹部或凸部的位置沿着叶轮10的旋转轴方向E偏离地构成。因此,在考虑作为由于构成叶轮10的一个叶片与一个突起13b干扰而产生的噪音的摩擦风音的情况下,由于两者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压力变化的时刻向叶轮10的旋转轴方向E偏离,使噪音分散并进一步减少。
对于摩擦风音,例如,通过将倾斜角度θ2从90°稍稍错开,变成80°左右,获得噪音降低的效果。
这里,相于设置在机壳对向面13a上的多个突起13b的空气气流的倾斜角度θ2与马达输入及噪音值的关系,获得与图5、图6同样的试验结果。即,如图5所示,所获得的试验结果是,通过相对于空气气流J使突起13b的倾斜角度θ2大于等于30°并且小于等于70°,可以获得鼓风性能良好、马达输入低的鼓风机9。另外,如图6所示,获得以下的试验结果,即,通过相对于空气气流J使突起13b的倾斜角度θ2大于等于30°并且小于等于70°,叶轮10与凹凸的关系良好,可以降低两者之间的干扰所造成的噪音值。即,从马达的输入降低、噪音降低的观点出发,优选地,相对于空气气流使突起13b的倾斜角度θ1大于等于在30°并且小于等于70°。
进而,对于在沿着机壳对向面13a流动的空气气流的方向上形成的突出部的数目与反向吸入承受力的关系,获得与图7所示的同样的试验结果。即,通过设置数目大于等于2个的突出部,是有效果的,如图7所示,通过令沿空气气流的方向J设置的突出部的数目大于等于2个并且小于等于5个,使得在机壳对向面13a上产生紊流,获得大的反向吸入的承受力。即,通过设置大于等于2个并且小于等于5个的突出部13b,即使吸入侧的通风阻力大,也可以使涡流16稳定,难以引起反向吸入。
如上所述,由于配备有以将沿着机壳对向面13a流动的气流变成紊流的方式设置的多个突出部13b,将突出部13b的位置向叶轮10的旋转轴方向E偏离,所以,可以防止反向吸入,同时,可以降低噪音。因此,由于可以防止伴随着反向吸入引起的噪音的增加、防止伴随着反向吸入在致冷运转时的结成的露水向室内的飞溅,所以,使用者可以舒适地利用空气调节器。
另外,通过将突出部13b设置在机壳13的至少包含叶轮10的旋转轴的水平面的上侧,进而降低该部分的压力变化,可以降低噪音。
另外,通过并列地设置沿着相对于流过对向面13a的气流以大于等于30°并且小于等于70°的倾斜角度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多个凹凸形成突出部13b,形成在机壳对向面13a上的凹凸偏离旋转轴方向E,所以,可以更大地分散由于叶轮10的旋转与机壳对向面13a的关系而产生的摩擦风音,可以大幅度地降低噪音。另外,通过并列地设置沿着相对于沿对向面13a流动的气流以大于等于30°并且小于等于70°的倾斜角度交叉的方向延伸的多个突起13b以形成突出部,利用简单的结构,可以获得具有防止反向吸入的效果以及降低噪音的效果的空气调节器。特别是,利用在机壳对向面13a上倾斜地设置多个突起13b这样的简单结构,可以相对于空气气流的方向J产生很多紊流,同时,可以分散叶轮10与凹凸的干扰噪音,可以谋求降低成本。
另外,利用机壳对向面13a,也和稳定器12时的情况一样,以相对于空气气流具有倾斜角度θ2的方式多个槽,可以引起有助于使涡流16稳定化的紊流,但是,由于机壳13与叶轮10之间的间隙与稳定器12的情况相比具有余隙,所以,突起是更优选的。如图4(b)所示,利用突起形成突出部时,可以加大通过之前和通过之后的主气流的宽度之差,可以产生更大的紊流,所以,获得更大的效果。进而,在用薄塑料形成机壳13的情况下,利用突起形成突出部可以确保强度。
这里,作为在机壳壁面上部生成紊流,同时,设置位置沿叶轮10的旋转轴方向E偏离的结构的凹凸的实施例,在机壳对向面13a上设置多个突起13b,相对于气流方向具有倾斜角度地并列设置该突起13b,另外的实施例示于图13~图15。
图13表示机壳13的另外一个实施例,图13(a)是表示机壳13的正视图,是从与叶轮10相对的对向面13a观察时看到的图示,图13(b)是图13(a)的C2-C2线剖视图。这里,设置在机壳对向面13a上的多个突起13b的形状不是直线,是曲折的形状。
