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74030A - 板对板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板对板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74030A
CN102474030A CN2010800294518A CN201080029451A CN102474030A CN 102474030 A CN102474030 A CN 102474030A CN 2010800294518 A CN2010800294518 A CN 2010800294518A CN 201080029451 A CN201080029451 A CN 201080029451A CN 102474030 A CN102474030 A CN 1024740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board
rake
female terminal
protru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2945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润植
曺永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MAN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MAN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09005827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0920426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09008980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0937009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HUMAN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MAN 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740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7403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 H01R13/246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tact point
    • H01R13/249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characterized by the contact point multiple contact poi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0Pins, blades, or sockets shaped, or provided with separate member, to retain co-operating parts together

Abstract

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多数的母端子相对排列结合的结合槽形成在其上面的连接器母座、与上述结合槽赛结合并与上述母端子之间形成电接触点的多数的公端子相对排列结合的结合凸起凸出形成在其上面周边的连接器公座,上述母端子包括收容于上述结合槽的‘U’形收容部、在上述收容部的各两侧面的中途向结合槽的内侧方向凸出的第1阻挡凸起,上述公端子包括按上述结合凸起的外周面形成的‘U’形插入部、在上述插入部的各两侧面的中途向结合凸起的外侧方向凸出的第2阻挡凸起,上述公母端子之间通过第1阻挡凸起和第2阻挡凸起的弹性变化相互安装/脱离。因此,本发明的板对板连接器是,当上述公母端子的安装/脱离时,母端子向两侧方向对称变形,上述安装/脱离时带来的应力会分散到两侧,结果长时间使用也可以保持上述公母端子之间的稳定结合状态。

Description

板对板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具体公开一种在形成电接触点的公母端子的两侧设有阻挡凸起而提高上述公母端子之间的结合力,并对上述公母端子起作用的应力分散到两侧,因此,当长时间使用板对板连接器时,可以保持公母端子之间的稳定接触状态的板对板连接器。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应用在电气、电子产业方面的电气连接器是,连接两个以上的电气或电子配件的手段,按照电气、电子产业的发展,其使用频率也大大增加,特别,很难生产两个以上配件的一体化产品,或者特地生产个个配件时,更需要这种连接器。
这样的电气连接器是,由设有多数的母端子的连接器母座和设有多数的公端子的连接器公座组成的,通过它们之间的物理结合,保持上述公母端子之间的稳定接触状态,因此,能保持恒定电流。
如上所述的电气连接器的具体结构详细公开在下列[文献1]等,特别下列[文献1]涉及一种双板之间电气连接的板对板连接器。
就是说,上述板对板连接器如图1、图2所示,由多数的母端子(22)相对排列结合的连接器母座(20)和多数的公端子(12)相对排列结合的连接器公座(10)组成。
此时,上述连接器母座(20)与连接器公座(10)之间形成物理结合结构,当连接器母座(20)与连接器公座(10)结合时,上述母端子(22)与公端子(12)之间形成电接触点。
为的是,上述公端子(12)设有插入母端子(22)的‘U’形插入部(12a),上述母端子(22)设有与上述插入部(12a)赛结合的‘U’形收容部(22c),通过上述插入部(12a)与收容部(22c)之间的物理结合,公母端子(12,22)之间能够保持稳定电接触状态。
应用上述现有技术的板对板连接器时,母端子(22)的一侧(22c2)会弹性变化而形成与公端子(12)之间的电接触点,因而上述公母端子(12,22)之间加一点点的力量就容易结合,反而,这意味着公母端子(12,22)之间加一点点的冲击就容易分离。
