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17246C - 处理盒、成像装置和中间转移带 - Google Patents

处理盒、成像装置和中间转移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17246C
CN1217246C CN021192316A CN02119231A CN1217246C CN 1217246 C CN1217246 C CN 1217246C CN 021192316 A CN021192316 A CN 021192316A CN 02119231 A CN02119231 A CN 02119231A CN 1217246 C CN1217246 C CN 1217246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carrying unit
sub
intermediate transfer
handle bo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211923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76955A (zh
Inventor
草场隆
小林广行
仲泽明彦
田中笃志
芦边恒德
松田秀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3769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769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1724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17246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03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process cartridge or parts thereof
    • G03G21/181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recycling, reuse, transportation, packaging or storag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67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sing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 G03G2215/0174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sing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plural rotations of recording member to produce multicoloured copy
    • G03G2215/0177Rotating set of developing 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处理盒,该处理盒在其内一体地支承有一个圆柱潜像承载元件和一个中间转移带,该圆柱潜像承载元件上形成有墨粉图像,而墨粉图像先被转移到中间转移带上,又从中间转移带上被二次转移到转移介质上。为了防止感光元件在运输过程中发生不期望的摩擦生电,该处理盒应满足下列要求中的任何一项,A)当中间转移带和感光元件相互摩擦时,潜像承载元件的表面电势Vt为-200V≤Vt≤200V,B)在中间转移带和潜像承载元件之间设置一个间隔件,当前者和后者相互摩擦时,该感光元件的表面电势Vt为-200V≤Vt≤200V,以及C)处理盒具有一个减小中间转移带靠在潜像承载元件上的接触压力的装置。

Description

处理盒、成像装置和中间转移带
发明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处理盒、一种具有该处理盒的成像装置和一种该处理盒所具有的中间转移带,该处理盒具有其表面上形成有墨粉图像的潜像承载元件和一体设置的中间转移带。
背景技术
利用带状中间转移元件的中间转移带的成像装置可有效地用作全彩色成像装置和多色成像装置,其中多种彩色墨粉图像被连续而叠加地转移到转移介质上以输出成像材料。
与披露在日本专利申请特开昭63-301960中的转移系统相比,该转移系统是一种这样的成像装置,即在其中,墨粉图像从作为第一图像承载元件的电子照相感光元件转移到作为第二图像承载元件的转移介质上,然后被附着或吸引到转印鼓上,上述成像装置具有的优点在于可选择多种转移介质,而不用考虑其宽度和长度,包括薄纸(40g/m2的纸)乃至厚纸(200g/m2的纸),比如信封、明信片和标签。这是因为,中间转移带的使用使任何处理或控制(例如,转移介质用夹子加以固定、可被吸引并具有曲率)对于转移介质来说变得不必要。
此外,制成带子形状的中间转移元件能有效地利用空间,从而使装置的主体紧凑并减少成本,因为将其置于成像装置中的自由度比起使用比如中间转印鼓的刚性圆筒的情况来要大多了。
不过,在中间转移带的寿命比装置主体短的常规情况下,在现有的条件下在装置使用当中更换带子是绝对必要的。处理残留在中间转移带上的显影剂(下文通指“墨粉”)也是必要的。除此之外,更换比如潜像承载元件、显影装置和显影剂的许多组件也是必要的。
就一种使这些更换部件成为一个组件以易于安装到主体上或拆卸下来的方法而言,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平8-137181披露了中间转移带和潜像承载元件被制成相互独立的组件并易于安装到主体上或拆卸下来。
不过,这样一种装置需要大量地更换组件并使用户的操作变得麻烦。同时,由于组件是相互独立地设计和安放的,所以会产生装置尺寸大和成本高昂的问题。
作为一种解决该问题的装置,日本专利申请特开平6-110261、10-177329和11-30944披露了一种这样的装置,其中中间转移带和潜像承载元件被制成一组件以同时在主体上安装或拆卸并更换。
不过,与在安装装置主体时设置中间转移带的情况不同,这种将中间转移带和潜像承载元件建成一个组件以提供一个易于在主体上安装或拆卸的处理盒的方法会产生一些缘于将它们制成一组件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是,在市场销售的过程中该中间转移带/潜像承载元件一体式盒(处理盒)的任何振动导致潜像承载元件摩擦生电。一旦由于销售中的振动而已使潜像承载元件摩擦生电,潜像承载元件的性能会发生变化,从而使复制的图像中产生密度差异。
特别是近几年来已取得有关成像装置的技术进展,采用600dpi或更大的分辨率作为曝光像点来显影出微细精确的潜像的数字化显影型打印机和复印机在尺寸上已变得更小、变得更紧凑,此外由于电场的精确控制也获得高质量水平的图像。因此,以前未曾考虑的潜像承载元件在销售中发生的这种不被允许的摩擦生电会大大影响图像质量,急需解决这个问题。当潜像承载元件具有一个作为其载体的圆柱刚性体时这个问题尤其显著,因为中间转移带和潜像承载元件会比在潜像承载元件是带的形式时接触得更紧。而且,这个问题在潜像承载元件的外径为50mm或更小时愈加显著。
不过,在所有上述的建议中,可采取任何措施来解决潜像承载元件在它们脱离成像装置时因销售过程中的振动引起的摩擦生电问题。并且不能认为任何装置都在被设计时考虑到了销售渠道。因此,还会存在由制造后如何处理处理盒的任何限制项而增加管理费用的问题,来自用户的控诉也就多了。
除此之外,减少运行成本也是重要的,必须在成为更换部件的中间转移带和中间转移带/潜像承载元件一体式盒上减少更多的成本。同时,为了易于处理它们,必须要考虑废墨粉的小型化和支配。
发明概述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处理盒、成像装置和中间转移带,其能保证易于维护、使装置小型化并减少成本,从而可防止由潜像承载元件在销售中发生的不被允许的摩擦生电而产生的任何劣质图像,并且即便在它们被长期运输或留置时也能提供良好的图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首先,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拆卸地安装在成像装置主体上的处理盒,该处理盒一体地包括:
一个潜像承载元件,其具有作为载体的圆柱刚性体,在其表面上形成有静电潜像,并且静电潜像被显影以形成墨粉图像;
一个中间转移带,形成在该潜像承载元件上的墨粉图像被初始转移到其上,且墨粉图像固定在其上并被输送以将墨粉图像二次转移到转移介质上;
当所述中间转移带和所述潜像承载元件相互摩擦时,所述潜像承载元件具有的表面电势Vt为-200V≤Vt≤200V。
第二,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拆卸地安装在成像装置主体上的处理盒,该处理盒一体地包括:
一个潜像承载元件,其具有作为载体的圆柱刚性体,在其表面上形成有静电潜像,并且静电潜像被显影以形成墨粉图像;
一个中间转移带,形成在该潜像承载元件上的墨粉图像被初始转移到其上,且墨粉图像固定在其上并被输送以将墨粉图像二次转移到转移介质上;
一个设置在所述中间转移带和所述潜像承载元件之间的间隔件,所述间隔件在其和所述潜像承载元件相互摩擦时的表面电势Vt为-200V≤Vt≤200V。
