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619885A - 同轴电缆的压接构造 - Google Patents

同轴电缆的压接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619885A
CN1619885A CNA2004100914112A CN200410091411A CN1619885A CN 1619885 A CN1619885 A CN 1619885A CN A2004100914112 A CNA2004100914112 A CN A2004100914112A CN 200410091411 A CN200410091411 A CN 200410091411A CN 1619885 A CN1619885 A CN 16198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se member
coaxial cable
insulating layer
intermediate plate
afore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1009141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487982C (zh
Inventor
森下善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ST Mf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ST Mf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ST Mf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ST Mf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6198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198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87982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87982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1/00Individual connecting elements provid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ive members which are, or may be, thereby interconnected, e.g. end pieces for wires or cabl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or cable and having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blocks of binding posts
    • H01R11/11End pieces or tapping pieces for wires, supported by the wire and for facilitating electrical connection to some other wire, terminal or conductive memb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03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 H01R9/05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for coaxial cables
    • H01R9/053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for coaxial cables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9/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e.g. terminal strips or terminal blocks; Terminals or binding posts mounted upon a base or in a case; Bases therefor
    • H01R9/03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 H01R9/05Connectors arranged to contact a plurality of the conductors of a multiconductor cable, e.g. tapping connections for coaxial cables

Landscapes

  • Multi-Conductor Connections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onnections By Means Of Piercing Elements, Nuts, Or Screws (AREA)

Abstract

提供可以减少外径极细的同轴电缆1的端末加工工序或者使加工简单的同轴电缆的压接构造。为具有中心导体芯线、覆盖该中心导体芯线的内部绝缘层、覆盖该内部绝缘层的外部导体屏蔽层、覆盖外部导体屏蔽层的外部绝缘层的构造,用前述第一外壳部件和前述第二外壳部件以所设定的压力夹住被处理成其前端侧除去前述外部导体屏蔽层以及外部绝缘层而暴露出前述内部绝缘层的状态的多根同轴电缆,前述穿孔端子刺破前述外部绝缘层而与述外部导体屏蔽层电连接,另外,前述压接接触件的前端为U形的部分刺破前述内部绝缘层而与前述中心导体芯线电连接。

Description

同轴电缆的压接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涉及同轴电缆的压接构造,特别是涉及使用穿孔端子的同轴电缆的压接构造。更具体地说是涉及在与外部同轴电缆进行连接时,使用多个适合的穿孔端子的同轴电缆的压接构造和使用其构造的连接件。
技术背景
近年来,在笔记本电脑、手机、数字摄像机等小型电器上,从方便使用的角度出发,装上各种形式可动装置这点得到了普及。例如,可以举出液晶显示装置可以相对于主体折叠或者转动。对于这样的显示装置,在供给信号和电源时,从前主要是使用柔性电缆,但是由于外径为0.5mm这样外径极细的同轴电缆的出现,最近作为上述柔性电缆的替代,将同轴电缆用于可动的电气连接部位的情况也增多了。
从前,作为这种同轴电缆的压接构造,可以知道的是使用穿孔端子的压接构造(例如,特开2001-223039号公报)。
