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24602A - 印刷接收材料的方法、适于该方法的印刷机及其调节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印刷接收材料的方法、适于该方法的印刷机及其调节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24602A
CN1624602A CNA2004100947243A CN200410094724A CN1624602A CN 1624602 A CN1624602 A CN 1624602A CN A2004100947243 A CNA2004100947243 A CN A2004100947243A CN 200410094724 A CN200410094724 A CN 200410094724A CN 1624602 A CN1624602 A CN 16246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transfer printing
pencil
reference position
ni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1009472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95694C (zh
Inventor
R·C·范登伯格
C·W·M·文纳
J·M·G·埃斯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Production Printing Netherlands BV
Original Assignee
Oce Technologies BV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ce Technologies BV filed Critical Oce Technologies BV
Publication of CN16246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246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9569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95694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2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 G03G15/2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involving the combination of more than one step according to groups G03G13/02 - G03G13/20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pying both sides of an original or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 G03G15/231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n both sides of a recording or image-receiving materia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556Control of copy medium feeding
    • G03G2215/00586Control of copy medium feeding duplex mod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16Transferring device, details
    • G03G2215/1604Main transfer electrode
    • G03G2215/1614Transfer roll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nk Jet (AREA)
  • Printers Characterized By Their Purpose (AREA)
  • Counters In Electrophotography And Two-Sided Copying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印刷接收材料的方法,其中所述接收材料通过印刷机被送入,所述印刷机包括第一和第二图像形成单元,用于在转印压印线中基本上同时地印刷所述材料的前后面,在所述方法中,使两个图像沿横向和接收材料对准,其中通过:在形成所述图像之前,在转印压印线确定一个参考位置,用如下方式形成第一图像,使得对应于在转印压印线中的所述参考位置的所述图像的部分基本上与之一致,以及用如下方式形成第二图像,使得对应于在转印压印线中的所述参考位置的所述图像的部分基本上与之一致,并且用如下方式把接收材料送入转印压印线,使得对应于参考位置的所述材料的部分基本上在转印压印线与之一致。

Description

印刷接收材料的方法、适于该方法的印刷机及其调节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印刷接收材料的方法,包括通过印刷机送入接收材料,所述印刷机包括第一和第二图像形成单元,每个单元包括书写头和图像介质,所述方法还包括利用第一图像形成单元使用第一书写头在图像介质上形成第一图像,利用第二图像形成单元使用第二书写头在第二图像介质上形成第二图像,在一个转印压印线内把第一图像转印到接收材料的前方,把第二图像转印到所述材料的背面。本发明还涉及适用于这种方法的印刷机以及调节所述印刷机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这种方法由美国专利US 5970295的说明书披露。在这种方法中,每个图像形成单元包括用于在光敏的图像介质上书写静电潜像的书写头,以及用于使用色料显影所述图像而形成可见图像的装置。然后,显影的图像被转印到呈环形的涂有橡胶的带状中间元件上。图像形成单元的两个中间元件一道到达转印压印线。借助于通过所述转印压印线送入接收材料制成的薄片,可以基本上同时地印刷在所述材料的前面和背面。这样的优点是,当需要两面印刷时,不必使薄片翻面。结果,接收材料的送入被简化,并且可以避免或至少减少对准误差。不过,因为两个图像形成单元不一定相同,可能存在较小的对准误差。结果,尽管两个图像同时利用书写头书写,可能发生一个图像比另一个达到转印压印线较早。在接收材料的前后之间的书写头水平,即在印刷的图像周围的虚构框架相对于位于最远的下游的接收材料的边沿(也称前沿)的位置,的不同便引起所述结果。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可由所述专利说明书中得知。在往图像介质上写潜影图像和把这样形成的图像转印到接收材料上经过的时间长短借助于对于每个图像形成单元的参考图像被确定。如果在第一和第二图像形成单元之间的这个时间不同,则至少一个印刷头进行写操作的时间被修正,使得消除这个差异。另一种可能性是修正图像介质或中间元件的转速。其中也是消除所述的时间差。
已知的方法的缺点在于,只能校正沿接收材料的通行方向的对准偏差。书写时间的调节或图像承载介质转速的改变只给出调节沿所述材料的通行方向在接收材料上的图像位置的可能性。虽然可以预料的对准误差沿那个方向可能更加显著,用户对于对准质量的不断增加的要求意味着发现沿接收材料的通行方向横向延伸的方向的即使微小的对准误差也有极大的干扰。
对于只包括一个图像形成单元的印刷机,由现有技术可以得知具有多种解决办法可以防止沿横向的对准误差。
一种解决方案提出,确定图像在转印压印线中的位置,用这种方式把接收材料片送入转印压印线,使得其精确地和图像一致。在这种被缩写为“图像发送片”的方法中,接收材料的片在每种情况下根据所述图像在转印压印线中的位置被发送到相应的图像。在具有两个图像形成单元的印刷机中,使用这种方法只能得到两个图像中的一个的好的对准。此时必须对于使用两个图像中的哪一个进行选择,以便发送印刷片。在接收材料的片上的其它图像的位置因而是一个不确定的结果。
另一种方案提出,测量材料片的位置,并根据横向的测量这样写图像,使得在转印压印线中图像和接收材料一致(“片发送图像”)。这种方案在原理上可以成功地用于具有两个图像形成单元的印刷机中。然而,因为在接收材料片已经位于转印压印线中一个长的时间之后才进行写操作(当然,图像必须首先在光敏物体上形成,然后转移到中间元件上,然后被转印到转印压印线),接收材料在转印压印线中的位置在进行写操作的时刻仍然不能以高的精度确定。因而,用这种方法实际上不可能沿垂直于通行方向的方向得到非常好的对准精度。这种方法的另一个缺点是,片输送的偏差可能是相当大的,偏离其正常(所需)位置高达10mm。如果这种偏差必须通过对于这些偏差修正图像形成来吸收,则图像形成单元需要相当大的允差。这使得这些单元昂贵而笨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消除上述缺点的方法。为此,发明了按照本说明的前序部分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两个图像沿垂直于其通行方向的方向和接收材料对准,为了获得所述对准,在形成所述图像之前,在转印压印线确定一个参考位置,接收材料用这种方式送入转印压印线,使得对应于在所述转印压印线的参考位置的所述接收材料的部分基本上与之一致,在第一图像介质上用这种方式形成第一图像,使得对应于在转印压印线中的所述参考位置的所述图像的部分基本上与之一致,并且在第二图像介质上用这种方式形成第二图像,使得对应于在转印压印线中的所述参考位置的所述图像的部分基本上与之一致。
