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04023A - 使用分码多重存取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物理层处理 - Google Patents
使用分码多重存取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物理层处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504023A CN1504023A CNA028082931A CN02808293A CN1504023A CN 1504023 A CN1504023 A CN 1504023A CN A028082931 A CNA028082931 A CN A028082931A CN 02808293 A CN02808293 A CN 02808293A CN 1504023 A CN1504023 A CN 150402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ddress
- switching point
- resource unit
- situation
- utiliz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59—Convolutional cod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204—Multiple access
- H04B7/216—Code division or spread-spectrum multiple access [CDMA, SSMA]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27—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using interleaving techniques
- H03M13/2703—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using interleaving techniques the interleaver involving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 H03M13/271—Row-column interleaver with permutations, e.g. block interleaving with inter-row, inter-column, intra-row or intra-column permut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27—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using interleaving techniques
- H03M13/276—Interleaving address generation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63—Joint error correction and other techniques
- H03M13/635—Error control co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rate matching
- H03M13/6362—Error control coding in combination with rate matching by puncturing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65—Purpose and implementation aspects
- H03M13/6508—Flexibility, adaptability, parametrability and configurability of the implementation
- H03M13/6513—Support of multiple code types, e.g. unified decoder for LDPC and turbo cod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5—Arrangements at the receiver end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4—Concatenated codes
- H04L1/0066—Parallel concatenated cod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67—Rate matching
- H04L1/0068—Rate matching by punctur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71—Use of interleaving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09—Error detection only, e.g. using cyclic redundancy check [CRC] codes or single parity bit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2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convolutional codes, e.g. unit memory codes
-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29—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combining two or more codes or code structures, e.g. product codes, generalised product codes, concatenated codes, inner and outer codes
- H03M13/2957—Turbo codes and deco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包含用于物理层处理的众多实施例。一实施例从第一交错缓冲器内的位的地址决定物理信道缓冲器内的位的地址映像。该物理信道缓冲器地址为对应于经速率匹配、位扰密、第二交错和物理信道映像后的位的地址决定。该位为利用已决定的物理信道缓冲器地址直接自第一交错缓冲器读取且写入物理信道缓冲器。另一实施例从物理信道缓冲器内的位的地址决定第一交错缓冲器内的位的地址映像。第一交错缓冲器地址为对应于经逆速率匹配、逆位扰密、逆第二交错和逆物理信道映像后的位的地址决定。该位为直接从已决定的第一交错缓冲器地址读取并写入物理信道缓冲器地址。
Description
(1)技术领域
本申请案主张2001年4月16日申请的美国专利临时申请案序号第60/284062号的优先权。
本发明总的有关一种使用分码多重存取(CDMA)的无线分时双路(TDD)通信系统,特别是有关在此等系统中的物理层处理数据。
(2)背景技术
在CDMA通信系统中,通信内容是以相同频谱经由一无线空中接口传输,依其信道码(channelization codes)识别。为了更进一步提高频谱使用率,CDMA/TDD通信系统将频谱依时间划分成具有固定数量时槽(time slot)的重复框架,例如每个框架有十五(15)个时槽。在TDD中,每一时槽仅只用于上行链或下行链。
在传输之前,欲由空中接口转移的数据要先经通用移动电信系统(UMTS)陆上无线电存取网络(UTRAN)处理。在图1中绘出一简化的无线通信系统。无线使用者(使用者设备)381-38N(38)与基地台361-36N(36)联络。一般而言,一节点-B341-34N(34)控制一群基地台36。一无线电网络控制器(RNC)321-32N(32)控制一群节点-B34。该RNC 32、节点-B34及其它相伴组件皆为UTRAN 30的一部分。UTRAN 30通过核心网络40与其它使用者联络。
UTRAN 30内的数据处理是标准化的,例如藉由第三代合作计划(3GPP)、UMTS陆上无线电存取(UTRA)TDD系统。UTRAN 30处理要用于空中接口转移的传送信道。图2为此UTRAN处理的一方块组图。
传送块组抵达要经由空中接口传送。此等传送块组成组抵达(传送块组组)。各组以一指定时间间隔〔传输时间间隔(TTI)〕接收。就3GPP UTRA TDD而言,可能的TTI长度为10毫秒、20毫秒、40毫秒和80毫秒,其分别对应于1、2、4和8个无线电框架。
一循环冗余码(CRC)附加块组42对每一传送块组附加CRC位。这些CRC位是用来让接收者进行侦错。CRC位长度是由较高层发信。
传送块组(TrBks)由TrBk连接/代码块组分段块组44串行地连接。若并置块组的位数大于一代码块组的容许最大量,则将并置块组分段。代码块组的大小是以要使用的纠错编码类型为准,例如褶积编码(最大为504个位)、加速编码(turbo coding)(最大为5114个位)或无编码(无限制)。并置块组分切成最少个等大区段(代码块组)。若并置位的原始数量并非最小区段数的整数倍数,则使用填充位以确保各区段大小相等。
一信道编码块组46对代码块组作纠错编码,例如以褶积编码、加速编码或无编码方式进行。在编码之后,将代码块组连接在一起。若并置代码块组无法分切成最少个等大区段(框架),以连接额外任意位的方式进行无线电框架等化(Radio Frame equalization)。
一第一交错器48使所有并置位交错。随后将已交错数据以一无线电框架分段块组50分切成无线电框架。一速率匹配块组52击穿或重复这些位。此击穿或重复作业确保在每一物理信道(资源单元)传输的数据等于该信道的最大位率。每一传送信道(TrCH)的速率匹配属性由较高层发信。
TrCH多路传输块组54自每一传送信道接收一个框架的数据。接收到的每一TrCH数据经串行地多路传输至一编码化复合传送信道(CCTrCH)。一位扰密块组56将CCTrCH位扰密。
一物理信道块组58将已扰密位映像至物理信道。一第二交错器60将已扰密位穿插于整个无线电框架或每一时槽。由较高层指定所用交错类型。在第第二交错之后,将已交错数据分切于物理信道以藉由一物理信道映像块组62经空中接口传送。随后传输物理信道数据,例如从一基地台36或UE 38发出。在接收者处(例如在一UE 38或基地台36)以相同程序逆行以还原传输的数据。
要处理图2所示数据,必须有数个层次的缓冲(缓冲器64,66,68,70,72),例如接在第一交错器48、速率匹配块组52、传送信道多路传输块组、位扰密块组56和第二交错器60之后。此等延伸缓冲是不合期望的。其要求重度存储器使用和给存储器的额外专用集成电路(ASIC)以容纳此等缓冲。
因此,期望有替代的数据处理架构。
(3)发明内容
本发明包含用于物理层处理的众多实施例。一实施例从第一交错缓冲器内的位的地址决定物理信道缓冲器内的位的地址映像。该物理信道缓冲器地址为对应于经速率匹配、位扰密、第二交错和物理信道映像后的位的地址决定。该位为直接自第一交错缓冲器读取且利用已决定的物理信道缓冲器地址写入物理信道缓冲器。另一实施例从物理信道缓冲器内的位的地址决定第一交错缓冲器内的位的地址映像。第一交错缓冲器地址为对应于经逆速率匹配、逆位扰密、逆第二交错和逆物理信道映像的位的地址决定。该位为直接自已决定的第一交错缓冲器地址读取并写入物理信道缓冲器地址。
为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结构特点和效果,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
(4)附图说明
图1为一无线TDD/CDMA通信系统的略图。
图2为一物理层处理的略图。
图3为″推送(push)″观点的一流程图。
图4为″推送″观点的一实施例的简图。
图5为″推送″速率匹配的一流程图。
图6为″推送″位扰密的一流程图。
图7为″推送″观点的一替代实施例的简图。
图8为″推送″位扰密的替代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9为″推送″第二交错的一流程图。
图10为″推送″第二交错的一实例。
图11为″推送″物理信道映像的一流程图。
图12为情况2的″推送″物理信道映像的一实例。
图13为情况3的″推送″物理信道映像的一实例。
图14为情况4的″推送″物理信道映像的一实例。
图15为″拉出(pull)″观点的一流程图。
图16为″拉出″观点的一实施例的简图。
图17为″拉出″逆物理信道映像的一流程图。
图18为情况2的″拉出″逆物理信道映像的一实例。
图19为情况3的″拉出″逆物理信道映像的一实例。
图20为情况4的″拉出″逆物理信道映像的一实例。
图21为″拉出″逆第二交错的一流程图。
图22为″拉出″逆第二交错的一实例。
图23为″拉出″逆速率匹配的一流程图。
图24和图25为就已击穿加速码序列″拉出″逆速率匹配的两种观点的流程图。
图26为″拉出″逆位扰密的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27为″拉出″观点的一替代实施例的简图。
图28为″拉出″位扰密的替代实施例的一流程图。
图29为″缩减的第一交错器缓冲″的一略图。
图30A和图30B为一10毫秒TTI的″缩减的第一交错器缓冲″的实例。
图31A和图31B为一10毫秒TTI的″缩减的第一交错器缓冲″的实例。
(5)具体实施方式
虽然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是就一3GPP UTRA TDD通信系统中的较佳应用作说明,该实施例亦适用于其它标准,例如分码多重存取2000(CDMA 2000)、分时同步分码多重存取(TDSCDMA)和分频双路分码多重存取(FDD/CDMA)及以上的应用。该较佳实施例是以三个总体观点:″推送″、″拉出″和″缩减的第一交错器缓冲″等观点叙述。然而,每一观点的引擎的实施例可经修改使用于其它观点或其它应用。
有一物理信道处理观点称之为″推送(push)″观点,如图3流程图及图4方块组图所示。在″推送″观点的传输侧上,将自第一交错器输出缓冲器82输出的每一位映像(步骤74)且写入(步骤76)成一物理信道缓冲器84的一位。将物理信道缓冲器84内的数据送交芯片速率处理以藉空中接口传输。举例来说,将第一交错缓冲器82的一给定位映像至物理信道缓冲器84内的无位置、单一位置或多重位置,如图4所示。在此位映像之后,将其插入物理层缓冲器84内对应位置。在接收侧上,从物理信道缓冲器84读取位并写入第一交错缓冲器82。因此,在接收侧以″推送″观点的逆行次序进行传输侧″推送″观点。在下文中,″推送″观点主要是从传输侧作说明。接收侧以一类似逆行次序进行。
图4为推送观点的一实施例的方块组图。就第一交错缓冲器82内的位而言,一推送位产生引擎决定其在物理信道缓冲器84的一资源单元内的目的地址。一个框架的位的价值为第一一起处理。若TTI大于10毫秒,其它框架位在第一框架之后依序取得,例如从框架1至框架2至框架3等等。位可为第一一个取得或成群取得,例如8个位、16个位或32个位。推送地址产生引擎86决定要将每一位写入物理信道缓冲器84的单一地址、多重地址或无地址。推送地址产生引擎86使用控制参数(其经标准化或作为信号)以决定正确地址。
推送地址产生引擎86对一读写控制器78发送一控制信号。读写控制器78自第一交错缓冲器82内对应地址读取一或多个位且将这些位写入推送位产生引擎86指示的地址。所有这些作业均由物理映像控制器104控制,其也使用控制参数监督物理层处理作业。
推送地址产生引擎86有四个主要的子引擎:一速率匹配引擎88,一位扰密引擎90,一第二交错引擎92,及一物理信道映像引擎94。
另有三个子引擎对这四个主引擎馈送信息:一无线电框架分段计算引擎96,一TrCH多路传输(MUX)计算引擎98,及一物理信道分段计算引擎100。这三个子引擎并不机能性地改变物理层处理期间的位次序。这些引擎有效地标示位。
无线电框架分段引擎96决定在每一框架中要发送第一交错缓冲器82的哪些位地址。TrCH MUX引擎98决定该在等框架数据中何者要以哪一CCTrCH发送。物理信道分段引擎100决定CCTrCH的哪些位于那个物理信道(资源单元)发送。尽管这三个引擎96,98,100在图1显示为是在要求信息的步骤之前一个机能性地进行,实际上其可在更早以前进行,且有可能在主引擎88,90,92,94中任一者作用以前进行。
四个主引擎88,90,92,94于传输侧以图3所示次序运作。速率匹配是第一个进行的。随后进行位扰密,然后是第二交错。最后进行物理信道映像。
