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42558A - 支撑部件、色粉补给装置、色粉供给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支撑部件、色粉补给装置、色粉供给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42558A
CN101042558A CNA2007100885931A CN200710088593A CN101042558A CN 101042558 A CN101042558 A CN 101042558A CN A2007100885931 A CNA2007100885931 A CN A2007100885931A CN 200710088593 A CN200710088593 A CN 200710088593A CN 101042558 A CN101042558 A CN 10104255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toner
volute spring
support component
sp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1008859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524077C (zh
Inventor
辻晓子
木村登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0425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425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52407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524077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87Arrangements for conveying and conditioning developer in the developing unit, e.g. agitating, removing impurities or humidity
    • G03G15/0891Arrangements for conveying and conditioning developer in the developing unit, e.g. agitating, removing impurities or humidity for conveying or circulating developer, e.g. augers
    • G03G15/0893Arrangements for conveying and conditioning developer in the developing unit, e.g. agitating, removing impurities or humidity for conveying or circulating developer, e.g. augers in a closed loop within the sump of the developing devic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77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and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into the development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8Details of powder developing device not concerning the development directly
    • G03G2215/0802Arrangements for agitating or circulating developer material
    • G03G2215/0816Agitator type
    • G03G2215/0819Agitator type two or more agitators
    • G03G2215/0822Agitator type two or more agitators with wall or blade between agitato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8Details of powder developing device not concerning the development directly
    • G03G2215/0802Arrangements for agitating or circulating developer material
    • G03G2215/0816Agitator type
    • G03G2215/0827Auge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8Details of powder developing device not concerning the development directly
    • G03G2215/0802Arrangements for agitating or circulating developer material
    • G03G2215/0836Way of functioning of agitator means
    • G03G2215/0838Circulation of developer in a closed loop within the sump of the developing devic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支撑部件,用于支撑通过旋转而传送色粉的第1螺旋弹簧,并且将电动机的旋转力传递到第1螺旋弹簧上。而且,支撑部件包括:端部插入部件,具有插入有第1螺旋弹簧的端部的凹部;分别支撑第1螺旋弹簧的端部以外的多个部位的、第1支撑部件、具有突起部的第2支撑部件、第3支撑部件、以及第4支撑部件;以及连接部件,用于连接这些端部插入部件及多个支撑部件。由此,可以实现一种螺旋弹簧的支撑部件,可以使来自色粉瓶的色粉的流入量增大,并且将来自电动机等驱动单元的旋转力有效地传递到螺旋弹簧上。

Description

支撑部件、色粉补给装置、色粉供给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支撑部件,支撑用于传送色粉的螺旋弹簧,并且使该螺旋弹簧旋转;色粉补给装置,具有由上述支撑部件支撑的螺旋弹簧;具有该色粉补给装置的色粉供给装置;以及具有该色粉供给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周知有复印机、打印机、以及传真机等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在感光体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影,通过色粉对该静电潜影进行显影,并将得到的色粉图像转印并定影到记录纸张等纸张上。用于静电潜影的显影的色粉从显影装置供给到感光体表面上。在显影装置中,从色粉瓶经由色粉补给装置及排出管供给色粉。即,需要在从色粉瓶至显影装置的色粉传送路径上传送色粉。
此外,在回收残留在感光鼓上的色粉时,也需要传送色粉。
作为传送色粉的方法,在专利文献1(日本国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4-40487(1992年2月10日公开)”)、专利文献2(日本国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5-283631(2005年10月13日公开)”)、以及专利文献3(日本国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8-44172(1996年2月16日公开)”)中,公开了使用螺旋弹簧的技术。在使用螺旋弹簧时,需要驱动单元(电动机等),用于使该螺旋弹簧旋转。
另外,在专利文献2、3中,在螺旋弹簧的内侧(中空部分)整体中设有旋转轴部件,螺旋弹簧随着该旋转轴部件的旋转而旋转。此外,在专利文献1中,设有如下旋转轴部件,在螺旋弹簧的内侧从螺旋弹簧的端部只占据预定距离。
一般而言,如图18所示,在色粉瓶被配置于显影装置的上方时,以色粉瓶、色粉补给装置、排出管、以及显影装置的顺序从上方开始配置。此时,从与图像形成装置内的其他构成部件的配置关系出发,色粉瓶、色粉补给装置、排出管、以及显影装置被配置成大致“コ”字状。此时,在色粉补给装置的一侧端部上形成有:来自色粉瓶的色粉的补给口,和通向排出管的色粉的排出口。进而,在色粉补给装置中使用螺旋弹簧时,在同一端部侧还配置用于使该螺旋弹簧旋转的电动机。
作为在同一端部上配置色粉的补给口、色粉的排出口、以及电动机时的色粉补给装置,可以想到如图19所示的结构。图19是色粉补给装置1000的俯视图。
如图19所示,色粉补给装置1000包括:容器主体1001;两根螺旋弹簧1002、1003;旋转轴部件1004、1005,用于支撑各螺旋弹簧1002、1003,并且旋转螺旋弹簧;以及电动机。
