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95905A - 自对准分离栅极与非闪存及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自对准分离栅极与非闪存及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95905A
CN1495905A CNA031585450A CN03158545A CN1495905A CN 1495905 A CN1495905 A CN 1495905A CN A031585450 A CNA031585450 A CN A031585450A CN 03158545 A CN03158545 A CN 03158545A CN 1495905 A CN1495905 A CN 14959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id
bit line
floating
floating grid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0315854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380667C (zh
Inventor
陈秋峰
�ա������յ�
范德慈
吕荣章
普拉蒂普·滕塔苏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likang Storage Technology Co
Original Assignee
QIANXUN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ANXUN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ANXUN SYSTEM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4959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959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8066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80667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41/00Electrically erasable-and-programmable ROM [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floating gates
    • H10B41/30Electrically erasable-and-programmable ROM [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floating gat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mory core region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41/00Electrically erasable-and-programmable ROM [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floating gates
    • H10B41/30Electrically erasable-and-programmable ROM [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floating gat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mory core region
    • H10B41/35Electrically erasable-and-programmable ROM [EEPROM] devices comprising floating gat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mory core region with a cell select transistor, e.g. NAND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BELECTRONIC MEMORY DEVICES
    • H10B69/00Erasable-and-programmable ROM [EPROM] devic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10B41/00 - H10B63/00, e.g. ultraviolet erasable-and-programmable ROM [UVEPROM] devices

Landscapes

  • Non-Volatile Memory (AREA)
  • Semiconductor Mem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对准分离栅极与非闪存单元阵列及制造方法,其中一系列的自对准分离单元形成在位线扩散与公共源极扩散之间。每个单元具有彼此堆叠并自对准的控制和浮置栅极,以及与其它两个栅极分离但自对准的第三个栅极。在一些实施例中,分离栅极用作擦除栅极,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它们被用作选择栅极。存储单元与现有技术单元相比明显更小,并且该阵列被偏压,以使得其中所有的存储单元可同时擦除,并可位选择地编程。

Description

自对准分离栅极与非闪存及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半导体存储器件,特别涉及一种自对准分离栅极与非(NAND)闪存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已有几种可用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包括电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以及快闪EEPROM。闪存已被广泛地用作诸如存储卡、个人数字助理(PDA)和MP3播放器的装置中的高容量数据存储器。这种应用需要具有小单元尺寸和低制造成本的高密度存储器。
通常,有两种基本类型的非易失性存储单元结构:堆叠栅极(stack-gate)和分离栅极(split-gate)。堆叠栅极存储单元通常具有浮置栅极和控制栅极,其中控制栅极位于浮置栅极正上方。在分离栅极单元中,控制栅极仍位于浮置栅极上方,但与其横向偏离。制造堆叠栅极单元的方法通常比制造分离栅极单元的方法简单。然而,堆叠栅极单元具有分离栅极所不具有的过擦除问题(over-erase problem)。该问题通常在擦除循环后将单元的阈值电压保持在约1.0至2.0伏的范围内来解决,这增加了电路设计的复杂性。
尽管分离栅极存储单元不具有过擦除问题,但其通常包括已知为选择栅极的附加栅极。这种单元通常以双聚(double-poly)或三聚(triple-poly)工艺制成,该工艺涉及相对复杂的处理步骤。另外,分离栅极单元通常比堆叠栅极单元大。不过,由于在不存在过擦除问题时可能的相对简单的电路设计,分离栅极单元被广泛地应用,特别嵌入在非易失性存储器应用中。
具有高效擦除性能和小编程电流的相对小尺寸的分离栅极存储单元在美国专利6,091,104和6,291,297中公开。
如图1所示,并如在美国专利4,959,812和5,050,125中更加详细地介绍,单元尺寸还在具有一系列串联连接于位线与源线之间的、仅具有一个位线触点的堆叠栅极闪存单元的与非EPROM阵列中减小。在此阵列中,多个堆叠栅极存储单元21串联连接于位线扩散22与源线23之间。单元形成于N型或P型硅衬底26中的P阱24上方。每个单元具有以诸如多晶硅的导电材料制成的浮置栅极27和以诸如多晶硅或多晶硅化物(polycide)的导电材料制成的控制栅极28。控制栅极在上面,并且与浮置栅极垂直对准。
阵列中包括两个选择栅极29和31,一个在位线触点32附近,一个在源极扩散23附近。扩散部33在堆叠栅极之间和堆叠栅极与选择栅极之间形成于衬底中,以作为用于存储单元中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区域。位线和扩散部以N型杂质掺杂。为擦除存储单元,将约20伏的正电压施加至P阱与控制栅极之间,其将导致电子从浮置栅极隧穿至其下的沟道区。浮置栅极因此被正充电,并且堆叠栅极单元的阈值电压变为负的。
为编程存储单元,将控制栅极相对于P阱正向偏压约20伏的电平。随着电子从沟道区隧穿至浮置栅极,浮置栅极被负充电,并且堆叠栅极单元的阈值电压变为正的。通过改变堆叠栅极单元的阈值电压,在读取操作期间当向控制栅极施加零电压时,其下的沟道可为非导通态(逻辑的“0”)或导通态(逻辑的“1”)。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般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改进的半导体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以上特征可以克服现有技术的限制和缺陷的半导体器件和工艺。
本发明的这些和其它目的通过提供一种自对准分离栅极与非闪存单元阵列及制造方法而实现,其中一系列的自对准分离栅极单元形成在位线扩散与公共源极扩散之间。每个单元具有彼此堆叠并自对准的控制和浮置栅极,以及分离出来但与其它两个栅极自对准的第三个栅极。位于位线和源极扩散附近的选择栅极还与该系列的端部处堆叠的控制和浮置栅极分离,并与之自对准。
在一个公开实施例中,分离栅极用作擦除栅极,其下具有重掺杂的扩散区。擦除路径为从浮置栅极的圆形侧边至相应的擦除栅极,而编程路径为从沟道区至其上的浮置栅极,沿两条路径都有Fowler-Nordheim隧穿。阵列被偏压,以使得其中的所有存储单元可同时擦除,而编程是位可选的。
在第二个公开的实施例中,分离栅极用作选择栅极,每个分离栅极下具有沟道区。擦除路径为从浮置栅极的圆形侧边至相应的选择栅极,具有Fowler-Nordheim隧穿,而编程路径为从浮置栅极之间的闭栅极(off-gate)沟道区至浮置栅极,利用热载流子注入。此阵列也被偏压,以使得其中的所有存储单元可同时擦除,而编程是位可选的。
