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82710B - 插座型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插座型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82710B
CN103682710B CN201310397387.4A CN201310397387A CN103682710B CN 103682710 B CN103682710 B CN 103682710B CN 201310397387 A CN201310397387 A CN 201310397387A CN 103682710 B CN103682710 B CN 1036827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licing ear
type connector
wall portion
extended portion
so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9738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682710A (zh
Inventor
山崎光明
川端隆志
黑田嘉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6827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827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6827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8271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在确保与插头型连接器的连接部位处的空间效率的同时能够得到稳定的抵接压力的生产效率优良的插座型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连接端子(102)保持在一对壁部(104),具备弯折部、从弯折部向下方延伸的一对第1延伸设置部、从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弯折的第2延伸设置部、从第2延伸设置部的前端向上方延伸并与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对置的第3延伸设置部、以及向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侧突出地弯曲的弯曲部,在一对壁部分别保持多个连接端子,将多个连接端子交替地配置成在保持在一个壁部的相邻的连接端子之间存在保持在另一个壁部的连接端子,并且将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与弯曲部之间设为收容插头型连接器(200)的收容部(103)。

Description

插座型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与插头型连接器一起使用的插座型连接器,特别是涉及一种使用于基板对基板间连接的插座型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插头型和插座型连接器,提出了通过在外壳内将多个端子相互错开(即交错状)地配置来提高连接部位处的空间效率的连接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这种插头型和插座型连接器中,能够提高连接部位处的空间效率,能够实现连接器自身的小型化。
专利文献1:授权实用新型第3053527号公报
然而,在上述以往的插座型连接器中,配置于外壳内的端子以U字形状弯折形成。因此,难以确保弹簧跨距,与插头型连接器侧的端子的抵接压力容易不稳定。在以往的插座型连接器中,为了在端子中确保适当的抵接压力,使端子的前端部与外壳的一部分(肩部)卡合,克服弹性而施加预压。然而,在这样对各端子施加预压的情况下,存在插座型连接器的生产效率显著劣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实际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确保与插头型连接器的连接部位处的空间效率的同时能够得到稳定的抵接压力的生产效率优良的插座型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插座型连接器具备分离地对置配置的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的一对壁部、以及在所述壁部的延伸方向上以预定的间距保持的由金属材料构成的多个连接端子,上述插座型连接器与具有设置有插头侧端子的主体部的插头型连接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端子具有:弯折部,弯折成倒U字状;一对第1延伸设置部,与该弯折部连续地向下方延伸;第2延伸设置部,从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弯折并向远离另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的方向延伸;第3延伸设置部,从该第2延伸设置部的前端向上方延伸,并与所述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对置;以及弯曲部,设置于该第3延伸设置部,并具有向所述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侧突出地弯曲的触点部,在所述一对壁部上分别保持有多个所述连接端子,所述多个连接端子交替地配置成,另一个壁部上所保持的所述连接端子位于一个壁部上所保持的相邻的所述连接端子之间,并且,将所述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与所述弯曲部之间设为收容所述插头型连接器的主体部的收容部。
根据该插座型连接器,在连接端子中设置隔着第2延伸设置部相对置的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和第3延伸设置部,在这些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与设置于第3延伸设置部的弯曲部之间收容插头型连接器的主体部,因此能够争取连接端子的弹簧跨距,能够在与插头侧端子之间确保稳定的抵接压力。因此,不需要对连接端子施加预压,因此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并且,保持在一对壁部的多个连接端子交替地配置,因此能够提高与插头型连接器的连接部位处的空间效率。其结果,能够提供一种在确保与插头型连接器的连接部位处的空间效率的同时能够得到稳定的抵接压力的生产效率优良的插座型连接器。
在上述插座型连接器中,优选的是,所述第3延伸设置部的前端部形成为比所述弯曲部更远离所述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在位于所述一个壁部上所保持的相邻的所述连接端子之间的该一个壁部的上方形成有凹部,与该凹部对应的在所述另一个壁部上所保持的所述连接端子中的所述第3延伸设置部的前端部配置于该凹部,在位于所述另一个壁部上所保持的相邻的所述连接端子之间的该另一个壁部的上方形成有凹部,与该凹部对应的在所述一个壁部上所保持的所述连接端子中的所述第3延伸设置部的前端部配置于该凹部。在该情况下,保持在另一个(一个)壁部的连接端子中的第3延伸设置部的前端部配置于一个(另一个)壁部上所设置的凹部,因此能够防止在连接插头型连接器时主体部的一部分与第3延伸设置部的前端部接触的情况,因此能够防止连接端子的变形(压曲)。
特别是,在上述插座型连接器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弯折部的侧部设置有构成所述壁部的合成树脂材料,相邻的所述连接端子的弯折部与所述第3延伸设置部的前端部隔着该合成树脂材料对置。在该情况下,相邻的连接端子的弯折部与第3延伸设置部的前端部隔着合成树脂材料对置,因此能够防止相邻的连接端子接触而短路的情况,因此能够使相邻的连接端子彼此的间隔变窄,能够使插座型连接器小型化。
另外,在上述插座型连接器中,优选的是,配置于所述第3延伸设置部一侧的所述弯折部的一部分从所述壁部露出,并且在所述第3延伸设置部或所述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上设置有能够与所述插头侧端子的凸部或凹部卡合的卡合部。在该情况下,配置于第3延伸设置部侧的弯折部的一部分从壁部露出,因此能够由该弯折部的一部分构成与插头型连接器连接时的插头型连接器的引导部。另外,在第3延伸设置部或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中设置有能够与插头侧端子的凸部或凹部卡合的卡合部,因此能够经由第3延伸设置部或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的卡合部连接到插头侧端子,因此能够容易且可靠地进行连接端子与插头侧端子的连接作业。并且,在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中具有卡合部的情况下,不仅在第3延伸设置部的弯曲部,在第1延伸设置部中也能够设置触点部,因此能够确保连接端子与插头侧端子的连接稳定性。