利用这种结构的突起13b,在机壳对向面13a上形成多个凹凸,这里,例如形成3个突出部。因此,沿着机壳对向面13a在箭头J方向上流动的空气气流变成波浪状,一面引起紊流一面流动。即,如图13(b)的箭头H2所示,从作为上游侧前端部的卷绕开始部13c起沿着对向面13a一面在垂直于对向面13a的方向上呈波浪状升降,一面流向下游侧。
因此,和图12所示的结构同样,可以借助紊流将涡流16稳定化,防止反向吸入的发生。进而,由于凹凸在旋转轴方向上偏移地构成,所以,减少叶轮10通过机壳对向面13a时产生的压力变化,可以降低摩擦风音。另外,由于至少在包含叶轮10的旋转轴的水平面的上侧设置突起13b,所以可以进一步降低噪音。
另外,图14表示稳定器12的进一步的实施例,图14(a)是表示机壳13的正视图,是从与叶轮10相对的对向面13a观察时看到的图示,图14(b)是图14(a)的C3-C3线剖视图。这里,设置在机壳对向面13a上的多个突起13b的形状是不连续的倾斜的突起13b的集合体。
利用这样的突起13b,在机壳对向面13a上形成多个凹凸,这里,例如形成5个突出部。因此,沿着机壳对向面13a在箭头J方向上流动的空气气流变成波浪状,一面引起紊流一面流动。即,如图14(b)的箭头H3所示,从作为上游侧前端部的卷绕开始部13c起,沿着对向面13a,主要在垂直于对向面13d的方向上呈波浪状一面升降一面向下游侧流动。
因此,与图12所示的结构同样,可以借助紊流将涡流16稳定化,防止反向吸入的发生。进而,由于凹凸在旋转轴方向E上偏离地构成,所以,可以减少叶轮10通过机壳对向面13a时发生的压力变化,可以降低摩擦风音。另外,由于至少在包含叶轮10的旋转轴的水平面的上侧设置突起13b,所以,可以进一步降低噪音。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由于旋转轴方向的位置,还存在有沿着对向面13a上没有凹凸的部分在J方向上流动的空气气流,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受到在其附近的凹凸的影响或由该凹凸产生的紊流的影响,获得和图12、图13所示的同样的效果。
另外,图15是机壳13的又一个实施例,图15(a)是表示机壳13的正视图,是从与叶轮10相对的对向面13a观察时看到的图示,图15(b)是图15(a)的C4-C4线的剖视图。这里,在机壳对向面13a上设置多个球面状的突起13d。
利用这种球面状突起13d,在机壳对向面13a上形成多个凹凸,这里,例如形成3个突出部。因此,沿着机壳对向面13a在箭头J方向上流动的空气气流变成波浪状,一面引起紊流一面流动。即,如图15(b)的箭头H4所示,从作为上游侧前端部的卷绕开始部13c起沿着对向面13a,在垂直于对向面13a的方向上一面呈波浪状升降一面向下游侧流动
因此,和图12所示的结构同样,可以借助紊流使涡流16稳定化,防止发生反向吸入。进而,由于凹凸向旋转轴方向E偏离地构成,所以,减少叶轮10通过机壳对向面13a时产生的压力变化,可以降低摩擦风音。另外,由于至少在包含叶轮10的旋转轴的水平面的上侧设置突起13b,所以,可以进一步降低噪音。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对应于球面状突起13d的排列方式,所生成的紊流不同,但是,通过在J方向上至少形成大于等于2个的突出部,可以获得和图12~图14中的任何一个同样的效果。
另外,在图12~图15的每一个中,也可以代替突起13b而沿对向面13a的气流方向J设置凹部,形成凹凸。当形成凹凸的位置设置在从卷绕开始部13c的下游侧起的包含叶轮10的旋转轴的水平面的上侧时,引起大的紊流,可以使涡流16更加稳定。
另外,通过使机壳对向面13不是光滑的面,例如,附加小的凹凸痕等,空气气流也可以借助机壳对向面13a产生紊流,从而,获得防止反向吸入的效果。在机壳对向面13a上附加小的凹凸痕的情况下,必然地,凹凸的位置在旋转轴方向上偏离地形成,也可获得降低噪音的效果。
实施形式3.
