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883000B - 再生装置与再生方法 - Google Patents

再生装置与再生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883000B
CN1883000B CN2004800340099A CN200480034009A CN1883000B CN 1883000 B CN1883000 B CN 1883000B CN 2004800340099 A CN2004800340099 A CN 2004800340099A CN 200480034009 A CN200480034009 A CN 200480034009A CN 1883000 B CN1883000 B CN 188300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value
data
time
integrated val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48003400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83000A (zh
Inventor
林健一
远藤真树
大滨智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8830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830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88300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8300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8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Testing, e.g. of drop-out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0009Improvement or modification of read or write signal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0009Improvement or modification of read or write signals
    • G11B20/10037A/D conversion, D/A conversion, sampling, slicing and digital quantisation or adjusting parameters thereof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0009Improvement or modification of read or write signals
    • G11B20/10222Improvement or modification of read or write signals clock-related aspects, e.g. phase or frequency adjustment or bit synchronisa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0009Improvement or modification of read or write signals
    • G11B20/10305Improvement or modification of read or write signals signal quality assessment
    • G11B20/10398Improvement or modification of read or write signals signal quality assessment jitter, timing deviations or phase and frequency errors
    • G11B20/10425Improvement or modification of read or write signals signal quality assessment jitter, timing deviations or phase and frequency errors by counting out-of-lock events of a PLL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4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using self-clocking codes
    • G11B20/1403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using self-clocking c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two level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4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using self-clocking codes
    • G11B20/1403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using self-clocking c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two levels
    • G11B2020/1476Synchronisation patterns; Coping with defects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For Digit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REA)
  • Synchronisation In Digital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当造成突发误差时使用的再生设备,用来纠正在突发误差之后检测的同步模式之前生成的误差,由此减少误差数目。比特错位纠正单元(53)的比特错位判定单元(81)根据由相位差异检测单元(51)检测的相位差异信号、由同步检测单元(52)检测的同步模式信号、以及检测数据,计算比特错位纠正量与比特错位纠正位置。FIFO控制单元(82)根据比特错位纠正量与比特错位纠正位置控制FIFO缓冲器(83),由此进行比特错位纠正。由此,当造成突发误差时,纠正在纠正突发误差之后检测的同步模式之前生成的误差,由此减少误差数目。本发明可以用于再生设备。

Description

再生装置与再生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再生装置与方法、记录介质与程序,更具体地,涉及能够减少更多由所谓比特错位(bit slip)引起的误差的再生装置与方法、记录介质与程序。
背景技术
诸如光盘装置、HDD(硬盘驱动器)、数字视频盒带、或数据流播放器等再生装置从通过读取记录介质而获取的再生信号生成时钟,并且利用所生成的时钟处理再生信号,以再生在记录介质上记录的数据。
图1为显示记录介质再生装置常规配置的图示。
均衡器11对来自记录介质的再生信号进行整形,并且该再生信号被提供给A/D转换器(模拟/数字转换器)12。
根据将从时钟生成部件13提供的再生时钟,A/D转换器12将再生信号(其为从均衡器11提供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且将转换后生成的数字信号提供给时钟生成部件13与均衡器14。
时钟生成部件13包含相位误差检测部件21与VCO(压控振荡器)22,并且利用PLL(锁相环路)系统生成再生时钟。再生时钟被提供给A/D转换器12、时钟生成部件13、均衡器14、与数据检测部件15。
相位误差检测部件21检测再生时钟与从A/D转换器12输出的相应数字信号之间的相位误差,并且将相应于相位误差的信号提供给VCO 22。
根据来自相位误差检测部件21的信号,VCO 22输出再生时钟,该再生时钟具有减少相位误差的频率。再生时钟还被提供给相位误差检测部件21。
根据再生时钟,均衡器14对数字信号进行整形,并且将经过整形的数字信号提供给数据检测部件15。
通过维特比解码,数据检测部件15纠正数字信号误差,并且输出经过误差纠正的数字信号,作为检测数据。
当记录介质具有瑕疵时,会在从输入信号生成的时钟与再生的数据之间发生偏差,即所谓的比特错位。当发生比特错位时,误差会传播到随后的数据,使该误差无法纠正。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在记录介质上按预定间隔排列称为同步模式的特定模式,由此利用同步模式来防止由比特错位引起的误差的传播。
人们已经提出了一种同步电路(例如参见专利文件1),其中:从数字信号检测同步模式;对时钟脉冲进行计数;根据计数值设置预测同步模式位置;根据计数值设置预测同步模式范围;保持计数值;通过参照所检测的同步模式、计数值、预测同步模式位置、所设置的同步模式范围、以及所保持的计数值,输出同步信号,并且计数器由该同步信号重置。在该同步电路中,在所设置的预测范围内检测到同步模式的情况下,在检测到同步模式的定时(timing)输出同步信号,而在所设置的预测范围内没有检测到同步模式的情况下,在设置定时输出同步信号。另外,在设置的预测范围之外检测到同步模式的情况下,将计数器中的计数值与所保持的计数值相比较,并且如果这两个计数值重合,则在该定时输出同步信号,而如果这两个计数值未重合,则保持计数器中的计数值。
另外,已经存在以下同步电路,其中:检测到从再生信号生成的再生时钟中的相位偏差,并且根据该相位偏差,输出再生信号中的任何损失或增益作为比特错位检测信号,由此防止比特错位引起的误差的传播(参见专利文件2)。
[专利文件1]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8-212705
[专利文件2]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号10-255409
然而,随着记录介质记录密度增加,由于灰尘与油污引起的信号瑕疵越来越多,只靠同步模式来防止突发误差传播不足以保证对在记录介质上记录的数据进行稳定的读取。
另外,实际上可能会有以下情况:在由于信号瑕疵而发生的比特错位之后,在PLL整个锁相期间没有检测到同步模式,因此,虽然再生信号本身得到恢复,但是突发误差进一步传播到下一同步模式,由此提高了误差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再生装置特征在于包含:同步模式检测部件,用来检测同步模式,该同步模式从来自数据存储介质的再生信号中检测,并且该同步模式包含在该数据中;误差检测部件,用来检测再生信号与参照点之间的误差,该参照点由从再生于再生信号的时钟信号一个周期的开始时间经过了半个周期的时间、以及再生信号的幅度指定;以及纠正部件,用来根据所检测的同步模式的间隔与正常同步模式的间隔之间的差异、以及在同步模式被分割成的各区段中、根据所检测的误差假定其中发生了数据从时钟信号的偏差的区段的时间,纠正数据从时钟信号的偏差。
同步模式检测部件可以包含:检测范围设置部件,用来根据时钟信号的计数值,设置从其检测同步模式的检测范围;以及同步模式检测信号插入部件,用来在检测范围内没有发现同步模式的情况下,在由正常同步模式的间隔指定的时间插入表示检测到同步模式的信号。
误差检测部件可以检测相位误差,该相位误差为参照点与再生信号之间在时间方向上的误差;以及纠正部件可以根据所检测的同步模式间隔与正常同步模式的间隔之间的差异、以及在同步模式被分割成的各区段中、根据所检测的相位误差假定其中发生了数据从时钟信号的偏差的区段的时间,纠正数据从时钟信号的偏差。
误差检测部件可以检测零交叉偏移,该零交叉偏移为参照点与再生信号之间在幅度方向上的误差;以及纠正部件可以根据所检测的同步模式间隔与正常同步模式的间隔之间的差异、以及在同步模式被分割成的各区段中、根据所检测的零交叉偏移假定其中发生了数据从时钟信号的偏差的区段的时间,纠正数据从时钟信号的偏差。
纠正部件可以包含:偏差量检测部件,用来根据时钟信号检测同步模式的间隔与正常同步模式的间隔之间的差异,作为偏差量;误差积分部件,用来对每个区段的误差进行积分;偏差发生时间检测部件,用来检测偏差发生时间,该偏差发生时间为在两个连续同步模式之间、所积分的积分值的绝对值变为最大的区段的时间;FIFO(先进先出)缓冲器,用来存储与比正常同步模式的间隔长的周期等同的数据;以及控制部件,用来在检测到非0偏差量的情况下,根据偏差量与偏差发生时间控制FIFO缓冲器,从而将从偏差发生时间到检测到同步模式的周期的数据在时间方向上移动,以对应于偏差量。
本发明的再生方法特征在于包含:同步模式检测步骤,用来检测同步模式,该同步模式从来自数据存储介质的再生信号中检测,并且该同步模式包含在该数据中;误差检测步骤,用来检测再生信号与参照点之间的误差,该参照点由从再生于再生信号的时钟信号一个周期的开始时间经过了半个周期的时间、以及再生信号的幅度指定;以及纠正步骤,用来根据所检测的同步模式的间隔与正常同步模式的间隔之间的差异、以及在同步模式被分割成的各区段中、根据所检测的误差假定其中发生了数据从时钟信号的偏差的区段的时间,纠正数据从时钟信号的偏差。
本发明的记录介质的程序特征在于包含:同步模式检测步骤,用来检测同步模式,该同步模式从来自数据存储介质的再生信号中检测,并且该同步模式包含在该数据中;误差检测步骤,用来检测再生信号与参照点之间的误差,该参照点由从再生于再生信号的时钟信号一个周期的开始时间经过了半个周期的时间、以及再生信号的幅度指定;以及纠正步骤,用来根据所检测的同步模式的间隔与正常同步模式的间隔之间的差异、以及在同步模式被分割成的各区段中、根据所检测的误差假定其中发生了数据从时钟信号的偏差的区段的时间,纠正数据从时钟信号的偏差。    
本发明的程序特征在于包含:同步模式检测步骤,用来检测同步模式,该同步模式从来自数据存储介质的再生信号中检测,并且该同步模式包含在该数据中;误差检测步骤,用来检测再生信号与参照点之间的误差,该参照点由从再生于再生信号的时钟信号一个周期的开始时间经过了半个周期的时间、以及再生信号的幅度指定;以及纠正步骤,用来根据所检测的同步模式的间隔与正常同步模式的间隔之间的差异、以及在同步模式被分割成的各区段中、根据所检测的误差假定其中发生了数据从时钟信号的偏差的区段的时间,纠正数据从时钟信号的偏差。
在本发明的再生装置与方法、记录介质与程序中,检测同步模式,该同步模式从来自数据存储介质的再生信号中检测,并且该同步模式包含在该数据中;检测再生信号与参照点之间的误差,该参照点由从再生于再生信号的时钟信号一个周期的开始时间经过了半个周期的时间、以及再生信号的幅度指定。以及根据所检测的同步模式的间隔与正常同步模式的间隔之间的差异、以及在同步模式被分割成的各区段中、根据所检测的误差假定其中发生了数据从时钟信号的偏差的区段的时间,纠正数据从时钟信号的偏差。
附图说明
图1为显示常规再生装置的方框图。
图2为显示本发明再生装置实施方式配置的方框图。
图3为显示同步检测部件、以及比特错位纠正部件的细节的方框图。
图4为用来解释相位误差检测的图示。
图5为显示在发生比特错位的情况下、相对于连续同步模式的、偏差量检测与预测发生偏差的时间检测的时序图。
图6为显示在发生比特错位的情况下、计算比特错位发生位置的方法的图示。
图7为用来解释同步模式内插模式下、在没有检测到同步模式的情况下、插入同步模式检测信号的时序图。
图8为显示在内插了同步模式的情况下、计算比特错位发生位置的方法的图示。
图9为用来解释再生处理的流程图。
图10为用来解释比特错位纠正的流程图。
图11为用来解释同步模式检测细节的流程图。
图12为用来解释纠正信息计算过程细节的流程图。
图13为用来解释FIFO控制过程细节的流程图。
图14为用来解释检测数据纠正的图示。
图15为用来解释检测数据纠正的图示。
图16为用来解释检测数据纠正的图示。
图17为用来解释检测数据纠正的图示。
图18为显示本发明再生装置实施方式的另一配置的方框图。
图19为显示同步检测部件、以及比特错位纠正部件的细节的方框图。
图20为用来解释零交叉偏移检测的图示。
图21为显示在发生比特错位的情况下、相对于连续同步模式的、偏差量检测与预测发生偏差时间检测的时序图。
图22为显示在发生比特错位的情况下、计算比特错位发生位置的方法的图示。
图23为用来解释同步模式内插模式下、在没有检测到同步模式的情况下、插入同步模式检测信号的时序图。
图24为显示在内插了同步模式的情况下、计算比特错位发生位置的方法的图示。
图25为用来解释再生处理的流程图。
图26为用来解释比特错位纠正的流程图。
图27为用来解释纠正信息计算过程细节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说明
31:均衡器,32:A/D转换器,33:时钟生成部件,34:均衡器,35:数据检测部件,36:误差纠正部件,41:相位误差检测部件,42:VCO,51相位误差检测部件,52:同步检测部件,53比特错位纠正部件,61:驱动器,71:磁盘,72:光盘,73:磁光盘,74:半导体存储器,81:比特错位判定部件,82:FIFO控制部件,83:FIFO,84:检测范围设置部件,85:同步模式检测信号插入部件,91:同步模式间隔计数器,92:相位误差积分部件,93:最大相位误差时间存储部件,301:零交叉偏移检测部件,302:比特错位纠正部件,311:比特错位判定部件,321:零交叉偏移积分部件,322:最大零交叉偏移时间存储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对本发明最佳模式的描述中,所公开的发明对应于以下作为例子的实施方式。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但是未在其中描述为对应于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意味着该实施方式没有对应于发明。反之,在其中描述为对应于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意味着该实施方式未对应于不同于该发明的一或多个发明。
