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50379A - 乘员保护装置 - Google Patents

乘员保护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50379A
CN1550379A CNA200410038206XA CN200410038206A CN1550379A CN 1550379 A CN1550379 A CN 1550379A CN A200410038206X A CNA200410038206X A CN A200410038206XA CN 200410038206 A CN200410038206 A CN 200410038206A CN 1550379 A CN1550379 A CN 15503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bag
decorative element
pillar
holding member
safety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1003820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82567C (zh
Inventor
山村大辅
山藤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Motor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Motor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Motors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Motor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5503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503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8256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82567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将带夹固定在支柱内部,用带夹来保持气囊带,该带夹的保持部的上段折返部分越过支柱装饰部件和内顶衬的交接处,从而防止当安全气囊展开、气囊带被拉出时,气囊带与支柱装饰部件的上端部接触。

Description

乘员保护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采用了在汽车车厢内部展开的安全气囊的实用的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驾驶员座及助手座的安全气囊作为汽车的安全装备之一,正在广泛普及。并且,近年来,在这种前座的安全气囊之外增加的、在车厢内部侧面展开的安全气囊也在普及。这种设置在侧面的安全气囊,除了被设置在坐位侧面的所谓侧安全气囊以外,如图9所示的从前支柱11一直展开到后支柱13的所谓帘幕式(curtain)安全气囊1,也在研发、实用化中。
此种帘幕式安全气囊1的安全气囊主体2沿车辆长度方向被收纳在侧车顶纵梁12内,如果车辆发生冲撞,车辆受到来自侧面的较大冲击时,该帘幕式安全气囊就会展开,几乎全部覆盖车厢内部侧面,来缓冲对乘员的冲击(特别是对头部的冲击)。
然而,帘幕式安全气囊1的安全气囊主体2的前侧下端与前支柱11是通过气囊带(strap)(绳)3连接的,因此,虽然安全气囊主体2的上方被固定在侧车顶纵梁12上,但其下端是自由端,所以有必要对安全气囊1膨胀展开时安全气囊主体2的下端位置进行限制。
而且,由于通过这样的气囊带3来限制安全气囊主体2的下端位置,所以可使安全气囊1的膨胀展开动作达到理想化。当安全气囊1被收纳在侧车顶纵梁12中时,该气囊带3也沿着前支柱11被收纳在其内部。
图10为车辆的概略外观图。图11为图10所示的车辆的前支柱11部分沿A-A的剖面图。如图11所示,前支柱11具有外板11a,形成为封闭断面的内板11b,和设置在内板11b内部作为加强部件的斜框11c。另外,内板11b的车厢内侧由支柱装饰部件14覆盖,该支柱装饰部件14与内板11b之间布置了电器设备用的电路配线15。另外,前支柱11的端部固定着前车窗20。
另外,内板11b及支柱装饰部件14的边缘部位嵌有密封条(weatherstrip)16,通过该密封条16,将内板11b与支柱装饰部件14之间的开口封闭。此外,上述的气囊带3沿支柱装饰部件14与内板11b布置在它们之间,气囊带3的一端固定在前支柱11的前方下端,另一端与安全气囊主体2的前方下端连接(参照图9)。
安全气囊1展开时,随着安全气囊主体2的膨胀,气囊带3从支柱装饰部件14与密封条16之间的间隙被拉出来。结果,从前支柱11内完全被拉出的气囊带3限制了膨胀展开后的安全气囊主体2的下端位置。
