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518310A - 连接器单元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单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518310A CN104518310A CN201410500437.1A CN201410500437A CN104518310A CN 104518310 A CN104518310 A CN 104518310A CN 201410500437 A CN201410500437 A CN 201410500437A CN 104518310 A CN104518310 A CN 10451831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ug
- side terminal
- contact site
- receptacle
- contact por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04—Pins or blades for co-operation with socke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即使插头侧端子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位置偏移也能够抑制绝缘性能的降低的连接器单元。插头型连接器由具有从上侧基端部向左右方向延伸设置并向下侧凸出的凸曲部的多个插头侧端子以及插头侧壳体构成。插座型连接器由具有从下侧基端部向左右方向延伸设置并向上侧凹进的凹曲部的多个插座侧端子以及插座侧壳体构成。多个插头侧端子分别在凸曲部的两侧面具备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作为从插头侧壳体露出的插头侧接触部,对于在前后方向上相邻的插头侧端子彼此而言,在向左右方向的突出量较大的第二接触部的旁边,配置有向左右方向的突出量较小的第一接触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有插座型连接器和插头型连接器的连接器单元,尤其涉及印刷布线基板间的连接所使用的连接器单元。
背景技术
为了将形成于印刷布线基板的多个通电部和形成于其他的印刷布线基板等的多个通电部电连接,使用面对面接合型的连接器单元。该连接器单元具有与一方的布线基板的通电部导通的插座型连接器、以及与另一方的布线基板的通电部导通的插头型连接器。
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连接器单元中的插座型连接器以及插头型连接器的具体的形状。图18是对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连接器(连接器单元)的插座(插座型连接器)210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19是对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连接器(连接器单元)的端板(header)(插头型连接器)230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插座210的插座主体212是形成为细长的大致矩形状的树脂成形品。插座主体212中,沿着长度方向在两侧并列设有多个连接器槽216。各个连接器槽216中,分别设置有触头(插座侧端子)211。
端板230的端板主体232是形成为细长的大致矩形状的树脂成形品,其外形被设定为比插座主体212小一圈的尺寸。在端板主体232中,沿着长度方向的周壁部234在两侧并排设有多个接线柱(插头侧端子)231。
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插座210侧的在排列方向上排列的各个触头211和端板230侧的在排列方向上排列的各个接线柱231接触从而电连接。端板230的各个接线柱231形成为相同的形状,如图19所示,与排列方向平行地排列。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270098号公报
然而,在端板230的接线柱(插头侧端子)231相对于插座210而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发生了位置偏移的情况下,接线柱231的边缘部与触头211的边缘部的距离变小了位置偏移的量,存在绝缘性能降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用于解决上述的问题,尤其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单元,即使插头侧端子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位置偏移也能够抑制绝缘性能的降低。
本发明的连接器单元,具备:插头型连接器,配置在上侧,由多个插头侧端子以及保持多个所述插头侧端子的插头侧壳体构成,所述多个插头侧端子在前后方向上排列而配置、并具有从上侧基端部向左右方向延伸设置并向下侧凸出的凸曲部;以及插座型连接器,配置在下侧,由多个插座侧端子以及保持多个所述插座侧端子的插座侧壳体构成,多个所述插座侧端子在前后方向上排列而配置、并具有从下侧基端部向左右方向延伸设置并向上侧凹进地夹持所述凸曲部的凹曲部,所述连接器单元的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插头侧端子,在所述凸曲部的两侧面分别具备从所述插头侧壳体露出的插头侧接触部,对于在前后方向上相邻的所述插头侧端子彼此而言,在向左右方向的突出量较大的所述插头侧接触部的旁边,配置有向左右方向的突出量较小的所述插头侧接触部。
根据该构成,插头侧接触部的向左右方向的突出量配置为在相邻的彼此之间不同,所以即使插头型连接器相对于插座型连接器在端子排列方向即前后方向上位置偏移,插头侧端子的边缘部与插座侧端子的边缘部的距离也不会以位置偏移的量的程度变小,能够抑制绝缘性能的降低。
此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单元中,优选的是,多个所述插头侧端子配置为,各个所述插头侧端子以相同形状形成,并且对于相邻的所述插头侧端子彼此而言,使左右方向的朝向反转。
根据该构成,上侧基端部在左右的不同的方向上互相错开地突出配置,能够将把上侧基端部钎焊在印刷布线基板上时的钎焊用空间取得较大。
