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54263A - 自行车用变速器外壳 - Google Patents
自行车用变速器外壳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654263A CN1654263A CNA2005100057918A CN200510005791A CN1654263A CN 1654263 A CN1654263 A CN 1654263A CN A2005100057918 A CNA2005100057918 A CN A2005100057918A CN 200510005791 A CN200510005791 A CN 200510005791A CN 1654263 A CN1654263 A CN 165426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ain
- speed
- mentioned
- bicycle
- chain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0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 B62M9/06—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2—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being laterally shiftable, e.g. using a rear derailleur
- B62M9/121—Rear derailleurs
- B62M9/128—Accessories, e.g. protect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11/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interengaging toothed wheels or frictionally-engaging wheels
- B62M11/0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interengaging toothed wheels or frictionally-engaging wheels of changeable ratio
- B62M11/1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interengaging toothed wheels or frictionally-engaging wheels of changeable ratio with planetary gears
- B62M11/145—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interengaging toothed wheels or frictionally-engaging wheels of changeable ratio with planetary gears built in, or adjacent to, the bottom bracke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6/00—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with additional source of power, e.g. combustion engine or electric motor
- B62M6/40—Rider propelled cycles with auxiliary electric motor
- B62M6/55—Rider propelled cycles with auxiliary electric motor power-driven at crank shafts part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74/00—Machine element or mechanism
- Y10T74/21—Elements
- Y10T74/2186—Gear cas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evi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By Means Of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密封自行车的变速器本体强度高、刚性好,并且轻量的结构简单的自行车用变速器外壳。一种自行车用变速器外壳,自行车的变速器本体被外壳(20)覆盖,多个变速器轴被该外壳支撑,其特征在于,该变速器外壳(20)由支撑上述多个变速器轴的轴部的铝或轻合金等的轻金属制加强部件(22)和密封上述变速器本体、被一体铺设在该轻金属制加强部件(22)内面的纤维强化塑料制罩部件(21)构成,上述轻金属制加强部件(22)具有支撑上述多个变速器轴所需的强度,并且,上述纤维强化塑料制罩部件(21)具有刚性,该刚性是从阻止上述整个外壳变形所需的刚性中减去从上述轻金属制加强部件(21)得到的刚性的剩余刚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密封自行车变速器本体的自行车用变速器外壳。
背景技术
在特开2001-180565号公报上记载有将在车宽方向被左右分割成三部分的树脂制本体70和护罩70L、70R被相互一体结合的变速器外壳,用该变速器外壳密封变速器本体。
并且,曲轴101、传动轴116和输出轴47被可自由旋转地枢轴支承在上述变速器外壳上。
在上述变速器外壳中,为了承受作用于曲轴101和传动轴116的轴间力,在成形外壳时,金属制加强部105被一体铸入树脂制外壳本体70内。
【专利文献】特开2001-180565号公报(图3)
但是,在上述公报中记载的变速器外壳中,没有形成考虑到变速器外壳整体的强度、刚性的树脂和加强部件的构成比率,没有特别意识到最合适于轻量化的各种构成。另外,除曲轴、传动轴和输出轴以外,具有拨链器轴或变速轴等多种变速器轴的变速器外壳的情况下,需要在整个变速器外壳上一体铸入金属制加强部件,变速器外壳的自重必然增大,同时,构造复杂化,因此,更希望考虑上述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消除上述缺点。
发明内容
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是一种自行车用变速器外壳,自行车的变速器本体被外壳覆盖,多个变速器轴被该外壳支撑,其特征在于,该变速器外壳由支撑上述多个变速器轴的轴部的铝或轻合金等的轻金属制加强部件和密封上述变速器本体、被一体铺设在该轻金属制加强部件内面的纤维强化塑料制罩部件构成,上述轻金属制加强部件具有支撑上述多个变速器轴所需的强度,并且,上述纤维强化塑料制罩部件具有以下刚性,该刚性是从阻止上述整个外壳变形所需的刚性中减去从上述轻金属制加强部件得到的刚性的剩余刚性。
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的特征是,上述纤维强化塑料制罩部件的厚度被设定在0.7~1.5mm的范围,并且,上述轻金属制加强部件的至少一部分被设定成厚于该罩部件。
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的特征是,上述变速器外壳以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部为界被左右一分为二,在上述变速器外壳的外周部多处,被用螺栓、螺母等螺丝部件相互结合成一体,并且,在该多处内的所需的几处上被与自行车车体结合。
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的特征是,在上述被左右一分为二的变速器外壳上的纤维强化塑料制罩部件的外周边缘内面的整个周长上,充满纤维强化塑料制带状体,密封部件被嵌装在由上述被左右一分为二的变速器外壳的任何一侧的变速器外壳上的纤维强化塑料制罩部件的外周缘部和上述纤维强化塑料制带状体的外周缘部形成的槽部,上述被左右一分为二的变速器外壳的另一侧的变速器外壳上的纤维强化塑料制罩部件的外周缘部与上述密封部件接触。
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中,可靠地固定和支撑上述多个变速器轴的必要的强度利用上述轻金属制加强部件得到的同时,阻止上述整个外壳变形所需要的刚性利用被一体铺设在该轻金属制加强部件内面的纤维强化塑料制罩部件得到,因此,变速器本体被密封,轻量并且高强度、高刚性的变速器外壳可以被低成本、容易地制造。
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中,通过改变上述纤维强化塑料制罩部件的厚度,变速器外壳上可以得到必要的刚性,并且,通过改变上述轻金属制加强部件的厚度,可以得到可靠地固定和支撑多个变速器轴的必要的强度,并且,对应自行车的车型、行驶条件、可以以最合适的比例准确设定上述变速器外壳的刚性和强度。
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中,上述变速器外壳通过卸下螺丝部件就可以容易地从自行车车体上卸下,并且可以左右分解,可以简单地进行变速器的保养、检查。
在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中,通过上述密封部件,变速器外壳内可以被完全密封,通过上述被左右一分为二的纤维强化塑料制罩部件的外周缘部的相互接触,可以更加提高变速器外壳的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自行车的左侧面概略图。
图2是左侧外壳的左侧视图。
图3是右侧外壳的右侧视图。
图4是卸去变速装置T的右护罩的一部分、看内部的右侧视图。
图5是在图4的V-V线上切断的剖视图。
