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44799A - 触点和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触点和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44799A
CN102544799A CN2011103394815A CN201110339481A CN102544799A CN 102544799 A CN102544799 A CN 102544799A CN 2011103394815 A CN2011103394815 A CN 2011103394815A CN 201110339481 A CN201110339481 A CN 201110339481A CN 102544799 A CN102544799 A CN 1025447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bend
contact
contact site
chimer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3948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西川直人
宫地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ST Mf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ST Mf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ST Mf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ST Mf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5447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4479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点和连接器。本发明的课题在于获得下述连接器和其所采用的触点,能以小的插入力将一个触点插入另一触点,并且在将一个触点从另一触点抽出时必须要求大的抽拔力。插座触点包括插座弯曲部(223);固定部(222);插座端子部;弯曲部(223d、223e)。在插头弯曲部(122)与插座弯曲部(223)嵌合时,曲折部(223a、223b)与侧部(123、124)接触。曲折部(223a)在嵌合动作时,被插头弯曲部(122)按压,通过弯曲部(224)的弹性形变,向与曲折部(223b)相反的方向发生位移。曲折部(223a)在嵌合解除动作时,伴随插头弯曲部(122)的移动,通过弯曲部(223e)的弹性形变,向与嵌合方向相反的方向发生位移。

Description

触点和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与对方侧触点电连接的触点和具有它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作为将两个基板电连接的连接器(基板与基板连接用连接器),人们知道有下述的连接器,其包括与一个基板连接的插座;与另一基板连接的插头(比如专利文献1)。插座包括绝缘制的插座主体、安装于插座主体上的导电性的连接板(触点)。另外,插头包括绝缘制的插头主体;安装于插头主体上的导电性的连接板(触点)。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插头的连接子上,形成基本呈U形状的插头弯曲部(压入部)。另外,在插座的连接子上形成插座弯曲部,其朝向插头开口而弯曲。另外,通过将插头弯曲部与插座弯曲部嵌合,插头弯曲部和插座弯曲部接触,在它们之间实现电连接。在插头弯曲部与插座弯曲部的嵌合动作时,插头弯曲部和插座弯曲部在两个部位接触。
已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773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于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连接器中,在插头弯曲部向插座弯曲部的嵌合动作时和嵌合解除动作时,在上述两个部位的接触部中的一个的部位上,插座弯曲部与插头弯曲部的接触部沿与嵌合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发生位移,但在上述两个部位的接触部中的另一部位,插座弯曲部与插头弯曲部的接触部几乎不沿与嵌合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发生位移。
于是,由于在插头弯曲部相对插座弯曲部的嵌合解除动作时,在上述另一部位,插座弯曲部与插头弯曲部的接触部几乎不发生位移,故必须要求高的抽拔力。于是,插头难以与插座脱开。
但是,由于在插头弯曲部向插座弯曲部的嵌合动作时,在上述另一部位,插座弯曲部与插头弯曲部的接触部几乎不沿与嵌合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发生位移,故必须要求高的插入力,以便将插头弯曲部插入插座弯曲部中。此外,在上述另一部位,插头弯曲部和插座弯曲部的接触部以被磨削的方式,将插头弯曲部插入插座弯曲部中,由此,接触性能恐怕会降低。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连接器和其所采用的触点,该连接器能以小的插入力将一个触点插入另一触点,并且在将一个触点从另一触点中抽出时,必须要求大的抽拔力。
