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771145A - 拖拉机 - Google Patents

拖拉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771145A
CN1771145A CNA03826496XA CN03826496A CN1771145A CN 1771145 A CN1771145 A CN 1771145A CN A03826496X A CNA03826496X A CN A03826496XA CN 03826496 A CN03826496 A CN 03826496A CN 1771145 A CN1771145 A CN 17711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pto
sheet
shaft
bo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0382649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351115C (zh
Inventor
山口达夫
山本升
片桐文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ma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ma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ma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ma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7711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7711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5111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51115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7/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 B60K17/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power take-off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63/00Lifting or adjusting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 A01B63/02Lifting or adjusting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for implements mounted on tractors
    • A01B63/10Lifting or adjusting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for implements mounted on tractors operated by hydraulic or pneumatic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20Off-Road Vehicles
    • B60Y2200/22Agricultural vehicles
    • B60Y2200/221Trac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Arrangement And Driving Of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Arrangement Of Transmissions (AREA)
  • Agricultural Machines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 Auxiliary Drives, Propulsion Controls, And Safety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拖拉机,其课题在于容易地进行PTO变速机构的组装作业或维修作业。因此在本发明中,在变速箱的后部,装拆自如地安装内藏有PTO变速机构的PTO箱,并且PTO箱以将前部收容于变速箱内的状态进行安装。这样一来,因为在变速箱的后部,装拆自如地安装着内藏有PTO变速机构的PTO箱,故可以容易地进行PTO变速机构的组装作业或维修作业。而且,因为PTO箱以将前部收容于变速箱内的状态安装,故可以谋求变速箱的小型化(紧凑化)。

Description

拖拉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拖拉机。
背景技术
历来,作为拖拉机的一种形态,在车架的前部设置发动机,在该发动机的后方位置设置运转部,在设在该运转部的驾驶席的下方位置上设置变速箱,并且在该变速箱内设置PTO变速机构,使联动连接于该PTO变速机构的PTO轴从变速箱的后壁向后方突出(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7-232570号公报)。
此外,作为拖拉机的一种形态,在变速箱的上部枢轴支撑地安装举升臂的基端部,另一方面,从变速箱的后壁向后突出地设置举升缸安装部,在该举升缸安装部与上述举升臂的中途部之间夹设在上下方向上伸缩动作的举升缸(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9-109710号公报)。
可是,在上述拖拉机中,为了在变速箱内设置PTO变速机构,不得不在变速箱内进行该PTO变速机构的组装作业或维修作业,除了存在着此一作业中很费事这样的问题外,还存在着变速箱本身向后加长这样的问题。
此外,在上述后者的拖拉机中,为了从变速箱的后壁向后突出地设置举升缸安装部,将夹设于该举升缸安装部与举升臂的中途部之间的举升缸配置成竖直或大致竖直用的调整变得繁杂。
也就是说,为了变速箱向后加长,如果单单在从其后壁向后突出而设置的举升缸安装部、与举升臂的中途部之间设置举升缸,则该举升缸成为倾斜姿势,结果,除了需要行程长的举升缸外,还存在着产生功率损失这样的问题。
因此,虽然通过将举升臂的基端部尽可能枢轴支撑地安装于变速箱的后端部附近,或加长该举升臂的臂长,可以将举升缸的姿势配置成竖直或大致竖直,但是不得不需要在确认举升臂的基端部的枢轴支撑结构的强度变化、或随着变更举升臂的臂长的力学的变化(力矩的变化)、或连接于该举升臂的作业机的升降轨迹的变化等的基础上进行调整这样的繁杂的作业。
发明内容
因此,在本发明中,提供一种其特征在于,在变速箱的后部,装拆自如地安装内藏有PTO变速机构的PTO箱,并且PTO箱以将前部收容于变速箱内的状态进行安装的拖拉机。
此外,本发明还具有在变速箱的上部枢轴支撑地安装举升臂的基端部,另一方面在PTO箱的侧壁下部设置举升缸安装部,在该举升缸安装部与上述举升臂的中途部之间夹设在上下方向上伸缩动作的举升缸的特征。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拖拉机的侧视图。
图2是离合器部与变速箱部的侧视图。
图3是该离合器部与变速箱部的截面侧视说明图。
图4是该离合器部的截面侧视说明图。
图5是主变速部的截面侧视说明图。
图6是该主变速部的截面后视说明图。
图7是该主变速部的上部的放大截面后视说明图。
图8是副变速部和PTO变速部的截面侧视说明图。
图9是差速机构的截面俯视说明图。
图10是PTO变速部的后视图。
图11是该PTO变速部的局部剖切后视图。
图12是单离合器规格的离合器部的截面侧视说明图。
图13是作为另一个实施例的副变速部的截面侧视说明图。
图14是作为又一个实施例的副变速部的截面侧视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也就是说,根据本发明的拖拉机在变速箱的后部,装拆自如地安装内藏有PTO变速机构的PTO箱,并且PTO箱以前部收容于变速箱内的状态安装。
