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73381A - 真空开关单元及开关装置 - Google Patents

真空开关单元及开关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73381A
CN1473381A CNA028029348A CN02802934A CN1473381A CN 1473381 A CN1473381 A CN 1473381A CN A028029348 A CNA028029348 A CN A028029348A CN 02802934 A CN02802934 A CN 02802934A CN 1473381 A CN1473381 A CN 14733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cuum switch
contact terminal
electrode side
return conductors
switch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0280293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10387C (zh
Inventor
冈泽周
佐野幸治
植主雅史
钓本崇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27482449&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473381(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4733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733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31038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10387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3/00High-tension or heavy-current switches with arc-extinguishing or arc-preventing means
    • H01H33/60Switches wherein the 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the arc do not include separate means for obtaining or increasing flow of arc-extinguishing fluid
    • H01H33/66Vacuum switches
    • H01H33/666Operat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3/00High-tension or heavy-current switches with arc-extinguishing or arc-preventing means
    • H01H33/60Switches wherein the 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the arc do not include separate means for obtaining or increasing flow of arc-extinguishing fluid
    • H01H33/66Vacuum switch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3/00High-tension or heavy-current switches with arc-extinguishing or arc-preventing means
    • H01H33/60Switches wherein the 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the arc do not include separate means for obtaining or increasing flow of arc-extinguishing fluid
    • H01H33/66Vacuum switches
    • H01H33/6606Terminal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3/00High-tension or heavy-current switches with arc-extinguishing or arc-preventing means
    • H01H33/02Details
    • H01H33/022Details particular to three-phase circuit breakers
    • H01H2033/024Details particular to three-phase circuit breakers with a triangular setup of circuit break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3/00High-tension or heavy-current switches with arc-extinguishing or arc-preventing means
    • H01H33/60Switches wherein the 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the arc do not include separate means for obtaining or increasing flow of arc-extinguishing fluid
    • H01H33/66Vacuum switches
    • H01H33/662Housings or protective screens
    • H01H33/66207Specific housing details, e.g. sealing, soldering or brazing
    • H01H2033/6623Details relating to the encasing or the outside layers of the vacuum switch hous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3/00High-tension or heavy-current switches with arc-extinguishing or arc-preventing means
    • H01H33/60Switches wherein the 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the arc do not include separate means for obtaining or increasing flow of arc-extinguishing fluid
    • H01H33/66Vacuum switches
    • H01H33/666Operating arrangements
    • H01H2033/6665Details concerning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of the individual vacuum bott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3/00High-tension or heavy-current switches with arc-extinguishing or arc-preventing means
    • H01H33/02Details
    • H01H33/022Details particular to three-phase circuit break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3/00High-tension or heavy-current switches with arc-extinguishing or arc-preventing means
    • H01H33/60Switches wherein the 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the arc do not include separate means for obtaining or increasing flow of arc-extinguishing fluid
    • H01H33/66Vacuum switches
    • H01H33/662Housings or protective screens

Landscapes

  • Driving Mechanisms And Operating Circuits Of Arc-Extinguishing High-Tension Switches (AREA)
  • High-Tension Arc-Extinguishing Switches Without Spraying Means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一种真空开关单元,包括:大致圆筒状的真空开关(1);一端与真空开关(1)的固定电极棒(1a)固接、另一端侧具有用于与配设于开关装置内的第1回路导体接触连接的接触连接部(21a)的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1);一端与所述真空开关(1)的可动电极棒(1b)固接、另一端侧具有用于与配设于开关装置内的第2回路导体接触连接的接触连接部(31a)的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1),其特点是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1)和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1)其具有接触连接部的另一端侧与真空开关(1)的中心轴(S)大致平行地形成。

Description

真空开关单元及开关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构成适用于送配电设备等的开关装置(比如封闭型配电盘)的主要部分的真空开关单元以及使用该真空开关单元的开关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在结构上提高可靠性的同时提高组装作业性及可小型化的真空开关单元及使用该真空开关单元的开关装置的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开关装置(switch gear)为切断器、断路器、变量器等回路部件和母线等根据其送电方式和接线方式在其内部按每个功能单元进行排列,而真空开关单元构成其主要部分。
图32是表示比如日本专利特开平1-18528号公报等揭示的传统的真空开关单元的大致结构的图。
图中,1是真空开关单元的本体即圆筒形的真空开关(真空切断器),1a是真空开关1的固定电极棒,1b是真空开关1的可动电极棒。
真空开关1中也有将气体封入真空室内的类型,包括这种类型总称真空开关。
另外,200是其一端侧与真空开关1的固定电极棒1a固接配设的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00是一端侧中介分流器300a固接配设于真空开关1的可动电极棒1b上的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这些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00及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00相对于真空开关1的中心轴(图中用符号S表示),在正交的方向延伸并互相平行地形成。
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00及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00的另一端,一方与电源回路导体连接,另一方与负荷回路导体连接。
由真空开关1和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00及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00构成真空开关单元400。
不过,行业术语中,大多是将由真空开关1和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00及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00构成的真空开关单元400称为“真空阀”。
另外,140及150是分别绝缘支承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00及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00的电瓷瓶,160是固定支承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00及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00的另一端侧的铸型框架,以减轻作用于真空开关单元400的负荷。
