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04906C - 电子照相环形带、处理盒及电子照相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子照相环形带、处理盒及电子照相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04906C
CN1304906C CNB031062164A CN03106216A CN1304906C CN 1304906 C CN1304906 C CN 1304906C CN B031062164 A CNB031062164 A CN B031062164A CN 03106216 A CN03106216 A CN 03106216A CN 1304906 C CN1304906 C CN 1304906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ribbon base
position probing
intermediate transfer
electrofa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310621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53661A (zh
Inventor
松田秀和
小林广行
仲泽明彦
田中笃志
芦边恒德
草场隆
柏原良太
樱井有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4536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536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30490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04906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75Details relating to xerographic drum, band or plate, e.g. replacing, testing
    • G03G15/754Details relating to xerographic drum, band or plate, e.g. replacing, testing relating to band, e.g. tensioning
    • G03G15/755Details relating to xerographic drum, band or plate, e.g. replacing, testing relating to band, e.g. tensioning for maintaining the lateral alignment of the band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135Handling of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215/00139Belt
    • G03G2215/00143Meandering prevention
    • G03G2215/00151Meandering prevention using edge limit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135Handling of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215/00139Belt
    • G03G2215/00143Meandering prevention
    • G03G2215/0016Meandering prevention by mark detection, e.g. optical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Discharging, Photosensitive Material Shape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电子照相环形带、采用该电子照相环形带作为中间转印带的处理盒及电子照相装置。该电子照相环形带的特征在于:具有带状基体,并在该带状基体的一方端部的内周面侧具有用于防止该电子照相环形带蛇行的蛇行防止构件,在该带状基体的另一方端部的外周面侧还具有用于检测该电子照相环形带的规定位置的位置检测构件,该蛇行防止构件与该位置检测构件在该电子照相环形带的横向上离开200mm~250mm。

Description

电子照相环形带、处理盒及电子照相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照相环形带,特别是其中的中间转印带、具有该中间转印带和电子照相感光体的处理盒、及电子照相装置。
背景技术
过去,在用于复印机、激光打印机等电子照相装置中的中间转印体、电子照相感光体、转印输送构件、定影构件等除了使用刚体的转鼓形状的构件外,还使用柔性的环形带状的构件(电子照相环形带)。
电子照相环形带通常在电子照相装置内张设支承在配置于其内周面侧的至少2个以上的辊上,在施加任意的张力的状态下受到回转驱动。
可是,由于支承电子照相环形带的辊的直径、偏摆、其回转轴的直线度、各辊的平行度存在极小误差或偏差,所以,电子照相环形带在回转驱动中不可避免出现横向蛇行现象。
电子照相环形出现带横向蛇行时,使曝光位置和转印位置偏移,产生图像偏移。另外,在真彩电子照相装置的场合,当在电子照相环形带上或由电子照相环形带输送的转印材料上进行套色时,由于各色的成像位置偏移,所以产生套色不准。
因此,为了防止这样的电子照相环形带的蛇行,到目前为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近年来,提出有很多在电子照相环形带的带状基体的内周面设置蛇行防止构件以防止电子照相环形带的蛇行的方法。
例如,可列举出这样的方法,即,使用在外周面沿全周设置能与该蛇行防止构件的断面形状嵌入的那样的槽的辊,使在内周面沿全周设置了蛇行防止构件的电子照相环形带在将蛇行防止构件嵌入到该辊的槽中的状态下回转,从而防止蛇行。
另外,作为另一例,可列举出这样的方法,即,使用与设于电子照相环形带的带状基体两端的蛇行防止构件的内侧相互距离大体相同长度的辊,在该辊张设该带,在带两端的蛇行防止构件与辊相嵌入的状态下使其回转,从而防止蛇行。
另外,作为另一例,可列举出通过使用在轴向端部设置与电子照相环形带的蛇行防止构件嵌入的台阶部的辊从而防止电子照相环形带的蛇行的方法。
由上述方法可不不产生蛇行、平稳地使电子照相环形带进行行走。这样,可形成没有图像偏移或套色不准的良好的图像。
另一方面,通常在将电子照相环形皮带用于电子照相装置内的场合具有用于控制调色剂图像的印出位置等的某种装置。
例如,在日本特开平9-96943号公报等公开了这样的方法,其中,在电子照相环形带的带状基体设置标记(位置检测构件),由传感器检测该标记后,开始图像的印出。在该方法中,可由非常低的费用进行检测,装置也可小型化,因此较理想。
另外,从电子照相装置的小型化或轻量化等的观点出发,电子照相环形带通常带厚度较薄,另外,由于张设于小直径的辊上使用,所以要求一定程度的柔性。
另一方面,安装于电子照相环形带的带状基体的蛇行防止构件为了防止电子照相环形带的蛇行,并使其稳定行走,要求具有能够承受电子照相环形带的附着力的刚度。
如在薄膜状、具有柔性的电子照相环形带的带状基体设置具有刚度的蛇行防止构件,则当将该电子照相环形带张设于辊时,在设置了蛇行防止构件的部分和未设置的部分由于刚度(弯曲强度、刚度)的不同导致电子照相环形带的弯曲程度产生稍小的差。
当在电子照相环形带的带状基体的内周面设置蛇行防止构件,在该部分的外周面设置位置检测构件的情况下,过去由于该稍小的弯由性差别,如图8所示那样,嵌入该辊87的槽86中的蛇行防止构件82隆起,结果电子照相环形带的带状基体81和位置检测构件83也隆起,不能进行正确的检测,成为图像偏移的原因(符号84为位置检测传感器的发发光部,符号85为位置检测传感器的受光部)。
另外,蛇行防止构件通常将预先裁断成与带状基体的内周长相符的长度的材料粘贴到带状基体的内周面,但在该场合,不可避免在蛇行防止构件产生接缝。特别是在接缝上存在位置检测构件的场合,极端的弯曲性的不同使其不能进行正确的位置检测。为了避免这一点,虽可在安装位置检测构件时避开蛇行防止构件的接缝或在安装蛇行防止构件时避免位置检测构件的位置,但在考虑批量生产工序的场合,如增加判定蛇行防止构件的接缝部分和位置检测构件的位置并避开该位置那样的工序,则导致生产率下降和管理工作量增大,结果导致成本上升。
因此,作为用于防止蛇行防止构件的隆起的装置,可列举出张设电子照相环形带时的张紧力(带张紧力)的方法,但存在带张紧力的增加引起电子照相环形带的蠕变、降低寿命的可能。另外,过高的带张紧力可能进一步加重电子照相环形带的蛇行。
现在,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使用刚度较低的蛇行防止构件。但是,在使用刚度较低的蛇行防止构件的场合,防止横向的蛇行的效果弱化,严重时蛇行防止构件甚至会越到辊上。
特别是在使用一体支承电子照相感光体和中间转印带的处理盒的场合,与实际设置和使用于电子照相装置主体的场合不同,在流通阶段受到较多的振动或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长时间放置的情况很多。当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长时间放置时,带的蠕变加速发展,而且永久变形在带产生弯曲痕迹,当在这里存在位置检测构件时,存在不能正确检测位置的问题。由于这样的原因,当使用一体地支承电子照相感光体和中间转印带的处理盒时,显著产生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子照相环形带,该电子照相环形带解决在增加带张力的方法和使用刚度低的防止蛇行构件的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可形成没有图像偏移和套色不准的良好的图像。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作为中间转印带使用上述电子照相环形带的处理盒及相应的电子照相装置。