在速率匹配中,位经击穿和重复以使所需信道数减至最少且确保每一信道得到全然利用。举例来说,若一信道在第一交错缓冲器内有110个位,但该信道因物理信道配置而要求有100个位,则击穿10个位。相反地,若相同信道在缓冲器内仅有90个位,则会需要重复10个位。因为击穿和重复,有一些第一交错缓冲器位可能无地址写入、写入单一地址或多重地址。
速率匹配引擎88决定第一交错缓冲器的每一地址经速率匹配后所将在的地址且利用图5作说明。速率匹配主要使用三个变量:e-ini,e-plus和e-minus。e-ini为速率匹配算法中的e初始值。e-plus为速率匹配算法中的e的增加量。e-minus为速率匹配算法中的e的减少量。
速率匹配引擎88依一特定信道是经褶积编码或加速编码(步骤106)而定选择步骤108或110。此选择以控制信息作为信号。若该信道非经加速编码,则将位当作单一序列处理(步骤110)。加速编码对每一位添加三种标记中的一种:系统性(S),同位1(P1)和同位2(P2)。不对系统性位作击穿。速率匹配引擎将这些位类型的每一类当作一个独立序列(步骤108)。独立处理这些位消除如此标准所述对位分离和位收集的详尽需求。
推送地址映像的一较佳速率匹配算法如下(步骤112)。
参数定义:
eini 当前与期望击穿比之间的初始误差
eminus 变量e的减少量
eplus 变量e的增加量
X 速率匹配前的位数(传输观点)
P 在击穿或重复后让位元映像的地址
U 速率匹配前的位地址(传输观点)
E 临时变量,其使″误差″保持于标准所定
I 序列识别符(也即S、P1或P2)
F 代表推送处理引擎的其它部分的函数,其更解出地址p并将位u写入适当物理信道
若要进行击穿,则使用下列算法。
ei=eini,i
p=0
u=0
在u<X时
ei=ei-eminus,i
若ei>0则 --正常不击穿位
执行函数f(u,p)
u=u+1
p=p+1
否则 --否则击穿
u=u+1
ei=ei+eplus,I
结束若循环
结束同时循环
若要进行重复,则使用下列算法。
ei=eini,i
p=0
u=0
在u<X时
ei=ei-eplis,i
若ei>0则 --正常不重复位
执行函数f(u,p)
u=u+1
p=p+1
否则 --否则此为一重复位
执行函数f(u,p)
p=p+1
ei=ei-eplis,i
结束若循环
结束同时循环
尽管以上就一较佳TDD/CDMA通信系统说明″推送″速率匹配,其得使用于众多应用中,例如用在一搭配TDD/CDMA、FDD/CDMA和TDSCDMA系统的UE、基地台或节点-B中。
此程序的下个步骤是位扰密。在位扰密中,位次序经重新安排以移除一DC偏压。位扰密引擎为速率匹配引擎输出的地址决定一位扰密地址。
在位扰密中,使用一扰密代码将位扰密。位的扰密是用来移除一DC偏压。经位扰密前的位的表示方式例如为h1,h2,h3,…,hs。S为一CCTrCH信道内的位数,或者称之为一扰密块组。由方程式1和2决定S个位的一Kth位。
Sk=hkpk,其中k=1,2,…,S 方程式1 k<1则 pk=0;pi=1;
g={0,0,0,0,0,0,0,0,0,0,1,0,1,1,0,1} 方程式2
pk为扰密代码的一kth位。gi为g的一ith位。
位扰密的程序搭配图6流程图作说明。利用CCTrCH信道内一位的位置k,决定扰密代码pk内一对应位,步骤300。位hk经扰密,例如以pk对该位作互斥或运算,步骤302。
在一如图7所示且就图8流程图作说明的替代实施例中,位扰密引擎90位在其它引擎88,92,94(速率匹配、第二交错和物理信道映像)之后。此实施例容许所有地址映像是在位值的任何操作之前进行。位扰密引擎决定一给定位经速率匹配后的地址,步骤304。利用该给定位速率匹配后地址,决定对该位扰密的pk,步骤306。该给定位使用该已决pk扰密,例如经互斥或运算,步骤308。
UE、基地台或节点-B中。
尽管以上就一较佳TDD/CDMA通信系统说明″推送″位扰密,其得使用于众多应用中,例如用在一TDD/CDMA系统的UE、基地台或节点-B中。
使用一第二交错引擎92将速率匹配后的位交错。一开始时,第二交错引擎92必须知道第二交错是要就一整个CCTrCH信道或是CCTrCH的单一时槽进行。此信息是从较高层发信。在第二交错中,是以列方向读取位,例如及于30行。在读入阵列内之后,排列这些行。随后从已排列行读出位。
今搭配图9和图10说明第二交错。利用第二交错前(位扰密后)的一位的地址u决定第二交错后的地址p。利用阵列的已知行数(例如30行),决定阵列内的位的行和列(步骤114)。以图10为例,要分析一位扰密后在地址58处的位。藉由除该地址并向下绕行,决定该位的列号(列1:58/30=1余29)。行号则由除后余数决定。在此范例中,行号是以余数减一决定,行28(29-1)。利用已知的行排列,决定该位的新行号(步骤116)。就此范例来说,行28置换成行11。CCTrCH信道或CCTrCH时槽内的位数及行偏移量决定第二交错后的位地址p(步骤118)。在此范例中,在行11之前有七行具有3个位且有四行具有2个位。因此,该位在第二交错后处于地址30。
尽管以上就一较佳TDD/CDMA通信系统说明″推送″第二交错,其得使用于众多应用中,例如用在一搭配TDD/CDMA、FDD/CDMA和TDSCDMA系统的UE、基地台或节点-B中。
在第二交错之后,将每一CCTrCH的位映像至物理信道/资源单元内。今搭配图11说明物理信道映像。物理信道映像对四种不同情况使用不同的映像观点。在第一情况中,一时槽仅有一个供CCTrCH使用的资源单元。在第二情况中,一个以上的资源单元用于一下行链时槽中。在一第三情况中,一个以上的资源单元用于上行链中且第一资源单元内的数据的扩展因素大于或等于第二资源单元的扩展因素。在一第四情况中,一个以上的资源单元用于上行链中且第一资源单元的扩展因素小于第二资源单元的扩展因素。在上行链中,仅能在一时槽内对一CCTrCH使用两个资源单元。物理信道映像引擎100将输入位的地址u分类成四种类别其中之一(步骤120)。
就第一情况(在一时槽内有单一资源单元)来说,位为依序指派给该资源单元。因此,第二交错后的位地址u直接对应于资源单元内的地址p(步骤122)。
就第二情况(多重资源单元的下行链)来说,位为依序指派给每一资源单元。一第一位指派给资源单元1,一第二位指派给资源单元2等等,直到最后一个资源单元为止。在到达最后一个资源单元时,下个位指派给资源单元1。
对每一资源单元的指派得视为一种模计数。以图12为例,其中有三个资源单元填充这些资源单元是一种模3计数。就N个资源单元的通用状态来说,资源单元为使用一模N计数填充。
第奇数个资源单元是由左至右地填充,且第偶数个资源单元是以颠倒次序由右至左地填充。如图12所示,资源单元1和3为由左至右地填充且资源单元2为由右至左地填充。
依此方式填充位直至有一资源单元填满为止。此点称为切换点。在此切换点,模数要减去已填满资源单元的个数。以图12为一范例,资源单元1在位681处填满。在填过剩下的资源单元以后,资源单元2和3使用一模2计数从位684(切换点)开始填充。
物理信道映像引擎将位归类为四种分类的其中之一:在切换点前直行,在切换点前逆行,在切换点后直行以及在切换点后逆行(步骤124)。直行代表位为由左至右地填充,逆行代表位为由右至左地填充。一个位的地址是以其分类为准判定(步骤126)。
该切换点是由最短资源单元的长度并以该长度乘上资源单元数量导出。参照图12,第一资源单元为228个位长。切换点为228×3个资源单元或684。在决定了切换点以后,决定位为直行或逆行。就未到切换点的位来说,以位地址除模数的余数决定地址。以地址682为例,682除模数3等于227余1。由于资源单元是从一编号到三而非从零到二,对余数加一得到此位会在资源单元2内。就分类来说,第奇数个资源单元内的位为直行的且第偶数个资源单元内的位为逆行的。
在切换点之后,使用一相似观点。将位址减去切换点并使用所得除新模数的余数决定位的资源单元。
在位经分类之后,使用四个公式其中的一以决定其地址。以切换点前直行来说为使用方程式3。
p=Start+u/mod 方程式3
Start为该资源单元内的第一地址,例如位0。u为物理信道映像后的位地址。p为决定的资源单元地址。mod为到切换点以前的模数,在本实例中为3。
以切换点前逆行来说为使用方程式4。
p=End-u/mod 方程式4
End为该资源单元内的最终地址。
以切换点后直行来说为使用方程式5。
p=Start+SP/mod+(u-SP)/modsp 方程式5
SP为切换点且modsp为过切换点以后的模数。
以切换点后逆行来说为使用方程式6。
p=End-SP/mod-(u-SP)/modsp-1 方程式6
就情况3(第一资源单元的扩展因素大于第二资源单元的上行链)来说,位为利用一以此二资源单元扩展因素为基准的模数填入资源单元内。使用方程式7决定该模数。
mod=1+max[(SF1,SF2)/min(SF1,SF2)] 方程式7
SF1为资源单元1的扩展因素且SF2为资源单元2的扩展因素。
以图13为例,资源单元1具有一扩展因素为16且资源单元1具有一扩展因素为4。因此,该资源单元为使用一模5计数填充。因此,资源单元1具有位0和5且资源单元2具有位1至4。在资源单元1填满之后,剩下的位依序填入资源单元2内。资源单元1填满的点为切换点。资源单元1一直是由左至右地填充且资源单元2为逆行填充。
物理信道映像引擎将位分类成三种类别其中之一:切换点前直行,切换点前逆行,以及切换点后逆行(步骤128)。一位的地址以其类别为基准决定(步骤130)。
切换点由第一资源单元的长度以方程式8导出。
SP=mod×第一资源单元长度 方程式8
在决定切换点之后,决定位是直行还是逆行。就切换点以前的位来说,若以位地址除模数尚有余数,此位即在第二资源单元内。以位4为例,4除模数5得到余数4。如图10所示,位4如预期在资源单元2内。如果没有余数,则该位即在第一资源单元内。过了切换点之后,所有位皆在第二资源单元内。
在位经分类之后,使用三个公式其中之一以决定其地址。以切换点前直行来说为使用方程式9。
p=Start+u/mod 方程式9
以切换点前逆行来说为使用方程式10。
p=End-[(mod-1)×(u/mod)]-BN%mod 方程式10
BN%mod为对mod值的位编号求模运算。以mod=5为例,BN%mod为mod5(位编号)。
以切换点后逆行来说为使用方程式11。
p=End-mod×SP/(mod+1)-(u-SP) 方程式11
就情况4(第一资源单元的扩展因素小于第二资源单元的上行链)来说,位也利用一以此二资源单元扩展因素为基准的模数填入资源单元内。使用方程式7决定该模数。
以图14为例,资源单元2具有一扩展因素为16且资源单元1具有一扩展因素为4。因此,该资源单元为使用一模5计数填充。因此,资源单元1具有位0至3且资源单元2具有位4。在资源单元1填满之后,剩下的位依序填入资源单元2内。资源单元1填满的点为切换点。资源单元1一直是由左至右地填充且资源单元2为逆行填充。
物理信道映像引擎将位分类成三种类别其中之一:切换点前直行,切换点前逆行,以及切换点后逆行(步骤132)。一位的地址以其类别为基准决定(步骤134)。
切换点由第一资源单元的长度以方程式12导出。
SP=mod×第一资源单元长度/(mod-1) 方程式12
在决定切换点之后,决定位是直行还是逆行。就切换点以前的位来说,若以位地址加一再除模数尚有余数,此位即在第一资源单元内。否则其即在第二资源单元内。过了切换点之后,所有位皆在第二资源单元内。
在位经分类之后,使用三个公式其中之一以决定其地址。以切换点前直行来说为使用方程式13。
p=Start+[(mod-1)×(u/mod)]+BN%mod 方程式13
以切换点前逆行来说为使用方程式14。
p=End-u/mod 方程式14
以切换点后逆行来说为使用方程式15。
p=End-SP/(mod+1)-(u-SP) 方程式15
利用此四种情况的该方程式,物理信道映像引擎94决定一指定地址u在物理信道映像之前的资源单元地址p。
尽管以上就一较佳TDD/CDMA通信系统说明″推送″信道映像,其得使用于众多应用中,例如用在一TDD/CDMA系统的UE、基地台或节点-B中。
物理信道处理的另一观点称为″拉出(pull)″观点,如图15所示。在″拉出″观点的传输侧上,把要输入物理信道缓冲器146的每一位映像成第一交错缓冲器144的一或多个位(步骤136)。举例来说,将物理信道缓冲器146内一地址映像于第一交错缓冲器144内一地址。在此位映像之后,藉由读取第一交错缓冲器144内的对应位置将其插入物理信道缓冲器146内(步骤138)。将物理信道缓冲器146的数据送交芯片速率处理以藉空中接口传输。在接收侧上,从物理信道缓冲器146读取位并写入第一交错缓冲器144。因此,接收侧上的″拉出″观点为传输侧的颠倒。在下文中,″拉出″观点主要是从传输侧作说明。接收侧以一类似逆行次序进行。
图16为″拉出″观点的一实施例的方块组图。一拉出地址产生引擎148决定要写入物理信道缓冲器146的位。″拉出″观点的一优点在于资源单元能依要求填充,免除就多重时槽缓冲物理信道数据的需求。举例来说,若仅有一个资源单元在一框架的第一时槽中传输, ″拉出″观点能选择性地仅″拉出″给该资源单元的位。因此,拉出观点能用来将物理信道缓冲处理缩减为仅有单一时槽。
″拉出″观点中的位可为第一一个取得或成群取得,例如8个位、16个位或32个位。该位最好是依序从一资源单元的第一位取至最终位,然该位可依其它顺序取得。拉出地址产生引擎148决定要从第一交错缓冲器144读取位的地址。拉出地址产生引擎148使用控制参数(其经标准化或作为信号)以决定正确地址。
拉出地址产生引擎148对一读写控制器140发送一控制信号。读写控制器140自第一交错缓冲器144内已决定的地址读取一位且将该位写入物理信道缓冲器146的地址。所有这些作业均由物理映像控制器166控制,其也使用控制参数监督物理层处理作业。
相似于″推送″观点,拉出地址产生引擎148有四个主要的子引擎:一速率匹配引擎150,一位扰密引擎152,一第二交错引擎154,及一物理信道映像引擎156。
同样的,另有三个子引擎对这四个主引擎馈送信息:一无线电框架分段计算引擎158,一TrCH多路传输(MUX)计算引擎160,及一物理信道分段计算引擎162。
不同于″推送″观点,四个主引擎150,152,154,156于传输侧以图16所示次序运作。逆物理信道映像是第一个进行的。随后进行逆第二交错,然后是逆位扰密。最后进行逆速率匹配。
物理信道映像引擎156进行一逆物理信道映像。就一资源单元内的每一位地址来说,决定物理信道映像前的一对应地址。
物理信道映像对四种不同情况使用不同的映像观点。今搭配图17说明物理信道映像。在第一情况中,一时槽仅有一个供CCTrCH使用的资源单元。在第二情况中,一个以上的资源单元用于一下行链时槽中。在一第三情况中,一个以上的资源单元用于上行链中且第一资源单元内的数据的扩展因素大于或等于第二资源单元的扩展因素。在一第四情况中,一个以上的资源单元用于上行链中且第一资源单元的扩展因素小于第二资源单元的扩展因素。
物理信道映像引擎156决定每一资源单元位地址适用于哪种情况(步骤168)。就第一情况(在一时槽内有单一资源单元)来说,位为依序指派给该资源单元。因此,资源单元内的位的地址p直接对应于物理信道映像前的地址u(步骤170)。就第二情况(多重资源单元的下行链)来说,物理信道映像引擎156将位分类成四种类别其中之一:在切换点前直行,在切换点前逆行,在切换点后直行以及在切换点后逆行(步骤172)。直行代表位为由左至右地填充,逆行代表位为由右至左地填充。一个位的地址是以其分类为准判定(步骤174)。
第奇数个资源单元的切换点为最短资源单元的长度。以图18为例,切换点为228(最短资源单元的长度)。就第偶数个资源单元来说,切换点为该资源单元内的最终位减去最短资源单元的长度。在决定切换点之后,以位的资源单元为基准决定其为直行或逆行。第奇数个资源单元为直行的且第偶数个资源单元为逆行的。
在位经分类之后,使用四个公式其中之一以决定其地址。以切换点前直行来说为使用方程式16。
u=p×mod+ru%mod 方程式16
u为经逆物理信道映像的位地址。p为资源单元地址。mod为到切换点以前的模数计数。ru%mod为对mod值的资源单元位数求模运算。
以切换点前逆行来说为使用方程式17。
u=End-p×mod+1 方程式17
End为该资源单元内的最终地址。
以切换点后直行来说为使用方程式18。
u=SP×mod+(p-SP)×(modsp) 方程式18
SP为切换点且modsp为过切换点以后的模数。
以切换点后逆行来说为使用方程式19。
u=SP×mod-(End-SP-p)×(modsp-1)+RU-2 方程式19
RU为该位的资源单元编号。
就情况3(第一资源单元的扩展因素大子第二资源单元的上行链)来说,位如前所述利用一以此二资源单元扩展因素为基准的模数填入资源单元内。
物理信道映像引擎156将位分类成三种类别其中之一:切换点前直行,切换点前逆行,以及切换点后逆行(步骤176)。一位的地址以其类别为基准决定(步骤178)。
情况3物理信道映像使用二个切换点:一直行切换点(SPF)及一逆行切换点(SPR)。直行切换点为第一资源单元的切换点,这等于其长度,例如图19中的228。逆行切换点为第二资源单元的切换点,其由方程式20决定。
SPR=End-(mod-1)×SPF 方程式20
End为资源单元内的最终位。
在位经分类之后,使用三个公式其中之一以决定其地址。以切换点前直行来说为使用方程式21。
u=mod×p 方程式21
以切换点前逆行来说为使用方程式22。
u=mod×INT[(LP2-ruPOS)/(mod-1)+
MOD(LP2-ruPOS)/(mod-1)]+1 方程式22
INT为整数算子。MOD为求模运算子。LP2为资源单元2内的最后一个点。ruPOS为资源单元内的位的位位置编号。