并且,在上述插座型连接器中,优选的是,所述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的内侧的面和所述另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的外侧的面从所述壁部露出,并且以所述一对第1延伸设置部之间填充有合成树脂材料的状态,所述连接端子埋设于所述壁部,所述壁部能够弹性变形。在该情况下,在一对第1延伸设置部之间填充有合成树脂材料的状态下连接端子埋设于壁部,因此能够省略支承连接端子的外侧部分的合成树脂材料,因此能够使插座型连接器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变小。另外,即使在一对第1延伸设置部之间填充有合成树脂材料的状态下,由于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的内侧的面和另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的外侧的面露出,壁部能够弹性变形,因此也能够将壁部整体挠曲,能够使插头型连接器的安装作业或卸下作业容易。
并且,在上述插座型连接器中,优选的是,所述第2延伸设置部的下方开放。在该情况下,由于第2延伸设置部的下方开放,因此能够使插座型连接器的高度方向的尺寸变小。
此外,在上述插座型连接器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壁部的两端部具备连结所述一对壁部的连结部,在所述连结部上设置有配置于比所述第2延伸设置部的上表面高的位置的底壁部,能够将收容于所述收容部的所述插头型连接器的主体部的下表面抵接于所述底壁部的上表面。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连结部将一对壁部在两端部处连结,因此能够确保插座型连接器的强度。另外,能够通过连结部的底壁部的上表面承受收容于收容部的插头型连接器的主体部的下表面,因此能够避免插头型连接器的主体部与连接端子的第2延伸设置部的接触,能够防止连接端子的变形。
另外,在上述插座型连接器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壁部的中央部具备连结所述一对壁部的中央连结部,在所述中央连结部上设置有配置于比所述第2延伸设置部的上表面高的位置的平坦部。在该情况下,能够通过中央连结部将一对壁部在中央部处连结,因此能够确保插座型连接器的强度。另外,由于在中央连结部设置有平坦部,因此能够由该平坦部构成通过安装插座型连接器的安装机构的吸附单元被吸附的吸附部,能够将插座型连接器容易地安装于印刷基板等上。
本发明的插座型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在环带构件上设置多个连接端子的步骤;用合成树脂材料一次成形出在将所述多个连接端子的一部分露出的状态下一体化的壁部的步骤;将具有所述壁部的一对所述环带构件配置成各所述壁部上所保持的所述多个连接端子交替地排列的步骤;以及用合成树脂材料二次成形出将双方的所述壁部之间连结的连结部的步骤。
根据该插座型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将一对环带构件配置成保持在一次成型的壁部上的多个连接端子交替地排列,二次成形出连结双方的壁部间的连结部,因此能够适用于具有任意数量的连接端子的插座型连接器,因此能够降低多种插座型连接器的制造成本。
在上述插座型连接器的制造方法中,优选的是,在所述连接端子上设置弯折成倒U字状的弯折部、与该弯折部连续地向下方延伸的一对第1延伸设置部、从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弯折并向远离另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的方向延伸的第2延伸设置部、从该第2延伸设置部的前端向上方延伸并与所述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对置的第3延伸设置部、以及设置于该第3延伸设置部并向所述弯折部一侧突出地弯曲的弯曲部,将所述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与所述弯曲部之间设为收容设置有插头侧端子的插头型连接器的主体部的收容部。在该情况下,在连接端子中设置隔着第2延伸设置部相对置的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和第3延伸设置部,在这些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与设置于第3延伸设置部的弯曲部之间收容插头型连接器的主体部,因此能够争取连接端子的弹簧跨距,能够在与插头侧端子之间确保稳定的抵接压力。因此,不需要对连接端子施加预压,因此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并且,保持在一对壁部的多个连接端子交替地配置,因此能够提高与插头型连接器的连接部位处的空间效率。其结果,能够提供一种在确保与插头型连接器的连接部位处的空间效率的同时能够得到稳定的抵接压力的生产效率优良的插座型连接器。
在上述插座型连接器的制造方法中,优选的是,将所述第3延伸设置部的前端部形成为比所述弯曲部更远离所述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另一方面,在位于一个壁部上所保持的相邻的所述连接端子之间的该一个壁部的上方形成凹部,在该凹部配置与该凹部对应的在另一个壁部上所保持的所述连接端子中的所述第3延伸设置部的前端部,并且在位于所述另一个壁部上所保持的相邻的所述连接端子之间的该另一个壁部的上方形成凹部,在该凹部配置与该凹部对应的在所述一个壁部上所保持的所述连接端子中的所述第3延伸设置部的前端部。在该情况下,保持在另一个(一个)壁部的连接端子中的第3延伸设置部的前端部配置于设置于一个(另一个)壁部的凹部,因此能够防止在连接插头型连接器时主体部的一部分与第3延伸设置部的前端部接触的情况,因此能够防止连接端子的变形(压曲)。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在确保与插头型连接器的连接部位处的空间效率的同时能够得到稳定的抵接压力的生产效率优良的插座型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包括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型连接器的基板间连接器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包括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型连接器的基板间连接器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型连接器的说明图。
图4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型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型连接器所具有的连接端子的说明图。
图6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型连接器所具有的连接端子附近的说明图。
图7是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型连接器结合的插头型连接器的说明图。
图8是形成有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型连接器的连接端子的环带构件的俯视图。
图9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型连接器的制造工序的说明图。
图10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型连接器的制造工序的说明图。
图11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型连接器的制造工序的说明图。
图12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型连接器的制造工序的说明图。
图13是包括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型连接器的基板间连接器装置的立体图。
图14是包括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型连接器的基板间连接器装置的立体图。
图15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型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型连接器所具有的外壳的说明图。
图17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型连接器所具有的外壳的说明图。
图18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型连接器所具有的连接端子的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1、2:基板间连接器装置(连接器装置)
100:插座型连接器
101:外壳
102、102a、102b:连接端子
102c、102d:突出片
1021:弯折部
1022、1023:第1延伸设置部
1022a:凹部
1023a:被保持部
1024:第2延伸设置部
1025:第3延伸设置部
1025a:弯曲部
1025b:触点部
1025c:第1延伸部
1025d:第2延伸部
103:收容部
104、104a、104b:壁部
104c、104d:厚壁部
104e、104f:凹部