本发明的电子照相环形带具有带状基体、蛇行防止构件、及位置检测构件,其特征在于:该蛇行防止构件配置到该带状基体的一方端部的内周面侧,该位置检测构件配置到该带状基体的另一方端部的外周面侧,该蛇行防止构件与该位置检测构件在该电子照相环形带的横向上离开200mm~250mm。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作为中间转印带使用上述电子照相环形带的处理盒和电子照相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具有本发明的中间转印带-电子照相感光体的整体处理盒的电子照相装置的结构略图。
图2为表示本发明的中间转印带-电子照相感光体的整体处理盒的一例的结构略图。
图3为表示浓度检测传感器的机构略图。
图4表示本发明中间转印带(单层)的成形装置的一例的结构略图。
图5表示本发明中间转印带(2层)的成形装置的结构略图。
图6为表示本发明的电子照相环形带与位置检测传感器的关系及蛇行防止的示意图,其中蛇行防止是通过使用沿全周在外周面设置有能嵌入蛇行防止构件的断面形状的槽的辊,在该辊的槽中嵌入蛇行防止构件的状态下,使沿全周在内周面设置了蛇行防止构件的电子照相环形带回转而实现的。
图7为表示本发明的电子照相环形带与位置检测传感器的关系及使用在轴向端部设置了与蛇行防止构件嵌入的台阶部的辊防止电子照相环形带的蛇行的示意图。
图8为表示现有的电子照相环形带与位置检测传感器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说明本发明。
本发明的电子照相环形带具有带状基体、蛇行防止构件、及位置检测构件。为了防止带状基体和蛇行防止构件的厚度、物性及弯曲性的差别导致的蛇行防止构件的带状基体表面的隆起导致的位置检测偏差,如图6所示那样,在带状基体61的一方端部的内周面侧配置用于防止电子照相环形带的蛇行防止构件62,在带状基体的另一方端部的外周面侧,配置用于检测电子照相环形带的规定位置的位置检测构件63。使蛇行防止构件62和位置检测构件63离开200mm~250mm。64为位置检测传感器的发光部,65为位置检测传感器的受光部。另外,66为使蛇行防止构件62嵌入的槽。
在图6中,使用在外周面沿全周设置嵌入到蛇行防止构件62的断面形状的槽66中的辊67,将在内周面沿全周设置了蛇行防止构件62的电子照相环形带在将蛇行防止构件62嵌入到该辊67的槽66中的状态下回转,从而防止蛇行,但也可如图7所示那样,通过使用将与电子照相环形带的蛇行防止构件嵌入的台阶部76设于轴向端部的辊77,防止电子照相环形带的蛇行。在图7中,71为带状基体,72为蛇行防止构件,73为位置检测构件,74为检测传感器的发光部,75为位置检测传感器的受光部,76为台阶部,77为张设电子照相环形带的辊。
另外,如图6、图7所示,L指本发明的蛇行防止构件与位置检测构件的距离。
如图8所示,如在与配置蛇行防止构件的端部的相同侧的端部安装位置检测构件,则位置检测构件将受蛇行防止构件的隆起产生的影响,不能进行正确的位置检测,使由位置检测传感器和位置检测构件所进行的位置检测精度下降。
另外,电子照相环形带(带状基体)的宽度通常在200mm~400mm的范围。在不到200mm时,可对应的用纸尺寸受到的限制太大(例如A4尺寸不可)、超过400mm的场合,导致电子照相装置主体的大型化。所以,如考虑同时满足电子照相装置的小型化和可对应的用纸尺寸的要求,则电子照相环形带(带状基体)的宽度为220mm~350mm的范围较好。
与此相应,使蛇行防止构件与位置检测构件在电子照相环形带的宽度方向离开200mm~250mm地配置较理想。在不到200mm时,不仅位置检测精度下降,而且可能与图像区域发生干涉。另一方面,在超过250mm的场合,电子照相环形带的尺寸增大,结果导致电子照相装置的大型化。
如使蛇行防止构件与位置检测构件离开220mm~250mm则更理想。
通过使蛇行防止构件与位置检测构件离开,可检测蛇行防止构件的接缝部分,不需要避开它,不会导致生产率下降和成本增大。
另外,通过使蛇行防止构件与位置检测构件离开,不需要使带张力增加到超出需要以上,可由适当的带张力张设电子照相环形带,所以,可抑制蠕变,从而可使带长寿命化。在本发明中,适当的带张力的范围为5N~70N。
另外,通过使蛇行防止构件与位置检测构件离开,可使用过去从其刚度大小考虑在使用上受到限制的、蛇行防止效果更高的、高弹性率的蛇行防止构件,可大幅度降低套色不准。在本发明中,蛇行防止构件的适当的弹性率的范围为0.01Pa~100MPa,为0.1Pa~50MPa时更理想。
另外,蛇行防止构件和位置检测构件最好按不导致电子照相装置的大型化的范围配置到用于获得所期望图像的调色剂覆盖范围(图像区域)外的部位(非图像区域)。当在图像形成区域内配置蛇行防止构件和位置检测构件的场合,可能由蛇行防止构件的隆起和位置检测构件的厚度产生的电子照相环形带的台阶对图像产生不良影响。
另外,最好位置检测构件在电子照相环形带的带状基体上设置多个。当仅在电子照相环形带的周向上的1个部位存在位置检测构件时,从接通电源到检测到位置检测构件期间的带回转时间变长,可能导致处理量的下降。
为了获得良好的真彩图像,当然需要由正确的位置检测防止套色不准,但获得适当的图像浓度也很重要。为此,一般情况下在电子照相环形带的带基体上形成样本,根据它进行浓度控制,此时如带状基体的表面的分光反射率大,则可稳定而且正确地进行浓度检测,较理想。而在带状基体的表面分光反射率较小的场合,不仅不能检测正确的带位置,而且不能获得适当的图像浓度。
图3为示出根据样本进行浓度控制时用于检测浓度的浓度检测传感器的一例的构成图。
作为检测样本浓度的光学装置,使用光传感器,该光传感器对于样本145从LED等发光元件141照射光,可由光电二极管等2个感光元件142和143通过对反射光和散射光的检测来确定依存于图像浓度的反射光量。
另外,位置检测构件的表面的分光反射率最好使用与它安装的电子照相环形带的带状基体的表面的分光反射率不同的分光反射率。特别是由于存在希望电子照相环形带的带状基体的表面分光反射率相对较高的倾向,所以,位置检测构件的分光反射率最好比带状基体表面的分光反射率小。当带状基体与位置检测构件的分光反射率相同时,难以由位置检测传感器进行检测,可能损害本来的功能。具体地说,位置检测构件的表面的分光反射率与带状基体的表面的分光反射率的差如在5以上,则可获得高传感器输出,可无误地进行正确的位置检测。当位置检测构件表面的分光反射率与带状基体表面的分光反射率的差不到5时,难以进行正确的位置检测。
作为增大带状基体表面的分光反射率的方法,最好使带状基体含有着色剂形成着色层或在其外侧作为带状基体的一部分设置着色层。
着色层的膜厚最好为40μm-200μm,另外,为50μm-150μm时更好。如膜厚不到40μm,则入射光透过着色层,难以从带状基体表面获得足够的反射光强度。另外,如着色层的膜厚比200μm大,则电子照相环形带(带状基体)的全体的膜厚增大,由张设的辊的部分在带上形成弯痕,在该部分不能获得正确的反射光,成为图像不良的原因。
作为着色剂,例如可列举出氧化钛、氧化锌、硫酸钡、及二氧化硅等白色颜料、酞青蓝等蓝色颜料、二甲基喹吖啶酮等红色颜料、双偶氮黄等黄色颜料等,其中,从反射率和成本的点考虑最好为白色颜料。在白色颜料中,氧化锌和氧化钛从反射率、成本、和分散稳定性考虑更好。
另外,本发明的电子环形带的带状基体的光泽度最好在35以上。如光泽度不到35,则当检测浓度时,难以进行正确的浓度检测。另外,在光泽度小的场合,可能在黑调色剂和彩色调色剂之间不能获得良好的对比度。
作为本发明的电子照相环形带的带状基体,可列举出以热塑性树脂、热硬性树脂或橡胶为主成分的场合等,但最好以热塑性树脂为主成分。
作为热塑性树脂,例如可使用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系树脂、聚苯乙烯系树脂、丙烯酸树脂、ABS树脂、聚酯树脂(PET、PBT、PEN、PAR等)、聚碳酸酯树脂、聚砜或聚酯砜及对聚苯硫等含硫树脂、聚偏氟乙烯和聚乙烯-四氟化乙烯共聚物等含氟原子树脂、聚氨基甲酸乙酯、硅硐树脂、酮树脂、聚偏氯乙烯、热塑性聚酰胺树脂、聚酰胺树脂和变性聚苯醚树脂等、或这些各种变性树脂或共聚物的1种或2种以上。
另外,当在电子照相装置中使用电子照相环形带时,需要调整与该电子照相处理相应的电阻值。
为了调整本发明的电子照相环形带(带状基体)的电阻值而混合的添加剂虽然不特别限定,但作为调整电阻的导电性填充料,可列举出碳黑或各种导电性金属氧化物等,作为非填充料系电阻调整剂,可列举出各种金属盐或乙二醇类等低分子量的离子导电剂或在分子内含有醚键或羟基等的带电防止树脂或显示出电子导电性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等。
另外,获得本发明的电子照相环形带的带状基体的方法也不特别限定,但作为成形方法,可采用无缝带的制造方法,而且,最好为制造效率高、可抑制成本的制造方法。作为该方法,可列举出从环形模连续熔融挤压后切断成所需长度的带制造法。例如,吹膜成形等较好。
下面说明用于本发明的电子照相环形带的带状基体的制造方法的一例。
图4表示本发明电子照相环形带的带状基体的成形装置(吹膜成形装置)的一例的构成略图。本成形装置主要由挤压机、挤压模、及气体吹入装置构成。
首先,根据所期望的配比对成形用树脂(也可为橡胶)、导电剂、添加剂等材料进行预备混合,然后将混炼分散的成形用原料投入到挤压机100具有的料斗102。
挤压机100中,通过选择设定温度和挤压机的螺旋片结构,使成形用原料成为可进行后来的工序的带成形的熔融粘度并使材料相互均匀分散。
成形用原料在挤压机100中熔融混炼而成为熔融体,进入到环形模103。在环形模103配置气体导入通道104,通过从气体导入通道104将空气吹入到环形模103的中央,从而使通过环形模103的熔融体朝径向扩大膨胀,成为筒状薄膜110。
此时吹入的气体除空气以外可选择氮、二氧化碳或氩等。
膨胀的成形体(筒状薄膜)由外部冷却环105一边冷却一边朝上方提起。通常采用以下的方法:在充气成形装置中,由稳定板106从左右将管压扁,折叠成片状,内部的空气不泄漏地由夹送辊107夹持,按一定速度拉伸。
然后,由切断装置108切断拉伸的筒状薄膜,获得所期望的大小的筒状薄膜。
然后,为达到在该筒状薄膜调整表面平滑性或尺寸或在成形时除去形成于薄膜的折痕等目的使用模具进行加工。
具体地说,具有使用由热膨胀率不同的材料制造的直径不同的一组圆筒模的方法。
小直径的圆筒模(内模)的热膨胀率比大直径的圆筒模(外模)的热膨胀率大,覆盖成形于该内模的筒状薄膜后,将该内模插入到外模内,由内模和外模夹入筒状薄膜。内模与外模间的间隙按加热的温度和内模·外模的热膨胀率的差和所需压力计算求得。
从内侧,按内模·筒状薄膜·外模的顺序将设置的模具加热到筒状薄膜所用树脂的软化点温度附近。热膨胀率大的内模通过加热存在膨胀到外模的内径以上的倾向,所以,在筒状薄膜全面作用均匀的压力。此时,达到软化点附近的筒状薄膜的表面被推压到平滑地进行了加工的外模内面,筒状薄膜表面的平滑性提高。此后,通过冷却,从模具取下筒状薄膜,从而可获得平滑的表面性。
为了防止蛇行,作为获得内周长的横向尺寸差较小的电子照相环形带(的带状基体)的方法,最好使用上述方法。
另外,上述说明涉及到单层带,但2层的场合如图4所示那样,进一步追加配置挤压机101,与挤压机100的混炼熔融体同步地将挤压机101的混炼熔融体送入到2层用的环形模103,可使2层同时扩大膨胀,获得2层带。