因此,在这种方法中,确定在转印压印线中的一个参考位置,并且,考虑到这个参考位置把两个图像以及接收材料送入转印压印线。这样,沿垂直于通行方向看时,参考位置可以选在转印压印线的中心。在这个实施例中,接收材料被这样送入转印压印线,使得在横边之间所述材料的中心在转印压印线中和所述转印压印线的中心一致。然后,这样形成第一图像,使得这个图像的中心,即在转印压印线中的所述图像的两个横向外边沿(通常是假想的)之间的中心也和所述转印压印线的中心一致。这样,也可以用这种方式形成第二图像,使得沿横向看时,所述图像的中心也和所述转印压印线的中心一致。用这种方式,两个图像和接收材料的相应的部分在转印压印线一致,因此使得图像沿横向和所述材料对准。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以和前述相应的方式把接收材料送到转印压印线,但是就在两个图像被书写的时间之前,测量纸的横向位置,利用这个瞬间的横向位置,可以精确地预测所述纸是否将精确地和转印压印线中的参考位置一致,或者在实际位置和预定的参考位置之间是否将具有较小的横向偏移。如果发现后者,则不论所述偏移如何小,也能在写图像时将其考虑进去。当然,不言而喻,可以选择转印压印线的中心之外的另一个参考点。按照本发明的方法的大的优点在于,由于图像形成而导致的横向偏移可以不必同时考虑在接收材料输送时的大的横向偏移而被补偿。这给予许多的自由度,因而利用相当简单的装置可以获得好的对准。
在一个实施例中,其中书写头包括一行印刷元件,其在至少等于沿接收材料的通行方向的接收材料的长度的一段长度的上方垂直于接收材料的通行方向延伸,参考位置位于由第一图像线和第二图像线沿横向限定的一个参考区域内,其中如果一条线利用第一书写头的第n个元件书写,所述第一图像线便在转印压印线形成,如果一条线利用第二书写头的第n个元件书写,所述第二图像线便在转印压印线形成。
在这个实施例中,书写头例如是LED印刷头,所述印刷头包括发光二极管的阵列。在这种书写头中,由现有技术可以充分地得知,每个二极管可被单独地控制,因而可以在感光的图像介质上书写高分辨率的潜像。在这个实施例中,从两个印刷头中选择一个任意选择的印刷元件,不过用这种方式进行选择,使得与之相应的印刷元件在阵列当中。如果每个书写头包括具有1000个印刷元件的阵列,则可以选择例如每个书写头的第500个元件。如果使用一个元件在图像介质上写一条线,则在这条线被显影之后,沿印刷机的通行方向形成一条图像线。此处应当注意,根据印刷机的类型,借助于激励相应的写元件(以及去激励其它的写元件)或者借助于去激励相应的写元件(以及激励其它的写元件)进行线的写操作。前一种类型被称为“黑写元件”,后一种类型被称为“白写元件”。现在在转印压印线中的参考区域由使用所述相应的(第n个)印刷元件形成的所述图像线中的两个限定。在所选的例子中,具有具有由书写头的每个第500个元件书写一条线形成的两个图像线。显然,在这个区域内选择参考位置具有可以使用较窄的印刷机的优点。借助于用所提出的方式沿横向“对中”两个图像形成单元,必须沿横向取较小的允差。用这种方式,可以使用只在边缘上延伸到最大开本的接收材料的长度之外的书写头。较窄的印刷机不仅制造成本低,而且具有占地面积较窄的优点。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其中每个书写头具有m个印刷元件,如果m是偶数,则n=1/2m,如果m是奇数,则n=1/2m+1/2。在这个实施例中,参考区域基本上由每个书写头的最中心的元件书写横向限定转印压印线中的参考区域的图像线来确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考位置基本上对应于参考区域的中心。这具有这样的优点,即能够利用非常窄的印刷机,因为用这种方式,两个图像形成单元被最好地沿横向“对中”。用这种方式,实际上,参考位置和两个图像形成单元的重叠区域的横向中心一致。
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考区域通过在参考接收材料的前后面上印刷测试图案来确定,此后确定测试图案的中心点的横向位置的相互偏移,以及两个测试图案的至少一个相对于参考接收材料的横向位置。这个实施例具有能够用非常简单的方式确定参考区域的优点。借助于利用两个图像形成单元的相应的印刷元件产生一个相同的测试图案,然后把两个测试图案分别转印到参考接收材料的前后面(测试印刷),这是一种用于确定在两个图像形成单元之间沿横向的相互偏移和一个测试图案相对于参考接收材料的绝对位置的简单的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这些数据确定参考区域的位置,并且将在后面的例子中解释。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印刷机在由用户输入所述偏移和位置之后自动地选择参考位置。在这个实施例中,用户例如通过印刷机的操作者控制板事先输入两个测试图案的相互横向偏移以及一个测试图案相对于参考接收材料的位置。此时印刷机可以容易地确定参考区域,而后其可以进行参考位置的选择。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图像介质的第一图像通过第一中间元件被转印到接收材料上,第二图像介质的第二图像通过第二中间元件被转印到接收材料上,转印压印线由两个中间元件构成。这个实施例的优点在于,图像介质不和转印压印线中的接收材料直接接触。直接接触对图像介质的寿命不利。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双面印刷接收材料的印刷机以及用于调节所述印刷机的方法,如所附权利要求中所述。