此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单元中,优选的是,多个所述插座侧端子配置为,各个所述插座侧端子以相同形状形成,并且对于相邻的所述插座侧端子彼此而言,使左右方向的朝向反转。
根据该构成,下侧基端部在左右的不同的方向上互相错开地突出配置,能够将把下侧基端部钎焊在印刷布线基板上时的钎焊用空间取得较大。
此外,本发明的插头型连接器,由多个插头侧端子以及保持多个所述插头侧端子的插头侧壳体构成,所述多个插头侧端子在前后方向上排列而配置、并具有从上侧基端部向左右方向延伸设置并向下侧凸出的凸曲部,所述插头型连接器能够从上侧嵌合到具有用于夹持所述凸曲部的凹曲部的插座型连接器,所述插头型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插头侧端子,在所述凸曲部的侧面分别具备从所述插头侧壳体露出的插头侧接触部,对于在前后方向上相邻的所述插头侧端子彼此而言,在向左右方向的突出量较大的所述插头侧接触部的旁边,配置有向左右方向的突出量较小的所述插头侧接触部。
根据该构成,从插头侧壳体露出的插头侧接触部的向左右方向的突出量配置为在相邻的彼此之间不同,所以即使插头型连接器相对于插座型连接器在端子排列方向即前后方向上位置偏移,插头侧端子的边缘部与插座侧端子的边缘部的距离也不会以位置偏移的量的程度变小,能够抑制绝缘性能的降低。
在本发明的插头型连接器中,优选的是,多个所述插头侧端子配置为,各个所述插头侧端子以相同形状形成,并且对于相邻的所述插头侧端子彼此而言,使左右方向的朝向反转。
根据该构成,上侧基端部在左右的不同的方向上互相错开地突出配置,能够将把上侧基端部钎焊在印刷布线基板上时的钎焊用空间取得较大。
本发明的连接器单元,具备:插头型连接器,配置在上侧,由多个插头侧端子以及保持多个所述插头侧端子的插头侧壳体构成,所述多个插头侧端子在前后方向上排列而配置、并具有从上侧基端部向左右方向延伸设置并向下侧凸出的凸曲部;以及插座型连接器,配置在下侧,由多个插座侧端子以及保持多个所述插座侧端子的插座侧壳体构成,多个所述插座侧端子在前后方向上排列而配置、并具有从下侧基端部向左右方向延伸设置并向上侧凹进地夹持所述凸曲部的凹曲部,所述连接器单元的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插座侧端子配置为,在所述凹曲部的两内侧面分别具备朝向内侧突出而形成的用于与所述插头侧端子电连接的第一触点部和第二触点部,所述第一触点部和所述第二触点部的左右方向的位置对于相邻的所述插座侧端子彼此而言互相错开,并且所述第一触点部位于所述第二触点部的上侧,多个所述插头侧端子配置为,在所述凸曲部的两外侧面分别具备从所述插头侧壳体露出的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中的至少一方朝向外侧突出,所述第一接触部位于与所述第一触点部对应的高度并形成为能够与所述第一触点部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部位于与所述第二触点部对应的高度并形成为能够与所述第二触点部接触,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的左右位置对于相邻的所述插头侧端子彼此而言互相错开。
根据该构成,配置为:第一接触部位于与第一触点部对应的高度并形成为能够与第一触点部接触,第二接触部位于与第二触点部对应的高度并形成为能够与第二触点部接触,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在相邻的插头侧端子彼此之间互相错开,并且某一方与另一方相比向左右方向突出,所以即使插头型连接器相对于插座型连接器在端子排列方向位置偏移,插头侧端子的第二接触部与相邻的插座侧端子的第一触点部的距离、或插头侧端子的第一接触部与相邻的插座侧端子的第二触点部的距离也不会以位置偏移的量的程度变小,能够抑制绝缘性能的降低。
此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单元中,优选的是,多个所述插头侧端子配置为,各个所述插头侧端子以相同形状形成,并且对于相邻的所述插头侧端子彼此而言,使左右方向的朝向反转。
根据该构成,能够以相同形状形成插头侧端子,能够使制造变得容易。
此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单元中,优选的是,多个所述插座侧端子配置为,各个所述插座侧端子以相同形状形成,并且对于相邻的所述插座侧端子彼此而言,使左右方向的朝向反转。
根据该构成,能够以相同形状形成插座侧端子,能够使制造变得容易。
此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单元中,优选的是,形成为使所述第二触点部位于所述第一触点部的下侧,并且使所述凸曲部的从所述上侧基端部延伸设置的一侧的相反侧的前端部位于与所述第二触点部对应的高度而且是所述第一触点部的下侧,将所述前端部作为朝向所述第二触点部突出的所述第二接触部。
根据该构成,插头侧端子能够容易地在从上侧基端部延伸设置的前端部形成第二接触部。
此外,在本发明的连接器单元中,优选的是,多个所述插座侧端子是各个所述下侧基端部的附近被保持于所述插座侧壳体并且所述凹曲部以能够弹性变形的方式延伸设置的板簧构造,并且所述第二触点部位于所述凹曲部的前端。
根据该构成,插座侧端子能够容易地在从下侧基端部延伸设置的凹曲部的前端形成第二触点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配置为插头侧接触部的向左右方向的突出量在相邻的彼此之间不同,所以能够提供连接器单元以及使用该连接器单元的插头型连接器,即使插头型连接器相对于插座型连接器在端子排列方向即前后方向上位置偏移,插头侧端子的边缘部与插座侧端子的边缘部的距离也不会以位置偏移的量的程度变小,能够抑制绝缘性能的降低。
根据本发明,配置为:第一接触部位于与第一触点部对应的高度并形成为能够与第一触点部接触,第二接触部位于与第二触点部对应的高度并形成为能够与第二触点部接触,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在相邻的插头侧端子彼此之间互相错开,并且某一方与另一方相比向左右方向突出,所以能够提供即使插头型连接器的插头侧端子相对于插座型连接器在端子排列方向位置偏移也能够抑制绝缘性能的降低的连接器单元。
附图说明
图1是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单元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图2是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单元进行表示的俯视图。
图3是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单元进行表示的侧视图。
