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06346C - 图像加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加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06346C
CN1306346C CNB2003101005860A CN200310100586A CN1306346C CN 1306346 C CN1306346 C CN 1306346C CN B2003101005860 A CNB2003101005860 A CN B2003101005860A CN 200310100586 A CN200310100586 A CN 200310100586A CN 1306346 C CN1306346 C CN 1306346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ing roller
film
toner
release property
external 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31010058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97393A (zh
Inventor
佐野哲也
高塚英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4973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973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30634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06346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53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 G03G15/2057Structural details of heat elements, e.g. structure of roller or belt, eddy current, induction heating relating to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heat element and layers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20Details of the fixing device or porcess
    • G03G2215/2093Release agent handling devi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加热定影装置,包括:定影辊(1);与上述定影辊(1)接触的加压单元(2),所述加压单元(2)具有第一加热器(23),该第一加热器(23)用于通过第一薄膜(21)与所述定影辊(1)一起形成输送辊隙部(N1),其中记录材料在上述定影辊(1)和上述第一薄膜(21)之间经过;和用来加热上述定影辊(1)的外部加热单元(3),所述外部加热单元(3)具有第二加热器(33),该第二加热器(33)用于通过第二薄膜(31)与所述定影辊(1)一起形成加热辊隙部(N2);其中,所述第二薄膜(31)的表面的脱模性优于所述第一薄膜(21)的表面的脱模性。

Description

图像加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热形成于记录材料的图像的图像加热装置,特别涉及适合作为搭载于使用电子摄影记录技术和静电记录技术的复印机和打印机等的加热定影装置的图像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希望搭载于复印机和打印机的加热定影装置消耗比现有技术更少的电力并且确保良好的调色剂定影性。
作为用于得到这样的性能的装置,有例如在特开平10-133505号中记载的外部加热方式的定影装置。该定影装置具有定影辊、和定影辊一起形成有记录材料搬运辊隙部的的加压辊和加热定影辊的外周面的加热辊,为了得到用于确保定影性的辊隙部宽度,定影辊具有弹性层,再者,为了使定影辊表面迅速地升至可以定影的温度,从定影辊表面侧加热定影棍。
但是,从外部加热上述定影辊表面的方法存在容易污染外部加热辊的问题。
一般地,在定影装置的记录材料搬运辊隙部内,“调色剂和记录材料之间的粘着力”>“定影辊或加压辊表面和调色剂之间的粘着力”的力的关系成立。结果,调色剂固定于记录材料而不是附着在定影辊表面。
另一方面,如果成像装置检测到卡纸等异常,则停止装置的动作,再者,为了确保安全,停止加热器等加热。此时,如果载置有未固定调色剂的记录材料存在于定影辊隙部,则有时由于辊的温度较低而使调色剂附着(转印)于定影辊表面。再者,也可以预见到使用者处理卡纸时调色剂附着于定影辊的情况。
在不具有外部加热部件的现有技术的定影装置中,即使在由于卡纸等转印调色剂污染加压辊的表面的情况下,如果装置恢复至通常状态,上述力的关系也会再次成立,可以由最初的走纸将定影辊、加压辊上的转印调色剂再次定影在记录材料上,从而从辊上除去调色剂。
但是,在具有外部加热部件的定影装置的情况下,有时由卡纸等引起的转印调色剂也包围到外部加热辊上,此时,即使在卡纸后的最初的走纸中,不和记录材料直接接触的外部加热辊上的调色剂也不能全部除去。残留在外部加热辊上的调色剂不定期地返回至定影辊,存在此情况下污染记录材料上的图像的问题。
为了防止以上问题的出现,也提出了设置有抵接于定影辊和外部加热辊的清洁部件,从而除去转印调色剂的方法,但是这样不仅会使装置大型而且复杂化,并且使用者需要定期更换清洁部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易污染外部加热机构的图像加热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
提供一种图像加热定影装置,用来加热形成在记录材料上的图像,包括:
定影辊;
与所述定影辊接触的加压单元,所述加压单元具有第一加热器,该第一加热器用于通过第一薄膜与所述定影辊一起形成输送辊隙部,其中记录材料在上述定影辊和上述第一薄膜之间经过;
用于加热上述定影辊的外部加热单元,所述外部加热单元具有第二加热器,该第二加热器用于通过第二薄膜与所述定影辊一起形成加热辊隙部;