容器主体1001为细长的长方体,其上表面可以卸载,以可以容纳两根螺旋弹簧1002、1003。另外,在图19中,省略了容器主体1001的上表面的图示。容器主体1001在其长度方向的一端,在上表面上具有来自色粉瓶的色粉的补给口1006,在底面上具有通向排出管的色粉的排出口1007。
而且,容器主体1001具有沿着长度方向的隔板1008,并且由该隔板分割为可容纳各螺旋弹簧1002、1003的两个螺旋弹簧容纳空间1009、1010。螺旋弹簧容纳空间1009的大小被设计成:容纳螺旋弹簧1002,并且螺旋弹簧1002可以旋转的程度。螺旋弹簧容纳空间1010也相同。而且,两个螺旋弹簧1002、1003分别被配置在各螺旋弹簧容纳空间1009、1010中。
此外,在隔板1008上,在容器主体1001的长度方向上的、未形成补给口1006及排出口1007的一侧的端部上,形成有旁路部1011,用于连接分割的两个螺旋弹簧容纳空间1009、1010。
由此,从补给口1006流入到螺旋弹簧容纳空间1010中的色粉,通过螺旋弹簧1003的旋转,移动至旁路部1011(向图19的箭头G的方向移动),穿过旁路部1011,被传送到螺旋弹簧容纳空间1009中。接下来,通过螺旋弹簧1002的旋转,被移动至排出口1007(向图19的箭头H方向移动)。这样,在螺旋弹簧容纳空间1009、1010中移动,从而色粉被搅拌,可以作为均匀的色粉排出到显影装置中。
在此,为了将电动机的旋转力传递到螺旋弹簧1003上而使用现有的旋转轴部件时,该旋转轴部件被安装在靠近电动机一侧的螺旋弹簧1003的端部上。在此,如上所述,从与图像形成装置的其他构成部件的配置关系出发,如图19所示,用于使螺旋弹簧1003旋转的电动机被配置在形成有补给口1006的一侧的端部上。其结果,在补给口1006的正下方,旋转轴部件占据螺旋弹簧1003的内侧。
图20(a)是将螺旋弹簧1003的端部在与旋转轴方向平行的面上切断时的、螺旋弹簧1003及旋转轴部件1005的截面图,图20(b)是在与旋转轴方向垂直的面上切断时的、螺旋弹簧1003及旋转轴部件1005的截面图。如图20(a)及图20(b)所示,旋转轴部件1005占据螺旋弹簧1003的内侧(中空部分)的空间。这种旋转轴部件1005位于补给口的正下方,由此产生来自色粉瓶的色粉的补给不能顺利进行的问题。
另一方面,为了扩大补给口1006的正下方的空间,考虑仅在螺旋弹簧1003的最端部上,安装传递电动机的旋转力的部件。然而,此时,需要使该部件与螺旋弹簧的连接牢固,因此需要焊接等处理,难以制造。此外,在螺旋弹簧的最端部上集中来自电动机的力,在该最端部上蓄积疲劳,产生容易破损的问题。进而,在最终废弃时,需要用于将金属的螺旋弹簧和树脂的该部件分别回收进行材料再循环的分别处理的工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实现一种螺旋弹簧的支撑部件,可以使来自色粉瓶的色粉的流入量增大,并且将来自电动机等驱动单元的旋转力有效地传递到螺旋弹簧上。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的支撑部件用于支撑通过旋转而传送色粉的螺旋弹簧,并且将驱动单元的旋转力传递到上述螺旋弹簧上,该支撑部件包括:端部插入部件,具有插入有上述螺旋弹簧的端部的凹部;多个支撑部件,分别支撑上述螺旋弹簧的端部以外的多个部位;以及连接部件,用于连接上述端部插入部件及上述多个支撑部件。
根据上述结构,支撑部件支撑螺旋弹簧的端部、和该端部以外的多个部位。
例如,上述多个支撑部件包括:第1支撑部件,对从上述螺旋弹簧的端部旋转1/4圈的部位进行支撑;第2支撑部件,对从上述螺旋弹簧的端部旋转1/2圈的部位进行支撑;以及第3支撑部件,对从上述螺旋弹簧的端部旋转1.5圈的部位进行支撑。
而且,连接部件连接上述端部插入部件及上述多个支撑部件。由此,上述端部插入部件及上述多个支撑部件的相对位置被固定。连接部件只要连接上述端部插入部件及上述多个支撑部件即可,因此优选所必要的最小的形状。
因此,与如占据螺旋弹簧的内侧的现有旋转轴部件相比,可以制造色粉进入到螺旋弹簧的内侧的间隙。因此,即使色粉的补给口位于支撑部件的上方,支撑部件也不会妨碍色粉的流入,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增加色粉的流入量。
此外,支撑部件用于支撑螺旋弹簧的端部、和该端部以外的多个部位,因此可以将电动机等驱动单元的旋转力有效地传递到螺旋弹簧上。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特征、以及优点,可以通过以下记载充分了解。此外,本发明的特点,可以通过参照附图的以下说明进行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支撑螺旋弹簧的状态下的支撑部件的正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截面图。
图3是图2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的色粉补给装置的透视图。
图4是色粉补给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色粉补给装置的容器主体的截面图。
图6(a)是表示容纳在色粉补给装置中的螺旋弹簧的透视图。
图6(b)是表示容纳在色粉补给装置中的螺旋弹簧的截面图。
图7是从轴方向观察螺旋弹簧时的图。
图8是支撑第1螺旋弹簧的支撑部件的正视图。
图9是表示从图8的状态向箭头P的方向旋转90度时的支撑部件正视图。
图10是表示从图8的状态向箭头P的方向旋转180度时的支撑部件正视图。
图11是表示从图8的状态向箭头P的方向旋转270度时的支撑部件正视图。
图12表示从前侧观察被安装在色粉补给装置上时的、支撑第1螺旋弹簧的支撑部件时的图。
图13表示从后侧观察被安装在色粉补给装置上时的、支撑第1螺旋弹簧的支撑部件时的图。
图14是表示在图9所示的支撑部件上安装有螺旋弹簧时的状态的图。
图15是表示在图10所示的支撑部件上安装有螺旋弹簧时的状态的图。
图16是表示在图11所示的支撑部件上安装有螺旋弹簧时的状态的图。
图17是表示支撑第2螺旋弹簧的支撑部件的变形例的图。
图18是表示色粉瓶、色粉补给装置、排出管、显影装置的配置的图。
图19是作为本发明的比较例的色粉补给装置的俯视图。
图20(a)是将螺旋弹簧的端部上的、螺旋弹簧及现有旋转轴部件在与旋转轴平行的面上切断时的截面图。
图20(b)是将螺旋弹簧的端部上的、螺旋弹簧及现有旋转轴部件在与旋转轴垂直的面上切断时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A的结构的说明图。图像形成装置A,根据从外部输入的图像数据或由读取原稿得到的图像数据,在纸张(记录纸张)上形成多色或单色图像。
如该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A包括:曝光单元1、显影装置2、感光鼓3、带电器5、清洁器单元4、中间转印带单元8、定影单元12、纸张传送路径S、供纸盘10、以及排纸盘15等。
在图像形成装置A中使用的彩色图像的图像数据,与使用黑色(K)、青色(C)、品红色(M)、以及黄色(Y)的各色的彩色图像相对应。因此,显影装置2(2a、2b、2c、2d)、感光鼓3(3a、3b、3c、3d)、带电器5(5a、5b、5c、5d)、以及清洁器单元4(4a、4b、4c、4d)分别被设置4个,以使形成与各色对应的4种潜影。另外,在上述a~d的标号中,a与黑色对应,b与青色对应,c与品红色对应,d与黄色对应,并由利用这些标号区别的上述各单元,构成4个图像位置(image station)。
在图像位置上,感光鼓3被配置在图像形成装置A的上部。带电器5使感光鼓3的表面均匀带电为预定的电位。作为该带电器5,除了图2所示的接触型的辊型之外,还可能使用接触型的刷型、或充电器型等。
在曝光单元1中,除了使用包括如图2所示的激光照射部及反射镜的激光扫描单元(LSU)的方法之外,还有使用阵列状排列发光元件的例如EL或LED写入头的方法。曝光单元1通过根据所输入的图像数据对带电的感光鼓3进行曝光,在感光鼓3的表面形成与图像数据相应的静电潜影。
各显影装置2通过K、C、M、Y色粉,将形成在各感光鼓3上的静电潜影显影化。清洁器单元4将显影及图像转印工序后残留在感光鼓3的表面的色粉去除并回收。
在感光鼓3的上方配置有中间转印带单元8。该中间转印带8包括:中间转印辊6(6a、6b、6c、6d)、中间转印带7、中间转印带驱动辊71、中间转印带从动辊72、中间转印带张紧机构73、以及中间转印带清洁单元9。
中间转印辊6、中间转印带驱动辊71、中间转印带从动辊72、以及中间转印带张力辊73等,对中间转印带7进行张架,并驱动其向箭头B方向旋转。
中间转印辊6可旋转地支撑在中间转印带单元8的中间转印带张紧机构73中的中间转印辊安装部上。该中间转印辊6施加转印偏压,该转印偏压用于将感光鼓3的色粉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7上。
中间转印带7被设置成与各感光鼓3接触。在中间转印带7上,形成在感光鼓3上的各色色粉图像被依次重叠着转印,从而形成彩色的色粉图像(多色色粉图像)。该中间转印带7使用厚度为100μm~150μm左右的膜而形成为环状。
由与中间转印带7的内侧接触的中间转印辊6进行从感光鼓3向中间转印带7上转印色粉图像。在中间转印辊6上,为了转印色粉图像而施加高压的转印偏压(与色粉的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高压)。中间转印辊6以直径8~10mm的金属(例如不锈钢)轴为基础而形成,表面由导电性的弹性材料(例如EPDM、聚氨酯泡沫等)覆盖。通过该导电性的弹性材料,中间转印辊6可对中间转印带7均匀地施加高压。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转印电极使用辊状(中间转印辊6),但除了辊状还可以使用刷等。
