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87610A - 板型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板型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87610A
CN1287610A CN99801795.7A CN99801795A CN1287610A CN 1287610 A CN1287610 A CN 1287610A CN 99801795 A CN99801795 A CN 99801795A CN 1287610 A CN1287610 A CN 12876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transfer
stream
transfer plate
fluid
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980179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4213C (zh
Inventor
吉田香
蛭子毅
大久保英作
山田胜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2876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876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421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213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3/00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Assemblies of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28F3/02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 F28F3/04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the means being integral with the element
    • F28F3/042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the means being integral with the element in the form of local deformations of the element
    • F28F3/046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the means being integral with the element in the form of local deformations of the element the deformations being linear, e.g. corrug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9/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9/0031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 F28D9/004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the plates having openings therein for circulation of at least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from one conduit to another
    • F28D9/00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plate-like or laminated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being formed by paired plates touching each other the plates having openings therein for circulation of at least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from one conduit to another the plates having openings therein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3/00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Assemblies of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28F3/08Elements constructed for building-up into stacks, e.g. capable of being taken apart for cleaning
    • F28F3/083Elements constructed for building-up into stacks, e.g. capable of being taken apart for cleaning capable of being taken apar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02Header boxes; End plates
    • F28F9/026Header boxes; End plates with static flow control means, e.g. with means for uniformly distributing heat exchange media into condui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165/00Heat exchange
    • Y10S165/355Heat exchange having separate flow passage for two distinct fluids
    • Y10S165/356Plural plates forming a stack providing flow passages therein
    • Y10S165/364Plural plates forming a stack providing flow passages therein with fluid traversing passages formed through the plate
    • Y10S165/365Plural plates forming a stack providing flow passages therein with fluid traversing passages formed through the plate including peripheral seal element forming flow channel bounded by seal and heat exchange plates
    • Y10S165/367Peripheral seal element between corrugated heat exchange plates
    • Y10S165/368Peripheral seal element between corrugated heat exchange plates including angled corrugations with respect to flow direction

Abstract

板型热交换器,通过叠放纵横比(=纵向长度(Y)/横向长度(X))为1.5的传热板(P3)而构成。传热板(P3)为近似矩形的平板,在它的表面上,形成有波浪状的传热促进面(20a),(30a)。在左下部分、右上部分、左上部分以及右下部分这四个角上,分别形成有:为第1条流路的流入口的第1个开口(21a)、为第1条流路的流出口的第2个开口(22a)、为第2条流路的流入口的第3个开口(23a)、为第2条流路的流出口的第4个开口(24a )。在每一个开口(21a )~(24a )的周围设有向表面侧或者背面侧突出的密封部(12a)~(15a)。对密封部(12a)~(15a)设置了多根抑制制冷剂在流路中发生偏流的肋条(51)~(57)。

