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99452A - 托架的角度调整装置 - Google Patents

托架的角度调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99452A
CN1799452A CNA2005101381459A CN200510138145A CN1799452A CN 1799452 A CN1799452 A CN 1799452A CN A2005101381459 A CNA2005101381459 A CN A2005101381459A CN 200510138145 A CN200510138145 A CN 200510138145A CN 1799452 A CN1799452 A CN 179945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dge
gear
carriage
wedge member
external too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1013814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799452B (zh
Inventor
川岛义仁
藤原弘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YUTA KOGYO K K
Original Assignee
DEYUTA KOGYO K 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YUTA KOGYO K K filed Critical DEYUTA KOGYO K K
Publication of CN17994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994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7994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9945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 B60N2/225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cycloidal or planetary mechanisms
    • B60N2/225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cycloidal or planetary mechanisms in which the central axis of the gearing lies inside the periphery of an orbital gear, e.g. one gear without sun ge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tiltable, e.g. to permit easy acce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 B60N2/2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 B60N2/225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cycloidal or planetary mechanisms
    • B60N2/225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the seat or part thereof being movable, e.g. adjustable the back-rest being adjustable by cycloidal or planetary mechanisms provided with braking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airs For Special Purposes, Such As Reclining Chair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设计楔解除构件的安装位置来设法使强度提高和制造成本降低的托架的角度调整装置。其设有以可旋转方式嵌合于外齿齿轮(14)的大直径孔部(14c)的楔解除构件(19),该楔解除构件(19)形成有用于避让以便与楔构件(16A、16B)不相干扰的避让槽(19a)、楔解除部(19e)、以及将活动嵌合于内齿齿轮(15)的小直径轴部(15c)的孔部(15e)中的操作轴(20)的固定部(变形部)(20a)插入固定以便无法旋转的固定孔(变形孔)(19d)。

Description

托架的角度调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托架的角度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有一种装置如图21所示,其形成为将第1托架4安装在例如车辆用座位1的座位缓冲体2上,并将第2托架5安装在座位靠背3上,通过对操作轴6的把手7进行旋转操作,来对座位靠背3的第2托架5相对于座位缓冲体2的第1托架4的角度、即座位靠背3的前后倾角度进行调整(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昭63-47443号公报)。
具体来说,第1托架4具有外齿齿轮4a,而且第2托架5具有齿数比外齿齿轮4a多的内齿齿轮5a。
还包括:嵌入偏心空间10的一对楔构件11A、11B,所述偏心空间10位于使外齿齿轮4a和内齿齿轮5a的一部分相互啮合时所产生的外齿齿轮4a的齿轮中心的大直径孔部4b和内齿齿轮5a的齿轮中心的小直径轴部9a(本例中相当于在第2托架5的中心孔5b中对内端部进行支承的操作轴6上所固定的押送圆板9的圆周范围9a)之间;对该一对楔构件11A、11B在咬入方向上施力的弹簧构件12;以及操作轴6,具有使内端部支承于中心孔5b内以位于一对楔构件11A、11B的咬入前端部间的楔解除部9b(相当于上述押送圆板9的押送突起9b)。另外,13是盖板,其固定在第2托架5上,将第1托架4的外齿齿轮4a的范围覆盖,并由轴承部13a对操作轴6的外端部进行支承。
并且,形成为通过把手7对操作轴6进行旋转操作,并利用楔解除部9b使一对楔构件11A、11B与弹簧构件12一起在偏心空间10中回转,从而一边使小直径轴部9a相对于所述大直径孔部4b进行偏心运动、一边改变内齿齿轮5a相对于外齿齿轮4a的啮合位置,来调整第2托架5相对于第1托架4的角度即座位靠背3的前后倾角度。
另外,如上所述的角度调整装置中,有的如图22所示,将一对楔构件11A、11B嵌入第1托架4的齿轮中心的大直径孔部4b和第2托架5的齿轮中心的小直径轴部5c两者间的偏心空间10,并将具有楔解除部8a的楔解除构件8的筒部8b嵌合于第2托架5的小直径轴部5c内,使操作轴6嵌合于该筒部8b内用花键进行结合(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7-284422号公报)。