如上所述,各感光鼓3上的静电潜影通过与各色调相应的色粉被显影化,从而分别成为色粉图像,这些色粉图像层积在中间转印带7上。这样,层积的色粉图像通过中间转印带7的旋转,移动到被传送来的纸张与中间转印带7的接触位置,通过配置在该位置上的转印辊11被转印到纸张上。此时,中间转印带7和转印辊11利用预定的夹持部相互压接,并且在转印辊11上施加有用于将色粉图像转印到纸张上的电压。该电压是与色粉的带电极性(-)相反极性(+)的高压。
为了稳定地得到上述夹持部,转印辊11或中间转印带驱动辊71的任何一个由金属等硬质材料构成,另一个由弹性辊等软质材料(弹性橡胶辊或树脂泡沫辊等)构成。
由中间转印辊7与感光鼓3的接触而附着在中间转印带7上的色粉、及在色粉图像从中间转印带7向纸张上转印时未被转印而残留在中间转印带7上的色粉,在下一工序中成为产生色粉的混色的原因,因此由中间转印带清洁单元9去除并回收。在中间转印带清洁单元9上,具有与中间转印带7接触的例如作为清洁部件的清洁刮板。与该清洁刮板接触的部分的中间转印带7从内侧支撑在中间转印带从动辊72上。
供纸盘10用于储存图像形成中使用的纸张、例如记录纸张,被设在图像形成部及曝光单元1的下侧。另一方面,被设在图像形成装置A的上部的排纸盘15用于面朝下地放置印刷完毕的纸张。
此外,在图像形成装置A上,设有纸张传送路径S,用于将供纸盘10的纸张及手动盘20的纸张经由转印部11及定影单元12传送到排纸盘15上。在该纸张传送路径S上的从供纸盘10至排纸盘15位置的部分上设有:拾取辊16、定位辊14、具有转印辊11的转印部、定影单元12、以及传送辊25等。
传送辊25是用于促进、辅助纸张的传送的小型辊,沿着纸张传送路径S被设置多个。拾取辊16位于供纸盘10的端部,是将纸张一张一张地从供纸盘10传送到纸张传送路径S的吸入辊。定位辊14对在纸张传送路径S上传送的纸张进行暂时保持,以感光鼓3上的色粉图像的前端与纸张的前端对齐的时序,将纸张传送到转印部。
定影单元12具有加热辊31及加压辊32等,这些加热辊31及加压辊32夹着纸张旋转。加热辊31由控制部(未图示)控制为达到预定的定影温度。该控制部根据来自温度检测器(未图示)的检测信号,对加热辊31进行控制。加热辊31通过与加压辊共同对纸张进行热压,使转引到纸张上的各色色粉图像熔融、混合、压接,从而对纸张进行热定影。另外,将多色色粉图像(各色色粉图像)定影后的纸张,由多个传送辊25传送到纸张传送路径S的反转排纸路径上,以反转的状态(将多色色粉图像朝向下侧的状态),排出到排纸盘15上。
接下来,对包括在各部的处理的纸张传送路径S的纸张传送动作进行说明。如上所述,在图像形成装置A上设有:预先容纳纸张的供纸盘(供纸盒)10、及在进行少量打印等时使用的手动盘20。在这两者上分别设有上述拾取辊16(16-1、16-2),这些拾取辊16将纸张一张一张地供给到纸张传送路径S上。
(单面打印的情况)
从供纸盒10传送的纸张由纸张传送路径S中的传送辊25-1传送至定位辊14,以纸张的前端与层积在中间转印带7上的色粉图像的前端对齐的时序,由该定位辊14传送到转印部中。在转印部中在纸张上转印色粉图像,利用定影单元12将该色粉图像定影在纸张上。接下来,纸张经由传送辊25-2,从排纸辊25-3排出到排纸盘15上。
此外,从手动供纸盘20传送的纸张由多个传送辊25(25-6、25-5、25-4)传送到定位辊14。之后,经过与从供纸盒10供给的纸张相同的过程,排出到排纸盘15上。
(双面打印的情况)
如上所述,结束单面打印并穿过定影单元12的纸张,其后端被排纸辊25-3夹紧。接下来,纸张通过传送辊25-3进行反向旋转,被导入到传送辊25-7、25-8中,经由定位辊14进行背面打印之后,排出到排纸盘15上。
(色粉供给装置的结构)
在图2中,在显影装置2的上方设有排出管300,该排出管300的上方设有色粉补给装置100及色粉瓶200。显影装置2与色粉瓶200由色粉补给装置100及排出管300进行连接,色粉瓶200容纳的色粉经由色粉补给装置100及排出管300供给到显影装置2中。
在此,色粉瓶200、色粉补给装置100、排出管300、以及显影装置2构成色粉供给装置,用于将色粉供给到感光鼓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8所示,显影装置2、排出管300、色粉补给装置100、以及色粉瓶200被配置成形成为大致“コ”字。如图2所示,中间转印带7在色粉补给装置100与显影装置2之间移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显影装置2、排出管300、以及色粉瓶200可以使用具有周知现有技术的结构及功能的相应部件。
(色粉补给装置的结构)
图3表示色粉补给装置100的概略的透视图,图4是从垂直上方上部表示色粉补给装置100的示意图。色粉补给装置100包括:容器主体101;两根螺旋弹簧102、103;电动机120;支撑部件104、105,支撑各螺旋弹簧102、103,并且将电动机120的旋转力传递到螺旋弹簧102、103上,从而使螺旋弹簧102、103旋转;以及齿轮113、114,用于将电动力120的旋转力传递到支撑部件104、105上。
以下,将设有齿轮113、114的一侧端部设为前侧端部,将另一端部设为后侧端部。
容器主体101为细长的长方体,其上表面与色粉瓶200的底面紧贴。容器主体101容纳两根螺旋弹簧102、103,为了可以容纳该螺旋弹簧102、103,其上表面的一部分可以拆卸。图3、4表示拆卸了该上表面的一部分的状态。
进而,容器主体101沿着长度方向具有隔板108。而且,容器主体101的内部由隔板108区分为两个空间(第1螺旋弹簧容纳空间110、第2螺旋弹簧容纳空间109)。这两个螺旋弹簧容纳空间109、110的各自大小被设计成:在分别容纳螺旋弹簧102、103时,螺旋弹簧102、103的各自后侧的端部与容器主体101的内壁的后侧侧壁具有预定的空隙(例如30mm)。
而且,在各螺旋弹簧容纳空间109、110中分别容纳有螺旋弹簧102、103。即,第1螺旋弹簧103和第2螺旋弹簧102被并列配置成轴之间相互相对。
在第1螺旋弹簧容纳空间110中,通过第1螺旋弹簧103的旋转,色粉从前侧传送到后侧(图4的箭头G所示的方向)。另一方面,在第2螺旋弹簧容纳空间109中,通过第2螺旋弹簧102的旋转,色粉从后侧传送到前侧(图4的箭头H所示的方向)。即,第1螺旋弹簧容纳空间110中的色粉传送方向(箭头G的方向)、与第2螺旋弹簧容纳空间109中的色粉传送方向(箭头H的方向)是相反方向。
在第2螺旋弹簧容纳空间109的色粉产生阻塞,且未能由第2螺旋弹簧102的旋转解决阻塞时,第2螺旋弹簧102其全长随着旋转而拉伸。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侧具有空隙,因此由该空隙吸收拉伸。因此,可以防止第2螺旋弹簧102的后侧的端部拉伸时在容器主体101的内壁的后侧的侧壁受到拘束而引起第2螺旋弹簧102跳起。
此外,在第1螺旋弹簧容纳空间110上的、色粉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在此为前侧)的端部的上面,形成有补给口106,用于从色粉瓶200接收色粉的补给。
另一方面,在第2螺旋弹簧容纳空间109上的、色粉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在此为前侧)的端部的下面,形成有色粉的排出口107,与排出管300连接。
图5是将容器主体在与其长度方向垂直的面上切断时的截面图。如图5所示,各螺旋弹簧容纳空间109、110的底面形成为与螺旋弹簧102、103相同曲率的半圆状。由此,在螺旋弹簧102、103与底面之间,没有色粉滞留的空间,色粉被顺利地传送。
此外,在各螺旋弹簧容纳空间109、110的内壁面上,特别是在螺旋弹簧102、103因重力而接触的底面上,作为耐磨损部件混入了玻璃珠。从而可以防止容纳在螺旋弹簧容纳空间109、110中的螺旋弹簧102、103的旋转引起的磨损。另外,作为耐磨损材料,除了玻璃珠之外,还可以使用陶瓷珠、金属珠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隔板108形成为与容器主体101的壁面分离。由此,在隔板108、与容器主体101的后侧的端部的壁面之间,形成有第1旁路部111,用于连接两个螺旋弹簧容纳空间109、110。同样地,在隔板108、与容器主体101的前侧的端部的壁面之间,形成有第3旁路部115,用于连接两个螺旋弹簧容纳空间109、110。进而,在隔板108上,形成有第2旁路部112,用于在补给口106及排出口107、与第1旁路部111之间(在此为,从前侧的端部约容器主体101的长度方向的全长的约1/4的位置)连接两个螺旋弹簧容纳空间109、110。
因此,从形成在容器主体101的上表面的补给口106流入的色粉,在第1螺旋弹簧容纳空间110中,通过第1螺旋弹簧103的旋转,向图4的箭头G方向传送。此时,色粉的一部分穿过第2旁路部112(路线A),进入到第2螺旋弹簧容纳空间109中,其余色粉穿过第1旁路部111(路线B),进入到第2螺旋弹簧容纳空间109中。而且,在第2螺旋弹簧容纳空间109中,色粉通过第2螺旋弹簧102的旋转,向图4的箭头H方向传送,从排出口107排出。另外,未从排出口107排出的色粉穿过第3旁路部115,再次进入到第1螺旋弹簧容纳空间110中。
这样,色粉在色粉补给装置100中,其一部分通过穿过第1旁路部111的路线B传送,其余通过穿过第2旁路部112的路线A传送。路线B其从补给口106至排出口107的距离长,从而充分进行搅拌。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路线A与路线B相比,从补给口106至排出口107的距离短,从而得到可以立即排出色粉的效果。此外,即使在穿过路线A的情况下,也遇到穿过路线B而充分搅拌的色粉,并在此进行混合搅拌,从而在色粉的凝聚、带电性、以及均匀性方面不存在问题。
(螺旋弹簧的形状)
图6是表示容纳在色粉补给装置100中的螺旋弹簧102、103的图,(a)是透视图、(b)是在包括轴的面上切断时的截面图。