附图说明
现在参照下面的例子详细说明本发明:
图1是配备有两个图像形成单元的印刷机的示意图;
图2表示可以沿横向移动接收材料的片的结构;
图3是两个图像形成单元的顶平面图;
图4表示一种参考接收材料和测试图案;以及
图5表示在前面和背面印有测试图案的参考接收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图1
图1示意地表示印刷机100,其包括两个图像形成单元6,和8。这种印刷机可以从US6487388得知。在这个实施例中,印刷机被装备用于印刷环形的接收材料48。为此,印刷机配备有张紧元件44和46。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未示出),印刷机适用于印刷接收材料的松的片。图像形成单元6和8可用于分别在接收材料48的前面52和背面54上形成图像,所述图像在一个转印压印线50被转印到所述材料上。图像形成单元6包括书写头18,其由单个的印刷元件的阵列(未示出)构成,在本实施例中是电子枪的阵列。借助于书写头,可以把潜在的静电荷图像写在图像介质10的表面11上。该图像由显影站20中的色料显影。为了监视这个处理,图像介质配备有各种探针(未示出),具体地说,用于测量表面的电荷数量的探针,用于测量在未书写图像的那些区域(被称为“背景显影”)内的被显影的色料的数量的探针。借助于这些探针,可以最佳地进行图像形成处理。可见的色料图像在一次转印压印线12被转印到中间介质14上。这是一种由织物承载的硅橡胶构成的带。位于表面11上的剩余的色料借助于清除站22被除去,此后电荷图像借助于擦除元件16被擦除。图像形成单元8和图像形成单元6的相应的元件用相同的标号表示,不过增加了20个单位(见所述的专利说明书所述)。
在中间介质14和34上形成的图像在转印压印线50被转印到接收材料48上。为此目的,借助于压力辊24和25把两个中间介质印在接收材料上,在这个压力、热和剪切应力的作用下,图像被转印到材料48上。为此目的,接收材料在站56被预热,并且中间介质本身由位于辊子24,25内的热源加热(未示出)。在转印压印线50的后面,中间介质在冷却站27,47被冷却。其目的是防止中间介质分别在一次转印压印线12,32变得太热。当印刷机在待机状态时,中间介质的温度低于在转印压印线50中进行好的转印所需的温度。众所周知,当下一个接收材料要被印刷时,向辊子24,25中的加热元件发送信号,以便加热相应的中间介质。为了保证介质在印刷第一图像的预定的时刻足够热,使给出信号的时间依赖于在待机状态期间的热损失。这个损失越大,加热信号被给出的时间越早。如果具有从印刷状态向待机状态的转变,则借助于冷却站27,47使中间介质快速冷却到其待机温度。只要达到所需的温度,冷却站便被关闭,使得不再从中间介质汲取热量。然后在一个特定的时间之后开始温度控制,使得介质保持基本上等于设置的温度的温度。
图像形成单元在印刷机的框架(未示出)中的彼此相对位置被非常精确地设置。以便阻止当印刷机被暴露于外力,例如当印刷机处于不平的底座上,两个单元被悬挂在非常刚硬的副架中而受到扭力时,两个单元彼此相对发生可察觉的移动。所述副架在正视图中在站44和46之间在材料48的输送通路的元件上方垂直地延伸,并沿水平方向在元件16,18,36,38和56的上方延伸。这个T形的框架可以借助于在图像形成单元的前方安装一个T形的框架板,并在图像形成单元的后方安装一个相应的框架板而被制成刚性的,所述两个框架板借助于一个十字元件互连。用这种方式,获得一种非常刚性的副架,不过使得图像介质和中间介质仍然能够容易地接近以便进行维护。这个刚性的副架由主框架承载着。这种结构可以从EP 1122080得知,虽然在本实施例中副架未和主架相连,而是以三点支承被简单地自由地置于主架上。用这种方式,副架的位置是静定的,并且作用到主架上的力不会或者很难传递到副架上。用这种方式,两个图像形成单元的相互位置不被干扰。一个发送信号的单元(未示出)被安装在框架的外侧,从而可以被印刷机的使用者看到。使用这个单元,用户不用观察显示器便可以看到印刷机有问题,从而使得其不能印刷(误操作,托盘中没有特定类型的接收材料,成品容器满等等)或者没有问题。