并且,由于上述公母端子(12,22)之间的安装/脱离时带来的应力只集中在上述母端子(22)的一侧(22c2),长时间使用上述板对板连接器时,上述变形部位的弹性会降低,结果不能保持公母端子(12,22)之间的稳定电接触点。
并且,应用上述现有技术的板对板连接器时,上述母端子的一侧(22c2)通过非对称形成在公端子(12)的凸起(12d1,12d2)和形成在母端子的一侧的凸起(22d)变形而公母端子(12,22)之间才能结合,因而接触程度会降低。
因此,用户不能确定上述公母端子(12,22)之间的正常结合与否,当板与板之间接触不良的情况下,用户使用上述接触不良板的电气产品时,肯定出上述电器产品的故障、以及产品受损。
[文献1]韩国公开专利第2007-0116706号(2007.12.11.公开)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公母端子之间的结合时,需要一点点的力量,公母端子之间的分离时,反而需要较大的力量,并包括公母端子之间的结合结构的板对板连接器。
并且,本发明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公母端子的安装/脱离时,使得对母端子起作用的应力分散,长时间使用板对板连接器也能保持上述公母端子之间的稳定电接触状态的板对板连接器。
并且,本发明的还有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公母端子之间的接触程度,用户能够确定上述公母端子之间的正常结合否的板对板连接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板对板连接器,本发明的重点在于:包括多数的母端子相对排列结合的结合槽形成在上面的连接器母座、与上述结合槽赛结合并与上述母端子之间形成电接触点的多数的公端子相对排列结合的阻挡凸起凸出形成在上面周边的连接器公座,上述母端子包括收容于上述结合槽的‘U’形收容部和在上述收容部的两侧面的中途向内侧方向对称凸出的第1阻挡凸起,上述公端子包括按上述结合凸起的外周面形成的‘U’形插入部和在上述插入部的两侧面的中途向外侧方向对称凸出的第2阻挡凸起,上述公母端子之间通过相对对称的上述第1阻挡凸起和第2阻挡凸起的弹性变化可以安装/脱离的。
并且,本发明的重点在于:上述第1阻挡凸起由从收容部的入口向上述插入部的插入方向凸出的高度逐渐上升的第1倾斜部和从上述第1倾斜部延伸而按上述插入方向凸出的高度逐渐降低的第2倾斜部组成,上述第1,2倾斜部的接触点之间的宽度比上述插入部的两侧面之间的宽度小,上述第2倾斜部的倾斜度比第1倾斜部的倾斜度大。
并且,本发明的重点在于:上述赛结合时,上述结合槽的内侧面与上述收容部之间形成空间部,使得第1阻挡凸起容易变形。
并且,本发明的重点在于:上述收容部的两侧面与底面之间通过倾斜面连接,使得缓冲由上述第1阻挡凸起的变形而成的冲击。
并且,本发明的重点在于:上述第2阻挡凸起由按插入方向凸出的高度逐渐上升的第3倾斜部、从上述第3倾斜部向与插入部的两侧面平行的方向延伸而成的直线接触部、以及上述直线接触部与插入部的底面连接并按插入方向凸出的高度逐渐降低的第4倾斜部组成,当赛结合时,收容部的两侧面与第2阻挡凸起的直线接触部之间、以及上述第1阻挡凸起与插入部的两侧面之间形成电接触点。
并且,本发明的重点在于:上述母端子还包括与从收容部的两端延伸而形成在结合槽的各两侧的第1固定槽结合的母端子的固定部、以及与上述母端子的固定部垂直并向连接器母座的外侧形成的母端子的焊接部,上述母端子的焊接部通过第1焊接倾斜部与上述母端子的固定部的一侧端部连接,上述第1焊接倾斜部的宽度比母端子的焊接部的宽度以及母端子的固定部的宽度小。
并且,本发明的重点在于:上述母端子的固定部各两侧形成至少一个第1楔形凸起,使得防止上述连接器母座的母端子被剥离,当上述母端子与连接器母座结合时,上述母端子的固定部的另外一侧端部的段面积按结合方向逐渐减少,使得与母端子的焊接部连接不成的上述母端子的固定部的另外一侧端部引导到上述第1固定槽。
并且,本发明的重点在于:上述公端子还包括与从插入部的两端延伸而形成在结合凸起的各两侧的第2固定槽结合的公端子的固定部、以及与上述公端子的固定部垂直并向连接器公座的外侧形成的公端子的焊接部,上述公端子的焊接部通过第2焊接倾斜部与上述公端子的固定部的一侧端部连接,上述第2焊接倾斜部的宽度比公端子的焊接部的宽度以及公端子的固定部的宽度小。
并且,本发明的重点在于:上述公端子的固定部各两侧形成至少一个第2楔形凸起,使得防止上述连接器公座的公端子被剥离,当上述公端子与连接器公座结合时,上述公端子的固定部的另外一侧端部的段面积按结合方向逐渐减少,使得与公端子的焊接部连接不成的上述公端子的固定部的另外一侧端部引导到上述第2固定槽。
并且,本发明的重点在于:各上述结合槽和结合凸起为‘ロ’形,与上述母端子结合不成的结合槽的周边,或者与上述公端子结合不成的结合凸起的周边,其中任何一个设有曲线或直线形态的斜面,使得塞结合时将结合凸起引导到结合槽。
并且,本发明的重点在于:各与上述母端子结合不成的连接器母座的外侧面和与公端子结合不成的连接器公座的外侧面按高度向内侧方向形成端差部。
并且,本发明的重点在于:上述连接器公座的内部底面形成逃避凹,使得塞结合时收容母端子的变形。
另外,本发明的重点在于:上述第1阻挡凸起从上述收容部两侧的外侧面向各相对对称的内侧面方向通过条带、模压加工、或切缝成型凸出形成,上述第2凸起从上述插入部的的内侧面向各相对对称的两侧的外侧面方向通过条带、模压加工、或切缝成型凸出形成,上述公母端子由于上述收容部和插入部的弹性变化接触,上述第1阻挡凸起接触插入部,第2阻挡凸起接触收容部。
此时,本发明的重点在于:上述第2阻挡凸起由按插入部的插入方向凸出的高度逐渐上升的第3倾斜部、从上述第3倾斜部向与插入部的两侧面平行的方向延伸而形成的直线接触部、以及与上述直线接触部连接并按上述插入方向凸出的高度逐渐降低的楔形第4倾斜部组成,上述第4倾斜部的倾斜度跟上述第1倾斜部的倾斜度一样,当赛结合时,收容部的内侧面与第2阻挡凸起的直线接触部之间、以及上述第1阻挡凸起与插入部的两侧面之间形成电接触点。
并且,本发明的重点在于:由于上述公母端子之间的结合而成的上述第1阻挡凸起与第2阻挡凸起之间结合时,上述第1阻挡凸起的第1倾斜部与第2阻挡凸起的第4倾斜部对称相接。
并且,本发明的重点在于:上述第1,2阻挡凸起通过切缝成型形成切开部,使得其两侧面互相连通。
如上所示,本发明的技术效果是:
