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1369431Y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1369431Y
CN201369431Y CNU2009200529058U CN200920052905U CN201369431Y CN 201369431 Y CN201369431 Y CN 201369431Y CN U2009200529058 U CNU2009200529058 U CN U2009200529058U CN 200920052905 U CN200920052905 U CN 200920052905U CN 201369431 Y CN201369431 Y CN 201369431Y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turning point
electric connector
arm
elastic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U20092005290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德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tes Gu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tes Gu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U200920052905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1369431Y/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1369431Y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1369431Y/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多数导电端子,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一基部,分别自所述基部两侧边弯折向上延伸的二成对臂部,所述各臂部分别包括一连接部自所述基部侧边向前延伸,一第一转折部自所述连接部向上弯折延伸,一第二转折部自所述第一转折部向上弯折,一第一弹性臂自所述第二转折部向上延伸,一形成在所述第一弹性臂的末端且互相对应的接触段,其中,所述第一转折部和第二转折部朝远离另一臂部的方向弯折,所述第一弹性臂朝靠近另一臂部的方向延伸,所述两第一弹性臂和所述两第二转折部的最小间距均大于所述两连接部和所述两接触段的最小间距,故避免了损伤CPU的针脚和导电端子,保证更好的电性连接。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其是指一种供芯片模块与电路板相连接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业的发展,电连接器在电子行业发挥的作用也越显重要,其应用也越来越广,因此电连接器的性能及成本成为业界人士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从如何实现电连接器端子在电子组件及电路板实现良好的电性连接,到如何节约电连接器产品的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以及其它一些影响性能或成本的方面考虑,其中改良电连接器中的端子的形状和构造也是业界人士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专利号为CN01279922的大陆专利,该专利所揭示的一种电连接器导电端子,其包括一基体和二臂部,其中所述基体包括本体及用来将所述电连接器导电端子连接到电路板上的焊接部;二所述臂部是自所述本体的相对两侧弯折而成,各所述臂部分别包括自所述本体向上延伸并相对设置的一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末端设有一接触部,自所述接触部上靠近所述本体方向的一侧延伸有一导引部。其中,二所述连接部之间形成一收容空间,二所述连接部在向上延伸时相互平行,且二所述接触部也相互平行。芯片模块的针脚由所述导引部朝所述接触部的方向,与所述电连接器导电端子进行电性导接。
二所述连接部在向上延伸时相互平行,二所述接触部也相互平行,而二所述接触部是分别形成于二所述连接部的末端,故二所述接触部之间的间距和二所述连接部之间的间距相同。
所述电连接器导电端子的缺失在于:
1.由于二所述接触部之间的间距和二所述连接部之间的间距相同,故所述针脚的尺寸只能小于或等于二所述连接部之间的间距。
2.所述针脚的尖端容易刮伤到二所述臂部的内壁,对所述针脚和所述电连接器导电端子造成损伤,从而影响所述电连接器导电端子与所述芯片模块及电路板良好的电性连接。