本发明的触点为带状导电部件,其固定于外壳上,并且与对方侧触点电连接,其特征在于,上述触点通过使其长度方向的位置在相互不同的多个部位弯曲的方式形成,该触点包括:第1弯曲部,其朝向对方侧连接器开口而弯曲;固定于外壳上的固定部;第2弯曲部,其设置于第1弯曲部和上述固定部之间,通过对方侧触点与上述第1弯曲部的嵌合,实现对方侧触点的电连接,在上述第1弯曲部的两端部上,设置朝向与对方侧触点的嵌合方向相垂直、并且相互面对的方向的第1接触部和第2接触部,该第1接触部和第2接触部在对方侧触点向上述第1弯曲部的嵌合动作时,与对方侧触点接触,上述第1接触部设置于上述第1弯曲部的顶部和上述第2弯曲部之间,上述第2弯曲部按照下述方式弯曲,该方式为:与对方侧触点向上述第1弯曲部的嵌合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在对方侧触点向上述第1弯曲部的嵌合动作时,上述第1接触部由对方侧触点按压,沿与上述第2接触部相反的方向发生位移,并且在对方侧触点相对上述第1弯曲部的嵌合解除动作时,上述第1接触部伴随对方侧触点的移动,沿与上述嵌合方向相反的方向发生位移,从而上述第2弯曲部可发生弹性形变,设置于上述第2接触部和上述第1弯曲部的顶点之间的上述第3弯曲部,在对方侧触点与上述第1弯曲部的嵌合动作时,上述第2接触部被对方侧触点按压,沿与上述第1接触部相反的方向发生位移,可发生弹性形变。
按照本发明,在与对方侧触点的嵌合动作时,由于通过第2弯曲部和第3弯曲部发生弹性形变,被对方侧触点按压的第1接触部和第2接触部沿相互相反的方向发生位移,故可以较小的插入力将对方侧连接器插入第1弯曲部中。另外,在与对方侧触点的嵌合解除动作时,伴随对方侧触点的移动,第2弯曲部发生弹性形变,由此,第1接触部沿与嵌合方向相反的方向发生位移。由此,第1接触部朝向嵌合方向按压对方侧触点。另外,与此同时,由于第1接触部沿与第2接触部相反的方向发生位移,故第1接触部还沿与第2接触部相反的方向按压对方侧触点。由于这些力的合力作用于对方侧触点上,故在从第1弯曲部中抽出对方侧连接器时,必须要求高的抽拔力。于是,既可达到使小的插入力又可达到高抽拔力。
另外,在本发明中,上述第1接触部朝向上述第2接触部突出而弯曲,上述第2弯曲部以下述方式弯曲,该方式为:从上述第1接触部的顶部到上述固定部,沿与对方侧触点向上述第1弯曲部的嵌合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按照该方案,在对方侧触点与第1弯曲部的嵌合动作时,第1接触部沿与第2接触部相反的方向发生位移,并且在对方侧触点相对第1弯曲部的嵌合解除动作时,第1接触部沿与嵌合方向相反的方向位移,从而第2弯曲部确实发生弹性形变。于是,可确实同时实现达到小的插入力和大的抽拔力。
另外,在本发明中,还包括端子部,其沿上述触点的长度方向,在上述固定部上,设置于与上述第2弯曲部相反的一侧,与电路基板焊接接合,上述第1弯曲部还包括第4弯曲部,其设置于上述第1接触部和上述第1弯曲部的顶部之间,上述第4弯曲部朝向上述端子部突出而弯曲。由此,触点的第4弯曲部可减轻作用于固定有固定部的外壳的固定部分上的力。于是,可抑制外壳的破损。
此外,在本发明中,在第1接触部上形成卡合台阶部,用于谋求与对方侧连接器的卡合。由此,在对方侧触点相对第1接触部的嵌合解除动作时,由于第1接触部和对方侧连接器卡合,故朝向嵌合方向,确实地产生作用于第1接触部上的力。由此,在从第1弯曲部中抽出对方侧连接器时,必须要求更进一步高的抽拔力。
本发明的连接器包括第1连接器,该第1连接器具有第1外壳与第1触点,该第1触点为导电部件,固定于上述第1外壳上;第2连接器,该第2连接器具有第2外壳和第2触点,该第2触点为导电部件,固定于上述第2外壳上,上述第1触点通过其长度方向的位置在相互不同的多个部位弯曲而形成,该第1触点具有第1弯曲部,其朝向上述第2连接器开口而弯曲;固定部,其固定于上述第1外壳上,第2弯曲部,其设置于上述第1弯曲部和上述固定部之间,上述第2触点具有第1突出部,该第1突出部朝向上述第1连接器突出而弯曲,上述第1突出部从其内侧通过上述第2外壳支承,通过上述第2触点的上述第1突出部与上述第1触点的上述第1弯曲部嵌合,实现上述第1触点和上述第2触点的电连接,在上述第1弯曲部,在其两端部上分别设置第1接触部和第2接触部,该第1接触部和第2接触部朝向与上述第1突出部的嵌合方向相垂直,并且朝向相互面对的方向,上述第1接触部设置于上述第1弯曲部的顶部和上述第2弯曲部之间,在上述第1突出部与上述第1弯曲部的嵌合动作时,上述第1接触部和第2接触部分别与第3接触部和第4接触部接触,该第3接触部和第4接触部相互朝向相反方向设置于上述第2触点的上述第1突出部上,在上述第1接触部和第3接触部中的至少一者上形成卡合台阶部,用于谋求上述第1接触部和上述第3接触部的卡合,该第3接触部在上述第1突出部向上述第1弯曲部的嵌合动作时与上述第1接触部接触,上述第2弯曲部沿下述方向突出而弯曲,该方向为与上述第1突出部向上述第1弯曲部的嵌合方向相反的方向,在上述第1突出部向上述第1弯曲部的嵌合动作时,上述第1接触部被上述第1突出部按压,沿与上述第2接触部相反的方向发生位移,并且在上述第1突出部相对上述第1弯曲部的嵌合解除动作时,上述第1接触部伴随上述第1突出部的移动,沿与上述嵌合方向的相反方向发生位移,从而上述第2弯曲部可发生弹性形变,设置于上述第2接触部和上述第1弯曲部的顶点之间的上述第3弯曲部,可在上述第1突出部向上述第1弯曲部的嵌合动作时,上述第2接触部被上述第1突出部按压,沿与上述第1接触部相反的方向发生位移,从而发生弹性形变。
按照该方案,在第1突出部向第1弯曲部的嵌合动作时,第2弯曲部和第3弯曲部发生弹性形变,由此,按压于第1突出部上的第1接触部和第2接触部沿相互相反的方向发生位移,这样,能够以小的插入力,将第1突出部插入第1弯曲部中。另外,在第1突出部相对第1弯曲部的嵌合解除动作时,伴随第1突出部的移动,第2弯曲部发生弹性形变,由此,第1接触部沿与嵌合方向相反的方向发生位移,于是,第1接触部朝向嵌合方向按压第1突出部。另外,与此同时,由于第1接触部沿与第2接触部相反的方向发生位移,故第1接触部还沿第2接触部面对的方向按压第1突出部。由于这些力的合力作用于第2触点上,故在从第1触点的第1弯曲部,抽出第2触点的第1突出部时,必须要求大的抽拔力。于是,同时达到小的插入力和大的抽拔力。
此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中,上述第1接触部朝向上述第2接触部突出而弯曲,从上述第1接触部的顶部到上述固定部的范围,上述第2弯曲部沿与上述嵌合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而弯曲。由此,在第1突出部向第1弯曲部的嵌合动作时,第1接触部沿与第2接触部相反的方向发生位移,并且在第1突出部相对第1弯曲部的嵌合解除动作时,第1接触部沿与嵌合方向相反的方向发生位移,从而第2弯曲部确实发生弹性形变。于是,可确实同时实现小的插入力和大的抽拔力。
