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65535B - 板式热交换器 - Google Patents

板式热交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65535B
CN104165535B CN201410438680.5A CN201410438680A CN104165535B CN 104165535 B CN104165535 B CN 104165535B CN 201410438680 A CN201410438680 A CN 201410438680A CN 104165535 B CN104165535 B CN 10416553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uid
heat exchanger
circulation passage
heat
do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43868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65535A (zh
Inventor
储敏健
李棒
刘方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U MINJIAN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410438680.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4165535B/zh
Publication of CN10416553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6553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6553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6553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板式热交换器,板式热交换器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之间的空间形成第一流体流通通道,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组成换热板组,换热板组为多个,相邻的两个换热板组之间的空间形成第二流体流通通道,多个第一流体流通通道中的至少一个第一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一流体的流向与多个第二流体流通通道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二流体的流向相同,多个第一流体流通通道中的至少一个第一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一流体的流向与多个第二流体流通通道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二流体的流向相反。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需要消耗较高能量的问题。

Description

板式热交换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换热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板式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云存储技术的迅猛发展,近几年IDC(互联网数据中心)机房的数据密度越来越高,对服务器的散热节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除了新型机房空调技术的发展之外,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尝试液冷技术在IT(信息技术)领域的运用。将服务器整体浸泡在某种活性很低且不导电的矿物油中,且让矿物油在一定容器中不停地流动,以便带走服务器散发的热量,这是一种新兴的油冷技术的运用形式。此类油冷技术运用在高热流密度和简单的小流量油的流动的场合中就很难把高热量集中带走,这时就需要进一步用高效的手段将矿物油中的热量带走,板式换热器配合水冷设备就能进一步将油中的热量带走,矿物油的粘度接近是水的粘度的10倍,实际工程运用中驱动矿物油流动所需的能量都比较高,需要找到一种新的板式换热器形式来解决油冷技术中能耗高的问题。
现有技术中,中国专利CN101762192A公开了一种结构简单、可实现一种介质同时与两种介质换热的钎焊板式换热器以及一种可实现两种介质同时分别与另一种介质换热的整体钎焊板式换热器,钎焊板式换热器包括换热板芯体,换热板芯体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板组和第二板组;第一板组设置第一介质流入孔、流出孔以及第三介质流入孔、流出孔;第二板组设置第二介质流入孔、流出孔以及第三介质流入孔及流出孔;第一板组的底部换热板上第一介质流入孔和流出孔,及之相邻的第二板组的端部换热板上的第二介质流入孔和流出孔设置为盲孔,使得第一板组的第一介质流动通道与第二板组的第二介质流动通道相隔绝;同时,第二板组的底部换热板上的第三介质流入孔及流出孔设置为盲孔。上述结构可简便实现第一工作介质回路与第二工作介质回路并列设置,并分别与第三工作介质回路形成双回路热交换,加工组装方便。