其中,所述第二薄膜的表面的脱模性优于所述第一薄膜的表面的脱模性。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在于,
提供一种图像加热定影装置,用来定影形成在记录材料上的图像,包括:
定影辊;
与所述定影辊接触的加压单元,所述加压单元具有一滑动部件,该滑动部件用于通过第一薄膜与所述定影辊一起形成输送辊隙部;
记录材料在所述定影辊和所述第一薄膜之间经过;
用于加热上述定影辊的外部加热单元,所述外部加热单元具有第二加热器,该第二加热器用于通过第二薄膜与所述定影辊一起形成加热辊隙部;
其中,所述第二薄膜的表面的脱模性优于所述第一薄膜的表面的脱模性。
通过参照附图阅读以下的详细说明可以使本发明的其他目的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为第1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剖视图。
图2为表示第1实施例的各旋转体的脱模性的相对关系的示意图。
图3为表示第1实施例的恢复动作时的调色剂的运动的图。
图4为第4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剖视图。
图5为第5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图像加热装置的定影装置的大致构成图。
定影辊1为具有弹性层的第1旋转体。本实施例的定影辊1在外径为17毫米的铝金属芯11的外周上设有厚度为3-5毫米的硅橡胶、氟橡胶等耐热性弹性层12,进而在其外周上设置有厚度为50微米的由PFA、PTFE等树脂构成的涂层的脱模层13。在该定影辊1的内部没有配置有加热源。
用于形成定影辊和定影辊隙部(记录材料搬运辊隙部)的加压单元2具有薄膜导向部22、作为固定支承于该薄膜导向部22的发热体的陶瓷加热器23和较松地外嵌于带加热器23的薄膜导向部22的外径为24毫米的圆筒形环形旋转体(第2旋转体)21。另外,使加热器23侧与定影辊1的下表面相向地在定影辊1的下侧平行于定影辊1配置该加压单元2,并且通过克服定影辊1的弹性由未图示的加压机构向箭头A1方向对薄膜导向部22加压147N(15kgf),将薄膜21夹在加热器23和定影辊1之间并使其压接于此从而形成定影辊隙部N1。24为设于陶瓷加热器23的薄膜21的非接触面上的热敏电阻。
3为外部加热单元(加热机构),和上述加压单元2一样,具有薄膜导向部32、作为固定支承于该薄膜导向部32的发热体的陶瓷加热器23和较松地外嵌于带该加热器33的薄膜导向部32的外径为24毫米的圆筒形环形旋转体(第3旋转体)31。另外,使加热器33侧与定影辊1的上表面相向地在定影辊1的上侧平行于定影辊1配置该外部加热单元3,并且通过克服定影辊1的弹性由未图示的加压机构向箭头A2方向对薄膜导向部32加压147N(15kgf),将薄膜31夹在加热器33和定影辊1之间并使其压接于此从而形成加热辊隙部N2。34为设于陶瓷加热器33的薄膜31的非接触面上的热敏电阻。
另外,定影辊1由未图示的驱动机构以既定角速度沿箭头所示的顺时针方向旋转驱动。
伴随该定影辊1的旋转驱动,圆筒形的薄膜21在加压单元2中从动旋转。即,如果定影辊1旋转驱动则由于定影辊隙部N1处的摩擦力使圆筒形的薄膜21的内表面在定影辊隙部N1紧密接触于加热器23向下的表面并且一边滑动一边使薄膜导向部22的外周以大致对应于定影辊1的旋转角速度的线速度从动旋转。
再者,伴随定影辊1的旋转驱动,圆筒形的薄膜31在外部加热单元3中从动旋转。即,如果定影辊1旋转驱动则由于加热辊隙部N2处的摩擦力使圆筒形的薄膜31的内表面在加热辊隙部N2紧密接触于加热器33向下的表面并且一边滑动一边使薄膜导向部32的外周以大致对应于定影辊1的旋转角速度的线速度从动旋转。
作为加压单元2和外部加热单元3处的各发热体的陶瓷加热器23和33使用宽度为8毫米、厚度为1毫米、发热量(额定功率)为600瓦的陶瓷加热器,基于由热敏电阻24和34检测到的温度由未图示的加热器驱动电路分别将温度调至既定温度,由此在定影辊隙部N1和加热辊隙部N2分别经由薄膜21和31从表面侧加热定影辊1并且控制定影辊温度使其成为既定温度。
向箭头方向搬运搭载有未定影图像的记录材料P,从而使其通过作为定影辊1和加压单元2的抵接部的定影辊隙部N1(记录材料的搬运方向的宽度为大约8毫米)。在定影辊隙部N1内加热加压记录材料并进行图像定影。此外,外部加热单元3不和记录材料P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薄膜(第2旋转体)21和薄膜(第3旋转体)31使用在由厚度为50微米的聚酰亚胺树脂等形成的基体21a3-1a上涂覆10微米PFA树脂等高脱模性的物质从而形成的脱模层21b3-1b。
再者,薄膜导向部22和32使用聚酰亚胺树脂、LCP树脂等绝缘性和耐热性良好的材料。
在上述的本例中,由于使用了作为加压单元和加热单元的旋转体并具有可挠性的薄膜状的物质,所以可以使整个定影装置的热容量较小,可以缩短通纸前使定影辊1的表面温度上升至目标温度的预备旋转等的等待时间(快速开始),也可以大幅减少等待时消耗的电量(省电)。
实际在本例的定影装置中进行了加热动作后,大约10秒可以使定影辊的表面温度从室温(23℃)上升至既定的定影温度(180℃)。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加压单元2的薄膜21的脱模层21b和外部加热单元3的薄膜31的脱模层31b使用了相同的材料,但是通过改变在各材料中添加的混入物质的量或材质,由脱模层21b的脱模性将脱模层31b的脱模性设定得较高。
具体来讲,薄膜21的脱模层21b和薄膜31的脱模层31b作为材料都由PFA树脂形成,如下所述地设定脱模性的差。
即,脱模层31b由纯粹的PFA树脂形成,另一方面,脱模层21b作为混入物在PFA树脂中微量分散有碳微粒。
PFA树脂一般为高脱模性的树脂,但是如果使其他低脱模性的物质混入则脱模性降低。考虑到作为定影装置,最好为即使高温也稳定的物质,为了改善热敏性,选用作为混入物的碳。
此外,除了碳还可以使用氧化钛等导电填充剂作为混入物,也可以同样设定脱模性的差。
在用协和界面科学(株)的接触角计的(3点取样法)测定本例的薄膜21(脱模层21b)和薄膜31(脱模层31b)的接触角时,两角分别为100°和110°。
一般来讲,纯粹的接触角和调色剂的脱模性相关,接触角大的脱模性好,实际上,使用薄膜21(脱模层21b)和薄膜31(脱模层31b)的试验片,比较本例的调色剂的脱模性(由加热加压引起的调色剂的强制附着试验比较),结果脱模层31b与脱模层21b相比,调色剂的脱模性较好。