另外,在特开2001-223039号公报中,如图23所示的那样,对于同轴电缆的穿孔端子100与由中心导体芯线151、覆盖该中心导体芯线151的内部绝缘层152、覆盖该内部绝缘层那样设置的网孔状的外部导体网屏蔽层153以及外部绝缘体154组成的同轴电缆150相连接。前述外部绝缘层154以及内部绝缘层152在按照不与前述中心导体芯线151相接触那样定位的状态下,被铆钉状的穿孔端子100的穿刺用的尖部101刺破插入。所以,该穿孔端子100与前述外部导体网屏蔽层153有电气上的连接。
另外,在将外径极细的同轴电缆150用在上述那样的小型电器的可动部分的情况下,按照可以将其传输信号并行地传输那样,如图25所示的那样,用多根外径极细的同轴电缆150被连接到主板等主电路基板上。这样的信号种类例如将液晶用彩色表示那样,通过传输部件的高性能化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在这样使用多根同轴电缆150构成并行传输信号的电气配线的情况下,不用象图25那样,将一根一根的外径极细的同轴电缆150通过焊接等的连接方式连接,而是如图24所示的那样将多根外径极细的同轴电缆150,...,150按设定的间隔高密度地预先固定在雌雄连接件一侧的连接件156上,对于前述主电路基板侧的另一方的连接件157,将多根外径极细的同轴电缆150一下连接上。
但是,这样将多根外径极细的同轴电缆150,...,150固定在连接件的一方上的情况下,在前述外径极细的同轴电缆150为直径小于1mm的极细的情况下,难于装到连接件上。
例如,为了装到连接件上,虽然在特开2001-223039号公报中,对中心导体芯线151的连接可以通过穿孔端子100而压接进行,但是为了与外部导体网屏蔽层153连接,需要预先使外部导体网屏蔽层153处于剥开的状态下,与连接件的接地端子连接。所以外径极细的同轴电缆150的端末加工工序就要变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可以减少外径极细的同轴电缆150的端末加工工序或者使加工简单的同轴电缆的压接构造。
另外,如果在压接前述那种外径极细的同轴电缆150的情况下,要达到利用那种极细导线的高密度的话,尽量地减小外径极细的同轴电缆150之间的间隔是优选的。这是因为那样极细导线的意义就变小了。穿孔端子100本身用薄板形成,而作成其宽度尽量小是优选的。但是,既避免加大前述间隔又提高刚性以耐受压接是希望做到的。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适于高密度的穿孔端子的压接构造。
另外在特开2001-223039号公报的穿孔端子上,如图23所示,将前述中心导体芯线151与前述外部导体网屏蔽层153之间的距离L和与外部导体网屏蔽层153有电气上的连接的穿孔端子100之间的距离L1之间的距离进行比较时,距离L和距离L1之间的关系为L>L1。所以,在外径极细的同轴电缆150的轴向上的前述中心导体芯线151与前述外部导体网屏蔽层153之间的阻抗与用该穿孔端子连接时不同。即,在轴向上产生误差。
本发明的第3目的在于,消除传输微小信号时影响大的阻抗的误差。
根据以上的要求,提供下述那样构成的同轴电缆的压接构造。
其特征在于,该同轴电缆由第1外壳部件和第2外壳部件组成,其中第1外壳部件插入具有一对夹片的穿孔端子,该一对夹片由导电性金属薄板组成,且在其前端具有穿刺刀,而按设定的间隔形成一列状多个插入具有该一对夹片的穿孔端子的插入孔,在所述各个插入孔内,所述插入孔的外侧朝向所述穿刺刀;
第2外壳部件是在与所述第1外壳部件的所述穿刺刀的方向相对的方向上,以使分别具有U形的前端部的多个压接接触件突出的方式加以保持,
压接结构具有中心导体芯线、覆盖该中心导体芯线的内部绝缘层、覆盖该内部绝缘层的外部导体屏蔽层、覆盖外部导体屏蔽层的外部绝缘层;在所述第1外壳部件和所述第2外壳部件之间以所设定的压力夹住被处理成其前端侧除去所述外部导体屏蔽层以及外部绝缘层而暴露出所述内部绝缘层的状态的多根同轴电缆,所述穿孔端子刺破所述外部绝缘层而与述外部导体屏蔽层电连接,另一方面,所述压接接触件的前端为U形的部分刺破所述内部绝缘层而与所述中心导体芯线电连接。
根据这种同轴电缆的压接构造,由于被设置在前述第一外壳部件上的前述穿孔端子的穿刺刀的突出方向和第二外壳部件的压接接触件的前端为U形部分的突出方向相反,特别是同轴电缆为小于等于0.5mm的极细导线时,可以进行更加可靠的压接。即,第一外壳部件的穿孔端子从上下方向的一侧刺破前述外部绝缘层,前述第二外壳部件的前述压接接触件从与前述穿孔端子不同的方向刺破前述内部绝缘层,所以前述穿孔端子的一对前述夹片和前述压接接触件的前端为U形的部分从不同的方向夹住前述同轴电缆,而且可刺破前述内外绝缘层,所以前述同轴电缆向中间浮起,该同轴电缆位置改变,从而可以避免该前述穿孔端子与前述中心导体芯线之间发生短路。
另外,前述穿孔端子可以以下作为特征,即由一对前述的夹片、弯曲部分和加强筋组成,而它们的构成如下,即一对前述的夹片隔着比前述中心导体芯线的外径大,比前述内部绝缘层的外径小的间隔而平行对向地配置;弯曲部分在前述夹片的各个前端上形成进行了锥形倒角的穿刺刀部分,并在该前述穿刺刀部分的后端侧上,在前述夹片的宽度方向上连续,并向外部形成弯曲形;加强筋从前述弯曲部分夹着前述夹片的前端或者后端、或者前述弯曲部分而从前述夹片的前端直到后端而形成;在前述第一外壳部件上下地与前述第二外壳部件组合的情况下,在与被设在该第一外壳部件上的前述穿孔端子对向的位置上,设置由梳刀形的平板导电性材料组成的接地端子,而且该接地端子的多个梳刀的任何一个都被配置在前述一对夹片之间以及两外侧。
由此,由于在将前述第一外壳部件和第二外壳部件上下组合的情况下,前述接地端子的梳刀被配置在前述夹片之间以及前述夹片的两外侧,所以用该夹片的穿刺刀刺破前述外部绝缘层时,可以避免由于该外部绝缘层的刺破力而引起前述夹片之间发生变形而变宽或者变窄的问题。
另外,即使在夹片采用导电性的极薄的金属平板上的情况下,由于具有从前述弯曲部分夹着前述夹片的前端或者后端、或者前述弯曲部分而从前述夹片的前端直到后端而形成的加强筋,可以提高刚性,而使减小前述同轴电缆的间隔的高密度压接成为可能。即,在用更薄的金属板形成穿孔端子时,避免由于部分地形成了前述那样的弯曲部分而带来的刚性下降,用金属性薄板构成前述夹片时,通过将该夹片穿刺插入前述外部绝缘层的应力,可以防止设置在与其插入方向垂直的位置上的前述弯曲部分具有弹性而难于插入,或者弯曲地完全插入而造成短路。
另外,使前述穿孔端子的两个夹片的间隔比前述中心导体芯线的外径大,比前述内部绝缘层的外径小的而平行对向地配置,可以防止穿孔端子与前述中心导体芯线发生短路。而且,由于形成在前述夹片的宽度方向上连续且向外部形成弯曲形的弯曲部分,可以充分确保与外部导体屏蔽层之间的电气上的接触面积。
另外,前述加强筋也可以与前述夹片的宽度方向平行,而且在与上下组合的方向相同的方向上配置为2列,而在这两个加强筋之间形成用于插入接地端子的接地端子插入槽。
由此,通过在两个加强筋之间将前述接地端子插入为了插入前述接地端子而设的接地端子插入槽,在如前述那样保持前述夹片的间隔的同时,可以保持在进深方向上的前述夹片和前述接地端子之间的位置关系。另外在将第一外壳部件和第二外壳部件上下组合的状态下,可以防止在前后方向上第一以及第二外壳之间的位置改变。