当然,3层以上时,只要相应于层数准备挤压机即可。这样在该方法中,不仅为单层,可由一道工序在短时间内以良好的尺寸精度成形多层构成的电子照相环形带(的带状基体)。可进行该短时间成形就意味着可进行大量生产和低成本生产。
关于形成的筒状薄膜相对环状模的间隙(模缝)的宽度的比,最好后者相对前者在1/3以下,为1/5以下时更好。
另外,筒状薄膜的外径相对环状模的间隙(模缝)的外径的比最好为50%~400%。
它们表示材料的延伸状态,当厚度比比1/3大时,易于产生延伸不充分、强度下降或电阻和厚度的不均等问题。另一方面,在筒状薄膜的外径相对环状模的间隙(模缝)的外径的比超过400%时或不到50%时,延伸程度大,成形稳定性下降,难以确保本发明所需要的厚度。
为了获得适当的分光反射率,需要适当调整成形用树脂(橡胶)或导电剂·添加剂等的种类·配合比及其成分的分散状态。产生导电剂·添加剂的凝聚或一部分成分的极端的分离时,难以获得适当的分光反射率。
另外,本发明的电子照相环形带的蛇行防止构件的厚度最好为0.3mm~6mm。在不到0.3mm的场合,有时不能获得充分的蛇行防止效果,有时蛇行防止构件越到辊上。另一方面,当超过6mm时,电子照相环形带的带状基体的内周长和蛇行防止构件的内周长的差变大,实际使用电子照相环形带时,如将电子照相环形带卷绕到张设电子照相环形带的辊上,则对于电子照相环形带的弯曲,有时蛇行防止构件不能跟踪而使隆起增大。
将蛇行防止构件安装到带状基体时,最好为可由低成本以良好精度安装的、可长期维持粘结性的两面胶粘带进行的安装。两面胶粘带如在其粘结剂中具有增强基材,则对加工精度、安装精度、粘结性、耐久性等都更为有利。
两面胶粘带的增强基材的材质和特性只要可维持安装精度则没有任何限制,例如可列举出牛皮纸、日本纸、及绉纸等纸、或人造丝(切段纤维)、棉、醋酸纤维、玻璃、聚酯、及维尼纶等的单独或混纺等的织物、或聚乙烯和聚丙烯等的割布、或人造丝、聚丙烯、芳香族聚酰胺、聚酯、及玻璃等无纺布类、或赛璐玢、醋酸纤维、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或聚氨基甲酸乙酯、天然橡胶、丁苯橡胶、异丁橡胶、及氯丁橡胶等的单独或混合物的橡胶片、或聚氨基甲酸乙酯、聚乙烯、异丁橡胶、氯丁橡胶、及丙烯酸橡胶等的发泡体等。
其中,作为特别适合使用的材料,可列举出人造丝、聚丙烯、芳香族聚酰胺、聚酯和玻璃等无纺布。它们的加工性良好,加工精度和安装精度优良,可廉价地获得,具有显著提高粘结强度的效果。两面胶粘带的增强基材的厚度最好为25μm~500μm。
作为两面胶粘带的粘结剂,可列举出橡胶系(聚氨基甲酸乙酯橡胶、天然橡胶系、苯乙烯-丁二烯橡胶系、异丁烯橡胶系、异戍二烯橡胶系、苯乙烯-异戍二烯嵌段共聚物和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等)、丙烯酸系和硅酮系等,另外,也可组合2种以上这些材料或其它材料。其中,使用丙烯酸系粘结剂的两面胶粘带的粘结强度优良,较理想。
另外,作为蛇行防止构件的材质,只要对防止电子照相环形带的蛇行具有足够的刚度,则使用什么样的材质都可。例如,异戍二烯橡胶、丁苯橡胶、丁二烯橡胶、乙烯丙烯橡胶、氯丁二烯橡胶、丁腈橡胶、聚氨基甲酸乙酯橡胶、表氯醇橡胶、硅酮橡胶、及氟橡胶等的实心体或发泡体等。特别是压缩残余应变比其它材质优良的聚氨基甲酸乙酯和硅酮橡胶较理想。另外,这些发泡体的柔性优良,对电子照相环形带的弯曲性的影响小,可获得稳定的带行走性,较理想。
作为本发明的位置检测构件,可列举出贴片状的薄片和由涂覆设置的构件。如考虑到涂覆精度和涂料的渗出等,则条带形状的构件可按良好精度粘贴,可向自动化发展,可同时满足高精度和低成本的要求,较理想。
本发明的位置检测条的基材的材质没有特别限制,可使用过去已知的材质。例如可列举出牛皮纸、日本纸、及绉纸等纸、或人造丝(切段纤维)、棉、醋酸纤维、玻璃、聚酯、及维尼纶等的单独或混纺等的织物、或聚乙烯和聚丙烯等的割布、或人造丝、聚丙烯、芳香族聚酰胺、聚酯、及玻璃等无纺布类、或赛璐玢、醋酸纤维、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及聚酯等的薄膜等。
作为位置检测条的粘结剂,可列举出橡胶系(聚氨基甲酸乙酯橡胶、天然橡胶系、苯乙烯-丁二烯橡胶系、异丁烯橡胶系、异戍二烯橡胶系、苯乙烯-异戍二烯嵌段共聚物和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等)、丙烯酸系和硅酮系等,另外,也可组合2种以上这些材料或其它材料。其中,使用丙烯酸系粘结剂的两面胶粘带的粘结强度优良,较理想。
另外,作为位置检测条的构成,不仅可由最简单的单层的基材和单层的粘结剂的组合获得,而且也可根据需要形成为重合多个基材和多个粘结剂层的结构,或由涂覆或蒸镀等实现多层化。
作为位置检测片的制作方法,可采用过去已知的方法,但使用冲具进行冲裁的方法精度优良,生产率高,可廉价地制造,较为理想。
另外,本发明的电子照相环形带可非常适合地用作一体地支承中间转印带和电子照相感光体、可在电子照相装置主体自由装拆的处理盒(中间转印带-电子照相感光体一体处理盒)用的中间转印带。
即使中间转印带-电子照相感光体一体处理盒在流通阶段长时间在张设于辊的状态下放置到高温的恶劣环境下,万一蛇行防止构件产生永久变形、发生弯曲痕,如使用作为本发明电子照相环形带的中间转印带,则位置检测构件存在于与蛇行防止构件离开一定距离的位置,所以,不受其影响。
另一方面,在形成中间转印带-电子照相感光体一体处理盒的场合,处理盒作为消耗品,所以,必须可更廉价地制造。为此,最好构成它的部件也廉价。如本发明那样,在将蛇行防止构件安装到电子照相环形带(中间转印带)时,如使用可廉价购入的两面胶粘带,则可实现低成本化,较为理想。位置检测构件如仅是粘贴片(位置检测片),也可实现低成本化,较为理想。
另外,为了处理盒的小型化和成本降低,中间转印带的清扫方式最好采用一次转印同时清扫方法,在该方法中,由带电装置使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按与一次转印时相反的极性带电,在一次转印时同时地返回到电子照相感光体。
具体地说,在可接离地配置在中间自制带上的带电装置(例如带电辊)施加电压,使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带有与一次转印时相反极性的电荷,在接下来的一次转印部,由一次转印电场返回到电子照相感光体。当然,带电装置也可使用辊以外的例如电晕带电器或叶片等,如为可使中间转印带上的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带有电荷的装置,则可使用任何形状的装置。
从中间转印带上返回到电子照相感光体的调色剂由清扫板等电子照相感光体清扫装置除去。按照该方式,对处理盒的小型化和低成本化具有大的效果。
另外,最好驱动机构简单,适合于部件数量的削减和小型化,可更廉价地制造,从这一点出发,中间转印带最好为由2个辊张设的方式。
张设中间转印带的张设辊中的对中间转印带施加张力的张力辊最好为了对应中间转印带的伸长,向相对中间转印带的伸长方向滑动至少1mm以上。另外,由于中间转印带不打滑,可确实地驱动,所以最好由5N以上的力张设中间转印带。
下面,具体说明将本发明的电子照相环形带用作中间转印带的、具有中间转印带-电子照相感光体一体处理盒的电子照相装置。
图1为示出具有本发明的中间转印带-电子照相感光体一体处理盒(后述的图2)的真彩电子照相装置的一例的结构略图。
在图1中,转鼓形状的电子照相感光体(感光鼓)1朝箭头所示方向按规定圆周速度(处理速度)受到驱动回转。
电子照相感光体1在回转过程中由辊形状的(一次)带电装置(带电辊)2均匀地按规定的极性和电位进行带电处理。32为带电装置的电源,可施加在叠加有交流成份的直流的偏压,也可仅加直流。
然后,接受由图中未示出的曝光装置(真彩原稿图像的色分解·成像曝光光学系、由输出对应图像信息的时序电子数据像素信号调制的激光束的激光扫描器构成的扫描曝光系等)实施的曝光光3,形成与作为目的的真彩图像的第1色成分像(例如黄色成分像)对应的静电潜像。
然后,其静电潜像由第1显影装置(黄色显影装置41)按作为第1色的黄调色剂Y显影,形成黄调色剂像。此时,第2~第4显影装置(红色显影装置42、青色显影装置43、及黑色显影装置44)的各显影装置的作动停止,不作用到电子照相感光体1,上述1色的黄色调色剂图像不受上述第2~第4显影装置所产生的影响。
中间转印带5在箭头方向上按与电子照相感光体1相同的周速度受到驱动回转。形成承载于电子照相感光体1的上述第1色的黄调色剂图像在通过电子照相感光体1与中间转印带5的接触部的过程中,由从辊形状的一次转印装置(一次转印辊)6施加到中间转印带5的一次转印偏压形成的电场依次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的外周面。
结束了与中间转印带5对应的第1色的黄调色剂图像的转印的电子照相感光体1的表面由具有清扫刮板13′辊的电子照相感光体清扫装置13清扫。
然后,同样地依次在中间转印带5上重合转印第2色的红色调色剂图像、第3色的青色调色剂图像、第4色的黑色调色剂图像,形成与所期望的真彩图像对应的合成真彩调色剂图像。
中间转印带的位置检测由位置检测传感器15进行,用于浓度控制的补片的检测由浓度检测传感器14进行。
辊形状的二次转印装置(二次转印辊)7对应于二次转印相向辊8平行地受到轴支撑,以可离开的状态配置到中间转印带5的下面部。
用于从电子照相感光体1到中间转印带5的第1~第4色的调色剂图像的依次重叠转印的一次转印偏压由与调色剂相反的极性(+)从偏压电源30施加。该施加电压例如为+100V~2kV的范围。
在从电子照相感光体1到中间转印带5的第1~第3色的调色剂图像的一次转印工序中,二次转印辊7也可从中间转印带5离开。
对于作为转印到中间转印带5上的合成真彩调色剂图像的第2图像承载体的转印材料P的转印,二次转印辊7接触到中间转印带5,同时,从辊形状的供纸装置(供纸辊)11通过转印材料导向件10按规定的时刻将转印材料P供给到中间转印带5与二次转印辊7的接触部,二次转印偏压从电源31加到二次转印辊7。由该二次转印偏压从中间转印带5将合成真彩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作为第2图像的承载体的转印材料P。接受调色剂图像的转印的转印材料P被导入至辊形状的定影装置(定影辊)15,加热定影。
向转印材料P的图像转印结束后,可自由接离地配置的辊形状的带电装置(带电辊)9接触中间转印带5,施加与电子照相感光体1相反极性的偏压,从而使未转印到转印材料P而残留于中间转印带5上的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带有与一次转印时相反极性的电荷。符号33为偏压电源。在这里,施加在直流上重叠有交流的偏压。
与一次转印时相反极性地带电的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通过在与电子照相感光体1的接触部和在其近旁以静电方式转印到电子照相感光体1,从而对中间转印带进行清扫。该工序可与一次转印同时进行,所以,不导致处理量的下降。
下面,具体说明搭载于电子照相装置的本发明的中间转印带-电子照相感光体一体处理盒。