图6是在图4的VI-VI线上切断的剖视图。
图7是在图4的VII-VII线上切断的剖视图。
图8是在图4的VIII-VIII线上切断的剖视图。
图9是拨链器轴的部分主要部位放大的剖视图。
图10是在图9的XX线上切断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钢丝绳引导部件安装状态的图8的XI向视图。
图12是在图4的XII-XII线上切断的剖视图。
图13是在其他状态下的图4的XIII-XIII线上切断的剖视图。
图14是在图4的XIV-XIV线上切断的剖视图。
图15是上述第二拨链器轴臂84的右视图。
图16是图15的XVI-XVI剖视图。
图17是上述驱动链轮移动限制部件121的右视图。
图18是图17的XVIII-XVIII剖视图。
图19是表示只与变速器外壳内的变速链条定位有关的部件的右侧视图。
图20是上述链条引导部件130的侧视图。
图21是链条引导部件130的俯视图。
图22是左加强部件的外侧视图。
图23是右加强部件的外侧视图。
图24是图22的XXIV-XXIV的剖视图。
图25是图23的XXV-XXV的剖视图。
图26是左护罩的内侧视图。
图27是右护罩的内侧视图。
图28是图26的XXVIII-XXVIII的剖视图。
图29是图26的XXIX-XXIX的剖视图。
图30是图27的XXX-XXX的剖视图。
图31是图27的XXXI-XXXI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就图1至图21所示的本发明的变速装置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是使用本发明的变速装置的自行车B的左侧视图。该自行车是速降用的自行车,通过在未经铺设的赛道上下降来计时的竞技中使用,该赛道为将高速转弯或跳跃区设置在林道等的赛道。
自行车B的车体车架F具有左右一对主车架2、向下管3和鞍形车架4,左右一对主车架2从头管1向后斜下方延伸;向下管3从两主车架2的前端部起,在其下方向后斜下方延伸;鞍形车架4从各主车架2的中央部向后方延伸。
支撑座子6的上述鞍形车架4被安装在与主车架2之间,被支柱4a支撑。
上述头管1可以掌握方向地支撑左右一对前叉5,在前叉5的下端部前轮Wf被轴支撑。
另外,由于在该说明书中「上下」、「前后」以及「左右」是以自行车为基准,因此分别与自行车的「上下」、「前后」以及「左右」一致。另外,侧视是指从左右方向看。
在图1中所示的设置在左右主车架2的后部的枢轴7上,如图5所示,与该左右一对的主车架2的各内侧面邻接、左右一对的摇臂8的前端部被可以摇动地轴支承,在该摇臂8的后端部上,后轮Wr位于该左右一对的摇臂8之间,通过车轴9被轴支承。
左右一对的摇臂8由于通过具有压缩弹簧和减震器的悬挂10与左右一对的主车架2连接,因此可以以枢轴7为中心向上下方向摇动。
曲轴11和传动装置被安装在自行车B上,传动装置包括向变速装置T和向后轮Wr的驱动力传送装置。
并且,如图1所示,在车体车架F的下部,在两个主车架2的后部与向下管3的后部之间,设置有曲轴11和变速装置T,在自行车B的右侧,驱动力传送装置被设置在车身横向中心线的右侧,驱动力传送装置由将驱动力从变速装置T向后轮Wr传送的装置,即后轮驱动链轮15、后轮从动链轮16以及挂在两链轮上的环形的后轮驱动链条17构成。
如图2、图3、图5所示,上述变速装置T的外壳20是将左右对开的左外壳20L和右外壳20R合体构成,左右外壳20L、20R的外侧视图如图2和图3所示。
左右外壳20L、20R是由包括各个内部装置的CFRP(碳纤维强化塑料)制的左护罩21L和右护罩21R以及从该左右护罩21L、21R的外侧对其进行加强的铝合金制的左加强部件22L和右加强部件22R构成,左护罩21L与左加强部件22L,右护罩21R与右加强部件22R分别粘接。
如图8所示,左右外壳护罩21L、21R是在其接合部通过密封部件31被面对面,通过螺栓32、33被夹紧、一体化,螺栓32、33被安装在夹住左右护罩21L、21R的左右加强部件22L、22R的外周突出部的螺栓孔23L、23R、24L、24R上。
如图2、图3以及图1所示,左右各三个螺栓孔23L、23R是通过螺栓32安装,左右加强部件22L、22R被合体紧固,另外的左右各三个螺栓孔24L、24R中,前方的两个螺栓孔24L、24R通过螺栓33安装被一起紧固在向下管3的下端,后方的一个螺栓孔24L、24R通过螺栓安装被一起紧固在主车架2的下端。
即该螺栓孔24L、24R通过螺栓33安装进行上述左右护罩20L、20R的紧固,并且,兼有将变速装置T安装到车辆的主车架2以及向下管3上的作用。
如图5所示,在外壳20的左右加强部件22L、22R的下部上,曲轴轴承孔25L、25R被穿透设置,上述曲轴11向左右方向贯通该曲轴轴承孔25L、25R,贯通上述枢轴7的枢轴轴承孔26L、26R被穿透设置在其上方位置。
另外,如图2所示,在上部,后述的拨链器轴81的拨链器轴承孔27L和从同轴承孔27L起的规定距离上的观察孔28L被穿透设置在左加强部件22L上,在上部,与上述拨链器轴承孔27L相对、拨链器轴承孔27R和从同拨链器轴承孔27L起的规定距离上的观察孔28R被穿透设置在右加强部件22R上,并且,在前部,输出轴承孔29被穿透设置。
另外,上述观察孔28L、28R不在相互相对的位置,而以拨链器轴承孔27L、27R为中心位于规定的旋转角度位置,其内径比后述的导轮支撑轴87稍大,容易目视导轮支撑轴87,另外,比导轮86的外径小得多,不使其过大可以确保外壳20的刚性。
另外,如图3所示,在右加强部件22R的拨链器轴承孔27R的附近形成止动螺栓孔30。
上述的左右加强部件22L、22R被与左右护罩21L、21R重合,被螺栓32、33紧固,构成变速装置T的外壳20,并且被悬架在车体车架F上。
如图5所示,作为踏板式曲轴的曲轴11是,在贯通外壳20左右的曲轴轴承孔25L、25R、向外壳20的外侧突出的左右端部上,一对曲轴臂12被分别嵌接着基端部地设置,如图1所示,踏板39被可以转动地安装在曲轴臂12的顶端。
如图1和图5所示,螺栓状的枢轴7贯通枢轴轴套2b的贯通孔2c和轴瓦13延伸,枢轴轴套2b的贯通孔2c形成在主车架2的后部2a上,轴瓦13被嵌合在外壳20的左右加强部件22L、22R上的枢轴轴承孔26L、26R上,通过拧接在螺栓状的枢轴7的顶端的螺母34被固定在主车架2的后部,各摇臂8在外壳20的左右的外侧方,在外壳20和各主车架2的后部之间,通过轴环18和轴承19被可以摆动地支撑在枢轴7上。
图4是去掉变速装置T的右外壳20R的一部分看内部的右侧视图,图6是图4的VI-VI剖面展开图,表示与曲轴11和输出轴14关联的部分。
被收存在外壳20内、从右外壳20R的输出轴承孔29向外部突出的输出轴14的右端部上嵌接有后轮驱动链轮15。
如图1所示,后轮驱动链条17被悬挂在后轮驱动链轮15和设置在后轮Wr上的后轮从动链轮16之间。
在此,后轮驱动链轮15、后轮从动链轮16和后轮驱动链条17构成驱动作为车辆驱动轮的后轮Wr的上述驱动力传送装置。
并且,输出轴14与后轮Wr总是连动,向前进方向P和后退方向Q连动旋转。
图8是图4的VIII-VIII剖面展开图,表示与导轮支承轴87和拨链器轴81关联的部分。
在图4、图5、图6、图8中,变速装置T具有被收存在外壳20内的变速装置M1和变速切换装置M2。
变速装置M1主要由图5、图6所示的与曲轴11和输出轴14关联的部分构成,变速切换装置M2主要由图8的上部所示的与拨链器轴81关联的部分构成。
该变速切换装置M2向变速装置M1起作用,将变速装置M1向所希望的变速位置进行切换。
变速装置M1具有图7所示的单向离合器42、图6所示的滑动装置S、驱动链轮体40、变速链轮体50、环形变速链条58以及输出轴14。
变速链轮体50是将多个链轮51~57从左侧向右侧、以从大到小的顺序、隔开间隔地多层重叠、与输出轴14花键结合。
如图5所示,曲轴11是通过被嵌接在外壳20的左右加强部件22L、22R的曲轴孔25L、25R上的左右一对的轴承48、被可自由旋转地支撑在外壳20上,曲轴臂12被一体嵌接在该曲轴11的两端,如图1所示,踏板39被枢轴固定在曲轴臂12的顶端,通过坐在座子6上的无图示的骑车者的脚,曲轴11被向前进方向旋转驱动。
在图6中,在曲轴11上,驱动链轮体40被设置在两轴承48之间,驱动链轮体40的驱动链轮41通过与曲轴11同轴设置的单向离合器42和滑动装置S,被安装在曲轴11上,被曲轴11旋转驱动。
如图6和图7所示,单向离合器42由离合器内部42a、离合器外部42b、多个棘爪42c和弹性环42d构成,离合器内部42a由曲轴11的一部分的外周部自身构成;离合器外部42b由后述的内筒44的一部分构成;多个棘爪42c与离合器外部42b内周的结合部结合;弹性环42d被安装在离合器内部42a上,使棘爪42c的顶端向离合器外部42b的内周面的凹部结合地加力。
通过单向离合器42的作用,只在骑车者踩下踏板39、向使车辆前进的前进方向P旋转曲轴11时,曲轴11的旋转力被传送到驱动链轮41上,并且,在车辆行进中,骑车者停止踩踏板38,驱动链轮41向前进方向P旋转的情况下,即,对于驱动链轮41,曲轴11相对地向后退方向Q旋转的情况下,从驱动链轮41向曲轴11的旋转力被切断。
在图6中,在单向离合器42和驱动链轮41之间,使驱动链轮41相对曲轴11可以向曲轴轴线方向移动,并且设置与单向离合器42的离合器外部42b一体旋转的滑动装置S。
滑动装置S由内筒44、外筒45和球形花键装置46构成。
内筒44是其右端构成离合器外部42b,并且通过一对滚针轴承43被可以旋转地支撑在曲轴11的外周上的筒,外筒45是被设置在直径方向外方的筒。
球形花键装置46是被设置在内筒44的外周面和外筒45的内周面之间的、使用球的花键结合装置。驱动链轮41和驱动链轮移动限制部件121通过贯通外筒45、驱动链轮41和驱动链轮移动限制部件121的各铆钉孔122、123、124被铆接的铆钉125,与外筒45一体结合,外筒45、驱动链轮41和驱动链轮移动限制部件121沿着曲轴11成为一体地移动,并且相对外壳2旋转。
导链47通过铆钉49被一体安装在驱动链轮41的外周部。
如图5和图6所示,使滑动装置S和驱动链轮41一体地旋转,并且使驱动链轮41和外筒45相对内筒44在曲轴轴线方向可以移动的球形花键装置46是在内筒44的外周面和外筒45的内周面上,由多对半圆形剖面的收容槽46a、46b和由多个球46c形成的球列构成,收容槽46a、46b在直径方向上相互相对,并且向曲轴方向定向,多个球46c跨在各对收容槽上、被可以旋转地收容,并且,在周方向上与内筒44和外筒45结合。为了规定驱动链轮41和外筒45的移动范围,并且防止球46c的脱落,在内筒44和外筒45的两端部设止动器44a、44b、45a、45b。
