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503130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503130U
CN202503130U CN2012200377288U CN201220037728U CN202503130U CN 202503130 U CN202503130 U CN 202503130U CN 2012200377288 U CN2012200377288 U CN 2012200377288U CN 201220037728 U CN201220037728 U CN 201220037728U CN 202503130 U CN202503130 U CN 2025031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contact site
impeller
electric connector
push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03772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德祥
蔡尚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tes Gu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tes Gu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tes Guangzhou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5031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503130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onnecting Device With Holders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用以电性连接一对接元件,包括:一本体;多个端子,固定于所述本体中,所述端子包括一第一受推部和一接触部,所述接触部用于向上接触所述对接元件;一推动件,活动连接于所述本体,所述推动件设有多个第一推动部,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受推部,所述第一推动部可移动以抵推所述第一受推部,以增大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对接元件之间的正压力,从而确保所述端子与所述对接元件之间良好的电性连接。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可增大端子与对接元件之间的正压力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目前,一种电连接器,用于电性连接一对接元件,其包括一绝缘本体、多个端子及一推动件,所述绝缘本体设有多个收容孔用于收容所述端子,所述端子包括一基部固定于所述收容孔中,自所述基部向上弯折延伸形成一弹性臂,自所述弹性臂向上弯折延伸形成一接触部用以向上接触所述对接元件,所述推动件可相对于所述本体朝一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即第二方向移动,所述推动件设有多个推动部分别对应位于所述弹性臂一侧,所述推动部朝所述第一方向移动过程中,所述推动部推动所述弹性臂向下偏转,从而带动所述接触部向下偏移,当所述接触部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将所述对接元件放置于所述接触上方,然后,所述推动件再朝所述第二方向移动,使得所述推动部脱离所述弹性臂,于是所述弹性臂依靠自身的弹性而向上反弹,从而带动所述接触部向上位移至抵接所述对接元件,从而实现所述端子与所述芯片模块的电性连接。
这种结构的电连接器中,仅仅依靠所述弹性臂向上反弹来实现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对接元件间的正压力,所述弹性臂不再受其它外力作用以使得所述弹性臂有向上位移的趋势来增大所述正压力,从而所述正压力较小,易出现所述端子与所述对接元件接触不良。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端子与对接元件间的正压力增大以确保端子与对接元件之间良好的电性连接。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连接器,用以电性连接一对接元件,包括:一本体;多个端子,固定于所述本体中,所述端子包括一第一受推部和一接触部,所述接触部用于向上接触所述对接元件;一推动件,活动连接于所述本体,所述推动件设有多个第一推动部,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受推部,所述第一推动部可移动以抵推所述第一受推部,以增大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对接元件之间的正压力。
进一步,所述第一推动部移动过程中,所述端子绕一支点偏转,且所述第一推动部抵推所述第一受推部的终点位于一分界位置之前,以实现增大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对接元件之间的正压力,当所述第一推动部在所述分界位置时,在所述端子不受所述对接元件压制的情况下,所述接触部位于所述支点的正上方。
进一步,所述端子包括一基部用以与所述本体配合固定,自所述基部向上弯折延伸形成一第一臂,自所述第一臂弯折且斜向上延伸形成一第二臂,所述第二臂设有所述接触部,当所述对接元件压接所述接触部时,所述第二臂绕所述第二臂连接所述第一臂的一端变形,所述第一受推部设于所述第一臂。
进一步,所述第一受推部设于所述第一臂接近末端处。