图2为示出本发明的处理盒的一例的结构略图。
图2所示处理盒至少由中间转印带5、电子照相感光体1、具有清扫刮板13′的电子照相感光体清扫装置13、及和带电装置(带电辊)9作为一体的装置构成。可容易地与电子照相装置主体装拆。
如上述那样,中间转印带的清扫采用使二次转印残余调色剂带有与一次转印时相反极性的电荷、由中间转印带与电子照相感光体的接触部从中间转印带返回到电子照相感光体的方式,本图中,具有由中电阻的弹性体构成的辊形状的带电装置(带电辊)9。电子照相感光体的清扫为板式清扫。另外,废调色剂容器也成为一体,中间转印带与电子照相感光体的双方的转印残余调色剂在处理盒更换时同时废弃,所以,可提高维护性。
另外,中间转印带5由二次转印相向辊8和张力辊12这样2个张设辊张设,可实现部件数量的削减和小型化。
在这里,二次转印相向辊8为驱动中间转印带的驱动辊,同时,为带电辊的对向辊。跟随中间转印带回转的张力辊12具有滑动机构,由压缩弹簧朝箭头方向压接,对中间转印带施加张力。该滑动宽度最好为1~5mm,弹簧的压力合计最好为5~70N。另外,电子照相感光体1和二次转印相向辊(兼驱动辊)8具有未图示的联轴器,从主体传递回转驱动力。
在图1和图2中,二次转印相向辊(兼驱动辊)8为在轴向端部设置中间转印带的蛇行防止构件嵌入的台阶部的辊,张力辊12,即在其外周面沿全周设置了与中间转印带辊的蛇行防止构件的断面形状嵌入的槽辊。
图2所示中间转印带-电子照相感光体一体处理盒在用户使用时为一体即可,则考虑其制造过程中的处理和回收后的易于分解性等,例如最好设计成可分离成具有中间转印带辊的中间转印带组件和具有电子照相感光体的电子照相感光体组件那样的几个组件。
作为检测设于电子照相环形带上的位置检测构件的位置检测装置,可使用过去已知的方法。特别是在本发明中,例如即使在使用可视光线和红外线等的光电传感器(位置检测传感器)中也最好特别是使用反射型的位置检测传感器。作为电子照相环形带的位置检测传感器使用透过型的传感器的场合,中间转印带的材质等存在制约,特别在形成本发明那样的中间转印带-电子照相感光体一体处理盒的场合,需要在电子照相装置主体侧与处理盒侧分别搭载位置检测传感器的发光部和受光部,不仅检测精度低,而且导致处理盒成本的增大。
以上主要说明了将本发明的电子照相环形带用作中间转印带的场合,但本发明的电子照相环形带除了中间转印带以外,也可适用于感光带、转印带、输送带、定影带等要求蛇行防止和位置检测的所有种类的带。
本发明的特性的各测定方法如下。
(分光反射率)
本发明的中间转印带和位置检测构件的分光反射率指相对880nm的波长的分光反射率,为使用(株)岛津制作所分光光度计UV-3100PC(大型积分球附属装置)测定的值。缝宽为5.0nm,取样节距为2.0nm。
(光泽度测定方法)
本发明的中间转印带的光泽度为使用(株)堀场制造所制便携式光泽仪-IG-320在带中央沿周向按相等间隔取4点测定各点将其平均后获得的值。
(膜厚测定方法)
对于本发明的电子照相环形带(中间转印带)的着色层(带状基体)的厚度,沿全周在相等间隔的8点切取带中央部,单层的场合,为由千分表测定的平均值,多层的场合为在光学显微镜的观察下,对断面进行测量并加以平均获得的值。
下面,以具体的实施例为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份”指质量份(所占质量的份额)。
实施例1
聚偏氟乙烯树脂(卡衣拿(KEINER)720;艾鲁法托克木(Elfatochem)公司制)  69.7份
聚醚酯酰胺(帕勒斯塔托(PELESTAT)NC6321;三洋化成工业(株)制)  10份
全氟磺酸钾  0.3份
氧化锌粒子(体积平均粒径:0.5μm)  20份
使用直二轴挤压机在210℃下对上述配合的材料进行熔融混炼加以混合,挤压出直径约2mm的条后并对其进行切割,形成颗粒。将其作为成形用原料1,由图4所示构成的成形装置(吹膜装置)形成中间转印带的带状基体。
在图4所示成形装置中,成形用模(环形模103)使用直径100mm的单层用环形模。模缝的宽度为0.8mm。
将充分加热干燥后的上述成形原料1投入到该成形装置的料斗102,加热熔化后,从环状模以210℃挤压成圆筒状。在环状模的周围设置外部冷却环105,从周围将空气喷吹到挤压的薄膜,进行冷却。从气体导入通道104向挤压的筒状薄膜的内部吹入空气,扩大膨胀到直径140mm后,由拉伸装置按一定的速度连续地拉伸。环形模103的直径与成形的筒状薄膜的直径的比例为140%。空气的导入在直径成为所期望的值时停止。然后,由与夹送辊相连的切断装置108切割筒状薄膜。厚度不均度稳定后,按长度280mm切断,成形筒状薄膜1。
使用由热膨胀率不同的金属构成的一组圆筒体对该电子照相感光体1进行尺寸调整、表面平滑性的调整和折痕的除去。将筒状薄膜1覆盖到热膨胀率高的圆筒体(内模),将其插入到内面加工平滑的圆筒体(外模),在170℃加热20分钟。冷却到室温后,从内模·外模取下筒状薄膜,获得进行了尺寸的调整、表面平滑性的调整、及折痕的除去的筒状薄膜。
对该筒状薄膜的两端部进一步进行精密切割,获得宽242mm的带状基体。
该带状基体的分光反射率为70%。另外,在该带状基体沿厚度方向全体分散上述氧化锌粒子,带状基体形成为白色的着色层。该带状基体的着色层的厚度与带状基体本身的厚度相等,为80μm。另外,该带状基体的光泽度为70。
在厚1.5mm的聚氨酯泡沫塑料粘贴两面胶粘带,该两面胶粘带在厚度50μm的无纺布基材的一方的面设置厚55μm的丙烯酸系粘结材料,在另一方的面设置厚155μm的两烯酸系粘结材料,并且,厚155μm的面处于聚氨酯泡沫塑料一侧地贴合将其切成宽5mm、长436mm的尺寸,形成蛇行防止构件。
另外,在厚50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薄膜的一方的面实施黑色涂覆,在另一方的面设置丙烯酸系粘结材料(厚20μm),冲裁成纵10mm×横10mm,获得作为位置检测构件的位置检测条。位置检测片为黑色,分光反射率为8%。
在由上述成形获得的带状基体的一方的端部,将上述蛇行防止构件沿周向安装到带状基体内周面的从端部向中央移动4mm的位置。
另外,在安装蛇行防止构件的端部的相反端部的带状基体外周面将上述位置检测条沿端部粘贴到筒状带基体周向的相等间隔的4个部位,获得中间转印带。蛇行防止构件与位置检测构件的宽度方向的距离为223mm。蛇行防止构件与位置检测构件一起安装于非图像区域。
将获得的中间转印带设置到图1所示构成的电子照相装置,对80g/m2纸进行真彩图像的打印试验。此时使用的曝光装置为600dpi的数字激光方式。
对获得的图像的套色错位量进行测定和评价。一般情况下当套色错位量超过150μm时,由肉眼也可察觉,所以,在超过150μm的场合,判断为获得本发明无效。
结果表明,错位量为20μm,非常小,获得了良好的真彩图像。另外,可相对黑、黄、红、及青各色的全浓度检测浓度,良好地控制作为图像形成条件的显影偏压,获得了适当浓度的图像。
接着,按每分钟4片的速度连续进行的5000片耐久打印试验,同样地进行图像评价。结果发现,可获得与初期同样的基本上没有套色不准的良好图像,另外,可与初期同样地相对黑、黄、红、及青的真彩的全浓度检测浓度,良好地控制作为图像形成条件的显影偏压,该中间转印带具有良好的性能。在初期和耐久打印中未发生超过容许范围的套色的错位,并得到浓度适当的图像。
实施例2
聚碳酸酯树脂       70份
聚醚酯酰胺(帕勒斯塔托(PELESTAT)NC6321;三洋化成工业(株)制)  10份
氧化钛粒子(体积平均粒径:0.05μm)  20份
除了如上述那样改变成形用原料的配比外,其它与实施例1相同,按该方法获得中间转印带的带状基体。但是,带宽度为260mm。
蛇行防止构件和位置检测构件使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构件。
将蛇行防止构件在由上述成形获得的带状基体的一方端部沿周向安装到从端部向中央靠5mm的带状基体内周面的位置。
另外,在安装蛇行防止构件的端部的相反端部的带状基体外周面将位置检测条沿端部粘贴到筒状带基体周向的相等间隔的4个部位,获得中间转印带。蛇行防止构件与位置检测构件的宽度方向的距离为240m。蛇行防止构件与位置检测构件都安装于非图像区域。
另外,获得的带状基体的分光反射率为68%。另外,光泽度为40。另外,着色层即带状基体的膜厚为80μm。
将获得的中间转印带设置到图1所示构成的电子照相装置,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图像打印试验。结果表明,套色错位量为30μm,足够小,获得了良好的真彩图像。另外,可相对黑、黄、红、及青各色的全浓度检测浓度,良好地控制作为图像形成条件的显影偏压,获得了适当浓度的图像。
接着,按每分钟4片的速度连续进行的5000片耐久打印试验,同样地进行图像评价。结果表明,可获得与初期同样的基本上没有套色不准的良好图像,另外,可与初期同样地相对黑、黄、红、及青的真彩的全浓度检测浓度,良好地控制作为图像形成条件的显影偏压,该中间转印带具有良好的性能。在初期和耐久打印中未发生超过容许范围那样的套色错位情况,并得到浓度适当的图像。
实施例3
聚偏氟乙烯树脂(卡衣拿(KEINER)740;艾鲁法托克木(Elfatochem)公司制)  70份
全氟磺酸钾(导电剂)  8份
氧化锡被覆导电性氧化钛粒子(体积平均粒径:0.02μm)  12份
氧化锌粒子(体积平均粒径:0.5μm)  10份
除了如上述那样改变成形用原料的配比外,其它与实施例1相同,按该方法获得中间转印带的带状基体。这里,带宽度为242mm。
蛇行防止构件使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构件。
将蛇行防止构件在由上述成形获得的带状基体的一方端部沿周向安装到从端部向中央靠5mm的带状基体内周面的位置。
另外,在安装蛇行防止构件的端部的相反端部的带状基体外周面等间隔的4个部位用黑色的涂料涂覆成边长10mm的方形,作为位置检测构件,获得中间转印带。蛇行防止构件与位置检测构件的宽度方向的距离为222m。蛇行防止构件与位置检测构件都安装于非图像区域。
另外,获得的带状基体的分光反射率为62%。另外,光泽度为64.2。另外,膜厚为100μm。另外,位置检测构件的分光反向率为10%。
将获得的中间转印带设置到图1所示构成的电子照相装置,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图像打印试验。结果表明,套色错位量为40μm,足够小,获得了良好的真彩图像。另外,可相对黑、黄、红、及青各色的全浓度检测浓度,良好地控制作为图像形成条件的显影偏压,获得了适当浓度的图像。
接着,按每分钟4片的速度连续进行的5000片耐久打印试验,同样地进行图像评价。结果表明,可获得与初期同样的基本上没有套色不准的良好图像,另外,可与初期同样地相对黑、黄、红、及青的真彩的全浓度检测浓度,良好地控制作为图像形成条件的显影偏压,该中间转印带具有良好的性能。在初期和耐久打印中未发生超过容许范围那样的套色错位,并得到浓度适当的图像。
实施例4
聚偏氟乙烯树脂(卡衣拿(KEINER)720;艾鲁法托克木(Elfatochem)公司制)  99份