而在专利号为US6319038的美国专利中,公开了另一种电连接器导电端子,所述电连接器导电端子包括一本体、用于电性连接芯片模块的二成对接触部以及于所述本体延伸设置的二成对臂部,各所述臂部分别包括自所述本体延伸设置的一延伸臂以及于所述延伸臂末端延伸设置的用于连接所述延伸臂和所述接触部的一弹性臂。所述电连接器导电端子的二所述延伸臂之间的间距较二所述弹性臂之间的间距大,且二所述弹性臂之间的间距较二所述接触部之间的间距也大。
当所述电连接器导电端子在金属料带上展开排布,即二所述臂部与所述本体处于同一平面时,二所述臂部完全是由位于所述本体左右两侧的材料成型,进而向内弯折成形,这使得所述料带上每一所述电连接器导电端子占据的宽度变大,即二相邻所述电连接器导电端子之间的中心距加大,从而使得所述电连接器导电端子的展开面积增大。通常在装配过程中,所述电连接器导电端子是先连着所述料带成排安装到所述本体的端子收容槽中,由于所述电连接器导电端子构形的限制使得所述料带上二相邻所述电连接器导电端子之间的中心距不能根据二相邻所述端子收容槽的中心距小而变小。
虽然上述专利解决了当所述芯片模块的所述针脚与所述电连接器导电端子导接时,由于二所述延伸臂之间的间距较二所述接触部之间的间距大,所述针脚的尺寸可适当调整,且其尖端不容易刮伤到二所述延伸臂的所述内壁,避免了损伤所述针脚和所述电连接器导电端子的情况。
但这样的结构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1.从材料成本上考虑,由于二所述臂部完全是由位于所述本体左右两侧的材料成型,进而向内弯折成形,这样浪费了材料并使得二相邻所述电连接器导电端子之间距离加大。
2.从时间成本上考虑,通常在装配过程中,所述电连接器导电端子是先连着所述料带成排安装到所述端子收容槽中,由于所述电连接器导电端子构形的限制使得所述料带上的二相邻所述电连接器导电端子的中心距不能根据二相邻所述端子收容槽的中心距小而变小,从而加大了装配难度,也降低了其冲压和装配效率,使得制造成本增加。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使电连接器导电端子与芯片模块及电路板良好的电性连接且易装配和省材的电连接器。
此外,本实用新型创作的次要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使电连接器导电端子弹性性能增强,以保证更好夹持接触的电连接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采用的核心技术,主要是:
一种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具有一基部;自所述基部两侧边向前延伸一连接部;二成对的臂部,分别自所述连接部一侧弯折并向上延伸,各所述臂部分别具有一第一转折部自所述连接部向上弯折延伸,且所述第一转折部朝远离另一所述臂部的方向延伸,一第二转折部自所述第一转折部向上弯折,且所述第二转折部朝远离另一所述臂部的方向延伸,一第一弹性臂自所述第二转折部向上延伸,且所述第一弹性臂朝靠近另一所述臂部的方向延伸,一形成在所述第一弹性臂的末端且互相对应的接触段;一焊接部,自所述基部向下延伸;至少一固定部,自所述焊接部延伸,其中所述焊接部和所述固定部均与所述基部共面。
一种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具有一基部;二成对的臂部,分别自所述基部两侧边弯折并向上延伸,各所述臂部分别具有一连接部自所述基部侧边向前延伸,一第一转折部自所述连接部向上弯折延伸,且所述第一转折部朝远离另一所述臂部的方向延伸,一第二转折部自所述第一转折部向上弯折,且所述第二转折部朝远离另一所述臂部的方向延伸,一第一弹性臂自所述第二转折部向上延伸,且所述第一弹性臂朝靠近另一所述臂部的方向延伸,一形成在所述第一弹性臂的末端且互相对应的接触段;一焊接部,自所述基部向下延伸;至少一固定部,自所述焊接部延伸,其中所述焊接部与所述基部共面。
一种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具有一基部;二成对的臂部,分别自所述基部两侧边弯折并向上延伸,各所述臂部分别具有一连接部自所述基部侧边向前延伸,一第一转折部自所述连接部向上弯折延伸,且所述第一转折部朝远离另一所述臂部的方向延伸,一第二转折部自所述第一转折部向上弯折,且所述第二转折部朝远离另一所述臂部的方向延伸,一第一弹性臂自所述第二转折部向上延伸,且所述第一弹性臂朝靠近另一所述臂部的方向延伸,一形成在所述第一弹性臂的末端且互相对应的接触段;一焊接部,自所述基部向下延伸;至少一固定部,自所述焊接部延伸,其中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基部共面。
一种电连接器的导电端子具有一基部;自所述基部两侧边向前延伸一连接部;二成对的臂部,分别自所述连接部一侧弯折并向上延伸,各所述臂部分别具有一第一转折部自所述连接部向上弯折延伸,且所述第一转折部朝远离另一所述臂部的方向延伸,一第二转折部自所述第一转折部向上弯折,且所述第二转折部朝远离另一所述臂部的方向延伸,一第一弹性臂自所述第二转折部向上延伸,且所述第一弹性臂朝靠近另一所述臂部的方向延伸,一形成在所述第一弹性臂的末端且互相对应的接触段;一焊接部,自所述基部向下延伸;至少一固定部,自所述焊接部延伸,其中所述焊接部与所述固定部共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二所述第一弹性臂的最小间距和二所述第二转折部的最小间距均大于二所述连接部的最小间距和二所述接触段的最小间距,故避免了损伤芯片模块的针脚和所述导电端子,保证更好的电性连接。