然而,专利文献1这种角度调整装置中,有许多应改善之处,其中之一是专利文献2这种角度调整装置中使楔解除构件8的筒部8b嵌合于第2托架5的小直径轴部5c内,再使操作轴6嵌合于该筒部8b内用花键结合,因而从与布局的关系来看,难以使第2托架5的小直径轴部5c的壁厚、楔解除构件8的筒部8b的壁厚加厚,而且也难以使操作轴6加粗。
另外,除了必须对楔解除构件8的筒部8b和操作轴6两者进行花键结合以外,楔解除构件8其形状复杂,因而存在制造成本高这种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设计楔解除构件的安装位置来设法使强度提高和制造成本降低的托架的角度调整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第1技术方案的托架的角度调整装置,包括:具有外齿齿轮的第1托架;具有其齿数比外齿齿轮多的内齿齿轮的第2托架;嵌入偏心空间的一对楔构件,所述偏心空间位于使所述外齿齿轮和内齿齿轮的一部分相互啮合时所产生的外齿齿轮的齿轮中心的大直径孔部和内齿齿轮的齿轮中心的小直径轴部之间;对所述一对楔构件在咬入方向上施力的弹簧构件;以及位于所述一对楔构件的咬入前端部间的楔解除构件,通过所述楔解除构件的旋转操作并利用楔解除构件使一对楔构件与弹簧构件一起在偏心空间中朝向松开方向回转,从而一边使小直径轴部相对于所述大直径孔部进行偏心运动、一边改变内齿齿轮相对于外齿齿轮的啮合位置来对第2托架相对于第1托架的角度进行调整,其特征在于,所述楔解除构件的外周部以可旋转方式嵌合保持于所述外齿齿轮的齿轮中心的大直径孔部。
最好是,上述楔解除构件形成有用于避让以便与上述楔构件不相干扰的避让槽。
可以形成为将上述楔解除构件和对该楔解除构件进行旋转操作用的操作轴的固定部插入固定以便无法旋转这种构成。
最好是,上述楔解除构件形成有按压为避免楔构件顶起的按压部。
最好是,上述弹簧构件形成为收容于上述楔解除构件内部的外形。
最好是,上述楔解除构件形成有位于一对楔构件前端部间的第1楔解除部和位于后端部间的第2楔解除部,其中设定为:在第1楔解除部与其中一个楔构件的前端部抵接而按压其中一个楔构件后、其中一个楔构件的后端部与其中另一楔构件的后端部抵接之前,第2楔解除部与其中另一楔构件的后端部抵接而按压其中另一楔构件。
最好是,上述一对楔构件的前端侧分别形成有切入部,而上述楔解除构件形成有分别嵌入一对楔构件切入部的第1楔解除部和第2楔解除部,其中设定为:在第1楔解除部与其中一个楔构件的切入部的后侧端部抵接而按压其中一个楔构件后、其中一个楔构件的后端部与其中另一楔构件的后端部抵接之前,第2楔解除部与其中另一楔构件的切入部的前侧端部抵接而牵拉其中另一楔构件。
上述第1托架和第2托架可形成为将其中一方设于座位靠背侧、其中另一方设于座位缓冲体侧来对座位靠背相对于座位缓冲体的前后倾角度进行调整的座位倾斜用构成。
采用本发明,由于设法使楔解除构件的外周部以可旋转方式嵌合保持于外齿齿轮的齿轮中心的大直径孔部,因而楔解除构件在内齿齿轮的大直径孔部中稳定旋转,而且也可以使楔解除构件为大型因而使强度也得到提高。另外,楔解除构件其形状变得简单,因而制造成本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座位靠背的角度调整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从第2托架的外面方向观察图1的角度调整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从第1托架的外面方向观察图1的角度调整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a)是第1托架和齿轮单元的立体图,图4(b)是齿轮单元的放大立体图。
图5示出的是齿轮单元,图5(a)是俯视图,图5(b)是主视图。
图6(a)是图5(b)中A-A线的剖视图,图6(b)是图5(b)中B-B线的剖视图。
图7是图8中C-C线的剖视图。
图8是图1的角度调整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9示出的是楔解除构件,图9(a)是主视图,图9(b)是侧视图。
图10(a)是内齿的放大图,图10(b)是外齿的放大图。
图11(a)是外齿与内齿啮合状态的放大图,图11(b)是现有的外齿与内齿啮合状态的放大图。
图12(a)是外齿与内齿啮合状态的主视图,图12(b)是外齿与内齿的基准圆的示意图。
图13是在座位靠背上没有负荷作用状态下楔构件的主视图。
图14是在座位靠背上存在负荷作用状态下楔构件的主视图。
图15示出的是其它实施方式的楔构件,图15(a)是标准位置的楔构件的主视图,图15(b)是咬入位置的楔构件的主视图。
图16示出的是图15的楔构件和楔解除构件,图16(a)是标准位置的楔构件和楔解除构件的主视图,图16(b)是楔解除位置的楔构件和楔解除构件的主视图。
图17(a)~图17(c)是图15和图16的楔构件和楔解除构件的动作状态的说明图。
图18(a)~图18(c)是另一其它实施方式的楔构件和楔解除构件的动作状态的说明图。
图19(a)~图19(c)是又一其它实施方式的楔构件和楔解除构件的动作状态的说明图。
图20是图19的其它实施方式的楔构件和楔解除构件等的立体图。
图21示出的是现有技术,图21(a)是座位的立体图,图21(b)是现有角度调整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剖面主视图,图21(c)是图21(b)的侧面剖视图。
图22示出的是现有技术,图22(a)是角度调整装置的侧面剖视图,图22(b)是图22(a)的主要部分的剖面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具体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另外,具有与背景技术中相同的构成及作用的部位标注相同标号来省略具体说明。
如图1~图3和图8所示,车辆用座位1中形成为第1托架4用插通螺栓用孔4d的螺栓(未图示)安装于座位缓冲体2上,第2托架5用插通螺栓用孔5d的螺栓(未图示)安装于座位靠背3上,通过对操作轴20的把手7进行旋转操作,从而对第2托架5相对于第1托架4的角度即座位靠背3相对于座位缓冲体2的前后倾角度进行调整。另外,第1、第2托架4、5、下面说明的齿轮单元U等设置于上述座位1的左右部,用操作轴20联动来进行前后倾斜。
设置有将圆板状板材从外面冲压成凸状而成型于内面的外齿齿轮14和将圆板状板材从内面冲压成凹状而成型于内面的内齿齿轮15。并且,组装成下面说明的齿轮单元U后,外齿齿轮14通过将外面的多个(本例中为8个)突起14a与第1托架4的相同数目的定位孔4c嵌合靠熔接等安装于第1托架4上,而内齿齿轮15则通过将外面的多个(本例中为8个)突起15a与第2托架5的相同数目的定位孔5c嵌合靠熔接等安装于第2托架5上。另外,与现有技术相同,也可以将第1托架4从外面冲压成凸状而在内面使外齿齿轮14成型,同时将第2托架5从内面冲压成凹状而在内面使内齿齿轮15成型。
上述内齿齿轮15的内齿15b其齿数(本例中为50个)设定得比外齿齿轮14的外齿14b齿数(本例中为49个)多。该外齿齿轮14的外齿14b和内齿齿轮15的内齿15b两者的形状下面用图10和图11具体说明。
上述外齿齿轮14的齿轮中心形成大直径孔部14c,而上述内齿齿轮15的齿轮中心形成向外齿齿轮14的大直径孔部14c内部突出的小直径轴部15c。另外,第1托架4上形成与外齿齿轮14的大直径孔部14c相对应的孔部4e,而第2托架5上形成与内齿齿轮15的小直径轴部15c相对应的孔部5e。