图33是表示使用图32所示的传统真空开关单元的开关装置(比如封闭型配电盘)结构的一个例子。
如图所示,将真空开关1和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00及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00的结构(即,图32所示的传统的真空开关单元400)作为1相对应的真空开关单元,在受配电设备中使用的开关装置(比如封闭型配电盘)内,配置3相为1组的1组或多组。
图33的例子是在盘内上下配置有以3相的真空开关单元作为1组的状态。
而且,比如将主母线导体80作为电源侧的导体的场合,主母线导体80通过电源侧导体60与上侧的真空开关单元400的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00连接。
另外,主母线导体80通过电源侧导体60与下侧的真空开关单元400的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00连接。
负荷侧电缆190通过负荷侧导体70与上侧的真空开关单元400的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00连接。
负荷侧电缆110通过负荷侧导体70与下侧的真空开关单元400的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00连接。
负荷侧电缆110及190与负荷设备连接,有时也会与其他封闭型配电盘连接。
11是电流传感器或电压传感器等的传感器。
另外,500是开关装置(比如封闭型配电盘)的框体,前面设有开闭用的门500a。
另外,图34是表示使用图33所示的传统真空开关单元400的开关装置(比如封闭型配电盘)结构的其他结构例子。
图34所示的开关装置(比如封闭型配电盘)中,主母线导体80通过电源侧导体60与配设在真空开关1的固定电极棒1a(未图示)上的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00连接。
另外,通过负荷侧导体70及长的导体180,负荷侧电缆190与配设在真空开关1的可动电极棒1b(未图示)上的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00连接。
另外,12是由比如测试仪器用变量器、开闭控制机构等构成的辅助部件,在开关装置(比如封闭型配电盘)500内部,其配置于盘内的上部或下部,与真空开关1的配置(即,真空开关400的配置)相对应。
然后,辅助部件12通过长的导体180(有时兼用负荷侧电缆190的一部分)或电缆170与真空开关单元400的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00连接。
130是用于支承负荷侧电缆190等的支承构件。
图33和图34所示的开关装置(比如封闭型配电盘)中,省略了用于驱动真空开关1的可动电极棒1b的开闭机构,或将真空开关单元400从主母线导体80离开的机构等。
如上所述,图32所示的传统的真空开关单元400,其为了形成向其他回路部件的电流通路而设置的一对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00以及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00,在与真空开关1的中心轴(图中用S表示)垂直的方向延伸配置。
因此,在与其他回路部件进行连接作业时,图32中的箭头A所示方向的力产生作用,在图中B及C所示的位置,对配置于真空开关1的中心轴方向的固定电极棒1a及可动电极棒1b施加弯曲负荷,使负担增大,机械强度的可靠性下降。
即,对固定电极棒1a或可动电极棒1b施加弯曲力,存在着与这些固定电极棒1a或可动电极棒1b连接的真空开关1的端板部变形、损伤的危险。
因此,有必要利用电瓷瓶140、150支承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00及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00,并利用铸型框架160进行固定以缓和该负荷,存在零件个数增加及组装作业麻烦、成本增加的问题。
图35表示将传统的真空开关单元配置于封闭型配电盘的框体500内时的状态的模式图。
如图所示,在开关装置(比如封闭型配电盘)的框体500内,真空开关1和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00或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00需要有空间绝缘距离L1及接地绝缘距离L2,故框体500的尺寸无法小于一定的值,存在开关装置(比如封闭型配电盘)小型化困难的问题。
另外,具有如图33或图34所示结构的传统的开关装置(比如封闭型配电盘)中,一般主母线导体80配置于真空开关单元400的后部,另外,与电源侧或负荷侧电缆及其他的盘相连的导体进一步配置于主母线导体80的后方。
即,具有如图33或图34所示结构的传统的开关装置(比如封闭型配电盘)中,配置于真空开关1的后部(即,真空开关单元400的后部)的主母线导体80,在与真空开关1之间需要长的电源侧导体60。另外,与负荷侧/电源侧电缆170、190、110或其他盘相连的电缆等,因配置于主母线导体80的后部,故需要长的导体。
而且,需要支承该长的导体170、190、110等的支承构件130。
这样,因为需要长的导体的配置及结构,盘尺寸难于小型化,另外,存在需要不必要的费用(材料、加工、组装等)等问题。
而且,一般来讲,真空开关1的固定电极棒1a及可动电极棒1b与承受纵向外力相比,承受横向外力的机械强度低。
然而,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00及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00,分别配设在与真空开关1的中心轴S正交的方向,故固定电极棒1a及可动电极棒1b容易承受横向的外力,因此也存在真空开关1结构上可靠性下降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有鉴于此,其目的在于提高在开关装置(比如封闭型配电盘)上进行安装作业时真空开关的结构上的可靠性,同时能提供使开关装置(比如封闭型配电盘)小型化的真空开关。
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不仅能实现尺寸小型化和轻量化、而且能减少材料量、零件个数、组装等各费用的开关装置。
本发明的真空开关单元包括:大致圆筒状的真空开关;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该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的一端与真空开关的固定电极棒固接、另一端具有用于接触连接配设于开关装置内的第1回路导体的接触连接部;以及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该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的一端与真空开关的可动电极棒固接、另一端具有用于接触连接配设于开关装置内的第2回路导体的接触连接部,其特点在于,
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及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其另一端侧的中心轴与真空开关的中心轴大致平行地形成。
这种结构与其他回路部件进行连接作业时,作用力与真空开关的中心轴平行。
因此,可大大缓解作用于固定电极棒及可动电极棒上的弯曲应力,实现可提高对于机械强度的可靠性的真空开关单元。
另外,不需要利用电瓷瓶或铸型框架等支承固定侧接触连接端子及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可减少零件个数,还可降低成本。
另外,本发明的真空开关单元,具有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或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的接触连接部的另一端侧的某一方在真空开关的中心轴上形成。
这种结构在真空开关的中心轴上形成的一方固定电极棒或可动电极棒上,几乎没有弯曲应力,可进一步提高可靠性。
另外,本发明的真空开关单元,具有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的接触连接部的另一端侧在真空开关的中心轴上形成,具有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的接触连接部的另一端侧朝着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的方向,与真空开关的中心轴大致平行地形成。
这种结构能进一步减小真空开关的中心轴方向的尺寸,实现可靠性高、小型的真空开关单元。
另外,本发明的真空开关单元,其真空开关、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及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由有机绝缘物一体铸型而成。
这种结构可改善绝缘性,使泄漏距离减小,实现真空开关单元本身小型化及开关装置的小型化。
另外,本发明的真空开关单元,3相一体状地用有机绝缘物铸型而成。
这种结构可改善绝缘性,使泄漏距离减小,故能实现3相一体型的真空开关单元的小型化及开关装置的小型化,同时能提高使用真空开关单元的开关装置的组装作业性。
另外,本发明的开关装置具有真空开关单元,该真空开关单元包括:分别与电源侧或负荷侧的某一方连接的第1回路导体及第2回路导体;大致圆筒状的真空开关;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该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的一端与该真空开关的固定电极棒固接,另一端具有用于与第1回路导体接触连接的接触连接部、并与真空开关的中心轴平行地形成;以及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该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的一端与真空开关的可动电极棒固接,另一端具有用于与第2回路导体接触连接的接触连接部、并与真空开关的中心轴平行地形成。该真空开关单元移动至规定的位置时,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的接触连接部与第1回路导体、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的接触连接部与第2回路导体分别接触连接。
这种结构由于使用了提高可靠性及降低成本的真空开关单元,从而能得到提高开关装置可靠性和降低成本的开关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开关装置,其真空开关单元包括:大致圆筒状的真空开关;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该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的一端与真空开关的固定电极棒固接、另一端具有用于与第1回路导体接触连接的接触连接部、并在真空开关的中心轴上形成;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该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的一端与真空开关的可动电极棒固接、另一端具有用于与第2回路导体接触连接的接触连接部,同时该另一端侧朝着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的方向与真空开关的中心轴大致平行地形成。
这种结构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在真空开关的中心轴上形成,故组装作业时,固定电极棒上几乎无弯曲应力,能进一步提高真空开关单元的可靠性,同时能减小真空开关在中心轴方向的尺寸,进一步提高开关装置的可靠性和实现小型化。
另外,本发明的开关装置,第1回路导体水平方向配设,真空开关单元,其真空开关的中心轴与第1回路导体正交且呈上下方向配置,同时第2回路导体的端部朝着底面侧形成。
这种结构真空开关单元上下方向配置,故能提高可靠性和降低成本,同时能得到进深尺寸小的小型化的开关装置。另外,能容易地将与第2回路导体连接的电缆从开关装置的底面侧引入。
另外,本发明的开关装置,第1回路导体在竖直方向配设,真空开关单元,该真空开关的中心轴与第1回路导体正交并朝水平方向配置,同时第2回路导体的端部朝着底面侧形成。
这种结构能提高可靠性和降低成本的同时,真空开关单元在水平方向配置,能得到高度尺寸小的小型化的开关装置。另外,能容易地将与第2回路导体连接的电缆从开关装置的底面侧引入。
另外,本发明的开关装置,第1回路导体在水平方向配设,真空开关单元,该真空开关的中心轴与第1回路导体平行配置,同时第2回路导体的端部朝着底面侧形成。
这种结构第1回路导体也在水平方向配置,能使高度尺寸进一步减小。
另外,本发明的开关装置,第1回路导体水平方向配设,真空开关单元,其真空开关的中心轴与第1回路导体正交且呈上下方向配置,同时第2回路导体的端部与第1回路导体具有规定的空间距离,并朝着上面侧交叉形成。