通过调整向材料内添加如上所述构成加压单元的薄膜和外部加热单元的薄膜的脱膜层的材料的混入物质的量或其材质,构成脱模性高于加压单元的薄膜的脱模性的外部加热单元的薄膜的脱模性,由此可以使卡纸处理等时附着的转印调色剂等附着于加压单元的薄膜表面21b而不是外部加热单元的薄膜表面31b。
下面,说明通过使第3旋转体(外部加热单元的薄膜)的脱模性高于第2旋转体(加压单元的薄膜)的脱模性可以抑制附着于第3旋转体的调色剂的理由。
此外,以下的说明假定记录材料的卡纸发生在向多页记录材料的连续打印中并且在调色剂附着(转印)于第1-第3旋转体的状态下,向定影装置的加热器的通电和旋转体的旋转已经停止了的情况。在本实施例的装置中,如果判断从定影装置取出了卡住了的记录材料则开始恢复操作从而再次开始向两个加热器的通电并且旋转体再次开始旋转,定影装置成为可以定影状态。在本实施例中,在该恢复动作时,去除转印调色剂,以下说明恢复动作时的转印调色剂的运动。此外,如果恢复动作开始则加热单元的加热器和加压单元的加热器都上升至调色剂的熔融温度,但是在本例中,两个加热器的温调温度为180℃,从恢复操作开始到结束大约为15秒(定影辊大约旋转5周)。通过由熔融温度加热调色剂可以使调色剂从表面脱模性高的旋转体容易地向低的旋转体转移。再者,在本例中通过使在恢复动作期间的最后未形成图像的记录材料自动走纸,由该记录材料除去转印调色剂。该去除调色剂用记录材料(只是简单地未形成图像的通常的记录材料)通过了定影辊隙部后,连续打印的剩余的记录材料的定影再次开始。
恢复动作时的转印调色剂的运动根据第1旋转体(定影辊)、第2旋转体(加压单元的薄膜)和第3旋转体(外部加热单元的薄膜)各自的表面脱模性的相对关系而不同,但是在任何一种情况下,通过使第3旋转体的脱模性高于第2旋转体的脱模性,可以使附着于不和记录材料直接接触的第3旋转体的调色剂在恢复动作时返回至记录材料。
图2是表示使外部加热单元的薄膜的脱模性高于加压单元的薄膜的脱模性的情况下的外部加热单元的薄膜、加压单元的薄膜和定影辊的脱模性的相对关系的图。
如图2所示,在外部加热单元的薄膜的脱模性高于加压单元的薄膜的脱模性的情况下,考虑外部加热单元、加压单元和定影辊各自的脱模性的关系为如下所述的5种。
1)情况1“高”>“外部加热单元的脱模性”>“加压单元的脱模性”>“定影辊的脱模性”>“低”
2)情况2“高”>“外部加热单元的脱模性”>“定影辊的脱模性”=“加压单元的脱模性”>“低”
3)情况3“高”>“外部加热单元的脱模性”>“定影辊的脱模性”>“加压单元的脱模性”>“低”
4)情况4“高”>“外部加热单元的脱模性”=“定影辊的脱模性”>“加压单元的脱模性”>“低”
5)情况5“高”>“定影辊的脱模性”>“外部加热单元的脱模性”>“加压单元的脱模性”>“低”
例如,由于情况1为“高”>“外部加热单元的脱模性”>“定影辊的脱模性”>“低”的关系,所以包围外部加热单元的转印调色剂在恢复动作时开始加热动作,同时上述关系成立,并移至定影辊侧。再者,根据“高”>“加压单元的脱模性”>“定影辊的脱模性”>“低”的关系,包围加压单元侧的转印调色剂也移至定影辊侧,并以此状态在定影辊上进行收集的运动(从外部加热单元去除)。另外,通过在恢复动作的最后进行的记录材料的走纸,收集到的调色剂附着在记录材料上(定影辊侧的表面)。由此,去除外部加热单元上的调色剂。
由于情况2为“高”>“外部加热单元的脱模性”>“定影辊的脱模性”>“低”的关系,所以包围外部加热单元的转印调色剂在恢复动作时开始加热动作,并移至定影辊侧(从外部加热单元去除)。再者,由于“高”>“定影辊的脱模性”=“加压单元的脱模性”>“低”的关系,转印调色剂在定影辊和加压辊两者间往复移动。另外,通过去除调色剂用的记录材料的走纸,在定影辊和加压辊间往复移动的调色剂附着在记录材料的两个表面上。由此,去除外部加热单元上的调色剂。
由于情况3为“高”>“外部加热单元的脱模性”>“定影辊的脱模性”>“低”的关系,所以包围外部加热单元的转印调色剂在恢复动作时开始加热动作,并移至定影辊侧(从外部加热单元去除)。再者,根据“高”>“定影辊的脱模性”>“加压单元的脱模性”>“低”的关系,转印调色剂进一步移至加压单元,并在加压单元上进行收集的运动。另外,通过去除调色剂用的记录材料的走纸,收集到的调色剂附着在记录材料上(加压单元侧的表面)。由此,去除外部加热单元上的调色剂。
由于情况4为“高”>“外部加热单元的脱模性”=“定影辊的脱模性”>“低”的关系,所以包围外部加热单元的转印调色剂在恢复动作时开始加热动作,在初期,在外部加热单元侧和定影辊侧两者间往复移动。另一方面,由于“高”>“定影辊的脱模性”>“加压单元的脱模性”>“低”的关系,转印调色剂在定影辊和加压辊两者间往复移动。另外,在外部加热单元侧和定影辊侧间往复移动的调色剂逐渐向加压单元侧移动,最后在加压单元侧进行收集(从外部加热单元去除)。另外,通过去除调色剂用的记录材料的走纸,在加压单元上收集的调色剂附着在记录材料上(加压单元侧的表面)。由此,去除外部加热单元上的调色剂。
由于情况5为“高”>“定影辊的脱模性”>“外部加热单元的脱模性”>“低”的关系,所以包围外部加热单元的转印调色剂难以从外部加热单元向定影辊侧移动,相反的,在恢复动作开始初期,附着于定影辊的调色剂向外部加热单元侧移动。此时,例如,如果通过将外部加热单元侧控制温度控制为较高的温度等,充分进行外部加热单元侧加热则可以使包围外部加热单元侧的转印调色剂暂时向比外部加热单元温度低的定影辊侧移动。如上所述,暂时移至定影辊侧的调色剂通过旋转,在再次到达外部加热单元侧前,接触于加压单元侧。另外,根据“高”>“定影辊的脱模性”>“加压单元的脱模性”>“低”的关系,调色剂继续向加压单元侧移动,并在加压单元上收集。即,外部加热单元上的调色剂暂时向定影辊侧移动并以此状态经由定影辊向加压单元侧移动,并被收集。通过反复该过程,逐渐将包围在外部加热单元上的转印调色剂收集至加压单元侧,最终将其完全收集至加压单元侧(从外部加热单元上去除)。另外,通过去除调色剂用的记录材料的走纸,被收集至加压单元上的调色剂附着在记录材料上(加压单元侧的表面)。由此,去除外部加热单元上的调色剂。
此外,如情况5,通过使脱模性和加热条件(温度)等最佳化,也可以积极地控制调色剂的运动,也可以采用和脱模性的关系组合,从而更有效率地去除包围外部加热单元侧的转印调色剂的构成。
如上所述,根据定影辊、加压单元和外部加热单元分别的脱模性的关系,恢复动作时初期的调色剂的运动各种各样,但是根据恢复动作使包围在外部加热单元上的转印调色剂从外部加热单元移至脱模性较低的部分,最后通过记录材料的走纸使其附着在记录材料侧从而将其去除。
特别地,如情况3、4、5,在加压单元侧捕捉构成调色剂的构成的情况下,可以使转印调色剂附着于记录材料的背侧(加压单元侧的表面)。因此,由于即使不像上述实施例那样使去除调色剂用的记录材料走纸,而是根据再开始打印后的最初的(成像之后)记录材料去除转印调色剂也不会污染图像表面,所以为优选例。再者,在情况1-情况4中,不必在恢复动作中设定复杂的加热条件,所以为优选例。