第三,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拆卸地安装在成像装置主体上的处理盒,该处理盒一体地包括:
一个潜像承载元件,其具有作为载体的圆柱刚性体,在其表面上形成有静电潜像,并且静电潜像被显影以形成墨粉图像;
一个中间转移带,形成在该潜像承载元件上的墨粉图像被初始转移到其上,且墨粉图像固定在其上并被输送以将墨粉图像二次转移到转移介质上;
所述处理盒具有一个减少所述中间转移带靠在所述潜像承载元件上的接触压力的装置,从而在输送所述处理盒时减少所述中间转移带靠在所述潜像承载元件上的接触压力。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处理盒的成像装置,和一种用于处理盒的中间转移带。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是本发明成像装置的一个实例的示意剖面图;
图2是本发明处理盒的一个实例的示意剖面图;
图3是用于制造本发明中间转移带的生产组件的一个实例的示意图;
图4A和4B是本发明中间转移带成形方法的示意图;
图5是用于制造本发明中间转移带的生产组件的另一实例的示意图;
图6是一个本发明实例2的处理盒的示意剖面图;
图7是一个本发明实例3的处理盒的示意剖面图;
图8A和8B是本发明实例1-7的处理盒的张力辊及其附近的示意图。
本发明的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处理盒是可拆卸地安装在成像装置的主体上的,并且i)一个潜像承载元件和ii)一个中间转移带作为一个组件一体地支承在其内,潜像承载元件以一圆柱刚性体作为载体、静电潜像在其表面上形成并经显影形成墨粉图像,而形成在潜像承载元件上的墨粉图像一开始被转移到中间转移带上,然后固定在其上的墨粉图像被转移到转移介质上。还需满足下列要求A-C中的任何一项。
A.当中间转移带和潜像承载元件相互摩擦时,潜像承载元件的表面电势Vt为-200V≤Vt≤200V;
B.中间转移带和潜像承载元件之间设有一个间隔件,当间隔件和潜像承载元件相互摩擦时,潜像承载元件的表面电势Vt为-200V≤Vt≤200V;
C.处理盒具有一个这样的部件,其用来降低中间转移带与潜像承载元件相靠的接触压力,从而降低输送处理盒时中间转移带和潜像承载元件相靠的接触压力。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处理盒、成像装置和中间转移带进行详细描述。
下面参照图1对具有本发明处理盒的成像装置的实例进行描述。
图1是利用电子照相工艺的全彩色成像装置比如复印机或激光打印机的示意剖面图。在该实施例中,将中间转移带/潜像承载元件的一体式盒设为处理盒,其具有一体的中间转移带和潜像承载元件(电子照相感光元件),并且可拆卸地安装在成像装置的主体上。同时,该成像装置属于用600dpi或更大的分辨率形成潜像的数字系统。
该成像装置具有一个重复用作第一图像承载元件的圆柱潜像承载元件(下文也称作“感光鼓)1。
感光鼓1包括一个作为圆柱刚性体的铝圆筒并具有一层形成在其上的感光层,而且沿箭头的方向按指定的圆周速度(处理速度)被转动驱动。
感光鼓1在其转动过程中通过一个与电源32相连的初始充电装置2被均匀地带电已具有指定的极性和电势。就从初始充电装置电源32施加到初始充电装置2上的偏压而言,这里使用通过在直流电上叠加交流电而形成的偏压。可使用仅仅是直流电的电压。随后,通过一曝光装置(未示出;例如一个彩色原稿图像色彩分离/图像形成光学系统,或者一个扫描曝光系统,其包括一个激光扫描器,该激光扫描器输出根据图像信息的同步电子数字像素信号调制的激光束)对感光鼓进行影像曝光。因而,形成静电潜像,其与要获得的彩色图像的第一色分量图像(例如黄色分量图像)相对应。
紧接着,通过第一显影装置采用第一色黄色墨粉Y将静电潜像显影成黄色可见图像即黄色墨粉图像。在形成黄色墨粉图像的过程中,第二到第四显影装置(品红显影装置42、青色显影装置43和黑色显影装置44)都不操作并且都不作用在感光鼓1上,因此第一色黄色墨粉图像不受第二到第四显影装置的影响。
感光鼓1上形成的黄色墨粉图像首先被转移到作为第二图像承载元件的中间转移元件上。这里,中间转移元件是带状的中间转移带5。中间转移带5沿图1所示的顺时针方向被转动地驱动,从而以指定的宽度并按相同的圆周速度与感光鼓1接触。同时,在中间转移带5的内部,安置有一个初始转移辊6,其是一个施加有初始转移偏压的初始转移装置。参照标号8和12为张力辊,将在下面对之进行描述。
在中间转移带5上,来自初始转移辊6的初始转移偏压形成电场,其中初始转移辊6是安置于带内部上的初始转移装置。形成并固定在感光鼓1上的第一色黄色墨粉图像穿过形成在感光鼓1和中间转移带5之间的接触区,首先被转移到中间转移带5的外围上。
一个具有刮片13′的清洁装置13对感光鼓1的表面进行清洁,该表面上相应的第一色黄色墨粉图像已被转移到中间转移带5上。
接着,第二色品红墨粉图像、第三色青色墨粉图像和第四色黑色墨粉图像同样按序被相叠加地转移到中间转移带5上。因而,中间转移带5上形成了与预期彩色图像相对应的合成色彩墨粉图像。
按序相叠加地将第一色-第四色墨粉图像从感光鼓1转移到中间转移带5上的初始转移偏压来自于初始转移辊6,其相连于极性(+)与各种墨粉相反的偏压电源30。因而施加的电压优选为+100V-+2KV。如果施加的电压低于+100V,就不可能执行任何稳定的初始转移。如果高于2KV,电源的成本就高,同时中间转移带和感光鼓会被绝缘击穿。同时,转移辊6优选以0.01-1N/cm,更优选为0.1-0.5N/cm的接触压力与感光鼓1接触。如果接触压力小于0.01N/cm,那么就难于在中间转移带和感光鼓之间形成稳定的接触区,因此形成的图像密度会不均匀。同时,当将下述的偏压清洁方法用作清洁中间转移带的方法时,也难于实现良好的清洁性。另一方面,如果接触压力高于1N/cm的话,不仅感光鼓在高电势下会带电,而且有时也不会取得好的清洁性,因为残留在中间转移带上的墨粉很紧地压靠在中间转移带上。
接着,转移到中间转移带5上的合成彩色墨粉图像被同时转移到作为第三图像承载元件的转移介质P比如记录纸上。作为二次转移装置,二次转移辊7是这样设置的,即其平行于驱动辊8被轴向支承,并且与中间转移带5的底面相分离。在将第一色-第三色墨粉图像从感光鼓1初始转移到中间转移带5的步骤中,二次转移辊7也可被制成与中间转移带5相分离。
转移到中间转移带5上的合成彩色墨粉图像按下列方式被转移到第三图像承载元件转移介质P上:二次转移辊7与中间转移带5相接触,同时,转移介质P按指定的时间通过一转移介质导向器10从输纸辊11被输送到中间转移带5和二次转移辊7之间的接触区,其中二次转移偏压从电源31被施加到二次转移辊7上。一旦施加了这一二次转移偏压,合成的彩色墨粉图像便被接着从中间转移带5转移到第三图像承载元件转移介质P上。
巳被转移了合成彩色墨粉图像的转移介质P被导入一个定影装置15并在那里进行热定影。
在合成彩色墨粉图像已转移到转移介质P上之后,一个单独设置的用来清洁的充电元件9与中间转移带5相接触,并且从电源33施加极性与感光鼓1相反的偏压,极性与初始转移时相反的电荷被赋予未转移到转移介质P上且残留在中间转移带5上的墨粉(转移残留的墨粉)。这里,在给直流电叠加上交流电的状态下施加一个偏压电源33,清洁偏压从其上被施加给用来清洁的充电元件9上。带电极性与初始转移时相反的转移残留墨粉被静电地转移到感光鼓1上位于中间转移带5和感光鼓1之间的接触区及其附近,因而使中间转移带5得以清洁。在这样一个清洁中间转移带(下文也称作“偏压清洁方法“)的机构中,中间转移带5可以在初始转移的同时得以清洁,因而不会降低生产量。
在图1所示的成像装置中,图2所示的中间转移带/潜像承载元件一体式盒A可拆卸地安装在成像装置的主体上,其包括上述的中间转移带5和感光鼓1。因而,该一体式盒的结构具有良好的维护性能。
下面将描述本发明的中间转移带/潜像承载元件的一体式盒。在作为一实施例的图2所示的处理盒A中,一中间转移带5、一感光鼓、潜像承载元件1、一用于中间转移带的清洁机构9和一用于潜像承载元件1的清洁机构13一体地构成一个组件,从而可拆卸地安装在主体上。
中间转移带5的清洁对于转移残留墨粉来说是必要的,转移残留墨粉通过上述用来清洁的充电元件9带上极性与初始转移时相反的电荷,然后返回到潜像承载元件1处的初始转移区。在图1所示的处理盒中,将含有耐介质性弹性体的清洁辊9设为清洁机构9。潜像承载元件1的清洁是通过与清洁容器13相匹配的刮片13′得以清洁的,并与潜像承载元件1相接触。在该处理盒中,还一体地设有一个废墨粉容器(未示出),这样当更换处理盒A时中间转移带5和潜像承载元件1上的转移残留墨粉可同时清除。因而,这有助于改进维护性。
中间转移带5也置于两个辊子即张力辊8和12上,这样组件的数目变得小了,而处理盒也变紧凑了。这里,张力辊8是一驱动辊、同时是清洁辊9的反向辊,并且当处理盒A与成像装置的主体相连时还四二次转移辊7的反向辊,该张力辊8设置在潜像承载元件1的侧边上游位置。随后转动到中间转移带5处的张力辊12具有一个滑动机构,并通过一压缩弹簧的作用沿箭头方向与带子的内部压力接触,以将张力赋予中间转移带5。优选在1-20mm的滑动宽度中滑动。如果滑动宽度小于1mm,当中间转移带5由于蠕变而拉长时带子的张力就不能保证了,从而导致带子不能稳定地被驱动。如果大于20mm,处理盒就会不期望地增大尺寸。同时,弹簧优选整个地作用5-200N的压力,特别优选为5-100N,更优选为5-30N。如果弹簧压力小于5N,带子有时因为与驱动带子的驱动辊摩擦不充分而不能稳定地被驱动。高于200N的压力并不是优选的,因为驱动带子需要非常大的转矩。弹簧压力还会影响形成在中间转移带和感光鼓之间的接触区的形状。因而,除非位于正常的范围内,否则图像形成的密度不均匀,或者难于实现良好的清洁性。同时,潜像承载元件1和驱动辊8在其间具有连接器(未示出),从而传递转动驱动力。