图4是对本实施方式的插头型连接器和插座型连接器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图5是对从不同于图4的方向观察到的插头型连接器和插座型连接器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图6是对本实施方式的插头型连接器进行表示的外观图,(a)是俯视图,(b)是侧视图,(c)是仰视图。
图7是用图6(b)的VII-VII线切断的剖视图。
图8是用图6(b)的VIII-VIII线切断的剖视图。
图9是对本实施方式的插座型连接器进行表示的外观图,(a)是俯视图,(b)是侧视图,(c)是仰视图。
图10是用图9(b)的X-X图线切断的剖面。
图11是用图9(b)的XI-XI线切断的剖视图。
图12是用图2的XII-XII线切断的剖视图。
图13是用图2的XIII-XIII线切断的剖视图。
图14是用图3的XIV-XIV线切断的局部剖视图。
图15是图14的局部放大图。
图16是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单元的连接状态进行表示的示意立体图,是对插头侧端子与插座侧端子的位置关系进行表示的示意图。
图17是对图16的插头侧端子发生了位置偏移的状态进行表示的示意图。
图18是对以往的连接器的插座210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图19是对以往的连接器的端板230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 插头型连接器
3 插座型连接器
10、10a、10b 插头侧端子
11、11a、11b 上侧基端部
12、12a、12b 第一接触部(插头侧接触部)
13、13a、13b 第二接触部(插头侧接触部)
15、15a、15b 凸曲部
16a、16b 前端部
17、17a 边缘部
20 插头侧壳体
21 端部
30、30a、30b 插座侧端子
31、31a、31b 下侧基端部
32、32a、32b 第一触点部
33、33a、33b 第二触点部
35、35a、35b 凹曲部
37、37a 边缘部
40 插座侧壳体
100 连接器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另外,为了易于理解,附图适当变更尺寸。
图1是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单元100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2是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单元100进行表示的俯视图。图3是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单元100进行表示的侧视图。图4是对本实施方式的插头型连接器1和插座型连接器3进行表示的立体图。图5是对从不同于图4的方向观察到的插头型连接器1和插座型连接器3进行表示的立体图。
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单元100是具备插头型连接器1和插座型连接器3,并将插头型连接器1和插座型连接器3组合而进行电连接的电气部件。连接器单元100适用于将形成于未图示的印刷布线基板的多个通电部和形成于其他的印刷布线基板等的多个通电部电连接的基板对基板间连接。此情况下,将插头型连接器1钎焊于一方的印刷布线基板,将插座型连接器3钎焊于一方的印刷布线基板,能够将插头型连接器1和插座型连接器3如图1所示那样嵌合。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1所示的Z1侧称为上侧,将Z2侧称为下侧,将Y1侧称为前侧,将Y2侧称为后侧,将X1侧称为左侧,将X2侧称为右侧。
插头型连接器1在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的插头侧壳体20嵌件成形出由金属材料构成的多个插头侧端子10而构成,该插头型连接器1如图4所示配置在上侧。插头型连接器1作为多个插头侧端子10而具有上侧基端部11a向左侧(X1侧)突出的插头侧端子10a和上侧基端部11b向右侧(X2侧)突出的插头侧端子10b。插头侧端子10,具有从上侧基端部11a、11b向左右方向延伸设置并向下侧凸出的凸曲部15,作为从插头侧壳体20露出的插头侧接触部而分别具备第一接触部12和第二接触部13。各个插头侧端子10如图4以及图5所示,在前后方向上排列而配置,凸曲部15侧被埋入于插头侧壳体20,各个插头侧端子10被保持于长条状的插头侧壳体20。上侧基端部11从插头侧壳体20向左右方向突出。另外,合成树脂材料例如能够使用液晶聚合物(LCP:Liquid Crystal Polymer)。金属材料例如能够使用磷青铜、铜镍硅合金。
插座型连接器3在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的插座侧壳体40上嵌件成形出由金属材料构成的多个插座侧端子30而构成,该插座型连接器3如图4以及图5所示配置在下侧。多个插座侧端子30具有从下侧基端部31a、31b向左右方向延伸设置并向上侧凹进的凹曲部35。各个插座侧端子30,以凹曲部35夹持插头侧端子10的凸曲部15的方式在前后方向上排列而配置,并被保持于插座侧壳体40。下侧基端部31从插座侧壳体40向左右方向(X1-X2方向)突出。另外,合成树脂材料例如能够使用液晶聚合物。金属材料例如能够使用磷青铜、铜镍硅合金。
连接器单元100为,插头型连接器1和插座型连接器3配置为图2以及图3所示的朝向,并如图4以及图5所示插头型连接器1从上侧嵌合于插座型连接器3,来进行电连接。
<插头型连接器>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插头型连接器1进行更详细地说明。图6是对本实施方式的插头型连接器1进行表示的外观图,图6(a)是俯视图,图6(b)是侧视图,图6(c)是仰视图。图7是用图6(b)的VII-VII线切断的剖视图。图8是用图6(b)的VIII-VIII线切断的剖视图。
如图6(a)所示,插头型连接器1作为多个插头侧端子10而具有上侧基端部11a向左侧(X1侧)突出的插头侧端子10a和上侧基端部11b向右侧(X2侧)突出的插头侧端子10b。本实施方式的插头型连接器1中,上侧基端部11在左右的不同的方向上互相错开地突出配置,能够将在把上侧基端部11钎焊于印刷布线基板时的钎焊用空间取得较大。
各个插头侧端子10a如图7所示,具有从上侧基端部11a向右方向延伸设置并向下侧凸出的凸曲部15a,并在凸曲部15a的两外侧面具备第一接触部12a和第二接触部13a作为从插头侧壳体20露出的插头侧接触部。