而且,在变速箱的上部枢轴支撑地安装举升臂的基端部,另一方面在PTO箱的侧壁下部设置举升缸安装部,在该举升缸安装部与上述举升臂的中途部之间夹设在上下方向上伸缩动作的举升缸。
图1中所示的A是根据本发明的拖拉机,该拖拉机A在机架1上设置原动机部2,在该原动机部上经由离合器部3联动连接设置变速箱部4,在该变速箱部4上配置运转部5,并且在该变速箱部4的后部装拆自如地联动连接PTO变速部6,在上述机架1的下方经由前轴箱(未画出)联动连接左右一对前车轮7、7,另一方面在上述变速箱部4上经由后轴箱8、8(参照图9)联动连接左右一对后车轮9、9。10是前部保护架,11是后部保护架,12是作业机连接用的上连杆,13是作业机连接用的下连杆,14是作业机连接片。
原动机部2,如图1中所示,在机架1上搭载发动机15等,由发动机罩16开闭自如地覆盖该发动机15等。
离合器部3,如图2~图4中所示,在离合器壳17内旋转自如地支持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内外侧两重驱动轴体18,该内外侧两重驱动轴体18由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内侧驱动轴19、与转动自如地嵌合于该内侧驱动轴19的外周的筒状的外侧驱动轴20形成。
而且,一方的内侧驱动轴19的基端部(前端部)经由行走用离合器21联动连接于前述发动机15,并且该内侧驱动轴19的先端部(后端部)联动连接于后述的行走系统传动机构51,而且,另一方的外侧驱动轴20的基端部(前端部)经由PTO用离合器22联动连接于前述发动机15,并且该外侧驱动轴20的先端部(后端部)联动连接于后述的PTO系统传动机构52。
这里,在离合器壳17的后端缘部上,装拆自如地连接着后述的变速箱部4的主变速箱53的前端缘部,前述内外侧两重驱动轴体18将先端部枢轴支撑于配置于离合器壳17内的前部的轴承24,另一方面将后端部枢轴支撑于配置于主变速箱53的前部的轴承25。
而且,在离合器壳17的后端内周缘部上形成在中央部有开口部26的后壁27,将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筒状支持体28插过开口部26地安装于该后壁27,由该筒状支持体28支持前述内外侧两重驱动轴体18的中途部外周面。
而且,筒状支持体28缩颈状地形成位于离合器壳17内的前部28a,另一方面扩径状地形成位于主变速箱53内的后部28b,在该后部28b的外周面上形成安装用法兰片28c,使该安装用法兰片28c从后方接触于离合器壳17的后壁27的后面,并且由安装用螺栓29安装。
此外,内侧驱动轴19分割成前部分割驱动轴段30与后部分割驱动轴段31而形成,并且在外侧驱动轴20内联动连接两个分割驱动轴段30、31彼此,将前部分割驱动轴段30与后部分割驱动轴段31的分割位置(联动连接位置)配置于离合器壳17与主变速箱53的连接部附近,也就是,筒状支持体28的后部28b内。
而且,前部分割驱动轴段30的先端部与后部分割驱动轴段31的基端部套筒嵌合而装拆自如地联动连接。
也就是说,在前部分割驱动轴段30的先端面上向后突出设置嵌合用突段30a,另一方面在后部分割驱动轴段31的基端面上形成基端侧嵌合用凹部31a,将上述嵌合用突段30a套筒嵌合于该基端侧嵌合用凹部31a中,并且在前部分割驱动轴段30的先端部外周面上形成的花键槽30b、与在后部分割驱动轴段31的基端部外周面上形成的花键槽31b上,花键嵌合在轴线向前后方向的筒状连接体32。
外侧驱动轴20沿着内侧驱动轴19的外周面小直径地形成前部20a,另一方面沿着前述筒状连接体32的外周面大直径地形成后部20b,在该后部20b的外周面与筒状支持体28的后部28b的内周面之间夹设轴承33、34。
而且,外侧驱动轴20的先端部从筒状支持体28的后端向后延伸设置,在外周面上一体形成PTO驱动齿轮20c。35是PTO驱动齿轮支持轴承。
这样一来,因为将内侧驱动轴19分割形成前部分割驱动轴段30与后部分割驱动轴段31,并且在外侧驱动轴20内联动连接两个分割驱动轴段30、31,故与现有技术,也就是将内侧驱动轴的先端部延伸设置到外侧驱动轴的先端部的后方位置,经由筒状的联轴节做成对接于PTO系统输入轴的基端部的状态并在同一轴线上联动连接的现有技术相比,在前后方向上连接离合器壳17与主变速箱53,即使在将内外侧两重驱动轴体18插过这些离合器壳17和主变速箱53内时也可以消除主变速箱53在前后方向上加长这样的问题。
而且,将离合器壳17与主变速箱53作为总成连接时的组装作业,或解除连接而进行的维修作业等变得容易。
进而,因为将内侧驱动轴19的前部分割驱动轴段30与后部分割驱动轴段31的分割位置配置于离合器壳17与主变速箱53的连接部附近,故使主变速箱53在前后方向上缩短,可以谋求机体的紧凑化,并且使主变速箱53的组装单元在前后方向上缩短,可以谋求组装单元的物流成本的降低,结果,向外订货后可以一次进货众多的单元。
此时,因为将在前部分割驱动轴段30的先端部上形成的嵌合用突段30a套筒嵌合于在后部分割驱动轴段31的基端部上形成的基端侧嵌合用凹部31a中并装拆自如地联动连接,故可以高精度地组装联动连接分割形成的前部分割驱动轴段30与后部分割驱动轴段31。
此外,跨越外侧驱动轴20的外周面与筒状支持体28的外周面而前后滑动自如地嵌合行走用筒状动作体36,在该行走用筒状动作体36的后部联动连接行走用离合器作用杆37的基端部,另一方面在该行走用筒状动作体36的前端缘部上设有离合器作用片36a,对着行走用离合器21的从动臂21a接近配置该离合器作用片36a。38是杆支轴。
这样一来,如果转动操作行走用离合器作用杆37,则行走用筒状动作体36向前滑动,离合器作用片36a推压从动臂21a,该从动臂21a转动而行走用离合器21进行动力切断动作。
此外,在行走用筒状动作体36的外周面上前后滑动自如地嵌合PTO用筒状动作体39,在该PTO用筒状动作体39的后部联动连接PTO用离合器作用杆40的基端部,另一方面在该PTO用筒状动作体39的前端缘部上设置离合器作用片39a,对着PTO用离合器22的从动臂22a接近配置该离合器作用片39a。41是杆支轴。
这样一来,如果转动操作PTO用离合器作用杆40,则PTO用筒状动作体39向前滑动,离合器作用片39a推压从动臂22a,该从动臂22a转动而PTO用离合器22进行动力切断动作。
变速箱部4,如图2和图3中所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而筒状地形成的变速箱45内,从前向后依次配置主变速机构46、副变速机构47、差速机构48,并且在该变速箱45中装拆自如地安装爬行换挡部49,将设在该爬行换挡部49上的爬行换挡机构50联动连接于上述副变速机构47,形成主换挡、副换挡,进而,爬行挡所进行的行走系统传动机构51,此外,在前述外侧驱动轴20、与后述的PTO变速部6之间夹设PTO系统传动机构52。
而且,变速箱45一分为二形成为内藏主变速机构46的主变速箱53、和内藏副变速机构47与差速机构48的箱主体54,主变速箱53由连接螺栓56a将前端缘部装拆自如地连接于前述离合器壳17的后端缘部,并且箱主体54由连接螺栓56b经由支持壁形成体55装拆自如地连接于主变速箱53的后端缘部。
因此,下面,按此顺序说明主变速箱53、主变速机构46、箱主体54、副变速机构47,以及,差速机构48的构成。
〔主变速箱〕
主变速箱53,如图5和图6中所示,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筒状,在前部内周面上形成内部支持壁57,在该内部支持壁57与前述支持壁形成体55之间夹设主变速机构46,由该主变速机构46进行多挡(在本实施例中5挡)的前进换挡操作、和倒挡操作。
〔主变速机构〕
主变速机构46,如图5和图6中所示,在内部支持壁57的中央部经由前述轴承25支持后部分割驱动轴段31的先端部(后端部),在位于该轴承25的后方的后部分割驱动轴段31的先端部外周面上一体形成第5挡齿轮31c,并且在该后部分割驱动轴段31的后端面上形成先端侧嵌合用凹部31d,在该先端侧嵌合用凹部31d中,绕其轴线转动自如地嵌合从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主变速主轴58的基端面(前端面)向前突出地形成的嵌合用突段58a,另一方面经由轴承59将该主变速主轴58的先端部(后端部)绕其轴线转动自如地支持于支持壁形成体55的中央部。
而且,在主变速主轴58上,从基端部侧向先端部侧依次在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同轴地且绕着主变速主轴58的外周面旋转自如地安装着第4·第3·第2·第1挡齿轮60、61、62、63和倒挡齿轮64。
