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789959Y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789959Y
CN2789959Y CNU2005200045687U CN200520004568U CN2789959Y CN 2789959 Y CN2789959 Y CN 2789959Y CN U2005200045687 U CNU2005200045687 U CN U2005200045687U CN 200520004568 U CN200520004568 U CN 200520004568U CN 2789959 Y CN2789959 Y CN 2789959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ug
socket
contact
bond post
contact si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520004568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仓健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789959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789959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50Fixed connections
    • H01R12/51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55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 H01R12/57Fixed connections fo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erminals surface mountin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连接器,通过用嵌入或压入的加固部件加固插口主体,去除突台部且缩小宽度方向尺寸。插口触点具有可弹性变形地形成为大致U字状的第1接触部。插头主体在插口主体的上面具有凹部。插头接线柱具有沿着插头主体的侧壁配置的、与插口触点的第1接触部接触的第2接触部,和从插头主体的侧壁的上端部附近朝向凹部大致形成为倒U字状的弯曲部。插头接线柱的弯曲部的曲率半径按如下方式设定,即在将插头嵌合在插口主体的插入槽时,插口触点的第1接触部的自由端在相比于弯曲部的顶点靠近第2接触部侧接触,并且在插口触点不会卡在弯曲部而产生压曲的范围内达到最小。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有插口和插头的连接器,该插口和插头例如用于在便携式电话机等小型的电子设备中,对电路基板彼此或电子部件和电路基板等进行电连接。
背景技术
以往,为了电连接电路基板彼此之间,例如FPC和硬质基板之间,提供有由插口和插头构成的连接器。例如,关于在日本专利特开2002-8753号公报中记载的以往连接器,参照图7A~图7C、图8、图9A~图9C及图10说明。
如图7A~图7C及图8所示,插口50具有通过树脂成型形成扁平的大致长方体状的插口主体51、以及沿插口主体51的长度方向的侧壁54而配置成两列的多个插口触点60。从正面看,在插口主体51的中央部,形成有大致长方体状的突台部53,在该突台部53和长度方向的侧壁54及宽度方向的侧壁56的之间,形成有大致长方形的插入槽52。
插口触点60,通过冲压加工等将带状的金属材料弯曲成规定形状而形成。在各插口触点60中,在面临于插入槽52内的第1端部上,形成有与插头接线柱80(参照图9A~图9C及图10)接触的第1接触部61。此外,在位于侧壁54的外侧的插口触点60的第2端部上,形成有软钎焊在电路基板的导电图形上的第1端子部62。各插口触点60,在插口主体51的树脂成型后压入。
另外,如图9A~图9C及图10所示,插头70,具有通过树脂成型形成为扁平的大致长方体状的插头主体71、以及沿插头主体71的长度方向的侧壁73而配置成两列的多个插头接线柱80。在插头主体71上,在与插口主体51的突台部53对向的位置上,形成有与该突台部53嵌合的大致长方形的嵌合槽72。在插头主体71的两侧壁73上,从插头主体71的背面侧(电路基板侧)的边缘,相对于侧壁73大致垂直突出地形成有凸部74。另外,在侧壁73的嵌合槽72侧的壁面上,为了分散在结合插口50和插头70时施加的冲击,在四处形成有与设置在插口50的突台部53上的键槽55嵌合的嵌合突起75。
插头接线柱80,通过冲压加工等将带状的金属材料弯曲成规定形状而形成。在各插头接线柱80之中,沿侧壁73的外表面的位置上,形成有与插口触点60的第1接触部61接触的第2接触部81。此外,从凸部74朝外突出的端部上,形成有软钎焊在电路基板的导电图形上的第2端子部82。各插头接线柱80在插头主体71的树脂成型时通过嵌入成型一体地固定在插头主体71上。
这些插口50和插头70,分别通过软钎焊各插口触点60的第1端子部62及各插头接线柱80的第2端子部82,组装在电路基板的导电图形上。如果将插头70结合在插口50的插入槽52上,就能相对地将插口50的突台部53嵌合在插头70的嵌合槽72中,同时插口触点60的第1接触部61一边弹性变形,一边接触在插头接线柱80的第2接触部81上。其结果,电连接组装插口50的电路基板和组装插头70的电路基板。