设有保持环构件22,其与形成上述外齿齿轮14的圆板状板材的外周相嵌合,形成于该保持环构件22外周的多个(本例中为12个)爪部22a分别与上述内齿齿轮15的圆板状板材的外周所形成的缺口部15d卡合,通过向下折弯来铆接,在使外齿齿轮14的外齿14b和内齿齿轮15的内齿15b的一部分相互啮合的状态下,如图5和图6两者所示形成为组装成以可相对旋转的方式保持外齿齿轮14和内齿齿轮15两者的齿轮单元U。另外,上述保持环构件22虽然是从内齿齿轮15一侧铆接外齿齿轮14的,但也可以相反而从外齿齿轮14一侧铆接内齿齿轮15。另外,也可以是省略保持环构件22,用靠铆钉、熔接方式固定于两者中某一个托架4、5上的按压式托架进行保持的结构。
用保持环构件22将该外齿齿轮14和内齿齿轮15两者组装成齿轮单元U后,如图4所示,可将一对楔构件16A、16B、弹簧构件18、以及楔解除构件19等从保持环构件22的大直径开口部22b当中组装到下面说明的偏心空间10等中间。换句话说,弹簧构件18呈收容于楔解除构件19内部的外形。上述楔解除构件19如图8所示,通过将外齿齿轮14的突起14a与第1托架4的定位孔4c嵌合靠熔接等安装于第1托架4上时,与第1托架4的孔部4e一起用凹陷的凹陷部4f按压,可保持为避免从大直径孔部14c当中脱出的状态。
如图7和图8具体所示,在使上述外齿齿轮14的外齿14b和内齿齿轮15的内齿15b的一部分相互啮合时,便有外齿齿轮14的大直径孔部14c的内周和内齿齿轮15的小直径轴部15c的外周两者间的偏心空间10产生,该偏心空间10中嵌入了一对楔构件16A、16B。
上述外齿齿轮14的大直径孔部14c设定为板厚大小的孔长,而上述楔构件16A、16B则设定为上述板厚大小的厚度。
具体来说,作为现有技术有如下结构:为了使上述外齿齿轮14的大直径孔部14c比板厚大小的孔长还长,该大直径孔部14c的内周压嵌着其具有的厚度大于板厚大小的孔长的另外的环形构件,而将上述楔构件16A、16B设定为环形构件的厚度。这样,虽然通过使楔构件16A、16B的厚度加厚来增加大直径孔部14c的内周和小直径轴部15c的外周两者相对的接触面积,但环形构件相对于大直径孔部14c的板厚大小的孔长有所突出,因而托架的角度调整装置其总体厚度变厚。
与此相反,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若外齿齿轮14的大直径孔部14c设定为板厚大小的孔长,而楔构件16A、16B设定为上述板厚大小的厚度的话,便不需要相对于大直径孔部14c的板厚大小的孔长有所突出的环形构件,因而托架的角度调整装置其总体厚度变薄。而且,作为使楔构件16A、16B的大直径孔部14c的内周和小直径轴部15c的外周两者相对的接触面积增加的对策,可以如例如下面的图15所示,通过将楔构件16A、16B的外圆弧面16a和内圆弧面16b的周长形成得较长,来使接触面积增加。
该各个楔构件16A、16B,形成有大致沿外齿齿轮14的大直径孔部14c的内周圆弧面的外圆弧面16a和大致沿内齿齿轮15的小直径轴部15c的外周圆弧面的内圆弧面16b,并形成为前端部16c一侧为较窄宽度、后端部16d一侧为较宽宽度这种楔状。该各个楔构件16A、16B的外圆弧面16a的形状和内圆弧面16b的形状在下面用图13和图14具体说明。
设有外形比上述外齿齿轮14的大直径孔部14c内周小的大致Ω字型弹簧构件18,如图7所示将该弹簧构件18的一个端部18a卡止于其中一个楔构件16A的后端部16d的凹陷部16e中,并将另一端部18b卡止于其中另一楔构件16B的后端部16d的凹陷部16e中。利用该弹簧构件18,各个楔构件16A、16B在偏心空间10内受到外齿齿轮14的大直径孔部14c的内周和内齿齿轮15的小直径轴部15c的外周两者在咬入方向f上的施力。
设有一有底圆筒形的楔解除构件19,其以可旋转方式嵌合于上述外齿齿轮14的大直径孔部14c的内周,如图9具体所示,该楔解除构件19形成有:在与大直径孔部14c嵌合时进行避让以便避免与各个楔构件16A、16B的不必要干扰用的避让槽19a;以及进行按压以便避免各个楔构件16A、16B在楔解除构件19一侧顶起用的按压部19b,而底部19c则形成有进行卡合以便下面说明的操作轴20的变形部20a无法旋转的变形孔19d。
上述楔解除构件19的半圆弧状的楔解除部19e位于各个楔构件16A、16B的咬入侧的前端部16c之间,例如图7中,一旦使楔解除构件19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楔解除部19e其中一个端部19f便与楔构件16A的前端部16c抵接,而一旦使楔解除构件19在逆时针方向上旋转,楔解除部19e其中另一端部19g便与楔构件16B的前端部16c抵接。上述楔解除构件19形成为利用楔解除部19e和位于其相对位置的圆弧形状部19h以可旋转方式嵌合于外齿齿轮14的大直径孔部14c的内周。
参照图8的话,上述操作轴20的变形部20a,从上述座位1左右部设置的第2托架5的孔部5e当中活动嵌合于内齿齿轮15小直径轴部15c的孔部15e中,从而卡合为在上述楔解除构件19的变形孔19d中无法旋转。
上述操作轴20是使上述座位1左右部设置的第1、第2托架4、5、齿轮单元U等联动的构件,其两端部形成有变形部20a。本例中,该变形部20a是将管子状的操作轴20从两侧压扁而形成小丝绵片形状。与其配合,将上述楔解除构件19的变形孔19d形成为小丝绵片形状孔。
上述楔解除构件19的变形孔19d和操作轴20的变形部20a尽管是小丝绵片形状,但也可以是多边形或其它形状。另外,也可以将操作轴20形成为正好是变形部20a的形状,通过挤出或拉拔成型来制作。另外,除了使变形孔19d和变形部20a两者卡合以避免操作轴20的变形部20a在上述楔解除构件19的变形孔19d中可旋转这种情形以外,也可以铆接以便操作轴20的圆轴部在楔解除构件19的圆孔中无法旋转。另外,也可以将变形轴安装于上述楔解除构件19上,并在上述操作轴20上形成变形孔,来使变形轴和变形孔两者卡合。上述楔解除构件19除了可以对金属板进行冲压成型来简单制造以外,也可以是锌铸件、塑料成型件。
将旋转操作用把手7安装于上述操作轴20其中一方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使其安装侧的变形部20a向外延长,从而插入安装为使把手7的轴承部7a在该延长部分中无法旋转。另外,无论有没有操作轴20,都可以用螺钉等将把手7固定于楔解除构件19上,用把手7直接对楔解除构件19进行旋转操作。这样,通过用把手7直接对楔解除构件19进行旋转操作,从而操作感进一步提高。
用电动机替代上述把手7对操作轴20(或楔解除构件19)进行旋转操作的情况下,将与电动机的联动部(齿轮、皮带或链条用的带轮等)设于操作轴20上某一部位即可。
而且,一旦通过把手7对旋转轴20进行的旋转操作在例如图7中使楔解除构件19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楔解除部19e其中一个端部19f便与楔构件16A的前端部16c抵接,在顺时针方向上按压,从而可使楔构件16A的咬入松开。随着该楔构件16A受到顺时针方向的按压,楔构件16B也形成为通过弹簧构件18在顺时针方向上受到按压。
具体来说,一对楔构件16A、16B通过与弹簧构件18一起在偏心空间10中向松开的方向回转,一边使内齿齿轮15的小直径轴部15c相对于外齿齿轮14的大直径孔部14c进行偏心运动,一边使内齿15b相对于外齿14b的啮合位置变化(把手7的1周旋转操作,使得楔构件16A、16B回转1周,内齿齿轮15则旋转外齿齿轮14的1个齿的旋转量),因此便可以调整第2托架5相对于第1托架4的角度即座位靠背3的前后倾角度。