此外,在主变速主轴58上,安装着配置于第5挡齿轮31c与第4挡齿轮60之间的第3换挡体65,配置于第3挡齿轮61与第2挡齿轮62之间的第2换挡体66,以及配置于第1挡齿轮63与倒挡齿轮64之间的第1换挡体67。
这里,各换挡体65、66、67具备联动连接于主变速主轴58的轴侧联动连接片65a、66a、67a,联动连接于前后邻接的各齿轮的前·后齿轮侧联动连接片65b、65c、66b、66c、67b、67c,以及在各轴侧联动连接片65a、66a、67a与各齿轮侧联动连接片65b、65c、66b、66c、67b、67c之间在轴线方向滑动自如地花键嵌合的滑动连接片65d、66d、67d。
而且,各滑动连接片65d、66d、67d能够滑动操作到位于各轴侧联动连接片65a、66a、67a上的中立位置,滑动位于各轴侧联动连接片65a、66a、67a与前齿轮侧联动连接片65b、66b、67b之间而联动连接两者的前方滑动变速位置,以及滑动位于各轴侧联动连接片65a、66a、67a与后齿轮侧联动连接片65c、66c、67c之间而联动连接两者的后方滑动变速位置中的某一个。
此外,在内部支持壁57与前述支持壁形成体55之间经由前·后部轴承68、69支持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主变速副轴70,在该主变速副轴70的外周面上同轴地且旋转自如地安装第1·2·3挡齿轮体71、72、73。
而且,在第1挡齿轮体71上一体形成的前部齿轮71a与后部齿轮71b分别与第5挡齿轮31c与第2挡齿轮60啮合,此外,在第2挡齿轮体72上一体形成的前部齿轮72a与后部齿轮72b分别与第3挡齿轮61与第2挡齿轮62啮合,此外,在第3挡齿轮体73上一体形成的前部齿轮73a啮合于第1挡齿轮63,另一方面,在该第3挡齿轮体73上一体形成的后部齿轮73b经由枢轴支撑于支持壁形成体55的反转齿轮74啮合于倒挡齿轮64。75是反转齿轮支轴,76是设在主变速箱53内的轴支持体。
进而,在内部支持壁57与前述支持壁形成体55之间,如图5~图7中所示,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滑动体支轴80前后滑动自如地架设于前述主变速主轴58的正上方位置处,并且将前后方向延伸的杠杆联动轴81平行而前后滑动自如地架设于上述滑动体支轴80的右侧方位置,使从该杠杆联动轴81的前部向左侧突出设置的接合片82的先端部结合于设在滑动体支轴80的前部的被接合片83,另一方面在延伸设置到箱主体54内的杠杆联动轴81的后端部设置作用承受片84,使在主换挡杆85的下端部上形成的作用片85a接合于该作用承受片84。97是作用承受片安装销。
而且,如图2中所示,在箱主体54的顶棚部54c上设置摇动支持体86,如图6中所示,将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主换挡杆85的下端部枢轴支撑于设在该摇动支持体86上的摇动支持片87,使该主换挡杆85成为在前后左右方向上摇动操作自如,将在该主换挡杆85的下端部上形成的作用片85a的下端插过在顶棚部54c上形成的杠杆插过孔88中,使之结合于前述作用承受片84。89是杠杆中立复位用弹簧。
此外,如图5和图7中所示,在滑动体支轴80的中途部,具有侧方开口部90并嵌合后视形成C字形的滑动限制体91,并且从滑动体支轴80在半径方向上通过侧方开口部90中,使滑动作用片92突出。
而且,在滑动体支轴80上,从后向前依次在轴线方向上滑动自如地安装第1·第2·第3滑动体95、94、93,并且第3滑动体93配置于滑动限制体91的前方,另一方面第1·第2滑动体95、94配置于滑动限制体91的后方。
进而,各滑动体95、94、93具备滑动自如地嵌合于滑动体支轴80的凸台部95a、94a、93a,从各凸台部95a、94a、93a向左右侧下方延伸而形成的拨挡叉95b、94b、93b,以及从各凸台部95a、94a、93a向滑动限制体91延伸而形成的滑动作用承受片95c、94c、93c。
而且,第1·第2·第3滑动体95、94、93的各拨挡叉95b、94b、93b分别联动连接于前述第1·第2·第3换挡体67、66、65的滑动连接片67d、66d、65d。
此外,第1·第2·第3滑动体95、94、93的各滑动作用承受片95c、94c、93c通过使滑动体支轴80绕轴线转动而滑动作用片92与滑动限制体91在想要的方向上转动,使滑动作用片92结合于想要的一个滑动作用承受片,使该滑动作用承受片联动于滑动体支轴80的前后滑动地滑动动作,并且使在滑动限制体91上突出设置的限制片91a、91b的至少一方接合于其他两个滑动作用承受片,两个滑动作用承受片可以限制联动于滑动体支轴80的前后滑动的滑动动作。96是为了限制滑动限制体91的轴线方向的动作而在箱主体54的顶棚部54c上下垂设置的限制用突段。
主变速机构46是如上所述而构成,在以下中就此一主变速机构46的换挡操作(第1挡操作~第5挡操作和倒挡操作)进行说明。
(第1挡操作)
在使主换挡杆85大致垂直立起的状态下向后转动操作,使其转动操作力传递到在主换挡杆85的下端部上形成的作用片85a→作用承受片84→杠杆联动轴81→接合片82→被接合片83→滑动体支轴80,使该滑动体支轴80向前滑动。
于是,滑动体支轴80的向前的滑动力传递到滑动作用片92→第1滑动体95的滑动作用承受片95c→凸台部95a→拨挡叉95b,联动连接于该拨挡叉95b的第1换挡体67的滑动连接片67d从中立位置滑动到前方滑动变速位置,轴侧联动连接片67a与前齿轮侧联动连接片67b成为联动连接的状态。
结果,从发动机15传递到内侧驱动轴19的动力,传递到前部分割驱动轴段30→后部分割驱动轴段31→第5挡齿轮31c→第3挡齿轮体71的前部齿轮71a→主变速副轴70→第1挡齿轮体73的前部齿轮73a→第1挡齿轮63→第1换挡体67的前齿轮侧联动连接片67b→滑动连接片67d→轴侧联动连接片67a→主变速主轴58,成为第1挡。
此时,滑动作用片92接合于第1滑动体95的滑动作用承受片95c,并且滑动限制体91的限制片91a、91b接合于第2·第3滑动体94、93的滑动作用承受片94c、93c,两个滑动体94、93的动作受到限制。
(第2挡操作)
向右侧转动操作主换挡杆85,使主换挡杆85的下端部上形成的作用片85a以摇动支持片87为支点向左侧转动,使其转动力传递到作用承受片84→杠杆联动轴81→接合片82→被接合片83→滑动体支轴80,使该滑动体支轴80,在图7的后视图中,顺时针转动,并且滑动限制体91也经由滑动作用片92顺时针转动。
接着,进一步向前转动操作向右侧转动操作的主换挡杆85,使滑动体支轴80向后滑动。
于是,滑动体支轴80的向后的滑动力传递到滑动作用片92→第2滑动体94的滑动作用承受片94c→凸台部94a→拨挡叉94b,使联动连接于该拨挡叉94b的第2换挡体66的滑动连接片66d从中立位置滑动到后方滑动变速位置,轴侧联动连接片66a与后齿轮侧联动连接片66c成为联动连接的状态。
结果,从发动机15传递到内侧驱动轴19的动力,传递到前部分割驱动轴段30→后部分割驱动轴段31→第5挡齿轮31c→第3挡齿轮体71的前部齿轮71a→主变速副轴70→第2挡齿轮体72的后部齿轮72b→第2挡齿轮62→第2换挡体66的后齿轮侧联动连接片66c→滑动连接片66d→轴侧联动连接片66a→主变速主轴58,成为第2挡。
此时,滑动作用片92接合于第2滑动体94的滑动作用承受片94c,并且滑动限制体91的限制片91b接合于第1·第3滑动体95、93的滑动作用承受片95c、93c,两个滑动体95、93的动作受到限制。
(第3挡操作)
向右侧转动操作并且向后转动操作主换挡杆85,使滑动体支轴80向前滑动。
于是,滑动体支轴80的向前滑动力传递到滑动作用片92→第2滑动体94的滑动作用承受片94c→凸台部94a→拨挡叉94b,使联动连接于该拨挡叉94b的第2换挡体66的滑动连接片66d从中立位置滑动到前方滑动变速位置,轴侧联动连接片66a与前齿轮侧联动连接片66b成为联动连接的状态。
结果,从发动机15传递到内侧驱动轴19的动力,传递到前部分割驱动轴段30→后部分割驱动轴段31→第5挡齿轮31c→第1挡齿轮体71的前部齿轮71a→主变速副轴70→第2挡齿轮体72的前部齿轮72a→第3挡齿轮61→第2换挡体66的前齿轮侧联动连接片66b→滑动连接片66d→轴侧联动连接片66a→主变速主轴58,成为第3挡。
此时,滑动作用片92接合于第2滑动体94的滑动作用承受片94c,并且滑动限制体91的限制片91b接合于第1·第3滑动体95、93的滑动作用承受片95c、93c,两个滑动体95、93的动作受到限制。