以切换点后逆行来说为使用方程式23。
u=mod+SPF+SPR-p-1 方程式23
就情况4(第一资源单元的扩展因素小于第二资源单元的上行链)来说,位也如前所述利用一以此二资源单元扩展因素为基准的模数填入资源单元内。
物理信道映像引擎156将位分类成三种类别其中之一:切换点前直行,切换点前逆行,以及切换点后逆行(步骤180)。一位的地址以其类别为基准决定(步骤182)。
情况4物理信道映像仅使用一个逆行切换点(SPR)。该逆行切换点为第二资源单元的切换点,其由方程式24决定。
SPR=End-资源单元1的长度/(mod-1) 方程式24
End为资源单元2内的最终位。
在位经分类之后,使用三个公式其中之一以决定其地址。以切换点前直行来说为使用方程式25。
u=mod×INT[p/(mod-1)]+ruPOS%(mod-1) 方程式25
ruPOS%(mod-1)为对(mod-1)值的资源单元求模运算中的位位置。
以切换点前逆行来说为使用方程式26。
u=mod×(LP2-p)+(mod-1) 方程式26
以切换点后逆行来说为使用方程式27。
u=mod×(LP2-SPR+1)+(LP2-p)%modMinusl 方程式27
利用此四种情况的该方程式,物理信道映像引擎156为一特定第二交错器位地址u决定资源单元地址p。
尽管以上就一较佳TDD/CDMA通信系统说明″拉出″物理信道映像,其得使用于众多应用中,例如用在一TDD/CDMA系统的UE、基地台或节点-B中。
使用一第二交错引擎154将物理信道映像后的位逆交错。一开始时,第二交错引擎154必须知道第二交错是要就一整个CCTrCH或是CCTrCH的单一时槽进行。此信息是从较高层发信。
今搭配图21说明第二交错。使用物理信道映像后的位特定地址p决定逆第二交错后的地址u。利用CCTrCH或CCTrCH时槽内的位总数及行偏移量,决定每一行内的位数。利用地址p,决定该位在已排列阵列中的行号和列号(步骤184)。以图22为例,分析一个在物理信道缓冲器内处于地址p=61的地址。利用位总数及行偏移量,可知道行0有五个位且其它行有四个位。利用已知的每行位数,决定该位的行号和列号(行12,列1)。
利用已知的行排列,决定无偏移行(步骤186)。以上述范例来说,偏移行12对应于无偏移行1。利用该位在无偏移阵列内的行号和列号,决定该位的地址(步骤188)。以前述范例来说,该位的地址为地址6。
尽管以上就一较佳TDD/CDMA通信系统说明″拉出″第二交错,其得使用于众多应用中,例如用在一搭配TDD/CDMA、FDD/CDMA和TDSCDMA系统的UE、基地台或节点-B中。
如前所述,在速率匹配中,位经击穿和重复以使所需信道数减至最少且确保每一信道得到全然利用。速率匹配引擎150决定第一交错缓冲器的每一位在经逆速率匹配之后会在的地址。速率匹配主要使用三个变量:e-ini,e-plus和e-minus。e-ini为速率匹配算法中的e初始值。e-plus为速率匹配算法中的e的增加量。e-minus为速率匹配算法中的e的减少量。
今搭配图23至图25的流程图说明速率匹配。速率匹配引擎150决定用于一特定信道的数据是否经非加速编码(例如褶积编码)或经加速编码。若该信道非经加速编码,则将位当作单一序列处理。
加速编码使用三种位:系统性(S),同位1(P1)和同位2(P2)。不对系统性位作击穿。速率匹配引擎150将这些位类型的每一类当作一个独立字符串(步骤190)。藉由把这些位当作独立字符串处理消除如此标准所述对位分离和位收集的详尽需求。此功能性由独立处理每一序列应付。
排除需要加速编码击穿(步骤192)的情况,序列的地址计算是由方程式28执行击穿功能且由方程式29执行重复功能(步骤194)。
u为计算所得该位差第一交错缓冲器内的地址。p为逆速率匹配之前的位地址。
加速编码序列的击穿以不同方式处理。得使用两种总体观点决定这些位的地址,如图24和图25所示。在一如图24所示的第一观点中,S、P1和P2的序列为独立地处理。因此,得到线性不定方程式的一大系统。这些方程式能利用对未知变量的特定限制求解(步骤198),也即地址u和p限制为整数值。利用此等限制,解答空间窄化为对任一给定的p仅有一个u解答。为实行此观点,以逼近法求在u地址之前的击穿数量。在逼近值附近进行有一充分空间的搜寻以决定有效解。该有效解为利用对中间变量的已知限制决定(步骤202)。
下文为应用该第一观点的一较佳技术。系统性位(S)永不击穿。方程式30描述于P1位的击穿作业中在任何给定地址u的″e″变量状态。
e1为P1的变量e。同样的,elini、e1-和e1+分别为P1的eini、e-和e+。u1是在地址u决定以前的P1序列位数。n1为P1序列内在u1当前值之前的击穿位数。
方程式31描述于P2位的击穿作业中在任何给定地址u的″e″变量状态。
e2为P2的变量e。同样的,e2ini、e2-和e2+分别为P2的eini、e-和e+。u2是在地址u决定以前的P2序列位数。n2为P2序列内在u2当前值之前的击穿位数。
在一给定p的条件下,使用方程式32。
u-p=n1+n2 方程式32
已知方程式33和34经此标准的速率匹配算法查验为真。
0<e1≤e1 + 方程式33
0<e2≤e2 + 方程式34
以上线性不等式包含三个方程式和五个未知数(u、e1、e2、n1、n2)。为决定这些方程式的解,以逼近法求n1和n2的值。就此逼近值附近一充分空间作搜寻。其解为以方程式33和34的限制为基准决定。
n1和n2的逼近值由以方程式35取代方程式32中的u的方式决定。
得到方程式36。
γ为击穿比,其由方程式37决定。
由此标准得到的速率匹配参数决定算法将P1和P2位的击穿均匀分布,但在要求奇数击穿时除外。在要求奇数击穿时,P1会多一个位击穿。速率匹配算法也容许不在没有一P2位击穿的情况下在一列内有两个以上的P1位击穿。此外,不会有两个以上的P2位击穿能与一P1位击穿一起发生。因此,得到方程式38和39。
n1-n2≤3 方程式38
n2-n1≤2 方程式39
利用方程式38、39和36,得到方程式40和41。
这些方程式是用来决定含有解的一个小子空间。
就正要决定对应写入地址u的任何p来说,在该地址的位不击穿(否则其最后不会进入物理信道映像缓冲器内)。因此,e的值必须比e-大且得到方程式42。
ex-<ex≤ex+ 方程式42
下标字x是普遍性的使用,因为该不等式对于x=1或2(对P1或P2)皆为真。利用方程式30和31得到方程式43。
0<ex ini-(ux+1)ex -+nxex +≤ex +-ex - 方程式43
方程式43仅在u为一Px位时为真。若u不是一Px位,适用方程式44。
0<ex ini-(ux+1)ex -+nxex +≤ex + 方程式44
为识别一有效解,使用方程式45和46。
随后进行一范围检查。若u为一P1位,使用方程式47。
如图25所示的第二观点如下文所述。以u位置为基准,决定速率匹配输入位位置p。决定一系统比(步骤204)。该系统比为以P1和P2序列的击穿比为基准。估计系统性位Sbits的数量,例如由方程式50求得(步骤206)。
为系统性位的估计量。P1pR为P1序列的击穿比且P2pR为P2序列的击穿比。
表1
行项 | 直行S P1 P2 | 逆行S P1 P2 | ||||
S | S | S-1 | S-l | S | S-1 | S-1 |
S | S | S-1 | S | S-1 | S | |
S | S | S | S | S | S | |
S+1 | S | S | S+1 | S | S | |
P1 | S | S | S | S | S | S |
S | S+1 | S | S | S+1 | S | |
S | S+1 | S+1 | S+1 | S+1 | S | |
S+l | S+1 | S+l | S+l | S+1 | S+1 | |
P2 | S | S | S | S | S | S |
S | S | S+l | S | S | S+1 | |
S+1 | S | S+1 | S | S+1 | S+1 | |
S+i | S+1 | S+1 | S+1 | S+1 | S+1 |
以接受分析的位类型(行顶)为基准,选择表1的正确四列。以一P2位为例,其选择最后四列(行顶为P2者)。若该位为直行,则使用最左行。若该位为逆行,使用最右行。利用适当四列及列的适当三行,决定每一列的一输出指针。以一直行P2位为例,使用四种情况(情况1-S,S,S;情况2-S,S,S+1;情况3-S+1,S,S+1;情况4-S+1,S+1,S+1)。
利用这四种情况计算四个候选输出位置(步骤208)。为表2所示每一候选位置决定击穿位数。表2也列出候补输出位位置的计算。
表2
P1bits | (e1 ini-P1bits×e1 -)/e1 + |
P2bits | (e2 ini-P2bits×e2 -)/e2 + |
候选输出位位置 | Sbits-1+P1bits+P1Pbits-P1Pbit sin I+P2pbits-P2Pbit sin I |
P1Pbits为已击穿P1位数。P2Pbits为已击穿P2位数。P1Pbit sinI为初始P1位数。P2Pbit sin I为初始P2位数。
符合真实输出位位置的第一候选输出位位置表现出S、P1和P2位的数量。利用此信息,决定输入位位置p(步骤210)。
尽管以上就一较佳TDD/CDMA通信系统说明″拉出″速率匹配,其得使用于众多应用中,例如用在一搭配TDD/CDMA、FDD/CDMA和TDSCDMA系统的UE、基地台或节点-B中。
此程序的下个步骤为逆位扰密。位扰密引擎决定由第二交错器输出的地址的一位扰密地址。
今搭配图26的流程图说明逆位扰密程序。利用CCTrCH信道内一位的位置k,决定扰密代码pk中一对应位(步骤400)。位hk经扰密,例如以pk对该位作互斥或运算(步骤402)。
虽然位扰密得在逆速率匹配之前进行,其最好是在逆速率匹配之后进行,如图27所示及图28流程图所说明。此实施例容许所有地址映像是在位值的任何操作之前进行。针对一经逆速率匹配后的给定位决定逆第二交错后(逆速率匹配前)的地址(步骤404)。利用该给定位的逆第二交错后地址,决定要对该位扰密的pk(步骤406)。该给定位使用该已决pk扰密,例如以pk对该位作互斥或运算(步骤408)。
尽管以上就一较佳TDD/CDMA通信系统说明″拉出″位扰密,其得使用于众多应用中,例如用在一TDD/CDMA系统的UE、基地台或节点-B中。
另一观点缩减第一交错器缓冲且称的为″缩减的第一交错器缓冲″。图29为″缩减的第一交错器缓冲″的一方块组图。
如图29所示,第一交错器212的输出并非直接送往一交错缓冲器。所有物理层缓冲在图29中均显示为由单一共同存储器220进行。传送信道数据块组提供给一框架或多个框架,此属性以TTI参数表示。TTI得为四个可能值10、20、40和80毫秒其中之一。TTI为10表示数据为用于1个框架,TTI为20表示数据为用于2个框架,TTI为40表示数据为用于4个框架且80表示数据为用于8个框架。用于一TTI的第一框架的数据得为直接送往物理信道处理器218。TTI的其它框架经缓冲以待稍后处理。因此,整体第一交错器缓冲减少一个框架。举例来说,若TTI为10毫秒,此单一框架为直接存储在物理信道缓冲器内且不需要第一交错缓冲。以TTI为80毫秒来说,有七个而非八个数据框架需要存储。
该″缩减的第一交错器缓冲″最好应用于物理层处理的″推送″观点。因此,在数据从第一交错器212输出时,其写入物理信道映像缓冲器的对应地址,然也可使用其它物理层处理观点。若在物理信道处理中使用中间缓冲(例如在速率匹配及第二交错之后)的情况中使用一物理层处理观点,缩减的交错缓冲仍能使用。第一框架的数据直接发送给物理层处理并存储在中间缓冲器内。
如图23所示,所有框架的位皆输入一第一MUX 214内。第一MUX 214将第一框架的位发送至一第二MUX 216以供物理信道处理块组218进行物理信道处理。若TTI大于10毫秒,其它框架的位经由第一MUX 214发送至存储器220(第一交错缓冲器)。在第一框架的位已送交芯片速率处理以藉空中接口传输之后,经由第二MUX 216从存储器220取出后续框架的位以供物理信道处理。所有这些作业均受一物理信道控制器222监督。
图30A和图30B绘出10毫秒TTI(一个框架)的一传送信道数据块组的″缩减的第一交错器缓冲″数据流。传送信道数据位直接送交物理信道处理器218然后送交物理信道缓冲器以供后续芯片速率处理,未曾使用第一交错缓冲器。如图30A所示,框架N直接送交物理信道处理器218。如图30B所示,下个框架(框架N+1)也直接送交物理信道处理器218。
图31A和图31B绘出80毫秒TTI的一传送信道数据块组的″缩减的第一交错器缓冲″数据流。第一框架(框架N)的传送信道数据送交物理层处理并存储在物理信道缓冲器(存储器220)内。其它框架(框架N+1至N+7)存储在物理信道缓冲器内绕过物理层处理。在图31B所示的下一个框架中,将(框架N+1)送交物理层处理并存储在物理信道缓冲器内。其它框架(框架N+2至N+7)在后续六个框架期间以相似方式依序接受处理。芯片速率处理器从物理信道缓冲器读取当前框架后面一框架的数据位。举例来说,若物理层处理器正在处理(框架N+1),则芯片速率处理器正在读取框架N。TTI为20和40毫秒的数据处理观点与前述80毫秒观点相同。仅有的差异为在物理信道缓冲之前得到缓冲的框架数量。
虽然本发明已参照当前的具体实施例来描述,但是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发明,应理解其中可作各种变化和修改而在广义上没有脱离本发明,所以并非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只要在本发明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形都将落在本发明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
Claims (140)
1.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物理层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
提供一第一交错缓冲器,其具有存储在第一交错器地址的位;
利用该第一交错器地址决定该位对应于经速率匹配、位扰密、第二交错及物理信道映像后的位地址的物理信道地址;
利用已决定的物理信道地址将该位直接自该第一交错缓冲器读取位且写入一物理信道缓冲器;及
于一空中接口传输该物理信道缓冲器内的位。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决定物体信道地址包括:
利用该第一交错器地址决定该位对应于经速率匹配后的位地址的速率匹配地址;
利用该速率匹配地址决定该位对应于经第二交错后的位地址的第二交错地址;及
决定该位对应于经物理信道映像后的位地址的物理信道地址。
3.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物理层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
提供一物理信道缓冲器,其能将位存储在物理信道地址;
利用该物理信道地址决定该位对应于经逆物理信道映像、逆第二交错、逆位扰密及逆速率匹配后的位地址的第一交错器地址;及
针对该物理信道缓冲器的地址,直接自该第一交错缓冲器已决定的第一交错器地址读取位并将该位写入物理信道缓冲器的该地址。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决定第一交错地址包括:
决定对应于该物理信道缓冲器内的地址的逆物理信道映像地址;
决定对应于已决定的逆物理信道映像地址的逆第二交错地址;及
决定对应于已决定的逆第二交错地址的逆速率匹配地址。
5.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以决定经速率匹配后的位地址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将该位归类为经加速编码或经非加速编码;
若该位归类为经加速编码,将该位当作一系统性字符串、一同位1字符串或一同位2字符串处理;
若该位归类为经非加速编码,将该位当作一单一字符串处理;及
利用一独立算法决定该系统性、同位1、同位2和单一字符串中每一型式字符串的地址。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一独立算法使用变量e-ini、e-plus和e-minus。
7.一种用以决定经速率匹配后的位地址的使用者设备,该使用者设备包括:
将该位归类为经加速编码或经非加速编码的装置;
在该位归类为经加速编码时,将该位当作一系统性字符串、一同位1字符串或一同位2字符串处理的装置;
在该位归类为经非加速编码时将,该位当作一单一字符串处理的装置;及
利用一独立算法决定该系统性、同位1、同位2和单一字符串中每一型式字符串的地址的装置。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使用者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一独立算法使用变量e-ini、e-plus和e-minus。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使用者设备,其特征在于速率匹配是对已接收的通信位进行。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使用者设备,其特征在于速率匹配是对要传输的通信位进行。