另一方面,如图10具体所示,上述外齿齿轮14的外齿14b形状,其距离从基准圆PC(14)至齿顶圆AC的齿顶高度部分T1形成为以基准圆PC(14)上的1点a为中心的按半径ra所画出的半圆形状,而距离从基准圆PC(14)至齿根圆DC的齿根深度部分T2形成为底切形状。另外,由于基准圆PC(14)是圆弧形状,因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外齿14b的齿顶高度部分T1的形状是按上述半径ra所画出的半圆形状与该圆弧形状相接的大致半圆形状。
该齿根深度部分T2的底切形状,最好是形成为按半径rd画出的圆弧形状以便与上述齿顶高度部分T1的半径ra和齿根圆DC两者连续。若为这种底切形状的话,齿顶高度部分T1和齿根深度部分T2两者的相接处便没有台阶产生,因而外齿14b的强度提高。
另外,内齿齿轮15的内齿15b形状,是与上述外齿齿轮14的外齿14b的半圆形状的齿顶高度部分T1不相干扰的圆弧形状。该内齿齿轮15的内齿15b的圆弧形状,最好是使以基准圆PC(15)上的2点b、c为中心的按半径rb、rc分别画出的2个四分之一圆形组合得到的形状。
这样,外齿齿轮14的外齿14b形状,其距离从基准圆PC(14)至齿顶圆AC的齿顶高度部分T1形成为以基准圆PC(14)上的1点a为中心的半圆形状,而距离从基准圆PC(14)至齿根圆DC的齿根深度部分T2形成为底切形状,同时内齿齿轮15的内齿15b形状形成为与半圆形状的齿顶高度部分T1不相干扰的圆弧形状。
由此,如图11(a)所示,一旦使外齿齿轮14在逆时针方向R上旋转,齿顶高度部分T1呈半圆形状的外齿14b的负荷F方向始终从旋转直角方向作用于圆弧形状的内齿15b,因而与图11(b)所示的现有渐开线齿形的外齿齿轮4a与内齿齿轮5a之间的压力角θ’相比较,压力角θ变小,因而传递效率提高使得操作轴20的旋转操作力减轻。另外,与现有的压力角θ’相比较,压力角θ位于切线L的内侧,因而形成为使操作轴20上所加的负荷减小。此外,如图12(a)、图12(b)所示,由于产生外齿14b的基准圆PC(14)和内齿15b的基准圆PC(15)两者相交叉的范围W,因而该范围W使得外齿14b和内齿15b两者啮合加深。
因此,用把手7使操作轴20旋转时,可用较轻的力进行操作,而用电动机使操作轴20旋转时,电动机的输出可以减少,因而可以使用小型、轻量的电动机。
另外,由于仅改变外齿齿轮14的外齿14b和内齿齿轮15的内齿15b的齿形,因而能够以极其简单的结构和低成本进行制造。
另一方面,如图13具体所示,上述一对楔构件16A、16B上形成有:直径比外齿齿轮14的大直径孔部14c内周圆弧面稍小的外圆弧面16a;以及直径比内齿齿轮15的小直径轴部15c外周圆弧面稍大的内圆弧面16b。
图13是座位靠背3(第2托架5)上没有负荷作用的状态,楔构件16B的内圆弧面16b与内齿齿轮15小直径轴部15c的外周圆弧面相接触的接触点即内齿承受点a和楔构件16B的外圆弧面16a与外齿齿轮14大直径孔部14c的内周圆弧面相接触的接触点即外齿承受点b两者的连线K,设定为处于外齿齿轮14的齿轮中心P2和内齿齿轮15的齿轮中心P1的外侧即处于错开位置,该连线K与齿轮中心P1相距距离j,该连线K与该相距距离j的齿轮中心P1的线条I两者的交点q为楔构件16B的内齿承受点a和外齿承受点b的作用点。另外,P3是其中一个楔构件16B的外圆弧面16a的中心,而P4则是其中一个楔构件16B的内圆弧面16b的中心。这里虽未图示,但楔构件16A也具有与楔构件16B相同的下述作用效果。
而且,如图14所示,一旦座位靠背3让第2托架5受到顺时针旋转的负荷F,该负荷F便以内齿齿轮15的内齿15b和外齿齿轮14的外齿14b两者的啮合点为中心作用于内齿齿轮15的小直径轴部15c,由内齿承受点A承受该负荷,在通过楔构件16B向外齿承受点B传递时,楔构件16B的内齿承受点A和外齿承受点B两者的连线K设定为处于外齿齿轮14的齿轮中心P2和内齿齿轮15的齿轮中心P1的外侧,因而距离j变宽至距离J,作用点q移动到作用点Q,因而楔构件16B便受到围绕外齿承受点B的旋转力(参照箭头H)。
其结果,楔构件16B的外圆弧面16a其后端部一侧从外齿承受点B在外齿齿轮14大直径孔部14c的内周圆弧面上强力咬入,而楔构件16B的内圆弧面16b其前端部一侧则从内齿承受点A在内齿齿轮15小直径轴部15c的外周圆弧面上强力咬入,因而即使楔构件16B承受来自座位靠背3的负荷F,也由于其作用于咬入方向,因而减小对于楔构件16B的冲击力,同时使座位靠背3不容易倾斜。另外,座位靠背3让第2托架5受到逆时针旋转的负荷F时也是同样的。
另外,可以通过降低脱出力使弹簧构件18为弹力小的小型弹簧构件,可以形成为收容于外齿齿轮14大直径孔部14c内侧的外形。另外,楔构件16A、16B可以形成为长度短的小型楔构件。
另外,楔构件16A、16B的外圆弧面16a其直径比外齿齿轮14大直径孔部14c的内周圆弧面稍小,而内圆弧面16b其直径比内齿齿轮15小直径轴部15c的外周圆弧面稍大,因而楔构件16A、16B的外圆弧面16a和内圆弧面16b两者便在偏心空间10中分别具有小间隙,从而可以由楔构件16A、16B吸收由外齿齿轮14大直径孔部14c的内周圆弧面和内齿齿轮15小直径轴部15c的外周圆弧面的加工误差所造成的偏心空间10的误差。
上述楔构件16A、16B的外圆弧面16a和内圆弧面16b两者的周长,是外圆弧面16a较长、内圆弧面16b较短(面积较小)这种构成,但这种通常的周长构成具有短的内圆弧面16b其面压变大而使得负荷集中于内齿齿轮15的小直径轴部15c这种可能。具体来说,参照图14的话,楔构件16A、16B的内圆弧面16b的周长分别是小直径轴部15c周长大约1/8大小。
因此,如图15所示,楔构件16A、16B的内圆弧面16b的周长将内圆弧面16b的周长形成得较长以便分别为小直径轴部15c周长大约1/3大小。另外,图15中内圆弧面16b的周长比外圆弧面16a的周长要长(外圆弧面16a的周长分别为小直径轴部15c周长大约1/4大小),但也可以是与小直径轴部15c的周长大致同等。
另外,上述楔构件16A、16B前端部16c一侧的外圆弧面16a上形成有前端缺口部16f,使上述楔解除构件19与该前端缺口部16f抵接。
图15(a)是座位靠背3(第2托架5)上没有负荷作用的状态,楔构件16B的内圆弧面16b与内齿齿轮15小直径轴部15c的外周圆弧面相接触的接触点即内齿承受点a和楔构件16B的外圆弧面16a与外齿齿轮14大直径孔部14c的内周圆弧面相接触的接触点即外齿承受点b两者的连线K,设定为处于外齿齿轮14的齿轮中心P2和内齿齿轮15的齿轮中心P1的外侧即处于错开位置,该连线K与齿轮中心P1相距距离j,该连线K与该相距距离j的齿轮中心P1的线条I两者的交点q为楔构件16B的内齿承受点a和外齿承受点b的作用点。另外,P3是其中一个楔构件16B的外圆弧面16a的中心,而P4则是其中一个楔构件16B的内圆弧面16b的中心。这里虽未图示,但楔构件16A也具有与楔构件16B相同的下述作用效果。
而且,如图15(b)所示,一旦座位靠背3让第2托架5受到顺时针旋转的负荷F,该负荷F便以内齿齿轮15的内齿15b和外齿齿轮14的外齿14b两者的啮合点为中心作用于内齿齿轮15的小直径轴部15c,由内齿承受点A承受该负荷,在通过楔构件16B向外齿承受点B传递时,楔构件16B的内齿承受点A和外齿承受点B两者的连线K设定为处于外齿齿轮14的齿轮中心P2和内齿齿轮15的齿轮中心P1的外侧。于是,即使距离j变窄至距离J而使得作用点q移动到作用点Q,楔构件16B的内齿承受点A和外齿承受点B两者的连线K也维持为处于外齿齿轮14的齿轮中心P2和内齿齿轮15的齿轮中心P1的外侧,因而楔构件16B便受到围绕外齿承受点B的旋转力(参照箭头H)。
其结果,楔构件16B的外圆弧面16a其后端部一侧从外齿承受点B在外齿齿轮14大直径孔部14c的内周圆弧面上强力咬入,而楔构件16B的内圆弧面16b其前端部一侧则从内齿承受点A在内齿齿轮15小直径轴部15c的外周圆弧面上强力咬入,因而即使楔构件16B承受来自座位靠背3的负荷F,也由于其作用于咬入方向,因而减小对于楔构件16B的冲击力,同时使座位靠背3不容易倾斜。另外,座位靠背3让第2托架5受到逆时针旋转的负荷F时也是同样的。