过盐酸锂粉末  1份
除了如上述那样改变成形用原料的配比、使膜厚为70μm外,其它与实施例1相同,按该方法获得内侧用筒状薄膜。
另外,使用下述配比的成形用原料,其它与实施例1的带状基体同样地成形膜厚30μm的外侧用筒状薄膜。
聚偏氟乙烯树脂(卡衣拿(KEINER)720;艾鲁法托克木(Elfatochem)公司制)  70份
聚醚酯酰胺(帕勒斯塔托(PELESTAT)NC6321;三洋化成工业(株)制)  10份
氧化锌粒子(体积平均粒径:0.5μm)  20份
使内侧用筒状薄膜处于内侧、外侧用筒状薄膜用筒状薄膜处于外侧地重合内侧用·外侧用筒状薄膜,使用由不同热膨胀率的金属构成的一组圆筒模进行薄膜的一体化、尺寸和表面平滑性的调整,此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带状基体。带宽度为242mm。
蛇行防止构件和位置检测构件使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构件。
将蛇行防止构件在由上述成形获得的带状基体的一方端部沿周向安装到从端部向中央靠5mm的带状基体内周面的位置。
另外,在安装蛇行防止构件的端部的相反端部的带状基体外周面将位置检测条沿端部粘贴到筒状带基体周向的相等间隔的4个部位,获得中间转印带。蛇行防止构件与位置检测构件的宽度方向的距离为222m。蛇行防止构件与位置检测构件都安装于非图像区域。
对于获得的带状基体,由上述外侧用筒状薄膜构成的着色层(着色剂含有层)的厚度较薄,所以,入射光基本上透过,所以,其分光反射率为52%。另外,光泽度为67。另外,着色剂含有层的膜厚为30μm。另外,位置检测构件的分光反射率为8%。
将获得的中间转印带设置到图1所示构成的电子照相装置,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图像打印试验。结果表明,套色错位量为45μm,足够小,获得了良好的真彩图像。另外,虽然未达到实施例1的程度,但可相对黑、黄、红、及青各色的全浓度检测浓度,良好地控制作为图像形成条件的显影偏压,获得了适当浓度的图像。
接着,按每分钟4片的速度连续进行的5000片耐久打印试验,同样地进行图像评价。结果表明,可获得与初期同样的基本上没有套色不准的良好图像,另外,可与初期同样地相对黑、黄、红、及青的真彩的全浓度检测浓度,良好地控制作为图像形成条件的显影偏压,该中间转印带具有良好的性能。在初期和耐久打印中未发生超过容许范围那样的套色错位,并得到浓度适当的图像。
实施例5
与实施例1同样地获得带状基体。作为蛇行防止构件,将与实施例1同样的构件安装到相同的位置。另外,作为位置检测构件,通过涂覆灰色的涂料而设置。此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获得中间转印带。
该位置检测构件的分光反射率为67%。位置检测构件的分光反射率比带状基体的分光反射率小,其差为3。另外,该带状基体的光泽度为70。
将获得的中间转印带设置到图1所示构成的电子照相装置,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图像打印试验。结果表明,套色错位量为70μm,足够小,获得了良好的真彩图像。另外,可相对黑、黄、红、及青各色的全浓度检测浓度,良好地控制作为图像形成条件的显影偏压,获得了适当浓度的图像。
接着,按每分钟4片的速度连续进行的5000片耐久打印试验,同样地进行图像评价。结果表明,可获得与初期同样的基本上没有套色不准的良好图像,另外,可与初期同样地相对黑、黄、红、及青的真彩的全浓度检测浓度,良好地控制作为图像形成条件的显影偏压,该中间转印带具有良好的性能。在初期和耐久打印中未发生超过容许范围那样的套色错位,并得到浓度适当的图像。
实施例6
与实施例1同样地获得带状基体。作为蛇行防止构件,将与实施例1同样的构件安装到相同的位置。另外,作为位置检测构件,形成通过铝蒸镀获得的PET,此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获得中间转印带。
该位置检测构件的分光反射率为80%。位置检测构件的分光反射率比带状基体的分光反射率小,其差为10。另外,该带状基体的光泽度为70。
将获得的中间转印带设置到图1所示构成的电子照相装置,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图像打印试验。结果表明,由于位置检测构件与带状基体的反射率逆转,所以,需要改写电子照相装置主体侧的程序,但套色错位量为70μm,足够小,获得了良好的真彩图像。另外,可相对黑、黄、红、及青各色的全浓度检测浓度,良好地控制作为图像形成条件的显影偏压,获得了适当浓度的图像。
接着,按每分钟4片的速度连续进行的5000片耐久打印试验,同样地进行图像评价。结果表明,可获得与初期同样的基本上没有套色不准的良好图像,另外,可与初期同样地相对黑、黄、红、及青的真彩的全浓度检测浓度,良好地控制作为图像形成条件的显影偏压,该中间转印带具有良好的性能。在初期和耐久打印中未发生超过容许范围那样的套色错位,并得到浓度适当的图像。
实施例7
除了将着色层的厚度形成为250μm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获得带状基体。蛇行防止构件和位置检测构件都将与实施例1同样的构件安装到相同的位置,获得中间转印带。
该带状基体的分光反射率为74%。该带状基体的光泽度为70。
将获得的中间转印带设置到图1所示构成的电子照相装置,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图像打印试验。结果表明,尽管由于带的厚度较大使得弯曲性差、位置检测不稳定,但套色错位量为90μm,足够经受使用。另外,可相对黑、黄、红、及青各色的全浓度检测浓度,良好地控制作为图像形成条件的显影偏压,获得了适当浓度的图像。
接着,按每分钟4片的速度连续进行的5000片耐久打印试验,同样地进行图像评价。结果表明,可获得与初期同样的基本上没有套色不准的良好图像,另外,可与初期同样地相对黑、黄、红、及青的真彩的全浓度检测浓度,良好地控制作为图像形成条件的显影偏压,该中间转印带具有良好的性能。在初期和耐久打印中未发生超过容许范围那样的套色错位并得到浓度适当的图像。
实施例8
除了将着色层的厚度形成为150μm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获得带状基体。蛇行防止构件和位置检测构件都将与实施例1同样的构件安装到相同的位置,获得中间转印带。
该带状基体的分光反射率为72%。该带状基体的光泽度为70。
将获得的中间转印带设置到图1所示构成的电子照相装置,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图像打印试验。结果表明,套色错位量为70μm,属于良好。另外,可相对黑、黄、红、及青各色的全浓度检测浓度,良好地控制作为图像形成条件的显影偏压,获得了适当浓度的图像。
接着,按每分钟4片的速度连续进行的5000片耐久打印试验,同样地进行图像评价。结果表明,可获得与初期同样的基本上没有套色不准的良好图像,另外,可与初期同样地相对黑、黄、红、及青的真彩的全浓度检测浓度,良好地控制作为图像形成条件的显影偏压,该中间转印带具有良好的性能。在初期和耐久打印中未发生超过容许范围那样的套色错位,并得到浓度适当的图像。
实施例9
聚偏氟乙烯树脂(卡衣拿(KEINER)720;艾鲁法托克木(Elfatochem)公司制)  69.7份
聚醚酯酰胺(帕勒斯塔托(PELESTAT)NC6321;三洋化成工业(株)制)  10份
全氟磺酸钾(导电剂)  0.3份
着色用碳黑  20份
除了如上述那样改变成形用原料的配比外,其它与实施例1相同,按该方法获得中间转印带的带状基体。蛇行防止构件和位置检测构件都将与实施例1同样的构件安装到相同位置,获得中间转印带。
获得的带状基体的分光反射率为15%,光泽度为50。
将中间转印带设置到图1所示构成的电子照相装置,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图像打印试验。结果表明,套色错位量为70μm,属于良好。另外,尽管由于带的反射率较低而与所期望的浓度存在偏差,但获得了能够充分经受使用的范围的浓度的图像。
接着,按每分钟4片的速度连续进行的5000片耐久打印试验,同样地进行图像评价。结果表明,可获得与初期同样的基本上没有套色不准的良好图像,另外,在初期和耐久打印中未发生超过容许范围那样的套色错位,并得到浓度适当的图像。
实施例10
除了对模的内面进行珩磨处理以外,其它与实施例1相同,按该方法获得带状基体。蛇行防止构件和位置检测构件都将与实施例1同样的构件安装到相同位置,获得中间转印带。
该带状基体的分光反射率为65%。另外,由于外模内面的表面粗糙度较大,所以,其光泽度为30,较低。
将获得的中间转印带设置到图1所示构成的电子照相装置,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图像打印试验。结果表明,套色错位量为70μm,属于良好。另外,尽管由于带的光泽度低一些而与所期望的浓度稍有偏差,但图像的浓度为能够充分经受使用的范围。
比较例1
带状基体、蛇行防止构件、及位置检测构件使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构件。
将蛇行防止构件在由上述成形获得的带状基体的一方端部沿周向安装到从端部向中央移动3mm的带状基体内周面的位置。
另外,在安装蛇行防止构件的端部的带状基体外周面将位置检测条沿端部粘贴到带基体周向的相等间隔的4个部位,获得中间转印带。蛇行防止构件与位置检测构件处于相同端部的背面与表面。蛇行防止构件与位置检测构件都安装于非图像区域。
将获得的中间转印带设置到图1所示构成的电子照相装置,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真彩图像打印试验。结果表明,虽然图像浓度适当,但从初期开始套色错位量为200μm,超过了容许范围。
比较例2
聚碳酸酯树脂  85份
导电性碳黑(一次平均粒径:40nm)  15份
除了如上述那样改变成形用原料的配比外,其它与实施例1相同,按该方法获得中间转印带的带状基体。带宽度为242mm。
蛇行防止构件和位置检测构件使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构件。
将蛇行防止构件在由上述成形获得的带状基体的一方端部沿周向安装到从端部向中央移动3mm的带状基体内周面的位置。
另外,在安装蛇行防止构件的端部的带状基体外周面将位置检测条沿端部粘贴到筒状带基体周向的相等间隔的4个部位,获得中间转印带。蛇行防止构件与位置检测构件处于相同端部的背面与表面。蛇行防止构件与位置检测构件都安装于非图像区域。
获得的带状基体的膜厚为100μm,分光反射率为12%,光泽度为60。
将获得的中间转印带设置到图1所示构成的电子照相装置,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真彩图像打印试验。结果表明,不能检测中间转印带的位置,不能进行打印。