(第4挡操作)
向左方转动操作主换挡杆85,以摇动支持片87为支点使在主换挡杆85的下端部上形成的作用片85a向右侧转动,将其转动力传递到作用承受片84→杠杆联动轴81→接合片82→被接合片83→滑动体支轴80,使该滑动体支轴80在图7的后视图中,逆时针转动,并且滑动限制体91也经由滑动作用片92逆时针转动。
接着,进一步使向右侧转动操作的主换挡杆85向前转动操作,使滑动体支轴80向后滑动。
于是,滑动体支轴80的向后的滑动力传递到滑动作用片92→第3滑动体93的滑动作用承受片93c→凸台部93a→拨挡叉93b,使联动连接于该拨挡叉93b的第3换挡体65的滑动连接片65d从中立位置滑动到后方滑动变速位置,轴侧联动连接片65a与后齿轮侧联动连接片65c成为联动连接的状态。
结果,从发动机15传递到内侧驱动轴19的动力,传递到前部分割驱动轴段30→后部分割驱动轴段31→第5挡齿轮31c→第3挡齿轮体71的后部齿轮71b→第4挡齿轮62→第3换挡体65的后齿轮侧联动连接片65c→滑动连接片65d→轴侧联动连接片65a→主变速主轴58,成为第4挡。
此时,滑动作用片92接合于第3滑动体93的滑动作用承受片93c,并且滑动限制体91的限制片91a结合于第1·第2滑动体95、94的滑动作用承受片95c、94c,两个滑动体95、94的动作受到限制。
(第5挡操作)
向左侧转动操作并且向后转动操作主换挡杆85,使滑动体支轴80向前滑动。
于是,滑动体支轴80的向前的滑动力传递到滑动作用片92→第3滑动体95的滑动作用承受片95c→凸台部95a→拨挡叉95b,使联动连接于该拨挡叉95b的第3换挡体67的滑动连接片67d从中立位置滑动到前方滑动变速位置,轴侧联动连接片67a与前齿轮侧联动连接片67b成为联动连接的状态。
结果,从发动机15传递到内侧驱动轴19的动力,传递到前部分割驱动轴段30→后部分割驱动轴段31→第5挡齿轮31c→第3挡齿轮体67的前齿轮侧联动连接片65b→滑动连接片67d→轴侧联动连接片65a→主变速主轴58,成为第5挡。
此时,滑动作用片92接合于第3滑动体93的滑动作用承受片93c,并且滑动限制体91的限制片91a接合于第1·第2滑动体95、94的滑动作用承受片95c、94c,两个滑动体95、94的动作受到限制。
(倒挡操作)
在大致垂直地立起的状态下向前操作主换挡杆85,使其转动操作力传递到在主换挡杆85的下端部上形成的作用片85a→作用承受片84→杠杆联动轴81→接合片82→被接合片83→滑动体支轴80,使该滑动体支轴80向后滑动。
于是,滑动体支轴80的向后滑动力传递到滑动作用片92→第1滑动体95的滑动作用承受片95c→凸台部95a→拨挡叉95b,使联动连接于该拨挡叉95b的第3换挡体67的滑动连接片67d从中立位置滑动到后方滑动变速位置,轴侧联动连接片67a与后齿轮侧联动连接片67c成为联动连接的状态。
结果,从发动机15传递到内侧驱动轴19的动力,传递到前部分割驱动轴段30→后部分割驱动轴段31→第5挡齿轮31c→第3挡齿轮体71的前部齿轮71a→主变速副轴70→第1挡齿轮体73的后部齿轮73b→反转齿轮74→倒挡齿轮64→第3换挡体67的后齿轮侧联动连接片67c→滑动连接片67d→轴侧联动连接片67a→主变速主轴58,该主变速主轴58反转,成为倒挡。
此时,滑动作用片92结合于第1滑动体95的滑动作用承受片95c,并且滑动限制体91的限制片91a、91b接合于第2·第3滑动体94、93的滑动作用承受片94c、93c,两个滑动体94、93的动作受到限制。
〔箱主体〕
箱主体54,如图2、图8和图11中所示,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筒状,在内周面中途部上形成轴支持壁100,在该箱主体54内,在上述轴支持壁100的前方位置上配置副变速机构47,并且在该轴支持壁100的后方位置上配置着差速机构48。
而且,在位于轴支持壁100的前方位置的箱主体54上,在右侧壁54b上形成开口部101,经由该开口部101装拆自如地安装着后述的爬行换挡部49,并且在底部54d上形成开口部102,经由该开口部102安装着后述的前车轮驱动用动力取出部103,这些爬行换挡部49与前车轮驱动用动力取出部103分别联动连接于副变速机构47。
此外,在位于轴支持壁100后方的箱主体54上,如图9中所示,在左右侧壁54a、54b上分别形成开口部104、104,经由各开口部104、104连通连设后轴箱8、8,在各后轴箱8、8中插过并且转动自如地支持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后车轴105、105,各后车轴105、105联动连接于差速机构48。
而且,在位于轴支持壁100后方的箱主体54上,如图8中所示,在顶棚部上形成维修用的开口部106,由装拆自如的盖体107盖住该开口部106,在该盖体107的后部上向上鼓出地形成举升臂支持体108,在该举升臂支持体108的上部上插过并且转动自如地支持轴线向左右方向的举升臂支轴109,在该举升臂支轴109的左右侧端部上安装着左右一对举升臂110、110的基端部。
进而,如图8中所示,在箱主体54的后端上形成的开口部111上安装着PTO变速部6。
此外,如图2和图8中所示,在箱主体54的左右侧壁的后下部上,向外侧突出设置下连杆连接销112、112,更将左右一对下连杆13、13的前端部经由下连杆连接销112、112转动自如地支持于箱主体54。
〔副变速机构〕
副变速机构47,如图8中所示,经由行星齿轮机构115将副变速轴116联动连接于前述主变速主轴58的先端部(后端部)而构成,主变速主轴58的先端部向后延伸而成为构成行星齿轮机构115的一部分的太阳轮117,另一方面副变速轴116配置于与主变速主轴58同一轴线上,并且使中途部经由轴承119支持于设在箱主体54内的轴支持体118,而且,经由轴承120使先端部(后端部)支持于前述轴支持壁100。
行星齿轮机构115,在前述支持壁形成体55上,由轴线向前后方向的安装螺栓123安装配置于形成为环状的太阳轮117的外周的前后一对内齿轮(inner gear)支持体121、122,在两个内齿轮支持体121、122间两点支持内齿轮124,在该内齿轮124的圆周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多个行星轮125,并且使各行星轮125啮合于内齿轮124与太阳轮117双方,另一方面在前后一对内齿轮支持体121、122的内周缘部间经由前后一对轴承126、127安装行星轮架128,在该行星轮架128上一体地联动连接多个行星轮125而构成。
而且,行星轮架128将后端缘部向后侧的轴承127后方延伸设置而形成筒状的齿轮形成片129,在该齿轮形成片129的内周面上形成内齿130,并且在该齿轮形成片129的外周面上形成作为爬行驱动齿轮的外齿131。
进而,在太阳轮117的外周面与副变速轴116的基端部(前端部)114的外周面之间,在轴线方向上移动自如地花键嵌合筒状的移动齿轮支持体132,在该移动齿轮支持体132的前部外周面上一体成形前部移动齿轮133,并且在后部外周面上一体成形后部移动齿轮134。
而且,如图10和图11中所示,在箱主体54内的右侧,配置轴线向前后方向的叉支轴135,在该叉支轴135上前后滑动自如地安装着拨挡叉136的基端部137,并且使该拨挡叉136的先端部138接合于移动齿轮支持体132。
此外,在构成后述的爬行换挡部49的一部分的盖体139上,形成轴线向左右方向的凸台部140,在该凸台部140中插过杆支轴141,在该杆支轴141的外侧端部上安装着副换挡杆142的基端部,并且在该杆支轴141的内侧端部上安装着联动臂143的基端部,经由挡块144将前述拨挡叉136的基端部137连接于该联动臂143的先端部。
这样一来,通过将副换挡杆142在前后方向上转动操作,使移动齿轮支持体132在前后方向上换挡动作,进行副换挡操作。
也就是说,如果向后转动副换挡杆142,则经由杆支轴141联动臂143向前转动,经由挡块144连接于该联动臂143的先端部的拨挡叉136向前滑动,接合于该拨挡叉136的移动齿轮支持体132向前移动。
此时,移动齿轮支持体132在跨越太阳轮117的外周面与副变速轴116的基端部(前端部)114的外周面之间的状态下被移动,经由该移动齿轮支持体132,太阳轮117与副变速轴116成为联动连接的状态(主变速主轴58与副变速轴116直接结合的状态)。
因而,在此一移动位置处,动力从在主变速主轴58上一体成形的太阳轮117经由移动齿轮支持体132传递到副变速轴116。
此外,如果使副换挡杆142向前转动,则经由杆支轴141,联动臂143向后转动,经由挡块144连接于该联动臂143的先端部的拨挡叉136向后滑动,接合于该拨挡叉136的移动齿轮支持体132向后移动。