这种结构能提高可靠性和降低成本的同时,真空开关单元上下方向配置,故能得到进深尺寸小的小型化的开关装置。另外,能容易地将与第2回路导体连接的电缆从开关装置的上面侧引入。
另外,本发明的开关装置,第1回路导体在竖直方向配设,真空开关单元,该真空开关的中心轴与第1回路导体正交并朝水平方向配置,同时第2回路导体的端部与第1回路导体具有规定的空间距离,并朝着背面侧交叉形成。
这种结构能提高可靠性和降低成本的同时,真空开关单元在水平方向配置,能得到高度尺寸小的小型化的开关装置。另外,能容易地将与第2回路导体连接的电缆从开关装置的背面侧引入。
另外,本发明的开关装置,真空开关单元是将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和第1回路导体或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和第2回路导体中的至少一方,在与上述真空开关接近的位置形成U字形。
这种结构能提高可靠性和降低成本的同时,可进一步减小真空开关单元与第1回路导体或第2回路导体之间的距离,使开关装置进一步小型化。
本发明的开关装置,在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或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的周围,配置有传感器或辅助部件。
这种结构能提高可靠性和降低成本的同时,能有效地利用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或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周围的空间部,进行传感器或辅助部件的配置,故能进一步实现开关装置的小型化。
另外,本发明的开关装置具有多个真空开关单元,多个真空开关单元排列安装在一直线上。
这种结构能提高可靠性和降低成本的同时,能进一步减小多个真空开关单元的安装空间,可使开关装置进一步小型化。
另外,本发明的开关装置具有3个真空开关单元,  将3个真空开关单元的真空开关的中心轴排列安装成分别位于三角形的顶点位置。
这种结构能提高可靠性和降低成本的同时,能进一步减小相当于3相的真空开关单元的安装空间,使开关装置能进一步小型化。
另外,本发明的开关装置,真空开关单元的组成零件及配置在真空开关单元附近的各种组成零件中,将相邻配置的零件或相互连接的组成零件,利用有机绝缘物进行一体铸型,形成1个或多个组件。
这种结构能提高可靠性和降低成本的同时,使各种组成零件组件化,从而能容易地进行结构零件的管理,同时开关装置内部的组装作业也变得容易。另外,用有机绝缘物一体铸型,还可提高绝缘性,实现开关装置的小型化。
附图简单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真空开关单元的结构图。
图2是表示与图1所示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真空开关单元不同结构例子的图。
图3是表示与图1所示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真空开关单元又一不同结构例子的图。
图4是表示图3所示真空开关单元结构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图3所示真空开关单元变形例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真空开关单元的结构主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真空开关单元的结构剖视图。
图8是表示与图7所示的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真空开关单元不同结构的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的3相一体型的真空开关单元的结构局部剖视表示的立体图。
图10是与图9所示的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的3相一体型的真空开关单元不同结构的局部剖视表示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要部结构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5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变形例的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6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要部结构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7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要部结构的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8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要部结构的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9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要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0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要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1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要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2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要部结构的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3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要部结构的图。
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4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要部结构的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5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要部结构的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6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要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7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要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8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要部结构的图。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9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要部结构的图。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9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要部结构的图。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0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要部结构的图。
图2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1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要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3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2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要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3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3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要部结构的图。
图32是表示传统的真空开关单元结构的图。
图33是表示传统的开关装置内部结构的图。
图34是表示传统的其他开关装置内部结构的图。
图35表示将传统的真空开关单元配置于开关装置内时的空间绝缘距离及接地绝缘距离的关系图。
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
以下,为了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利用附图对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作说明。
各图之间,同一符号表示相同或相当的构件。
第1实施例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真空开关单元的结构图,图2是表示与图1所示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真空开关单元不同结构例子的图,图3是表示与图1及图2所示的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真空开关单元又一不同结构的图。
另外,图4是表示图3所示真空开关单元结构的侧视图(即,从中心轴上的后方部(图3的右侧)看图3所示的真空开关单元的图),图5是表示图3及图4所示真空开关单元的变形例的结构图。
图1中,1是将固定电极棒1a及可动电极棒1b相对配置在中心轴上的真空开关,21、31是一端侧与真空开关1的固定电极棒1a及可动电极棒1b侧分别连接固接的L字形板材构成的一对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及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
如图所示,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1的另一端侧的连接接触部21a及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1的另一端侧的连接接触部31a被配置成,与圆筒形的真空开关1的中心轴(用符号S表示)平行且互相接近。
即,一端与固定电极棒1a连接的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1的另一端侧的连接接触部21a,与圆筒形的真空开关1的中心轴S平行,朝着可动电极棒1b侧形成L字形,而一端与可动电极棒1b连接的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1的另一端侧的连接接触部31a,与圆筒形的真空开关1的中心轴S平行,朝着可动电极棒1a侧形成L字形。
不过,连接接触部21a与连接接触部31a之间的空间距离最好尽可能大,配置在相对真空开关1的中心轴相互旋转对称的位置。
41是由真空开关1、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1及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1构成的真空开关单元。
图1所示结构的真空开关单元41中,将在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1及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1的另一端侧形成的连接接触部21a、31a,与真空开关1的中心轴S平行地配置,故与其他回路部件进行连接作业时所作用的力与真空开关1的中心轴S平行。
因此,可极大地缓和作用于固定电极棒1a与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1的连接部及可动电极棒1b与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1的连接部的弯曲应力,能极大地提高对于机械强度的可靠性。
而且,没有必要像传统的真空开关单元那样,利用电瓷瓶或铸型框架支承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及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能减少零件个数,降低成本。