另外,可以通过降低脱出力使弹簧构件18为弹力小的小型弹簧构件,可以形成为收容于外齿齿轮14大直径孔部14c内侧的外形。
另外,楔构件16B的外圆弧面16a和内圆弧面16b两者的周长是大致同等或内圆弧面16b的周长较长(面积大致同等或较大)这种情形,因而内圆弧面16b其面压变小,从而负荷不容易集中于内齿齿轮15的小直径轴部15c。
此外,如图16(a)、图16(b)所示,通过上述把手7对操作轴20进行的旋转操作,例如图16(b)中一旦使楔解除构件19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参照箭头),通过楔解除部19e其中一个端部19f与楔构件16A的前端缺口部16f抵接在顺时针方向上按压,可使楔构件16A的咬入松开。随着该楔构件16A在顺时针方向上受到按压,通过弹簧构件18楔构件16B也在顺时针方向上受到按压,与前文所述相同,可以对第2托架5相对于第1托架4的角度即座位靠背3的前后倾角度进行调整。这时,由于设法使楔解除构件19的楔解除部19e与楔构件16B外圆弧面16a所形成的前端缺口部16f抵接,因而通过按压楔构件16B的外周附近朝向上述旋转力(参照箭头H)的方向,从而作用为在相反方向上顶起楔构件16A,因而可更容易松开楔构件16A的咬入。
图15和图16所示的楔构件16A、16B中,想要减轻上述把手7对操作轴20进行的旋转操作力时,往往使弹簧构件18的弹力减弱。
该场合,通过从图17(a)状态开始上述把手7对操作轴20进行旋转操作,例如图17(b)中一旦使楔解除构件19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参照箭头),楔解除部(第1楔解除部)19e其中一个端部19f便与楔构件16A的前端缺口部16f抵接,通过在顺时针方向上按压,可使楔构件16A的咬入松开。
这时,若弹簧构件18的弹力较强,则随着楔构件16A在顺时针方向上受到按压,楔构件16B也通过弹簧构件18而在顺时针方向上受到按压。
而弹簧构件18的弹力减弱的话,则如图17(c)所示,楔构件16B通过弹簧构件18未在顺时针方向上受到按压,而楔构件16A的内周附近的后端部16d与楔构件16B的内周附近的后端部16d抵接,从而在顺时针方向上按压楔构件16B。
具体来说,由于以楔构件16A的内周附近的后端部16d正好按压楔构件16B的内周附近的后端部16d,因而楔构件16A、16B容易扭曲,从而楔构件16A、16B松开方向的回转变得不顺利,操作感往往变差。
因此,设定为如图18(a)所示以长度S2在圆弧方向上延长位于楔构件16A、16B后端部16d、16d之间的楔解除构件19的圆弧形状部(第2楔解除部)19h(图17中的圆弧形状部19h的长度S1<S2),如图18(b)所示使楔解除部(第1楔解除部)19e其中一个端部19f与其中一个楔构件16A的外周附近的前端缺口部16f抵接,在顺时针方向上按压其中一个楔构件16A来使其松开后,如图18(c)所示使其中一个楔构件16A的内周附近的后端部16d与其中另一楔构件16B的内周附近的后端部16d抵接之前,使圆弧形状部(第2楔解除部)19h与其中另一楔构件16B的外周附近的后端部16d抵接来按压其中另一楔构件16B。
由此,图15和图16所示的楔构件16A、16B中,通过减弱弹簧构件18的弹力,随着使把手7对操作轴20的旋转操作力减轻,以楔解除构件19的圆弧形状部(第2楔解除部)19h按压楔构件16B的外周附近的后端部16d,因而楔构件16A、16B不容易扭曲,因而楔构件16A、16B松开方向的回转变得顺利,操作感提高。
图18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楔构件16A、16B和楔解除构件19的构成,以楔解除部(第1楔解除部)19e其中一个端部19f将其中一个楔构件16A按压至偏心空间10的变宽方向而松开,因而阻力小,但以圆弧形状部(第2楔解除部)19h对其中另一楔构件16B进行按压时,其中另一楔构件16B按压至偏心空间10的变窄方向,因而楔构件16B的外圆弧面16a和大直径孔部14c的内周圆弧面两者间的摩擦力、按压力的分力有所增加,阻力往往变大。
因此,设定为如图19(a)和图20所示,在楔构件16A、16B前端侧的外周附近分别形成有切入部16g,而楔解除构件19形成有分别嵌入楔构件16A、16B切入部16g的第1楔解除部19i和第2楔解除部19j,如图19(b)所示使第1楔解除部19i与其中一个楔构件16A切入部16g的后侧端部16h抵接,在顺时针方向上按压其中一个楔构件16A来使其松开后,如图19(c)所示其中一个楔构件16A的后端部16d与其中另一楔构件16B的后端部16d抵接之前,使第2楔解除部19j与其中另一楔构件16B切入部16g的前侧端部16i抵接来牵拉其中另一楔构件16B。
由此,图18所示的楔构件16A、16B中,通过减弱弹簧构件18的弹力,随着把手7对操作轴20的旋转操作力减轻,从而以第2楔解除部19j牵拉楔构件16B切入部16g的前侧端部16i,因而楔构件16B的外圆弧面16a和大直径孔部14c的内周圆弧面两者间的摩擦力、按压力的分力有所减少,故阻力变小,因而楔构件16A、16B松开方向的回转变得更为顺利,操作感进一步提高。
图1~图18的实施方式中,形成为以保持环构件拥抱外齿齿轮14的状态将保持环构件22与内齿齿轮15铆接,但也可以如图20实施方式那样,以保持环构件22拥抱内齿齿轮15的状态将保持环构件22的外周部的适当部位激光熔接于外齿齿轮14的外周部。
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设法将楔解除构件19的外周部以可旋转方式嵌合保持于外齿齿轮14的齿轮中心的大直径孔部14c内,因而楔解除构件19便在外齿齿轮14的大直径孔部14c中稳定旋转,而且也可将楔解除构件19形成为大型因而强度也得到提高。另外,楔解除构件19的形状变得简单,故制造成本降低。
另外,使该楔解除构件19与大直径孔部14c相嵌合时,用避让槽19a来避免楔解除构件19与楔构件16A、16B的不必要干扰。
另外,由于设法将楔解除构件19、对该楔解除构件19进行旋转操作用的操作轴20的变形部(固定部)20a插入固定于变形孔19d中以便无法旋转,只要将操作轴20活动嵌合于内齿齿轮15小直径轴部15c的孔部15e内,因而不需要使楔解除构件19的筒部嵌合于内齿齿轮15的小直径轴部15c内,从而可使小直径轴部15c的壁厚加厚,并可使操作轴20加粗,因而使得上述构件的强度提高。另外,不需要对楔解除构件19的筒部和操作轴20两者进行花键结合,而只要将操作轴20的变形部20a插入卡合于楔解除构件19的变形孔19d内,因而插入卡合结构简便。
上述实施方式是车辆用座位1的倾斜托架4、5的角度调整装置,但不言而喻,也可以适用于车辆用座位1的升降装置或车辆用电动车窗装置等主要是对其中一个托架4与另一个托架5的相对角度进行调整的托架4、5的角度调整装置。
[标号说明]
1-车辆用座位
2-座位缓冲体
3-座位靠背
4-第1托架
5-第2托架
10-偏心空间
14-外齿齿轮
14b-外齿
14c-大直径孔部
15-内齿齿轮
15b-内齿
15c-小直径轴部
16A、16B-楔构件
16f-前端缺口部
16g-切入部
16h-后侧端部
16i-前侧端部
18-弹簧构件
19-楔解除构件
19a-避让槽
19b-按压部
19d-变形孔(固定孔)
19e-楔解除部(第1楔解除部)
19h-圆弧形状部(第2楔解除部)
19i-第1楔解除部
19j-第2楔解除部
20-操作轴
20a-变形部(固定部)

Claims (8)

