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72602A - 乘员腿部保护装置 - Google Patents

乘员腿部保护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72602A
CN1572602A CNA200410045875XA CN200410045875A CN1572602A CN 1572602 A CN1572602 A CN 1572602A CN A200410045875X A CNA200410045875X A CN A200410045875XA CN 200410045875 A CN200410045875 A CN 200410045875A CN 1572602 A CN1572602 A CN 15726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rear panel
anter
driver leg
folded 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1004587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348441C (zh
Inventor
川内丸正敏
熊谷雅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ka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aka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kata Corp filed Critical Taka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5726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726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48441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48441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7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way they are fold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021/23169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ee prot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7Inflation fluid source retainers, e.g. reaction canisters; Connection of bags, covers, diffusers or inflation fluid sources therewith or together
    • B60R21/2171Inflation fluid source retainers, e.g. reaction canisters; Connection of bags, covers, diffusers or inflation fluid sources therewith or togeth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ongated cylindrical or bottle-like inflators with a symmetry axis perpendicular to the main direction of bag deployment, e.g. extruded reaction canis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乘员保护装置,无须增加气体发生装置的输出,能使气囊很快完成膨胀。把气囊(1)的上边部分和左右两侧边部分分别沿左右方向折叠线(10)和上下方向折叠线(11)折回,塞入气囊内部,在前片(1j)和后片(1h)之间形成褶皱部分(1t、1s、1s)。然后以左右折叠线(10)一侧为卷叠中心一侧,把气囊(1)沿左右方向折叠线(12、13、14)向后片(1h)折叠,做成辊状折叠体(1R)。把辊状折叠体(1R)中从壳体(2)向左右伸出的伸出部分(1a)做成蛇腹形折叠体,然后装入壳体(2)内,装上盖(4)。

Description

乘员腿部保护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设置在车辆的仪表板等上的乘员腿部保护装置,特别是涉及在车辆冲撞时等情况下,使一般称为弯囊或弯气囊的气囊在腿部的前方膨胀,保护车辆等高速运动物体的乘员腿部的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在汽车座位前方内部部件的乘员小腿高度附近设置气囊装置,在汽车冲撞时阻挡乘员腿部,特别是膝盖以下的乘员腿部保护装置。此乘员腿部保护装置设置有折叠的气囊、装此气囊的壳体、用于使气囊膨胀的气体发生器、覆盖在壳体前面的盖等。
在特开2002-249016号公报的第0024段~第0026段和图7、8中,发表了在仪表板侧面通过折皱方法把气囊左右两侧折回,变得比壳体宽度小了以后,卷叠成卷的轴心方向变成乘员左右方向的折叠体,把此折叠体放入壳体中。
专利文献:特开2002-249016号公报
上述特开2002-249016号公报的气囊折叠体是由卷叠和折皱组成的折叠体,为了使气囊折叠体很快完成膨胀,作为充气机有必要使用输出大的气体发生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乘员腿部保护装置,无须增加气体发生装置的输出,能使气囊很快完成膨胀。
本发明(权利要求1)的乘员腿部保护装置,具有在乘员腿部前面膨胀保护腿部的气囊、装入折叠气囊的壳体、用于使此气囊膨胀的气体发生装置;此气囊由片构成,具有在膨胀完成状态下面对乘员的前片和与此前片相反的后片,其特征在于,此气囊的折叠体在膨胀完成状态下,气囊周边至少有一部分折叠到前片和后片之间。