如图6、图12以及图13所示,输出轴14通过被分别保持在外壳20的左右加强部件22L、22R上的左右一对轴承48,被可以旋转地支撑。
在输出轴14的左右轴承48之间,由变速链轮构成的变速用多级变速链轮体50被安装在输出轴14上,一直与输出轴14一体旋转。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多级变速链轮体50是由不同外径的7种变速用的变速链轮51~57构成的链轮体。
7个变速链轮51~57从具有最小外径的7速(最高速)用的变速链轮57到具有最大外径的1速(最低速)用的变速链轮51,从右侧到左侧依次形成低速地排列在输出轴轴线方向,在输出轴14的外周面上,被花键结合、被与输出轴14连接。
变速链条58被悬挂在驱动链轮体40与变速链轮体50上,通过该变速链条58,在曲轴11和输出轴14之间旋转被传送。
后述的变速切换装置M2是通过在一群的变速链轮51~57之间切换变速链条进行变速的装置。即变速切换装置M2是通过变速切换装置M2从变速链轮51~57中选择的一个变速链轮与上述驱动链轮41之间切换变速链条58地作用。
并且,输出轴14以变速比通过曲轴11被旋转驱动,变速比是由上述变速链轮51~57与驱动链轮41的齿数比来决定。
并且,输出轴14的动力通过设置在外壳20的右侧外部的后轮驱动链轮15、后轮驱动链条17和后轮从动链轮16(参照图1)被向后轮Wr传送。
图8是图4的沿VIII-VIII线的剖视图,表示与以变速装置M2为主的拨链器轴81关联的部分,图12是图4的沿XII-XII线的剖面展开图,在该剖视图上加上输出轴14的剖视图的剖面展开图,图13是表示其他的状态。
在图1、图8和图12中,被变速操作装置60操作的变速切换装置M2具有拨链器80和张紧器100,拨链器80具有导轮86,张紧器100具有张紧器轮105。
并且,如图4所示,变速链条58被缠绕在驱动链轮41和上述变速链轮51~57上,进而在人力行驶时被缠绕在导轮86和张紧器轮105上,导轮86和张紧器轮105被设置在变速链条58松弛的一侧。
图1所示的变速操作装置60具有变速操作部件61、钢丝绳62和外管63(参照图1、图8),变速操作部件61由骑车者进行操作的变速杆等构成;钢丝绳62是为了将变速操作部件61的动作向拨链器80传送而与变速操作部件61和拨链器80连接;外管63覆盖钢丝绳62。
在图8中,拨链器80具有拨链器轴81、拨链器臂82、导轮86、压缩螺旋弹簧91、操作元件的操作销钉65和平衡弹簧92,拨链器轴81被可以旋转地支撑在外壳20的上方前部;拨链器臂82是基端部被嵌合支撑在拨链器轴81上,可以旋转和在轴线方向移动;导轮86被可以旋转地支撑在拨链器臂82的顶端部;压缩螺旋弹簧91将拨链器臂82沿着拨链器轴81向右方挤压;操作元件的操作销钉65是对应变速操作装置60的变速操作,将拨链器臂82相对拨链器轴81移动;平衡弹簧92由受扭螺旋弹簧形成,该受扭螺旋弹簧抵抗通过张紧器轮105施加的变速链条58的张力、将拨链器臂82向着输出轴14方向9(参照图4)的旋转方向加力。
如图5、图12和图13所示,拨链器轴81被可自由旋转地支撑在外壳20上,其中心线与变速链轮体50的旋转中心线平行,导轮86被可自由旋转地支撑在拨链器臂82上,其旋转中心线与变速链轮体50的旋转中心线平行。
特别是如图8所示,拨链器轴81的左端部通过轴承盖68被可以旋转地支撑在左加强部件22L上,轴承盖68被嵌装在左加强部件22L的拨链器轴承孔27L上,拨链器轴81的右端部被嵌合在右加强部件22R的拨链器轴承孔27R上,被可以旋转地支撑在右加强部件22R上。
另外,右加强部件22R的拨链器轴承孔27R的开口通过盖69从外侧嵌入被塞住。
轴承盖68被从内侧向左加强部件22L的拨链器轴承孔27L嵌入,凸缘部68a与拨链器轴承孔27L的内侧的阶梯部嵌合,并且,通过将定位环98嵌在轴承盖68的左端外周面的环状槽上、被定位安装,贯通该轴承盖68、被可自由旋转地轴支撑的拨链器轴81通过定位环98与垫圈94的接触,向右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垫圈94被嵌合在拨链器轴81突出的端部外周面上,定位环98被嵌在形成在外周面的环状槽上,拨链器轴81向左方向的移动被嵌合在拨链器轴81的内侧外周面阶梯部的垫圈93限制。
因此,拨链器轴81是其旋转被允许,但是轴方向的移动被限制。
如图8所示,卷在拨链器轴81的外周的平衡弹簧92其一端的右端92a被固定在沿着拨链器轴81的垫圈93的位置,另一端的左端92b被固定在轴承盖68上。
即轴承盖68和拨链器轴81之间,在相互相对的旋转方向上安装有作为受扭螺旋弹簧的平衡弹簧92。
如图8和图9所示,在该圆筒状的拨链器轴81的筒壁上,中心轴对称地形成一对向轴方向螺旋状地缓和倾斜的螺旋导向孔81a、81a,如图10所示,设置在贯通两个导向孔81a、81a的操作销钉65上的滚对66、66被分别滚动自如地嵌合在导向孔81a、81a内。
如图9和图10所示,外径为6mm、内径为3mm的环状滚66被可自由旋转地轴支承在直径为3mm的操作销钉65上,该滚66被嵌合在该导向孔81a内,可以在宽6mm多的导向孔81a内滚动。
导向孔81a的螺旋角度(相对与拨链器轴81的中心轴线平行的母线的倾斜角度)约为40度,如果操作销钉65向导向孔81a内移动,操作销钉65和滚66使拨链器轴81旋转地作用,其力量使平衡弹簧90约扭转10度,因此通过滚66被间接地嵌合在导向孔81a上的操作销钉65与拨链器臂82一起可以在30°的范围内旋转。
如图10所示,操作销钉65从滚对66、66进一步向外侧伸出,其两端被嵌接在拨链器臂82上的第二拨链器臂84的基端部84a上,该拨链器臂82贯通拨链器轴81、被旋转以及轴方向移动自如地轴支承。
连接钩67固定U字型端部、被安装在位于该滚对66、66中间的操作销钉65的中央部。
钢丝绳62的顶端与连接钩67的一端连接,该顶端从覆盖在拨链器轴81的左端开口上的导向盖64的中央的拨链器轴81的中心线上的小孔向拨链器轴81内插入。
如上所述,将钢丝绳62与操作销钉65连接的组装步骤如图8所示,将钢丝绳62从导向盖64的中央小孔插入拨链器轴81内,通过操作销钉65的中央部(滚66、66间),使顶端从右方的拨链器轴承孔27R的开口突出,将连接钩67与其顶端连接。
并且,拉住从钢丝绳62从导向盖64伸出的部分,将钢丝绳62向左方拉,将与钢丝绳62连接的连接钩67向拨链器轴81内拽入,通过将连接钩67的U字型端部固定在操作销钉65的中央部,完成上述组装装置。
另外,组装后,将盖子69嵌入右加强部件22R的拨链器轴承孔27R的开口封闭。
如图8、图11所示,轴承盖68的外侧面上,在偏向一方的位置上,一对支撑轴承架68b、68b相对地突出,在该支撑轴承架68b、68b上,导滚71被可自由旋转地轴支承在贯通两侧部支撑的支承轴70的中央,上述拨链器轴81的中心轴线成为导滚71的外周圆的切线。
该钢丝绳道部件72被覆盖该支撑轴承架68b、68b和上述导向盖64的周围地安装。
如图11所示,钢丝绳道部件72是从外侧夹住支撑轴承架68b、68b的侧壁72a、72a的下端、在连接部72b连接,侧壁72a、72a与连接部72b三边的一个端面成为与轴承盖68的接合面,如图8所示,侧壁72a、72a的上部一面离开接合面、一面向上方伸出连接,形成钢丝绳道部72c,导向孔72d向着斜上方被向钢丝绳道部72c穿孔。
大径的外管63的端部被嵌入导向孔72d的上半部,下半部是小径,贯通钢丝绳62(参照图8)。
该钢丝绳道部件72在与上述支撑轴承架68b、68b的轴支承部同轴的侧壁72a、72a的位置上具有轴孔,夹住支撑轴承架68b、68b地嵌插在两侧壁72a、72a间,将接合面对着轴承盖68的外侧面,向支撑轴承架68b、68b插入导滚71,从外侧将支承轴70贯通侧壁72a、支撑轴承架68b和导滚71,将钢丝绳道部件72安装在轴承盖68上的同时轴支承导滚71。
如图8所示,拨链器臂82由第一拨链器臂83和第二拨链器臂84构成,第一、第二拨链器臂83、84的基端部83a、84a被并排压入圆筒状的滑动部件85的外周,该滑动部件85可以滑动地嵌合在拨链器轴81的外周,在中心轴线方向平移及旋转,第一拨链器臂83的顶端部83b与在第二拨链器臂84顶端的扁平圆筒部84c形成的轴衬部84b将圆筒状的轴环89夹在中间,通过作为螺栓的导轮支承轴87与螺母88的拧合被紧固、结合成一体。
如图8、图15和图16所示,从第二拨链器臂84顶端的扁平圆筒部84c的外周部再向顶端,形成有弯曲成半圆弧状的驱动链轮移动限制部件120,驱动链轮移动限制部件120在拨链器轴81的周围与拨链器臂84成为一体,如图4所示,可以在离输出轴14最近的位置(实线表示)和最远的位置(双点划线)之间旋转。
并且,如图4的双点划线所示,驱动链轮移动限制部件120在位于离输出轴14最近的位置的状态下,驱动链轮移动限制部件120被形成以下形状,即在外壳20内,驱动链轮移动限制部件120的略半圆弧状臂的内侧中央位于贯通左右的外壳20L、20R的枢轴7上的形状,即略半圆弧状臂的弯曲半径与拨链器80的导轮86的半径大致等值的形状。
如图12、图13所示,张紧器100的张紧器臂101的圆筒基部104被可以旋转地支撑在贯通导轮支承轴87的轴环89的外周上,第一、第二张紧器臂102、103从该圆筒基部104的两端部伸出。
如图8所示,导轮86通过滚针轴承90被可自由旋转地轴支承在该圆筒基部104的外周。
另外,如图10所示,贯通上述拨链器轴81的一对导向孔81a、81a的操作销钉65比两滚66、66更向外侧伸出,贯通滑动部件85,将其两端嵌接在拨链器臂84的基端部84a。
另外,上述压缩螺旋弹簧91被安装于轴承盖68和第一拨链器臂83的基端部83a之间,使第一、第二拨链器臂83、84向右方向加力。
如图12和图13所示,张紧器100具有张紧器臂101、张紧器轮105和张紧器弹簧106,张紧器臂101将圆筒基部104轴支承在导轮支承轴87上;张紧器轮105被轴支承在张紧器臂101的顶端;张紧器弹簧106对张紧器臂101相对链轮换挡臂82摆动加力。
张紧器臂101由第一、第二张紧器臂102、103构成,在该第一、第二张紧器臂102、103的顶端部间夹住轴承107的内圈,作为螺栓的张紧器轮支承轴108贯通、与螺母109拧合紧固,张紧器轮105被嵌接在轴承107的外圈上,以张紧器轮支承轴108为中心被可自由旋转地轴支承。