还有,在本发明的连接器中,还包括端子部,其沿上述触点的长度方向,相对上述固定部而设置于与上述第2弯曲部相反的一侧,与电路基板焊接接合,上述第1弯曲部还包括第4弯曲部,其设置于上述第1接触部和上述第1弯曲部的顶部之间,上述第4弯曲部和上述固定部夹持上述第1外壳中的固定有上述固定部的部分而相互面对而设置,上述第4弯曲部朝向上述端子部突出而弯曲。由此,第1触点的第4弯曲部可减轻作用于固定有固定部的第1外壳的固定部分上的力。于是,由于可减轻作用于第1外壳上的力,故能够抑制第1外壳的破损。
按照本发明的触点和连接器,在与对方侧触点的嵌合动作时,第2弯曲部和第3弯曲部发生弹性形变,由此,按压于对方侧触点上的第1接触部和第2接触部沿相互相反的方向发生位移,于是,能够以小的插入力,将对方侧连接器插入第1弯曲部中。另外,在与对方侧触点的嵌合解除动作时,伴随对方侧触点的移动,第2弯曲部发生弹性形变,由此,第1接触部沿与嵌合方向相反的方向发生位移,这样,第1接触部朝向嵌合方向,按压对方侧触点。另外,与此同时,由于第1接触部沿与第2接触部相反的方向发生位移,故第1接触部还沿与第2接触部面对的方向,按压对方侧触点。由于这些力的合力作用于对方侧触点上,故在从第1弯曲部中抽拔对方侧连接器时,必须要求大的抽拔力。于是,可同时达到小的插入力和大的抽拔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外观立体图,图1(a)表示插头连接器嵌合于插座连接器时的状态,图1(b)表示插头连接器嵌合于插座连接器前的状态;
图2为表示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插头连接器,图2(a)为从下方观看图1的插头连接器的外观立体图,图2(b)为从上方观看图1的插头连接器的外观立体图,图2(c)为沿图2(b)中的IIC-IIC线的剖视图;
图3表示图2所示的插头触点,图3(a)为外观立体图,图3(b)为侧视图;
图4(a)为表示图1所示的连接器的插头连接器的外观立体图,图4(b)为沿图4(a)的IVB-IVB线的剖视图;
图5表示插座触点,图5(a)为外观立体图,图5(b)为侧视图,图5(c)为后视图。
图6(a)~图6(c)为依次表示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的嵌合动作的图;
图7为表示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的嵌合动作的一部分的图;
图8为表示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的嵌合动作的一部分的图;
图9(a)~图9(c)为依次表示插头连接器相对插座连接器的嵌合解除动作的图;
图10为表示插头连接器相对插座连接器的嵌合解除动作的一部分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a)、图1(b)所示,连接器100包括插头连接器10、插头连接器10所嵌合的插座连接器20。连接器100为将图中未示出的两个电路基板电连接的连接器(基板对基板连接用的连接器)。插头连接器10和插座连接器20分别安装于图中未示出的不同的电路基板上。
(插头连接器)
如图2(a)、图2(b)所示,插头连接器(第2连接器)10包括插头外壳(第2外壳)11、固定于插头外壳11上的多个插头触点(第2触点)12。多个插头触点12沿前后方向按照规定间距排列。
(插头外壳)
由绝缘性的树脂形成的插头外壳11,包括沿其周缘形成的基本呈矩形的环状壁15;底壁16。环状壁15包括从底壁16的右端立设的右侧壁15a;从底壁16的左端立设的左侧壁15b;从底壁16的前端立设的前壁15c;从底壁16的后端立设的后壁15d。另外,通过环状壁15和底壁16,在环状壁15的内方形成凹部17。在右侧壁15a和左侧壁15b上,分别沿其侧面形成基本呈U状的多个槽18。多个槽18沿右侧壁15a和左侧壁15b的各自的长度方向(沿图2(a)所示的前后方向),按照规定间距而排列。
下面参照图2(c)和图3,对插头触点12进行说明。
(插头触点)
插头触点12为具有规定厚度的金属的带状导电部件,通过在沿其纵向相互不同的部位弯曲的方式形成。插头触点12包括焊接接合于电路基板上的插头端子部121;基本呈U状的插头弯曲部(第1突出部)122,其从插头端子部121的一端朝向下方突出而弯曲。插头弯曲部122如图6、图8所示,朝向插座连接器20(插座弯曲部223)突出而弯曲。另外,如图2(c)所示,插头弯曲部122在安装于插头外壳11上时,通过右侧壁15a或左侧壁15b而由内侧支承。
插头弯曲部122包括沿左右方向相互面对的侧部123、124。如图3所示,侧部123设置于插头端子部121和插头弯曲部122的顶部122c之间。
在侧部123的外侧面上,沿侧部123的长度方向,形成凹部123s。凹部123s在插头触点12上通过沿其厚度方向进行压扁加工的方式形成。如图3所示,凹部123s包括底面123t(第3接触部)、顶侧面123p、底侧面123q。另外,如图3(b)所示,通过底面123t和底侧面123q形成台阶部Q(卡合台阶部)。
侧部124的外侧面(第4接触部)124t为没有凹凸的平坦面。侧部123的底面123t与侧部124的外侧面124t朝向沿左右方向相互相反的方向。另外,左右方向指与插头触点12和插座触点22嵌合的方向相垂直的方向(参照图6、图8)。
另外,如上所述,为了在插头触点12上形成凹部123s,进行压扁加工。压扁加工在将带状导电部件弯曲之前,在一条直线的带状导电部件上进行。在沿纵向相互不同的多个部位,将形成凹部123s的一条直线的带状导电部件弯曲,由此获得插头触点12。
在将插头触点12安装于插头外壳11上时,如图2所示,将插头触点12(插头弯曲部122)嵌入插头外壳11的槽18中,并压入。由此,插头触点12固定于插头外壳11上。
(插座连接器)
如图4(a)所示,插座连接器(第1连接器)20包括插座外壳(第1外壳)21、固定在插座外壳21上的多个插座触点(第2触点)22。多个插座触点22沿前后方向与插头触点12基本相同的规定间距而排列。
(插座外壳)
如图4(a)、图4(b)所示,由绝缘性的树脂构成的插座外壳21,包括:环状壁25,沿插座外壳21周缘连续地形成基本呈矩形的环状;底壁26;以及形成于环状壁25内侧的中间壁27。环状壁25包括从底壁26的右端立设的右侧壁25a;从底壁26的左端立设的左侧壁25b;从底壁26的前端立设的前侧壁25c;从底壁26的后端立设的后侧壁25d。中间壁27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基本呈矩形的部件。另外,中间壁27的前端和后端分别固定于前侧壁25c和后侧壁25d上,与环状壁25成一体。另外,在中间壁27和右侧壁25a之间,以及中间壁27和左侧壁25b之间,形成能够插入插头触点12(插头弯曲部122)的间隙。