下面对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形式3的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进行说明。根据本实施形式的室内机的截面结构图与实施形式1中的图1相同,改变室内空气的空气性质进行空气调节的动作也和实施形式一样,这里省略其说明。
图16是表示根据本实施形式的横流式鼓风机9的透视图,与图2及图11相同的标号表示同一个或者相当的部分。另外,图17(a)是从叶轮10的对向面12a侧观察稳定器12时看到的正视图,图17(b)是从叶轮10的对向面13a侧观察机壳13时看到的正视图。在本实施形式中的稳定器12,如图17(a)所示,备有多个槽12e。关于该稳定器对向面12a的凹凸的详细结构及作用效果,与实施形式1相同,在这里予以省略。另外,机壳对向面13a的凹凸的详细结构及作用效果和实施形式2的同样,这里予以省略。
作为根据本实施形式的设置在稳定器对向面12a上的多个槽12e,相对于沿稳定器对向面12a流动的空气气流的方向F的倾斜角度θ1,例如,具有45°。另外,作为设置在机壳对向面13a上的多个突起13b,相对于沿机壳对向面13a流动的空气气流的方向J的倾斜角度θ2,例如具有45°。本实施形式,以减少噪音的方式,配置设置在稳定器上的槽12e的倾斜方向和设置在机壳13上的突起13b的倾斜方向。
在图16中,为了考虑叶轮10的旋转轴方向E的位置,图的左端侧为M,将右端侧为N。图17(a)、(b)将与之一致的位置的方向写作M及N。
当叶轮10旋转时,叶轮10沿着F方向通过稳定器对向面12a,这时,产生大的压力变化,发生作为窄带噪音的摩擦风音。另外,同样地,当叶轮10旋转时,叶轮10沿着J方向通过机壳对向面13a,这时,产生大的压力变化,发生摩擦风音。这里,设置在稳定器12上的槽12e相对于沿对向面12a流动的空气气流具有倾斜角度θ1,设置在机壳13上的突起b相对于沿对向面13a流动的空气气流具有倾斜角度θ2。即,由槽12e形成的空气气流方向的凹部的位置与由突起13b形成的空气气流方向的凸部的位置分别在叶轮10的旋转轴方向E上偏离。
在稳定器12中,构成叶轮10的一个风机主体沿着F方向通过图17(a)所示的槽17时的压力变化按照17A、17B、17C、17D的顺序产生。这时产生叶轮压力变化的位置从N偏移到M。另一方面,在机壳13中,构成叶轮10的一个风机主体沿着J方向通过图17(b)所示的突起18时的压力变化,按照18D、18C、118B、18A的顺序产生。这时发生叶轮的压力变化的位置从M偏移到N。
这样,在一个风机主体中产生压力变化的位置的偏移方向,在稳定器12和机壳13中沿着相反的方向偏移,藉此可以降低噪音。
图19表示与图17所示的实施例的结构进行比较的比较例。在稳定器12中,构成叶轮10的一个风机主体沿着F方向通过图19(a)所示的槽17时的压力变化,按照17A、17B、17C、17D的顺序产生。这时叶轮发生压力变化的位置变成从N偏移到M。另一方面,在机壳13中,构成叶轮10的一个风机主体沿着J方向通过图19(b)所示的突起18时的压力变化,按照18A、18B、18C、18D的顺序发生。这时发生叶轮压力变化的位置变成和稳定器12相同的方向,即,从N偏移到M。
图20是这时的压力变化发生部位与叶轮的关系的模式图,用TA、TB、TC、TD表示在叶轮10中的一个风机主体使稳定器12上的压力变化发生部位17处发生压力变化起直到使机壳13上的压力变化发生部位18处发生压力变化为止的时间T,例如,从风机主体的N侧的位置到M侧的位置的时间顺序对应于TA、TB、TC、TD。同样地,利用UA、UB、UC、UD表示在叶轮10内的一个风机主体使机壳13上的压力变化发生部位18处发生压力变化起直到稳定器12上的压力变化发生部位17处发生压力变化的时间U,例如,从风机主体的N侧的位置到M侧的位置的时间顺序对应于UA、UB、UC、UD。
如图19所示,产生压力变化的位置的偏移,在稳定器12和机壳13中例如以从N到M的方式沿着相同的方向偏移的情况下,取决于其偏移宽度,但是,为大致TA=TB=TC=TB,和大致UA=UB=UC=UD。这样,当周期性地发生压力变化时,摩擦风音会增强,特别是,当运转该装置时的转速例如在1200rpm左右的转速时,会变成大的噪音。
与此相对,在这里,如图17所示,一个风机主体中压力变化发生的位置的偏移方向在旋转轴方向E上是不同的。因此,如图18所示,由于变成TA>TB>TC>TD,以及UD>UC>UB>UA,所以,非周期性地发生压力变化,摩擦风音被分散,可以降低噪音,改善听觉。
在图16中,作为在稳定器12上设置槽12e并同时在机壳13上设置突起13b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在稳定器12上也可以设置实施形式1中所示的其它实施例的槽或者突起。另外,也可以在稳定器13上设置实施形式2中所示的其它实施形式的突起。另外,也可以不是相同的形状,而是分别不同的结构的组合。另外,在稳定器对向面12a和机壳对向面13a中发生压力变化的时间TA、TB、TC、TD、UA、UB、UC、UD可以分别不同,例如,可以变成TA<TB<TC<TD、以及UD<UC<UB<UD。另外,在利用凹窝构成凹部或者凸部的情况下,也可以随机地构成间隔。这样,在稳定器对向面12a和机壳对向面13a中,如果非周期性地产生压力变化,则可以分散摩擦风音,可以降低噪音、改善听觉。
如上所述,在稳定器对向面12a和机壳对向面13a的任何一个上设置凹部或凸部,将该凹部或凸部的位置沿旋转轴方向E偏离地构成,在这种结构中,由于在一个风机体旋转时,通过凹部或凸部时的旋转轴方向E的位置偏移方向在稳定器对向面12a和机壳对向面13a中是向相反的方向偏移,所以,可以分散摩擦风音,降低噪音。