从US5970295得知,借助于监视两个书写头18,13的书写时间和图像介质10,30以及中间介质14,34的转速,可以沿接收材料48的通行方向使得两个图像彼此对准。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中间介质通过辊子26和46被驱动。用这种方式控制中间介质14和34的转速并保持相等。图像介质10和30没有其自身的驱动设备,由在各自的转印压印线12,32中和中间介质的机械接触驱动。因为两个中间介质和图像介质不可能精确地具有相等的长度,利用所述的驱动,在用书写头18写潜影图像和在二次转印压印线50转印相应的潜影图像之间经过的时间总是和在利用书写头38写潜影图像和在二次转印压印线50内转印相应的潜影图像之间经过的时间不同。这个时间差可以通过修正一个或两个书写头的书写时间来补偿。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两个图像介质10,30的转速被精确地保持相等。如果在这些图像介质中具有接头,这可能是需要的,因为在所述接头,不可能使用图像介质产生图像。借助于设置两个图像介质的接头精确地相等地行进,即,每个接头分别精确地同时通过书写头18,38,不会丢失附加的成像位置。在这个实施例中,其中图像介质也通过中间介质14,34被驱动,中间介质将彼此具有不同的速度,这是因为在图像介质10和30之间总是具有长度差。这个差值和引起写图像和转印相应的色料图像到接收材料之间的上述的时间差一道可以通过修正一个或两个书写头的书写时间被补偿。
图2
图2表示可以沿横向移动接收材料片的结构101。这种结构可以由US5094442得知。在这种结构中,当接收材料片S沿F所示的方向通过印刷机时,使所述接收材料片和用于印刷的图像对准。对准装置101包括滑架112,其包括两个驱动辊114和116,它们被可转动地安装在滑架上,并被步进马达118和120驱动。在这种情况下,由皮带122,124传递驱动功率。
在驱动辊114的上方,安装有安装有后辊126,其和驱动辊114形成一个压印线。一个相应的辊128被安装在辊116的上方。两个后辊被安装在轴130上,轴130被安装在滑架112上。在一个实施例中,驱动辊被构成一个相当宽的铝辊(大约15mm宽),具有较为粗糙的碳化钨涂层。后辊是相对窄的铝辊(4mm),具有硬的硅橡胶顶层(硬度为80肖氏A级)。片S由转印压印线接收,并通过对准装置101馈入。碳化钨涂层确保牢固地抓住所述的片,窄的转印压印线使得片以和方向F成一定角度相对容易地被馈入。
为了横向移动片S,使滑架112可以横向移动。这种横向移动是可能的,因为滑架12的边沿被固定在导轨132上,所述导轨垂直于片S的通行方向延伸。导轨132借助于一对相对的固定支架134a,134b被其上固定有装置101的框架支承着。滑架112借助于摩擦支承136和138被置于导轨132上。所述装置还包括检测器152,借助于所述检测器,能够确定片S的横向位置。如果这个位置和所需位置偏离,则滑架可以借助于电动机140以及丝杠142相对于支架134而运动。因为片S被抓在由辊子对114-126以及116-128形成的压印线内,所述片将沿横向和滑架112一道运动。用这种方式,可以使片S在横向处于所需位置。
图3
图3包括图3A和3B,示意地表示两个图像形成单元的顶视平面图。在图3A中,在顶视平面图中示出了图像形成单元6的书写头18,图像介质10和中间元件14,以及图像形成单元8的相应的元件38,30和34。还示出了一次转印压印线12和32,以及二次转印压印线50。所示的元件沿着Z表示的横向延伸。两个书写头的物理中心由字母M标出和表示。
实际上,两个书写头永远不会精确地沿横向处于同一位置。此外,在书写头上的特定的横向位置形成的图像点在图像从写位置(分别由标号60和80表示)经过图像介质和之间介质向二次转印压印线的传送期间也沿横向位移。所示的例子对于每个图像形成单元表示在转印压印线中的图像点所在的位置,如果所述图像点由和书写头的物理中心齐平的印刷元件书写。由书写头18在图像介质10上的位置60书写的图像点在显影和向一次转印压印线12(位置61)输送的期间经受负的横向移动。在图像被转印(位置62)到中间介质之后,图像被输送到转印压印线50(位置63)。在这个例子中,在这些条件下的图像经受轻微的正的横向移动。利用第二书写头38书写的图像点经历相应的偏移。下表表示在横向方向的每个过渡位置图像点的精确位置。
    位置     Z位置,图像形成单元6     Z位置,图像形成单元8     ΔZ
    书写头     180mm     185mm     5mm
    一次转印     174mm     187mm     13mm
    二次转印     177mm     191mm     14mm
表1在不同位置由书写头的中心书写的图像点的横向位置
该表以mm给出了离开0位置的横向位置,如图中所示(实际上偏离的绝对值窄得多)。可以看出,书写头本身的横向位置具有5mm的相互偏离。此外,具有在向转印压印线50输送的期间的图像偏移。结果是,最初在每个书写头的物理中心形成的图像点最后在转印压印线中具有14mm的相互横向偏移。因为图像在转印压印线50被转印到接收材料上,这个偏移最后将会由印刷机的使用者看到。
按照本发明,借助于在转印压印线50确定一个参考位置可以消除这个问题。在这个例子中,在两个图像点之间的中心被取作横向参考位置。
参考位置=(177+191)/2=184mm          (1)
参考位置是由两个书写头最初形成的图像的中心应当达到的位置。因而按照本发明,这些图像现在将必须用所述的书写头这样书写,使得这些图像的中心在转印压印线基本上对应于参考位置。为此目的,如图3B中的标号90所示,使用书写头18形成的图像的中心必须利用离开所述书写头的物理中心+7mm(=184-177)的印刷元件书写。从横向看,这个元件位于离开零线180+7=187mm的位置。对于书写头38,图像中心必须利用离开所述书写头的物理中心-7mm(=184-191)处的印刷元件继续书写(图3B标号91所示)。从横向看,这个元件位于离开零线185-7=178mm的位置。