另外,其特征在于,在前述多根同轴电缆相隔一定的间隔并在同一平面上配置的状态下,对被处理成为除去各自前述外部绝缘层以及前述外部导体屏蔽层而暴露出前述内部绝缘层的状态的前述前端侧,隔着比压接前述同轴电缆的前述穿孔端子和前述压接接触件之间的距离更大的距离,用各自独立的树脂薄板进行叠层加工。
由此,对前述同轴电缆的内部绝缘层处于暴露出的状态的前端侧用树脂薄板进行叠层加工之外,由于从该树脂薄板相隔比压接前述同轴电缆的前述穿孔端子与前述压接接触件之间的距离更大的距离将各自独立的树脂薄板在外部绝缘层上进行叠层加工,所以在前述第一外壳部件以及第二外壳部件间一举夹住前述同轴电缆的同时,由于可以一次进行多个前述穿孔端子与多个前述压接接触件之间的压接,所以具有压接作业极为容易的优点。另外由于前述树脂薄板相隔比压接前述同轴电缆的前述穿孔端子与前述压接接触件之间的距离更大的距离,所以可以避免树脂薄板在压接时干扰。
根据上述同轴电缆的压接构造,由于被设置在前述第一外壳部件上的前述穿孔端子的穿刺刀的突出方向和第二外壳部件的压接接触件的前端的U字形部分的突出方向是相反的,所以对于前述同轴电缆压接穿孔端子和压接接触件时,作业简单,可以更加可靠地进行压接。特别是将多根直径小于等于0.5mm的外径极细的同轴电缆束成线束状而一起进行压接的情况下,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在环箍状态下将多个穿孔端子连接的制造过程中的正面图。
图2是图1的侧面图。
图3是图1的部分立体图。
图4是表示对于由第一外壳部件10和第二外壳部件20组成的外壳,将前述穿孔端子1、压接接触件30、接地端子40以及同轴电缆50组合的状态的侧纵截面图。
图5是图4的部分A-A截面的底面图。
图6是图4的部分B-B截面图。
图7是图4的正面图。
图8是将第一外壳部件的一部分切开的平面图。
图9是图8的正面图。
图10是图8的C-C截面图。
图11是图8的D-D截面图。
图12A是接地端子40的正面图。图12B接地端子40的侧面图。
图13是第二外壳部件的底面图。
图14是图13的E-E截面图。
图15是图14的F-F截面图。
图16A是表示将多个压接接触件30,...,30与连接部分B相连接的状态的正面图。图16B是图16A的侧面图。
图17是通过进行叠层加工将多个同轴电缆按设定的间隔H束成线束形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18是表示对于第二实施方式的由第一外壳部件10’和第二外壳部件20’组成的外壳,将前述穿孔端子1、压接接触件30、接地端子40以及同轴电缆50组合,用保持外形用壳60封闭的状态的侧纵截面图。
图19A表示的是图18的平面图。图19B表示的是图18的侧面图。
图20A是雌接触件70的平面图。图20B是雌接触件70的正面图。图20C是雌接触件70的侧面图。
图21A是省略了同轴电缆的图,是图18的平面图,图21B是图18的侧面图。图21C是图18的背面图。
从图22A到H是为了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压接方法的说明图。
图23是说明特开2001-223039号公报的说明图。
图24是说明特开2001-223039号公报的说明图。
图25是说明特开2001-223039号公报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说明适用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方式,可以在各种其他的形态中进行设计变更。
(第一实施方式)
(穿孔端子)
根据图1-图3说明涉及本发明的穿孔端子的构成。图1是在环箍状态下(连续地)将多个穿孔端子连接的制造过程中的正面图。图2是图1的侧面图。图3是图1的部分立体图。
穿孔端子1通过将带状金属性薄板切断以及进行冲压弯曲等加工而形成。如图1所示的那样,通过连续部分2用被按照设定的间隔连接的环箍(连续地)形成多个穿孔端子1,…,1。
然后,如图1-图3所示的那样穿孔端子1按照将同轴电缆50(例如,图4)保持在用第一外壳部件10和第二外壳部件形成的外壳内那样,被从外方压接插入第一外壳部件10。通过这样的插入,前述穿孔端子1对于同轴电缆50进行电气上的连接。
从前述穿孔端子1的前端看,对向的一对夹片3、4和将两夹片3、4连接在其基础部分上的连接部分5呈コ字形(从上面看)。用连接部分5和两夹片3、4形成插入同轴电缆50的开口6。该开口6用夹片3、4形成,连接与外部连通的收纳空间。
各夹片3、4在各自的前端侧锥形倒角而形成穿刺刀3A、4A。另外,各夹片3、4还在位于其后方侧(图中的下方侧)的基础部分和穿刺刀3A、4A之间,在基础部分近旁设置弯曲部分3B、4B。该弯曲部分3B、4B相对于一对夹片3、4向外侧弯曲而形成。用这两个弯曲部分3B、4B夹住同轴电缆50的后述外部导体屏蔽层53的外形部分,使面进行接触可以得到良好的电气接触状态。另外,该弯曲部分3B、4B相对于同轴电缆在与穿刺该穿孔端子1的方向相垂直的方向上,或者在从穿刺方向错开的方向上形成。
这样,可以认为由于形成该弯曲部分3B、4B,相对于将穿孔端子1穿刺插入同轴电缆50时加的穿刺插入力的前述各个夹片3、4的该方向的刚性更加降低。这样,相对于穿孔端子1的同轴电缆50的穿刺方向下降的刚性,通过在由带状金属性薄板组成的夹片3、4上设置沿图中上下方向延伸的呈凸形的加强筋3C、4C而得以加强。即,该加强筋3C、4C从前述弯曲部分3B、4B向该夹片3、4的前端或者后端(图中的上侧或者下侧)形成。与弯曲部分3B、4B分别连续的夹片3、4的宽度(带状形状的宽度)方向平行地排列为2列,沿图中上下方向延伸。这种上下方向实质上是与第一以及第二外壳部件10、20的上下组合方向同方向的。该加强筋3C、4C,将弯曲部分3B、4B作为在其中分别向前述前端侧以及后端侧延伸的凸部,通过冲压加工而形成。所以,加强筋向各夹片3、4的外侧突出而形成,内侧呈凹形。如前述那样,该加强筋3C、4C按照两个夹片3、4分别被并列配置为一对那样形成。所以分别在两个加强筋3C、3C之间或者4C、4C之间形成接地端子插入槽3D、4D,对于该接地端子插入槽3D、4D,可以插入后述梳刀状长边平板形的接地端子40。接地端子插入槽3D、4D以M代表宽度,其宽度M按照与接地端子40的宽度相同或者按照可以插入接地端子40那样以大一些的宽度形成。该接地端子40与通过压接而和外部导体屏蔽层53电连接的穿孔端子1接触配置,而与外部导体屏蔽层53保持间接的电气连接。保持外形用的梳刀41刺破用树脂构成的前述外部绝缘层54,直接地与外部导体屏蔽层53压接,而建立电气连接。这样,该接地端子按照与外部的电气电路等通过连接器连接或者通过焊接连接,从而构成为具有作为接地端子的功能。另外,通过将前述保持外形用的梳刀41、41之间的宽度设定得比同轴电缆50的外部导体屏蔽层53小一些,而按照可以进行使接地端子40和外部导体屏蔽层53直接电连接那样的压接那样的方式来构成更优选。
(向同轴电缆以及穿孔端子的外壳上组装的构造)
根据图4-图7,说明向穿孔端子1以及同轴电缆的外壳上组装的构造。图4是表示对于由第一外壳部件10和第二外壳部件20组成的外壳,将前述穿孔端子1、压接接触件30、接地端子40以及同轴电缆50组合的状态的侧纵截面图。图5是图4的部分A-A截面的底面图。图6是图4的部分B-B截面图。图7是图4的正面图。