另外,参照图4和图8,在第一、第二张紧器臂102、103的基部附近具有突出部102a、103a,轴环110被安装于两突出部102a、103a之间,通过螺栓111和螺母112的拧合,突出部102a、103a被相互一体连接。
如图4和图5所示,变速链条58被缠绕在通过单向离合器42和滑动装置S被轴支承在曲轴11上的驱动链轮41上后,在图4中被顺时针缠绕,被顺时针缠绕在张紧器轮105上,通过螺栓111和导轮86之间,被逆时针缠绕在导轮86上,然后,被缠绕在变速链轮51~57中的任何一个上、返回缠绕在驱动链轮41上。
如图12所示,由受扭螺旋弹簧构成的张紧器弹簧106包围着中心轴衬部84b地被收存在第二拨链器臂84顶端的扁平圆筒部84c上,其一端部106a被固定在第二拨链器臂84上,其另一端部106b被固定在第二张紧器臂103上,通过其弹力,将张紧器臂101在图4中以摆动中心轴的导轮支承轴87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加力,挤压张紧器轮105,向变速链条58施加大小适度的张力,防止变速链条58的松弛。
由于该张紧器弹簧106的弹力的反作用力,在图4中,在具有导轮86的链轮换挡臂82上,产生向输出轴14接近的逆时针方向的转矩。
安装在上述轴承盖68和拨链器轴81之间的作为受扭螺旋弹簧的平衡弹簧92通过拨链器轴81的导向孔81a、81a与操作销钉65的结合,向链轮换挡臂82施加转矩,因此,在图4中,向拨链器轴81施加平衡转矩,该平衡转矩与产生于上述张紧器弹簧106的弹力的反作用力的逆时针方向的转矩平衡,即,使具有导轮86的链轮换挡臂82离开输出轴14的顺时针方向的平衡转矩。
这样,对应变速操作装置M2上的变速操作,张紧器弹簧106的弹力对应平衡弹簧92的弹力增减而增减,可以将施加在变速链条58上的张力保持在最合适的值,可以在外径不同的变速链轮51~57之间进行变速链条58的切换,平衡弹簧92的弹力是随着链轮换挡臂82和导轮86的轴方向的移动、以及随着在拨链器轴81的周围旋转时,链轮换挡臂82的轴方向移动并且链轮换挡臂82的摆动而变化。
参照图8和图11,构成左加强部件22L的拨链器轴承孔27L的圆筒部22t下部的一部分被切开,轴承盖68的外周的一部分露出,沿着圆筒部22被切开的开口端面,螺丝安装轴衬22b被膨胀形成,在与该螺丝安装轴衬22b的端面相对、轴承盖68的露出的外周面上形成有突起68c,被向与拨链器轴81直交方向拧入的调整螺栓73贯通螺丝安装轴衬22b,调整螺栓73的顶端与轴承盖68的膨胀68c接触。
由于转矩通过平衡弹簧92向轴承盖68作用,该转矩是变速链条58的张力产生的向拨链器轴81作用的转矩,因此,轴承盖68的突起68c总是被向调整螺栓73的顶端挤压。
另外,螺母74被拧合在调整螺栓73上,拨链器轴81的旋转角度被调整后,螺母74被拧合、与螺丝安装轴衬22b接触,调整螺栓73被固定。
另外,如图8所示,螺旋弹簧76被安装在止动螺栓75的头部与止动螺栓孔30的开口端之间,止动螺栓75通过螺旋弹簧76的弹力被向右方向加力,通过止动螺栓75的螺丝和右加强部件22R的螺母的摩擦力的增大,止动螺栓75被固定。
参照图4、图12和图13,就导轮86的切换移动范围和在该切换移动范围内的导轮86移动路径进行说明,导轮86的切换移动范围是为了使被导轮86引导的变速链条58可以向各变速链轮51~57进行切换。
通过变速操作装置60的变速操作进行的导轮86的上述切换移动范围被规定在第一位置(参照图12)和第二位置(参照图13),第一位置是通过压缩螺旋弹簧91的弹力,拨链器臂82与止动螺栓75接触的位置,第二位置是操作销钉65使拨链器臂82向左方移动,拨链器臂82与作为止动器的垫圈93接触的位置。
在上述切换移动范围中,拨链器轴81的轴线方向范围是导轮86被设定成可以位于以下位置,即与位于变速链轮体50的轴线的两端部的变速链轮的最小外径的变速链轮57和最大外径的变速链轮51同轴线方向的位置,在此,通过上述第一位置上的止动螺栓75的位置和上述第二位置上的垫圈93的位置决定。
一方面,拨链器轴周围的旋转移动范围是,导轮86被设定成位于以下位置(参照图4),即对应最小外径的变速链轮57和最大外径的变速链轮51,从变速链轮57、51起在直径方向上、在外方隔开规定距离的位置。
拨链器轴81为了一方面可以相对外壳20旋转,一方面在轴线方向的移动被阻止的状态下被支撑,拨链器轴81的移动范围是通过缓和倾斜的螺旋状的导向孔81a的形状、转矩Ta和平衡转矩Tb在平衡时的平衡位置,确定拨链器轴81的旋转位置,转矩Ta是通过向拨链器臂82作用的张紧器弹簧106的弹力,经过操作销钉65向拨链器轴81作用;平衡转矩Tb是由平衡弹簧92的弹力产生、向拨链器轴81作用。
因此,考虑到上述转矩的平衡,拨链器轴81的螺旋状导向孔81a的形状被事先设计成与对应变速链轮51~57的轴方向的各位置对应、使拨链器臂82向各个规定的旋转位置旋转。
但是,在组装后,由于在平衡弹簧92的两端结合部有差异,平衡弹簧92的初期负荷与规定值不一致,因此需要进行初期调整,以下就调整方法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在上述左外壳20L上穿孔的观察孔28L被设置在以下位置(参照图4的双点划线),即拨链器臂82位于对应最大外径的1速用(变速比最小)的变速链轮51的轴方向位置,正确地位于所需的旋转位置上时、使观察孔28L的中心轴与导轮86的导轮支承轴87在同轴上一致的位置。
因此,如果将拨链器臂82的轴方向位置和旋转位置设定成规定的关系,则进行变速操作装置60的变速操作部件61的操作、将变速比设定成最小时,观察左外壳20L的观察孔28L时应该可以看到支承轴87。
如上所述,旋转调整螺栓73使其进退时,轴承盖68和平衡弹簧92的左端92b以拨链器轴81为中心向单向或反向旋转,平衡弹簧92被卷紧或放松、增减平衡弹簧92的初期负荷,如上所述,通过平衡弹簧92,作用于拨链器轴81的转矩Tb被改变,在与由变速链条58的张力产生、作用于拨链器轴81转矩Ta的平衡下拨链器轴81的初期旋转角度被调整,由于拨链器轴81的旋转,拨链器臂82通过操作销钉65旋转。
在此,组装后操作变速操作部件61、将变速比设定成最小,一面观察左外壳20L的观察孔28L、一面对调整螺栓73的拧合状态进行调整(参照图2)。
即对调整螺栓73进行旋转操作后,拨链器臂82与导轮支承轴87一起旋转,因此,对调整螺栓73进行旋转操作,可以一面观察观察孔28L、一面从观察孔28L看到导轮支承轴87。
结束调整后的状态如图13以及图4中的双点划线所示。
这样,由于对变速比为最小时的拨链器轴81的旋转角度进行适当的初期调整,考虑转矩的平衡、事先设计拨链器轴81的导向孔81a的形状,因此其他各变速比上的拨链器轴81的旋转角度被分别设定成各自所需的角度,可以与对应变速链轮51~57的轴方向的各位置相对应,将拨链器臂82和导轮86旋转到各自固定的旋转位置。
在该初期调整结束后,在观察孔28L中嵌入盖96进行封闭。
如上所述,对调整螺栓73进行旋转操作,可以一面观察观察孔28L、一面看到导轮支承轴87,可以将拨链器臂82的轴方向位置高精度并且简单地设定在规定位置。
以下就驱动链轮体40的滑动限制结构进行说明。图14是图4的XIV-XIV的剖面展开图,包括曲轴11和导轮支承轴87以及拨链器轴81的剖面的展开图。
图15是上述第二拨链器轴臂84的右视图,图16是图15的XVI-XVI的剖视图。如图15所示,弯曲成弓形的驱动链轮位置设定部件120从扁平圆筒部84c的外周部进一步向前方延伸,该驱动链轮位置设定部件120是限制驱动链轮41滑动移动的部件,与第二拨链器臂84一体形成。
拨链器臂82与驱动链轮位置设定部件120一起对应变速操作,在拨链器轴81的周围旋转,如图4所示,从输出轴的轴线方向右方看时,位于离输出轴最近的位置(实线位置)和最远位置(虚线表示)之间的选择位置。
驱动链轮位置设定部件120位于离输出轴14最远位置的状态下,枢轴7成为位于驱动链轮位置设定部件120的弓形的内侧中央位置的状态。
在图14的下半部,变速装置M1的驱动链轮体40被设置在曲轴11上,驱动链轮体40由单向离合器42、滑动装置S、驱动链轮41、防止变速链条脱落用的链条导轨47、限制驱动变速链轮移动的驱动变速链轮移动限制部件121构成,如上所述,上述链条导轨47通过铆钉49被安装在驱动链轮41的齿尖部两侧。
图17是上述传动链条移动限制部件121的右视图,图18是图17的XVIII-XVIII剖视图,通过贯通外筒45缘部45c的铆钉孔122、驱动链轮41的铆钉孔123以及驱动变速链轮移动限制部件121的铆钉孔124的铆钉125,驱动变速链轮移动限制部件121与驱动链轮被同心地一体设置在上述驱动链轮41的右侧上。
如图4所示,从侧面看,驱动链轮位置设定部件120位于以下位置,即从弯曲的顶端起、在弓形的大致中间部上与驱动链轮移动限制部件121重叠的位置。驱动链轮位置设定部件120的顶端被设置在连接曲轴11和拨链器80的导轮支承轴87的线的大致中间。
以下,就变速链条的定位装置进行说明。在图4中,在被悬挂在变速链轮的卷起侧和上述驱动链轮的卷入侧之间的变速链条的路径上,设置有使变速链条定位的链条引导部件130。
图19是为了表示变速链轮体50和驱动链轮41以及链条引导部件130的相互位置关系,只表示与外壳20内的变速链条定位有关的部件的右侧视图,图20是上述链条引导部件130的侧视图,图21是链条引导部件130的俯视图。上述链条引导部件130是合成树脂制,由被设置在链条路径上侧的上侧引导部131、被设置在链条路径下侧的下侧引导部132以及连接上述两引导部的上下连接部133构成。
上侧引导部131是变速链条58的上方移动限制部件,下侧引导部132是变速链条58的下方移动限制部件,通过上下连接部133,上述两部件被一体化、成为一个零件。在上下连接部133上设置有两个螺栓孔134,如图21所示,链条引导部件130通过插通该螺栓孔134的螺栓137被固定在外壳20L的左加强部件22L上。
如图4和图19所示,链条引导部件130被设置在变速链轮体50和驱动链轮41的中间,从侧面看上述上侧引导部131被设置在与多层的变速链轮体50重叠的位置。
从变速链条的移动方向看,上述上下引导部131、132的变速链条流通侧表面是平行的,形成具有变速链条58可以从上下引导部131、132之间通过的充分的宽度。
如图21所示,上侧引导部131的变速链轮体50侧的顶端形成斜的梳齿状部135。该各梳齿被插入变速链轮51~57的齿尖的间隙,切换变速链条时,变速链条58可以从变速链条58咬合的变速链轮51~57中的任何一个脱离,变速链条58被向驱动链轮41的方向放空。