1、一种托架的角度调整装置,包括:具有外齿齿轮的第1托架;具有其齿数比外齿齿轮多的内齿齿轮的第2托架;嵌入偏心空间的一对楔构件,所述偏心空间位于使所述外齿齿轮和内齿齿轮的一部分相互啮合时所产生的外齿齿轮的齿轮中心的大直径孔部和内齿齿轮的齿轮中心的小直径轴部之间;对所述一对楔构件在咬入方向上施力的弹簧构件;以及位于所述一对楔构件的咬入前端部间的楔解除构件,通过所述楔解除构件的旋转操作并利用楔解除构件使一对楔构件与弹簧构件一起在偏心空间中朝向松开方向回转,从而一边使小直径轴部相对于所述大直径孔部进行偏心运动、一边改变内齿齿轮相对于外齿齿轮的啮合位置来对第2托架相对于第1托架的角度进行调整,其特征在于,
所述楔解除构件的外周部以可旋转方式嵌合保持于所述外齿齿轮的齿轮中心的大直径孔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架的角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楔解除构件形成有用于避让以便与所述楔构件不相干扰的避让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架的角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楔解除构件和对该楔解除构件进行旋转操作用的操作轴的固定部插入固定以便无法旋转。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托架的角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楔解除构件形成有按压为避免楔构件顶起的按压部。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托架的角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簧构件形成为收容于上述楔解除构件内部的外形。
6、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托架的角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楔解除构件形成有位于一对楔构件前端部间的第1楔解除部和位于后端部间的第2楔解除部,其中设定为:在第1楔解除部与其中一个楔构件的前端部抵接而按压其中一个楔构件后、其中一个楔构件的后端部与其中另一楔构件的后端部抵接之前,第2楔解除部与其中另一楔构件的后端部抵接而按压其中另一楔构件。
7、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托架的角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楔构件的前端侧分别形成有切入部,而上述楔解除构件形成有分别嵌入一对楔构件切入部的第1楔解除部和第2楔解除部,其中设定为:在第1楔解除部与其中一个楔构件的切入部的后侧端部抵接而按压其中一个楔构件后、其中一个楔构件的后端部与其中另一楔构件的后端部抵接之前,第2楔解除部与其中另一楔构件的切入部的前侧端部抵接而牵拉其中另一楔构件。
8、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托架的角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托架和第2托架,为将其中一方设于座位靠背侧、其中另一方设于座位缓冲体侧来对座位靠背相对于座位缓冲体的前后倾角度进行调整的座位倾斜用构成。
CN2005101381459A 2004-12-28 2005-12-27 托架的角度调整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7994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379692 2004-12-28
JP2004379692 2004-12-28
JP2004-379692 2004-12-28
JP2005277533 2005-09-26
JP2005-277533 2005-09-26
JP2005277533A JP4989869B2 (ja) 2004-12-28 2005-09-26 ブラケットの角度調整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99452A true CN1799452A (zh) 2006-07-12
CN1799452B CN1799452B (zh) 2010-05-05

Family

ID=357085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510138145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799452B (zh) 2004-12-28 2005-12-27 托架的角度调整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7384101B2 (zh)
EP (1) EP1676742B1 (zh)
JP (1) JP4989869B2 (zh)
KR (1) KR100794068B1 (zh)
CN (1) CN1799452B (zh)
DE (1) DE602005021602D1 (zh)
TW (1) TWI277398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162400B2 (en) 2008-08-26 2012-04-24 Toyota Boshoku Kabushiki Kaisha Connecting apparatuses for vehicular seats
CN102666190A (zh) * 2009-11-11 2012-09-12 约翰逊控股公司 用于车辆座椅的倾角调节器
CN103298651A (zh) * 2010-12-29 2013-09-11 约翰逊控制技术公司 集成的连续靠背倾角调整器和电动机组件
CN104302508A (zh) * 2012-03-06 2015-01-21 现代岱摩斯 用于车辆座椅的倾斜装置
CN108685369A (zh) * 2017-03-29 2018-10-23 Tf金属株式会社 座椅后仰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18876B2 (ja) * 2007-04-25 2013-01-16 デルタ工業株式会社 ブラケットの角度調整装置および車両用シート
WO2008139851A1 (ja) * 2007-05-08 2008-11-20 Toyota Boshoku Kabushiki Kaisha 連結装置
JP2009089942A (ja) * 2007-10-10 2009-04-30 Shiroki Corp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及び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の製造方法
JP5221923B2 (ja) * 2007-10-11 2013-06-26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5169233B2 (ja) * 2008-01-15 2013-03-27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の連結装置
