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3056181U -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3056181U
CN203056181U CN 201220713977 CN201220713977U CN203056181U CN 203056181 U CN203056181 U CN 203056181U CN 201220713977 CN201220713977 CN 201220713977 CN 201220713977 U CN201220713977 U CN 201220713977U CN 203056181 U CN203056181 U CN 2030561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portion
weld part
electric connector
base portion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Lifetime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220713977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建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tes Guang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tes Guang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tes Guang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 201220713977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30561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30561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3056181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及其端子,该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多个收容槽;多个端子,分别装设于多个所述收容槽,每一所述端子具有一基部,自所述基部向上延伸形成一接触部,向下弯折延伸形成一第一连接部,自所述第一连接部向下弯折延伸形成一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侧向并向下弯折延伸形成一焊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对所述基部与所述焊接部均倾斜设置。由于具有弹性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存在,增加了所述端子的挠度,可有效减缓锡裂现象的发生,从而使得所述电连接器在进行环境测试高温低温的循环中很容易通过。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及其端子,尤指一种将一芯片模块电性连接至一电路板的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电连接器,如图1及图2所示,该电连接器主要包括绝缘本体7和收容于所述绝缘本体7的多个导电端子8及多个锡球9,所述绝缘本体7贯设有多个收容槽71,所述端子8具有一基部81,自所述基部81一端向上延伸形成一弹性臂82,所述弹性臂82顶端具有一接触部821,自所述基部81一侧延伸形成一固持部83,所述固持部83与所述基部81在同一平面,自所述基部81另一端向下延伸形成一焊接部84,所述焊接部84为竖直的平板状结构。所述固持部83固定于所述收容槽71,所述焊接部84与所述锡球9收容于所述收容槽71,所述锡球9通过其与所述收容槽71内壁以及所述焊接部84的板面之间的摩擦力来实现固定。
    但是,这种结构的所述端子8,由于所述基部81直接竖直向下延伸形成所述焊接部84,从所述基部81到所述焊接部84均为刚性段,以致于所述端子8的挠度较差,在进行环境测试高温低温的循环过程中,由于所述端子8挠度太差,易导致锡裂现象的发生,从而影响所述电连接器的电连接性能。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型的电连接器及其端子,以克服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所面临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减小或者避免锡裂现象发生的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手段:
    一种电连接器,其包括:
    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多个收容槽;
    多个端子,分别装设于多个所述收容槽,每一所述端子具有一基部,自所述基部向上延伸形成一接触部,向下弯折延伸形成一第一连接部,自所述第一连接部向下弯折延伸形成一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侧向并向下弯折延伸形成一焊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对所述基部与所述焊接部均倾斜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基部呈竖直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焊接部间具有一折弯线,所
述折弯线与竖直方向成一角度。
    进一步地,所述角度为锐角。
    进一步地,还包括多个锡球,所述锡球分别收容于多个所述收容槽内,且多个所述锡
球分别与多个所述焊接部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焊接部沿板缘的厚度方向形成一凹陷部,所述凹陷部位于靠近所述第
二连接部的一侧,所述锡球部分收容于所述凹陷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焊接部均是朝靠近所述锡球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
    一种端子,其包括:一基部,自所述基部一端延伸的一接触部,及自所述基部另一
端依次延伸形成的一第一连接部、一第二连接部、一焊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对所述基部与
所述第二连接部均倾斜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对所述基部与所述焊接部均倾斜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基部呈竖直设置,所述焊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间具有偏离竖直方向
的一折弯线。