另外,这里,对于用在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1中的横流式鼓风机进行了说明,但是,在不配备鼓风装置或热交换器的空气调节器的情况下,即使发生反向吸入,也不会产生露水,而是可以获得通过防止反向吸入来防止噪音的效果以及通过使横流涡流稳定而使鼓风性能提高的效果。即,实施形式1~实施形式3中的每一个并不局限于用于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1中的横流式鼓风机,只要是旋转并具有鼓风功能的叶轮10以及设置在叶轮10周围的稳定器12和机壳13形成风路的鼓风机,也适用于其它装置,具有获得稳定的鼓风性能、可以降低宽带噪音的效果。
另外,在实施形式1~实施形式3中分别记载的横流式鼓风机9的叶轮10,由沿着旋转轴方向与旋转轴并行地延伸的圆筒状风机体构成。叶轮10的结构并不局限于风机体的翼与旋转轴平行地配置,例如,也可以是以从一个端面向另一个端面的方向以旋转轴为中心的扭转状构成风机体。即,即使将实施形式1至实施形式3至少其中之一的结构应用于与具有扭转翼的叶轮对向的稳定器或机壳,也可以使横流涡流15或者涡流16稳定,获得防止反向吸入的效果。另外,在应用于具有扭转翼的叶轮的情况下,即使在稳定器及机壳上设置的槽或突起的倾斜比较小,相当于扭转角的程度,也可以期待大的降低噪音的效果。
如上所述,空气调节器的鼓风装置包括:内置于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中、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具有引导来自于该热交换器的室内空气的吸入口及吹出口的风路;配置在该风路内、将来自于前述吸入口的前述室内空气鼓风到前述吹出口的横流式鼓风机,其中,通过在与横流式鼓风机对向侧的稳定器的表面上设置产生微小的紊流的凹凸,可以降低宽带噪音和摩擦风音,并且可以防止反向吸入的发生,使用者可以舒适地利用空气调节器。
另外,空气调节器的鼓风装置包括:内置于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中、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具有引导来自于该热交换器的室内空气的吸入口及吹出口的风路;配置在该风路内、将来自于前述吸入口的前述室内空气鼓风到前述吹出口的横流式鼓风机,其中,在与横流式鼓风机对向侧的稳定器的表面上设置槽,通过将上述槽相对于气流的流动方向具有倾斜角度地配置,可以降低宽带噪音、摩擦风音,并且可以防止反向吸入的发生,使用者可以舒适地利用空气调节器。
另外,空气调节器的鼓风装置包括:内置于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中、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具有引导来自于该热交换器的室内空气的吸入口及吹出口的风路;配置在该风路内、将来自于前述吸入口的前述室内空气鼓风到前述吹出口的横流式鼓风机,其中,通过在机壳的壁面上部设置产生微小的紊流的凹凸,可以降低宽带噪音、摩擦风音,并且可以防止反向吸入的发生,使用者可以舒适地利用空气调节器。
另外,空气调节器的鼓风装置包括:内置于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中、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具有引导来自于该热交换器的室内空气的吸入口及吹出口的风路;配置在该风路内、将来自于前述吸入口的前述室内空气鼓风到前述吹出口的横流式鼓风机,其中,在机壳壁面上部设置突起,通过将上述突起相对于气流方向具有倾斜角度地配置,可以降低宽带噪音、摩擦风音,并且可以防止反向吸入的发生,使用者可以舒适地利用空气调节器。
另外,空气调节器的鼓风装置包括:内置于空气调节器的室内机中、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具有引导来自于该热交换器的室内空气的吸入口及吹出口的风路;配置在该风路内、将来自于前述吸入口的前述室内空气鼓风到前述吹出口的横流式鼓风机,其中,在与横流式鼓风机对向的稳定器表面上设置槽,上述槽相对于气流的流动方向具有倾斜角度地配置,并且,在机壳壁面上部设置突起,上述突起相对于气流的流动方向具有倾斜角度地配置,并且,通过将上述稳定器槽和上述机壳突起构成的角度配置成大于0度、小于180度的值,可以降低宽带噪音和摩擦风音,并且可以防止反向吸入的发生,使用者可以舒适地利用空气调节器。
Claims (5)
1.一种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该空气调节器包括:叶轮,所述叶轮由沿着旋转轴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风机体构成;机壳和稳定器,所述机壳和稳定器夹着前述叶轮配置,将气体从吸入口引导到吹出口;突起,所述突起位于沿着前述稳定器的与前述叶轮相对的对向面流动的气流的下游侧前端部,向前述叶轮侧突出以构成前述稳定器的与前述叶轮相对的对向面和前述叶轮之间的最短距离;多个凹部或凸部,所述凹部或凸部设置在前述突起的上游侧;
其中,前述多个凹部或凸部形成有相对于前述气流的流动方向具有倾斜角度的多个槽或突起,前述多个槽或突起大致平行且在前述叶轮的旋转轴方向上偏移地并列设置;
前述多个凹部或凸部至少设置在前述气流的上游侧前端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前述凸部的突出高度比设置在前述气流的下游侧前端部的突起的突出高度低。
3.一种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调节器包括:叶轮,所述叶轮由沿着旋转轴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风机体构成;机壳和稳定器,所述机壳和稳定器夹着前述叶轮配置,将气体从吸入口引导到吹出口;多个突出部,所述突出部设置在前述机壳的与前述叶轮相对的对向面;