一般,如果在插口主体51上形成插头主体71所嵌合的插入槽52,就会减弱插口主体51的机械强度,容易变形。在上述以往的连接器中,为了提高插口主体51的机械强度,在插入槽52的内侧设置突台部53,同时在插头主体71上形成有与该突台部53嵌合的嵌合槽72。因此,以往的连接器,存在插口主体51及插头主体71的宽度方向的尺寸仅增大突台部53尺寸的问题。
此外,为了顺利地使插口触点60和插头接线柱80接触,在插头接线柱80的前端部附近设置有曲面部83,但由于需要在插头主体71上设置嵌合槽72,因此很难采用使曲面部83的前端固定在插头主体71上的结构。因此,例如如果相对于插口50倾斜地拔插插头70,则有可能导致插头主体71变形、插头接线柱80的曲面部83的前端部从插头主体71隆起而剥离。
此外,插口触点61的第1接触部61,以在使插口50和插头70结合的状态下产生接触压的方式设定,相互对向的一对插口触点60的第1接触部61的距离,以小于与上述一对插口触点60接触的一对插头接线柱80的第2接触部81之间的距离的方式设定。另外,在结合插口50和插头70时,插口触点60的自由端,接触在插头接线柱80的曲面部83,沿曲面部83上面滑动,且向第2接触部81侧移动。可是,如果曲面部83的曲率半径过小,插口触点60的自由端就不能顺利地沿曲面部83上面滑动,插口触点60的自由端卡在面部83,有可能导致第1接触部61因压曲而变形。因此,减小插头接线柱80的曲面部83的(外侧面的)曲率半径也存在界限。插头主体71的侧壁73的厚度由于受插头接线柱80的曲面部83的曲率半径的影响,因此减小侧壁73的厚度,以至插头70的宽度也存在界限。
可是,在用于便携式电话机等小型的电子设备的连接器中,插口触点60及插头接线柱80的间距,例如为0.4mm左右,非常窄。此外,为了电子设备的更加小型化,要求更小型的连接器。另一方面,连接器的长度方向(插口触点60及插头接线柱80的排列方向)的尺寸由插口触点60及插头接线柱80的间距或根数来决定。此外,为了确保绝缘距离,缩小插口触点60及插头接线柱80的间距存在界限。因此,连接器的小型化,可通过减小其宽度方向的尺寸来实现。因此,如果设定成消除插口主体51的突台部53,而缩短连接器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则插口主体51或插头主体71的机械强度成为问题,但这可通过例如在插口主体51或插头主体71内嵌入或压入加固金属配件来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在使插口和插头结合时,能够防止压曲造成的插口触点的变形,同时能够防止插头接线柱从插头主体剥离,减小宽度方向的尺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插头和插口;该插头具有由绝缘性材料形成的插头主体、和保持在所述插头主体的侧壁上的一个或多个插头接线柱;该插口具有插口主体和1个或多个插口触点;该插口主体由绝缘性材料形成、且具有嵌合所述插头的插入槽;该插口触点保持在所述插口主体的所述插入槽的侧壁上、且在将所述插头嵌合在所述插入槽时与所述插头接线柱接触,其中,
所述插口主体具有嵌入或压入的加固部件;
所述插口触点具有配置在所述插入槽的内侧的、可弹性变形地形成大致U字状的第1接触部;
所述插头主体在嵌合于所述插口主体的插入槽的一侧的第1面上具有凹部;
所述插头接线柱具有第2接触部和弯曲部,该第二接触部沿着所述插头主体的侧壁配置且与所述插口触点的第1接触部接触,该弯曲部从所述插头主体的侧壁的所述第1面侧端部附近朝向所述凹部而形成为大致倒U字状;
在所述插头接线柱的弯曲部中,至少相比于弯曲部的顶点靠近第2接触部侧的曲率半径按如下方式设定,即在将所述插头嵌合在所述插口主体的插入槽时,所述插口触点的大致U字状的第1接触部的自由端,在相比于所述插头接线柱的弯曲部的顶点靠近第2接触部侧接触,并且在使所述插口触点不会卡在所述弯曲部而产生压曲的范围内达到最小。
根据如此的构成,通过去除插口主体的突台部,与以往相比能够缩小连接器的宽度方向的尺寸。此外,至少关于插头,由于大致倒U字状地形成插头接线柱的弯曲部,并达到凹部,因此该部分可起到作为插头主体的加固作用。此外,插口主体通过嵌合或压入的加固部件来加固。因此,即使去除插口主体的突台部,也能够维持插口主体的机械强度。
此外,由于插头接线柱的弯曲部的前端达到插头主体的凹部,因此事实上插头接线柱的前端固定在插头主体上。因此,即使插头主体变形,插头接线柱的前端部也不会从插头主体隆起,从而能够防止从插头主体剥离插头接线柱。
另外,在使插头和插口结合时,由于插口触点的大致U字状的第1接触部的自由端接触在插头接线柱的弯曲部,而插口触点的第1接触部的自由端在插头接线柱的弯曲部相比于弯曲部的顶点靠近第2接触部侧接触,所以插头接线柱的第1接触部的自由端,一边在插头接线柱的弯曲部上滑动,一边向第2接触部侧移动。然后,插口触点的第1接触部与插头接线柱的第2接触部接触,插口触点和插头接线柱电连接。由于弯曲部的曲率半径以插口触点不会卡在弯曲部而产生压曲的范围内达到最小的方式设定,因此插口触点的第1接触部的自由端不会卡在插头接线柱的弯曲部,能够实现连接器的小型化,同时能够防止压曲造成的插口触点的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插口和插头进行分离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将根据上述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插口和插头进行结合的状态的侧部剖视图。
