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99454A - 托架的角度调整装置 - Google Patents
托架的角度调整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799454A CN1799454A CN 200510138162 CN200510138162A CN1799454A CN 1799454 A CN1799454 A CN 1799454A CN 200510138162 CN200510138162 CN 200510138162 CN 200510138162 A CN200510138162 A CN 200510138162A CN 1799454 A CN1799454 A CN 179945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gear
- internal
- external tooth
- tooth
- carria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irs For Special Purposes, Such As Reclining Chairs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Gears, Ca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设计外齿齿轮和内齿齿轮两者齿形来使操作轴的旋转操作力减轻的托架的角度调整装置。外齿齿轮(14)的外齿(14b)形状其距离从基准圆PC(14)至齿顶圆AC(14)的齿顶高度部分T1形成为以基准圆PC(14)上的1点(a)为中心的半圆形状,而距离从基准圆PC(14)至齿根圆DC(14)的齿根深度部分(T2)形成为底切形状,并且内齿齿轮(15)的内齿(15b)形状为与半圆形状的齿顶高度部分(T1)不相干扰的圆弧形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托架的角度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有一种装置如图18所示,其形成为将第1托架4安装在例如车辆用座位1的座位缓冲体2上,并将第2托架5安装在座位靠背3上,通过对操作轴6的把手7进行旋转操作,来对座位靠背3的第2托架5相对于座位缓冲体2的第1托架4的角度、即座位靠背3的前后倾角度进行调整(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昭63-47443号公报)。
具体来说,第1托架4具有外齿齿轮4a,而且第2托架5具有齿数比外齿齿轮4a多的内齿齿轮5a。
还包括:嵌入偏心空间10的一对楔构件11A、11B,所述偏心空间10位于使外齿齿轮4a和内齿齿轮5a的一部分相互啮合时所产生的外齿齿轮4a的齿轮中心的大直径孔部4b和内齿齿轮5a的齿轮中心的小直径轴部9a(本例中相当于在第2托架5的中心孔5b中对内端部进行支承的操作轴6上所固定的押送圆板9的圆周范围9a)之间;对该一对楔构件11A、11B在咬入方向上施力的弹簧构件12;以及操作轴6,其内端部支承于中心孔5b内,使位于一对楔构件11A、11B的咬入前端部间的楔解除部9b(相当于上述押送圆板9的押送突起9b)动作。另外,13是盖板,其固定在第2托架5上,将第1托架4的外齿齿轮4a的范围覆盖,并由轴承部13a对操作轴6的外端部进行支承。
并且,形成为通过把手7对操作轴6进行旋转操作,并利用楔解除部9b使一对楔构件11A、11B与弹簧构件12一起在偏心空间10中回转,从而一边使小直径轴部9a相对于所述大直径孔部4b进行偏心运动、一边改变内齿齿轮5a相对于外齿齿轮4a的啮合位置,来调整第2托架5相对于第1托架4的角度即座位靠背3的前后倾角度。
另外,如上所述的角度调整装置中,有的对渐开线的齿形即外齿齿轮4a和内齿齿轮5a的基准圆、齿顶圆的直径加以规定,或是在齿顶形成圆弧来改善负荷状态下的稳定性和动作性能(专利文献2:日本特公平7-79740号公报)。
然而,专利文献1这种角度调整装置中,有许多应改善之处,其中一个问题是,使渐开线的齿形即外齿齿轮4a的外齿和内齿齿轮5a的内齿旋转的情况下,由于发生使外齿和内齿两者啮合脱开的分力,故造成操作轴6的旋转操作力相应加重该部分分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设计外齿齿轮和内齿齿轮两者齿形来使操作轴的旋转操作力减轻的托架的角度调整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第1技术方案的托架的角度调整装置,包括:具有外齿齿轮的第1托架;具有其齿数比外齿齿轮多的内齿齿轮的第2托架;嵌入偏心空间的一对楔构件,所述偏心空间位于使所述外齿齿轮和内齿齿轮的一部分相互啮合时所产生的外齿齿轮的齿轮中心的大直径孔部和内齿齿轮的齿轮中心的小直径轴部之间;对所述一对楔构件在咬入方向上施力的弹簧构件;以及位于所述一对楔构件的咬入前端部间的楔解除构件,通过所述楔解除构件的旋转操作并利用楔解除构件使一对楔构件与弹簧构件一起在偏心空间中朝向松开方向回转,从而一边使小直径轴部相对于所述大直径孔部进行偏心运动、一边改变内齿齿轮相对于外齿齿轮的啮合位置来对第2托架相对于第1托架的角度进行调整,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齿齿轮的外齿其中至少一部分具有使操作轴的旋转力减轻的圆弧形状,所述内齿齿轮的内齿形状为与所述齿顶高度部分不相干扰的形状。
所述外齿齿轮的外齿形状,最好是距离从基准圆至齿顶圆的齿顶高度部分形成为以基准圆上的1点为中心的半圆形状,而距离从基准圆至齿根圆的齿根深度部分形成为底切形状,并且,所述内齿齿轮的内齿形状最好是形成为与所述半圆形状的齿顶高度部分不相干扰的圆弧形状。