图1所示的结构中,将在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1及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1的另一端侧形成的连接接触部21a、31a,配置成与真空开关1的中心轴平行且互相接近,但也可像图2所示的那样,将两连接接触部21a、31a与真空开关1的中心轴S平行且互相分离地配置,构成真空开关单元42,能得到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另外,如图3及图4所示,将与固定电极棒1a连接的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2的另一端侧的连接接触部22a,与图2的场合相同,配置成与中心轴S平行并朝着分离的方向(即,从可动电极棒1b远离的方向),而将与可动电极棒1b连接的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1的另一端侧的连接接触部31a,配置成与中心轴S平行并朝着接近固定电极棒1a的方向,构成真空开关单元43,也能得到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而且,如图5所示,也可将固定侧连接接触部22和可动侧连接接触部31以真空开关1的中心轴为中心配置成倾斜规定的角度,构成真空开关单元44,当然也能得到与上述同样的效果。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中,真空开关单元构成开关装置(封闭型配电盘)的主要部分,在固定电极侧及可动电极侧的各端部具有形成通向其他回路部件的电流通路的一对连接接触端子,由于在所述真空开关单元中,将两个连接接触端子配设成其连接接触部与真空阀的中心轴大致平行,因此,可提供一种能提高对于机械强度的可靠性、同时能降低成本的真空开关单元。
第2实施例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真空开关单元的结构图。
图中,1是固定电极棒1a(未图示)及可动电极棒1b在中心轴S上相对配置的真空开关。
另外,23是其一端侧与真空开关1的固定电极棒1a连接固接的圆筒形的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另一端侧的连接接触部23a配置在真空开关1的中心轴S上。
33是由其一端侧与可动电极棒1b连接固接的板状部33a和与该板状部33a连接固接、并与真空开关1的中心轴S平行配置的圆筒形连接接触部33b构成的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
这些真空开关1、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3及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3构成真空开关单元45。
这种第2实施例中,将与可动电极棒1b侧连接固接的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3的连接接触部33b,当然是与真空开关1的中心轴S进行平行配置,将与固定电极棒1a连接固接的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3的连接接触部23a,配置在真空开关1的中心轴S上,固定电极棒1 a与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3的连接部几乎没有弯曲应力,可进一步提高对于机械强度的可靠性。
第3实施例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真空开关单元的结构图。
另外,图8是表示与图7所示的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真空开关单元不同结构的剖视图。
图7中,51是比如树脂等有机绝缘物构成的铸型构件,一体铸型成覆盖图1(第1实施例)所示结构的真空开关单元41的形状,在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1的另一端侧形成的连接接触部21a及在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1的另一端侧形成的连接接触部31a从表面露出。
这种第3实施例中,由树脂等有机绝缘物构成的铸型构件51,一体铸型成覆盖真空开关单元41的形状,可大幅度地减小图35所示的空间绝缘距离L1的尺寸,进而使封闭型配电盘小型化,另外,通过铸型构件51与真空开关单元41的表面紧密结合,可缩小泄漏距离,还可使真空开关单元41本身小型化。
上述结构是对用铸型构件51、一体铸型成覆盖第1实施例的真空开关单元41形状的场合作了说明,但如图8所示,即使由树脂等有机绝缘物构成的铸型构件52一体铸型成覆盖图6(第2实施例)的真空开关单元45的形状,也能得到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例中,对于第1实施例或第2实施例的真空开关单元,将两个连接接触端子分别用有机绝缘物一体铸型,故可大幅度减小空间绝缘距离,可提供能使安放的开关装置(封闭型配电盘)小型化的真空开关单元。
第4实施例
图9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的3相一体型的真空开关单元结构的局部剖面立体图。
另外,图10是与图9所示的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的3相一体型的真空开关单元不同结构的局部剖视表示的立体图。
图9中,53是比如树脂等有机绝缘物构成的铸型构件,一体铸型使其3相一体化,并使其覆盖并列设置的3个真空开关单元41(即,图1所示的真空开关),而且,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1的连接接触部21a及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1的连接接触部31a从表面露出。
由此,第4实施例中,采用树脂等有机绝缘物构成的铸型构件53,通过一体铸型使其3相一体化,并使其覆盖3个真空开关单元41,故与上述第3实施例的场合相同,不仅真空开关单元41及安放它的开关装置(比如封闭型配电盘)小型化,而且可提高组装作业性。
上述结构是对通过3个并列配置的铸型构件53一体铸型、使其覆盖图1的第1实施例的真空开关单元41从而3相一体化的场合作了说明,但如图10所示,通过3个并列配置的树脂等有机绝缘物构成的铸型构件53一体铸型,使其覆盖第2实施例的真空开关单元45,从而3相一体化,也可得到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另外,上述各实施例的真空开关单元的固定侧或可动侧的连接接触端子的各连接接触部,是针对在真空开关1的中心轴上或与中心轴平行地配置的场合作了说明,即使与中心轴以微小的角度进行配置,只要在发生的弯曲应力不影响机械强度的范围内,当然也是可行的。
另外,对上述各实施例的真空开关单元所安放的开关装置(比如封闭型配电盘)内的环境没作叙述,可以是大气环境,只要有机绝缘物不损坏其性能,则也可在气体环境中使用。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中,由树脂等有机绝缘物一体铸型,使3相的真空开关单元一体化,可提供能提高组装作业性的3相一体型的真空开关单元。
第5实施例
图11是表示第5实施例的开关装置(比如封闭型配电盘)的主要部分(即,真空开关单元的安装部分)的概要图。
图11中,1是圆筒形的真空开关。在该真空开关1的中心轴S上的一端,设有与内部的固定接点(即,固定电极)固接的固定电极棒1a,另一端设有与可动接点(即,可动电极)固接的可动电极棒1b。
24是其一端与固定电极棒1a固接的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4是其一端通过可挠性铜股线的分流器34a与可动电极棒1b固接的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
该圆筒形的真空开关1,其固定电极棒1a和可动电极棒1b朝上下方向(即,相对于开关装置的设置面的竖直方向),并且安装成通过未图示的分离机构可移动至上下方向的规定位置。
而且,由开闭机构(未图示)将可动电极棒1b朝上下方向驱动,从而使圆筒形真空开关1的内部接点(电极)开闭。
另外,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4通过分流器34a与可动电极棒1b固接,故可动电极棒1b在接点(电极)开闭时,可与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4无关地进行上下方向的动作。
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4由铜板类的导电材料形成,其另一端朝穿过固定电极棒1a和可动电极棒1b的真空开关1的中心轴S的方向延伸,配设成与第1回路导体61(比如电源侧导体)滑动接触。
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4也是由铜板类的导电材料形成,其另一端侧在与圆筒形真空开关1接近的位置,与中心轴S大致平行地朝上方弯曲。
然后,其前端配设成与第2回路导体71(比如负荷侧导体)滑动接触。
在此场合,有时在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4的前端,可设置具有弹性的接触构件34b。
这里,真空开关单元46由真空开关1、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4及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4构成。
而且,图11(a)表示真空开关单元46从第1回路导体(比如电源侧导体)61及第2回路导体71(比如负荷侧导体)离开的状态,图11(b)表示利用未图示的分离机构使真空开关单元46移动至规定的位置,真空开关单元46的各连接接触端子24及34与第1回路导体61及第2回路导体71分别滑动接触的状态。
另外,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4和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4,一方与电源回路、另一方与负荷回路连接。
即,有时电源侧与负荷侧相反。
另外,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4如图11所示,在接近圆筒形的真空开关1的位置,与中心轴S大致平行地、带有圆部R地向上方弯曲,当然也可不带圆部R,单弯成L字形。
通过带有该圆部R,可缓和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4在可动电极棒1b上的安装部的应力。
另外,图12是表示在图11所示的开关装置的真空开关单元部分的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4的弯折部附近、设有变流器13的场合。
变流器13有效地利用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4的弯折部的空间部进行配置,有利于开关装置的小型化。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结构是,使其中心轴呈上下方向配置的真空开关的固定电极棒上固接的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与第1回路导体的滑动接触,可动电极棒上固接的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与第2回路导体的滑动接触,这些滑动接触是在真空开关的中心轴的延长方向上进行滑动的,故可大幅度地缓和作用于真空开关的固定电极棒及可动电极棒的弯曲应力。
因此,可获得能提高使用的真空开关单元的对于机械强度的可靠性、提高真空开关单元上下升降时的结构上的可靠性的开关装置。
第6实施例
图13是表示第6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要部(真空开关单元的安装部分)结构的概要图。
图中,1是圆筒形的真空开关,1a是固定电极棒,1b是可动电极棒,24是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4是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4a是分流器,34b是接触构件。
与上述第5实施例的开关装置不同之处在于,省略了图11所示的电源侧导体61的设置,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4构成直接与主母线导体80滑动接触。
图13中,80是截面呈大致U字形的主母线导体,真空开关单元46由未图示的分离机构移动至规定的位置时,真空开关单元46的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4在主母线导体80的大致U字形的槽部内滑动接触。
即,对于穿过固定电极棒1a和可动电极棒1b的中心轴S的方向延伸的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4,主母线导体80在不借助其他机构(比如图12的电源侧导体61)状态下与真空开关单元46接近配设,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4相对水平方向(即,与开关装置的设置面平行的方向)配设的主母线导体80,在上下方向滑动接触。
这种结构在上述第5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效果基础上,还可得到形成极短距离的电流通道的开关装置。
第7实施例