各个插头侧端子10b如图8所示,具有从上侧基端部11b向左方向延伸设置并向下侧凸出的凸曲部15b,并在凸曲部15b的两外侧面具备第一接触部12b和第二接触部13b作为从插头侧壳体20露出的插头侧接触部。
如图6~图8所示,插头侧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部13a、13b配置为,在插头侧壳体20的左右方向(X1-X2方向)的两端位置朝向外侧突出。另一方面,插头侧接触部的第一接触部12a、12b配置在从插头侧壳体20的左右方向(X1-X2方向)的两端位置开始发生了凹陷的位置。换言之,第二接触部13a、13b与第一接触部12a、12b相比,向左右方向的突出量更大。
各个插头侧端子10a、10b以相同形状形成,并且如图6(a)所示,配置成在相邻的插头侧端子10a、10b之间使左右方向的朝向反转。在一对端部21、22之间,插头型连接器1的插头侧端子10a和插头侧端子10b在前后方向(Y1-Y2方向)上彼此错开地排列。此时,对于在前后方向相邻的插头侧端子10a、10b彼此而言,在向左右方向的突出量较大的第二接触部13a、13b的旁边,配置有向左右方向的突出量较小的第一接触部12a、12b。
这种插头侧端子10a、10b,从薄板状的金属材料加工而来,并被嵌件成形在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的插头侧壳体20上。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凸曲部15a、15b的从上侧基端部11a、11b延伸设置的一侧的相反侧的前端部16a、16b作为第二接触部13a、13b。另外,也可以与本实施方式相反地,将前端部16a、16b配置在从插头侧壳体20的左右方向的两端位置开始发生了凹陷的位置,并作为向左右方向的突出量较小的第一接触部12a、12b。
<插座型连接器>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单元100中的插座型连接器3进行更详细地说明。图9是对本实施方式的插座型连接器3进行表示的外观图,图9(a)是俯视图,图9(b)是侧视图,图9(c)是仰视图。图10是用图9(b)的X-X图线切断的剖面。图11是用图9(b)的XI-XI线切断的剖视图。
如图9(a)所示,插座型连接器3作为多个插座侧端子30而具有下侧基端部31a向左侧(X1侧)突出的插座侧端子30a和下侧基端部31b向右侧(X2侧)突出的插座侧端子30b。本实施方式的插座型连接器3为,下侧基端部31在左右的不同的方向上互相错开地突出而配置,能够使将下侧基端部31钎焊于印刷布线基板时的钎焊用空间取得较大。
各个插座侧端子30a如图10所示,具有从下侧基端部31a向右方向延伸设置并向上侧凹进的凹曲部35a,并在凹曲部35a的两内侧面具备形成为朝向内侧突出的第一触点部32a和第二触点部33a。第一触点部32a配置为位于第二触点部33a的更上侧。
各个插座侧端子30b如图11所示,具有从下侧基端部31b向左方向延伸设置并向上侧凹进的凹曲部35b,并在凹曲部35b的两内侧面具备形成为朝向内侧突出的第一触点部32b和第二触点部33b。第一触点部32b配置为位于第二触点部33b的更上侧。
如图9~图11所示,各个插座侧端子30a、30b以相同形状形成,并且以在相邻的插座侧端子30a、30b之间使左右方向(X1-X2方向)的朝向反转的方式在前后方向(Y1-Y2方向)上排列而配置。插座侧端子30a、30b为,下侧基端部31的附近保持于插座侧壳体40、凹曲部35a、35b可弹性变形地延伸设置的板簧构造。插座侧壳体40中形成有凹曲部35a、35b能够弹性变形的空间(槽)。
这种插座侧端子30a、30b从薄板状的金属材料加工成使第二触点部33a、33b位于第一触点部32a、32b的更下侧,并被嵌件成形在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的插座侧壳体4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触点部33a、33b位于凹曲部35a、35b的前端侧。另外,也可以与本实施方式相反地,设为使凹曲部35a、35b的前端作为第一触点部32a、32b而向上侧延伸的构成。
<连接器单元的连接状态>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单元100中的插头型连接器1嵌合于插座型连接器3的连接状态进行更详细地说明。
图12是用图2的XI-XI线切断的剖视图。图13是用图2的XII-XII线切断的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单元100中,插头型连接器1从上侧嵌合到插座型连接器3。凹曲部35a、35b通过弹性变形能够压接并夹持插头侧端子10的凸曲部15a、15b。此时,插头侧端子10a与插座侧端子30b接触。插头侧端子10b与插座侧端子30a接触。
如图12所示,凹曲部35b弹性变形,插头侧端子10a的第一接触部12a与插座侧端子30b的第一触点部32b接触并电导通。插头侧端子10a的第二接触部13a与插座侧端子30b的第二触点部33b接触并电导通。
同样地,如图13所示,凹曲部35a弹性变形,插头侧端子10b的第一接触部12b与插座侧端子30a的第一触点部32a接触并电导通。插头侧端子10b的第二接触部13b与插座侧端子30a的第二触点部33a接触并电导通。
此时,多个插座侧端子30在前后方向(Y1-Y2方向)上配置为在相邻的插座侧端子30a、30b之间使左右方向(X1-X2方向)的朝向反转。由于为相同形状且朝向反转,所以对于相邻的插座侧端子30a、30b彼此而言,第一触点部32a、32b与第二触点部33a、33b的左右方向的位置相互错开。
多个插座侧端子30的第一触点部32a、32b位于第二触点部33a、33b的上侧(Z1侧),并朝向第一接触部12a、12b突出而形成。此外,第二触点部33a、33b位于第一触点部32a、32b的突出的高度位置的下侧,并朝向第二触点部33突出而形成。
并且,插头侧端子10的第一接触部12a、12b形成为位于与第一触点部32a、32b对应的高度并能够与第一触点部32a、32b接触。并且,第二接触部13a、13b形成为位于与第二触点部33a、33b对应的高度并能够与第二触点部33a、33b接触。第一接触部12a、12b位于第一触点部32a、32b的突出的高度位置的下侧,第一接触部12a、12b的上侧通过插头侧壳体20而绝缘。
图14是用图3的XII-XII线切断的局部剖视图,是从Z1侧观察Z2侧的俯视图。在其剖面位置,插头侧端子10a的第二接触部13a与插座侧端子30b的第二触点部33b接触,插头侧端子10b的第二接触部13b与插座侧端子30a的第二触点部33a接触。在图14所示的剖面位置,配置为第一接触部12a、12b的突出量与相邻的第二接触部13a、13b的突出量不同。具体而言,与插头侧端子10a的第一接触部12a、12b相比,第二接触部13a、13b更向左右方向(X1-X2方向)的外侧突出。