进一步,所述推动件设有多个通孔,所述通孔设有与所述通孔连通的容纳槽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受推部,所述容纳槽的一侧面为所述第一推动部。
进一步,所述通孔相对两侧对称设有所述容纳槽。
进一步,所述端子包括一基部用以与所述本体配合固定,自所述基部向上弯折延伸形成一弹性臂,所述弹性臂具有一主体,所述第一受推部自所述主体一侧凸出形成。
进一步,所述第一推动部为平面,且所述第一推动部接触所述第一受推部的接触点恒低于所述第一推动部的顶点。
进一步,所述推动件设有多个通孔,自所述通孔一侧形成一凸部,所述凸部一侧设有所述第一推动部。
进一步,所述端子包括一基部用以与所述本体配合固定,自所述基部向上弯折延伸形成一弹性臂,所述弹性臂具有一主体,所述第一受推部设于所述主体。
进一步,所述端子设有一第二受推部,所述推动件设有多个第二推动部,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二受推部,所述第二推动部可移动以抵推所述第二受推部,以带动所述接触部向下偏移。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连接器,用于电性连接一对接元件,包括:一本体;多个端子,每一所述端子具有一基部用以与所述本体配合固定,自所述基部向上弯折延伸形成一弹性臂,所述弹性臂设有一第一受推部、一第二受推部和一接触部用于向上接触所述对接元件;一推动件,活动连接于所述本体,所述推动件对应每一所述第一受推部与所述第二受推部分别设有一第一推动部和一第二推动部,使得在所述推动件先朝一第二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二推动部抵推所述第二受推部,带动所述接触部向下偏移;当达到终点时,放置所述对接元件于所述推动件上方,然后所述推动件再朝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的一第一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一推动部抵推所述第一受推部,带动所述接触部向上抵触所述对接元件,以增大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对接元件之间的正压力。
进一步,所述推动件朝所述第一方向移动过程中,所述第二推动部先脱离所述第二受推部,所述端子回复,然后所述第一推动部抵推所述第一受推部。
进一步,所述推动件朝所述第一方向移动过程中,所述端子绕一支点偏转,且所述第一推动部抵推所述第一受推部的终点位于一分界位置之前,以实现增大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对接元件之间的正压力,当所述第一推动部在所述分界位置时,在所述端子不受所述对接元件压制的情况下,所述接触部位于所述支点的正上方。
进一步,所述弹性臂包括自所述基部向上弯折延伸形成一第一臂,自所述第一臂弯折且斜向上延伸形成一第二臂,所述第二臂设有所述接触部,当所述对接元件压接所述接触部时,所述第二臂绕所述第二臂连接所述第一臂的一端变形,所述第一受推部设于所述第一臂。
进一步,所述第二受推部设于所述第一臂。
进一步,所述弹性臂包括自所述基部向上弯折延伸形成一第一臂,自所述第一臂弯折且斜向上延伸形成一第二臂,所述第二臂设有所述接触部,当所述对接元件压接所述接触部时,所述第二臂绕所述第二臂连接所述第一臂的一端变形,所述第二受推部设于所述第一臂。
进一步,所述推动件设有多个通孔,所述通孔设有与所述通孔连通的容纳槽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受推部,所述容纳槽的一侧面为所述第一推动部。
进一步,所述推动件设有多个通孔,自所述通孔一侧形成一凸部,所述凸部一侧设有所述第一推动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由于所述第一推动部抵推所述第一受推部,增大了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对接元件之间的正压力,从而确保所述端子与所述对接元件之间良好的电性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一实施例与对接元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图1所示电连接器第一实施例与对接元件的立体组合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一实施例端子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一实施例推动件处于起始位置时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一实施例推动件朝第二方向移动至终点时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一实施例推动件朝第一方向移动至终点时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一实施例在端子不受对接元件压制的情况下,推动件的第一推动部在分界位置时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二实施例端子的立体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二实施例推动件处于起始位置时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二实施例推动件朝第二方向移动至终点时的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第二实施例推动件朝第一方向移动至终点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本体   1   端子   2   推动件   3
  驱动件   4   压框   5   对接元件   6
  底壁   11   侧壁   12   收容孔   110