进而,对于卡纸以外的污染,也可以采用以下构成:在通常的加热动作中,利用连续打印的纸间等,将污处收集至加压单元侧,根据走纸返回至非图像表面侧。
实际上在上述的情况1至情况5中,由调色剂分别强制污染定影辊、外部加热单元和加压单元,并在确认恢复动作时的调色剂的运动后,在任一种情况下,都可以根据恢复动作,从不和记录材料直接接触的外部加热单元上去除包围在外部加热单元上的转印调色剂,然后返回至记录材料。
图3作为代表,为上述情况1、情况2、情况3的恢复动作时的调色剂的运动的示意图。此外,作为比较例,使外部加热单元、加压单元和定影辊的各自的脱模性相同(外部加热单元的脱模性、加压单元的脱模性和定影辊的各自的脱模性)表示也同样。再者,表示了在各自的情况下,已污染的状态(条件3-1)、恢复动作开始初期(条件3-2)、恢复动作中(条件3-3)、恢复动作走纸中(条件3-4)和恢复动作走纸后(条件3-5)的各状态。
如图所示,由于情况1为脱模性“高”>“外部加热单元的脱模性”>“加压单元的脱模性”>“定影辊的脱模性”>脱模性“低”的关系,所以在调色剂污染的状态下(条件3-1),作为恢复动作,开始旋转和加热动作,并且外部加热单元上的调色剂和加压单元上的调色剂开始向定影辊侧移动,并收集在定影辊上(条件3-2)。另外,通过一定时间反复加热旋转,外部加热单元上的调色剂和加压单元上的调色剂全部收集在定影辊上,从而从外部加热单元上和加压单元上去除调色剂(条件3-3)。另外,通过去除调色剂用的记录材料的走纸,收集在定影辊上的调色剂附着在记录材料上的定影辊侧的表面(条件3-4、3-5)。由此,去除外部加热单元上的调色剂。
再者,由于情况2为脱模性“高”>“外部加热单元的脱模性”>“定影辊的脱模性”=“加压单元的脱模性”>脱模性“低”的关系,所以在调色剂污染的状态下(条件3-1),作为恢复动作,开始旋转和加热动作,并且外部加热单元上的调色剂开始向定影辊侧移动,定影辊上的调色剂和加压单元上的调色剂在两者间往复移动(条件3-2)。另外,通过一定时间反复加热旋转,外部加热单元上的调色剂全部收集在加压单元或定影辊上,从而从外部加热单元上去除调色剂(条件3-3)。另外,通过去除调色剂用的记录材料的走纸,收集在加压单元或定影辊上的调色剂附着在记录材料上的两个表面上(条件3-4、3-5)。由此,去除外部加热单元上的调色剂。
进而,由于情况3为脱模性“高”>“外部加热单元的脱模性”>“定影辊的脱模性”>“加压单元的脱模性”>脱模性“低”的关系,所以在调色剂污染的状态下(条件3-1),作为恢复动作,开始旋转和加热动作,并且外部加热单元上的调色剂开始向定影辊侧移动,再者定影辊上的调色剂开始向加压单元侧移动,并被收集到加热单元上(条件3-2)。另外,通过一定时间反复加热旋转,所有的调色剂收集在加压单元上,从而从外部加热单元上、定影辊上去除调色剂(条件3-3)。另外,通过去除调色剂用的记录材料的走纸,收集在加压单元上的调色剂附着在记录材料的加压单元侧的表面上(条件3-4、3-5)。由此,去除外部加热单元上的调色剂。
与此相对,在比较例中,由于外部加热单元、加压单元和定影辊的脱模性相同,所以在调色剂污染的状态下(条件3-1),在恢复动作时,旋转的同时,调色剂不定期地在3者间往复移动。因此,在一定时间反复了加热旋转的情况下,不定期地在3者间往复移动,也不能完全去除外部加热单元上的调色剂(条件3-2、3-3)。因此,通过恢复动作引起的走纸,一部分调色剂(定影辊上、加压辊上的调色剂)分别返回至记录材料上的图像面侧和非图像面侧,但是不和记录材料接触的外部加热单元上的调色剂不能返回至记录材料上,所以残留下来(条件3-4、3-5)。结果,在恢复后的成像动作时,调色剂再次不定期地在三者间往复移动,从而产生图像不良。
关于本例的定影装置,进行了走纸耐久试验后,即使在由于卡纸等调而使调色剂包围在外部加热单元上时,也可以去除转印调色剂,防止由于转印引起的图像不良,还可以长期保持良好的定影性。
综上所述,3个旋转体的脱模性中,至少第3旋转体(外部加热单元)的脱模性需要高于第2旋转体(加压单元)的脱模性。再者,即使不进行用于定影器的清洁的走纸,也可以用记录材料的背侧去除调色剂,在可以以形成有图像的记录材料去除转印调色剂的这点上,第1旋转体(定影辊)的脱模性高于第2旋转体(加压辊)的脱模性,所以为优选例。在恢复动作中无需设定复杂的加热条件这点上,第1旋转体(定影辊)的脱模性低于第3旋转体(外部加热单元)的脱模性,所以为优选例。由此,构成最好为第3旋转体的脱模性最高,第1旋转体的脱模性次高,第2旋转体的脱模性最低。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定影装置的大致构成也和实施例相同,因此省略重复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加压单元的薄膜的脱模层21b和外部加热单元的薄膜的脱模层31b,都由高脱模性的物质形成,但是分别采用不同的材料,将外部加热单元的薄膜的脱模层31b的脱模性设定得比加压单元的薄膜的脱模层21b高。
具体来讲,在本实施例中,分别在基体上涂覆厚度为10微米的氟橡胶、厚度为10微米的PFA树脂来构成脱模层21b和脱模层31b。
结果,加压单元的薄膜的脱模层21b和外部加热单元的薄膜的脱模层31b的各自的纯粹的接触角分别为105°、115°。
如上所述,通过使至少第3旋转体(外部加热单元)和第2旋转体(加压单元)的材质的脱模性不同并使第3旋转体的较高,可以从第3旋转体去除转印调色剂。特别的,通过由低热容量的部件构成加压单元和外部加热单元,并使外部加热单元的脱模性高于加压单元的脱模性,和实施例1一样,可以缩短走纸前使定影辊的表面温度上升至目标温度的预备旋转等的等待时间,并且可以使卡纸处理等时附着的转印调色剂等附着于外部加热单元的薄膜表面31b而不是加压单元的薄膜表面21b。
即,因为卡纸等引起的附着于定影辊表面的转印调色剂在卡纸处理和恢复动作时,根据辊的旋转等接触于外部加热单元和加压单元,但是由于外部加热单元的脱模性优于加压单元,所以转印调色剂容易附着于加压单元侧。
因此,可以在恢复动作等时将转印调色剂预先收集于加压单元侧,靠恢复后的最初的走纸可以使转印调色剂返回至记录材料上(即使在转印调色剂暂时包围到外部加热单元侧的情况下,也可以移至加压单元侧移动,从而通过走纸去除调色剂)。
结果,由于可以防止第2页以后的图像产生不良,所以可以避免由卡纸时等附着的转印调色剂引起的图像不良,可以长期保持良好的定影性。
进而,使转印调色剂移至加压单元侧,由于走纸时返回至记录材料背面的非图像面,所以不会污染图像面,因此当转印调色剂为少量时,在最初走纸时也可以得到容许水平的图像。
在本例中,也和实施例1同样,进行了上升试验(从室温开始加热的动作)后,可以在10秒内使定影辊表面温度从室温(23℃)上升至既定温度(180℃)。