2.由于料带上二相邻所述导电端子之间的中心距与所述电连接器中收容所述导电端子的二相邻端子收容槽之间的中心距比例为1∶1,故节省了材料,且更方便所述导电端子装配。
3.当所述固定部和所述焊接部与所述基部均位于同一平面时,减少了弯折等工序,所以简化了产品的加工成型,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成本。同理,当所述基部与所述固定部位于同一平面或者所述基部与所述焊接部位于同一平面或者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焊接部位于同一平面时,也具有以上的效果。
4.所述第一转折部和所述第二转折部均朝远离另一所述臂部的方向弯折延伸,而所述第一弹性臂朝靠近另一所述臂部的方向弯折延伸,故增强了所述导电端子的弹性和韧性性能,使得所述导电端子不容易跪pin;另外,还增加了所述接触段对所述芯片模块的所述针脚的夹持力,使得所述导电端子与所述芯片模块的所述针脚更好的夹持接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与芯片模块以及电路板的装配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端子收容槽与端子的配合分解图;
图4为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与芯片模块和电路板的局部装配图;
图5为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沿A-A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端子与芯片模块的针脚配合结构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端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芯片模块5        针脚51          电路板6      锡球7
绝缘本体1        上表面11        下表面12     端子收容槽13
第一侧壁131      第二侧壁132     第三侧壁133  容纳空间134
凸块14           挡止部15        挡止面151    抵靠面135
固定槽16         让位空间136     上盖3        插孔33
驱动装置4         导电端子2        基部21          连接部22
臂部23            第一转折部231    弯折部2311      第二转折部232
第三转折部234     第一弹性臂233    第二弹性臂2312  接触段235
接触面2351        凹槽2352         导引部236       焊接部24
开槽241           弹性压制部242    固定部25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照图1至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1,多数导电端子2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和一上盖3可沿所述绝缘本体1滑动,以及一驱动装置4,用于驱动所述上盖3沿所述绝缘本体1滑动。
请参照图2,所述绝缘本体1具有相对设置的一上表面11和一下表面12,所述绝缘本体1内设有多数端子收容槽13贯穿所述上表面11和所述下表面12。
所述端子收容槽13具有一第一侧壁131,与所述第一侧壁131相邻的二第二侧壁132,以及与所述第二侧壁132相邻的一第三侧壁133,所述第一侧壁131与所述第三侧壁133是相对设置,另所述端子收容槽13内靠近所述下表面12的一端形成一容纳空间134。
所述第一侧壁131与所述第二侧壁132的邻接处向所述端子收容槽13内凸设有一凸块14,用于挡止所述导电端子2朝所述第一侧壁131方向移动。所述第一侧壁131邻近所述下表面12处于所述容纳空间134内凸设有一挡止部15,所述挡止部15的下侧形成一挡止面151。所述第一侧壁131邻近所述下表面12具有一抵靠面135,所述抵靠面135位于所述挡止部15的下方。所述第二侧壁132与所述第三侧壁133邻接处向所述绝缘本体1内凹陷形成有一固定槽16,用以固定所述导电端子2。所述第三侧壁133与所述抵靠面135相对处凹陷有一让位空间136,所述让位空间136是用以提供所述导电端子2发生弹性变形的空间。
请参照图1,所述上盖3水平滑动地盖设在所述绝缘本体1上,所述上盖3对应各所述端子收容槽13设有多数插孔33(部分图示)。
请参照图1,所述驱动装置4,用于驱动所述上盖3沿所述绝缘本体1水平滑动,使得所述插孔33与所述端子收容槽13相对应。
请参照图3,多数所述多数导电端子2,收容于多数所述端子收容槽13内,各所述导电端子2具有一基部21对应设于所述端子收容槽13中,且自所述基部21两侧边向前延伸一连接部22。