Description

板型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板型换热器,特别涉及一些降低流体压力损失的对策。
-背景技术-
至今,在空气调节装置、冷冻装置以及冷藏装置等中,使用着各种各样的换热器。例如,在由日本冷冻协会编辑的《新版·第四版冷冻空调便览(应用篇)》一书中的第82页所叙述的那样,在这些换热器中,板型换热器以传热系数大、体积小而闻名。
如图10所示,板型换热器是通过在两个框架(f1),(f2)之间叠放多块传热板(p),(p),…而构成的。
每一块传热板(p)由金属制平板构成。一块传热板(p)的周缘部和相邻的另一块传热板(p)的周缘部接合,该接合部分是通过焊接而接合在一起的。于是,多块传热板(p)构成为一体。在各传热板(p)之间交替地重复地形成第1种流体的流路(a1)和第2种流体的流路(b1)。
在传热板(p)的四个角上设置了分别构成第1种流体的流路(a1)的流体入口及第2种流体的流路(b1)的流体入口的开口(a),(b),(c),(d),且在这些开口(a),(b),(c),(d)的周围设置了密封部(e),由此,形成了仅与第1种流体的流路(a1)连通的第1个流入空间(a2)及第1个流出空间(a3),和仅与第2种流体的流路(b1)连通的第2个流入空间(b2)及第2个流出空间(b3)。于是,第1种流体沿图10中的实线箭头所示的方向流过流路(a1),同时第2种流体沿虚线箭头所示的方向流过流路(b1),第1种流体和第2种流体靠传热板(p)互相进行热交换。
-解决课题-
然而,现有的板型换热器里所使用的是纵向长度比横向长度长出很多的,即纵长的传热板(p)。换句话说,使用的是纵向长度对横向长度之比,即纵横比很大的传热板(p)。
但是,由纵横比很大的传热板(p)所形成的流路(a1),(b1),其流路长度很长。这正是在现有的板型换热器中,流路(a1),(b1)中的流体压力损失大的原因。
特别是在使用热交换时伴有相变的流体,例如,使用氟里昂系制冷剂作流体的时候,流路内的压力损失将比水等单相流体的大。因为和单相流相比,二相流在每一单位流量上的压力损失大。因此,就需要很大的驱动力来驱使制冷剂在流路中流动。
还有以下问题:因为制冷剂随着压力的下降其温度也会下降,所以若压力损失大,则换热器内流通方向上的温度变化就大,热交换效率便会下降。
有些装有板型换热器的装置,例如空气调节装置,对流路内的压力损失的限制是非常严格的。到目前为止,在这样的场合下,是靠增加传热板块数,减少流过每一条流路的制冷剂流量来降低压力损失的。但若利用该方法,则需要很多块传热板,结果会导致空气调节装置的成本上升。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想出来的。其目的在于:廉价地提供流体压力损失小的板型换热器。
-发明概要-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使传热板的纵横比减小,在不减小传热面积的情况下将流路长度缩短。
-解决方案-
具体而言,本发明所涉及的板型换热器,为一种第1条流路(A)或者第2条流路(B)形成在多块层叠在一起的传热板(P1,P2;P3,P4)之间,在该第1条流路(A)及第2条流路(B)中,分别让第1种流体和第2种流体沿该传热板(P1,P2;P3,P4)的纵向流通,而让该第1种流体和第2种流体通过该传热板(P1,P2;P3,P4)进行热交换的板型换热器,所形成的上述各传热板(P1,P2;P3,P4)的纵向长度(L)皆在其横向长度(W)的2倍以下。
上述各传热板(P1,P2;P3,P4)也可以是其纵向长度(L)在其横向长度(W)的1倍以上2倍以下。
在形成在各传热板(P1,P2;P3,P4)上的、至少一条流路(A,B)的流入口(21a,21b,23a,23b)的周围,形成有在该各流路(A,B)中,能均匀地引导来自该流入口(21a,21b,23a,23b)的各种流体的、由多根肋条(51~58)构成的偏流抑制肋条(50a,50b,60a,60b),这样做是可以的。
在上述各传热板(P1,P2;P3,P4)上,第1条流路(A)的流入口(21a,21b)及流出口(22a,22b)被设在该传热板(P1,P2;P3,P4)的纵向(Y)的两端,同时第2条流路(B)的流入口(23a,23b)及流出口(24a,24b)也被设在该传热板(P1,P2;P3,P4)的纵向(Y)的两端,至少在上述传热板(P1,P2;P3,P4)的该各流路(A,B)的流入口(21a,21b,23a,23b)及流出口(22a,22b,24a,24b)之间形成能打乱各流体的流动而促进热交换的主传热促进面(20a,20b),该主传热促进面(20a,20b)的纵向长度在横向长度的2倍以下,这样做是可以的。
上述第1条流路(A)的流入口(21a,21b)及流出口(22a,22b)、第2条流路(B)的流入口(23a,23b)及流出口(24a,24b),也可以分别形成在传热板(P1,P2;P3,P4)的四个角的对角位置上。
上述第1条流路(A)的流入口(21a,21b)及流出口(22a,22b)、第2条流路(B)的流入口(23a,23b)及流出口(24a,24b)分别形成在传热板(P1,P2;P3,P4)的四个角的对角位置上,且在上述各传热板(P1,P2;P3,P4)上设有:密封部(12a~15b),它覆盖该各流路(A,B)的流入口(21a,21b,23a,23b)及流出口(22a,22b,24a,24b)的周围,并向该传热板(P1,P2;P3,P4)的表面或者背面的任何一方突出着,且通过和相邻的一传热板(P1,P2;P3,P4)接触,便能阻止第1种流体流向第2条流路(B),阻止第2种流体流向第1条流路(A);主传热促进面(20a,20b),它形成在上述传热板(P1,P2;P3,P4)的纵向中央部,能打乱沿该传热板(P1,P2;P3,P4)的纵向流动的各流体的流动,以促进热交换;辅助传热促进面(30a,30b),它形成在上述传热板(P1,P2;P3,P4)上的密封部(12a~15b)和上述主传热促进面(20a,20b)以外的地方,能打乱从上述流入口(21a,21b,23a,23b)朝着该主传热促进面(20a,20b)扩散开来的流体的流动,或者从该主传热促进面(20a,20b)朝着上述流出口(22a,22b,24a,24b)聚集起来的流体的流动,以促进热交换;这样做是可以的。
上述第1条流路(A)的流入口(21a,21b)及流出口(22a,22b)、第2条流路(B)的流入口(23a,23b)及流出口(24a,24b),分别形成在传热板(P1,P2;P3,P4)的四个角的对角位置上,且上述各传热板(P1,P2;P3,P4)上设有:密封部(12a~15b),它覆盖该各流路(A,B)的流入口(21a,21b,23a,23b)及流出口(22a,22b,24a,24b)的周围,向该传热板(P1,P2;P3,P4)的表面或者背面的任何一方突出着,且通过和相邻的一传热板(P1,P2;P3,P4)接触,便能阻止第1种流体流向第2条流路(B),阻止第2种流体流向第1条流路(A);主传热促进面(20a,20b),它形成在上述传热板(P1,P2;P3,P4)的纵向中央部,能打乱沿该传热板(P1,P2;P3,P4)的纵向流动的各流体的流动,以促进热交换;辅助传热促进面(30a,30b),它形成在上述传热板(P1,P2;P3,P4)上的密封部(12a~15b)和上述主传热促进面(20a,20b)以外的地方,能打乱从上述流入口(21a,21b,23a,23b)朝着该主传热促进面(20a,20b)扩散开来的流体的流动,或者从该主传热促进面(20a,20b)朝着上述流出口(22a,22b,24a,24b)聚集起来的流体的流动,以促进热交换;多根肋条(51~58),它形成在上述各流入口(21a,21b,23a,23b)的周围,能将来自该各流入口(21a,21b,23a,23b)的各种流体均匀地引向所定方向。这样做是可以的。
也可以将上述多根肋条(51~58)配置成:位于中央的肋条(53~56)间的间隔比位于两端侧的肋条(51,52,57,58)间的间隔窄,且间隔不等。
也可以使上述多根肋条(51~58)中的位于中央的肋条(53~56)的宽度形成得比位于两端的肋条(51,52,57,58)的宽。
也可以使上述多根肋条(51~58),从流入口(21a,21b,23a,23b)到流路(A、B)的下流侧排列成近似放射状,可使位于两端的肋条(51,52,57,58)的长度形成得比位于中央的肋条(53~56)的长。
也可以使上述多根肋条(51~58),从流入口(21a,21b,23a,23b)到流路(A、B)的下流侧排列成近似放射状,可使位于两端的肋条(51,52,57,58)的长度形成得比位于中央的肋条(53~56)的短。
也可以使在第1条流路(A)中流的第1种流体及在第2条流路(B)中流的第2种流体这两种流体中,至少有一种是热交换时伴有相变的流体。
-作用-
若使纵横比小,则各流路(A,B)的流路宽度变宽,流路长度变短。结果,在不使传热面积减小的情况下,便把流路长度给缩短了。因此,即使不增加传热板的块数,也能在维持好热交换量的同时,使各种流体的压力损失下降。
还有,通过将纵横比设在1~2之间,则由横向长度(W)的增大而引起的偏流能够被抑制住,且能得到流体压力损失小的适宜的纵横比。
还有,可通过多根肋条(51~58)来抑制偏流,故流体在流路(A,B)中能均匀地流动。