如图20所示,在链条引导部件130的驱动链轮侧设置狭道部(喉部)136,使变速链条58的上下位置变狭窄。这是使变速链条通道的上下宽度变窄的部分。
(护罩的详细结构的说明)
首先就护罩21L、21R和加强部件22L、22R构成的变速装置T的外壳20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在图2至图6以外,进一步参照图22至图31,就上述外壳2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在铝合金制的加强部件22L上,如图2、图22以及图24所示,在外周部形成有与加强部件22R结合紧固用的三个螺栓孔23L,并且形成有一个向主车架2的下端安装用的螺栓孔24L和两个向向下管3的下端安装用的螺栓孔24L。
在加强部件22L的后方下部形成有曲轴11的枢轴支承用曲轴轴承孔25L,并且,为了嵌合枢轴7的枢轴轴承孔26L被形成在加强部件22L的前后略中央的上部,该枢轴7将摇臂8的前端向上下摇摆自如地枢轴支承在主车架2上,并且,在加强部件22L的靠近前方的上部形成有为了将拨链器轴81往复可自由旋转地枢轴支承的拨链器轴承孔27L,在枢轴轴承孔26L和拨链器轴承孔27L的大致中间的位置上形成观察孔28L,为了枢轴支承输出轴14的左端的输出轴枢轴支承盲孔35(点划线)形成在加强部件22L的内侧面。
另外,在加强部件22L上形成有环状加强部件220L,该环状加强部件220L与驱动链轮41的外周边缘大致同直径,驱动链轮41通过曲轴11被枢轴支承在曲轴轴承孔25L上,在被环状加强部件220L围住的圆板状部分上,多个开口部221L形成在周方向上,曲轴轴承孔25L的周边部分和环状加强部件220L被从曲轴轴承孔25L起放射状地定向的连接部222L连接。
从输出轴枢轴支承盲孔35的周边部分向曲轴轴承孔25L的环状加强部件220L、枢轴轴承孔26L、观察孔28L、拨链器轴承孔27L以及前方的两个螺栓孔24L的周边部分之间也分别形成开口部223L,输出轴枢轴支承盲孔35的周边部分与环状加强部件220L、枢轴轴承孔26L、观察孔28L、拨链器轴承孔27L以及前方的两个螺栓孔24L的周边部分被连接部224L、225L、226L、227L、228L连接,并且,观察孔28L的周边部分与拨链器轴承孔27L的周边部分被连接部229L连接,另外,在前方的两个螺栓孔24L内的上方的螺栓孔24L与输出轴枢轴支承盲孔35之间,不是形成开口部,而是形成内侧面部被挖掉的凹陷部36。
并且,如图24所示,加强部件22L从护罩21L起具有2mm厚度的厚壁,曲轴轴承孔25L、枢轴轴承孔26L、观察孔28L的周边部分被分别设定成厚度为22mm、12mm、7mm。
如图3、图23以及图25所示,在铝合金制的加强部件22R上,在外周部形成有与加强部件22L结合紧固用的三个螺栓孔23R,并且形成有一个向主车架2的下端安装用的螺栓孔24R和两个向下管3的下端安装用的螺栓孔24R。
在加强部件22R的后方下部形成有曲轴11的枢轴支承用曲轴轴承孔25R,并且,为了嵌合枢轴7的枢轴轴承孔26R被形成在加强部件22R的前后略中央的上部,该枢轴7将摇臂8的前端向上下摇摆自如地枢轴支承在主车架2上,并且,在加强部件22R的靠近前方的上部形成有为了将拨链器轴81往复可自由旋转地枢轴支承的拨链器轴承孔27R,在枢轴轴承孔26R和输出轴承孔29的大致中间的位置上形成观察孔28R,形成为了枢轴支承输出轴14的右端的输出轴承孔29。
与加强部件22L大致相同地,在加强部件22R上形成有环状加强部件220R,该环状加强部件220R与驱动链轮41的外周边缘大致同直径,驱动链轮41通过曲轴11被枢轴支承在曲轴轴承孔25R上,在被环状加强部件220R围住的圆板状部分上,多个开口部221R形成在周方向上,曲轴轴承孔25R的周边部分和环状加强部件220R被从曲轴轴承孔25R起放射状地定向的连接部222R连接。
从输出轴承孔29的周边部分向曲轴轴承孔25R的环状加强部件220R、拨链器轴承孔27R、枢轴轴承孔26R以及前方的两个螺栓孔24R的各周边部分之间也分别形成开口部223R,并且,在环状加强部件220R的周边部分和枢轴轴承孔26R的周边部分上形成开口部223R,输出轴承孔29的周边部分与环状加强部件220R、拨链器轴承孔27R、枢轴轴承孔26R以及前方的两个螺栓孔24R的周边部分被连接部224R、225R、226R、227R连接,并且,开口部223R的周边部分与枢轴轴承孔26R的周边部分被连接部228R连接,并且,枢轴轴承孔26R的周边部分和拨链器轴承孔27R的周边部分被连接部229R连接。
并且,如图25所示,加强部件22R从护罩21R起具有2mm厚度的厚壁,曲轴轴承孔25R、枢轴轴承孔26R、观察孔28R、输出轴承孔29的周边部分被分别设定成厚度为49mm、12mm、7mm、12mm。
图26所示的CFRP(碳纤维强化塑料)制的左护罩21L和右罩21R各具有1mm的厚度,如图26所示,与形成在图22所示的加强部件22L上的曲轴轴承孔25L、枢轴轴承孔26L、拨链器轴承孔27L、观察孔28L和输出轴枢轴支承盲孔35对准位置,在护罩21L上形成左曲轴轴承孔25LC、左枢轴轴承孔26LC、左拨链器轴承孔27LC、左观察孔28LC和输出轴枢轴支承盲孔35C,在左曲轴轴承孔25LC和图22的后部的螺栓孔23L之间,从侧面看形成有马蹄形的凹部37,如图28所示,厚度为1.5mm、宽度为12mm的CFRP(碳纤维强化塑料)制的带状体38L被粘接剂等一体结合在护罩21L的外周部内周面上,在护罩21L的外周部和带状体38L之间构成左槽部31L,如上所述,护罩21L被粘接剂等一体粘接在加强部件22L的内侧面上。
在图27所示的CFRP(碳纤维强化塑料)制的护罩21R上,与形成在图23所示的加强部件22R上的曲轴轴承孔25R、枢轴轴承孔26R、拨链器轴承孔27R、观察孔28R和输出轴轴承孔29对准位置,形成右曲轴轴承孔25RC、右枢轴轴承孔26RC、右拨链器轴承孔27RC、右观察孔28RC和输出轴轴承孔29C,如图30所示,厚度为1mm、宽度为12mm的CFRP(碳纤维强化塑料)制的带状体38R被粘接剂等一体结合在护罩21R的外周部内周面上,在护罩21R的外周部和带状体38R之间构成右槽部31R,如上所述,护罩21R被粘接剂等一体粘接在加强部件22R的内侧面上。
并且,密封部件31被插入与图5、图8所示的护罩21R一体的观察孔28R和与护罩21R的端缘部之间的右槽部31R上,与护罩21L一体的观察孔28L的端边缘在外壳20的整个周边上与密封部件31接触,外壳20内的空间被完全密封。
以下就如上述构成的实施例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如图4的实线、图5、图8、图12所示,通过具有位于上述第一位置的拨链器臂82的拨链器80,变速链轮57被从一群变速链轮51~57中作为动作链轮被选择的状态下,即作为变速位置、7速位置被选择的状态下,骑车者踩下踏板12、通过向前进方向P旋转的曲轴11,驱动链轮41通过单向离合器42和滑动装置S被向前进方向P旋转驱动。
通过被向前进方向P旋转驱动的驱动链轮41,变速链轮57、输出轴14以及后轮驱动链轮15通过变速链条58被以高速侧的最大速度比旋转驱动,最大速度比由两链轮41、57决定。
通过骑车者被旋转驱动的曲轴11的动力通过驱动链轮41、变速链条58和变速链轮57被向输出轴14传送,输出轴14的动力通过上述驱动力传送装置被向后轮Wr传送,自行车B在7速位置行驶。
为了从上述7速位置的状态通过拨链器80向变速位置切换,作为动作链轮,变速操作部件61被操作、选择更低速侧的变速链轮,例如选择变速链轮51后,变速链轮通过钢丝绳62,图12中通过在拨链器轴线方向上、向左右方向移动的钢丝绳62,被向导向孔81a引导的操作销钉65被向着导向孔81a的左右的缘部61g移动。
此时,与操作销钉65一起移动的拨链器臂82和导轮86在图12中沿着轴线在拨链器轴81向左右方向移动,并且,在图4中,以拨链器轴81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拨链器臂82与垫圈93接触时(参照图13),位于图4中双点划线所示的变速位置的1速位置。
此时的销钉61p的状态如图10的双点划线所示。
并且,在图12中向左方移动的变速链条58与导轮86一起从变速链轮57开始依次经过中途的链轮56~52、被切换到变速链轮51,如图13所示,变速链轮51通过变速链条58被与驱动链轮41进行驱动连接。
此时,通过图5、图6所示的滑动装置S可以向曲轴轴线方向移动的驱动链轮41通过变速链条58的张力的曲轴轴线方向分力,向曲轴11的轴线方向移动,位于图14中的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
另外,张紧器轮105位于以下位置,即通过张紧器弹簧106向变速链条58施加大小适度的张力的位置(参照图4的双点划线)。
操作变速操作部件61、钢丝绳62被松缓,作为动作链轮,如果选择比变速链轮51更高速侧的变速链轮52~57中的任何一个,通过压缩螺旋弹簧91的弹力,拨链器臂82被向右方向移动,并且导轮86选择高速侧的变速链轮52~57,变速链条58被切换到上述被选择的动作链轮上。
此时,与拨链器臂82的移动同时,驱动链轮41通过变速链条58被移动到对应曲轴轴线方向的新的变速位置的位置。
并且,自行车B以新的变速位置上的变速比行驶。
概括地说,切换变速位置时,操作变速操作部件61后,拨链器臂82、导轮86、张紧器轮105向所希望的变速位置移动,通过拨链器80从一群链轮51~57中选择出的动作链轮和曲轴上的驱动链轮41通过变速链条58被连接。
通过变速链条58的张力的曲轴轴线方向分力,驱动链轮41沿着曲轴移动,位于对应上述被选择的动作链轮的位置。
由于被插入钢丝绳道部件72的导向孔72d的钢丝绳62被卷在导滚71上,从导向盖64的小孔插入拨链器轴81内,因此,无论钢丝绳62从外向导向孔72d内插入的方向如何,被插入导向孔72d后的钢丝绳62肯定可以与支承轴70直交、被正确地卷在导滚71上,与拨链器轴81的中心轴线正确地一致、被插入拨链器轴81内、圆滑地进退。
随着变速操作部件61的操作该钢丝绳62进行的进退,操作销钉65通过连接钩67与滚66、66一起向拨链器轴81内进行轴方向移动。
由于被操作销钉65轴支承的滚对66、66被分别转动自如地嵌合在拨链器轴81的导向孔81a、81a上,因此通过操作销钉65的轴方向的移动,被导向孔81a、81a引导、操作销钉65自身旋转,并且,拨链器臂82以及导轮86与操作销钉65可以一体地相对拨链器轴81旋转,同时向轴线方向移动。