105、105a~105c:连结部
105d、105e:底壁部
200:插头型连接器
201:主体部
202:连接端子
300:环带构件
301:平面形状部
302:托架部
400:插座型连接器
401:外壳
402、402a、402b:连接端子
402c、402d:突出片
4021:弯折部
4022、4023:第1延伸设置部
4023a:卡合片
4024:第2延伸设置部
4025:第3延伸设置部
4025a:弯曲部
4025b:触点部
4025c:第1延伸部
4025d:第2延伸部
403:收容部
404、404a、404b:壁部
404c:凹部
404d:凹部
404e:狭缝部
405、405a、405b:连结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型连接器与插头型连接器一起适用于基板对基板间连接。在该情况下,插座型连接器和插头型连接器分别通过焊接等固定于相对置的印刷基板。构成为通过在后述的插座型连接器的收容部中收容插头型连接器的主体部来能够实现基板对基板间连接。
(第1实施方式)
图1和图2是包括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型连接器100的基板间连接器装置(以下简单称为“连接器装置”)1的立体图。在图1中示出在插座型连接器100上没有连接插头型连接器200的状态,在图2中示出在插座型连接器100上连接了插头型连接器200的状态。此外,下面,为了便于说明,将图1和图2所示的上方侧称为“连接器装置1的上方侧”,将图1和图2所示的下方侧称为“连接器装置1的下方侧”。
如图1和图2所示,连接器装置1具备插座型连接器100和插头型连接器200而构成。插座型连接器100是在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外壳101中将由金属材料形成的多个连接端子102嵌入成形而构成的。同样地,插头型连接器200是在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主体部201中将由金属材料形成的多个连接端子202嵌入成形而构成的。构成外壳101和主体部201的合成树脂材料中例如能够使用液晶聚合物(LCP:LiquidCrystalPolymer)。另外,构成连接端子102、202的金属材料中例如能够使用磷青铜、科森合金。此外,连接端子202构成插头侧端子。
插座型连接器100大体上设置成长条形状。在插座型连接器100中设置有向连接器装置1的上方侧开口的收容部103。该收容部103在外壳101的中央部沿着插座型连接器100的长边方向设置。多个连接端子102在规定收容部103的一对壁部104上沿插座型连接器100的长边方向排列设置。各连接端子102以将与插头型连接器200的连接端子202的触点部朝向收容部103的内侧的状态配置。
插头型连接器200与插座型连接器100同样地大体上设置成长条形状。插头型连接器200的主体部201构成为能够收容于插座型连接器100的收容部103的尺寸。多个连接端子202在插头型连接器200的长边方向上排列设置。各连接端子202以将与插座型连接器100的连接端子102的触点部朝向外侧(更具体地说,插座型连接器100的壁部104侧)的状态配置。
安装插座型连接器100的印刷基板配置于图1和图2所示的插座型连接器100的下方侧,通过焊锡等固定于引出至壁部104的外侧的连接端子102的下表面部。另一方面,安装插头型连接器200的印刷基板配置于图1和图2所示的插头型连接器200的上方侧,通过焊锡等固定于引出至主体部201的上方侧的连接端子202的上表面部。
如图2所示,通过在插座型连接器100的收容部103中收容插头型连接器200,排列在插座型连接器100的壁部104的连接端子102的触点部与排列在插头型连接器200的主体部201的连接端子202的触点部导通。由此,在插座型连接器100上连接插头型连接器200,从而成为安装有双方的连接器100、200的印刷基板间被连接的状态。
下面,参照图3和图4来说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型连接器100的结构。图3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型连接器100的说明图。此外,在图3A中示出插座型连接器100的俯视图,在图3B中示出插座型连接器100的底视图,在图3C中示出插座型连接器100的侧视图。图4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型连接器100的分解立体图。此外,在图4中,为了便于说明,示出将插座型连接器100的构成部分分解后的状态。
如图3和图4所示,插座型连接器100的外壳101具有一对壁部104(104a、104b)以及将这一对壁部104a、104b进行连结的连结部105。此外,连结部105由将一对壁部104a、104b的两端部进行连结的外侧连结部105a、105b以及将一对壁部104a、104b的中央部进行连结的中央连结部105c构成。上述收容部103形成在这一对壁部104a、104b和连结部105(105a~105c)的内侧。
一对壁部104a、104b相离一定距离而对置配置(参照图3A、图3B)。这些壁部104a、104b在插座型连接器100的长边方向上延伸。各个壁部104a、104b在延伸方向上以规定的间隔(间距)保持分别向对方侧的壁部104侧延伸的多个连接端子102。具体地说,一个壁部104a保持向另一个壁部104b侧延伸的多个连接端子102a。另一方面,另一个壁部104b保持向一个壁部104a侧延伸的多个连接端子102b。各个壁部104a、104b由保持了多个连接端子102a、102b的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因此,这些壁部104a、104b分别构成为能够弹性变形。
如后面详细说明的那样,连接端子102a的基端部的一部分被保持在一个壁部104a,并且前端部向另一个壁部104b侧延伸(参照图4)。基端部的一部分从一个壁部104a的外壁面露出,并且在其下端部向外侧弯折地突出。在该弯折的突出片102c处进行向未图示的印刷基板的焊接。此外,在从一个壁部104a的外壁面露出的连接端子102a彼此之间设置有厚壁部104c(参照图3A、图3B)。这些厚壁部104c设置于后述的连接端子102a的被保持部1023a的背面侧,起到防止在一个壁部104a嵌入成形的连接端子102a脱落的作用。
同样地,连接端子102b的基端部的一部分被保持在另一个壁部104b,并且前端部向一个壁部104a侧延伸。基端部的一部分从另一个壁部104b的外侧面露出,并且在其下端部向外侧弯折地突出。在该弯折的突出片102d处进行向未图示的印刷基板的焊接。此外,在从另一个壁部104b的外壁面露出的连接端子102b彼此之间设置有厚壁部104d。这些厚壁部104d设置于后述的连接端子102b的被保持部1023a的背面侧,起到防止在另一个壁部104b嵌入成形的连接端子102b脱落的作用。
通过连结部105a~105c将这样保持连接端子102a、102b的壁部104a、104b进行连结,由此构成插座型连接器100。在这样构成的插座型连接器100中,连接端子102a和连接端子102b沿着一对壁部104的延伸方向交替地配置(参照图3A、图3B)。换言之,保持在一个壁部104a的连接端子102a和保持在另一个壁部104b的连接端子102b相互错开地向对方侧的壁部104延伸。
这些连接端子102(102a、102b)中的、在一对壁部104a、104b间沿大致水平方向延伸的部分配置于收容部103的下方侧。另外,这些连接端子102(102a、102b)中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部分配置于收容部103的侧方,构成收容部103的内壁部的一部分。此外,在配置于收容部103的下方侧的连接端子102(102a、102b)的下方侧(更具体地说,后述的第2延伸设置部1024的下方侧)不存在外壳101,处于向下方侧开放的状态。因此,能够使插座型连接器100的高度方向的尺寸变小。
另外,如图4所示,在一个壁部104a中的、保持多个连接端子102a的基端部的部分之间设置有向上方侧开口的凹部104e。这些凹部104e被配置成能够收容保持在另一个壁部104b上的连接端子102b(第3延伸设置部1025)的前端部的一部分。此外,保持连接端子102a的基端部的部分中的、凹部104e侧的壁面被合成树脂材料覆盖。即,在连接端子102a的后述的弯折部1021的侧部设置有构成壁部104a的合成树脂材料。而且,连接端子102a的弯折部1021与位于相邻位置的连接端子102b(第3延伸设置部1025)的前端部隔着该合成树脂材料对置。由此,能够防止相邻的连接端子102a、102b接触而短路的情况,因此能够使相邻的连接端子102a、102b彼此的间隔变窄,能够使插座型连接器100小型化。
同样地,在另一个壁部104b中的、保持多个连接端子102b的基端部的部分之间设置有向上方侧开口的凹部104f。这些凹部104f被配置成能够收容保持在一个壁部104a上的连接端子102a(第3延伸设置部1025)的前端部的一部分。此外,保持连接端子102b的基端部的部分中的、凹部104f侧的壁面被合成树脂材料覆盖。即,连接端子102b的弯折部1021与连接端子102a的第3延伸设置部1025的前端部隔着设置于连接端子102b的弯折部1021的侧部的合成树脂材料而对置。由此,能够防止相邻的连接端子102a、102b接触而短路的情况,因此能够使相邻的连接端子102a、102b彼此的间隔变窄,能够使插座型连接器100小型化。
连结部105以嵌入成形有连接端子102a、102b的一对壁部104a、104b对置的状态成形,由此将这些壁部104a、104b进行连结。一对壁部104a、104b在两端部处通过外侧连结部105a、105b连结。由此,能够确保插座型连接器100的强度。并且,一对壁部104a、104b在中央部处通过中央连结部105c连结。由此,插座型连接器100的强度进一步提高。