还有,第1条流路(A)中的第1种流体和第2条流路(B)中的第2种流体,分别在各流路(A,B)中沿传热板(P1,P2;P3,P4)的对角线流动。因此,即使纵横比很小,在流路(A、B)中的流动也是比较均匀的。
还有,流动在主传热促进面(20a,20b)和辅助传热促进面(30a,30b)上被打乱,而使热交换更加激烈。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流体的流动一旦被打乱,压力损失便有增大的倾向,但通过使主传热促进面(20a,20b)的纵向长度为横向长度的2倍以下,便能将流体在主传热促进面(20a,20b)上的压力损失降低。因此,在压力损失不会增大的情况下促进了热交换。
还有,将多根肋条(51~58)布置得间隔不等,则在流体本来易流动的中央部,因肋条(53~56)间的间隔小,流体的流动被抑制;而在流体本来不易流动的两端部,因肋条(51,52,57,58)间的间隔大,流体的流动被促进了。结果,流体在整个流路中能均匀地流动,也就很彻底地防止了偏流。
还有,在热交换时伴有相变的流体在流动的时候,因这样的流体具有压力损失较大的性质,所以流路内的压力损失变小的作用便发挥得更加明显了。
-效果-
因此,依据本发明,既可不使传热面积减小,又可使流路长度变短。结果,即使不增加传热板的块数,也能使流体的压力损失下降,也就能廉价地构成压力损失小的换热器了。
还有,通过将纵横比设在1~2之间,便可得到最适用于抑制流体发生偏流,降低压力损失的传热板。
还有,因为能通过多根肋条抑制流体的偏流了,故由于纵横比小而引起的偏流的增大就能够得到抑制。
还有,因各流体沿传热板的对角线流动,故各种流体在各流路内的流动就会比较均匀。还有,各流体在主传热促进面和辅助传热促进面上的流动被打乱了,所以可促进热交换。需要指出的是,通过形成一纵向长度为横向长度的2倍以下的主传热促进面,便能在将压力损失抑制得很低的情况下,让热交换量增加。
还有,通过将偏流抑制肋条排列得间隔不等,则在流体本来易流动的中央部,因肋条间的间隔小,流体的流动被抑制;而在流体本来不易流动的两端部,因肋条间的间隔大,流体的流动被促进了。结果,流体在整个流路中能均匀地流动,也就很彻底地防止了偏流。
还有,在使用热交换时伴有相变的流体时,流路内的压力损失变小的上述效果可发挥得更加显著。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板型换热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实施例1所涉及的第1种传热板的正视图。
图3是实施例1所涉及的第2种传热板的正视图。
图4是以纵横比的倒数为参数,对本发明和现有例的一些性能进行比较的曲线图。
图5是实施例2所涉及的第1种传热板的正视图。
图6是实施例2所涉及的第2种传热板的正视图。
图7是表示偏流抑制肋条的结构的传热板的局部放大正视图。
图8是其他实施例所涉及的板型换热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图示制冷剂质量流速和蒸发热传热系数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0是现有的板型换热器的分解立体图。
实施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
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板型换热器(1)的结构-
如图1的分解立体图所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板型换热器(1),是通过在两个框架(2),(3)之间,交替地叠放两种传热板(P1),(P2),再通过焊接将它们接合成一体而构成的。在这些传热板(P1),(P2)之间,交替地重复形成流过第1种流体的第1条流路(A)和流过第2种流体的第2条流路(B)。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以后要叙述的形成传热促进面(20a),(20b)的波浪状及密封部(12a),(12b)等(参见图2和图3)的图示被省略了。
图1中,在位于最跟前的第1个框架(2)的左下部分、右上部分、左上部分以及右下部分这四个角上,分别连接着作为第1种流体的流入管的第1条流入管(4)、作为第1种流体的流出管的第1条流出管(5)、作为第2种流体的流入管的第2条流入管(6)以及作为第2种流体的流出管的第2条流出管(7)。
在第1种传热板(P1)和第2种传热板(P2)上,对应于第1条流入管(4)、第1条流出管(5)、第2条流入管(6)及第2条流出管(7)的位置上,分别形成有第1个开口(21)、第2个开口(22)、第3个开口(23)及第4个开口(24)。第1个开口(21)、第2个开口(22)、第3个开口(23)及第4个开口(24)分别为各第1条流路(A)的流入口、各第1条流路(A)的流出口、各第2条流路(B)的流入口及各第2条流路(B)的流出口。于是,通过交替地叠放很多第1种传热板(P1)和第2种传热板(P2)便形成了由第1个开口(21)划分的第1个流入空间(8)、由第2个开口(22)划分的第1个流出空间(9)、由第3个开口(23)划分的第2个流入空间(10)以及由第4个开口(24)划分的第2个流出空间(11)。
如图2及图3所示,传热板(P1),(P2)都是由金属制(例如,不锈钢、铝等)且近似于矩形的平板构成的。利用冲压加工,在它们的表面上形成传热促进面(20a),(20b),(30a),(30b)。为在叠放传热板(P1),(P2)时,让它们的周缘部互相重叠以形成板型换热器(1)的侧面,而将这两种传热板(P1),(P2)的整个周缘部弯成扩口状。换句话说,板型换热器(1)的侧面是通过使被弯曲的周缘部重叠而构成的。
图2示出了第1种传热板(P1)的表面,图3示出了第2种传热板(P2)的表面。这两种传热板(P1),(P2)的周缘部从背面弯向表面。叠放第1种传热板(P1)和第2种传热板(P2)时,让一种的表面与另一种的背面相对。在第1种传热板(P1)的表面和第2种传热板(P2)的背面之间形成流过第1种流体的第1条流路(A);同时,在第1种传热板(P1)的背面和第2种传热板(P2)的表面之间形成流过第2种流体的第2条流路(B)。
-传热板(P1),(P2)的纵横比-
本发明的特征为,每一种传热板(P1),(P2)的纵横比都被设在2以下。本实施例特将纵横比设在1.5。换句话说,如图2及图3所示,所形成的传热板(P1),(P2)的纵向(Y方向)长度为横向(X方向)长度的1.5倍。
在现有的板型换热器中,纵横比大于2。而在本实施例的板型换热器(1)中,使传热板的横向长度比现有的长,使传热板的纵向长度比现有的短,且在保证传热面积基本一定的前提下来缩小纵横比的。这样做,可在第1条流路(A)及第2条流路(B)中,在不减小传热面积的情况下,增加了流路的宽度,缩短了流路的长度。换句话说,为降低流路内的压力损失,一方面使流路横断面积增大,另一方面使流路长度缩短。
下面,边比较纵横比为4.7的现有板型换热器(现有例)和本发明所涉及的板型换热器的性能,边说明本发明的纵横比的设定原理。
图4出示了在以传热板的纵横比的倒数为参数,流路内压力损失相等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流速、传热系数以及所需传热板块数和现有例相比后的计算结果,即流速比、传热系数比以及所需传热板块数比。
由图4可以看出,纵横比越小(纵横比的倒数越大),流速比和传热系数比越大;并且纵横比越小,即越接近横长形状,所需传热板块数就越少。
换句话说,可以看出:当纵横比的倒数从大约0.2(现有例)开始逐渐增大,到增大到0.5时,流速比和传热系数比急剧上升;而当超过0.5时,其上升程度则变得非常缓慢。
当纵横比的倒数从0.2开始逐渐增大时,上述流速比和传热系数比急剧上升,与此相对,所需传热板块数则急剧减少;当超过0.5时,则变化不大,且当超过1时,所需块数几乎不再减少了。
本发明正是以上述事实为出发点,将纵横比的倒数设在流速比和所需块数几乎不再发生变化的0.5以上。换句话说,将纵横比设在2以下。
还有,由于将纵横比缩小,则流路的宽度变宽,所以流体便较易发生偏流。因此,为抑制流体发生偏流并有效地减小压力损失,最好是将纵横比设在1以上2以下。
具体而言,纵横比为2(纵横比的倒数为0.5)时,所需块数比为0.85,即所需块数约可减少15%。上述实施例的板型换热器(1)中的纵横比为1.5,所需块数比为0.80,即所需块数约可减少20%。于是,在本发明中,通过将纵横比设在2以下,那么和现有例相比,所需传热板的块数便可减少15%以上。
-传热板(P1),(P2)的详细结构-
如图2及图3所示,为圆形开口的第1个开口(21a),(21b)、第2个开口(22a),(22b)、第3个开口(23a),(23b)及第4个开口(24a),(24b)分别形成在第1种传热板(P1)和第2种传热板(P2)的左下部分、右上部分、左上部分及右下部分这四个角上。
在每一个开口(21a),(21b)~(24a),(24b)的周围设有平坦的密封部(12a),(12b)~(15a),(15b),它们覆盖着这些开口(21a),(21b)~(24a),(24b)的周围,且向传热板(P1),(P2)的表面侧或者背面侧突出着。