另一方面,插座侧端子30的第一触点部32a、32b形成于与该剖面位置不同的高度位置。在图14所示的剖面位置中,在第一触点部32a、32b的下侧延伸设置的凹曲部35位于不与第一接触部12a、12b接触的左右方向(X1-X2方向)的外侧。图15是图14的局部放大图。
使插头型连接器1能够与插座型连接器3嵌合所需的公差上,必须容许在前后方向(Y1-Y2方向)上的少许的位置偏移。为此,必须考虑即使从图15的配置上插头侧端子10与插座侧端子30的前后方向的距离变小也不产生由放电等引起的绝缘破坏。为此,在以往的构成中,通过将端子间距取得较大来确保绝缘距离。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插头型连接器1相对于插座型连接器3在端子排列方向即Y1方向上发生了位置偏移,插头侧端子10(10a)的第一接触部12(12a)的边缘部17(17a)与相邻的插座侧端子30(30a)的第二触点部33(33a)的边缘部37(37a)的距离D1也不会以位置偏移的量的程度变小,即使减小端子间距,也能够确保绝缘距离。此外,即使插头型连接器1相对于插座型连接器3在端子排列方向即Y2方向上发生了位置偏移,插头侧端子10(10a)的第一接触部12(12a)与相邻的插座侧端子30(30a)的第二触点部33(33a)的距离D2也不会以位置偏移的量的程度变小。
图16是对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单元100的连接状态进行表示的示意立体图,是对插头侧端子10a与插座侧端子30a的位置关系进行表示的示意图。图17是对图16的插头侧端子10a发生了位置偏移的状态进行表示的示意图。如图16以及图17所示,第二接触部13a的高度位置与第一触点部32a的高度位置不同。同样地,第二接触部13b的高度位置与图12所示的第一接触部32b的高度位置不同。因此,插头侧端子10(10a、10b)的第二接触部13(13a、13b)与相邻的插座侧端子30(30a、30b)的第一触点部32(32a、32b)的距离D3也不会小到位置偏移的量。
由此,即使插头型连接器1相对于插座型连接器3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位置偏移,也能够抑制绝缘性能的降低。为此,与以往相比能够减小端子间距,还能够使连接器单元100小型化。
以下,对采用本实施方式带来的效果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单元100具备配置在上侧的插头型连接器1、以及配置在下侧的插座型连接器3。插头型连接器1,由多个插头侧端子10以及保持多个插头侧端子10的插头侧壳体20构成,该多个插头侧端子10在前后方向上排列而配置,并具有从上侧基端部11向左右方向延伸设置并向下侧凸出的凸曲部15。插座型连接器3由多个插座侧端子30以及保持多个插座侧端子30的插座侧壳体40构成,该多个插座侧端子30在前后方向上排列而配置,并具有从下侧基端部31向左右方向延伸设置并向上侧凹进地夹持凸曲部15的凹曲部35。多个插头侧端子10的特征在于,在凸曲部15的两侧面分别具备第一接触部12和第二接触部13来作为从插头侧壳体20露出的插头侧接触部,对于在前后方向上相邻的插头侧端子10a、10b彼此而言,在向左右方向的突出量较大的第二接触部13a、13b的旁边,配置有向左右方向的突出量较小的第一接触部12a、12b。
根据该构成,配置成作为插头侧接触部的第一接触部12与第二接触部13的向左右方向的突出量在相邻的彼此之间不同,所以即使插头型连接器1相对于插座型连接器3在端子排列方向即前后方向上位置偏移,插头侧端子10的边缘部17与插座侧端子30的边缘部37的距离也不会以位置偏移的量的程度变小,能够抑制绝缘性能的降低。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单元100中,优选的是,多个插头侧端子10配置为,各个插头侧端子10a、10b以相同形状形成,并且在相邻的插头侧端子10a、10b之间使左右方向的朝向反转。
根据该构成,上侧基端部11在左右的不同的方向上互相错开地突出配置,能够使将上侧基端部11钎焊在印刷布线基板上时的钎焊用空间取得较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单元100中,优选的是,多个插座侧端子30配置为,各个插座侧端子30a、30b以相同形状形成,并且在相邻的插座侧端子30a、30b之间使左右方向的朝向反转。
根据该构成,下侧基端部31在左右的不同的方向上互相错开地突出配置,能够使将下侧基端部31钎焊于印刷布线基板时的钎焊用空间取得较大。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插头型连接器1,其特征在于,由多个插头侧端子10以及保持多个插头侧端子10的插头侧壳体20构成,该多个插头侧端子10在前后方向上排列而配置,并具有从上侧基端部11向左右方向延伸设置并向下侧凸出的凸曲部15。多个插头侧端子10在凸曲部15的侧面分别具备第一接触部12和第二接触部13来作为从插头侧壳体20露出的插头侧接触部,对于前后方向上相邻的插头侧端子10a、10b彼此而言,在向左右方向的突出量较大的第二接触部13a、13b的旁边,配置有向左右方向的突出量较小的第一接触部12a、12b。
根据该构成,配置成从插头侧壳体20露出的第一接触部12与第二接触部13的向左右方向的突出量在相邻的彼此之间不同,所以即使插头型连接器1相对于插座型连接器3在端子排列方向即前后方向上位置偏移,插头侧端子10的边缘部17与插座侧端子30的边缘部37的距离也不会以位置偏移的量的程度变小,能够抑制绝缘性能的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的插头型连接器1中,优选的是,多个插头侧端子10配置为,各个插头侧端子10a、10b以相同形状形成,并且在相邻的插头侧端子10a、10b之间使左右方向的朝向反转。
根据该构成,上侧基端部11在左右的不同的方向上互相错开地突出配置,能够使将上侧基端部11钎焊在印刷布线基板上时的钎焊用空间取得较大。
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单元100形成为,第一接触部12和第二接触部13中的至少一方朝向外侧突出,并且第一接触部12位于与第一触点部32对应的高度并能够与第一触点部32接触。并且,第二接触部13形成为,位于与第二触点部33对应的高度并能够与第二触点部33接触。并且,该连接器单元100的特征在于,配置为第一接触部12和第二接触部13的左右位置在相邻的插头侧端子10a、10b之间互相错开。
