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0883A - 照相机的相片格式选择装置 - Google Patents

照相机的相片格式选择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0883A
CN1170883A CN97112228A CN97112228A CN1170883A CN 1170883 A CN1170883 A CN 1170883A CN 97112228 A CN97112228 A CN 97112228A CN 97112228 A CN97112228 A CN 97112228A CN 1170883 A CN1170883 A CN 11708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sual field
plate
size
photograph
pi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71122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3223C (zh
Inventor
内山圭司
森谷光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Photo Fil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1837759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670402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Photo Film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Photo Film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08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08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322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223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3/00Viewfinders; Focusing aids for cameras; Means for focusing for cameras; Autofocus systems for cameras
    • G03B13/02Viewfinders
    • G03B13/10Viewfinders adjusting viewfinders field
    • G03B13/12Viewfinders adjusting viewfinders field to compensate for change of camera lens or size of pict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24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means for separately producing marks on the film, e.g. title, time of expos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6/00Systems for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between different pieces of apparatus, e.g. for exchanging trimming information, for photo finishing
    • G03B2206/004Systems for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between different pieces of apparatus, e.g. for exchanging trimming information, for photo finishing using markings on the photographic material, e.g. to indicate pseudo-panoramic exposur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17/24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means for separately producing marks on the film
    • G03B2217/242Details of the marking device
    • G03B2217/243Optical devic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19/00Cameras
    • G03B2219/02Still-picture cameras
    • G03B2219/04Roll-film cameras
    • G03B2219/045Roll-film cameras adapted for unloading the film in the processing laboratory, e.g. disposable, reusable or recyclable camera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Cameras (AREA)
  • Camera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为装在照相机或配有透镜的摄影底片单元中的片带的每个画面选择一种相片格式的相片格式选择装置,其中取景器的原始视场与照相机的曝光片窗确定的画面对应。设置可旋转视场改变板以便按所选的相片格式限定原始视场。该视场改变板由两个与原始视场的长宽比不同的景窗构成。景窗的中心在一个与视场改变板的旋转轴同心并在取景器光轴的切面方向延伸的圆上。

Description

照相机的相片格式选择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照相机和配有透镜的摄影底片单元的相片格式选择装置,由此将画面在片带内以指定的不同的格式印相,并且取景器的视场按指定的相片格式而变化。
预先配有暗盒的小型且价格合适的照相机和配有透镜的摄影底片单元(以下称为底片单元)作为受用户喜欢的快拍照相机越来越流行。为了增加快拍的兴趣,印相组件可以提供不同格式的相片,包括ISO135标准尺寸或长宽比约为1.5的35mm胶片,长度约为ISO135的两倍因此长宽比约为3.0的细长全景胶片(P尺寸)和长宽比约等于高画面TV屏幕的长宽比即约为1.8的高画面尺寸(H尺寸)。通常,P尺寸的相片约为89mm×127mm,H尺寸的相片约为89mm×158mm,而ISO135标准尺寸的相片约为89mm×127mm。
作为一个从一条片带得到不同格式的相片的方法,公知的是用遮光掩膜或板来限定片带的曝光范围得到指定相片格式的画面,而相应地从不同的长宽比的曝光画面得到相片。对于常规的全尺寸画面为24mm×36mm的ISO135或35mm胶片,全尺寸画面曝光范围的上和下部在形成13mm×36mm的P尺寸曝光画面或20mm×36mm的H尺寸曝光画面时被遮掉了。