在第三个公开的实施例中,在位线与公共源极之间的有源区内形成浅沟槽。分离栅极用作延伸至邻近控制栅极之间的沟槽内的选择栅极。这些选择栅极具有沿着沟槽侧壁的两个沟道区,以及沟槽底部附近的重掺杂扩散区。擦除路径为从浮置栅极的圆形侧边至相应的选择栅极,具有Fowler-Nordheim隧穿。编程路径是从沟道区至其上的浮置栅极,具有Fowler-Nordheim隧穿,或者从闭栅极沟道区至其附近的浮置栅极,利用热载流子注入。此阵列也被偏压,以使得其中的所有存储单元可同时擦除,而编程是位可选的。
附图说明
图1为具有一系列现有技术堆叠栅极闪存单元的与非闪存阵列的截面图;
图2为沿图3的2-2线截取的、结合了本发明的自对准分离栅极与非闪存单元阵列的一个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3为图2的实施例的顶视平面图;
图4A至4H为说明根据本发明制造与非闪存单元阵列的方法的一个实施例中的步骤的示意截面图;
图5A和5B为图2的一个实施例中的小存储阵列的电路图,其示出了用于擦除、编程和读取操作的典型偏压条件;
图6为沿图7的6-6线截取的、结合了本发明的自对准分离栅极与非闪存单元阵列的一个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7为图6的实施例的顶视平面图;
图8为如图6的实施例中的小存储阵列的电路图,其示出了用于擦除、编程和读取操作的典型偏压条件;
图9为沿图10的9-9线截取的、结合了本发明的自对准分离栅极与非闪存单元阵列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10为图9的实施例的顶视平面图;
图11A至11L为说明图9的与非闪存单元阵列的方法的一个实施例中的步骤的示意截面图;以及
图12为图9实施例中的小存储阵列的电路图,其示出了用于擦除、编程和读取操作的典型偏压条件。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和3中所示,存储器包括分离栅极与非闪存单元36的阵列,其每一个具有浮置栅极37和位于上方并与浮置栅极垂直对准的控制栅极38。
浮置栅极由诸如多晶硅或非晶硅的导电材料制成,厚度优选为100至1000的量级。浮置栅极的侧边39具有圆形的曲线,并且在每个浮置栅极与其下的硅衬底41之间设置通常为热氧化物的薄栅极绝缘体40。
控制栅极与浮置栅极相比在水平尺寸上更窄而在垂直尺寸上更厚,浮置栅极的边缘横向延伸超过控制栅极的边缘。控制栅极由诸如掺杂的多晶硅或多晶硅化物的导电材料制成,并且每个控制栅极与其下的浮置栅极通过介电膜42绝缘。该膜可以是或者为纯氧化物或者为氧化物、氮化物和氧化物的组合(ONO),并且在一个目前的优选实施例中,其在两层氧化物间包括一层氮化物。
擦除栅极43设置在堆叠栅极单元36之间,而选择栅极44位于该组的一端处的单元与位线触点46之间。第二选择栅极45位于该组的另一端处的单元与源极扩散51之间。这些栅极由诸如掺杂的多晶硅或多晶硅化物的导电材料制成。它们自对准并平行于邻近的控制栅极和浮置栅极,厚介电膜45将每个擦除或选择栅极与邻近的控制栅极隔开,而薄隧道氧化物48将其从浮置栅极隔开。介电膜和隧道氧化物都可以是或者纯热氧化物或者热氧化物、CVD氧化物和/或CVD氮化物的组合。
扩散区49、位线扩散50和公共源极扩散51形成于衬底41上部中的P型阱52中,并以N型材料掺杂。扩散区49位于擦除栅极正下方,而位线扩散50部分地与该阵列一端的选择栅极交叠。公共源极扩散51部分地与选择栅极45交叠,并且由此单元阵列和相同类型的其它阵列(未示出)所共享。
擦除栅极43和选择栅极44、45由栅极氧化物53和54与扩散区和衬底隔开。这些层可以或者是纯热氧化物,或者是热氧化物和CVD氧化物的组合。
在此实施例中,擦除路径形成于浮置栅极的圆形侧边39之间,穿过隧道氧化物48至邻近的擦除栅极43。
由图3可最佳地看到,擦除栅极43和选择栅极44、45与控制栅极38平行,控制栅极38横跨于邻近单元行中交替的浮置栅极37与绝缘区56之上。位线57垂直于那些栅极,并且横跨于阵列的每一行的位线触点46、选择栅极44、控制栅极38、擦除栅极43、选择栅极43和公共源极区51之上。
图2和3的存储单元阵列可通过图4A至4H所示的工艺制造。在此工艺中,氧化层58在单晶硅衬底上热生长至约70至150的厚度。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硅处于P型衬底41的形式,衬底41中形成有P型阱52。或者,如需要,P型阱可形成于P型衬底的N型阱中。
在热氧化物上沉积多晶硅或非晶硅(多-1)的导电层59,至100至1000量级的厚度,并且在硅上形成介电层61(互聚(inter-poly)介电体)。此硅优选以磷、砷或硼掺杂至1017至1018cm-3范围内的水平。掺杂可在沉积硅时原位完成,或者通过直接向硅注入离子,或经其上的介电体61。
互聚介电体可以是纯氧化物或氧化物、氮化物和氧化物的组合(ONO),并且在所介绍的实施例中,其包括30至100范围内的厚度的下氧化层、60至300范围内的厚度的中心氮化层和30至100范围内的厚度的上氧化层。
在介电膜61上沉积第二层多晶硅62(多-2),并随后蚀刻以形成控制栅极38。此层具有1500至3000范围内的厚度,并且以磷、砷或硼掺杂至1020至1021cm-3范围内的水平。
300至1000范围内厚度的CVD氧化或氮化层63沉积在多-2层上,用作掩模以防止在下面的干法蚀刻步骤中蚀刻掉多-2材料。
在层63上形成光刻掩模64,以定义控制栅极,并且各向异性地蚀刻掉该层以及多-2层的未掩模部分,仅保留形成控制栅极38的多-2的部分,如图4B所示。
然后,剥离光致抗蚀剂,在控制栅极的侧壁上热生长氧化物47至200至700范围内的厚度,如图4C所示。
用氧化物47作为掩模,各向异性地蚀刻掉互聚介电体61的暴露部分和下面多-1层59的部分,以形成浮置栅极,仅氧化物58的薄层保留在衬底的栅极之间的表面上,如图4D所示。
然后,在衬底中栅极之间通过使用诸如P31或As75的杂质进行离子注入形成扩散区49,如图4D所示。
离子注入后,进行另一次热氧化,其中建立了选择栅极的栅极氧化物54、隧道氧化物48、扩散区49上的热氧化物53、以及围绕多-2控制栅极的氧化物47,如图4E所示。栅极氧化物54由此建立为100至400范围内的厚度,而隧道氧化物48建立为100至300范围内的厚度。
为改善氧化膜的品质并降低选择栅极和/或擦除栅极与浮置栅极之间的干扰,可在热氧化之前或之后沉积约50至200的CVD氧化物。
在热氧化期间,浮置栅极37的侧边39由于多晶硅的氧化速率在邻近其与其上及其下的介电材料之间的界面处更快而变圆。圆形的曲线导致了电场的增强,这有利于电子从浮置栅极隧穿到擦除栅极。另外,侧边的圆化消除了局域的俘获(trapping)效应,俘获效应在单元以擦触摸式工作并且电子从浮置栅极隧穿至擦除栅极时在隧道氧化物中邻近浮置栅极的方形角处发生。因此,圆形边缘增强了存储单元的编程及擦除性能。
这些处理步骤的结果是,每个控制栅极与其下的浮置栅极自对准,并且控制栅极比浮置栅极窄。因此,浮置栅极的边缘横向延伸超过控制栅极的边缘。
热氧化后,在整个晶片上沉积导电层(多-3)65,如图4E所示。此层通常以多晶硅或多晶硅化物掺杂,并且沉积至1500至4000范围内的厚度。
然后,各向异性地蚀刻多-3层,仅保留形成擦除栅极43和选择栅极44、45的部分,如图4F所示。按此方式形成,擦除栅极和选择栅极与控制栅极自对准并平行。
将诸如P31或As75的N型杂质注入P阱52以形成位线扩散50和公共源极扩散51,如图4G所示。
其后,横跨整个表面沉积诸如磷硅酸盐玻璃(PSG)或硼磷硅酸盐玻璃(BPSG)的玻璃材料66,然后,为位线触点46而进行蚀刻。最后,在玻璃上沉积金属层并构图,以形成位线57和位线触点46。
可参照图5A和5B介绍存储单元阵列的操作与使用,其中紧接着阵列的接线端示出了用于擦除(ERS)、编程(PGM)和读取(RD)的典型偏压电压。在此示例中,选择存储单元C1n。此单元位于控制栅极CG1和位线BLn的交点,并且为方便定位在图中圈出。阵列中所有其它存储单元未选中。
在擦除操作期间,电子被驱使从浮置栅极隧穿至擦除栅极,在浮置栅极中留下的主要是正离子。当横穿隧道氧化物的电场大于10mV/cm时,Fowler-Nordheim隧穿变得明显,而具有足够能量的电子可从阴极电极(浮置栅极)隧穿至阳极电极(擦除栅极)。
由于浮置栅极或阴极电极的圆形曲线,Fowler-Nordheim隧穿所需的电压通过有效电场的增强而减小。增强的场还可以使利用更厚的隧道氧化物同时仍保持足够的电子隧穿成为可能。
可使用两种不同的偏压(bias)条件完成擦除。在第一种擦除模式中,存储单元的控制栅极偏压在-7至-12伏范围内的电平,擦除栅极偏压在3至7伏范围内的电平,位线保持浮置(Floating),而选择栅极保持在0伏。在第二种擦除模式中,存储单元的控制栅极偏压在0伏,擦除栅极偏压在9至12伏范围内的电平、位线保持浮置,而公共源极、选择栅极和P阱都偏压在0伏。
利用这些偏压条件,施加在控制栅极与擦除栅极之间的大部分电压表现为横穿围绕浮置栅极圆形侧边的隧道氧化物。这触发了Fowler-Nordheim隧穿,而电子从浮置栅极隧穿至擦除栅极。随着浮置栅极变得更加正向充电,在此实施例中优选为-3至-6伏范围内的存储单元阈值电压变得更低。当控制栅极偏压在0伏时,这产生了浮置栅极下沟道中的反向层。因此,擦除操作后,存储单元变为导通(conductive)状态(逻辑的“1”)。在未选中的存储单元中,控制栅极和擦除栅极偏压为0伏,结果在擦除操作中没有Fowler-Nordheim隧穿。
在编程操作中,Fowler-Nordheim隧穿使电子从沟道区隧穿至其上的浮置栅极,并且浮置栅极变为负充电。在图5A所示的示例中,向选定的存储单元C1n的控制栅极施加15至18伏的偏压,向选择栅极SG0施加1至3伏的偏压,而擦除栅极EG0至EG14、选择栅极SG1、位线57和公共源极51保持在0伏。利用这些偏压条件,大部分施加的电压表现为横跨浮置栅极下的栅极氧化物,导致了Fowler-Nordheim隧穿,使得电子从源极区之间的沟道区迁移至浮置栅极。在编程操作的末尾,浮置栅极被负充电,优选在1至3伏范围内的存储单元阈值电压变得更高。因此,当控制栅极在读取操作期间偏压为0伏时存储单元被关闭。编程操作后,存储单元变为非导通状态(逻辑的“0”)。
在与选中的单元C1n共享相同的控制栅极的未选中的存储单元C1(n-1)和C1(n+1)中,位线偏压在5至8伏,而控制栅极偏压在15至18伏。这导致了可忽略的Fowler-Nordheim隧穿,并且浮置栅极电荷保持未变。其它的未选中存储单元C0n和C2n偏压为位线0伏而控制栅极6至8伏。这同样最小化了Fowler-Nordheim隧穿,并且浮置栅极上的电荷未变化。