二成对的臂部23,分别自所述连接部22一侧弯折并向上延伸,所述连接部22用于连接所述基部21和所述臂部23。各所述臂部23分别具有一第一转折部231自所述连接部22向上弯折延伸。一第二转折部232自所述第一转折部231向上弯折。一第一弹性臂233自所述第二转折部232向上延伸。一第三转折部234自所述第一弹性臂233向上弯折,一形成在所述第一弹性臂233的末端且互相对应的接触段235。二所述接触段235相向的一侧分别具有一接触面2351,与所述接触面2351相反的另一侧具有一成弧形状的凹槽2352。及一形成在所述接触段235的末端并远离所述基部21的水平方向朝前延伸的导引部236,二所述导引部236朝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所述导引部236位于靠近所述端子收容槽13的所述第三侧壁133的一侧,借所述凸块14以挡止所述导引部236沿所述端子收容槽13的所述第一侧壁131的方向移动。其中,所述第一转折部231进一步包括一弯折部2311和自所述弯折部2311向上延伸的一第二弹性臂2312。
二所述臂部23成相对应设置,其中,所述弯折部2311和所述第二弹性臂2312以及所述第二转折部232均朝远离另一所述臂部23的方向弯折延伸,所述第一弹性臂233和所述第三转折部234均朝靠近另一所述臂部23的方向弯折延伸,此外,二所述接触面2351的自由末端朝远离对方的方向延伸。
一焊接部24,自所述基部21向下延伸,所述焊接部24形成有一开槽241,使得所述焊接部24具有二弹性压制部242,二所述弹性压制部242分别位于所述开槽241的两侧,且所述焊接部24与所述基部21共面。
至少一固定部25,自所述焊接部24延伸,收容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的所述固定槽16中,且与所述焊接部24共面。
其中,所述固定部25的最小宽度大于二所述第二转折部232的最小间距,二所述第二转折部232的最小间距大于二所述连接部22的间距,且二所述连接部22的间距大于二所述接触段235的最小间距。
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这样,所述固定部25的最小宽度大于二所述第二转折部232的最小间距,二所述第二转折部232的最小间距大于二所述接触段235的最小间距,且二所述接触段235的最小间距大于二所述连接部22的间距。
操作时,首先,请参照图5,所述电连接器是用以电性连接芯片模块5与电路板6,所述芯片模块5具有多数针脚51,用以与所述电连接器进行导接,而所述电连接器通过多数锡球7焊接于所述电路板6。
其次,请参照图6和图7,将所述导电端子2装设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所述端子收容槽13中,使得所述固定部25卡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的所述固定槽16中,所述导引部236借所述凸块14以挡止其沿所述端子收容槽13的所述第一侧壁131的方向移动。
再次,请参照图6和图7,将所述锡球7由所述绝缘本体1的所述下表面12铆入所述端子收容槽13中,以与所述电路板6相焊接。所述锡球7位于所述挡止部15的下方,所述挡止部15的所述挡止面151可挡止所述锡球7向上移动,此外,所述锡球7还位于所述焊接部24的二所述弹性压制部242与所述抵靠面135之间,此时,所述锡球7对二所述弹性压制部242产生一抵持力,使得二所述弹性压制部242发生弹性变形局部进入所述让位空间136,进一步增加了二所述弹性压制部242的弹性,使得所述让位空间136为二所述弹性压制部242自身的变形提供释放空间,用以释放所述锡球7对所述导电端子2的抵持力。
然后,请参照图5,将所述上盖3水平滑动地盖设在所述绝缘本体1上,并用以承接所述芯片模块5,所述上盖3对应各所述端子收容槽13设有多数插孔33(部分图示),用于供所述针脚51(部分图示)通过,与所述导电端子2(部分图示)电性连接。
最后,请参照图5和图6,将所述驱动装置4装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和所述上盖3中,用于驱动所述上盖3沿所述绝缘本体1水平滑动,使得所述绝缘本体1的所述端子收容槽13与所述上盖3的所述插孔33相对应。当所述针脚51插入所述插孔33,借助所述驱动装置4的推动,所述针脚51由所述导引部236朝所述接触面2351的方向运动,进入所述导电端子2的二所述接触段235之间,与所述接触面2351接触后,进而伸入至二所述第一弹性臂233之间,再伸入至二所述第二转折部232之间,所述针脚51与所述第一弹性臂233和所述第二转折部232不会接触,由此保证所述针脚51与所述端子收容槽13中的所述导电端子2进行导接时,所述芯片模块5与所述电路板6之间能良好的电性连接。
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是以下几种情况:
1.所述基部21与所述固定部25共面,所述焊接部24与所述基部21和所述固定部25不共面,所述焊接部24可以是其它的任何结构形式,只要能与所述锡球7进行焊接,用以导接所述电路板6,就可以达到减少弯折等工序,简化产品的加工成型,提高效率以及节约成本的目的。
2.所述基部21与所述焊接部24共面,所述固定部25与所述基部21和所述焊接部24不共面,所述固定部25可以是其它的任何结构形式,只要能使得所述导电端子2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中即可,就可以达到减少弯折等工序,简化产品的加工成型,提高效率以及节约成本的目的。