另外,所述外齿齿轮的外齿形状,最好是将距离从基准圆至齿顶圆的齿顶高度部分降低,形成为以基准圆上的2点为中心的2个四分之一圆形组合得到的大致台状来使齿宽变宽,而距离从基准圆至齿根圆的齿根深度部分形成为底切形状,并且,所述内齿齿轮的内齿形状最好是形成为与所述大致台状的齿顶高度部分不相干扰的大致台状。
所述齿根深度部分的底切形状最好是与齿顶高度部分连续的圆弧形状。
所述内齿齿轮的内齿最好是呈以基准圆上的2点为中心的2个四分之一圆形组合得到的形状。
所述第1托架和第2托架可形成为其中一方设于座位靠背侧、其中另一方设于座位缓冲体侧来对座位靠背相对于座位缓冲体的前后倾角度进行调整的座位倾斜用构成。
采用本发明,可通过使外齿齿轮的外齿其中至少一部分具有使操作轴的旋转力减轻的圆弧形状,而所述内齿齿轮的内齿形状形成为与所述齿顶高度部分不相干扰的形状,来减轻操作轴的旋转操作力。
另外,外齿齿轮的外齿形状其距离从基准圆至齿顶圆的齿顶高度部分形成为以基准圆上的1点为中心的半圆形状,而距离从基准圆至齿根圆的齿根深度部分形成为底切形状,并且内齿齿轮的内齿形状形成为与半圆形状的齿顶高度部分不相干扰的圆弧形状。因此,半圆形状的外齿和圆弧形状的内齿两者在基准圆上的啮合点,便始终有旋转直角方向的旋转力作用,故与现有的渐开线齿形相比,压力角减小使得传递效率提高,并且压力角处于啮合点的切线的内侧(旋转中心侧)位置,因而起到使外齿和内齿两者啮合加深的作用。此外,有外齿和内齿的基准圆相互交叉范围产生,因而该点也使外齿和内齿两者啮合加深。
因此,通过旋转操作楔解除构件使外齿齿轮旋转来使内齿齿轮旋转时,可减轻楔解除构件的旋转操作力,以便减小施加到楔解除构件上的负荷。
另外,将外齿的旋转力传递给内齿时或由外齿承受负荷所产生的内齿的旋转力时,外齿和内齿均不容易有啮合脱开方向力的作用,因而对于外齿和内齿的强度也有利。尤其是,将外齿的齿根深度部分的底切形状形成为与齿顶高度部分相连续的圆弧形状的话,便使外齿的强度进一步提高,因而较为理想。
另外,用把手对楔解除构件进行旋转操作时,能够以较轻的力进行操作,而用电动机使楔解除构件旋转时,可以减少电动机的输出,因而可以使用小型、轻量的电动机。此外,只要改变外齿齿轮和内齿齿轮两者的齿形即可,因而能够以极简单结构和低成本进行制造。
另外,外齿齿轮的外齿形状其距离从基准圆至齿顶圆的齿顶高度部分降低、形成为以基准圆上的2点为中心的2个四分之一圆形组合得到的大致台状来使齿宽变宽,而距离从基准圆至齿根圆的齿根深度部分形成为底切形状,并且内齿齿轮的内齿形状形成为与上述齿顶高度部分不相干扰的大致台状。因此,台状的外齿和台状的内齿两者在基准圆上的啮合点,便始终有旋转直角方向的旋转力作用,故与现有的渐开线齿形相比,压力角减小使得传递效率提高,并且压力角处于啮合点的切线的内侧(旋转中心侧)位置,因而起到使外齿和内齿两者啮合加深的作用。此外,有外齿和内齿的基准圆相互交叉范围产生,因而该点也使外齿和内齿两者啮合加深。
因此,通过旋转操作楔解除构件使外齿齿轮旋转来使内齿齿轮旋转时,可减轻楔解除构件的旋转操作力,以便减小施加到楔解除构件上的负荷。
另外,将外齿的旋转力传递给内齿时或由外齿承受负荷所产生的内齿的旋转力时,外齿和内齿均不容易有啮合脱开方向力的作用,因而对于外齿和内齿的强度也有利。尤其是,将外齿的齿根深度部分的底切形状形成为与齿顶高度部分相连续的圆弧形状的话,便使外齿的强度进一步提高,因而较为理想。
此外,因外齿和内齿均不容易有啮合脱开方向力的作用,外齿使齿顶高度部分降低,并且形成为以基准圆上的2点为中心的2个四分之一圆形组合得到的大致台状来使齿宽变宽,因而强度进一步提高,因此外齿齿轮不容易在轴心方向上挠曲,因而没有楔构件受到大直径孔部的按压而使内齿齿轮的小直径轴部变形这种可能。
另外,用把手对楔解除构件进行旋转操作时,能够以较轻的力进行操作,而用电动机使楔解除构件旋转时,可以减少电动机的输出,因而可以使用小型、轻量的电动机。此外,只要改变外齿齿轮和内齿齿轮两者的齿形即可,因而能够以极简单结构和低成本进行制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座位靠背的角度调整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从第2托架的外面方向观察图1的角度调整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从第1托架的外面方向观察图1的角度调整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a)是第1托架和齿轮单元的立体图,图4(b)是齿轮单元的放大立体图。
图5示出的是齿轮单元,图5(a)是俯视图,图5(b)是主视图。
图6(a)是图5(b)中A-A线的剖视图,图6(b)是图5(b)中B-B线的剖视图。
图7是图8中C-C线的剖视图。
图8是图1的角度调整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9示出的是楔解除构件,图9(a)是主视图,图9(b)是侧视图。
图10(a)是内齿的放大图,图10(b)是外齿的放大图。
图11(a)是外齿与内齿啮合状态的放大图,图11(b)是现有的外齿与内齿啮合状态的放大图。
图12(a)是外齿与内齿啮合状态的主视图,图12(b)是外齿与内齿的基准圆的示意图。
图13是其它实施方式的外齿与内齿的啮合状态的放大图。
图14是在座位靠背上没有负荷作用状态下楔构件的主视图。
图15是在座位靠背上存在负荷作用状态下楔构件的主视图。
图16示出的是其它实施方式的楔构件,图16(a)是标准位置的楔构件和楔解除构件的主视图,图16(b)是咬入位置的楔构件的主视图。
图17示出的是图16的楔构件和楔解除构件,图17(a)是标准位置的楔构件和楔解除构件的主视图,图17(b)是楔解除位置的楔构件和楔解除构件的主视图。