然而,该气囊带3的中途部分(两端之外的部分)在前支柱11内部没有进行任何固定,气囊带3在前支柱11内部的配设位置没有被确定下来,因此,有可能出现气囊带3被支柱装饰部件14的边缘卡住、支柱装饰部件14翘起来,或者支柱装饰部件14破损等情况。(参照图11的双点划线所示的支柱装饰部件14)。
并且,由于也无法预测安全气囊1展开时气囊带3如何从支柱11中拉出来,所以,当安全气囊1展开时,如果气囊带3被支柱装饰部件14的边缘卡住,则可能会妨碍安全气囊1进行理想地展开。
另一方面,如下技术已经被公开(例如参照特开2001-106014号公报),即:通过在支柱内设置导向部件,来引导安全气囊1展开时气囊带在支柱装饰部件和密封条之间的拉出方向,从而防止气囊带被支柱装饰部件的边缘卡住而妨碍安全气囊的展开。
然而,即使采用这样的技术,气囊带的中途部分也仍然无法固定在支柱内部,所以,不能完全防止气囊带被支柱装饰部件卡住。并且,还存在着需要将上述导向部件沿支柱的长度方向并按支柱的长度设置而使成本增加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用乘员保护装置,其以简单的结构,确保安全气囊展开时气囊带可以从支柱装饰部件和密封条之间的间隙被拉出。
本发明的乘员保护装置具有:安全气囊,设在车辆的顶棚与设置在该顶棚的车厢内侧的内顶衬(head lining)之间,并可在车厢内展开;装饰部件,从车厢内部覆盖上述车辆的支柱部件并与上述内顶衬连接;气囊带,其一端在上述顶棚与上述内顶衬之间的空间内与上述安全气囊连接,并延伸到上述支柱部件与上述装饰部件之间的空间;以及上述安全气囊展开时上述气囊带所通过的间隙,沿上述支柱部件设置在上述支柱部件与上述装饰部件的边缘部分之间。具有上述部件的乘员保护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保持部件,该保持部件包括:保持部,越过上述内顶衬和上述装饰部件的交接处,用来保持上述气囊带;和开口部,从该保持部朝向上述间隙形成开口。
由此,由于该保持部件包括保持部和开口部,其中保持部越过内顶衬和装饰部件的交接处,用来保持气囊带,而开口部从该保持部朝向气囊带所通过的间隙形成开口,所以,在支柱部件和装饰部件之间的空间内,气囊带的位置被固定下来,并且,可以防止当安全气囊膨胀展开、气囊带通过间隙时被装饰部件端部卡住。特别是,通过设置保持部件,其中保持部件的保持部越过内顶衬与装饰部件的连接部分的交接处,来防止气囊带在交接处被卡住,确保气囊带的拉出。
另外,本发明的乘员保护装置,其具有:安全气囊,设在车辆的顶棚与设置在该顶棚的车厢内侧的内顶衬之间,并可在车厢内展开;装饰部件,从车厢内侧覆盖上述车辆的支柱部件并与上述内顶衬连接;以及间隙,沿上述支柱部件设置在上述支柱部件与上述装饰部件的边缘部分之间,其中上述安全气囊从上述顶棚与上述内顶衬之间的空间,一直延伸到上述支柱部件与上述装饰部件之间的空间,并且,上述安全气囊展开时,该安全气囊中延伸到上述支柱部件与上述装饰部件之间的空间的那部分,通过上述间隙并向车厢内部移动,具有上述部件的乘员保护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保持部件,该保持部件包括:保持部,越过上述内顶衬和上述装饰部件的交接处,用来保持上述安全气囊;和开口部,从该保持部朝向上述间隙形成开口。
由此,由于该保持部件包括保持部和开口部,其中保持部越过内顶衬和装饰部件的交接处,用来保持安全气囊,而开口部从该保持部朝向安全气囊所通过的间隙形成开口,所以,在支柱部件和装饰部件之间的空间内,安全气囊的位置被固定下来,并且,可以防止当安全气囊膨胀展开、安全气囊中上述空间内的那部分通过间隙时被装饰部件端部卡住。特别是,通过设置保持部件,其中保持部件的保持部越过内顶衬与装饰部件的连接部分的交接处,来防止安全气囊在交接处被卡住,确保上述空间内的安全气囊的拉出。
另外,作为理想的情况,上述保持部的特征在于,具有大致U字状的截面,并且该保持部的上述间隙侧的端部一直延伸到该间隙。
因此,通过使用来保持气囊带或安全气囊的保持部的端部一直延伸到在支柱部件和装饰部件的边缘部分之间沿支柱部件设置的间隙,可以确实防止气囊带或安全气囊被装饰部件卡住。
还有,作为理想的情况,上述保持部件的特征在于,被设计为独立的部件,并且被固定在上述支柱部件上。
因此,通过将保持部件设计为独立的部件,可以将适用于保持气囊带或安全气囊的保持部件设置在合理的位置,可以安全地保持气囊带或安全气囊。
再有,作为理想的情况,上述保持部件的特征在于,其与电路配线保持部件成为一体,其中电路配线保持部件用来保持布置在上述支柱部件与上述装饰部件之间的空间内的电路配线(harness)。
由此,通过使气囊带或安全气囊的保持部件和电路配线保持部件一体化,可以减少零件数量、降低组装工时和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第1实施例的乘员保护装置的关键结构的概略剖面图。
图2为图1中气囊带部分的放大图。
图3为第1实施例的乘员保护装置中气囊带保持部件的概略外观图(a)和保持部件在保持气囊带的状态下的概略外观图(b)。