但是,当两种流体的粘度差异较大时,上述结构容易导致驱动粘度较大的流体流动需要消耗较高的能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板式热交换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两种流体粘度差异较大会导致驱动粘度大的流体流动需要消耗较高能量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板式热交换器,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之间的空间形成第一流体流通通道,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组成换热板组,换热板组为多个,多个换热板组叠置设置,相邻的两个换热板组之间的空间形成第二流体流通通道,多个第一流体流通通道中的至少一个第一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一流体的流向与多个第二流体流通通道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二流体的流向相同,多个第一流体流通通道中的至少一个第一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一流体的流向与多个第二流体流通通道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二流体的流向相反。
进一步地,多个第一流体流通通道中的一半的第一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一流体的流向与多个第一流体流通通道中的另一半的第一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一流体的流向相反,多个第二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二流体的流向相同。
进一步地,每个第一换热板包括两个第一流入孔和两个第一流出孔,每个第二换热板包括两个第二流入孔和两个第二流出孔,相邻的第一流入孔与第二流出孔对应设置,相邻的第一流出孔与第二流入孔对应设置;每个换热板组中的第一流出孔和第二流入孔之间设有第一避让管,第一避让管形成用于避让第二流体的第一避让通道,相邻的换热板组中的第二流出孔和第一流入孔之间设有第二避让管,第二避让管形成用于避让第一流体的第二避让通道。
进一步地,板式热交换器还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三换热板和第四换热板,第三换热板和第四换热板设置在一个换热板组中的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之间以改变第一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一流体的流向,第三换热板包括两个第三流入孔和一个第三流出孔,第四换热板包括一个第四流入孔和两个第四流出孔;第三流出孔和第四流入孔之间设有第三避让管,第三避让管形成用于避让第一流体的第三避让通道,第三流入孔和与第三流入孔相邻的第一流出孔之间设有第四避让管,第四避让管形成用于避让第二流体的第四避让通道,第四流出孔和与第四流出孔相邻的第二流入孔之间设有第五避让管,第五避让管形成用于避让第二流体的第五避让通道。
进一步地,第一避让管包括两个对接设置的第一避让子管,两个第一避让子管分别设置在第一流出孔和第二流入孔处;第二避让管包括两个对接设置的第二避让子管,两个第二避让子管分别设置在第二流出孔和第一流入孔处;第三避让管包括两个对接设置的第三避让子管,两个第三避让子管分别设置在第三流出孔和第四流入孔处;第四避让管包括两个对接设置的第四避让子管,两个第四避让子管分别设置在第三流入孔和与第三流入孔相邻的第一流出孔处;第五避让管包括两个对接设置的第五避让子管,两个第五避让子管分别设置在第四流出孔和与第四流出孔相邻的第二流入孔处。
进一步地,热交换器还包括堵头,堵头设置在第一流入孔和/或第二流出孔和/或第二避让管中以改变第一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一流体的流向,或者堵头设置在第一流出孔和/或第二流入孔和/或第一避让管中以改变第二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二流体的流向。
进一步地,多个第二流体流通通道中的一半的第二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二流体的流向与多个第二流体流通通道中的另一半的第二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一流体的流向相反,多个第一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一流体的流向相同。
进一步地,板式热交换器还包括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相对设置,多个换热板组设置在第一端板和第二端板之间,第一端板上设有第一流体进口和第二流体进口,第二端板上设有第一流体出口和第二流体出口,第一端板和与第一端板相邻的第一换热板之间形成第三流体流通通道,第二端板和与第二端板相邻的第二换热板之间形成第四流体流通通道,第三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三流体和第四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四流体均与第二流体流通通道的第二流体相同。
进一步地,第一流体进口位于第一端板的底部,并且第一流体出口位于第二端板的底部。
进一步地,第一流体进口位于第一端板的顶部,并且第一流体出口位于第二端板的顶部。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板式热交换器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之间的空间形成第一流体流通通道,第一换热板和第二换热板组成换热板组,换热板组为多个,多个换热板组叠置设置,相邻的两个换热板组之间的空间形成第二流体流通通道。这样可以保证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进行正常的热量交换。