另外,该描述未覆盖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所有发明。换言之,该描述没有否认存在说明书中描述了、但是没有在本申请中要求的一或多个发明,即没有否认存在将会由于一或多个分案申请或补正而出现或添加的一或多个发明。
以下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2为显示本发明再生装置实施方式配置的方框图。
均衡器31对再生信号进行整形(该信号由未显示的拾取设备从诸如光盘、硬盘等记录介质再生),并且将由此再生的再生信号提供给A/D转换部件32。该记录介质是数据存储介质的例子,并且由此包含通过化学或物理变化来记录数据、并且以机械方式驱动进行再生的任何介质。
根据将从时钟生成部件33提供的再生时钟,A/D转换部件32将再生信号(其为从均衡器31提供的模式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A/D转换部件32将通过转换生成的数字信号提供给时钟生成部件33与均衡器34。
时钟生成部件33包含相位误差检测部件41与VCO 42,并且利用PLL系统从数字信号生成再生时钟。
相位误差检测部件41检测再生时钟与从A/D转换器32输出的相应数字信号之间的相位误差,并且将表示相位误差幅度的信号提供给VCO 42。
根据来自相位误差检测部件41的相应信号,VCO 42改变震荡频率以相应于相位误差幅度,从而输出具有更多地减少相位误差的频率的再生时钟。再生时钟被提供给A/D转换器32、相位误差检测部件41、相位误差检测部件51、同步检测部件52、以及比特错位纠正部件53。
根据相应的再生时钟,均衡器34在时间方向上调整数字信号的边沿位置,以对数字信号进行整形,并且将经过整形的数字信号提供给数据检测部件35与误差纠正部件36。
以后,将经过整形的数字信号称为“已均衡幅度信息”。
通过维特比解码,数据检测部件35纠正数字信号误差,并且输出经过误差纠正的数字信号,作为检测数据。注意:可替换地是,数据检测部件35可以利用不同于维特比解码的最大似然解码系统。
误差纠正部件36包含:相位误差检测部件51、同步检测部件52、以及比特错位纠正部件53。
相位误差检测部件51检测从均衡器34提供的、已均衡幅度信息与相应再生时钟之间的相位误差,并且将表示该相位误差的相位误差信号提供给比特错位纠正部件53。
根据检测数据与相应的再生时钟,同步检测部件52检测由预定比特模式构成的同步模式,并且将指示检测到同步模式的同步模式检测信号提供给比特错位纠正部件53。
根据检测数据、相位误差信号、同步模式检测信号、再生时钟,比特错位纠正部件53纠正由比特错位引起的误差,并且输出经过纠正的检测数据。
如果必要,驱动器61连接到再生装置。当适当时,磁盘71、光盘72、磁光盘73或附接的半导体存储器74附接到驱动器61。驱动器61读取在磁盘71、光盘72、磁光盘73或附接的半导体存储器74中存储的程序,并且将所读取的程序提供给误差纠正部件36。
由此,误差纠正部件36可以执行从作为记录介质例子的磁盘71、光盘72、磁光盘73或附接的半导体存储器74读取的程序。
注意:从比特错位纠正部件53输出的检测数据由预定系统解码,例如EFM(八到十四调制),并且由例如EEC(误差纠正编码)进行误差纠正。
图3为显示同步检测部件52、以及比特错位纠正部件53配置细节的方框图。
比特错位纠正部件53包含:比特错位判定部件81、FIFO控制部件82、以及FIFO缓冲器83。另外,同步检测部件52包含:检测范围设置部件84、以及同步模式检测信号插入部件85。
另外,比特错位判定部件81包含:同步模式间隔计数器91、相位误差积分部件92、以及最大相位误差时间存储部件93。
根据再生时钟信号计数值,检测范围设置部件84设置要从中检测同步模式的检测范围。
在检测范围内没有检测到同步模式的情况下,同步模式检测信号插入部件85按照预定周期插入同步模式检测信号。此处,所述“预定周期”指一般在诸如光盘等记录介质(数据存储介质)中的、一般在所记录的信号中嵌入如同步模式的、不同于所记录数据的特定模式的每个相等间隔。因此,插入同步模式检测信号的周期由记录介质的格式确定。
根据从同步检测部件52提供的同步模式检测信号、以及从相位误差检测部件51提供的相位误差检测信号,比特错位判定部件81检测再生时钟与相应的检测数据之间的偏差量,并且还指定预测再生时钟与检测数据之间的偏差发生的时间。比特错位判定部件81将表示再生时钟与检测数据之间偏差量的信号、以及表示预测偏差发生的时间的信号提供给FIFO控制部件82。
此后,还将表示再生时钟与检测数据之间偏差量的信号、以及表示预测偏差发生的时间的信号称为“比特错位纠正信息”。
根据再生时钟,同步模式间隔计数器91检测所述预定周期与由相位误差检测部件51检测的同步信号之间的差异,作为偏差量。
相位误差积分部件92对在两个连续同步模式之间的间隔被分割成的每个区段内检测到的相位误差进行积分,由此计算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此处,所述间隔被分割成的区段由预定数目相位误差、预定周期、以及预定信道比特中的任何一个确定。
最大相位误差时间存储部件93检测预测再生时钟与已均衡幅度信息之间的偏离发生的时间(该时间为在两个连续同步模式之间定义其中通过积分获得的积分值的绝对值变为最大值的区段的时间),并且存储该时间。
根据从比特错位判定部件81提供的、表示再生时钟与检测数据之间偏差量的信号、以及表示预测偏差发生的信号,FIFO控制部件82控制FIFO缓冲器83,由此使FIFO缓冲器83根据相应的再生时钟纠正所存储的检测数据的偏差。
FIFO缓冲器83为先进先出缓冲器,用来存储比在两个同步模式之间排列的检测数据比特的数目要多的检测数据。根据从FIFO控制部件82提供的控制信息,FIFO缓冲器83在时间方向上移动检测数据,以对应于偏差量,由此进行比特错位纠正,以输出纠正的数据作为检测数据。
注意:可替换的是,相位误差积分部件92可以平均在两个连续同步模式之间的间隔被分割成的每个区段中检测的相位误差,由此计算相位误差区段平均值。
接着,参照图4,将描述相位误差检测部件51中相位误差检测的例子。
图4为显示再生时钟的信号波形、可为“1”或“0”的检测数据、以及已均衡幅度信息的值的图示,其中时间轴t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在图4中,数据(n-1)与数据(n)分别为再生时钟上升处已均衡幅度信息的幅度值。“数据(n)”为靠近“数据(n-1)”的已均衡幅度信息的幅度值。
通过(例如)以下等式(1)计算相位误差。
相位误差=[数据(n)+数据(n-1)]/[数据(n)-数据(n-1)]  ...(1)
根据等式(1),可以从每个相应再生时钟、就已均衡幅度信息的时间计算偏差量。
在没有相位误差的情况下,已均衡幅度信息的符号切换时的时间与时间t0(此时相应再生时钟中“1”切换到“0”)重合。再生时钟中“1”切换到“0”时的时间t0与已均衡幅度信息的极性(符号)切换时的时间之间的差异(误差)为相位误差。图4的箭头表示相位误差。
即,如图4所示,在再生时钟的一个周期中,检测数据为“1”与“0”中的一个。例如,再生时钟的一个周期被定义为从再生时钟的一个上升沿延伸到再生时钟的下一个上升沿。可以说,再生时钟上升沿表示再生时钟的一个周期的开始时间与结束时间。在这种情况下,再生时钟在时间t0处下降,此时距离再生时钟的一个周期的开始时间,已经经过了1/2再生时钟周期(半周)。此后,将距离再生时钟的一个周期的开始时间已经经过了1/2再生时钟周期的时间t0称为“半周点”。
此处,将考虑已均衡幅度信息的幅度值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在图4的下侧,水平方向表示时间,垂直方向表示已均衡幅度信息的幅度值。
在已均衡幅度信息中没有包含误差的情况下,即已均衡幅度信息为理想的情况下,在分别以已均衡幅度信息的幅度值与时间为其坐标轴的坐标空间中,连接由再生时钟特定周期的开始时间与该开始时间处已均衡幅度信息的幅度值数据(n-1)指定的点、以及由再生时钟下一周期的开始时间与该下一周期开始时间处已均衡幅度信息的幅度值数据(n)指定的点的直线,穿过由半周点及为0的幅度值指定的点。
即,在已均衡幅度信息中没有包含误差的情况下,该直线与表示为0的幅度值的直线在半周点处相交(时间t0)。
在已均衡幅度信息中包含误差的情况下,在分别以已均衡幅度信息的幅度值与时间为其坐标轴的坐标空间中,连接由再生时钟特定周期的开始时间与该开始时间处已均衡幅度信息的幅度值数据(n-1)指定的点、以及由再生时钟下一周期的开始时间与该下一周期开始时间处已均衡幅度信息的幅度值数据(n)指定的点的直线,不会穿过由半周点及为0的幅度值指定的点。在已均衡幅度信息中包含误差的情况下,该直线与表示为0的幅度值的直线相交的点在时间方向上偏离半周点(时间t0)。
在分别以已均衡幅度信息的幅度值与时间为其坐标轴的坐标空间中,该直线与表示为0的幅度值的直线相交的点以后将被称为“相位误差点”。
即,相位误差检测部件51检测相位参照点与相位误差点之间的误差(例如图4中的箭头)作为相位误差。
此处,在检测到相位误差的情况下,已均衡幅度信息的幅度值数据(n-1)的极性与已均衡幅度信息的幅度值数据(n)的极性必需不同。
注意:在等式(1)中,时间轴方向是可以任意选择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切换等式(1)的分母中数据(n)与数据(n-1)的顺序。
另外,等式(1)的分母可以采用通过将数据(n)或数据(n-1)的极性(“+”或“-”)乘以常量而获得的值。例如,符号(数据(n-1))x2(其通过将数据(n-1)的极性乘以常量2而获得)可以为等式(1)的分母。此时,通过以下等式(2)计算相位误差。
相位误差=[数据(n)+数据(n-1)]/[符号(数据(n-1))x2]  ...(2)
设符号(a)为表示“a”的符号的函数,并且当a>=0时,符号(a)=1,当a<0时,符号(a)=-1。
另外,对于相位误差检测,可以使用图2的相位误差检测部件41所检测的相位误差,而不使用由相位误差检测部件51所检测的相位误差。在这种情况下,相位误差检测部件41将相位误差信号提供给比特错位纠正部件53,并且比特错位纠正部件53根据从相位误差检测部件41提供的相位误差信号,纠正由比特错位引起的误差。
注意:相位误差检测部件51根据已均衡幅度信息与相应再生时钟,检测相位误差信号。通过额外使用从数据检测部件35输出的检测数据,可以检测更精确的相位误差。这是因为从数据检测部件35输出的检测数据的误差已被纠正,并且这允许相位误差检测部件51通过参照由此经过误差纠正的检测数据的极性切换的时间,来检测已均衡幅度信息与相应再生时钟之间的相位误差。
另外,在相位误差检测部件51中检测相位误差的方法不限于参照图4描述的方法,而是还可以包含其他方案。例如,相位误差检测部件51可以分类已均衡幅度信息,并且根据所分类的已均衡幅度信息来检测相位误差。
图5为显示在发生比特错位的情况下、相对于连续同步模式的、偏差量检测与预测偏差发生时间检测的时序图。
“同步模式检测信号”为从同步检测部件52输出的信号,并且指示已经检测到同步模式。即,例如,同步模式检测信号从0切换到1的时间为检测到同步模式的时间。
“正常同步模式”表示为每种记录介质格式定义的正常同步模式。即,正常同步模式之间的间隔表示与同步模式检测信号之间的间隔相比较的预定周期。
在图5所示的同步模式检测信号与正常同步模式的例子中,在该图的左侧,在先前周期中没有发生比特错位,由此同步模式检测信号时间与正常同步模式时间重合。相反,在该图的右侧,在先前周期中发生了比特错位,由此同步模式检测信号偏离相应的正常同步模式。注意:在未发生比特错位的情况下,在以后描述的同步计数器值等于19的时间处,检测到同步模式检测信号。
“预测同步模式范围”表示在其中检测范围设置部件84检测同步模式的范围。例如,在预测同步模式范围等于1的周期内、从检测数据中检测到同步模式的情况下,同步检测部件52将同步模式检测信号从0切换到1,但是在预测同步模式范围等于0的周期内、从检测数据中检测到同步模式的情况下,同步检测部件52不切换同步模式检测信号。
“同步计数器值”为由同步模式间隔计数器91计数的值。例如,当同步模式检测信号从0切换到1(包含预定延迟)时,即在同步模式检测信号的上升沿,同步模式间隔计数器91将同步计数器值设置为0。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从同步模式检测信号的上升沿到将同步计数器值设置为0,存在等于一个再生时钟周期的延迟。同步模式间隔计数器91与再生时钟同步地增加同步计数器值。
在图5所示的同步计数器值的例子中,当同步计数器值等于18时,同步模式检测信号已经上升,如在该图右侧所示,由此,同步计数器值从18切换到0。
“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为通过以预定数目去除正常同步模式间隔而获得的每个区段中的相位误差值的积分值。例如,在通过以预定数目去除正常同步模式间隔而获得的区段之一等于四个再生时钟周期的情况下,相位误差积分部件92对相应于四个再生时钟周期的每个区段中的相位误差值进行积分,由此计算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
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在通过以5去除正常同步模式间隔而获得的每个区段中,积分相位误差。在同步模式检测信号从0切换到1之后,在作为初始区段的第一区段中,计算出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为0;在第一区段之后的第二区段中,计算出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为-4。另外,在第二区段之后的第三区段中,计算出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为2;在第三区段之后的第四区段中,计算出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为-56;在第四区段之后的第五区段中,计算出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为38。
比特错位判定部件81计算各个区段中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
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在第一区段中,计算出其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为0;在第二区段中,计算出其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为4。另外,在第三区段中,计算出其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为2;在第四区段中,计算出其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为56;在第五区段中,计算出其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为38。
另外,比特错位判定部件81计算各个区段中的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
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在第一区段中,初始值0与值为0的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相比较,以计算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结果为0。在第二区段中,值为0的第一区段中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与值为4的第二区段中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比较,以计算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结果为4。另外,在第三区段中,值为4的第二区段中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与值为2的第三区段中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比较,以计算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结果为4;在第四区段中,值为4的第三区段中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与值为56的第四区段中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比较,以计算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结果为56;另外,在第五区段中,值为56的第四区段中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与值为38的第五区段中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比较,以计算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结果为56。
“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时间”为其中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被选择为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区段中头部(heading)同步计数器值。例如,在通过以预定数目去除正常同步模式间隔而获得的每个区段等于四个再生时钟周期的情况下,对于每个对应于四个再生时钟周期的区段,最大相位误差时间存储部件93存储具有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区段中的头部同步计数器值。