其中,大致平行且在前述叶轮的旋转轴方向上偏移地并列设置多个突起,形成前述多个突出部,该多个突起相对于沿着前述机壳的与前述叶轮相对的对向面流动的气流的流动方向具有倾斜角度并且沿着该气流的流动方向形成多个凹凸。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将前述突出部设置在前述机壳的包含至少前述叶轮的旋转轴的水平面的上侧。
5.如权利要求3或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调节器,其特征在于,并列设置多个在相对于沿着前述对向面流动的气流以大于等于30°并且小于等于70°的倾斜角度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突起,形成前述突出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4290083A JP4873845B2 (ja) | 2004-10-01 | 2004-10-01 | 空気調和機 |
JP290083/2004 | 2004-10-01 | ||
PCT/JP2005/016929 WO2006038442A1 (ja) | 2004-10-01 | 2005-09-14 | 空気調和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918434A CN1918434A (zh) | 2007-02-21 |
CN1918434B true CN1918434B (zh) | 2012-06-27 |
Family
ID=361425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5800043237A Active CN1918434B (zh) | 2004-10-01 | 2005-09-14 | 空气调节器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517185B2 (zh) |
EP (2) | EP2664799B1 (zh) |
JP (1) | JP4873845B2 (zh) |
CN (1) | CN1918434B (zh) |
ES (2) | ES2651852T3 (zh) |
WO (1) | WO200603844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202009003641U1 (de) | 2008-03-20 | 2009-06-04 | Julius Cronenberg Offene Handelsgesellschaft | Fahnenmast |
JP2009264121A (ja) * | 2008-04-22 | 2009-11-12 | Panasonic Corp | 遠心送風機および遠心送風機の騒音低減方法 |
JP4371171B2 (ja) * | 2008-05-09 | 2009-11-25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クロスフローファン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機 |
JP2009300024A (ja) * | 2008-06-16 | 2009-12-24 | Panasonic Corp | 空気調和機 |
JP5289554B2 (ja) * | 2009-03-06 | 2013-09-1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CN102192194B (zh) * | 2010-03-17 | 2014-12-10 | 广东松下环境系统有限公司 | 降低换气扇噪音的结构 |
CN102269169A (zh) * | 2010-06-02 | 2011-12-0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贯流风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CN102313346B (zh) * | 2010-06-29 | 2015-04-08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室内机 |
CN102478024B (zh) * | 2010-11-26 | 2017-04-05 | 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 具有蜗壳的排水泵 |
JP5203478B2 (ja) * | 2011-03-02 | 2013-06-05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貫流ファン、成型用金型および流体送り装置 |
JP2012225573A (ja) * | 2011-04-20 | 2012-11-15 | Panasonic Corp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US9303561B2 (en) | 2012-06-20 | 2016-04-05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Turbocharger compressor noise reduction system and method |
US10337529B2 (en) | 2012-06-20 | 2019-07-02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Turbocharger compressor noise reduction system and method |