多个第一流体流通通道中的至少一个第一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一流体的流向与多个第二流体流通通道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二流体的流向相同,多个第一流体流通通道中的至少一个第一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一流体的流向与多个第二流体流通通道中的至少一个第二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二流体的流向相反。这样就可以使得第一流体在多个第一流体流通通道中的流向为双流向,第二流体在多个第二流体流通通道中的流向为单流向。在采用了板式热交换器的液体浸没冷却系统中,由于热流体的粘度比冷流体的粘度大,粘度大的热流体采用单流向,粘度小的冷流体采用双流向。这样就能合理均衡由于不同流体的粘度上的差异而产生的流量、压力损失差异,粘度大的热流体采用单流向仅需较小的驱动力即可顺利流动,这样就能进一步降低驱动粘度大的流体的流动的泵等部件的功率,从而使得热交换系统更加高效节能。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板式热交换器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板式热交换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的板式热交换器的第一换热板、第二换热板、以及密封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2的板式热交换器的第三换热板和第四换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1的板式热交换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板式热交换器的实施例二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板式热交换器的实施例三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板式热交换器的实施例四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板式热交换器的实施例五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板式热交换器的实施例六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板式热交换器的实施例七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板式热交换器的实施例八的分解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板式热交换器的实施例九的第一换热板、第二换热板以及堵头的结构示意图。
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第一端板;11、第一流体进口;12、第二流体进口;20、第二端板;21、第一流体出口;22、第二流体出口;31、第一换热板;311、第一流入孔;312、第一流出孔;32、第二换热板;321、第二流入孔;322、第二流出孔;33、第三换热板;331、第三流入孔;332、第三流出孔;34、第四换热板;341、第四流入孔;342、第四流出孔;35、密封框;40、堵头;51、第一避让子管;52、第二避让子管;53、第三避让子管;54、第四避让子管;55、第五避让子管。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如图1和图5所示,实施例一的板式热交换器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换热板31和第二换热板32,第一换热板31和第二换热板32之间的空间形成第一流体流通通道,第一换热板31和第二换热板32组成换热板组,换热板组为多个,多个换热板组叠置设置,相邻的两个换热板组之间的空间形成第二流体流通通道,多个第一流体流通通道中的一半的第一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一流体的流向与多个第一流体流通通道中的另一半的第一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一流体的流向相反,多个第二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二流体的流向相同。其中,第一流体为冷流体,第二流体为热流体。
应用实施例一的板式热交换器,板式热交换器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一换热板31和第二换热板32,第一换热板31和第二换热板32之间的空间形成第一流体流通通道,第一换热板31和第二换热板32组成换热板组,换热板组为多个,多个换热板组叠置设置,相邻的两个换热板组之间的空间形成第二流体流通通道。这样可以保证第一流体与第二流体进行正常的热量交换。多个第一流体流通通道中的一半的第一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一流体的流向与多个第一流体流通通道中的另一半的第一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一流体的流向相反,多个第二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二流体的流向相同。这样就可以使得第一流体在多个第一流体流通通道中的流向为双流向,第二流体在多个第二流体流通通道中的流向为单流向。在采用了板式热交换器的液体浸没冷却系统中,由于热流体的粘度比冷流体的粘度大,粘度大的热流体采用单流向,粘度小的冷流体采用双流向。这样就能合理均衡由于不同流体的粘度上的差异而产生的流量、压力损失差异,粘度大的热流体采用单流向仅需较小的驱动力即可顺利流动,这样就能进一步降低驱动粘度大的流体的流动的泵等部件的功率,从而使得热交换系统更加高效节能。