比较例3
聚偏氟乙烯树脂(卡衣拿(KEINER)720;艾鲁法托克木公司制)99份
过盐酸锂粉末  1份
除了如上述那样改变成形用原料的配比、使膜厚为70μm外,其它与实施例1相同,按该方法获得内侧用筒状薄膜。
另外,使用下述配比的成形用原料,其它与实施例1的带状基体同样地成形膜厚30μm的外侧用筒状薄膜。
聚偏氟乙烯树脂(卡衣拿(KEINER)720;艾鲁法托克木(Elfatochem)公司制)  70份
聚醚酯酰胺(帕勒斯塔托(PELESTAT)NC6321;三洋化成工业(株)制)  10份
氧化锌粒子(体积平均粒径:0.5μm)  20份
使内侧用筒状薄膜处于内侧、外侧用筒状薄膜用筒状薄膜处于外侧地重合内侧用·外侧用筒状薄膜,使用由不同热膨胀率的金属构成的一组圆筒模进行薄膜的一体化、尺寸和表面平滑性的调整,此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带状基体。带宽度为242mm。
获得的带状基体的分光反射率为20%,光泽度为66,着色层的膜厚为30μm。
蛇行防止构件和位置检测构件使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构件。
将蛇行防止构件在由上述成形获得的带状基体的一方端部沿周向安装到从端部向中央移动3mm的带状基体内周面的位置。
另外,在安装蛇行防止构件的端部的带状基体外周面将位置检测条沿端部粘贴到筒状带基体周向的相等间隔的4个部位,获得中间转印带。蛇行防止构件与位置检测构件处于相同端部的背面与表面。蛇行防止构件与位置检测构件都安装于非图像区域。
将获得的中间转印带设置到图1所示构成的电子照相装置,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图像打印试验。结果表明,套色错位量为300μm,而且黑色的浓度不在适当的范围。
比较例4
除为了进行尺寸调整、表面平滑性的调整、及折痕的除去而将使用的外模改变成对内面进行了珩磨处理的外模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带状基体。
获得的带状基体的分光反射率为70%,光泽度为30,着色层即带状基体的厚度为80μm。
蛇行防止构件和位置检测构件使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构件。
将蛇行防止构件在由上述成形获得的带状基体的一方端部沿周向安装到从端部向中央靠3mm的带状基体内周面的位置。
另外,在安装蛇行防止构件的端部的带状基体外周面将位置检测条沿端部粘贴到筒状带基体周向的相等间隔的4个部位,获得中间转印带。蛇行防止构件与位置检测构件处于相同端部的背面与正面,其宽度方向的距离为0mm。蛇行防止构件与位置检测构件都安装于非图像区域。
将获得的中间转印带设置到图1所示构成的电子照相装置,与实施例1同样地进行图像打印试验。结果表明,套色错位量为400μm,另外,未能获得黑色、彩色都为适当浓度的图像。
表1示出实施例和比较例的评价结果。关于图像浓度评价,根据良好的顺序设定:
A:为适当的浓度,
B:为不会产生问题的浓度,
C:不为适当的浓度。
按照本发明,可提供蛇行防止良好、可获得位置检测正确、图像错位少的高品质图像的电子照相环形带。
按照本发明,可提供浓度检测正确·稳定、可获得良好的图像的电子照相环形带。
另外,按照本发明,可提供由上述电子照相环形带构成的中间转印带、具有该中间转印带的处理盒和照相装置。
表1
中间转印带的宽度(mm)   蛇行防止构件与位置检测构件的距离(mm)   带状基体的分光反射率(A)(%)   位置检测构件的分光反射率(B)(%)   A与B的差 着色层的厚度(μm) 带状基体的光泽度 评价
  套色错位量 图像浓度
  实施例1   242   223   70   8   62  80   70   20   A
  实施例2   260   240   68   8   60  80   40   30   A
  实施例3   242   222   62   10   52  100   64.2   40   A
  实施例4   242   222   52   8   44  30   67   45   B
  实施例5   242   223   70   67   3  80   70   70   A
  实施例6   242   223   70   80   10  80   70   70   A
  实施例7   242   223   74   8   66  250   70   90   A
  实施例8   242   223   72   8   64  150   70   70   A
  实施例9   242   223   15   8   7  80   50   70   B
  实施例10   242   223   65   8   57  80   30   70   B
  比较例1   242   同侧端部   70   8   62  80   70   200   A
  比较例2   242   同侧端部   12   8   4  100   60   ---   ---
  比较例3   242   同侧端部   20   8   12  30   66   300   C
  比较例4   242   同侧端部   70   8   62  80   30   400   C

Claims (30)

1.一种电子照相环形带,具有带状基体、蛇行防止构件及位置检测构件;其特征在于:该蛇行防止构件配置于该带状基体的一方端部的内周面侧,该位置检测构件配置于该带状基体的另一方端部的外周面侧,该蛇行防止构件与该位置检测构件在该电子照相环形带的宽度方向上离开200mm~250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照相环形带,其特征在于:上述蛇行防止构件与上述位置检测构件在上述电子照相环形带的宽度方向上离开220mm~25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照相环形带,其特征在于:上述蛇行防止构件与上述位置检测构件配置于上述带状基体的非图像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照相环形带,其特征在于:上述带状基体的表面分光反射率比上述位置检测构件的表面的分光反射率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照相环形带,其特征在于:上述带状基体的表面分光反射率与上述位置检测构件的表面的分光反射率的差在5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照相环形带,其特征在于:上述带状基体具有含着色剂的着色层,该着色层的膜厚为40μm-200μ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照相环形带,其特征在于:上述着色剂为白色颜料。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照相环形带,其特征在于:上述带状基体的光泽度在35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照相环形带,其特征在于:上述电子照相环形带为中间转印带。
10.一种处理盒,具有中间转印带,可对于电子照相装置主体进行自由装拆,该中间转印带具有带状基体、蛇行防止构件及位置检测构件;其特征在于:该蛇行防止构件配置于该带状基体的一方端部的内周面侧,该位置检测构件配置于该带状基体的另一方端部的外周面侧,该蛇行防止构件与该位置检测构件在该中间转印带的宽度方向上离开200mm~250mm。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上述蛇行防止构件与上述位置检测构件在上述中间转印带的宽度方向上离开220mm~250mm。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该处理盒以可自由装卸的方式安装于电子照相装置主体上,且一体地支承电子照相感光体、和上述中间转印带,其中,该电子照相感光体用于承载调色剂的图像;上述中间转印带可形成与该电子照相感光体接触的接触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上述蛇行防止构件与上述位置检测构件配置于上述带状基体的非图像区域。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上述带状基体的表面分光反射率比上述位置检测构件的表面的分光反射率大。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上述带状基体的表面分光反射率与上述位置检测构件的表面的分光反射率的差在5以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上述带状基体具有含着色剂的着色层,该着色层的膜厚为40μm-200μm。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上述着色剂为白色颜料。
18.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上述带状基体的光泽度在35以上。
19.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处理盒,其特征在于:具有浓度检测传感器。
20.一种电子照相装置,其具有用于承载调色剂的图像的电子照相感光体、使该电子照相感光体带电的带电装置、在由该带电装置带电的电子照相感光体形成静电潜像的曝光装置、由调色剂对由该曝光装置形成的电子照相感光体的静电潜像进行显影并在电子照相感光体形成调色剂的图像的显影装置、用于在从该电子照相感光体对该调色剂的图像进行一次转印后将转印的调色剂图像二次转印到转印材料的可形成与该电子照相感光体的接触部的中间转印带、及用于在该接触部从该电子照相感光体将该调色剂的图像一次转印到该中间转印带的一次转印装置;其中该中间转印带具有带状基体、蛇行防止构件、及位置检测构件;该电子照相装置的特征在于:该蛇行防止构件配置于该带状基体的一方端部的内周面侧,该位置检测构件配置于该带状基体的另一方端部的外周面侧,该蛇行防止构件与该位置检测构件在该电子照相环形带的宽度方向上离开200mm~250mm。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子照相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蛇行防止构件与上述位置检测构件在上述中间转印带的宽度方向上离开220mm~250mm。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子照相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处理盒,该处理盒可相对于电子照相装置主体进行自由装拆,并且至少一体地支承上述电子照相感光体、和上述中间转印带。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子照相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蛇行防止构件与上述位置检测构件配置于上述带状基体的非图像区域。