再者,同样进行了走纸耐久试验后,即使在发生卡纸时,也可以防止由转印调色剂引起的图像不良,可以长期保持良好的定影性。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中的定影装置的大致构成也和实施例1、2同样,因此省略重复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加压单元的薄膜的表面、外部加热单元的薄膜的表面都由高脱膜层形成,但是通过分别采用不同的表面性的表层,将外部加热单元的薄膜表面的脱模性设定得高于加压单元的薄膜表面的脱膜性。
具体来讲,在本实施例中,加压单元的薄膜的脱模层21b和外部加热单元的薄膜的脱模层31b都由PFA树脂形成,例如将表面粗糙度由Rz、Ra表示的加压单元的薄膜的脱模层21b的表面粗糙度设定得大于外部加热单元的薄膜的脱模层31b的表面粗糙度。
这时的脱模层21b和脱模层31b的各自的纯粹的接触角分别为100°、110°。
如上所述,通过使至少第3旋转体(外部加热单元)和第2旋转体(加压单元)的脱模性的表面性不同并使第3旋转体的较高,可以从第3旋转体去除转印调色剂。特别的,通过由低热容量的部件构成加压单元和外部加热单元,并使外部加热单元的脱模性高于加压单元的脱模性,和实施例1一样,可以缩短走纸前使定影辊的表面温度上升至目标温度的预备旋转等的等待时间,并且可以使卡纸处理等时附着的转印调色剂等附着于加压单元的薄膜表面21b而不是外部加热单元的薄膜表面31b。
即,因为卡纸等引起的附着于定影辊表面的转印调色剂在卡纸处理和恢复动作时,根据辊的旋转等接触于外部加热单元和加压单元,但是由于外部加热单元的脱模性优于加压单元,所以转印调色剂容易附着于加压单元侧。
因此,可以在恢复动作等时将转印调色剂预先收集于加压单元侧,靠恢复后的最初的走纸可以使转印调色剂返回至记录材料上。即,即使在转印调色剂暂时包围外部加热单元侧的情况下,也可以移至加压单元侧,从而通过走纸去除调色剂。
结果,由于可以防止第2页以后的图像产生不良,所以可以避免由卡纸时等附着的转印调色剂引起的图像不良,可以长期保持良好的定影性。
进而,使转印调色剂移至加压单元侧,由于走纸时返回至记录材料背面的非图像面,所以不会污染图像面,因此当转印调色剂为少量时,在最初走纸时也可以得到容许水平的图像。
在本例中,也和实施例1同样,进行了上升试验(从室温开始加热的动作)后,可以在10秒内使定影辊表面温度从室温(23℃)上升至既定温度(180℃)。
再者,同样进行了走纸耐久试验后,即使在发生卡纸时,也可以防止由转印调色剂引起的图像不良,可以长期保持良好的定影性。
特别地,外部加热单元侧的表层由于不接触于记录材料,所以可以防止走纸引起的表面性的恶化,可以长期保持良好的表面性。
实施例4
在图4中表示第4实施例。如图4所示,本例没有采用加压单元侧的加热器而是配置了滑动部件25。
如本构成的不采用加压单元侧的加热器的图像加热装置通过将来自外部加热单元的热供给定影辊来进行定影,可以采用例如通过低速化或低定影温度化等可以基本上缩短预备旋转时间的装置等,还可以通过减少热源等功能零件有效实现低成本化。
在本例中,脱模性同样为“高”>“外部加热单元”>“加压单元”>“低”的构成,由此可以防止由转印调色剂引起的图像不良,可以长期保持良好的定影性。
再者,作为加压单元,通过采用滑动部件代替加热器,可以使用廉价而且加工自由度高的部件。容易调整形状、加压方向、分离方向等希望得到的构成,或者使滑动部件25和薄膜导向部22整体成形等,可以形成更加廉价的构成。
实施例5
图5表示第5实施例。
本例不采用第1实施例的定影辊1,作为定影辊4,在铁或铝等制成的金属制的中空辊41上配置有弹性层42、脱模层43,在内部配置有卤素加热器45。
如本例,特别地,在外部加热单元和加压单元上加热源,在定影辊内部也具有热源,由此,例如上升时或走纸刚刚开始时等,主要通过来自外部加热单元和加压单元侧的热供给来防止温度降低,大量的连续走纸时等,主要通过来自定影辊内部的热供给,稳定地供热,根据装置的状态和走纸模式等条件等保持稳定温度地分开使用热源。
在本例中同样,构成为“高”>“外部加热单元”>“加压单元”>“低”,由此可以防止由转印调色剂引起的图像不良,可以长期保持良好的定影性。
其他实施例
1)各旋转体并不限于辊体,也可以为转动带体。
2)加压单元和外部加热单元的薄膜并不限于树脂制,也可以为具有可挠性且较薄的金属制套管。再者,加压单元和外部加热单元的薄膜不只从动于定影辊的旋转,而且积极地移动驱动。
3)发热体并不限于陶瓷加热器,也可以为例如电磁感应发热性部件。发热体不一定位于定影辊隙部N1或加热辊隙部N2。也可以使薄膜自身电磁感应发热。
4)本发明的图像加热装置并不限于实施例的加热定影装置,也可以活用临时附着处理的图像加热装置、将搭载有图像的记录材料再加热来改善光泽等的表面性的图像加热装置等。
5)第2旋转体和第3旋转体不一定具有可挠性,也可以为没有挠性的辊。但是,如果考虑降低装置的热容量,最好至少第3旋转体具有可挠性。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也包含技术思想内的变形。

Claims (4)

1.一种图像加热定影装置,用来加热形成在记录材料上的图像,包括:
定影辊(1);
与所述定影辊(1)接触的加压单元(2),所述加压单元(2)具有第一加热器(23),该第一加热器(23)用于通过第一薄膜(21)与所述定影辊(1)一起形成输送辊隙部(N1),其中记录材料在上述定影辊(1)和上述第一薄膜(21)之间经过;
用于加热上述定影辊(1)的外部加热单元(3),所述外部加热单元(3)具有第二加热器(33),该第二加热器(33)用于通过第二薄膜(31)与所述定影辊(1)一起形成加热辊隙部(N2);
其中,所述第二薄膜(31)的表面的脱模性优于所述第一薄膜(21)的表面的脱模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加热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定影辊(1)内具有第三加热器(45)。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加热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定影辊(1)的表面的脱模性优于上述第一薄膜(21)的表面的脱模性但低于上述第二薄膜(31)的表面的脱模性。
4.一种图像加热定影装置,用来定影形成在记录材料上的图像,包括:
定影辊(1);
与所述定影辊(1)接触的加压单元(2),所述加压单元(2)具有一滑动部件(25),该滑动部件(25)用于通过第一薄膜(21)与所述定影辊(1)一起形成输送辊隙部(N1);
记录材料在所述定影辊(1)和所述第一薄膜(21)之间经过;