在配置于收容部103的外侧连结部105a、105b的一部分设置有底壁部105d(参照图3A、图4)。底壁部105d配置于比收容部103的下方侧区域所配置的连接端子102的上表面高的位置。底壁部105d能够与收容于收容部103的插头型连接器200的主体部201的下表面抵接,作为限制主体部201向下方侧移动的止挡部发挥功能。这样能够通过连结部105a、105b的底壁部105d的上表面承受收容于收容部103的插头型连接器200的主体部201的下表面,因此能够避免插头型连接器200的主体部201与连接端子102a、102b的第2延伸设置部1024的接触,能够防止连接端子102的变形。
另外,在配置于收容部103内的中央连结部105c的一部分设置有底壁部105e。底壁部105e由平坦面构成,配置于比外侧连结部105a、105b的底壁部105d高的位置。该底壁部105e例如构成通过将插座型连接器100安装到印刷基板上的安装机构(安装器)的吸附单元被吸附的吸附部。通过这样在中央连结部105c的一部分设置平坦部,能够容易地输送插座型连接器100。此外,底壁部105e还能够配置于与底壁部105d的位置同等高度的位置。
在此,参照图5说明插座型连接器100所具有的连接端子102(102a、102b)的结构。图5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型连接器100所具有的连接端子102a的说明图。此外,在图5中,以具有共同的结构的连接端子102a、102b中的、连接端子102a为代表来进行说明,省略连接端子102b的说明。
如图5A、图5B所示,在连接端子102a中设置有以倒U字状弯折的弯折部1021以及与该弯折部1021连续地向下方延伸的一对第1延伸设置部1022、1023。由这些弯折部1021和一对第1延伸设置部1022、1023构成上述连接端子102a的基端部。弯折部1021具有向下方侧开口的倒U字形状。一对第1延伸设置部1022、1023从弯折部1021的下端部向下方侧延伸地设置。此外,在图5B中,为了便于说明,在弯折部1021与一对第1延伸设置部1022、1023的边界部分示出虚线。该边界部分表示一例,并不限定于图5B所示的位置。
在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1022的内壁面设置有主视图中呈长方形状的凹部1022a。该凹部1022a构成卡合部,与后述的插头型连接器200的连接端子202的凸部202c卡合。这样在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1022的内壁面设置能够与连接端子202的凸部202c卡合的凹部1022a,因此能够经由该凹部1022a连接到连接端子202,因此能够容易且可靠地进行连接端子102a与连接端子202的连接作业。此外,凹部1022a构成对于插头型连接器200的连接端子202的触点部。
在另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1023的侧面的下端部附近设置有一对被保持片1023a、1023b(参照图5A,在图5A中未图示被保持片1023b)。这些被保持片1023a、1023b是通过一个壁部104a的厚壁部104c保持的部分。此外,在另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1023的下端部设置有上述突出片102c。
在作为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1022的前端部的下端部设置有以L字状弯折而向远离另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1023的方向延伸的第2延伸设置部1024。如图5B所示,第2延伸设置部1024与第1延伸设置部1022大致正交,沿水平方向延伸地设置。另外,第2延伸设置部1024以与第1延伸设置部1022的连结部分为基端部,设置成朝向前端部而宽度稍微变细(参照图5A)。
在第2延伸设置部1024的前端部设置有向上方侧延伸且与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1022对置的第3延伸设置部1025。在第3延伸设置部1025中,设置有以从连接于第2延伸设置部1024的下端部向第1延伸设置部1022侧突出的方式弯曲的弯曲部1025a。在该弯曲部1025a的顶部设置有与插头型连接器200的连接端子202连接的触点部1025b。
另外,在第3延伸设置部1025中具有:第1延伸部1025c,设置于弯曲部1025a的下方侧,向比该弯曲部1025a(触点部1025b)更远离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1022的方向延伸;第2延伸部1025d,设置于弯曲部1025a的上方侧,向比弯曲部1025a更远离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1022的方向延伸。此外,在图5B中,为了便于说明,在弯曲部1025a与第1延伸部1025c、第2延伸部1025d的边界部分示出虚线。该边界部分表示一例,并不限定于图5B所示的位置。第2延伸部1025d的一部分构成第3延伸设置部1025的前端部。
具有这种结构,连接端子102a在将配置于第3延伸设置部1025侧的弯折部1021的一部分露出的状态下保持在一个壁部104a(参照图4)。这样弯折部1021的一部分从一个壁部104a露出,因此能够由利用金属材料形成的该弯折部1021的一部分构成与插头型连接器200连接时的插头型连接器200的引导部。
图6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型连接器100所具有的连接端子102a附近的说明图。在图6A中示出穿过连接端子102a的剖面。另外,在图6B中,示出穿过保持连结部105b附近的连接端子102a的一个壁部104a且穿过凹部104e的剖面。此外,在图6中,也以具有共同的结构的连接端子102a、102b中的、连接端子102a为代表来进行说明,省略连接端子102b的说明。
如图6A所示,连接端子102a以在一对第1延伸设置部1022、1023之间填充有构成壁部104a的合成树脂材料的状态埋设于壁部104a。在这样保持在壁部104a的状态下,弯折部1021的一部分、第1延伸设置部1022、1023向外部露出(参照图4)。这样,连接端子102a以在一对第1延伸设置部1022、1023之间填充有合成树脂材料的状态埋设于一个壁部104a,因此能够省略支承连接端子102a的外侧部分的合成树脂材料,因此能够使插座型连接器100的宽度方向(短边方向)的尺寸变小。
另外,一个壁部104a即使在一对第1延伸设置部1022、1023之间填充有合成树脂材料的状态下,通过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1022的内侧的面和另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1023的外侧的面露出,也能够灵活地弹性变形。因此,能够将一个壁部104a的整体挠曲,能够使插头型连接器100的安装作业或卸下作业容易。
连接端子102a的第2延伸设置部1024配置于比外侧连结部105b的底壁部105d更靠下方侧的位置。因而,第2延伸设置部1024的上表面配置于比底壁部105d的上表面更靠下方侧的位置。因此,进入收容部103的插头型连接器200的主体部201的下表面与外侧连结部105b的底壁部105d抵接,不会与第2延伸设置部1024的表面(上表面)抵接。
在此,参照图7说明连接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型连接器100的插头型连接器200的结构。图7是连接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型连接器100的插头型连接器200的说明图。此外,在图7A中示出插头型连接器200的底视图,在图7B中示出插头型连接器200的侧视图。
如图7A所示,在插头型连接器200中,连接端子202排列在除了主体部201的中央以外的部分。连接端子202的基端部被埋设于主体部201,另一方面,前端部向主体部201的侧方侧延伸。在该情况下,连接端子202的前端部从主体部201的不同的侧面相互错开地延伸设置。此外,下面,为了方便起见,将具有向图7A所示的下方侧延伸的前端部的连接端子202称为连接端子202a,将具有向图7A所示的上方侧延伸的前端部的连接端子202称为连接端子202b。
这些连接端子202a、202b的前端部如图7B所示那样从主体部201的上端部附近延伸。另一方面,埋设于主体部201的基端部穿过主体部201的下表面,卷入至另一方侧的侧面的下端部。在配置于该另一方侧的侧面的基端部的一部分设置有向侧方侧突出的凸部202c。该凸部202c起到与插座型连接器100的连接端子102的凹部1022a卡合而引起点按(Click)触感的作用。凸部202c在侧视图中大体上具有矩形状,构成为进入凹部1022a的尺寸。
在主体部201的中央设置有凹部201a。凹部201a构成为在插头型连接器200收容于插座型连接器100的收容部103的状态下能够收容中央连结部105c的上端部的一部分。此外,凹部201a的下表面由平坦面构成。凹部201a的下表面例如构成通过安装插头型连接器200的安装机构的吸附单元被吸附的吸附部。
在插座型连接器100中,将这样构成的插头型连接器200收容在收容部103中。然后,通过使被收容的插头型连接器200的连接端子202的触点部与保持在一对壁部104a、104b的连接端子102a、102b的触点部1025b导通,成为插头型连接器200与插座型连接器100被连接的状态。