在右侧壁25a和左侧壁25b上,分别沿它们的内侧面形成多个槽28。多个槽28沿前后方向按照规定间距排列。另外,在中间壁27上,沿它们的右侧面和左侧面形成多个槽29。多个槽29沿前后方向按照规定间距排列。槽28的间距和槽29的间距为与槽18(图2(a))的间距基本相同的间距。
另外,在右侧壁25a的外侧面和左侧壁25b的外侧面上,在未形成槽28的部分,分别设置保持壁50a、50b。保持壁50a、50b沿插座外壳21的高度方向(嵌合方向)设置。如图4(a)所示,保持壁50a、50b的宽度大于沿前后方向邻接的两个槽28的间距。在将插座触点22安装于插座外壳21上时,沿保持壁50a、50b将插座触点22的固定部222(参照图4(b))插入槽28中。
下面参照图4(b)和图5,对插座触点22进行说明。
(插座触点)
插座触点22为具有规定厚度的金属的板状导电部件,通过在沿其长度方向相互不同的多个部位弯曲的方式形成。插座触点22包括焊接接合于电路基板P2(图4(b)的由双点划线所示的电路基板P2)的插座端子部221;固定于插座外壳21上的固定部222;按照朝向上方开口的方式弯曲的插座弯曲部(第1弯曲部)223。插座端子部221、固定部222和插座弯曲部223按照它们的顺序沿其长度方向而设置于插座触点22上。另外,在固定部222和插座弯曲部223之间,设置朝向上方突出弯曲的弯曲部(第2弯曲部)224。
(固定部222)
通过将固定部222压入于插座外壳21的槽28中,将固定部222固定于插座外壳21上。另外,如图5(a)、图5(c)所示,在固定部222上形成从其两侧面沿宽度方向突出的突起222a~222d。在将插座触点22安装于插座外壳21时,固定部222的突起222a~222d与插座外壳21的保持壁50a、50b接触,由此,可对插座触点22沿其厚度方向(图4(a)和图5所示的左右方向)移动的情况进行限制。
(插座弯曲部223)
如图4和图5(a)、图5(b)所示,插座弯曲部223从弯曲部224的一端向斜下向延伸,然后,在缓慢地沿水平方向弯曲之后,呈向上方立起的形状。如图5(a)、图5(b)所示,插座弯曲部223包括分别设置于其两端部上的曲折部223a、223b;底部(顶部)223c;设置于底部223c和曲折部(第1接触部)223a之间的弯曲部(第4弯曲部)223d;设置于底部223c和曲折部(第2接触部)223b之间的弯曲部(第3弯曲部)223e。弯曲部223d和弯曲部223e朝向沿左右方向相互面对的方向设置。
曲折部223a、223b朝向沿左右方向相互面对的方向设置。曲折部223a设置于弯曲部224、插座弯曲部223的底部223c之间。另外,曲折部223a按照朝向曲折部223b突出的方式弯曲。曲折部223a能够通过弯曲部224,沿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发生位移。
曲折部223b朝向弯曲部223a突出弯曲。在曲折部223b的内侧面上,沿其长度方向,在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形成一对凹部223s。另外,曲折部223b能够通过弯曲部223e,沿左右方向发生位移。
此外,左右方向是指插头触点12与嵌合插座触点22的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下方向是指插头触点12与插座触点22嵌合的方向(下方向)和与其相反的方向(上方向)(参照图6、8)。
如图4(b)所示,在将插座触点22安装于插座外壳21上时,在插座触点22的底部223c的下方,设置插座外壳21的底壁26,由此,在将插座连接器20安装于电路基板P2上时,底壁26介设于底部223c和电路基板P2之间。由此,由于底部223c和电路基板P2之间处于绝缘状态,故可提高电路基板P2的布图的自由度。另外,由于底壁26位于底部223c的下方,故在将插头触点12(插头弯曲部122)与插座弯曲部223嵌合时(参照图6),可抑制底部223c的变形。
弯曲部223d为设置于曲折部223a和底部223c之间的区域,如图4(b)所示,弯曲部223d和固定部222夹持插座外壳21的右侧壁25a或左侧壁25b而相互面对地设置。弯曲部223d朝向插座端子部221突出而缓慢地弯曲,于是,在将插座触点22安装于插座外壳21上时,插座触点22的曲折部223a和底部223c之间的区域随着向底部223c靠近,形成向固定有插座触点22的固定部222的右侧壁25a或左侧壁25b靠近的形式。如此,插座触点22的弯曲部223d设置于接近与电路基板P2焊接接合的插座端子部221的位置。于是,即使在外力作用于插座触点22上、弯曲部223d与右侧壁25a的壁面或左侧壁25b的壁面相接触,弯曲部223d仍在右侧壁25a或左侧壁25b难以作动的部分与右侧壁25a和左侧壁25b接触。于是,能够减轻从弯曲部223d,作用于右侧壁25a和左侧壁25b上的力,能够抑制插座外壳21的右侧壁25a和左侧壁25b的破损。
如图5(b)所示,弯曲部223e朝向弯曲部223d开口而缓慢地弯曲。由此,弯曲部223e以底部223c为中心而旋转,可发生弹性形变。由于弯曲部223e发生弹性形变,曲折部223b沿左右方向发生位移。
(弯曲部224)
如图4(b)和图5(b)所示,弯曲部224从曲折部223a的顶部到固定部222,朝向上方而弯曲。具体来说,弯曲部224在从曲折部223a的顶部朝向斜上方而延伸之后,呈人字形,朝向斜下方延伸,然后连接于固定部222。在将插座触点22安装于插座外壳21上时,如图4(b)所示,在弯曲部224、安装有插座触点22的右侧壁25a或左侧壁25b之间,形成空间。根据该方案,弯曲部224、曲折部223a沿左右方向能够发生位移,并且沿上下方向发生位移,能够发生弹性形变。
此外,在插座触点22上,为了形成一对凹部223s而进行压扁加工。压扁加工在将带状导电部件弯曲之前,在呈一条直线状的带状导电部件上进行。通过将形成有一对凹部223s的一条直线的带状导电部件,在沿其纵向相互不同的多个部位弯曲,获得插座触点22。
在将插座触点22安装于插座外壳21上时,将插座触点22嵌合、压入于槽28中。
下面参照图6~图10,对插头连接器10向插座连接器20的嵌合动作时以及嵌合解除动作的场合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6~图8,对插头连接器10与插座连接器20的嵌合动作的场合进行说明。图7表示图6(b)所示的插座触点22的位移前的状态和位移后的状态,图8表示图6(c)所示的插座触点22的位移前的状态和位移后的状态。另外,在图7、图8中,通过虚线而表示位移前的插座触点22,通过实线而表示位移后的插座触点22。
