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434746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434746U
CN202434746U CN2012200340476U CN201220034047U CN202434746U CN 202434746 U CN202434746 U CN 202434746U CN 2012200340476 U CN2012200340476 U CN 2012200340476U CN 201220034047 U CN201220034047 U CN 201220034047U CN 202434746 U CN202434746 U CN 20243474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ulcrum
arm
electric connector
cage
bent 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034047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德祥
蔡尚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tes Gu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tes Gu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tes Guangzhou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43474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434746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onnecting Device With Holders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本体,其设有多个收容槽;多个端子,对应容置于收容槽内,每一端子具有一第一支点,自第一支点向上延伸有一臂部至少部分显露于收容槽外,臂部具有一推动点;当推动点在外力作用时,臂部以第一支点为轴心旋转,并抵靠至收容槽的侧壁形成一第二支点,第二支点位于推动点与第一支点之间。本实用新型第一支点处所受应力可转移至第二支点处,缓解了第一支点处的弹性疲乏,同时第二支点处的应力至少部分可传递至收容槽侧壁,而可缓解第二支点处的弹性疲乏,以确保臂部能够回弹,并保证臂部位于第二支点以上的部分可以以第二支点为轴心继续旋转,有效提高了电连接性能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可有效防止端子弹性疲乏的电连接器。
【背景技术】
目前,电连接器中的端子通常由基部和自基部延伸的臂部组成,所述臂部处于悬空状态,用以与一对接元件压接接触,所述臂部在受对接元件的压制时会以所述基部与所述臂部的连接位置处的一支点为轴心旋转。
该结构中,由于所述端子上仅存在一个支点,当所述臂部受对接元件的压制力而旋转时,所述臂部受到的作用力全部转移至所述支点位置处,当所述臂部受到的压力过大或者压力持续时间过长时,所述支点处容易疲乏甚至断裂,导致所述臂部无法回弹。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防止端子弹性疲乏的电连接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第一种技术方案: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本体,其设有多个收容槽;多个端子,对应容置于所述收容槽内,每一所述端子具有一第一支点,自所述第一支点向上延伸有一臂部至少部分显露于所述收容槽外,所述臂部具有一推动点;当所述推动点在外力作用时,所述臂部以所述第一支点为轴心旋转,并抵靠至所述收容槽的侧壁形成一第二支点,所述第二支点位于所述推动点与所述第一支点之间。
进一步,所述第一支点与所述第二支点之间弯折形成有一第一弯折臂。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本体凸设有一挡块,当所述推动点继续受外力作用时,所述臂部上位于所述第二支点以上的部分以所述第二支点为轴心旋转,并抵靠至所述挡块形成一第三支点,所述第三支点位于所述第二支点与所述推动点之间。
进一步,所述第二支点与所述第三支点之间弯折形成有一第二弯折臂。
本实用新型采用第二种技术方案:
一种电连接器,包括:一本体,其设有多个收容槽;多个端子,对应容置于所述收容槽内,每一所述端子具有一第一支点,自所述第一支点向上延伸有一臂部至少部分显露于所述收容槽外,所述臂部设有一接触部用以于上下方向接触一对接元件;一盖座,所述盖座可沿所述本体的上表面滑动,所述盖座上设有一推动部与所述臂部上的一推动点对应,所述推动部用以驱动所述臂部运动,以使所述接触部向下偏移;所述盖座沿所述本体上表面朝一第一侧滑动时,所述推动部驱动所述推动点,使得所述臂部以所述第一支点为轴心朝所述第一侧旋转,并抵靠至所述收容槽的侧壁形成一第二支点,所述第二支点位于所述推动点与所述第一支点之间。
进一步,所述第一支点与所述第二支点之间弯折形成有一第一弯折臂,所述第一弯折臂朝所述第一侧弯折形成,可吸收所述臂部朝所述第一侧的变形量。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本体凸设有一挡块,当所述推动点继续受外力作用时,所述臂部上位于所述第二支点以上的部分以所述第二支点为轴心旋转,并抵靠至所述挡块形成一第三支点,所述第三支点位于所述第二支点与所述推动点之间。