图18示出的是现有技术,图18(a)是座位的立体图,图18(b)是现有角度调整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剖面主视图,图18(c)是图18(b)的侧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具体说明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另外,具有与背景技术中相同的构成及作用的部位标注相同标号来省略具体说明。
如图1~图3和图8所示,车辆用座位1中形成为第1托架4用插通螺栓用孔4d的螺栓(未图示)安装于座位缓冲体2上,第2托架5用插通螺栓用孔5d的螺栓(未图示)安装于座位靠背3上,通过对操作轴20的把手7进行旋转操作,从而对第2托架5相对于第1托架4的角度即座位靠背3相对于座位缓冲体2的前后倾角度进行调整。另外,第1、第2托架4、5、下面说明的齿轮单元U等设置于上述座位1的左右部,用操作轴20联动来进行前后倾斜。
设置有将圆板状板材从外面冲压成凸状而成型于内面的外齿齿轮14和将圆板状板材从内面冲压成凹状而成型于内面的内齿齿轮15。并且,组装成下面说明的齿轮单元U后,外齿齿轮14通过将外面的多个(本例中为8个)突起14a与第1托架4的相同数目的定位孔4c嵌合靠熔接等安装于第1托架4上,而内齿齿轮15则通过将外面的多个(本例中为8个)突起15a与第2托架5的相同数目的定位孔5c嵌合靠熔接等安装于第2托架5上。另外,与现有技术相同,也可以将第1托架4从外面冲压成凸状而在内面使外齿齿轮14成型,同时将第2托架5从内面冲压成凹状而在内面使内齿齿轮15成型。
上述内齿齿轮15的内齿15b其齿数(本例中为50个)设定得比外齿齿轮14的外齿14b齿数(本例中为49个)多。该外齿齿轮14的外齿14b和内齿齿轮15的内齿15b两者的形状下面用图10和图11具体说明。
上述外齿齿轮14的齿轮中心形成大直径孔部14c,而上述内齿齿轮15的齿轮中心形成向外齿齿轮14的大直径孔部14c内部突出的小直径轴部15c。另外,第1托架4上形成与外齿齿轮14的大直径孔部14c相对应的孔部4e,而第2托架5上形成与内齿齿轮15的小直径轴部15c相对应的孔部5e。
设有保持环构件22,其与形成上述外齿齿轮14的圆板状板材的外周相嵌合,形成于该保持环构件22外周的多个(本例中为12个)爪部22a分别与上述内齿齿轮15的圆板状板材的外周所形成的缺口部15d卡合,通过向下折弯来铆接,在使外齿齿轮14的外齿14b和内齿齿轮15的内齿15b的一部分相互啮合的状态下,如图5和图6两者所示形成为组装成以可相对旋转的方式保持外齿齿轮14和内齿齿轮15两者的齿轮单元U。另外,上述保持环构件22虽然是从内齿齿轮15一侧铆接外齿齿轮14的,但也可以相反而从外齿齿轮14一侧铆接内齿齿轮15。另外,也可以是省略保持环构件22,用靠铆钉、熔接方式固定于两者中某一个托架4、5上的按压式托架进行保持的结构。
用保持环构件22将该外齿齿轮14和内齿齿轮15两者组装成齿轮单元U后,如图4所示,可将一对楔构件16A、16B、弹簧构件18、以及楔解除构件19等从保持环构件22的大直径开口部22b当中组装到下面说明的偏心空间10等中间。换句话说,弹簧构件18呈收容于楔解除构件19内部的外形。上述楔解除构件19如图8所示,通过将外齿齿轮14的突起14a与第1托架4的定位孔4c嵌合靠熔接等安装于第1托架4上时,与第1托架4的孔部4e一起用凹陷的凹陷部4f按压,可保持为避免从大直径孔部14c当中脱出的状态。
如图7和图8具体所示,在使上述外齿齿轮14的外齿14b和内齿齿轮15的内齿15b的一部分相互啮合时,便有外齿齿轮14的大直径孔部14c的内周和内齿齿轮15的小直径轴部15c的外周两者间的偏心空间10产生,该偏心空间10中嵌入了一对楔构件16A、16B。
上述外齿齿轮14的大直径孔部14c设定为板厚大小的孔长,而上述楔构件16A、16B则设定为上述板厚大小的厚度。
具体来说,作为现有技术有如下结构:为了使上述外齿齿轮14的大直径孔部14c比板厚大小的孔长还长,该大直径孔部14c的内周压嵌着其具有的厚度大于板厚大小的孔长的另外的环形构件,而将上述楔构件16A、16B设定为环形构件的厚度。这样,虽然通过使楔构件16A、16B的厚度加厚来增加大直径孔部14c的内周和小直径轴部15c的外周两者相对的接触面积,但环形构件相对于大直径孔部14c的板厚大小的孔长有所突出,因而托架的角度调整装置其总体厚度变厚。
与此相反,如本实施方式那样,若外齿齿轮14的大直径孔部14c设定为板厚大小的孔长,而楔构件16A、16B设定为上述板厚大小的厚度的话,便不需要相对于大直径孔部14c的板厚大小的孔长有所突出的环形构件,因而托架的角度调整装置其总体厚度变薄。而且,作为使楔构件16A、16B的大直径孔部14c的内周和小直径轴部15c的外周两者相对的接触面积增加的对策,可以如例如下面的图15所示,通过将楔构件16A、16B的外圆弧面16a和内圆弧面16b的周长形成得较长,来使接触面积增加。
该各个楔构件16A、16B,形成有大致沿外齿齿轮14的大直径孔部14c的内周圆弧面的外圆弧面16a和大致沿内齿齿轮15的小直径轴部15c的外周圆弧面的内圆弧面16b,并形成为前端部16c一侧为较窄宽度、后端部16d一侧为较宽宽度这种楔状。该各个楔构件16A、16B的外圆弧面16a的形状和内圆弧面16b的形状在下面用图14和图15具体说明。
设有外形比上述外齿齿轮14大直径孔部14c内周小的大致Ω字型弹簧构件18,如图7所示将该弹簧构件18的一个端部18a卡止于其中一个楔构件16A的后端部16d的凹陷部16e中,并将另一端部18b卡止于其中另一楔构件16B的后端部16d的凹陷部16e中。利用该弹簧构件18,各个楔构件16A、16B在偏心空间10内受到外齿齿轮14的大直径孔部14c的内周和内齿齿轮15的小直径轴部15c的外周两者在咬入方向f上的施力。