如图6(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螺旋弹簧102、103在从其端部观察时,随着从跟前进入内部,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此外,以下将旋转n圈时的螺旋弹簧102、103的轴方向的长度称为n周期对应的线圈长度。在图6(a)中表示1周期对应的线圈长度。
此外,如图6(a)所示,螺旋弹簧102、103的一侧端部被支撑在后述支撑部件104、105上,因此具有部分C,该部分C只有长度a与轴方向平行。
进而,如图6(b)所示,螺旋弹簧102、103其截面形状为长方形。即,螺旋弹簧102、103的截面是四边形,由如下的边构成:第1边131(长度为b),与螺旋弹簧102、103的轴平行,并且位于该螺旋弹簧102、103的内侧;第2边132(长度为b),与螺旋弹簧102、103的轴平行,并且位于该螺旋弹簧102、103的外侧;以及两个第3边133a、133b(长度为h,h>b),与螺旋弹簧102、103的轴垂直。另外,以下将螺旋弹簧102、103被容纳在色粉补给装置100中时成为前侧的第3边设以标号133a,将成为后侧的第3边设以标号133b。
如图7所示,从轴方向观察螺旋弹簧102、103时的线圈外径D为线圈内径d与长度h×2之和的值。由此,螺旋弹簧102、103在旋转时可以对色粉有效地施加使之向轴方向移动的力。
(支撑部件的结构)
接下来,对支撑部件105进行说明,该支撑部件105用于支撑容纳在第1螺旋弹簧容纳空间110中的第1螺旋弹簧103的前侧的端部,并且将来自电动机120的旋转力传递到该螺旋弹簧103上。
支撑部件105被安装在第1螺旋弹簧103的前侧的端部上。此外,从其与图像形成装置A的中间转印带7的配置关系考虑,如图3、4所示,用于旋转第1螺旋弹簧103的电动机120被配置在前侧的端部上。其结果,支撑部件105位于补给口106的正下方。
图8至图13是从6个方向观察支撑部件105时的6面附图。另外,图12是表示支撑部件105被安装在色粉补给装置100上时从前侧观察时的图。而且,图13是从后侧观察支撑部件105时的图。此外,图8是从图12所示的箭头K观察的正视图。图9、10、11是表示从图8的状态向箭头P(参照图8、12)的方向旋转90度、180度、270度时的状态的正视图。
如图所示,支撑部件105由如下部件构成:圆柱部件51、圆板52、端部插入部件53、第1支撑部件54、第2支撑部件55、第3支撑部件57、第4支撑部件56、第1连接部件58、以及第2连接部件59,并且这些部件一体地形成。
因此,在支撑部件105上存在有开口部60,该开口部60由第2支撑部件55、第1连接部件58、以及第2连接部件59围绕,不会占据第1螺旋弹簧103的内侧整体,补给口106的下方的空间变大,可以增加来自色粉瓶200的色粉的流入量。
另外,支撑部件105由固化树脂制造。
圆柱部件51为圆柱状,其一侧端部与圆板52连接。而且,如图9、11所示,在另一侧端部,形成为圆柱的一部分被切断的形状。即,如图12所示,其截面为由圆的弦和弧围绕的部分脱落的形状。该形状与形成在和电动机120的齿轮啮合的齿轮114(参照图3)的中心上的切断部分的形状相同。因此,圆柱部件51其端部与齿轮114的中心嵌合,通过电动机120的驱动,以圆柱部件51的轴为中心旋转。即,在圆柱部件51上,与圆板52连接的端部是位于后侧的端部,与齿轮114嵌合的端部是位于前侧的端部。
圆板52在一侧的面S1(前侧的面)上与圆柱部件51接合,在另一侧的面S2(后侧的面)上与端部插入部件53及第1支撑部件54接合。即,圆板52将圆柱部件51、端部插入部件、以及第1支撑部件54连接成固定相互间的相对位置。圆板52的轴与圆柱部件51的轴相同,圆柱部件51和圆板52共同旋转。圆板52的直径与螺旋弹簧103的线圈外径D(参照图7)相同。
端部插入部件53支撑第1螺旋弹簧103的端部的部分C(参照图6(a)),由底座部53a和2个壁部53b、53c构成。
底座部53a形成为相对圆板52垂直。在底座部53a中,最远离圆柱部件51的轴(与圆板52的轴相同)的面S3形成圆柱的面的一部分,该圆柱以圆柱部件51的轴为中心轴,以第1螺旋弹簧103的线圈内径d为直径(或以略小于内径d的值为直径)。
2个壁部53b、53c在底座部53a的面S3上形成为相对该面S3垂直,自面S3的高度与第1螺旋弹簧103的截面的第3边133a、133b的长度h(参照图6(b))相同。
第1壁部53b为“ㄑ”字状,并且包括:第1区域53b-1,相对圆板52垂直;和第2区域53b-2,相对圆板52倾斜。第1区域53b-1与圆板52连接。
第2壁部53c形成为与第1壁部53b的第1区域53b-1平行。而且,以圆板52的面S2为基准面时的第2壁部53c的高度,与第1螺旋弹簧103的端部的部分C(与螺旋弹簧的轴平行的区域)的长度a相同。
第1壁部53b与第2壁部53c的间隔略大于第1螺旋弹簧103的截面的第1边131及第2边132的长度b。由此,在第1壁部53b与第2壁部53c之间,可以将第1螺旋弹簧103的端部的部分C插入。即,第1壁部53b、第2壁部53c、以及底座部53a形成插入有第1螺旋弹簧103的端部的部分C的凹部(截面为凹状)。
图1是表示在图8所示的支撑部件105上安装有第1螺旋弹簧103时的状态的图。如图所示,端部插入部件53可以支撑第1螺旋弹簧103的端部。
在此,底座部53a与第1螺旋弹簧103的截面上的第1边131接触。在此,底座部53a上的与第1边131接触的面S3被配置在如下位置:距离圆柱部件51的轴(与圆板52的轴相同),只有第1螺旋弹簧103的内径d的1/2(或略小于内径d的1/2)的位置。由此,可以使第1螺旋弹簧103的轴与圆柱部件51的轴一致,可以将电动机120的旋转力有效传递到第1螺旋弹簧103上。
此外,如图所示,第1螺旋弹簧103在被插入到第1壁部53b与第2壁部53c之间的部分,与轴方向平行,但其余部分成为螺旋状。因此,以下,在第1螺旋弹簧103被安装在支撑部件105上时,将第1螺旋弹簧103上的螺旋状开始的部位、即包括第2壁部53c上的最远离圆板52的面且与圆板52平行的面称为螺旋开始面S4。
另外,如图1所示,第1壁部53b的第2区域53b-2相对圆板52的倾斜被沿着第1螺旋弹簧103的螺旋形状设计。
第1支撑部件54是支撑第1螺旋弹簧103的部件的一个,由细长的棒状部件54a和突起部54b构成。
棒状部件54a与圆柱部件51的轴(与圆板52的轴相同)平行(即相对圆板52垂直)。此外,棒状部件54a被配置在如下位置上:距离圆柱部件51的轴,仅仅离开第1螺旋弹簧103的内径d的1/2(或略小于内径d的1/2的长度),并且相对圆柱部件51的轴,在图8~12的箭头P的相反方向上,从端部插入部件53旋转约90度的位置上。而且,棒状部件54a其一端与圆板52连接,另一端与第1连接部件58连接。另外,以圆板52的后侧的面S2为基准面时的棒状部件54a的高度高于端部插入部件53相对该基准面的高度。
突起部54b在棒状部件54a上,形成在如下位置上:距离螺旋开始面S4只有第1螺旋弹簧103的1/4周期的线圈长度的位置上。此外,突起部54b在从圆柱部件51的轴离开的方向上,从棒状部件54a上突起。而且,突起部54b在第1螺旋弹簧103的端部的部分C被插入到端部插入部件53中时,相对该第1螺旋弹簧103,从该第1螺旋弹簧103的最端部只旋转1/4圈的位置上接触。由此,突起部54b对第1螺旋弹簧103进行对位,并且支撑第1螺旋弹簧103。
图14是表示在图9所示的支撑部件105上安装有第1螺旋弹簧103时的状态的图。如图所示,突起部54b形成为与第1螺旋弹簧103的圆板52侧(前侧)的面接触,并且具有与第1螺旋弹簧103的螺旋形状吻合的倾斜面S5。即,该倾斜面S5与第1螺旋弹簧103的截面上的、前侧的第3边133a接触。由此,突起部54b具有通过由电动机120使圆板52旋转,从而对第1螺旋弹簧103传递旋转力的功能。
另一方面,棒状部件54a与第1螺旋弹簧103的截面上的第1边131接触。如上所述,棒状部件54a被配置在如下位置上:距离圆柱部件51的轴(与圆板52的轴相同),仅仅离开第1螺旋弹簧103的内径d的1/2(或略小于内径d的1/2的长度)的位置上。由此,可以使第1螺旋弹簧103的轴与圆柱部件51的轴一致。
第1连接部件58连接端部插入部件53、第1支撑部件54、以及第2支撑部件55使其固定相互间的相对位置,是半椭圆形状的板状。如上所述,以圆板52为基准面时的棒状部件54a的高度高于端部插入部件53的高度。因此,第1连接部件58具有相对圆板52倾斜的倾斜面。通过该倾斜面,从补给口106落下来的色粉进一步向下方移动,因此可以防止色粉滞留在补给口106中。
此外,第1连接部件58在从圆柱部件51的轴方向观察时为半圆状,以圆柱部件51的轴为中心,以第1螺旋弹簧103的内径d为直径(或以略小于内径d的值为直径)。但是,第1连接部件58被配置在不与第1螺旋弹簧103接触的位置上。
第2支撑部件55由细长的棒状部件55a和突起部55b构成。
棒状部件55a与圆柱部件51的轴(与圆板52的轴相同)平行(即相对圆板52垂直)。此外,棒状部件55a被配置在如下位置上:距离圆柱部件51的轴只有第1螺旋弹簧103的内径d的1/2(或略小于内径d的1/2的长度),并且相对圆柱部件51的轴,在图8~12的箭头P的相反方向上,从第1支撑部件54约旋转180度的位置上。而且,棒状部件55a其一端与第1连接部件58连接,另一端与第2连接部件59连接。另外,以圆板52的后侧的面S2为基准面时的棒状部件55a的最高位置的高度高于第1支撑部件54的最高位置相对该基准面的高度。
突起部55b在棒状部件55a上,形成在如下位置上:距离螺旋开始面S4只有第1螺旋弹簧103的3/4周期的线圈长度的位置上。此外,突起部55b在从圆柱部件51的轴分离的方向上,从棒状部件55a上突起。而且,突起部55b在第1螺旋弹簧103的端部的部分C被插入到端部插入部件53中时,相对该第1螺旋弹簧103,从该第1螺旋弹簧103的端部只旋转3/4圈的位置上接触。由此,突起部55b对第1螺旋弹簧103进行定位。即突起部55b是支撑第1螺旋弹簧103的部件。