形成在母端子的第1阻挡凸起来看,公端子的分离方向的倾斜度比公端子的插入方向的倾斜度大,因而上述公母端子的分离时需要的力量比公母端子的结合时需要的力量大,结果上述公母端子之间可以保持稳定结合状态。
并且,本发明板对板连接器的重点在于:上述公母端子的安装/脱离时,母端子向两侧方向对称地拉紧,因而上述安装/脱离时带来的应力会分散到两侧,结果长时间使用也可以保持上述公母端子之间的稳定结合状态。
并且,本发明板对板连接器的重点在于:上述公母端子的安装/脱离时,通过对称形成在公母端子的各两侧的收容部以及插入部的弹性变化、以及复原可以提高接触程度,因此,用户能够确定上述公母端子之间的正常结合与否。
附图说明
图1,图2为按照现有技术的板对板连接器,绘示连接器公座和连接器母座的断面图;
图3,图4为按照本发明的第1实施列,绘示构成板对板连接器的连接器公座和连接器母座的斜视图;
图5为上述连接器母座与连接器公座之间的结合状态的斜视图;
图6,图7为按照本发明的第1实施列,绘示板对板连接器的公母端子结构的斜视图;
图8为上述公母端子之间结合之前状态的示意图;
图9为上述公母端子之间结合状态的断面图;
图10,图11为按照本发明的第2实施列,绘示构成板对板连接器的连接器母座和连接器公座的斜视图;
图12为连接器母座与连接器公座之间结合状态的斜视图;
图13a为按照本发明的第2实施列,绘示板对板连接器的母端子结构的一个例子的斜视图,图13b为图13a的另一个例子的斜视图;
图14a为按照本发明的第2实施列,绘示板对板连接器的公端子结构的一个例子的斜视图,图14b为图14a的另一个例子的斜视图;
图15为按照本发明的第2实施列,绘示板对板连接器的公母端子之间结合之前状态的示意图;
图16为按照本发明的第2实施列,绘示板对板连接器的公母端子之间结合状态的断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按照本发明的板对板连接器将通过以下应用实例,以附加图为基础,得以更加详细的描述。
本发明可以应用于代表性的超小型小螺距板对板连接器。
第1实施列
图3,图4为按照本发明的第1实施列,绘示构成板对板连接器的连接器母座(100)和连接器公座(200)的斜视图,图5为上述连接器母座(100)与连接器公座(200)之间的结合状态的斜视图。
如图3、图5所示,本发明板对板连接器由与多数的母端子(110)结合的连接器母座(100)、与多数的公端子(210)结合的连接器公座(200)组成。
此时,上述连接器母座(100)的上面向下部垂直方向形成‘ロ’形结合槽(111),多数的母端子(110)与左右方向的各上述结合槽(111)结合。
并且,与上述结合槽(111)赛结合的‘ロ’形结合凸起(211)凸出形成在上述连接器公座(200)的上面周边,与上述母端子(110)形成电接触点的多数的公端子(210)与左右方向的各上述结合凸起(211)结合。
并且,与上述母端子(110)结合不成的结合槽(111)的周边或与上述公端子(210)结合不成的结合凸起(211)的周边其中任何一个包括引导部(120,220),使得上述赛结合时将结合凸起(211)容易引导到结合槽(111),上述引导部(120,220)为曲线或直线形态的斜面。
并且,各与上述母端子(110)结合不成的连接器母座(100)的外侧面和与上述公端子(210)结合不成的连接器公座(200)的外侧面按高度向内侧方向设有端差部(130,230)。
此时,上述端差部(130,230)是,当各连接器母座(100)和连接器公座(200)的组装时,可以调节定位,并可以防止喷出成型时浇口毛刺会凸出在外部的发生问题。
图6,图7为按照本发明的第1实施列,绘示板对板连接器的母端子(110)和公端子(210)结构的斜视图,图8为上述母端子(110)与公端子(210)之间结合之前状态的示意图,图9为上述母端子(110)与公端子(210)之间结合状态的断面图。
按照本发明的板对板连接器的上述母端子(110)包括收容于上述结合槽(111)的‘U’形收容部(112)、上述收容部(112)的两侧面的中途向结合槽(111)的内侧方向对称凸出的第1阻挡凸起(113)、与从上述收容部(112)的两端延伸而形成在结合槽(111)的各两侧的第1固定曹(115)结合的母端子的固定部(110a)、以及与上述母端子的固定部(110a)垂直并形成在连接器母座(100)的外侧的母端子的焊接部(110b)组成。
并且,上述第1阻挡凸起(113)由从收容部(112)的入口到插入部(212)按插入方向凸出的高度逐渐上升的第1倾斜部(113a)、从上述第1倾斜部(113a)延伸而按上述插入方向凸出的高度逐渐降低的第2倾斜部(113b)组成。
此时,上述第2倾斜部(113b)的倾斜度比上述第1倾斜部(113a)的倾斜度大,因此,本发明板对板连接器是,当公母端子(210,110)的结合时需要加一点点的力量,当上述公母端子(210,110)的分离时反而需要较大的力量,结果可以保持上述公母端子(210,110)之间的稳定结合状态。
另外,上述公端子(210)包括按上述结合凸起(211)的外周面形成的‘U’形插入部(212)、上述插入部(212)的两侧面的中途向结合凸起(211)的外侧方向对称凸出的第2阻挡凸起(213)、与从上述插入部(212)的两端延伸而形成在结合凸起(211)的各两侧的第2固定槽(215)结合的公端子的固定部(210a)、以及与上述公端子的固定部(210a)垂直并形成在连接器公座(200)的外侧的公端子的焊接部(210b)组成。
并且,上述第2阻挡凸起(213)由按插入部(212)的插入方向凸出的高度逐渐上升的第3倾斜部(213a)、从上述第3倾斜部(213a)按与插入部的两侧面(212a)平行的方向延伸而成的直线接触部(213b)、以及上述直线接触部(213b)与插入部的底面(212b)连接并按上述插入方向凸出的高度逐渐降低的第4倾斜部(213c)组成。
此时,上述第4倾斜部(213c)的倾斜度跟形成在母端子(110)的第1倾斜部(113a)的倾斜度一样或类似,因此,使得上述公母端子(210,110)之间的结合时,插入部(212)用加一点点的力量就可以插入到收容部(112)的内部。
如上所示,本发明板对板连接器的公母端子(210,110)之间通过对称形成的上述第1阻挡凸起(113)和第2阻挡凸起(213)的弹性变化可以安装/脱离。
就是说,上述公母端子(210,110)之间的结合时,公端子(210)的底面(212b)以及第4倾斜部(213c)按母端子(110)的第1倾斜部(113a)自然引导到收容部(112)的内部,因而母端子(110)的第1阻挡凸起(113)展开到左右两侧,上述第2阻挡凸起(213)完全插入进收容部(112)的内部,上述第1阻挡凸起(113)由弹性复原到原位置。