本发明(权利要求2)的乘员腿部保护装置,根据权利要求1,其特征在于,此气囊折叠体在膨胀完成状态下,气囊上边部分折叠到前片和后片之间。
本发明(权利要求3)的乘员腿部保护装置,根据权利要求1,其特征在于,此气囊折叠体在膨胀完成状态下,气囊侧边部分折叠到前片和后片之间。
本发明(权利要求4)的乘员腿部保护装置,根据权利要求1,其特征在于,此气囊折叠体在膨胀完成状态下,气囊上边部分和侧边部分折叠到前片和后片之间。
本发明(权利要求5)的乘员腿部保护装置,根据权利要求2至4的任一项,其特征在于,此气囊折叠体在膨胀完成状态下,气囊下边部分也折叠到前片和后片之间。
本发明(权利要求6)的乘员腿部保护装置,根据权利要求1至5的任一项,其特征在于,此气囊折叠体中,在折叠到上述前片和后片之间的周边部分中,在前片和后片之间做成由片构成的1层的褶皱部分。
本发明(权利要求7)的乘员腿部保护装置,根据权利要求1至5的任一项,其特征在于,此气囊折叠体中,在折叠到上述前片和后片之间的周边部分中,在前片和后片之间做成由片构成的2层以上的褶皱部分。
本发明(权利要求8)的乘员腿部保护装置,根据权利要求1至7的任一项,其特征在于,此气囊折叠体是利用辊轴线在乘员左右方向延伸的卷叠,做成辊状折叠体,然后把此辊状折叠体的左右两侧折叠。
本发明(权利要求9)的乘员腿部保护装置,根据权利要求1至7的任一项,其特征在于,此气囊在折叠前它的下边部分展开在壳体2下面,然后把比此下边部分高的上面一侧利用辊轴线在左右方向延伸的卷叠做成辊状折叠体,此下边部分向此辊状折叠体的乘员一侧折叠,然后把此辊状折叠体的左右两侧分别此下边部分的乘员一侧折叠,做成上述折叠体。
本发明(权利要求10)的乘员腿部保护装置,根据权利要求8或9,其特征在于,此气囊折叠体使此辊状折叠体左右两侧成蛇腹形,然后装入上述壳体中。
本发明(权利要求11)的乘员腿部保护装置,根据权利要求8或9,其特征在于,此气囊折叠体把此辊状折叠体的左右两侧卷叠,然后装入上述壳体中。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乘员腿部保护装置,在发生车辆冲撞等的紧急情况时,气体发生装置动作,气囊膨胀,阻止乘员腿部。由于此气囊的折叠体是把至少周边的一部分塞入前片和后片之间折叠的,刚要完成膨胀时,此塞入的部分好象从气囊内部吐出来一样向外打开。这种情况下,由于气囊内部的气体压力的作用是挤压此气囊上述塞入的部分,就这样向外挤压出来,所以无须过分提高气囊内部气体压力,可以使塞入的气囊周边部分顺利而且迅速向外打开。
在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中,膨胀完成状态的气囊上边部分塞入前片和后片之间。这种情况下,气囊的上边部分在刚要完成膨胀时,顺利而且迅速向外打开。
在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膨胀完成状态的气囊侧边部分塞入前片和后片之间。这种情况下,气囊的侧边部分在刚要完成膨胀时,顺利而且迅速向外打开。
在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膨胀完成状态的气囊上边部分和侧边部分塞入前片和后片之间。这种情况下,气囊的上边部分和侧边部分在刚要完成膨胀时,顺利而且迅速向外打开。
在本发明中,除了在膨胀完成状态的气囊上边部分和侧边部分以外,也可以再加上下边部分塞入前片和后片之间。这种情况下,气囊的下边部分也在刚要完成膨胀时,顺利而且迅速向外打开。
在本发明中,气囊折叠体中在上述前片和后片之间塞入的周边部分中,可以在前片和后片之间做成只有1层的由片构成的褶皱部分,也可以做成2层以上。做成2层以上的情况下,可以使此部分在刚要完成膨胀时打开顺利而且迅速。在使褶皱部分仅为1层的情况下,与做成2层以上的褶皱部分的情况相比,气囊的折叠操作简单。
在本发明中,气囊的折叠体也可以是利用辊轴线在左右方向延伸的卷叠做成辊状折叠体,然后折叠此辊状折叠体的左右两侧。这样先做成辊状折叠体的话,可以减小辊状折叠体卷曲后的直径。
在本发明中,此气囊也可以在折叠前它的下边部分展开在壳体下面,然后把比此下边部分高的上面一侧利用辊轴线在左右方向延伸的卷叠做成辊状折叠体,此下边部分向此辊状折叠体的乘员一侧折叠,然后把此辊状折叠体的左右两侧分别此下边部分的乘员一侧折叠,做成上述折叠体。
在这样折叠气囊后的情况下,气囊膨胀时,首先气囊下边部分膨胀。然后随着此气囊下边部分的膨胀,折叠在此下边部分乘员一侧的辊状折叠体左右两侧被从壳体中挤出。因此辊状折叠体的左右两侧的折叠先打开,此辊状折叠体的打开变的顺利而且迅速。
在本发明中,可以把辊状折叠体的左右两侧折叠成蛇腹形,装入壳体中,也可以卷叠后装入壳体中。在做成蛇腹形折叠的情况下,容易向左右快速打开。在做成卷叠的情况下,把折叠体装入壳体中时折叠不容易坏,操作容易。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实施方式中气囊折叠顺序的图示。
图2为表示实施方式中气囊折叠顺序的图示。
图3为表示实施方式中气囊折叠顺序的图示。
图4为表示实施方式中气囊折叠顺序的图示。
图5为表示实施方式中气囊折叠顺序的图示。
图6为表示实施方式中气囊折叠顺序的图示。
图7为表示实施方式中气囊折叠顺序的图示。
图8为表示实施方式中气囊折叠顺序的图示。
图9为表示其他实施方式中气囊折叠顺序的图示。
图10为表示不同实施方式中气囊折叠顺序的图示。
图11为表示不同实施方式中气囊折叠顺序的图示。
图12为表示不同实施方式中气囊折叠顺序的图示。
图13为表示不同实施方式中气囊折叠顺序的图示。
图14为表示不同实施方式中气囊折叠顺序的图示。
图15为表示不同实施方式中气囊折叠顺序的图示。
图16为表示其他实施方式中折叠顺序的图示。
图17为表示其他实施方式中折叠顺序的图示。
图18为表示其他实施方式中折叠顺序的图示。
图19为表示其他实施方式中折叠顺序的图示。
图20为表示其他实施方式中折叠顺序的图示。
图21为表示其他实施方式中折叠顺序的图示。
图22为表示其他实施方式中折叠顺序的图示。
图23为表示其他实施方式中折叠顺序的图示。
图24为表示其他实施方式中折叠顺序的图示。
图25为表示其他实施方式中折叠顺序的图示。
图26为表示其他实施方式中折叠顺序的图示。