  扣合部   120   基部   21   弹性臂   22
  第一臂   221   第二臂   222   第一受推部   2210
  弯折部   2211   延伸部   2212   第二受推部   2213
  连接部   2221   接触部   2222   焊接部   23
  固持孔   230   锡球   7   沟槽   31
  凸块   32   第二推动部   321   通孔   33
  容纳槽   34   第一推动部   341   开口   51
  扣槽   52
  本体   1”   端子   2”   推动件   3”
压框 5” 对接元件 6” 基部 21”
弹性臂 22” 第一臂 221” 第二臂 222”
  弯折部   2211”   第一受推部   2212”   第二受推部   2213”
  连接部   2221”   接触部   2222”   通孔   31”
  凸部   32”   第一推动部   320”   第二推动部   32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照图1至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用于电性连接一对接元件6(本实施例中所述对接元件6为芯片模块,当然,所述对接元件6并不限于芯片模块)至一电路板(未图示),其包括一本体1、收容于所述本体1中的多个端子2、位于所述本体1上的一推动件3,所述推动件3可相对于所述本体1朝一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即第二方向移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为如图5中水平向右,所述第二方向为如图4中水平向左,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也可分别为向上和向下),所述推动件3朝所述第二方向移动时,可推动所述端子2向下偏移,所述推动件3朝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时,所述端子2可向上偏移,以实现所述端子2与所述对接元件6间的电性连接。所述电连接器还包括一驱动件4及一压框5,所述对接元件6位于所述推动件3和所述压框5之间。
请参照图1和图4,所述本体1由塑胶制成,包括一底壁11及自所述底壁11的侧边向上延伸形成的侧壁12,所述底壁11设有多个收容孔110贯穿所述底壁11的上表面和底面,所述收容孔110呈矩阵排列,所述侧壁12凸设有多个扣合部120。
请参照图3和图4,所述端子2由金属板材冲折成,其具有竖直的一基部21固定于所述收容孔110中,自所述基部21向下弯折延伸形成一焊接部23用于焊接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焊接部23设有一固持孔230,用于固持一锡球7。自所述基部21向上弯折延伸形成一弹性臂22,所述弹性臂22包括自所述基部21向上弯折延伸形成的一第一臂221和自所述第一臂221弯折且斜向上延伸形成一第二臂222;所述第一臂221具有一主体,所述主体包括与所述基部21连接的一弯折部2211、自所述弯折部2211竖直向上延伸形成的一延伸部2212,及自所述延伸部2212向上弯折延伸形成的一第二受推部2213(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受推部2213也可以设于所述第二臂222),自所述主体相对两侧分别对称凸出形成一第一受推部2210(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受推部2210自所述主体一侧凸出形成,即所述第一臂221只有小部分面积加宽了,相对于所述第一臂221整体面积加宽,可保持所述端子2的弹性),所述二第一受推部2210分别位于所述延伸部两侧且设于所述第一臂221接近末端处(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受推部2210也可以设于所述第一臂221的其它位置或者设于所述第二臂222);所述第二臂222包括自所述第二受推部2213斜向上延伸形成的一连接部2221、及自所述连接部2221向上延伸形成的一接触部2222用于向上接触所述对接元件6。
请参照图1和图4,所述推动件3由塑胶制成,其设有多个沟槽31贯穿所述推动件3的上表面和底面,每一沟槽31对应一排所述收容孔110。所述沟槽31间隔凸设有多个凸块32,分别位于对应的所述第二受推部2213右侧,所述凸块32的左侧设有一第二推动部320(当然,所述第二推动部320并不限于设于所述凸块32一侧,还可设于其它位置,只要能移动抵推所述第二受推部2213即可),用于抵推所述第二受推部2213。所述沟槽31于相邻二所述凸块32之间设有一通孔33,所述通孔33相对两侧分别设有与所述通孔33连通的一容纳槽34(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通孔33也可仅有一侧设有所述容纳槽34),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受推部2210,所述容纳槽34对称设置(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容纳槽34也可不对称设置),所述容纳槽34的左侧面形成一第一推动部341,用于抵推所述第一受推部2210(当然,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推动部341和所述第一受推部2210的配合结构还可以为其它的结构,例如,所述第一推动部341仍是设于所述容纳槽34的一侧,但是所述第一受推部2210不是自所述第一臂221的主体凸出形成,而是设于所述第一臂221的主体),所述第一推动部341为平面,且所述第一推动部341与所述第一方向间的夹角小于当所述推动件3朝所述第一方向移动至终点时所述第一受推部2210与所述第一方向间的夹角,以保证所述推动件3朝所述第一方向移动过程中所述第一受推部2210的受推点保持不变,另外,所述推动件3朝所述第一方向移动过程中,所述第一推动部341接触所述第一受推部2210的接触点恒低于所述第一推动部341的顶点(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推动部341接触所述第一受推部2210的接触点也可等于所述第一推动部341的顶点,或者所述第一推动部341为曲面);所述容纳槽34的右侧面与所述第一受推部2210具有间隙,防止所述推动件3朝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移动过程中所述第一受推部2210或所述第二受推部2213抵到所述右侧面。