在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型连接器100中,在连接端子102中设置隔着第2延伸设置部1024相对置的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1022和第3延伸设置部1025,在这些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1022与设置于第3延伸设置部1025的弯曲部1025a之间收容插头型连接器200,因此能够争取连接端子102的弹簧跨距,能够在与连接端子202之间确保稳定的抵接压力。因此,不需要对连接端子102施加预压,因此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并且,保持在一对壁部104a、104b的多个连接端子102a、102b交替地配置,因此能够提高与插头型连接器200的连接部位处的空间效率。其结果,能够提供一种在确保与插头型连接器200的连接部位处的空间效率的同时能够得到稳定的抵接压力的生产效率优良的插座型连接器100。
特别是,在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型连接器100中,保持在一个壁部104a的连接端子102a的第3延伸设置部1025的前端部(第2延伸部1025d的一部分)形成为比弯曲部1025a更远离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1022,配置于位于另一个壁部104b中所保持的相邻的连接端子102b间的凹部104f。由此,能够防止在保持在一个壁部104a的连接端子102a中的第3延伸设置部1025的前端部与插头型连接器200连接时与主体部201的一部分接触的情况,能够防止连接端子102的变形(压曲)。关于保持在另一个壁部104b的连接端子102b也同样。
另外,在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型连接器100中,在连接端子102的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1022中具有作为卡合部的凹部1022a,与设置于插头型连接器200的连接端子202的凸部202c卡合。因此,不仅在第3延伸设置部1025的弯曲部1025a,在第1延伸设置部1022中也能够设置触点部,因此能够确保插座型连接器100的连接端子102与插头型连接器200的连接端子202的电连接稳定性。
接着,参照图8~图12说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型连接器100的制造方法。图8和图9是形成有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型连接器100的连接端子102的环带(hoop)构件的俯视图和立体图。图10~图12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型连接器的制造方法的各工序的说明图。
在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型连接器100中,对磷青铜、科森合金等金属板材实施冲孔加工和弯折加工,由此形成图8和图9所示的环带构件300。在图8和图9所示的环带构件300中,具有平面形状部301、与该平面形状部301的一部分连续地形成的多个托架部302以及上述多个连接端子102。连接端子102与托架部302的前端连续地形成。此外,托架部302还能够称为连接横档部。
在制造插座型连接器100的情况下,如图9所示,以使连接端子102收容于未图示的成形模具的空腔内的方式将环带构件300配置于成形模具。此外,该成形模具构成一次成形模具。在配置环带构件300之后,向成形模具的空腔内填充熔融的树脂材料。在填充树脂材料之后,等待经过一定时间以使树脂材料固化,由此如图10所示那样在环带构件300的一部分形成作为一次成形品的壁部104。此时,连接端子102成为嵌入成形在壁部104的状态。
在图10所示的环带构件300中,以使多个连接端子102一体化的方式形成壁部104。在该壁部104中,成为构成各连接端子102的弯折部1021的一部分露出、并且第1延伸设置部1022、1023露出的状态(在图10中未图示第1延伸设置部1023,参照图6A)。另外,第2延伸设置部1024从壁部104的下端部附近延伸,并且第3延伸设置部1025从该第2延伸设置部1024的前端部向上方侧延伸地设置。
接着,准备一对图10所示的环带构件300,如图11所示,以使双方的壁部104收容于未图示的成形模具的空腔内的方式将环带构件300配置于成形模具。此外,该成形模具构成二次成形模具。在该情况下,一对环带构件300以使保持在各个壁部104的多个连接端子102交替地排列的方式配置于成形模具。在该情况下,各个连接端子102被配置成第3延伸设置部1025的前端部(第2延伸部1025d的前端部)收容于对方的壁部104的凹部104e(104f)。
在配置一对环带构件300之后,向成形模具的空腔内填充熔融的树脂材料。在填充树脂材料之后,等待经过一定时间以使树脂材料固化,由此如图12所示那样在环带构件300的一部分形成作为二次成形品的连结部105(外侧连结部105a、105b和中央连结部105c)。由此,成为一对壁部104隔着连结部105对置地固定的状态。另外,在被这些壁部104与连结部105的内壁面包围的空间中形成向上方侧开口的收容部103。
最后,通过切断一对环带构件300的托架部302的端部附近,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型连接器100完成(参照图1和图2)。此外,在图11和图12中,为了方便起见,在托架部302的切断部位示出实线。被切断的托架部302的一部分构成利用于插座型连接器100对印刷基板的安装的连接端子102的突出片102c、102d(参照图3A、图3B)。
这样在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型连接器100的制造方法中,在环带构件300中设置多个连接端子102,用合成树脂材料一次成形出在使这些多个连接端子102的一部分露出的状态下一体化的壁部104。然后,将具有壁部104的一对环带构件300配置成保持在各个壁部104的多个连接端子102交替地排列,用合成树脂材料二次成形出连结双方的壁部104间的连结部105。一般在通过嵌入成形制造插座型连接器的情况下,考虑将预先确定的数量的连接端子组装到成形模具来填充合成树脂剂。然而,在该情况下,需要进行对成形模具组装多个连接端子的作业,有可能发生制造成本上升的情况。根据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型连接器100的制造方法,将一对环带构件300配置成保持在一次成型的壁部104的多个连接端子102交替地排列,二次成形出连结双方的壁部104间的连结部105,因此能够适用于具有任意数量的连接端子102的插座型连接器100,因此能够降低多种插座型连接器100的制造成本。
例如在图8和图9所示的环带构件300中,与中央部和端部附近的连接端子102对应的托架部302被切除,并且最外侧的连接端子102的一部分被切除。此外,中央的托架部302被去除以与中央连结部105c的树脂成形对应。另一方面,最外侧的连接端子102被去除以确保壁部104与外侧连结部105a、105b的结合强度。
在该情况下,能够适当变更与连接端子102对应的托架部302的切除的有无和切除部位。例如在不存在与中央连结部105c相当的连结部的插座型连接器中,未必需要切除中央部的托架部302。另外,在具备更多数量的连接端子102的插座型连接器中,能够将环带构件300(平面形状部301)的宽度构成为更宽。通过这样在环带构件300上设置连接端子102,能够应对各种方式的插座型连接器。
另外,在该插座型连接器100的制造方法中,在连接端子102中设置以倒U字状弯折的弯折部1021、与该弯折部1021连续地向下方延伸的一对第1延伸设置部1022、1023、从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1022以L字状弯折并向远离另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1023的方向延伸的第2延伸设置部1024、从该第2延伸设置部1024的前端向上方延伸并与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1022对置的第3延伸设置部1025、以及设置于该第3延伸设置部1025并向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1022侧突出地弯曲的弯曲部1025a,在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1022与弯曲部1025a之间设置收容插头型连接器200的主体部201的收容部。由此,能够制造在确保与插头型连接器200的连接部位处的空间效率的同时能够得到稳定的抵接压力的生产效率优良的插座型连接器100。
另外,在该插座型连接器100的制造方法中,将第3延伸设置部1025的前端部(第2延伸部1025d的一部分)形成为比弯曲部1025a更远离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1022,另一方面,在位于保持在一个壁部104a的相邻的连接端子102a间的该一个壁部104a的上方形成凹部104e,保持在与该凹部104e对应的另一个壁部104b的连接端子102b中的第3延伸设置部1025的前端部配置于凹部104e。由此,能够防止在连接插头型连接器200时主体部201的一部分与第3延伸设置部1025的前端部接触的情况,因此能够防止连接端子102b的变形(压曲)。此外,关于连接端子102a也同样。
(第2实施方式)