11.一种用以决定经速率匹配后的位地址的使用者设备,该使用者设备包括:
一速率匹配引擎,其用来将该位归类为经加速编码或经非加速编码;若该位归类为经加速编码,将该位当作一系统性字符串、一同位1字符串或一同位2字符串处理;若该位归类为经非加速编码,将该位当作一单一字符串处理;且利用一独立算法决定该系统性、同位l、同位2和单一字符串中每一型式字符串的地址。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使用者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一独立算法使用变量e-ini、e-plus和e-minus。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使用者设备,其特征在于速率匹配是对已接收的通信位进行。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使用者设备,其特征在于速率匹配是对要传输的通信位进行。
15.一种用以决定经速率匹配后的位地址的基地台,该基地台包括:
将该位归类为经加速编码或经非加速编码的装置;
在该位归类为经加速编码时将,该位当作一系统性字符串、一同位1字符串或一同位2字符串处理的装置;
在该位归类为经非加速编码时,将该位当作一单一字符串处理的装置;及
利用一独立算法决定该系统性、同位1、同位2和单一字符串中每一型式字符串的地址的装置。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基地台,其特征在于每一独立算法使用变量e-ini、e-plus和e-minus。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基地台,其特征在于速率匹配是对已接收的通信位进行。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使用者设备,其特征在于速率匹配是对要传输的通信位进行。
19.一种用以决定经速率匹配后的位地址的基地台,该基地台包括:
一速率匹配引擎,其用来将该位归类为经加速编码或经非加速编码;若该位归类为经加速编码,将该位当作一系统性字符串、一同位1字符串或一同位2字符串处理;若该位归类为经非加速编码,将该位当作一单一字符串处理;且利用一独立算法决定该系统性、同位1、同位2和单一字符串中每一型式字符串的地址。
20.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基地台,其特征在于每一独立算法使用变量e-ini、e-plus和e-minus。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基地台,其特征在于速率匹配是对已接收的通信位进行。
22.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以决定经第二交错后的位地址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利用该位在第二交错前的一地址,使用已排列阵列中一已知行数决定该位在一未排列阵列内的行和列;
以该未排列阵列内已决定的行充作基准决定一已排列阵列内的一已排列行;及
利用已知的待交错位数、已决定的已排列行及已决定的列,决定该位在第二交错后的一地址。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已决定的列由交错前的位地址除已知行数决定。
24.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已决定的行是利用除法运算的余数决定。
25.一种用以决定经第二交错后的位地址的使用者设备,该使用者设备包括:
利用该位在第二交错前的一地址使用已排列阵列中一已知行数决定该位在一未排列阵列内的行和列的装置;
以该未排列阵列内已决定的行充作基准决定一已排列阵列内的一已排列行的装置;及
利用已知的待交错位数、已决定的已排列行及已决定的列决定该位在第二交错后的一地址的装置。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使用者设备,其特征在于该已决定的列由交错前的位地址除已知行数决定。
27.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使用者设备,其特征在于该已决定的行是利用除法运算的余数决定。
28.一种用以决定经第二交错后的位地址的使用者设备,该使用者设备包括:
一第二交错引擎,其利用该位在第二交错前的一地址使用已排列阵列中一已知行数决定该位在一未排列阵列内的行和列;以该未排列阵列内已决定的行充作基准决定一已排列阵列内的一已排列行;及利用已知的待交错位数、已决定的已排列行及已决定的列决定该位在第二交错后的一地址。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使用者设备,其特征在于该已决定的列由交错前的位地址除已知行数决定。
30.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使用者设备,其特征在于该已决定的行是利用除法运算的余数决定。
31.一种用以决定经第二交错后的位地址的基地台,该基地台包括:
利用该位在第二交错前的一地址使用已排列阵列中一已知行数决定该位在一未排列阵列内的行和列的装置;
以该未排列阵列内已决定的行充作基准决定一已排列阵列内的一已排列行的装置;及
利用已知的待交错位数、已决定的已排列行及已决定的列决定该位在第二交错后的一地址的装置。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基地台,其特征在于该已决定的列由交错前的位地址除已知行数决定。
33.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基地台,其特征在于该已决定的行是利用除法运算的余数决定。
34.一种用以决定经第二交错后的位地址的基地台,该使用者设备包括:
一第二交错引擎,其利用该位在第二交错前的一地址使用已排列阵列中一已知行数决定该位在一未排列阵列内的行和列;以该未排列阵列内已决定的行充作基准决定一已排列阵列内的一已排列行;及利用已知的待交错位数、已决定的已排列行及已决定的列决定该位在第二交错后的一地址。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基地台,其特征在于该已决定的列由交错前的位地址除已知行数决定。
36.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使用者设备,其特征在于该已决定的行是利用除法运算的余数决定。
37.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以决定经物理信道映像后的位地址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将该位归类为一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种情况,该第一种情况为位在一时槽内仅于一资源单元内转移,该第二种情况为位于一下行链资源单元内转移,该第三种情况为位于一上行链资源单元内转移且一第一资源单元的一数据扩展因素大于或等于一第二资源单元的一扩展因素,该第四种情况为位于一上行链资源单元内转移且一第一资源单元的一数据扩展因素小于一第二资源单元的一扩展因素;
针对该第一种情况的位,利用该位在物理信道映像前的一位决定经物理信道映像后的位地址;
针对该第二种情况的位,决定一切换点,将该位分类成四种类别其中之一,该四种类别包含该切换点前直行、该切换点前逆行、该切换点后直行及切换点后逆行,且利用此类别分类决定该位的地址;
针对该第三种情况的位,决定一切换点,将该位分类成三种类别其中之一,该三种类别包含该切换点前直行、该切换点前逆行及该切换点后逆行,且利用此类别分类决定该位的地址;及
针对该第四种情况的位,决定一切换点,将该位分类成三种类别其中之一,该三种类别包含该切换点前直行、该切换点前逆行及该切换点后逆行,且利用此类别分类决定该位的地址。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种情况的该切换点为一最短资源单元的长度乘上资源单元数量。
39.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三种情况的该切换点为该第一资源单元的长度乘上一求模指数,该求模指数由该第一和第二资源单元的扩展因素导出。
40.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四种情况的切换点为该第一资源单元的长度乘上一求模指数且除以(求模指数减一),该求模指数由该第一和第二资源单元的扩展因素导出。
41.一种能够决定经物理信道映像后的位地址的使用者设备,该使用者设备包括:
将该位归类为一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种情况的装置,该第一种情况为位在一时槽内仅于一资源单元内转移,该第二情况为位于一下行链资源单元内转移,该第三情况为位于一上行链资源单元内转移且一第一资源单元的一数据扩展因素大于或等于一第二资源单元的一扩展因素,该第四种情况为位于一上行链资源单元内转移且一第一资源单元的一数据扩展因素小于一第二资源单元的一扩展因素;
针对该第一种情况的位利用该位在物理信道映像前的一地址决定经物理信道映像后的位地址的装置;
针对该第二种情况的位决定一切换点,将该位分类成四种类别其中之一的装置,该四种类别包含该切换点前直行、该切换点前逆行、该切换点后直行及该切换点后逆行,且利用此类别分类决定该位的地址;
针对该第三种情况的位决定一切换点,将该位分类成三种类别其中之一的装置,该三种类别包含该切换点前直行、该切换点前逆行及该切换点后逆行,且利用此类别分类决定该位的地址;及
针对该第四种情况的位决定一切换点而将该位分类成三种类别其中之一的装置,该三种类别包含该切换点前直行、该切换点前逆行及该切换点后逆行,且利用此类别分类决定该位的地址。
42.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使用者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种情况的该切换点为一最短资源单元的长度乘上资源单元数量。
43.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使用者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第三种情况的该切换点为该第一资源单元的长度乘上一求模指数,该求模指数由该第一和第二资源单元的扩展因素导出。
44.一种能够决定经物理信道映像后的位地址的使用者设备,该使用者设备包括:
一物理信道映像引擎,其包括:
将该位归类为一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种情况,该第一种情况为位在一时槽内仅于一资源单元内转移,该第二情况为位于一下行链资源单元内转移,该第三情况为位于一上行链资源单元内转移且一第一资源单元的一数据扩展因素大于或等于一第二资源单元的一扩展因素,该第四种情况为位于一上行链资源单元内转移且一第一资源单元的一数据扩展因素小于一第二资源单元的一扩展因素;
针对该第一种情况的位,利用该位在物理信道映像前的一位决定经物理信道映像后的地址;
针对该第二种情况的位,决定一切换点,将该位分类成四种类别其中之一,该四种类别包含该切换点前直行、该切换点前逆行、该切换点后直行及该切换点后逆行,且利用此类别分类决定该位的地址;
针对该第三种情况的位,决定一切换点,将该位分类成三种类别其中之一,该三种类别包含该切换点前直行、该切换点前逆行及该切换点后逆行,且利用此类别分类决定该位的地址;及
针对该第四种情况的位,决定一切换点,将该位分类成三种类别其中之一,该三种类别包含该切换点前直行、该切换点前逆行及该切换点后逆行,且利用此类别分类决定该位的地址。
45.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使用者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种情况的该切换点为一最短资源单元的长度乘上资源单元数量。
46.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使用者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第三种情况的该切换点为该第一资源单元的长度乘上一求模指数,该求模指数由该第一和第二资源单元的扩展因素导出。
47.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使用者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第四种情况的该切换点为该第一资源单元的长度乘上一求模指数且除以(求模指数减一),该求模指数由该第一和第二资源单元的扩展因素导出。
48.一种能够决定经物理信道映像后的位地址的基地台,该基地台包括:
将该位归类为一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种情况的装置,该第一种情况为位在一时槽内仅于一资源单元内转移,该第二情况为位于一下行链资源单元内转移,该第三情况为位于一上行链资源单元内转移且一第一资源单元的一数据扩展因素大于或等于一第二资源单元的一扩展因素,该第四种情况为位于一上行链资源单元内转移且一第一资源单元的一数据扩展因素小于一第二资源单元的一扩展因素;
针对该第一种情况的位利用该位在物理信道映像前的该位的一地址决定经物理信道映像后的地址的装置;
针对该第二种情况的位决定一切换点将该位分类成四种类别其中之一的装置,该四种类别包含该切换点前直行、该切换点前逆行、该切换点后直行及该切换点后逆行,且利用此类别分类决定该位的地址;
针对该第三种情况的位决定一切换点将该位分类成三种类别其中之一的装置,该三种类别包含该切换点前直行、该切换点前逆行及该切换点后逆行,且利用此类别分类决定该位的地址;及
针对该第四种情况的位决定一切换点将该位分类成三种类别其中之一的装置,该三种类别包含该切换点前直行、该切换点前逆行及该切换点后逆行,且利用此类别分类决定该位的地址。
49.如权利要求48所述的基地台,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种情况的该切换点为一最短资源单元的长度乘上资源单元数量。
50.如权利要求48所述的基地台,其特征在于该第三种情况的该切换点为该第一资源单元的长度乘上一求模指数,该求模指数由该第一和第二资源单元的扩展因素导出。
51.一种能够决定经物理信道映像后的位地址的基地台,该基地台包括:
一物理信道映像引擎,其包括:
将该位归类为一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种情况,该第一种情况为位在一时槽内仅于一资源单元内转移,该第二情况为位于一下行链资源单元内转移,该第三情况为位于一上行链资源单元内转移且一第一资源单元的一数据扩展因素大于或等于一第二资源单元的一扩展因素,该第四种情况为位于一上行链资源单元内转移且一第一资源单元的一数据扩展因素小于一第二资源单元的一扩展因素;
针对该第一种情况的位,利用该位在物理信道映像前的一地址决定经物理信道映像后的地址;
针对该第二种情况的位,决定一切换点,将该位分类成四种类别其中之一,该四种类别包含该切换点前直行、该切换点前逆行、该切换点后直行及该切换点后逆行,且利用此类别分类决定该位的该地址;
针对该第三种情况的位,决定一切换点,将该位分类成三种类别其中之一,该三种类别包含该切换点前直行、该切换点前逆行及该切换点后逆行,且利用此类别分类决定该位的地址;及
针对该第四种情况的位,决定一切换点,将该位分类成三种类别其中之一,该三种类别包含该切换点前直行、该切换点前逆行及该切换点后逆行,且利用此类别分类决定该位的地址。
52.如权利要求51所述的基地台,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种情况的该切换点为一最短资源单元的长度乘上资源单元数量。
53.如权利要求51所述的基地台,其特征在于该第三种情况的该切换点为该第一资源单元的长度乘上一求模指数,该求模指数由该第一和第二资源单元的扩展因素导出。
54.如权利要求51所述的基地台,其特征在于该第四种情况的该切换点为该第一资源单元的长度乘上一求模指数且除以(求模指数减一),该求模指数由该第一和第二资源单元的扩展因素导出。