设有一有底圆筒形的楔解除构件19,其以可旋转方式嵌合于上述外齿齿轮14的大直径孔部14c的内周,如图9具体所示,该楔解除构件19形成有:在与大直径孔部14c嵌合时进行避让以便避免与各个楔构件16A、16B的不必要干扰用的避让槽19a;以及进行按压以便避免各个楔构件16A、16B在楔解除构件19一侧顶起用的按压部19b,而底部19c则形成有进行卡合以便下面说明的操作轴20的变形部20a无法旋转的变形孔19d。
上述楔解除构件19的半圆弧状的楔解除部19e位于各个楔构件16A、16B的咬入侧的前端部16c之间,例如图7中,一旦使楔解除构件19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楔解除部19e其中一个端部19f便与楔构件16A的前端部16c抵接,而一旦使楔解除构件19在逆时针方向上旋转,楔解除部19e其中另一端部19g便与楔构件16B的前端部16c抵接。上述楔解除构件19形成为利用楔解除部19e和位于其相对位置的圆弧形状部19h以可旋转方式嵌合于外齿齿轮14的大直径孔部14c的内周。
参照图8的话,上述操作轴20的变形部20a,从上述座位1左右部设置的第2托架5的孔部5e当中活动嵌合于内齿齿轮15小直径轴部15c的孔部15e中,从而卡合为在上述楔解除构件19的变形孔19d中无法旋转。
上述操作轴20是使上述座位1左右部设置的第1、第2托架4、5、齿轮单元U等联动的构件,其两端部形成有变形部20a。本例中,该变形部20a是将管子状的操作轴20从两侧压扁而形成小丝绵片形状。与其配合,将上述楔解除构件19的变形孔19d形成为小丝绵片形状孔。
上述楔解除构件19的变形孔19d和操作轴20的变形部20a尽管是小丝绵片形状,但也可以是多边形或其它形状。另外,也可以将操作轴20形成为正好是变形部20a的形状,通过挤出或拉拔成型来制作。另外,除了使变形孔19d和变形部20a两者卡合以避免操作轴20的变形部20a在上述楔解除构件19的变形孔19d中可旋转这种情形以外,也可以铆接以避免操作轴20的圆轴部在楔解除构件19的圆孔中可旋转。另外,也可以将变形轴安装于上述楔解除构件19上,并在上述操作轴20上形成变形孔,来使变形轴和变形孔两者卡合。上述楔解除构件19除了可以对金属板进行冲压成型来简单制造以外,也可以是锌铸件、塑料成型件。
将旋转操作用把手7安装于上述操作轴20其中一方的情况下,如图1所示,使其安装侧的变形部20a向外延长,从而插入安装为使把手7的轴承部7a在该延长部分中无法旋转。另外,无操作轴20的类型中,也可以用把手7直接对楔解除构件19进行旋转操作。
用电动机替代上述把手7对操作轴20(或楔解除构件19)进行旋转操作的情况下,将与电动机的联动部(齿轮、皮带或链条用的带轮等)设于操作轴20上某一部位即可。
而且,一旦通过把手7对旋转轴20进行的旋转操作在例如图7中使楔解除构件19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楔解除部19e其中一个端部19f便与楔构件16A的前端部16c抵接,在顺时针方向上按压,从而可使楔构件16A的咬入松开。随着该楔构件16A受到顺时针方向的按压,楔构件16B也形成为通过弹簧构件18在顺时针方向上受到按压。
具体来说,一对楔构件16A、16B通过与弹簧构件18一起在偏心空间10中向松开的方向回转,一边使内齿齿轮15的小直径轴部15c相对于外齿齿轮14的大直径孔部14c进行偏心运动,一边使内齿15b相对于外齿14b的啮合位置变化(把手7的1周旋转操作,使得楔构件16A、16B回转1周,内齿齿轮15则旋转外齿齿轮14的1个齿的旋转量),因此便可以调整第2托架5相对于第1托架4的角度即座位靠背3的前后倾角度。
另一方面,如图10具体所示,上述外齿齿轮14的外齿14b形状,其距离从基准圆PC(14)至齿顶圆AC(14)的齿顶高度部分T1形成为以基准圆PC(14)上的1点a为中心的按半径ra所画出的半圆形状,而距离从基准圆PC(14)至齿根圆DC(14)的齿根深度部分T2形成为底切形状。另外,由于基准圆PC(14)是圆弧形状,因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外齿14b的齿顶高度部分T1的形状是按上述半径ra所画出的半圆形状与该圆弧形状相接的大致半圆形状。
该齿根深度部分T2的底切形状,最好是形成为按半径rd画出的圆弧形状以便与上述齿顶高度部分T1的半径ra和齿根圆DC(14)两者连续。若为这种底切形状的话,齿顶高度部分T1和齿根深度部分T2两者的相接处便没有台阶产生,因而外齿14b的强度提高。
另外,内齿齿轮15的内齿15b形状,是与上述外齿齿轮14的外齿14b的半圆形状的齿顶高度部分T1不相干扰的圆弧形状。该内齿齿轮15的内齿15b的圆弧形状,最好是使以基准圆PC(15)上的2点b、c为中心的按半径rb、rc分别画出的2个四分之一圆形组合得到的形状。另外,底切形状最好是形成为按半径rn画出的圆弧形状,以便与上述半径rb、rc和设定为与外齿14b的齿根圆DC(14)不相接的齿顶圆AC(15)两者连续。
这样,外齿齿轮14的外齿14b形状,其距离从基准圆PC(14)至齿顶圆AC的齿顶高度部分T1形成为以基准圆PC(14)上的1点a为中心的半圆形状,而距离从基准圆PC(14)至齿根圆DC的齿根深度部分T2形成为底切形状,同时内齿齿轮15的内齿15b形状形成为与半圆形状的齿顶高度部分T1不相干扰的圆弧形状。
由此,如图11(a)所示,一旦使外齿齿轮14在逆时针方向R上旋转,齿顶高度部分T1呈半圆形状的外齿14b的负荷F方向始终从旋转直角方向作用于圆弧形状的内齿15b,因而与图11(b)所示的现有渐开线齿形的外齿齿轮4a与内齿齿轮5a之间的压力角θ’相比较,压力角θ变小,因而传递效率提高使得操作轴20的旋转操作力减轻。另外,与现有的压力角θ’相比较,压力角θ位于切线L的内侧,因而形成为使操作轴20上所加的负荷减小。此外,如图12(a)、图12(b)所示,由于产生外齿14b的基准圆PC(14)和内齿15b的基准圆PC(15)两者相交叉的范围W,因而该范围W使得外齿14b和内齿15b两者啮合加深。