用于加热上述定影辊(1)的外部加热单元(3),所述外部加热单元(3)具有第二加热器(33),该第二加热器(33)用于通过第二薄膜(31)与所述定影辊(1)一起形成加热辊隙部(N2);
其中,所述第二薄膜(31)的表面的脱模性优于所述第一薄膜(21)的表面的脱模性。
CNB2003101005860A 2002-10-18 2003-10-20 图像加热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0634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03953/2002 2002-10-18
JP2002303953 2002-10-18
JP2003344518A JP4323911B2 (ja) 2002-10-18 2003-10-02 定着装置
JP344518/2003 2003-10-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97393A CN1497393A (zh) 2004-05-19
CN1306346C true CN1306346C (zh) 2007-03-21

Family

ID=325105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310100586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06346C (zh) 2002-10-18 2003-10-20 图像加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6961533B2 (zh)
JP (1) JP4323911B2 (zh)
CN (1) CN1306346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12812B2 (ja) * 2003-07-11 2011-01-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4630673B2 (ja) * 2004-02-03 2011-02-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4537215B2 (ja) * 2004-02-03 2010-09-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US20060067752A1 (en) * 2004-09-29 2006-03-30 Jichang Cao Belt fuser assembly with heated backup roll in an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ing device
JP4745792B2 (ja) 2005-10-31 2011-08-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2009150933A (ja) * 2007-12-18 2009-07-09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970332B2 (en) * 2008-06-30 2011-06-28 Xerox Corporation Oil less fusing using nano/micro textured fusing surfaces
JP4633153B2 (ja) * 2008-08-20 2011-02-1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US8489006B2 (en) * 2008-11-26 2013-07-16 Eastman Kodak Company Externally heated fuser device with extended nip width
JP5340005B2 (ja) 2009-04-14 2013-11-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743525B2 (ja) * 2010-12-16 2015-07-0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6004689B2 (ja) 2012-03-21 2016-10-1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及びこの定着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6544973B2 (ja) * 2015-04-09 2019-07-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655889B2 (ja) * 2015-05-29 2020-03-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6521746B2 (ja) * 2015-05-29 2019-05-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632291B2 (ja) * 2015-09-25 2020-01-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加熱装置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313182A (ja) * 1987-06-16 1988-12-21 Canon Inc 像加熱装置
JPH0229463A (ja) * 1988-07-19 1990-01-31 Canon Inc シリコーンゴム組成物,該ゴム組成物を有する弾性回転体及び定着装置
JPH02157878A (ja) * 1988-12-12 1990-06-18 Canon Inc 画像加熱定着装置
JPH03168787A (ja) * 1989-11-29 1991-07-22 Canon Inc 画像定着装置
JPH04204980A (ja) * 1990-11-30 1992-07-27 Canon Inc 像加熱装置