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在第1种传热板(P1)上,第1个开口(21a)周围的密封部(12a)及第2个开口(21a)周围的密封部(13a)从表面侧向背面侧突出着;第3个开口(23a)周围的密封部(14a)及第4个开口(24a)周围的密封部(15a)则从背面侧向表面侧突出着。
与此相对,在第2种传热板(P2)中,第1个开口(21b)及第2个开口(22b)周围的密封部(12b),(13b),从背面侧向表面侧突出着;第3个开口(23b)及第4个开口(24b)周围的密封部(14b),(15b),则从表面侧向背面侧突出着。
于是,通过让第1种传热板(P1)和第2种传热板(P2)的密封部(12a),(12b)~(15a),(15b)接触并将它们接合在一起,既可阻止第2种流体流向第1条流路(A),又可阻止第1种流体流向第2条流路(B)。而且,第1个流入空间(8)及第1个流出空间(9)和第1条流路(A)连通;第2个流入空间(10)及第2个流出空间(11)和第2条流路(B)连通。于是,第1种流体流过第1条流路(A),第2种流体流过第2条流路(B)。
在传热板(P1),(P2)的其他部分上形成有传热促进面(20a),(20b),(30a),(30b)。更详细地说,在传热板(P1),(P2)的纵向中央部形成有主传热促进面(20a),(20b),而在传热板(P1),(P2)的上下方向的两端部形成有辅助传热促进面(30a),(30b)。辅助传热促进面(30a),(30b)形成在除密封部(12a),(12b)~(15a),(15b)和主传热促进面(20a),(20b)以外的地方。
传热促进面(20a),(20b),(30a),(30b)是一打乱各种流体的流动,以促进热交换的部分。所形成的传热促进面(20a),(20b),(30a),(30b),呈凸起部和凹陷部沿传热板(P1),(P2)的纵向交替重复着的波浪状。这些传热促进面(20a),(20b),(30a),(30b)由从左往右看该图时,凸起部和凹陷部的延长方向,分别向上倾斜的上方倾斜部(26)和向下倾斜的下方倾斜部(27)构成,呈人字形。
主传热促进面(20a),(20b)形成在传热板(P1),(P2)的纵向中央部,能打乱各种流体在传热板(P1),(P2)的纵向上的流动,以促进热交换;另一方面,辅助传热促进面(30a),(30b)能打乱从流入口(21a),(21b),(23a),(23b)朝着主传热促进面(20a),(20b)扩散开来的流体的流动或从主传热促进面(20a),(20b)朝着流出口(22a),(22b),(24a),(24b)聚集起来的流体的流动,以促进热交换。
在第1种传热板(P1)和第2种传热板(P2)上,传热促进面(20a),(20b),(30a),(30b)的凸起部和凹陷部的延长方向互不相同。也就是说,如图2所示,在第1种传热板(P1)的左侧形成有上方倾斜部(26);在第1种传热板(P1)的右侧形成有下方倾斜部(27)。与此相对,如图3所示,在第2种传热板(P2)的左侧,形成有下方倾斜部(27);而在第2种传热板(P2)的右侧,形成有上方倾斜部(26)。
于是,将第1种传热板(P1)和第2种传热板(P2)接合在一起,则传热板(P1),(P2)上的凸起部和凹陷部被接合起来,而在各种传热板(P1),(P2)间形成弯弯曲曲的锯齿形流路(A),(B)。
-热交换动作-
其次,对板型换热器(1)中的第1种流体和第2种流体间的热交换动作进行说明。这里,第1种流体和第2种流体使用的是热交换时有相变的氟里昂系制冷剂、例如R407C。
如图1中的实线箭头所示,低温的气液二态的第1种制冷剂从第1条流入管(4)流入,经第1个流入空间(8)而流入第1条流路(A),(A),…中;高温的气态的第2种制冷剂从第2条流入管(6)流入,经第2个流入空间(10)而流入第2条流路(B),(B),…中。
在第1条流路(A)中流动的第1种制冷剂和在第2条流路(B)中流动的第2种制冷剂通过传热板(P1),(P2)而互相进行热交换,第1种制冷剂蒸发,第2种制冷剂凝结。然后,由于蒸发而变为气态的第1种制冷剂流经第1流出空间(9)而从第1条流出管(5)流出;由于凝结而变为液态的第2种制冷剂,流经第2流出空间(11)而从第2条流出管(7)流出。
-本实施例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例所涉及的板型换热器(1),因传热板(P1),(P2)的纵横比很小,所以第1条流路(A)和第2条流路(B)的流路横断面积都很大,且流路长度都很短。结果,流路(A),(B)内的各种制冷剂的压力损失就小。这样,不需增加传热板块数,便能使各种制冷剂的压力损失降低。
就这样,压力损失降低后,驱使各种制冷剂进行循环的驱动力也就变小了,因此,装置的工作效率被提高了。
还有,因压力损失小,各种制冷剂在流路(A),(B)内的温度变化也就小了。因为可抑制热交换效率的下降。
由上述可知,可将该板型换热器(1)安装到对压力损失要求很严的空气调节装置等上。因此,也就可将该板型换热器(1)安装到利用低容量泵来让制冷剂循环的装置等上,这是至今难以实现的事情。例如,在中间阶段,以制冷剂为介质进行热传递的空调系统中,本发明的效果会发挥得更好。就这样,若利用该板型换热器(1),则可安装它的空气调节装置的范围就能够被扩大。
(实施例2)
实施例2所涉及的板型换热器,是一备有抑制流路(A),(B)内的制冷剂发生偏流的偏流抑制肋条(50a),(50b),(60a),(60b)的装置。
实施例2所涉及的板型换热器,是分别用图5所示的第1种传热板(P3)和图6所示的第2种传热板(P4),来代替实施例1的板型换热器(1)中的第1种传热板(P1)和第2种传热板(P2)而构成的。因传热板(P3),(P4)以外的部分皆与实施例1相同,所以这里仅对传热板(P3),(P4)进行说明,其他部分就省略不提了。
-传热板的结构-
如图5及图6所示,和实施例1一样,为圆形开口的第1个开口(21a),(21b)、第2个开口(22a),(22b)、第3个开口(23a),(23b)及第4个开口(24a),(24b),分别形成在第1种传热板(P3)和第2种传热板(P4)的左下部分、右上部分、左上部分及右下部分这四个角上。
在每一个开口(21a),(21b)~(24a),(24b)的周围,设有突向表面侧或者背面侧的平坦的密封部(12a),(12b)~(15a),(15b),和由形成在该密封部(12a),(12b)~(15a),(15b)附近的多根肋条(51)~(58)而构成的偏流抑制肋条(50a),(50b),(60a),(60b)。
在传热板(P3),(P4)的纵向(图中,Y方向)中央部,形成有由多个波浪形突起列而构成的主传热促进面(20a),(20b);在上下方向的两端部形成有辅助传热促进面(30a),(30b)。辅助传热促进面(30a),(30b)形成在主传热促进面(20a),(20b)和密封部(12a),(12b)~(15a),(15b)以外的地方。
下面,对密封部、传热促进面以及偏流抑制肋条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密封部的结构-
如图5所示,在第1种传热板(P3)中,第1个开口(21a)周围的密封部(12a)及第2个开口(22a)周围的密封部(13a),从表面侧向背面侧突出着;而第3个开口(23a)周围的密封部(14a)及第4个开口(24a)周围的密封部(15a),则从背面侧向表面侧突出着。与此相对,如图6所示,在第2种传热板(P4)中,第1个开口(21b)及第2个开口(22b)周围的密封部(12b),(13b),从背面侧向表面侧突出着;而第3个开口(23b)及第4个开口(24b)周围的密封部(14b),(15b),则从表面侧向背面侧突出着。于是,通过把突出的部分彼此接合在一起,便可阻止第2种流体流向形成在第1种传热板(P3)的表面和第2种传热板(P4)的背面间的第1条流路(A),因而在第1条流路(A)中流通的仅是第1种流体;同时,还可阻止第1种流体流向形成在第1种传热板(P3)的背面和第2种传热板(P4)的表面间的第2条流路(B),因而在第2条流路(B)中流通的仅是第2种流体。
-传热促进面的结构-
和实施例1一样,所形成的主传热促进面(20a),(20b)呈由上方倾斜部(26)和下方倾斜部(27)所形成的人字形。
同时,第1种传热板(P3)的辅助传热促进面(30a),仅由从左往右看该图时,向上倾斜的上方倾斜部构成;而第2种传热板(P4)的辅助传热促进面(30b),仅由从左往右看该图时,向下倾斜的下方倾斜部构成。
本发明的特征为,形成纵向长度和横向长度比大约为1的主传热促进面(20a),(20b)。换句话说,形成的是纵向长度和横向长度大约相等的主传热促进面(20a),(20b),从而做到使传热板的纵向长度在横向长度的2倍以下。
-偏流抑制肋条的结构-
其次,对偏流抑制肋条(50a),(50b),(60a),(60b)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由从背面侧向表面侧突出的8根肋条(51)~(58)构成的第1偏流抑制肋条(50a)分别形成在第1种传热板(P3)的密封部(12a)处的第1个开口(21a)的上方,和密封部(13a)处的第2个开口(22a)的下方;同时,由从表面侧向背面侧突出的8根肋条(51)~(58)构成的第2偏流抑制肋条(60a),分别形成在密封部(14a)处的第3个开口(23a)的下方,和密封部(15a)处的第4个开口(24a)的上方。
