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71630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71630A
CN1771630A CNA2005800002097A CN200580000209A CN1771630A CN 1771630 A CN1771630 A CN 1771630A CN A2005800002097 A CNA2005800002097 A CN A2005800002097A CN 200580000209 A CN200580000209 A CN 200580000209A CN 1771630 A CN1771630 A CN 17716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ug
terminal
contact site
connector
b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58000020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42603C (zh
Inventor
大仓健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Publication of CN17716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716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4260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42603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01R12/57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surface mountin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Abstract

一种插座本体,其通过插入或压配合的加强部件来加强,从而去除突台并且减小其宽度尺寸。各插座端子具有形成为大体U形的、可弹性变形的第一接触部。插头本体具有位于该插头本体上面的凹部。各插头端子具有:第二接触部,其沿该插头本体的侧壁设置并将与该插座端子的第一接触部接触;以及弯曲部,其形成为从该插头本体侧壁的上端部附近朝该凹部方向的大体倒U形形状。该插头端子的该弯曲部的曲率半径设定成在该插座端子的第一接触部的自由端从该弯曲部的顶点起接触该第二接触部侧且该插座端子很少由于与该弯曲部刮擦而翘曲的范围内为最小。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其包括用于在诸如移动电话的小型电子设备中在多个电路板之间或在一个电路板与电子元件之间进行电连接的插座和插头。
背景技术
现有的,包括插座和插头的连接器设置为在例如柔性印刷电路板(FPC)和硬质板的电路板之间进行电连接。现参照图7A至图7C、图8、图9A至图9C和图10来说明例如日本特开平No.2002-8753中记载的传统连接器。
如图7A至图7C和图8所示,插座50具有:插座本体51,其通过树脂模制形成为大体扁平的长方体形状;以及多个插座端子60,其沿插座本体51的长度方向排列成两行。从正面看,在插座本体51的中央部分形成有大体长方体形状的突台53,并且在突台53、沿长度方向的各侧壁54和沿宽度方向的各侧壁56之间形成有大体矩形形状的插槽52。
插座端子60通过压力加工将带状金属弯曲成预定形状来形成。在面向插槽52的各插座端子60的第一端部形成有与插头端子80(参照图9A至图9C和图10)接触的第一接触部61。在位于侧壁54外部的各插座端子60的第二端部形成有将焊接到电路板的导电图形上的第一端子部62。在插座本体51树脂模制之后,将各插座端子60压配合。
另一方面,如图9A至图9C和图10所示,插头70具有:插头本体71,其通过树脂模制形成为大体扁平的长方体形状;以及多个插头端子80,其沿插头本体71的长度方向排列成两行。在面向插座本体51的突台53的位置处形成将与突台53嵌合的大体长方体形状的嵌合槽72。在插头本体71的侧壁73上形成凸缘部74,以从插头本体71的背面侧(电路板侧)的边缘大体垂直于侧壁73突出。此外,在位于嵌合槽72侧的侧壁73的壁面上的四个位置处形成将与设置在插座50的突台53上的键槽55嵌合的嵌合突起75,从而分散在连接插座50和插头70时所施加的冲击。
插头端子80通过压力加工将带状金属弯曲成预定形状来形成。在沿侧壁73的外表面的各插头端子80的位置处形成与插座端子60的第一接触部61接触的第二接触部81。此外,在从凸缘部74向外突出的端部处形成焊接到电路板的导电图形上的第二端子部82。在通过树脂模制插头本体71的同时,通过嵌入模制将各插头端子80一体地固定到插头本体71上。
将插座50和插头70组装,以使各插座端子60的第一端子部62和各插头端子80的第二端子部82分别焊接在多个电路板的导电图形上。当插头70与插座50的插槽52嵌合时,插座50的突台53与插头70的嵌合槽72相应嵌合,并且插座端子60的第一接触部61与插头端子80的第二接触部81弹性变形地接触。结果,安装有插座50的电路板与安装有插头70的电路板电连接。