根据该构成,配置为第一接触部12和第二接触部13中的、某一方比另一方更向左右方向突出,所以即使插头型连接器1相对于插座型连接器3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位置偏移,插头侧端子10的第一接触部12的边缘部17与相邻的插座侧端子30的第二触点部33的边缘部37的距离也不以位置偏移的量的程度变小,能够抑制绝缘性能的降低。
并且,第二接触部13的高度位置与第一触点部32的高度位置不同。因此,即使插头型连接器1相对于插座型连接器3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位置偏移,插头侧端子10a、10b的第二接触部13a、13b与相邻的插座侧端子30a、30b的第一触点部32a、32b的距离也不以位置偏移的量的程度变小,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绝缘性能的降低。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单元100中,多个插头侧端子10配置为,各个插头侧端子10a、10b以相同形状形成,并且在相邻的插头侧端子10a、10b之间使左右方向的朝向反转。根据该构成,能够以相同形状形成插头侧端子10a、10b,能够使制造变得容易。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单元100中,多个插座侧端子30配置为,各个插座侧端子30a、30b以相同形状形成,并且在相邻的插座侧端子30a、30b之间使左右方向的朝向反转。根据该构成,能够以相同形状形成插座侧端子30a、30b,能够使制造变得容易。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单元100中,可以是,形成为使第二触点部33a、33b位于第一触点部32a、32b的下侧,并且使凸曲部15a、15b的从上侧基端部11a、11b延伸设置的一侧的相反侧的前端部16a、16b位于与第二触点部33a、33b对应的高度而且是第一触点部32a、32b的下侧,并将前端部16a、16b作为朝向第二触点部33a、33b突出的第二接触部13a、13b。根据该构成,插头侧端子10能够在从上侧基端部11延伸设置的前端部16a、16b容易地形成第二接触部13。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单元100中,可以设为,多个插座侧端子30是各个下侧基端部31的附近被保持于插座侧壳体40并且凹曲部35以能够弹性变形的方式延伸设置的板簧构造,并且第二触点部33位于凹曲部35的前端。根据该构成,插座侧端子30能够在从下侧基端部31延伸设置的凹曲部35的前端容易地形成第二触点部33。
如以上所述,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单元100进行了具体地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而实施。例如能够进行如下变形而实施,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技术的范围。
(1)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相邻的插头侧端子10a、10b为同一形状并使它们在左右方向上反转而配置,并使相邻的插座侧端子30a、30b为同一形状并使它们在左右方向上反转而配置,但也可以将各自为多种形状的情况进行组合。例如,能够为,使上侧基端部11a、11b以及下侧基端部31a、31b向左右某一方侧突出,延伸设置的形状在上侧基端部11a与上侧基端部11b之间不同,在下侧基端部31a与下侧基端部之间不同而进行组合。并且,也可以为,使其与上侧基端部11a、11b以及下侧基端部31a、31b向左右某一另一方侧突出的部件组合,独立地排列成二列的连接器。
(2)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使相邻的第一接触部12与第二接触部13中的、某一方的宽度形成得较宽,并使另一方的宽度形成得较窄。如果使突出一侧为窄宽度,则能够抑制由位置偏移引起的绝缘性能的降低。
(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接触部13a、13b侧的凸曲部15a、15b也可以除了第二接触部13a、13b部分以外,埋入到插头侧壳体20。这样一来,在与第一触点部32a、32b对应的高度位置,凸曲部15a、15b不露出,所以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绝缘性能的降低。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单元,具备:
插头型连接器,配置在上侧,由多个插头侧端子以及保持多个所述插头侧端子的插头侧壳体构成,所述多个插头侧端子在前后方向上排列而配置、并具有从上侧基端部向左右方向延伸设置并向下侧凸出的凸曲部;以及
插座型连接器,配置在下侧,由多个插座侧端子以及保持多个所述插座侧端子的插座侧壳体构成,多个所述插座侧端子在前后方向上排列而配置、并具有从下侧基端部向左右方向延伸设置并向上侧凹进地夹持所述凸曲部的凹曲部,
所述连接器单元的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插头侧端子,在所述凸曲部的两侧面分别具备从所述插头侧壳体露出的插头侧接触部,对于在前后方向上相邻的所述插头侧端子彼此而言,在向左右方向的突出量较大的所述插头侧接触部的旁边,配置有向左右方向的突出量较小的所述插头侧接触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插头侧端子配置为,各个所述插头侧端子以相同形状形成,并且对于相邻的所述插头侧端子彼此而言,使左右方向的朝向反转。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插座侧端子配置为,各个所述插座侧端子以相同形状形成,并且对于相邻的所述插座侧端子彼此而言,使左右方向的朝向反转。
4.一种插头型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由多个插头侧端子以及保持多个所述插头侧端子的插头侧壳体构成,所述多个插头侧端子在前后方向上排列而配置、并具有从上侧基端部向左右方向延伸设置并向下侧凸出的凸曲部,所述插头型连接器能够从上侧嵌合到具有用于夹持所述凸曲部的凹曲部的插座型连接器,所述插头型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插头侧端子,在所述凸曲部的侧面分别具备从所述插头侧壳体露出的插头侧接触部,对于在前后方向上相邻的所述插头侧端子彼此而言,在向左右方向的突出量较大的所述插头侧接触部的旁边,配置有向左右方向的突出量较小的所述插头侧接触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头型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插头侧端子配置为,各个所述插头侧端子以相同形状形成,并且对于相邻的所述插头侧端子彼此而言,使左右方向的朝向反转。