图3A是表示根据上述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插口的主视图,图3B是其右视图,图3C是其仰视图。
图4是上述插口的侧部剖视图。
图5A是表示根据上述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插头的主视图,图5B是其右视图,图5C是其仰视图。
图6A是图5A中的A-A剖视图、图6B是图5A中的B-B剖视图。
图7A是表示以往的连接器的插口的主视图,图7B是其右视图,图7C是其仰视图。
图8是上述以往的连接器的插口的侧部剖视图。
图9A是表示以往的连接器的插头的主视图,图9B是其右视图,图9C是其仰视图。
图10是上述以往的连接器的插头的侧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例如在便携式电话机等小型的电子设备中,用于电连接电路基板彼此或电子部件和电路基板等,如图1所示具有插口10和插头30。特别是在折叠式便携式电话机中,电路基板分割成多个,并且在铰链部分采用软性印刷电路布线基板(FPC)。作为一例,为电连接可挠性的FPC和硬质的电路基板,采用如下的连接器1,例如通过软钎焊,在形成在硬质的电路基板上的导电图形上组装插口10,同时利用软钎焊在FPC上的导电图形上组装插头30。然后,如图2所示,通过使插头30与插口10结合,能够电连接硬质的电路基板和FPC。
如图1及图3A~图3C所示,插口10具有插口主体11和多个插口触点20,该插口主体11通过树脂成型而形成为扁平的大致长方体状,该多个插口触点20沿插口主体11的长度方向的侧壁13而配置成两列。从正面看,在插口主体11的中央部,形成有大致长方形的插入槽12。在与插口主体11的插头30对向的面上,并且在插入槽1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的周围边缘附近,设置有朝向插头30侧突出的大致コ字状的导向壁15。在该导向壁15的内周(即插入槽12侧),形成有倾斜面15a。
如图2及图4所示,各插口触点20通过冲压加工等将带状的金属材料弯曲形成规定形状而形成。各插口触点20在插口主体11的树脂成型后被压入。如上所述,由于各插口触点20的间隙在0.4mm左右,非常窄,因此逐根地成型插口触点20,并压入到形成在插口主体11的侧壁13上的槽内,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板状的金属母材的一侧边上实施狭缝加工而形成梳齿状,另外将梳齿状部分冲压加工成规定形状。然后,将以金属母材为基座排列成一列的插口触点20同时压入到形成在插口主体11的侧壁13上的槽内。最后,从金属母材切断分开各插口触点20。
插口触点20具有:保持部21,形成为大致倒U字形状,以夹持插口主体11的侧壁13的边缘部的方式保持在插口主体11上;挠曲部(第1接触部)22,从保持部21中位于插入槽12的内侧的部分连续形成,具有相对于保持部21的大致倒U字形状反方向的大致U字形状;端子部23,从保持部21中的侧壁13的外侧面的下端部(组装在电路基板上的侧端部),相对于侧壁13而向大致垂直的方向朝外突出地形成,且软钎焊在电路基板的导电图形上。挠曲部22在插入槽12的内侧中可向相对于侧壁13大致垂直的方向挠曲。此外,在挠曲部22上,通过弯曲形成有向脱离保持部21的方向突出的接触凸部24(第1接触部的自由端)。
此外,如图3B所示,在插口主体1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上,利用嵌入成型埋设有端子加固配件14。端子加固配件14具有一对固定部14a和大致倒U字形的连结部14b,该固定部14a从插口主体11的侧壁13的下端分别向外侧突出,该连结部14b连结一对固定部14a的之间,且埋设固定在插口主体11内。端子加固配件14的固定部14a以达到与插口触点20的端子部23大致同等的高度的方式配置。这样,在将插口10的插口触点20的端子部23软钎焊在电路基板的导电图形上时,将端子加固配件14的固定部14a同时软钎焊在电路基板的表面上。由此,能够加强插口主体11在基板上的固定强度。此外,利用端子加固配件14的固定部14a,在结合插口10和插头30的时候,能够减轻施加于插口触点20的应力。
如图1及图5A~图5C所示,插头30具有插头主体31和多个插头接线柱40,该插头主体31通过树脂成型形成为细长的大致长方体状,该多个插头接线柱40沿插头主体31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壁33而配置成两列。在插头30的长度方向上,在邻接的两个插头接线柱40的之间,以连结侧壁33彼此的方式分别形成有隔壁35。如图6A、6B所示,在插头30的宽度方向上,在由两个隔壁35围住的空间内,相互对向地配置一对插头接线柱40,在一对插头接线柱40的之间,即,在嵌合到插口主体11的插入槽12的一侧的第1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凹部32。另外,在各侧壁33的下端部(组装在电路基板上的第2面侧的端部)附近,以在相对于侧壁33大致垂直的方向向外突出的方式,沿长度方向形成有凸部34。