在本发明中,当中间转移带5和潜像承载元件1相互摩擦时,潜像承载元件1的表面电势Vt为-200V≤Vt≤-200V。如果Vt的绝对值大于200V的话,那么潜像承载元件的性能会改变,从而导致复制的图像中有密度差异。Vt优选为-100V≤Vt≤100V。考虑到良好的转移性和清洁性,从选择中间转移带和感光鼓的表面层的材料出发,还优选0V≤Vt≤100V。
中间转移带5和潜像承载元件1之间的特性关系受到两者表面层结构的很大影响。具体说来,涉及到多种因素,比如表面层中使用的树脂类型、添加剂的类型、这些物质的数量之比、分散状态还有形状。在本发明中,重要之处在于中间转移带5和潜像承载元件1之间的特性关系落在上述范围内。对于所用的装置没有特别的限制。不过,在优选的组合中会在下面对其详细说明。
中间转移带5还可优选具有1μm或更小的表面粗糙度Ra。如果其具有1μm或更大的表面粗糙度Ra,转移性会受到影响,从而产生粗糙的半色调图像或降低细线的再现能力。尤其在将偏压清洁方法用作清洁中间转移带5的方法时,赋予二次转移残留墨粉的电荷会变得不均匀,或者会发生中间转移带不完善的清洁,其中二次转移残留墨粉并不很好地返回到潜像承载元件1上,从而产生先前的图像在连续打印时仍然位于随后打印的图像上的难题。特别是,在该实施例中分辨率为600dpi或更大的数字系统的成像装置中,该图像问题尤其明显。
在本发明中,对于调节中间转移带5的表面粗糙度的装置同样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一种有效的调节方法是这样进行的,即,当实施挤压时,选择好使用的树脂材料的熔化特性,调节好模制时的温度条件和冷却条件,从而可在经熔化挤出成一膜的挤压件于熔化状态下凝固时获得更光滑的表面。另一种有效方法是这样的,即在其中采用光滑的形式(用于成形)对挤出成带子的产品加热,从而具有与该形式相同的表面状态,或者采用给带子表面抛光的方法。
中间转移带5还优选被这样制成,即例如通过控制导电填料的数量使其体积电阻率位于106Ω.cm-8×1013Ω.cm之间。如果其体积电阻率小于106Ω.cm,那么其电阻太小以致不容易提供充足的转移电场,从而导致图像中出现空白区域或者是粗糙的图像。另一方面,如果其体积电阻率大于8×1013Ω.cm,那么转移电压必须要大一些,从而需要大尺寸的电源或提高成本。
中间转移带5还应具有40μm-300μm的厚度,如果厚度小于40μm,那么挤压的稳定性不高,从而导致在带子破损或裂开的地方厚度不均匀,并且耐久性和强度也不够。另一方面,如果厚度大于300μm,那么使用的材料数量就大,结果造成成本高昂。而且,中间转移带可在其内表面和外表面之间位于打印机的轴等之上的部分具有圆周速度的大差异,从而产生例如因外表面的扩张和收缩引起的行式图像周围有斑点的问题。带子还应具有低的弯曲耐久性,或具有使驱动转矩较大的大的刚性,从而需要主体尺寸大或提高了成本。该问题往往会发生。
该实施例中的中间转移带/潜像承载元件一体式处理盒可具有用下列工艺生产的中间转移带5。本发明并不局限于该工艺。
产生中间转移带5的工艺优选为可产生无缝带并具有能节省成本的生产高效率。就此种工艺而言,采用了这样一种有效的方法,其中挤出材料从一圆形模中连续地熔化挤出,此后挤出的产品按必要的长度被切割以产生带子。例如,优选采用吹膜挤出(膨胀)。
图3示出了本发明中一个利用吹膜挤出方法的挤出装置。该装置基本上由挤出机100、挤出机模103和气体吹制部件104组成。
首先,挤出树脂、导电剂和添加剂在预定的配方下预混,此后被揉捏并分散以制备挤出材料,其接着被放入安装在挤出机100上的料斗102。挤出机100具有预定的温度、挤出机螺旋结构等,其是这样选择的,即挤出材料具有在后续步骤中能挤出成带子所必需的熔融粘度,同时,挤出材料还应均匀地分散开。挤出材料在挤出机100中被熔融揉捏成熔料,接着被送入圆形模103。圆形模103带有气体入口通道104。气体通过该气体入口通道104被吹进圆形模103,因此以管状形式穿过圆形模103的熔料在沿直径方向按比例增加的同时膨胀。
这里吹入的气体可以是大气中的空气及其它,可以从氮气、二氧化碳和氩气中选取。这样经膨胀的挤出件在被固定于圆形模103上的外部冷却环105冷却的同时被向上抽取,并成形为管状膜110。通常,在这种吹膜挤出装置中,采用这样一种方法,即在其中,管状膜110通过稳定化的板106被强行左右压制以折成片层,接着在被其内空气不逸出的压紧辊107夹住的同时被抽出。然后,采用切刀108对抽出的膜110进行切割,以获得具有理想尺寸的管状膜。
接下来,利用一个成形模(用于成形)对该管状膜进行加工,以便调节其表面光滑度和尺寸,并去除任何在抽出时形成在膜中的折痕。
具体地说,采用这样一种有效的方法,该方法利用一对如图4A和4B所示的圆柱成形模111和112,其由热膨胀系数不同且直径不同的材料制成。小直径圆柱成形模(内成形模)111的热膨胀系数比大直径圆柱成形模(外成形模)112的大。经挤出得到的管状膜5安放在该内成形模111上。此后,带有膜的内成形模111被插入外成形模112,这样管状膜5就固定在内成形模111和外成形模112之间(图4A)。基于加热温度、内成形模111和外成形模112之间热膨胀系数的差异和所需压力而计算确定出内成形模111和外成形模112之间的间隙。内成形模111、管状膜5和外成形模112被按序加热到树脂的软化点附近。加热之后,具有较大热膨胀系数的内成形模比外成形模112膨胀的程度大,并且对整张管状膜(树脂膜)5施加均匀的压力。这里,已达到其软化点附近的树脂膜5的表面压靠在已作光滑处理的外成形模112的内表面上,这样树脂膜5表面的光滑度得到提高。此后,对这些物质进行冷却,并从成形模中取出膜5,从而实现光面特性(图4B)。
此后,使该管状膜5随意与辅助元件比如加强件、导向件和位置检测件相连,并对之进行精确的切割以产生中间转移带5。
上述说明涉及的是单层带。在使用双层结构的环带的情况下,另外设置一个如图5所示的挤出机101。与固定在挤出机100中经揉捏的熔料同步,挤出机101中经揉捏的熔料被送到双层圆形模103,并且这两层是同时按比例膨胀的,因而可获得双层带。
在三层或多层结构的情况下,挤出机当然应设置成与层数相应的数目。因而,本发明通过一个步骤按良好的尺寸精度并且在短时间内不仅能挤出单层结构的电子照相带,还能挤出多层结构。
挤出的管状膜与本发明的圆形模103所成的厚度比可被设定成挤出管状膜的厚度与圆形模103的间隙(缝隙)宽度所成的比例。前者与后者所成的比优选不大于1/3,尤其优选不大于1/5。
挤出管状膜外直径和圆形模直径之间的比例是这样的,即管状膜110的外直径与圆形模103的模缝的外直径所成的比用百分比表示。其优选为50%-400%。
这些值代表了材料伸展的状态。如果厚度比(管状膜厚度/圆形模103的间隙)大于1/3,那么膜会拉伸得不充分,从而会产生比如强度低、电阻不均匀、厚度不均匀的难题。就管状膜的外直径与圆形模103的模缝的外直径所成的比而言,如果其大于400%,那么膜被拉伸得过量,从而不可能保证必要的厚度或导致电阻不均匀。另一方面,如果小于50%,就会造成挤出稳定性低。
在本发明中,为了使中间转移带/潜像承载元件一体式处理盒具有较高的精度、较小的尺寸和低廉的价格,选择处理盒中潜像承载元件的材料和形状也是重要的。在本发明中,采用将圆柱刚性体作为载体的潜像承载元件。潜像承载元件的直径优选为50mm或更小。如上所述,该潜像承载元件带来了本发明的技术课题。不过,本发明提供的结构能解决这样的技术课题。
出于同样的目的,中间转移带也如在图1和2所示的实例中那样位于两个辊子之上。如此优选是因为可以更多地减少组件的数目,并且可以使处理盒的结构更紧凑。
将张力施加到中间转移带上的张力辊必须相对于中间转移带的延长方向滑动至少1mm,以便处理中间转移带的任何延长情况。为了保证中间转移带不用滑动就能被驱动,优选以5N或更大的力将其放在两个辊子的上方。
如上所述,中间转移带5和潜像承载元件1之间的特性关系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比如两者表面层中使用的树脂类型、添加剂的类型、这些物质的数量比、分散的状态以及形状。特性关系特别地受到使用树脂类型很大的影响。
本发明中间转移带和潜像承载元件中使用的树脂可以是任何满足限定在本发明中的特性的树脂,而没有任何特定的限制。优选采用至少一种下列树脂,例如烯烃树脂比如聚乙烯和聚丙烯、聚苯乙烯树脂,聚酯树脂比如丙烯酸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酯和多芳基化合物、聚碳酸酯,含硫树脂比如聚砜、聚醚砜和聚苯硫,含氟树脂比如聚偏二氟乙烯和一种聚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聚氨脂树脂,硅树脂,酮树脂,聚偏二氯乙烯,热塑聚酰亚胺树脂,聚酰胺树脂,改性聚苯醚树脂以及上述任何一种构成的各种改性树脂或共聚物。特别是,中间转移带的表面层可包含聚偏二氟乙烯树脂,而潜像承载元件的表面层可包含聚碳酸酯树脂或多芳基化合物树脂。如此优选是从高转移效率和良好的偏压清洁性的角度出发。
对于选择性混合的添加剂没有特别的限制,以便调节本发明中间转移带的电阻值。就调节电阻的导电填料而言,其包括碳黑和各种导电的金属氧化物。就非填充型电阻调节器而言,其包括低分子量的离子导电材料比如各种金属盐、乙二醇、在分子中包含醚键或羟基的抗静电树脂、显示出导电性的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在这些物质当中,从电阻的均匀性角度考虑,聚醚酯纤维酰胺树脂是优选的。
其它不同的添加剂比如填充剂、抗氧化剂和成核剂都可添加到本发明的中间转移带中。
就用在本发明中的潜像承载元件而言,它是一个以圆柱刚性体为载体的元件。该载体优选由比如铝或不锈钢的金属或合金制成。
用在本发明中的潜像承载元件也可优选为在载体上具有感光层的电子照相感光元件。感光层优选在电荷产生层上具有电荷传输层。在本发明中,可选择性地在电荷传输层上形成以保护层。