用于编程模式的另一套偏压条件在图5B中示出。在此示例中,选定的单元C1n偏压为,控制栅极10至13伏,选择栅极SG0、擦除栅极以及公用源极0伏,选择栅极SG1、位线以及P阱-5伏。由于该单元以这种方式偏压,大部分施加的电压横跨在浮置栅极下的栅极氧化物。这导致使电子从沟道区迁移至浮置栅极的Fowler-Nordheim隧穿。
在读取模式中,选定的单元C1n偏压为,控制栅极、源极和擦除栅极0伏,位线1至3伏,而选择栅极偏压Vcc。沿位线方向未选中的存储单元,例如C0n和C2n通过向控制栅极施加5至8伏而被接通。当存储单元被擦除时,其呈现导通状态,这是因为选定单元的沟道被接通,并且选择晶体管和沿相同位线方向的其它存储单元也被接通。因此,由读出放大器返回逻辑的“1”。
当存储单元被编程时,其呈现非导通状态,这是因为选定的单元的沟道被关闭。因此由读出放大器返回逻辑的“0”。在未选定的存储单元C1(n-1)和C1(n+1)中,位线和公共源极都偏压为0伏,且位线与源极之间没有电流流动。
图6和7的实施例基本与图2和3的实施例类似,且相同的附图标记在两实施例中表示相应的元件。然而,在此实施例中,选择栅极71位于控制与浮置栅极叠层之间,并且在选择栅极下的衬底没有扩散。选择栅极按照与图2的实施例中的擦除栅极43相同的方式形成,并且它们由此以堆叠控制和浮置栅极对准。擦除路径为从浮置栅极的圆形侧边39穿过隧道氧化物48至邻近选择栅极71。
由图7可最佳地看到,选择栅极44、45和71平行于横跨邻近单元行中交替的浮置栅极37与隔离区56的控制栅极38。位线57垂直于选择和控制栅极,并横跨阵列每一行中的位线触点46、选择栅极44、45和71、控制栅极38、以及公共源极区51。
制造图6实施例的与非闪存单元阵列的方法与图4A至4H所示的相似,除了选择栅极71下没有扩散区。因此,在此实施例中,选择栅极57下的P阱52的部分72用作其它栅极的沟道。
图6和7的实施例的操作和使用可参照图8介绍,其中紧接着阵列的接线端示出了用于擦除(ERS)、编程(PGM)和读取(RD)的典型偏压电压。如图5A的示例,存储单元C1n仍假定被选中。此单元位于控制栅极CG1和位线BLn的交点,并且为方便定位在图中圈出。阵列中所有其它存储单元未选中。
擦除可使用两种不同的偏压条件中的任何一种完成。在第一种擦除模式中,存储单元的控制栅极偏压在-7至-12伏,选择栅极SG1至SG15偏压在3至7伏、选择栅极SG0和SG16偏压在0伏或3至7伏,位线浮置,而公共源极偏压在0伏。在第二种擦除模式中,控制栅极、P阱和公共源极偏压在0伏,选择栅极SG1至SG15偏压在9至12伏、选择栅极SG0和SG16偏压在0伏或9至12伏,位线浮置。
利用这些偏压条件,控制栅极与选择栅极之间的大部分电压差表现为横穿围绕浮置栅极圆形侧壁的隧道氧化物。这触发了Fowler-Nordheim隧穿,而电子从浮置栅极隧穿至选择栅极。随着浮置栅极变得更加正向充电,优选为-3至-6伏范围内的存储单元阈值电压变得更低。当控制栅极偏压在0伏时,这产生了浮置栅极下沟道中的反向层。因此,擦除操作后,存储单元变为导通状态(逻辑的“1”)。在未选中的存储单元中,控制栅极和选择栅极偏压为0伏,结果在擦除操作中没有Fowler-Nordheim隧穿。
在编程操作中,选定的存储单元C1n的控制栅极偏压为10至12伏的电平,向选择栅极SG0、SG2至SG16和沿与选定的单元相同位线方向上的其它存储单元(例如,C0n和C2n)的控制栅极施加7至9伏的偏压,位线保持在0伏,而向公共源极施加6至8伏的偏压。单元和选择晶体管通过为控制栅极和选择栅极施加7至9伏的电压而接通。施加至恰好在选定单元之前的选择栅极(此示例中的C1n和SG1)的电压可处于低端,优选在1至2伏的范围内。
利用这些偏压条件,大部分公共源极与位线之间的电压表现为横跨选择栅极SG1与选定单元C1n的浮置栅极之间的中间沟道区,导致该区域中的高电场。另外,由于浮置栅极与来自公共源极节点和控制栅极CG1的高电压耦接,横跨中间沟道区与浮置栅极之间的氧化物建立了很强的垂直电场。当编程操作期间电子从位线流至公共源极时,它们可以由横跨中间沟道区的电场加速,并且它们中的一些变热。一些热电子由垂直电场加速,这导致它们克服了氧化物的能垒(约3.1eV)并且注入浮置栅极中。
在编程操作的末尾,浮置栅极被负充电,优选在1至3伏范围内的存储单元阈值电压变得更高。因此,存储单元在读取操作期间当控制栅极偏压在0伏时被关闭。编程操作后,存储单元变为非导通状态(逻辑的“0”)。
在与选中单元C1n共享相同的控制栅极的未选中的存储单元C1(n-1)和C1(n+1)中,位线偏压在3伏,选择栅极SG1偏压在1至2伏,而控制栅极偏压在10至12伏。由此,选择晶体管S1(n-1)和S1(n+1)被关闭,且在单元C1(n-1)和C1(n+1)中没有发生中间沟道热载流子注入。其它的未选中存储单元C0n和C2n偏压为,位线0伏、控制栅极7至9伏,这最小化了中间沟道热载流子注入,并且浮置栅极的电荷未改变。
在读出模式下,选定存储单元C1n的控制栅极和公共源极偏压为0伏,向位线施加1至3伏的电压,向选择栅极施加Vcc。沿位线方向的未选定的存储单元,例如C0n和C2n,通过向它们的控制栅极施加5至8伏的电压而接通。在擦除存储单元时,读出呈现导通状态,这是因为选定单元的沟道被接通,并且沿相同位线方向上的其它单元和选择晶体管也被接通。由此,由读出放大器返回了逻辑的“1”。在编程存储单元时,读出呈现非导通状态,因为选定单元的沟道被关闭,因此读出放大器返回了逻辑的“0”。在未选定的存储单元C1(n-1)和C1(n+1)中,位线和公共源极阳极都偏压为0伏,并且位线与公共源极阳极之间没有电流流动。
结合本发明的与非单元阵列的另一个实施例在图9和图10中示出。由于此实施例与图6至7的实施例类似,因此相同的附图标记在两实施例中表示相应的元件。
在此实施例中,在位线扩散50与公共源极扩散51之间的有源区中形成多个浅沟槽74。选择栅极76延伸至沟槽内,并由厚栅极介电膜77与硅衬底隔开,厚栅极介电膜77可为纯热氧化物或热氧化物与CVD氧化物的组合。如在前面的实施例中一般,选择栅极由诸如掺杂的多晶硅或多晶硅化物的导电材料形成,并且它们与邻近单元中的控制栅极和浮置栅极自对准。每个选择栅极76具有沿着沟槽侧壁的两个沟道区,以及靠近沟槽底部的重掺杂扩散区。源极扩散78形成在选择栅极下的衬底中,并以与硅衬底相反类型的杂质掺杂。此实施例中,擦除路径为从浮置栅极的圆形侧边39穿过隧道氧化物至选择栅极。
由图10可最佳地看到,选择栅极44、45和76平行于横跨邻近单元行中交替的浮置栅极37与隔离区56的控制栅极38。位线57垂直于选择和控制栅极,并横跨阵列每一行中的位线触点46、选择栅极44、45和76、控制栅极38、以及公共源极区51。
图9和10的存储单元阵列可利用图11A至11L所示的工艺制造。在此工艺中,氧化层58在硅衬底上热生长至约70至150的厚度,而多晶硅或非晶硅(多-1)的导电层59沉积于热氧化物上,至100至1000量级的厚度,并且在硅上形成介电层61。多-1优选以磷、砷或硼掺杂至1017至1020cm-3范围内的水平。
在多-1层上形成介电膜61(互聚介电体)。此膜可以是纯氧化物或氧化物和氮化物的组合,例如图4A至4H实施例中在两层氧化物之间有氮化层(ONO)。
在介电膜61上沉积第二层多晶硅62(多-2),并随后蚀刻以形成控制栅极38。此层具有1500至3500范围内的厚度,并且以磷、砷或硼掺杂至1020至1021cm-3范围内的水平。
在多-2层上沉积300至1000范围内厚度的CVD氧化或氮化层63,并用作掩模以防止在下面的干法蚀刻步骤中蚀刻掉多-2材料。
在层63上形成光刻掩模64,以定义控制栅极,并且各向异性地蚀刻掉该层以及多-2层未掩模部分,仅保留形成控制栅极38的多-2的部分,如图11B所示。
然后,剥离光致抗蚀剂,在控制栅极的侧壁上热生长氧化物47至200至700范围内的厚度,如图11C所示。
用氧化物47作为掩模,各向异性地蚀刻掉互聚介电体61的暴露部分和下面的多-1层59和氧化层58的部分,如图11D所示。进一步各向异性地干法蚀刻,导致在硅衬底的上部形成了沟槽74,如图11E所示。
接着,在晶片上沉积CVD氧化物79,如图11F所示,然后各向异性地蚀刻,而保留沿控制栅极和沟槽的侧壁的氧化间隔壁81,如图11G所示。然后,将离子通过沟槽的底壁注入,以形成源极区78,如图11G所示。
其后,进行另一次热氧化,其中建立了选择栅极44、45的栅极氧化物54、隧道氧化物48、沟槽壁上的热氧化物77、以及围绕多-2控制栅极的氧化物47,如图11H所示。栅极氧化物54由此建立为100至400范围内的厚度,而隧道氧化物48建立为100至300范围内的厚度。
为改善氧化膜的品质,并降低选择栅极与浮置栅极之间的干扰,可在热氧化之前或之后沉积约50至200的CVD氧化物。
如同在图4A至4H所示的方法中一般,在热氧化期间,浮置栅极37的侧边39由于多晶硅的氧化速率在邻近其与其上及其下的介电材料之间的界面处更快而被变圆。圆形的曲线导致了电场的增强,这有利于电子从浮置栅极隧穿到擦除栅极。另外,侧边的圆化消除了局域的俘获效应,俘获效应在单元以擦除摸式工作并且电子从浮置栅极隧穿至擦除栅极时在隧道氧化物中邻近浮置栅极的方形角处发生。因此,圆形边缘增强了存储单元的编程及擦除性能。
这些处理步骤的结果是,每个控制栅极与其下的浮置栅极自对准,控制栅极比浮置栅极窄,并且浮置栅极的边缘横向延伸超过控制栅极的边缘。
热氧化后,在沟槽中和整个晶片上沉积导电层(多-3)65,如图11I所示。此层通常以多晶硅或多晶硅化物掺杂,并且在覆盖控制栅极的介电膜47上沉积至1500至4000范围内的厚度。
然后,各向异性地蚀刻多-3,仅保留形成选择栅极44、45和76的部分,如图11J所示。按此方式形成,选择栅极与控制栅极自对准并平行。
将诸如P31或As75的N型杂质注入衬底以形成位线扩散50和公共源极扩散51,如图11K所示。
其后,横跨整个晶片沉积诸如磷硅酸盐玻璃(PSG)或硼磷硅酸盐玻璃(BPSG)的玻璃材料,然后为位线触点46而进行蚀刻。最后,在玻璃上沉积金属层并构图,以形成位线57和位线触点46。
可参照图12A至12C介绍图9实施例的操作与使用,其中紧接着阵列的接线端示出了用于擦除(ERS)、编程(PGM)和读取(RD)的典型偏压电压。在此示例中,选择存储单元C1n。此单元位于控制栅极CG1和位线BLn的交点,并且为方便定位在图中圈出。阵列中所有其它存储单元未选中。
可使用两种不同的偏压条件中的一种完成擦除。在第一种擦除模式中,存储单元的控制栅极偏压在-7至-12伏,选择栅极SG1至SG15偏压在3至7伏,选择栅极SG0和SG16偏压在0伏或3至7伏,位线浮置,而公共源极偏压在0伏。在第二种擦除模式中,存储单元的控制栅极、P阱和公共源极偏压在0伏,选择栅极SG1至SG15偏压在9至12伏、选择栅极SG0和SG16偏压在0伏或9至12伏,位线浮置。