因此,用把手7使操作轴20旋转时,可用较轻的力进行操作,而用电动机使操作轴20旋转时,电动机的输出可以减少,因而可以使用小型、轻量的电动机。
另外,由于仅改变外齿齿轮14的外齿14b和内齿齿轮15的内齿15b的齿形,因而能够以极其简单的结构和低成本进行制造。
图13是其它实施方式的外齿齿轮14的外齿14b形状和内齿齿轮15的内齿15b形状。
如图13具体所示,上述外齿齿轮14的外齿14b形状,将齿顶切除来使距离从基准圆PC(14)至齿顶圆AC(14)的齿顶高度部分T1’降低。具体来说,与图10所示的外齿齿轮14的外齿14b齿顶高度部分T1相比较的话,降低到约30~50%左右(T1’<T1)。
而且,将齿顶高度部分T1’形成为以基准圆PC(14)上的2点h、i为中心的按半径rh、ri分别画出的2个四分之一圆形组合得到的大致台状来使齿宽Y’变宽。具体来说,与图10所示的外齿齿轮14的外齿14b的齿宽Y相比较的话,加宽到约20~30%左右(Y’>Y)。
另外,用半径rj的圆弧或直线进行连接以便半径rh、ri连续,而距离从基准圆PC(14)至齿根圆DC(14)的齿根深度部分T2形成为底切形状。另外,由于基准圆PC(14)是圆弧形状,因而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外齿14b的齿顶高度部分T1’的形状是按上述半径rh、ri所画出的四分之一圆形与该圆弧形状相接的大致半圆形状。
该齿根深度部分T2的底切形状,最好是形成为按半径rk所画出的圆弧形状以便与上述齿顶高度部分T1’的半径rh、ri和齿根圆DC(14)两者连续。为这种底切形状的话,齿顶高度部分T1’和齿根深度部分T2两者的相接处便没有台阶产生,因而外齿14b的强度提高。
另外,内齿齿轮15的内齿15b形状,是与上述大致台状的齿顶高度部分T1’不相干扰的大致台状。该内齿齿轮15的内齿15b的大致台状如前文所述,将齿顶切除以与通过齿顶切除使齿顶高度部分T1’降低的外齿齿轮14的外齿14b相配合,使以基准圆PC(15)上的2点b、c为中心的按半径rb、rc分别画出的2个四分之一圆形进行组合,并用与半径rb、rc连续的半径rf、rf的圆弧分别进行连接,用半径re的圆弧或直线进行连接以便半径rf、rf连续。
这样,外齿齿轮14的外齿14b形状,使距离从基准圆PC(14)至齿顶圆AC(14)的齿顶高度部分T1’降低,形成为以基准圆PC(14)上的2点h、i为中心的2个四分之一圆形(半径rh、ri)组合得到的大致台状来使齿宽Y’变宽,而距离从基准圆PC(14)至齿根圆DC(14)的齿根深度部分T2形成为底切形状,同时内齿齿轮15的内齿15b形状形成为与齿顶高度部分T1’不相干扰的大致台状。
由此,一旦外齿齿轮14在逆时针方向R上旋转,齿顶高度部分T1’呈大致台状的外齿14b的负荷F方向,由于始终从旋转直角方向作用于大致台状的内齿15b,因而与图10的实施方式相同,压力角θ变小,因而传递效率提高使得操作轴20的旋转操作力减轻。另外,与图10的实施方式相同,压力角θ位于切线L的内侧,因而使得操作轴20上所加的负荷减小。此外,与图10的实施方式相同,由于产生外齿14b的基准圆PC(14)和内齿15b的基准圆PC(15)两者交叉的范围W,因而该范围W使得外齿14b和内齿15b两者啮合加深。
因此,与图10的实施方式相同,用把手7使操作轴20旋转时,可用较轻的力进行操作,而用电动机使操作轴20旋转时,电动机的输出可以减少,因而可以使用小型、轻量的电动机。另外,由于仅改变外齿齿轮14外齿14b和内齿齿轮15内齿15b的齿形,因而能够以极其简单的结构和低成本进行制造。
尤其是图13的实施方式中,因外齿14b和内齿15b均不容易有啮合脱开方向力的作用,外齿14b使齿顶高度部分T1’降低,并且形成为以基准圆PC(14)上的2点h、i为中心的2个四分之一圆形组合得到的大致台状来使齿宽Y’变宽,因而强度进一步提高,结果外齿齿轮14不容易在轴心方向上挠曲,因而没有楔构件16A、16B受到大直径孔部14c的按压而使内齿齿轮15的小直径轴部15c变形这种可能。
另一方面,如图14具体所示,上述一对楔构件16A、16B上形成有:直径比外齿齿轮14的大直径孔部14c内周圆弧面稍小的外圆弧面16a;以及直径比内齿齿轮15的小直径轴部15c外周圆弧面稍大的内圆弧面16b。
图14是座位靠背3(第2托架5)上没有负荷作用的状态,楔构件16B的内圆弧面16b与内齿齿轮15小直径轴部15c的外周圆弧面相接触的接触点即内齿承受点a和楔构件16B的外圆弧面16a与外齿齿轮14大直径孔部14c的内周圆弧面相接触的接触点即外齿承受点b两者的连线K,设定为处于外齿齿轮14的齿轮中心P2和内齿齿轮15的齿轮中心P1的外侧即处于错开位置,该连线K与齿轮中心P1相距距离j,该连线K与该相距距离j的齿轮中心P1的线条1两者的交点q为楔构件16B的内齿承受点a和外齿承受点b的作用点。另外,P3是其中一个楔构件16B的外圆弧面16a的中心,而P4则是其中一个楔构件16B的内圆弧面16b的中心。这里虽未图示,但楔构件16A也具有与楔构件16B相同的下述作用效果。
而且,如图15所示,一旦座位靠背3让第2托架5受到顺时针旋转的负荷F,该负荷F便以内齿齿轮15的内齿15b和外齿齿轮14的外齿14b两者的啮合点为中心作用于内齿齿轮15的小直径轴部15c,由内齿承受点A承受该负荷,在通过楔构件16B向外齿承受点B传递时,楔构件16B的内齿承受点A和外齿承受点B两者的连线K设定为处于外齿齿轮14的齿轮中心P2和内齿齿轮15的齿轮中心P1的外侧,因而距离j变宽至距离J,作用点q移动到作用点Q,因而楔构件16B便受到围绕外齿承受点B的旋转力(参照箭头H)。