在本领域中另一种公知的技术是将指定的相片格式记录到各画面的同时以相同的尺寸记录每个画面。按此方法,通过将各画面的印相范围限定到指定相片格式的长宽比而从该相同尺寸的画面得到指定相片格式的相片。根据和各画面同时记录的相片格式数据,公知的是在画面的一边的摄影底片上记录点图案。JPA-8-160523公开了一种用环境光在摄影底片上摄影记录点图案的底片单元。
近来,一种称为IX240型或APS(Advanced Photo System)型的新型相片暗盒已进入市场。如在JPA6-301157中公开的这种IX240型相片暗盒内含一个片带的引导端,通过在倒片方向转动片轴即可将其引到外面。装在这种IX240暗盒中的片带的标准画面曝光范围是16.7mm×30.2mm。
由于这种IX240标准画面的长宽比为约1.8,即H尺寸,所以从该标准画面可以得到H尺寸的相片。此时,和ISO135标准相片相应的C尺寸相片可通过将该标准画面曝光范围的左右部分或该标准画面的印相范围限定到16.7mm×23.4mm而得到。另外,P尺寸相片可通过将该标准画面曝光范围的上下部分或该标准画面的印相范围限定到9.5mm×30.2mm而得到。
具有上述功能并在曝光的同时在一条片带内为各画面指定不同相片格式的那些照相机和底片单元中许多也具有按指定的相片格式或印相范围改变视场的功能,结果摄影者可将摄影景色限定在指定相片格式的各相片中。
根据在三个不同的尺寸间改变视场的方法,把带有两个不同的窗口的取景器掩膜板或视场改变板移进原始视场以便用两个不同的窗口之一来限定该原始视场。例如,在35mm的照相机中,原始视场显示的景色括在ISO标准相片中,而两个不同的窗口分别与P尺寸相片格式和H尺寸相片格式对应。在指定标准相片时取景器掩膜板应从该视场退出。因此,必须为照相机或底片单元提供释放间隙或空间以允许取景器掩膜板从视场退出。
由于取景器大部分位于拍摄透镜上方,所以该释放空间只能位于取景器的水平侧。因此,通常在一个水平向细长的取景器掩膜板中安装两个不同的窗口,例如如图28中所示。图28中的例子涉及一个用IX240型暗盒的照相机,因此,原始取景窗89是H尺寸,而取景器掩膜板90有P尺寸和C尺寸窗口92和93。此时,在将C尺寸窗口93插进原始视场时在取景窗89的一个水平侧边必须有用于从H尺寸取景窗89退出P尺寸窗口92的释放空间95,而在另一个水平侧边必须有用于从取景窗89退出取景器掩膜板90的空间96。
若H尺寸取景窗89在水平方向的长度为“A”,空间95和96在水平方向的长度至少分别为“A”和“2×A”。结果,取景器掩膜板90至少有H尺寸取景窗四倍的滑动空间。因此,水平向细长的传统取景器掩膜板不利于底片单元和小型照相机的小型化。
基于前述情况,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照相机的相片格式选择装置,它可以紧凑地安装在照相机中。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照相机的相片格式选择装置,它操作方便运行稳定。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照相机相片格式选择装置包括一个至少可以在第一相片格式位置、第二相片格式位置和第三相片格式位置之间滑动的手动操作元件,其中第一相片格式位置用于指定相应于照相机的曝光片窗以第一尺寸印相的画面,第二相片格式位置用于指定以不同于第一尺寸的第二尺寸印相的画面和第三相片格式用于指定以不同于第一和第二尺寸的第三尺寸印相的画面;和一个与该手动操作元件结合可绕一个轴旋转并具有至少两个不同景窗的视场改变板,两个不同景窗的中心位于一个和该视场改变板的旋转轴同心并在取景器的光轴切面上伸展的圆上。
两个景窗中的一个或另一个在手动操作元件设定到第二或第三相片格式位置时置于照相机取景器的原始视场,将原始视场限定到分别和第二或第三尺寸相一致。
按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视场改变板的旋转轴位于光学透镜的光轴上,而该视场改变板有一个和其旋转中心同轴的圆孔。该圆孔和光学透镜的圆柱型透镜筒相配合从而使视场改变板能绕该光学透镜的光轴旋转。
按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视场改变板的旋转轴位于光学透镜下方,而该视场改变板上有一个沿和旋转轴同心并在该光学透镜的光学通路切面上伸展的圆弧形切口,这样,视场改变板旋转时就不会影响该光学透镜的光学通路。
在结合附图阅读下面对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之后将有利于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及其它目的和优点,附图只用于说明因此不对本发明构成限制,其中相同的标号代表各图中相同或对应的部件,其中: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述带有相片格式选择装置的底片单元的透视图;
图2是第一实施例所述相片格式选择装置的视场改变板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第一实施例的相片格式选择装置处于全景位置的说明性前视图;
图4是第一实施例的相片格式选择装置处于标准影片位置的说明性前视图;
图5是第一实施例的相片格式选择装置处于高画面位置的说明性前视图;
图6是第一实施例的相片格式选择装置的透视图;
图7A,7B和7C是作为相片格式数据的例子说明点图案的说明图;
图8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视场改变板的前视说明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带相片格式选择装置的底片单元的分解透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视场改变板的前视说明图;
图11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带有相片格式选择装置的底片单元的透视图;
图12是图11所示底片单元的分解透视图;
图13是图11所示底片单元的剖面图;
图14是图11所示底片单元中的内置闪光装置电路图;
图15是第四实施例的相片格式选择装置处于关闭位置的前视说明图;
图16是第四实施例的相片格式选择装置处于标准影片位置的前视说明图;
图17是第四实施例的相片格式选择装置处于全景位置的前视说明图;
图18是第四实施例的相片格式选择装置处于高画面位置的前视说明图;
图19A和19B是图11所示底片单元的局部剖面图,说明隔离板和底片单元的内置闪光装置的充电开关的协作关系;
图20A,20B,20C和20D是第四实施例的相片格式选择装置的数据转换板的操作说明图;
图21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相片格式选择装置的底片单元的透视图;
图22是图21所示底片单元的部件分解透视图;
图23是图21所示的底片单元的前盖的分解透视图,说明第五实施例的相片格式选择装置的视场改变板;
图24是第五实施例的相片格式选择装置处于高画面位置的前视说明图;
图25是第五实施例的相片格式选择装置处于标准影片位置的前视说明图;
图26是第五实施例的相片格式选择装置处于全景位置的前视说明图;
图27是第五实施例的相片格式选择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28是说明传统视场改变板的前视说明图。