利用这些偏压条件,控制栅极与选择栅极之间的大部分电压差表现为横穿围绕浮置栅极圆形侧壁的隧道氧化物。这触发了Fowler-Nordheim隧穿,而电子从浮置栅极隧穿至选择栅极。随着浮置栅极变得更加正向充电,优选为-3至-6伏范围内的存储单元阈值电压变得更低。当控制栅极偏压在0伏时,这产生了浮置栅极下沟道中的反向层。因此,擦除操作后,存储单元进入导通状态(逻辑的“1”)。在未选中的存储单元中,控制栅极和擦除栅极偏压为0伏,结果在擦除操作中没有Fowler-Nordheim隧穿。
编程模式在图12A中示出,选定的存储单元C1n的控制栅极偏压为15至18伏的电平,向选择栅极SG0至SG15施加6至9伏的偏压,而位线、选择栅极SG16和公共源极保持在0伏。利用这些偏压条件,大部分施加的电压表现为横跨浮置栅极下的栅极氧化物,导致了Fowler-Nordheim隧穿,使电子从沟道区迁移至浮置栅极。在编程操作的末尾,浮置栅极被负充电,优选在1至3伏范围内的存储单元阈值电压变得更高。因此,存储单元在读取操作期间当控制栅极偏压在0伏时被关闭。编程操作后,存储单元变为非导通状态(逻辑的“0”)。
在与选中单元C1n共享相同的控制栅极的未选中的存储单元C1(n-1)和C1(n+1)中,位线偏压在5至8伏,而控制栅极偏压在15至18伏。结果是可忽略的Fowler-Nordheim隧穿,并且浮置栅极的电荷未改变。其它的未选中存储单元C0n和C2n偏压为,位线0伏,控制栅极6至8伏。这也最小化了Fowler-Nordheim隧穿,并且浮置栅极上的电荷未改变。
另一套编程模式的偏压条件在图12B中示出。在此示例中,选定的存储单元C1n的控制栅极偏压为10至13伏的电平,选择栅极SG0至SG15偏压为1至3伏,选择栅极SG16、位线和P阱偏压为-5伏,而公共源极偏压为0伏。由于该单元以这一方式偏压,大部分施加的电压横跨浮置栅极下的栅极氧化物。这导致了Fowler-Nordheim隧穿,使电子从沟道区迁移至浮置栅极。
图12C示出了编程模式的第三套偏压条件,其中向选定存储单元C1n的控制栅极施加10至12伏的电压,向选择栅极SG0、SG2至SG16和沿与选定的单元相同位线方向上的其它存储单元(例如,C0n和C2n)的控制栅极施加7至9伏的偏压,位线保持在0伏,而向公共源极施加6至8伏的偏压。单元和选择晶体管通过向控制栅极和选择栅极施加7至9伏的电压而接通。施加至恰好在选定单元(此示例中的C1n)之前的选择栅极(此示例中的SG1)的电压可处于低端,优选在1至2伏的范围内。
利用这些偏压条件,大部分公共源极与位线之间的电压表现为横跨选择栅极SG1与选定单元C1n的浮置栅极之间的中间沟道区,导致该区域中的高电场。另外,由于浮置栅极与来自公共源极节点和控制栅极CG1的高电压耦接,横跨中间沟道区与浮置栅极之间的氧化物建立了很强的垂直电场。当在编程操作期间电子从位线流至公共源极时,它们由横跨的中间沟道区的电场加速,并且其中的一些变热。一些热电子由垂直电场加速,这导致它们克服了氧化物的能垒(约3.1eV)并且注入浮置栅极中。
在编程操作的末尾,浮置栅极被负充电,优选在1至3伏范围内的存储单元阈值电压变得更高。因此,存储单元在读取操作期间当控制栅极偏压在0伏时被关闭。编程操作后,存储单元变为非导通状态(逻辑的“0”)。
在与选中单元C1n共享相同的控制栅极的未选中的存储单元C1(n-1)和C1(n+1)中,位线偏压在3伏,选择栅极SG1偏压在1至2伏,而控制栅极偏压在10至12伏。由此,关闭了选择晶体管S1(n-1)和S1(n+1),并且在单元C1(n-1)和C1(n+1)中没有发生中间沟道热载流子注入。其它的未选择的存储单元C0n和C2n偏压为,位线0伏,控制栅极7至9伏,这也最小化了中间沟道热载流子注入,并且浮置栅极上的电荷未改变。
在读出模式下,选定存储单元C1n的控制栅极和源极偏压为0伏,向位线施加1至3伏的电压,并向选择栅极施加Vcc。沿位线方向的未选定的存储单元,例如C0n和C2n,通过向它们的控制栅极施加5至8伏的电压而接通。在擦除存储单元时,读出呈现导通状态,这是因为选定单元的沟道被接通,并且沿相同位线方向的其它单元和选择晶体管也被接通。由此,由读出放大器返回了逻辑的“1”。在编程存储单元时,读出呈现非导通状态,这是因为选定单元的沟道被关闭,因此读出放大器返回了逻辑的“0”。在未选定的存储单元C1(n-1)和C1(n+1)中,位线和公共源极节点都偏压为0伏,并且位线与公共源极阳极之间没有电流流动。
本发明具有众多重要的特点与优点。其提供了一种自对准分离栅极与非闪存单元阵列,与此前提供的存储结构相比,该阵列具有明显较小的单元尺寸和较大的单元密度。该阵列包括位线扩散与公共源极扩散之间的多个自对准的分离单元。每个单元具有堆叠并彼此自对准的控制和浮置栅极,以及与其它两个栅极分离但自对准的第三个栅极。
在图2的实施例中,例如,分离栅极用作擦除栅极,其下具有重掺杂的扩散区。擦除路径为从浮置栅极的圆形侧边至相应的擦除栅极,而编程路径为从沟道区至其上的浮置栅极,沿两条路径都有Fowler-Nordheim隧穿。该阵列被偏压,以使得其中的所有存储单元可同时擦除,而编程是位可选的。如上所述,利用此结构可大大减小存储单元的尺寸。
在图6的实施例中,例如,分离栅极用作选择栅极,每个分离栅极下具有沟道区。擦除路径是从浮置栅极的圆形侧边至相应的选择栅极,具有Fowler-Nordheim隧穿,而编程路径是从浮置栅极之间的闭栅极(off-gate)沟道区至浮置栅极,利用热载流子注入。此阵列也被偏压,以使得其中的所有存储单元可同时擦除,而编程是位可选的。再一次,利用此结构可大大减小存储单元的尺寸。
在图9的实施例中,例如,在位线与公共源极之间的有源区内形成浅沟槽。分离栅极用作延伸至邻近控制栅极之间的沟槽内的选择栅极。这些选择栅极具有沿着沟槽侧壁的两个沟道区,以及沟槽底部附近的重掺杂扩散区。擦除路径是从浮置栅极的圆形侧边至相应的选择栅极,具有Fowler-Nordheim隧穿。编程路径是从沟道区至其上的浮置栅极,具有Fowler-Nordheim隧穿,或者从闭栅极沟道区至其附近的浮置栅极,利用热载流子注入。此阵列也被偏压,以使得其中的所有存储单元可同时擦除,而编程是位可选的。利用此结构也可大大减小存储单元的尺寸。
很明显,上面已提供了一种新的并且是改善的自对准分离栅极与非闪存及制造方法。尽管当前仅在此描述了特定的优选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一般人员应该明白,可在不脱离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进行一定的变化和改动。

Claims (44)

1.一种与非闪存单元阵列,包括:具有有源区的衬底;多个在有源区上方按行排列的浮置栅极和控制栅极的垂直堆叠对,浮置栅极相对较薄并具有弯曲的侧边而控制栅极在浮置栅极上方;分离栅极,间插在每一行中的堆叠栅极之间并与之对齐;选择栅极,在靠近每一行的一端的堆叠栅极;位线,在每一行的上方;位线扩散,在每一行邻近选择栅极的一端处的有源区中;位线触点,使每一行中的位线与位线扩散互连;相对薄的隧道氧化物,在浮置栅极的弯曲侧边与分离和选择栅极中相邻的栅极之间;以及,源极区,在部分地在浮置栅极之下的分离栅极下的有源区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与非闪存单元阵列,包括第二选择栅极,位于行的与最初命名的选择栅极相对的端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与非闪存单元阵列,其中与浮置栅极相比,控制栅极基本上在垂直尺寸上更厚,而在横向尺寸上更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闪存单元阵列,包括每个浮置栅极与衬底之间的相对薄的介电膜,每一行的端部处的选择栅极与衬底之间相对厚的介电体,以及每个分离栅极与其下的源极区之间的相对厚的介电体。
5.一种制造与非闪存单元阵列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在硅衬底中的有源区上形成氧化层;在氧化层上形成第一硅层;在第一硅层上形成介电膜;在介电膜上形成第二硅层;蚀刻掉第二硅层的一部分以形成一行具有暴露侧壁的控制栅极;在控制栅极的侧壁上形成氧化物;使用控制栅极侧壁上的氧化物作为掩模,各向异性地蚀刻掉部分的第一硅层以形成浮置栅极,从而使浮置栅极与控制栅极自对准并比控制栅极横向延伸的更大;在栅极之间的衬底的有源区中形成源极扩散;在浮置栅极的侧边以及其它氧化物表面上形成热氧化物;在热氧化物上沉积第三硅层;去除部分的第三硅层,以形成紧接着行的一端处的控制栅极的选择栅极以及控制栅极之间并与控制栅极自对准的分离栅极;在靠近选择栅极的衬底的有源区中形成位线扩散;以及,在行的上方形成位线和使位线与位线扩散互连的位线触点。
6.一种制造与非闪存单元阵列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在硅衬底中的有源区上形成氧化层;在氧化层上形成第一硅层;在第一硅层上形成介电膜;在介电膜上形成第二硅层;蚀刻掉第二硅层的一部分以形成一行具有暴露侧壁的控制栅极;在控制栅极的侧壁上形成氧化物;使用控制栅极侧壁上的氧化物作为掩模,各向异性地蚀刻掉部分的第一硅层以形成浮置栅极,从而使浮置栅极与控制栅极自对准并比控制栅极横向延伸的更大;在栅极之间的衬底的有源区中形成源极扩散;在浮置栅极的侧边以及其它氧化物表面上形成热氧化物;在热氧化物上沉积第三硅层;去除部分的第三硅层,以形成行的相对端处的选择栅极以及控制栅极之间并与控制栅极自对准的分离栅极;在靠近各个选择栅极的衬底的有源区中形成位线扩散和公共源极扩散;以及,在行的上方形成位线和使位线与位线扩散互连的位线触点。
7.一种与非闪存单元阵列,包括:具有有源区的衬底;多个在有源区上方按行排列的浮置栅极和控制栅极的垂直堆叠对,浮置栅极相对较薄并具有弯曲的侧边而控制栅极在浮置栅极上方;擦除栅极,间插在每一行中的堆叠栅极之间并与之对齐;选择栅极,在每一行的相对端处靠近堆叠栅极;位线,在每一行的上方;位线扩散和公共源极扩散,在每一行相对端处邻近选择栅极的有源区中;位线触点,使每一行中的位线与位线扩散互连;相对薄的隧道氧化物,在浮置栅极的弯曲侧边与擦除和选择栅极中相邻的栅极之间;以及,源极区,在部分地在浮置栅极之下的擦除栅极下的有源区中。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与非闪存单元阵列,包括从每个浮置栅极的弯曲侧边穿过隧道氧化物至邻近的擦除栅极延伸的擦除路径。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与非闪存单元阵列,包括由每个浮置栅极与衬底中下面的沟道区之间的栅极氧化物组成的编程路径,电子可穿过其行进以建立浮置栅极上的负电荷。