因上述各个偏流抑制肋条(50a),(50b)互相对称,所以这里,仅说明设在第1个开口(21a)周围的第1偏流抑制肋条(50a)的结构。
如图7所示,第1偏流抑制肋条(50a)是由为覆盖第1个开口(21a)的上方而从左侧依序设置着的第1根肋条(51)、第2根肋条(52)、第3根肋条(53)、第4根肋条(54),第5根肋条(55)、第6根肋条(56)、第7根肋条(57)以及第8根肋条(58)构成的。为将经第1个开口(21a)流入第1条流路(A)的第1种流体顺利且均匀地引向主传热促进面(20a),多根肋条(51)~(58)被布置成以第1个开口(21a)为中心的近似放射状。具体而言,每一根肋条(51)~(58)倾斜于垂直轴,这样它们和垂直方向所成的倾角α,沿顺时针方向按第1根肋条(51)到第8根肋条(58)的顺序逐渐增大。
所形成的每一根肋条(51)~(58),其长度方向从第1个开口(21a)的中心开始呈近似放射状地延伸。还有,每一根肋条(51)~(58)的长度,随它们所在的配置位置处的第1个开口(21a)和主传热促进面(20a)间距离的不同而不同。例如,被设置在第1个开口(21a)和传热促进面(20a)间的距离较长的位置上的第1根肋条(51)、第8根肋条(58)形成得就较长,而被设置在上述距离较短的位置上的第4根肋条(54),则形成得最短。具体而言,第1根肋条(51)到第4根肋条(54)的肋条长度是逐渐变短的,而第4根肋条(54)到第8根肋条(58)的肋条长度是逐渐变长的。
第一根肋长(51)~(58)的宽度情况如下:第1根肋条(51)到第4根肋条(54)的肋条宽度是逐渐变宽的,而第4根肋条(54)到第8根肋条(58)的肋条宽度是逐渐变窄的。即位于肋条(51)~(58)的中央部的第4根肋条(54)的宽度最宽,位于其端部的第1根肋条(51)和第8根肋条(58)的宽度最窄。换句话说,在靠近连接第1个开口(21a)和第2个开口(22a)而形成的假想线M的中央部,肋条的宽度宽;而在偏离该假想线M的两端部,肋条的宽度窄。
在考虑了二相流的流动特性的基础上,而将每根肋条(51)~(58)间的间隔设定得不一样。也就是说,为将以二相状态流入的制冷剂,均匀地引向传热促进面(20a),而以不等的间隔配置着多根肋条(51)~(58)。具体而言,在从第1个开口(21a)流入的制冷剂比较容易流通的地方,如中央部,肋条间的间隔很窄;而在制冷剂不易流通的地方,如两端部,肋条间的间隔则很宽。这样,多根肋条(51)~(58)能将较多的制冷剂引向难以流通的地方,同时能抑制制冷剂过多地流入易流通的地方,结果是:抑制了偏流。值得注意的是,因第7根肋条(57)和第8根肋条(58)间的空间是制冷剂最难流通的地方,所以此两者间的间隔最大。
第2种传热板(P4)上的偏流抑制肋条(50b),(60b)的突出方向与上述第1种传热板(P3)上的偏流抑制肋条(50a),(60a)的相反,其他结构相同。
-热交换动作-
和实施例1一样,如图1中实线箭头方向所示,从第1条流入管(4)流入的低温、气液二态的第1种制冷剂,经第1个流入空间(8)而流入第1条流路(A,A,…)中。此时,第1种制冷剂通过偏流抑制肋条(50a),(50b)而被均匀地引向传热促进面(20a),(20b)。同时,从第2条流入管(6)流入的高温、气态的第2种制冷剂,经第2个流入空间(10)而流入第2条流路(B,B,…)中。此时,第2种流体通过偏流抑制肋条(60a),(60b)而被均匀地引向传热促进面(20a),(20b)。
在第1条流路(A)中流动的第1种制冷剂和在第2条流路(B)中流动的第2种制冷剂通过传热板(P3),(P4)而互相进行热交换,第1种制冷剂蒸发,第2种制冷剂凝结。然后,由于蒸发而变为气态的第1种制冷剂,经第1流出空间(9),从第1条流出管(5)流出;同时,由于凝结而变为液态的第2种制冷剂,经第2流出空间(11),从第2条流出管(7)流出。
-实施例2的效果-
将传热板(P3),(P4)的纵横比缩小后,我们就担心热交换能力会由于流路(A),(B)内的制冷剂发生偏流而下降。然而,在实施例2中,设置了偏流抑制肋条(50a),(50b),(60a),(60b),故能充分地抑制制冷剂在流路(A),(B)内发生偏流。因此,可将纵横比缩小得更小。也就可以进一步降低制冷剂的压力损失。
特别是,以气液二相状态流入的制冷剂等,会由于气相和液相比重等的不同而较易在流路内发生偏流,但因根据本实施例,能有效地抑制偏流,所以以气流二态液入的流体等也能很好地进行热交换。
还有,因将构成偏流抑制肋条(50a),(50b),(60a),(60b)的多根肋条(51)~(58)布置成:位于中央的肋条(53)~(56)间的间隔,比位于两端的肋条(51),(52),(57),(58)间的间隔窄,且互不相等,所以流体的流路在中央部变窄,在端部变宽。结果,可抑制过多的流体在中央部流通;可促进流体在端部流通。因而对流体的偏流的抑制就很彻底了。
需要说明的是,图9是一个用来比较在设置了偏流抑制肋条(50a),(50b),(60a),(60b)的上述实施例,和没设置偏流抑制肋条的板型换热器这两种情况下,蒸发热传递率随制冷剂质量流速的变化情况的图。由图9可以看出,若利用设置了偏流抑制肋条(50a),(50b),(60a),(60b)的本实施例,则和没设置偏流抑制肋条的板型换热器相比,能将蒸发热传递率提高10%左右。
(其它实施例)
上述实施例,是一个第1种流体以及第2种流体沿传热板(P1),(P2),(P3),(P4)的对角线流动的例子,各种流体的流通形态并不仅限于此。例如,如图8所示,也可以让第1个开口(21)和第3个开口(23)分别作第1种流体的流入口和流出口,而让第2个开口(22)和第4个开口(24)分别作第2种流体的流入口和流出口。也就是说,所形成的各种流体的流入口和流出口互相平行,也是可以的。若采用上述做法,则仅将一种传热板依次将上下方向逆向地叠放在一起,便能构成板型换热器。结果,只要一种冲压传热板的冲压模具就足够了,因而可降低换热器的制造成本。
另外,第1种流体及第2种流体并不限于R407C,也可使用其他制冷剂。还有,第1种流体及第2种流体,也可以是热交换时无相变的流体,例如,水、防冻液(brine)等。
传热板(P1)~(P4)的纵横比并非一定要为1.5,只要在2以下就可以了。
-产业利用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中的换热器,可被应用到空气调节装置、冷冻装置以及冷藏装置等中。

Claims (7)

1.板型热交换器,其第1条流路(A)或者第2条流路(B)形成于被层叠的多块传热板(P1,P2;P3,P4)之间,第1种流体和第2种流体分别沿该传热板(P1,P2;P3,P4)的纵向流通在第1条流路(A)及第2条流路(B)中,而使该第1种流体和第2种流体通过该传热板(P1,P2;P3,P4)进行热交换,其特征是:
上述各传热板(P1,P2;P3,P4)的纵向长度(L)皆为其横向长度(W)的2倍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型换热器,其特征是:
上述各传热板(P1,P2;P3,P4)的纵向长度(L)皆为其横向长度(W)的1倍以上2倍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板型换热器,其特征是:
在形成在各传热板(P1,P2;P3,P4)上的、至少一条流路(A,B)的流入口(21a,21b,23a,23b)的周围形成有偏流抑制肋条(50a,50b,60a,60b)、该偏流抑制肋条(50a,50b,60a,60b)由在该各流路(A,B)中能均匀地引导来自该流入口(21a,21b,23a,23b)的各种流体的多根肋条(51~58)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板型换热器,其特征是:
第1条流路(A)的流入口(21a,21b)及流出口(22a,22b)、第2条流路(B)的流入口(23a,23b)及流出口(24a,24b)分别形成在传热板(P1,P2;P3,P4)的四个角的对角位置上;
上述各传热板(P1,P2;P3,P4)上设有:
密封部(12a~15b),它覆盖该各流路(A,B)的流入口(21a,21b,23a,23b)及流出口(22a,22b,24a,24b)的周围,向该传热板(P1,P2;P3,P4)的表面侧或者背面侧突出着,且通过和相邻的一方传热板(P1,P2;P3,P4)接触,便能阻止第1种流体流向第2条流路(B)及阻止第2种流体流向第1条流路(A);
主传热促进面(20a,20b),它形成在上述传热板(P1,P2;P3,P4)的纵向中央部,能打乱沿该传热板(P1,P2;P3,P4)的纵向流动的各流体的流动,以促进热交换;
辅助传热促进面(30a,30b),它形成在上述传热板(P1,P2;P3,P4)上的密封部(12a~15b)和上述主传热促进面(20a,20b)以外的地方,能打乱从上述流入口(21a,21b,23a,23b)朝着该主传热促进面(20a,20b)扩散开来的流体的流动或者从该主传热促进面(20a,20b)朝着上述流出口(22a,22b,24a,24b)聚集起来的流体的流动,以促进热交换。