在本发明中,还优选将初始清洁转移方法(与上述的“偏压清洁方法”具有相同的意义)用到中间转移带的清洁机构中,其中转移残留墨粉带上极性与初始转移时相反的电荷,并在初始转移的同时从中间转移带的表面返回到潜像承载元件上。具体地说来,是这样一种方法,即在其中,通过将电压施加到充电元件比如相分离地位于中间转移带上的清洁辊上,极性与初始转移时相反的电荷被赋予到二次转移残留墨粉上,并且借助后发初始转移区的初始转移的电场返回到潜像承载元件上。就使转移残留墨粉带上相反极性的电荷的装置而言,可以采用刮片、电晕充电装置等。只要电荷被赋予到残留在中间转移带上的转移残留墨粉上,可采用任何装置。
从中间转移带返回到潜像承载元件上的转移残留墨粉被潜像承载元件的清洁机构比如清洁刮片去除。与为潜像承载元件和中间转移带安装清洁刮片或类似物、输送机构和废墨粉容器的方法相比,这种偏压清洁方法对于使处理盒结构紧凑和减小成本来说是很有效的。
为了顺利地进行这种偏压清洁,不仅仅仅改善清洁性是必要的,而且提高初始转移和二次转移的效率也是必要的。为此,优选选择使中间转移带和潜像承载元件之间的关系能满足0V≤Vt≤100V的材料。
在本发明中,中间转移带5和潜像承载元件1被一体地设置为处理盒,但它们可以是在至少被用户使用时为一体。考虑到它们在制造过程中的处理和它们在回收后被拆卸的准备状态,优选这样设计它们,即它们可被分成几个单元,例如中间转移带单元和潜像承载元件单元。
就本发明所适用的处理盒而言,同样优选处理盒至少具有中间转移带和与之一体的潜像承载元件,此外还具有如图2所示的用于中间转移带和潜像承载元件的清洁机构。本发明还适用于一种只具有用于中间转移带和潜像承载元件中任何一个的清洁机构,以及一种只具有中间转移带和潜像承载元件而没有清洁机构的处理盒。
下面示出用于测量各种涉及本发明的物理性质的方法。
(1)当中间转移带和潜像承载元件相互摩擦时潜像承载元件表面电势的测量。
将中间转移带和潜像承载元件组成中间转移带/潜像承载元件一体式处理盒,以5米/秒2的振动加速度在水平方向上连续施加3分钟的振动,并且通过一个JISZ0232中指定的振动发生器产生频率为10Hz的正弦波振动波形。随即用TREK公司制造的型号为344的表面电位计测量潜像承载元件与中间转移带发生摩擦部位的表面电势。所得到的测量值便表达为潜像承载元件的表面电势Vt。
测量时,测量所用的仪器、潜像承载元件和中间转移带在23±1℃和60±5%RH的环境下保留至少8小时,测量本身也在相同的环境下进行。
(2)中间转移带的表面粗糙度的测量:按照JIS B0601。
(3)中间转移带的体积电阻率的测量:
作为测量设备,将超高电阻表R8340A(由Advantest公司制造)用作电阻表,而将用于超高电阻测量的样品箱TR42(由Advantest公司制造)用作样品箱。主电极的直径为25mm,而保护环电极的内直径为41mm、外直径为49mm。
样品按下列方式准备。首先,通过穿孔机或快刀将电子照相带切割成直径为56mm的圆形。所获得的圆形切割片在其一面上通过形成铂-钯沉积膜与整个表面上的电极相匹配,而在其另一面上通过形成铂-钯沉积膜与直径为25mm的主电极和内直径为38mm、外直径为50mm的保护电极相匹配。铂-钯沉积膜时通过采用Mild Sputter E1030(由Hitachi有限公司制造)真空沉积2分钟而形成的。其上已完成真空沉积的铂-钯沉积膜用作测量样品。
测量的大气环境为23±1℃/60±5%RH。测量样品预先在同样的环境下保留8小时或更长。测量是在放电10秒、充电30秒、测量30秒以及施加的电压为100V的模式下进行的。
(4)厚度的测量:
本发明中间转移带的厚度不匀度是采用以1μm为最小值测量的千分表、在带子的整个周边之上在相同间隔的四点处于距离两端50mm的位置和沿周边方向的中心位置处进行测量的。对每条中间转移带总共12个点的测量值加以平均。
在本发明中,可设在中间转移带和潜像承载元件之间的间隔件使得其与潜像承载元件相互摩擦时潜像承载元件具有-200V≤Vt≤200V的表面电势Vt。
与中间转移带和潜像承载元件之间的关系相同,如果潜像承载元件的Vt绝对值超过200V,那么其性能会发生改变,从而产生复制图像中的密度差异。Vt尤其优选为-100V≤Vt≤100V。从考虑良好转移性和清洁性的材料选择的角度出发,更优选为0V≤Vt≤100V。
在本发明中,重要之处在于间隔件和潜像承载元件之间的特性关系落入上述范围。对于所使用的装置没有特别的限制。就用于间隔件的材料而言,可使用中间转移带和潜像承载元件中所用的材料。从尽可能地防止潜像承载元件发生不被允许的摩擦生电看,间隔件在其潜像承载元件端上的表面层优选是采用与潜像承载元件的表面层的粘合剂树脂相同的材料形成的。同时,如上所述,优选中间转移带的表面层可包含聚偏二氟乙烯树脂,而间隔件在其潜像承载元件端上的表面层和潜像承载元件的表面层可包含聚碳酸酯或多芳基化合物树脂。
就减小中间转移带靠在潜像承载元件上的接触压力的手段而言,可采用减小中间转移带的张力和初始转移辊的接触压力的有效方法,以及一种使中间转移带与潜像承载元件间隔开的方法。从使处理盒结构紧凑的角度出发,优选采用减小中间转移带的张力和初始转移辊的接触压力的方法。从确保能防止潜像承载元件发生不被允许的摩擦生电的角度出发,优选采用使中间转移带与潜像承载元件间隔开的方法。
如上所述,通过张力辊向中间转移带施加张力。具体地说来,张力辊具有一个滑动机构,其通过压缩弹簧的作用沿箭头方向与带子的内部压力接触从而将张力赋予中间转移带。其优选在1-20mm的滑动宽度内滑动,弹簧优选施加总共5-200N的压力。
在本发明中,当输送处理盒时,该弹簧压力优选设定成1N或更小。将弹簧压力设定成1N或更小对于减小潜像承载元件的表面电势来说是有效的。同时,在此情况下,中间转移带优选与潜像承载元件分隔开。
下面将通过给出的实例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
实例1-1
(1)中间转移带5的制造:
配方a:                         (以重量计)
聚偏二氟乙烯树脂(PVDF)          100份
聚醚酯纤维酰胺树脂              12份
1、上述配方是通过双螺杆挤压机在210℃下经熔融揉捏而混合材料地,所得到的混合物以直径为约2mm的线绳形状挤压出,接着被切割成片状。该物质被表示为挤出材料a′。
2、接下来,在图3所示的挤压装置中,挤出机模头103被设定为单层圆形模,模缝外直径为100mm。模缝的宽度为0.8mm。经加热得到良好干燥的上述挤出材料a′被放入该挤出装置的料斗102,然后被加热熔融。熔融产物在210℃下从圆形模103中被挤出。外部冷却环105环绕着圆形模103,空气从大气中吹入被挤成管状形式的膜中从而进行冷却。
3、空气还通过气体入口通道104吹入挤出的管状膜中,从而使膜在膨胀的同时按比例增加到直径为140mm。此后,膜通过抽出组件以固定速度被连续地抽出。这里,在直径达到理想值时停止输送空气。管状膜在通过压紧辊被抽出之后被切刀108切割。膜在其厚度趋于固定后被切割成310mm的长度以形成两种管状膜。
4、通过采用图4A和4B所示的一对圆柱成形模111和112,在这些管状膜上,使它们的尺寸和表面光滑度得到调节,并且使折痕得以消除,这对圆柱成形模由具有不同热膨胀系数的金属制成。管状膜被放置在热膨胀系数较高的内成形模111上,该带有膜的内成形模111被插入已被加工成具有光滑内表面的外成形模112中,接着在170℃下加热20分钟。冷却之后,管状膜从这些圆柱成形模中被取出,其端部被切掉,因而产生管径为140mm的两种中间转移带。
5、将这些中间转移带5中的一种在23±1℃和60±5%RH的环境下保留24小时,并且对其各种物理性质进行测量。因此,当中间转移带5和潜像承载元件1相互摩擦时潜像承载元件1的表面电势Vt为+30V。同时,中间转移带5的表面粗糙度Ra、壁厚和体积电阻率分别为0.04μm、105μm和5.2×1011Ω.cm。
(2)潜像承载元件1的制造
用作载体的外直径为47mm的铝圆筒(体积电阻率:10-2Ω.cm)被浸渍上溶剂可溶尼龙的5%的甲醇溶液,接着被干燥从而提供1μm厚的胶层。
与此同时,通过一个利用直径为1mm的玻璃珠的沙丘将10份重量的双偶氮颜料、4份重量的聚乙烯醇缩丁醛和50份重量的cylcohexanone分散达20小时。相对于这样形成的分散体而言,添加100份重量的丁酮以准备涂布液体,其被涂布在胶层上,接着进行干燥以形成层厚为约0.1μm的电荷产生层。
接下来,将10份重量的双酚z-聚碳酸酯和10份重量的腙化合物溶解在65份重量的一氯苯中以准备涂布溶液,其被涂布在电荷产生层上,接着进行干燥以形成层厚为20μm的电荷传输层,因而获得潜像承载元件1。
(3)图像打印试验:
通过利用剩下的中间转移带5和潜像承载元件1,进行下列试验以作为长期运输的替代试验。
中间转移带5和潜像承载元件1被组成图2所示的中间转移带/潜像承载元件一体式处理盒,以5米/秒2的振动加速度在水平方向上连续施加3分钟的振动,并且通过一个JISZ0232中指定的振动发生器产生频率为10Hz的正弦波振动波形。随即将该处理盒放在图1所示的电子照相装置中以在80g/m2的纸上测试图像再现性。
这里,张力辊12处于左右总共为20N的弹簧压力下,滑动幅度为2.5mm。张力辊12和驱动辊8的直径都为28mm。同时,初始转移辊6和潜像承载元件1的接触压力为0.3N/cm。初始转移辊6的直径为13mm。
电子照相装置为分辨率为600dpi的数字激光系统。该图像打印试验是在23±1℃和60±5%RH的环境下进行的。所获得的图像可用肉眼评估,在图像的整幅页面上获得的是不存在比如密度不均问题的均匀图像。
实例1-2
(1)中间转移带5的制造:
除了配方改变为下列配方b之外,采用与实例1-1中相同的方式制造两种中间转移带5。
配方b:                           (以重量计)
聚偏二氟乙烯树脂(PVDF)            100份
导电碳黑                          8份