如图3所示,每个第一换热板31包括两个第一流入孔311和两个第一流出孔312,每个第二换热板32包括两个第二流入孔321和两个第二流出孔322,相邻的第一流入孔311与第二流出孔322对应设置,相邻的第一流出孔312与第二流入孔321对应设置,每个换热板组中的第一流出孔312和第二流入孔321之间设有第一避让管,第一避让管形成用于避让第二流体的第一避让通道,相邻的换热板组中的第二流出孔322和第一流入孔311之间设有第二避让管,第二避让管形成用于避让第一流体的第二避让通道。如图2和图4所示,板式热交换器还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三换热板33和第四换热板34,第三换热板33和第四换热板34设置在一个换热板组中的第一换热板31和第二换热板32之间以改变第一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一流体的流向,第三换热板33包括两个第三流入孔331和一个第三流出孔332,第四换热板34包括一个第四流入孔341和两个第四流出孔342;第三流出孔332和第四流入孔341之间设有第三避让管,第三避让管形成用于避让第一流体的第三避让通道,第三流入孔331和与第三流入孔331相邻的第一流出孔312之间设有第四避让管,第四避让管形成用于避让第二流体的第四避让通道,第四流出孔342和与第四流出孔342相邻的第二流入孔321之间设有第五避让管,第五避让管形成用于避让第二流体的第五避让通道。通过设置上述第三换热板33和第四换热板34就可以改变第一流体在第一流体流通通道中的流向,安装使用方便。
在实施例一中,第一避让管包括两个对接设置的第一避让子管51,两个第一避让子管51分别设置在第一流出孔312和第二流入孔321处;第二避让管包括两个对接设置的第二避让子管52,两个第二避让子管52分别设置在第二流出孔322和第一流入孔311处;第三避让管包括两个对接设置的第三避让子管53,两个第三避让子管53分别设置在第三流出孔332和第四流入孔341处;第四避让管包括两个对接设置的第四避让子管54,两个第四避让子管54分别设置在第三流入孔331和与第三流入孔331相邻的第一流出孔312处;第五避让管包括两个对接设置的第五避让子管55,两个第五避让子管55分别设置在第四流出孔342和与第四流出孔342相邻的第二流入孔321处。
如图2和图3所示,在实施例一中,板式热交换器还包括设置在相邻换热板组之间以及在第三换热板33和第四换热板之间的密封框35,密封框35可以简化板式换热器的结构,结构更简单,加工方便。
在实施例一中,板式热交换器还包括第一端板10和第二端板20,第一端板10和第二端板20相对设置,多个换热板组设置在第一端板10和第二端板20之间。第一端板10和第二端板20可以起到保护换热板组的作用,也可以起到方便安装板式热交换器的作用。
现有技术中,中国专利CN100522463C公开了一种板式换热器,其中,板式换热器包括多个叠置板,它们限定了两种或更多种分开的、横穿叠置板交换热量的流体,叠置板设计为双层壁以便防止一种流体通过叠置板的壁进入另一种流体的路径,每个叠置板的双层壁在叠置板的开口周围密封的相互连接。再结合附图1可知,说明书附图1公开了一种典型的单流程板式换热器的冷热媒质接口的布局形式,热流体进口、热流体出口、冷流体进口以及冷流体出口均设置在板式换热器的一个端板上,热流体进口设置在机芯的上部,热流体出口设置在机芯的下部,冷流体出口设置在机芯上部,冷流体进口设置在机芯的下部。由于热流体进口、热流体出口、冷流体进口以及冷流体出口均设置在板式换热器的一个端板上,这样热流体管路和冷流体管路的都布置在换热器的其中一个端板的一侧,对于需要将冷热流体分置在两热交换器端板两侧的运用场景,需要找到更加合理的布局方式。
而在实施例一中,第一端板10上设有第一流体进口11和第二流体进口12,第二端板20上设有第一流体出口21和第二流体出口22。第一流体进口11与第一流体出口21以及第二流体进口12与第二流体出口22分别设置在板式热交换器的相对的两侧,这样能够在有限的空间里快速卡接各个流体接头,进而可以方便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管理的布置和管理。第一端板10和与第一端板10相邻的第一换热板31之间形成第三流体流通通道,第二端板20和与第二端板20相邻的第二换热板32之间形成第四流体流通通道,第三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三流体和第四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四流体均与第二流体流通通道的第二流体相同。这样可以增加换热面积,进而有效地提高换热效率。
在本实施例一中,板式热交换器还包括接头,接头设置在第一流体进口11、第二流体进口12、第一流体出口21以及第二流体出口22处,这样可以方便将板式热交换器快递地卡接在对应的管路上。
如图5所示,在实施例一中,第一流体进口11位于第一端板10的顶部,并且第一流体出口21位于第二端板20的顶部,第二流体进口12位于第一端板10的顶部,第二流体出口22位于第二端板20的底部。这样可以进一步降低热流体流经板式热交换器后的压力损失,此压力损失恰好为一个换热板高度的热流体所产生的压力。
图6示出了本申请的板式热交换器的实施例二的结构,实施例二的板式热交换器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第一流体进口11和第一流体出口21的设置位置不同。在实施例一中,第一流体进口11位于第一端板10的顶部,第一流体出口21位于第二端板20的顶部。在实施例二中,第一流体进口11位于第一端板10的底部,第一流体出口21位于第二端板20的底部。这样使得实施例二的板式热交换器的第一流体的流向与实施例一的板式热交换器的第一流体的流向相反。工程上需要将第一流体进口11和第一流体出口21布置在热交换器底部的情况,可以进一步根据需要合理布局相关管路,在第一流体总管路布置在低处的情况下,可以节省掉一些不必要的管路弯头,降低压力损失。
图7示出了本申请的板式热交换器的实施例三的结构,实施例三的板式热交换器与实施例二的区别在于第二流体进口12和第二流体出口22的设置位置不同。在实施例二中,第二流体进口12位于第一端板10的顶部以及第二流体出口22位于第二端板20的底部。而在实施例三中,第二流体进口12位于第一端板10的底部以及第二流体出口22位于第二端板20的顶部。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安装场景的需要,但实施例三板式热交换器的结构使得在热流体在流经板式热交换器的过程中需要额外克服一个换热板高度的热流体所产生的压力。此方案可适用于第二流体进入热交换器的管路需要布局在低处以及第二流体流出热交换器后的管路布局在高处的情况。这种情况下省掉的不必要的管路弯头造成的压力损失要远远大于一个板式热交换器高度方向上的压损。