通常,当在插座本体51上形成与插头本体71嵌合的插槽52时,插座本体51的机械强度变弱,从而其容易变形。在上述传统的连接器中,为了增加插座本体51的机械强度,在插槽52内设有突台53,并且在插头本体71上形成将与突台53嵌合的嵌合槽72。因此,传统的连接器存在这样的问题,即突台53的尺寸使得插座本体51和插头本体71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变得更大。
此外,在插头端子80的前端附近设置曲面部83,以使插座端子60与插头端子80平稳地接触,但是这需要在插头本体71上设置嵌合槽72,从而难以采用将曲面部83的前端勾挂到插头本体71上的构造。因此,例如,当将插头70倾斜地从插座50拔出或插入插座50时,插头本体71可能会变形,并且插头端子80的曲面部83的前端可能被抬起并从插头本体71上脱落。
再有,对于插座端子60的第一接触部61而言,插座端子60的一对彼此面对的第一接触部61之间的距离设定为窄于将与该对插座端子60接触的插头端子80的一对第二接触部81之间的距离,从而在插座50与插头70连接的状态下产生接触压力。在插座50与插头70连接时,各插座端子60的自由端与插头端子80的曲面部83接触、在曲面部83上滑动并向第二接触部81移动。然而,当曲面部83的曲率半径制得太小时,插座端子60的自由端可能无法在曲面部83上平稳滑动,并且插座端子60的自由端可能被刮擦,从而第一接触部61可能会由于翘曲(buckling)导致变形。因此,存在减小插头端子80的曲面部83的(外表面)的曲率半径的限制。因为插头本体71的侧壁73的厚度受插头端子80的曲面部83的曲率半径的影响,所以存在减小侧壁73的厚度的限制,换句话说,存在减小插头70的宽度的限制。
同时,在用于诸如移动电话的小型电子设备中,插座端子60和插头端子80的间距(pitch)非常窄,窄至例如为0.4mm的程度。另外,电子设备小型化需要进一步使连接器小型化。另一方面,连接器在长度方向(插座端子60和插头端子80的排列方向)上的尺寸依赖于插座端子60和插头端子80的间距和数量。再者,由于要确保绝缘距离,所以使插座端子60和插头端子80的间距更窄受到限制。因此,可以通过减小连接器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来实现连接器的小型化。所以,当通过去除插座本体51的突台53使连接器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制得更小时,插座本体51和插头本体71的机械强度就存在问题。然而,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将加强部件插入或压配合到插座本体51和插头本体71中来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宽度方向的尺寸缩减的连接器,通过本发明,在插座与插头连接时,可以防止由于翘曲导致的插座端子的变形,且可以防止插头端子从插头本体脱落。
根据本发明一个方案,本发明的连接器包括:
插头,其包括:插头本体,该插头本体由绝缘材料制成;以及一个或多个插头端子,所述插头端子固持在该插头本体的侧壁上;以及
插座,其包括:插座本体,该插座本体由绝缘材料制成,并具有与该插头嵌合的插槽;以及一个或多个插座端子,所述插座端子固持在该插座本体的该插槽的侧壁上,并在该插头与该插槽嵌合时与所述插头端子接触;
该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该插座本体具有加强部件,该加强部件插入或压配合到该插座本体中;
该插座端子具有第一接触部,其设置在该插槽内,且形成为大体U形形状并可弹性变形;
该插头本体具有凹部,该凹部位于将与该插座本体的插槽嵌合的一侧的第一表面上;
该插头端子具有:第二接触部,其沿该插头本体的侧壁设置并与该插座端子的第一接触部接触;以及弯曲部,其形成为从该插头本体的侧壁的第一表面侧的一端附近朝向该凹部的大体倒U形的形状;
该插头端子的该弯曲部从该弯曲部的顶点起的在至少该第二接触部侧的曲率半径设定成在该大体U形的该插座端子的第一接触部的自由端从该弯曲部的顶点起接触于该第二接触部侧且该插座端子很少由于与该弯曲部刮擦而导致翘曲的范围内为最小。
根据此构造,通过去除插座本体的突台,该连接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可制得小于传统连接器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此外,至少对于该插头而言,该插头端子的该弯曲部形成为大体倒U形的形状并且延伸至该凹部,从而使这部分起到加强该插头本体的作用。再有,该插座本体能通过插入或压配合该加强部件来加强。由此,即使去除传统连接器中的插座本体的突台,也能保持该插座本体的机械强度。
再有,由于该插头端子的弯曲部的前端延伸至该插头本体的凹部,所以该插头端子的前端钩挂在该插头本体上。由此,即使当该插头本体变形时,该插头端子的前端也不会从该插头本体抬起,从而可以避免该插头端子从该插头本体上脱落。