注意: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时间不限于其中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被选择为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区段中的头部同步计数器值,而是也可以包含选择作为具有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区段中尾部同步计数器值、选择作为具有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区段中的中部同步计数器值、或者选择作为具有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区段中任意同步计数器值。
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在第一区段中,获得具有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第一区段中的头部同步计数器值,以在最大相位误差时间存储部件93中存储为0的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时间。在第二区段中,其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被选择作为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由此,获得第二区段中头部同步计数器值,以在最大相位误差时间存储部件93中存储值为4的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时间。
另外,在第三区段中,其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未被选择为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由此,在最大相位误差时间存储部件93中存储的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时间保持不变。在第四区段中,其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被选择为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由此,获得第四区段中的头部同步计数器值,以在最大相位误差时间存储部件93中存储值为12的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时间。在第五区段中,其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未被选择作为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由此,在最大相位误差时间存储部件93中存储的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时间保持不变。
“同步间隔”等于两个连续同步模式检测信号之间再生时钟的数目。即,同步间隔对应于同步模式检测信号上升沿处的同步计数器值。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因为开始的同步计数器值为0,同步间隔等于通过在同步模式检测信号上升沿处将同步计数器值加1而获得的值。
此后,将时间n处同步模式与时间m处同步模式之间的间隔称为“同步模式间隔(n,m)”。
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在同步模式间隔(k-1,k)中计算出同步间隔为19。注意:在同步模式间隔(k-2,k-1)中计算出同步间隔为20;在同步模式间隔(k,k+1)中计算出同步间隔为20。
“比特错位纠正量”为通过利用再生时钟作为参照、由同步模式检测信号定义的周期与由正常同步模式定义的周期之间的差异。换言之,其为在正常同步模式中获得的总同步计数器值与刚好在同步模式检测信号的上升沿重置该计数器之前的同步计数器值之间的差异。
即,比特错位纠正量表示再生时钟与相应已均衡幅度信息之间的偏差,其由比特错位造成,并且使用再生时钟周期作为参照来测量。
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如下计算比特错位纠正量。在同步模式间隔(k-1,k)中,即在时间k-1处,计算比特错位纠正量为0;在同步模式间隔(k,k+1)中,从值为19的同步间隔中减去为正常同步间隔的值20,由此计算比特错位纠正量在时间k处为-1。
“比特错位纠正位置”为在同步模式检测信号上升沿处、在最大相位误差时间存储部件93中存储的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时间。
即,比特错位纠正位置表示其中对于相应的再生时钟、检测数据(已均衡幅度信息)的偏差假设已经发生的区段的时间。
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如下地计算比特错位纠正位置。在时间k-1处,计算比特错位纠正位置为1,在时间k处,计算比特错位纠正位置为12。
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在同步模式间隔(k,k+1)中,值为-1的比特错位纠正量、与值为12的比特错位纠正位置被提供给FIFO控制部件82,作为比特错位纠正信息。另外,比特错位判定部件81判断发生了比特错位,这是因为比特错位纠正量,即偏差量,不是0。
注意:在同步模式间隔(k-1,k)中,比特错位纠正量等于0,并且比特错位纠正位置等于1。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不进行比特错位纠正,这是因为比特错位纠正量是0,尽管比特错位纠正位置为特定值。
图6为显示在发生比特错位的情况下、计算比特错位发生位置(其中相对于相应的再生时钟、假设已经发生了检测数据(已均衡幅度信息)的偏差的区段的时间)的方法的图示。
在图6中,显示了每个由同步模式检测信号定义的区段N-1、N、以及N+1内,“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检测数据”、“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纠正后的检测数据”、以及“纠正的检测数据范围”之间的相互关系。另外,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在时间A处发生了比特错位。
波形211表示相位误差的积分值,其由相位误差积分部件92计算。以重叠在波形211上的方式显示的矩形分别表示区段中相位误差的积分值。
检测数据由数据检测部件35检测。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在未发生比特错位的情况下,L信道比特检测数据排列在两个正常同步模式之间。在发生比特错位的情况下,L之上或之下的检测数据排列在两个同步模式之间。
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在区段N中发生了比特错位,由此,区段N中的检测数据等于(L+1)信道比特。
因为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为关于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所以为负值的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变为正值,其符号被翻转。另外,通过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之间的比较,由B指示的区段中的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绝对值成为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由此,由B指示的区段(的时间)成为比特错位纠正位置。
在没有发生比特错位的情况下,检测数据被纠正为具有与在两个正常同步模式之间排列的数据比特一样多的检测数据比特的数据。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纠正后的检测数据”被纠正为具有L信道比特。
作为该纠正的结果,从B指示的区段的时间到区段N结束的检测数据被纠正。在具有大相位误差的区段212中,再生信号自身改变,并且由此,即使在时间方向上进行纠正,也不能获得正常的检测数据。在具有小相位误差的区段213中,再生信号自身被恢复,由此可以通过在时间方向上的纠正来获得正常的检测数据。
通过这种方式,在发生了突发误差、并且由于突发误差而发生了比特错位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再生装置可以纠正在比特错位之后检测到的、在同步模式之前的误差。
接着将描述同步模式检测信号的插入。一旦发生了突发误差,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难于检测同步模式自身。在在预定周期中连续检测到同步模式的情况下,该再生装置移动到同步模式内插模式,以按预定时间插入同步模式检测信号。
图7为用来解释同步模式内插模式下、在没有检测到同步模式的情况下、插入同步模式检测信号的时序图。
图7中的“同步模式检测信号”到“再生时钟”、以及“同步计数器值”到“比特错位纠正位置”类似于图5中所示的那些,由此在适当时会省略其描述。
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没有检测到时间k处的同步模式,由此在时间k处同步模式检测信号没有上升。图7中的标记“x”指示同步模式检测信号没有上升。
在同步模式内插模式下,在预测同步模式范围等于1的周期内、从检测数据中没有检测到同步模式的情况下,同步模式检测信号插入部件85将同步模式检测信号插入到由检测范围设置部件84设置的预测同步模式范围的中间,即在与正常同步模式重合的时间处。
注意:同步检测部件52到比特错位纠正部件53需要预定的延迟时间,以供其信号处理。由此,同步模式检测信号插入部件85通过利用该延迟时间,插入同步模式检测信号,从而相应信号保持相互的时间关系。
图7所示“内插之后的同步模式检测信号”表示已经在时间k处插入的同步模式检测信号。
此处,将描述插入同步模式的程序。首先,同步检测部件52从检测数据中找到同步模式自身(此后称为“同步模式内插释放模式”)。在检测到至少一个同步模式的情况下,如果根据记录介质格式、下一同步模式在规则时钟计数的“两侧边沿内”找到,即在预定范围内,则通过将这两个同步模式的发生概率乘以其同步模式位置(时间),确定同步模式是否有效。并且,在同步模式被确定为有效的情况下,通过利用该同步模式位置(时间)作为参照,找到下一同步模式。术语“两侧边沿内”一般被称为“检测窗口”,并且用来允许同步模式间隔中离开规则时钟(正常间隔)的某些偏差,例如,在处理中的某点处发生了比特错位的情况下。
并且,在同步模式被连续找到N(“N”为由实际电路或者产品规格定义的设置值)次之多的情况下,如果在将检测窗口缩窄到某种程度之后、在该检测窗口中未找到同步模式,则同步检测部件52将同步模式(实际上为同步模式检测信号)插入到窗口中间,并且此后继续同步模式检测(即,移动到同步模式内插模式)。然而,在同步模式未被连续找到M(“M”为由实际电路或者产品规格定义的设置值)次之多的情况下,同步检测部件52返回同步模式内插释放模式。
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再生装置处于同步模式内插模式,并且由此在时间k处插入同步模式检测信号。
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如下地获得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在通过将“内插后的同步模式间隔”(k-1,k)除以5而获得的区段中,对相位误差积分,并且在通过将“内插后的同步模式间隔”(k,k+1)除以6而获得的区段中,对相位误差积分。
在“内插后的同步模式间隔”(k-1,k)中、在“内插后的同步模式检测信号”从0切换到1之后,在作为初始区段的第一区段中计算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为0,并且在第一区段之后的第二区段中,计算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为-1。另外,在第二区段之后的第三区段中,计算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为1;在第三区段之后的第四区段中,计算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为-8;在第四区段之后的第五区段中,计算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为5。
另外,在“内插后的同步模式间隔”(k,k+1)中、在“内插后的同步模式检测信号”从0切换到1之后,在作为初始区段的第一区段中计算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为-3,并且在第一区段之后的第二区段中,计算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为2。另外,在第二区段之后的第三区段中,计算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为1;在第三区段之后的第四区段中,计算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为-1;在第四区段之后的第五区段中,计算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为1。另外,由于已经发生比特错位,所以在第五区段之后的第六区段中,计算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为0。
作为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在图7所示例子中的同步模式间隔(k-1,k)中,在第一区段中,计算其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为0;在第二区段中,计算其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为1。另外,在第三区段中,计算其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为1;在第四区段中,计算其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为8;在第五区段中,计算其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为5。
另外,在同步模式间隔(k,k+1)中,在第一区段中,计算其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为3;在第二区段中,计算其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为2;在第三区段中,计算其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为1。在第四区段中,计算其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为1;在第五区段中,计算其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为1;在第六区段中,计算其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为0。
作为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在图7所示例子中的同步模式间隔(k-1,k)中,在第一区段中,初始值0与值为0的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比较,以计算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为0。在第二区段中,值为0的第一区段中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与值为1的第二区段中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比较,以计算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为1。另外,在第三区段中,值为1的第二区段中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与值为1的第三区段中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比较,以计算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为1;在第四区段中,值为1的第三区段中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与值为8的第四区段中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比较,以计算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为8。另外,在第五区段中,值为8的第四区段中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与值为5的第五区段中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比较,以计算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为8。