24.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子照相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带状基体的表面分光反射率比上述位置检测构件的表面的分光反射率大。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电子照相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带状基体的表面分光反射率与上述位置检测构件的表面的分光反射率的差在5以上。
26.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子照相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带状基体具有含着色剂的着色层,该着色层的膜厚为40μm-200μm。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电子照相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着色剂为白色颜料。
28.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子照相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带状基体的光泽度在35以上。
29.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子照相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浓度检测传感器。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电子照相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处理盒,该处理盒可相对于电子照相装置主体进行自由装拆,并且一体地支承上述浓度检测传感器、上述中间转印带、及上述电子照相感光体。
CNB031062164A 2002-04-26 2003-02-20 电子照相环形带、处理盒及电子照相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0490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25995/2002 2002-04-26
JP2002125995 2002-04-26
JP204293/2002 2002-07-12
JP2002204293 2002-07-12
JP2002285581A JP2004094177A (ja) 2002-04-26 2002-09-30 電子写真エンドレスベルト、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電子写真装置
JP285581/2002 2002-09-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53661A CN1453661A (zh) 2003-11-05
CN1304906C true CN1304906C (zh) 2007-03-14

Family

ID=287947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3106216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04906C (zh) 2002-04-26 2003-02-20 电子照相环形带、处理盒及电子照相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6856776B2 (zh)
EP (1) EP1357444A3 (zh)
JP (1) JP2004094177A (zh)
KR (1) KR100499296B1 (zh)
CN (1) CN1304906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28256B2 (en) * 2002-09-30 2005-08-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Electrophotographic endless belt, process cartridge,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apparatus
JP4342911B2 (ja) * 2003-10-31 2009-10-1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積層シームレスベルトの製造方法および積層シームレスベルト
US20050157317A1 (en) * 2004-01-16 2005-07-21 Xerox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pectrophotometric assessment of color misregistration in an image forming system
JP4692098B2 (ja) * 2005-06-23 2011-06-0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KR100739782B1 (ko) 2006-01-04 2007-07-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사 벨트 유니트 및 이를 구비한 화상형성장치
JP2007225969A (ja) * 2006-02-24 2007-09-06 Oki Data Corp ベルト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有する画像形成装置
JP5058506B2 (ja) * 2006-03-31 2012-10-2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424795B2 (ja) * 2008-10-27 2014-02-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帯電部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装置
JP2010262158A (ja) * 2009-05-08 2010-11-18 Oki Da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5386331B2 (ja) * 2009-12-11 2014-01-15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ベルト装置、転写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609375B2 (ja) * 2010-07-27 2014-10-22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KR101417212B1 (ko) * 2011-09-23 2014-07-09 코오롱인더스트리 주식회사 사행 방지 가이드를 갖는 무단 벨트
US20140008585A1 (en) * 2012-07-08 2014-01-09 Xerox Corporation Sulfonated poly(ether ether ketone)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s
JP6417853B2 (ja) * 2014-10-31 2018-11-0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455143B2 (ja) * 2014-12-26 2019-01-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用中間転写ベルト
JP6527064B2 (ja) * 2015-06-26 2019-06-05 株式会社沖データ ベルト、転写ベルトユニッ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07027A (ja) * 2015-12-09 2017-06-1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帯状体、画像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52131A (en) * 1993-06-25 1998-05-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apparatus with a removable sealing film and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uch a developing apparatus
US5870654A (en) * 1994-05-19 1999-02-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re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process cartridge
JPH11272123A (ja) * 1998-03-24 1999-10-08 Seiko Epson Corp 像担持体ベルト
JP2001083840A (ja) * 1999-09-14 2001-03-30 Fuji Xerox Co Ltd ベルト蛇行抑止装置
CN1313532A (zh) * 2000-03-03 2001-09-19 佳能株式会社 图象形成单元和图象形成装置