再有,在该插头连接到该插座时,尽管该插座端子的大体U形的第一接触部的自由端接触该插头端子的弯曲部,但该插座端子的第一接触部的自由端从该弯曲部的顶点起接触于该第二接触部侧,从而该插座端子的第一接触部的自由端在该插头端子的弯曲部上滑动的同时朝该第二接触部侧移动。然后,该插座端子的第一接触部与该插头端子的第二接触部接触,从而该插座端子和该插头端子电连接。由于该弯曲部的曲率半径设定成在该插座端子由于与该弯曲部刮擦而未有翘曲的范围中为最小,所以该插座端子的第一接触部的自由端很少与该弯曲部刮擦,从而在实现该连接器小型化的同时可以防止该插座端子由于翘曲导致的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连接器在其插座和插头处于分离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根据上述实施例的连接器在其插座和插头处于连接状态下的侧剖视图。
图3A是示出根据上述实施例的连接器的插座的正视图;图3B是该插座的右视图;以及图3C是该插座的仰视图。
图4是上述插座的侧剖视图。
图5A是示出根据上述实施例的连接器的插头的正视图;图5B是该插头的右视图;以及图5C是该插头的仰视图。
图6A是图5A中的A-A线的剖视图;以及图6B是图5A中B-B线的剖视图。
图7A是示出传统连接器的插座的前视图;图7B是该插座的右视图;以及图7C是该插座的仰视图。
图8是上述传统连接器的插座的侧剖视图。
图9A是示出传统连接器的插头的正视图;图9B是该插头的右视图;以及图9C是该插头的仰视图。
图10是上述传统连接器的插头的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连接器。例如,此实施例的连接器1用于在诸如移动电话的小型电子设备中的多个电路板之间或电子元件和电路板之间进行电连接,并且连接器1包括如图1所示的插座10和插头30。特别地,在翻盖手机(flip phone)中,电路板被分成多片,并且柔性印刷电路板(FPC)用于铰接部。作为实例,此连接器1用于电连接具有柔性的FPC和硬质电路板。例如,插座10通过焊接安装在形成于硬质电路板上的导电图形上,而插头30通过焊接安装在FPC上的导电图形上。然后,如图2所示,通过连接插头30与插座10,硬质电路板和FPC能够电连接。
如图1和图3A至3C所示,插座10具有:插座本体11,其通过树脂模制形成为扁平的长方体形状;以及多个插座端子20,其沿插座本体11的长度方向上的侧壁13排列成两行。从正面看,在插座本体11的中央部分形成大体矩形的插槽12。在插座本体11面向插头30的平面上且在插槽12长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附近设有朝插头30侧突出的大体方角U形导向壁15。在导向壁15的内周边(即,插槽12侧)形成斜面15a。
如图2和图4所示,各插座端子20通过压力加工将带状金属弯曲成预定形状来形成。在插座本体11树脂模制之后将各插座端子20压配合。如上所述,由于各插座端子20之间的间距非常窄,窄至0.4mm的程度,所以形成插座端子20并将这些插座端子20依次压配合到形成在插座本体11的侧壁上的槽中是不现实的。因此,对板状金属母材(plate base metal)的一侧进行槽加工以形成梳状部,并且对该梳状部进一步压力加工成预定形状。然后,将在金属母材的基体上排成一行的插座端子20同时压配合到在插座本体11的侧壁13上形成的槽中。最后,将各插座端子20从该金属母材上切断。
插座端子20具有:固持部21,其形成为大体倒U形的形状,并以夹紧插座本体11的侧壁13的边缘部的方式固持在插座本体11上;挠曲部(第一接触部)22,其从固持部21位于插槽12内的部分连续地形成,并具有与固持部21的大体倒U形形状相反的大体U形形状;以及端子部23,其焊接在电路板的导电图形上,并形成为从固持部21位于侧壁13的外侧面的下端部(安装在电路板上的侧端部)沿大体垂直于侧壁13的方向向外突出。挠曲部22在大体垂直于插槽12内的侧壁13的方向上是弹性的。此外,在挠曲部22上通过弯曲成形形成向背离固持部21的方向突出的接触凸部24(第一接触部的自由端)。
另外,如图3B所示,端子加强金属配件14通过嵌入模制埋置于插座本体11长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内。端子加强金属配件14具有:一对固定部14a,其分别从插座本体11的侧壁13的下端向外突出;以及连接部14b,其大体为倒U形的形状,其连接在一对固定部14a之间,并埋置于插座本体11内。端子加强金属配件14的固定部14a设置成与插座端子20的端子部23的高度大体相同。当插座端子20的端子部23焊接在电路板的导电图形上时,端子加强金属配件14的固定部14a同时焊接在电路板的焊接区(lands)上。因此,能够加强插座本体11对电路板上的固定强度。此外,通过端子加强金属配件14的固定部14a可降低在插座10和插头30连接时施加到插座端子20的应力。
如图1和图5A至图5C所示,插头30具有:插头本体31,其通过树脂模制形成为细长的大体长方体形状;以及多个插头端子40,其沿插头本体31长度方向上的两个侧壁33排列成两行。在插头30的长度方向上,在两相邻的插头端子40之间形成各个隔断壁35以与两侧壁33连接。如图6A所示,在插头30的宽度方向上,一对插头端子40彼此面对地设置在由两个隔断壁35封闭的空间内,且在一对插头端子40之间形成凹部32,换句话说,在插座本体11的将与插槽12嵌合的一侧的第一表面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形成凹部32。而且,在各侧壁33的下端(将安装到电路板上的第二表面侧的端部)附近,凸缘部34沿长度方向形成为在大体垂直于侧壁33的方向上向外突出。