另外,在同步模式间隔(k,k+1)中,在第一区段中,初始值0与其值为3的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比较,以计算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为3。在第二区段中,值为3的第一区段中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与值为2的第二区段中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比较,以计算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为3。另外,在第三区段中,值为3的第二区段中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与值为1的第三区段中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比较,以计算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为3;在第四区段中,值为3的第三区段中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与值为1的第四区段中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比较,以计算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为3。
另外,在第五区段中,值为3的第四区段中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与值为1的第五区段中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比较,以计算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为3;在第六区段中,值为3的第五区段中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与值为0的第六区段中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比较,以计算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为3。
作为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时间,在图7所示例子中的同步模式间隔(k-1,k)中,在第一区段中,获取具有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第一区段中的头部同步计数器值,以在最大相位误差时间存储部件93中存储值为0的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时间。在第二区段中,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被选择为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由此获取第二区段中的头部同步计数器值,以在最大相位误差时间存储部件中存储值为4的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时间。
另外,在第三区段中,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被选择为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由此获取第三区段中具有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头部同步计数器值,以在最大相位误差时间存储部件中存储值为8的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时间。在第四区段中,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被选择为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由此获取第四区段中具有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头部同步计数器值,以在最大相位误差时间存储部件中存储值为12的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时间。在第五区段中,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未被选择为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由此在最大相位误差时间存储部件93中存储的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时间保持不变。
另外,作为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时间,在图7所示例子中的同步模式间隔(k,k+1)中,在第一区段中,获取具有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第一区段中的头部同步计数器值,以在最大相位误差时间存储部件93中存储值为0的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时间。在第二区段中,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未被选择为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由此在最大相位误差时间存储部件93中存储的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时间保持不变。在第三区段中,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未被选择为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由此在最大相位误差时间存储部件93中存储的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时间保持不变。
在第四区段中,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未被选择为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由此在最大相位误差时间存储部件93中存储的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时间保持不变。在第五区段中,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未被选择为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由此在最大相位误差时间存储部件93中存储的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时间保持不变。在第六区段中,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未被选择为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由此在最大相位误差时间存储部件93中存储的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时间保持不变。
注意:在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在连续区段中相等的情况下,通过设置来确定在前或在后的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中的哪一个应该为主导。在图7所示例子中,第二与第三区段中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为1,第三区段中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时间为8。此处,如果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相等,则设置使得在后的最大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为主导,由此,第三区段中的值压倒第二区段中的值。
在图7所示例子中,如下地计算同步间隔:在“纠正后的同步模式间隔”(k-1,k)中计算出同步间隔为20;在“纠正后的同步模式间隔”(k,k+1)中计算出同步间隔为20;在“纠正后的同步模式间隔”(k+1,k+2)中计算出同步间隔为21。
在图7所示例子中,如下地计算比特错位纠正量:在“纠正后的同步模式间隔”(k-1,k),即时间k-1,计算出比特错位纠正量为0;在“纠正后的同步模式间隔”(k,k+1),即时间k,计算出比特错位纠正量为0。另外,在“纠正后的同步模式间隔”(k+1,k+2),即时间k+1,计算出比特错位纠正量为1。
此处,例如,在时间k,同步模式检测信号插入部件85在预定时间插入同步模式检测信号,由此在时间k,计算出比特错位纠正量为0。
在图7所示例子中,如下地计算比特错位纠正位置:在时间k-1,计算比特错位纠正位置为0;在时间k,计算比特错位纠正位置为12;在时间k+1,计算比特错位纠正位置为0。
在同步模式检测信号插入部件85在预定时间插入了同步模式检测信号的情况下,在插入了同步模式检测信号之后、检测到第一同步模式检测信号的时间处,进行比特错位纠正。在图7所示例子中,在插入了同步模式检测信号的时间k之后的时间k+1处,进行比特错位纠正。并且将值为1的比特错位纠正量与值为12的比特错位纠正位置提供给FIFO控制部件82,作为比特错位纠正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比特错位判定部件81判定发生了比特错位,这是因为比特错位纠正量,即偏差量,不是0。
注意:在时间k,比特错位纠正量等于0,比特错位纠正位置等于12。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不进行比特错位纠正,这是因为比特错位纠正量为0,尽管比特错位纠正位置为特定值。
图8为显示在发生了比特错位并且没有检测到同步模式的情况下、计算比特错位发生位置的方法的图示。
在图8中,显示了每个由同步模式检测信号定义的区段N-1、N、以及N+1内的“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检测数据”、“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纠正后的检测数据”、以及“纠正的检测数据范围”之间的相互关系。
图8中的“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到“纠正的检测数据范围”类似于图6所示的那些,由此在适当时会省略其描述。
与图6中所示情况类似,以与波形211重叠的方式显示的矩形分别表示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即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在区段N切换到区段N+1的时间处,插入同步模式检测信号,并且以与波形211重叠的方式显示的矩形分别表示在插入了同步模式检测信号之后的区段N+1中、各区段中相位误差积分值。
关于“检测数据”,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L信道比特检测数据排列在区段N-1中,其中没有发生比特错位。另外,在区段N与N+1中,发生了比特错位,并且由此没有检测到同步模式。因此,通过区段N与N+1,排列(L+L+1)信道比特检测数据。
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在插入了同步模式检测信号之后的区段N+1中,区段C中的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变为最大值,并且因此由C指示的区段(的时间)为比特错位纠正位置。
关于“内插后的检测数据”,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在其中不认为发生了比特错位的区段N中,排列L信道比特检测数据。换言之,因为插入了同步模式检测信号,所以在区段N中排列L信道比特检测数据,并且剩余的(L+1)信道比特检测数据排列在区段N+1中。
然后,在区段N+1中,通过纠正将(L+1)信道比特检测数据改变为L信道比特数据。
即,执行比特错位纠正,从而区段N+1中检测数据等于L信道比特。
关于“纠正的检测数据范围”,在区段221中再生信号自身改变,并且由此即使在时间方向上进行纠正,也不能获得正常检测数据。因为区段222中再生信号自身恢复,所以可以通过在时间方向上进行纠正来检测正常检测数据。
由此,在没有检测到同步模式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再生装置在预定时间插入同步模式检测信号,以补充同步模式,由此可以纠正在比特错位之后检测到的、在同步模式之前的误差。
参照图9到13的流程图,将描述由执行纠正程序的再生装置通过利用相位误差来执行的处理。
图9为用来解释再生装置的再生处理的流程图。
在步骤S1,均衡器31对由未显示的拾取设备从诸如光盘、硬盘或数字视频带等所附接的记录介质再生的再生信号进行整形,并且将再生信号提供给A/D转换部件32。
在步骤S2,根据将从时钟生成部件33提供的再生时钟,A/D转换部件32将再生信号(其为从均衡器3 1提供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A/D转换部件32将通过转换生成的数字信号提供给时钟生成部件33与均衡器34。
在步骤S3,时钟生成部件33包含相位误差检测部件41与VCO 42,并且利用PLL系统从数字信号生成再生时钟。
在步骤S4,根据再生时钟,均衡器34在时间方向上调整每个数字信号的边沿位置,以对数字信号进行整形,并且将经过整形的数字信号提供给数据检测部件35与误差纠正部件36。
在步骤S5,通过维特比解码,数据检测部件35纠正数字信号误差,并且生成经过误差纠正的数字信号,作为检测数据。注意:可替换地是,数据检测部件35可以利用不同于维特比解码的最大似然解码系统。
在步骤S6,执行比特错位纠正处理,然后该过程返回到步骤S1,以重复上述处理。
将参照图10的流程图描述步骤S6中的比特错位纠正处理的细节。
在步骤S21,同步检测部件52执行同步模式检测处理。
将参照图11的流程图描述相应于步骤S21的同步模式内插模式下的同步模式检测处理的细节。
在步骤S31,同步检测部件52检测同步模式。例如,同步检测部件52检测具有由记录介质格式定义的特定比特排列的、并且在检测数据中包含的同步模式。
在步骤S32,根据再生时钟信号计数值,检测范围设置部件84设置要从中检测同步模式的检测范围,并且确定在该检测范围内是否检测到了同步模式。如果在步骤S32确定没有检测到同步模式,则该过程行进到步骤S33,其中同步模式检测信号插入部件85内插同步模式,之后该过程终止。例如,在步骤S33,同步模式检测信号插入部件85在预定周期(在与正常同步模式重合的时间处)插入同步模式。
如果在步骤S32确定在检测范围内检测到了同步模式,则不需要内插同步模式,并且由此该过程通过跳过步骤S33的处理而终止。
返回到图10,在步骤S22,相位误差检测部件51检测从均衡器34提供的、已均衡幅度信息与相应再生时钟之间的相位误差,并且将表示该相位误差的相位误差信号提供给比特错位纠正部件53。
在步骤S23,根据相应的再生时钟,比特错位纠正部件53检测由同步检测部件52检测的同步信号与预定周期之间的差异,作为偏差量。
在步骤S24,比特错位纠正部件53执行纠正信息计算过程。
将参照图12的流程图描述步骤S24中的纠正信息计算过程的细节。
在步骤S41,相位误差积分部件92对在每个预定区段中检测的相位误差进行积分,以计算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
在步骤S42,比特错位判定部件81检测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绝对值的最大值。
在步骤S43,最大相位误差时间存储部件93检测比特错位纠正位置,其为检测到相位误差区段积分值绝对值的最大值的时间,此后该过程终止。
再次返回到图10,在步骤S25,比特错位纠正部件53执行FIFO控制处理,之后比特错位纠正处理终止。
将参照图13描述步骤S25的FIFO控制处理的细节。
在步骤S51,FIFO控制部件82从比特错位判定部件81获取表示偏差量的比特错位纠正量,以及表示偏差发生时间的比特错位纠正位置。
在步骤S52,在检测到偏差量不为0的情况下,FIFO控制部件82向FIFO缓冲器83提供控制信号,用来控制FIFO缓冲器83在时间方向上移动感兴趣的数据,从而对应于偏差量,由此控制FIFO缓冲器83的读取与写入。根据从FIFO控制部件82提供的控制信息,FIFO缓冲器83在时间方向上移动检测数据,以对应于偏差量,从而进行对应于比特错位的检测数据纠正,然后输出经纠正的检测数据,之后该过程终止。
参照图14到图17,将描述在步骤S52中由FIFO缓冲器83进行的检测数据纠正。
图14为用来解释在比特错位纠正量低于0的情况下、被控制来增加检测数据比特数目的、FIFO缓冲器83中的检测数据纠正的图示。
FIFO缓冲器83由FIFO控制部件82根据比特错位纠正信息提供的RE(读取使能)信号、WE(写入使能)控制。在RE信号为“ON”(例如1)的情况下,FIFO缓冲器83与再生时钟同步地依次输出其存储的检测数据;并且在RE信号为“OFF”(例如0)的情况下,其与再生时钟同步地反复输出同一检测数据。