55.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利用经物理信道映像后多数位的一地址决定在物理信道映像前该位的一地址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将该位归类为一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种情况,该第一种情况为位在一时槽内仅于一资源单元内转移,该第二种情况为位于一下行链资源单元内转移,该第三种情况为位于一上行链资源单元内转移且一第一资源单元的一数据扩展因素大于或等于一第二资源单元的一扩展因素,该第四种情况为位于一上行链资源单元内转移且一第一资源单元的一数据扩展因素小于一第二资源单元的一扩展因素;
针对该第一种情况的位,利用该位在物理信道映像后的一地址决定在物理信道映像前的地址;
针对该第二种情况的位,决定一切换点,将该位分类成四种类别其中之一,该四种类别包含该切换点前直行、该切换点前逆行、该切换点后直行及该切换点后逆行,且利用此类别分类决定该位的地址;
针对该第三种情况的位,决定一逆行切换点,将该位分类成三种类别其中之一,该三种类别包含在该逆行切换点前直行、在该逆行切换点前逆行及在该逆行切换点后逆行,且利用此类别分类决定该位的地址;及
针对该第四种情况的位,决定一逆行切换点,将该位分类成三种类别其中之一,该三种类别包含转在逆行换点前直行、在逆行切换点前逆行及在逆行切换点后逆行,且利用此类别分类决定该位的地址。
56.如权利要求5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针对该第二种情况的位,该切换点为最短资源单元的长度。
57.如权利要求5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针对该第三种情况的位决定一直行切换点,该直行切换点等于该第一资源单元的长度。
58.如权利要求5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针对该第三种情况的位,该逆行切换点等于该第二资源单元的长度减〔(由该第一和第二资源单元的扩展因素导出的求模因素减一)乘该直行切换点〕。
59.如权利要求5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针对该第四种情况的位,该逆行切换点等于该第二资源单元的长度减第一资源单元长度除以(由该第一和第二资源单元的扩展因素导出的求模因素减一)。
60.一种利用经物理信道映像后多数位的一地址决定在物理信道映像前该位的一地址的使用者设备,该使用者设备包括:
将该位归类为一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种情况的装置,该第一种情况为位在一时槽内仅于一资源单元内转移,该第二种情况为位于一下行链资源单元内转移,该第三种情况为位一上行链资源单元内转移且一第一资源单元的一数据扩展因素大于或等于一第二资源单元的一扩展因素,该第四种情况为位于一上行链资源单元内转移且一第一资源单元的一数据扩展因素小于一第二资源单元的一扩展因素;
针对该第一种情况的位利用该位在物理信道映像后的一地址决定在物理信道映像前的地址的装置;
针对该第二种情况的位决定一切换点而将该位分类成四种类别其中之一的装置,该四种类别包含该切换点前直行、该切换点前逆行、该切换点后直行及该切换点后逆行,且利用此类别分类决定该位的地址;
针对该第三种情况的位决定一逆行切换点将该位分类成三种类别其中之一的装置,该三种类别包含在该逆行切换点前直行、在该逆行切换点前逆行及在该逆行切换点后逆行,且利用此类别分类决定该位的地址;及
针对该第四种情况的位决定一逆行切换点将该位分类成三种类别其中之一的装置,该三种类别包含转在该逆行换点前直行、在该逆行切换点前逆行及在该逆行切换点后逆行,且利用此类别分类决定该位的地址。
61.如权利要求60所述的使用者设备,其特征在于针对该第二种情况的位,该切换点为最短资源单元的长度。
62.如权利要求60所述的使用者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第三种情况的位的装置决定一直行切换点,该直行切换点等于该第一资源单元的长度。
63.如权利要求62所述的使用者设备,其特征在于针对该第三种情况的位,该逆行切换点等于该第二资源单元的长度减〔(由该第一和第二资源单元的扩展因素导出的求模因素减一)乘该直行切换点〕。
64.如权利要求62所述的使用者设备,其特征在于针对该第四种情况的位,该逆行切换点等于该第二资源单元的长度减第一资源单元长度除(由该第一和第二资源单元的扩展因素导出的求模因素减一)。
65.一种利用经物理信道映像后多数位一地址决定在物理信道映像前该位的一地址的使用者设备,该使用者设备包括:
一物理信道映像引擎,其包括:
将该位归类为一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种情况,该第一种情况为位在一时槽内仅于一资源单元内转移,该第二种情况为位于一下行链资源单元内转移,该第三种情况为位于一上行链资源单元内转移且一第一资源单元的一数据扩展因素大于或等于一第二资源单元的一扩展因素,该第四种情况为位于一上行链资源单元内转移且一第一资源单元的一数据扩展因素小于一第二资源单元的一扩展因素;
针对该第一种情况的位,利用该位物理信道映像后的一地址决定在物理信道映像前的地址;
针对该第二种情况的位,决定一切换点,将该位分类成四种类别其中之一,该四种类别包含该切换点前直行、该切换点前逆行、该切换点后直行及该切换点后逆行,且利用此类别分类决定该位的地址;
针对该第三种情况的位,决定一逆行切换点,将该位分类成三种类别其中之一,该三种类别包含在该逆行切换点前直行、在该逆行切换点前逆行及在该逆行切换点后逆行,且利用此类别分类决定该位的地址;及
针对该第四种情况的位,决定一逆行切换点,将该位分类成三种类别其中之一,该三种类别包含在该逆行转换点前直行、在该逆行切换点前逆行及在该逆行切换点后逆行,且利用此类别分类决定该位的地址。
66.如权利要求65所述的使用者设备,其特征在于针对该第二种情况的位,该切换点为最短资源单元的长度。
67.如权利要求65所述的使用者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第三种情况的位的装置决定一直行切换点,该直行切换点等于该第一资源单元的长度。
68.如权利要求67所述的使用者设备,其特征在于针对该第三种情况的位,该逆行切换点等于该第二资源单元的长度减〔(由该第一和第二资源单元的扩展因素导出的求模因素减一)乘该直行切换点〕。
69.如权利要求67所述的使用者设备,其特征在于针对该第四种情况的位,该逆行切换点等于该第二资源单元的长度减第一资源单元长度除以(由该第一和第二资源单元的扩展因素导出的求模因素减一)。
70.一种利用经物理信道映像后多数位的一地址决定在物理信道映像前该位的一地址的基地台,该基地台包括:
将该位归类为一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种情况的装置,该第一种情况为位在一时槽内仅于一资源单元内转移,该第二种情况为位于一下行链资源单元内转移,该第三种情况为位于一上行链资源单元内转移且一第一资源单元的一数据扩展因素大于或等于一第二资源单元的一扩展因素,该第四种情况为位于一上行链资源单元内转移且一第一资源单元的一数据扩展因素小于一第二资源单元的一扩展因素;
针对该第一种情况的位利用该位在物理信道映像后的一地址决定在物理信道映像前的地址的装置;
针对该第二种情况的位决定一切换点而将该位分类成四种类别其中之一的装置,该四种类别包含该切换点前直行、该切换点前逆行、该切换点后直行及该切换点后逆行,且利用此类别分类决定该位的地址;
针对该第三种情况的位决定一逆行切换点将该位分类成三种类别其中之一的装置,该三种类别包含在该逆行切换点前直行、在该逆行切换点前逆行及在该逆行切换点后逆行,且利用此类别分类决定该位的地址;及
针对该第四种情况的位决定一逆行切换点将该位分类成三种类别其中之一的装置,该三种类别包含转在该逆行换点前直行、在该逆行切换点前逆行及在该逆行切换点后逆行,且利用此类别分类决定该位的地址。
71.如权利要求70所述的基地台,其特征在于针对该第二种情况的位,该切换点为最短资源单元的长度。
72.如权利要求70所述的基地台,其特征在于该第三种情况的位的装置决定一直行切换点,该直行切换点等于该第一资源单元的长度。
73.如权利要求72所述的基地台,其特征在于针对该第三种情况的位,该逆行切换点等于该第二资源单元的长度减〔(由该第一和第二资源单元的扩展因素导出的求模因素减一)乘该直行切换点〕。
74.如权利要求72所述的基地台,其特征在于针对该第四种情况的位,该逆行切换点等于该第二资源单元的长度减第一资源单元长度除以(由该第一和第二资源单元的扩展因素导出的求模因素减一)。
75.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决定位在第二交错前的地址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利用该位在第二交错后的地址、已交错位的总数及已知行排列决定该位在一已排列阵列内的行和列;
利用已知行排列以该已排列阵列内已决定的行充作基准决定一未排列阵列内的一未排列行;及
利用已决定的已排列阵列行和已决定的列决定该位在第二交错前的一地址。
76.如权利要求7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该已交错位和已知行排列总数决定在该位之前的行内位数且利用已决定的之前行内位数决定该已决定的行和列。
77.一种决定位在第二交错前的地址的使用者设备,该使用者设备包括:
利用该位在第二交错后的地址、已交错位的总数及已知行排列决定该位在一已排列阵列内的行和列的装置;
利用已知行排列以该已排列阵列内已决定的行充作基准决定一未排列阵列内的一未排列行的装置;及
利用已决定的已排列阵列行和已决定的列决定该位在第二交错前的一地址的装置。
78.如权利要求77所述的使用者设备,其特征在于利用该已交错位与已知行排列的总数决定在该位之前的行内位数且利用已决定的之前行内位数决定该已决定的行和列。
79.一种决定位在第二交错前的地址的使用者设备,该使用者设备包括:
一个第二交错地址引擎,其利用该位在第二交错后的地址、已交错位总数及已知行排列决定该位在一已排列阵列内的行和列;利用已知行排列以该已排列阵列内已决定的行充作基准决定一未排列阵列内的一未排列行;且利用已决定的已排列阵列行和已决定的列决定该位在第二交错前的一地址。
80.如权利要求79所述的使用者设备,其特征在于利用该已交错位与已知行排列的总数决定在该位之前的行内位数且利用已决定的之前行内位数决定该已决定的行和列。
81.一种决定一位在第二交错前的一地址的基地台,该基地台包括:
利用该位在第二交错后的一地址、已交错位的总数及已知行排列决定该位在一已排列阵列内的行和列的装置;
利用已知行排列以该已排列阵列内已决定的行充作基准决定一未排列阵列内的一未排列行的装置;及
利用已决定的已排列阵列行和已决定的列决定该位在第二交错前的一地址的装置。
82.如权利要求81所述的基地台,其特征在于利用该已交错位与已知行排列的总数决定在该位之前的行内位数且利用已决定的之前行内位数决定该已决定的行和列。
83.一种决定一位在第二交错前的一地址的基地台,该基地台包括:
一个第二交错地址引擎,其利用该位在第二交错后的地址、已交错位的总数及已知行排列决定该位在一已排列阵列内的行和列;利用已知行排列以该已排列阵列内已决定的行充作基准决定一未排列阵列内的一未排列行;且利用已决定的已排列阵列行和已决定的列决定该位在第二交错前的一地址。
84.如权利要求83所述的基地台,其特征在于利用该已交错位与已知行排列的总数决定在该位之前的行内位数且利用已决定的之前行内位数决定该已决定的行和列。
85.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以决定位在速率匹配前的一地址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将该位归类为经加速编码或经非加速编码;
若该位归类为经非加速编码,将该位当作一单一字符串处理且决定该位的一地址;
若该位归类为经加速编码,将该位当作一单一字符串处理且利用系统性、同位1或同位2字符串的信息决定该位的地址。
86.如权利要求8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决定归类为经加速编码的该位该地址的步骤包括:
以逼近法求取该位的一位之前于该一位的一地址前的击穿数量;
在逼近值附近搜寻一空间;及
利用已知限制和中间值以该搜寻空间决定该一位的一地址。
87.如权利要求8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决定归类为经加速编码的该位的该地址的步骤包括:
针对该位的一位,利用同位1序列和同位2序列的一击穿比估计一系统比;
利用该估计系统比产生数个系统比候选者;及
针对每一候选者决定至少一个速率匹配后地址;
自该数个候选者中决定一匹配候选者,其中该匹配候选者的地址符合该一位速率匹配后的一地址;
利用该匹配候选者决定系统性位、同位1位及同位2位的数量;及
利用已决定的系统性位数、同位1位数及同位2位数决定该一位的该地址。
88.如权利要求8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候选者数量为三个。
89.如权利要求8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一候选者的已决定的速率匹配后地址数量为四个。
90.一种决定多数位在速率匹配前的一地址的使用者设备,该使用者设备包括:
将该位归类为经加速编码或经非加速编码的装置;
在该位归类为经非加速编码时,将该位当作一单一字符串处理且决定该位的一地址的装置;
在该位归类为经加速编码时,将该位当作一单一字符串处理且利用系统性、同位1或同位2字符串的信息决定该位的该地址的装置。
91.如权利要求90所述的使用者设备,其特征在于该决定归类为经加速编码该位的该地址的装置包括:
以逼近法求取该位的一位之前于该一位的一地址前的击穿数量的装置;
在该逼近值附近搜寻一空间的装置;及
利用已知限制和中间值以该搜寻空间决定该一位的一地址的装置。
92.如权利要求90所述的使用者设备,其特征在于该决定归类为经加速编码的该位的该地址的装置包括:
针对该位的一位利用同位1序列和同位2序列的一击穿比估计一系统比的装置;
利用该估计系统比产生数个系统比候选者的装置;及
针对每一候选者决定至少一个速率匹配后地址的装置;
自该数个候选者中决定一匹配候选者的装置,其中该匹配候选者的该地址符合该一位经速率匹配后的一地址;
利用该匹配候选者决定系统性位、同位1位及同位2位的数量的装置;及
利用已决定的系统性位数、同位1位数及同位2位数决定该一位的该地址的装置。
93.如权利要求92所述的使用者设备,其特征在于候选者数量为三个。
94.如权利要求93所述的使用者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一候选者的已决定的速率匹配后地址数量为四个。
95.一种决定多数位在速率匹配前的一地址的使用者设备,该使用者设备包括:
一速率匹配引擎,其将该位归类为经加速编码或经非加速编码;若该位归类为经非加速编码,将该位当作一单一字符串处理且决定该位的一地址;若该位归类为经加速编码,将该位当作一单一字符串处理;且利用系统性、同位1或同位2字符串的信息决定该位的该地址。
96.如权利要求95所述的使用者设备,其特征在于决定归类为经加速编码的该位的该地址包括:
以逼近法求取该位的一位之前于该一位的一地址前的击穿数量的装置;
在该逼近值附近搜寻一空间的装置;及
利用已知限制和中间值以该搜寻空间决定该一位的一地址的装置。
97.如权利要求95所述的使用者设备,其特征在于决定归类为经加速编码的该位的该地址包括:
针对该位的一位,利用同位1序列和同位2序列的一击穿比估计一系统比;
利用该估计系统比产生数个系统比候选者;及
针对每一候选者决定至少一个速率匹配后地址;
自该数个候选者中决定一匹配候选者,其中该匹配候选者的地址符合该一位经速率匹配后的一地址;
利用该匹配候选者决定系统性位、同位1位及同位2位的数量;及
利用已决定的系统性位数、同位1位数及同位2位数决定该一位的地址。
98.如权利要求97所述的使用者设备,其特征在于候选者数量为三个。
99.如权利要求98所述的使用者设备,其特征在于每一候选者的已决定的速率匹配后地址数量为四个。
100.一种决定多数位在速率匹配前的一地址的基地台,该基地台包括:
将该位归类为经加速编码或经非加速编码的装置;
在该位归类为经非加速编码时,将该位当作一单一字符串处理且决定该位的一地址的装置;
在该位归类为经加速编码时,将该位当作一单一字符串处理且利用系统性、同位1或同位2字符串的信息决定该位的地址的装置。
101.如权利要求100所述的基地台,其特征在于该决定归类为经加速编码的该位的该地址的装置包括:
以逼近法求取该位的一位之前于该一位的一地址前的击穿数量的装置;
在该逼近值附近搜寻一空间的装置;及
利用已知限制和中间值以该搜寻空间决定该一位的一地址的装置。
102.如权利要求100所述的基地台,其特征在于该决定归类为经加速编码的该位的该地址的装置包括:
针对该位的一位利用同位1序列和同位2序列的一击穿比估计一系统比的装置;
利用该估计系统比产生数个系统比候选者的装置;及