如图2和图6所示,各插头端子40通过压力加工将带状金属弯曲成预定形状来形成。当通过树脂成型插头本体31时,通过嵌入模制将各插头端子40与插头本体31成为一体。插头端子40形成为沿插头本体31的侧壁33的外壁行进,并且具有:第二接触部41,其将与插座端子20的接触凸部24接触;端子部42,其从凸缘部34沿大体垂直于侧壁33的方向向外突出,并且将焊接在电路板的导电图形上;以及弯曲部43,其形成为从侧壁33的顶点附近横跨侧壁33并延伸至凹部32的底部附近的大体倒U形形状。弯曲部43的外表面侧的曲率半径设定成最小的曲率半径,以使端子20的挠曲部(第一接触部)22很少由于与弯曲部43刮擦而翘曲。
与上述插座端子20相似,由于各插头端子40之间的间距非常窄,窄至0.4mm的程度,所以形成插头端子40并将这些插头端子40依次插入到用于树脂模制插头本体31的模具中是不现实的。因此,对板状金属母材的一侧进行槽加工以形成梳状部,随后将该梳状部进一步压力加工成预定形状。然后,将在金属母材的基体上排成一行的插头端子40同时插入到用于成型插头本体31的模具中。最后,在通过嵌入模制将插头本体31和插头端子40成为一体之后,将各插头端子40从该金属母材切断。
此外,用作端子加强金属配件的插头端子的损耗脚(loss pin)40a通过嵌入模制埋置于在插头本体31长度方向上的两个端部而与插头本体31成为一体。损耗脚40a与插头端子40一样形成在同一金属母材上,并且具有与图6B所示大体相同的横截面形状。然而,各损耗脚40a对应于第二接触部41的部分埋置到插头本体31的两个端部中,以使其不会暴露。此外,将对应于端子部42的损耗脚40a的固定部42a切成短于插头端子40的端子部42,以便与插头本体31宽度方向上的最大尺寸大体相同。当插头端子40的端子部42焊接在电路板的导电图形上时,损耗脚40a的固定部42a同时焊接在电路板的焊接区上。由此,加强了插头本体31对电路板的固定强度。此外,通过损耗脚40a的固定部42a可降低在插座10与插头30连接时施加到插头端子40的应力。
根据如上述构造的此实施例的连接器1的插座10和插头30分别安装在两个将要电连接的电路板上。具体地,插座10的插座端子20的端子部23焊接在例如硬质电路板的一个电路板的导电图形上,而插头30的插头端子40的端子部42焊接在例如FPC的另一电路板的导电图形上。当插头30与插座10的插槽12嵌合时,插座10的插座端子20电连接于插头30的插头端子40。同时,硬质电路板的导电图形经由插座端子20和插头端子40电连接于FPC的导电图形。
因此,当连接插座10和插头30时,插座端子20的接触凸部(第一接触部22的自由端)24接触设置于插头端子40前端部上的大体倒U形弯曲部43的外表面侧。然而,插头端子40的弯曲部43的曲率半径设定为至少插座端子20由于与弯曲部43刮擦而很少翘曲的最小曲率半径。由此,在防止插座端子20翘曲的同时,能够减小插头本体31宽度方向的尺寸并能够使连接器1小型化。此外,大体倒U形的弯曲部43插入到插头本体31中,从而其横跨凹部32各侧的侧壁33,并且弯曲部43的一端钩挂在凹部32的底面上。由此,即使在插座10和插头30连接时插头本体31变形,插头端子40也很少会由于从插头本体31的表面上抬起而脱落。
另外,当插头30与插座10的插槽12嵌合时,设置在插槽12的周边部分的导向壁15的斜面15a起引导插头30的作用。因此,即使插头30对插座10的相对位置稍有差异,插头30也能容易地与插槽12嵌合。
此外,如图1、图2、图5C和图6A所示,插座端子20的接触凸部24在插头端子40的第二接触部41上滑动的位置处设有突起44和凹槽45。具体地,如图1和图5C所示,突起44形成于稍高于(端子部42的突起的相对侧)插头端子40高度方向上的中央的位置处。在突起44的外表面形成有斜面44a,以使在越接近端子部42的突起44的部分的尺寸变得越大。凹槽45是沿插头端子40的高度方向延伸的沟槽形状,并且具有两个斜面,,所述斜面的深度在越接近于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变得越深,从而在插头端子40宽度方向的截面,即沿与上述高度方向成直角交叉的方向的截面形成为大体V形形状。凹槽45在插头端子40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形成为比突起44的宽度尺寸大且比接触凸部24的宽度尺寸小。另外,凹槽45在插头端子40的高度方向上的尺寸和位置设定在插座端子20的接触凸部24在第二接触部41上滑动的范围内。
根据此构造,在如图2所示的插头30完全插入到插座10的插槽12中的状态下,接触凸部24接触凹槽45的两个侧部,并且突起44从接触凸部24置于插槽12的底面侧。此外,在将插头30插入到插座10的插槽12的过程中,接触凸部24弹性地接触插头端子40的第二接触部41内的凹槽45的两侧。再有,接触凸部24接触突起44的范围与接触凸部24接触接触凹槽45两侧的范围不重叠。由此,即使在插座10和插头30连接之前有异物粘附在插座端子20的接触凸部24上或粘附在插头端子40的第二接触部41上,在接触凸部24在第二接触部41的表面上滑动的过程中,异物也可以落入凹槽45中。因此,与在插头端子40的第二接触部41上未设置凹槽45的情况相比,异物夹入接触凸部24和第二接触部41之间的可能性变得更低。换句话说,通过在插头端子40的第二接触部41上设置突起44和凹槽45,可以避免由于异物导致的插座端子20和插头端子40之间的不良接触。此外,接触凸部24在凹槽45的两侧的两个位置处接触,从而可以提高插座端子20和插头端子40的接触可靠性。再有,凹槽45设置在接触凸部24的滑动范围内的插头端子40的第二接触部41上,从而与将凹槽45设置在接触凸部24的滑动范围以外的部位上的情况相比,粘附在接触凸部24上的异物必定能落入凹槽45中。