另外,在WE信号为“ON”(例如1)的情况下,FIFO缓冲器83与再生时钟同步地依次存储从数据检测部件35提供的检测数据;并且在WE信号为“OFF”(例如0)的情况下,其与再生时钟同步地存储从数据检测部件35提供的检测数据,从而一个再生时钟之前存储的检测数据比特被覆盖。
在图14到17中,由符号A到E表示的每个矩形表示在相应检测数据中包含的一个信道比特。
如图14左侧所示,将描述其中依次从数据检测部件35向FIFO缓冲器83提供为A的信道比特、为B的信道比特、为C的信道比特、为D的信道比特、为E的信道比特的例子。
在WE信号为“ON”的周期内,FIFO缓冲器83依次存储信道比特A到E。
在RE信号为“ON”的周期内,FIFO缓冲器83与再生时钟同步地、按照信道比特A到E存储的次序进行输出。
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对于所提供的检测数据比特A到E,FIFO缓冲器83总是将WE信号保持在“ON”状态。在读取数据比特C的时间处,FIFO缓冲器83将RE信号置为“OFF”状态,由此FIFO缓冲器83输出信道比特A、信道比特B、信道比特C、信道比特D、信道比特E。
图15为显示FIFO缓冲器83中数据控制以增加检测数据的时序图。
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所提供的检测数据”对应于图14中左侧的数据排列。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检测数据(其为信道比特A、信道比特B、信道比特C、信道比特D、信道比特E)被依次提供给FIFO缓冲器83。
WE信号为从FIFO控制部件82向FIFO缓冲器83提供的写入控制信号。当WE信号为“ON”时,FIFO缓冲器83与再生时钟同步地使写入指针(WritePointer)前进,以存储在所提供的检测数据中包含的信道比特;当WE信号为“OFF”时,其存储在所提供的检测数据中包含的信道比特,而不使写入指针前进。
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因为WE信号总是保持“ON”,所以FIFO缓冲器83按照检测的次序存储所提供的检测数据。
图中的“所存储的检测数据”为在FIFO缓冲器83中存储的检测数据。所提供的检测数据,即信道比特A、信道比特B、信道比特C、信道比特D、信道比特E,被依次存储。
注意:图中每个所存储的检测数据都在相应的所提供的检测数据之后一个再生时钟周期。这意味着存储检测数据的过程落后一个时钟周期执行。
RE信号为从FIFO控制部件82向FIFO缓冲器83提供的读取控制信号。在RE信号为“ON”的情况下,FIFO缓冲器83与再生时钟同步地使读取指针(ReadPointer)前进,并且输出由读取指针指定的信道比特。在RE信号为“OFF”的情况下,其输出由读取指针指定的信道比特,而不使读取指针前进。
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为了读取信道比特A或B,将RE信号置为“ON”,为了读取信道比特C,将RE信号置为“OFF”。另外,为了读取信道比特D或E,将RE信号置为“ON”。
因此,在读取了信道比特C之后,FIFO缓冲器83不使读取指针前进,因此其读取信道比特C两次,由此与所提供的检测数据比特相比、将输出的检测数据比特的数目增加1。
在图15所示的例子中,依次输出检测数据,该检测数据为信道比特A、信道比特B、信道比特C、信道比特C、信道比特D、信道比特E。
注意:所输出的检测数据在时间方向上与所存储的检测数据偏离一个再生时钟。这意味着检测数据的输出落后一个时钟执行。
图16为用来解释在比特错位纠正量超过0的情况下、被控制来减少检测数据比特数目的、FIFO缓冲器83中检测数据纠正的图示。
由FIFO缓冲器83执行的、图16中的检测数据纠正过程与图14所示的情况类似,由此在适当时省略其描述。
如图16左侧所示,依次向FIFO缓冲器83提供信道比特A、信道比特B、信道比特C、信道比特D、信道比特E。
在图16所示的例子中,在存储信道比特C的时间处,WE信号设置为“OFF”。如果RE信号为“OFF”,则FIFO缓冲器83用下一检测数据比特覆盖在一个时钟之前存储的检测数据比特。由此,信道比特C被信道比特D覆盖,因此顺序存储信道比特A、信道比特B、信道比特D、信道比特E。
FIFO缓冲器83按信道比特A、信道比特B、信道比特D、信道比特E的次序进行输出。
图17为显示FIFO缓冲器83数据控制以减少检测数据的时序图。
图17中的“再生时钟”到“输出的检测数据”与图15所示的情况类似,由此在适当时省略其描述。
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在提供信道比特A或B的情况下,WE信号设置为“ON”;在提供信道比特C的情况下,WE信号设置为“OFF”。另外,在提供信道比特D或E的情况下,WE信号设置为“ON”。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在写入了信道比特C之后,FIFO缓冲器83停止写入指针,以用信道比特D覆盖信道比特C,由此将存储的检测数据比特的数目减少1。
即,FIFO缓冲器83依次存储信道比特A、信道比特B、信道比特D、信道比特E。
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RE信号总是保持“ON”,由此FIFO缓冲器83顺序输出所存储的检测数据。
FIFO缓冲器83依次输出信道比特A、信道比特B、信道比特D、信道比特E。
注意:FIFO缓冲器83可以不仅包含FIFO缓冲器,而且还可以包含通用类型存储器。例如,在要在通用寻址存储器中增加检测数据的情况下,可以配置电路使得:相对于再生时钟、写入存储器的地址总是增加1,并且在应该进行操作的任何位置处停止从存储器读取的地址,或者将从存储器读取的地址向后设置必要的量。另外,在要减少检测数据的情况下,可以配置电路使得:在应该进行操作的任何位置处停止写入存储器的地址,或者将写入存储器的地址向后设置必要的量,并且相对于再生时钟、从存储器读取的地址总是增加1。
在使用通用存储器的情况下的电路配置类似于使用FIFO缓冲器的情况下的电路配置。
接着参照图18到27,将描述在利用具有不同极性(符号)的两个连续已均衡幅度信息比特的幅度方向上的误差(以后称为“零交叉偏移”)进行比特错位纠正的情况下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8为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再生装置实施方式的另一种配置的方框图。与图2中所示类似的部分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在适当时省略其描述。
误差纠正部件36包含:零交叉偏移检测部件301、同步检测部件52、以及比特错位纠正部件302。即,误差纠正部件36可以包含零交叉偏移检测部件301与比特错位纠正部件302,而非参照图2描述的相位误差检测部件51与比特错位纠正部件53。
根据从均衡器34提供的已均衡幅度信息、以及从时钟生成部件33提供的再生时钟,零交叉偏移检测部件301检测零交叉偏移,并且将表示零交叉偏移的零交叉偏移信号提供给比特错位纠正部件302。
图19为显示同步检测部件与比特错位纠正部件的细节的方框图。与图3所示类似的部分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在适当时省略其描述。
比特错位判定部件311包含:同步模式间隔计数器91、零交叉偏移积分部件321、以及最大零交叉偏移时间存储部件322。即比特错位判定部件311可以包含零交叉偏移积分部件321以及最大零交叉偏移时间存储部件322,而非参照图3描述的相位误差积分部件92以及最大相位误差时间存储部件93。
零交叉偏移积分部件321对在两个连续同步模式之间的间隔被分割成的每个区段内检测到的零交叉偏移进行积分,由此计算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此处,所述间隔被分割成的区段由预定数目零交叉偏移、预定周期、以及预定信道比特中的任何一个确定。
最大零交叉偏移时间存储部件322检测预测再生时钟与已均衡幅度信息之间的偏离发生的时间(其为在两个连续同步模式之间定义其中通过积分获得的积分值的绝对值变为最大值的区段的时间),并且存储该时间。
接着参照图20,将描述零交叉偏移检测部件301中零交叉偏移检测的例子。
图20为显示再生时钟的信号波形、可为“1”或“0”的检测数据、以及已均衡幅度信息的值的图示,其中时间轴t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在图20中,数据(n-1)与数据(n)分别为再生时钟上升处已均衡幅度信息的幅度值。“数据(n)”为紧接在“数据(n-1)”之后的已均衡幅度信息的幅度值。
通过(例如)以下等式(3)计算零交叉偏移。
零交叉偏移=[数据(n)+数据(n-1)]/2..(3)
根据等式(3),可以计算具有不同极性(符号)的两个连续已均衡幅度信息之间的偏差量。
注意:在等式(3)中,其分母可以设置为非0的任意整数。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设置(例如)1,而非2。
具有不同极性(符号)的两个连续已均衡幅度信息位之间的偏差量为零交叉偏移。图20的箭头表示零交叉偏移。
在已均衡幅度信息中包含误差的情况下,在分别以已均衡幅度信息的幅度值与时间为其坐标轴的坐标空间中,连接由再生时钟特定周期的开始时间与该开始时间处已均衡幅度信息的幅度值数据(n-1)指定的点、以及由再生时钟下一周期的开始时间与该下一周期开始时间处已均衡幅度信息的幅度值数据(n)指定的点的直线,不会穿过由半周点与值为0的幅度值指定的点。在已均衡幅度信息中包含误差的情况下,该直线在半周点(时间t0)上、在幅度方向上偏离值为0的幅度值。
在分别以已均衡幅度信息的幅度值与时间为其坐标轴的坐标空间中,该直线上的半周点(时间t0)处的点此后将被称为“零交叉偏移点”。
即,零交叉偏移检测部件301检测误差参照点与零交叉偏移点之间的误差(例如图20中的箭头)作为零交叉偏移。
此处,在检测到零交叉偏移的情况下,已均衡幅度信息的幅度值数据(n-1)的极性与已均衡幅度信息的幅度值数据(n)的极性必需不同。
注意:零交叉偏移检测部件301根据已均衡幅度信息与相应再生时钟,检测零交叉偏移信号。通过额外使用从数据检测部件35输出的检测数据,可以检测更精确的零交叉偏移。这是因为从数据检测部件35输出的检测数据已纠正其误差,并且这允许零交叉偏移检测部件301通过参照经过误差纠正的检测数据的极性切换的时间,来检测已均衡幅度信息与相应再生时钟之间的零交叉偏移。
另外,零交叉偏移检测部件301中检测零交叉偏移的方法不限于参照图20描述的方法,而是还可以包含其他方案。例如,零交叉偏移检测部件301可以分类已均衡幅度信息,并且根据所分类的已均衡幅度信息来检测零交叉偏移。
图21为显示在发生比特错位的情况下、相对于连续同步模式的、偏差量检测与预测偏差发生时间检测的时序图。
图21中的“同步模式检测信号”到“同步计数器值”、“同步间隔”到“比特错位纠正位置”类似于图5所示的情况,由此在适当时将省略其描述。
“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为通过以预定数目去除正常同步模式间隔而获得的每个区段中零交叉偏移值的积分值。例如,在通过以预定数目去除正常同步模式间隔而获得的区段之一等于四个再生时钟周期的情况下,零交叉偏移积分部件321对相应于四个再生时钟周期的每个区段中的零交叉偏移值进行积分,由此计算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
在图21所示的例子中,在通过以5去除正常同步模式间隔而获得的每个区段中,积分零交叉偏移。在同步模式检测信号从0切换到1之后,在作为初始区段的第一区段中,计算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为0;在第一区段之后的第二区段中,计算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为-2。另外,在第二区段之后的第三区段中,计算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为1;在第三区段之后的第四区段中,计算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为-27;并在第四区段之后的第五区段中,计算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为20。
比特错位判定部件311计算各个区段中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
在图21所示的例子中,在第一区段中,计算其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为0;在第二区段中,计算其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为2。另外,在第三区段中,计算其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为1;在第四区段中,计算其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为27;在第五区段中,计算其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为20。
另外,比特错位判定部件311计算各个区段中的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
在图21所示的例子中,在第一区段中,初始值0与其值为0的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比较,以计算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结果为0。在第二区段中,值为0的第一区段中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与值为2的第二区段中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比较,以计算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结果为2。另外,在第三区段中,值为2的第二区段中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与值为1的第三区段中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比较,以计算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结果为2;在第四区段中,值为2的第三区段中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与值为27的第四区段中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比较,以计算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结果为27。另外,在第五区段中,值为27的第四区段中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与值为20的第五区段中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比较,以计算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结果为27。
“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时间”为其中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被选择为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区段中的头部同步计数器值。例如,在通过以预定数目去除正常同步模式间隔而获得的每个区段等于四个再生时钟周期的情况下,对于每个对应于四个再生时钟周期的区段,最大零交叉偏移时间存储部件322存储具有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区段中的头部同步计数器值。
注意: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时间不限于其中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被选择为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区段中的头部同步计数器值,而是也可以包含选择为具有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区段中的尾部同步计数器值,选择为具有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区段中的中间同步计数器值,或者选择为具有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区段中的任意同步计数器值。
在图21所示的例子中,在第一区段中,获得具有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第一区段中的头部同步计数器值,以在最大零交叉偏移时间存储部件322中存储值为0的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时间。在第二区段中,其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被选择为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由此,获得第二区段中的头部同步计数器值,以在最大零交叉偏移时间存储部件322中存储值为4的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时间。