针对每一候选者决定至少一个速率匹配后地址的装置;
自该数个候选者中决定一匹配候选者的装置,其中该匹配候选者的地址符合该一位经速率匹配后的一地址;
利用该匹配候选者决定系统性位、同位1位及同位2位的数量的装置;及
利用已决定的系统性位数、同位1位数及同位2位数决定该一位的地址的装置。
103.如权利要求102所述的基地台,其特征在于候选者数量为三个。
104.如权利要求103所述的基地台,其特征在于每一候选者的已决定的速率匹配后地址数量为四个。
105.一种决定多数位在速率匹配前的一地址的基地台,该基地台包括:
一速率匹配引擎,其将该位归类为经加速编码或经非加速编码;若该位归类为经非加速编码,将该位当作一单一字符串处理且决定该位的一地址;若该位归类为经加速编码,将该位当作一单一字符串处理;且利用系统性、同位1或同位2字符串的信息决定该位的该地址。
106.如权利要求105所述的基地台,其特征在于决定归类为经加速编码的该位的该地址包括:
以逼近法求取该位的一位之前于该一位的一地址前的击穿数量的装置;
在该逼近值附近搜寻一空间的装置;及
利用已知限制和中间值以该搜寻空间决定该一位的一地址的装置。
107.如权利要求105所述的基地台,其特征在于决定归类为经加速编码的该位的该地址包括:
针对该位的一位,利用该同位1序列和该同位2序列的一击穿比估计一系统比;
利用该估计系统比产生数个系统比候选者;及
针对每一候选者决定至少一个速率匹配后地址;
自该数个候选者中决定一匹配候选者,其中该匹配候选者的地址符合该一位经速率匹配后的一地址;
利用该匹配候选者决定系统性位、同位1位及同位2位的数量;及
利用已决定的系统性位数、同位1位数及同位2位数决定该一位的地址。
108.如权利要求107所述的基地台,其特征在于候选者数量为三个。
109.如权利要求108所述的基地台,其特征在于每一候选者的已决定的速率匹配后地址数量为四个。
110.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的物理层处理方法,该方法包括:
对在一时间传输间隔内接收的位作第一交错,该时间传输间隔具有用于至少一框架的位;及
针对该至少一框架的一第一框架的已第一交错位,在缓冲该第一框架已第一交错位之前进行物理信道处理,该物理信道处理包括速率匹配。
111.如权利要求1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该时间传输间隔具有用于数个框架的多数位,该方法包括在第一交错之后及物理信道处理之前缓冲第一框架以外的框架。
112.如权利要求1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行物理信道处理还包括位扰密、第二交错及物理信道映像。
113.如权利要求1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物理信道处理过程中不进行缓冲。
114.如权利要求1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物理信道处理过程中不进行缓冲。
115.一种物理层处理的使用者设备,该使用者设备包括:
对在一时间传输间隔内接收的多数位作第一交错的装置,该时间传输间隔具有用于至少一框架的多数位;及
针对该至少一框架的一第一框架的已第一交错多数位,在缓冲该第一框架已第一交错位之前进行物理信道处理的装置,该物理信道处理包括速率匹配。
116.如权利要求115所述的使用者设备,其特征在于若该时间传输间隔具有用于数个框架的多数位,该使用者设备包括在第一交错之后及物理信道处理之前缓冲该第一框架以外的框架的装置。
117.如权利要求115所述的使用者设备,其特征在于该进行物理信道处理的装置还包括位扰密、第二交错及物理信道映像。
118.如权利要求115所述的使用者设备,其特征在于在物理信道处理过程中不进行缓冲。
119.如权利要求117所述的使用者设备,其特征在于在物理信道处理过程中不进行缓冲。
120.一种使用者设备,其包括:
一第一交错器,其用来对在一时间传输间隔内接收的位作第一交错,该时间传输间隔具有用于至少一框架的位;
一第一多任务器,其用来将一第一框架的已第一交错位导往一第二多任务器且将该第一框架以外的框架的已第一交错位导往一存储器;
一第二多任务器,其用来将选自该第一框架位与存储在该存储器内的其它框架的位间的位输出供物理信道处理;及
一物理信道处理块组,其用来对该已输出的选定位进行物理信道处理。
121.如权利要求120所述的使用者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物理信道处理块组进行速率匹配、位扰密、第二交错及物理信道映像。
122.如权利要求120所述的使用者设备,其特征在于该物理信道处理块组的一输出存储在存储器内。
123.一种物理层处理的基地台,该基地台包括:
对在一时间传输间隔内接收的位作第一交错的装置,该时间传输间隔具有用于至少一框架的位;及
针对该至少一框架的一第一框架的已第一交错位,在缓冲该第一框架已第一交错位之前进行物理信道处理的装置,该物理信道处理包括速率匹配。
124.如权利要求123所述的基地台,其特征在于若该时间传输间隔具有用于数个框架的位,该基地台包括在第一交错之后且物理信道处理之前缓冲该第一框架以外的框架的装置。
125.如权利要求123所述的基地台,其特征在于该进行物理信道处理的装置还包括位扰密、第二交错及物理信道映像。
126.如权利要求123所述的基地台,其特征在于在物理信道处理过程中不进行缓冲。
127.如权利要求125所述的基地台,其特征在于在物理信道处理过程中不进行缓冲。
128.一种基地台,其包括:
一第一交错器,其用来对在一时间传输间隔内接收的位作第一交错,该时间传输间隔具有用于至少一框架的位;
一第一多任务器,其用来将一第一框架的已第一交错位导往一第二多任务器且将该第一框架以外的框架的已第一交错位导往一存储器;
一第二多任务器,其用来将选自该第一框架位与存储在该存储器内的其它框架的位间的位输出供物理信道处理;及
一物理信道处理块组,其用来对该已输出的选定位进行物理信道处理。
129.如权利要求128所述的基地台,其特征在于该物理信道处理块组进行速率匹配、位扰密、第二交错及物理信道映像。
130.如权利要求128所述的基地台,其特征在于该物理信道处理块组的一输出存储在存储器内。
131.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以决定一给定位在位扰密后的值的方法:
利用该给定位在位扰密前的一地址,决定对应于该给定位在扰密代码中的一扰密位;及
利用该给定位扰密该位。
132.如权利要求13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扰密作业以用该扰密位对该给定位作互斥或运算的方式进行。
133.一种使用者设备,其包括:
利用该给定位在位扰密前的一地址决定对应于该给定位在该扰密代码中的一扰密位的装置;及
利用该给定位扰密该位的装置。
134.如权利要求133所述的使用者设备,其特征在于扰密作业以用该扰密位对该给定位作互斥或运算的方式进行。
135.一种使用者设备,其包括:
一位扰密引擎,其利用该给定位在位密前的一地址决定对应于该给定位在扰密代码中的一扰密位的装置;且利用该给定位扰密该位。
136.如权利要求135所述的使用者设备,其特征在于扰密作业以用该扰密位对该给定位作互斥或运算的方式进行。
137.一种基地台,其包括:
利用该给定位在位扰密前的一地址决定对应于该给定位在扰密代码中的一扰密位的装置;及
利用该给定位扰密该位的装置。
138.如权利要求137所述的基地台,其特征在于扰密作业以用该扰密位对该给定位作互斥或运算的方式进行。
139.一种基地台,其包括:
一位扰密引擎,其利用该给定位在位扰密前的一地址决定对应于该给定位在扰密代码中的一扰密位的装置;且利用该给定位扰密该位。
140.如权利要求139所述的基地台,其特征在于扰密作业以用该扰密位对该给定位作互斥或运算的方式进行。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8406201P | 2001-04-16 | 2001-04-16 | |
US60/284,062 | 2001-04-16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7101026140A Division CN101043251A (zh) | 2001-04-16 | 2002-04-16 | 使用码分多址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物理层处理 |
CN2006100588466A Division CN1822511B (zh) | 2001-04-16 | 2002-04-16 | 用于在无线通信中决定位地址的方法和用户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504023A true CN1504023A (zh) | 2004-06-09 |
CN1312854C CN1312854C (zh) | 2007-04-25 |
Family
ID=23088708
Famil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2808293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12854C (zh) | 2001-04-16 | 2002-04-16 | 使用码分多址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物理层处理 |
CNA2007101026140A Pending CN101043251A (zh) | 2001-04-16 | 2002-04-16 | 使用码分多址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物理层处理 |
CN02231187U Expired - Lifetime CN2585495Y (zh) | 2001-04-16 | 2002-04-16 | 使用码分多址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物理层处理 |
CN200610058846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822511B (zh) | 2001-04-16 | 2002-04-16 | 用于在无线通信中决定位地址的方法和用户设备 |
CNU02231184XU Expired - Lifetime CN2631163Y (zh) | 2001-04-16 | 2002-04-16 | 一种时分双工/码分多址(tdd/cd ma)通信系统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4)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A2007101026140A Pending CN101043251A (zh) | 2001-04-16 | 2002-04-16 | 使用码分多址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物理层处理 |
CN02231187U Expired - Lifetime CN2585495Y (zh) | 2001-04-16 | 2002-04-16 | 使用码分多址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物理层处理 |
CN200610058846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822511B (zh) | 2001-04-16 | 2002-04-16 | 用于在无线通信中决定位地址的方法和用户设备 |
CNU02231184XU Expired - Lifetime CN2631163Y (zh) | 2001-04-16 | 2002-04-16 | 一种时分双工/码分多址(tdd/cd ma)通信系统 |
Country Status (20)
Country | Link |
---|---|
US (3) | US7515564B2 (zh) |
EP (2) | EP1389369B1 (zh) |
JP (7) | JP3828079B2 (zh) |
KR (24) | KR200283802Y1 (zh) |
CN (5) | CN1312854C (zh) |
AR (1) | AR033699A1 (zh) |
AT (1) | ATE469472T1 (zh) |
AU (1) | AU2002307323A1 (zh) |
BR (1) | BR0209086A (zh) |
CA (1) | CA2462880A1 (zh) |
DE (1) | DE60236506D1 (zh) |
DK (1) | DK1389369T3 (zh) |
ES (1) | ES2346516T3 (zh) |
HK (2) | HK1065184A1 (zh) |
IL (1) | IL158377A0 (zh) |
MX (1) | MXPA03009434A (zh) |
MY (1) | MY137240A (zh) |
NO (1) | NO20034603L (zh) |
TW (12) | TWI275260B (zh) |
WO (1) | WO2002084889A2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48586B (zh) * | 2005-08-01 | 2011-07-13 |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 Hs-pdsch解码器及包括其的移动无线通信设备 |
CN101026826B (zh) * | 2005-12-01 | 2011-11-30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提供在无线装置中使用的整体映像的系统和方法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275260B (en) * | 2001-04-16 | 2007-03-01 | Interdigital Tech Corp | Circuits for use in and for determining an address for bits prior to rate matching using an address of bits after rate matching |
GB2381170A (en) * | 2001-10-19 | 2003-04-23 | Ipwireless Inc |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asynchronous processing of CCTrCH data |
EP1401108A1 (en) * | 2002-09-12 | 2004-03-24 | STMicroelectronics N.V. | Electronic device avoiding write access conflicts in interleaving, in particular optimized concurrent interleaving architecture for high throughput turbo-decoding |
WO2005018126A1 (ja) * | 2003-08-19 | 2005-02-24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 無線送信装置及び無線送信方法 |
KR100678182B1 (ko) * | 2003-08-20 | 2007-02-02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비동기 광대역 부호분할 다중접속 시스템에서 상향링크 패킷 데이터 서비스 방법 및 장치 |
GB2408900B (en) * | 2003-12-05 | 2006-03-08 | Motorola Inc | A receiver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
EP1542369A1 (en) * | 2003-12-09 | 2005-06-15 | STMicroelectronics N.V. | Method and system for de-interleaving of data |
US7414971B2 (en) * | 2004-09-03 | 2008-08-19 | Analog Device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ate matching in a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