进一步,所述第二支点与所述第三支点之间弯折形成有一第二弯折臂,所述第二弯折臂自所述第一弯折臂朝与所述第一侧相反的方向弯折形成,可吸收所述臂部朝另一侧的变形量。
优选地,所述挡块凸设于所述本体的上表面。
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盖座设有多个通孔,所述臂部部分位于所述通孔内,所述推动部凸设于所述通孔内,所述推动部自所述通孔的侧壁凸设形成,且位于所述臂部的一侧,位于所述第一侧所在方向上的相邻二所述通孔之间部分连通。
所述盖座沿所述本体上表面朝所述第一侧滑动至终点时,所述接触部向下偏移至低于所述盖座的上表面。
所述盖座沿所述本体上表面朝所述第一侧滑动至终点后,再朝反方向滑动过程中,所述接触部向上偏移以与所述对接元件接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由于在所述臂部旋转的过程中,其抵靠至所述收容槽侧壁形成了所述第二支点,因而所述第一支点处所受应力可转移至所述第二支点处,从而缓解了所述第一支点处的弹性疲乏,同时,所述第二支点处的应力至少部分可传递至所述收容槽侧壁,因而可缓解所述第二支点处的弹性疲乏,以确保所述臂部能够回弹,并保证所述臂部位于所述第二支点以上的部分可以以所述第二支点为轴心继续旋转,有效提高了电连接性能的可靠性,此外,本实用新型充分利用现成的侧壁以及电连接器所占空间,以于所述臂部上形成所述第二支点,无需另设其它元件,其制造工艺简单,且不会增加电连接器的高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初始状态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中盖座左推后与芯片模块对接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中盖座右推后与芯片模块对接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本体          1      端子          2      盖座          3
驱动件        4      锡球          5      芯片模块      6
收容槽        10     挡块          11     左侧壁        101
右侧壁        102    基部          20     固持部        21
臂部          22     第一支点      23     焊接部        24
第二支点      25     第三支点      26     第一弯折臂    221
第二弯折臂    222    第三弯折臂    223    推动点        224
接触部        225    通孔          30     推动部        3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最佳实施方式,其为一LGA连接器,包括一本体1、多个端子2、一盖座3以及一驱动件4,所述端子2对应收容于所述本体1内,所述盖座3覆设于所述本体1的上表面,由所述驱动件4活动连接于所述本体1的一端,并在所述驱动件4的驱动下可相对于所述本体1朝一第一侧水平滑动。
参照图2和图3,本实施例中,以图3中的二维坐标系为参照,x轴所在方向为左右,y轴所在方向为上下,所述第一侧为如图3中所示的左方,与之相反的方向为右方。所述本体1上贯穿其上下表面设有多个收容槽10,所述收容槽10由上至下形成由宽变窄再变宽的结构,其具有相对的左侧壁101和右侧壁102。另外,所述本体1的上表面还凸设有多个挡块11对应位于每一所述收容槽10的左上方。
多个所述端子2,对应容置于每一所述收容槽10内。每一所述端子2具有一基部20收容于所述收容槽10内,自所述基部20的两侧向上延伸有相互分离的二固持部21用以与所述收容槽10干涉配合,且所述基部20与所述右侧壁102的较窄部分抵接。自所述基部20向上还延伸有一臂部22位于所述二固持部21之间,定义所述臂部22与所述基部20连接处为一第一支点23。
所述臂部22包括一第一弯折臂221自所述基部20朝所述左侧壁101弯折形成圆弧形状,所述端子2处于静止状态时,所述第一弯折臂221收容于所述收容槽10内且与所述左侧壁101不接触;所述臂部22还包括一第二弯折臂222自所述第一弯折臂221的末端朝所述右侧壁102弯折延伸形成圆弧形状,所述第二弯折臂222显露于所述收容槽10外;所述臂部22还包括一第三弯折臂223自所述第二弯折臂222的末端朝左方延伸并弯折形成,所述第三弯折臂223上具有一推动点224用于受外力作用以带动所述臂部22旋转运动,所述第三弯折臂223的末端形成有圆弧状的一接触部225用以于上下方向接触一对接元件例如芯片模块6。
自所述基部20向下还延伸有一焊接部24,所述焊接部24固持有一锡球5用以焊接至一电路板(未图示),所述锡球5收容于所述收容槽10内位于下端的较宽部分处。
所述盖座3覆设于所述本体1的上表面,其通过所述驱动件4与所述本体1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4为凸轮,通过旋转所述凸轮来驱动所述盖座3于所述上表面向左滑动。