此时,上述第1阻挡凸起(113)的第1,2倾斜部(113a,113b)的接触点之间的宽度比上述插入部的两侧面(212a)之间的宽度小,因而当上述第2阻挡凸起(213)经过第1阻挡凸起(113)时,展开到两侧的第1阻挡凸起(113)由弹性瞬间复原到原位置而冲突上述插入部的两侧面(212a)。
因此,当上述公母端子(210,110)之间的结合时,通过上述冲突声接触程度会提高,用户能够确定上述公母端子(210,110)之间的正常结合与否。
并且,当上述公母端子(210,110)之间的分离时,公端子(210)的第3倾斜部(213a)按倾斜度较大的第2倾斜部(113b)被引导,因而与公母端子(210,110)之间的结合时比起来更需要大的力量,结果本发明的板对板连接器可以保持公母端子之间的稳定结合状态。
并且,如上所示,本发明的板对板连接器是,当公母端子(210,110)之间的安装/脱离时,上述母端子(110)变为左右两方向对称,因而上述公母端子(210,110)之间的安装/脱离时,对母端子(110)作用的应力分散到两方向。
因此,对各上述第1阻挡凸起(113)作用的应力与现有技术比起来大大减少,长时间使用也能保持上述公母端子(210,110)的弹性,可以保持公母端子(210,110)之间的稳定电接触状态。
并且,上述直线接触部(213b)之间的宽度与收容部的两侧面(112a)之间的宽度比起来一样或大一点,因而本发明的板对板连接器是,当上述公母端子(210,110)之间的结合时,收容部的两侧面(112a)与第2阻挡凸起(213)的直线接触部(213b)之间、上述第1阻挡凸起(113)与插入部的两侧面(212a)之间双重形成电接触点。
并且,上述收容部的两侧面(112a)与底面(112b)之间通过倾斜面(112c)连接,因而可以缓冲上述第1阻挡凸起(113)的变形引起的冲击,同时当上述收容部的两侧面(112a)与第2阻挡凸起(213)的直线接触部(213b)之间形成接触点时,也能缓冲起作用的张力。
并且,上述结合槽的内壁面(111a)与收容部(112)之间设有能够收容第1阻挡凸起(113)的变形的空间部(140),上述连接器公座(200)的内部底面也设有要收容上述第1阻挡凸起(113)的变形而形成的逃避凹(240)。
另外,各上述母端子的焊接部(110b)和公端子的焊接部(210b)通过第1焊接倾斜部(110c)和第2焊接倾斜部(210b)使得上述母端子的固定部(110a)与公端子的固定部(210a)的一侧端部连接。
因此,各上述母端子的焊接部(110b)与公端子的焊接部(210b)焊接在对应的基板上时,焊条按上述第1焊接倾斜部(110c)和第2焊接倾斜部(210c)会上升,这样焊接水平大大提高。
并且,上述第1焊接倾斜部(110c)的宽度比母端子的焊接部(110b)的宽度以及母端子的固定部(110a)的宽度小,第2焊接倾斜部(210c)的宽度比公端子的焊接部(210b)的宽度以及公端子的固定部(210a)的宽度小,如上结构,当连接器母座和公座(100,200)之间的组装时,各上述母端子的焊接部(110b)和公端子的焊接部(210b)与母端子的固定部(110a)和公端子的固定部(210a)垂直的方向容易折曲。
另外,各上述母端子的固定部(110a)和公端子的固定部(210a)的两侧形成至少一个第1楔形凸起(110d)和第2楔形凸起(210d),为了防止各连接器母座(100)的母端子(110)和连接器公座(200)的公端子(210)被剥离。
此时,与母端子的焊接部(110b)连接不成的上述母端子的固定部(110a)的另外一侧端部的段面积按结合方向逐渐降低,使得上述母端子(110)与连接器母座(100)结合时,将上述母端子的固定部(110a)的另外一侧端部容易引导到上述第1固定槽(115)。
并且,如上所述,与公端子的焊接部(210b)连接不成的上述公端子的固定部(210a)的另外一侧端部的段面积也按结合方向逐渐降低。
第2实施列
图10,图11为按照本发明的第2实施列,绘示构成板对板连接器的连接器母座(100)和连接器公座(200)的斜视图,图12为连接器母座(100)与连接器公座(200)之间结合状态的斜视图。
如图10、图12所示,按照本发明的板对板连接器包括与多数的母端子(110)结合的连接器母座(100)、以及与多数的公端子(210)结合的连接器公座(200)组成。
此时,上述连接器母座(100)与多数的母端子(110)结合并其上面形成结合槽(111),上述连接器公座(200)与上述连接器母座(100)结合并与上述母端子(110)之间形成电接触点的多数的公端子(210)结合。
具体来看,连接器公座(200)与上述结合槽(111)赛结合,与上述母端子(110)之间形成电接触点的多数的公端子相对排列结合的结合凸起(211)凸出形成在上面周边。
图13、图14为按照本发明的另外实施列,绘示板对板连接器的母端子(110)和公端子(210)结构的斜视图,图15为上述母端子(110)与公端子(210)之间结合之前状态的示意图,图16为上述母端子与公端子之间结合状态的断面图。
按照本发明板对板连接器的上述母端子(110)包括收容于上述结合槽(111)的‘U’形收容部(112)、上述收容部(112)的两侧面的中途向结合槽(111)的内侧方向对称凸出的第1阻挡凸起(113)、与从上述收容部(112)的两端延伸而形成在结合槽(111)的各两侧的第1固定曹(115)结合的母端子的固定部(110a)、以及与上述母端子的固定部(110a)垂直并形成在连接器母座(100)的外侧的母端子的焊接部(110b)组成。
并且,上述第1阻挡凸起(113)由从收容部(112)的入口到插入部(212)按插入方向凸出的高度逐渐上升的第1倾斜部(113a)、从上述第1倾斜部(113a)延伸而按上述插入方向凸出的高度逐渐降低的第2倾斜部(113b)组成。
此时,上述第2倾斜部(113b)的倾斜度比上述第1倾斜部(113a)的倾斜度大,因此,本发明板对板连接器是,当公母端子(210,110)之间的结合时,需要加一点点的力量,当上述公母端子(210,110)之间的分离时,反而需要较大的力量,结果可以保持上述公母端子(210,110)之间的稳定结合状态。
另外,上述公端子(210)包括按上述结合凸起(211)的外周面形成的‘U’形插入部(212)、上述插入部(212)的两侧面的中途向结合凸起(211)的外侧方向对称凸出的第2阻挡凸起(213)、与从上述插入部(212)的两端延伸而形成在结合凸起(211)的各两侧的第2固定槽(215)结合的公端子的固定部(210a)、以及与上述公端子的固定部(210a)垂直并形成在连接器公座(200)的外侧的公端子的焊接部(210b)组成。