另外,在第三区段中,其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未被选择为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由此,在最大零交叉偏移时间存储部件322中存储的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时间保持不变。在第四区段中,其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被选择为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由此,获得第四区段中头部同步计数器值,以在最大零交叉偏移时间存储部件322中存储值为12的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时间。在第五区段中,其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未被选择为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由此,在最大零交叉偏移时间存储部件322中存储的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时间保持不变。
在图21所示的例子中,如下地计算比特错位纠正量。在同步模式间隔(k-1,k)中,即在时间k-1处,计算比特错位纠正量为0;在同步模式间隔(k,k+1)中,从值为19的同步间隔中减去为正常同步间隔的值20,由此计算比特错位纠正量在时间k处为-1。
“比特错位纠正位置”为在同步模式检测信号上升沿处、在最大零交叉偏移时间存储部件322中存储的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时间。
即,比特错位纠正位置表示其中对于相应的再生时钟、检测数据(已均衡幅度信息)的偏差假设已经发生的区段的时间。
在图21所示的例子中,如下计算比特错位纠正位置。在时间k-1处,计算比特错位纠正位置为1,在时间k处,计算比特错位纠正位置为12。
在图21所示的例子中,在同步模式间隔(k,k+1)中,值为-1的比特错位纠正量、与值为12的比特错位纠正位置被提供给FIFO控制部件82,作为比特错位纠正信息。另外,比特错位判定部件311判断发生了比特错位,这是因为比特错位纠正量,即偏差量,不是0。
注意:在同步模式间隔(k-1,k)中,比特错位纠正量等于0,并且比特错位纠正位置等于1。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不进行比特错位纠正,这是因为比特错位纠正量是0,尽管比特错位纠正位置为特定值。
图22为显示在发生比特错位的情况下、计算比特错位发生位置(其中相对于相应的再生时钟、假设已经发生了检测数据(已均衡幅度信息)的偏差的区段的时间)的方法的图示。
在图22中,显示了每个由同步模式检测信号定义的区段N-1、N、以及N+1内,“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检测数据”、“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纠正后的检测数据”、以及“纠正的检测数据范围”之间的相互关系。另外,在图22所示的例子中,在时间A处发生了比特错位。
图22中的“检测数据”、“纠正后的检测数据”、以及“纠正的检测数据范围”类似于图6所示的那些,由此在适当时省略其描述。
波形411表示零交叉偏移的积分值,其由零交叉偏移积分部件321计算。以与波形411重叠的方式显示的矩形分别表示各区段中零交叉偏移的积分值。
因为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绝对值为关于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所以为负值的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变为正值,其符号被翻转。另外,通过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绝对值之间的比较,由B指示的区段中的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成为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由此,B指示的区段(的时间)成为比特错位纠正位置。
在没有发生比特错位的情况下,检测数据被纠正为具有与在两个正常同步模式之间排列的数据比特一样多的检测数据比特。在图22所示的例子中,“纠正后的检测数据”被纠正为具有L信道比特。
作为该纠正的结果,由B指示的区段的时间到区段N结束的检测数据被纠正。在具有大的零交叉偏移的区段412中,再生信号自身改变,并且由此,即使在时间方向上进行纠正,也不能获得正常的检测数据。在具有小的零交叉偏移的区段413中,再生信号自身恢复,由此可以通过在时间方向上的纠正来获得正常的检测数据。
由此,在发生了突发误差、并且由于突发误差而发生了比特错位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再生装置可以纠正在比特错位之后检测到的、在同步模式之前的误差。
图23为用来解释同步模式内插模式下、在没有检测到同步模式的情况下、插入同步模式检测信号的时序图。
图23中的“同步模式检测信号”到“再生时钟”、以及“同步计数器值”到“比特错位纠正位置”类似于图21中所示的那些,由此在适当时会省略其描述。
在图23所示的例子中,如下地获得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在通过将“内插后的同步模式间隔”(k-1,k)除以5而获得的区段中,对零交叉偏移积分,并且在通过将“内插后的同步模式间隔”(k,k+1)除以6而获得的区段中,对零交叉偏移积分。
在“内插后的同步模式间隔”(k-1,k)中、在“内插后的同步模式检测信号”从0切换到1之后,在作为初始区段的第一区段中计算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为0,并且在第一区段之后的第二区段中,计算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为-1。另外,在第二区段之后的第三区段中,计算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为1;在第三区段之后的第四区段中,计算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为-4;在第四区段之后的第五区段中,计算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为2。
另外,在“内插后的同步模式间隔”(k,k+1)中,在“内插后的同步模式检测信号”从0切换到1之后,在作为初始区段的第一区段中计算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为-2,并且在第一区段之后的第二区段中,计算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为1。另外,在第二区段之后的第三区段中,计算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为1;在第三区段之后的第四区段中,计算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为-1;在第四区段之后的第五区段中,计算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为1。另外,由于已经发生比特错位,所以在第五区段之后的第六区段中,计算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为0。
作为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在图23所示例子中的同步模式间隔(k-1,k)中,在第一区段中,计算其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为0;在第二区段中,计算其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为1。另外,在第三区段中,计算其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为1;在第四区段中,计算其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为4;在第五区段中,计算其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为2。
另外,在同步模式间隔(k,k+1)中,在第一区段中,计算其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为2;在第二区段中,计算其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为1;在第三区段中,计算其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为1。在第四区段中,计算其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为1;在第五区段中,计算其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为1;在第六区段中,计算其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为0。
作为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在图23所示例子中的同步模式间隔(k-1,k)中,在第一区段中,初始值0与其值为0的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比较,以计算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结果为0。在第二区段中,值为0的第一区段中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与值为1的第二区段中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比较,以计算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结果为1。另外,在第三区段中,值为1的第二区段中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与值为1的第三区段中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比较,以计算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结果为1;在第四区段中,值为1的第三区段中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与值为4的第四区段中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比较,以计算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结果为4。另外,在第五区段中,值为4的第四区段中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与值为2的第五区段中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比较,以计算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结果为4。
另外,在同步模式间隔(k,k+1)中,在第一区段中,初始值0与其值为2的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比较,以计算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结果为2。在第二区段中,值为2的第一区段中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与值为1的第二区段中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比较,以计算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结果为2。另外,在第三区段中,值为2的第二区段中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与值为1的第三区段中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比较,以计算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结果为2;在第四区段中,值为2的第三区段中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与值为1的第四区段中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比较,以计算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结果为2。
另外,在第五区段中,值为2的第四区段中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与值为1的第五区段中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比较,以计算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结果为2;在第六区段中,值为2的第五区段中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与值为0的第六区段中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比较,以计算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结果为2。
作为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时间,在图23所示例子中的同步模式间隔(k-1,k)中,在第一区段中,获取具有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第一区段中的头部同步计数器值,以在最大零交叉偏移时间存储部件322中存储值为0的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时间。在第二区段中,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被选择为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由此获取第二区段中的头部同步计数器值,以在最大零交叉偏移时间存储部件中存储值为4的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时间。
另外,在第三区段中,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被选择为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由此获取第三区段中具有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头部同步计数器值,以在最大零交叉偏移时间存储部件中存储值为8的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时间。在第四区段中,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被选择为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由此获取第四区段中具有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头部同步计数器值,以在最大零交叉偏移时间存储部件中存储值为12的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时间。在第五区段中,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未被选择为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由此在最大零交叉偏移时间存储部件322中存储的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时间保持不变。
另外,作为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时间,在图23所示例子中的同步模式间隔(k,k+1)中,在第一区段中,获取具有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第一区段中的头部同步计数器值,以在最大零交叉偏移时间存储部件322中存储值为0的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时间。在第二区段中,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未被选择为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由此在最大零交叉偏移时间存储部件322中存储的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时间保持不变。在第三区段中,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未被选择为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由此在最大零交叉偏移时间存储部件322中存储的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时间保持不变。