图27为表示其他实施方式中折叠顺序的图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图6是实施方式的乘员腿部保护装置的气囊折叠顺序的说明图,各图的图(b)是图(a)的B-B线断面图。图5(c)是图5(a)的C-C线断面图。图7(a)、(b)、(c)和图8是此气囊膨胀情况的说明图。图8(b)、(c)分别是图8(a)的B-B线断面图和C-C线断面图。
在乘员腿部保护装置中,气囊(弯气囊)1在完成膨胀的状态下具有前片1j和相反一侧的后片1h,这些面板1j、1h外围之间是连续的扁平袋状的气囊。
乘员腿部保护装置设置有此气囊1、放入此折叠的气囊的壳体2、作为使气囊1膨胀的气体发生器的充气机3、覆盖壳体2前面开口的盖4(图6)。再有充气机3放置在气囊1内。双头螺栓(图示略)从此充气机3或安装充气机3的夹具(图示略)伸出,此双头螺栓贯通气囊1的后片1h下部和壳体2的后面,用螺母(图示略)拧紧。此充气机3利用此拧紧螺母被固定在壳体2上,同时气囊1的后端被夹持在此充气机3或此夹具与壳体2后面之间。
气囊1的折叠顺序如下。此气囊1与壳体2一起被摊平放在水平的操作台上,是摊平后折叠的,由于要以乘员腿部保护装置装在汽车上的状态为基准来说明,图1、图2(a)、图3、图4、图5(a)、(b)和图6(b)表示气囊1沿垂直面摊开的状态。在图1、图2(a)、图3、图4、图5(a)、(b)和图6(b)、图7中,各图的上下方向大体与乘员腿部保护装置装在汽车上的状态的上下一致。
首先把气囊1从壳体2中拉出摊平。在此实施方式中气囊1向壳体2的上方摊开。然后如图1所示,把沿此气囊1的上边的部分(上边部)沿左右方向的折叠线10折叠,塞入气囊1内,在前片1j和后片1h之间形成气囊上边部构成的皱褶部分1t。此外在此实施方式中沿此气囊1左右侧边部分(侧边部)也分别如图2所示,沿上下方向的折叠线11折叠,塞入气囊1内,在前片1j和后片1h之间形成由气囊左右侧边部构成的皱褶部分1s。
然后如图3所示,距离上述左右方向折叠线10规定宽度(例如20~150mm)的部位,沿左右方向折叠线12从前片1j向后片1h一侧折叠。
接着,如图4所示,把仅与其大体宽度相同的下侧部位沿左右方向折叠线13从前片1j向后片1h折叠。再如图5所示,把仅与其大体宽度相同的下侧部位沿左右方向折叠线14从前片1j向后片1h折叠。沿这些折叠线12、13、14折叠的方向都是相同方向,这样如图5(b)所示,形成辊状气囊中间折叠体(以下称为辊状折叠体)1R。如图5(b)所示,在使乘员的左侧配置的车辆前后方向纵断面中,此辊状折叠体1R向卷曲中心(折叠线10)顺时针卷叠。
如图5(a)、(c)所示,此辊状折叠体1R具有从壳体2向左右伸出的伸出部分1。把此伸出部分1a沿上下方向折叠线15(参照图6(a))从它的根部(从壳体2看为开始的部分)向乘员一侧(图5(c)和图6(a)中的上侧)折叠,折叠成与辊状折叠体1R的乘员一侧的面重合,然后把与此连续的部分在此乘员一侧重复折叠成需要次数的锯齿形,做成蛇腹形小折叠体(下面称为蛇腹形折叠体)1F,随后装入壳体2内。然后通过安装上盖做成乘员腿部保护装置。
在图5(c)和图6(a)中,为了使图容易读,省略了叠放在辊状折叠体1R内侧的片1j、1h和各皱褶部分1s的图示。
此乘员腿部保护装置例如可以设置在座席前内装板中,设置成盖4与此内装板为同一面。
汽车冲撞后充气机3动作,在此乘员腿部保护装置的气囊1膨胀的情况下,气囊1挤压,盖4打开,如图7(a)所示,气囊1的蛇腹形折叠体1F向壳体2的前方伸出。然后如图7(b)所示,蛇腹形折叠体1F的折叠打开,此蛇腹形折叠体1F向乘员腿部左右展开,此后气囊1的辊状折叠体1R向上展开。
如上所述在使乘员的左侧配置的车辆前后方向纵断面中顺时针方向卷叠的辊状折叠体1R,如图7(c)所示,在同一断面内一边按反时针方向θ转动,一边在乘员腿部前面向上打开。这种情况下,由于此辊状折叠体1R沿腿部前面转动打开卷曲,辊状折叠体1R不会被腿部前面挂住而顺利打开。而此辊状折叠体1R的卷叠被打开后,被塞入气囊1内的叠入的气囊上边部分和侧边部分形成的皱褶部分1t、1s、1s分别像图8那样好象是从气囊1内部吐出一样,向外突出打开,气囊1的打开动作完成。
在此乘员腿部保护装置中,在皱褶部分1t、1s、1s分别好象是从气囊1内部吐出一样折叠的上边部分和左右两侧边部分向气囊外打开时,由于气囊内部的气体压力的作用是挤压此气囊上边部分和左右两侧边部分,就这样向外挤压出来,所以无须过分提高气囊内部气体压力,也就是无须增加充气机3的输出,可以使此气囊上边部分和左右两侧边部分顺利迅速向外打开。
在此实施方式中折叠气囊1时,使此气囊1沿左右方向折叠线12、13、14分别向后片1h折回(辊状折叠),做成辊状折叠体1R,然后叠成把此辊状折叠体1R上从壳体2向左右侧伸出的伸出部分1a向此辊状折叠体1R的乘员一侧折叠。这样先把此气囊1做成辊状折叠体1R,可以减小此辊状折叠体1R卷后的直径。
在此实施方式中,由于是把此伸出部分1a折叠成蛇腹状,做成蛇腹形折叠体1F后装入壳体2内,在气囊膨胀时此伸出部分1a可以迅速打开。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气囊1的前片1j和后片1h之间气囊上边部分和左右侧边部分形成的皱褶部分1t、1s、1s分别各叠1层,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各叠2层,也可以叠3层以上。利用这样把皱褶部分1t、1s、1s各叠2层以上,可以使气囊上边部分和左右侧边部分更顺畅而且更快打开。但是上边部分和左右侧边部分的皱褶部分个数也可以不同,左右侧边部分之间也可以不同。
图9(a)为使皱褶部分1t、1s、1s叠成2层情况下与图2(a)相同时刻的平面图,图9(b)、(c)分别是图9(a)的B-B线断面图和C-C线断面图。
在本发明中皱褶部分也可以在除了上边部分和侧边部分以外,例如把气囊斜方向边部塞入气囊内侧做成皱褶部分。此外可以仅在此气囊外周边中任一部位形成皱褶部分,也可以在多个部位形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形成各皱褶部分1t、1s、1s后,把气囊卷叠成中间折叠体(辊状折叠体1R),也可以用其他折叠方法,例如用蛇腹形折叠等做成此中间折叠体。
此外也可以用把从此中间折叠体的壳体2伸出部分1a叠成蛇腹形以外的折叠方法。例如图10中伸出部分1a(参照图5)在它的根部沿上下方向折叠线16向乘员一侧(图10中的上侧)折回后,然后把与此连续的部分卷叠成小辊状折叠体1r,然后装入壳体2内。这样在把伸出部分1a卷叠装入壳体2内的情况下,把折叠体装入壳体2时折叠不容易坏,操作容易。