图16是表示在图11所示的支撑部件105上安装有第1螺旋弹簧103时的状态的图。如图所示,突起部55b具有倾斜面S6,该倾斜面S6形成为与第1螺旋弹簧103的圆板52侧(前侧)的面接触,并且与第1螺旋弹簧103的螺旋形状吻合。即,该倾斜面S6与第1螺旋弹簧103的截面上的、前侧的第3边133a接触。由此,突起部55b具有通过由电动机120使圆板52旋转,从而对第1螺旋弹簧103传递旋转力的功能。
另一方面,棒状部件55a与第1螺旋弹簧103的截面上的第1边131接触。如上所述,棒状部件55a被配置在如下位置上:距离圆柱部件51的轴(与圆板52的轴相同)只有第1螺旋弹簧103的内径d的1/2(或略小于内径d的1/2的长度)的位置上。由此,可以使第1螺旋弹簧103的轴与圆柱部件51的轴一致。
第2连接部件59连接第1支撑部件54、和第2支撑部件55使其固定相互间的相对位置,是半椭圆形状的板状。如上所述,以圆板52的后侧的面S2为基准面时的棒状部件55a的最高位置的高度高于第1支撑部件54的最高位置相对该基准面的高度。因此,第2连接部件59具有相对圆板52倾斜的倾斜面。通过该倾斜面,从补给口106落下来的色粉进一步向下方移动,因此可以防止色粉滞留在补给口106中。
此外,第2连接部件59在从圆柱部件51的轴方向观察时为半圆状,以圆柱部件51的轴为中心,以第1螺旋弹簧103的内径d为直径(或以略小于内径d的值为直径)。但是,第2连接部件59被配置在不与第1螺旋弹簧103接触的位置上。
第4支撑部件56为板状,并与圆柱部件51的轴平行(即相对圆板52垂直),并且被配置在如下位置上:相对圆柱部件51的轴,在图8~12的箭头P的相反方向上,从第2支撑部件55旋转90度的位置上。此外,在第4支撑部件56上,最远离圆柱部件51的轴(与圆板52的轴相同)的边与该圆柱部件51的轴的距离为第1螺旋弹簧103的内径d的1/2(或略小于内径d的1/2的长度)。第4支撑部件56与第2连接部件59连接。而且,第4支撑部件56在距离螺旋开始面S4只有第1螺旋弹簧103的1周期的线圈长度的位置上,与第1螺旋弹簧103的内周面的一部分接触,具有防止第1螺旋弹簧103的位置偏离的功能。
即,第4支撑部件56与第1螺旋弹簧103的截面上的第1边131接触。如上所述,在第4支撑部件56上,最远离圆柱部件51的轴(与圆板52的轴相同)的边与该圆柱部件51的轴的距离为第1螺旋弹簧103的内径d的1/2(或略小于内径d的1/2的长度),因此可以使第1螺旋弹簧103的轴与圆柱部件51的轴一致。
第3支撑部件57由细长的棒状部件57a和2个突起部57b、57c构成。
棒状部件57a与圆柱部件51的轴(与圆板52的轴相同)平行(即相对圆板52垂直)。此外,棒状部件57a被配置在如下位置上:距离圆柱部件51的轴只有第1螺旋弹簧103的内径d,并且相对圆柱部件51的轴,在图8~12的箭头P的相反方向上,从第4支撑部件56旋转180度的位置上。而且,棒状部件57a其一端与第2连接部件59连接。
2个突起部57b、57c在棒状部件57a上,形成在如下位置上:距离螺旋开始面S4只有第1螺旋弹簧103的约1.5周期的线圈长度的位置上。此外,2个突起部57b、57c在从圆柱部件51的轴分离的方向上,从棒状部件57a上突起。而且,突起部57b、57c在第1螺旋弹簧103的最端部被插入到端部插入部件53中时,相对该第1螺旋弹簧103,从该第1螺旋弹簧103的最端部只旋转约1.5圈的位置上接触。由此,突起部57b、57c进行第1螺旋弹簧103的对位。即,突起部57b、57c是支撑第1螺旋弹簧103的部件。
图15是表示在图10所示的支撑部件105上安装有第1螺旋弹簧103时的状态的图。如图15所示,一个突起部57b具有倾斜面S7,该倾斜面S7形成为与第1螺旋弹簧103的圆板52侧(前侧)的面接触,并且与第1螺旋弹簧103的螺旋形状吻合。即,该倾斜面S7与第1螺旋弹簧103的截面上的、前侧的第3边133a接触。由此,突起部57b具有通过由电动机120使圆板52旋转,从而对第1螺旋弹簧103传递旋转力的功能。
此外,另一突起部57c形成为与第1螺旋弹簧103的、与圆板52侧的相反侧(后侧)的面接触,并且具有与第1螺旋弹簧103的螺旋形状吻合的倾斜面S8。即,该倾斜面S8与第1螺旋弹簧103的截面上的、后侧的第3边133b接触。由此,突起部57c具有防止第1螺旋弹簧103拉伸从而从棒状部件57a脱离的功能。
另一方面,棒状部件57a与第1螺旋弹簧103的截面上的第1边131接触。如上所述,棒状部件57a被配置在如下位置上:距离圆柱部件5 1的轴(与圆板52的轴相同)只有第1螺旋弹簧103的内径d的1/2(或略小于内径d的1/2的长度)的位置上。由此,可以使第1螺旋弹簧103的轴与圆柱部件51的轴一致。
(其他)
支撑部件104具有支撑部件105相同的结构,上述支撑部件104用于支撑容纳在第2螺旋弹簧容纳空间109中的第2螺旋弹簧102,并且将电动机120的旋转力传递到该螺旋弹簧102上。
但是,支撑部件104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现有技术的结构。
另外,如图17所示,在第2螺旋弹簧102的支撑部件104上,也可以安装有树脂膜(滑动部件)61,在被组装到色粉补给装置100上时,用于与第2螺旋弹簧容纳空间109的壁面接触,并刮取壁面上的色粉。如图17所示,树脂膜61被安装在第1连接部件58上。如上所述,第1连接部件58不与第2螺旋弹簧102接触。因此,树脂膜61被配置成不与第2螺旋弹簧102重叠。另外,树脂膜61也可以被安装在第2连接部件59上。
作为树脂膜61,例如可以使用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膜或PTFE(聚四氟乙烯)膜。
树脂膜61由支撑部件104的旋转,在第2螺旋弹簧容纳空间109上的排出口107附近的壁面上滑动,从而可以防止色粉的滞留,且可以将色粉从排出口107有效地排出。另外,也可以使用板状的橡胶,代替树脂膜61。但是,在橡胶的情况下,与壁面的摩擦力强,因此优选膜。
另外,树脂膜61也可以表现为刮取壁面上的色粉的搅拌器。此外,树脂膜61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图17上。
如上所述,支撑部件105用于支撑通过旋转传送色粉的第1螺旋弹簧103,并且将电动机(驱动单元)120的旋转力传递到第1螺旋弹簧103上。而且,支撑部件105的特征在于,包括:端部插入部件53,具有插入有第1螺旋弹簧103的端部的部分C(参照图6(a))的凹部;多个支撑部件54、55、56、57,分别支撑第1螺旋弹簧103的端部以外的多个部位;以及连接部件58、59,连接上述端部插入部件53及上述多个支撑部件54、55、56、57。
例如,上述多个支撑部件包括:第1支撑部件54,对从上述第1螺旋弹簧103的端部旋转1/4圈的部位进行支撑;第2支撑部件55,对从上述第1螺旋弹簧103的端部旋转1/2圈的部位进行支撑;以及第3支撑部件57,对从上述第1螺旋弹簧103的端部旋转1.5圈的部位进行支撑。
而且,连接部件58、59连接端部插入部件53及多个支撑部件54、55、56、57。由此,端部插入部件53及多个支撑部件54、55、56、57的相对位置被固定。连接部件58、59只要连接端部插入部件53及多个支撑部件54、55、56、57即可,因此优选所必要的最小的形状。
因此,与如占据螺旋弹簧的内侧的现有旋转轴部件相比,可以制造色粉进入到螺旋弹簧的内侧的间隙。因此,即使色粉的补给口106位于支撑部件105的上方,支撑部件105也不会妨碍色粉的流入,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增加色粉的流入量。
此外,支撑部件105用于支撑第1螺旋弹簧103的端部、和该端部以外的多个部位,因此可以将电动机120等驱动单元的旋转力有效地传递到第1螺旋弹簧103上。
支撑部件105具有如下功能:为了使第1螺旋弹簧103的轴一定,通过与第1螺旋弹簧103接触,从而进行第1螺旋弹簧103的定位。此外,如上所述,在端部插入部件上只插入第1螺旋弹簧103的端部。其结果,支撑部件105容易相对第1螺旋弹簧103进行安装/拆卸。
此外,第1螺旋弹簧103的截面是四边形,由如下的边构成:第1边131,与该第1螺旋弹簧103的轴平行,并且位于该第1螺旋弹簧103的内侧;第2边132,与该第1螺旋弹簧103的轴平行,并且位于该第1螺旋弹簧103的外侧;以及两个第3边133a、133b,与该第1螺旋弹簧103的轴垂直。而且,第1支撑部件54、第2支撑部件55、以及第3支撑部件57,与第1螺旋弹簧103的第1边131及第3边133a接触。
根据上述结构,第1支撑部件54、第2支撑部件55、以及第3支撑部件57,通过与第1螺旋弹簧103的第1边131接触,可以防止第1螺旋弹簧103的轴偏离。此外,第1支撑部件54、第2支撑部件55、以及第3支撑部件57,通过与垂直于第1螺旋弹簧103的轴的第3边133a接触,可以将电动机120的旋转力有效地传递到第1螺旋弹簧103上。
即,第1支撑部件54、第2支撑部件55、以及第3支撑部件57,具有对第1螺旋弹簧103传递电动机120的旋转力的功能。其结果,电动机120的旋转力不会集中在第1螺旋弹簧103的一个位置上。因此,可以防止旋转力的一点集中引起的疲劳,并且可以将电动机120的旋转力有效地传递到第1螺旋弹簧103上。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色粉补给装置100包括:补给口106,用于从容纳色粉的色粉瓶200接受色粉;和排出口107,用于将该色粉排出到显影装置2中,并且从补给口106向排出口107将色粉搅拌着传送。而且,色粉补给装置100包括:支撑部件105,位于补给口106的下方;电动机(驱动单元)120,用于驱动支撑部件105使其旋转;以及第1螺旋弹簧103,由支撑部件105支撑,并且通过经由支撑部件105传递的电动机120的旋转力而旋转,从而将从补给口106补给的色粉向排出口107的方向传送。