图3B表示利用书写头18在位置60书写的图像点通过位置61,62和63现在移动到转印压印线处的参考位置。利用书写头38在位置80书写的图像点也通过位置81,82和83移动到同一参考位置。用这种方式,两个图像的中心,因而整个图像,将至少沿横向彼此对准。在表2中,给出了对于图3B的例子的图像点的横向位置的绝对值。
    位置     Z位置,图像形成单元6     Z位置,图像形成单元8     ΔZ
    书写头     187mm     178mm     -9mm
    一次转印     181mm     180mm     -1mm
    二次转印     184mm     184mm     0mm
表2使用按照本发明的方法在不同位置利用书写头的中心书写的图像点的横向位置。
由上表可见,在二次转印压印线在两个图像点之间的横向位置中的差是0。也使用参考位置使接收材料和两个图像对准。在这个例子中,参考位置和需要在前后面印刷的图像的中心一致。因而在转印压印线接收材料的横向中心也和参考位置一致。图2所示的装置可以用于这个目的。
图4
图4示意地表示参考接收材料和测试图案。图4A表示可用于确定图像形成中的横向偏离的参考接收材料300和接收材料的输送(如结合图3所述)。利用这些数据,可以确定按照本发明使用的参考位置。在这个实施例中,参考接收材料300是半透明的并具有参考线301的一张白纸(60g/m2纸)。所述参考线位于横边310和311的中心。这个参考材料适用于通过印刷机沿F所示的方向馈入。通常使用的标准接收材料也可以选作参考材料,例如80克的A4的白纸,其中通过折叠所述材料提供参考线。此时折痕本身作为参考线。
图4B表示测试图案302。这个测试图案由中心线303、边线304和中间线305构成。在每种情况下在线之间的距离是0.5mm,使得当把这个图案印到接收材料上时,所述的线可以容易地被肉眼看到。在这个实施例中,在书写头上的印刷元件以每英寸610个元件(610d.p.i.)的分辨率被安装。因为印刷元件的分辨率等于图像的分辨率(在按照本实施例的印刷机中,当然,印刷元件直接在图像介质上成像而不通过透镜),在每个线之间的0.5mm的距离和书写头的12个写元件之间的距离一致。
为了确定参考位置,测试图案302用这种方式被印到参考接收材料300的前后面上,使得形成中心线303,在每种情况下具有选择的印刷元件,其和书写头的印刷元件的阵列的物理中心点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参考接收材料被馈送到转印压印线中的已知的横向位置。用这种方式印刷的参考接收材料示意地表示在图5中。
图5
图5示意地表示在前后面上印刷有测试图案302的参考接收材料300。示出了参考接收材料的一个有限的区域,即包含参考线301的一个区域。以正视图示出了其上印有测试图案的材料300的正面。可以看到中心线303A,边线和中间线。测试图案302B印在材料的背面。因为材料300在某种程度上是透明的,从所述材料的前方可以看到测试图案302B。这在图中由虚线示意地表示,用于表示图中的图案。所述图案沿F方向也有一些移动,以便使得第二个所述测试图案在图中更能够被看到。可以看出,两个测试图案沿横向即垂直于F的方向具有相互偏离。造成这个偏离的原因结合图3A给出了。在这个例子中的横向差实际上等于3个单元,即是在测试图案的两个线之间的距离的3倍,大约1.5mm。类似地,对于结合图3B的例子,在转印压印线中选择的参考位置可以是两条线303A和303B之间的中心。由此可见,在用于写测试图案302A的书写头18,位移书写头的物理中心的左方0.75mm的印刷元件(对应于大约18个印刷元件)应当继续用于写一个图像的横向中心。关于书写头38这意味着位于其物理中心的右方0.75mm的印刷元件应当继续用于一个图像的横向中心。
还可以看出,参考线301和两个中心线303A,303B之间的中心不一致。横向偏移大约是31/2个单元,即1.75mm。这意味着,接收材料的随后的片比上述的测试中的参考材料必须向左再移动1.75mm。然后,在转印压印线这类片的物理中心将基本上和参考位置一致。
用这种方式,使两个图像相互地并且对于接收材料彼此对准。实际上,调节印刷机的人员将进行上述的测试。正是这些人员测量两个测试图案的横向位置的差。他还至少确定在参考线301和两个中心线303之一之间的横向偏移。通过引入这些偏移的值,例如以测量的单位(=测试图案的两个线之间的横向距离),然后,印刷机可以自动地确定如何用这种方式使图像的形成适应于书写头和接收材料的输送,使得获得好的横向对准。使用按照本发明的方法不意味着在转印压印线的参考位置是明确地已知的(例如通过计算)。实际情况是,例如通过横向偏离的初始测量以及如图3B和图4所示的图像形成的修正,这个参考位置被明确地建立因而被明确地确定。在不明确地知道转印压印线中的参考位置的情况下,在例子中所述的方法之外的其它方法也可以按照本发明实现横向对准,只要根据使用的方法在所述压印线中的所述位置被明确地建立。