图10(a)为这样把气囊1伸出壳体2的伸出部分1a卷叠后装入壳体2内情况下与图6(a)相同部分的断面图,图10(b)是图10(a)的B-B线断面图。
下面参照图11~图15对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1~图15是其他实施方式乘员腿部保护装置的气囊折叠顺序的说明图,各图的(b)图为(a)图的B-B线断面图。图13(c)是图13(a)的C-C线断面图。
在此实施方式中,气囊30按以下顺序折叠。在此实施方式中也是把此气囊30和壳体2一起摊平在水平操作台上,是摊平后折叠的,由于要以乘员腿部保护装置装在汽车上的状态为基准来说明,图11、图12(a)、图13(a)、(b)、图14和图15(b)表示气囊30沿垂直面摊开的状态。此外各图的上下方向大体与乘员腿部保护装置装在汽车上的状态的上下一致。
首先从壳体2拉出气囊30后摊平。此时如图11所示,在此实施方式中气囊30的下边部分30b摊开在壳体2的下面。
然后沿左右方向折叠线40折叠,使此气囊30的上边部分塞入气囊30内,在前片30j和后片30h之间形成由气囊上边部分构成的褶皱部分30t。
接着,如图12所示,在此实施方式中使此气囊30的左右侧边部分30s、30s分别沿上下方向折叠线41、41折向后片30h。
然后如图13(b)所示,距离上述左右方向折叠线40规定宽度的部位,沿左右方向折叠线42向后片30h一侧折叠,把仅与其大体宽度相同的下侧部位沿左右方向折叠线43向后片30h折叠,再把仅与其大体宽度相同的下侧部位沿左右方向折叠线44向后片1h折叠。
这样气囊30中从上述左右方向折叠线40到壳体2前面的部分,也就是除了下边部分30b,把比此下边部分30b高的上面一侧部分向后片30h折叠成辊状,形成辊状折叠体30R。此辊状折叠体30R与上述图1~图8的乘员腿部保护装置的气囊1的辊状折叠体1R一样,在使乘员的左侧配置的车辆前后方向纵断面(图13(b))中,此辊状折叠体30R向卷曲中心(折叠线40)顺时针卷叠。
然后如图14所示,把气囊30下边部分30b从它的根部沿左右方向折叠线45向乘员一侧(图14(b)的左侧)折回,折叠成与辊状折叠体30R的此乘员一侧的面重合。
如图13(a)、(c)和图14(a)所示,此辊状折叠体30R中从壳体2向左右伸出的伸出部分30a、30a分别沿上下方向折叠线46、46(参照图15(a))从它的根部(从壳体2看为开始的部分)向乘员一侧(图15(a)中的上侧)折叠,折叠成与下边部分30b的此乘员一侧的面重合,随后装入壳体2内。然后通过安装上盖构成乘员腿部保护装置。
在图13(c)和图15(a)中,为了使图容易读,省略了叠放在辊状折叠体30R内侧的片30j、30h和各侧边部分30s、30S的图示。
此乘员腿部保护装置的其他结构与上述的图1~图8的乘员腿部保护装置相同。此乘员腿部保护装置例如也可以设置在座席前方的内装板中,设置成盖4与此内装板为同一面。
装备由这种结构的乘员腿部保护装置的汽车冲撞后充气机3动作,气囊30膨胀的情况下,来自此充气机3的气体首先流入气囊30下边部分30b内,使此下边部分30b膨胀。因此下边部分30b的膨胀,此下边部分30b折叠向乘员一侧的辊状折叠体30R的左右伸出部分30a、30a挤压此乘员一侧,盖4挤开,向左右方向打开。此下边部分30b随着这些伸出部分30a、30a从壳体2挤出,向此壳体2的下方打开。然后辊状折叠体30R向上方打开。
该辊状折叠体30R,在此实施方式中也是由于在乘员的左侧配置的车辆前后方向纵断面中,顺时针方向卷叠的,在同一断面内边按反时针方向转动,也就是一边沿乘员腿部前面转动,一边不会被腿部前面挂住而顺利打开气囊。此外随着此辊状折叠体30R向上方打开,气囊30的左右侧边部分30s、30s分别从气囊下部一侧顺序向侧面打开。
而此辊状折叠体30R的卷曲刚被打开后,被塞入气囊30内的叠入的气囊上边部分构成的皱褶部分30t好象是从气囊30内部吐出一样,向外突出打开,气囊30的打开动作完成。
在此乘员腿部保护装置中也是作为皱褶部分30t好象是从气囊30内部吐出一样折叠的上边部分向气囊外打开时,由于气囊内部的气体压力的作用是挤压此气囊上边部分,就这样向外挤压出来,所以无须过分提高气囊内部气体压力,也就是无须增加充气机3的输出,可以使此气囊上边部分顺利而且迅速向外打开。
在此实施方式中,气囊30在折叠前下边部分30b展开在壳体2下面,然后把比此下边部分30高的上面一侧利用滚动轴心在左右方向延伸的卷叠做成辊状折叠体30R,此下边部分30b向此辊状折叠体30R的乘员一侧折叠,然后把此辊状折叠体30R的左右伸出部分30a、30a分别向乘员一侧折叠后,装入壳体2内。因此气囊30膨胀时,首先此下边部分30b的膨胀,随着此下边部分30b的膨胀,此下边部分折叠向乘员一侧的此伸出部分30a、30a从壳体2中挤出。这样辊状折叠体30R的左右两侧的折叠最先打开,能使此辊状折叠体30R打开变快。
在此实施方式中,把气囊30的左右侧边部分30s、30s做成褶皱,不塞入气囊30内侧,而折向气囊30的后片30h一侧,作为褶皱也可以塞入气囊30内侧。
参照图16~图27对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6~图27是其他实施方式的乘员腿部保护装置的气囊折叠顺序的说明图,各图的图(b)是图(a)的B-B线断面图。
在此实施方式中如图16所示,气囊50的形状为它的左右方向宽度从上下方向的中间开始越向下越下。此气囊50的下端部附近的后片50h与用于装入此气囊50的折叠体的壳体70连接。标号71表示用于使此气囊50膨胀的充气机。
充气机71配置在气囊50内。双头螺栓(图示略)从此充气机71或安装此充气机71的框架(图示略)后面伸出,此双头螺栓贯通此气囊50下端部附近的后片50h和壳体70的后面,用螺母(图示略)拧紧。利用此拧紧螺母把充气机71固定在壳体70上,同时气囊50下端部附近的后片50h被夹持在此充气机71或此夹具与壳体70后面之间。
在此气囊50膨胀后的状态下,此气囊50的下边部分50b向比此壳体70更靠下的方向膨胀。
在此实施方式中折叠此气囊50时,把此下边部分也做成褶皱部分50p(参照图26(b))。
在此实施方式中气囊50按以下顺序折叠。在此实施方式中也是把此气囊50与壳体70一起摊平在水平的操作台上,摊平后折叠的,由于要以乘员腿部保护装置装在汽车上的状态为基准来说明,图16、图17、图18(a)、图19~图26和图27(a)表示气囊30沿垂直面摊开的状态。此外各图的上下方向大体与乘员腿部保护装置装在汽车上的状态的上下一致。