图14是表示第7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要部(真空开关单元的安装部分)结构的概要图。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的开关装置,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4在与圆筒形的真空开关1接近的位置,与中心轴S大致平行并呈L字形地朝上方弯曲,其前端配设成与第2回路导体(比如负荷侧导体)71的结合部71a滑动接触。
第2回路导体71从滑动接触部分(即,结合部71a),与圆筒形的真空开关1的中心轴S大致平行地朝下侧弯曲。
即,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4和第2回路导体71在接近真空开关1的位置形成U字形(倒U字形)。
由此,能得到具有从圆筒形真空开关1、以极短的距离与电源侧或负荷侧的其他导体(比如负荷侧电缆110等)进行连接接触的结构的开关装置。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中,将真空开关单元配置成真空开关的中心轴呈上下方向,将固接在真空开关的固定电极棒上的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与水平方向配设的电源侧回路导体(比如主母线导体)接触连接,同时,一端在真空开关的附近呈L字形弯曲,使固接于真空开关的可动电极棒上的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与真空开关的中心轴平行,将其端部与呈U字形的负荷侧回路导体的结合部接触连接,将该负荷侧回路导体朝与真空开关的中心轴平行的方向(即,上下方向)配置,可大幅度地缓和作用于真空开关的固定电极棒及可动电极棒的弯曲应力,同时能得到可减小开关装置的进深尺寸、结构上的可靠性高并能小型化的开关装置。
而且,该结构因负荷侧回路导体朝下侧配设,故容易将负荷侧电缆从开关装置的下面引入。
上述图14所示的例子中,是将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4和第2回路导体(比如负荷侧导体)71在接近真空开关1的位置形成U字形(倒U字形),也可是将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4和第1回路导体(比如电源侧导体)61在接近真空开关1的位置形成U字形(倒U字形)的结构,能得到同样的效果。
第8实施例
图15是表示第8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要部(真空开关单元的安装部分)结构的概要图。
与上述第6实施例(图13)或第7实施例(图14)的不同之处在于,在第2回路导体(负荷侧导体)71的周围配置有传感器11或辅助部件12。
如图所示,在具有固接于圆筒形的真空开关1上的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3和与其接触连接的第2回路导体71的本实施例的开关装置中,在第2回路导体71的周围,配置有电流传感器或电压传感器等传感器11、或零相变流器等辅助部件12。
当然,这些测量仪器用变压器·测量仪器用变流器等辅助部件(未图示)也可是同样的结构。
另外,图15所示的开关装置,作为真空开关单元使用了第2实施例(图6)所示的结构(即,真空开关单元45),当然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使用第6实施例(图13)或第7实施例(图14)所示结构的真空开关单元46。
本实施例中,除上述第7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效果以外,因在第2回路导体(负荷侧导体)的周围设有传感器或辅助部件,故可使开关装置进一步小型化。
第9实施例
图16是表示第9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要部(真空开关单元的安装部分)结构的概要图。
本实施例的开关装置如图16所示,是将多个真空开关单元配置在一直线上。
图16中,作为真空开关单元,表示了使用第6实施例(图13)或第7实施例(图14)所示结构的真空开关单元46的场合。
如图所示,与3相对应的3个真空开关单元46分别配设成,由未图示的分离机构安装至规定的位置时,设在上侧的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4与主母线导体80滑动接触,设在下侧的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4与第2回路导体71滑动接触。
然后,3个真空开关单元46如图16所示,在水平方向的一直线上靠近排列并安装。
这种结构除了上述第8实施例的效果以外,还可减小安装3个(即,3个相)真空开关单元的空间,同时容易配置各种传感器或辅助部件等。
而且,该结构,第2回路导体(负荷侧回路导体)朝下侧配设,故容易将负荷侧电缆从开关装置的下面引入。
当然,使用的真空开关单元并不局限于第6实施例(图13)或第7实施例(图14)所示结构的真空开关单元46,当然也可使用比如第2实施例(图6)所示的真空开关单元45。
第10实施例
图16是表示第10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要部(真空开关单元的安装部分)结构的概要图。
本实施例的开关装置如图17所示,从上看,多个(3个)真空开关单元的各真空开关的中心轴排列安装在三角形的顶点位置。
图17中,表示的是作为真空开关单元,使用了第6实施例(图13)或第7实施例(图14)所示的真空开关单元46的场合。
如图所示,设置在各真空开关单元46上侧的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4与主母线导体80滑动接触,设在下侧的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4与第2回路导体71滑动接触。
这些真空开关单元46的结构与图14所示的结构相同。
如图17所示,设有与3相对应的3个真空开关单元46,各真空开关的中心轴排列安装在三角形的顶点位置。
这种结构除了上述第7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效果以外,还可进一步减小3相的真空开关单元的安装空间,同时容易配置各种传感器或辅助部件等。
而且,与第9实施例的场合相同,第2回路导体(负荷侧回路导体)朝下侧配设,故容易将负荷侧电缆从开关装置的下面引入。
当然,使用的真空开关单元并不局限于第6实施例(图13)或第7实施例(图14)所示结构的真空开关单元46,也可使用比如第2实施例(图6)所示的真空开关单元45。
第11实施例
图18是表示第11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要部(真空开关单元的安装部分)结构的概要图
本实施例的开关装置如图18所示,是将配置在上下方向排列的圆筒形的真空开关附近的各种构成零件进行组合使其组件化而成的。
即,图1 8中,19a是将真空开关1与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3或24)及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3或34)的部分用有机绝缘物(未图示)一体铸型化而成的。
19b是将主母线导体80与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3或24)的滑动接触部分用有机绝缘物一体铸型化而成的。
19c是将图14所示的第2回路导体71的U字形部分(倒U字形)一体铸型化而成的。
19d、19e是将第2回路导体71与传感器11或辅助部件12一体铸型化而成的。
19f是将第2回路导体71的剩余部分与其他导体110的一部分一体铸型化而成的。
由此,在本实施例中,除上述第7实施例的真空开关单元的效果以外,通过将各种构成零件进行组合使其组件化,能更方便地管理构成零件,具有容易进行开关装置内部组装作业的效果。
而且,与相邻的真空开关单元的绝缘性也得到提高。
但是,以上说明都是针对具有切断电流能力的真空开关1、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3或24)、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3或34)、主母线导体80、第2回路导体71等的结构,当然也同样可以利用具有其他断路或接地功能的真空开关单元。
另外,有关有机绝缘物的一体铸型化,主要是针对配置在大气中的结构,只要有机绝缘物在气体中无损坏其绝缘性能的危险,本发明也可应用于气体中。
第12实施例
图19是表示第12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要部(真空开关单元的安装部分)结构的概要图
图中,1是圆筒形的真空开关。该真空开关1的中心轴S的一端设有与内部的固定接点(即固定电极)连接的固定电极棒1a,另一端设有与可动接点(即可动电极)连接的可动电极棒1b。
24是其一端与固定电极棒1a固接的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4是其一端通过可挠性铜股线的分流器34a与可动电极棒1b固接的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
另外,61是第1回路导体(比如电源侧导体),71是第2回路导体(比如负荷侧导体)。
本实施例中,圆筒形真空开关1,安装成固定电极棒1a和可动电极棒1b朝向水平方向,比如,从正面看开关装置,朝向前后方向,并且,可由未图示的分离机构移动至水平方向的规定位置。
可动电极棒1b由分离机构(未图示)朝水平方向(即,与开关装置的设置面平行的面内,且从正面看是开关装置的前后方向)驱动,从而圆筒形真空开关1的内部接点(电极)开闭。
并且,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4通过分流器34a与可动电极棒1b固接,故可动电极棒1b在接点(电极)开闭时,与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4无关地在水平方向动作。
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4由铜板类的导电材料形成,其另一端朝穿过固定电极棒1a和可动电极棒1b的真空开关1的中心轴S的方向延伸,配设成与第1回路导体61(比如电源侧导体)滑动接触。
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4也是由铜板类的导电材料形成,其另一端侧在与圆筒形真空开关1接近的位置,与中心轴S大致平行地朝横向弯曲。
然后,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4的前端(即,与固接于可动电极棒1b的端部相反侧的端部),配设成与第2回路导体71(比如负荷侧导体)滑动接触。
在此场合,在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4的前端,有时设有具有弹性的接触构件34b。
这里,真空开关单元46由真空开关1、固定构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4及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4构成。
图19(a)表示真空开关单元46从第1回路导体(比如电源侧导体)61及第2回路导体71(比如负荷侧导体)离开的状态,图19(b)表示利用未图示的分离机构使真空开关单元46移动至规定的位置,与第1回路导体61及第2回路导体71滑动接触的状态。
另外,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4和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4,一方与电源回路连接,另一方与负荷回路连接。即,电源侧与负荷侧有时相反。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中,将真空开关单元配置成真空开关的中心轴呈水平方向,与将固接于真空开关的固定电极棒上的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上下方向排列的电源侧回路导体(比如主母线导体)接触连接,同时,一端在真空开关附近弯折成L字形,并使固接于真空开关的可动电极棒上的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与真空开关的中心轴平行,将该端部与呈U字形的负荷侧回路导体的结合部接触连接,将该负荷侧回路导体配置成与真空开关的中心轴平行(即,水平方向),故可大幅度地缓和作用于真空开关的固定电极棒及可动电极棒的弯曲应力,同时可得到减小开关装置高度方向(即,上下方向)的尺寸、结构上可靠性高且小型化的开关装置。
第13实施例
图20是表示第13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要部(真空开关单元的安装部分)结构的概要图
图中,1是圆筒形的真空开关,1a是固定电极棒,1b是可动电极棒,24是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4是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4a是分流器,34b是接触构件。
与上述第12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不同之处在于,省略了图19所示的第1回路导体(电源侧导体)61的设置,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4构成直接与主母线导体80滑动接触。