请参照图1,所述驱动件4穿过所述推动件3和所述本体1,用于驱动所述推动件3相对于所述本体1朝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移动。
请参照图1,所述压框5由金属材料冲压成型,用于压制所述对接元件6,以限制所述对接元件6向上移动。所述压框5的上表面设有一开口51,其尺寸小于所述对接元件6。所述压框5的侧边设有多个扣槽52,分别与所述本体1的所述扣合部120配合,用以固定所述压框5。
将所述对接元件6安装于所述电连接器时,需要进行如下步骤:
首先,旋转所述驱动件4,驱动所述推动件3朝所述第二方向移动,所述第二推动部321抵推所述第二受推部2213,使得所述弹性臂22以所述弹性臂22与所述基部21的连接处为支点向左并向下偏转,当所述推动件3朝所述第二方向移动至终点后,所述接触部2222向下偏移至所述推动件3的上表面以下(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接触部2222稍微露出所述推动件3的上表面也是可以的),最终状态如图5所示。由于所述第二受推部2213设于所述第一臂221上,故所述第二受推部2213与所述接触部2222间的距离较大,从而所述第二推动部321只需移动较短的行程就可实现所述接触部2222向下偏移至所述推动件3的上表面以下。
然后,将所述对接元件6放置于所述推动件3上表面(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对接元件6也可不放置于所述推动件3上而是放置于其它元件上),且将所述压框5固定于所述本体1上,此时所述压框5与所述对接元件6之间具有间隙。
最后,反向旋转所述驱动件4,驱动所述推动件3朝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此过程中,所述第二推动部321先脱离所述第二受推部2213,于是所述弹性臂22依靠自身的弹性而回复,使得所述弹性臂22以所述弹性臂22与所述基部21的连接处为支点向右并向上偏转,进而使得所述接触部2222向上移动,故所述接触部2222对所述对接元件6产生向上作用力,使得所述对接元件6向上移动一定距离至抵触所述压框5,从而所述接触部2222伸出所述推动件3的上表面且抵接所述对接元件6;然后所述第一推动部341自第一位置抵推所述第一受推部2210(当然,也可在所述第二推动部321未脱离所述第二受推部2213时,所述第一推动部341就抵推所述第一受推部2210,只是这样的话,所述弹性臂22因同时受所述第一推动部341和所述第二推动部321作用而易疲乏),此时所述第二臂222绕所述第二臂222连接所述第一臂221的一端变形,可防止所述接触部2222与所述第一受推部2210之间的疲乏,另外,由于所述第一受推部2210设于所述第一臂221接近末端处,使得所述第一受推部2210与所述支点之间的距离较大,可保持所述第一臂221较好的弹性,故所述第一臂221不易疲乏。当所述第一推动部341移至第二位置(即终点)时停止移动(最终状态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位置(即终点)位于一分界位置A之前(即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分界位置A之间,且包括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分界位置A的情况,但不包括所述第二位置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当所述第一推动部341在所述分界位置A时,在所述端子2不受所述对接元件6压制的情况下,所述接触部2222位于所述支点的正上方(如图7所示),故此时所述接触部2222的高度h1最高,因而在所述端子2不受所述对接元件6压制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推动部341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接触部2222的高度高于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接触部2222的高度h2(即为所述端子2在自由状态时,所述接触部2222的高度),所以所述对接元件6下压所述端子2至预定高度时,所述第一推动部341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接触部2222向下的位移量大于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接触部2222向下的位移量,由于所述第一推动部341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端子2的劲度系数基本相同,故所述第一推动部341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接触部2222与所述对接元件6之间的正压力大于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接触部2222与所述对接元件6之间的正压力,也就是说,所述第一推动部341自第一位置抵推所述第一受推部2210至第二位置时,增大了所述正压力。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位置也可位于所述分界位置之后,只要通过所述第一推动部341来抵推所述第一受推部2210,能保证所述第一推动部341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接触部2222与所述对接元件6之间的正压力大于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接触部2222与所述对接元件6之间的正压力即可。