并且,上述第2阻挡凸起(213)由按插入部(212)的插入方向凸出的高度逐渐上升的第3倾斜部(213a)、从上述第3倾斜部(213a)到与插入部的两侧面(212a)平行的方向延伸而成的直线接触部(213b)、以及上述直线接触部(213b)连接并按上述插入方向凸出的高度逐渐降低的楔形第4倾斜部(213c)组成。
此时,上述第4倾斜部(213c)的倾斜度跟形成在母端子(110)的第1倾斜部(113a)的倾斜度一样或类似,因此,使得上述公母端子(210,110)之间的结合时,插入部(212)用加一点点的力量就可以插入到收容部(112)的内部。
按照本发明的实施列,如图13、图14所示,上述第1阻挡凸起(113)从上述收容部(112)的两侧外侧面向各相对的内侧面方向通过条带、模压加工、或切缝成型凸出形成,上述第2阻挡凸起(213)从上述插入部(212)的内侧面向各相对的两侧外侧面方向通过条带、模压加工、或切缝成型凸出形成。
补充说,上述第1、第2阻挡凸起(113,213)折曲前,通过冲压等的受压工程被形成,使得该板上的收容部(112)以及插入部(212)残余毛刺,并且,用另外部件成型后,可以焊接粘接于收容部(112)以及插入部(212)。
如上所示,上述赛结合时,上述公母端子(210,110)之间通过从由上述收容部(112)和插入部(212)的弹性而成的第1阻挡凸起(113)的插入部(212)来的接触、以及从第2阻挡凸起(213)的收容部(112)来的接触能够坚固相结合。就是,通过上述弹性变化而成的张力可以坚固相结合。
补充说,上述各第1阻挡凸起(113)和第2阻挡凸起(213)成为左右对称的,上述赛结合时,上述公母端子(210,110)之间成为完全锁定状态。
就是说,上述公母端子(210,110)包括通过模压加工、或切缝成型凸出形成的第1、第2阻挡凸起的V型结构,当相互结合时,结合状态更加坚固的。
补充说,上述第1阻挡凸起(113)和第2阻挡凸起(213)之间的结合时,上述第1阻挡凸起的第1倾斜部与第2阻挡凸起的第4倾斜部之间对称相接。
另外,关于通过上述切缝成型而成的第1、第2阻挡凸起(113,213)更加具体地说明如下,如图6(b)、图7(b)所示,各上述第1、第2阻挡凸起(113,213)设有切开部(未图示),使得其两侧面相互联通,因而第1、第2阻挡凸起(113,213)成为折曲的板形,本身就有弹性。
因此,由于上述第1、第2阻挡凸起(113,213)本身有弹性,当公母端子(210,110)之间的赛结合时,先弹性压缩后复原到原位置,结果公母端子(210,110)之间的结合力更加提高。
如上所示,本发明的板对板连接器的公母端子(210,110)之间通过设有第1阻挡凸起(113)的‘U’形收容部(112)和设有第2阻挡凸起(213)的‘U’形插入部(212)的弹性变化相互安装/脱离。
就是说,上述公母端子(210,110)之间的结合时,公端子(210)的底面(212b)以及第4倾斜部(213c)按母端子(110)的第1阻挡凸起(113)的第1倾斜部(113a)自然引导到收容部(112)的内部,母端子(110)的收容部(112)展开到左右两侧方向,上述第2阻挡凸起(213)完全插入进上述收容部(112)的内部的话,上述收容部(112)由弹性复原到原位置。
此时,上述收容部(112)的内侧面相对形成的第1阻挡凸起(113)之间的宽度比上述插入部的两侧面(212a)之间的宽度小,因而上述第2阻挡凸起(213)经过第1阻挡凸起(113)时,展开到两侧的第1阻挡凸起(113)由弹性瞬间复原到原位置,同时冲突上述插入部的两侧面(212a)而发生冲突声。
因此,公母端子(210,110)之间的结合时通过上述冲突声接触程度会提高,用户能够确定上述公母端子(210,110)之间的正常结合与否。
并且,上述公母端子(210,110)之间的分离时,公端子(210)的第3倾斜部(213a)按倾斜度较大的第2倾斜部(113b)被引到,与上述公母端子(210,110)之间的结合时比起来需要更大的力量,这样一来,本发明的板对板连接器的公母端子之间可以保持稳定结合状态。
并且,如上所示,本发明的板对板连接器的公母端子(210,110)之间的安装/脱离时,因为上述母端子(110)变为左右两方向对称,对母端子(110)作用的应力会分散到两方向。
因此,对各上述第1阻挡凸起(113)以及两侧的收容部(112)作用的应力与现有技术比起来大大降低,长时间使用也能保持上述公母端子(210,110)的弹性,结果能够保持公母端子(210,110)之间的稳定电接触状态。
按照本发明的实施列,上述直线接触部(213b)之间的宽度与收容部相对的内侧面(112b)之间的宽度比起来一样或有点大,本发明板对板连接器的上述公母端子(210,110)之间的结合时,收容部的内侧面(112a)与第2阻挡凸起(213)的直线接触部(213b)之间、上述第1阻挡凸起(113)与插入部的两侧面(212a)之间双重形成电接触点。
但是,按照本发明的板对板连接器将不限于以下说明书的实施例,可以按照以下说明作出种种替代方案、修改和改动。
比如,上述收容部(112)相对的内侧面有可能会形成至少2个以上的阻挡凸起,上述插入部(212)的外侧面有可能会形成跟上述阻挡凸起对应的相应件数的阻挡槽。
与此相反,上述收容部(112)相对的内侧面有可能会形成至少2个以上的阻挡槽,上述插入部(212)的外侧面有可能会形成跟上述阻挡槽对应的相应件数的阻挡凸起。

Claims (17)

1.一种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多数的母端子相对排列结合的结合槽形成在其上面的连接器母座、与上述结合槽赛结合并与上述母端子之间形成电接触点的多数的公端子相对排列结合的结合凸起凸出形成在其上面周边的连接器公座,上述母端子包括收容于上述结合槽的‘U’形收容部、以及在上述收容部的两侧面的中途向结合槽的内侧方向对称凸出的第1阻挡凸起,上述公端子包括按上述结合凸起的外周边形成的‘U’形插入部、以及在插入部的两侧面的中途向结合凸起的外侧方向对称凸出的第2阻挡凸起,上述公母端子之间通过上述第1阻挡凸起和第2阻挡凸起的弹性变化相互安装/脱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阻挡凸起由从收容部的入口按上述插入部的插入方向凸出的高度逐渐上升的第1倾斜部、从上述第1倾斜部延伸而按上述插入方向凸出的高度逐渐降低的第2倾斜部组成,上述第1、2倾斜部的接触点之间的宽度比上述插入部的两侧面之间的宽度小,上述第2倾斜部的倾斜度比第1倾斜部的倾斜度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赛结合时,上述结合槽的内侧面与上述收容部之间形成空间部,使得第1阻挡凸起容易变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收容部的两侧面与低面之间通过倾斜面连接,使得缓冲由上述第1阻挡凸起的变形而成的冲击。