    进一步地,所述焊接部靠近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侧具有一凹陷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所述基部的一端延伸依次形成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及所述焊接部,所述第
一连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及所述焊接部均不在同一平面上,由于具有弹性的所述第一连接部
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存在,所述端子的挠度得以增强,从而使得所述电连接器在进行环境测
试高温低温的循环中很容易通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端子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电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图3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端子的左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端子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
绝缘本体1 收容槽11 凸块111 狭缝112
收容空间113 上表面12 下表面13  
端子2 基部21 固持部211 凸刺2111
接触部22 第一连接部23 第二连接部24 焊接部25
凹陷部251 倒勾252 卡持部253 折弯线26
锡球3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照图3至图6,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包括一绝缘本体1,多个端子2分别固设于所述绝缘本体1,多个锡球3分别位于所述绝缘本体1内并抵持于多个所述端子2。
    请参照图3,所述绝缘本体1包括一上表面12、与所述上表面12相对的下表面13及多个收容槽11,所述收容槽11贯通所述上表面12及所述下表面13,每一所述收容槽11靠近所述上表面12的一端设有非贯通的一狭缝112,每一所述收容槽11还包括由自所述下表面13向外凸伸的至少二凸块111围成的一收容空间113,多个所述端子2分别固设于多个所述收容槽11,多个所述锡球3分别收容于多个所述收容空间113内。
    请参照图3及图6,每一所述端子2具有一基部21,所述基部21呈竖直设置(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基部21也可以呈水平或倾斜设置)自所述基部21一侧延伸形成一固持部211,所述固持部211与所述基部21在同一平面上,自所述基部21上端向上延伸形成一接触部22,所述接触部22与所述芯片模块(未示图)形成电性连接,自所述基部21下端向下弯折延伸形成一第一连接部23,自所述第一连接部23向下弯折延伸形成一第二连接部24,自所述第二连接部24的一侧缘向下并延伸形成一焊接部25,所述焊接部25以偏离竖直方向的直线为折弯线26弯折一角度。本实施例中,所述折弯线26与竖直方向成锐角α,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折弯线26也可以与竖直方向重合或呈直角。所述第一连接部23是所述基部21的下端朝远离所述锡球3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所述第二连接部24则是朝靠近所述锡球3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所述焊接部25是朝靠近所述锡球3弯折,弯折的角度较佳是锐角,大小可根据需要设置。
    请参照图3及图4,所述焊接部25靠近所述第二连接部24的一端,沿所述焊接部25板厚的方向下料形成一卡持部253,所述卡持部253卡持于所述收容槽11的所述下表面13以防止所述端子2过度上移,从而保证所述端子2与所述电路板的电性连接。所述固持部211的板面上刺破形成至少一凸刺2111,本实施例中,所述凸刺2111为一个。所述固持部211固定于所述狭缝112中,所述凸刺2111与所述狭缝112的一侧壁抵持,所述固持部211与所述狭缝112形成过盈配合,藉此将所述端子2稳固定位于所述收容槽11内。
    请参照图3及图4,多个所述锡球3分别收容于多个所述收容空间113,所述二凸块111与所述焊接部25共同抵持固定所述锡球3。本实施例中,所述焊接部25为板面结构(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焊接部25也可以是弯曲的面),所述焊接部25所在的板面以所述折弯线26朝靠近所述锡球3的方向弯折一角度,所述焊接部25的末端具有一倒勾252,所述倒勾252是自所述焊接部25末端一角延伸形成,所述焊接部25的内侧面与所述倒勾252抵持于所述锡球3的侧缘,由于所述焊接部25以所述折弯线26朝靠近所述锡球3的方向弯折一角度,使所述焊接部25所在的板面几乎完全贴置于所述锡球3侧缘,所述焊接部25与所述锡球3的接触面积较大,所述倒勾252的存在也增大了所述焊接部25与所述锡球3的接触面积,又由于与所述锡球3接触的所述焊接部25为一斜面,所述二凸块111与所述焊接部25对所述锡球3的夹持力较小。
    请参照图3及图6,进一步地,所述焊接部25沿板面的厚度方向下料形成一凹陷部251,所述凹陷部251为弧形(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凹陷部251的形状也可以为其它任意的形状,并不局限于弧形),所述焊接部25抵持于所述锡球3的侧缘时,所述凹陷部251为所述锡球3的侧缘提供容置空间,使所述焊接部25与所述锡球3的接触点增多,在所述锡球3熔融焊接的过程中能很好地增大焊液与所述焊接部25的润湿面积,从而提高焊接效果。本实施例中,是所述凹陷部251形成之后再将所述焊接部25弯折(当然也可以将所述焊接部25弯折再下料形成凹陷部251),由于所述凹陷部251位于靠近所述第二连接部24的一侧,即,所述凹陷部251與所述折弯线26相交,如此,所述焊接部25以所述折弯线26折弯时,成型工艺更简单,尺寸稳定性也更好。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有下列有益效果:
1.    所述端子2的所述基部21向下弯折延伸形成所述第一连接部23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4,所述第二连接部24弯折延伸形成所述焊接部25,由于具有弹性的所述第一连接部23与所述第二连接部24的存在,增加了所述端子2的挠度,可有效减缓锡裂现象的发生,从而使得所述电连接器在进行环境测试高温低温的循环中很容易通过。
2.    现有技术的所述焊接部84为一竖直的平板状结构,其与圆球形的所述锡球9为点接触,本创作是在假设所述锡球3的位置与现有技术所述锡球9位置相当的情况下,将所述焊接部25的板面贴近所述锡球3弯折小于90度的一角度,使所述焊接部25的板面贴置于所述锡球3的侧缘以形成面接触,由于所述焊接部25与所述锡球3接触面积增大,使所述锡球3高温熔融后能很好地与所述焊接部25表面润湿,从而提高焊接效果。
3.    所述焊接部25是以与竖直方向成锐角的所述折弯线26弯折,使得所述焊接部25形成一倾斜的面,对所述锡球3还起到支撑的作用,与现有技术的所述焊接部84为竖直平面结构相比,改变了所述锡球3在所述焊接部25的受力方向,使得所述锡球3在所述焊接部25受到的支撑力与所述锡球3本身的重力不相互垂直,且所述锡球3受到的与所述支撑力相对的摩擦力与所述重力也不在同一直线上,最终上述三力在竖直方向的合力将比所述焊接部25为一竖直平面时小得多甚至为零,如此不但夹球更稳,而且有效地减小了所述锡球3与所述收容槽11间的作用力,减小了所述绝缘本体1由于内应力引起的翘曲变形,从而保证了电连接器与所述电路板间的电性连接。