在第四区段中,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未被选择为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由此在最大零交叉偏移时间存储部件322中存储的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时间保持不变。在第五区段中,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未被选择为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由此在最大零交叉偏移时间存储部件322中存储的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时间保持不变。在第六区段中,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未被选择为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由此在最大零交叉偏移时间存储部件322中存储的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时间保持不变。
注意:在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在连续区段中相等的情况下,通过设置来确定在前或在后的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中的哪一个应该为主导。在图23所示例子中,第二与第三区段中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为1,第三区段中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时间为8。此处,如果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相等,则设置使得在后最大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为主导,由此,第三区段中的值压倒第二区段中的值。
在图23所示例子中,如下地计算比特错位纠正量。在“纠正后的同步模式间隔”(k-1,k),即时间k-1,计算出比特错位纠正量为0;在“纠正后的同步模式间隔”(k,k+1),即时间k,计算出比特错位纠正量为0。另外,在“纠正后的同步模式间隔”(k+1,k+2),即时间k+1,计算比特错位纠正量为1。
此处,例如,在时间k,同步模式检测信号插入部件85在预定时间插入同步模式检测信号,由此在时间k计算比特错位纠正量为0。
在图23所示例子中,如下地计算比特错位纠正位置。在时间k-1,计算出比特错位纠正位置为0;在时间k,计算出比特错位纠正位置为12。另外,在时间k+1,计算出比特错位纠正位置为0。
在同步模式检测信号插入部件85在预定时间插入了同步模式检测信号的情况下,在插入了同步模式检测信号之后、检测到第一同步模式检测信号的时间处,进行比特错位纠正。在图23所示例子中,在插入了同步模式检测信号的时间k之后的时间k+1进行比特错位纠正。并且将值为1的比特错位纠正量与值为12的比特错位纠正位置提供给FIFO控制部件82,作为比特错位纠正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比特错位判定部件81判定发生了比特错位,这是因为比特错位纠正量,即偏差量,不是0。
注意:在时间k,比特错位纠正量等于0,比特错位纠正位置等于12。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不进行比特错位纠正,这是因为比特错位纠正量为0,尽管比特错位纠正位置为特定值。
图24为显示在发生了比特错位并且没有检测到同步模式的情况下、计算比特错位发生位置的方法的图示。
在图24中,显示了每个由同步模式检测信号定义的区段N-1、N、以及N+1内,“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检测数据”、“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的绝对值”、“纠正后的检测数据”、以及“纠正的检测数据范围”之间的相互关系。
图24中的“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到“纠正的检测数据范围”类似于图22中所示的那些,由此在适当时会省略其描述。
与图22中所示情况类似,以与波形411重叠的方式显示的矩形分别表示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即在图24所示的例子中,在区段N切换到区段N+1的时间处插入同步模式检测信号,并且以与波形411重叠的方式显示的矩形分别表示在插入了同步模式检测信号之后的区段N+1中、各区段中零交叉偏移积分值。
关于“检测数据”,在图24所示的例子中,L信道比特检测数据排列在其中没有发生比特错位的区段N-1中。另外,在区段N与N+1中,发生了比特错位,并且由此没有检测到同步模式。因此,通过区段N与N+1,排列(L+L+1)信道比特检测数据。
在图24所示的例子中,在插入了同步模式检测信号之后的区段N+1中,由C指示的区段中的零交叉偏移检测信号的绝对值变为最大值,并且因此C指示的区段(的时间)为比特错位纠正位置。
关于“内插后的检测数据”,在图24所示的例子中,在其中不认为发生了比特错位的区段N中,排列L信道比特检测数据。换言之,因为插入了同步模式检测信号,所以在区段N中排列L信道比特检测数据,并且剩余的(L+1)信道比特检测数据排列在区段N+1中。
然后,在区段N+1中,通过纠正将(L+1)信道比特检测数据改变为L信道比特数据。
即,执行比特错位纠正,从而区段N+1中的检测数据等于L信道比特。
关于“纠正的检测数据范围”,在区段421中再生信号自身改变,并且由此即使在时间方向上对其进行纠正,也不能获得正常检测数据。因为区段422中再生信号自身恢复,所以可以通过在时间方向上进行纠正来检测正常检测数据。
由此,在没有检测到同步模式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发明装置在预定时间插入同步模式检测信号,以补充同步模式,由此可以纠正在比特错位之后检测到的、在同步模式之前的误差。
参照图25到27的流程图,将描述由通过利用零交叉偏移来执行纠正程序的再生装置执行的处理。
图25是用于解释由再生装置执行的再生处理的流程图
步骤S101到S105分别类似于图9中的步骤S1到S5,因此省略其描述。
在步骤S106,执行利用零交叉偏移的比特错位纠正处理,然后该过程返回到步骤S101,以重复上述处理。
将参照图26的流程图描述步骤S106中利用零交叉偏移的比特错位纠正处理的细节。
步骤S121、S123与S125分别类似于图10中的步骤S21、S23与S25,因此省略其描述。
在步骤S122,根据从均衡器34提供的已均衡幅度信息和从时钟生成部件33提供的相应再生时钟,零交叉偏移检测部件301检测零交叉偏移,并且将表示该零交叉偏移的零交叉偏移信号提供给比特错位纠正部件302。
在步骤S124,比特错位纠正部件302执行纠正信息计算过程。
将参照图27的流程图描述步骤S124中纠正信息计算过程的细节。
在步骤S141,零交叉偏移积分部件321对在每个预定区段中检测的零交叉偏移进行积分,以计算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
在步骤S142,比特错位判定部件311检测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绝对值的最大值。
在步骤S143,最大零交叉偏移时间存储部件322检测比特错位纠正位置,其为检测到零交叉偏移区段积分值绝对值的最大值的时间,此后该过程终止。
再次返回到图26,执行步骤S125,之后比特错位纠正处理终止。
如上所述,该再生装置通过利用零交叉偏移来执行纠正程序。
注意:在上述例子中,作为误差检测过程,描述了检测误差参照点与相位误差点(或零交叉偏移点)之间的误差。然而,在本发明中,可替换地,可以配置为检测在分别以已均衡幅度信息的幅度值与时间为其坐标轴的坐标空间之中的下述误差:误差参照点与连接由再生时钟特定周期的开始时间与在该开始时间处的已均衡幅度信息的幅度值数据(n-1)指定的点与由下一再生时钟周期的开始时间与在该下一周期开始时间处的已均衡幅度信息的幅度值数据(n)指定的点的直线之上任意点之间的误差。
即,其可以被配置为检测误差参照点与基于两个相邻已均衡幅度信息比特的幅度值的值之间的误差。
另外,检测零交叉偏移的过程不限于上述例子。例如,可以通过采样处理来检测零交叉偏移,在该采样处理中,将采样频率加倍以进行过采样,由此检测半周点处已均衡幅度信息的幅度值。
另外,检测半周点处已均衡幅度信息的幅度值的方法不限于过采样,而是也可以包含内插。另外,其也可以被配置来通过添加专门用于此检测的A/D转换器,来检测半周点处已均衡幅度信息的幅度值。
上述的一系列过程可以由硬件执行,也可以由软件执行。在依靠软件执行这些过程的情况下,通过从记录介质安装各种程序,构成该软件的程序被安装到融入专门硬件的计算机中,或者(例如)可以进行各种处理的通用计算机中。
该记录介质不仅可以包含(如图2或18所示)与计算机分离的封装介质,例如磁盘71(包括软盘)、光盘72(包括CD-ROM(密致盘-只读存储器)、DVD(数字多用途盘))、磁光盘73(包含MD(迷你盘)(商标))、或者半导体存储器74,其可以被分发以向用户提供程序,并且在其中记录有程序,而且可以包含向用户提供并融入计算机中的、在其中记录有程序的ROM、在存储部件中包含的硬盘等等。
注意:其也可以配置使得:用来执行上述过程系列的程序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介质(例如借助必要的路由器、调制解调器等等的局域网、因特网、或数字卫星广播)安装到计算机中。
另外,描述在记录介质中存储的程序的步骤可以不仅包含按时间依次执行的过程,而且可以包含不必是按时间依次执行的、并行或单个地执行的过程。

Claims (6)

1.一种用来再生被存储到数据存储介质的数据的再生装置,包含:
同步模式检测部件,用来从数据存储介质的再生信号以及数据中检测同步模式;
误差检测部件,用来检测再生信号的幅度与参照点之间的误差,该参照点由从再生于再生信号的时钟信号的一个周期的开始时刻起经过了一半周期的时刻与表示为0的幅度值的直线指定;以及
纠正部件,用来根据所检测的误差,基于所检测的同步模式的间隔与正常同步模式的间隔之间的差异、以及基于区段时间,来纠正数据偏离时钟信号的偏差,该区段时间对应于数据偏离时钟信号的偏差,该区段时间是同步模式检测信号的间隔被分割成的多个区段中的一个区段。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生装置,其中,同步模式检测部件还包含:
检测范围设置部件,用来根据时钟信号的计数值,设置从其中检测同步模式的检测范围;以及
同步模式检测信号插入部件,用来在该检测范围内没有检测到同步模式的情况下,在由正常同步模式的间隔指定的时刻插入表示检测到同步模式的信号。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生装置,其中,误差检测部件检测相位误差,该相位误差为参照点与再生信号之间在时间方向上的误差;以及纠正部件根据所检测的相位误差,基于所检测的同步模式的间隔与正常同步模式的间隔之间的差异、以及基于区段时间,来纠正数据偏离时钟信号的偏差,所述区段时间对应于数据偏离时钟信号的偏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生装置,其中,误差检测部件检测零交叉偏移,该零交叉偏移为参照点与再生信号之间在幅度方向上的误差;以及纠正部件根据所检测的零交叉偏移,基于所检测的同步模式的间隔与正常同步模式的间隔之间的差异、以及区段时间,来纠正数据偏离时钟信号的偏差,所述区段时间对应于数据偏离时钟信号的偏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生装置,其中,纠正部件还包含:
偏差量检测部件,用来根据时钟信号检测同步模式的间隔与正常同步模式的间隔之间的差异,作为偏差量;
误差积分部件,用来对每个区段的误差进行积分;
偏差发生时间检测部件,用来检测偏差发生时间,该偏差发生时间为在两个连续同步模式之间、所积分的积分值的绝对值变为最大的区段的时间;
FIFO(先进先出)缓冲器,用来存储比正常同步模式的间隔长的周期的数据;以及
控制部件,用来在检测到非0偏差量的情况下,根据偏差量与偏差发生时间控制FIFO缓冲器,从而将从偏差发生时间到检测到同步模式时的周期上的数据在时间方向上移动,以对应于偏差量。
6.一种用来再生在数据存储介质中存储的数据的再生方法,包含:
从数据存储介质的再生信号和数据中检测同步模式;
检测再生信号的幅度与参照点之间的误差,该参照点由从再生于再生信号的时钟信号的一个周期的开始时刻起经过了一半周期的时刻与表示为0的幅度值的直线指定;以及
根据所检测的误差,基于所检测的同步模式的间隔与正常同步模式的间隔之间的差异、以及区段时间,来纠正数据偏离时钟信号的偏差,所述区段时间对应于数据偏离时钟信号的偏差,该区段时间是同步模式检测信号的间隔被分割成的多个区段中的一个区段。
CN2004800340099A 2003-11-18 2004-11-10 再生装置与再生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88300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388318 2003-11-18
JP388318/2003 2003-11-18
PCT/JP2004/016649 WO2005050643A1 (ja) 2003-11-18 2004-11-10 再生装置および方法、記録媒体、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83000A CN1883000A (zh) 2006-12-20
CN1883000B true CN1883000B (zh) 2010-05-26

Family

ID=346161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480034009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883000B (zh) 2003-11-18 2004-11-10 再生装置与再生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7663831B2 (zh)
EP (1) EP1686580B1 (zh)
JP (1) JP4835156B2 (zh)
KR (1) KR20060107536A (zh)
CN (1) CN1883000B (zh)
WO (1) WO200505064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59094B2 (ja) * 2005-03-14 2010-04-28 東芝ストレージ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媒体記憶装置及び媒体記憶装置の媒体の回転同期処理方法。
KR20080040896A (ko) * 2006-11-06 2008-05-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정보 저장 매체, 기록/재생 방법 및 장치
JP5062661B2 (ja) * 2006-11-24 2012-10-31 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映像信号出力装置及び方法
US8949701B2 (en) 2008-09-23 2015-02-03 Agere System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low latency media defect detection
TWI390506B (zh) * 2009-05-20 2013-03-21 Novatek Microelectronics Corp 資料復原之校正電路與方法
US8174949B2 (en) * 2009-07-02 2012-05-08 Lsi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format efficient timing recovery in a read channel
US8566381B2 (en) 2010-08-05 2013-10-22 Lsi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equence detection in data processing
US8237597B2 (en) 2010-09-21 2012-08-07 Lsi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emi-independent loop processing
US8566378B2 (en) 2010-09-30 2013-10-22 Lsi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try sync mark detection
US8614858B2 (en) 2010-11-15 2013-12-24 Lsi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ync mark detection metric computation
US8498072B2 (en) 2010-11-29 2013-07-30 Lsi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piral waveform detection