5.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板型换热器,其特征是:
第1条流路(A)的流入口(21a,21b)及流出口(22a,22b)、第2条流路(B)的流入口(23a,23b)及流出口(24a,24b)分别形成在传热板(P1,P2;P3,P4)的四个角的对角位置上;
上述各传热板(P1,P2;P3,P4)上,设有:
密封部(12a~15b),它覆盖该各流路(A,B)的流入口(21a,21b,23a,23b)及流出口(22a,22b,24a,24b)的周围,向传热板(P1,P2;P3,P4)的表面侧或者背面侧突出着,且通过和相邻的一方传热板(P1,P2;P3,P4)接触,以便能阻止第1种流体流向第2条流路(B)及阻止第2种流体流向第1条流路(A);
主传热促进面(20a,20b),它形成在上述传热板(P1,P2;P3,P4)的纵向中央部,能打乱沿该传热板(P1,P2;P3,P4)的纵向流动的各流体的流动,以促进热交换;
辅助传热促进面(30a,30b),它形成在上述传热板(P1,P2;P3,P4)上的密封部(12a~15b)和上述主传热促进面(20a,20b)以外的地方,能打乱从上述流入口(21a,21b,23a,23b)朝着该主传热促进面(20a,20b)扩散开来的流体的流动或者从该主传热促进面(20a,20b)朝着上述流出口(22a,22b,24a,24b)聚集起来的流体的流动,以促进热交换;
多根肋条(51~58),它形成在上述各流入口(21a,21b,23a,23b)的周围,能将来自该各流入口(21a,21b,23a,23b)的各种流体均匀地引向所定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型换热器,其特征是:
多根肋条(51~58)被配置成:位于中央的肋条(53~56)间的间隔比位于两端的肋条(51,52,57,58)间的间隔窄,且间隔不等。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型换热器,其特征是:
在第1条流路(A)中流动的第1种流体及在第2条流路(B)中流动的第2种流体这两种流体的至少有一种是热交换时伴有相变的流体。
CNB998017957A 1998-02-27 1999-02-19 板型换热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7421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47152/1998 1998-02-27
JP04715298A JP3292128B2 (ja) 1998-02-27 1998-02-27 プレート型熱交換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87610A true CN1287610A (zh) 2001-03-14
CN1174213C CN1174213C (zh) 2004-11-03

Family

ID=127671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99801795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74213C (zh) 1998-02-27 1999-02-19 板型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6394178B1 (zh)
EP (1) EP1070928B1 (zh)
JP (1) JP3292128B2 (zh)
CN (1) CN1174213C (zh)
DE (1) DE69907662T2 (zh)
HK (1) HK1033168A1 (zh)
WO (1) WO1999044003A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56295A (zh) * 2009-03-18 2012-02-1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板式热交换器以及冷冻空调装置
CN102150000B (zh) * 2008-09-12 2012-12-26 Esk陶瓷有限两合公司 由多层陶瓷板制成的部件
CN103486884A (zh) * 2012-06-11 2014-01-01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换热器
CN103688128A (zh) * 2011-07-13 2014-03-2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板式换热器及热泵装置
CN104165535A (zh) * 2014-08-29 2014-11-26 储敏健 板式热交换器
US9360262B2 (en) 2011-09-19 2016-06-07 Hyundai Motor Company Heat exchanger for vehicle
TWI628404B (zh) * 2015-05-11 2018-07-01 阿爾法拉瓦公司 熱交換器板以及板式熱交換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E516178C2 (sv) * 2000-03-07 2001-11-26 Alfa Laval Ab Värmeöverföringsplatta, plattpaket, plattvärmväxlare samt användning av platta respektive plattpaket för framställning av plattvärmeväxlare
DE10035939A1 (de) * 2000-07-21 2002-02-07 Bosch Gmbh Robert Vorrichtung zur Wärmeübertragung
US8061416B2 (en) 2003-08-01 2011-11-22 Behr Gmbh & Co. Kg Heat exchanger and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thereof
US7032654B2 (en) * 2003-08-19 2006-04-25 Flatplate, Inc. Plate heat exchanger with enhanced surface features
SE526831C2 (sv) * 2004-03-12 2005-11-08 Alfa Laval Corp Ab Värmeväxlarplatta och plattpaket
KR101314294B1 (ko) * 2004-10-07 2013-10-02 브룩스 오토메이션, 인크. 냉각 프로세스를 위한 효율적인 열 교환기
JP2006183969A (ja) * 2004-12-28 2006-07-13 Mahle Filter Systems Japan Corp 積層型オイルクーラの熱交換コア
SE528886C2 (sv) * 2005-08-26 2007-03-06 Swep Int Ab Ändplatta
SE531472C2 (sv) 2005-12-22 2009-04-14 Alfa Laval Corp Ab Värmeväxlare med värmeöverföringsplatta med jämn lastfördelning på kontaktpunkter vid portområden
US7377308B2 (en) * 2006-05-09 2008-05-27 Modine Manufacturing Company Dual two pass stacked plate heat exchanger
KR101314906B1 (ko) * 2006-07-11 2013-10-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판형 열교환기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2112821A (zh) * 2008-06-10 2011-06-29 菲利普·C·瓦茨 用于整栋住宅或建筑物的集成能量系统
SE532524C2 (sv) * 2008-06-13 2010-02-16 Alfa Laval Corp Ab Värmeväxlarplatta samt värmeväxlarmontage innefattandes fyra plattor
JP4827905B2 (ja) * 2008-09-29 2011-11-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及びこれを搭載した空気調和機
SE533310C2 (sv) * 2008-11-12 2010-08-24 Alfa Laval Corp Ab Värmeväxlarplatta och värmeväxlare innefattande värmeväxlarplattor