图4为第1实施例的乘员保护装置中前支柱的边缘部分的局部概略立体图。
图5为第1实施例的乘员保护装置中从车厢内侧观察前支柱内部的概略内部结构图。
图6为第1实施例的乘员保护装置中带夹(clip)的其他例子的概略外观图。
图7为表示第2实施例的乘员保护装置的关键结构的概略剖面图。
图8为第2实施例的乘员保护装置中气囊带保持部的概略外观图。
图9为一般的帘幕式安全气囊的概略结构图。
图10为车辆的概略外观图。
图11为图10所示的车辆的前支柱部分的沿A-A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1~图5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乘员保护装置进行说明。另外,图5中,主要表示了被支柱装饰部件(pillar trim)和内顶衬(head lining)覆盖的内部构造,对支柱装饰部件(虚线)和内顶衬(点划线)的位置只做了辅助性的表示。并且,对和背景技术部分说明的乘员保护装置相同的零件,采用同一符号。
如图1所示,前支柱(支柱部件)11由外板11a、内板11b及斜框11c构成。内板11b是由2块板11b-1、11b-2焊接成封闭断面的部件。该内板11b的内部设置有斜框11c。
另外,内板11b的车厢外侧被外板11a所覆盖,另一方面,内板11b的车厢内侧由支柱装饰部件(装饰部件材料)14覆盖,内板11b的板11b-1与支柱装饰部件14之间,布置着电器装置用的电路配线15。电路配线15通过电路配线卡扣(电路配线保持部件)4安装在板11b-1上,这样电路配线15被固定在前支柱11内部。另外,电路配线卡扣4并非按前支柱11的全长设置,而是沿着前支柱11在规定部位隔开一定的间隔设置。
另外,内板11b的边缘部位嵌有密封条(密封材料)16,通过设置在该密封条16上的舌片16a,封闭内板11b与支柱装饰部件14之间的开口(间隙)。舌片16a用橡胶或合成橡胶(エストラマ)等弹性材料制成。
另外,虽未图示,但此车辆配备有安全气囊,其安全气囊主体及充气机等收纳在前支柱11和后支柱之间的侧车顶纵梁中。而且,如果车辆发生冲撞,车辆侧面受到较大的冲击时,安全气囊可以从车辆侧面上方展开,大致覆盖住车厢内的侧面的全部(参照图9)。
另外,该安全气囊主体的前侧下端和前支柱11通过气囊带3连接,该气囊带3沿前支柱11配置在支柱装饰部件4内部。也就是说,气囊带3的一端在顶棚与内顶衬21(参照图5)之间的空间内与安全气囊连接,并一直延伸到内板11b与支柱装饰部件14之间的空间。
在此,如图2所示,在前支柱11及支柱装饰部件14所封闭的空间内,设置有作为气囊带保持部件的带夹17,用来保持配置在上述空间内的气囊带3的中途部分。带夹17在内板11b的边缘部位设置有多个,使得气囊带3通过该带夹17被限制在上述空间内的规定位置上。
参照附图2及图3,对带夹17加以详细说明。该带夹17是用钣金或树脂一体形成的零件,如这两幅图所示,在形成有结合部17a的中央部分,其截面呈大致s字形状,而中央部分之外的部分,其截面呈大致U字形状。如图3(a)所示,带夹17具有与支柱边缘部分(内板11b的边缘部分)相结合的结合部17a,和用来保持气囊带3的保持部17b。
保持部17b由下段折返部分173和上段折返部分171交替形成。并且,上段折返部分171的端部172及下段折返部分173的端部174朝向密封条16的舌片16a所封闭的间隙,并且分别向相反方向弯折。也就是说,端部172如图2所示向上、端部174向下分别弯折。
如图3(b)所示,气囊带3由带夹17来保持。也就是说,在带夹17的保持部17b上形成的3处下段折返部分173支撑着气囊带3的一面(此图中气囊带3的下面),同时在保持部17b上形成的2处上段折返部分171支撑着气囊带3的另一面,(此图中带3的上面),这样气囊带3被保持在下段折返部分173和上段折返部分171之间。
下段折返部分173与上段折返部分171的高度差(气囊带3被保持的间隔),略小于气囊带3的厚度,可以在确保气囊带3被保持部17b保持的同时,保证安全气囊展开时气囊带3从开口部17c拉出。
另外,该带夹17被安装在前支柱11的边缘部位,使被保持在保持部17b中的气囊带3的脱离方向朝向内板11b与支柱装饰部件14之间的间隙。并且,带夹17的保持部17b的端部172、174分别朝向相反的方向(上下方向),使组装时气囊带3可以很容易地装入并被可靠地保持,同时,当安全气囊主体展开时,气囊带3能够从支柱装饰部件14和内板11b之间被顺利拉出。
另外,如图2所示,构成内板11b的板11b-1、11b-2的边缘部分重叠,并且如图4所示,在前支柱11的长度方向上,局部形成了板间的间隙18,通过将带夹17的结合部17a插入该间隙18中,可以很容易地将带夹17安装到支柱的边缘部位。
另外,也可以通过不采用该间隙18而是形成孔、同时用凸起部代替带夹17的结合部17a的方法,将带夹的凸起部插入支柱边缘部位的孔中,来安装带夹17。
下面,对带夹17在前支柱11的边缘部分的设置位置加以说明。在内板11b中,沿前支柱11的长度方向,在多处形成有间隙18,从而使内板11b上多处设置有带夹17。