首先把气囊50从壳体70中拉出摊平。此时如图16所示,在此实施方式中,气囊50的下边部分50b在壳体70的下边摊开。
然后如图17所示,把此气囊50的上边部分沿左右方向折叠线51折叠,使此气囊50的上边部分塞入气囊50内,在前片50j和后片50h之间做成由气囊上边部分构成的褶皱部分50t。
在此实施方式中如图18所示,把此气囊50的左右侧边部分50s、50s分别沿上下方向折叠线52、52向后片50h折回。
然后如图19到图20所示,把距离上述左右方向折叠线51规定宽度的部位沿左右方向折叠线53向后片50h一侧折叠(图19),然后把距离上述左右方向折叠线53规定宽度的部位沿左右方向折叠线54向后片50h一侧折叠(图20)。通过沿此左右方向折叠线53、54向后片50h的折回,气囊50中比壳体70更靠上的部分从上述左右方向折叠线51向壳体70一侧卷叠,做成辊状折叠体50R。
此后如图21至图23所示,此辊状折叠体50R直到壳体70的前面,与此左右折叠线54连续的部分再顺序卷叠(左右方向折叠线54以后的左右方向折叠线的标号省略)。这样气囊50中除了下边部分50b,比壳体70高的上方拉出的部分整个做成辊状折叠体50R。
在上述图19~图23以及后面要说的图24~图26中,为了使图容易读,省略了气囊50的上边部分的皱褶部分50t的图示。
然后如图24至图25所示,向前(乘员一侧)抻起下边部分50b的前片50j的上下方向的中间50m,使此中间部分50m背离后片50h(图24),使从中间部分50m到此下边部分50b和辊状折叠体50R的边界附近的部分,沿位于此边界附近的左右方向折叠线56向上折回,与此辊状折叠体50R的前面一侧重合(图25)。然后把与此中间部分50m到后片50h一侧连续的部分从此中间部分50m向下折回。
此后如图26所示,把距离此中间部分50m规定宽度下方的部位沿左右方向折叠线57向上折回,同时使从此左右方向折叠线57到后片50h一侧连续区域,从它的左右方向折叠线57向上折回,形成褶皱形状,在上述中间部分和左右折叠线57之间的区域前面重合。
这样如图26(b)所示,在气囊下边部分50b中,此中间部分50m、50n之间的部分成为塞入气囊内部的状态,在此下边部分50b上形成褶皱部分50p。
然后如图26(a)所示,使辊状折叠体50R中伸出壳体70左右的伸出部分50a、50a分别从它的根部(从壳体70看是开始的部分)沿上下折叠线58、58(参照图27(b))向前(图27(b)的上面一侧)折回,折叠到下边部分50b的前面一侧,然后装入壳体70内。在壳体70上装上盖(图示略),构成乘员腿部保护装置。
在图27(b)中为了使图容易读,省略了叠放在辊状折叠体50R内侧的片50j、50h和侧边部分50s、50s等的图示。
此乘员腿部保护装置的其他结构与上述的图1~图8的乘员腿部保护装置相同。此乘员腿部保护装置例如也可以设置在座席前方的内装板中,设置成盖4与此内装板为同一面。
在此实施方式中也是在汽车冲撞后充气机71动作,气囊50膨胀的情况下,来自此充气机71的气体首先流入气囊50下边部分50b内,使此下边部分50b膨胀。因此下边部分50b的膨胀,折叠在此下边部分50b前面的辊状折叠体50R的左右伸出部分50a、50a挤压此乘员一侧,上述盖被挤开,向左右方向打开。此下边部分50b随着这些伸出部分50a、50a从壳体70挤出,向此壳体70的下方打开。在此实施方式中,此下边部分50b的折叠打开后,塞入气囊50内的此下边部分50b的褶皱部分50p好象从气囊50内部吐出来一样向外突出打开。
此下边部分50b向下打开,而随后辊状折叠体50R向上打开。
在此实施方式中也是此辊状折叠体50R沿乘员腿部前面转动,不会被腿部前面挂住而顺利打开气囊。此外随着此辊状折叠体30R向上方打开,此气囊50的左右侧边部分50s、50s分别从气囊下部一侧顺序向侧面打开。
而此辊状折叠体50R的卷曲刚被打开后,被塞入气囊50内的叠入的气囊上边部分构成的皱褶部分50t好象是从气囊50内部吐出一样,向外突出打开,气囊50的打开动作完成。
在此乘员腿部保护装置中,气囊上边部分作为褶皱部分50t塞入气囊内部折叠的,在此基础上再加上气囊下边部分50b也是作为部分50p塞入气囊50内部折叠。因此在气囊上边部分和下边部分向气囊外侧打开时,由于气囊内部的气体压力的作用是挤压此气囊上边部分和下边部分50b,就这样向外挤压出来,所以无须过分提高气囊内部气体压力,也就是无须增加充气机71的输出,可以使此气囊上边部分和下边部分50b顺利而且迅速向外打开。
此外在此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把气囊50的左右侧边部分50s、50s做成褶皱,不塞入气囊50内侧,而折向气囊50的后片50h一侧,作为褶皱也可以塞入气囊50内侧。
上述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一个示例,并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

Claims (11)

1.一种乘员腿部保护装置,具有在乘员腿部前面膨胀而保护该腿部的气囊、装入折叠气囊的壳体、和用于使所述气囊膨胀的气体发生装置;
所述气囊由片构成,该片具有在膨胀完成状态下面对乘员的前片和与所述前片相反侧的后片,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的折叠体在膨胀完成状态下,气囊周边部分至少有一部分折叠到前片和后片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腿部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折叠体在膨胀完成状态下,气囊上边部分折叠到前片和后片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腿部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折叠体在膨胀完成状态下,气囊侧边部分折叠到前片和后片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员腿部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折叠体在膨胀完成状态下,气囊上边部分和侧边部分折叠到前片和后片之间。