(2)潜像承载元件1的制造:
将与在实例1-1中相同的潜像承载元件1用作潜像承载元件1。
(3)物理性质的测量和图像打印试验
在中间转移带5上,采用与在实例1-1中相同的方式测量物理性质并进行图像打印试验。因此,当中间转移带5和潜像承载元件1相互摩擦时,潜像承载元件1的表面电势Vt为+180V。
中间转移带5的表面粗糙度Ra、壁厚和体积电阻率分别为0.11μm、105μm和3.9×1011Ω.cm。
图像打印试验的结果表明,半色调图像上发现图像密度的不匀度非常微小,其被认为是缘于潜像承载元件的不被认可的摩擦生电而引起的。
实例1-3
1)中间转移带5的制造:
除了配方改变为下列配方c以及将揉捏温度和挤压温度都设定为220℃之外,采用与实例1-1中相同的方式制造两种中间转移带5。
配方c:                    (以重量计)
无定形聚酰胺树脂                 100份
聚醚酯酰胺树脂                   20份
(2)潜像承载元件1的制造:
将与在实例1-1中相同的潜像承载元件1用作潜像承载元件1。
(3)物理性质的测量和图像打印试验
在中间转移带5上,采用与在实例1-1中相同的方式测量物理性质并进行图像打印试验。因此,当中间转移带5和潜像承载元件1相互摩擦时,潜像承载元件1的表面电势Vt为-80V。
中间转移带5的表面粗糙度Ra、壁厚和体积电阻率分别为0.05μm、103μm和7.5×1010Ω.cm。
图像打印试验的结果表明,在图像的整幅页面上获得的是不存在比如密度不均问题的均匀图像。
实例1-4
(1)中间转移带5的制造:
将与在实例1-1中相同的中间转移带5用作中间转移带5。
(2)潜像承载元件1的制造:
采用与在实例1-1中相同的方式制造潜像承载元件1,除了就形成在其内的电荷传输层而言,将10份重量的双酚z-聚碳酸酯、10份重量的腙化合物、5份重量的聚四氟乙烯树脂颗粒(平均颗粒直径:0.2μm)溶解并分散在65份重量的一氯苯中以准备涂布溶液,其被涂布在电荷产生层上,接着进行干燥以形成层厚为20μm的电荷传输层。因而获得潜像承载元件1。
(3)物理性质的测量和图像打印试验
在中间转移带5和潜像承载元件1上,采用与在实例1-1中相同的方式测量物理性质并进行图像打印试验。因此,当中间转移带5和潜像承载元件1相互摩擦时,潜像承载元件1的表面电势Vt为-170V。
图像打印试验的结果表明,半色调图像上发现图像密度的不匀度非常微小,其被认为是缘于潜像承载元件的不被认可的摩擦生电而引起的。
实例1-5
1)中间转移带5的制造:
除了配方改变为下列配方d之外,采用与实例1-1中相同的方式制造两种中间转移带5。
配方d:                          (以重量计)
聚偏二氟乙烯树脂(PVDF)            91.5份
聚醚酯酰胺树脂                    8份
表面活性剂                        0.5份
(2)潜像承载元件1的制造:
采用与在实例1-1中相同的方式制造潜像承载元件,除了使用羟化镓酞菁颜料代替双偶氮颜料以形成电荷产生层,并且就形成在其内的电荷传输层而言,将10份重量的双酚C多芳基化合物、9份重量的1,2二苯乙烯化合物、1份重量的三芳基胺化合物溶解在65份重量的一氯苯中以准备涂布溶液,其被涂布在电荷产生层上,接着进行干燥以形成层厚为20μm的电荷传输层,因而获得潜像承载元件1。
(3)物理性质的测量和图像打印试验
在中间转移带5上,采用与在实例1-1中相同的方式测量物理性质并进行图像打印试验。因此,当中间转移带5和潜像承载元件1相互摩擦时,潜像承载元件1的表面电势Vt为+30V。
中间转移带5的表面粗糙度Ra、壁厚和体积电阻率分别为0.05μm、103μm和7.5×1010Ω.cm。
图像打印试验的结果表明,在图像的整幅页面上获得的是不存在比如密度不均问题的均匀图像。
实例1-6
(1)中间转移带5的制造:
采用与在实例1-1中相同的方式制造中间转移带5,除了在制造中间转移带5的步骤中,在采用由热膨胀系数不同的金属形成的一对圆柱成形模111和112的步骤,也即调节尺寸和表面光滑度以及消除任何折痕的步骤中,将其内表面被精细地磨光地成形模用作外成形模112。
(2)潜像承载元件1的制造:
将与实例1-1中相同的潜像承载元件1用作潜像承载元件1。
(3)物理性质的测量和图像打印试验
在中间转移带5上,采用与在实例1-1中相同的方式测量物理性质并进行图像打印试验。因此,当中间转移带5和潜像承载元件1相互摩擦时,潜像承载元件1的表面电势Vt为+20V。
中间转移带5的表面粗糙度Ra、壁厚和体积电阻率分别为1.1μm、106μm和6.7×1011Ω.cm。
图像打印试验的结果表明,在半色调图像上发现图像有很细微的粗糙度,这被认为是由中间转移带5表面的粗糙度引起的。
实例1-7
(1)中间转移带5的制造:
将与实例1-1中相同的中间转移带5用作中间转移带5。
(2)潜像承载元件1的制造:
将与实例1-1中相同的潜像承载元件1用作潜像承载元件1。
(3)物理性质的测量和图像打印试验
与在实例1-1中的情况相同,中间转移带5和潜像承载元件1被组成图2所示的中间转移带/潜像承载元件一体式处理盒,以5米/秒2的振动加速度在水平方向上连续施加3分钟的振动,并且通过一个JISZ0232中指定的振动发生器产生频率为10Hz的正弦波振动波形。接着采用与实例1-1中相同的方式测量潜像承载元件1的表面电势Vt,除了被施加在张力辊上的弹簧压力被设定在总共0.8N。
下面参照图8A和图8B描述改变弹簧压力的方法。图8A是中间转移带/潜像承载元件一体式处理盒中张力辊及其附近部分的放大示意图。与其相反,图8B示出了这样一种状态,即在其中将压力作用在张力辊12上的弹簧与一个弹簧调节件15相匹配,从而压缩弹簧14的一部分,这样就缩短了实际作用在张力辊12上的弹簧,从而使弹簧压力小于图8A中所示状态中的。
因此,潜像承载元件1的表面电势Vt为-95V。同样在张力辊与弹簧调节件15相匹配的状态下进行振动试验。此后,分开弹簧调节件15从而使张力辊12的弹簧压力左右共达到20N。然后将该处理盒放在图1所示的电子照相装置中以在80g/m2的纸上测试图像复制性。因此,在图像的整幅页面上获得不存在比如密度不均问题的均匀图像。
比较实例1
(1)中间转移带5的制造:
除了配方改变为下列配方e之外,采用与实例1-1中相同的方式制造两种中间转移带5。
配方e:                         (以重量计)
乙烯-四氟乙烯树脂(ETFE)         100份
导电碳黑                        7份
(2)潜像承载元件1的制造:
将与在实例1-1中相同的潜像承载元件1用作潜像承载元件1。
(3)物理性质的测量和图像打印试验
在中间转移带5上,采用与在实例1-1中相同的方式测量物理性质并进行图像打印试验。因此,当中间转移带5和潜像承载元件1相互摩擦时,潜像承载元件1的表面电势Vt为+220V。
中间转移带5的表面粗糙度Ra、壁厚和体积电阻率分别为0.14μm、110μm和7.2×1011Ω.cm。
图像打印试验的结果表明,半色调图像上发现图像密度明显不匀,其被认为是缘于潜像承载元件的不被认可的摩擦生电而引起的。
比较实例2
(1)中间转移带5的制造:
将与在实例1-3中相同的中间转移带5用作中间转移带5。
(2)潜像承载元件1的制造:
将与在实例1-4中相同的潜像承载元件1用作潜像承载元件1。
(3)物理性质的测量和图像打印试验
在中间转移带5上,采用与在实例1-1中相同的方式测量物理性质并进行图像打印试验。因此,当中间转移带5和潜像承载元件1相互摩擦时,潜像承载元件1的表面电势Vt为-230V。
图像打印试验的结果表明,半色调图像上发现图像密度明显不匀,其被认为是缘于潜像承载元件的不被认可的摩擦生电而引起的。
将实例1-1至1-7与比较实例1和2相比较以进行检测,在实例1-2中未予以讨论的劣质图像出现在比较实例1中,其中,在实例1-2中当中间转移带5和潜像承载元件1在相同条件下相互摩擦时潜像承载元件1的表面电势Vt为+180V,而在比较实例1中表面电势Vt为+220V。同样地,在实例1-4中未予以讨论的劣质图像出现在比较实例2中,其中,在实例1-4中潜像承载元件1的表面电势Vt为-170V,而在比较实例1中表面电势Vt为-230V。
从这些事实看,已确认在中间转移带/潜像承载元件一体式处理盒中,其具有一体组成为一组件的中间转移带和潜像承载元件并被构造成可拆卸地安装在成像装置的主体上,由于在中间转移带/潜像承载元件一体式处理盒的销售过程中中间转移带与潜像承载元件发生摩擦而使得潜像承载元件不正常地带电从而产生的劣质图像可以得以避免,即当中间转移带和潜像承载元件相互摩擦时使潜像承载元件的表面电势Vt为-200V≤Vt≤200V。实例1-1和1-2证明,当中间转移带和潜像承载元件相互摩擦时潜像承载元件具有-100V≤Vt≤100V的表面电势时,能形成较好的图像。
实例2
在实例1-1至1-7中,因中间转移带和潜像承载元件之间的摩擦作用而使潜像承载元件不正常地带电从而产生的劣质图像,以及在具有中间转移带/潜像承载元件一体式处理盒的成像装置中的劣质图像可得以避免,即当中间转移带/潜像承载元件一体式处理盒中的中间转移带和潜像承载元件相互摩擦时使潜像承载元件的表面电势Vt为-200V≤Vt≤200V。即便当中间转移带和潜像承载元件相互摩擦时潜像承载元件的表面电势Vt在-200V≤Vt≤200V的范围之外,该问题同样可通过该实例中的方法解决。
更具体地说,当输送中间转移带/潜像承载元件一体式处理盒A时,就图6所示的中间转移带/潜像承载元件一体式处理盒B而言,中间转移带5和潜像承载元件1之间设有一个间隔件16。当该间隔件16和潜像承载元件1相互摩擦时,潜像承载元件1具有-200V≤Vt≤200V的表面电势Vt。该方法能避免潜像承载元件1发生不正常的带电,其是由输送过程中的振动引起的并一直是中间转移带/潜像承载元件一体式处理盒所特有的问题,该方法能避免产生复制图像密度不均匀的难题。