图20中,80是截面呈大致U字形的上下方向配设的主母线导体,真空开关单元46由未图示的分离机构移动至规定的位置时,真空开关单元46的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4在主母线导体80的大致U字形的槽部内滑动接触。
即,对于穿过固定电极棒1a和可动电极棒1b的中心轴S的方向延伸的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4,主母线导体80在不借助其他机构(比如图19的电源侧导体61)的状态下与真空开关单元46接近配设,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4相对上下方向配设的主母线导体80,在水平方向滑动接触。
这种结构在上述第12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效果基础上,还可得到形成极短距离的电流通道的开关装置。
第14实施例
图21是表示第14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要部(真空开关单元的安装部分)结构的概要图。
如图21所示,本实施例的开关装置中,一端与可动电极棒1b固接的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2在与圆筒形真空开关1接近的位置,与圆筒形的真空开关1的中心轴S平行,并弯折成朝水平方向的L字形。
然后,另一端配设成与第2回路导体71的结合部71a滑动接触。
而且,第2回路导体71与真空开关1的中心轴S大致平行,并从滑动接触的部分(即,结合部71a)向与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2的弯曲相反方向(即,可动电极棒1b的方向)弯折。
即,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2和第2回路导体71在与真空开关1接近的位置形成U字形。
另外,一端固接于固定电极棒1a的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2的另一端,配设成与在第1回路导体61的端部形成的结合部61a滑动接触。
第1回路导体61与真空开关1的中心轴S大致平行,并从滑动接触的部分(即,结合部61a)向与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2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即,可动电极棒1b的方向)进行弯折。
即,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2和第1回路导体61在与真空开关1接近的位置形成U字形。
而且,在第1回路导体61的另一端形成结合部61b,以使其与别的水平方向配设的回路导体(比如主母线导体80)滑动接触。
这种结构在上述第12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效果基础上,还可得到从真空开关1以极短的距离与电源侧或负荷侧的其他导体(比如主母线导体80等)连接接触构成的开关装置。
另外,与第2回路导体71的结合部71a相反侧的端部,朝下侧弯曲,故容易从开关装置的下面将负荷侧电缆引入。
上述图21所示的例子中,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2与第1回路导体61及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2与第2回路导体71,都在与真空开关1接近的位置形成U字形,也可是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2与第1回路导体61及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2与第2回路导体71中的某一方在与真空开关1接近的位置形成U字形的结构,能得到同样的效果。
另外,第2回路导体71表示了在与真空开关1接近的位置形成U字形的例子,也可不是U字形,形成直线状进行配设。
在此场合(即,第2回路导体71为直线状的场合),容易从开关装置的背面将负荷侧电缆向第2回路导体引入。
第15实施例
图22是表示第15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要部(真空开关单元的安装部分)结构的概要图。
本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14实施例的开关装置中,进一步在第1回路导体61或第2回路导体71的周围配置有传感器11或辅助部件12。
即,如图所示,在本实施例的开关装置中,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2与第1回路导体61在接近真空开关1的位置形成U字形,而且,在该第1回路导体61上配置电流传感器或电压传感器等传感器11。
另外,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2与第2回路导体71在接近真空开关1的位置形成U字形,而且,在该第2回路导体71上,配置有比如零相变流器等辅助部件12。
这种结构在上述第12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效果基础上,即使是从真空开关1以极短的距离与电源侧或负荷侧的其他导体连接接触的结构的开关装置,也能比较简单地配置传感器11或辅助部件12。
第16实施例
图23是表示第16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要部(真空开关单元的安装部分)结构的概要图。
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开关装置是将上述第15实施例(图22)所示的真空开关单元,多个(比如,与3相对应为3个)地配置在水平方向的一直线上。
即,如图23所示,各真空开关单元中,在与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2结合(接触连接)的第1回路导体61上配置传感器11,在与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2结合的第2回路导体71上配置辅助部件(比如零相变流器)12,将上述3个(3个相)排列安装在水平方向的一直线上。
这种结构在上述第12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效果基础上,能减小真空开关单元的安装空间,同时能简单地配置各种传感器类或辅助部件等。
另外,与第2回路导体71的结合部71a相反侧的端部朝下侧弯曲,故能容易地将负荷侧电缆从开关装置的下面引入。
第17实施例
图24是表示第17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要部(真空开关单元的安装部分)结构的概要图。
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开关装置,是将上述第15实施例(图22)所示的真空开关单元的各真空开关1的中心轴S在水平方向排列安装、并使其位于三角形的顶点而成的。
即,如图24所示,各真空开关单元中,在与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2结合的第1回路导体61上配置传感器11,在与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2结合的第2回路导体71上配置零相变流器等辅助部件12,将上述3个(3个相)排列安装在三角形的顶点位置。
这种结构在上述第12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效果基础上,能进一步减小3个(3个相)真空开关单元的安装空间,同时能容易地配置各种传感器类或辅助部件等。
另外,与第2回路导体71的结合部71a相反侧的端部朝下侧弯曲,故能容易地将负荷侧电缆从开关装置的下面引入。
第18实施例
图25是表示第18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要部(真空开关单元的安装部分)结构的概要图。
本实施例的开关装置,是将图25所示的配置在水平方向排列的圆筒形的真空开关附近的各种构成零件进行组合使其组件化而成的。
即,图25中,19a是将圆筒形开关1与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2及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2的部分用有机绝缘物(未图示)一体铸型化而成的。
19b是将主母线导体80与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2的滑动接触部分用有机绝缘物一体铸型化而成的。
19c是将图21所示的第2回路导体71的倒U字形部分一体铸型化而成的。
19d及19e是将第2回路导体71与传感器11或零相变流器12一体铸型化而成的。
19f是将第2回路导体71的剩余部分与其他导体110的一部分一体铸型化而成的。
由此,本实施例的开关装置,除上述第12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效果以外,通过将各种构成零件进行组合使其组件化,容易进行构成零件的管理,也容易进行开关装置内部的组装作业。而且,与相邻的真空开关单元的绝缘性也得到提高。
但是,以上说明都是针对具有切断电流能力的真空开关1、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2、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2、主母线导体80、第2回路导体71等的结构,当然也同样可以利用具有其他断路或接地功能的圆筒形开关。
另外,有关有机绝缘物的一体铸型化,主要是针对配置在大气中的结构,只要有机绝缘物在气体中无损坏其绝缘性能的危险,本发明也可应用于气体中。
第19实施例
图26及图27是表示第19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要部(真空开关单元的安装部分)结构的概要图。
这些图中,1是圆筒形的真空开关。
在该真空开关1的一端的中心部(图中为上端的中央部),设有与内部的固定接点(固定电极)连接的固定电极棒1a(未图示),另一端设有与可动接点(可动电极)连接的可动电极棒1b。
23是其一端与固定电极棒1a(未图示)固接的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3是其一端通过可挠性铜股线的分流器(未图示)与可动电极棒1b固接的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
这里,真空开关单元由真空开关1、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3及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3构成。
该真空开关1,其固定电极棒1a(未图示)和可动电极棒1b朝上下方向,并且安装成通过分离机构(未图示)可移动至上下方向的规定位置。
而且,由开闭机构(未图示)将可动电极棒1b朝上下方向驱动,从而使真空开关1的内部接点(电极)开闭。
另外,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3通过分流器与可动电极棒1b固接,故可动电极棒1b在接点(电极)开闭时,可与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3无关地进行上下方向的动作。
1c是绝缘构件,夹在圆筒形的真空开关1与分离机构(未图示)之间。
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3由铜板或銅棒类的导电材料形成,其另一端朝穿过固定电极棒1a(未图示)和可动电极棒1b的真空开关1的中心轴S的方向延伸,配设成与主母线导体80滑动接触。
另外,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3是由铜板类的导电材料形成,在其另一端的与圆筒形真空开关1接近的位置,设有与中心轴S大致平行地朝上方延伸的回路导体72a(相当于图6的连接接触部33b)。
而且,该回路导体72b通过滑动接触与该回路导体72a连接,回路导体72b配置成朝上方延伸,与主母线导体80的侧面接近的状态下进行交叉。
具有多个主母线导体80时,配设成在主母线导体80之间穿过。
在与主母线导体80的侧面接近状态下进行交叉的回路导体72b上,还连接有回路导体72c。
图26表示真空开关单元安装成远离主母线导体80及回路导体72b的状态。
另外,图27(a)表示由未图示的分离机构使真空开关单元移动至规定位置,并安装在主母线导体80及回路导体72b上的状态。
即,图27(a)表示真空开关1的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3的端部与主母线导体80滑动接触、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3的端部通过回路导体72a与回路导体72b滑动接触的状态。
图27(b)是图27(a)的侧视图。
另外,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3和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3,一方与电源回路、另一方与负荷回路连接。
即,有时电源侧与负荷侧相反。