在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型连接器100中,对构成外壳101的壁部104嵌入成形连接端子102。在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型连接器中,对构成插座型连接器的外壳压入连接端子,在这一点上不同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型连接器100。下面,关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型连接器,以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型连接器100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13和图14是包括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型连接器400的连接器装置(基板间连接器装置)2的立体图。在图13中示出在插座型连接器400上没有连接插头型连接器500的状态,在图14中示出在插座型连接器400上连接了插头型连接器500的状态。此外,下面,为了便于说明,将图13和图14所示的上方侧称为“连接器装置2的上方侧”,将图13和图14所示的下方侧称为“连接器装置2的下方侧”。
如图13和图14所示,连接器装置2具备插座型连接器400和插头型连接器500而构成。插座型连接器400是在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外壳401中压入由金属材料形成的多个连接端子402而构成的。另一方面,插头型连接器500是在例如由绝缘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的主体部501中嵌入成形由金属材料形成的多个连接端子502而构成的。构成外壳401和主体部501的合成树脂材料中例如能够使用液晶聚合物(LCP)。另外,构成连接端子402、502的金属材料中例如能够使用磷青铜、科森合金。此外,连接端子502构成插头侧端子。
插座型连接器400大体上设置成长条形状。在插座型连接器400中设置有向连接器装置2的上方侧开口的收容部403。该收容部403在外壳401的中央部沿着插座型连接器400的长边方向设置。在收容部403的中央设置有具有长条形状的支柱部403a。多个连接端子402在规定收容部403的一对壁部404上沿插座型连接器400的长边方向排列设置。各连接端子402以将触点部朝向收容部403的内侧的状态配置。
插头型连接器500与插座型连接器400同样地大体上设置成长条形状。插头型连接器500的主体部501构成为能够收容于插座型连接器400的收容部403的尺寸。此外,在主体部501的下表面设置有收容插座型连接器400的支柱部403a的未图示的收容部。多个连接端子502在插头型连接器500的长边方向上排列设置。各连接端子502以将触点部朝向外侧(更具体地说,插座型连接器400的壁部404侧)的状态配置。
安装插座型连接器400的印刷基板配置于图13和图14所示的插座型连接器400的下方侧,通过焊锡等固定于向壁部404的外侧露出的连接端子402的下表面部。另一方面,安装插头型连接器500的印刷基板配置于图13和图14所示的插头型连接器500的上方侧,通过焊锡等固定于连接端子502的上表面部。
如图14所示,通过在插座型连接器400的收容部403中收容插头型连接器500,排列在插座型连接器400的壁部404的连接端子402的触点部与排列在插头型连接器500的主体部501的连接端子502的触点部导通。由此,插头型连接器500连接于插座型连接器400,成为安装了双方的连接器400、500的印刷基板间被连接的状态。
下面,参照图15~图17说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型连接器400的结构。图15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型连接器400的分解立体图。图16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型连接器400所具有的外壳401的俯视图和底视图。图17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型连接器400的俯视图和底视图。
如图15所示,插座型连接器400的外壳401具有一对壁部404(404a、404b)、将这些壁部404(404a、404b)进行连结的一对连结部405(405a、405b)以及与一对壁部404和连结部405的内壁面相对置的支柱部403a。上述收容部403形成在这一对壁部404(404a、404b)和连结部405(405a、405b)的内壁面与支柱部403a的外壁面之间的位置。
一对壁部404a、404b相离一定距离而对置配置(参照图16和图17)。这些壁部404a、404b在插座型连接器400的长边方向上延伸。在各个壁部404a、404b中如图16B所示那样在延伸方向上以规定间隔(间距)设置有压入连接端子402的凹部404c。这些凹部404c设置到一对壁部404a、404b的上端部(参照图15)。这些凹部404c的宽度(壁部404a、404b的延伸方向的宽度)被设计成比后述的连接端子402的卡合片4023a、4023b的宽度稍微窄的宽度。
另外,在一个壁部404a中,在相邻的凹部404c之间设置有凹部404d。这些凹部404d配置于能够收容保持在另一个壁部404b的连接端子402b的前端部的位置(参照图13)。即,在设置于一个壁部404a的凹部404d中收容保持在另一个壁部404b的连接端子402b的前端部。同样地,在另一个壁部404b中,也在相邻的凹部404c之间设置有凹部404d。在设置于另一个壁部404b的凹部404d中收容保持在一个壁部404a的连接端子402a的前端部。
并且,在外壳401的下表面且一对壁部404a、404b之间,如图16A和图16B所示那样设置有多个狭缝部404e。这些狭缝部404e被配置成将对应的凹部404c间连接。狭缝部404e构成为压入至凹部404c而保持的连接端子402的一部分能够通过的尺寸。
一对壁部404a、404b分别保持向对方侧的壁部404侧延伸的多个连接端子402。具体地说,在一个壁部404a中压入向另一个壁部404b侧延伸的多个连接端子402a,来保持这些连接端子402a。另一方面,在另一个壁部404b中压入向一个壁部404a侧延伸的多个连接端子402b,来保持这些连接端子402b。
如后面详细说明的那样,连接端子402a的基端部的一部分保持在一个壁部404a,并且前端部向另一个壁部404b侧延伸(参照图17A和图17B)。基端部的一部分在其下端部向外侧弯折地突出。在该弯折的突出片402c处进行向未图示的印刷基板的焊接。同样地,连接端子402b的基端部的一部分保持在另一个壁部404b,并且前端部向一个壁部404a侧延伸。基端部的一部分在其下端部向外侧弯折地突出。在该弯折的突出片402d处进行向未图示的印刷基板的焊接。
一对连结部405a、405b沿与一对壁部404a、404b正交的方向延伸。如图15所示,在这些连结部405a、405b的中央设置有收容加强构件406的狭缝部405c。加强构件406由金属材料构成,例如与连接端子402同样地能够使用磷青铜、科森合金。加强构件406在俯视图中大体上具有M字形状。通过将向下方侧开口的一对凹部406a压入至设置于狭缝部405c内的一对卡合片405d来将加强构件406固定于狭缝部405c(参照图16A和图16b)。
在此,参照图18说明插座型连接器400所具有的连接端子402(402a、402b)的结构。图18是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型连接器400所具有的连接端子402a的说明图。此外,在图18中,以具有共同的结构的连接端子402a、402b中的、连接端子402a为代表来进行说明,省略连接端子402b的说明。
如图18A、图18B所示,在连接端子402a中设置有以倒U字状弯折的弯折部4021以及与该弯折部4021连续地向下方延伸的一对第1延伸设置部4022、4023。由这些弯折部4021和一对第1延伸设置部4022、4023构成上述连接端子402a的基端部。弯折部4021具有向下方侧开口的倒U字形状。一对第1延伸设置部4022、4023从弯折部4021的下端部向下方侧延伸地设置。此外,在图18B中,为了便于说明,在弯折部4021与一对第1延伸设置部4022、4023的边界部分示出虚线。该边界部分表示一例,并不限定于图18B所示的位置。
在另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4023的侧面,上下设置有两个一对卡合片4023a、4023b(在图18A中没有图示卡合片4023b)。这些卡合片4023a、4023b向第1延伸设置部4023的侧方侧突出地设置。构成为在连接端子402a压入至一个壁部404a的凹部404c的状态下这些卡合片4023a、4023b能够与凹部404c的侧壁面卡合。此外,在这些卡合片4023a、4023b的上端部设置有锥形部。这些锥形部用于使连接端子402a易于进入一个壁部404a的凹部404c。
在作为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4022的前端部的下端部设置有以L字状弯折并向远离另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4023的方向延伸的第2延伸设置部4024。如图18B所示,第2延伸设置部4024与第1延伸设置部4022大致正交,沿水平方向延伸地设置。在第2延伸设置部4024的前端部设置有向上方侧延伸并与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4022对置的第3延伸设置部4025。