图8示出了本申请的板式热交换器的实施例四的结构,实施例四的板式热交换器与实施例三的区别在于第一流体进口11和第一流体出口21的设置位置不同。在实施例三中,第一流体进口11位于第一端板10的底部,第一流体出口21位于第二端板20的底部。而在实施例四中,第一流体进口11位于第一端板10的顶部,第一流体出口21位于第二端板20的顶部。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安装场景的需要,也使得实施例四的板式热交换器的第一流体的流向与实施例三的板式热交换器的第一流体的流向相反。工程上需要将第一流体进口11和第一流体出口21布置在板式热交换器的顶部的情况,可以进一步根据需要合理布局相关管路,在第一流体总管路布置在高处的情况下,可以节省掉一些不必要的管路弯头,降低压力损失。
图9示出了本申请的板式热交换器的实施例五的结构,实施例五的板式热交换器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第一流体出口21和第二流体出口22的设置位置不同以及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不同。在实施例一中,第一流体出口21位于第二端板20的顶部,第二流体出口22位于第二端板20的底部,第一流体为冷流体,第二流体为热流体。而在实施例五中,第一流体出口21位于第二端板20的底部,第二流体出口22位于第二端板20的顶部,第一流体为热流体,第二流体为冷流体。实施例五的板式热交换器在具体的结构布局上与实施例一的板式热交换器在具体的结构布局上是一样的,有区别的是冷流体和热流体的流道不同,即将实施例一中的冷流体的流道和热流体的流道进行互换得到实施例五的板式热交换器。部分场景需要热流体有更高热交换效率的情况下,热流体采用双流程,冷流体采用单流向,可以增加热流体的热交换程度,同时冷流体采用单流向可以让冷流道中的流体流动的更快速。
图10示出了本申请的板式热交换器的实施例六的结构,实施例六的板式热交换器与实施例五的区别在于第一流体进口11和第一流体出口21的设置位置不同。在实施例五中,第一流体进口11位于第一端板10的顶部,第一流体出口21位于第二端板20的底部。而在实施例六中,第一流体进口11位于第一端板10的底部,第一流体出口21位于第二端板20的顶部。实施例六的板式热交换器的第二流体的流向与实施例五的板式热交换器的第二流体的流向相反。实施例六的板式热交换器在具体的结构布局上和实施例四的板式热交换器在具体的结构布局上是一样的,实施例六的板式热交换器与实施例四的区别是冷流体和热流体的流道不同,即将实施例四中的冷流体的流道和热流体的流道进行互换得到实施例六的板式热交换器。部分场景需要热流体有更高热交换效率的情况下,热流体采用双流向,冷流体采用单流向,可以增加热流体的热交换程度,同时冷流体采用单流向可以让冷流道中的流体流动的更快速。工程上需要将第二流体进口12和第二流体出口22布置在板式热交换器的顶部的情况,可以进一步根据需要合理布局相关管路,在第二流体总管路布置在高处的情况下,可以节省掉一些不必要的管路弯头,降低压力损失。
图11示出了本申请的板式热交换器的实施例七的结构,实施例七的板式热交换器与实施例六的区别在于第二流体进口12和第二流体出口22的设置位置不同。在实施例六中,第二流体进口12位于第一端板10的顶部,第二流体出口22位于第二端板20的顶部。而在实施例七中,第二流体进口12位于第一端板10的底部,第二流体出口22位于第二端板20的底部。实施例七的板式热交换器在具体的结构布局上和实施例三的板式热交换器在具体的结构布局上是一样的,实施例七的板式热交换器和实施例三的区别是冷流体和热流体的流道不同,即将实施例三中的冷流体的流道和热流体的流道进行互换得到实施例七的板式热交换器。部分场景需要热流体有更高热交换效率的情况下,热流体采用双流向,冷流体采用单流向,可以增加热流体的热交换程度,同时冷流体采用单流向可以让冷流道中的流体流动的更快速。此方案可适用于第二流体进入板式热交换器的管路需要布局在低处以及流出板式热交换器后的管路也布局在低处的情况。这种情况下省掉的不必要的管路弯头造成的压力损失要远远大于一个热交换器高度方向上的压损。
图12示出了本申请的板式热交换器的实施例八的结构,实施例八的板式热交换器与实施例七的区别在于第一流体进口11和第一流体出口21的设置位置不同。在实施例七中,第一流体进口11位于第一端板10的底部,第一流体出口21位于第二端板20的顶部。而在实施例八中,第一流体进口11位于第一端板10的顶部,第一流体出口21位于第二端板20的底部。实施例八的板式热交换器的第二流体的流向与实施例七的板式热交换器的第二流体的流向相反。实施例八的板式热交换器在具体的结构布局上和实施例二的板式热交换器在具体的结构布局上是一样的,实施例八的板式热交换器与实施例二的区别是冷流体和热流体的流道不同,即将实施例二中的冷流体的流道和热流体的流道进行互换得到实施例八的板式热交换器。部分场景需要热流体有更高热交换效率的情况下,热流体采用双流向,冷流体采用单流向,可以增加热流体的热交换程度,同时冷流体采用单流向可以让冷流道中的流体流动的更快速。此方案可适用于第二流体进入板式热交换器的管路需要布局在低处以及流出板式热交换器后的管路也布局在低处的情况。这种情况下省掉的不必要的管路弯头造成的压力损失要远远大于一个热交换器高度方向上的压损。
为了方便示出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的流向,将图5至图12中的第一避让管、第二避让管、第三避让管、第四避让管以及第五避让管进行拉伸,这样可以从图中更清楚地明了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的流向。其中,实心箭头指的是冷流体的流向,空心箭头指的是热流体的流向。
从图5至图11可以看出,多样化的第一流体进口11、第一流体出口21、第二流体进口12以及第二流体出口22布置方式,以适应多样化的工程安装需要。当流体的流速必须低于一定值(比如低噪音或低功耗的要求)时,可以使用实施例五至实施例八的板式热交换器的结构。