图6所示的该实例中的中间转移带/潜像承载元件一体式处理盒B与图2所示的中间转移带/潜像承载元件一体式处理盒A相同,除了间隔件16连在中间转移带5和潜像承载元件1之间。也可采用相同的工艺和方法来制造中间转移带5和潜像承载元件1并测量各种性质,只要当测量潜像承载元件1的表面电势Vt时,测量间隔件16和潜像承载元件1相互摩擦时潜像承载元件1的表面电势Vt。此Vt值落在-200V≤Vt≤200V的范围内。
因而在该实例中,当中间转移带5和潜像承载元件1相互摩擦时的潜像承载元件1的表面电势Vt可以毫无问题地位于-200V≤Vt≤200V的范围之外。
实例2-1
(1)中间转移带5的制造:
将与比较实例1中相同的中间转移带5用作中间转移带5。
(2)潜像承载元件1的制造:
将与比较实例1中相同的潜像承载元件1用作潜像承载元件1。
(3)间隔件16:
将由双酚A聚碳酸酯制成的树脂膜用作间隔件16。
(4)物理性质的测量:
中间转移带5、潜像承载元件1和间隔件16被组合在图6所示的中间转移带/潜像承载元件一体式处理盒B中,采用与在实例1-1中相同的方式来测量物理性质。因此,当间隔件16与潜像承载元件1相互摩擦时潜像承载元件的表面电势Vt为+30V。
(5)图像打印试验:
通过采用这些中间转移带5、潜像承载元件1和间隔件16,进行下列试验以作为长期运输的替代试验。
中间转移带5、潜像承载元件1和间隔件16被组合在中间转移带/潜像承载元件一体式处理盒B中,并以5米/秒2的振动加速度在水平方向上连续施加3分钟的振动,并且通过一个JISZ0232中指定的振动发生器产生频率为10Hz的正弦波振动波形。随即拉出间隔件16并将该处理盒放入图1所示的电子照相装置中以采用与实例1-1中相同的方式来测试图像再现性。这种图像再现性是在23±1℃和60±5%RH的环境下进行测试的。
因此,在图像的整幅页面上获得没有比如密度不均问题的均匀图像。
在该实例中,由于中间转移带5和潜像承载元件1与上述的比较实例1中的相同,所以当中间转移带5和潜像承载元件1相互摩擦时潜像承载元件1的表面电势Vt为+220V,并位于-200V≤Vt≤200V的范围之外。
从这些事实可以看出,即便当中间转移带和潜像承载元件相互摩擦时潜像承载元件的表面电势Vt在-200V≤Vt≤200V的范围之外,该问题可通过在间隔件和潜像承载元件相互摩擦时使潜像承载元件的表面电势Vt为-200V≤Vt≤200V。
实例3
即便当中间转移带和潜像承载元件相互摩擦时潜像承载元件的表面电势Vt在-200V≤Vt≤200V的范围之外,该问题同样可通过该实例中的方法予以解决,该方法不同于利用如实例2-1中描述的间隔件16的方法。
更具体地说,如图7所示,中间转移带/潜像承载元件一体式处理盒A被构造成中间转移带5和潜像承载元件1是分离的,从而提供一个中间转移带/潜像承载元件一体式处理盒C。因而,当中间转移带/潜像承载元件一体式处理盒被输送时,至少中间转移带5和潜像承载元件1相互脱开(图7所示的状态X)。该方法在中间转移带/潜像承载元件一体式处理盒C被输送时防止潜像承载元件1发生不正常的带电,其是由输送过程中的振动引起的并一直是为中间转移带/潜像承载元件一体式处理盒所特有的问题,并能防止复制图像中出现密度不均的问题。
图7所示该实例中的中间转移带/潜像承载元件一体式处理盒C与图2所示的处理盒A相同,除了中间转移带5和潜像承载元件1在市场销售过程中是相互脱离开的。中间转移带5和潜像承载元件1的制造以及各种性质的测量也可采用相同的工艺和方法测量,只要当测量潜像承载元件1的表面电势Vt时,通过在上述振动条件下已施加振动后测量潜像承载元件1的表面电势Vt来确定潜像承载元件1处于中间转移带5和潜像承载元件1相互脱开的状态下的表面电势Vt。
因而在该实例中,当中间转移带5和潜像承载元件1相互摩擦时潜像承载元件1的表面电势Vt可毫无问题地位于-200V≤Vt≤200V的范围之外。
实例3-1
(1)中间转移带5的制造:
将与比较实例2中相同的中间转移带5用作中间转移带5。
(3)潜像承载元件1的制造:
将与比较实例2中相同的潜像承载元件1用作潜像承载元件1。
(3)物理性质的测量:
中间转移带5和潜像承载元件1被组合在图7所示的中间转移带/潜像承载元件一体式处理盒C中。采用与在实例1-1中相同的方式但位于中间转移带5和潜像承载元件1相脱开的状态下来使该处理盒振动,接着测量潜像承载元件1的表面电势Vt。因此,潜像承载元件1的表面电势Vt为0V。
(4)图像打印试验:
通过采用这些中间转移带5和潜像承载元件1,进行下列试验以作为长期运输的替代试验。
中间转移带5和潜像承载元件1被组合在图7所示的中间转移带/潜像承载元件一体式处理盒C中,其具有一个可使潜像承载元件1和中间转移带5相互脱开的机构。在潜像承载元件1和中间转移带5相互脱开的状态下,采用与在实例1-1中相同的方式施加振动。此后,测试图像的再现性。
因此,在图像的整幅页面上获得的是不存在比如密度不均问题的均匀图像。
在该实例中,由于中间转移带5和潜像承载元件1与上面给定的比较实例2中的相同,所以当中间转移带5和潜像承载元件1相互摩擦时,潜像承载元件1的表面电势Vt为-230V,并落在-200V≤Vt≤200V的范围之外。
从这些事实可以看出,即便当中间转移带和潜像承载元件相互摩擦时潜像承载元件的表面电势Vt在-200V≤Vt≤200V的范围之外,该问题也可通过该实例中的方法解决,其中在运输中间转移带/潜像承载元件一体式处理盒C时至少中间转移带和潜像承载元件是相互脱开的。
实例2-1和3-1中描述的中间转移带/潜像承载元件一体式处理盒的使用能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并有可能在宽范围内选择中间转移带和潜像承载元件的材料。
顺便提及的是,就本发明的中间转移带而言,从装置的小型化及减少成本的角度看,实例1-1至1-7中描述的带状中间转移带是优选的,但中间转移元件的形状绝对不限制于此。
如上所述。按照本发明,可避免任何因潜像承载元件和中间转移带的相互摩擦而引起的潜像承载元件不正常的带电,其是处理盒被长时间运输或留置时的振动引起的,其中处理盒具有一体形成一组件并构造成可拆卸地安装在成像装置主体上的中间转移带和潜像承载元件。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优点,当处理盒位于成像装置中时,可获得良好的图像、容易地实施维护并可实现装置的小型化和低成本。

Claims (23)

1、一种可拆卸地安装在成像装置主体上的处理盒,该处理盒一体地包括:
一个潜像承载元件,其具有作为载体的圆柱刚性体,在其表面上形成有静电潜像,并且静电潜像被显影以形成墨粉图像;
一个中间转移带,形成在该潜像承载元件上的墨粉图像先被转移到其上,且墨粉图像固定在其上并被输送,以将墨粉图像再次转移到转移介质上;
当所述中间转移带和所述潜像承载元件相互摩擦时,所述潜像承载元件具有的表面电势Vt为-200V≤Vt≤200V。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Vt为-100V≤Vt≤100V。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Vt为0V≤Vt≤100V。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潜像承载元件的外直径为50mm或更小。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转移带的体积电阻率为106Ω.cm-8×1013Ω.c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转移带的表面粗糙度Ra为1微米或更小。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转移带的表面层含有聚偏二氟乙烯树脂,而所述潜像承载元件的表面层含有聚碳酸酯树脂或多芳基化合物树脂。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转移带的表面层包含有聚醚酯纤维酰胺树脂。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还包括一个给转移残留墨粉充上极性与初始转移时相反的电荷的装置,并且转移残留墨粉在初始转移时返回到所述潜像承载元件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还包括一个初始转移辊,该初始转移辊在0.01N/cm-1N/cm的接触压力下与所述潜像承载元件相接触。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通过一弹簧将张力作用在所述中间转移带上,该弹簧处于总共为5N-200N的压力下。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像装置采用分辨率为600dpi或更大的数字系统。
13、一种可拆卸地安装在成像装置主体上的处理盒,该处理盒一体地包括:
一个潜像承载元件,其具有作为载体的圆柱刚性体,在其表面上形成有静电潜像,并且静电潜像被显影以形成墨粉图像;
一个中间转移带,形成在该潜像承载元件上的墨粉图像先被转移到其上,且墨粉图像固定在其上并被输送,以将墨粉图像再次转移到转移介质上;
一个设置在所述中间转移带和所述潜像承载元件之间的间隔件,所述间隔件在其和所述潜像承载元件相互摩擦时的表面电势Vt为-200V≤Vt≤200V。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Vt为-100V≤Vt≤100V。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Vt为0V≤Vt≤100V。