根据上述结构,位于补给口106的下方的支撑部件105在多个部位上支撑第1螺旋弹簧103,不会像现有技术占据螺旋弹簧的内侧。因此,支撑部件105不会妨碍色粉从补给口106流入。其结果,可以增加来自补给口106的色粉的流入量。
进而,色粉补给装置100包括:第1螺旋弹簧102,与第1螺旋弹簧103并列地配置,以使其轴与该第1螺旋弹簧103的轴之间相对;和隔板(隔壁部件)108,位于第1螺旋弹簧103与第2螺旋弹簧102之间,用于区分容纳第1螺旋弹簧103的第1螺旋弹簧容纳空间(第1空间)110、和容纳第2螺旋弹簧102的第2螺旋弹簧容纳空间(第2空间)109。
此外,第1螺旋弹簧103旋转时色粉的传送方向(图4的箭头G的方向),与第2螺旋弹簧102旋转时色粉的传送方向(图4的箭头H的方向)是相反方向。而且,补给口106形成在第1螺旋弹簧容纳空间110上的、色粉传送方向的上游侧(前侧)的端部的上面,上述排出口107形成在上述第2空间上的、色粉传送方向的下游侧(前侧)的端部的下面。
此外,在隔板108上形成有:(a)第1旁路部111,用于连接第1螺旋弹簧容纳空间110上的、色粉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和第2螺旋弹簧容纳空间109上的、色粉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以及(b)第2旁路部112,用于在补给口106及排出口107与第1旁路部111之间的位置,连接第1螺旋弹簧容纳空间110和第2螺旋弹簧容纳空间109。
由此,从补给口106补给的色粉在第1螺旋弹簧容纳空间110中,通过第1螺旋弹簧103的旋转,从上游侧传送到下游侧。而且,存在于第1螺旋弹簧容纳空间110中的色粉,穿过第1旁路部111或第2旁路部112,移动到第2螺旋弹簧容纳空间109中。而且,移动到第2螺旋弹簧容纳空间109中的色粉,在第2螺旋弹簧容纳空间109中,通过第2螺旋弹簧102的旋转,从上游侧传送到下游侧,到达排出口107,并经由排出管300被排出到显影装置2中。
在此,将穿过第2旁路部112的传送路径设为路线A,将穿过第1旁路部111的传送路径设为路线B。第1旁路部111连接上述第1空间中的、色粉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和上述第2空间中的、色粉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因此,路线B其从补给口106至排出口107的距离长,从而充分进行搅拌。
另一方面,第2旁路部112位于上述补给口106及排出口107与上述第1旁路部111之间的位置上。因此,路线A与路线B相比,从补给口106至排出口107的距离短,从而得到可以立即排出色粉的效果。此外,即使在穿过路线A的情况下,也遇到穿过路线B的色粉,并在此被搅拌,从而在色粉均匀性方面不存在问题。
如上所述,具有上述两个旁路部,从而得到如下效果:维持对色粉的搅拌性能的同时可以立即供给色粉。
此外,色粉补给装置100在与螺旋弹簧102、103接触的底面包含玻璃珠(耐磨损材料)。与螺旋弹簧102、103接触的底面因重力而容易受到由螺旋弹簧102、103引起的摩擦力。然而,根据上述结构,该底面包含玻璃珠,因此可以防止色粉补给装置100的破损。
进而,在色粉补给装置100中,在第2螺旋弹簧102上的、色粉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的位置,连接有支撑部件(旋转部件)104,用于支撑该第2螺旋弹簧102,并且将旋转力传递到该螺旋弹簧102上。在该支撑部件104上,安装有树脂膜(滑动部件)61,由该支撑部件104的旋转,在形成第2螺旋弹簧容纳空间109的壁面上滑动。
在第2螺旋弹簧102上的、色粉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的位置的底面上,形成有排出口107。因此,树脂膜61在排出口107附近,在形成螺旋弹簧容纳空间109的壁面上滑动。由此,可以防止色粉在排出口107附近的滞留,并且可以充分确保色粉的排出量。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色粉供给装置包括:色粉补给装置100;色粉瓶200,被安装在色粉补给装置100的上方,经由补给口106将色粉供给到色粉补给装置100中;排出管300,与色粉补给装置100的排出口107连接;以及显影装置2,被安装在排出管300的下方,经由排出管300从色粉补给装置100接受色粉的补给。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A具有上述色粉供给装置,并列设置有包括感光体和色粉供给装置的、与各色彩色色粉相对应的图像形成部,从而构成如下中间转印方式:形成在各图像形成部的感光体上的色粉图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中间转印体)7上,且该中间转印带7上的色粉图像被转印到记录材料上。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伴随图像形成装置A的小型化的配置及结构上的限制,在色粉补给装置100中,即使支撑部件105位于补给口106的正下方,色粉也可以顺利地流入到色粉补给装置100中。
本发明可以利用于图像形成装置上,例如复印机或打印机等,上述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如下结构:从色粉盒等色粉补给装置,经由色粉传送装置,对设在下方的显影装置供给色粉。
如上所述,本发明涉及的支撑部件用于支撑通过旋转而传送色粉的螺旋弹簧,并且将驱动单元的旋转力传递到上述螺旋弹簧上,其特征在于,包括:端部插入部件,具有插入上述螺旋弹簧的端部的凹部;多个支撑部件,分别支撑上述螺旋弹簧的端部以外的多个部位;以及连接部件,用于连接上述端部插入部件及上述多个支撑部件。
根据上述结构,支撑部件对螺旋弹簧的端部、和该端部以外的多个部位进行支撑。
例如,上述多个支撑部件包括:第1支撑部件,对从上述螺旋弹簧的端部旋转1/4圈的部位进行支撑;第2支撑部件,对从上述螺旋弹簧的端部旋转1/2圈的部位进行支撑;以及第3支撑部件,对从上述螺旋弹簧的端部旋转1.5圈的部位进行支撑。
而且,连接部件连接上述端部插入部件及上述多个支撑部件。由此,上述端部插入部件及上述多个支撑部件的相对位置被固定。连接部件只要连接上述端部插入部件及上述多个支撑部件即可,因此优选所必要的最小的形状。
因此,与如占据螺旋弹簧的内侧的现有旋转轴部件相比,可以制造色粉进入到螺旋弹簧的内侧的间隙。因此,即使色粉的补给口位于支撑部件的上方,支撑部件也不会妨碍色粉的流入,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增加色粉的流入量。
此外,支撑部件用于支撑螺旋弹簧的端部、和该端部以外的多个位置,因此可以将电动机等驱动单元的旋转力有效地传递到螺旋弹簧上。
进而,优选在本发明的支撑部件中,上述多个支撑部件具有如下功能:为了使螺旋弹簧的轴一定,通过与螺旋弹簧接触,从而进行螺旋弹簧的定位。此外,在端部插入部件上只插入螺旋弹簧的端部。其结果,支撑部件容易相对螺旋弹簧进行安装/拆卸。
进而,优选在本发明的支撑部件中,上述螺旋弹簧的截面是四边形,由如下的边构成:第1边,与该螺旋弹簧的轴平行,并且位于该螺旋弹簧的内侧;第2边,与该螺旋弹簧的轴平行,并且位于该螺旋弹簧的外侧;以及两个第3边,与该螺旋弹簧的轴垂直,而且上述支撑部件与上述螺旋弹簧的上述第1边及上述第3边接触。
根据上述结构,多个支撑部件通过与平行于螺旋弹簧的轴且位于该螺旋弹簧的内侧的第1边接触,可以防止螺旋弹簧的轴偏离。此外,多个支撑部件通过与垂直于螺旋弹簧的轴的第3边接触,可以将驱动单元的旋转力有效地传递到螺旋弹簧上。
进而,在本发明的支撑部件中,上述支撑部件具有对上述螺旋弹簧传递上述驱动单元的旋转力的功能。由此,支撑部件可以在多个部位上对螺旋弹簧传递驱动单元的旋转力。其结果,驱动单元的旋转力不会集中在螺旋弹簧的一个位置上,可以分散螺旋弹簧的疲劳,并且可以将驱动单元的旋转力有效地传递到螺旋弹簧上。
此外,本发明的的色粉补给装置包括:补给口,用于从容纳色粉的色粉瓶接受色粉;和排出口,用于将该色粉排出到显影装置中,并且从上述补给口向上述排出口将色粉搅拌着传送,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支撑部件,位于上述补给口的下方;驱动单元,用于驱动上述支撑部件使其旋转;以及第1螺旋弹簧,由上述支撑部件支撑,并且通过经由上述支撑部件传递的上述驱动单元的旋转力而旋转,从而将从上述补给口补给的上述色粉向上述排出口的方向传送。
根据上述结构,位于补给口的下方的支撑部件在多个部位上支撑螺旋弹簧,不会像现有技术占据螺旋弹簧的内侧。因此,支撑部件不会妨碍色粉从补给口流入。其结果,可以增加来自补给口的色粉的流入量。
进而,优选本发明的色粉补给装置包括:第2螺旋弹簧,与上述第1螺旋弹簧并列地配置,以使其轴与该第1螺旋弹簧的轴之间相对;和隔壁部件,位于上述第1螺旋弹簧与上述第2螺旋弹簧之间,用于区分容纳上述第1螺旋弹簧的第1空间、和容纳上述第2螺旋弹簧的第2空间,上述第1螺旋弹簧旋转时色粉的传送方向,与上述第2螺旋弹簧旋转时色粉的传送方向是相反方向,上述补给口形成在上述第1空间上的、色粉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的上表面,上述排出口形成在上述第2空间上的、色粉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的下表面,在上述隔壁部件上形成有:(a)第1旁路部,用于连接上述第1空间上的、色粉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和上述第2空间上的、色粉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以及(b)第2旁路部,用于在上述补给口及上述排出口与上述第1旁路部之间的位置,连接上述第1空间和上述第2空间。