JP4821375B2 (ja) | 2005-03-29 | 2011-11-24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送信装置および通信システム |
CN101064699B (zh) * | 2006-04-28 | 2010-09-01 | 上海宣普实业有限公司 | 时分双工同步码分多址系统中二次交织器的简便实现方法 |
KR100888505B1 (ko) * | 2007-02-26 | 2009-03-12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통신 시스템의 송신 장치 및 방법과, 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
JP2008311869A (ja) * | 2007-06-13 | 2008-12-25 | Telefon Ab L M Ericsson | レートマッチング装置及びその方法、デレートマッチング装置及びその方法、通信装置、プログラム、記録媒体 |
JP5178908B2 (ja) | 2008-03-26 | 2013-04-10 |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エヌ ヴィ | モバイルシステムにおいて通信するための方法 |
KR101173555B1 (ko) | 2009-12-15 | 2012-08-13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데이터 디레이트 매처 및 방법 |
CN101827050B (zh) * | 2010-04-11 | 2012-11-28 |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 | 一种新型cdma下行通信方法及系统 |
CN101980491B (zh) * | 2010-09-28 | 2014-06-18 | 电子科技大学 | 一种基于Turbo编码和BFSK调制的FFH通信系统的MAP解调译码方法 |
CN102487465B (zh) * | 2010-12-02 | 2014-12-10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多住户单元的单板间同步通信的方法及多住户单元 |
EP2952537B1 (en) | 2013-01-29 | 2021-10-27 | Nippon Shokubai Co., Ltd. | Water-absorbable resin material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
WO2015010732A1 (en) * | 2013-07-24 | 2015-01-29 |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 Improved rate matching based on reverse interleaving and reverse rate matching |
EP3375248A4 (en) * | 2015-11-09 | 2019-07-17 | Newracom, Inc. | COMMUNICATING USER-SPECIFIC CONTROL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
WO2018080569A1 (en) * | 2016-10-28 | 2018-05-03 | Intel Corporation | Channel coding schemes for 5g wearable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77540A (ja) | 1983-10-05 | 1985-05-02 | Fujitsu Ltd | デイジタル移動無線装置 |
JPH064708B2 (ja) | 1987-07-06 | 1994-01-19 | 松下電工株式会社 | 電気絶縁用積層板 |
US5204876A (en) | 1991-03-13 | 1993-04-20 | Motorola,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high data rate traffic channels in a 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 system |
JP2768115B2 (ja) * | 1992-03-13 | 1998-06-25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基地局送受信装置 |
US5838733A (en) * | 1993-12-23 | 1998-11-17 | Motorola,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itigating signal distort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
JPH0863397A (ja) * | 1994-08-24 | 1996-03-08 | Hitachi Ltd | ディスクキャッシュ制御方法 |
JP2701761B2 (ja) | 1994-11-02 | 1998-01-21 |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 送信ビットレート判別方法及び装置 |
US5850393A (en) | 1995-11-09 | 1998-12-15 | Ntt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Inc. | Transmitter receiver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100193846B1 (ko) * | 1996-10-02 | 1999-06-15 | 윤종용 | 인터리브 리드 어드레스 생성기 |
KR100248396B1 (ko) * | 1997-10-24 | 2000-03-15 | 정선종 | 병렬 길쌈 부호화기를 사용한 채널 부호기 설계방법 |
US6295287B1 (en) * | 1998-03-13 | 2001-09-25 | Agere System Guardian Corp. | Reverse-link interleaving for communication systems based on closed-form expressions |
US6920602B1 (en) * | 1998-03-31 | 2005-07-19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Turbo encoding/decod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processing frame data according to QoS |
US6643275B1 (en) * | 1998-05-15 | 2003-11-04 |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 Random access in a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
KR100407342B1 (ko) * | 1998-05-30 | 2003-11-28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부호분할다중접속 통신시스템의 통신장치 및 방법 |
JP3415120B2 (ja) * | 1998-06-05 | 2003-06-09 | サムスン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 レートマッチングのためのチャネル符号化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
CA2321527A1 (en) | 1998-08-17 | 2000-02-24 | Wen Tong | A flexible frame structure for a cdma wireless network |
US7058077B1 (en) | 1998-08-17 | 2006-06-06 |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 Flexible frame structure for a CDMA wireless network |
JP3257984B2 (ja) * | 1998-10-30 | 2002-02-18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インタリーブ方法及びデインタリーブ方法並びにインタリーブ装置及びデインタリーブ装置並びにインタリーブ/デインタリーブシステム並びにインタリーブ/デインタリーブ装置並びにインタリーブ機能付きの送信装置,デインタリーブ機能付きの受信装置及びインタリーブ/デインタリーブ機能付きの送受信装置 |
US6456611B1 (en) * | 1998-12-04 | 2002-09-24 |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 CDMA modem using common block architecture |
EP1650873B1 (en) | 1999-02-26 | 2011-05-11 | Fujitsu Ltd. | Turbo decoding apparatus and interleave-deinterleave apparatus |
CA2268853C (en) | 1999-04-13 | 2011-08-02 | Wen Tong | Rate matching and channel interleaving for a communications system |
IL141800A0 (en) * | 1999-07-06 | 2002-03-10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Rate match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a data communication system |
JP3573023B2 (ja) | 1999-09-30 | 2004-10-06 | 富士写真光機株式会社 | 対物レンズ移動機構付き内視鏡 |
DE19948370A1 (de) * | 1999-10-06 | 2001-06-21 |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 Ein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Verarbeitung eines digitalen Datensignals in einem CDMA-Funksender |
US6865169B1 (en) * | 1999-11-02 | 2005-03-08 | Ipwireless, Inc. | Cellular wireless internet access system using spread spectrum and internet protocol |
KR100357631B1 (ko) * | 1999-11-29 | 2002-10-25 |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 부호분할다중접속 통신시스템의 공통패킷채널의 채널 할당방법 및 장치 |
EP1313331B9 (en) * | 2000-02-17 | 2016-09-07 | Nokia Technologies Oy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ssigning a common packet channel in a CDMA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100430567B1 (ko) | 2000-10-11 | 2004-05-10 |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 주소발생기를 포함한 인터리빙/디인터리빙 수행 장치 및그 방법과 그를 이용한 채널 부호화 시스템 |
US6930981B2 (en) * | 2000-12-06 | 2005-08-16 |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 for data rate selec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KR100468576B1 (ko) * | 2000-12-29 | 2005-01-31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바이트 어드레싱 메모리를 이용한 더블유-씨디엠에이 웰시스템의 인터리버 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
US6961388B2 (en) * | 2001-02-01 | 2005-11-01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Coding scheme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US6885654B2 (en) * | 2001-02-06 | 2005-04-26 |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 Low complexity data detection using fast fourier transform of channel correlation matrix |
US6975868B2 (en) * | 2001-02-21 | 2005-12-13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S-95B reverse link supplemental code channel frame validation and fundamental code channel rate decision improvement |
JP4715008B2 (ja) | 2001-03-26 | 2011-07-06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信号処理装置 |
TWI275260B (en) * | 2001-04-16 | 2007-03-01 | Interdigital Tech Corp | Circuits for use in and for determining an address for bits prior to rate matching using an address of bits after rate matching |
-
2002
- 2002-04-15 TW TW092127541A patent/TWI275260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2-04-15 TW TW094127020A patent/TWI283117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2-04-15 TW TW091204980U patent/TW565077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2-04-15 TW TW091204981U patent/TW572534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2-04-15 TW TW091204985U patent/TW595854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2-04-15 TW TW091107660A patent/TWI260171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2-04-15 TW TW091204983U patent/TW545833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2-04-15 TW TW096101967A patent/TW200803242A/zh unknown