而且,移动齿轮支持体132从太阳轮117的外周面脱离,移动到副变速轴116的基端部(前端部)114的外周面上,并且前部移动齿轮133啮合于在齿轮形成片129的内周面上形成的内齿130。
因而,在此一移动位置处,在主变速主轴58上一体成形的太阳轮117的转动力,传递到啮合于该太阳轮117的行星轮125→行星轮架128→在该行星轮架128上一体成形的齿轮形成片129的内齿130→移动齿轮支持体132的前部移动齿轮133→移动齿轮支持体132→副变速轴116的基端部114。
此时,经由行星齿轮机构115被减速的动力从主变速主轴58传递到副变速轴116,进行副换挡。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果使副换挡杆142进一步向前转动,则由爬行换挡部49进行爬行换挡(超低速挡)。
这里,就爬行换挡部49进行说明,该爬行换挡部49,如图8、图10和图11中所示,在前述箱主体54的右侧壁上形成的开口部101上,由安装螺栓145装拆自如地安装盖体139并盖住,并且在该盖体139的内面上装拆自如地安装爬行换挡机构146而构成。
而且,爬行换挡机构146,在突出设置于盖体139的内面上的前后一对轴支持片147、148间装拆自如地架设轴线向前后方向的齿轮支轴149,经由轴承150将爬行挡齿轮体151转动自如地安装于该齿轮支轴149,在该爬行挡齿轮体151的前部与后部一体成形大直径的输入齿轮152与小直径的输出齿轮153而构成。
而且,输入齿轮152装拆自如地啮合于在齿轮形成片129的外周面上形成的作为爬行驱动齿轮的外齿131,并且输出齿轮153装拆自如地啮合于经由轴承154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副变速轴116的爬行传动齿轮155,在该爬行传动齿轮155的前面上,形成在移动齿轮支持体132的后部外周面上一体成形的后部移动齿轮134所插入并啮合的插入啮合齿轮156。
这样一来,如果使副换挡杆142最大限度地向前转动,则经由杆支轴141,联动臂143向后转动,经由挡块144连接于该联动臂143的先端部的拨挡叉136向后滑动,接合于该拨挡叉136的移动齿轮支持体132最大限度地向后移动。
而且,移动齿轮支持体132从太阳轮117的外周面脱离,移动到副变速轴116的基端部(前端部)114的外周面上,并且后部移动齿轮134嵌入并啮合于在爬行传动齿轮155的前面上形成的插入啮合齿轮156。
因而,在此一移动位置处,在主变速主轴58上一体成形的太阳轮117的转动力,传递到啮合于该太阳轮117的行星轮125→行星轮架128→在该行星轮架128上一体成形的齿轮形成片129的外齿131→爬行挡齿轮体151的输入齿轮152→爬行挡齿轮体151的输出齿轮153→爬行传动齿轮155→嵌入啮合齿轮156→在移动齿轮支持体132的后部外周面上一体成形的后部移动齿轮134→移动齿轮支持体132→副变速轴116的基端部114。
此时,经由行星齿轮机构115与爬行换挡机构146而减速成超低速的动力从主变速主轴58传递到副变速轴116,成为爬行挡。
这里,因为在作为爬行驱动齿轮一体成形于行星轮架128的齿轮形成片129的外齿131上,装拆自如地啮合着爬行挡齿轮体151的输入齿轮152,故可以将爬行换挡机构146紧凑地配置于行星齿轮机构115的周缘部,可以避免变速箱部4的加长。
而且,因为也可以在行星齿轮机构115的轴线方向上直线地进行爬行挡操作,故可以谋求换挡操作机构的简化。
进而,因为在盖体139上安装爬行换挡机构146而构成爬行换挡部49,并且该爬行换挡部49,将盖体139装拆自如地安装于并盖住在箱主体54上形成的开口部101,故可以使该爬行换挡部49的组装性良好。
而且,在不需要爬行规格时,通过在从盖体139取下爬行换挡机构146的状态下,将该盖体139安装于箱主体54的开口部101,可以简单地从有爬行规格变更规格成无爬行规格。
此外,在需要爬行规格时,只要将爬行换挡机构146安装于盖体139就可以了,可以容易地进行有·无爬行的规格设定。
前车轮驱动用动力取出部103,如图2和图8中所示,由安装螺栓161将取出部箱160安装于箱主体54的底部上形成的开口部102,在该取出部箱160内经由前后一对轴承162、163架设轴线向前后方向的前车轮驱动轴164,在该前车轮驱动轴164的中途部安装输入齿轮165,在该输入齿轮165与安装于副变速轴116的后部的输出齿轮166之间夹设第1·第2中间齿轮167、168而构成。
这里,第1中间齿轮167经由轴承170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后述的PTO系统传动轴169,并且第2中间齿轮168,将齿轮支轴173架设于向箱主体54内突出地形成的前后一对齿轮支持片171、172,经由轴承174旋转自如地安装于该齿轮支轴173。
而且,使输出齿轮166、第1中间齿轮167、第2中间齿轮168与输入齿轮165串联地啮合而联动连接。
此外,前车轮驱动轴164,使先端部175向取出部箱160的前方突出,使该先端部175经由传动轴等联动连接于设在前轴箱上的输入轴(未画出)。
这样一来,副变速轴116的转动力传递到安装于该副变速轴116的输出齿轮166→第1中间齿轮167→第2中间齿轮168→输入齿轮165→前车轮驱动轴164→传动轴等→输入轴→前车轴→前车轮7、7,进行四轮驱动行走。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输入齿轮165花键嵌合于前车轮驱动轴164的中途部,能够移动到啮合于第2中间齿轮168的位置与解除啮合的位置,并且由移动操作机构(未画出)从取出部箱160的外部进行该输入齿轮165的移动操作。
这样一来,如果进行使输入齿轮165啮合于第2中间齿轮168的移动操作,则如前所述可以进行四轮驱动行走,另一方面如果进行使输入齿轮165从第2中间齿轮168解除啮合的移动操作,则可以进行仅后轮驱动的两轮驱动行走,根据作业条件进行四轮驱动行走与两轮驱动行走的切换操作,高效率地进行作业。
〔差速机构〕
差速机构48,如图8和图9中所示,夹设于前述副变速轴116与左右一对后车轴105、105之间,在向轴支持壁100的后方延伸的副变速轴116的先端部(后端部)上,一体地形成输出用圆锥齿轮180,另一方面在各后车轴105、105的基端部上安装着后车轴输入齿轮181、181,使输出用圆锥齿轮180经由差速机构48联动连接于各后车轴输入齿轮181、181。
也就是说,差速机构48,在差速器箱182的外周面上,安装着啮合于前述输出用圆锥齿轮180的大减速齿轮183,另一方面在差速器箱182内,经由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小差动齿轮支轴184旋转自如地安装着前后一对小差动齿轮185、185,并且经由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对大差动齿轮支轴186、186安装着左右一对大差动齿轮187、187,使各大差动齿轮187、187啮合于两个小差动齿轮185、185。
而且,在一体成形于差速器箱182的左右侧部的筒状联动连接片188、188上,装拆自如地嵌合轴线向左右方向的左右一对筒状轴支持体189、189而成为能够联动连接,通过各筒状联动连接片188、188中在各筒状轴支持体189、189中,插过并且支持前述大差动齿轮支轴186、186,在从各大差动齿轮支轴186、186的筒状轴支持体189、189突出的部分上,分别安装与前述后车轴输入齿轮181、181啮合的传动齿轮190、190,进而,各大差动齿轮支轴186、186的先端部,装拆自如地连接于后述的制动器部191、191的行走用制动器192、192。
这样一来,传递到副变速轴116的转动力,传递到一体地形成于该副变速轴116的先端部(后端部)的输出用圆锥齿轮180→大减速齿轮183→差速器箱182→小差动齿轮支轴184→各小差动齿轮185、185→各大差动齿轮187、187→各大差动齿轮186、186→各传动齿轮190、190→各后车轴输入齿轮181、181→各后车轴105、105→各后车轮9、9。
此外,左右一对筒状轴支持体189、189,从外侧方嵌合于箱主体54的左右侧壁54a、54b上形成的安装用开口部194、194,并且由安装螺栓195、195装拆自如地安装,差速器箱182装拆自如地架设于两个筒状轴支持体189、189间。
而且,各筒状轴支持体189、189,在取下安装螺栓195、195后,通过从安装用开口部194、194向外侧方拉出,可以从箱主体54取下,此时,各大差动齿轮支轴186、186也可以与各筒状轴支持体189、189一体地从差速器箱182拉脱而取下。