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通孔33设有与所述通孔33连通的容纳槽34,所述容纳槽34的一侧面为所述第一推动部341,因而将所述推动件3向下组装于收容有所述端子2的所述本体1上时所述第一推动部341不会碰撞所述端子2,从而方便组装所述推动件3。
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容纳槽34对称设置,故所述第一推动部341也是对称设置,从而所述弹性臂22受力均衡。
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一推动部341为平面,且所述第一推动部341接触所述第一受推部2210的接触点恒低于所述第一推动部341的顶点,从而即使所述第一推动部341因制造误差而高于标准高度,也不会造成所述第一推动部341过多接触所述第一受推部2210,从而防止所述第一推动部341过度抵推所述第一受推部2210而造成所述第一受推部2210易疲乏;或者,即使所述第一推动部341因制造误差而低于标准高度,也不会造成所述第一推动部341接触不到所述第一受推部2210,从而确保所述第一推动部341能抵推所述第一受推部2210。
请参照图8至图1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第二实施例,在第二实施例中,所述电连接器用于电性连接一对接元件6″,其包括一本体1″、收容于所述本体1″中的多个端子2″、可移动地安装于所述本体1″上的一推动件3″、用于驱动所述推动件3″移动的一驱动件(未图示)及用于压制所述对接元件6″的一压框5″。
请参照图8和图9,所述端子2″包括一基部21″用以与所述本体1″配合固定,自所述基部21″向上弯折延伸形成一弹性臂22″,所述弹性臂22″包括自所述基部21″向上弯折延伸形成的一第一臂221″和自所述第一臂221″弯折且斜向上延伸形成一第二臂222″;所述第一臂221″包括与所述基部21″连接的一弯折部2211″、自所述弯折部2211″向左弯折延伸形成的一第一受推部2212″(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受推部2212″也可以设于所述第二臂222″)、自所述第一受推部2212″向右弯折延伸形成的一第二受推部2213″(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受推部2213″也可以设于所述第二臂222″);所述第二臂222″包括自所述第二受推部2213″斜向上延伸形成的一连接部2221″、及自所述连接部2221″向上延伸形成的一接触部2222″用于向上接触所述对接元件6″。
请参照图9,所述推动件3″可相对于所述本体1″朝一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即第二方向移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为如图11中水平向右,所述第二方向为如图10中水平向左,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也可分别为向上和向下)。所述推动件3″设有多个通孔31″,自所述通孔31″一侧形成一凸部32″对应所述端子2″,所述凸部32″的右下侧设有一第一推动部320″,用于抵推对应的所述第一受推部2212″,所述凸部32″的左上侧设有一第二推动部321″(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推动部320″和所述第二推动部321″也可不设于同一个凸部32″上;并且,所述第二推动部321″并不限于设于所述凸部32″一侧,还可设於其它位置,只要能移动抵推所述第二受推部2213″即可),用于抵推对应的所述第二受推部2213″。本实施例中,除了位于最左侧的所述凸部32″仅设有所述第一推动部320″、最右侧的所述凸部32″仅设有所述第二推动部321″,位于中间的其它各所述凸部32″均设有所述第一推动部320″和所述第二推动部321″。
将所述对接元件6″安装于所述电连接器时,需要进行如下步骤:
首先,旋转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推动件3″朝所述第二方向移动,所述推动件3″的所述第二推动部321″抵推所述端子2″的所述第二受推部2213″,使得所述弹性臂22″以所述弹性臂22″与所述基部21″的连接处为支点向左并向下偏转。当所述推动件3″朝所述第二方向移动至终点后,所述接触部2222″向下偏移至所述推动件3″的上表面以下(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接触部2222″稍微露出所述推动件3″的上表面也是可以的),最终状态如图10所示。
然后,将所述对接元件6″放置于所述推动件3″上表面(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对接元件6″也可不放置于所述推动件3″上而是放置于其它元件上),且将所述压框5″固定于所述本体1″上,此时所述压框5″与所述对接元件6″之间具有间隙。