第一外壳部件10由具有电气绝缘性的树脂材料构成而从平面上看呈长方形。从其底面11侧到上面12侧上,穿设穿孔端子1的コ字形插入孔13。即,在第一外壳部件10上,将多个插入具备了由导电性薄板组成一对夹片3、4的穿孔端子1的插入孔13,...,13,相隔设定的间隔H,形成一列,分别在前述插入孔13,...,13上,插入将穿刺刀3A、4A向外部突出地设置在其前端的穿孔端子1。
前述コ字形插入孔13以设定的间隔H沿第一外壳部件10的长边方向设置多个,并对于该穿孔端子1的コ字形插入孔13在第一外壳部件10的短边方向上的对向的各个位置上,形成从底面11侧到上面12侧贯通的压接接触件30的插入孔14。
另外,在排列着多个コ字形插入孔13的方向的延长线上,从上面12侧到底面11侧贯通地形成用于插入梳刀状长边平板形的接地端子40的插入孔15。
另外,在第二外壳部件20上,在与第一外壳部件10上下组装的状态下,在与前述插入孔15一致的位置上形成与从其上面22侧到底面21侧贯通的插入孔15形状相同的插入孔23。
而且,在将同轴电缆50配置在第一外壳部件10上的状态下,将内包了压接接触件30的第二外壳部件20从上面压接的同时,将接地端子40插入插入孔23以及15,而且将穿孔端子1插入コ字形插入孔13,从而将穿孔端子1装到外壳上。在该状态下,由于第一外壳部件10以及第二外壳部件20是采用绝缘材料,所以只要使穿孔端子1穿刺同轴电缆50,同轴电缆50的外部导体屏蔽层和接地端子40即可通过穿孔端子1进行电连接。对于这种连接方法,根据图22A-图22H在后面叙述。
(第一外壳部件)
根据图8-图11说明第一外壳部件10。图8是将第一外壳部件10的一部分切开的平面图。图9是图8的正面图。图10是图8的C-C截面图。图11是图8的D-D截面图。
第一外壳部件10由将树脂等成形的绝缘材料构成。如前述那样,第一外壳部件10从平面上看呈长方形。从其底面11侧到上面12侧上,穿设穿孔端子1的コ字形插入孔13的同时,该コ字形插入孔13沿第一外壳部件10的长边方向相隔设定的间隔H设置多个。而且,对于穿孔端子1的コ字形插入孔13,在短边方向上相对的位置上形成从底面11侧到上面12侧贯通的压接接触件30的插入孔14。
另外,在第一外壳部件10的上面12上,跨越コ字形插入孔13和与コ字形插入孔13相对的插入孔14穿设同轴电缆50的接受槽16。被放置在该接受槽16内的同轴电缆50是众所周知的,如图4所示的那样,由中心导体芯线51、覆盖该中心导体芯线51的内部绝缘层52、覆盖该内部绝缘层52的外部导体屏蔽层53、覆盖外部导体屏蔽层53的外部绝缘层54构成。
虽然将同轴电缆50放置在该接受槽16内,但是在同轴电缆50上预先进行从其前端按照设定的长度L剥去外部导体屏蔽层53以及外部绝缘层54而暴露出前述内部绝缘层52的处理。所以,同轴电缆50是从前端到设定的长度L为止直径为R1、而从中途为直径R2比R1大而呈台阶形的电缆。从该关系,接受槽16的形状是按照从包含插入孔14的接受槽16的前端到比L短的长度为止呈直径为R1的截面圆弧状的槽16A,从接受槽16的前端到比L长的长度以后呈直径为R2的截面圆弧状的槽16B那样构成的。
另外,在排列着多个コ字形插入孔13的方向的延长线上,从上面12侧到底面11侧贯通地形成为梳刀状长边平板形的接地端子40的插入孔15,同时,在相邻的コ字形插入孔13、13之间的上面12上,分别设置用于插入穿孔端子40的保持同轴电缆50外形用的梳刀41的设定深度的插入槽17。按照可以在该保持外形用的梳刀41、41之间夹住并保持同轴电缆50的大直径部分的外部绝缘层54那样,设定两个保持外形用的梳刀41、41的间隔比R2小。
(接地端子)
根据图12A以及B,说明接地端子40的构成。图12A是接地端子40的正面图,图12B接地端子40的侧面图。
接地端子40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薄板制成,在两端侧设置用于相对插入孔15被压入并加以保持的保持用突起42。通过该的保持用突起42,接地端子40的厚度比插入孔23的孔宽厚。结果是,如果将接地端子40插入该插入孔23的话,该接地端子40被压入并保持。因为这样压入保持,可以防止不留意地从第二外壳部件20脱落。
另外,在两保持用突起部分42、42之间交替地设置多个前述同轴电缆50的保持外形用梳刀41和保持夹片3、4之间的保持间隔用梳刀43。在图7中,表示在将同轴电缆50的大直径部分(外部绝缘层54)保持在该保持外形用梳刀41、41之间的同时,将夹片3、4的间隔以不窄于设定间隔的方式进行保持的状态。另外,通过用保持外形用梳刀41、保持夹片3、4之间的保持间隔用梳刀43将同轴电缆50(外部绝缘层54)3点保持而防止同轴电缆50的位置发生改变,可以避免中心导体芯线51与穿孔端子1相接触。
而且,在前述保持外形用梳刀41、41之间形成设定得比保持外形用梳刀41更短的长度的、将同轴电缆50的大直径部分从上方压入的保持间隔用梳刀43。
(第二外壳部件)
根据图13-图15,说明第二外壳部件的构造。图13是第二外壳部件的底面图。图14是图13的E-E截面图。图15是图14的F-F截面图。
第二外壳部件20由将树脂成形的绝缘性材料构成,在其内部一端31侧从底面22侧向外部导出,另一端32侧从一侧24向外部导出那样固定长的压接接触件30。该压接接触件30的一端31侧与同轴电缆50的中心导体芯线51进行电气连接,另一端32侧与外部的电路基板的配线电路通过焊接和压接进行电气连接。即,压接接触件30对于第二外壳部件20为与第一外壳部件10上下组合的方向,与穿孔端子1的设置方向相反地突出设置。而且,压接接触件30的前端呈U形的部分特别是压接刀32刺破内部绝缘层52与前述中心导体芯线51进行电气连接。
另外,在第二外壳部件20上,从与将前述压接接触件30向外部导出的一侧相对的另一侧25侧向内,延伸设置载置同轴电缆50的引导载置槽26。
另外,在第二外壳部件20与第一外壳部件10上下组合的状态下,在与コ字形插入孔13上下相对的位置上,在第二外壳部件20的底面,形成插入穿孔端子1的两个夹片3、4的插入槽26A、26B。
另外,在第二外壳部件20上,在引导载置槽26延伸的延长线上的另一侧25侧,在与插入孔14上下对向的位置上形成引导出压接接触件30的另一侧31的开口27。
(压接接触件)
根据图16A以及B说明压接接触件30的构造。图16A是表示将多个压接接触件30,...,30与连接部分B相连接的状态的正面图。图16B是图16A的侧面图。
在压接接触件30的一端31上,形成通过将同轴电缆50的内部绝缘层52压入,刺破内部绝缘层52使中心导体芯线51与压接接触件30进行电气上的连接的压接刀32,压接刀从正面看为U形。在该压接刀32的中央,形成从一端31逐渐地变窄而引导固定中心导体芯线51的压接槽32A,为了良好地保持与中心导体芯线51的电气连接状态,该压接槽32A的宽度按照比中心导体芯线51的外径r1小一些那样形成。
前述压接接触件30与被环箍状地连接保持的各个连接部分B分离,在形成第二外壳部件20的情况下,一部分被封在该第二外壳部件20内。
(穿孔端子与同轴电缆之间的连接和其作用效果)