3.所述固定部25与所述焊接部24共面,所述固定部25与所述基部21不共面,所述焊接部24与所述基部21也不共面,所述固定部25与所述焊接部24可以是其它的任何结构形式,只要所述固定部25能使得所述导电端子2固持于所述绝缘本体1中,所述焊接部24能与所述锡球7进行焊接,用以导接所述电路板6即可,就可以达到减少弯折等工序,简化产品的加工成型,提高效率以及节约成本的目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具有下列有益效果:
1.由于二所述第一弹性臂的最小间距和二所述第二转折部的最小间距均大于二所述连接部的最小间距和二所述接触段的最小间距,故避免了损伤所述芯片模块的所述针脚和所述导电端子,保证更好的电性连接,此外,所述接触段成弧形状的所述凹槽也可以达到避免所述接触面锋利的上边缘刮伤所述针脚和所述导电端子的目的。
2.所述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弹性臂以及所述第二转折部均朝远离另一所述臂部的方向弯折延伸,而所述第一弹性臂和所述第三转折部均朝靠近另一所述臂部的方向弯折延伸,故增强了所述导电端子的弹性和韧性性能,使得所述导电端子不容易跪pin;另外,还增加了所述接触段对所述针脚的夹持力,使得所述导电端子与所述芯片模块的所述针脚更好的夹持接触。
3.由于料带上二相邻所述导电端子之间的中心距与所述电连接器中收容所述导电端子的二相邻所述端子收容槽之间的中心距比例为1∶1,故节省了材料,且更方便所述导电端子装配。
4.当所述固定部和所述焊接部与所述基部均位于同一平面时,减少了弯折等工序,所以简化了产品的加工成型,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成本。同理,当所述基部与所述固定部位于同一平面或者所述基部与所述焊接部位于同一平面或者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焊接部位于同一平面时,也具有以上的效果。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之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之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创作之专利范围内。

Claims (32)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具有多数贯穿所述绝缘本体的端子收容槽;
一上盖,具有多数贯穿所述上盖的插孔,所述上盖滑动地盖设于所述绝缘本体上;
一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上盖沿所述绝缘本体滑动,使得所述端子收容槽与所述插孔对应;及
多数导电端子,对应收容于多数所述端子收容槽内,各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一基部对应设于所述端子收容槽中,自所述基部两侧边向前延伸的一连接部,以及
二成对的臂部,分别自所述连接部一侧弯折并向上延伸,各所述臂部分别具有一第一转折部自所述连接部向上弯折延伸,且所述第一转折部朝远离另一所述臂部的方向延伸,一第二转折部自所述第一转折部向上弯折,且所述第二转折部朝远离另一所述臂部的方向延伸,一第一弹性臂自所述第二转折部向上延伸,且所述第一弹性臂朝靠近另一所述臂部的方向延伸,一形成在所述第一弹性臂末端的接触段,且二所述接触段朝相向的方向设置,及一形成在所述接触段的末端并远离所述基部的水平方向朝前延伸的导引部,且二所述导引部朝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
一焊接部,自所述基部向下延伸,所述焊接部形成有一开槽,使得所述焊接部具有二弹性压制部,且所述焊接部与所述基部共面,
至少一固定部,自所述焊接部延伸,收容固定于所述端子收容槽中,且与所述焊接部共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收容槽内一端设有至少一固定槽,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固定槽内。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收容槽内一端形成一容纳空间,以对应收容一锡球,所述锡球位于所述焊接部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空间一侧形成一抵靠面供所述锡球抵靠,另一侧形成一挡止部,所述挡止部位于所述锡球上方,用于挡止所述锡球向上移动,所述容纳空间于所述抵靠面相对侧凹设有一让位空间,二所述弹性压制部受力变形至少局部进入所述让位空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收容槽内另一端设有一凸块,所述凸块位于远离所述接触段的一侧,用于挡止所述导电端子的所述导引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折部进一步包括一弯折部和自所述弯折部向上延伸的一第二弹性臂,且所述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弹性臂均朝远离另一所述臂部的方向弯折延伸。