JP5176560B2 (ja) * 2008-01-21 2013-04-03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の連結装置
JP2009207702A (ja) * 2008-03-05 2009-09-17 Fuji Kiko Co Ltd 車両の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5167948B2 (ja) * 2008-05-22 2013-03-21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の連結装置
JP5217632B2 (ja) * 2008-05-28 2013-06-19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の連結装置
WO2009149876A2 (de) * 2008-06-13 2009-12-17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Verstellbeschlag
JP5338165B2 (ja) * 2008-07-15 2013-11-13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歯車及びこの歯車を用いた連結装置
US9205764B2 (en) * 2009-08-12 2015-12-08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Rotary recliner
JP5418197B2 (ja) * 2009-12-16 2014-02-19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の連結装置
DE102010062414B4 (de) * 2009-12-22 2022-06-23 Keiper Seating Mechanisms Co., Ltd. Taumelgelenkbeschlag für eine Verstellvorrichtung eines Kraftfahrzeugsitzes, insbesondere für einen Rückenlehnengelenkbeschlag
JP5662047B2 (ja) * 2010-04-01 2015-01-28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ティングロッドの製造方法及び両側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US8366197B2 (en) * 2010-06-15 2013-02-05 Toyota Boshoku Kabushiki Kaisha Angle adjustment apparatus for vehicle seat
US20120119555A1 (en) * 2010-11-17 2012-05-17 Toyota Boshoku Kabushiki Kaisha Angle adjustment apparatus for vehicle seat
DE102011106285B4 (de) * 2011-07-04 2013-08-22 Keiper Gmbh & Co. Kg Beschlagsystem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und Fahrzeugsitz
JP2013170649A (ja) * 2012-02-22 2013-09-02 Shiroki Corp 減速歯車機構
JP5320479B2 (ja) * 2012-03-05 2013-10-23 株式会社オリンピア 遊技機
JP5320478B2 (ja) * 2012-03-05 2013-10-23 株式会社オリンピア 遊技機
US9167898B2 (en) * 2012-10-04 2015-10-27 Lear Corporation Recliner mechanism having a brake
DE102014208076A1 (de) * 2013-10-23 2015-05-07 Johnson Controls Components Gmbh & Co. Kg Elektrisch betriebener Lehnenversteller und Fahrzeugsitz mit einem solchen Lehnenversteller
JP6167994B2 (ja) * 2014-05-30 2017-07-26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リクライナ
FR3073460B1 (fr) * 2017-11-14 2020-08-07 Faurecia Sieges D'automobile Mecanisme d'articulation et siege de vehicule comportant un tel mecanisme
CN111717574B (zh) * 2019-09-20 2023-11-24 郑州宇通重工有限公司 一种挡桶杆和压缩式垃圾车及其使用方法
US11590863B2 (en) * 2021-01-26 2023-02-28 Creative Cedar Designs, Inc. Seat reclining mechanism with protective cov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013304C2 (de) * 1980-04-05 1983-05-11 Keip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 Co Kg, 5630 Remscheid Stellvorrichtung für Sitze und Fenster, insbesondere von Kraftfahrzeugen
JP2587816B2 (ja) 1985-09-12 1997-03-05 ナショナル住宅産業株式会社 床下防蟻方法
DE4119980C2 (de) * 1991-06-18 1997-08-14 Keiper Recaro Gmbh Co Lehneneinstellbeschlag für Sitze, insbesondere Kraftfahrzeugsitze
DE9405443U1 (de) * 1994-03-31 1994-06-01 KEIPER GmbH & Co., 67657 Kaiserslautern Gelenkbeschlag für Sitze mit verstellbarer Rückenlehne, insbesondere Kraftfahrzeugsitze
DE19548809C1 (de) * 1995-12-27 1997-05-22 Keiper Recaro Gmbh Co Ver- und Feststelleinrichtung für Sitze, wie Kraftfahrzeugsitze, zur Verstellung der Rückenlehne
DE19729562A1 (de) 1996-07-17 1998-01-22 Volkswagen Ag Sitzlehnenverstellung