6.一种连接器单元,具备:
插头型连接器,配置在上侧,由多个插头侧端子以及保持多个所述插头侧端子的插头侧壳体构成,所述多个插头侧端子在前后方向上排列而配置、并具有从上侧基端部向左右方向延伸设置并向下侧凸出的凸曲部;以及
插座型连接器,配置在下侧,由多个插座侧端子以及保持多个所述插座侧端子的插座侧壳体构成,多个所述插座侧端子在前后方向上排列而配置、并具有从下侧基端部向左右方向延伸设置并向上侧凹进地夹持所述凸曲部的凹曲部,
所述连接器单元的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插座侧端子配置为,在所述凹曲部的两内侧面分别具备朝向内侧突出而形成的用于与所述插头侧端子电连接的第一触点部和第二触点部,所述第一触点部和所述第二触点部的左右方向的位置对于相邻的所述插座侧端子彼此而言互相错开,并且所述第一触点部位于所述第二触点部的上侧,
多个所述插头侧端子配置为,在所述凸曲部的两外侧面分别具备从所述插头侧壳体露出的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中的至少一方朝向外侧突出,所述第一接触部位于与所述第一触点部对应的高度并形成为能够与所述第一触点部接触,所述第二接触部位于与所述第二触点部对应的高度并形成为能够与所述第二触点部接触,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的左右位置对于相邻的所述插头侧端子彼此而言互相错开。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插头侧端子配置为,各个所述插头侧端子以相同形状形成,并且对于相邻的所述插头侧端子彼此而言,使左右方向的朝向反转。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插座侧端子配置为,各个所述插座侧端子以相同形状形成,并且对于相邻的所述插座侧端子彼此而言,使左右方向的朝向反转。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形成为使所述第二触点部位于所述第一触点部的下侧,并且
使所述凸曲部的从所述上侧基端部延伸设置的一侧的相反侧的前端部位于与所述第二触点部对应的高度而且是所述第一触点部的下侧,将所述前端部作为朝向所述第二触点部突出的所述第二接触部。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插座侧端子是各个所述下侧基端部的附近被保持于所述插座侧壳体并且所述凹曲部以能够弹性变形的方式延伸设置的板簧构造,并且所述第二触点部位于所述凹曲部的前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201936A JP2015069780A (ja) | 2013-09-27 | 2013-09-27 | コネクタ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に用いるプラグ型コネクタ |
JP2013-201936 | 2013-09-27 | ||
JP2013201935A JP2015069779A (ja) | 2013-09-27 | 2013-09-27 | コネクタユニット |
JP2013-201935 | 2013-09-27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518310A true CN104518310A (zh) | 2015-04-15 |
Family
ID=527932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500437.1A Pending CN104518310A (zh) | 2013-09-27 | 2014-09-26 | 连接器单元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4518310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532915B2 (en) | 2019-10-24 | 2022-12-20 | Molex, Llc | Connector assembly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192892A (ja) * | 2002-12-10 | 2004-07-08 | Kyocera Elco Corp | コネクタ装置 |
JP3682649B2 (ja) * | 2001-11-27 | 2005-08-10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装置 |
US7168986B1 (en) * | 2006-03-21 | 2007-01-30 |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 Board-to-board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EMI shielding shields |
CN2901611Y (zh) * | 2006-03-02 | 2007-05-16 | 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 板对板连接器 |
CN101295833A (zh) * | 2007-04-24 | 2008-10-29 |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CN102544799A (zh) * | 2010-10-29 | 2012-07-04 |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 触点和连接器 |
CN202585983U (zh) * | 2012-02-29 | 2012-12-05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组合 |
CN202662874U (zh) * | 2012-06-05 | 2013-01-09 | 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板对板连接器 |