根据上述结构,从补给口补给的色粉在第1空间中,通过第1螺旋弹簧的旋转,从上游侧传送到下游侧。而且,存在于第1空间中的色粉,穿过第1旁路部或第2旁路部,移动到第2空间中。而且,移动到第2空间中的色粉,在第2空间中,通过第2螺旋弹簧的旋转,从上游侧传送到下游侧,到达排出口,并经由排出管被排出到显影装置中。
在此,将穿过第2旁路部的传送路径设为路线A,将穿过第1旁路部的传送路径设为路线B。第1旁路部连接上述第1空间中的、色粉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和上述第2空间中的、色粉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因此,路线B其从补给口至排出口的距离长,从而充分进行搅拌。
另一方面,第2旁路部位于上述补给口及上述排出口与上述第1旁路部之间的位置上。因此,路线A与路线B相比,从补给口至排出口的距离短,从而得到可以立即排出色粉的效果。此外,即使在穿过路线A的情况下,也遇到穿过路线B的色粉,并在此被搅拌,从而在色粉均匀性方面不存在问题。
如上所述,具有上述两个旁路部,从而得到如下效果:维持对色粉的搅拌性能的同时可以立即供给色粉。
进而,优选本发明的色粉补给装置在与上述螺旋弹簧接触的底面包含耐磨损材料。
在此,耐磨损材料指例如玻璃珠。与螺旋弹簧接触的底面因重力而容易受到由螺旋弹簧引起的摩擦力。然而,根据上述结构,该底面包含耐磨损材料,因此可以防止色粉补给装置的破损。
进而,优选本发明的色粉补给装置,在上述第2螺旋弹簧上的、色粉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的位置,连接有旋转部件,用于支撑该第2螺旋弹簧,并且将旋转力传递到该螺旋弹簧上,并且在该旋转部件上,安装有滑动部件,通过该旋转部件的旋转,在形成上述第2空间的壁面上滑动。
在第2螺旋弹簧上的、色粉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的位置的底面上,形成有排出口。因此,上述滑动部件在排出口附近,在形成第2空间的壁面上滑动。由此,可以防止色粉在排出口附近的滞留,并且可以充分确保色粉的排出量。
此外,本发明的色粉供给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上述任何色粉补给装置;色粉瓶,被安装在上述色粉补给装置的上方,经由上述补给口将色粉供给到上述色粉补给装置中;排出管,与上述色粉补给装置的上述排出口连接;以及显影装置,被安装在上述排出管的下方,经由上述排出管从上述色粉补给装置接受色粉的补给。
此外,本发明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上述色粉供给装置,并列设置有包括感光体和上述色粉供给装置的、与各色彩色色粉相对应的图像形成部,从而构成如下中间转印方式:形成在各图像形成部的感光体上的色粉图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体上,且该中间转印体上的色粉图像被转印到记录材料上。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伴随图像形成装置的小型化的配置及结构上的限制,在色粉补给装置中,即使支撑部件位于补给口的正下方,色粉也可以顺利地流入到色粉补给装置中。
发明的详细说明中的具体实施方式或实施例不过是用于理解本发明的技术内容,并不应仅限定于上述具体例中被狭义地理解,而是可以在本发明的思想和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实施各种变更。

Claims (12)

1.一种支撑部件,用于支撑通过旋转而传送色粉的螺旋弹簧,并且将驱动单元的旋转力传递到上述螺旋弹簧上,其特征在于,包括:
端部插入部件,具有插入有上述螺旋弹簧的端部的凹部;
多个支撑部件,分别支撑上述螺旋弹簧的端部以外的多个部位;以及
连接部件,用于连接上述端部插入部件及上述多个支撑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支撑部件通过与螺旋弹簧接触,从而进行螺旋弹簧的定位,以使螺旋弹簧的轴一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螺旋弹簧的截面是四边形,由如下的边构成:第1边,与该螺旋弹簧的轴平行,并且位于该螺旋弹簧的内侧;第2边,与该螺旋弹簧的轴平行,并且位于该螺旋弹簧的外侧;以及2个第3边,与该螺旋弹簧的轴垂直,
上述多个支撑部件与上述螺旋弹簧的上述第1边及上述第3边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支撑部件对上述螺旋弹簧传递上述驱动单元的旋转力。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多个支撑部件包括:第1支撑部件,对从上述螺旋弹簧的端部旋转1/4圈的部位进行支撑;第2支撑部件,对从上述螺旋弹簧的端部旋转1/2圈的部位进行支撑;以及第3支撑部件,对从上述螺旋弹簧的端部旋转1.5圈的部位进行支撑。
6.一种色粉补给装置,包括:补给口,用于从容纳色粉的色粉瓶接受色粉;和排出口,用于将该色粉排出到显影装置中,并且从上述补给口向上述排出口对色粉进行搅拌并传送,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5的任何一项所述的支撑部件,位于上述补给口的下方;
驱动单元,用于驱动上述支撑部件使其旋转;以及
第1螺旋弹簧,由上述支撑部件支撑,并且通过由上述支撑部件传递的上述驱动单元的旋转力而旋转,从而将从上述补给口补给的上述色粉向上述排出口的方向传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色粉补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第2螺旋弹簧,与上述第1螺旋弹簧并列地配置,以使其轴与该第1螺旋弹簧的轴之间相对;和
隔壁部件,位于上述第1螺旋弹簧与上述第2螺旋弹簧之间,用于区分容纳上述第1螺旋弹簧的第1空间、和容纳上述第2螺旋弹簧的第2空间,
上述第1螺旋弹簧旋转时色粉的传送方向,与上述第2螺旋弹簧旋转时色粉的传送方向是相反方向,
上述补给口形成在上述第1空间上的、色粉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的上面,上述排出口形成在上述第2空间上的、色粉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的下面,
在上述隔壁部件上形成有:(a)第1旁路部,用于连接上述第1空间上的、色粉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和上述第2空间上的、色粉传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端部;以及(b)第2旁路部,用于在上述补给口及上述排出口与上述第1旁路部之间的位置上连接上述第1空间和上述第2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色粉补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与上述螺旋弹簧接触的底面包含耐磨损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色粉补给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2螺旋弹簧上的、色粉传送方向的下游侧的端部的位置,连接有旋转部件,用于支撑该第2螺旋弹簧,并且将旋转力传递到该螺旋弹簧上,
在该旋转部件上,安装有滑动部件,通过该旋转部件的旋转,在形成上述第2空间的壁面上滑动。
10.一种色粉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6所述的色粉补给装置;
色粉瓶,被安装在上述色粉补给装置的上方,经由上述补给口将色粉供给到上述色粉补给装置中;
排出管,与上述色粉补给装置的上述排出口连接;以及
显影装置,被安装在上述排出管的下方,经由上述排出管从上述色粉补给装置接受色粉的补给。
1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权利要求10所述的色粉供给装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并列设置有包括感光体和上述色粉供给装置的、与各色彩色色粉相对应的图像形成部,从而构成如下中间转印方式:形成在各图像形成部的感光体上的色粉图像被转印到中间转印体上,该中间转印体上的色粉图像被转印到记录材料上。
CNB2007100885931A 2006-03-20 2007-03-16 支撑部件、色粉补给装置、色粉供给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2407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077796A JP4455525B2 (ja) 2006-03-20 2006-03-20 トナー補給装置、トナー供給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77796 2006-03-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42558A true CN101042558A (zh) 2007-09-26
CN100524077C CN100524077C (zh) 2009-08-05

Family