FR2790230B1 (fr) * 1999-02-25 2002-05-24 Faure Bertrand Equipements Sa Mecanisme d'articulation pour siege de vehicule et siege equipe d'un tel mecanisme
DE10033666C2 (de) * 2000-07-11 2003-02-20 Faurecia Autositze Gmbh & Co Verstellbeschlag für einen Kraftfahrzeugsitz,insb.Neigungsverstellbeschlag für dessen Rückenlehne
JP3767387B2 (ja) * 2001-01-23 2006-04-19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DE10157273B4 (de) 2001-11-22 2006-01-19 Faurecia Autositze Gmbh & Co. Kg Verstellbeschlag für einen Kraftfahrzeugsitz, insbesondere Neigungsverstellbeschlag für dessen Rückenlehne
JP4287132B2 (ja) * 2002-12-09 2009-07-01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4336503B2 (ja) * 2003-01-31 2009-09-30 富士機工株式会社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DE10328300B4 (de) * 2003-06-23 2006-09-21 Faurecia Autositze Gmbh & Co. Kg Verstellbeschlag für Kraftfahrzeugsitz
KR100549199B1 (ko) * 2003-11-26 2006-02-02 주식회사다스 컨티뉴즐리타입 자동차용 시트 리클라이닝장치
DE102004013272B3 (de) * 2004-03-18 2006-01-26 Faurecia Autositze Gmbh & Co. Kg Neigungsverstellbeschlag für die Rückenlehne eines Kraftfahrzeugsitzes
JP4284654B2 (ja) 2004-03-23 2009-06-24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
US7086699B1 (en) * 2004-12-21 2006-08-08 Dura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Recliner assembly for vehicle seats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162400B2 (en) 2008-08-26 2012-04-24 Toyota Boshoku Kabushiki Kaisha Connecting apparatuses for vehicular seats
CN101659223B (zh) * 2008-08-26 2012-09-05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用座椅的连接装置
CN102666190A (zh) * 2009-11-11 2012-09-12 约翰逊控股公司 用于车辆座椅的倾角调节器
CN102666190B (zh) * 2009-11-11 2015-06-10 约翰逊控股公司 用于车辆座椅的倾角调节器
US9096152B2 (en) 2009-11-11 2015-08-04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Inclination adjuster for vehicle seats
CN103298651A (zh) * 2010-12-29 2013-09-11 约翰逊控制技术公司 集成的连续靠背倾角调整器和电动机组件
CN104302508A (zh) * 2012-03-06 2015-01-21 现代岱摩斯 用于车辆座椅的倾斜装置
US9381833B2 (en) 2012-03-06 2016-07-05 Hyundai Dymos Incorporated Reclin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seat
CN108685369A (zh) * 2017-03-29 2018-10-23 Tf金属株式会社 座椅后仰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676742A1 (en) 2006-07-05
TWI277398B (en) 2007-04-01
DE602005021602D1 (de) 2010-07-15
US20060158013A1 (en) 2006-07-20
KR100794068B1 (ko) 2008-01-10
JP2006204891A (ja) 2006-08-10
CN1799452B (zh) 2010-05-05
US7384101B2 (en) 2008-06-10
JP4989869B2 (ja) 2012-08-01
TW200631523A (en) 2006-09-16
KR20060076202A (ko) 2006-07-04
EP1676742B1 (en) 2010-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99452A (zh) 托架的角度调整装置
CN1799453A (zh) 托架的角度调整装置
CN100347034C (zh) 自行车用曲柄组合体
CN1296226C (zh) 固定夹和使用这一固定夹的固定结构
CN1232378C (zh) 摩擦搅动接合工具以及摩擦搅动接合方法
CN100347456C (zh) 具有优化的锁紧槽和脊部的锻压式紧固件及其设计方法
CN1176772C (zh) 工具接头
CN1762665A (zh) 紧固工具
CN1573137A (zh) 带驱动孔的螺钉及用于该螺钉的螺丝刀头
CN1799454A (zh) 托架的角度调整装置
CN1930032A (zh) 齿条导承和采用该齿条导承的齿条-小齿轮型转向装置
CN1496891A (zh) 车辆的座椅斜靠装置
CN1533337A (zh) 车前灯的安装结构
CN1278820C (zh) 扭矩扳手
CN101035692A (zh) 用于车辆部件尤其是机动车车座的调整装置和所述装置的组装方法
CN1609465A (zh) 阴螺纹零件和阳螺纹零件以及阴螺纹的加工工具
CN1362595A (zh) 反射镜可动型汽车用前灯
CN101053909A (zh) 用于去毛刺工具的去毛刺刀
CN1868642A (zh) 柄类工具夹持结构
CN1796175A (zh) 倾斜调节装置
CN1886598A (zh) 固紧结构、固紧方法和固紧件
CN100346085C (zh) 鼓式制动器装置
CN101045479A (zh) 自行车踏板曲柄组件及其相关元件
CN2819385Y (zh) 两段式枢纽器
CN1833115A (zh) 轴和毂的动力传输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