使用的真空开关单元,并不局限于第2实施例(图6)所示结构的真空开关单元45(即,真空开关单元45),当然也可使用第6实施例(图13)或第7实施例(图14)所示结构的真空开关单元(即,真空开关单元46)。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中,将真空开关单元配置成真空开关的中心轴呈上下方向,将固接在真空开关的固定电极棒上的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与水平方向配设的电源侧回路导体(比如主母线导体)接触连接,同时,一端在真空开关的附近呈L字形弯曲,使固接于真空开关的可动电极棒上的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与真空开关的中心轴平行,将其端部与电源侧回路导体交叉,并与在上下方向朝上侧配设的负荷侧回路导体的结合部接触连接,可大幅度地缓和作用于真空开关的固定电极棒及可动电极棒的弯曲应力的同时,能得到可减小开关装置的进深尺寸、结构上的可靠性高且小型化的开关装置。
而且,在该结构中,因负荷侧回路导体朝上侧配设,故容易将负荷侧电缆从开关装置的上面引入。
第20实施例
图28是表示第20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要部(真空开关单元的安装部分)结构的概要图。
与上述第19实施例的开关装置(图26)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回路导体72b的周围配置有传感器11或零相变流器等辅助部件12。
即,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开关装置具有固接于圆筒形真空开关1的可动电极棒1b上的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3、与其结合的回路导体72a(相当于图6的连接接触部33b)及回路导体72b,在回路导体72b的周围设有传感器11或零相变流器等辅助部件12。
这些传感器11或辅助部件12也可配置在主母线导体80或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3的周围。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的真空开关单元也不局限于第2实施例(图6)所示结构的真空开关单元45(即,真空开关单元45),当然也可使用第6实施例(图13)或第7实施例(图14)所示结构的真空开关单元(即,真空开关单元46)。
本实施例,在上述第19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效果基础上,在空间上能高效地对各种传感器或辅助部件进行配置,进一步缩小开关装置。
第21实施例
图29是表示第21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要部(真空开关单元的安装部分)结构的概要图。
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开关装置,是将多个(比如与3个相对应的3个)真空开关单元配置在上下方向的一直线上而成。
即,真空开关1配置成,构成各真空开关单元的真空开关1的未图示的固定电极棒1a位于上侧,可动电极棒1b位于下侧。
而且,设在未图示的固定电极棒1a侧的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3形成朝上侧延伸,其端部与主母线导体80滑动接触,在设在下侧的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3的端部形成的回路导体72a(相当于图6中的连接接触部33b)与回路导体72b滑动接触。
这些结构与图28所示的结构相同。而且,3个真空开关单元如图29所示,排列安装在上下方向的一直线上。
这种结构在上述第19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可减小真空开关单元的安装空间,同时能容易地配置各种传感器类或辅助部件等。
第22实施例
图30是表示第22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要部(真空开关单元的安装部分)结构的概要图。
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开关装置,是将配置在圆筒形的真空开关附近的各种构成零件进行组合使其组件化而成的。
即,图30中,19a是将3个相的圆筒形真空开关1与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2及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2的部分用有机绝缘物20a一体铸型化而成的。
另外,19b是将3个相的主母线导体80与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2的滑动接触部分用有机绝缘物20b一体铸型化而成的。
另外,19c是将图28所示的回路导体72b与传感器11及零相变流器等辅助部件12的部分一体铸型化而成的。
由此,本实施例的开关装置,除上述第19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效果以外,通过将配置的各种构件用有机绝缘物一体铸型化,形成1个或多个组件,可大幅度地减少所需的空间绝缘距离尺寸。
其结果,可缩小封闭型配电盘的尺寸,减少原材料等从而降低成本。
另外,容易进行构成零件的管理,也容易进行开关装置内部的组装作业。
但是,以上说明都是针对具有切断电流能力的圆筒形真空开关1、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2、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2、主母线导体80、回路导体7a、7b等的结构,当然也同样可以利用具有其他断路或接地功能的圆筒形开关。
另外,有关有机绝缘物的一体铸型化,主要是针对配置在大气中的结构,只要有机绝缘物在气体中无损坏其绝缘性能的危险,本发明也可应用于气体中。
第23实施例
图31是表示第23实施例的开关装置的要部(真空开关单元的安装部分)结构的概要图。
上述第19~第22实施例的开关装置是将真空开关单元配置成,真空开关单元的中心轴处于与在开关装置内水平方向配设的主母线导体80呈正交的方向(即上下方向)。
而本实施例的开关装置,其特点在于,将真空开关单元配置成,使真空开关单元的中心轴处于与在开关装置内竖直方向(即,上下方向)配设的主母线导体80呈正交的方向(即上下方向)。
图31中,1是水平方向配置的圆筒形的真空开关。
在该真空开关1的一端的中心部,设有与内部的固定接点(固定电极)连接的固定电极棒1a(未图示),另一端设有与可动接点(可动电极)连接的可动电极棒1b。
23是其一端与固定电极棒1a(未图示)固接的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3是其一端通过可挠性铜股线的分流器(未图示)与可动电极棒1b固接的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
这里,真空开关单元由真空开关1、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3及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3构成。
该真空开关单元是将固定电极棒1a(未图示)和可动电极棒1b朝向水平方向,并且安装成通过分离机构(未图示)可移动至水平方向的规定位置。
而且,由开闭机构(未图示)将可动电极棒1b朝水平方向驱动,从而使真空开关1的内部接点(电极)开闭。
另外,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3通过分流器与可动电极棒1b固接,故可动电极棒1b在接点(电极)开闭时,可与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3无关地进行水平方向的动作。
1c是绝缘构件,夹在圆筒形的真空开关1与分离机构(未图示)之间。
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3由铜板或銅棒类的导电材料形成,其另一端朝穿过固定电极棒1a(未图示)和可动电极棒1b的真空开关1的中心轴S的方向延伸,配设成与竖直方向(即,上下方向)设置的主母线导体80滑动接触。
另外,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3是由铜板类的导电材料形成,在其另一端,与圆筒形真空开关1接近的位置,设有与中心轴S大致平行的、朝开关装置的后面侧方向的回路导体72a。
而且,回路导体72b通过滑动接触与该回路导体72a连接,回路导体72b配置成朝开关装置的后面侧延伸,与主母线导体80的侧面接近的状态下进行交叉。
具有多个主母线导体80时,配设成在主母线导体80之间穿过。
与主母线导体80的侧面接近状态下进行交叉的回路导体72b上,还连接有回路导体72c。
图31(a)表示真空开关单元由未图示的分离机构移动至规定的位置、安装在主母线导体80及回路导体72b上的状态。
即,图31(a)表示真空开关1的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23的端部与主母线导体80滑动接触、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33的端部通过回路导体72a与回路导体72b滑动接触的状态。
另外,图31(b)是图31(a)的侧视图。
本实施例中,将真空开关单元配置成真空开关的中心轴呈水平方向,将固接在真空开关的固定电极棒上的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与上下方向配设的电源侧回路导体(比如主母线导体)接触连接,同时,一端在真空开关的附近呈L字形,使固接于真空开关的可动电极棒上的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与真空开关的中心轴平行,将其端部与电源侧回路导体交叉并与水平方向朝开关装置的后面侧配设的负荷侧回路导体的结合部接触连接,可大幅度地缓和作用于真空开关的固定电极棒及可动电极棒的弯曲应力,同时能得到可减小开关装置高度方向的尺寸、结构上的可靠性高并能小型化的开关装置。
而且,在该结构中,负荷侧回路导体朝开关装置的后面侧配设,故容易将负荷侧电缆从开关装置的背面水平方向引入。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真空开关单元可大幅度地缓和组装作业时作用于固定电极棒及可动电极棒上的弯曲应力,实现机械强度上可靠性高的真空开关单元。
另外,不再需要通过电瓷瓶或铸型框架等对真空开关单元的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及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进行支承的支承构件,可实现减少零件个数、改善组装作业性且可靠性高的开关装置。

Claims (17)

1.一种真空开关单元,包括:大致圆筒状的真空开关;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该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的一端与所述真空开关的固定电极棒固接、另一端侧具有用于接触连接配设于开关装置内的第1回路导体的接触连接部;以及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该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的一端与所述真空开关的可动电极棒固接、另一端侧具有用于接触连接配设于开关装置内的第2回路导体的接触连接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及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其另一端侧的中心轴与所述真空开关的中心轴大致平行地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开关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所述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或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的接触连接部的另一端侧的某一方,在所述真空开关的中心轴上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空开关单元,其特征在于,具有所述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的接触连接部的另一端侧,在所述真空开关的中心轴上形成,具有所述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的接触连接部的另一端侧,朝着所述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的方向,与所述真空开关的中心轴大致平行地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真空开关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开关、所述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及所述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由有机绝缘物一体铸型。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真空开关单元,其特征在于,将3个相总体地用有机绝缘物一体铸型。