Claims (10)

1.一种用于印刷接收材料的方法,包括通过印刷机送入接收材料,所述印刷机包括第一和第二图像形成单元,每个单元包括书写头和图像介质,所述方法还包括:
利用第一图像形成单元使用第一书写头在图像介质上形成第一图像,
利用第二图像形成单元使用第二书写头在第二图像介质上形成第二图像,
在转印压印线内把第一图像转印到接收材料的前面,把第二图像转印到所述材料的背面,
其特征在于,使两个图像沿垂直于其通行方向的方向和接收材料对准,为了获得所述对准:
在形成所述图像之前,在转印压印线确定一个参考位置,
接收材料用如下方式送入转印压印线,使得对应于在所述转印压印线的参考位置的所述接收材料的部分基本上与之一致,
在第一图像介质上用如下方式形成第一图像,使得对应于在转印压印线中的所述参考位置的所述图像的部分基本上与之一致,以及
在第二图像介质上用如下方式形成第二图像,使得对应于在转印压印线中的所述参考位置的所述图像的部分基本上与之一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书写头包括印刷元件的阵列,其在至少等于沿接收材料的通行方向的接收材料的长度的一段长度的上方垂直于接收材料的通行方向延伸,其特征在于,参考位置位于由第一图像线和第二图像线沿横向限定的一个参考区域内,其中如果一条线利用第一书写头的第n个元件书写,所述第一图像线便在转印压印线形成,如果一条线利用第二书写头的第n个元件书写,所述第二图像线便在转印压印线形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每个书写头具有m个印刷元件,其特征在于,如果m是偶数,则n=1/2m,如果m是奇数,则n=1/2m±1/2。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参考位置基本上对应于参考区域的中心。
5.如权利要求2到4任何一个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参考区域通过在参考接收材料的前后面上印刷测试图案来确定,此后确定测试图案的中心点的横向位置的相互偏移,以及两个测试图案的至少一个相对于参考接收材料的横向位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印刷机在由用户输入所述偏移和位置之后自动地选择参考位置。
7.如前面任何一个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图像介质的第一图像通过第一中间元件被转印到接收材料上,第二图像介质的第二图像通过第二中间元件被转印到接收材料上,转印压印线由两个中间元件构成。
8.一种用于双面印刷接收材料的印刷机,包括第一和第二图像形成单元,其中每个单元包括书写头和图像介质,借助于所述书写头,图像可被形成在图像介质上,所述印刷机还包括转印压印线,用于基本上同时地转印第一图像到接收材料的前面,转印第二图像到所述材料的后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印刷机包括控制装置,用于在形成所述图像之前在转印压印线确定一个参考位置,并用于这样控制第一书写头,使得第一图像被这样形成,使得对应于转印压印线内的所述参考位置的所述图像部分基本上与之一致,并这样控制所述书写头,使得第二图像被这样形成,使得对应于转印压印线中的所述参考位置的所述图像部分基本上与之一致,并用于用如下方式向转印压印线馈送接收材料,使得对应于转印压印线的参考位置的所述材料部分基本上与之一致。
9.一种用于调节双面印刷接收材料的印刷机的方法,所述印刷机包括第一和第二图像形成单元,每个单元包括书写头和图像介质,借助于所述书写头,图像可被形成在图像介质上,所述印刷机还包括转印压印线,用于基本上同时地转印第一图像到接收材料的前面,转印第二图像到所述材料的后面,其特征在于,在形成所述图像之前,在转印压印线确定一个参考位置,借助于在参考接收材料的前面和背面印刷测试图案,使两个图像和接收材料对准。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相对于接收材料通过印刷机的通行方向进行考虑,确定测试图案的横向位置的相互偏移,并且还确定在参考接收材料上的两个测试图案中至少一个的绝对位置。
CN200410094724A 2003-11-12 2004-11-12 印刷接收材料的方法、适于该方法的印刷机及其调节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9569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NL1024767A NL1024767C2 (nl) 2003-11-12 2003-11-12 Werkwijze voor het bedrukken van een ontvangstmateriaal, printer geschikt voor het toepassen van deze werkwijze en werkwijze voor het afstellen van deze printer.