在图1中,底片单元2包括带有底片盒并有简单拍摄机构的单元主体3,和固定到该单元主体3前面上的前板4。单元主体3带有取景器物镜10,快门11和闪光窗12。前板4有与其一体形成的闪光充电按钮14,和矩形开口15,圆形开口16和导向槽17。开口15是将取景器物镜10暴露于外的物镜窗。开口16用于将固定拍摄镜头18的圆形镜头遮光罩19暴露于外。导向槽17呈弧形围绕开口16将相片格式把手20沿槽17导引到三个位置HC和P之一,其中一终端位置P选为相片格式的全景尺寸,另一个终端位置H选为高画面尺寸,而中间位置C选为标准影片尺寸。
在单元主体3的前侧形成镜头遮光罩19,制动器突起22和23,枢轴24,高画面景窗27和其它元件。高画面景窗27和开口15对准,物镜10安装在高画面景窗27后。该高画面景窗27与开口15尺寸基本上一样,长宽比约等于高画面景窗尺寸(H尺寸)相片的长宽比,因此当摄影师将把手20设定在位置H时便可以框入H尺寸摄影视场。单元主体3上有一个未示出的且长宽比与H尺寸相片大致相同的曝光片窗以便将各影像画面以H尺寸记录在胶片上。
闪光充电开关的接触板28,视场改变板29和叉簧40安装在单元主体3的前面。视场改变板29有与其一体形成的把手20,圆孔31,全景窗33和标准影片景窗34。全景窗33的长宽比约等于全景尺寸(P尺寸)相片的长宽比,而标准影片景窗34的长宽比约等于标准影片尺寸(C尺寸)相片的长宽比。
视场改变板29的圆孔31装在镜头遮光罩19上从而可使视场改变板29绕拍摄镜头18的光学轴18a旋转。全景窗33和标准影片景窗34位于该圆形孔31的周围。景窗33和34的中心33a和34a处于和光轴18a同轴并在取景器10的光学轴10a的切面上伸展的一个圆上。当然,高画面景窗27和取景器10的光轴10a同心。将把手20滑向位置P,视场改变板29旋转以将全景窗33插在高画面景窗27的正前。将把手20滑向位置C,将标准影片景窗34插在高画面景窗27的正前方。
用于使视场改变板29在两个方向之一上旋转的释放凹陷36和37位于单元主体3的前表面3a上镜头遮光罩19的周围。当把手20位于位置P时,如图3所示标准影片景窗34退到释放凹陷37中。当把手20位于位置C时,如图4所示全景窗33退到释放凹陷36中。当把手20位于位置H时,如图5所示全景窗33和标准影片景窗34退到释放凹陷36中。制动器突起22和23形成在镜头遮光罩19的水平相对侧,以将视场改变板29的转动限定到从位置H到位置P的范围内。
如图3所示,释放凹陷37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需为高画面景窗27的长度A的2/3。而如图5所示,释放凹陷36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需为长度A的3/2。因此,释放凹陷36和37的总长度只有约19 A/6,明显小于如图28所示的传统水平滑动视场改变板所要求的值。
叉簧40的一端40a从前面插进视场改变板29的小孔39中。而另一端固定在单元主体3的销24上。该叉簧40驱使视场改变板29在把手20经位置C移向位置P后向制动器突起23旋转,在把手20经位置C移向位置H后向制动器突起22旋转。如图2所示,在导向槽17中形成定位销装置42以将把手20锁定在位置C。
图6所示为相片格式数据记录装置,它和视场改变板29合作以在底片上摄影记录相片格式数据。该相片格式数据记录装置包括掩膜板50,LEDs52和53,数据转换板54和第一和第二转换杆57和58。
掩膜板50有两个矩形开口50a和50b,它们位于置于底片单元曝光位置上的画面底边的前面。LEDs52和53排成面对矩形开口50a和50b。数据转换板54有两个矩形开口54a和54b。第一转换杆57以和拍摄镜头的光轴18a平行延伸的套筒轴57b为枢轴转动,第二转换杆58在底片单元的水平方向滑动。
第一转换杆57具有位于套筒轴57b一端上的臂57c。该臂57c在套筒轴57b的径向延伸,在末端有一个销57d。该销57d在光轴18a的方向伸展并伸向视场改变板29的弧形导向槽69。当视场改变板29旋转时,该销57d沿该导向槽69滑动,从而使第一转换杆57旋转。在套筒轴57b的另一端形成第二臂57e,而形成在第二臂57e的末端的销57f啮合在第二转换杆58的槽58a中。由于第二转换杆58与槽58a相对的端和数据转换板54耦合,所以在把手20旋转视场改变板29时数据转换板54随着第一转换杆57的旋转与第二转移杆58一起滑动。
具有上述结构的底片单元操作如下:
当选择P尺寸相片时,将把手20设定到位置P,其中全景窗33处于高画面景窗27的前面而标准影片景窗34退到释放凹陷37,见图3,结果视场由全景窗33确定。另外,叉簧40驱使视场改变板29和制动器突起23接触,以避免视场改变板29的非预期旋转。
随视场改变板29顺时针转向位置P,销57d和导向槽69的一端69b接触,从而使第一转换杆57逆时针旋转。当视场改变板29由把手20停在位置P时,数据转换板54在一个只关闭一个矩形开口50b的位置移动。LEDs52和53在底片曝光的同时发射光。具体地说,LEDs52和53连到底片单元的未画出的闪光电路上结果LEDs52和53为响应于快门按钮22按下接通未画出的同步开关时产生的起动信号而激活。因此,当把手设定在位置P,从LED52发出的光穿过开口50a以在摄影画面65的边上记录一个矩形的点74,见图7A。因此,一个矩点74作为P尺寸相片格式的数据。
当选择C尺寸相片时,将把手20设定到位置C,其中把手20由定位装置41销锁住以避免视场改变板29的非预期旋转。在该位置上全景窗33从高画面景窗27退到释放凹陷36而标准影片景窗34移到高画面景窗27的前面,见图4。因此,视场由标准影片景窗34确定。
随视场改变板29逆时针旋转,第一转换杆57的销57d移到导向槽69的中间位置,而第一转换杆57逆时针旋转。当视场改变板29由把手20停在位置C时,数据转换板54移到这样的位置,在该位置上开口54a和54b在矩形开口50a和50b的正前面。因此,当LEDs52和53与底片曝光同步发射光时,从LEDs52和53发出的光穿过开口50a和50b以在摄影画面65的边上形成两个矩形的点74,见图7B。因此,两个矩点74作为C尺寸相片格式的数据。
当选择H尺寸相片时,将把手20设定到位置H,其中视场改变板29从高画面景窗27退到释放凹陷37,见图5,结果视场由高画面景窗27确定。另外,叉簧40驱使视场改变板29与制动器突起22接触,以避免视场改变板29的非预期旋转。
随视场改变板29逆时针旋转向位置H,销57d和导向槽69的一端69a接触,而使第一转换杆57顺时针旋转。当视场改变板29由把手20停在位置H时,数据转换板54移到关闭矩形开口50a和50b的位置。因此,当将把手20设定在位置H时,即使LEDs52和53与底片曝光同步发射光,由于开口50a和50b关闭,在摄影画面65的边上没有记录点,见图7C。
当以这种方式将曝光的底片印相时,将底片显影并装在一个自动印相器中,该印相器中设有扫描器,其用于扫描底片以确定在各画面的边上是否存在点74和所记录的点74的数目。如果画面65的边上没有任何点74,则自动安装与H尺寸画面对应的H尺寸掩膜以从画面65的整个区域得到H尺寸相片。如果画面65的边上有两个点74,则用C尺寸掩膜遮去画面65的左右部分,如图7B中虚线所示,以从画面65余下的区域得到C尺寸相片。如果检测到的只是包括一个点74的P尺寸相片格式,则用P尺寸掩膜遮去画面64的上部和下部,如图7A中虚线所示,以从画面65的余下区域得到P尺寸相片。
图8显示视场改变板80的另一个实施例。如图8所示将叉簧82,视场改变板80的把手83和将该把手83锁定在导向槽85的中间位置(即选择C尺寸相片的位置〕的定位装置84的设置成使得定位装置84的位置位于叉簧82的旋转中心对面,而把手83在该叉簧82的作用下与该定位装置84啮合。
图9所示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底片单元。在单元主体100的前面拍摄镜头101的周围,形成用于安装视场改变板107的圆柱形边缘。在单元主体100的前表面100a上也形成用于安装叉簧108的销103和高画面景窗104。前面板109通过压合固定到前表面100a上以盖住叉簧108和安装到前表面100a上的视场改变板107。