CN203218516U (zh) * | 2013-05-03 | 2013-09-25 | 昆山雷驰电子有限公司 | 防插垮板对板电连接器 |
-
2014
- 2014-09-26 CN CN201410500437.1A patent/CN104518310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682649B2 (ja) * | 2001-11-27 | 2005-08-10 |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 コネクタ装置 |
JP2004192892A (ja) * | 2002-12-10 | 2004-07-08 | Kyocera Elco Corp | コネクタ装置 |
CN2901611Y (zh) * | 2006-03-02 | 2007-05-16 | 富港电子(东莞)有限公司 | 板对板连接器 |
US7168986B1 (en) * | 2006-03-21 | 2007-01-30 | Cheng Uei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 | Board-to-board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EMI shielding shields |
CN101295833A (zh) * | 2007-04-24 | 2008-10-29 |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 连接器 |
CN102544799A (zh) * | 2010-10-29 | 2012-07-04 |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 触点和连接器 |
CN202585983U (zh) * | 2012-02-29 | 2012-12-05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 电连接器组合 |
CN202662874U (zh) * | 2012-06-05 | 2013-01-09 | 深圳市长盈精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板对板连接器 |
CN203218516U (zh) * | 2013-05-03 | 2013-09-25 | 昆山雷驰电子有限公司 | 防插垮板对板电连接器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1532915B2 (en) | 2019-10-24 | 2022-12-20 | Molex, Llc | Connector assembly |
TWI834004B (zh) * | 2019-10-24 | 2024-03-01 | 美商莫仕有限公司 | 電連接器組件與端子薄片體 |
US11955753B2 (en) | 2019-10-24 | 2024-04-09 | Molex, Llc | Connector assembly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331410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 |
US9722360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terminals | |
US9048554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use with a circuit board | |
US7510441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based element | |
US20140220830A1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Used Therefor | |
US8932082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improved retention structure | |
JP6006356B2 (ja) | コンタクト及び該コンタクトを使用するコネクタ | |
CN107534257A (zh) | 接头连接器 | |
JP2011150890A (ja) | コネクタ装置 | |
JP2014127398A (ja) | 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及び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 |
JP2014130755A (ja) | コネクタ | |
TWI569524B (zh) | Electrical connectors | |
CN104518310A (zh) | 连接器单元 | |
US20180287282A1 (en) |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system | |
US9136619B2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 |
JP2012059385A (ja) | 高速伝送電気コネクタ | |
JP2012038430A (ja) | 端子及び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 |
TW201222992A (en) |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 |
CN104364970A (zh) | 连接器端子 | |
JP2015069780A (ja) | コネクタ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に用いるプラグ型コネクタ | |
TWM427689U (en) | Cable assembly | |
JP2015069779A (ja) | コネクタユニット | |
TW201742338A (zh) | Usb連接器 | |
TWM480781U (zh) | 連接器插座 | |
KR20100011827A (ko) | 터미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504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