NL1024767 2003-11-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24602A true CN1624602A (zh) 2005-06-08
CN100595694C CN100595694C (zh) 2010-03-24

Family

ID=344321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41009472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95694C (zh) 2003-11-12 2004-11-12 印刷接收材料的方法、适于该方法的印刷机及其调节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266335B2 (zh)
EP (1) EP1531371B1 (zh)
JP (1) JP4806525B2 (zh)
CN (1) CN100595694C (zh)
NL (1) NL1024767C2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89480B (zh) * 2006-02-27 2011-06-08 三菱重工印刷纸工机械有限公司 印刷机械的压印线确认系统
CN104238302A (zh) * 2013-06-05 2014-12-24 夏普株式会社 调整用图案图像、图像形成装置及其图像调整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024444A (ja) * 2006-07-21 2008-02-07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用紙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941669B2 (ja) * 2007-12-12 2012-05-30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310691B2 (ja) * 2010-10-01 2013-10-09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WO2014000783A1 (en) * 2012-06-27 2014-01-03 Hewlett-Packard Indigo B.V. Raised support image corresponding to type of media to support media
EP2920651B1 (en) * 2012-11-13 2019-09-18 HP Indigo B.V. Formation of a crease and an image on media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76163A (en) * 1986-04-07 1991-12-31 Quad/Tech, Inc. Web registration control system
JPS6323170A (ja) * 1986-07-01 1988-01-30 Minolta Camera Co Ltd 複写機
JPH0474356A (ja) * 1990-07-16 1992-03-09 Nec Gumma Ltd インデツクス信号生成装置
US5094442A (en) * 1990-07-30 1992-03-10 Xerox Corporation Translating electronic registration system
JP3147963B2 (ja) * 1992-01-20 2001-03-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5394223A (en) * 1992-08-17 1995-02-28 Xerox Corporation Apparatus for image registration
KR970028908A (ko) * 1995-11-24 1997-06-24 엘 드 샴펠라에레 싱글 패스 다색 정전 사진 프린터
US5886728A (en) * 1995-11-30 1999-03-23 Konic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plurality of exposure devices which are radially arranged on a common supporting member with respect to a rotation axis of an image forming body
US5708935A (en) * 1997-01-21 1998-01-13 Xerox Corporation Simplified automated duplex margin repositioning system for different size originals
JPH10246992A (ja) * 1997-03-05 1998-09-1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JPH11143333A (ja) * 1997-11-13 1999-05-28 Fuji Xerox Co Ltd 両面画像形成装置
JP3426485B2 (ja) * 1997-11-28 2003-07-14 富士通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JP2000006474A (ja) 1998-06-23 2000-01-11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そのレジストレーション調整方法
US6118950A (en) * 1999-06-29 2000-09-12 Hewlett-Packard Company Duplex image alignment
GB9920012D0 (en) * 1999-08-25 1999-10-27 Xeikon Nv Duplex printer and method of printing
JP2002189381A (ja) * 2000-12-20 2002-07-05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6487388B2 (en) * 2001-01-24 2002-11-26 Xerox Corpor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uplex printing
JP2003156974A (ja) * 2001-11-21 2003-05-3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173109A (ja) 2001-12-07 2003-06-20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調整方法
JP2003262990A (ja) * 2002-03-12 2003-09-19 Canon Inc 両面記録位置補正
JP2003316208A (ja) * 2002-04-23 2003-11-07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89480B (zh) * 2006-02-27 2011-06-08 三菱重工印刷纸工机械有限公司 印刷机械的压印线确认系统
CN104238302A (zh) * 2013-06-05 2014-12-24 夏普株式会社 调整用图案图像、图像形成装置及其图像调整方法
CN104238302B (zh) * 2013-06-05 2017-11-28 夏普株式会社 调整用图案图像、图像形成装置及其图像调整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NL1024767C2 (nl) 2005-05-17
JP4806525B2 (ja) 2011-11-02
EP1531371A2 (en) 2005-05-18
JP2005148736A (ja) 2005-06-09
US7266335B2 (en) 2007-09-04
EP1531371B1 (en) 2013-07-31
EP1531371A3 (en) 2009-05-27
CN100595694C (zh) 2010-03-24
US20050100370A1 (en) 2005-05-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76819B2 (en) Sheet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heet conveying device
CN101592882B (zh) 带蛇行校正装置和使用该带蛇行校正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JP431598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414147B (zh) 转印带装置以及使用该转印带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EP2845824A1 (en) Sheet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US1011432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923302A (zh) 成像装置
JP2004163931A (ja) ゆがみを軽減するために両面複写機でシートの位置を合わせる方法
US11066263B2 (en) Sheet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heet conveying device
CN102163024A (zh) 成像设备
CN100595694C (zh) 印刷接收材料的方法、适于该方法的印刷机及其调节方法
JP200427174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10787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onveying sheets based on previously conveyed sheets
US8180272B2 (en) Movable trail edge sensor for duplex registration
CN106950809A (zh) 定影单元位置调节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1334620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512132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976932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positional adjustment in image formation
CN101206428A (zh) 打印介质供给装置以及具有打印介质供给装置的成像装置
JP2006219226A (ja) ターンバー装置
JP2001058741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JP2010076934A (ja) 排出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8293355B2 (en) Glossy paper
US20140183812A1 (en) Sheet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2351229A (ja) 転写ベルト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324

Termination date: 20151112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