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的最小宽度大于二所述第二转折部的最小间距,所述二第二转折部的最小间距大于二所述连接部的间距,且二所述连接部的间距大于二所述接触段的最小间距。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的最小宽度大于二所述第二转折部的最小间距,二所述第二转折部的最小间距大于二所述接触段的最小间距,且二所述接触段的最小间距大于二所述连接部的间距。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自所述第一弹性臂向上弯折一第三转折部,且所述第三转折部朝靠近另一所述臂部的方向弯折,所述第三转折部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弹性臂和所述接触段。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二所述接触段相向的一侧分别具有一接触面,与所述接触面相反的另一侧具有一成弧形状的凹槽。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二所述接触面的自由末端朝远离对方的方向延伸。
12.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具有多数贯穿所述绝缘本体的端子收容槽;
一上盖,具有多数贯穿所述上盖的插孔,所述上盖滑动地盖设于所述绝缘本体上;
一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上盖沿所述绝缘本体滑动,使得所述端子收容槽与所述插孔对应;及
多数导电端子,对应收容于多数所述端子收容槽内,各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一基部对应设于所述端子收容槽中,
二成对的臂部,分别自所述基部两侧边弯折并向上延伸,各所述臂部分别具有一连接部自所述基部侧边向前延伸,一第一转折部自所述连接部向上弯折延伸,且所述第一转折部朝远离另一所述臂部的方向延伸,一第二转折部自所述第一转折部向上弯折,且所述第二转折部朝远离另一所述臂部的方向延伸,一第一弹性臂自所述第二转折部向上延伸,且所述第一弹性臂朝靠近另一所述臂部的方向延伸,一形成在所述第一弹性臂末端的接触段,且二所述接触段朝相向的方向设置,及一形成在所述接触段的末端并远离所述基部的水平方向朝前延伸的导引部,且二所述导引部朝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
一焊接部,自所述基部向下延伸,所述焊接部形成有一开槽,使得所述焊接部具有二弹性压制部,且所述焊接部与所述基部共面,
至少一固定部,自所述焊接部延伸,收容固定于所述端子收容槽中。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折部进一步包括一弯折部和自所述弯折部向上延伸的一第二弹性臂,且所述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弹性臂均朝远离另一所述臂部的方向弯折延伸。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的最小宽度大于二所述第二转折部的最小间距,二所述第二转折部的最小间距大于二所述连接部的间距,且二所述连接部的间距大于二所述接触段的最小间距。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的最小宽度大于二所述第二转折部的最小间距,二所述第二转折部的最小间距大于二所述接触段的最小间距,且二所述接触段的最小间距大于二所述连接部的间距。
16.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自所述第一弹性臂向上弯折一第三转折部,且所述第三转折部朝靠近另一所述臂部的方向弯折,所述第三转折部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弹性臂和所述接触段。
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二所述接触段相向的一侧分别具有一接触面,与所述接触面相反的另一侧具有一成弧形状的凹槽。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二所述接触面的自由末端朝远离对方的方向延伸。
19.一种电连接器,供芯片模块与电路板相连接,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具有多数贯穿所述绝缘本体的端子收容槽;
一上盖,具有多数贯穿所述上盖的插孔,所述上盖滑动地盖设于所述绝缘本体上;
一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上盖沿所述绝缘本体滑动,使得所述端子收容槽与所述插孔对应;及
多数导电端子,对应收容于多数所述端子收容槽内,各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一基部对应设于所述端子收容槽中,