5.如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员腿部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折叠体在膨胀完成状态下,气囊下边部分也折叠到前片和后片之间。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员腿部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折叠体中,在折叠到所述前片和后片之间的周边部分中,在前片和后片之间做成由片构成的1层的褶皱部分。
7.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员腿部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折叠体中,在折叠到所述前片和后片之间的周边部分中,在前片和后片之间做成由片构成的2层以上的褶皱部分。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员腿部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折叠体是利用辊轴线在乘员左右方向延伸的卷叠做成辊状折叠体,然后把所述辊状折叠体的左右两侧折叠。
9.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员腿部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在折叠前它的下边部分展开在壳体下方,然后把比所述下边部分高的上面一侧利用辊轴线在左右方向延伸的卷叠做成辊状折叠体,所述下边部分向所述辊状折叠体的乘员一侧折叠,然后把所述辊状折叠体的左右两侧分别在所述下边部分的乘员一侧折叠,做成所述折叠体。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乘员腿部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折叠体使所述辊状折叠体左右两侧成蛇腹形,然后装入所述壳体中。
11.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乘员腿部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折叠体把所述辊状折叠体的左右两侧卷叠,然后装入所述壳体中。
CNB200410045875XA 2003-05-30 2004-05-20 乘员腿部保护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48441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55042/2003 2003-05-30
JP2003155042 2003-05-30
JP2003195147 2003-07-10
JP195147/2003 2003-07-10
JP432731/2003 2003-12-26
JP2003432731A JP4449452B2 (ja) 2003-05-30 2003-12-26 乗員脚部保護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72602A true CN1572602A (zh) 2005-02-02
CN100348441C CN100348441C (zh) 2007-11-14

Family

ID=329663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45875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48441C (zh) 2003-05-30 2004-05-20 乘员腿部保护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232153B2 (zh)
EP (2) EP1481856B1 (zh)
JP (1) JP4449452B2 (zh)
CN (1) CN100348441C (zh)
DE (2) DE602004030727D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89790A (zh) * 2011-10-25 2014-06-25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车辆用膝部安全气囊及其折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02004010441T2 (de) * 2004-09-21 2008-10-16 Dalphi Metal España S.A. Knie-airbag
DE102005037845B4 (de) * 2004-12-02 2010-04-01 Takata-Petri Ag Gassack zum Schutz des Kniebereichs eines Fahrzeuginsassen
US7942442B2 (en) * 2005-04-27 2011-05-17 Autoliv Asp, Inc. Airbag cushion folding methods
US7845682B2 (en) 2005-04-27 2010-12-07 Autoliv Asp, Inc. Airbag cushion folding methods
JP4909556B2 (ja) * 2005-10-04 2012-04-04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
EP2363327B1 (en) * 2006-04-04 2012-12-05 Autoliv Development AB Guide plate for side air bag
JP4488007B2 (ja) 2007-01-15 2010-06-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735862B2 (en) * 2007-05-16 2010-06-15 Autoliv Asp, Inc Airbag cushion folding method for out-of-position conditions