(插头连接器10向插座连接器20的嵌合动作)
如图6(a)所示,将插头连接器10朝向插座连接器20向下方移动,将插头弯曲部122插入插座弯曲部223的内部。
如图6(b)所示,插座弯曲部223的曲折部223a的内侧面和插头弯曲部122的侧部123的外侧面接触,并且插座弯曲部223的曲折部223b的内侧面与插头弯曲部122的侧部124的外侧面124t接触。此时,在曲折部223b和侧部124(外侧面124t)的接触之前,曲折部223a和侧部123接触。伴随插头弯曲部122向插座弯曲部223的内部的进一步插入,如图7所示,通过弯曲部224的弹性形变,曲折部223a沿与曲折部223b相反的方向(与嵌合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且与曲折部223b相反的方向)发生位移,同时通过弯曲部223e的弹性形变,曲折部223b沿与曲折部223a相反的方向(与嵌合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且与曲折部223a相反的方向)发生位移。即,在插头弯曲部122向插座弯曲部223的内部的插入时,曲折部223a和曲折部223b沿相互相反的方向发生位移。于是,可以小的插入力,将插头弯曲部122插入插座弯曲部223的内部。
另外,在曲折部223a发生位移之后,曲折部223a通过弯曲部224要返回到位移前的位置(图6(a)所示的位置),换言之,朝向曲折部223b而要发生位移,通过力Fa1按压插头弯曲部122的侧部123。此外,在曲折部223b的位移之后,曲折部223b通过弯曲部223e,要返回到位移前的位置(图6(a)所示的位置),换言之,朝向曲折部223a而要发生位移,通过力Fb按压插头弯曲部122的侧部124。
此外,由图6(b)和图7所示的状态,将插头弯曲部122向插座弯曲部223的内部进一步插入,伴随于此,曲折部223a与底侧面123q接触,之后,如图6(c)所示,曲折部223a与底面123t接触。此时,如图8所示,底侧面123q随着向底面123t接近,与曲折部223a离开并倾斜,由此,伴随将插头弯曲部122向插座弯曲部223的内部进一步插入,弯曲部224发生弹性形变,这样,曲折部223a朝向曲折部223b而发生位移。由此,曲折部223b处于从将插头弯曲部122插入插座弯曲部223的内部之前的状态(图6(a)所示的状态),朝向与曲折部223b相反的一侧而稍稍发生位移的状态。于是,曲折部223b通过朝向曲折部223b而要发生位移的力Fa2,按压插头弯曲部122的侧部123(Fa1>Fa2)。另外,在曲折部223b上,通过弯曲部223e朝向曲折部223a而要发生位移,通过力Fb按压插头弯曲部122的侧部124。
通过上述动作,结束插头弯曲部122向插座弯曲部223的嵌合动作。另外,通过插座弯曲部223的曲折部223a和插头弯曲部122的侧部123的接触,以及插座弯曲部223的曲折部223b与插头弯曲部122的侧部124的接触,能够实现插头弯曲部122和插座弯曲部223的电连接。
接着,参照图9、图10对插头连接器10与插座连接器20的嵌合解除动作的场合进行说明。图10表示在图9(b)所示的状态,从插座触点22作用于插头触点12的力。另外,在图10中,通过实线而表示位移前的插座触点22,通过虚线而表示位移后的插座触点22。
(插头连接器10与插座连接器20的嵌合解除动作)
图9(a)所示,从插头连接器10嵌合于插座连接器20的状态,将插头连接器10向上方(与嵌合方向相反的方向)移动,从插座弯曲部223中抽出插头弯曲部122。在这里,曲折部223a处于:从将插头弯曲部122插入插座弯曲部223的内部之前的状态(图6(a)所示状态)到朝向与曲折部223b相反的一侧而稍稍位移了的状态,故曲折部223a朝向曲折部223b要发生位移,通过力Fa2(图8所示的力Fa2)按压插头弯曲部122的侧部123。另外,曲折部223b通过弯曲部223e,朝向曲折部223a而要发生位移,按压插头弯曲部122的侧部124。
如果将插头弯曲部122从插座弯曲部223中进一步抽出,则曲折部223a与插头弯曲部122的台阶部Q卡合(锁定机构)。
另外,如果将插头弯曲部122从插座弯曲部223中进一步抽出,则如图9(b)所示,伴随插座弯曲部223的移动,通过台阶部Q的底侧面123q,将曲折部223a上抬,弯曲部224发生弹性形变,由此,曲折部223a朝向上方而稍稍发生位移。
此时,如图10所示,曲折部223a通过弯曲部224要返回到曲折部223a上抬之前的位置(图9(b)所示的位置),通过向下方向的力Fa3按压插头弯曲部122的底侧面123q。另外,由于底侧面123q随着向凹部123s的边缘接近,以接近曲折部223a的方式而倾斜,故在曲折部223a和台阶部Q的卡合解除动作时,通过弯曲部224的弹性形变,曲折部223a沿与曲折部223b相反的方向发生位移。由此,曲折部223a通过弯曲部224返回到位移前的位置(图9(a)所示的位置),换言之,朝向曲折部223b而要发生位移,通过力Fa4按压插头弯曲部122的底侧部123q。另外,力Fa3和力Fa4的合力Fa作用于插头弯曲部122的侧部123上。合力Fa朝向侧部123,并且沿斜下方向而作用。
另外,如图10所示,曲折部223b通过弯曲部223e要返回到将插头弯曲部122插入插座弯曲部223之前的没有位移的状态(图6(a)所示状态),换言之,朝向曲折部223a而要发生位移,通过力Fb按压插头弯曲部122的侧部124。力Fb作用于插头弯曲部122的外侧面124t上。
于是,在将插头弯曲部122从插座弯曲部223中抽出时,特别是,如图9(b)和图10所示,在曲折部223a和台阶部Q的卡合解除动作时,伴随插座弯曲部223的移动,曲折部223a通过力Fa按压插头弯曲部122的侧部123(底侧面123q),并且曲折部223b通过力Fb按压插头弯曲部122的外侧部124t,由此,为了将插头弯曲部122从插座弯曲部223中抽出,必须要求高的抽出力。
此外,通过将插头弯曲部122从插座弯曲部223中进一步抽出,如图9(c)所示,解除插头连接器10相对插座连接器20的嵌合。