US5285248A (en) * 1989-11-29 1994-02-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device having silicone rubber sprayed with phenyl type silicone oil
US5354612A (en) * 1988-07-19 1994-10-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volution body having an elastic layer of dimethylsilicone rubber formed from polysiloxane and silicic acid fine powder
JPH1010896A (ja) * 1996-06-19 1998-01-16 Fuji Xerox Co Ltd 電子写真用定着部材および定着装置
JPH10133505A (ja) * 1996-10-29 1998-05-22 Sharp Corp 定着装置
JPH10142988A (ja) * 1996-11-14 1998-05-29 Canon Inc フッ素樹脂被覆方法及び定着用部材
JPH10301417A (ja) * 1997-04-25 1998-11-13 Kyocera Corp 定着装置
JPH1173050A (ja) * 1997-08-29 1999-03-16 Kyocera Corp 定着装置
JP3168787B2 (ja) * 1993-10-19 2001-05-21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自動変速装置
JP4044075B2 (ja) * 2004-06-14 2008-02-06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集積回路の試験回路及び試験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01544A (en) * 1973-11-16 1977-01-04 Wifo Wissenschaftliches Forschungs-Institut A.G. Apparatus for fixing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s
JPS5240143A (en) * 1975-09-25 1977-03-28 Fuji Xerox Co Ltd Contact thermal fixing device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copying
JPS60671B2 (ja) * 1976-07-30 1985-01-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
JPH02191979A (ja) * 1988-10-06 1990-07-27 Ricoh Co Ltd 定着装置
US4984027A (en) * 1988-12-28 1991-01-08 Eastman Kodak Company Fusing apparatus with solid elastomeric fuser roller
US5019692A (en) * 1990-03-29 1991-05-28 Eastman Kodak Company Thermostatic device for fuser
JP3412968B2 (ja) 1995-07-12 2003-06-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3387765B2 (ja) 1996-03-29 2003-03-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H09325629A (ja) 1996-05-31 1997-12-16 Canon Inc 加熱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1069176A (ja) 1996-08-28 1998-03-10 Canon Inc 定着装置
JPH10104975A (ja) 1996-09-27 1998-04-24 Canon Inc 像加熱装置
JP3437392B2 (ja) 1996-11-28 2003-08-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
JP3486519B2 (ja) 1997-02-28 2004-01-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加熱装置
JP3139416B2 (ja) 1997-06-27 2001-02-2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の定着装置
US6246843B1 (en) 1999-04-27 2001-06-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heating apparatus
JP2001100575A (ja) 1999-07-23 2001-04-13 Canon Inc 像加熱装置
JP2002062752A (ja) 2000-08-18 2002-02-28 Konic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062758A (ja) 2000-08-22 2002-02-28 Canon Inc 加熱装置及びこの加熱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236429A (ja) 2001-02-08 2002-08-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定着装置
US6853831B2 (en) * 2001-03-28 2005-02-0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Fusing system including an external heater
JP5013641B2 (ja) 2001-09-21 2012-08-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像加熱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20751A (ja) * 2002-06-13 2004-01-22 Sharp Corp 加熱装置および加熱方法