EP2190698B1 (en) * 2007-08-27 2014-01-22 Key Safety Systems, Inc. Knee airbag module
JP5196530B2 (ja) * 2007-10-22 2013-05-15 芦森工業株式会社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EP2072348B1 (en) * 2007-12-18 2016-10-05 Autoliv Development AB Knee airbag and method of folding the same
US7874586B2 (en) * 2008-01-29 2011-01-25 Chrysler Group Llc Airbag folding arrangement
JP5125614B2 (ja) * 2008-02-29 2013-01-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およびエアバッグ
US7926844B2 (en) * 2008-04-10 2011-04-19 Autoliv Asp, Inc. Airbag assembly and method of packing
DE102008048398B4 (de) 2008-09-19 2019-05-23 Joyson Safety Systems Germany Gmbh Gassack für ein Kraftfahrzeug
CN102741092B (zh) * 2008-10-29 2015-07-29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副驾驶座用膝部安全气囊装置
US8226118B2 (en) 2009-08-05 2012-07-24 Autoliv Asp, Inc. Safety venting with passively closeable vents
US8407968B2 (en) 2009-10-16 2013-04-02 Autoliv Asp, Inc. Method of packaging an inflatable airbag cushion including a wrapper and deployment flap
US8505969B2 (en) * 2009-10-27 2013-08-13 Tk Holdings Inc. Knee airbag module
DE102010030194B4 (de) * 2010-06-17 2018-06-07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Knieairbaganordnung für Fahrzeuge
US8696019B2 (en) * 2011-03-21 2014-04-15 Tk Holdings Inc. Knee airbag module
KR101884445B1 (ko) * 2011-10-10 2018-08-02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조수석 에어백 쿠션 및 조수석 에어백 쿠션의 폴딩방법
US8540276B2 (en) * 2011-11-07 2013-09-24 Autoliv Asp, Inc. Inflatable knee airbag assemblies with cushion fold pattern
US8814201B2 (en) 2012-08-17 2014-08-26 Chrysler Group Llc Knee airbag having increased package width
US8544879B1 (en) * 2012-09-25 2013-10-0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ctive bolster with stepped bladder spacing
DE102014010188B4 (de) 2014-07-10 2024-02-22 Autoliv Development Ab Knieschutz-Einrichtung in einem Kraftfahrzeug und Kniegassackmodul zur Verwendung in einer solchen Knieschutz-Einrichtung
CN105128809B (zh) * 2015-08-31 2018-07-17 延锋百利得(上海)汽车安全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气囊及安全气囊袋的折叠方法
KR102571840B1 (ko) * 2016-08-31 2023-08-29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무릎에어백 장치의 폴딩방법 및 무릎에어백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51907B2 (ja) * 1992-01-31 2001-04-03 タカタ株式会社 車両乗員の脚部保護装置
US5492367A (en) * 1994-02-07 1996-02-20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system for folding an air bag
US5496056A (en) * 1995-02-21 1996-03-05 Morton International, Inc. Automotive passenger air bag module cushion fold
JP3769831B2 (ja) * 1996-04-08 2006-04-26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GB2322337B (en) * 1997-02-20 2001-03-14 Autoliv Dev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a method of folding an air-bag