6.一种开关装置,具有:分别与电源侧或负荷侧的某一方连接的第1回路导体及第2回路导体;以及真空开关单元,该真空开关单元包括:大致圆筒状的真空开关;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该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的一端与所述真空开关的固定电极棒固接、另一端具有用于与所述第1回路导体接触连接的接触连接部并与所述真空开关的中心轴平行地形成;以及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该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的一端与所述真空开关的可动电极棒固接、另一端侧具有用于与所述第2回路导体接触连接的接触连接部并与所述真空开关的中心轴平行地形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真空开关单元移动至规定的位置时,构成所述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的接触连接部与所述第1回路导体、所述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的接触连接部与所述第2回路导体分别接触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开关单元包括:大致圆筒状的真空开关;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该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的一端与所述真空开关的固定电极棒固接、另一端侧具有用于与第1回路导体接触连接的接触连接部并在所述真空开关的中心轴上形成;以及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该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的一端与所述真空开关的可动电极棒固接、另一端侧具有用于与所述第2回路导体接触连接的接触连接部并与所述真空开关的中心轴平行地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回路导体水平方向配设,所述真空开关单元为其真空开关的中心轴与第1回路导体正交且呈上下方向配置,同时第2回路导体其端部朝着底面侧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回路导体在竖直方向配设,所述真空开关单元为该真空开关的中心轴与所述第1回路导体正交并朝水平方向配置,同时所述第2回路导体的端部朝着底面侧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回路导体在水平方向配设,所述真空开关单元为该真空开关的中心轴与所述第1回路导体平行配置,同时所述第2回路导体的端部朝着底面侧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回路导体水平方向配设,所述真空开关单元为其真空开关的中心轴与所述第1回路导体正交且上下方向配置,同时所述第2回路导体的端部与所述第1回路导体具有规定的空间距离并朝着上面侧交叉形成。
12.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回路导体在竖直方向配设,所述真空开关单元为该真空开关的中心轴与所述第1回路导体正交并朝水平方向配置,同时所述第2回路导体的端部与所述第1回路导体具有规定的空间距离并朝着背面侧交叉形成。
13.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开关单元为将所述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和所述第1回路导体或所述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和所述第2回路导体中的至少一方在与上述真空开关接近的位置形成U字形。
14.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固定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或所述可动电极侧连接接触端子的周围配置有传感器或辅助部件。
15.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多个所述真空开关单元,所述多个真空开关单元排列安装在一直线上。
16.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3个所述真空开关单元,排列安装成使所述3个真空开关单元的真空开关的中心轴分别位于三角形的顶点。
17.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开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开关单元的组成零件及配置在所述真空开关单元附近的各种组成零件中,将相邻配置的零件或相互连接的组成零件利用有机绝缘物进行一体铸型,形成1个或多个组件。
CNB028029348A 2001-07-19 2002-05-24 真空开关单元及开关装置 Expired - Lifetime CN131038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20303/01 2001-07-19
JP220302/01 2001-07-19
JP2001220304 2001-07-19
JP220304/01 2001-07-19
JP2001220303 2001-07-19
JP220302/2001 2001-07-19
JP2001220302 2001-07-19
JP220303/2001 2001-07-19
JP220304/2001 2001-07-19
JP225230/2001 2001-07-26
JP2001225230 2001-07-26
JP225230/01 2001-07-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73381A true CN1473381A (zh) 2004-02-04
CN1310387C CN1310387C (zh) 2007-04-11

Family

ID=274824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8029348A Expired - Lifetime CN1310387C (zh) 2001-07-19 2002-05-24 真空开关单元及开关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EP (1) EP1367681B2 (zh)
JP (1) JP4229833B2 (zh)
KR (1) KR100493612B1 (zh)
CN (1) CN1310387C (zh)
DE (1) DE60219769T3 (zh)
TW (1) TW548672B (zh)
WO (1) WO200300944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5039555A1 (de) * 2005-08-22 2007-03-01 Abb Technology Lt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von Schalterpolteilen für Nieder - Mittel - und Hochspannungsschaltanlagen, sowie Schalterpolteil selbst
WO2012083997A1 (en) * 2010-12-23 2012-06-28 Abb Technology Ag High voltage vacuum interrupter
WO2014102684A1 (en) * 2012-12-24 2014-07-03 Abb Technology Ltd A switchgear
WO2014102710A1 (en) * 2012-12-28 2014-07-03 Abb Technology Ltd A withdrawable circuit breaker with integrated current and voltage transformers
DE102019209875A1 (de) * 2019-07-04 2021-01-07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Schalteinrichtung
JP7487008B2 (ja) 2020-05-22 2024-05-20 株式会社東芝 真空バルブの配置構造
US20220328271A1 (en) * 2021-04-07 2022-10-13 Eaton Intelligent Power Limited Current interrupting module with a resettable current interruption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531709Y1 (zh) * 1967-05-17 1970-12-04
US3527911A (en) * 1968-07-22 1970-09-08 Gen Electric Mounting arrangement for a vacuum circuit interrupter
DE3447314A1 (de) * 1984-12-24 1986-06-26 Calor-Emag Elektrizitäts-Aktiengesellschaft, 4030 Ratingen Einrichtung fuer eine vakuum-schaltroehre
JPH06231660A (ja) * 1993-02-02 1994-08-19 Toshiba Corp スイッチギヤ
JPH07193921A (ja) * 1993-12-27 1995-07-28 Takaoka Electric Mfg Co Ltd 金属閉鎖形スイッチギヤ
JPH1198267A (ja) * 1997-09-19 1999-04-09 Fujitsu Ltd 通信支援装置
JPH1198627A (ja) * 1997-09-19 1999-04-09 Nissin Electric Co Ltd 遮断器
JPH11146514A (ja) * 1997-11-11 1999-05-28 Nissin Electric Co Ltd 真空遮断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3009441A1 (fr) 2003-01-30
DE60219769D1 (de) 2007-06-06
EP1367681B1 (en) 2007-04-25
KR20030031191A (ko) 2003-04-18
JP4229833B2 (ja) 2009-02-25
EP1367681A4 (en) 2004-10-20
DE60219769T2 (de) 2008-01-17
EP1367681A1 (en) 2003-12-03
KR100493612B1 (ko) 2005-06-10
DE60219769T3 (de) 2020-12-31
CN1310387C (zh) 2007-04-11
EP1367681B2 (en) 2020-08-19
TW548672B (en) 2003-08-21
JPWO2003009441A1 (ja) 2004-1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7142C (zh) 压电致动器、红外线传感器和压电光偏转器
CN1047028C (zh) 天线装置和携带式无线电收发机
CN1292533C (zh) 平衡高频器件,平衡特性的改进方法和采用此类器件的平衡高频电路
CN1198301C (zh) 制造固体电解电容器的方法
CN1187839C (zh) 半导体装置
CN1585188A (zh) 可变射频频带滤波器
CN1841592A (zh) 叠层电容器
CN1419720A (zh) 天线装置及通信系统
CN1702911A (zh) 安装在车辆车体上的移动式天线
CN1247998C (zh) 多回路型计测器
CN1812025A (zh) 层叠电容和层叠电容的等效串联电阻调整方法
CN1926720A (zh) 天线装置以及通信机器
CN1853309A (zh) 便携式终端的天线设备和用于接收广播波的无线电单元
CN1790912A (zh) 半导体集成电路装置
CN1941348A (zh) 继电板及具有继电板的半导体器件
CN1248360C (zh) 无线通信终端内置天线
CN1967314A (zh) 相机抖动补偿单元、图像拍摄设备、图像拍摄系统、和补偿图像形成位置的方法
CN1693681A (zh) 摩托车发动机配气机构的凸轮
CN1832072A (zh) 叠层电容器和叠层电容器的等价串联电阻调整方法
CN1345473A (zh) 无线通信终端内置天线
CN1967850A (zh) 半导体装置
CN1310387C (zh) 真空开关单元及开关装置
CN1212691C (zh) 天线装置和通信系统
CN1132944A (zh) 高升压比压电式变压器
CN1249847C (zh) 极化波分离结构、无线电波接收转换器和天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