如图2及图6A、6B所示,各插头接线柱40,通过冲压加工等将带状的金属材料弯曲成规定形状而形成。各插头接线柱40,在树脂成型插头主体31时,通过嵌入成型,而与插头主体31成一体化。插头接线柱40具有:第2接触部41,沿插头主体31的侧壁33的外壁而形成,且与插口触点20的接触凸部24接触;端子部42,从凸部34向相对于侧壁33大致垂直的方向朝外突出而形成,且软钎焊在电路基板的导电图形上;弯曲部43,形成为从侧壁33的顶上附近并跨过侧壁33而达到凹部32的底部附近的大致倒U字状。弯曲部43的外表面侧的曲率半径,设定为插口触点20的挠曲部(第1接触部)22不会卡在该弯曲部43而产生压曲的最小的曲率半径。
与所述插口触点20同样,由于各插头接线柱40的间隙在0.4mm左右而非常窄,因此逐根成型插头接线柱40,并将插头主体31插入到树脂形成的模型中,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板状的金属母材的一侧边上实施狭缝加工而形成梳齿状,另外将梳齿状部分冲压加工成规定形状。另外,将以金属母材为基座排列成一列的插头接线柱40同时插入到插头主体31的成型用金属模内。在插头主体31和插头接线柱40通过嵌入成型而一体成型后,从金属母材切断分离各插头接线柱40。
此外,在插头主体3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上,具有作为端子加固配件的功能的插头接线柱的废接线40a,通过嵌入与插头主体31一体埋设。废接线40a形成在与插头接线柱40相同的金属母材上,如图6B所示,具有与插头接线柱40大致相同的断面形状。其中,相当于废接线40a的第2接触部41的部分,埋设在插头主体31的两端部,不在表面露出。此外,相当于废接线40a的端子部42的固定部42a,以与插头主体31的宽度方向的最大尺寸大致相同的方式,被切断成为比插头接线柱40的端子部42更短。另外,在将插头接线柱40的端子部42软钎焊在电路基板的导电图形上时,也将废接线40a的固定部42a同时软钎焊在电路基板的表面上。由此,能够加强插头主体31在基板上的固定强度。另外,通过废接线40a的固定部42a,在结合插口10和插头30时,能够减轻施加给插头接线柱40的应力。
将如上构成的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的插口10和插头30,分别组装在相互电连接的两个电路基板上。具体地,在一方的电路基板上,例如硬质的电路基板的导电图形上,软钎焊插口10的插口触点20的端子部23,在另一方的电路基板上,例如FPC的导电图形上,软钎焊插头30的插头接线柱40的端子部42。另外,如果在插口10的插入槽12嵌合插头30,就能够分别电连接插口10的插口触点20和插头30的插头接线柱40。同时,通过插口触点20和插头接线柱40,电连接硬质的电路基板的导电图形和FPC的导电图形。
在此,在结合插口10和插头30时,插口触点20的接触凸部(第1接触部的自由端)24,接触在设置于插头接线柱40的前端部上的大致倒U字状的弯曲部43的外表面侧。但是,插头接线柱40的弯曲部43的曲率半径,形成为至少插口触点20不会卡在该弯曲部而产生压曲的最小的曲率半径。因此,能够防止插口触点20的压曲,同时能够缩小插头31的宽度方向的尺寸,能够力求实现连接器1的小型化。此外,大致倒U字状的弯曲部43,以跨过凹部32的两侧的侧壁33的方式嵌入在插头主体31内,弯曲部43一端固定在凹部32的底面上。因此,在结合插口10和插头30时,即使插头主体31变形,插头接线柱40也不会从插头主体31的表面隆起而剥离。
此外,在将插头30嵌合在插口10的插入槽12内时,设置在插入槽12的周围边缘部的导向壁15的倾斜面15a可作为插头30的导向发挥作用。因此,即使相对于插口10的插头30的相对位置多少有些偏移,但也能够容易使插头30嵌合在插入槽12内。
此外,如图1、图2、图5C及图6A所示,在插头接线柱40的第2接触部41中,插口触点20的接触凸部24滑动接触的位置上,设置有突起44及凹部45。具体地,如图1及图5C所示,突起44形成在比插头接线柱40的高度方向的中央稍靠上侧(与端子部42突出的一侧的相反侧)的位置上。在突起44的外面,以越靠近端子部42突出尺寸越大的方式形成有倾斜面44a。凹部45是沿插头接线柱40的高度方向延伸的槽状,且具有以与插头接线柱40的宽度方向,即上述高度方向直交的方向的断面呈大致V字状的方式,越朝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深度越深的两个倾斜面。插头接线柱40的宽度方向上的凹部45的宽度尺寸,以大于突起44的宽度尺寸,并且小于接触凸部24的宽度尺寸的方式形成。此外,插头接线柱40的高度方向上的凹部45的尺寸及位置,设置在插口触点20的接触凸部24在第2接触部41上滑动的范围内。
通过如此构成,如图2所示,在将插头30插入到插口10的插入槽12的里面的状态下,接触凸部24与凹部45的两侧部接触,突起44比接触凸部24位于插入槽12的底面侧。此外,在将插头30插入到插口10的插入槽12的过程中,接触凸部24弹性接触在插头接线柱40的第2接触部41中的凹部45的两侧部。此外,在接触凸部24中,与突起44接触的范围和与凹部45的两侧部接触的范围不重叠。因此,即使在结合插口10和插头30之前,在插口触点20的接触凸部24或插头接线柱40的第2接触部41上附着有异物,也能够在接触凸部24在第二接触部41的表面上移动的过程中使异物落入凹部45内。因此,如果与不在插头接线柱40的第2接触部41上设置凹部45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在接触凸部24和第2接触部41的之间夹着异物的可能性。即,通过在插头接线柱40的第2接触部41上设置突起44及凹部45,能够防止异物造成的插口触点20和插头接线柱40的接触不良。另外,由于接触凸部24在凹部45的两侧的两点接触,所以能够提高插口触点20和插头接线柱40的接触可靠性。另外,在插头接线柱40的第2接触部41中,由于在接触凸部24的滑动范围内设置有凹部45,因此与将凹部45设置在接触凸部24的滑动范围以外的位置上的情况相比,容易使附着在接触凸部24上的异物落入到凹部45。