最后,反向旋转所述驱动件,驱动所述推动件3″朝所述第一方向移动。此过程中,所述第二推动部321″先脱离所述第二受推部2213″,于是所述弹性臂22″依靠自身的弹性而回复,使得所述弹性臂22″以所述弹性臂22″与所述基部21″的连接处为支点向右并向上偏转,进而使得所述接触部2222″向上移动,故所述接触部2222″对所述对接元件6″产生向上作用力,使得所述对接元件6″向上移动一定距离至抵触所述压框5″,从而所述接触部2222″伸出所述推动件3″的上表面且抵接所述对接元件6″;然后所述第一推动部320″自第一位置抵推所述第一受推部2212″(当然,也可在所述第二推动部321″未脱离所述第二受推部2213″时,所述第一推动部320″就抵推所述第一受推部2212″,只是这样的话,所述弹性臂22″因同时受所述第一推动部320″和所述第二推动部321″作用而易疲乏),此时所述第二臂222″绕所述第二臂222″连接所述第一臂221″的一端变形,可防止所述接触部2222″与所述第一受推部2212″之间的疲乏。当所述第一推动部320″移至第二位置(即终点)时停止移动(最终状态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位置(即终点)位于一分界位置之前,当所述第一推动部320″在所述分界位置时,在所述端子2″不受所述对接元件6″压制的情况下,所述接触部2222″位于所述支点的正上方,因而在所述端子2″不受所述对接元件6″压制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推动部320″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接触部2222″的高度高于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接触部2222″的高度,所以所述对接元件6″下压所述端子2″至预定高度时,所述第一推动部320″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接触部2222″向下的位移量大于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接触部2222″向下的位移量,由于所述第一推动部320″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端子2″的劲度系数基本相同,故所述第一推动部320″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接触部2222″与所述对接元件6″之间的正压力大于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接触部2222″与所述对接元件6″之间的正压力,也就是说,所述第一推动部320″自第一位置抵推所述第一受推部2212″至第二位置时,增大了所述正压力。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位置也可位于所述分界位置之后,只要通过所述第一推动部320″来抵推所述第一受推部2212″,能保证所述第一推动部320″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接触部2222″与所述对接元件6″之间的正压力大于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接触部2222″与所述对接元件6″之间的正压力即可。
当然,所述第一受推部2212″也可位于其它位置,比如自所述第一臂221″的主体一侧凸出形成,但设于所述第一臂221″的主体时则受推会更准确,不会脱离。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推动部320″设于所述凸部32″一侧,可加强所述推动件3″的强度。
当然,所述第一推动部并不限于设于所述容纳槽的侧面(如上述第一实施例),或设于所述凸部一侧(如上述第二实施例),还可设于其它位置,只要能移动抵推所述第一受推部即可。
另外,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不用先将所述推动件朝所述第二方向移动以推动所述端子向下偏转,而将所述对接元件安装于所述电连接器后,直接将所述推动件朝所述第一方向移动。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由于所述第一推动部抵推所述第一受推部,可增大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对接元件之间的正压力,从而确保所述端子与所述对接元件之间良好的电性连接。
2.当所述对接元件压接所述接触部时,由于所述第二臂绕所述第二臂连接所述第一臂的一端变形,且所述第一受推部设于所述第一臂上,故可防止因所述第一推动部抵推所述第一受推部造成所述第一受推部与所述接触部之间的疲乏。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Claims (19)

1.一种电连接器,用以电性连接一对接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本体;
多个端子,固定于所述本体中,所述端子包括一第一受推部和一接触部,所述接触部用于向上接触所述对接元件;
一推动件,活动连接于所述本体,所述推动件设有多个第一推动部,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一受推部,所述第一推动部可移动以抵推所述第一受推部,以增大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对接元件之间的正压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推动部移动过程中,所述端子绕一支点偏转,且所述第一推动部抵推所述第一受推部的终点位于一分界位置之前,以实现增大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对接元件之间的正压力,当所述第一推动部在所述分界位置时,在所述端子不受所述对接元件压制的情况下,所述接触部位于所述支点的正上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包括一基部用以与所述本体配合固定,自所述基部向上弯折延伸形成一第一臂,自所述第一臂弯折且斜向上延伸形成一第二臂,所述第二臂设有所述接触部,当所述对接元件压接所述接触部时,所述第二臂绕所述第二臂连接所述第一臂的一端变形,所述第一受推部设于所述第一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受推部设于所述第一臂接近末端处。