以上八个实施例都会用到相邻设置且仅有一对配合使用的第三换热板33和第四换热板34,若考虑到实际的生产制造中单独特制的第三换热板33和第四换热板34由于量少制造代价较高,还可以有更加经济的办法。图13示出了本申请的板式热交换器的实施例九的结构,实施例九板式热交换器还包括堵头40,堵头40设置在第一流入孔311和/或第二流出孔322和/或第二避让管中以改变第一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一流体的流向。这样就不需要进行单独制造第三换热板33和第四换热板34,只需通过堵头40堵在第一流入孔311和/或第二流出孔322和/或第二避让管中就可以改变第一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一流体的流向,节约制造成本。堵头40的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操作简便。
在图中未示出的实施例中,堵头设置在第一流出孔和/或第二流入孔和/或第一避让管中以改变第二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二流体的流向。多个第二流体流通通道中的一半的第二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二流体的流向与多个第二流体流通通道中的另一半的第二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一流体的流向相反,多个第一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一流体的流向相同。
在图中未示出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使多个第二流体流通通道中的一半的第二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二流体的流向与多个第二流体流通通道中的另一半的第二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一流体的流向相反,多个第一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一流体的流向相同。这时第三换热板和第四换热板设置在相邻的换热板组之间。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板式热交换器,包括:
相邻设置的第一换热板(31)和第二换热板(32),所述第一换热板(31)和所述第二换热板(32)之间的空间形成第一流体流通通道,所述第一换热板(31)和所述第二换热板(32)组成换热板组,所述换热板组为多个,多个所述换热板组叠置设置,相邻的两个所述换热板组之间的空间形成第二流体流通通道,
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第一流体流通通道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一流体的流向与多个所述第二流体流通通道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二流体的流向相同,多个所述第一流体流通通道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一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一流体的流向与多个所述第二流体流通通道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二流体的流向相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第一流体流通通道中的一半的所述第一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一流体的流向与多个所述第一流体流通通道中的另一半的所述第一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一流体的流向相反,多个所述第二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二流体的流向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第一换热板(31)包括两个第一流入孔(311)和两个第一流出孔(312),每个所述第二换热板(32)包括两个第二流入孔(321)和两个第二流出孔(322),相邻的所述第一流入孔(311)与所述第二流出孔(322)对应设置,相邻的所述第一流出孔(312)与所述第二流入孔(321)对应设置;
每个所述换热板组中的所述第一流出孔(312)和所述第二流入孔(321)之间设有第一避让管,所述第一避让管形成用于避让所述第二流体的第一避让通道,相邻的所述换热板组中的所述第二流出孔(322)和所述第一流入孔(311)之间设有第二避让管,所述第二避让管形成用于避让所述第一流体的第二避让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式热交换器还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三换热板(33)和第四换热板(34),所述第三换热板(33)和所述第四换热板(34)设置在一个所述换热板组中的所述第一换热板(31)和所述第二换热板(32)之间以改变所述第一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一流体的流向,所述第三换热板(33)包括两个第三流入孔(331)和一个第三流出孔(332),所述第四换热板(34)包括一个第四流入孔(341)和两个第四流出孔(342);
所述第三流出孔(332)和所述第四流入孔(341)之间设有第三避让管,所述第三避让管形成用于避让所述第一流体的第三避让通道,所述第三流入孔(331)和与所述第三流入孔(331)相邻的所述第一流出孔(312)之间设有第四避让管,所述第四避让管形成用于避让所述第二流体的第四避让通道,所述第四流出孔(342)和与所述第四流出孔(342)相邻的所述第二流入孔(321)之间设有第五避让管,所述第五避让管形成用于避让所述第二流体的第五避让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避让管包括两个对接设置的第一避让子管(51),两个所述第一避让子管(51)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流出孔(312)和所述第二流入孔(321)处;