其结果,楔构件16B的外圆弧面16a其后端部一侧从外齿承受点B在外齿齿轮14大直径孔部14c的内周圆弧面上强力咬入,而楔构件16B的内圆弧面16b其前端部一侧则从内齿承受点A在内齿齿轮15小直径轴部15c的外周圆弧面上强力咬入,因而即使楔构件16B承受来自座位靠背3的负荷F,也由于其作用于咬入方向,因而减小对于楔构件16B的冲击力,同时使座位靠背3不容易倾斜。另外,座位靠背3让第2托架5受到逆时针旋转的负荷F时也是同样的。
另外,可以通过降低脱出力使弹簧构件18为弹力小的小型弹簧构件,可以形成为收容于外齿齿轮14大直径孔部14c内侧的外形。另外,楔构件16A、16B可以形成为长度短的小型楔构件。
另外,楔构件16A、16B的外圆弧面16a其直径比外齿齿轮14大直径孔部14c的内周圆弧面稍小,而内圆弧面16b其直径比内齿齿轮15小直径轴部15c的外周圆弧面稍大,因而楔构件16A、16B的外圆弧面16a和内圆弧面16b两者便在偏心空间10中分别具有小间隙,从而可以由楔构件16A、16B吸收由外齿齿轮14大直径孔部14c的内周圆弧面和内齿齿轮15小直径轴部15c的外周圆弧面的加工误差所造成的偏心空间10的误差。
上述楔构件16A、16B的外圆弧面16a和内圆弧面16b两者的周长,是外圆弧面16a较长、内圆弧面16b较短(面积较小)这种构成,但这种通常的周长构成具有短的内圆弧面16b其面压变大而使得负荷集中于内齿齿轮15的小直径轴部15c这种可能。具体来说,参照图15的话,楔构件16A、16B的内圆弧面16b的周长分别是小直径轴部15c周长大约1/8大小。
因此,如图16所示,楔构件16A、16B的内圆弧面16b的周长将内圆弧面16b的周长形成得较长以便分别为小直径轴部15c周长大约1/3大小。另外,图16中内圆弧面16b的周长比外圆弧面16a的周长要长(外圆弧面16a的周长分别为小直径轴部15c周长大约1/4大小),但也可以是与小直径轴部15c的周长大致同等。
另外,上述楔构件16A、16B前端部16c一侧的外圆弧面16a上形成有缺口部16f,使上述楔解除构件19与该缺口部16f抵接。
图16(a)是座位靠背3(第2托架5)上没有负荷作用的状态,楔构件16B的内圆弧面16b与内齿齿轮15小直径轴部15c的外周圆弧面相接触的接触点即内齿承受点a和楔构件16B的外圆弧面16a与外齿齿轮14大直径孔部14c的内周圆弧面相接触的接触点即外齿承受点b两者的连线K,设定为处于外齿齿轮14的齿轮中心P2和内齿齿轮15的齿轮中心P1的外侧即处于错开位置,该连线K与齿轮中心P1相距距离j,该连线K与该相距距离j的齿轮中心P1的线条1两者的交点q为楔构件16B的内齿承受点a和外齿承受点b的作用点。另外,P3是其中一个楔构件16B的外圆弧面16a的中心,而P4则是其中一个楔构件16B的内圆弧面16b的中心。这里虽未图示,但楔构件16A也具有与楔构件16B相同的下述作用效果。
而且,如图16(b)所示,一旦座位靠背3让第2托架5受到顺时针旋转的负荷F,该负荷F便以内齿齿轮15的内齿15b和外齿齿轮14的外齿14b两者的啮合点为中心作用于内齿齿轮15的小直径轴部15c,由内齿承受点A承受该负荷,在通过楔构件16B向外齿承受点B传递时,楔构件16B的内齿承受点A和外齿承受点B两者的连线K设定为处于外齿齿轮14的齿轮中心P2和内齿齿轮15的齿轮中心P1的外侧。于是,即使距离j变窄至距离J而使得作用点q移动到作用点Q,楔构件16B的内齿承受点A和外齿承受点B两者的连线K也维持为处于外齿齿轮14的齿轮中心P2和内齿齿轮15的齿轮中心P1的外侧,因而楔构件16B便受到围绕外齿承受点B的旋转力(参照箭头H)。
其结果,楔构件16B的外圆弧面16a其后端部一侧从外齿承受点B在外齿齿轮14大直径孔部14c的内周圆弧面上强力咬入,而楔构件16B的内圆弧面16b其前端部一侧则从内齿承受点A在内齿齿轮15小直径轴部15c的外周圆弧面上强力咬入,因而即使楔构件16B承受来自座位靠背3的负荷F,也由于其作用于咬入方向,因而减小对于楔构件16B的冲击力,同时使座位靠背3不容易倾斜。另外,座位靠背3让第2托架5受到逆时针旋转的负荷F时也是同样的。
另外,可以通过降低脱出力使弹簧构件18为弹力小的小型弹簧构件,可以形成为收容于外齿齿轮14大直径孔部14c内侧的外形。
另外,楔构件16B的外圆弧面16a和内圆弧面16b两者的周长是大致同等或内圆弧面16b的周长较长(面积大致同等或较大)这种情形,因而内圆弧面16b其面压变小,从而负荷不容易集中于内齿齿轮15的小直径轴部15c。
此外,如图17(a)、图17(b)所示,通过上述把手7对操作轴20进行的旋转操作,例如图17(b)中一旦使楔解除构件19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参照箭头),通过楔解除部19e其中一个端部19f与楔构件16A的缺口部16f抵接在顺时针方向上按压,可使楔构件16A的咬入松开。随着该楔构件16A在顺时针方向上受到按压,通过弹簧构件18楔构件16B也在顺时针方向上受到按压,与前文所述相同,可以对第2托架5相对于第1托架4的角度即座位靠背3的前后倾角度进行调整。这时,由于设法使楔解除构件19的楔解除部19e与楔构件16B外圆弧面16a所形成的缺口部16f抵接,因而通过按压楔构件16B的外周附近朝向上述旋转力(参照箭头H)的方向,从而作用为在相反方向上顶起楔构件16A,因而可更容易松开楔构件16A的咬入。
上述实施方式中,由于设法将楔解除构件19的外周部以可旋转方式嵌合保持于外齿齿轮14的齿轮中心的大直径孔部14c内,因而楔解除构件19便在外齿齿轮14的大直径孔部14c中稳定旋转,而且也可将楔解除构件19形成为大型因而强度也得到提高。另外,楔解除构件19的形状变得简单,故制造成本降低。
另外,使该楔解除构件19与大直径孔部14c相嵌合时,用避让槽19a来避免楔解除构件19与楔构件16A、16B的不必要干扰。