PL2394129T3 (pl) * 2009-02-04 2015-03-31 Alfa Laval Corp Ab Płytowy wymiennik ciepła
US8011201B2 (en) * 2009-09-30 2011-09-06 Thermo Fisher Scientific (Asheville) Llc Refrigeration system mounted within a deck
FR2954480B1 (fr) * 2009-12-17 2012-12-07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Plaque d'echangeur de chaleur, en particulier pour un condenseur de climatisation
DE102010025576A1 (de) * 2010-06-29 2011-12-29 Behr Industry Gmbh & Co. Kg Wärmetauscher
JP5661119B2 (ja) * 2010-11-12 2015-01-2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及び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RU2554706C2 (ru) 2011-04-18 2015-06-27 Мицубиси Электрик Корпорейшн Пластинчатый теплообменник и теплонасос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KR101693245B1 (ko) * 2011-04-19 2017-01-06 한온시스템 주식회사 판형 열교환기
KR101161246B1 (ko) 2012-04-20 2012-07-02 (주)동일브레이징 방사형 포트가 형성된 플레이트 열교환기
JP6160385B2 (ja) * 2013-09-17 2017-07-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積層型熱交換器
JP6094261B2 (ja) * 2013-02-27 2017-03-15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積層型熱交換器
CN105074375B (zh) * 2013-02-27 2018-05-15 株式会社电装 层叠型热交换器
US20150034285A1 (en) * 2013-08-01 2015-02-05 Hamilton Sundstrand Corporation High-pressure plate heat exchanger
KR20160044567A (ko) * 2013-09-19 2016-04-25 하우덴 유케이 리미티드 세척 특징이 향상된 열 교환 소자 프로파일
DE102013220313B4 (de) * 2013-10-08 2023-02-09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Stapelscheiben-Wärmetauscher
WO2015086343A1 (en) * 2013-12-10 2015-06-18 Swep International Ab Heat exchanger with improved flow
EP3517807B1 (en) 2013-12-10 2021-08-25 Howden Thomassen Compressors B.V. Single seal ring stuffing box
ES2632609T3 (es) * 2014-06-18 2017-09-14 Alfa Laval Corporate Ab Placa de transferencia de calor e intercambiador de calor de placas que comprende una placa de transferencia de calor de este tipo
ES2728297T3 (es) 2014-08-22 2019-10-23 Alfa Laval Corp Ab Placa de transferencia de calor e intercambiador de calor de placas
EP3150952A1 (en) * 2015-10-02 2017-04-05 Alfa Laval Corporate AB Heat transfer plate and plate heat exchanger
GB2552801B (en) * 2016-08-10 2021-04-07 Hs Marston Aerospace Ltd Heat exchanger device
EP3467423B1 (en) 2017-10-05 2020-06-03 Alfa Laval Corporate AB Heat transfer plate and a plate pack for a heat exchanger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such heat transfer plates
KR102391984B1 (ko) * 2018-05-23 2022-04-27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전지 모듈용 냉각 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팩
US11486657B2 (en) * 2018-07-17 2022-11-01 Tranter, Inc. Heat exchanger heat transfer plate
KR102115918B1 (ko) * 2018-10-12 2020-05-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판형 열교환기
SE544426C2 (en) * 2019-04-03 2022-05-24 Alfa Laval Corp Ab A heat exchanger plate, and a plate heat exchanger
DE102019210238A1 (de) * 2019-07-10 2021-01-14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Stapelscheibenwärmetauscher
PT4015960T (pt) * 2020-12-15 2023-06-19 Alfa Laval Corp Ab Placa de transferência de cal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953894A (en) * 1961-02-24 1964-04-02 Apv Co Ltd A new or improved heat exchanger plate and heat exchangers including such plates
SE402485B (sv) * 1976-10-29 1978-07-03 Alfa Laval Ab Plattvermevexlare
SE418058B (sv) * 1978-11-08 1981-05-04 Reheat Ab Forfarande och anordning for pregling av vermevexlarplattor for plattvermevexlare
SE431793B (sv) * 1980-01-09 1984-02-27 Alfa Laval Ab Plattvermevexlare med korrugerade plattor
JPS6218867Y2 (zh) * 1981-03-20 1987-05-14
JPS5840074A (ja) 1981-09-01 1983-03-08 Hisashi Gondo 食品製造法
JPS59148964U (ja) * 1983-03-18 1984-10-04 株式会社日阪製作所 プレ−ト式熱交換器
JPS6183883A (ja) * 1984-09-29 1986-04-28 Hisaka Works Ltd プレ−ト式熱交換器
JPS6183882A (ja) * 1984-09-29 1986-04-28 Hisaka Works Ltd プレ−ト式熱交換器
JPS6218867A (ja) 1985-07-17 1987-01-2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画像処理方法