以上,虽然根据图1-图16,说明了穿孔端子1,第一以及第二外壳部件10、20,接地端子40以及压接接触件30的构造,但是在以下,对于一举将图17所示的多个同轴电缆50设置在前述外壳(将第一外壳部件10以及第二外壳部件20上下地组合的状态)的穿孔端子1和同轴电缆的连接,作进一步地说明。图17表示通过树脂薄板将多根同轴电缆50进行叠层加工的状态,前述同轴电缆50、...、50组按照每个设定间隔H束起的线束状态的平面图。
将多根同轴电缆50隔着所设定的间隔而配置,将该同轴电缆50、...、50组的中央部分55的外部绝缘层54通过树脂薄板59进行层叠加工而束起,另外在该中央部分55的两端部分56、56上,在使同轴电缆50的细线部分的内部绝缘层52向外部露出那样剥出的状态下,从树脂薄板59相隔所设定的距离G通过别的树脂薄板58进行保持。
多根同轴电缆50与各自被处理为去掉外部绝缘层54以及外部导体屏蔽层53而露出前述内部绝缘层52的状态的前端侧57,相隔比压接前述同轴电缆50的前述穿孔端子1和压接接触件30之间的距离F大的距离G,用各自独立的树脂薄板58、59进行叠层加工。确保该距离F的意思使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由于使穿孔端子1与压接接触件30为可以达到的薄板金属制,从而使束成电缆线束状态时的同轴电缆之间的节距H变窄,所以减低了基于穿刺穿孔端子1和压接接触件30的力所引起的穿孔端子1与压接接触件30的变形的可能性,第1外壳部件10的接受槽16以及第2外壳部件20的引导放置槽26的定位可以容易地用目视进行。
而且,为了对于第一外壳部件10的接受槽16,放置图17的同轴电缆50、...、50组,对于与被一体地固定在第二外壳部件20上的压接接触件30对应的压接槽32A,压入分别形成剥出状态的内部绝缘层52,建立压接接触件30与同轴电缆50的中心导体芯线51的电气连接,对于第一外壳部件10从上方推压第二外壳部件20。
接下来,从第一外壳部件10的下方对コ字形插入孔13、...、13分别压入穿孔端子1、...、1,同时从上方压入接地端子40。
如前述那样,穿孔端子1由隔着比中心导体芯线51的外径r1大,而比内部绝缘层52的外径R2小的间隔而平行对向配置的一对夹片3、4组成,在前述夹片3、4的各自的前端上形成进行了锥形倒角的穿刺刀3A、4A,另一方面,在该穿刺刀3A、4A的各自的后端侧上,由在前述夹片3、4的宽度方向上连续而向外部形成弯曲形状的一对弯曲部分3B、3B以及4B、4B组成。这些弯曲部分3B、3B之间和4B、4B之间作为接地端子插入槽3D、4D而起作用。
在图4中表示了上述那样压入穿孔端子1以及接地端子40的状态。在第一外壳部件10和第二外壳部件20之间夹着同轴电缆50的状态下,从下方压入穿孔端子1的话,由于该压入力,一对夹片3、4的穿刺刀3A、4A刺破同轴电缆50的外部绝缘层54和外部导体屏蔽层53,内部绝缘层的外形滑动,再次按照外部导体屏蔽层53和外部绝缘层54的顺序刺破它们,穿刺刀3A、4A向外部突出。这时,夹片3、4的间隔,由于加强筋3C、4C的加强作用而被防止向外的扩大,而向内的扩展通过用夹片3、4夹着作为从上方压入的接地端子40的保持间隔用梳刀的推压突出部分43而得到防止。所以,作为保持间隔用梳刀的推压突出部分43的宽度与夹片3、4的间隔近似相同。
另外,夹片3、4的间隔h比中心导体芯线51的外径r1大,而比内部绝缘层的外径R2小。更具体地说就是,是比内部绝缘层52的外径R2小一些的间隔。所以夹片3、4可以在内部绝缘层52的上外形滑动,滑入内部绝缘层52的外形与外部导体屏蔽层53之间,向外部突出,所以可以避免夹片3、4与中心导体芯线51发生短路的可能。
另外,在同轴电缆50与穿孔端子1的压接状态下,弯曲部分3B、4B位于夹在夹片3、4之间的同轴电缆50的直径部位上,其弯曲部分3B、4B的内径是与同轴电缆50近似同一中心的弧形,所以可以保持同轴电缆50的外部导体屏蔽层53和中心导体芯线51之间的距离与其他部分近似一定。结果是,可以抑制减小外部导体屏蔽层53和中心导体芯线51之间的阻抗变化。
另外,对向配置的一对夹片3、4的弯曲部分3B、4B按照位于同一假想圆上那样设置,由于位于该同一假想圆上的弯曲部分3B、4B的外径尺寸形成与呈管状截面层的外部导体屏蔽层53的内部尺寸近似一致的尺寸,所以可以期待充分确保弯曲部分3B、4B的外形部分和外部导体屏蔽层53的内径部分之间的电气接触面积的效果。
另外,在将第一外壳部件10和第二外壳部件20上下组合的情况下,由于在前述夹片3、4之间配置保持间隔用的梳刀43,在两夹片3、4的各自的外侧配置同轴电缆50的保持外形用的梳刀41,可以避免用该夹片3、4的穿刺刀3A、4A刺破外部绝缘层54时,由于外部绝缘层54的刺破应力引起夹片3、4之间变形而变宽或者变窄的可能。
(第二实施方式)
根据图18-图22,说明作为前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第二实施方式。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将把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外壳部件10和第二外壳部件20形成一体的构造作为雄连接件,通过与在主电路基板上预先通过焊接安装的雌连接件的结合,按照可以自由结合和分开地进行电气上的连接的方式构成。
在图18-图22中,关于同样的构成,使用同样的符号,而省略重复的说明,同时对于类似的构成则在符号上加注撇。图18的第一外壳部件10’和第二外壳部件20’是指虽然形状有所不同,但是各个功能是同样的。图18是表示由第一外壳部件10’和第二外壳部件20’组成的外壳,将前述穿孔端子1、压接接触件30、接地端子40以及同轴电缆50组合,用保持外形用壳60封闭的状态的侧纵截面图。图19A表示的是图18的平面图。图19B表示的是图18的侧面图。图20A是雌接触件70的平面图。图20B是雌接触件70的正面图。图20C是雌接触件70的侧面图。
同轴电缆50的外部导体屏蔽层53的接地通路是,首先同轴电缆50的外部导体屏蔽层53与穿孔端子1连接,沿着在穿孔端子1的加强筋3C、3C之间以及4C、4C之间形成的接地端子插入槽3D、4D将位于该接地端子插入槽3D、4D外方的同轴电缆50的外部绝缘层54向内刺破,接地端子40的保持外形用的梳刀41、41与外部导体屏蔽层53压接。而且,接地端子40和由导电金属板组成的保持外形用的壳60连接,与在主电路基板上预先通过焊接安装的雌连接件70相连接。
接下来,根据图22A到图22H,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压接方法。
在图22A中,预先在同轴电缆50上,进行从其前端按照设定的长度L,剥去外部导体屏蔽层53和外部绝缘层54,形成露出内部绝缘层52的状态的处理。
在图22B中,是使穿孔端子1的コ字形插入孔13在下方那样,在夹具80表面上放置第一外壳部件10’。
在图22C中,一边保持在夹具80上放置第一外壳部件10’的状态,如图22A所示的那样将加工了的同轴电缆50的R1以及R2分别放置在槽16A以及槽16B中。
在图22D中,在将同轴电缆50放置在夹具80上以后,从第一外壳部件10’的上方放置第二外壳部件20’。通过从两第一外壳部件10’的上方组装第二外壳部件20’,压接接触件30的U形压接刀32刺破内部绝缘层52而与中心导体芯线51压接。