JPH1120587A (ja) * 1997-07-08 1999-01-26 Tokai Rika Co Ltd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H11321511A (ja) 1998-05-11 1999-11-24 Takata Kk 助手席用エアバッグ及びその折り畳み方法
JP2000016222A (ja) * 1998-07-02 2000-01-18 Toyoda Gosei Co Ltd 側突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7182365B2 (en) 2000-07-07 2007-02-27 Toyoda Gosei Co., Ltd. Air bag device for knee protection
JP3684145B2 (ja) * 2000-08-10 2005-08-17 日本プラスト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の折畳装置及びエアバッグの折畳方法
JP2002249016A (ja) * 2000-12-19 2002-09-03 Toyoda Gosei Co Ltd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6739622B2 (en) * 2001-03-30 2004-05-25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Method of folding air bag
JP3807303B2 (ja) * 2001-05-21 2006-08-0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6945557B2 (en) * 2001-11-09 2005-09-20 Toyoda Gosei Co., Ltd. Knee protecting airbag device
JP2002370598A (ja) * 2001-06-14 2002-12-24 Takata Corp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3780892B2 (ja) * 2001-10-02 2006-05-31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膝保護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270794B2 (ja) * 2002-02-18 2009-06-03 タカタ株式会社 乗員脚部保護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89790A (zh) * 2011-10-25 2014-06-25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车辆用膝部安全气囊及其折叠方法
CN103889790B (zh) * 2011-10-25 2016-09-14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车辆用膝部安全气囊及其折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602004008370T2 (de) 2008-05-15
EP1481856A2 (en) 2004-12-01
EP1481856B1 (en) 2007-08-22
DE602004030727D1 (de) 2011-02-03
EP1481856A3 (en) 2005-08-17
JP4449452B2 (ja) 2010-04-14
US7232153B2 (en) 2007-06-19
EP1844992A3 (en) 2008-11-12
US20040178607A1 (en) 2004-09-16
DE602004008370D1 (de) 2007-10-04
EP1844992A2 (en) 2007-10-17
EP1844992B1 (en) 2010-12-22
JP2005041462A (ja) 2005-02-17
CN100348441C (zh) 2007-1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572602A (zh) 乘员腿部保护装置
CN1275807C (zh) 膝盖保护用气囊装置
CN1903620A (zh) 气囊装置
CN1443673A (zh) 气囊装置
CN1439553A (zh) 乘客腿部保护装置
CN1459394A (zh) 气囊
CN1131802C (zh) 侧面的减震组件
CN101068700A (zh) 乘客座位安全气囊的折叠方法
CN1621280A (zh) 头部保护气囊
CN1651285A (zh) 气囊装置
CN1530264A (zh) 乘坐人员保护装置
CN102874204B (zh) 用于折叠驾驶员气囊垫的设备和方法
CN1903618A (zh) 气囊装置
CN1616277A (zh) 气囊及气囊装置
CN203237193U (zh) 主动缓冲垫、用于缓冲垫囊的后壁
CN1671580A (zh) 乘客约束装置用充气囊及其制造方法
CN1775595A (zh) 气囊装置
CN1654250A (zh) 乘员保护装置
CN1741923A (zh) 用于车辆乘员的膝部保护装置
CN1394774A (zh) 车辆用侧气囊及其折叠方法
CN1853988A (zh) 气囊装置、乘员保护系统、车辆
US9120455B2 (en) Airbag and airbag device
CN1305714C (zh) 充气机
CN1651284A (zh) 副驾驶座用气囊装置
CN1720156A (zh) 用于轿车乘客保护系统的气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1114

Termination date: 2014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