如上所述,通过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0,实现下述效果。在插头弯曲部122与插座弯曲部223的嵌合动作时,按压于侧部123上的弯曲部224发生弹性形变,由此,曲折部223a发生弹性形变,并且按压于侧部124上的弯曲部223e发生弹性形变,由此,曲折部223b发生弹性形变。由此,由于曲折部223a、223b沿相互相反的方向发生位移,故可以小的插入力,将插头弯曲部122插入插座弯曲部223。另外,在插头弯曲部122相对插座弯曲部223的嵌合解除动作时,伴随插头弯曲部122的移动,曲折部223a通过插头弯曲部122(台阶部Q)而上抬。由此,由于通过弯曲部224发生弹性形变,曲折部223a朝向上方稍稍发生位移,故曲折部223a通过弯曲部224,从原始的位置,不发生位移而通过朝向下方向的力Fa3按压底侧面123q。另外,在曲折部223a和台阶部Q的卡合解除动作时,底侧面123q随着向凹部123s的边缘接近,接近曲折部223a而倾斜,由此,因弯曲部224发生弹性形变,曲折部223a沿与曲折部223b相反的方向发生位移。由此,曲折部223a朝向曲折部223b而发生位移,通过力Fa4按压底侧面123q。于是,力Fa3和力Fa4的合力Fa作用于插头弯曲部122的侧部123上。于是,曲折部223b通过弯曲部223e朝向曲折部223a要发生位移,通过力Fb按压侧部124。力Fb作用于插头弯曲部122的外侧面124t上。于是,由于在插头弯曲部122相对插座弯曲部223的嵌合解除动作时,合力Fa从曲折部223a作用于插头弯曲部122的侧部123上,并且合力Fb从曲折部223b作用于插头弯曲部122的外侧面124t上,故为了将插头弯曲部122从插座弯曲部223中抽出,必须要求较高的抽拔力。于是,可同时实现小的插入力和大的抽出力。
另外,曲折部223a朝向曲折部223b突出而弯曲,弯曲部224从曲折部223a的顶部到固定部222,朝向上方突出而弯曲。由此,以下述方式使弯曲部224确实地发生弹性形变,即在插头弯曲部122向插座弯曲部223的嵌合动作时,曲折部223a沿与曲折部223b相反的方向发生位移的方式,并且在插头弯曲部122相对插座弯曲部223的嵌合解除动作时,曲折部223a沿上下方向发生位移的方式。于是,可确实实现小的插入力和大抽拔力。
此外,弯曲部223d朝向插座端子部221突出而弯曲。由此,在相对插座触点22朝向左右方向而施加力时,弯曲部223d在接近插座端子部221的位置,接近安装有插座触点22的右侧壁25a或左侧壁25b。于是,可减轻从弯曲部223d作用于插座外壳21的右侧壁25a或左侧壁25b上的力。于是,能够抑制插座外壳21的破损。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和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只要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便可进行各种变更。
比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插头触点12的侧部123和插座触点22的曲折部223a的接触部,在插座触点12的侧部123上形成谋求它们的卡合的台阶部Q的情形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在插头触点12的侧部123和插座触点22的曲折部223a中的至少一者上形成卡合台阶部,谋求它们的卡合。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插头触点12的侧部123上形成作为台阶部(卡合台阶部)Q的凹部123s的情形进行了说明,但台阶部Q的形状并不限于此。比如,卡合台阶部也可为凸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头触点12的侧部124与插座触点22的曲折部223b的接触部未形成谋求它们的卡合的卡合台阶部的情形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在插头触点12的侧部124和插座触点22的曲折部223b中的至少一方上形成卡合台阶部,谋求它们的卡合。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弯曲部224朝向上方突出弯曲的情形进行了说明,但弯曲部224的形状并不限于上述形状。比如,弯曲部224也可朝向下方而开口,并且呈圆弧状弯曲。此外,也可进一步降低插座外壳21的右侧壁25a和左侧壁25b的高度。由此,由于进一步增加弯曲部224和安装有插座连接器20的右侧壁25a或左侧壁25b之间的空间,故弯曲部224确实发生弹性形变。
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基板和基板连接用连接器100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连接器并不限于基板和基板连接用的形式。

Claims (7)

1.一种触点,其为带状导电部件,固定于外壳上,并且与对方侧触点电连接,其特征在于,
上述触点通过使其长度方向的位置在相互不同的多个部位弯曲而形成,该触点包括:
第1弯曲部,其按照朝向对方侧连接器开口的方式弯曲;
固定于外壳上的固定部;
第2弯曲部,其设置于第1弯曲部和上述固定部之间,
通过对方侧触点与上述第1弯曲部的嵌合,实现与对方侧触点的电连接;
在上述第1弯曲部的两端部上,设置朝向与对方侧触点的嵌合方向相垂直、并且相互面对的方向的第1接触部和第2接触部;
该第1接触部和第2接触部在对方侧触点向上述第1弯曲部的嵌合动作时,与对方侧触点接触;
上述第1接触部设置于上述第1弯曲部的顶部和上述第2弯曲部之间;
上述第2弯曲部按照下述方式弯曲,该方式为:与对方侧触点向上述第1弯曲部的嵌合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
在对方侧触点向上述第1弯曲部的嵌合动作时,上述第1接触部被对方侧触点按压,沿与上述第2接触部相反的方向发生位移,并且在对方侧触点与上述第1弯曲部的嵌合解除动作时,上述第1接触部伴随对方侧触点的移动,沿与上述嵌合方向相反的方向发生位移,从而上述第2弯曲部可发生弹性形变;
设置于上述第2接触部和上述第1弯曲部的顶点之间的上述第3弯曲部,在对方侧触点与上述第1弯曲部的嵌合动作时,上述第2接触部被对方侧触点按压,沿与上述第1接触部相反的方向发生位移,从而发生弹性形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点,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接触部朝向上述第2接触部突出而弯曲;