另外,如果向从插口10的插入槽12拔出插头30的方向施加力,则插口触点20的接触凸部24接触到插头接线柱40的突起44上,受到来自突起44的阻力。因此,具有即使连接器1受到振动等,也难从插口10的插入槽12拔出插头30的优点。另外,在将插头30插入到插口10的插入槽12内时,插口触点20的接触凸部24也接触到插头接线柱40的突起44上。但是,由于在突起44上以越靠近端子部42突出尺寸越大的方式形成有倾斜面44a,因此将插头30插入到插入槽12时的阻力,小于从插入槽12拔出插头30时的阻力。另外,由于在接触凸部24中,以与突起44接触的范围和与凹部45的两侧部接触的范围不重叠的方式设定凹部45的位置和形状,因此在接触凸部24在突起44的表面滑动时,由接触凸部24推出的异物落入到凹部45中,不会夹在接触凸部24和第2接触部41的之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插口触点20的接触凸部24弹性接触在插头接线柱40的第2接触部41上的凹部45的两侧部,在接触凸部24在第2接触部41的表面上滑动的过程中使异物落入到凹部45内,由此能够降低在接触凸部24和第2接触部41之间夹持异物的可能性,提高接触可靠性。但是,插口触点20的接触凸部24和插头接线柱40的第2接触部41的形状及其接触状态,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构成。例如,也可以将与插口触点20的接触凸部24的第2接触部41接触的面,形成为其宽度方向的中间部比两端部更向插头接线柱40的第2接触部41侧突出的形状(例如曲面形状)。在此种情况下,插口触点20的接触凸部24的宽度方向的中间部进入到设置在第2接触部41上的凹部45内,并在两点与凹部45内的两个倾斜面或凹部45的开口边缘接触。与插口触点20的接触凸部24和插头接线柱40的第2接触部41相互以平面接触的情况相比,尽管插口触点20的形状变得复杂,但缩小接触凸部24和第2接触部41的接触面积,并增大接触压力。其结果,容易从接触凸部24和第2接触部41之间排出异物,提高插口触点20和插头接线柱40的接触可靠性。
此外,在插头接线柱40的弯曲部43中,至少与弯曲部43的顶点相比第2接触部41侧的曲率半径只要按如下方式设定即可,即在将插头30嵌合在插口主体11的插入槽12时,插口触点20的大致U字状的挠曲部(第1接触部)22的接触凸部(自由端)24,与插头接线柱40的弯曲部43的顶点相比更易于接触在第2接触部41侧,并且插口触点20卡在弯曲部43而产生压曲的范围达到最小。例如,在插头接线柱40的弯曲部43中,从弯曲部43的顶点,使与第2接触部41的相反侧的曲率半径,从弯曲部43的顶点,小于第2接触部41侧的曲率半径,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小插头30的宽度尺寸,进而减小连接器1的宽度尺寸。
本实用新型基于日本发明专利申请2004-107303,其内容,可通过参照上述专利申请的说明书及附图,终究应融合于本实用新型中。
此外,本实用新型虽然通过参照附图的实施方式进行了充分说明,但是仍可进行多种多样的变更或变形,这对于具有本领域基本专业知识的人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如此的变更及变形,并不是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都应解释为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包括插头和插口;该插头具有由绝缘性材料形成的插头主体、和保持在所述插头主体的侧壁上的一个或多个插头接线柱;该插口具有插口主体和1个或多个插口触点;该插口主体由绝缘性材料形成、且具有嵌合所述插头的插入槽;该插口触点保持在所述插口主体的所述插入槽的侧壁上、且在将所述插头嵌合在所述插入槽时与所述插头接线柱接触,其中,
所述插口主体具有嵌入或压入的加固部件;
所述插口触点具有配置在所述插入槽的内侧的、可弹性变形地形成大致U字状的第1接触部;
所述插头主体在嵌合于所述插口主体的插入槽的一侧的第1面上具有凹部;
所述插头接线柱具有第2接触部和弯曲部,该第二接触部沿着所述插头主体的侧壁配置且与所述插口触点的第1接触部接触,该弯曲部从所述插头主体的侧壁的所述第1面侧端部附近朝向所述凹部而形成为大致倒U字状;