参照图2和图3,所述盖座3设有多个通孔30用于容纳部分所述臂部22,具体而言,所述盖座3开设有呈左右方向的多个通槽贯穿所述盖座3的上下表面,每一所述通槽内自左向右依次凸设有多个推动部31与所述臂部22的所述推动点224相对应,多个所述推动部31将所述通槽分隔成多个所述通孔30,由于所述推动部31自所述通槽的侧壁凸设形成,且位于所述通槽内靠上方的位置处,以此方式,位于左右方向上的相邻二所述通孔30之间部分连通。
参照图3,为了不额外增加所述电连接器的整体高度,每一所述挡块11位于每一所述通孔30内,且位于所述第三弯折臂223的左下方、所述第二弯折臂222的左方。所述端子2的所述第二弯折臂222以及所述第三弯折臂223均收容于所述通孔30内,而所述接触部225则向上显露于所述通孔30(即所述接触部225高于所述盖座3的上表面),所述推动部31位于所述第三弯折臂223的右上方、对应位于所述推动点224的右侧。
为了使所述芯片模块6能够实现以零插入力方式放置于所述盖座3上,并与所述端子2实现良好压接,其安装所述芯片模块6时需要进行如下步骤:
第一步,旋转所述凸轮,以推动所述盖座3朝左方滑动。参照图4,所述推动部31在所述盖座3的带动下往左运动抵接至所述臂部22的所述推动点224,所述臂部22在所述推动部31的作用力下以所述第一支点23为轴心向左下方旋转并带动所述接触部225向下偏移,直至其抵靠至所述收容槽10的所述左侧壁101形成一第二支点25,所述第二支点25位于所述第一支点23与所述推动点224之间。此过程中,原本集中于所述第一支点23处的应力转移至所述第二支点25处,可有效缓解所述第一支点23处的弹性疲乏,且位于所述第一支点23与所述第二支点25之间的所述第一弯折臂221具有弹性可吸收所述臂部22的变形量,进一步确保所述臂部22不易断裂和疲乏,且由于该过程充分利用了现成的左侧壁101以及电连接器所占空间,以于所述臂部22上形成所述第二支点25,无需另设其它元件,其制造工艺简单,且不会增加电连接器的整体高度,有利于实现电连接器的微型化。
继续向左推动所述盖座3,此时,所述臂部22位于所述第二支点25以上的部分以所述第二支点25为轴心继续旋转并带动所述接触部225向下偏移,直至抵靠至所述挡块11形成一第三支点26,所述第三支点26位于所述第二支点25与所述推动点224之间。此过程中,原本集中于所述第二支点25处的应力转移至所述第三支点26处,可有效缓解所述第二支点25处的的弹性疲乏,且位于所述第二支点25与所述第三支点26之间的所述第二弯折臂222具有弹性可吸收所述臂部22的变形量,进一步确保所述臂部22不易断裂和疲乏。
继续向左推动所述盖座3,此过程中,所述第三弯折臂223以所述第三支点26为轴心继续向左下方旋转并带动所述接触部225向下偏移,当所述盖座3向左滑动至终点时,所述接触部225向下收容于所述通孔30内,其最高点偏移至低于所述盖座3的上表面。此时,所述推动部31对所述推动点224的压制力使得所述臂部22蓄积了大量的弹性势能。
第二步,将所述芯片模块6置于所述盖座3上表面。
第三步,反向旋转所述凸轮,以推动所述盖座3朝右方滑动一段距离。参照图5,所述臂部22蓄积的弹性势能部分释放,从而往右回弹并带动所述接触部225向上偏移,使得所述接触部225与所述芯片模块6之间形成足够的正向力以达到二者良好压接接触。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由于在所述臂部22旋转的过程中,其抵靠至所述收容槽10侧壁形成了所述第二支点25,因而所述第一支点23处所受应力可转移至所述第二支点25处,同时,所述第二支点25处的应力至少部分可传递至所述收容槽10侧壁,从而缓解了所述第一支点23以及所述第二支点25处的弹性疲乏,确保所述臂部22能够回弹,并保证所述臂部22位于所述第二支点25以上的部分可以以所述第二支点25为轴心继续旋转,有效提高了电连接性能的可靠性。
2.由于所述臂部22上位于所述第二支点25以上的部分在运动过程中可抵靠至所述挡块11进一步形成所述第三支点26,因而所述第二支点25处所受应力可转移至所述第三支点26处,同时,所述第三支点26处的应力至少部分可传递至所述挡块11,从而缓解了所述第二支点25处的弹性疲乏,如此使得整个所述臂部22承受的应力分散得更加均匀,有效防止所述臂部22的疲乏,确保所述臂部22能够回弹。
3.由于所述第一支点23与所述第二支点25之间弯折形成有所述第一弯折臂221,因而当所述臂部22在所述推动部31的推动下以所述第一支点23为轴心旋转并发生变形时,所述第一弯折臂221由于其弯折具有弹性可吸收所述臂部22的变形量,进一步确保所述臂部22不易断裂和疲乏。
4.由于所述第二支点25与所述第三支点26之间具有所述第二弯折臂222,因而当所述臂部22在所述推动部31的推动下以所述第二支点25为轴心旋转并发生变形时,所述第二弯折臂222具有弹性可吸收所述臂部22的变形量,进一步确保所述臂部22不易断裂和疲乏。
5.由于所述挡块11收容于所述盖座3的所述通孔30内,该结构有效利用所述盖座3所占空间,不会增加电连接器的整体高度,在实现防止所述端子2疲乏的同时确保电连接器的体积不变。
总之,本实用新型通过轮换端子2转动的支点,使得端子2的应力分布更加均匀,从而提高端子2的抗疲乏性及逐步使端子2收容到盖座3内。
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本体,其设有多个收容槽;
多个端子,对应容置于所述收容槽内,每一所述端子具有一第一支点,自所述第一支点向上延伸有一臂部至少部分显露于所述收容槽外,所述臂部具有一推动点;
当所述推动点在外力作用时,所述臂部以所述第一支点为轴心旋转,并抵靠至所述收容槽的侧壁形成一第二支点,所述第二支点位于所述推动点与所述第一支点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点与所述第二支点之间弯折形成有一第一弯折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凸设有一挡块,当所述推动点继续受外力作用时,所述臂部上位于所述第二支点以上的部分以所述第二支点为轴心旋转,并抵靠至所述挡块形成一第三支点,所述第三支点位于所述第二支点与所述推动点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点与所述第三支点之间弯折形成有一第二弯折臂。