JP5533969B2 (ja) * | 2012-09-28 | 2014-06-25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JP5950810B2 (ja) * | 2012-12-13 | 2016-07-13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US9618010B2 (en) | 2013-04-22 | 2017-04-11 | Lennox Industries Inc. | Fan systems |
JP6468416B2 (ja) * | 2013-09-30 | 2019-02-13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クロスフローファン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
US9841210B2 (en) * | 2014-04-22 | 2017-12-12 |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 Sound level control in an HVAC system |
US10372092B2 (en) | 2014-04-22 | 2019-08-06 | Trane International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HVAC equipment so as to obtain a desired range of a sound pressure level and/or sound power level |
JP6802022B2 (ja) | 2016-09-29 | 2020-12-16 | 山洋電気株式会社 | リバーシブルファン |
JP6477737B2 (ja) * | 2017-01-31 | 2019-03-06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室内機 |
CN106989057A (zh) * | 2017-05-04 | 2017-07-28 | 苏州昆拓热控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贯流风机及具有其的机柜空调器 |
CN107576041B (zh) * | 2017-10-30 | 2024-02-02 | 四川长虹空调有限公司 | 空调蜗舌、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
CN107965845B (zh) * | 2017-11-21 | 2023-08-08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室内机及应用其的空调器 |
KR102549804B1 (ko) * | 2018-08-21 | 2023-06-29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
FR3093763B1 (fr) * | 2019-03-15 | 2021-04-02 |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 Module de refroidissement à zone sacrificielle pour véhicule automobile électrique |
FR3093760B1 (fr) * | 2019-03-15 | 2021-04-02 |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 Module de refroidissement pour véhicule automobile électrique à turbomachine tangentielle |
JP2020204430A (ja) * | 2019-06-17 | 2020-12-24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 |
CN110173462B (zh) * | 2019-06-19 | 2024-04-26 | 江苏大学镇江流体工程装备技术研究院 | 一种基于减阻降噪的混流泵仿生蜗壳 |
EP3795836A1 (de) * | 2019-09-18 | 2021-03-24 | Levitronix GmbH | Zentrifugalpumpe und pumpengehäuse |
KR20210108249A (ko) * | 2020-02-25 | 2021-09-02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
US20210293444A1 (en) * | 2020-03-18 | 2021-09-23 | Carrier Corporation | Systems and methods to moderate airflow |
JP7298641B2 (ja) * | 2021-03-30 | 2023-06-27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空気調和装置 |
JP7103465B1 (ja) * | 2021-03-31 | 2022-07-20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送風機および室内機 |
KR102493599B1 (ko) * | 2022-04-15 | 2023-01-31 | (주)오비스 | 딤플이 적용된 펌프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62585A (zh) * | 1995-09-13 | 2002-08-07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横流送风机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197850A (en) * | 1987-01-30 | 1993-03-30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Cross flow fan system |