视场改变板上设有全景窗110,标准影片景窗111,圆孔114,把手115和叉簧108用的小孔116。圆孔114装到圆柱形边缘102上。由于边缘102和拍摄镜头101的光轴101a同心,所以视场改变板可绕该光轴101a旋转。窗104,110和111的中心位于与光轴101a同心的一个圆上。前面板109有导向槽120和圆孔121,其分别用于将把手115和拍摄镜头101暴露于外。把手115沿导向槽120滑动以设定分别用于选择P尺寸相片格式,C尺寸相片格式和H尺寸相片格式的三个预定位置P,C和H之一。
当把手115滑向位置P时,视场改变板107旋转以将全景窗110插在高画面景窗104的正前方。当把手115滑向位置C时,标准影片景窗111插在高画面景窗104的正前。
叉簧108的一端108a从后面插进孔116中。另一端固定在销103上。该叉簧108轮流将视场改变板压向与把手115的位置P和H对应的两个终端之一。即,在把手115沿顺时针方向移过位置C后,视场改变板在叉簧108的作用下顺时针旋转直到把手115到达位置P。相反,在把手115沿逆时针方向移过位置C后,视场改变板在叉簧108的作用下逆时针旋转直到把手115到达位置H。
叉簧108的一端108b从视场改变板向前伸出,而前面板109有一个其内表面沿叉簧108的端部108a的路径伸延的弧形槽125以使在视场改变板旋转时也沿槽125移动。如图10详细示出的那样,该槽125设有一个朝光轴101a凹下的沟125a,以便当把手114移向位置C时,叉簧108的端部108a在其弹力作用下陷在该沟125a中。这样,视场改变板可使标准影片景窗111稳定地位于高画面景窗104前面。
图11是本发明的第四个实施例的底片单元201。底片单元201包括带底片盒并有一个简单拍摄机构的单元主体202,和包在单元主体202中部的封套203。单元主体202配有快门按钮206,画面计数窗207,取景器208,拍摄镜头209和闪光灯窗211。另外,把手212位于单元主体201的前下部并能在水平方向上滑动。213代表绕片轮213。封套203固定到单元主体202上,并设有用于将拍摄镜头,取景器208,画面计数窗207和把手212等等暴露于外的开口。
如图12所示212把手和隔离板215的前下部形成一体,操纵把手212可以移动隔离板215打开或关闭拍摄镜头209和取景器208。穿过前盖220形成一个用于将该把手212暴露于外的槽220a。在隔离板215的后下部固定一个连接棒252,其自由端和数据转换板235啮合,以将隔离板215和数据转换板235连在一起。把手212也用于在高画面尺寸(H尺寸),全景尺寸(P尺寸)和标准影片尺寸(C尺寸)间为每个画面选择相片格式。通过将把手212置于位置H,位置P或位置C,可根据相片格式选择H尺寸,P尺寸或C尺寸,和把取景器208的视场调整到所选择的相片格式,下面将对此进行详细说明。
单元主体202包括带底片盒216的主部件217,曝光组件218和固定到主部件217前面的闪光灯组件219,盖住主部件217前面的前盖220和盖住主部件217的后面的后盖221。这些部件通过压紧啮合安装到单元主体202上。
底片盒216包括塑料壳222和片带223。片带223的一端固定到安装在暗盒壳222中的卷片轴225上。暗盒壳222有一个例如在JPA-6-266053中公开的片头前导机构。
主部件217是一个中部带有曝光片窗228,在曝光片窗228的相对两侧设有暗盒室231和卷片室232的一体部件。曝光片窗228的大小适于在高画面尺寸拍摄每个画面。暗盒室231容纳暗盒壳222,而卷片室232容纳一卷223a形式的片带223。
片带223从卷片室232经在曝光片窗228后面形成的胶片通路进入暗盒壳222。一对数据开口233a和233b形成在曝光片窗228下方以在片带223上摄影记录最多两个矩形点作为相片格式数据。透明塑料光导管236的一端236b面对数据开口233a和233b。如图13所示,该光导管236的另一端236a面对闪光窗211后面的闪光放电管246,结果从闪光放电管246的后侧发出的光经光导管236借助其内部反射功效传导,投射到数据开口233a和233b。数据转换板235安装成可绕形成在主部件217前面的数据开口233a和233b之下的销234枢轴转动。在连接棒252作用下数据转换板235旋转进和出光导管236和数据开口233a和233b间的间隙。
曝光组件218包括画面计数盘239,进片机构,和快门机构。另外将拍摄镜头209装入形成在曝光组件218基部件240前面的镜头架241中。用于以可旋转方式固定视场改变板242的枢轴243形成在镜头架241下方。在镜头架241之上,将取景器208装入曝光组件218。
闪光组件219有一个包括接触板245a,和一对印在印刷电路板248上的接触芯片245b和245c的充电开关245。接触板245a经接触载体245d安装在主部件217上。闪光组件219也有一个主电容器247,和一个对主电容器247充电的电池249。闪光组件219保持在准备状态以便在充电开关245打开时与曝光同步闪光,即使在其后充电开关245关闭时也保持该状态。
如图14的电路图所示,闪光组件219有升压电路270和一个放电电路280。在升压电路270中,电池247的正极连到控制晶体管272的发射极以及振荡变压器273的初级线圈273a的第二终端,和经充电开关245和电阻274连到变压器273的三级线圈273b的第三终端上。控制晶体管272的收集极经电阻274连到的三级线圈273b的第三终端上。作为三级线圈273b和次级线圈273c共用终端的第四终端连到振荡晶体管276的基极上。控制晶体管272的基极连到振荡晶体管276的收集极和经电阻275连到初级线圈273a的第一终端上。
振荡晶体管276的发射极连到电池249的负极和放电电路280的正电侧。一旦充电开关245打开,振荡晶体管276由于变压器273发出的正性反馈而开始振荡。放电开关245关掉后,由于控制晶体管272的集极发出的经电阻274和三级线圈273b的正性反馈向振荡晶体管276的基极施加一个偏压,结果振荡晶体管276继续振荡。
次级线圈273的第五端连到二极管277的阴极,二极管的阳极与放电电路280的负电侧相连。振荡晶体管276振荡时,按初级线圈273a与次级线圈273c的匝数比在次级线圈273c上产生高压。由于二极管277,只有从次级线圈273c的第五到第四终端方向流动的电流加到放电电路280上。
放电电路280包括主电容247,起动电容器282,同步开关265,起动变压器284,触发电极285,闪光放电管246,氖灯287,等等。从升压电路270发出的电流充入主电容和起动电容247和282中。氖灯287分别经电阻288和289并联到主电容247上。当主电容247充电到其正常充电电压300伏时,氖灯287开始间断发光。从氖灯287发出的光经穿过后盖221形成的指示孔可见。
当快门叶片打开时,同步开关265接通。然后,起动电容282向起动变压器284的初级线圈284a放电。结果,向连到变压器284的次级线圈284b上的起动电极285施加高压触发信号。由于起动电极285上的高压,将闪光放电管246中的氙气离子化而击穿电阻,从而主电容247放电使得闪光放电管246闪光。
齐纳二极管290的阳极连到主电容247的负端,而齐纳二极管290的阴极经电阻291连到抗振荡晶体管292的基极上。抗振荡晶体管292的发射极连到振荡变压器273的第四终端和振荡晶体管276的基极上。抗振荡晶体管292的集极连到电池249的负极和放电电路280的正电侧。
齐纳二极管290的齐纳电压为300伏,因此当在主电容247充电达其正常电压300伏时,即当主电容247的负终端的电压达300伏时,齐纳二极管290从阴极向阳极传导齐纳电流。该齐纳电流激活抗振荡晶体管292以阻挡从振荡晶体管276的基极发出的电流。这样,振荡晶体管276关闭,从而使控制晶体管272关闭,使升压电路270不活动。