上述第2弯曲部以下述方式弯曲,该方式为:从上述第1接触部的顶部到上述固定部,沿与对方侧触点向上述第1弯曲部的嵌合方向的相反方向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触点,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端子部,其沿上述触点的长度方向,相对于上述固定部而设置于与上述第2弯曲部相反的一侧,与电路基板焊接接合;
上述第1弯曲部还包括第4弯曲部,其设置于上述第1接触部和上述第1弯曲部的顶部之间;
该第4弯曲部朝向上述端子部突出而弯曲。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点,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接触部上形成卡合台阶部,用于谋求与对方侧连接器的卡合。
5.一种连接器,其包括:
第1连接器,该第1连接器具有第1外壳与第1触点,该第1触点为导电部件,固定于上述第1外壳上;
第2连接器,该第2连接器具有第2外壳和第2触点,该第2触点为导电部件,固定于上述第2外壳上;
上述第1触点通过其长度方向的位置在相互不同的多个部位弯曲的方式形成,该第1触点具有:
第1弯曲部,其朝向上述第2连接器开口而弯曲;
固定部,其固定于上述第1外壳上;
第2弯曲部,其设置于上述第1弯曲部和上述固定部之间;
第2触点具有:
第1突出部,该第1突出部朝向上述第1连接器突出而弯曲;
上述第1突出部从其内侧通过上述第2外壳支承;
通过上述第2触点的上述第1突出部与上述第1触点的上述第1弯曲部嵌合,实现上述第1触点和上述第2触点的电连接;
在上述第1弯曲部,在其两端部上分别设置第1接触部和第2接触部,该第1接触部和第2接触部朝向与上述第1突出部的嵌合方向相垂直,并且朝向相互面对的方向;
上述第1接触部设置于上述第1弯曲部的顶部和上述第2弯曲部之间;
在上述第1突出部与上述第1弯曲部的嵌合动作时,上述第1接触部和第2接触部分别与第3接触部和第4接触部接触,该第3接触部和第4接触部按照相互朝向相反方向的方式设置于上述第2触点的上述第1突出部上;
在上述第1接触部和第3接触部中的至少一者上形成卡合台阶部,用于谋求上述第1接触部和上述第3接触部的卡合,该第3接触部在上述第1突出部向上述第1弯曲部的嵌合动作时与上述第1接触部接触;
上述第2弯曲部沿下述方向突出而弯曲,该方向为与上述第1突出部向上述第1弯曲部的嵌合方向相反的方向;
在上述第1突出部向上述第1弯曲部的嵌合动作时,上述第1接触部被上述第1突出部按压,沿与上述第2接触部相反的方向发生位移,并且在上述第1突出部相对上述第1弯曲部的嵌合解除动作时,上述第1接触部伴随上述第1突出部的移动,沿与上述嵌合方向的相反方向发生位移,从而上述第2弯曲部可发生弹性形变;
设置于上述第2接触部和上述第1弯曲部的顶点之间的上述第3弯曲部,可在上述第1突出部向上述第1弯曲部的嵌合动作时,上述第2接触部被上述第1突出部按压,沿与上述第1接触部相反的方向发生位移,从而发生弹性形变。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接触部朝向上述第2接触部突出而弯曲,
从上述第1接触部的顶部到上述固定部的范围,上述第2弯曲部沿与上述嵌合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而弯曲。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端子部,其沿上述触点的长度方向,相对上述固定部而设置于与上述第2弯曲部相反的一侧,与电路基板焊接接合;
上述第1弯曲部还包括第4弯曲部,其设置于上述第1接触部和上述第1弯曲部的顶部之间;
上述第4弯曲部和上述固定部夹持上述第1外壳中的固定有上述固定部的部分而相互面对设置;
上述第4弯曲部朝向上述端子部突出而弯曲。
CN2011103394815A 2010-10-29 2011-10-28 触点和连接器 Pending CN10254479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44424 2010-10-29
JP2010244424A JP2012099276A (ja) 2010-10-29 2010-10-29 コンタクト及び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44799A true CN102544799A (zh) 2012-07-04

Family

ID=463511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394815A Pending CN102544799A (zh) 2010-10-29 2011-10-28 触点和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2099276A (zh)
CN (1) CN102544799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82710A (zh) * 2012-09-13 2014-03-26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插座型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4425987A (zh) * 2013-09-09 2015-03-18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连接器装置
CN104518310A (zh) * 2013-09-27 2015-04-15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连接器单元
CN112956083A (zh) * 2018-10-23 2021-06-11 京瓷株式会社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069779A (ja) * 2013-09-27 2015-04-13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ユニット
JP6635583B2 (ja) 2015-10-30 2020-01-29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組立体