JPH03111694A (ja) * | 1989-09-22 | 1991-05-13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クロスフロー形送風装置 |
JPH03210096A (ja) | 1990-01-10 | 1991-09-13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横断流送風機 |
JP3048078B2 (ja) * | 1991-12-19 | 2000-06-05 |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ユニット |
JPH05172085A (ja) * | 1991-12-24 | 1993-07-09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クロスフロー型送風機 |
JPH09170770A (ja) * | 1995-12-20 | 1997-06-30 | Fujitsu General Ltd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
JPH10220792A (ja) * | 1997-02-03 | 1998-08-21 | Daikin Ind Ltd | 空気調和機用室内機 |
JPH10292926A (ja) | 1997-04-18 | 1998-11-04 | Fujitsu General Ltd | 空気調和機 |
US6050773A (en) * | 1997-06-23 | 2000-04-18 | Carrier Corporation | Flow stabilizer for transverse fan |
JPH1122997A (ja) | 1997-07-04 | 1999-01-2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横断流送風装置 |
JP3588251B2 (ja) * | 1998-03-24 | 2004-11-10 |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 送風機 |
JPH11294376A (ja) * | 1998-04-08 | 1999-10-26 | Calsonic Corp | 送風装置 |
KR19990080984A (ko) * | 1998-04-24 | 1999-11-15 | 윤종용 | 개선된 스태빌라이저를 가지는 횡류팬 송풍기 |
JP3532432B2 (ja) | 1999-01-12 | 2004-05-31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クロスフローファン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流体送り装置 |
JP2000329367A (ja) | 1999-05-17 | 2000-11-30 |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 クロスフローフアン |
JP2001132974A (ja) | 1999-10-29 | 2001-05-18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ユニット |
JP2001280647A (ja) | 2000-03-31 | 2001-10-10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送風機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
JP2002081672A (ja) * | 2000-09-07 | 2002-03-22 | Hitachi Ltd | 空気調和機 |
US6692223B2 (en) * | 2000-09-29 | 2004-02-17 |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 Air conditioner |
CN1282853C (zh) * | 2001-03-23 | 2006-11-01 | 三菱重工业株式会社 | 室内机和空调器 |
JP3764442B2 (ja) * | 2002-09-05 | 2006-04-05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機及び貫流送風機及びクロスフローファンのスタビライザー |
KR101116675B1 (ko) * | 2004-04-08 | 2012-03-07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 |
-
2004
- 2004-10-01 JP JP2004290083A patent/JP4873845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5
- 2005-09-14 US US10/585,104 patent/US7517185B2/en active Active
- 2005-09-14 WO PCT/JP2005/016929 patent/WO200603844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5-09-14 EP EP13176506.7A patent/EP2664799B1/en active Active