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阻挡凸起由按插入部的插入方向凸出的高度逐渐上升的第3倾斜部、从上述第3倾斜部向与插入部的两侧面平行的方向延伸而成的直线接触部、以及上述直线接触部与插入部的底面连接并按上述插入方向凸出的高度逐渐降低的第4倾斜部组成,上述赛结合时,收容部的两侧面与第2阻挡凸起的直线接触部之间、以及上述第1阻挡凸起与插入部的两侧面之间形成电接触点。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任一项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母端子还包括与从上述收容部的两端延伸而形成在结合槽的各两侧的第1固定槽结合的母端子的固定部、与上述母端子的固定部垂直并形成在连接器母座的外侧的母端子的焊接部,上述母端子的焊接部通过第1焊接倾斜部连接于上述母端子的固定部的一侧端部,上述第1焊接倾斜部的宽度比母端子的焊接部的宽度以及母端子的固定部的宽度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各上述母端子的固定部的两侧形成至少一个第1楔形凸起,使得防止上述连接器母座的母端子会剥离,当上述母端子与连接器母座结合时,为了与母端子的焊接部连接不成的上述母端子的固定部的另外一侧端部引导到上述第1固定槽,上述母端子的固定部的另外一侧端部的段面积按结合方向逐渐降低。
8.根据权利要求1或5任一项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公端子还包括与从上述插入部的两端延伸并形成在结合凸起的各两侧的第2固定槽结合的公端子的固定部、与上述公端子的固定部垂直并向连接器公座的外侧形成的公端子的焊接部,上述公端子的焊接部通过第2焊接倾斜部与上述公端子的固定部的一侧端部连接,上述第2焊接倾斜部的宽度比公端子的焊接部的宽度以及公端子的固定部的宽度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公端子的固定部的各两侧形成至少一个第2楔形凸起,使得防止上述连接器公座的公端子会剥离,当上述公端子与连接器公座结合时,为了与公端子的焊接部连接不成的上述公端子的固定部的另外一侧端部引导到上述第2固定槽,上述公端子的固定部的另外一侧端部的段面积按结合方向逐渐降低。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5任一项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各上述结合槽和结合凸起为‘ロ’形,与上述母端子连接不成的结合槽的周边或与上述公端子结合不成的结合凸起的周边其中任何一个包括曲线或直线形态的斜面,使得塞结合时将结合凸起引导到结合槽。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各与上述母端子结合不成的连接器母座的外侧面和与上述公端子结合不成的连接器公座的外侧面按高度向内侧方向形成端差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5任一项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器公座的内部低面形成逃避凹,使得赛结合时收容母端子的变形。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阻挡凸起从上述收容部两侧的外侧面向各相对的内侧面方向通过条带、模压加工、或切缝成型凸出形成,上述第2阻挡凸起从上述插入部的内侧面向各相对的两侧外侧面方向通过条带、模压加工、或切缝成型凸出形成,上述公母端子通过上述收容部和插入部的弹性变化接触,上述第1阻挡凸起接触插入部,第2阻挡凸起接触收容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阻挡凸起由从收容部的入口按上述插入部的插入方向凸出的高度逐渐上升的第1倾斜部、从上述第1倾斜部延伸而按上述插入方向凸出的高度逐渐降低的第2倾斜部组成,上述收容部的内侧面相对形成的第1阻挡凸起之间的宽度比上述插入部的两侧面之间的宽度小,上述第2倾斜部的倾斜度比第1倾斜部的倾斜度大的楔形结构。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阻挡2凸起由按插入部的插入方向凸出的高度逐渐上升的第3倾斜部、从上述第3倾斜部向与插入部的两侧面平行的方向延伸而成的直线接触部、以及与上述直线接触部连结并按上述插入方向凸出的高度逐渐降低的楔形第4倾斜部组成,上述第4倾斜部的倾斜度跟上述第1倾斜部的倾斜度一样,上述赛结合时,收容部的内侧面与第2阻挡凸起的直线接触部之间、以及上述第1阻挡凸起与插入部的两侧面之间形成电接触点。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由于上述公母端子之间的结合而成的第1阻挡凸起与第2阻挡凸起之间的结合时,上述第1阻挡凸起的第1倾斜部与第2阻挡凸起的第4倾斜部对称相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板对板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2阻挡凸起通过切缝成型形成切开部,使得其两侧面互相连通。
CN2010800294518A 2009-06-29 2010-06-28 板对板连接器 Pending CN10247403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9-0058272 2009-06-29
KR1020090058272A KR100920426B1 (ko) 2009-06-29 2009-06-29 기판 대 기판 타입 커넥터
KR10-2009-0089808 2009-09-22
KR1020090089808A KR100937009B1 (ko) 2009-09-22 2009-09-22 초소형 협피치 기판 대 기판 타입 커넥터