ID=385179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710088593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524077C (zh) 2006-03-20 2007-03-16 支撑部件、色粉补给装置、色粉供给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672622B2 (zh)
JP (1) JP4455525B2 (zh)
CN (1) CN100524077C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46186A (zh) * 2012-02-02 2013-08-14 夏普株式会社 中间储料器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6483810A (zh) * 2015-08-25 2017-03-08 佳能株式会社 清洁单元和成像设备
JP2018049053A (ja) * 2016-09-20 2018-03-29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トナー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CN109634076A (zh) * 2018-11-19 2019-04-16 中山市广天复印机耗材有限公司 一种打印设备防结块墨粉供料仓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335540B2 (ja) * 2009-04-28 2013-11-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補給装置
JP4945659B2 (ja) * 2010-05-18 2012-06-0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257692A (ja) * 2010-06-11 2011-12-22 Sharp Corp トナー搬送装置、それを備えた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クリーニングユニット
JP5520981B2 (ja) 2012-02-02 2014-06-1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中間ホッパー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83651B2 (ja) * 2013-07-26 2015-03-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補給装置
JP6922307B2 (ja) * 2017-03-22 2021-08-18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40487A (ja) 1990-06-07 1992-02-10 Fujitsu Ltd 現像剤搬送機構
US5682584A (en) 1994-07-28 1997-10-28 Minolta Co., Ltd. Developer mixing and transporting device
US6665508B2 (en) * 2001-01-31 2003-12-16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6597882B1 (en) * 2002-01-28 2003-07-22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Developing apparatus
JP4513286B2 (ja) * 2003-07-14 2010-07-2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3895333B2 (ja) 2004-03-26 2007-03-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現像剤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675122B2 (ja) * 2004-05-10 2011-04-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搬送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319828B2 (en) * 2004-07-14 2008-01-15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agent detecting mechanism section of developing apparatus
JP4086084B1 (ja) * 2007-03-28 2008-05-1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現像剤搬送部材組み立て方法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46186A (zh) * 2012-02-02 2013-08-14 夏普株式会社 中间储料器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3246186B (zh) * 2012-02-02 2015-09-02 夏普株式会社 中间储料器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06483810A (zh) * 2015-08-25 2017-03-08 佳能株式会社 清洁单元和成像设备
CN106483810B (zh) * 2015-08-25 2020-05-15 佳能株式会社 清洁单元和成像设备
JP2018049053A (ja) * 2016-09-20 2018-03-29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トナー搬送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CN109634076A (zh) * 2018-11-19 2019-04-16 中山市广天复印机耗材有限公司 一种打印设备防结块墨粉供料仓
CN109634076B (zh) * 2018-11-19 2024-04-12 中山市广天复印机耗材有限公司 一种打印设备防结块墨粉供料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0524077C (zh) 2009-08-05
JP4455525B2 (ja) 2010-04-21
US20070217827A1 (en) 2007-09-20
JP2007256393A (ja) 2007-10-04
US7672622B2 (en) 2010-03-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42558A (zh) 支撑部件、色粉补给装置、色粉供给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N2731503Y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1237413C (zh) 色调剂供应容器和成像装置
CN2689295Y (zh) 显影装置和影像形成设备
CN1087846C (zh) 显影盒
CN1087449C (zh) 电摄影成像设备
CN2615706Y (zh) 密封元件、调色剂容纳容器和成像装置
CN2632728Y (zh) 处理单元及影像形成设备
CN101057187A (zh) 图像形成设备、色粉盒、显影剂盒和图像承载构件盒
CN1940759A (zh) 显影盒和图像形成设备
CN1591208A (zh) 处理盒、其定位机构和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CN1828447A (zh) 成像装置和显影剂盒
CN101042557A (zh) 色粉补给方法、色粉补给装置、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945458A (zh) 显影剂补给装置
CN100345065C (zh) 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CN1955860A (zh) 调色剂容器和成像装置
CN1804734A (zh) 成像设备
CN1776539A (zh) 彩色图像形成装置
CN1766761A (zh) 图像生成装置的臭氧排气结构
CN1499318A (zh) 处理盒的翻新方法
CN1945457A (zh) 显影剂补给装置
CN1603970A (zh) 纸张传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200947164Y (zh) 图像形成设备和可移除盒
CN1945459A (zh) 显影剂补给装置
CN1577165A (zh) 定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805

Termination date: 2021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