16、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潜像承载元件的外直径为50mm或更小。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隔件在潜像承载元件端具有一个表面层,该表面层包含的树脂与所述潜像承载元件表面层包含的树脂相同。
18、一种可拆卸地安装在成像装置主体上的处理盒,该处理盒一体地包括:
一个潜像承载元件,其具有作为载体的圆柱刚性体,在其表面上形成有静电潜像,并且静电潜像被显影以形成墨粉图像;
一个中间转移带,形成在该潜像承载元件上的墨粉图像先被转移到其上,且墨粉图像固定在其上并被输送,以将墨粉图像再次转移到转移介质上;
所述处理盒具有一个减少所述中间转移带靠在所述潜像承载元件上的接触压力的装置,从而在输送所述处理盒时减少所述中间转移带靠在所述潜像承载元件上的接触压力。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当输送处理盒时所述中间转移带与所述潜像承载元件脱开。
20、一种包括一个处理盒的成像装置,该处理盒在其内一体地支承:
一个潜像承载元件,其具有作为载体的圆柱刚性体,在其表面上形成有静电潜像,并且静电潜像被显影以形成墨粉图像;
一个中间转移带,形成在该潜像承载元件上的墨粉图像先被转移到其上,且墨粉图像固定在其上并被输送,以将墨粉图像再次转移到转移介质上;并且
可拆卸地安装在成像装置的主体上;
当所述中间转移带和所述潜像承载元件相互摩擦时,所述潜像承载元件的表面电势Vt为-200V≤Vt≤200V。
21、一种包括一个处理盒的成像装置,该处理盒在其内一体地支承:
一个潜像承载元件,其具有作为载体的圆柱刚性体,在其表面上形成有静电潜像,并且静电潜像被显影以形成墨粉图像;
一个中间转移带,形成在该潜像承载元件上的墨粉图像先被转移到其上,且墨粉图像固定在其上并被输送,以将墨粉图像再次转移到转移介质上;并且
可拆卸地安装在成像装置的主体上;
一个设置在所述中间转移带和所述潜像承载元件之间的间隔件,当所述间隔件和所述潜像承载元件相互摩擦时,所述潜像承载元件的表面电势Vt为-200V≤Vt≤200V。
22、一种包括一个处理盒的成像装置,该处理盒在其内一体地支承:
一个潜像承载元件,其具有作为载体的圆柱刚性体,在其表面上形成有静电潜像,并且静电潜像被显影以形成墨粉图像;
一个中间转移带,形成在该潜像承载元件上的墨粉图像先被转移到其上,且墨粉图像固定在其上并被输送,以将墨粉图像再次转移到转移介质上;并且
可拆卸地安装在成像装置的主体上;
所述处理盒具有一个减少所述中间转移带靠在所述潜像承载元件上的接触压力的装置,从而在输送所述处理盒时减少所述中间转移带靠在所述潜像承载元件上的接触压力。
23、一种用于处理盒的中间转移带,该处理盒在其内一体地支承:
一个潜像承载元件,其具有作为载体的圆柱刚性体,在其表面上形成有静电潜像,并且静电潜像被显影以形成墨粉图像;
一个中间转移带,形成在该潜像承载元件上的墨粉图像先被转移到其上,且墨粉图像固定在其上并被输送,以将墨粉图像再次转移到转移介质上;并且
可拆卸地安装在成像装置的主体上;
当所述中间转移带和所述潜像承载元件相互摩擦时,所述潜像承载元件的表面电势Vt为-200V≤Vt≤200V。
CN021192316A 2001-02-28 2002-02-28 处理盒、成像装置和中间转移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1724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1056020 2001-02-28
JP056020/2001 2001-02-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76955A CN1376955A (zh) 2002-10-30
CN1217246C true CN1217246C (zh) 2005-08-31

Family

ID=189161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2119231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17246C (zh) 2001-02-28 2002-02-28 处理盒、成像装置和中间转移带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6775494B2 (zh)
EP (1) EP1237057A3 (zh)
KR (1) KR100443220B1 (zh)
CN (1) CN1217246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24079C (zh) * 2006-04-11 2009-08-0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和中间转印构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15015B2 (en) * 2001-05-24 2003-09-0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electrophotographic apparatus and image-forming method
JP3927781B2 (ja) 2001-08-31 2007-06-1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中間転写ベルト
KR100612006B1 (ko) * 2002-02-22 2006-08-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사진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의 감광드럼 제조방법
JP2004094178A (ja) 2002-04-26 2004-03-25 Canon Inc 電子写真エンドレスベル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装置
JP2004094177A (ja) * 2002-04-26 2004-03-25 Canon Inc 電子写真エンドレスベル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装置
JP4021712B2 (ja) * 2002-06-13 2007-12-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電子写真方式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複写機
US7212767B2 (en) * 2002-08-09 2007-05-01 Ricoh Company,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ocess cartridge removably mounted thereto
JP3710129B2 (ja) * 2002-09-04 2005-10-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転写ユニット
US6928256B2 (en) * 2002-09-30 2005-08-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photographic endless belt,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apparatus
JP4459180B2 (ja) * 2006-03-08 2010-04-28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方法
US7738823B2 (en) * 2007-05-09 2010-06-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realizing downsizing of a main body of the apparatus
JP2008310108A (ja) * 2007-06-15 2008-12-25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424795B2 (ja) * 2008-10-27 2014-02-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帯電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装置
JP4868015B2 (ja) * 2009-03-26 2012-02-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外れ防止部材及び外れ防止構造
JP5679152B2 (ja) * 2010-03-02 2015-03-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用中間転写ベルトとその製造法及びこのベルトを用いた画像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79871A (ja) 1985-06-06 1986-12-1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EP0275636B1 (en) 1987-01-19 1993-07-2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lor toner and two-component developer containing same