- 2005-09-14 ES ES05783220.6T patent/ES2651852T3/es active Active
- 2005-09-14 EP EP05783220.6A patent/EP1712798B1/en active Active
- 2005-09-14 CN CN2005800043237A patent/CN1918434B/zh active Active
- 2005-09-14 ES ES13176506.7T patent/ES2660786T3/es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62585A (zh) * | 1995-09-13 | 2002-08-07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横流送风机 |
Non-Patent Citations (10)
Title |
---|
JP平3-111694A 1991.05.13 |
JP特开2000-205180A 2000.07.25 |
JP特开2002-250535A 2002.09.06 |
JP特开2002-286244A 2002.10.03 |
JP特开平11-294376A 1999.10.26 |
JP特开平9-170770A 1997.06.30 |
说明书第2页右栏第3段~第3页右栏最后一页 |
说明书第31段~第32段、附图2或说明书第39段~第40段、附图6. |
说明书第6段~第9段,附图1-2. |
附图1-4.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06105444A (ja) | 2006-04-20 |
JP4873845B2 (ja) | 2012-02-08 |
US20080181764A1 (en) | 2008-07-31 |
EP2664799B1 (en) | 2018-01-31 |
EP1712798B1 (en) | 2017-09-13 |
EP2664799A1 (en) | 2013-11-20 |
US7517185B2 (en) | 2009-04-14 |
CN1918434A (zh) | 2007-02-21 |
ES2660786T3 (es) | 2018-03-26 |
ES2651852T3 (es) | 2018-01-30 |
EP1712798A4 (en) | 2009-12-16 |
WO2006038442A1 (ja) | 2006-04-13 |
EP1712798A1 (en) | 2006-10-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918434B (zh) | 空气调节器 | |
CN1914424B (zh) | 送风机的叶轮以及具有这种叶轮的空调机 | |
US10718351B2 (en) | Centrifugal blower,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refrigerating cycle apparatus | |
EP2657530B1 (en) | Through-flow fan, and in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 |
WO2010053037A1 (ja) | 送風機及びこの送風機を用いた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 |
US9534796B2 (en) | Airflow direction control of indoor unit of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 |
JP2008240612A (ja) | シロッコファン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 |
CN101261031B (zh) | 具有出口的空调 | |
CN104755848A (zh) | 空气调节机 | |
CN204063280U (zh) | 空气调节机 | |
KR102321173B1 (ko) | 팬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공기 조화기 실내기 | |
KR20180044165A (ko) | 공기 조화기 | |
CN113195902A (zh) | 离心式鼓风机、鼓风装置、空调装置以及冷冻循环装置 | |
CN113825915B (zh) | 轴流风扇、送风装置及制冷循环装置 | |
JP3544325B2 (ja) | 遠心形送風機の羽根車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 |
JP2001124359A (ja) | 空気調和機 | |
JP6398086B2 (ja) | 送風機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 |
JP2014240633A (ja) | 送風機及び送風機を搭載した室外ユニット | |
CN101999044B (zh) | 横流风扇和具备该横流风扇的空调机 | |
TWI623715B (zh) | 空調機 | |
CN100354576C (zh) | 空调器的吹风装置 | |
JP2009012748A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JP2000009098A (ja) | 壁掛け式の浴室暖房乾燥機 | |
CN109964041A (zh) | 空气调节机 | |
WO2023188084A1 (ja) | 室内機、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