SE8504379D0 (sv) * 1985-09-23 1985-09-23 Alfa Laval Thermal Ab Plattvemevexlare
DE3622316C1 (de) * 1986-07-03 1988-01-28 Schmidt W Gmbh Co Kg Plattenwaermeaustauscher
JPH041278A (ja) 1989-12-28 1992-01-06 Shimizu:Kk 耐候性および耐蝕性を有するカチオン電着樹脂組成物
SE466171B (sv) * 1990-05-08 1992-01-07 Alfa Laval Thermal Ab Plattfoeraangare daer aatminstone den ena plattan i en foeraangningspassage aer uppdelad i faelt anordnade bredvid varandra mellan plattans laangsidor, vilka faelt uppvisar sinsemellan olika korrugeringsmoenster saa att stroemningsmotstaandet successivt minskar fraan ena sidan till den andra
JPH0478914A (ja) 1990-07-23 1992-03-12 Toshiba Corp 活線挿抜用基板
DE4142177C2 (de) * 1991-12-20 1994-04-28 Balcke Duerr Ag Plattenwärmetauscher
SE470339B (sv) * 1992-06-12 1994-01-24 Alfa Laval Thermal Plattvärmeväxlare för vätskor med olika flöden
JP3328329B2 (ja) 1992-09-24 2002-09-24 株式会社日阪製作所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用プレート
IT1263611B (it) * 1993-02-19 1996-08-27 Giannoni Srl Scambiatore di calore a piastre
JP3285243B2 (ja) 1993-02-22 2002-05-27 株式会社日阪製作所 プレート式熱交換器
JP3516308B2 (ja) * 1994-03-01 2004-04-05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積層式熱交換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DK174409B1 (da) * 1998-01-12 2003-02-17 Apv Heat Exchanger As Varmevekslerplade med forstærket kantudformning
JP4078914B2 (ja) * 2002-07-31 2008-04-23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面状採暖具の組立方法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50000B (zh) * 2008-09-12 2012-12-26 Esk陶瓷有限两合公司 由多层陶瓷板制成的部件
CN102356295B (zh) * 2009-03-18 2015-10-14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板式热交换器以及冷冻空调装置
CN102356295A (zh) * 2009-03-18 2012-02-1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板式热交换器以及冷冻空调装置
CN103688128B (zh) * 2011-07-13 2015-11-2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板式换热器及热泵装置
CN103688128A (zh) * 2011-07-13 2014-03-2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板式换热器及热泵装置
US9360262B2 (en) 2011-09-19 2016-06-07 Hyundai Motor Company Heat exchanger for vehicle
CN102997713B (zh) * 2011-09-19 2016-08-17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换热器
CN103486884A (zh) * 2012-06-11 2014-01-01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换热器
CN103486884B (zh) * 2012-06-11 2016-12-28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换热器
CN104165535A (zh) * 2014-08-29 2014-11-26 储敏健 板式热交换器
CN104165535B (zh) * 2014-08-29 2016-02-10 深圳绿色云图科技有限公司 板式热交换器
TWI628404B (zh) * 2015-05-11 2018-07-01 阿爾法拉瓦公司 熱交換器板以及板式熱交換器
US10724801B2 (en) 2015-05-11 2020-07-28 Alfa Laval Corporate Ab Heat exchanger plate and a plate heat exchang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HK1033168A1 (en) 2001-08-17
US6394178B1 (en) 2002-05-28
EP1070928A1 (en) 2001-01-24
JP3292128B2 (ja) 2002-06-17
DE69907662D1 (de) 2003-06-12
DE69907662T2 (de) 2003-11-06
JPH11248392A (ja) 1999-09-14
EP1070928A4 (en) 2001-11-21
EP1070928B1 (en) 2003-05-07
WO1999044003A1 (fr) 1999-09-02
CN1174213C (zh) 2004-1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74213C (zh) 板型换热器
CN1064123C (zh) 空调机
JP3340785B2 (ja) 冷凍システム又はヒートポンプシステムに使用するための蒸発器又は蒸発器兼凝縮器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蒸発器の少なくとも一部分として用いるための熱交換器
CN1248774C (zh) 蒸发式冷却器
CN1323387A (zh) 板式热交换器
CN101050925A (zh) 热交换器
JP2008025856A (ja) 熱交換器、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
CN1620591A (zh) 热交换翅片及其制造方法
CN101061365A (zh) 叠层式热交换器
JPS61252495A (ja) 横式積層型熱交換器
CN1483135A (zh) 层状热交换器
JP2007101111A (ja) フィン付き熱交換器
CN1692265A (zh) 蒸发器
JP2013245884A (ja) フィンチューブ熱交換器
CN1833142A (zh) 带翅片热交换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912504A (zh) 蒸发器
CN86107263A (zh) 热交换装置
CN1111717C (zh) 用于热交换器的冷却管
CA2440716A1 (en) Sound attenu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JP2604722B2 (ja) フインチユーブ型熱交換器
CN1263989C (zh) 空调机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
CN1967063A (zh) 空调机
CN1311218C (zh) 翅片管型热交换器和使用该热交换器的空调机
CN109470077A (zh) 翅片和换热器
KR101340172B1 (ko) 냉각탑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