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件设有多个通孔,所述通孔设有与所述通孔连通的容纳槽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受推部,所述容纳槽的一侧面为所述第一推动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相对两侧对称设有所述容纳槽。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包括一基部用以与所述本体配合固定,自所述基部向上弯折延伸形成一弹性臂,所述弹性臂具有一主体,所述第一受推部自所述主体一侧凸出形成。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推动部为平面,且所述第一推动部接触所述第一受推部的接触点恒低于所述第一推动部的顶点。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件设有多个通孔,自所述通孔一侧形成一凸部,所述凸部一侧设有所述第一推动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包括一基部用以与所述本体配合固定,自所述基部向上弯折延伸形成一弹性臂,所述弹性臂具有一主体,所述第一受推部设于所述主体。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设有一第二受推部,所述推动件设有多个第二推动部,分别对应于所述第二受推部,所述第二推动部可移动以抵推所述第二受推部,以带动所述接触部向下偏移。
12.一种电连接器,用以电性连接一对接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本体;
多个端子,每一所述端子具有一基部用以与所述本体配合固定,自所述基部向上弯折延伸形成一弹性臂,所述弹性臂设有一第一受推部、一第二受推部和一接触部用于向上接触所述对接元件;
一推动件,活动连接于所述本体,所述推动件对应每一所述第一受推部与所述第二受推部分别设有一第一推动部和一第二推动部,
使得在所述推动件先朝一第二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二推动部抵推所述第二受推部,带动所述接触部向下偏移;当达到终点时,放置所述对接元件于所述推动件上方,然后所述推动件再朝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的一第一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一推动部抵推所述第一受推部,带动所述接触部向上抵触所述对接元件,以增大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对接元件之间的正压力。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件朝所述第一方向移动过程中,所述第二推动部先脱离所述第二受推部,所述端子回复,然后所述第一推动部抵推所述第一受推部。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件朝所述第一方向移动过程中,所述端子绕一支点偏转,且所述第一推动部抵推所述第一受推部的终点位于一分界位置之前,以实现增大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对接元件之间的正压力,当所述第一推动部在所述分界位置时,在所述端子不受所述对接元件压制的情况下,所述接触部位于所述支点的正上方。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臂包括自所述基部向上弯折延伸形成一第一臂,自所述第一臂弯折且斜向上延伸形成一第二臂,所述第二臂设有所述接触部,当所述对接元件压接所述接触部时,所述第二臂绕所述第二臂连接所述第一臂的一端变形,所述第一受推部设于所述第一臂。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受推部设于所述第一臂。
17.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臂包括自所述基部向上弯折延伸形成一第一臂,自所述第一臂弯折且斜向上延伸形成一第二臂,所述第二臂设有所述接触部,当所述对接元件压接所述接触部时,所述第二臂绕所述第二臂连接所述第一臂的一端变形,所述第二受推部设于所述第一臂。
18.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件设有多个通孔,所述通孔设有与所述通孔连通的容纳槽用于容纳所述第一受推部,所述容纳槽的一侧面为所述第一推动部。
19.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件设有多个通孔,自所述通孔一侧形成一凸部,所述凸部一侧设有所述第一推动部。
CN2012200377288U 2011-04-08 2012-01-19 电连接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0250313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161473607P 2011-04-08 2011-04-08
US61/473,607 2011-04-0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503130U true CN202503130U (zh) 2012-10-24

Family

ID=46784165

Famil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0340476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434746U (zh) 2011-04-08 2012-01-14 电连接器
CN201220034039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434751U (zh) 2011-04-08 2012-01-14 电连接器