PCT/KR2010/004171 WO2011002186A2 (ko) 2009-06-29 2010-06-28 기판 대 기판 타입 커넥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74030A true CN102474030A (zh) 2012-05-23

Family

ID=434115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294518A Pending CN102474030A (zh) 2009-06-29 2010-06-28 板对板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122350A1 (zh)
JP (1) JP2012532422A (zh)
CN (1) CN102474030A (zh)
WO (1) WO2011002186A2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90307A (zh) * 2012-07-31 2012-11-21 泰强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改进结构的btb连接器端子和btb连接器
CN104377471A (zh) * 2013-08-13 2015-02-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电净化部件的通电装置
CN106909017A (zh) * 2015-10-30 2017-06-30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CN108942789A (zh) * 2018-07-10 2018-12-07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轴承压装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149454A (ja) 2012-01-19 2013-08-01 Molex Inc 端子及びコネクタ
JP6537890B2 (ja) * 2014-09-26 2019-07-03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104600461B (zh) * 2015-02-26 2017-08-25 昆山科信成电子有限公司 母接触端子、端子组合及扣合式电连接器
KR101755491B1 (ko) * 2015-12-02 2017-07-10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계자권선형 구동모터의 회전자
KR102165751B1 (ko) * 2016-08-04 2020-10-14 교세라 가부시키가이샤 콘택트
JP6760645B2 (ja) * 2016-08-09 2020-09-23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6415666B1 (ja) 2017-10-06 2018-10-31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110061375B (zh) * 2018-01-19 2020-11-13 莫列斯有限公司 连接器、对接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组件
JP7202866B2 (ja) * 2018-12-03 2023-01-1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基板接続コネクタ向けの端子、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製造方法
CN209822934U (zh) * 2019-03-28 2019-12-20 东莞富强电子有限公司 弹片
JP7322499B2 (ja) * 2019-05-15 2023-08-08 I-Pex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および電気コネクタ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40050819A (ko) * 2002-12-10 2004-06-17 교우세라 에르코 가부시키가이샤 커넥터 장치
CN1577991A (zh) * 2003-07-29 2005-02-09 安普泰科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组件
CN2760789Y (zh) * 2003-09-16 2006-02-22 朴性基 板对板连接器
CN1771630A (zh) * 2004-03-31 2006-05-10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771634A (zh) * 2004-03-31 2006-05-10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KR20070116706A (ko) * 2006-06-06 2007-12-11 교우세라 에르코 가부시키가이샤 커넥터 장치
KR20080005274A (ko) * 2005-04-18 2008-01-10 몰렉스 인코포레이티드 기판 대 기판 커넥터 쌍
CN101316017A (zh) * 2007-05-31 2008-12-03 欧姆龙株式会社 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11643A (en) * 1988-10-11 1990-03-27 Beta Phase, Inc. High density and high signal integrity connector
JP2001244009A (ja) * 2000-02-29 2001-09-07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コネクタ