5.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本体,其设有多个收容槽;
多个端子,对应容置于所述收容槽内,每一所述端子具有一第一支点,自所述第一支点向上延伸有一臂部至少部分显露于所述收容槽外,所述臂部设有一接触部用以于上下方向接触一对接元件;
一盖座,所述盖座可沿所述本体的上表面滑动,所述盖座上设有一推动部与所述臂部上的一推动点对应,所述推动部用以驱动所述臂部运动,以使所述接触部向下偏移;
所述盖座沿所述本体上表面朝一第一侧滑动时,所述推动部驱动所述推动点,使得所述臂部以所述第一支点为轴心朝所述第一侧旋转,并抵靠至所述收容槽的侧壁形成一第二支点,所述第二支点位于所述推动点与所述第一支点之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点与所述第二支点之间弯折形成有一第一弯折臂。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折臂朝所述第一侧弯折形成。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凸设有一挡块,当所述推动点继续受外力作用时,所述臂部上位于所述第二支点以上的部分以所述第二支点为轴心旋转,并抵靠至所述挡块形成一第三支点,所述第三支点位于所述第二支点与所述推动点之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点与所述第三支点之间弯折形成有一第二弯折臂。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弯折臂自所述第一弯折臂朝与所述第一侧相反的方向弯折形成。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块凸设于所述本体的上表面。
12.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座设有多个通孔,所述臂部部分位于所述通孔内,所述推动部凸设于所述通孔内。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推动部自所述通孔的侧壁凸设形成,且位于所述臂部的一侧。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一侧所在方向上的相邻二所述通孔之间部分连通。
15.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座沿所述本体上表面朝所述第一侧滑动至终点时,所述接触部向下偏移至低于所述盖座的上表面。
1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座沿所述本体上表面朝所述第一侧滑动至终点后,再朝反方向滑动过程中,所述接触部向上偏移以与所述对接元件接触。
CN2012200340476U 2011-04-08 2012-01-14 电连接器 Expired - Lifetime CN202434746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161473607P 2011-04-08 2011-04-08
US61/473,607 2011-04-0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434746U true CN202434746U (zh) 2012-09-12

Family

ID=46784165

Famil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034044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564724U (zh) 2011-04-08 2012-01-14 电连接模组及其芯片模块
CN201220034039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434751U (zh) 2011-04-08 2012-01-14 电连接器
CN2012200340476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434746U (zh) 2011-04-08 2012-01-14 电连接器
CN2012200377273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503164U (zh) 2011-04-08 2012-01-19 电连接器
CN2012200377288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503130U (zh) 2011-04-08 2012-01-19 电连接器
CN2012200377269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564649U (zh) 2011-04-08 2012-01-19 电连接模组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0340442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564724U (zh) 2011-04-08 2012-01-14 电连接模组及其芯片模块