二成对的臂部,分别自所述基部两侧边弯折并向上延伸,各所述臂部分别具有一连接部自所述基部侧边向前延伸,一第一转折部自所述连接部向上弯折延伸,且所述第一转折部朝远离另一所述臂部的方向延伸,一第二转折部自所述第一转折部向上弯折,且所述第二转折部朝远离另一所述臂部的方向延伸,一第一弹性臂自所述第二转折部向上延伸,且所述第一弹性臂朝靠近另一所述臂部的方向延伸,一形成在所述第一弹性臂末端的接触段,且二所述接触段朝相向的方向设置,及一形成在所述接触段的末端并远离所述基部的水平方向朝前延伸的导引部,且二所述导引部朝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
一焊接部,自所述基部向下延伸,所述焊接部形成有一开槽,使得所述焊接部具有二弹性压制部,
至少一固定部,自所述焊接部延伸,收容固定于所述端子收容槽中,且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基部共面。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折部进一步包括一弯折部和自所述弯折部向上延伸的一第二弹性臂,且所述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弹性臂均朝远离另一所述臂部的方向弯折延伸。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的最小宽度大于二所述第二转折部的最小间距,二所述第二转折部的最小间距大于二所述连接部的间距,且二所述连接部的间距大于二所述接触段的最小间距。
2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的最小宽度大于二所述第二转折部的最小间距,二所述第二转折部的最小间距大于二所述接触段的最小间距,且二所述接触段的最小间距大于二所述连接部的间距。
23.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自所述第一弹性臂向上弯折一第三转折部,且所述第三转折部朝靠近另一所述臂部的方向弯折,所述第三转折部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弹性臂和所述接触段。
24.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二所述接触段相向的一侧分别具有一接触面,与所述接触面相反的另一侧具有一成弧形状的凹槽。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二所述接触面的自由末端朝远离对方的方向延伸。
26.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具有多数贯穿所述绝缘本体的端子收容槽;
一上盖,具有多数贯穿所述上盖的插孔,所述上盖滑动地盖设于所述绝缘本体上;
一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上盖沿所述绝缘本体滑动,使得所述端子收容槽与所述插孔对应;及
多数导电端子,对应收容于多数所述端子收容槽内,各所述导电端子具有一基部对应设于所述端子收容槽中,自所述基部两侧边向前延伸的一连接部,以及
二成对的臂部,分别自所述连接部一侧弯折并向上延伸,各所述臂部分别具有一第一转折部自所述连接部向上弯折延伸,且所述第一转折部朝远离另一所述臂部的方向延伸,一第二转折部自所述第一转折部向上弯折,且所述第二转折部朝远离另一所述臂部的方向延伸,一第一弹性臂自所述第二转折部向上延伸,且所述第一弹性臂朝靠近另一所述臂部的方向延伸,一形成在所述第一弹性臂末端的接触段,且二所述接触段朝相向的方向设置,及一形成在所述接触段的末端并远离所述基部的水平方向朝前延伸的导引部,且二所述导引部朝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
一焊接部,自所述基部向下延伸,所述焊接部形成有一开槽,使得所述焊接部具有二弹性压制部,
至少一固定部,自所述焊接部延伸,收容固定于所述端子收容槽中,且所述固定部与所述焊接部共面。
27.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折部进一步包括一弯折部和自所述弯折部向上延伸的一第二弹性臂,且所述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弹性臂均朝远离另一所述臂部的方向弯折延伸。
28.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的最小宽度大于二所述第二转折部的最小间距,二所述第二转折部的最小间距大于二所述连接部的间距,且二所述连接部的间距大于二所述接触段的最小间距。
29.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的最小宽度大于二所述第二转折部的最小间距,二所述第二转折部的最小间距大于二所述接触段的最小间距,且二所述接触段的最小间距大于二所述连接部的间距。
30.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自所述第一弹性臂向上弯折一第三转折部,且所述第三转折部朝靠近另一所述臂部的方向弯折,所述第三转折部用于连接所述第一弹性臂和所述接触段。