但是,当主电容247经闪光放电管246放电时,由于此时峰电压大于振荡晶体管276的操作电压,例如为0.7伏,所以生成一个再激活脉冲。该再激活脉冲经整流二极管277和次级线圈273c加到振荡晶体管276的基极。因此,振荡晶体管276基极上的电压升高而提供一个从发射极到大地间的电位差。即,向振荡晶体管276加一个基电压,使基电流流动而激活振荡晶体管276。
随着振荡晶体管276的激活,控制晶体管272重新开始运行。这样,主电容247在放电后立即开始被充电直到充到其正常充电电压。因此,闪光组件219可以在充电开关245打开的任何时间闪光,除非主电容247的电荷由于其自然放电而低于阈值。如下面详细说明的,充电开关245在隔离板215被移去而打开拍摄镜头和取景器2081时接通。
绕枢轴243转动的视场改变板242有一个长宽比为1.5的标准影片景窗242a,一个长宽比为3.0的全景窗242b和一个用于将拍摄镜头暴露于前面的弧形切口242c。景窗242a和242b的中心位于一个与枢轴243同心并在取景器208的光轴208b的切面方向延伸的圆上。隔离板215的安装使其可以在视场改变板242和前盖220之间滑动。视场改变板242的前面有一个凸轮随动销242d,由此视场改变板242与隔离板215相连。
取景器208最初有一个与H尺寸曝光片窗228对应的视场。即,如图18所示在视场改变板242不插进取景器208的物镜208a的前面时,视场设置在H尺寸。如图16所示在标准影片景窗242a位于物镜208a的正前面时,视场限定在C尺寸的长宽比。如图17所示,在全景窗242b位于物镜208a的正前面时,视场限定在P尺寸的长宽比。
隔离板215有一个上部取景器隔离部分215a,一个下部镜头隔离部分215b和形成于该两部分215a和215b之间的L形凸轮槽215c。当隔离板215处于其关闭位置时,见图15,取景器隔离部分215a盖住物镜208a的前面,而镜头隔离部分215b盖住拍摄镜头209的前面。视场改变板242的前面的凸轮随动销242d啮合在槽215c中。
隔离板215还有一个从其下部伸向图右面的开始充电臂215d。该开始充电臂215d的自由端后侧有一个推动突起250,见图19A。该推动突起250将接触板245a推到接触芯片245b和245c以接通充电开关245,同时使隔离板215滑动以打开取景器208和拍摄镜头209。
当隔离板215如图15和19A所示处于关闭位置时,开始充电臂215d的推动突起250处于位置Q,在此该推动突起250不推动挤在主部分217和前盖220之间其基本位置245d处的接触板245a。在将把手212从其关闭位置移向位置C的过程中,推动突起250将接触板245a推向接触芯片245b和245c,如图19B中虚线所示。当把手212停在位置C时,该推动突起250与接触板245b分离,如图19B中实线所示。尽管充电开关245在位置C是关闭的,但闪光组件219如前面所述继续充电。
隔离板215还有一个从取景器隔离部分215a的上角向暗盒室231即图中左侧延伸的快门按钮锁定臂215e。该快门按钮锁定臂215e的自由端后侧有一个销253,该销253啮合在快门按钮锁定元件254的L形凸轮槽254a中。图中所示,快门按钮锁定元件245的左端有一个锁定部分254b,一个底突起254c和在底突起254c相对侧的弹性突起254d。底突起254c沿在与快门按钮206相对的前盖220上形成的凸轮槽220b滑行。
如图15所示,隔离板215处于被弹簧255压向关闭位置的状态,在此隔离板215由制动器256制动而取景器隔离部分215a和透镜隔离部分215b将取景器208和拍摄镜头209与外部遮挡开。在隔离板215的关闭位置,位于快门按钮锁定臂215e自由端的销253处于快门按钮锁定元件245的L形凸轮槽254a的底端。在此,快门按钮锁定元件245处于其锁定位置,在该位置上锁定部分254b压下快门按钮206的自由端,而弹性突起254d被快门按钮206的基底部分压下,从而使快门按钮206不会再被压下。后文中,快门按钮锁定元件245该位置被称为锁定位置。
视场改变板242在弹簧257的作用下在图中沿顺时针方向旋转,但是该顺时针旋转受制动器258的限制。视场改变板242被制动器258所限制的位置后文称为视场改变板的初始位置,标准影片景窗242a在取景器208的物镜208a的正前方,见图16所示。
镜头隔离部分215b的底边上有定位槽215f和215g。该定位槽215f和215g与形成在前盖220里面的突起259啮合。通过将把手212滑向左面,隔离板215在打开取景器209和拍摄镜头209的方向上移动。当把手212到达位置C时,定位槽215f与突起259啮合,见图16所示。在把手212以及隔离板215从关闭位置移向位置C时,视场改变板242的销242d沿L形凸轮槽215c的水平部分相对移动,从而使视场改变板242呆在初始位置,而取景器208的视场被标准影片景窗242a限定到C尺寸。
同时,如19B所示,当充电开关245接通时,闪光组件219开始充电。另外销254将锁定元件254推向左边直到底突起254c合入形成在凸轮槽220b的底上的凹陷220c,见图16。然后,快门按钮锁定元件245稍下移,使销253相对上移到L形凸轮槽254a的转角,而弹性突起254d弹回到其初始位置。另一方面,快门按钮锁定元件245的左端开始与前盖220的内壁部分220d接触,锁定部分254b从快门按钮206中移开,以使其可被压下。后文中将快门按钮锁定元件254的该位置被称为未锁定位置。
将把手212从位置C再向左滑动,销242d被L形凸轮槽215c的垂直边推动,使得视场改变板242逆时针旋转。由于弹簧257的作用,销242d在该逆时针旋转期间与凸轮槽215c的垂直边缘保持接触。当把手212到达位置P时,第二槽215g与突起259啮合,见图17。在此,全景窗242b在物镜208a的正前方,将视场限定到P尺寸。同时销253沿L形凸轮槽254a的水平部分移动,结果使快门按钮锁定元件245处于未锁定位置。
从位置P将把手212再向左滑动,销242d被L形凸轮槽215c的垂直边推动而使视场改变板242继续逆时针旋转。当把手212到达位置H时,第一定位槽215f与形成在突起259左侧的第二突起260啮合。在此,视场改变板242从物镜208a的前面缩回,所以将视场设置在初始的H尺寸。同时销53沿凸轮槽254a的水平部分移动到凸轮槽254a的左端。
定位槽215f或215g与突起259间的啮合比弹簧255的弹力弱,结果摄影师必须用右手指固定把手212以使隔离板215不返回关闭位置。因此,摄影师的右手指在拍摄时与拍摄镜头209的摄影视界离开,特别是在选择H尺寸时。由于手指极少接触拍摄镜头209,这种结构从保护摄影镜头209的清洁考虑更为优选。除用镜头隔离部分215b保护外,应尽可能底片单元201的拍摄镜头209保持在可再用的状态。这对于底片单元201的再循环有利。
在把手212处于与隔离板215的关闭位置对应的右端位置时,连接棒252也处于图中右端位置,即离卷片室232最近的位置。由于连接棒252的自由端插入数据转换板235的槽235a,数据转换板235如图20A所示完全旋转到右面。在此,数据开口233a和233b不被数据转换板235关闭。但是,在该关闭位置,快门按钮206由快门按钮锁定元件254锁定,充电开关245处于图19A的断开状态。因此,经开口233a和233b无点被记录。
如图20B所示,当把手212从右端位置滑动到位置C时,数据转换板235经给定角度随连接棒252的运动而顺时针旋转。另外在此位置,数据开口233a和233b一直打开。由于快门按钮206未锁定而闪光组件219在该位置充电,所以在快门按钮206按下曝光的同时,按与图7B相同的方式在H尺寸画面的边上记录两个点作为指定C尺寸的相片格式数据。
当把手212处于位置P时,数据转换板235旋转到关闭数据开口233a和233b之一的位置,见图20C。当在此位置按下快门时,用与图7A相同的方式,在H尺寸画面的边上只记录一个点作为指定P尺寸的相片格式数据。当把手212处于位置H时,数据转换板235关闭数据开口233a和233b。当把手212选择P尺寸时,用与图7C相同的方式,在拍摄的H尺寸画面的边上不记录点。