CN2012200340391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434751U (zh) 2011-04-08 2012-01-14 电连接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0377273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503164U (zh) 2011-04-08 2012-01-19 电连接器
CN2012200377288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503130U (zh) 2011-04-08 2012-01-19 电连接器
CN2012200377269U Expired - Lifetime CN202564649U (zh) 2011-04-08 2012-01-19 电连接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6) CN20256472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90444A (zh) * 2018-07-10 2019-08-30 吉佳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结合高度减少的基板配合连接器
CN114613624A (zh) * 2022-02-11 2022-06-10 深圳市泰永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三工作位置切换开关装置及自动转换开关电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82725A (zh) * 2012-09-24 2014-03-26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
CN107527557A (zh) * 2017-09-29 2017-12-29 合肥惠科金扬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装配方法
CN110729616B (zh) * 2019-09-18 2021-03-16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90444A (zh) * 2018-07-10 2019-08-30 吉佳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结合高度减少的基板配合连接器
CN114613624A (zh) * 2022-02-11 2022-06-10 深圳市泰永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三工作位置切换开关装置及自动转换开关电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503164U (zh) 2012-10-24
CN202503130U (zh) 2012-10-24
CN202434751U (zh) 2012-09-12
CN202564724U (zh) 2012-11-28
CN202564649U (zh) 2012-1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434746U (zh) 电连接器
CN203056199U (zh) 电连接器
CN2417605Y (zh) 电连接器
CN206283019U (zh) 电连接器
CN203707414U (zh) 电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
CN103579812A (zh) 电连接器
CN203135059U (zh) 电连接器
CN203760722U (zh) 电连接器
CN202564628U (zh) 电连接器
CN202231193U (zh) 电连接器
CN201029138Y (zh) 电连接器端子
CN202067934U (zh) 电连接器
CN201178168Y (zh) 电连接器
CN204558719U (zh) 电连接器
CN202231189U (zh) 插头和插座连接器组合
CN202434749U (zh) 电连接器
CN201549655U (zh) 电连接器
CN2927369Y (zh) 电连接器
CN202076488U (zh) 电连接器
CN2845214Y (zh) 电连接器
CN203056181U (zh)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CN201259954Y (zh) 电连接器
CN110729616B (zh) 电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CN201674097U (zh) 电连接器
CN201266711Y (zh) 电连接器端子及使用该电连接器端子的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912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