US6795677B2 (en) * 2002-09-16 2004-09-21 Xerox Corporation High speed heat and pressure belt fuser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313182A (ja) * 1987-06-16 1988-12-21 Canon Inc 像加熱装置
US5354612A (en) * 1988-07-19 1994-10-1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volution body having an elastic layer of dimethylsilicone rubber formed from polysiloxane and silicic acid fine powder
JPH0229463A (ja) * 1988-07-19 1990-01-31 Canon Inc シリコーンゴム組成物,該ゴム組成物を有する弾性回転体及び定着装置
US5643973A (en) * 1988-07-19 1997-07-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ilicone composition, elastic revolution body and fix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H02157878A (ja) * 1988-12-12 1990-06-18 Canon Inc 画像加熱定着装置
JPH03168787A (ja) * 1989-11-29 1991-07-22 Canon Inc 画像定着装置
US5285248A (en) * 1989-11-29 1994-02-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Fixing device having silicone rubber sprayed with phenyl type silicone oil
JPH04204980A (ja) * 1990-11-30 1992-07-27 Canon Inc 像加熱装置
JP3168787B2 (ja) * 1993-10-19 2001-05-21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自動変速装置
JPH1010896A (ja) * 1996-06-19 1998-01-16 Fuji Xerox Co Ltd 電子写真用定着部材および定着装置
JPH10133505A (ja) * 1996-10-29 1998-05-22 Sharp Corp 定着装置
JPH10142988A (ja) * 1996-11-14 1998-05-29 Canon Inc フッ素樹脂被覆方法及び定着用部材
JPH10301417A (ja) * 1997-04-25 1998-11-13 Kyocera Corp 定着装置
JPH1173050A (ja) * 1997-08-29 1999-03-16 Kyocera Corp 定着装置
JP4044075B2 (ja) * 2004-06-14 2008-02-06 株式会社東芝 半導体集積回路の試験回路及び試験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6961533B2 (en) 2005-11-01
JP2004157524A (ja) 2004-06-03
JP4323911B2 (ja) 2009-09-02
CN1497393A (zh) 2004-05-19
US20040114975A1 (en) 2004-06-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306346C (zh) 图像加热装置
CN1296783C (zh) 图像加热装置
CN1136482C (zh) 具有清洁模式的定影装置和用于存储其程序的存储介质
CN1171127C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320412C (zh) 图像加热设备
CN100346240C (zh) 成像设备以及定影设备
CN1704854A (zh)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790186A (zh) 图像加热设备和光泽度增强设备
CN1311310C (zh) 成像装置
CN101038475A (zh) 定影装置以及具备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652041A (zh) 具有从外部加热定影辊表面的加热器的像加热装置
CN1402093A (zh) 抵接加热器的金属回转体、其制法、有回转体的图像加热装置
CN1652045A (zh) 具有从外部加热定影辊表面的加热器的像加热装置
CN1410847A (zh) 图像加热设备
CN1577167A (zh) 图像加热设备
CN1677272A (zh) 图像加热装置及其内使用的传送辊
CN1763657A (zh) 图像加热装置及用于其的垫片
CN101038477A (zh) 定影装置以及具有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577163A (zh) 图像加热装置
CN101038476A (zh) 定影装置以及具备该定影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1067739A (zh) 定影装置及备有定影装置的图像生成装置
CN1081806C (zh) 加热器和带有加热器的定影装置
CN1521577A (zh) 加热装置、定影装置、成像装置及加热方法
CN101046668A (zh) 定影装置以及具有该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0337165C (zh) 具有挠性套筒的像加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321

Termination date: 2017102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