- 2002-04-15 TW TW091204986U patent/TW560805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2-04-15 TW TW091204984U patent/TW572535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2-04-15 TW TW091204979U patent/TW575262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2-04-15 TW TW091204982U patent/TW560806U/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2-04-16 MX MXPA03009434A patent/MXPA03009434A/es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2-04-16 AU AU2002307323A patent/AU2002307323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2-04-16 KR KR2020020012225U patent/KR200283802Y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2-04-16 DK DK02762110.1T patent/DK1389369T3/da active
- 2002-04-16 WO PCT/US2002/011811 patent/WO2002084889A2/en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2-04-16 BR BR0209086-4A patent/BR0209086A/pt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2-04-16 CN CNB028082931A patent/CN1312854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2-04-16 JP JP2002582503A patent/JP382807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2-04-16 AR ARP020101374A patent/AR033699A1/es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2-04-16 CN CNA2007101026140A patent/CN101043251A/zh active Pending
- 2002-04-16 KR KR2020020012100U patent/KR200283800Y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2-04-16 AT AT02762110T patent/ATE469472T1/de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2-04-16 EP EP02762110A patent/EP1389369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2-04-16 CN CN02231187U patent/CN2585495Y/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2-04-16 KR KR2020020012099U patent/KR200283805Y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2-04-16 KR KR2020020012097U patent/KR200283799Y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2-04-16 DE DE60236506T patent/DE60236506D1/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2-04-16 KR KR2020020012223U patent/KR200283801Y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2-04-16 ES ES02762110T patent/ES2346516T3/es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2-04-16 MY MYPI20021388A patent/MY137240A/en unknown
- 2002-04-16 EP EP09174276A patent/EP2148451A3/en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02-04-16 KR KR2020020012224U patent/KR200283803Y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2-04-16 KR KR2020020012222U patent/KR200283804Y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2-04-16 US US10/123,613 patent/US7515564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2-04-16 CN CN2006100588466A patent/CN1822511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2-04-16 IL IL15837702A patent/IL158377A0/xx unknown
- 2002-04-16 KR KR20-2002-0012098U patent/KR200299226Y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2-04-16 CA CA002462880A patent/CA2462880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2-04-16 CN CNU02231184XU patent/CN2631163Y/zh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3
- 2003-07-18 KR KR1020030049379A patent/KR100898089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3-07-18 KR KR1020030049377A patent/KR100898090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3-07-18 KR KR1020030049374A patent/KR100898085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3-07-18 KR KR1020030049376A patent/KR100898087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3-07-18 KR KR1020030049380A patent/KR100898088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3-07-18 KR KR1020030049373A patent/KR100900516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3-07-18 KR KR1020030049383A patent/KR100898086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3-10-14 NO NO20034603A patent/NO20034603L/n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3-12-12 KR KR1020030090618A patent/KR100900925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4
- 2004-09-20 HK HK04107103A patent/HK1065184A1/xx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5
- 2005-09-13 KR KR1020050085133A patent/KR20050095759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5-09-13 KR KR1020050085130A patent/KR20050096879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5-09-16 KR KR1020050086624A patent/KR20050097902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5-09-16 KR KR1020050086617A patent/KR20050096900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5-09-16 KR KR1020050086621A patent/KR20050096902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5-09-16 KR KR1020050086620A patent/KR20050096901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5-09-22 JP JP2005275991A patent/JP4377363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5-09-28 KR KR1020050090505A patent/KR20050100359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5-09-30 KR KR1020050091967A patent/KR20050101147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06
- 2006-05-11 JP JP2006133037A patent/JP423719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5-11 JP JP2006133038A patent/JP4246751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5-11 JP JP2006133035A patent/JP4237198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5-11 JP JP2006133036A patent/JP2006262515A/ja active Pending
-
2007
- 2007-02-22 HK HK07102030.1A patent/HK1094744A1/xx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9
- 2009-01-15 US US12/354,514 patent/US7697487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07-13 JP JP2009165126A patent/JP2009239964A/ja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0
- 2010-04-12 US US12/758,447 patent/US7899016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248586B (zh) * | 2005-08-01 | 2011-07-13 |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 Hs-pdsch解码器及包括其的移动无线通信设备 |
CN101026826B (zh) * | 2005-12-01 | 2011-11-30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提供在无线装置中使用的整体映像的系统和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504023A (zh) | 使用分码多重存取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物理层处理 | |
CN1104785C (zh) | 位置分集接收方法、基站主机设备及接收信号的处理方法 | |
CN1159854C (zh) | 交织地址生成装置及其方法 | |
CN1199478C (zh) | 在cdma系统中执行上行链路速率匹配的方法和移动台 | |
CN1314222C (zh) | 在码分多址通信系统中信道编码和多路复用的设备和方法 | |
CN1152486C (zh) | 移动通信系统中根据无线链路协议交换可变长度数据的装置和方法 | |
CN1692557A (zh) | 编码设备、编码方法、编码程序、解码设备、解码方法、和解码程序 | |
CN1496624A (zh) | 在多路传输和接收中由时空组合编码的数字数据流的迭代编码/译码的方法和系统 | |
CN1526196A (zh) | 缩减的软输出信息分组的选择 | |
CN1296686A (zh) | 发送接收装置 | |
CN1309185C (zh) | 发送并接收非对称帧的双向数字无线系统 | |
CN1330455A (zh) | Turbo(涡轮)码的译码电路和编码译码电路 | |
CN1618175A (zh) | 用于对数据比特并行编码的方法和装置 | |
CN1224226C (zh) | 通信系统中重新排列码字序列的方法和设备 | |
CN1139191C (zh) | 涡轮码纠错译码方法 | |
CN1466821A (zh) | 在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中发送用于硬分割模式的传输格式组合指示符位的设备和方法 | |
CN1201494C (zh) | 最大后验概率译码方法和装置 | |
CN1123976C (zh) | 移动通信系统中用于数据编码和频率分集的装置和方法 | |
CN1390391A (zh) | 并行涡轮编码器实施方案 | |
CN1808957A (zh) | 匹配数据速率的方法和装置 | |
CN1187902C (zh) | 解码设备 | |
CN1297293A (zh) | 在有至少两个传送信道的复合信道上产生压缩模式的方法及其实施装置 | |
CN1389038A (zh) | 通信装置和通信方法 | |
CN1154238C (zh) | 交织地址生成装置及交织地址生成方法 | |
CN1878312A (zh) | 用于解码比特流的装置和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06518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425 Termination date: 20170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