因而,装拆自如地架设于两个筒状轴支持体189、189间的差速器箱182,在取下各筒状轴支持体189、189后,可以从在箱主体54的顶棚部上形成的维修用的开口部106取出。
此外,制动器部191,在制动器壳196内配置行走用制动器192,可以经由制动器作用片197由制动器操作杆198来制动器制动·解除操作该行走用制动器192。199是枢轴支撑于制动器壳196的制动器杆支轴。
而且,制动器壳196以跨越状态装拆自如地安装于箱主体54的侧壁与后轴箱8的外周面基部之间,通过从这些取下该制动器壳196,可以与该制动器壳196一体地从大差动齿轮支轴186的先端部取下行走用制动器192。
这样一来,差速机构48,可以有选择地采用如图9(a)中所示,使大减速齿轮183从右侧方啮合于输出用圆锥齿轮180而安装的状态,与如图9(b)中所示,将差速机构48做成上下翻转左右调换的状态,使大减速齿轮183从左侧方啮合于输出用圆锥齿轮180而安装的状态。
因而,可以根据连接于拖拉机A的作业机或作业形态,通过选择差速机构48的安装形态,简单地变更该拖拉机A的前进方向(主要的作业方向)。
接下来,参照图8、图10和图11就PTO变速部6的构成进行说明。
也就是说,PTO变速部6,如图8、图10和图11中所示,将PTO箱200装拆自如地安装于在箱主体54的后端上形成的开口部111,在该PTO箱200内配置PTO变速机构201。
而且,PTO箱200由以收容于箱主体54内的状态配置的前部箱形成体202、和以从箱主体54向后鼓出的状态所配置的后部箱形成体203来形成,在后部箱形成体203的前端周缘部上一体成形法兰状的安装片204,使该安装片204从后方接触于箱主体54的后端缘部,并且由轴线向前后方向的安装螺栓205来安装。
这样一来,因为在形成于箱主体54的后端的开口部111上装拆自如地安装PTO箱200,故可以容易地进行收容于该PTO箱200内的PTO变速机构201的组装作业或维修作业。
这里,在前述举升臂支持体108的后部与箱主体54的后端缘部的上部之间,安装着用来枢轴支撑·连接上连杆12的前端部的上连杆支架206,该上连杆支架206由举升臂支持体108的后部与面接触于箱主体54的后端缘部的上部的由安装螺栓210安装的板状的安装座207、与从该安装座207的后面向后突出设置的左右一对板状的枢轴支撑·连接片208、208来形成。209是连接孔。
而且,安装座207的下部从后方接触于后部箱形成体203的安装片204而成为重合状态,并且由安装螺栓205一并紧固地安装于箱主体54的后端缘部。
此外,在后部箱形成体203的左右侧壁上,向外侧方突出设置作为举升臂安装部的举升缸支轴211、211,在各举升缸支轴211、211与前述举升臂110、110的中途部之间夹设在上下方向上伸缩动作的举升缸212、212。213是举升缸连接销,214是举升缸枢轴支撑连接片。
这样一来,因为在后部箱形成体203的左右侧方位置上,配置在上下方向上伸缩动作的左右一对举升缸212、212,并且经由举升缸支轴211、211使各举升缸212、212的下端部支持于后部箱形成体203,故使两个举升缸212、212成为竖直或大致竖直地配置的姿势变得容易,可以缩短各举升缸212、212的行程,可以谋求各举升缸212、212的小型化,还可以减小功率损失。
而且,因为各举升缸212、212的下端部经由举升缸支轴211、211支持于后部箱形成体203,故可以牢固地支持各举升缸212、212。
此外,例如,通过减小后部箱形成体203的左右宽度,将左右一对举升缸212、212配置于后部箱形成体203的左右侧方位置,并且配置于箱主体54的左右宽度内,可以增大升降连杆机构向该箱主体54的安装位置的自由度。
接下来,就PTO变速机构201进行说明,该PTO变速机构201,如图8中所示,在PTO箱200内,分别经由轴承223、224、225、226、227、228转动自如地支持轴线向前后方向的输入轴220、变速轴221、PTO轴222,输入轴220使先端部240从在PTO箱200的前壁上形成的输入轴突出部239向前突出,另一方面,PTO轴222使先端部242从在PTO箱200的后壁上形成的PTO轴突出部241向后突出。
而且,在输入轴220上设置输出齿轮229,另一方面在变速轴221上同轴地安装大直径输入齿轮230、第1换挡齿轮231与第2换挡齿轮232,使上述大直径输入齿轮230啮合于上述输出齿轮229。
此外,在PTO轴222上,在轴线方向上滑动移动自如地花键嵌合移动齿轮体233,并且经由轴承234旋转自如地安装输入齿轮235,在移动齿轮体233上设置大直径移动齿轮236与小直径移动齿轮237,另一方面在输入齿轮235的前面上形成上述小直径移动齿轮237所插入并啮合的插入啮合齿轮238。
这样一来,由未画出的PTO换挡操作机构使移动齿轮体233进行使大直径移动齿轮236啮合于前述第1换挡齿轮231的第1PTO换挡操作,和使小直径移动齿轮237嵌入·啮合于嵌入啮合齿轮238的第2PTO换挡操作。
此外,输入轴220的先端部240,如图3中所示,经由PTO系统传动轴169联动连接于前述外侧驱动轴20而构成PTO系统传动机构52,PTO系统传动轴169在变速箱45内从前部到后部轴线向前后方向地配置。
也就是说,PTO系统传动轴169,如图3中所示,在前后方向上连接第1~第4分割传动轴245、246、247、248而形成。
而且,第1分割传动轴245,如图3和图5中所示,经由轴承249、250转动自如地架设于离合器壳17的后壁27与前述内部支持壁57之间,在该第1分割传动轴245的中途部上设置输入齿轮244,使该输入齿轮244啮合于PTO驱动齿轮20c。
此外,第2分割传动轴246,如图3和图5中所示,经由轴承251将中途部转动自如地支持于前述支持壁形成体55,并且将前端部经由第1筒状连接体252连接于上述第1分割传动轴245的后端部。
第3分割传动轴247,如图3和图8中所示,经由轴承253将中途部转动自如地支持于轴支持体118,并且将前端部经由第2筒状连接体254连接于上述第2分割传动轴246的后端部。
第4分割传动轴248,如图3和图8中所示,将前端部经由单向离合器255连接于上述第3分割传动轴247的后端部,并且使后端部经由第3筒状连接体256连接于前述输入轴220的先端部240。
这里,单向离合器255由安装于第3分割传动轴247的后端部的前部离合器形成体257,与安装于第4分割传动轴248的前端部的后部离合器形成体258来形成,使在前部离合器形成体257的后面上突出设置的啮合片259,与在后部离合器形成体258的前面上突出设置的啮合片260啮合成前后相对状态,在正转时两个啮合片259、260接合而第3·第4分割传动轴247、248一体地在正转方向上转动,另一方面在逆转时两个啮合片259、260不接合。
这样一来,从发动机15传递到外侧驱动轴20的动力,传递到一体成形于该外侧驱动轴20的PTO驱动齿轮20c→输入齿轮244→第1分割传动轴245→第1筒状连接体252→第2分割传动轴246→第2筒状连接体254→第3分割传动轴247→单向离合器255→第4分割传动轴248→第3筒状连接体256→输入轴220。
而且,在PTO变速机构201被第1PTO换挡操作时,传递到输入轴220的动力,传递到输出齿轮229→大直径输入齿轮230→变速轴221→第1换挡齿轮231→移动齿轮体233的大直径移动齿轮236→PTO轴222,可以由该PTO轴222取出动力而驱动各种作业机。
此外,在PTO变速机构201被第2PTO换挡操作时,传递到输入轴220的动力,传递到输出齿轮229→大直径输入齿轮230→变速轴221→第2换挡齿轮232→输入齿轮235→移动齿轮体233的小直径移动齿轮237→PTO轴222,可以由该PTO轴222取出动力而驱动各种作业机。
此时,即使受到来自各种作业机的负载而PTO轴222逆转,其动力传递到输入轴220→第3筒状连接体256→第4分割传动轴248,也因为在该第4分割传动轴248与第3分割传动轴247之间夹设了单向离合器255,故动力不从第4分割传动轴248传递到第3分割传动轴247。
因而,可以防止通过动力从PTO轴222逆流地传递到以主变速机构46为首的行走系统传动机构51、该行走系统传动机构51被损伤等问题的发生。
特别是,如图12中所示,在单离合器规格的离合器部3中,因为使设在第1分割传动轴245上的输入齿轮244啮合于设在后部分割驱动轴段31上的PTO驱动齿轮300,故可以通过单向离合器255可靠地防止动力逆流地传递到该第1分割传动轴245→输入齿轮244→PTO驱动齿轮300→后部分割驱动轴段31→主变速主轴58。