如图5所示,车厢内的顶棚上设置有内顶衬21,内顶衬21覆盖顶棚的全部,并且其一部分延长至前、后支柱的一部分。此外,内顶衬21的延长部21a与支柱装饰部件14重合安装。具体来讲,内顶衬21的延长部21a装入支柱装饰部件14和内板11b之间。
在此,内板11b上所设置的多个带夹17当中,如图5所示,必须有一个设置成如下形式:其上端从支柱装饰部件14的上端部14a处突出,而其下端延伸到内顶衬21的延长部21a下端的下方位置。具体来讲,位于支柱装饰部件14的上端14a附近的内板11b上形成有间隙18,通过将带夹17的结合部17a插入该间隙18来进行安装,使得带夹17的上段折返部分171位于支柱装饰部件14的上端部14a处(越过支柱装饰部件14与内顶衬21的交接处)。
安全气囊主体动作时,内顶衬21的一部分一面剥离,帘幕式安全气囊1一面膨胀开来,与此同时,与安全气囊1连接的气囊带3被拉出来。
此时,本实施例的乘员保护装置,气囊带3的脱离方向朝向内板11b与支柱装饰部件14之间的间隙,且带夹17的端部172、174安装成延伸到该间隙状态,所以,气囊带3可以从前支柱11的内板11b和支柱装饰部件14之间的间隙中被顺利拉出。
特别是,本实施例中,必须有一个带夹17安装成从支柱装饰部件14的上端部14a突出的形式,所以,当气囊带3从支柱内拉出时,可以不被支柱装饰部件14的上端部14a卡住而被顺畅地拉出。这是因为在气囊带3与支柱装饰部件14的上端部14a之间有带夹17的上段折返部分171的存在,限制气囊带3在脱离时不与支柱装饰部件14的上端部14a接触。
结果,在气囊带3被拉出的最初阶段(支柱装饰部件14的上端部14a),气囊带3从内板11b与支柱装饰部件14之间的间隙中被顺利地拉出,并且,由于气囊带3从沿支柱存在的上述间隙顺次拉出,所以能够可靠地避免气囊带3被支柱装饰部件14卡住的情况。
如上所述,本乘员保护装置能够可靠地避免安全气囊主体膨胀展开时气囊带3被支柱装饰部件14卡住的情况,使安全气囊主体能够理想地(或者说按设计)展开。另外,内板11b与支柱装饰部件14之间的间隙,虽然被密封条16的舌片16a所封闭,但是,因为该舌片16a由弹性体所形成,所以在安全气囊主体不动作时提高其外观效果,同时,可以在安全气囊主体展开时,放出气囊带3。
另外,通过采用带夹17作为气囊带保持部件,本实施例具有能很容易地将气囊带保持部件安装在内板11b的边缘部位的优点。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将带夹17的结合部17a插入到在形成内板11b的板的边缘部位所构成的间隙中,所以本实施例还具有可通过这样的简单作业来安装带夹17的优点。
另外,带夹17的上段折返部分171并非沿带夹17的长轴方向整体设置,而是将带夹17的一部分形成下段折返部分173,不过也可以沿带夹17的长轴方向整体设置上段折返部分。在这种情况下,更增加了带夹17沿内板11b的设置位置的自由度。
另外,对于带夹17的结合部17a所结合的间隙18,当支柱装饰部件14的上端部14a安装在其上方时,如上述实施例,可以分别在相对于带夹17的结合部17a的两侧部位,设置气囊带保持部分(上述实施例中上段折返部分171和下段折返部分173),从而使车辆左、右的支柱上的带夹17通用化。也就是说,虽然带夹17在左右支柱上的安装关系是相反的,但是,如果在相对于结合部17a的两侧部位设置气囊带保持部分,当带夹17安装在左右两侧支柱中的其中一侧支柱上时,相对于结合部17a的一侧(上侧)的气囊带保持部分配置在越过内顶衬21和支柱装饰部件14的交接处(支柱装饰部件14的上端部14a)的位置上;而当带夹17安装在左右两侧支柱中的另一侧支柱上时,相对于接合部17a的另一侧(下侧)的气囊带保持部分配置在越过内顶衬21与支柱装饰部件14的交接处的位置上,所以可以不必准备左右两侧支柱分别使用的带夹17,从而减少零件数量。
下面,参照图6对本实施例其他例子进行说明。在帘幕式安全气囊中,有覆盖整个车辆侧面的安全气囊。在这种情况下,前支柱内不存在气囊带3(参照图9),安全气囊收纳在从前支柱21到侧车顶纵梁12(甚至后支柱13)中。图6为用来保持此种安全气囊的带夹(保持部件)的概略外观图。
如图6所示,带夹19的上段折返部分191与下段折返部分193的高度差大于带夹17(参照3)的上段折返部分171与下段折返部分173的高度差,除此之外,其他和带夹17的结构相同。
也就是说,带夹19具有与支柱边缘部分(内板11b的边缘部分)结合的结合部19a,和保持安全气囊的保持部19b。另外,保持部19b通过交替形成下段折返部分193与上段折返部分191而构成,同时端部192向上、端部194向下分别弯折。
安全气囊如图6(b)所示被带夹19所保持。也就是说,带夹19的保持部19b上所形成的3处下段折返部分193支撑着被折叠后的安全气囊2a的一面(在该图中为安全气囊2a的上面),并且保持部19b上所形成的2处上段折返部分191支撑着安全气囊2a的另一面(该图中的安全气囊2a的上面),从而,安全气囊2a被保持在下段折返部分193与上段折返部分191之间。
用与如图1及图5所示的带夹17同样的方法,在内板11b上设置该带夹19,可以使保持部19b可靠地保持住安全气囊2a,同时当安全气囊展开时可以顺利从前支柱内拉出。即,可以避免安全气囊主体膨胀展开时安全气囊被支柱装饰部件14卡住,使安全气囊主体能够理想地(或按设计)展开。