10.一种制造与非闪存单元阵列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在硅衬底中的有源区上形成氧化层;在氧化层上形成第一硅层;在第一硅层上形成介电膜;在介电膜上形成第二硅层;蚀刻掉第二硅层的一部分以形成一行具有暴露侧边的控制栅极;在控制栅极的侧壁上形成氧化物;使用控制栅极侧壁上的氧化物作为掩模,各向异性地蚀刻掉部分的第一硅层以形成浮置栅极,从而使浮置栅极与控制栅极自对准并比控制栅极横向延伸的更大;在栅极之间的衬底的有源区中形成源极扩散;在浮置栅极的侧边以及其它氧化物表面上形成热氧化物;在热氧化物上沉积第三硅层;去除部分的第三硅层,以形成紧接着行的相对端处的控制栅极的选择栅极以及控制栅极之间并与控制栅极自对准的擦除栅极;在每一行的相对端处靠近选择栅极的有源区中形成位线扩散和公共源极扩散;以及,在行的上方形成位线和使位线与位线扩散互连的位线触点。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包括通过向堆叠在浮置栅极上的控制栅极施加相对负电压,并向邻近的擦除栅极施加相对正电压,同时使高电压耦接在控制栅极、浮置栅极和衬底之间,并使电子从浮置栅极迁移至擦除栅极,从而形成从每个浮置栅极的弯曲边缘穿过隧道氧化物至邻近的擦除栅极的擦除路径的步骤。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包括通过向位线扩散和衬底施加相对负电压,并向浮置栅极上方的控制栅极施加相对正电压,使得电子从沟道区隧穿至浮置栅极,并在浮置栅极上建立负电荷,从而形成每个浮置栅极与衬底中下面的沟道区之间的编程路径的步骤。
13.一种与非闪存单元阵列,包括:具有有源区的衬底;多个在有源区上按行排列的浮置栅极和控制栅极的垂直堆叠对,浮置栅极相对较薄并具有弯曲的侧边而控制栅极在浮置栅极上方;行选择栅极,邻近每一行的相对端处的堆叠栅极;单元选择栅极,间插在每一行中的堆叠栅极之间并与之对齐;位线,在每一行的上方;位线扩散和公共源极扩散,在每一行相对端处邻近行选择栅极的有源区中;位线触点,使每一行中的位线与位线扩散互连;以及,相对薄的隧道氧化物,在浮置栅极的弯曲侧边与相邻的选择栅极之间。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与非闪存单元阵列,包括从每个浮置栅极的弯曲侧边穿过隧道氧化物向邻近的选择栅极延伸的擦除路径。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与非闪存单元阵列,包括编程路径,编程路径包括浮置栅极的一个与衬底中下面的沟道区之间的栅极氧化物,电子可通过热载流子注入穿过其行进以建立浮置栅极上的负电荷。
16.一种制造与非闪存单元阵列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在硅衬底中的有源区上形成氧化层;在氧化层上形成第一硅层;在第一硅层上形成介电膜;在介电膜上形成第二硅层;蚀刻掉第二硅层的一部分以形成一行具有暴露侧壁的控制栅极;在控制栅极的侧壁上形成氧化物;使用控制栅极侧壁上的氧化物作为掩模,各向异性地蚀刻掉部分的第一硅层以形成浮置栅极,从而使浮置栅极与控制栅极自对准并比控制栅极横向延伸的更大;在浮置栅极的侧边以及其它氧化物表面上形成热氧化物;在热氧化物上沉积第三硅层;去除部分的第三硅层,以形成紧接着行的相对端处的控制栅极的行选择栅极以及控制栅极之间的并与控制栅极自对准的单元选择栅极;在每一行的相对端处靠近行选择栅极的有源区中形成位线扩散和公共源极扩散;以及,在行的上方形成位线和使位线与位线扩散互连的位线触点。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包括通过向堆叠在浮置栅极上的控制栅极施加相对负电压并向单元选择栅极施加相对正电压,同时使高电压耦接在控制栅极、浮置栅极和衬底之间,并使电子从浮置栅极迁移至单元选择栅极,从而形成从每个浮置栅极的弯曲边缘穿过隧道氧化物向邻近的选择栅极延伸的擦除路径的步骤。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包括通过向位线扩散和衬底施加相对负电压,并向浮置栅极上方的控制栅极施加相对正电压,使得电子通过热载流子注入从沟道区行进至浮置栅极,并在浮置栅极上建立负电荷,从而形成在一个浮置栅极与衬底中下面的沟道区之间的编程路径的步骤。
19.一种与非闪存单元阵列,包括:具有有源区的衬底;多个在有源区上按行排列的浮置栅极和控制栅极的垂直堆叠对,浮置栅极相对较薄并具有弯曲的侧边而控制栅极在浮置栅极上方;行选择栅极,邻近每一行的相对端处的堆叠栅极;浅沟槽,形成在堆叠栅极之间的衬底的有源区中;单元选择栅极,延伸至沟槽中并与每一行中的堆叠栅极对齐;位线,在每一行的上方;位线扩散和公共源极扩散,在每一行相对端处邻近行选择栅极的有源区中;位线触点,使每一行中的位线与位线扩散互连;相对薄的隧道氧化物,在浮置栅极的弯曲侧边与相邻的选择栅极之间;以及,源极区,在单元选择栅极下的有源区中。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与非闪存单元阵列,包括从每个浮置栅极的弯曲侧边穿过隧道氧化物向邻近的选择栅极延伸的擦除路径。
21.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与非闪存单元阵列,包括编程路径,编程路径包括浮置栅极中的一个与衬底中下面的沟道区之间的栅极氧化物,电子可通过热载流子注入穿过其行进以建立浮置栅极上的负电荷。
2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与非闪存单元阵列,包括编程路径,编程路径包括浮置栅极中的一个与衬底中下面的沟道区之间的栅极氧化物,电子可通过Fowler-Nordheim隧穿穿过其行进以建立浮置栅极上的负电荷。
23.一种制造与非闪存单元阵列的方法,包括下述步骤:在硅衬底中的有源区上形成氧化层;在氧化层上形成第一硅层;在第一硅层上形成介电膜;在介电膜上形成第二硅层;蚀刻掉第二硅层的一部分以形成一行具有暴露侧壁的控制栅极;在控制栅极的侧壁上形成氧化物;使用控制栅极侧壁上的氧化物作为掩模,各向异性地蚀刻掉部分的第一硅层以形成浮置栅极,从而使浮置栅极与控制栅极自对准并比控制栅极横向延伸的更大;在栅极之间的衬底中形成沟槽;在浮置栅极和沟槽的侧边和壁以及其它氧化物表面上形成热氧化物;在沟槽下的衬底中形成源极扩散区;在热氧化物上沉积第三硅层,并使其进入沟槽中;去除部分的第三硅层,以形成紧接着行的相对端处的控制栅极的行选择栅极以及控制栅极之间的并与控制栅极自对准的单元选择栅极;在每一行的相对端处靠近行选择栅极的有源区中形成位线扩散和公共源极扩散;以及,在行的上方形成位线和使位线与位线扩散互连的位线触点。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包括通过向浮置栅极上方的控制栅极施加相对负电压,并向邻近的选择栅极施加相对正电压,从而形成从每个浮置栅极的弯曲侧边穿过隧道氧化物向邻近的选择栅极延伸的擦除路径的步骤。
25.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包括形成一个浮置栅极与衬底中下面的沟道区之间的编程路径的步骤,电子可通过热载流子注入穿过该路径,从而建立浮置栅极上的负电荷。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中通过对行保持位线为0伏,向邻近浮置栅极的单元选择栅极施加相对低的正电压,向行的与行选择栅极相对的端处的源极扩散施加相对高的正电压,并向浮置栅极上的控制栅极施加相对高的正电压而形成编程路径。
27.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包括通过向浮置栅极上方的控制栅极施加相对高的正电压,对行保持位线为0伏,向选择栅极施加相对低的正电压,并保持源极扩散为0伏,从而形成控制栅极与衬底中下面的沟道区之间的编程路径,由此在浮置栅极与下面的沟道区之间建立了相对较强的电场,这导致了电子从沟道区迁移至浮置栅极。
28.一种与非闪存单元阵列,包括:具有有源区的衬底;形成在有源区上方的衬底上的氧化层;多个在氧化层上具有圆形弯曲的侧边的相对薄的浮置栅极;多个位于浮置栅极上方并且与浮置栅极垂直对准的控制栅极,与浮置栅极相比,控制栅极基本上沿垂直方向更厚,而沿水平方向更窄;选择栅极,在一行栅极的相对端处邻近控制栅极并与控制栅极自对准;擦除栅极,间插在控制栅极之间;源极扩散区,形成在每个擦除栅极下的衬底的有源区中;相对薄的隧道氧化物,在浮置栅极的圆形侧边与擦除栅极之间;擦除栅极与控制栅极之间的相对厚的介电体;每个选择栅极与邻近的控制栅极之间的相对厚的介电体;相对薄的介电体,在选择栅极与邻近的控制栅极下的浮置栅极之间;薄的介电膜,在每个浮置栅极与硅衬底之间;相对厚的介电膜,在选择栅极与硅衬底之间,以及每个擦除栅极与其下的源极扩散区之间;位线扩散和公共源极扩散,在行的相对端处、部分地位于选择栅极下;位线;位线触点,使位线与位线扩散互连。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与非闪存单元阵列,其中选择栅极和擦除栅极自对准于并平行于邻近的控制栅极。
30.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与非闪存单元阵列,其中通过向浮置栅极上的控制栅极施加相对负电压,并向擦除栅极施加相对正电压,使高电压耦接于控制栅极、衬底与浮置栅极之间,而形成了从一个浮置栅极的圆形侧边穿过隧道氧化物至邻近的擦除栅极的擦除路径。
31.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与非闪存单元阵列,其中通过为单元接通位线触点附近的行的一端处的选择晶体管和堆叠的控制和浮置栅极晶体管,关闭公共源极附近的选择晶体管,使公共源极为0伏,向位线扩散和硅衬底施加相对负电压,以及向控制栅极施加相对正电压,而形成了编程路径,从而使浮置栅极通过从浮置栅极下的衬底中的沟道区至浮置栅极的Fowler-Nordheim隧穿而充以电子。
32.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与非闪存单元阵列,其中通过接通未选择单元的选择晶体管和堆叠的控制和浮置晶体管,使公共源极为0伏,位线扩散为1至3伏,控制栅极为相对高的正电压,从而形成了读出路径,使选定单元的控制栅极偏压为0伏,从而在浮置栅极下形成擦除状态下的导通沟道和编程状态下的非导通沟道。