此外,当将力沿从插座10的插槽12拔出的方向施加给插头30时,插座端子20的接触凸部24接触插头端子40的突起44,从而接触凸部24受到来自突起44的阻力。因此,具有插头30难于从插座10的插槽12拔出的优点。而且,当插头30插入到插座10的插槽12中时,插座端子20的接触凸部24接触插头端子40的突起44。然而,由于斜面44a以其突出尺寸在越靠近端子部42的位置处变得越大的方式形成在突起44上,所以将插头30插入插槽12中时的阻力小于将插头30从插槽12拔出时的阻力。此外,由于凹槽45的位置和形状以在接触凸部24上与突起44接触的范围和与凹槽45的两侧接触的范围不重叠的方式来设定,所以在接触凸部24在突起44的表面上滑动时,由接触凸部24推动的异物会落入凹槽45中且很少夹入接触凸部24和第二接触部41之间。
在此实施例中,插座端子20的接触凸部24与插头端子40的第二接触部41上的凹槽45的两侧弹性地接触,并且异物在接触凸部24在第二接触部41的表面上滑动的过程中落入凹槽45中,从而降低了异物夹入接触凸部24和第二接触部41之间的可能性,并且提高了接触可靠性。然而,插座端子20的接触凸部24和插头端子40的第二接触部41的形状和接触条件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的说明。例如,与插头端子40的第二接触部41接触的插座端子20的接触凸部24的表面以形成为,其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比两侧部更向插头端子40的第二接触部41突出的形状(例如曲面形状)。在这样的情况下,插座端子20的接触凸部24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进入凹槽45中,并且在两个位置与凹槽45中的两斜面或凹槽45的开口边缘相接触。尽管与插座端子20的接触凸部24和插头端子40的第二接触部41在平面上彼此接触的情况相比,本实施例的插座端子20的形状变得复杂,但是接触凸部24和第二接触部41的接触面积变得较小,从而增加了接触压力。结果,异物可以容易地从接触凸部24和第二接触部41之间排出,从而提高插座端子20和插头端子40的接触可靠性。
此外,将插头端子40的弯曲部43中至少从弯曲部43的顶点起的在第二接触部41侧中的曲率半径设定为在如下范围内为最小已足够,该范围为:在插头30与插座本体11的插槽12嵌合时,插座端子20的大体U形的挠曲部(第一接触部)22的接触凸部(自由端)24从插头端子40的弯曲部43的顶点起与第二接触部41侧接触,并且插座端子20不会由于与弯曲部43刮擦而导致翘曲。例如,通过将插头端子40的弯曲部43中从弯曲部43的顶点起的与第二接触部41相对的部分的曲率半径设定为小于从弯曲部43的顶点起的在第二接触部41侧的部分的曲率半径,插头30的宽度尺寸可以被制造得更小,换句话说,连接器1的宽度尺寸可以被制造得更小。
本申请基于在日本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04-107303,其内容通过引证在此并入。
尽管已经参照附图借助实例充分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应当理解,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各种变化和修改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除非这样的变化和修改脱离了本发明的范围,否则他们都应被解释为包含在本发明中。

Claims (9)

1、一种连接器,包括:
插头,其包括:插头本体,该插头本体由绝缘材料制成;和一个或多个插头端子,所述插头端子固持在该插头本体的侧壁上;以及
插座,其包括;插座本体,该插座本体由绝缘材料制成并具有与该插头嵌合的插槽;和一个或多个插座端子,所述插座端子固持在该插座本体的插槽的侧壁上并在该插头与该插槽嵌合时与所述插头端子接触;
其特征在于:
该插座本体具有加强部件,该加强部件插入或压配合于该插座本体中;
该插座端子具有第一接触部,该第一接触部设置在该插槽内,形成大体U形的形状,并且可以弹性变形;
该插头本体具有凹部,该凹部位于将与该插座本体的插槽嵌合的一侧的第一表面上;
该插头端子具有:第二接触部,该第二接触部沿该插头本体的侧壁设置并与该插座端子的第一接触部接触;以及弯曲部,该弯曲部形成为从该插头本体的侧壁的第一表面侧的一端附近朝向该凹部的大体倒U形形状;