具有上述结构的底片单元201的操作如下:
首先,旋转进片轮213将片带223的未曝光画面定位于曝光片窗228的后面。然后移动把手212打开隔离板215并将其设置在三个位置C,P,H之一以选择三个相片格式中的一个。由于视场随把手212的位置改变,所以定位槽215f或215g在C,P,H各位置与突起259或260啮合,摄影师可在经取景器208取景的同时确定把手212的位置。当移动把手212打开隔离板215时,开始充电臂215d的推动突起250将推动接触板245a以接通充电开关245。一旦充电开关245接通,闪光组件219将主电容247充电到其正常电压,并在闪光放电管246每次放电后重复充电。因此,一旦隔离板215打开,闪光组件219将自动处于准备闪光的状态。
例如,当摄影师以P尺寸视场取好画面后按下快门按钮206时,闪光组件219的同步开关265被曝光组件218的快门机构关闭,从而使闪光放电管246闪光。从闪光放电管246发出的光主要经闪光灯窗211投向拍摄物体,但有一些从光导管236的一端236a传送到另一端236b,并投向数据开口233a和233b。但是,由于数据开口233a被数据转换板235关闭在P尺寸位置,光只穿过第二开口233b,在H尺寸画面外只记录一个点作为P尺寸相片格式。
当要终止拍摄时,摄影师释放把手212使隔离板215在弹簧255作用下返回到关闭位置,视场改变板242在弹簧257作用下返回到初始位置。结果,取景器208和拍摄镜头209被取景器隔离部分215a和镜头隔离部分215b关闭。同时,快门按钮锁定元件254通过快门按钮锁定臂215e的销253的运动移向右,并返回到锁定位置,在此将该锁定部分254b插在快门按钮206下。这样,快门按钮206不能被压下,从而闪光放电管246不再闪光,结果只要隔离板215关闭任何点不会意外地记录。
要再启动摄影,摄影师通过滑动把手212打开该隔离板215重复上述操作。在充电开关245再次接通时,闪光组件219自动充电以允许在曝光同时闪光和记录相片格式数据。因为闪光组件219响应于每次闪光生成的再激活脉冲重复充电,所以在不关闭隔离板215而一幅一幅地卷绕片带223的同时可以连续拍照。
完成片带223曝光后的底片单元201进入洗相器,曝光了的片带223按在第一实施例中描述的相同的方式根据记录的相片格式数据进行处理和印相。
图21所示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底片单元300。底片单元300带有快门按钮206,画面计数窗207,取景器208,拍摄镜头209和闪光窗211,绕片轮213。另外,充电开关操作装置304位于闪光窗211下方,而把手305位于拍摄镜头209下方以沿拍摄镜头209周围的弧形槽350(见图23)滑动。画面计数窗207的一侧形成充电条件指示器308的指示窗309。
如图22所示,底片单元300包括带有底片盒216的主部件313,固定到主部件313的前面的曝光组件314和闪光组件315,盖住主部件313的前面的前盖316,盖住主部件313后面的后盖317。部件313到317的基本结构和在上述实施例中有相同名字的那些部件等同。因此,下面的说明只涉及作为第五实施例基础的那些元件。
充电开关操作装置304在垂直方向上滑动,并移动到上部位置以进行闪光拍摄。然后充电条件指示器308如图21中虚线所示经指示窗309露出。充电条件指示器在闪光组件315完成充电后开始发光。249代表对闪光组件315充电的电池。
如图23所示,前盖316包括盖主体319和前面板320。盖主体319上设有位于取景器208的物镜208a前面的取景窗318,前面板320设有一个与取景窗318的形状尺寸一样的物镜窗302,并与取景窗318对准。充电开关操作装置304安装在前面板320和主盖体319之间经盖主体319形成的开口321前面。视场改变板323与圆柱形透镜筒322配合以绕拍摄镜头209的光轴209a旋转。叉簧324悬在视场改变板323和盖主体319之间。
充电开关操作装置304上设有一个暴露于的外按钮元件326,安装在盖主体319前面的基板327,和插在穿过盖主体319形成的垂直槽328中的啮合部分330,啮合部分330和形成在充电条件指示器308的前面的销329啮合。从而,充电开关操作装置304可沿该垂直槽328滑动。
基板327有一个垂直槽332,它接收形成在盖主体319前面的销333。该垂直槽332上有豁口,以便当充电开关操作装置304滑上滑下时销333由这些豁口定位。
按钮元件326位于开口321前面,其后面有一个未示出的突起。当按钮元件326移向上部位置时,该突起将接触板245a推向一对形成在闪光组件315的印刷线路板248上的接触芯片245b和245c,使得闪光组件315开始充电。
充电条件指示器308由透明塑料材料形成,经安装套筒339固定到曝光组件314上。销329形成在安装套筒339的前表面。充电条件指示器308还有一个光导部分340。在充电开关操作装置304的上部位置,光导部分340面对闪光组件315的指示灯元件,它未示出但安装在印刷电路板248的后面并发出光以指示充电完成。从指示灯元件发出的光经光导部分340传导,经从开口309露出的光导部分340的上端投射到底片单元300的外面。
视场改变板323由与形成盖主体319和前面板320相同的塑料材料形成。视场改变板323上有一个当安装在透镜筒322上时与拍摄镜头209的光轴209a同心的圆孔342,和一个用于插入叉簧324一端324a的小孔346。叉簧324的另一个线圈端324b与形成在盖主体319的销344配合。
突起348一体形成在视场改变板323的前下部分。突起348插进形成在从前面板320前伸的环形镜头遮光罩349下方的弧形槽350中。,比该突起349大的把手305从前面固定到该突起348上。以这种方式将把手与视场改变板323分开从而在保持把手305良好操作性能的同时使槽305更窄。更窄的槽305是出于保持底片单元300与外来光隔绝的角度考虑所需要的。
视场改变板323的周围部分有一个与P尺寸相片格式相对应的全景窗354和一个与C尺寸相片格式相对应的标准影片景窗355,以及一个位于景窗354和355间的切口356。景窗354和355的中心位于一个与拍摄镜头209的光轴209a同心并在取景器208的光轴208b的切面方向延伸的圆上。通过操纵把手305旋转视场改变板323,使全景窗354,标准影片景窗355和切口356之一位于取景器208的物镜208a前面,即在物镜窗302和取景窗318之间。
另外,在该底片单元300中,以H尺寸记录每个画面,从而使物窗302和取景窗318提供与H尺寸摄影视场对应的高画面视场。视场改变板323的切口356的尺寸使得当将它放在物镜窗302和取景窗318之间时不影响高画面视场,参见图21和24。底片单元300最初设置在使切口356处于物镜窗302和取景窗318之间的位置,以便取景器208最初提供高画面视场。
当将标准影片景窗355插在物镜窗302和取景窗318之间时,取景器208的视场限定为C尺寸,见图25。当将全景窗354c插在物窗302和取景窗318之间时,取景器208的视场限定为P尺寸,见图26。叉簧324用于将视场改变板323停在提供H尺寸,C尺寸和P尺寸视场的上述三个旋转位置的一个上。在切口356位于视场改变板323的窗354和355之间时,和把手的H尺寸选择的位置不在三个尺寸中间的情况相比,如图1和11的实施例所述,把视场从H尺寸变到其它两个尺寸中的一个尺寸时,把手305需要更少地转动。
在圆孔342周围从全景窗354到标准影片景窗355形成一个凸轮槽358。该凸轮槽358有许多弯曲,所以从圆孔342的中心,即从拍摄镜头209的光轴209a到凸轮槽358的距离是变化的。如图23和27所示,凸轮槽358接纳形成在旋转杆360的臂361的尖端上的销363。
旋转杆360可旋转地安装在形成于主部件313的曝光室365之上的轴366上。旋转杆360的臂361从曝光室365前伸,以便在与曝光组件314结合的取景器208下形成使臂361摆动的空间,见图22所示。见图23在取景窗318的底侧形成一个缝368,由此可经该缝368将销363插进视场改变板323的凸轮槽358中。这样,旋转杆360随视场改变板323旋转而旋转。