JP2021026981A (ja) * 2019-08-08 2021-02-2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ヘッダ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コネクタ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63054A (ja) * 2001-11-27 2003-06-06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コネクタ装置
CN1525602A (zh) * 2003-02-11 2004-09-01 Lg电线株式会社 板对板连接器
CN2789959Y (zh) * 2004-03-31 2006-06-21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1295833A (zh) * 2007-04-24 2008-10-29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1752713A (zh) * 2008-11-28 2010-06-23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19142B2 (ja) * 2008-03-24 2013-10-16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4849145B2 (ja) * 2009-03-24 2012-01-11 パナソニック電工株式会社 ソケットとヘッダの嵌合状態を保持するロック機構を備えた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63054A (ja) * 2001-11-27 2003-06-06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コネクタ装置
CN1525602A (zh) * 2003-02-11 2004-09-01 Lg电线株式会社 板对板连接器
CN2789959Y (zh) * 2004-03-31 2006-06-21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1295833A (zh) * 2007-04-24 2008-10-29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1752713A (zh) * 2008-11-28 2010-06-23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连接器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82710A (zh) * 2012-09-13 2014-03-26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插座型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3682710B (zh) * 2012-09-13 2016-04-27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插座型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4425987A (zh) * 2013-09-09 2015-03-18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连接器装置
CN104518310A (zh) * 2013-09-27 2015-04-15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连接器单元
CN112956083A (zh) * 2018-10-23 2021-06-11 京瓷株式会社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CN112956083B (zh) * 2018-10-23 2022-12-27 京瓷株式会社 连接器以及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099276A (ja) 2012-05-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44799A (zh) 触点和连接器
CN204333399U (zh) 可正反插的电源插头连接器
CN104167620B (zh) 弯式接触件及插孔模块和电连接器
CN201430309Y (zh) 电连接器
CN202373763U (zh) 连接器
CN102723641A (zh) 防呆型电连接器
CN102027641A (zh) 带有侧向弯曲的电源引脚的电气的压配合插塞连接器
CN104112928A (zh) 电连接器
CN201178143Y (zh) 卡连接器
CN201117878Y (zh) 电连接器
CN205488839U (zh) Usb c型插座连接器
CN202906112U (zh) 电子卡连接器
CN202503164U (zh) 电连接器
CN202856076U (zh) 卡缘连接器
CN106257762A (zh) 连接器
CN201690060U (zh) 一种连接器及其插头、插座
CN203218516U (zh) 防插垮板对板电连接器
CN105977678A (zh) 一种导电接触件及使用该导电接触件的电连接器
CN201142474Y (zh) 电连接器
US20110065293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new type of contacts
CN202363639U (zh) 板对板连接器之插座及其端子结构
CN103208686A (zh) 防插垮板对板电连接器
CN101359783B (zh) 软性排线连接器的组装方法
CN201160138Y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201369431Y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