该插头端子的该弯曲部从该弯曲部的顶点起的在至少该第二接触部侧的曲率半径设定为在该插座端子的大体U形的第一接触部的自由端从该插头端子的弯曲部的顶点起接触于该第二接触部侧且该插座端子很少由于与该弯曲部刮擦而翘曲的范围内为最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插头端子的弯曲部从该弯曲部的顶点起的与该第二接触部相反一侧的曲率半径小于从该弯曲部的顶点起的该第二接触部侧的曲率半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该插头端子的第二接触部上沿该插头的高度方向朝向与该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依次地设置突起和凹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突起形成在从该插头端子的高度方向的中央稍微更靠近该第一表面的位置处。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该突起的外表面,以该突起在越靠近与该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的部分处的突起尺寸变得越大的方式形成斜面。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凹槽是沿该插头端子的高度方向延伸的沟槽形。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凹槽具有两个斜面,所述斜面的深度越接近宽度方向上的中央越深,以使该插头端子在宽度方向上的截面形成为大体V形的形状。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凹槽沿该插头端子宽度方向的宽度尺寸形成为大于该突起的宽度尺寸且小于该插座端子的第一接触部的宽度尺寸。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凹槽沿该插头端子高度方向的尺寸和位置设定在该插座端子的第一接触部在该第二接触部上滑动的范围内。
CNB2005800002097A 2004-03-31 2005-03-28 连接器 Active CN10044260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07303A JP2005294034A (ja) 2004-03-31 2004-03-31 コネクタ
JP107303/2004 2004-03-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71630A true CN1771630A (zh) 2006-05-10
CN100442603C CN100442603C (zh) 2008-12-10

Family

ID=3506410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800002097A Active CN100442603C (zh) 2004-03-31 2005-03-28 连接器
CNU2005200045687U Expired - Lifetime CN2789959Y (zh) 2004-03-31 2005-03-31 连接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5200045687U Expired - Lifetime CN2789959Y (zh) 2004-03-31 2005-03-31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7195494B2 (zh)
EP (1) EP1732170B1 (zh)
JP (1) JP2005294034A (zh)
KR (1) KR100753922B1 (zh)
CN (2) CN100442603C (zh)
TW (1) TWI251375B (zh)
WO (1) WO2005096445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97697B2 (en) 2006-09-29 2009-03-03 Omron Corporation PCB connector including plug and socket contacts for easy positioning
CN102474030A (zh) * 2009-06-29 2012-05-23 Human电子株式会社 板对板连接器
CN106329202A (zh) * 2015-06-30 2017-01-11 Smk株式会社 连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94034A (ja) * 2004-03-31 2005-10-20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コネクタ
JP4563915B2 (ja) * 2005-10-21 2010-10-2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4207952B2 (ja) 2005-12-15 2009-01-14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KR100968327B1 (ko) * 2007-03-14 2010-07-08 파나소닉 전공 주식회사 다극동축커넥터