下面,参照图7和图8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乘员保护装置加以说明。
另外,第2实施例与第1实施例相比,只在气囊带保护部件的结构上存在不同,除此之外其结构与第1实施例相同,因此,以下只对与第1实施例不同的部分加以说明,对和第1实施例相同的部分附加同一符号并省略部分说明。
如图7所示,第2实施例中,气囊带保持部件与用来保持电路配线15的电路配线卡扣(电路配线保持部件)4一体形成。即,如图7所示,电路配线卡扣4的一端(图中左端)形成有用来保持电路配线15的保持部4a,而电路配线卡扣4的另一端形成有用来保持气囊带3的气囊带保持部4b,该气囊带保持部4b和第1实施例中的带夹(参照符号17)一样,将气囊带3的中间位置限制在前支柱11内。
电路配线卡扣4由树脂或钣金一体形成,其下面形成为凸起部4c,通过将上述凸起部4c插入设置在内板11b上的孔中,来固定电路配线卡扣15。另外,气囊带保持部4b被设置为如下形式:即气囊带3的脱离方向朝向内板11b与支柱装饰部件14之间的间隙。
如图8所示,气囊带保持部4b形成了相对的支持板4b-1和支持板4b-2,其中支持板4b-1配置在支柱装饰部件14侧,支持板4b-2配置在内板11b侧,气囊带保持部4b沿支柱边缘部分形成为较长尺寸。
不必在全部的电路配线卡扣4上都设置气囊带保持部4b,但如图5所示,必须有一个设置成从支柱装饰部件14的上端部14a突出的形式。参照图5具体加以说明,在靠近支柱装饰部件14的上端部14a的内板11b上设置孔,将凸起部4c插入该孔中,使电路配线卡扣15固定,从而将气囊带保持部4b设置在支柱装饰部件14的上端部14a(越过支柱装饰部件14和内顶衬21的交接处)。
在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乘员保护装置中,气囊带3被气囊带保持部4b可靠保持,并且当安全气囊展开时可以从前支柱中被顺利拉出。也就是说,可以避免当安全气囊主体膨胀展开时安全气囊被支柱装饰部件14卡住的情况,使安全气囊主体可以理想地(或按设计)展开。此外,由于采用了电路配线卡扣4来保持气囊带3,所以具有可减少零部件数量、降低组装工时和成本的优点。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也可以将气囊带保持部4b的支持板4b-1和4b-2之间的间隔扩大,来保持按图6所示折叠后的安全气囊。并且,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内有多种变更,例如,在上述的各实施例中,虽然只对将本发明应用在前支柱1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将本发明应用于后支柱。

Claims (5)

1.一种乘员保护装置,其具有:
安全气囊,设在车辆的顶棚与设置在该顶棚的车厢内侧的内顶衬之间,并可在车厢内展开;
装饰部件,从车厢内侧覆盖所述车辆的支柱部件并与所述内顶衬连接;
气囊带,其一端在所述顶棚与所述内顶衬之间的空间内与所述安全气囊连接,并延伸到所述支柱部件与所述装饰部件之间的空间;
以及所述安全气囊展开时所述气囊带所通过的间隙,沿所述支柱部件设置在所述支柱部件与所述装饰部件的边缘部分之间,
具有上述部件的乘员保护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保持部件,该保持部件包括:保持部,越过所述内顶衬和所述装饰部件的交接处,用来保持所述气囊带;和开口部,从该保持部朝向所述间隙形成开口。
2.一种乘员保护装置,其具有:
安全气囊,设在车辆的顶棚与设置在该顶棚的车厢内侧的内顶衬之间,并可在车厢内展开;
装饰部件,从车厢内侧覆盖所述车辆的支柱部件并与所述内顶衬连接;
以及间隙,沿所述支柱部件设置在所述支柱部件与所述装饰部件的边缘部分之间,
其中,所述安全气囊从所述顶棚与所述内顶衬之间的空间,一直延伸到所述支柱部件与所述装饰部件之间的空间,并且,所述安全气囊展开时,该安全气囊中延伸到所述支柱部件与所述装饰部件之间的空间的那部分,通过所述间隙并向车厢内部移动,
具有上述部件的乘员保护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保持部件,该保持部件包括:保持部,越过所述内顶衬和所述装饰部件的交接处,用来保持所述安全气囊;和开口部,从该保持部朝向所述间隙形成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具有大致U字形截面,且该保持部的所述间隙侧的端部延伸到该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件被设置为单独的部件,并被固定在所述支柱部件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的任一项所述的乘员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件与电路配线保持部件成为一体,其中电路配线保持部件用来保持布置在所述支柱部件与所述装饰部件之间的空间内电路配线。