由于操作销钉65通过滚66、66嵌在导向孔81a、81a内,因此,操作销钉65被导向孔81a、81a引导移动时,滚66、66向相互相反方向滚动,因此,摩擦阻力被大幅度降低,可以使操作销钉65的移动通畅、变速操作圆滑。
由于采用以下结构,即不将拨链器轴81固定在外壳20上而使之旋转自如,通过平衡弹簧92加力,因此,即使过大的转矩从操作销钉65通过拨链器臂82向拨链器轴81作用,拨链器轴81旋转、过大的转矩被缓和。
由于转矩通过平衡弹簧92向轴承盖68作用,该转矩是由变速链条58的张力产生的向拨链器轴81进行作用,因此,轴承盖68的突起68c总是被挤压在调整螺栓73的顶端。
因此,旋转调整螺栓73,使其进退,轴承盖68通过被嵌合在拨链器轴承孔27L的轴承盖68的突起68c被以拨链器轴81的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
该轴承盖68的旋转通过平衡弹簧92可以旋转拨链器轴81,调整拨链器轴81的旋转角度。
在该拨链器轴81的旋转角度的调整中,如图13所示,由于变速比最小时,拨链器臂82在离左外壳20L最近的位置上的状态下,一面观察左外壳20L的观察孔28L一面进行,因此,容易看到导轮支承轴87,调整变得容易。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向形成在上述右加强部件22R的拨链器轴承孔27R附近的止动螺栓孔30(参照图3)中拧入止动螺栓75后,与拨链器轴81平行地拧入的止动螺栓75的顶端向外壳20内突出,可以与第二拨链器臂84的基端部84a接触(参照图8)。即通过止动螺栓75的拧入量可以调整拨链器臂82的右方向移动界限。
并且,由于观察孔28R被在上述右外壳20R上穿孔,因此,如图13所示,拨链器臂82在对应最小外径的7速用(变速比最大)的变速链轮57的轴方向位置,可以使中心轴与正确地位于所需的旋转位置时的导轮86的导轮支承轴87同轴地一致。(参照图3的双点划线)
因此,如图3所示,一面观察右外壳20R的观察孔28R、一面调整止动螺栓75的拧合状态,上述调整后,操作变速操作部件61、将变速比设定为最大时,拨链器臂82的旋转角度在所需的角度停止。
旋转操作止动螺栓75、使其进退后,可以使被压缩螺旋弹簧91加力的拨链器臂82向轴方向移动,随着向轴方向移动,拨链器臂82通过操作销钉65被向拨链器轴81的导向孔81a引导、旋转,因此,一面观察观察孔28R、一面调整该旋转角度。
这样,通过止动螺栓75限制将变速比设定成最大时的拨链器臂82的轴方向位置,可以进行正确的设定。
结束该设定后,将盖子97嵌入观察孔28R封闭。
如上所述,通过变速操作部件61的操作,与对应变速链轮51~57的轴方向的各位置相对应,通过调整拨链器臂82和导轮86分别向规定的旋转位置旋转,可以使变速动作圆滑地进行。
即为了向低速(或高速)侧进行切换,操作变速操作部件61,与钢丝绳62连接的操作销钉65向轴方向移动后,在上述转矩的平衡下,操作销钉65被向决定旋转角度的拨链器轴81的导向孔81a引导,与拨链器臂82一起旋转,并且向轴方向移动,被与拨链器臂82一起移动的导轮86引导的变速链条58对应变速位置、被卷在从一群变速链轮51~57中选择出的一个变速链轮上,驱动链轮41和上述变速链轮通过变速链条58被驱动连接。
如上所述,在对车体车架F进行变速装置T的组装后,拨链器轴81的调整或拨链器臂82的轴方向位置的设定可以不分解外壳20从外部进行,因此,变速装置T的组装变得容易。
另外,由于观察孔28R、28L被盖子96、97封闭,因此外壳20的内部被密封,不容易受到外部的影响。
另外,被设置在外壳20上的作为观察口的观察孔28L、28R可以嵌接玻璃等透明部件,这样可以维持密封性的同时,不用每次装卸盖子。
由于装载有本发明的变速装置的自行车B是用于行驶设置在森林道路等上的高速弯道和跳跃区的未铺砌的道路、进行计时的比赛的速降用自行车,因此,自行车B向横向拐弯进行急转弯时,缠绕在驱动链轮体40和变速链轮体50上的变速链条58受到与自行车B转弯方向的相反方向的离心力,要从驱动链轮体40的驱动链轮41的齿向离心方向脱落,或由于行驶时的行驶面的凹凸,自行车B上下剧烈运动,变速链条58要从驱动链轮41脱落。但是,如图5、图14所示,由于链条导轨47被一体设置在驱动链轮41的外周部两侧,因此,通过该链条导轨47变速链条58从驱动链轮41上的脱落被阻止。
另外,通过被缠绕在驱动链轮41上的变速链条58张力,驱动链轮体40受到不向曲轴11的轴方向移动的约束力,但是,如果行驶急转弯时的离心力大,即使大于该约束力,驱动链轮体40的轴方向可动部分的驱动链轮41、外筒45向其离心力方向移动,如图14所示,由于通过拨链器80,驱动链轮位置设定部件120与轴方向位置被设定的拨链器臂82一体地形成,在驱动链轮41的右侧,驱动链轮移动限制部件121被一体设置,驱动链轮位置设定部件120位于驱动链轮41和驱动链轮移动限制部件121之间,因此,由于上述离心力,驱动链轮体40的可动部分的驱动链轮41、外筒45以及驱动链轮移动限制部件121即使是要向左方移动的情况下,驱动链轮移动限制部件121与驱动链轮位置设定部件120接触,上述驱动链轮体40的可动部分的左方移动被阻止。另外,通过上述离心力,上述驱动链轮体40的可动部分要向右方移动的情况下,与驱动链轮41一体的链条导轨47与驱动链轮位置设定部件120接触,上述驱动链轮体40的可动部分的右方移动被阻止。
通过由驱动链轮位置设定部件120和驱动链轮移动限制部件121构成的滑动限制结构,驱动链轮41对于导轮86和张紧器轮105,在所需范围内,其轴方向位置总是被限制,因此,变速链条58被沿着驱动链轮41、张紧器轮105以及变速链轮51~57内规定的链轮的旋转面放空,变速链条58可以稳定地与这些链轮咬合,其结果是可以确实阻止变速链条58从链轮上的脱落,并且变速链条58可以轻快地放空,传送效率高。
并且,由于驱动链轮位置设定部件120从扁平圆筒部84c的外周部向半径方向分出的驱动链轮位置设定部件120在图4中向顺时针方向弯曲,因此,如图4的实线和双点划线所示,拨链器80的拨链器臂82对应最大直径的变速链轮51和最小直径的变速链轮57的半径变化,即使在大范围内摆动,驱动链轮位置设定部件120也不会与枢轴7碰撞。
另外,由于驱动链轮位置设定部件120如上述地弯曲,因此,拨链器臂82对于图4的实线所示状态中的驱动链轮41以及环状的驱动链轮移动限制部件121的结合状态与拨链器臂82对于图4的双点划线所示状态中的驱动链轮41以及环状的驱动链轮移动限制部件121的结合状态没有太大变化,图4的实线所示状态是大致定向于驱动链轮41的旋转中心的曲轴11,其结果,驱动链轮位置设定部件120可以对驱动链轮41以及环状的驱动链轮移动限制部件121保持一定的接触状态。
并且,由于驱动链轮移动限制部件121的外周部126被形成圆形的环状,因此,对驱动链轮位置设定部件120的接触状态是一定的。
另外,由于倒V字状的连接部127从环状外周部126起向中心方向被一体形成在驱动链轮移动限制部件121上,因此,驱动链轮移动限制部件121是轻量的。
在装载有变速装置T的自行车B上,蹬踏板12产生的曲轴11的正转方向P的旋转力以曲轴11、驱动链轮41、变速链条58、变速链轮体50、输出轴14、后轮驱动链轮15、后轮驱动链条17、后轮从动链轮16以及后轮Wr的顺序被旋转驱动,后轮Wr被驱动,在自行车B前进的情况下,在该驱动力的传送途径上设置单向离合器42,由于将其设置于曲轴11和驱动链轮41之间,因此,使曲轴11倒转的情况下,曲轴11的倒转不会传送到上述顺序中的驱动链轮41之后。
在自行车行驶中,使曲轴11倒转或停止时,自行车利用惯性行驶,特别是在倾斜的地方下降时,自行车继续行驶,自行车的后轮Wr继续旋转,此时,自行车后轮Wr的旋转以后轮Wr、后轮从动链轮16、后轮驱动链条17、后轮驱动链轮15、输出轴14、变速链轮体50的顺序被直接传送到变速链轮体50。
在变速链轮体50和驱动链轮41之间安装有变速链条58,没有从曲轴11得到驱动力的驱动链轮41处于被动地旋转状态,在变速链条58上,通过链条张紧器100的张紧器弹簧106与平衡弹簧92的平衡,被施加张力,但是,如果行驶路面是小碎石起伏或骑车者使劲踩下踏板39后、突然停止蹬踏板39的情况下,如图19所示,会有以下情况,即变速链条58被从变速链轮体50的下侧的卷起侧到驱动链轮体40的卷入侧压入弯曲或松弛,咬入驱动链轮41的卷入侧,不能通畅地进入。
链条引导部件130是为了防止变速链条58这样的咬入的部件。在具有本实施方式的链条引导部件130的变速装置T上,如图19所示,在链条引导部件130的变速链轮体50侧松弛的变速链条58在狭道136被排定位成一条直线状,可以圆滑地进入驱动链轮41。
因此,自行车行驶设置在森林道路等上的高速弯道和跳跃区等的未铺砌的道路的情况下,自行车B反复剧烈的上下方向的运动,上下方向惯性力产生的振动施加在变速链条58上。在装载有链条引导部件的自行车上,即使是在如上所述变速链条58有弯曲松弛的状态下,进行上述剧烈的上下运动的情况下,防止在变速链条上由于上下方向的惯性力振动,变速链条58在驱动链轮的入口堵塞。
如图21所示,链条引导部件130通过插通在该螺栓孔134上的螺栓137,被固定在外壳20L的左加强部件22L上,由于链条引导部件130是合成树脂制,因此可以低价格地制作,并且是轻量的。
如图4和图19所示,链条引导部件130被设置在变速链轮体50和驱动链轮41的中间。
由于从变速链条的移动方向看,上下的引导部131、132的变速链条流通侧表面是平行的,形成具有充分的宽度,因此,切换变速链条时,即使变速链条58向输出轴方向移动,也可以圆滑地引导变速链条58。
如图21所示,由于上侧引导部131的变速链轮体50侧的顶端形成斜的梳齿状部135,因此,各梳齿被插入变速链轮51~57的重叠的间隙中,即使在切换变速链条时,也可以确实限制变速链条58向上方的移动,可以圆滑地将变速链条58向驱动链轮41的方向放空。
如图20所示,由于在链条引导部件130的驱动链轮侧形成狭道部(喉部)136,该狭道部是将通过的变速链条58的上下位置狭窄地限制,因此,被从狭道部输出的变速链条可以切线状地到达驱动链轮41的齿尖。
由于在外壳20上的加强部件22L、22R上,螺栓孔23L、23R、24L、24R的周边部分有22mm~49mm之厚,因此,加强部件22L、22R可以相互牢固地结合。
另外,在加强部件22L、22R上,与支撑枢轴7、曲轴11、输出轴14以及拨链器轴81的曲轴轴承孔25L、25R、枢轴7轴承孔26L、26R、拨链器轴承孔27L、27R、观察孔28L、28R以及输出轴承孔29、输出轴枢轴支承盲孔35和螺栓孔23L、23R、24L、24R的周边部是比加强部件22L、22R的其他部分的厚度2mm的厚度厚的4mm~37mm,加强部件22L、22R对于向这些枢轴7、曲轴11、输出轴14、拨链器轴81作用的外力不会变形,可以确实承受这些外力。