在图22E中,在从第一外壳部件10’的上方放置第二外壳部件20’后,将穿孔端子1在第一外壳部件10内刺破同轴电缆50的外部绝缘层54而与外部导体屏蔽层53压接。在穿孔端子1向同轴电缆50的压接结束后,依靠压入夹具81从上方向箭头所示的下方将接地端子40压入第二外壳部件20’的插入孔23。由此,接地端子40与外部导体屏蔽层53被直接压接的同时,由于外部导体屏蔽层53的压接部分被用接地端子40和穿孔端子1所夹持,所以与不用接地端子40和穿孔端子1夹持外部导体屏蔽层53相比,可以维持牢固的电气接触。即,在同轴电缆50的情况下,由于有覆盖中心导体芯线51的内部绝缘层52,所以即使从外部夹,由于内部绝缘层52的弹性,也可能不能够牢固地保持,但是通过用接地端子40和穿孔端子1夹持外部导体屏蔽层53即可以解决该问题。
在图22F中,同轴电缆50被夹持在第一外壳部件10与第二外壳部件20之间,在同轴电缆50被与穿孔端子1和压接接触件30压接的状态下,从一侧24从外部将保持外形用的壳60外嵌到由在第一外壳部件与第二外壳部件组成的外壳上。
在图22G中,使前述外壳向背面反转,通过壳压入夹具82从上方将保持外形用的壳60在上下方向上压入前述外壳。由此完成图22H所示的前述雄连接件。
该雄连接件与图20所示的雌连接件相连接而使用。在前述雌连接件上,具有与接地端子40电连接的加强构件71和与压接接触件30电连接的、通过焊接装在主电路基板上的形成为鸥翅(gullwing)形的多个端子72、...、72。
图19A以及图19B表示的是从图22A-图22H中完成的雌连接件。图20表示省略了同轴电缆的状态下的雄接触件。
涉及本发明的同轴电缆的压接构造提供可以在将同轴电缆束成电缆线束形的状态下,高密度而且可以简便压接,特别在直径为0.5mm及其以下的同轴电缆上适用的构造。通过这种构造,可以替代从前的柔性电缆而使用同轴电缆作为高密度的、液晶画面等的工作部分的电气传输电缆。另外,在将用于同轴电缆的穿孔端子与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屏蔽层连接时,在同轴电缆与前述用于同轴电缆的穿孔端子的电连接部位和其他部位上中心导体芯线与外部导体屏蔽层之间的阻抗不发生变化。这样在用于同轴电缆的穿孔端子的电气连接部分上,由于与其他部分相比可以减小阻抗变化,所以近年来,通过用在节距不断变窄的电气连接接触件上,可以避免相对于电气电路的接触件部分的阻抗变化。

Claims (6)

1.一种同轴电缆的压接构造,该同轴电缆由第1外壳部件和第2外壳部件组成,其中第1外壳部件插入具有一对夹片的穿孔端子,该一对夹片由导电性金属薄板组成,且在其前端具有穿刺刀,而按设定的间隔形成一列状多个插入具有该一对夹片的穿孔端子的插入孔,在所述各个插入孔内,所述插入孔的外侧朝向所述穿刺刀;
第2外壳部件是在与所述第1外壳部件的所述穿刺刀的方向相对的方向上,以使分别具有U形的前端部的多个压接接触件突出的方式加以保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外壳部件以及第2外壳部件在所述穿刺刀的方向以及U形前端部分的突出方向上相接近并结合,
在所述第1外壳部件以及所述第2外壳部件上具有分别与所述穿孔端子和所述压接接触件相对应的个数,
压接结构具有中心导体芯线、覆盖该中心导体芯线的内部绝缘层、覆盖该内部绝缘层的外部导体屏蔽层、覆盖外部导体屏蔽层的外部绝缘层;在所述第1外壳部件和所述第2外壳部件之间以所设定的压力夹住被处理成其前端侧除去所述外部导体屏蔽层以及外部绝缘层而暴露出所述内部绝缘层的状态的多根同轴电缆,所述穿孔端子刺破所述外部绝缘层而与述外部导体屏蔽层电连接,另一方面,所述压接接触件的前端为U形的部分刺破所述内部绝缘层而与所述中心导体芯线电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轴电缆的压接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端子包含:
隔着比所述中心导体芯线的外径大,比所述内部绝缘层的外径小的间隔而实质上平行地对向配置的一对所述的夹片;
在所述夹片的各个前端侧上形成进行了锥形倒角的穿刺刀部分,并从所述夹片的后端侧连续地、从所述一对夹片看向外侧形成弯曲的弯曲部分;和
从所述弯曲部分向所述夹片的前端以及/或者后端侧延伸的加强筋,
在所述第二外壳部件与所述第一外壳部件相结合的情况下,在与被设在该第一外壳部件上的所述穿孔端子对向的位置上,设置由梳刀形的平板导电性材料组成的接地端子,而且该接地端子的多个梳刀的任何一个都被配置在所述一对夹片之间以及两外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同轴电缆,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在所述夹片的宽度方向上平行,而且与所述结合方向实质地平行地配置为2列,而在这两个加强筋之间形成用于插入接地端子的接地端子插入槽。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同轴电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多根同轴电缆相隔一定的间隔并在同一平面上配置的状态下,对被处理成为除去各个所述外部绝缘层以及所述外部导体屏蔽层而暴露出所述内部绝缘层的状态的所述前端侧,隔着比压接所述同轴电缆的所述穿孔端子和压接接触件之间的距离更大的距离,用各自独立的树脂薄板进行叠层加工。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同轴电缆的压接构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多根同轴电缆相隔一定的间隔并在同一平面上配置的状态下,对被处理成为除去各自所述外部绝缘层以及所述外部导体屏蔽层而暴露出所述内部绝缘层的状态的所述前端侧,隔着比压接所述同轴电缆的所述穿孔端子和压接接触件之间的距离更大的距离,用各自独立的树脂薄板进行叠层加工。
6.一种连接件,用于多个同轴电缆中,该同轴电缆由第1外壳部件和第2外壳部件组成,其中第1外壳部件插入具有一对夹片的穿孔端子,该一对夹片由导电性金属薄板组成,且在其前端具有穿刺刀,而按设定的间隔形成一列状多个插入具有该一对夹片的穿孔端子的插入孔,在所述各个插入孔内,所述插入孔的外侧朝向所述穿刺刀;
第2外壳部件是在与所述第1外壳部件的所述穿刺刀的方向相对的方向上,以使分别具有U形的前端部的多个压接接触件突出的方式加以保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外壳部件以及第2外壳部件在所述穿刺刀的方向以及U形前端部分的突出方向上相接近并结合,
在所述第1外壳部件以及所述第2外壳部件上具有分别与所述穿孔端子和所述压接接触件相对应的个数,
压接结构具有中心导体芯线、覆盖该中心导体芯线的内部绝缘层、覆盖该内部绝缘层的外部导体屏蔽层、覆盖外部导体屏蔽层的外部绝缘层;在所述第1外壳部件和所述第2外壳部件之间以所设定的压力夹住被处理成其前端侧除去所述外部导体屏蔽层以及外部绝缘层而暴露出所述内部绝缘层的状态的多根同轴电缆,所述穿孔端子刺破所述外部绝缘层而与述外部导体屏蔽层电连接,另一方面,所述压接接触件的前端为U形的部分刺破所述内部绝缘层而与所述中心导体芯线电连接。