JP4386089B2 (ja) * 2007-03-27 2009-12-16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配線基板に対するコネクタレセプタクルの実装構造
JP4412347B2 (ja) * 2007-04-24 2010-02-10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接続体
JP2008270085A (ja) * 2007-04-24 2008-11-06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コネクタ
CN201060970Y (zh) * 2007-06-11 2008-05-14 江苏华富电子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2009120150A (ja) * 2007-11-19 2009-06-04 Aisin Seiki Co Ltd 電気接点機構
CN201160164Y (zh) * 2008-01-05 2008-12-03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5253129B2 (ja) * 2008-12-19 2013-07-31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JP4374074B1 (ja) * 2009-06-10 2009-12-02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接続用端子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コネクタ
JP2012099276A (ja) * 2010-10-29 2012-05-24 Jst Mfg Co Ltd コンタクト及びコネクタ
JP5214798B1 (ja) * 2011-12-27 2013-06-19 株式会社東芝 電子機器
US8888506B2 (en) * 2013-01-29 2014-11-18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Connector
WO2014132284A1 (ja) * 2013-02-27 2014-09-0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ヘッダならびにソケット
JP5751434B2 (ja) * 2013-04-19 2015-07-22 Smk株式会社 基板接続コネクタを使用した基板接続構造
JP6712794B2 (ja) * 2014-08-07 2020-06-2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ヘッダならびにソケット
JP6473990B2 (ja) * 2014-08-07 2019-02-2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ソケット
JP6537890B2 (ja) * 2014-09-26 2019-07-03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7366653B2 (ja) * 2019-09-06 2023-10-23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61407B2 (ja) 1992-06-25 1996-12-11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高温高圧容器の冷却装置
JP2551493Y2 (ja) * 1992-07-14 1997-10-22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脱着コネクタ
JP3026335B2 (ja) * 1992-09-25 2000-03-27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3617220B2 (ja) * 1996-11-26 2005-02-02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3321553B2 (ja) 1997-10-08 2002-09-0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Bi−CMOS集積回路装置の製造方法
JPH11260505A (ja) * 1998-03-13 1999-09-24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コネクタ
JPH11329622A (ja) * 1998-05-20 1999-11-30 Omron Corp コネクタ構造
JP2002008753A (ja) * 2000-06-16 2002-01-11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コネクタ