33.一种与非闪存单元阵列,包括:具有有源区的衬底;形成在有源区上方的衬底上的氧化层;多个在氧化层上具有圆形弯曲的侧边的相对薄的浮置栅极;多个位于浮置栅极上方并且与浮置栅极垂直对准的控制栅极,与下面的浮置栅极相比,控制栅极基本上沿垂直方向更厚,而沿水平方向更窄;行选择栅极,邻近一行栅极的相对端处的控制栅极并与控制栅极自对准;单元选择栅极,间插在控制栅极之间;相对薄的隧道氧化物,在浮置栅极的圆形侧边与选择栅极之间;选择栅极与控制栅极之间的相对厚的介电体;薄的介电体,在每个浮置栅极与硅衬底之间;行选择栅极与硅衬底之间的相对厚的介电体;位线扩散区和公共源极扩散区,在行的相对端处、部分地位于选择栅极下;位线;以及,位线触点,使位线与位线扩散互连。
34.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与非闪存单元阵列,其中单元选择栅极与邻近的控制栅极自对准并与之平行。
35.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与非闪存单元阵列,其中向选定单元的控制栅极施加相对负电压,并向邻近的单元选择栅极施加相对正电压,使高电压耦接于控制栅极与其下的浮置栅极之间以及在衬底与浮置栅极之间,从而形成从浮置栅极的圆形侧边穿过隧道氧化物至邻近的单元选择栅极的擦除路径。
36.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与非闪存单元阵列,其中公共源极区保持在6至8伏的相对高的正电压,位线扩散保持在0伏,未选定的单元的控制栅极和行选择栅极偏压为7至9伏,邻近选定单元的选择栅极的选择栅极偏压为1至2伏,并且约10至12的高电压施加到选定单元的控制栅极并耦接至浮置栅极,以形成浮置栅极与浮置栅极和一个邻近单元选择栅极之间的衬底中的沟道区之间的编程路径,其中电子通过热载流子注入从沟道区输运至浮置栅极的弯曲侧边。
37.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与非闪存单元阵列,其中向位线扩散E硅衬底施加相对负电压,关闭邻近公共源极的行选择栅极,使公共源极为0伏,并且,向控制栅极施加相对正电压,以形成编程路径,其中,通过从浮置栅极下的衬底中的沟道区至浮置栅极的Fowler-Nordheim隧穿,而向浮置栅充以电子。
38.如权利要求33所述的与非闪存单元阵列,其中公共源极区保持在0伏,位线扩散保持在1至3伏的电压,选定单元的控制栅极偏压为0伏,以在浮置栅极下形成擦除状态下的导通沟道和编程状态下的非导通沟道。
39.一种与非闪存单元阵列,包括:具有有源区的衬底,其中形成了多个浅沟槽;氧化层,在衬底上和沟槽壁上;多个在氧化层上方具有圆形弯曲的侧边的相对薄的浮置栅极;多个位于浮置栅极上方并且与浮置栅极垂直对准的控制栅极,与浮置栅极相比,控制栅极基本上垂直尺寸更厚,而水平尺寸更窄;行选择栅极,邻近栅极行的相对端处的控制栅极并与控制栅极自对准;单元选择栅极,间插在控制栅极之间并延伸至沟槽中;相对薄的隧道氧化物,在浮置栅极的圆形侧边与选择栅极之间;选择栅极与控制栅极之间的相对厚的介电体;薄的介电体,在每个浮置栅极与硅衬底之间;行选择栅极与硅衬底之间的相对厚的介电体;沟道区,形成在沟槽之间的衬底中;源极扩散区,在沟槽下的衬底中;位线扩散区和公共源极扩散区,在行的相对端处、部分地位于行选择栅极下;位线;以及,位线触点,使位线与位线扩散互连。
40.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与非闪存单元阵列,其中单元选择栅极与邻近的控制栅极自对准并与之平行。
41.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与非闪存单元阵列,其中向选定单元的控制栅极施加相对负电压,并向邻近的一个单元选择栅极施加相对正电压,使高电压耦接于控制栅极与其下的浮置栅极之间以及在衬底与浮置栅极之间,从而形成从浮置栅极的圆形侧边穿过隧道氧化物至邻近的单元选择栅极的擦除路径。
42.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与非闪存单元阵列,其中向位线扩散和硅衬底施加相对负电压,关闭靠近公共源极的选择栅极,使公共源极区为0伏,并且向控制栅极施加相对正电压,以形成编程路径,其中通过从浮置栅极下衬底中的沟道区至浮置栅极的Fowler-Nordheim隧穿,而向浮置栅极充以电子。
43.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与非闪存单元阵列,其中公共源极区保持在6至8伏的相对高的正电压,位线扩散保持在0伏,未选定单元的控制栅极和行选择栅极偏压为7至9伏,邻近选定单元的选择栅极偏压为1至2伏,并且将约10至12的高电压施加到选定单元的控制栅极,并耦接至浮置栅极,以形成浮置栅极与浮置栅极和邻近的一个单元选择栅极之间的衬底中的沟道区之间的编程路径,其中电子通过热载流子注入从沟道区输运至浮置栅极的弯曲侧边。
44.如权利要求39所述的与非闪存单元阵列,其中公共源极区保持在0伏,位线扩散保持在1至3伏的电压,选定单元的控制栅极偏压为0伏,以在浮置栅极下形成擦除状态下的导通沟道和编程状态下的非导通沟道。
CNB031585450A 2002-09-19 2003-09-18 自对准分离栅极与非闪存及制造方法 Expired - Lifetime CN10038066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0/251,664 2002-09-19
US10/251,664 US6885586B2 (en) 2002-09-19 2002-09-19 Self-aligned split-gate NAND flash memory and fabrication proces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95905A true CN1495905A (zh) 2004-05-12
CN100380667C CN100380667C (zh) 2008-04-09

Family

ID=319927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1585450A Expired - Lifetime CN100380667C (zh) 2002-09-19 2003-09-18 自对准分离栅极与非闪存及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6885586B2 (zh)
CN (1) CN100380667C (zh)
TW (1) TWI264115B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49736C (zh) * 2006-07-10 2009-01-07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存储器件分离栅极的制造方法
US7910430B2 (en) 2005-07-04 2011-03-22 Hynix Semiconductor Inc. NAND flash memor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637949B (zh) * 2004-01-06 2011-06-08 西利康存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加强编程和擦除功能的与非闪速存储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945836B (zh) * 2005-05-20 2012-01-18 硅存储技术公司 双向分裂栅与非闪存结构/阵列及其编程、擦除、读出和制造
CN102593060A (zh) * 2011-01-07 2012-07-18 上海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分栅闪存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CN102593059A (zh) * 2011-01-07 2012-07-18 上海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分栅闪存单元及其制作方法
CN104157558A (zh) * 2013-05-15 2014-11-19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闪存存储器栅极结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4600032A (zh) * 2014-12-31 2015-05-06 北京兆易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或非门闪存存储器的制作方法
CN110265076A (zh) * 2014-12-17 2019-09-20 意法半导体(鲁塞)公司 具有在fdsoi衬底中形成的垂直选择栅极的存储器单元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32717B1 (en) 2002-05-28 2007-06-19 O2Ic, Inc.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non-volatile DRAM
US6888755B2 (en) * 2002-10-28 2005-05-03 Sandisk Corporation Flash memory cell arrays having dual control gates per memory cell charge storage element
US6894339B2 (en) * 2003-01-02 2005-05-17 Actrans System Inc. Flash memory with trench select gate and fabrication process
US6855598B2 (en) * 2003-03-13 2005-02-15 Powerchip Semiconductor Corp. Flash memory cell including two floating gates and an erasing gate
JP3762385B2 (ja) * 2003-04-28 2006-04-05 株式会社東芝 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