JP2002099178A (ja) * 2000-09-20 2002-04-05 Hitachi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05700A (ja) * 2005-06-27 2007-01-11 Seiko Epson Corp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半導体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279871A (ja) 1985-06-06 1986-12-1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5331373A (en) 1992-03-13 1994-07-1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cess cartridge mountable within it and method for attaching photosensitive drum to process cartridge
JP3352155B2 (ja) 1992-06-30 2002-12-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791930B2 (ja) * 1992-10-16 1998-08-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US5966566A (en) 1993-03-24 1999-10-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ycle method for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H07140874A (ja) 1993-06-25 1995-06-02 Canon Inc 像担持体の取付部材及び像担持体の取付方法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07302034A (ja) 1994-03-08 1995-11-14 Canon Inc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TW331675B (en) 1994-12-22 1998-05-11 Canon Kk Electrophotographic apparatus
EP0740221B1 (en) * 1995-04-26 2001-10-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JP3492839B2 (ja) 1995-07-26 2004-02-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H10268660A (ja) 1997-03-26 1998-10-09 Canon Inc 転写ベルト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45857C (zh) * 1997-11-29 2004-04-14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采用环形中间转印带的成像装置
JP3700391B2 (ja) * 1998-05-20 2005-09-2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6432324B1 (en) * 1999-08-25 2002-08-13 Canon Kasei Kabushiki Kaisha Semiconducting member, functional member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nd process cartridge
JP4365954B2 (ja) 1999-10-22 2009-11-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ベル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US6453143B2 (en) 2000-05-26 2002-09-1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Endless belt,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endless belt, conveying device, tubular film,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tubular film,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2023433A (ja) * 2000-07-04 2002-01-23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6775494B2 (en) 2001-02-28 2004-08-10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52131A (en) * 1993-06-25 1998-05-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eveloping apparatus with a removable sealing film and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uch a developing apparatus
US5870654A (en) * 1994-05-19 1999-02-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re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process cartridge
JPH11272123A (ja) * 1998-03-24 1999-10-08 Seiko Epson Corp 像担持体ベルト
JP2001083840A (ja) * 1999-09-14 2001-03-30 Fuji Xerox Co Ltd ベルト蛇行抑止装置
CN1313532A (zh) * 2000-03-03 2001-09-19 佳能株式会社 图象形成单元和图象形成装置
JP2002099178A (ja) * 2000-09-20 2002-04-05 Hitachi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005700A (ja) * 2005-06-27 2007-01-11 Seiko Epson Corp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半導体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30084575A (ko) 2003-11-01
EP1357444A3 (en) 2009-03-04
US20030202819A1 (en) 2003-10-30
US6856776B2 (en) 2005-02-15
JP2004094177A (ja) 2004-03-25
CN1453661A (zh) 2003-11-05
KR100499296B1 (ko) 2005-07-04
EP1357444A2 (en) 2003-10-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304906C (zh) 电子照相环形带、处理盒及电子照相装置
CN1276314C (zh) 电子照相环形带、处理盒及电子照相装置
CN1292315C (zh) 彩色图像的形成方法以及彩色图像的形成装置
CN2731503Y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1218226C (zh) 定影方法、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201208C (zh) 成像设备
CN1087843C (zh) 接触充电元件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它的电子照相设备
CN1920694A (zh) 氟碳树脂涂覆部件、其制造方法、使用该部件的定影装置以及使用该装置的成像设备
CN1119708C (zh) 定影装置
CN1752864A (zh) 电子照相环带、制造电子照相环带的方法和电子照相装置
CN101038472A (zh) 定影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定影装置的温度控制方法
CN1766761A (zh) 图像生成装置的臭氧排气结构
CN1217246C (zh) 处理盒、成像装置和中间转移带
CN1532643A (zh) 位置偏移检测补正方法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90712C (zh) 处理盒、电子照相装置和成像方法
CN1359035A (zh) 电子照相条带件及其制造方法和电子照相设备
CN1181407C (zh) 转印部件、生产转印部件的方法以及其图像形成装置
CN1945459A (zh) 显影剂补给装置
CN1591217A (zh) 辊构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525257A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方法
CN1532649A (zh) 加热装置
CN1629749A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627206A (zh) 定影装置的清洁装置及成像装置
CN1734369A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85558C (zh) 处理盒、电摄影装置和成像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314

Termination date: 2017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