另外,在加强部件22L、22R上,由于开口部221L、221R、开口部223L、223R被形成在应力作用不大的部分上挖空,并且输出轴枢轴支承盲孔35和凹陷部36被薄壁化,因此加强部件22L、22R不仅具有充分的强度而且是轻量化。
并且,由于护罩21L、21R覆盖整个外壳20地形成,并且加强部件22L、22R被分别一体地结合,因此外壳20整体的刚性明显提高,并且,由于形成轮毂形状,因此,提高了外壳20的扭曲强度以及刚性。
并且,外壳20整体的刚性的比例是加强部件22占68~76%,外壳占24~32%,外壳20的最大应力产生部的强度为,加强部件22承受72~75%,外壳承受25~28%。
在护罩21L的外周部与带状体38L之间构成左槽部31L,如上所述,由于护罩21L被用粘接剂等一体粘接在加强部件22L的内侧面,因此,外壳20内可以确实被密封,可以阻止脏物、水等向外壳20内的各零件的侵入。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护罩21的厚度为1mm,也可以在0.7mm~1.5mm的范围,通过使护罩21的厚度为1mm,可以一面确保充分的强度、刚性,一面可以轻量形成,而且可以适应大范围的行驶条件。另外,加强部件22的厚度为2mm,也可以在1.0mm~2.5mm的范围。
另外,护罩21是CFRP(碳纤维强化塑料)制,也可以用碳纤维以外的纤维、被强化的塑料。
而且,加强部件22是铝合金制,也可以是铝单质制,或铝镁合金制。
Claims (4)
1.一种自行车用变速器外壳,自行车的变速器本体被外壳覆盖,多个变速器轴被该外壳支撑,其特征在于,该变速器外壳由支撑上述多个变速器轴的轴部的铝或轻合金等的轻金属制加强部件和密封上述变速器本体、被一体铺设在该轻金属制加强部件内面的纤维强化塑料制罩部件构成,上述轻金属制加强部件具有支撑上述多个变速器轴所需的强度,并且,上述纤维强化塑料制罩部件具有以下刚性,该刚性是从阻止上述整个外壳变形所需的刚性中减去从上述轻金属制加强部件得到的刚性后剩余的刚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车用变速器外壳,其特征在于,上述纤维强化塑料制罩部件的厚度被设定在0.7~1.5mm的范围,并且,上述轻金属制加强部件被设定成至少一部分厚于该罩部件。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自行车用变速器外壳,其特征在于,上述变速器外壳以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部为界被左右一分为二,在该变速器外壳的外周部多处,被用螺栓、螺母等螺丝部件相互结合成一体,并且,在该多处内的所需的几处上被与自行车车体结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车用变速器外壳,其特征在于,在上述被左右一分为二的变速器外壳上的纤维强化塑料制罩部件的外周边缘内面的整个周长上,充满纤维强化塑料制带状体,密封部件被嵌装在由上述被左右一分为二的变速器外壳的任何一侧的变速器外壳上的纤维强化塑料制罩部件的外周缘部和上述纤维强化塑料制带状体的外周缘部形成的槽部,上述被左右一分为二的变速器外壳的另一侧的变速器外壳上的纤维强化塑料制罩部件的外周缘部与上述密封部件接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4034307 | 2004-02-10 | ||
JP2004034307 | 2004-02-1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654263A true CN1654263A (zh) | 2005-08-17 |
CN100354177C CN100354177C (zh) | 2007-12-12 |
Family
ID=346978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510005791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54177C (zh) | 2004-02-10 | 2005-01-25 | 自行车用变速器外壳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186244B2 (zh) |
EP (1) | EP1564130B1 (zh) |
CN (1) | CN100354177C (zh) |
CA (1) | CA2496191C (zh) |
DE (1) | DE602005000192T2 (zh) |
TW (1) | TWI26512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265121B (en) * | 2004-02-10 | 2006-11-01 | Honda Motor Co Ltd | Bicycle transmission case |
US7361109B2 (en) * | 2005-05-31 | 2008-04-22 | Kilshaw Richard J | Bicycle gear set |
WO2007133681A2 (en) * | 2006-05-11 | 2007-11-22 | Fallbrook Technologies Inc. | Continuously variable drivetrain |
DE102010028648A1 (de) * | 2010-05-06 | 2011-11-10 | Robert Bosch Gmbh | Antriebseinheit mit Sperrmechanismus und Verfahren zur Sperrung einer Antriebseinheit |
JP6169531B2 (ja) * | 2014-05-21 | 2017-07-26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自転車用駆動ユニット |
US9533736B2 (en) * | 2014-10-09 | 2017-01-03 | Shimano Inc. | Bicycle drive unit |
CN104455348A (zh) * | 2014-12-05 | 2015-03-25 | 重庆德固科技有限公司 | 减速箱输出端盖 |
JP6384504B2 (ja) * | 2016-03-10 | 2018-09-05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無段変速機 |
US10316951B2 (en) | 2016-07-13 | 2019-06-11 | Shimano Inc. | Bicycle drive unit |
JP6713925B2 (ja) * | 2016-12-26 | 2020-06-24 | 株式会社シマノ | 自転車用ドライブ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含む自転車用駆動システム |
WO2019232935A1 (zh) * | 2018-06-03 | 2019-12-12 | Huang Yuebo | 一种保护装置 |
DE102022201131B4 (de) | 2022-02-03 | 2023-08-17 | Zf Friedrichshafen Ag | Anordnung zum Betätigen eines Schaltelements für ein Tretlagergetriebe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724599A (en) * | 1971-11-26 | 1973-04-03 | Gen Motors Corp | Engine oil pan |
DE2612937C3 (de) * | 1976-03-26 | 1978-10-05 | Messerschmitt-Boelkow-Blohm Gmbh, 8000 Muenchen | Gehäuse für ein mechanisches Getriebe |
IN150947B (zh) * | 1978-03-21 | 1983-01-29 | Rockwell Golde Gmbh | |
US4260143A (en) * | 1979-01-15 | 1981-04-07 | Celanese Corporation |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 coil spring |
US4380483A (en) * | 1979-01-15 | 1983-04-19 | Celanese Corporation | Process for forming improved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 coil spring |
JPS63225738A (ja) * | 1987-03-12 | 1988-09-20 | Mazda Motor Corp | 車両用板バネ |
JP2897311B2 (ja) * | 1989-02-22 | 1999-05-3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小型減速機 |
JP2817126B2 (ja) * | 1992-08-28 | 1998-10-27 | 東洋電機製造株式会社 | 鉄道車両用集電装置の集電舟 |
US5567296A (en) * | 1993-01-19 | 1996-10-22 | Luch; Daniel | Process for producing vehicular fuel tanks |
CN2197287Y (zh) * | 1994-03-29 | 1995-05-17 | 覃存晏 | 变速自行车全链罩 |