在第3延伸设置部4025中设置有从与第2延伸设置部4024连接的下端部向弯折部4021侧(第1延伸设置部4022侧)突出地弯曲的弯曲部4025a。在该弯曲部4025a的顶点部设置有与插头型连接器500的连接端子502连接的触点部4025b。在第3延伸设置部4025中具有:第1延伸部4025c,设置于触点部4025b的下方侧,向比弯曲部4025a(触点部4025b)更远离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4022的方向延伸;和第2延伸部4025d,设置于触点部4025b的上方侧,向比弯曲部4025a更远离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4022的方向延伸。此外,在图18B中,为了便于说明,在弯曲部4025a与第1延伸部4025c、第2延伸部4025d的边界部分示出虚线。该边界部分表示一例,并不限定于图18B所示的位置。第2延伸部4025d构成第3延伸设置部4025的前端部。
具有这种结构的连接端子402a压入至设置于一个壁部404a的凹部404c。此时,连接端子402a如图13所示那样以弯折部4021的一部分和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4022露出的状态保持在一个壁部404a。另外,第2延伸设置部4024在设置于支柱部403a的下方侧的狭缝部404e内以大致水平地延伸的状态配置。并且,第3延伸设置部4025以使弯曲部4025a向收容部403突出、并且将第2延伸部4025d的前端部收容于另一个壁部404b的凹部404d的状态配置。
在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型连接器400中,将插头型连接器500收容于收容部403。然后,使所收容的插头型连接器500的连接端子502的触点部与保持在一对壁部404a、404b的连接端子402a、402b的触点部4025b导通,由此成为插头型连接器500与插座型连接器400被连接的状态。
在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型连接器400中,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插座型连接器100同样地,在连接端子402中设置隔着第2延伸设置部4024相对置的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4022和第3延伸设置部4025,在这些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4022与设置于第3延伸设置部4025的弯曲部4025a之间收容插头型连接器500,因此能够争取连接端子402的弹簧跨距,在与连接端子502之间能够确保稳定的抵接压力。因此,不需要对连接端子402施加预压,因此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并且,保持在一对壁部404a、404b的多个连接端子402a、402b交替地配置,因此能够提高与插头型连接器500的连接部位处的空间效率。其结果,能够提供一种在确保与插头型连接器500的连接部位处的空间效率的同时能够得到稳定的抵接压力的生产效率优良的插座型连接器400。
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适当变更来实施。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附图中图示的大小、形状等,并不限定于此,在发挥本发明的效果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变更。除此之外,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就能够适当变更来实施。
例如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插座型连接器100的连接端子102的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1022中设置作为卡合部的凹部1022a并使其与设置于插头型连接器200的连接端子202的凸部202c卡合的情况。然而,关于设置于连接端子102的卡合部的结构,不限定于凹部1022a,能够适当变更。例如也可以在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1022中设置凸部并使其与设置于插头型连接器200的连接端子202的凹部卡合。另外,也可以将设置于连接端子102的卡合部设置于第3延伸设置部1025的一部分。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插座型连接器400的收容部403中设置支柱部403a的情况。然而,也可以如第1实施方式那样设为在收容部403内没有支柱部403a的结构。

Claims (8)

1.一种插座型连接器,具备分离地对置配置的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的一对壁部、以及在所述壁部的延伸方向上以预定的间距保持的由金属材料构成的多个连接端子,上述插座型连接器与具有设置有插头侧端子的主体部的插头型连接器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端子具有:
弯折部,弯折成倒U字状;
一对第1延伸设置部,与该弯折部连续地向下方延伸;
第2延伸设置部,从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弯折并向远离另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的方向延伸;
第3延伸设置部,从该第2延伸设置部的前端向上方延伸,并与所述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对置;以及
弯曲部,设置于该第3延伸设置部,并具有向所述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侧突出地弯曲的触点部,
在所述一对壁部上分别保持有多个所述连接端子,所述多个连接端子交替地配置成,另一个壁部上所保持的所述连接端子位于一个壁部上所保持的相邻的所述连接端子之间,并且,
将所述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与所述弯曲部之间设为收容所述插头型连接器的主体部的收容部,
所述第3延伸设置部的前端部形成为比所述弯曲部更远离所述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
在位于所述一个壁部上所保持的相邻的所述连接端子之间的该一个壁部的上方形成有凹部,与该凹部对应的在所述另一个壁部上所保持的所述连接端子中的所述第3延伸设置部的前端部配置于该凹部,
在位于所述另一个壁部上所保持的相邻的所述连接端子之间的该另一个壁部的上方形成有凹部,与该凹部对应的在所述一个壁部上所保持的所述连接端子中的所述第3延伸设置部的前端部配置于该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型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弯折部的侧部设置有构成所述壁部的合成树脂材料,相邻的所述连接端子的弯折部与所述第3延伸设置部的前端部隔着该合成树脂材料对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型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配置于所述第3延伸设置部一侧的所述弯折部的一部分从所述壁部露出,并且在所述第3延伸设置部或所述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上设置有能够与所述插头侧端子的凸部或凹部卡合的卡合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型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的内侧的面和所述另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的外侧的面从所述壁部露出,并且以所述一对第1延伸设置部之间填充有合成树脂材料的状态,所述连接端子埋设于所述壁部,所述壁部能够弹性变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型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延伸设置部的下方开放。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插座型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壁部的两端部具备连结所述一对壁部的连结部,在所述连结部上设置有配置于比所述第2延伸设置部的上表面高的位置的底壁部,能够将收容于所述收容部的所述插头型连接器的主体部的下表面抵接于所述底壁部的上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型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壁部的中央部具备连结所述一对壁部的中央连结部,在所述中央连结部上设置有配置于比所述第2延伸设置部的上表面高的位置的平坦部。
8.一种插座型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在环带构件上设置多个连接端子的步骤;
用合成树脂材料一次成形出在将所述多个连接端子的一部分露出的状态下一体化的壁部的步骤;
将具有所述壁部的一对所述环带构件配置成各所述壁部上所保持的所述多个连接端子交替地排列的步骤;以及
用合成树脂材料二次成形出将双方的所述壁部之间连结的连结部的步骤,