CN201220034044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564724U (zh) 2011-04-08 2012-01-14 电连接模组及其芯片模块
CN2012200377273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503164U (zh) 2011-04-08 2012-01-19 电连接器
CN2012200377288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503130U (zh) 2011-04-08 2012-01-19 电连接器
CN2012200377269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564649U (zh) 2011-04-08 2012-01-19 电连接模组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0340476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434746U (zh) 2011-04-08 2012-01-14 电连接器
CN201220034039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434751U (zh) 2011-04-08 2012-01-14 电连接器
CN201220034044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564724U (zh) 2011-04-08 2012-01-14 电连接模组及其芯片模块
CN2012200377273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503164U (zh) 2011-04-08 2012-01-19 电连接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0377269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564649U (zh) 2011-04-08 2012-01-19 电连接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6) CN202434746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82725A (zh) * 2012-09-24 2014-03-26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
CN107527557A (zh) * 2017-09-29 2017-12-29 合肥惠科金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装配方法
KR101974785B1 (ko) * 2018-07-10 2019-05-02 주식회사 기가레인 결합 높이가 감소된 기판 메이팅 커넥터
CN110729616B (zh) * 2019-09-18 2021-03-16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CN114613624A (zh) * 2022-02-11 2022-06-10 深圳市泰永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三工作位置切换开关装置及自动转换开关电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434746U (zh) 2012-09-12
CN202564724U (zh) 2012-11-28
CN202564649U (zh) 2012-11-28
CN202434751U (zh) 2012-09-12
CN202503164U (zh) 2012-10-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5693005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107565236B (zh) 电连接器
CN202503130U (zh) 电连接器
CN202503139U (zh) 电连接器
CN104584331A (zh) 连接器
CN101361230A (zh) 连接器
CN202872052U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203871520U (zh) 电连接器
CN103579812A (zh) 电连接器
CN203536663U (zh) 同轴连接器
CN203135059U (zh) 电连接器
CN202872102U (zh) 电连接器
CN201181755Y (zh) 插针承座
CN204156172U (zh) 电连接器
CN203434330U (zh) 电连接器
CN203026686U (zh) 弹片
CN202167643U (zh) 连接器组件
CN201369431Y (zh) 电连接器
CN202067920U (zh) 电连接装置及芯片模块连接装置
CN204558719U (zh) 电连接器
CN203536675U (zh) 同轴连接器
CN202817378U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205790716U (zh) 电连接器
CN201142505Y (zh) 电连接器
CN203056181U (zh)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1024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