旋转杆360具有一个沿图中曝光室365的右侧延伸的第二臂362,和有一个位于其尖部上的销370。销370与滑杆371一端的叉372啮合。该滑动杆371安装在曝光室365下方以在水平方向滑动。因此,滑杆371随旋转杆360的旋转而滑动。
如图27所示,一对数据开口374和375形成在曝光室365下,以在片带223上摄影记录最多两个点作为相片格式数据。在该数据开口374和375A前面安装由薄透明塑料膜等等制成的数据转换板377。形成在滑动杆371后面的销380啮合在数据转换板377的孔379中,从而可使数据转换板377沿滑动杆371水平滑动。数据转换板377有一个用于在其确定滑动位置打开数据开口374的开口378。
透明塑料光导管382位于数据转换板377前面,其一端面对数据开口374和375。该光导管382的另一端面对安装在闪光组件315的印刷线路板后面的发光元件384如LED。遮光板383位于光导管328的前面以将该光导管328和数据开口374及375与底片单元300内部的其它部分遮挡开。该遮光板383还有一个用于接纳发光元件384的圆柱形部分385。该圆柱形部分385也防止光从发光元件384泄露到底片单元300内部的其它部分。发光元件384连到闪光组件315的电路上,以便通过在快门按钮206压下时因闪光组件315的同步开关265接通而产生的起动信号激活发光元件384发出光,不管闪光组件325充电与否,激活以发出光。从发光元件384发出的光经光导管385投向数据开口374和375。
滑杆371位于遮光板383前面。螺旋弹簧388悬在滑杆371的销389和遮光板383之间以将滑杆371偏向图的右侧。这样,旋转杆360的销363保持与视场改变板323的凸轮槽358的凸轮内表面358a接触,见图24到26,从而保证视场改变板323的旋转运动被传送到数据转换板377。
如图24所示,当把手305位于H尺寸位置,数据转换板377关闭数据开口374和375,从而可用与图7C相同的方式,在拍摄的画面边缘上不记录点。当把手305位于图25所示的C尺寸位置时,数据转换板377从数据开口375缩回,数据转换板377的开口378位于数据开口374前面,用与图7B相同的方式,在拍摄的画面的边上记录两个点。当把手305处于图26所示的尺寸位置P时,数据转换板377从数据开口375移走,数据转换板377的开口378从数据开口374前面缩回以关闭它,结果,用与图7A相同的方式,在拍摄的画面的边缘上只记录一个点。
尽管视场改变板323以及把手305由叉簧324固定在三个转换位置之一,但是当把手305放开时可以将视场改变板323压向返回H尺寸的位置。视场改变板323也可安装在前盖316的后面。
本发明已对带IX240型底片盒的底片单元进行了说明,当然本发明也可以用于带ISO135型底片盒的底片单元和小型照相机中。即可得到的相片格式的数目和型号不限于上述三种。在每种情况下,优选的是使取景器的原始或未遮挡视场与底片单元或照相机的原始曝光片窗相对应。另外,点的数目和相片格式间的关系不限于上述实施例。
尽管数据开口是矩形的以记录矩形点作为相片格式,数据开口和得到的点也可以是圆形或其它形状。尽管用于上述实施例的光导管是矩形截面,光导管也可以是圆形截面的柔性塑料纤维。闪光组件可以不限于上述实施例。例如,闪光组件可以是只在其充电开关打开时对其主电容充电的类型的。为将该类型用于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接触板245a和充电启动臂215d应是细长的以便充电启动臂215d连续推动接触板245a以使得只要隔离板215打开充电开关245就接通。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将数据转换板和一对发光元件或用于传导从闪光放电管发出的光的光导管,或用于传导从单个发光元件发出光的光导管结合使用,以在底片上的每个画面记录至多两个点作为相片格式数据。但是,可以通过相片格式选择把手与视场改变板协作提供至少两个发光元件和改变其中被激活的元件数目。
代替相片格式数据,也可以用一个片窗掩膜装置按所选的相片格式改变画面的尺寸,和以适当的方式将该片窗掩膜装置连到本发明的视场改变板和/或隔离板上。
本发明的视场改变板可以可旋转地安装在与取景器的光轴垂直的物镜和取景器目镜间的平面上。
总之,本发明不限于附图所示的实施例,相反,在不背离下面的权利要求所述的本发明范围的同时可以有各种变形和修改。

Claims (21)

1、一种照相机的相片格式选择装置,该装置带有其原始视场与照相机的曝光片窗所确定的画面对应的取景器,所述相片格式选择装置包括:
手动操作元件,该元件至少可在第一相片格式位置、第二相片格式位置和第三相片格式位置之间滑动,所述第一相片格式位置用于指定以与曝光片窗相应的第一尺寸印相的画面,所述第二相片格式位置用于指定以不同于第一尺寸的第二尺寸印相的画面,所述第三相片格式位置用于指定以不同于第一尺寸和第二尺寸的第三尺寸印相的画面;和
一个与该手动操作元件结合并可绕一个轴旋转的视场改变板,该改变板具有至少两个不同的景窗,两个景窗的中心位于一个和该视场改变板的旋转轴同心并在取景器的光轴切面上伸展的圆上,其中两个景窗中的一个在手动操作元件设定到第二相片格式位置时位于原始视场,将原始视场限定到和第二尺寸相一致,而另一个在手动操作元件设定到第三相片格式位置时位于原始视场,将原始视场限定到和第三尺寸相一致。
2、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片格式选择装置,其中视场改变板的旋转轴在拍摄镜头的光轴上。
3、一种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相片格式选择装置,其中视场改变板上有一个与其旋转轴同心的圆孔,视场改变板与形成在基面上的拍摄镜头的圆柱形透镜筒相配合以在基面和照相机前壁间的平面上旋转。
4、一种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相片格式选择装置,还包括悬在视场改变板和可使视场改变板旋转地安装于其上的基面间的叉簧,该叉簧迫使视场改变板从给定的中间位置转向两个终端位置之一。
5、一种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相片格式选择装置,其中叉簧的一端经视场改变板插进一个槽中,该槽具有一个啮合部分,当视场改变板位于所给的中间位置时叉簧的一端与啮合部分啮合,由此使视场改变板停在该给定的中间位置。
6、一种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相片格式选择装置,其中所给的中间位置是第一相片格式位置,而视场改变板有一个切口,它在视场改变板位于该第一相片格式位置时所述切口位于取景器的原始视场,该切口的尺寸使得不把原始视场限定在第一相片格式位置上。
7、一种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相片格式选择装置,其中手动操作元件与视场改变板一体形成且经穿过照相机前壁形成的弧形槽暴露于照相机外面,该弧形槽有一个定位机构,由此手动操作元件定位啮合以使视场改变板停在该给定的中间位置。
8、一种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相片格式选择装置,其中手动操作元件是一个经穿过照相机前壁上形成的槽固定到视场改变板前部的把手。
9、一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相片格式选择装置,还包括数据记录装置,其用于在底片的数据记录区域摄影记录相片格式数据,所述区域位于每幅画面的画面之外,该数据记录装置有一个光源,所述光源在快门释放操作的同时将光投向位于曝光片窗后的画面的数据记录区域。