JP3589482B2 (ja) * | 1994-04-06 | 2004-11-17 | 大西 一正 | 圧電振動体 |
WO1996014455A1 (en) * | 1994-11-04 | 1996-05-17 | Nippon Steel Corporation | Triaxial woven material using carbon fiber bund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JPH08216969A (ja) * | 1995-02-14 | 1996-08-27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電動自転車 |
WO1997001466A2 (de) * | 1995-06-29 | 1997-01-16 | Itt Automotive Europe Gmbh | Gehäuse für ein getriebe |
JPH09277978A (ja) * | 1996-04-12 | 1997-10-28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電気自転車 |
JP3432366B2 (ja) * | 1996-08-14 | 2003-08-04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電気自転車 |
JP3554454B2 (ja) * | 1996-12-16 | 2004-08-1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電動補助自転車のパワーユニット |
US6554730B1 (en) * | 1997-01-29 | 2003-04-29 | Nsk Ltd. | Auxiliary device for bicycle with traction roller type gear |
JPH1149064A (ja) | 1997-08-08 | 1999-02-23 | Hond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等のサイドカバー |
DE19818590C2 (de) * | 1998-04-25 | 2000-03-23 | Daimler Chrysler Ag | Ölwanne |
JP4206148B2 (ja) * | 1998-06-18 | 2009-01-0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動力アシスト車両のアシスト動力伝達装置 |
JP2971870B1 (ja) * | 1998-09-29 | 1999-11-08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ベルトコンバータのカバー構造 |
JP2001163287A (ja) * | 1999-09-30 | 2001-06-19 | Honda Motor Co Ltd | 電動補助車両の電動補助ユニット |
JP2001106165A (ja) * | 1999-10-13 | 2001-04-17 | Honda Motor Co Ltd | 電動補助ユニット |
JP4124393B2 (ja) * | 1999-12-22 | 2008-07-23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電動補助自転車用駆動装置 |
US20040009728A1 (en) * | 2000-08-28 | 2004-01-15 | Kenji Kubomura | Composite material, formed product and prepreg |
CA2458702A1 (en) * | 2001-08-28 | 2003-03-13 | Toray Industries, Inc. | Cfrp board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
JP2003164104A (ja) * | 2001-11-27 | 2003-06-06 | Moric Co Ltd | 電動駆動装置の端子連結構造 |
US20040118240A1 (en) * | 2002-12-20 | 2004-06-24 | Young Douglas William | Adaptive drive train cover |
JP2005150668A (ja) * | 2003-10-23 | 2005-06-09 | Sony Corp | 電子機器筐体及び電子機器 |
US8327738B2 (en) * | 2003-11-07 | 2012-12-11 | Sikorsky Aircraft Corporation | Composite transmission housing with discontinuous fiber preforms |
TWI265121B (en) * | 2004-02-10 | 2006-11-01 | Honda Motor Co Ltd | Bicycle transmission case |
JP4260068B2 (ja) | 2004-06-08 | 2009-04-3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変速装置を備える自転車 |
FR2931220B1 (fr) * | 2008-05-15 | 2010-09-03 | Peugeot Citroen Automobiles Sa | Couvercle de boite de vitesses et boite de vitesses comportant un tel couvercle |
-
2004
- 2004-12-22 TW TW093140076A patent/TWI265121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5
- 2005-01-24 EP EP05001349A patent/EP1564130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5-01-24 DE DE602005000192T patent/DE602005000192T2/de active Active
- 2005-01-25 CN CNB2005100057918A patent/CN100354177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2-08 CA CA002496191A patent/CA2496191C/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2-10 US US11/053,903 patent/US8186244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0526455A (en) | 2005-08-16 |
US8186244B2 (en) | 2012-05-29 |
EP1564130A1 (en) | 2005-08-17 |
CN100354177C (zh) | 2007-12-12 |
US20050172756A1 (en) | 2005-08-11 |
TWI265121B (en) | 2006-11-01 |
DE602005000192T2 (de) | 2007-09-06 |
CA2496191A1 (en) | 2005-08-10 |
CA2496191C (en) | 2009-04-07 |
EP1564130B1 (en) | 2006-10-25 |
DE602005000192D1 (de) | 2006-12-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654263A (zh) | 自行车用变速器外壳 | |
CN1654270A (zh) | 自行车用变速装置的链条定位装置 | |
CN1654269A (zh) | 自行车用变速机构造 | |
CN1229260C (zh) | 自行车链轮 | |
CN1918774A (zh) | 旋转电机及电动车辆 | |
CN1058238C (zh) | 车辆受外力时使踏板垫移离转向装置的踏板装置 | |
CN1291872C (zh) | 车轮速度检测装置 | |
CN1676407A (zh) | 用于越野车的车体框架结构 | |
CN1057494C (zh) | 车辆的撑杆式悬架装置 | |
JP5117227B2 (ja) | 自動二輪車 | |
CN1533856A (zh) | 辐条轮制造方法及辐条轮产品和用于该产品的工具部件 | |
CN1533944A (zh) | 二轮摩托车的车体框架 | |
CN101066675A (zh) | 混合动力车辆的传动状态切换控制装置 | |
CN1860044A (zh) | 改进车辆的乘车舒适性的车轮支承装置 | |
CN1192934C (zh) | 车辆用后轮支承装置 | |
CN1126974A (zh) | 自行车扭转联接器 | |
CN1650119A (zh) | 多级变速器 | |
CN1927648A (zh) | 跨乘式车辆及其动力单元 | |
CN1532436A (zh) | 差速器和差速器壳体 | |
CN1308165C (zh) | 用于将折叠二轮车装载于四轮汽车上的装载结构 | |
CN1654839A (zh) | 变速用钢索设置结构 | |
CN1229250C (zh) | 机动两轮车的车座安装构造 | |
CN1495047A (zh) | 自行车轮毂 | |
CN1063537C (zh) | 特别用于汽车的飞轮阻尼器 | |
EP2075481B1 (en) | Centrifugal clutch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1212 Termination date: 20140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