CNB200410038206XA 2003-05-13 2004-05-13 乘员保护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8256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34378/2003 2003-05-13
JP2003134378A JP4254338B2 (ja) 2003-05-13 2003-05-13 乗員保護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50379A true CN1550379A (zh) 2004-12-01
CN1282567C CN1282567C (zh) 2006-11-01

Family

ID=335249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38206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82567C (zh) 2003-05-13 2004-05-13 乘员保护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4254338B2 (zh)
CN (1) CN1282567C (zh)
TW (1) TWI235120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83917B2 (en) 2011-04-28 2016-03-15 Autoliv Development Ab Curtain airbag device
CN107406054A (zh) * 2015-03-05 2017-11-28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帘式气囊用吊带的固定构件、帘式气囊装置和帘式气囊的设置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7027324A1 (de) * 2007-06-14 2008-12-18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aufbau
JP5042192B2 (ja) * 2008-10-15 2012-10-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取付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04844B2 (ja) * 1996-11-13 2005-10-1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乗員保護装置の配設構造
JPH10157555A (ja) * 1996-12-02 1998-06-16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側部用乗員拘束装置
JPH11301399A (ja) * 1998-04-24 1999-11-02 Tokai Rika Co Ltd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FR2784637B1 (fr) * 1998-10-20 2000-12-15 Renault Dispositif de fixation d'une garniture sur un montant de bai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JP2001106014A (ja) * 1999-10-14 2001-04-17 Toyota Motor Corp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1213255A (ja) * 2000-02-07 2001-08-07 Isuzu Motors Ltd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対応車体ピラートリムのこう造
JP3882516B2 (ja) * 2001-03-21 2007-02-21 マツダ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を搭載した車両のサンバイザー構造
JP3952728B2 (ja) * 2001-10-17 2007-08-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069791B2 (ja) * 2003-04-16 2008-04-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83917B2 (en) 2011-04-28 2016-03-15 Autoliv Development Ab Curtain airbag device