31.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二所述接触段相向的一侧分别具有一接触面,与所述接触面相反的另一侧具有一成弧形状的凹槽。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二所述接触面的自由末端朝远离对方的方向延伸。
CNU2009200529058U 2009-03-18 2009-03-18 电连接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01369431Y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9200529058U CN201369431Y (zh) 2009-03-18 2009-03-18 电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U2009200529058U CN201369431Y (zh) 2009-03-18 2009-03-18 电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369431Y true CN201369431Y (zh) 2009-12-23

Family

ID=414883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9200529058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369431Y (zh) 2009-03-18 2009-03-18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1369431Y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65235A (zh) * 2017-01-12 2018-01-09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7994377A (zh) * 2017-03-14 2018-05-04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端子
CN110611185A (zh) * 2018-12-10 2019-12-24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合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65235A (zh) * 2017-01-12 2018-01-09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CN107994377A (zh) * 2017-03-14 2018-05-04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端子
CN110611185A (zh) * 2018-12-10 2019-12-24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组合
CN110611183A (zh) * 2018-12-10 2019-12-24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708305U (zh) 移动存储装置及其电连接器
CN201360060Y (zh) 电连接器
CN104577417A (zh) 电连接器
CN201369431Y (zh) 电连接器
CN201937059U (zh) 电连接器
CN202503139U (zh) 电连接器
CN202103182U (zh) 电连接器
CN204156172U (zh) 电连接器
CN203536663U (zh) 同轴连接器
CN202872052U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201323274Y (zh) 电子卡连接器
CN102544799A (zh) 触点和连接器
CN202503130U (zh) 电连接器
CN202856076U (zh) 卡缘连接器
CN2736962Y (zh) 电子卡连接器
CN202855980U (zh) 电连接器
CN201278388Y (zh) 电连接器
CN201312005Y (zh) 电连接器
CN202042633U (zh) 导电端子
CN201204289Y (zh) 电连接器端子
CN109037988A (zh) 电连接器
CN203631809U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CN2862380Y (zh) 卡缘连接器
CN203747106U (zh) 电连接器
CN204088620U (zh) 电连接器及其固定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1223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