CNB2004100914112A 2003-11-21 2004-11-22 同轴电缆的压接结构以及连接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87982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393021 2003-11-21
JP2003393021 2003-11-21
JP2003404849A JP4084292B2 (ja) 2003-11-21 2003-12-03 同軸ケーブルの圧接構造
JP2003404849 2003-12-0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19885A true CN1619885A (zh) 2005-05-25
CN100487982C CN100487982C (zh) 2009-05-13

Family

ID=344370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91411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87982C (zh) 2003-11-21 2004-11-22 同轴电缆的压接结构以及连接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6960097B2 (zh)
EP (1) EP1533868B1 (zh)
JP (1) JP4084292B2 (zh)
KR (1) KR101077361B1 (zh)
CN (1) CN100487982C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22820A (zh) * 2010-03-18 2011-10-19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同轴连接器以及基板用连接器
CN103155286A (zh) * 2010-10-07 2013-06-12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压接端子
CN103155285A (zh) * 2010-10-14 2013-06-12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防水压接端子和用于形成防水压接端子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84293U (zh) * 1990-11-30 1992-07-22
JP4640986B2 (ja) * 2005-12-27 2011-03-02 株式会社アイペックス ケーブルコネクタ及びケーブル接続方法
JP4493101B2 (ja) * 2006-03-29 2010-06-30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5070021B2 (ja) * 2007-12-05 2012-11-07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8766619B2 (en) * 2011-08-22 2014-07-01 Technical Services For Electronics, Inc. Coax ribbonizing header
US20130065428A1 (en) * 2011-09-13 2013-03-14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of detecting a proper cable connection
CN102842838B (zh) * 2012-08-01 2015-01-07 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线缆连接器的制造方法及其线缆连接器
US9142924B2 (en) 2012-08-23 2015-09-22 Zierick Manufacturing Corp. Surface mount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JP6308439B2 (ja) * 2015-02-10 2018-04-11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電源分配装置
CN105720385B (zh) * 2016-05-06 2018-07-10 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高压绝缘导线智能穿刺取电方法、机构以及计量装置
WO2019032366A1 (en) * 2017-08-07 2019-02-14 Commscope Technologies Llc CABLE CONNECTOR BLOCK ASSEMBLIES FOR BASE STATION ANTENNA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43208A (en) * 1985-09-19 1988-05-10 Amp Incorporated Pin grid array electrical connector
NL8600041A (nl) * 1985-12-23 1987-07-16 Du Pont Nederland Contactinrichting voor een afgeschermde kabel.
US4767352A (en) * 1986-08-28 1988-08-30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Integrally molded cable termination assembly, contact and method
US4708414A (en) * 1987-01-30 1987-11-24 Albert Lam Electric wire connector for coaxial cable
JPH0758634B2 (ja) * 1990-07-04 1995-06-21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同軸リボンケーブル用コネクタ
SE468918B (sv) * 1991-08-16 1993-04-05 Molex Inc Skarvdon foer skarvning av tvaa koaxialkablar
US5419718A (en) 1992-09-02 1995-05-30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Mixed coaxial connector
US5376021A (en) * 1993-02-05 1994-12-27 Thomas & Betts Corporation Enhanced performance data connector