另外,由于设法将楔解除构件19、对该楔解除构件19进行旋转操作用的操作轴20的变形部(固定部)20a插入固定于变形孔19d中以便无法旋转,只要将操作轴20活动嵌合于内齿齿轮15小直径轴部15c的孔部15e中,因而不需要使楔解除构件19的筒部嵌合于内齿齿轮15的小直径轴部15c内,从而可使小直径轴部15c的壁厚加厚,并可使操作轴20加粗,因而使得上述构件的强度提高。另外,不需要使楔解除构件19的筒部和操作轴20两者进行花键结合,而只要将操作轴20的变形部20a插入卡合于楔解除构件19的变形孔19d中,因而插入卡合结构简便。
上述实施方式是车辆用座位1的倾斜托架4、5的角度调整装置,但不言而喻,也可以适用于车辆用座位1的升降装置或车辆用电动车窗装置等主要是对其中一个托架4与另一个托架5的相对角度进行调整的托架4、5的角度调整装置。
[标号说明]
1-车辆用座位
2-座位缓冲体
3-座位靠背
4-第1托架
5-第2托架
10-偏心空间
14-外齿齿轮
14b-外齿
14c-大直径孔部
15-内齿齿轮
15b-内齿
15c-小直径轴部
16A、16B-楔构件
16a-外圆弧面
16b-内圆弧面
18-弹簧构件
19-楔解除构件
20-操作轴
AC-齿顶圆
DC-齿根圆
PC-基准圆
T1-齿顶高度部分
T1’-齿顶高度部分
T2-齿根深度部分
Y-齿宽
Y’-齿宽
a-1点
b、c-2点
h、i-2点
Claims (6)
1、一种托架的角度调整装置,包括:具有外齿齿轮的第1托架;具有其齿数比外齿齿轮多的内齿齿轮的第2托架;嵌入偏心空间的一对楔构件,所述偏心空间位于使所述外齿齿轮和内齿齿轮的一部分相互啮合时所产生的外齿齿轮的齿轮中心的大直径孔部和内齿齿轮的齿轮中心的小直径轴部之间;对所述一对楔构件在咬入方向上施力的弹簧构件;以及位于所述一对楔构件的咬入前端部间的楔解除构件,通过所述楔解除构件的旋转操作并利用楔解除构件使一对楔构件与弹簧构件一起在偏心空间中朝向松开方向回转,从而一边使小直径轴部相对于所述大直径孔部进行偏心运动、一边改变内齿齿轮相对于外齿齿轮的啮合位置来对第2托架相对于第1托架的角度进行调整,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齿齿轮的外齿其中至少一部分具有使操作轴的旋转力减轻的圆弧形状,所述内齿齿轮的内齿形状为与所述齿顶高度部分不相干扰的形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架的角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齿齿轮的外齿形状其距离从基准圆至齿顶圆的齿顶高度部分形成为以基准圆上的1点为中心的半圆形状,而距离从基准圆至齿根圆的齿根深度部分形成为底切形状,并且,所述内齿齿轮的内齿形状为与所述半圆形状的齿顶高度部分不相干扰的圆弧形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托架的角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齿齿轮的外齿形状将距离从基准圆至齿顶圆的齿顶高度部分降低,形成为以基准圆上的2点为中心的2个四分之一圆形组合得到的大致台状来使齿宽变宽,而距离从基准圆至齿根圆的齿根深度部分形成为底切形状,并且,所述内齿齿轮的内齿形状为与所述齿顶高度部分不相干扰的大致台状。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托架的角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齿根深度部分的底切形状为与齿顶高度部分连续的圆弧形状。
5、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托架的角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齿齿轮的内齿呈以基准圆上的2点为中心的2个四分之一圆形组合得到的形状。
6、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托架的角度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托架和第2托架,为其中一方设于座位靠背侧、其中另一方设于座位缓冲体侧来对座位靠背相对于座位缓冲体的前后倾角度进行调整的座位倾斜用构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4379690 | 2004-12-28 | ||
JP2004379690 | 2004-12-28 | ||
JP2005298506 | 2005-10-13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799454A true CN1799454A (zh) | 2006-07-12 |
CN100484802C CN100484802C (zh) | 2009-05-06 |
Family
ID=368098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101381622A Active CN100484802C (zh) | 2004-12-28 | 2005-12-27 | 托架的角度调整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323907B2 (zh) |
CN (1) | CN100484802C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494104A (zh) * | 2011-12-06 | 2012-06-13 | 许奉成 | 一种单切双圆弧齿轮 |