TWI220560B (en) * 2003-10-27 2004-08-21 Powerchip Semiconductor Corp NAND flash memory cell architecture, NAND flash memory cell arra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operating method of the same
US7186612B2 (en) * 2004-01-28 2007-03-06 O2Ic, Inc. Non-volatile DRAM and a method of making thereof
US7061042B2 (en) * 2004-02-03 2006-06-13 Solid State System Co., Ltd. Double-cell memory device
US20050219913A1 (en) * 2004-04-06 2005-10-06 O2Ic, Inc. Non-volatile memory array
US7646641B2 (en) * 2004-06-15 2010-01-12 Silicon Storage Technology, Inc. NAND flash memory with nitride charge storage gates and fabrication process
US7176083B2 (en) * 2004-06-17 2007-02-13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High write and erase efficiency embedded flash cell
US20060017085A1 (en) * 2004-07-26 2006-01-26 Prateep Tuntasood NAND flash memory with densely packed memory gates and fabrication process
US7457156B2 (en) * 2004-09-02 2008-11-25 Micron Technology, Inc. NAND flash depletion cell structure
TWI236141B (en) * 2004-11-09 2005-07-11 Powerchip Semiconductor Corp P channel NAND flash memory and operating method of the same
US20060108628A1 (en) * 2004-11-25 2006-05-25 Chih-Wei Hung Multi-level split-gate flash memory
US7511329B2 (en) * 2005-02-24 2009-03-31 United Microelectronics Corp. NAND-type non-volatile memory
US20060193174A1 (en) * 2005-02-25 2006-08-31 O2Ic Non-volatile and 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 cells sharing the same bitlines
TWI254458B (en) * 2005-03-04 2006-05-01 Powerchip Semiconductor Corp Non-volatile memor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KR100752203B1 (ko) * 2005-07-11 2007-08-24 동부일렉트로닉스 주식회사 엔오알형 플래시 메모리 소자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US7239550B2 (en) * 2005-10-20 2007-07-03 Silicon Storage Technology, Inc. Method of programming a non-volatile memory cell
TWI275095B (en) * 2005-12-13 2007-03-01 Powerchip Semiconductor Corp Erasing method of non-volatile memory
US7951669B2 (en) * 2006-04-13 2011-05-31 Sandisk Corporation Methods of making flash memory cell arrays having dual control gates per memory cell charge storage element
US7547941B2 (en) * 2006-05-04 2009-06-16 Elite Semiconductor Memory Technology, Inc. NAND non-volatile two-bit memory and fabrication method
KR100777016B1 (ko) * 2006-06-20 2007-11-16 재단법인서울대학교산학협력재단 기둥 구조를 갖는 낸드 플래시 메모리 어레이 및 그제조방법
KR100739988B1 (ko) * 2006-06-28 2007-07-16 주식회사 하이닉스반도체 플래쉬 메모리 소자의 제조방법
US7652318B2 (en) * 2006-11-03 2010-01-26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Split-gate memory cells and fabrication methods thereof
US20080273390A1 (en) * 2007-05-04 2008-11-06 Promos Technologies Inc. NAND flash memory cell array and method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WO2008147710A1 (en) * 2007-05-23 2008-12-04 Nanosys, Inc. Gate electrode for a nonvolatile memory cell
US7668013B2 (en) * 2008-02-07 2010-02-23 Silicon Storage Technology, Inc. Method for erasing a flash memory cell or an array of such cells having improved erase coupling ratio
US7851846B2 (en) * 2008-12-03 2010-12-14 Silicon Storage Technology, Inc. Non-volatile memory cell with buried select gate,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CN102088001B (zh) * 2009-12-04 2013-10-09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快闪存储器及其制作方法
US8767487B2 (en) * 2010-03-02 2014-07-01 Micron Technology, Inc. Drain select gate voltage management
US8582359B2 (en) 2010-11-16 2013-11-12 Zeno Semiconductor, Inc. Dual-port semiconductor memory and first-in first-out (FIFO) memory having electrically floating body transistor
CN102117814B (zh) * 2011-01-17 2015-08-26 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分栅闪存单元及其制作方法
US8711636B2 (en) * 2011-05-13 2014-04-29 Silicon Storage Technology, Inc. Method of operating a split gate flash memory cell with coupling gate
CN102315174B (zh) * 2011-09-28 2016-09-28 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含分离栅结构的sonos闪存存储器及其制作方法、操作方法
CN102637694A (zh) * 2012-04-05 2012-08-15 上海华力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叠栅式可编程闪存器件
KR20140142887A (ko) * 2013-06-05 2014-12-15 에스케이하이닉스 주식회사 3차원 반도체 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US10269815B2 (en) * 2017-04-27 2019-04-23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KR20190135285A (ko) * 2018-05-28 2019-12-06 주식회사 루멘스 마이크로 엘이디 모듈 및 그 제조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85770B2 (ja) 1987-12-28 1997-12-03 株式会社東芝 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
US5050125A (en) 1987-11-18 1991-09-1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 with NAND cellstructure
US5197027A (en) * 1991-01-24 1993-03-23 Nexcom Technology, Inc. Single transistor eeprom architecture