在所述连接端子上设置弯折成倒U字状的弯折部、与该弯折部连续地向下方延伸的一对第1延伸设置部、从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弯折并向远离另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的方向延伸的第2延伸设置部、从该第2延伸设置部的前端向上方延伸并与所述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对置的第3延伸设置部、以及设置于该第3延伸设置部并向所述弯折部一侧突出地弯曲的弯曲部,
将所述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与所述弯曲部之间设为收容设置有插头侧端子的插头型连接器的主体部的收容部,
将所述第3延伸设置部的前端部形成为比所述弯曲部更远离所述一个第1延伸设置部,
另一方面,在位于一个壁部上所保持的相邻的所述连接端子之间的该一个壁部的上方形成凹部,在该凹部配置与该凹部对应的在另一个壁部上所保持的所述连接端子中的所述第3延伸设置部的前端部,并且
在位于所述另一个壁部上所保持的相邻的所述连接端子之间的该另一个壁部的上方形成凹部,在该凹部配置与该凹部对应的在所述一个壁部上所保持的所述连接端子中的所述第3延伸设置部的前端部。
CN201310397387.4A 2012-09-13 2013-09-04 插座型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6827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01633A JP5859938B2 (ja) 2012-09-13 2012-09-13 レセプタクル型コネク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2-201633 2012-09-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82710A CN103682710A (zh) 2014-03-26
CN103682710B true CN103682710B (zh) 2016-04-27

Family

ID=503194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97387.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682710B (zh) 2012-09-13 2013-09-04 插座型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859938B2 (zh)
CN (1) CN10368271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07218B2 (ja) 2016-11-18 2021-01-06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JP6959884B2 (ja) 2018-03-13 2021-11-05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プラグコネクタ、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
JP7253337B2 (ja) 2018-08-22 2023-04-06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US11095059B2 (en) * 2019-04-25 2021-08-17 Molex, Llc Connector
JP7364363B2 (ja) * 2019-04-25 2023-10-18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JP1663235S (zh) 2020-02-13 2020-07-06
CN114665293B (zh) * 2022-05-24 2022-11-25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连接器及其公头和母头、连接组件及电子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831A (zh) * 1994-12-15 1996-09-25 莫列斯公司 低外形表面安装的电连接器组件
CN102544799A (zh) * 2010-10-29 2012-07-04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触点和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35350A (ja) * 1994-02-23 1995-09-05 Amp Japan Ltd 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JP4326871B2 (ja) * 2003-07-29 2009-09-0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および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JP4260703B2 (ja) * 2004-07-30 2009-04-30 株式会社ヨコオ 電気コネクタ
JP2007328961A (ja) * 2006-06-06 2007-12-20 Kyocera Elco Corp コネクタ装置
US7387540B1 (en) * 2006-12-05 2008-06-17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having improved terminal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831A (zh) * 1994-12-15 1996-09-25 莫列斯公司 低外形表面安装的电连接器组件
CN102544799A (zh) * 2010-10-29 2012-07-04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触点和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859938B2 (ja) 2016-02-16
JP2014056762A (ja) 2014-03-27
CN103682710A (zh) 2014-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82710B (zh) 插座型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US8771025B2 (en) Electrical power connector
US826772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high intensity contacts
US7377812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8317529B2 (en) Contact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2280732A (zh) 电连接器
CN103050805A (zh) 连接器
CN103427236A (zh) 电连接器
US8057247B2 (en) Contact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3283089A (zh) 电子部件的连接结构和连接单元
KR101366944B1 (ko) 리드 프레임, 접점 군을 제조하는 방법 및 커넥터
US20170170608A1 (en) Connector with preformed metallic tubular mounting bracket
CN103219604B (zh) 带遮护板的电连接器
CN102868056A (zh) 浮动型连接器
CN104412464A (zh) 连接器
CN103797650A (zh) 母端子
CN103311695B (zh)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CN2909592Y (zh) 电连接器组件
CN2862395Y (zh) 插座连接器
CN102280747B (zh) 连接器
CN111129807A (zh) 电连接器
US9022817B2 (en) Connector terminal including limiter extending along first and second spring terminals
CN104425962A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WO2012012203A1 (en) Insulation displacement connector system and apparatus
CN202888432U (zh) 插座连接器组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Alpine Alpine Company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Alps Electric Co.,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427

Termination date: 2020090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