在所述插头接线柱的弯曲部中,至少相比于弯曲部的顶点靠近第2接触部侧的曲率半径按如下方式设定,即在将所述插头嵌合在所述插口主体的插入槽时,所述插口触点的大致U字状的第1接触部的自由端,在相比于所述插头接线柱的弯曲部的顶点靠近第2接触部侧接触,并且在使所述插口触点不会卡在所述弯曲部而产生压曲的范围内达到最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插头接线柱的弯曲部中,从弯曲部的顶点到与第2接触部的相反侧的曲率半径小于与所述弯曲部的顶点相比更靠近第2接触部侧的曲率半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插头接线柱的所述第2接触部上,沿着所述插头接线柱的高度方向且朝向与所述第1面相反侧的第2面而依次设置有突起及凹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形成在与所述插头接线柱的高度方向的中央相比稍靠所述第1面侧的位置上。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突起的外面以越靠近与所述第1面相反侧的第2面突出尺寸越大的方式形成有倾斜面。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是沿着所述插头接线柱的高度方向延伸的槽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具有以所述插头接线柱的宽度方向的断面呈大致V字状的方式,越朝向宽度方向的中央部深度越深的两个倾斜面。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接线柱的宽度方向上的所述凹部的宽度尺寸以大于所述突起的宽度尺寸且小于所述插口触点的第1接触部的宽度尺寸的方式形成。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接线柱的高度方向上的所述凹部的尺寸及位置设置在所述插口触点的第1接触部在所述第2接触部上滑动的范围内。
CNU2005200045687U 2004-03-31 2005-03-31 连接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789959Y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107303A JP2005294034A (ja) 2004-03-31 2004-03-31 コネクタ
JP2004107303 2004-03-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789959Y true CN2789959Y (zh) 2006-06-21

Family

ID=3506410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800002097A Active CN100442603C (zh) 2004-03-31 2005-03-28 连接器
CNU2005200045687U Expired - Lifetime CN2789959Y (zh) 2004-03-31 2005-03-31 连接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5800002097A Active CN100442603C (zh) 2004-03-31 2005-03-28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7195494B2 (zh)
EP (1) EP1732170B1 (zh)
JP (1) JP2005294034A (zh)
KR (1) KR100753922B1 (zh)
CN (2) CN100442603C (zh)
TW (1) TWI251375B (zh)
WO (1) WO2005096445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42603C (zh) * 2004-03-31 2008-12-10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1295833B (zh) * 2007-04-24 2011-03-16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2460841A (zh) * 2009-06-10 2012-05-16 意力速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电连接用端子以及使用其的连接器
CN102544799A (zh) * 2010-10-29 2012-07-04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触点和连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63915B2 (ja) * 2005-10-21 2010-10-2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4207952B2 (ja) 2005-12-15 2009-01-14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858050B2 (ja) * 2006-09-29 2012-01-18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KR100968327B1 (ko) * 2007-03-14 2010-07-08 파나소닉 전공 주식회사 다극동축커넥터
JP4386089B2 (ja) * 2007-03-27 2009-12-16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配線基板に対するコネクタレセプタクルの実装構造