US5149610A (en) 1987-01-19 1992-09-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lor toner and two-component developer containing same
US5256512A (en) 1987-01-19 1993-10-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olor toner and two-component developer containing same
US5164275A (en) 1987-01-19 1992-11-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of forming a multicolor image with color toner and two-component developer containing same
US5331373A (en) 1992-03-13 1994-07-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cess cartridge mountable within it and method for attaching photosensitive drum to process cartridge
JP3352155B2 (ja) 1992-06-30 2002-12-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06110261A (ja) 1992-09-25 1994-04-22 Ricoh Co Ltd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US5966566A (en) 1993-03-24 1999-10-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ycle method for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5752131A (en) 1993-06-25 1998-05-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apparatus with a removable sealing film and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uch a developing apparatus
JPH07140874A (ja) 1993-06-25 1995-06-02 Canon Inc 像担持体の取付部材及び像担持体の取付方法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07302034A (ja) 1994-03-08 1995-11-14 Canon Inc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H07319362A (ja) 1994-05-19 1995-12-08 Canon Inc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の再生産方法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H08137181A (ja) 1994-11-11 1996-05-31 Minolta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TW331675B (en) 1994-12-22 1998-05-11 Canon Kk Electrophotographic apparatus
JP3376215B2 (ja) 1995-07-07 2003-02-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H09292780A (ja) * 1996-04-23 1997-11-1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490581B2 (ja) 1996-12-16 2004-01-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プロセス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1130944A (ja) 1997-07-10 1999-02-02 Ricoh Co Ltd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ユニット及びその着脱構造
JPH1165307A (ja) * 1997-08-18 1999-03-05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684060B2 (ja) * 1997-10-27 2005-08-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の転写電圧設定方法
JP3582341B2 (ja) * 1998-02-04 2004-10-2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451506B2 (ja) * 1998-11-11 2010-04-14 大倉工業株式会社 半導電性シームレスベルト
JP2001056592A (ja) * 2000-01-01 2001-02-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カラー画像記録装置
US6493528B2 (en) * 2000-03-03 2002-12-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24079C (zh) * 2006-04-11 2009-08-05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和中间转印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76955A (zh) 2002-10-30
KR20020070851A (ko) 2002-09-11
US6775494B2 (en) 2004-08-10
EP1237057A3 (en) 2006-08-09
KR100443220B1 (ko) 2004-08-04
US20020159789A1 (en) 2002-10-31
EP1237057A2 (en) 2002-09-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17246C (zh) 处理盒、成像装置和中间转移带
CN1189799C (zh) 图像加热设备
CN1058094C (zh) 静电电子图成象单通路多工位复印机
CN1276314C (zh) 电子照相环形带、处理盒及电子照相装置
CN1190712C (zh) 处理盒、电子照相装置和成像方法
CN1114133C (zh) 应用单一组分调色剂的显影装置
CN1122192C (zh) 包含接触式充电部件的图象形成设备
CN1194270C (zh) 电子照相条带件及其制造方法和电子照相设备
CN1786845A (zh) 图像加热设备
CN1752864A (zh) 电子照相环带、制造电子照相环带的方法和电子照相装置
CN1763644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285975C (zh) 模制品
CN1181407C (zh) 转印部件、生产转印部件的方法以及其图像形成装置
CN1304906C (zh) 电子照相环形带、处理盒及电子照相装置
CN101042558A (zh) 支撑部件、色粉补给装置、色粉供给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770041A (zh) 清洁装置、处理盒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83999C (zh) 能收集回用调色剂、并能对感光元件表面加热的电照相设备
CN1210196C (zh) 带和具有此带的成像设备
CN1185558C (zh) 处理盒、电摄影装置和成像方法
CN1120998C (zh) 使用单组分显影剂的显影装置及其刮片
CN1627206A (zh) 定影装置的清洁装置及成像装置
CN1252547C (zh) 制作用于转印系统的转印件的方法
CN1210993A (zh) 图象形成装置和图象形成方法
CN100335980C (zh) 彩色图像形成装置
CN1444108A (zh) 在用过的显像盒中补充色料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50831

Termination date: 201602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