US8526131B2 (en) 2010-11-29 2013-09-03 Lsi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ignal polarity determination
US8411385B2 (en) 2010-12-20 2013-04-02 Lsi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mproved timing recovery
US8325433B2 (en) 2011-01-19 2012-12-04 Lsi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duced format data processing
US8261171B2 (en) 2011-01-27 2012-09-04 Lsi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iversity combined data detection
US8749908B2 (en) 2011-03-17 2014-06-10 Lsi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ync mark detection
US8565047B2 (en) 2011-04-28 2013-10-22 Lsi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ata write loopback based timing control
US8665544B2 (en) 2011-05-03 2014-03-04 Lsi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ervo data detection
US8874410B2 (en) 2011-05-23 2014-10-28 Lsi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attern detection
US8498071B2 (en) 2011-06-30 2013-07-30 Lsi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nter-track alignment
US8669891B2 (en) 2011-07-19 2014-03-11 Lsi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DC based timing and gain control
US8780476B2 (en) 2011-09-23 2014-07-15 Lsi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ntrolled wedge spacing in a storage device
US8625226B2 (en) 2011-11-23 2014-01-07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Fixing tap coefficients in a programmable finite-impulse-response equalizer
US8681444B2 (en) 2012-06-07 2014-03-25 Lsi Corporation Multi-zone servo processor
US8564897B1 (en) 2012-06-21 2013-10-22 Lsi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nhanced sync mark detection
US8605380B1 (en) 2012-07-17 2013-12-10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Technique for fixing tap coefficients in a programmable finite-impulse-response equalizer
US9019641B2 (en) 2012-12-13 2015-04-28 Lsi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adaptive threshold pattern detection
US9053217B2 (en) 2013-02-17 2015-06-09 Lsi Corporation Ratio-adjustable sync mark detection system
US9196297B2 (en) 2013-03-14 2015-11-24 Avago Technologies General Ip (Singapore) Pte. Lt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nhanced sync mark mis-detection protection
US9275655B2 (en) 2013-06-11 2016-03-01 Avago Technologies General Ip (Singapore) Pte. Ltd. Timing error detector with diversity loop detector decision feedback
US10152999B2 (en) 2013-07-03 2018-12-11 Avago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 Sales Pte. Limi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orrelation based data alignment
US9129650B2 (en) 2013-07-25 2015-09-08 Avago Technologies General Ip (Singapore) Pte. Ltd. Array-reader based magnetic recording systems with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US9129646B2 (en) 2013-09-07 2015-09-08 Avago Technologies General Ip (Singapore) Pte. Ltd. Array-reader based magnetic recording systems with mixed synchronization
US9224420B1 (en) 2014-10-02 2015-12-29 Avago Technologies General Ip (Singapore) Pte. Ltd. Syncmark detection failure recovery system
US10346331B2 (en) * 2016-06-27 2019-07-09 Alter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ata detection and event capture
CN107517069B (zh) * 2017-08-22 2020-06-02 深圳市华信天线技术有限公司 跳频同步的方法、装置、接收机以及发射机
DE102017217051A1 (de) * 2017-09-26 2019-03-28 Spinner Gmbh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Übertragung von Daten zwischen zwei physikalischen Schnittstellen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94429A (zh) * 1997-02-17 1998-09-3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数据解码装置
JP2003109318A (ja) * 2001-09-28 2003-04-11 Canon Inc 情報再生装置
JP2003272307A (ja) * 2002-03-15 2003-09-26 Toshiba Corp 信号再生方法及び信号再生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1212729A (en) * 1981-12-08 1986-10-14 Hiroshi Ogawa Digital signal detecting and compensating circuit with adjustable window signal
JP2824473B2 (ja) * 1992-03-12 1998-11-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データ検出装置
JPH07320419A (ja) * 1994-05-25 1995-12-08 Toshiba Corp ビットストリーム・バイト化装置
US6078450A (en) * 1994-12-01 2000-06-20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rrecting for random errors in timing pattern generation
CN1117347C (zh) * 1995-04-04 2003-08-0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记录方法与设备以及复制方法与设备
US5612938A (en) * 1995-04-20 1997-03-18 Eastman Kodak Company Correcting recorded marks and land lengths taken from an optical disk
US5812335A (en) * 1995-09-01 1998-09-22 Adaptec, Inc. Programmable data transfer without sector pulses in a headerless disk drive architecture
US5841750A (en) * 1996-04-19 1998-11-24 Asahi Kasei Microsystems Co., Ltd. Information playback apparatus
US5930216A (en) * 1996-04-19 1999-07-27 Asahi Kasei Microsystems Co., Ltd. Clock combining circuit
US5844920A (en) * 1996-11-07 1998-12-01 Cirrus Logic, Inc. Thermal asperity compensation using multiple sync marks for retroactive and split segment data synchronization in a magnetic disk storage system
JPH10255409A (ja) * 1997-03-13 1998-09-25 Sony Corp データ再生装置、データ伝送方法、データ伝送装置及びデータ記録媒体
US6009549A (en) * 1997-05-15 1999-12-28 Cirrus Logic, Inc. Disk storage system employing 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of channel coded data, interpolated timing recovery, and retroactive/split-segment symbol synchronization
JP3967870B2 (ja) * 2000-06-23 2007-08-29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光ディスク駆動装置におけるサーボ制御装置
JP4109003B2 (ja) * 2002-01-21 2008-06-25 富士通株式会社 情報記録再生装置、信号復号回路及び方法
KR100856400B1 (ko) * 2002-04-12 2008-09-0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동기 코드 복구 회로 및 그 방법
JP4445206B2 (ja) * 2003-03-10 2010-04-07 株式会社東芝 ディスク記録再生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94429A (zh) * 1997-02-17 1998-09-30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数据解码装置
JP2003109318A (ja) * 2001-09-28 2003-04-11 Canon Inc 情報再生装置
JP2003272307A (ja) * 2002-03-15 2003-09-26 Toshiba Corp 信号再生方法及び信号再生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835156B2 (ja) 2011-12-14
EP1686580A1 (en) 2006-08-02
US7663831B2 (en) 2010-02-16
CN1883000A (zh) 2006-12-20
WO2005050643A1 (ja) 2005-06-02
KR20060107536A (ko) 2006-10-13
US20070103805A1 (en) 2007-05-10
EP1686580B1 (en) 2012-01-04
EP1686580A4 (en) 2008-12-31
JPWO2005050643A1 (ja) 2007-06-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83000B (zh) 再生装置与再生方法
US7616395B2 (en) Information reproduction apparatus
US7978572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reproducing digital signal and device and method for recording digital signal
US6600779B1 (en) Signal processor having feedback loop control for decision feedback equalizer
CN101937683B (zh) 用于读通道中格式有效定时恢复的系统和方法
WO2002047083A2 (en) Servo data detection with improved phase shift tolerance
US7035029B2 (en)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recording/reading information, circuit for recording/reading signal
US8102615B2 (en) Data storage apparatus
JPH01503342A (ja) デジタル位相ロツクループを備えたデータ入力装置
EP0734020B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tecting a sync pattern and an address mark within data provided from a recording medium
JP2004326881A (ja) ディスク記憶装置及びシンクマーク検出方法
US8000050B2 (en) Magnetic storage control apparatus, magnetic storage control method, and magnetic storage apparatus
US8139453B2 (en) Buffering control method, and buffering control device
JP4696672B2 (ja) 位相同期装置および方法、データ再生装置および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JP3645194B2 (ja) ディジタルvfo装置
JP2000260131A (ja) 同期信号の検出保護方法およびその検出保護回路
JP4063103B2 (ja) ディジタルデータ再生装置
JP4946632B2 (ja) データ再生装置
US20070121458A1 (en) Synchronicity determining device, and physical address detecting device and method
JPH1186460A (ja) デジタル同期装置
JPH10233064A (ja) 情報再生装置
JP2013008423A (ja) 情報読み出し回路、情報再生装置及び情報読み出し方法
WO2007083530A1 (ja) 光記録媒体の再生装置およびその再生方法
JP2008010048A (ja) 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JPH07320214A (ja) データ弁別回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526

Termination date: 201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