JP4412347B2 (ja) * 2007-04-24 2010-02-10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接続体
CN201060970Y (zh) * 2007-06-11 2008-05-14 江苏华富电子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2009120150A (ja) * 2007-11-19 2009-06-04 Aisin Seiki Co Ltd 電気接点機構
CN201160164Y (zh) * 2008-01-05 2008-12-03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JP5253129B2 (ja) * 2008-12-19 2013-07-31 モレッ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ド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US20120122350A1 (en) * 2009-06-29 2012-05-17 Human Electronics Co., Ltd. Board-to-board-type connector
JP5214798B1 (ja) * 2011-12-27 2013-06-19 株式会社東芝 電子機器
US8888506B2 (en) * 2013-01-29 2014-11-18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imited Connector
WO2014132284A1 (ja) * 2013-02-27 2014-09-0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ヘッダならびにソケット
JP5751434B2 (ja) * 2013-04-19 2015-07-22 Smk株式会社 基板接続コネクタを使用した基板接続構造
JP6473990B2 (ja) * 2014-08-07 2019-02-2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ソケット
JP6712794B2 (ja) * 2014-08-07 2020-06-2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当該コネクタに用いられるヘッダならびにソケット
JP6537890B2 (ja) * 2014-09-26 2019-07-03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287977B2 (ja) * 2015-06-30 2018-03-07 Smk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7366653B2 (ja) * 2019-09-06 2023-10-23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561407B2 (ja) 1992-06-25 1996-12-11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高温高圧容器の冷却装置
JP2551493Y2 (ja) * 1992-07-14 1997-10-22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脱着コネクタ
JP3026335B2 (ja) * 1992-09-25 2000-03-27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3617220B2 (ja) * 1996-11-26 2005-02-02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3321553B2 (ja) 1997-10-08 2002-09-0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Bi−CMOS集積回路装置の製造方法
JPH11260505A (ja) * 1998-03-13 1999-09-24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コネクタ
JPH11329622A (ja) * 1998-05-20 1999-11-30 Omron Corp コネクタ構造
JP2002008753A (ja) * 2000-06-16 2002-01-11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コネクタ
JP4205874B2 (ja) * 2001-06-26 2009-01-07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000935B2 (ja) * 2002-07-23 2007-10-31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低背型コネクタ