而且,通过在箱主体54内设置单向离合器255,在进行图8中所示的行走用离合器21与PTO用离合器22的双离合器规格,与图12中所示的仅行走用离合器21的单离合器规格的相互规格的变更之际,变速箱45内作为共同部分维持原样,仅靠更换离合器部3,就可以简单地进行规格的变更。
图13是表示作为另一个实施例的副变速机构47者,该副变速机构47在主变速主轴58的先端部(后端部)上经由副换挡用行星齿轮机构265与爬行挡用行星齿轮机构266联动连接副变速轴116而构成,主变速主轴58的先端部向后延伸而成为构成副换挡用行星齿轮机构265的一部分的太阳轮267,并且在主变速主轴58与副变速轴116之间经由行星齿轮机构支持体268在同一轴线上配置中间轴269,使该中间轴269的先端部成为构成爬行挡用行星齿轮机构266的一部分的太阳轮270。
副换挡用的行星齿轮机构265,在前述支持壁形成体55上由轴线向前后方向的安装螺栓274安装形成为环状并配置于太阳轮267的外周的内齿轮支持体273,在该内齿轮支持体273上单臂支持内齿轮275,在该内齿轮275的圆周方向上留出间隔地配置多个行星轮276,并且使各行星轮276啮合于内齿轮275与太阳轮270双方,另一方面在内齿轮支持体273的内周缘部上安装行星轮架277,在该行星轮架277上一体地联动连接多个行星轮276而构成。
而且,行星轮架277使后端缘部向后延伸设置而形成筒状的齿轮形成片278,在该齿轮形成片278的内周面上形成内齿279。
进而,在太阳轮267的外周面与中间轴269的基端部(前端部)280的外周面之间,在轴线方向上移动自如地花键嵌合筒状的移动齿轮支持体281,在该移动齿轮支持体281的前部外周面上一体成形移动齿轮282。
爬行挡用的行星齿轮机构266,在前述行星齿轮机构支持体268上,由轴线向前后方向的安装螺栓284安装形成为环状而配置于太阳轮270的外周的内齿轮支持体283,在该内齿轮支持体283上单臂支持内齿轮285,在该内齿轮285的圆周方向上留出间隔地配置多个行星轮286,并且使各行星轮286啮合于内齿轮285与太阳轮270双方,另一方面在内齿轮支持体283的内周缘部上安装行星轮架287,在该行星轮架287上一体地联动连接多个行星轮286而构成。
而且,行星轮架287向后延伸设置后端缘部而形成筒状的齿轮形成片288,在该齿轮形成片288的内周面上形成内齿289。
进而,在太阳轮270的外周面与副变速轴116的基端部(前端部)114的外周面之间,在轴线方向上移动自如地花键嵌合筒状的移动齿轮支持体290,在该移动齿轮支持体290的前部外周面上一体成形移动齿轮291。
这样一来,通过在前后方向上转动操作未画出的副换挡杆,使移动齿轮支持体281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动作,进行副换挡操作。
也就是说,如果向后转动副换挡杆,则移动齿轮支持体281在跨越太阳轮267的外周面与中间轴269的基端部(前端部)280的外周面之间的状态下移动,成为经由该移动齿轮支持体281,太阳轮267与中间轴269联动连接的状态(主变速主轴58与中间轴269直接连接的状态)。
因而,在此一移动位置处,动力经由移动齿轮支持体281从一体成形于主变速主轴58的太阳轮267传递到中间轴269。
此外,如果向前转动副换挡杆,则移动齿轮支持体281从太阳轮267的外周面脱离,在中间轴269的基端部(前端部)280的外周面上移动,并且移动齿轮282啮合于在齿轮形成片278的内周面上形成的内齿279。
因而,在此一移动位置处,一体成形于主变速主轴58的太阳轮267的转动力,传递到啮合于该太阳轮267的行星轮276→行星轮架277→一体成形于该行星轮架277的齿轮形成片278的内齿279→移动齿轮支持体281的移动齿轮282→移动齿轮支持体281→中间轴269的基端部280。
此时,经由行星齿轮机构265减速的动力从主变速主轴58传递到中间轴269,成为副换挡。
而且,爬行挡用的行星齿轮机构266的移动齿轮支持体290在跨越太阳轮270的外周面与副变速轴116的基端部(前端部)114的外周面之间的状态下移动,经由该移动齿轮支持体290,太阳轮270与副变速轴116成为联动连接状态。
因而,在此一移动位置处,动力不变速地从一体成形于主变速主轴58的太阳轮267经由移动齿轮支持体281传递到中间轴269,不成为爬行挡(超低速的挡)。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如果使未画出的副换挡杆进一步向前转动,则由爬行挡用的行星齿轮机构266成为爬行挡(超低速的挡)。
也就是说,如果使副换挡杆进一步向前转动,则移动齿轮支持体281从太阳轮267的外周面脱离,在副变速轴116的基端部(前端部)114的外周面上移动,并且移动齿轮282啮合于在齿轮形成片288的内周面上形成的内齿289。
因而,在此一移动位置处,一体成形于中间轴269的太阳轮270的转动力,传递到啮合于该太阳轮270的行星轮286→行星轮架287→一体成形于该行星轮架287的齿轮形成片288的内齿289→移动齿轮支持体290的移动齿轮291→移动齿轮支持体290→副变速轴116的基端部114。
此时,经由行星齿轮机构266减速的动力从中间轴269传递到副变速轴116,成为爬行挡(超低速的挡)。
此外,图14是表示作为另一个实施例的副变速机构47,该副变速机构47,在主变速主轴58的先端部(后端部)上,经由行星齿轮机构265联动连接副变速轴116而构成,虽然使基本构成与前述实施例的副变速机构47相同,但是在不具备爬行挡用的行星齿轮机构266或中间轴269、没有爬行挡功能这一点上本质地不同。
也就是说,副换挡用行星齿轮机构265,在太阳轮267的外周面与副变速轴116的基端部(前端部)114的外周面之间,在轴线方向上移动自如地花键嵌合筒状的移动齿轮支持体281,在该移动齿轮支持体281的前部外周面上一体成形移动齿轮282。
而且,通过在前后方向上转动操作未画出的副换挡杆,使移动齿轮支持体281在前后方向上移动动作,进行副换挡操作。
这样一来,如果使副换挡杆向后转动,则移动齿轮支持体281在跨越太阳轮267的外周面与副变速轴116的基端部(前端部)114的外周面之间的状态下移动,经由该移动齿轮支持体281,太阳轮267与副变速轴116成为联动连接的状态(主变速主轴58与副变速轴116直接连接的状态)。
因而,在此一移动位置处,动力从一体成形于主变速主轴58的太阳轮267经由移动齿轮支持体281传递到副变速轴116。
此外,如果使副换挡杆向前转动,则移动齿轮支持体281从太阳轮267的外周面脱离,在副变速轴116的基端部(前端部)114的外周面上移动,并且移动齿轮282啮合于在齿轮形成片278的内周面上形成的内齿279。
因而,在此一移动位置处,一体成形于主变速主轴58的太阳轮267的转动力,传递到啮合于该太阳轮267的行星轮276→行星轮架277→一体成形于该行星轮架277的齿轮形成片278的内齿279→移动齿轮支持体281的移动齿轮282→移动齿轮支持体281→副变速轴116的基端部(前端部)114。
此时,经由行星齿轮机构265减速的动力从主变速主轴58传递到副变速轴116,成为副换挡。
工业实用性
(1)在本发明第一方面中,在变速箱的后部,装拆自如地安装内藏PTO变速机构的PTO箱,并且PTO箱以将前部收容于变速箱内的状态安装。
这样一来,因为在变速箱的后部,装拆自如地安装着内藏PTO变速机构的PTO箱,故可以容易地进行PTO变速机构的组装作业或维修作业。
而且,因为PTO箱以将前部收容于变速箱内的状态安装,故可以谋求变速箱的小型化(紧凑化)。
(2)在本发明第二方面中,在变速箱的上部枢轴支撑地安装举升臂的基端部,另一方面在PTO箱的侧壁下部设置举升缸安装部,在该举升缸安装部与上述举升臂的中途部之间夹设在上下方向上伸缩动作的举升缸。
这样一来,因为在安装于变速箱的后部的PTO箱的侧壁下部设置举升缸安装部,在该举升缸安装部与举升臂的中途部之间夹设举升缸,故使该举升缸成为竖直或大致竖直地配置的姿势变得容易,可以减小该举升缸的行程,可以谋求该举升缸的小型化,另外可以减小功率损失。

Claims (2)

1.一种拖拉机,其特征在于,在变速箱的后部,装拆自如地安装内藏有PTO变速机构的PTO箱,并且PTO箱以将前部收容于变速箱内的状态进行安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拖拉机,其特征在于,在变速箱的上部枢轴支撑地安装举升臂的基端部,另一方面在PTO箱的侧壁下部设置举升缸安装部,在该举升缸安装部与所述举升臂的中途部之间夹设在上下方向上伸缩动作的举升缸。