CN107406054A (zh) * 2015-03-05 2017-11-28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帘式气囊用吊带的固定构件、帘式气囊装置和帘式气囊的设置结构
CN107406054B (zh) * 2015-03-05 2019-12-13 奥托立夫开发公司 帘式气囊用吊带的固定构件、帘式气囊装置和帘式气囊的设置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82567C (zh) 2006-11-01
TW200500244A (en) 2005-01-01
TWI235120B (en) 2005-07-01
JP4254338B2 (ja) 2009-04-15
JP2004338439A (ja) 2004-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85123C (zh) 乘员约束保护系统
US7401805B2 (en) Curtain air bag module
US7690676B2 (en) Vehicle pillar trim panel assembly
JP5049083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030159875A1 (en) Pedestrian protecting device
EP1837251B1 (en) Structure of rear portion of vehicle furnished with curtain airbag apparatus
US8833797B2 (en) Automobile ceiling material provisional placement structure and automobile ceiling material installation method
US20140332305A1 (en) Fender located pedestrian protection airbag
CN214874691U (zh) 用于车辆的天窗的气囊
US20060138750A1 (en) Mounting structure of curtain airbag
US8672345B2 (en) Curtain airbag for a motor vehicle
JP3879553B2 (ja) 車両用乗員保護装置
US20140062066A1 (en) Curtain shield airbag mounting structure
CN1282567C (zh) 乘员保护装置
US9139154B2 (en) Side curtain airbag for vehicle having inflatable extension
US7144063B2 (en) Convertible roof fabric attachment
JP2010149541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6417028B2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用ストラップの保持部材、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並びに車両用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の設置構造
JP2009078717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KR102366814B1 (ko) 커튼 에어백 및 커튼 에어백의 전개 방법
CN100372707C (zh)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JP5287707B2 (ja)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
KR0160025B1 (ko) 자동차의 루프판넬에 구비된 보강 프레임
JP3988512B2 (ja) 車両用乗員保護装置
JP2023075414A (ja)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モジュ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No. 21, No. 3, Dingmu, No. 1, Toshiba,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1101

Termination date: 2021051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