JP3682649B2 (ja) * 2001-11-27 2005-08-10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装置
JP5623694B2 (ja) * 2008-05-12 2014-11-12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2010157368A (ja) * 2008-12-26 2010-07-15 Jst Mfg Co Ltd 電気コネクタ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40050819A (ko) * 2002-12-10 2004-06-17 교우세라 에르코 가부시키가이샤 커넥터 장치
CN1577991A (zh) * 2003-07-29 2005-02-09 安普泰科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组件
CN2760789Y (zh) * 2003-09-16 2006-02-22 朴性基 板对板连接器
CN1771630A (zh) * 2004-03-31 2006-05-10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771634A (zh) * 2004-03-31 2006-05-10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KR20080005274A (ko) * 2005-04-18 2008-01-10 몰렉스 인코포레이티드 기판 대 기판 커넥터 쌍
KR20070116706A (ko) * 2006-06-06 2007-12-11 교우세라 에르코 가부시키가이샤 커넥터 장치
CN101316017A (zh) * 2007-05-31 2008-12-03 欧姆龙株式会社 连接器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90307A (zh) * 2012-07-31 2012-11-21 泰强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改进结构的btb连接器端子和btb连接器
CN104377471A (zh) * 2013-08-13 2015-02-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电净化部件的通电装置
CN106909017A (zh) * 2015-10-30 2017-06-30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CN106909017B (zh) * 2015-10-30 2021-01-15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CN108942789A (zh) * 2018-07-10 2018-12-07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轴承压装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122350A1 (en) 2012-05-17
WO2011002186A2 (ko) 2011-01-06
WO2011002186A3 (ko) 2011-03-31
JP2012532422A (ja) 2012-1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74030A (zh) 板对板连接器
US8986049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8454388B2 (en) Micro-USB connector
TWI478449B (zh) 電線對基板用連接器
CN105470699B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TWI754726B (zh) 連接器、頭座、及連接裝置
WO2009045809A3 (en) Connector assemblies and contacts for implantable medical electrical systems
CN104380533A (zh) 电连接器及阴型端子
CN101790818A (zh) 夹层型电连接器
US9895536B2 (en) Thin profile cochlear implants
CN108475872A (zh) 板对板连接的单式rf连接器和多个板对板连接的包括多个这种单式连接器的成组连接器
CN104103925A (zh) 电触头和包括其的电连接器组件
CN101682803A (zh) 用于电信和数据系统的端子板和接触件元件
US20130215585A1 (en) Package
TWM601908U (zh) 浮動連接器
CN102064400A (zh) 一种板间共面连接的连接器及电路板组合
TWM398221U (en) Connector
US20110076887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2270797A (zh) 模组连接器及应用于其内的子电路板
CN102185211A (zh) 具有壳体和状态开关的阴电连接器
CN101517834B (zh) 电路基板相互连接用连接器装置
US7160133B2 (en) Nurse call connector system and method
US20220029318A1 (en) Assembly for electrical equipmen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uch an assembly
US20220302608A1 (en) Self-coupled wire connector using bend spring sheet and conductor sheet
CN108429029A (zh) 连接器、插座以及连接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