JP4205874B2 (ja) * 2001-06-26 2009-01-07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000935B2 (ja) * 2002-07-23 2007-10-31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低背型コネクタ
JP2004111081A (ja) * 2002-09-13 2004-04-08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コネクタ
KR100511180B1 (ko) * 2003-02-19 2005-08-30 재영솔루텍 주식회사 전자커넥터 제조방법
US6827588B1 (en) * 2003-06-12 2004-12-07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Low profile board-to-board connector assembly
US6793506B1 (en) * 2003-08-27 2004-09-21 Molex Incorporated Board-to-boar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US6811411B1 (en) * 2003-09-12 2004-11-02 Molex Incorporated Board-to-boar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JP2005294034A (ja) * 2004-03-31 2005-10-20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コネクタ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497697B2 (en) 2006-09-29 2009-03-03 Omron Corporation PCB connector including plug and socket contacts for easy positioning
CN102474030A (zh) * 2009-06-29 2012-05-23 Human电子株式会社 板对板连接器
CN106329202A (zh) * 2015-06-30 2017-01-11 Smk株式会社 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732170A4 (en) 2008-03-26
US7195494B2 (en) 2007-03-27
CN2789959Y (zh) 2006-06-21
EP1732170B1 (en) 2013-06-26
EP1732170A1 (en) 2006-12-13
JP2005294034A (ja) 2005-10-20
KR100753922B1 (ko) 2007-08-31
WO2005096445A1 (ja) 2005-10-13
US20060234525A1 (en) 2006-10-19
CN100442603C (zh) 2008-12-10
TWI251375B (en) 2006-03-11
KR20060005401A (ko) 2006-01-17
TW200534540A (en) 2005-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771630A (zh) 连接器
CN2789960Y (zh) 连接器
CN100446350C (zh) 连接器
CN1192463C (zh) 印刷布线板用接插件
US9577379B2 (en) Connector
CN1165100C (zh) 电连接器
CN1242517C (zh) 具有锁合功能的薄形电连接器
CN1612427A (zh) 卡用连接器
CN1230945C (zh) 卡边连接器
CN1147034C (zh) 薄型电连接器
CN1113587C (zh) 印刷电路板
CN1135667A (zh) 连接器的插头接点及其加工方法
CN1230946C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1248371C (zh) 一种卡连接器
CN1732595A (zh) 可动型连接器用触头及使用其的可动型连接器
CN2736962Y (zh) 电子卡连接器
CN2724239Y (zh) 电连接器
CN1808778A (zh) 卡连接器
CN1287491C (zh) 电连接器
CN1287489C (zh) 电连接器
CN1638197A (zh) 电插接装置或插接器
CN1614829A (zh) 多连接型插头连接器以及纵叠型和横置型插座连接器
CN1290231C (zh) 微型化的连接器
CN1172383C (zh) 使用蓄电池的仪器设备用插座
WO2002082584A2 (en) Electrical terminal tail align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