JPH0845577A (ja) 1994-08-02 1996-02-16 Fujitsu Ltd コネクタ
JP3539130B2 (ja) 1997-05-27 2004-07-07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同軸ケーブル接続器
JPH1186926A (ja) 1997-09-12 1999-03-30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同軸ケーブル接続器
US6077122A (en) * 1997-10-30 2000-06-20 Thomas & Bett International,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n improved connector shield and a multi-purpose strain relief
JP4308395B2 (ja) * 2000-02-07 2009-08-05 富士通コンポーネント株式会社 同軸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US6746277B2 (en) * 2001-12-05 2004-06-08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Coaxial cable connector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22820A (zh) * 2010-03-18 2011-10-19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同轴连接器以及基板用连接器
CN102222820B (zh) * 2010-03-18 2014-12-31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同轴连接器以及基板用连接器
CN103155286A (zh) * 2010-10-07 2013-06-12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压接端子
CN103155286B (zh) * 2010-10-07 2016-08-03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压接端子
CN103155285A (zh) * 2010-10-14 2013-06-12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防水压接端子和用于形成防水压接端子的方法
US9058919B2 (en) 2010-10-14 2015-06-16 Yazaki Corporation Water proof press contact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forming water proof press contact terminal
CN103155285B (zh) * 2010-10-14 2016-04-06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防水压接端子和用于形成防水压接端子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50130485A1 (en) 2005-06-16
EP1533868A2 (en) 2005-05-25
EP1533868A3 (en) 2010-01-06
US6960097B2 (en) 2005-11-01
JP4084292B2 (ja) 2008-04-30
CN100487982C (zh) 2009-05-13
JP2005174553A (ja) 2005-06-30
KR20050049400A (ko) 2005-05-25
EP1533868B1 (en) 2011-07-20
KR101077361B1 (ko) 2011-10-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619885A (zh) 同轴电缆的压接构造
CN101569064B (zh) 外导体端子
CN101076225A (zh) 印刷电路板组件及其制造方法
EP2551961A1 (en) Wire cable assembly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at have a crimp connection that contains a pair of humps and a groove disposed therebetween to reduce broadcast RF energy therefrom.
CN1513220A (zh) 线束以及制造线束的方法
CN1770561A (zh) 插座触点
CN1781346A (zh) 印刷线路板的连接结构
CN101051726A (zh) 端子压接装置和压接端子的方法
CN1515051A (zh) 具有集成电力触点的矩阵式连接器
CN1471751A (zh) 压接夹持型连接器及其连接结构
CN1530978A (zh) 芯片式电容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模制模具
US20090120662A1 (en) Multi-coaxial cable assembl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CN1778152A (zh) 印刷布线板的连接结构
CN1881697A (zh) 连接器
KR20090077715A (ko) 동축 케이블 하네스의 접속 구조체 및 접속 방법
CN1855631A (zh) 连接器及连接于该连接器的印刷衬底
CN1808788A (zh) 高速通信用抗串扰图案及包含该图案的模组化插座
CN1665375A (zh) 各向异性导电薄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577985A (zh) 同轴连接器
KR101968097B1 (ko) 배선용 압착단자 및 그 배선용 압착단자의 제조방법
JPH0837079A (ja) 接続端子の切断・圧着装置
CN1306653C (zh) 内置型天线及其制造方法和固定方法和使用其的电子装置
CN1624989A (zh) 连接器
CN1224144C (zh) 横连锁状端子的切断·压合装置
CN1750321A (zh) 天线和具有天线的无线电通信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513

Termination date: 2011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