JP2004111081A (ja) * 2002-09-13 2004-04-08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コネクタ
KR100511180B1 (ko) * 2003-02-19 2005-08-30 재영솔루텍 주식회사 전자커넥터 제조방법
US6827588B1 (en) * 2003-06-12 2004-12-07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Low profile board-to-board connector assembly
US6793506B1 (en) * 2003-08-27 2004-09-21 Molex Incorporated Board-to-boar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US6811411B1 (en) * 2003-09-12 2004-11-02 Molex Incorporated Board-to-boar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JP2005294034A (ja) * 2004-03-31 2005-10-20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コネクタ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42603C (zh) * 2004-03-31 2008-12-10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1295833B (zh) * 2007-04-24 2011-03-16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2460841A (zh) * 2009-06-10 2012-05-16 意力速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电连接用端子以及使用其的连接器
CN102544799A (zh) * 2010-10-29 2012-07-04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触点和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5096445A1 (ja) 2005-10-13
CN1771630A (zh) 2006-05-10
KR100753922B1 (ko) 2007-08-31
EP1732170B1 (en) 2013-06-26
US20060234525A1 (en) 2006-10-19
EP1732170A1 (en) 2006-12-13
TW200534540A (en) 2005-10-16
JP2005294034A (ja) 2005-10-20
EP1732170A4 (en) 2008-03-26
KR20060005401A (ko) 2006-01-17
TWI251375B (en) 2006-03-11
US7195494B2 (en) 2007-03-27
CN100442603C (zh) 2008-12-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789959Y (zh) 连接器
CN2789960Y (zh) 连接器
CN2789955Y (zh) 连接器
CN1192463C (zh) 印刷布线板用接插件
CN101345361B (zh) 连接器
US20060128204A1 (en) Electric connector
CN1068978C (zh) 电气接插件
CN1172408C (zh) 电连接器
CN2791943Y (zh) 连接器
CN1113587C (zh) 印刷电路板
US20060046577A1 (en) Multi way connector
CN1738103A (zh) 可挠性基板用连接器
CN1489244A (zh) 接线盒装置、插塞式连接器及插座式连接器
CN1198367C (zh) 卡用连接器装置
CN2724239Y (zh) 电连接器
CN1235118C (zh) 卡适配器
JP5457888B2 (ja) カードコネクタ及びカード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CN206976628U (zh) 电子卡连接器
CN1638197A (zh) 电插接装置或插接器
CN1702919A (zh) 矮版卡连接器
CN1538570A (zh) 电连接器
CN1574464A (zh) 多极同轴电缆用连接器及电连接器
CN1614829A (zh) 多连接型插头连接器以及纵叠型和横置型插座连接器
CN1689030A (zh) 带防止卡错误插入装置的存储卡连接器
US7575445B2 (en) Contact protec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Expiration termination date: 20150331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