CNB03826496XA 2003-05-21 2003-07-17 拖拉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5111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143897A JP4153363B2 (ja) 2003-05-21 2003-05-21 トラクタ
JP143897/2003 2003-05-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771145A true CN1771145A (zh) 2006-05-10
CN100351115C CN100351115C (zh) 2007-11-28

Family

ID=334751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826496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51115C (zh) 2003-05-21 2003-07-17 拖拉机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7325635B2 (zh)
EP (1) EP1634757B1 (zh)
JP (1) JP4153363B2 (zh)
KR (1) KR101009738B1 (zh)
CN (1) CN100351115C (zh)
AU (1) AU2003255137A1 (zh)
WO (1) WO200410375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820407B1 (ko) * 2006-11-24 2008-04-08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pto 장치
US7938206B2 (en) * 2007-01-17 2011-05-10 Deere & Company Modular transmission assembly for an agricultural or industrial utility vehicle
US10821828B2 (en) * 2017-09-28 2020-11-03 DirectDrive Plus, LLC Power takeoff assembly with gear transfer and PTO brak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75656A (en) 1958-04-21 1961-03-21 Haverlender Karl Change-speed gear unit for motor vehicles
US3234808A (en) * 1964-01-27 1966-02-15 Harold E Nelson Close coupled motor driven gear reducing unit
US3774460A (en) * 1972-06-09 1973-11-27 Deere & Co Compact transmission structure
CA1108449A (en) 1977-10-17 1981-09-08 Ulrich M. Fritzler Image stabilization system for continuous film scanning apparatus
JPS5467427U (zh) * 1977-10-20 1979-05-14
AU526315B2 (en) 1978-01-28 1983-01-06 Kubota Ltd. A transmission fora farm tractor of four wheel drive type
JPS569921U (zh) * 1979-07-02 1981-01-28
JPS5963227A (ja) * 1982-10-04 1984-04-10 Yanmar Diesel Engine Co Ltd 農用トラクタにおけるフロントpto装置
US4610175A (en) * 1984-02-06 1986-09-09 Dana Corporation Power takeoff assembly
KR930008957B1 (ko) * 1991-03-11 1993-09-17 금성전선 주식회사 농용트랙터의 트랜스미션
JPH07232570A (ja) 1994-02-23 1995-09-05 Iseki & Co Ltd トラクタのptoクラッチ
JP3795104B2 (ja) * 1995-07-21 2006-07-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発電装置
JP3611379B2 (ja) * 1995-10-20 2005-01-19 株式会社クボタ 農用トラクタ
US5947218A (en) * 1996-07-08 1999-09-07 Kanzaki Kobyukoki Mfg. Co., Ltd. Power take-off transmission for a working vehicle
JPH10217784A (ja) 1997-02-07 1998-08-18 Kanzaki Kokyukoki Mfg Co Ltd トラクタの動力取出し装置
JP2001018671A (ja) * 1999-07-08 2001-01-23 Kanzaki Kokyukoki Mfg Co Ltd トラクタの動力取出し装置
KR20030044002A (ko) * 2000-10-20 2003-06-02 얀마-노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차량용 동력전달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634757B1 (en) 2011-11-16
EP1634757A4 (en) 2007-04-04
US7325635B2 (en) 2008-02-05
EP1634757A1 (en) 2006-03-15
AU2003255137A1 (en) 2004-12-13
US20060254836A1 (en) 2006-11-16
JP2004345474A (ja) 2004-12-09
JP4153363B2 (ja) 2008-09-24
KR20060022661A (ko) 2006-03-10
CN100351115C (zh) 2007-11-28
WO2004103758A1 (ja) 2004-12-02
KR101009738B1 (ko) 2011-0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714893Y (zh) 传动装置
CN1273001C (zh) 步行式的工作机
CN1176277C (zh) 作业机械的显示装置
CN1426513A (zh) 离合器组
CN1932260A (zh) 发动机
CN1626851A (zh) 双离合器变速装置
CN1646832A (zh) 发动机
CN101063478A (zh) 多级变速行星齿轮系
CN1918774A (zh) 旋转电机及电动车辆
CN1940344A (zh) 减速器、减速器的制造方法、滚子轴承以及曲轴的制造方法
CN1907804A (zh) 用于自行车变速器的控制缆绳的驱动方法和装置
CN1626852A (zh) 双离合器变速装置
CN1500048A (zh) 履带拖拉机
CN1247394C (zh) 汽车离合器
CN1815051A (zh) 齿轮式变速器的控制装置以及控制方法
CN1613699A (zh) 输出轴部件、电动机设备及雨刷电动机设备
CN1809661A (zh) 洗衣机
CN1654859A (zh) 用于变速器的操作装置
CN1654263A (zh) 自行车用变速器外壳
CN100351115C (zh) 拖拉机
CN1751555A (zh) 水田作业车
CN1771147A (zh) 拖拉机
CN1854560A (zh) 用于牵引车的变速器
CN1127025A (zh) 特别适用于机动车辆的用于摩擦离合器的固定盘
CN1771146A (zh) 拖拉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1128

Termination date: 2016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