4.    所述第二连接部24侧向并向下延伸形成所述焊接部25,所述焊接部25以所述折弯线26弯折,较直接从板面弯折,成型难度较低。
    上详细说明仅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所以,凡运用本创作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为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绝缘本体,所述绝缘本体具有多个收容槽;
         多个端子,分别装设于多个所述收容槽,每一所述端子具有一基部,自所述基部向上延伸形成一接触部,向下弯折延伸形成一第一连接部,自所述第一连接部向下弯折延伸形成一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侧向并向下弯折延伸形成一焊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对所述基部与所述焊接部均倾斜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呈竖直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焊接部间具有一折弯线,所述折弯线与竖直方向成一角度。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为锐角。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多个锡球,多个所述锡球分别收容于多个所述收容槽内,且多个所述锡球分别与多个所述焊接部接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部沿板缘的厚度方向形成一凹陷部,所述凹陷部位于靠近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侧,所述锡球部分收容于所述凹陷部。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焊接部均是朝靠近所述锡球的方向弯折延伸形成。
8.一种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基部,自所述基部一端延伸的一接触部,及自所述基部另一端依次延伸形成的一第一连接部、一第二连接部、一焊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对所述基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均倾斜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对所述基部与所述焊接部均倾斜设置。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基部呈竖直设置,所述焊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间具有偏离竖直方向的一折弯线。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焊接部靠近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侧具有一凹陷部。
CN 201220713977 2012-12-21 2012-12-21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Expired - Lifetime CN2030561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713977 CN203056181U (zh) 2012-12-21 2012-12-21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220713977 CN203056181U (zh) 2012-12-21 2012-12-21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3056181U true CN203056181U (zh) 2013-07-10

Family

ID=487391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1220713977 Expired - Lifetime CN203056181U (zh) 2012-12-21 2012-12-21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305618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14778A (zh) * 2021-03-12 2021-06-22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电路板组件、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14778A (zh) * 2021-03-12 2021-06-22 新思考电机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电路板组件、驱动装置、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056199U (zh) 电连接器
CN108711688A (zh) 电连接器
CN103579812A (zh) 电连接器
CN204156172U (zh) 电连接器
CN202259862U (zh) 电连接器
CN107026337A (zh) 电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
CN203434330U (zh) 电连接器
CN203056181U (zh)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CN205724186U (zh) 电连接器
CN201829689U (zh) 电连接器
CN203103564U (zh)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CN202042649U (zh) 导电端子
CN202076437U (zh) 电连接器
CN109037988A (zh) 电连接器
CN100546114C (zh) 低插入力插座连接器
CN202076441U (zh) 导电端子
CN202585837U (zh) 电连接器
CN202042665U (zh) 电连接器
CN206595427U (zh) 电连接器
CN205385130U (zh) 导电端子、连接器和电子设备
CN202817271U (zh) 电连接器端子
CN204088620U (zh) 电连接器及其固定件
CN201576800U (zh) 电连接器及其导电端子
CN203942062U (zh) 电连接器
CN202178433U (zh)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710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