所述第二避让管包括两个对接设置的第二避让子管(52),两个所述第二避让子管(52)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二流出孔(322)和所述第一流入孔(311)处;
所述第三避让管包括两个对接设置的第三避让子管(53),两个所述第三避让子管(53)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三流出孔(332)和所述第四流入孔(341)处;
所述第四避让管包括两个对接设置的第四避让子管(54),两个所述第四避让子管(54)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三流入孔(331)和与所述第三流入孔(331)相邻的所述第一流出孔(312)处;
所述第五避让管包括两个对接设置的第五避让子管(55),两个所述第五避让子管(55)分别设置在所述第四流出孔(342)和与所述第四流出孔(342)相邻的所述第二流入孔(321)处。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还包括堵头(40),所述堵头(40)设置在所述第一流入孔(311)和/或所述第二流出孔(322)和/或所述第二避让管中以改变所述第一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一流体的流向,或者所述堵头(40)设置在所述第一流出孔(312)和/或所述第二流入孔(321)和/或所述第一避让管中以改变所述第二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二流体的流向。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第二流体流通通道中的一半的所述第二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二流体的流向与多个所述第二流体流通通道中的另一半的所述第二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一流体的流向相反,多个所述第一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一流体的流向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式热交换器还包括第一端板(10)和第二端板(20),所述第一端板(10)和所述第二端板(20)相对设置,多个所述换热板组设置在所述第一端板(10)和所述第二端板(20)之间,所述第一端板(10)上设有第一流体进口(11)和第二流体进口(12),所述第二端板(20)上设有第一流体出口(21)和第二流体出口(22),所述第一端板(10)和与所述第一端板(10)相邻的所述第一换热板(31)之间形成第三流体流通通道,所述第二端板(20)和与所述第二端板(20)相邻的第二换热板(32)之间形成第四流体流通通道,所述第三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三流体和所述第四流体流通通道中的第四流体均与所述第二流体流通通道的第二流体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体进口(11)位于所述第一端板(10)的底部,并且所述第一流体出口(21)位于所述第二端板(20)的底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板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体进口(11)位于所述第一端板(10)的顶部,并且所述第一流体出口(21)位于所述第二端板(20)的顶部。
CN201410438680.5A 2014-08-29 2014-08-29 板式热交换器 Active CN10416553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438680.5A CN104165535B (zh) 2014-08-29 2014-08-29 板式热交换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438680.5A CN104165535B (zh) 2014-08-29 2014-08-29 板式热交换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65535A CN104165535A (zh) 2014-11-26
CN104165535B true CN104165535B (zh) 2016-02-10

Family

ID=519094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438680.5A Active CN104165535B (zh) 2014-08-29 2014-08-29 板式热交换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416553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39914B (zh) * 2017-12-04 2018-11-01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擾流組的夾層水冷排結構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76100B (zh) * 2017-12-04 2019-11-01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出入口夾層液冷散熱結構
KR20190074362A (ko) * 2017-12-20 2019-06-28 주식회사 경동나비엔 열교환기
CN108759526A (zh) * 2018-07-30 2018-11-06 张会珍 一种球形湍流板式换热器