CN108615546A (zh) * | 2018-03-26 | 2018-10-02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 一种测量齿轮齿根残余应力角度调节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913242B2 (ja) * | 2013-09-13 | 2016-04-27 | シロキ工業株式会社 |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及びシート |
JP6443118B2 (ja) * | 2015-02-20 | 2018-12-26 |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 内歯歯車およびその転造用のダイス |
JP7399062B2 (ja) * | 2020-10-29 | 2023-12-15 | 株式会社Tf-Metal | 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の製造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2849542C2 (de) * | 1978-11-15 | 1982-11-04 | Keip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 Co Kg, 5630 Remscheid | Gelenkbeschlag für Sitze mit verstellbarer Rückenlehne, insbesondere Kraftfahrzeugsitze |
JPS62141358A (ja) * | 1985-12-17 | 1987-06-24 | Sumitomo Heavy Ind Ltd | 噛合機構における歯形 |
JP3967971B2 (ja) * | 2002-07-02 | 2007-08-29 | 株式会社今仙電機製作所 | 自動車シートの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
-
2005
- 2005-12-27 CN CNB2005101381622A patent/CN100484802C/zh active Active
-
2011
- 2011-09-13 JP JP2011199163A patent/JP5323907B2/ja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494104A (zh) * | 2011-12-06 | 2012-06-13 | 许奉成 | 一种单切双圆弧齿轮 |
CN108615546A (zh) * | 2018-03-26 | 2018-10-02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 一种测量齿轮齿根残余应力角度调节装置 |
CN108615546B (zh) * | 2018-03-26 | 2023-05-02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 一种测量齿轮齿根残余应力角度调节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5323907B2 (ja) | 2013-10-23 |
CN100484802C (zh) | 2009-05-06 |
JP2011255214A (ja) | 2011-12-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799452A (zh) | 托架的角度调整装置 | |
CN1799453A (zh) | 托架的角度调整装置 | |
CN1799454A (zh) | 托架的角度调整装置 | |
CN1252402C (zh) | 行星架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1035692A (zh) | 用于车辆部件尤其是机动车车座的调整装置和所述装置的组装方法 | |
CN1250900C (zh) | 反射镜可动型汽车用前灯 | |
CN1232378C (zh) | 摩擦搅动接合工具以及摩擦搅动接合方法 | |
CN1496891A (zh) | 车辆的座椅斜靠装置 | |
CN1296226C (zh) | 固定夹和使用这一固定夹的固定结构 | |
CN1533337A (zh) | 车前灯的安装结构 | |
CN1712271A (zh) | 车辆座椅铰接机构和包括该机构的座椅 | |
US20060283283A1 (en) | Shaft and hub coupling structure for recliners | |
CN1547534A (zh) | 车座用的配件 | |
CN1940350A (zh) | 齿轮及齿轮装置 | |
CN1762665A (zh) | 紧固工具 | |
CN101078428A (zh) | 滚子链传动装置 | |
CN1796175A (zh) | 倾斜调节装置 | |
CN101053909A (zh) | 用于去毛刺工具的去毛刺刀 | |
CN1886598A (zh) | 固紧结构、固紧方法和固紧件 | |
CN1664395A (zh) | 单向离合器的固定构造 | |
CN100346085C (zh) | 鼓式制动器装置 | |
CN1532403A (zh) | 内齿轮泵 | |
CN1919103A (zh) | 座椅斜倚装置 | |
CN1229561C (zh) | 汽车侧面通风窗的调节装置 | |
CN1990334A (zh) | 跨乘式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