US5541130A (en) * 1995-06-07 1996-07-30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Process for making and programming a flash memory array
JP4330670B2 (ja) * 1997-06-06 2009-09-16 株式会社東芝 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
JP3959165B2 (ja) * 1997-11-27 2007-08-15 株式会社東芝 不揮発性半導体記憶装置
US6091104A (en) * 1999-03-24 2000-07-18 Chen; Chiou-Feng Flash memory cell with self-aligned gates and fabrication process
US6426896B1 (en) * 2000-05-22 2002-07-30 Actrans System Inc. Flash memory cell with contactless bit line, and process of fabrication
US6498377B1 (en) * 2002-03-21 2002-12-24 Macronix International, Co., Ltd. SONOS component having high dielectric property
US6747310B2 (en) * 2002-10-07 2004-06-08 Actrans System Inc. Flash memory cells with separated self-aligned select and erase gates, and process of fabrication
US6894339B2 (en) * 2003-01-02 2005-05-17 Actrans System Inc. Flash memory with trench select gate and fabrication process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37949B (zh) * 2004-01-06 2011-06-08 西利康存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加强编程和擦除功能的与非闪速存储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945836B (zh) * 2005-05-20 2012-01-18 硅存储技术公司 双向分裂栅与非闪存结构/阵列及其编程、擦除、读出和制造
US8268685B2 (en) 2005-07-04 2012-09-18 Hynix Semiconductor Inc. NAND flash memor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7910430B2 (en) 2005-07-04 2011-03-22 Hynix Semiconductor Inc. NAND flash memor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0449736C (zh) * 2006-07-10 2009-01-07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存储器件分离栅极的制造方法
CN102593060A (zh) * 2011-01-07 2012-07-18 上海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分栅闪存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CN102593059A (zh) * 2011-01-07 2012-07-18 上海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分栅闪存单元及其制作方法
CN102593059B (zh) * 2011-01-07 2016-08-03 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分栅闪存单元及其制作方法
CN104157558A (zh) * 2013-05-15 2014-11-19 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 闪存存储器栅极结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10265076A (zh) * 2014-12-17 2019-09-20 意法半导体(鲁塞)公司 具有在fdsoi衬底中形成的垂直选择栅极的存储器单元
CN110265076B (zh) * 2014-12-17 2023-08-01 意法半导体(鲁塞)公司 具有在fdsoi衬底中形成的垂直选择栅极的存储器单元
CN104600032A (zh) * 2014-12-31 2015-05-06 北京兆易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或非门闪存存储器的制作方法
CN104600032B (zh) * 2014-12-31 2017-10-03 北京兆易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或非门闪存存储器的制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380667C (zh) 2008-04-09
TW200409350A (en) 2004-06-01
US6885586B2 (en) 2005-04-26
US20040057286A1 (en) 2004-03-25
TWI264115B (en) 2006-10-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495905A (zh) 自对准分离栅极与非闪存及制造方法
CN100481464C (zh) 自对准分离栅与非型快闪存储器及制造工艺
JP3055426B2 (ja) 分離トランジスタを有するeepromセルとその製造・動作方法
US7391078B2 (en) Non-volatile memory and manufacturing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US7046552B2 (en) Flash memory with enhanced program and erase coupling and process of fabricating the same
CN1269218C (zh) 形成半导体存储器阵列的方法及由此制造的存储器阵列
US20080258205A1 (en) Non-volatile semiconductor memory device
CN1540762A (zh) 具有沟槽型选择栅极的快闪存储器及制造方法
CN1661784A (zh) 自对准分裂栅非易失存储器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1943028A (zh) 垂直eeprom nrom存储器件
CN1637949B (zh) 具有加强编程和擦除功能的与非闪速存储器及其制造方法
US20060291281A1 (en) Non-volatile memory, manufacturing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CN1478298A (zh) 同步形成电荷储存与位线至字符线隔离层的方法
CN1728393A (zh) 具有密集成组的存储栅的与非闪速存储器及制造工艺
JP2010192895A (ja) 不揮発性メモリセ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5625213A (en) Top floating-gate flash EEPROM structure
US20050224858A1 (en) [non-volatile memory structur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0568508C (zh) 对称及自对准的非易失性存储器结构
CN1742373A (zh) 改进的浮栅隔离及其制造方法
US20080191262A1 (en) Non-volatile memory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f
CN1300444A (zh) 带自对准栅极的快闪存储单元及其制造方法
US6735124B1 (en) Flash memory device having four-bit cells
KR101024079B1 (ko) 실리콘 질화물 전하 포획 메모리 장치
CN1713385A (zh) 具有氮化物电荷存储栅的与非型快闪存储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641861A (zh) 将电子编程到非易失性存储单元浮栅上的改进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SILICON STORAGE TECHNOLOGY LIMITE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QIANXUN SYSTEM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070216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70216

Address after: California, USA

Applicant after: Xilikang Storage Technology Co.

Address before: Hsinchu Science Industrial Park, Hsinchu, Taiwan

Applicant before: Qianxun System Co.,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409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