CN112648867A (zh) * 2020-11-30 2021-04-13 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强化传热的一体化扩散焊热交换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43486A (ja) * 1986-12-05 1988-06-15 Nippon Sanso Kk 凝縮蒸発器
US6044902A (en) * 1997-08-20 2000-04-04 Praxair Technology, Inc. Heat exchange unit for a cryogenic air separation system
CN1287610A (zh) * 1998-02-27 2001-03-14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板型换热器
CN102356295A (zh) * 2009-03-18 2012-02-1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板式热交换器以及冷冻空调装置
CN204085262U (zh) * 2014-08-29 2015-01-07 储敏健 板式热交换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143486A (ja) * 1986-12-05 1988-06-15 Nippon Sanso Kk 凝縮蒸発器
US6044902A (en) * 1997-08-20 2000-04-04 Praxair Technology, Inc. Heat exchange unit for a cryogenic air separation system
CN1287610A (zh) * 1998-02-27 2001-03-14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板型换热器
CN102356295A (zh) * 2009-03-18 2012-02-1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板式热交换器以及冷冻空调装置
CN204085262U (zh) * 2014-08-29 2015-01-07 储敏健 板式热交换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39914B (zh) * 2017-12-04 2018-11-01 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擾流組的夾層水冷排結構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65535A (zh) 2014-1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65535B (zh) 板式热交换器
CN203881183U (zh) 一种折流板开斜向孔形式的换热器
CN105101734B (zh) 散热装置及具有该散热装置的机柜
CN201575735U (zh) 热管热交换器及应用该热管热交换器的节能淋浴系统
CN104515422A (zh) 翅片及具有该翅片的换热器
CN203083407U (zh) 一种具有双面微通道换热板的新型换热器
CN204085262U (zh) 板式热交换器
CN202869326U (zh) 一种带节流的三通道板换热器
CN203881201U (zh) 一种折流板开矩形孔形式的换热器
CN102809312A (zh) 一种三通道板式换热器
CN210602865U (zh) 一种可防止冷热介质串漏的带泄流通道的冷却器
CN209416149U (zh) 模块生产用板式换热装置
CN206362220U (zh) 一种换热器
CN205014871U (zh) 一种异型截面流道的交叉流板式换热器
CN203605768U (zh) 多工质板式换热器
CN207472112U (zh) 一种双循环式多孔介质智能精准换热系统
CN202614070U (zh) 一种主换热器中板翅式热交换器空气抽口装置
CN204007248U (zh) 新型板式换热器
CN102809311B (zh) 一种带二次节流的板式换热器
CN205227632U (zh) 一种分离式换热系统
CN201892440U (zh) 新型气液换热装置
CN108007249A (zh) 余热回收换热器
CN205352152U (zh) 集成旁通管的板翅式换热器
CN207300008U (zh) 一种人字形波纹式板式换热器
CN204881259U (zh) 散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1216

Address after: 518000 Guangdong city of Shenzhen province Qianhai Shenzhen Hong Kong cooperation zone before Bay Road No. 1 building 201 room A

Applicant after: CHU MINJIAN

Address before: The central Shenzhen city of Guangdong Province, 518057 Keyuan Road, Nanshan Distric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Technology Park Arts crafts emporium 4 floor No. 6

Applicant before: Chu Minjia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Chu Minjian

Inventor after: Li Bang

Inventor after: Liu Fangyu

Inventor before: Chu Minjian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