10、一种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相片格式选择装置,其中数据记录装置的光源包括至少一个连到照相机闪光电路上的发光二极管,它由在通过快门释放操作而接通闪光电路的同步开关时产生的一个触发信号而启动。
11、一种照相机的相片格式选择装置,该装置带有其原始视场与照相机的曝光片窗所确定的拍摄场对应的取景器,所述相片格式选择装置包括:
手动操作元件,该元件至少可在第一相片格式位置和第二相片格式位置之间滑动,所述第一相片格式位置用于指定以与曝光片窗相应的第一尺寸印相的画面,所述第二相片格式位置用于指定以不同于第一尺寸的第二尺寸印相的画面;和
一个与该手动操作元件结合并绕一个轴可旋转的视场改变板,该改变板具有至少两个不同的景窗,景窗的中心位于一个和该视场改变板的旋转轴同心并在取景器的光轴切面上伸展的圆上,在将手动操作元件设定到第二相片格式位置时景窗位于原始视场,由此将原始视场限定到和第二尺寸相一致;和
用于在底片的数据记录区域摄影记录相片格式数据的数据记录装置,所述记录区域设置在每个画面的画面之外,该数据记录装置有一个在快门释放操作的同时将光投向位于曝光片窗后的画面数据记录区域的光源。
12、一种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相片格式选择装置,其中视场改变板的旋转轴位于拍摄镜头下方,而该视场改变板有一个弧形切口,其沿一个和旋转轴同心并在拍摄镜头的光学通路的切面上延伸的圆上伸展,从而使视场改变板旋转时不影响拍摄镜头的光学通路。
13、一种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相片格式选择装置,其中照相机有一个内置的闪光装置,而数据记录装置用该闪光装置的闪光放电管作为光源,其中该闪光装置在闪光装置的充电开关接通的状态下在每次快门释放操作后自动充电。
14、一种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相片格式选择装置,还包括一个可在拍摄镜头前面滑进或滑出的隔离板,以便从照相机的外部关闭或打开拍摄镜头,该隔离板由手动操作元件移动并将手动操作元件连接到视场改变板上。
15、一种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相片格式选择装置,其中数据记录装置还包括:
至少一个用于将光源发出的光传送到位于曝光片窗后的画面数据记录区域的光导管;
位于光源和数据记录区域间的多个开口,其使得在数据记录区域最多记录所述的多个点作为相片格式数据;和
与隔离板相连的数据转换板,其在光源和开口间的平面中移动以使该数据转换板将光源的光挡在开口外或使其通过开口以按手动操作元件的位置改变点的数目。
16、一种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相片格式选择装置,其中当隔离板沿拍摄镜头打开的方向滑动时接通闪光装置的充电开关。
17、一种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相片格式选择装置,其中隔离板包括在拍摄镜头关闭时关闭取景器前面的部分。
18、一种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相片格式选择装置,还包括在拍摄镜头关闭时与隔离板合作阻挡快门释放操作的装置。
19、一种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相片格式选择装置,其中隔离板在弹簧作用下偏向关闭拍摄镜头的方向,从而使得手动操作元件克服该弹簧力移向第一和第二相片格式位置之一和在手动操作元件释放时使隔离板返回到关闭位置。
20、一种照相机的相片格式选择装置,包括:
手动操作元件,该元件至少可在第一相片格式位置、第二相片格式位置和第三相片格式位置之间滑动,所述第一相片格式位置用于指定以与曝光片窗相应的第一尺寸印相的画面,所述第二相片格式位置用于指定以不同于第一尺寸的第二尺寸印相的画面,所述第三相片格式位置用于指定以不同于第一尺寸和第二尺寸的第三尺寸印相的画面;和
一个与该手动操作元件结合可绕一个轴旋转的视场改变板,该改变板具有至少两个不同景窗,两个景窗的中心位于一个和该视场改变板的旋转轴同心并在原始视场为第一尺寸的取景器光轴切面上伸展的圆上,视场改变板随手动操作元件旋转使得当手动操作元件设定到第二相片格式位置时,其中一个景窗位于原始视场,并将原始视场限定到和第二尺寸相一致,而当手动操作元件设定到第三相片格式位置时另一个景窗位于原始视场,并将原始视场限定到和第三尺寸相一致;和
用于在底片的数据记录区域上摄影记录一组点作为相片格式数据的数据记录装置,所述的记录区域设置在每个画面的画面之外,该数据记录装置有一个在快门释放操作的同时将光投向位于曝光片窗后的画面数据记录区域的光源,和一个在光源和开口间的平面中滑动以使数据转换板将光源的光与开口隔开或使其通过以按手动操作元件选择的相片格式位置改变点的数目的数据转换置;和
连接视场改变板和数据转换板的凸轮机构。
21、一种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相片格式选择装置,其中
数据记录装置的光源包括至少一个连到照相机闪光电路上的发光二极管,它由通过快门释放操作接通闪光电路的同步开关时产生的一个触发信号而启动。
CNB971122288A 1996-07-12 1997-07-14 照相机的相片格式选择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7322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8377596A JP3670402B2 (ja) 1996-07-12 1996-07-12 ファインダー装置
JP183775/1996 1996-07-12
JP183775/96 1996-07-12
JP186189/1996 1996-07-16
JP186189/96 1996-07-16
JP18618996 1996-07-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0883A true CN1170883A (zh) 1998-01-21
CN1173223C CN1173223C (zh) 2004-10-27

Family

ID=265020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97112228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73223C (zh) 1996-07-12 1997-07-14 照相机的相片格式选择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5950025A (zh)
EP (1) EP0818707B1 (zh)
KR (1) KR100591938B1 (zh)
CN (1) CN1173223C (zh)
DE (1) DE69723161T2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47547A (zh) * 2011-02-17 2012-08-22 佳能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感测机构和影像撷取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92993A (en) * 1997-02-19 1999-04-06 Fuji Photo Film Co., Ltd. Lens-fitted photo film unit
CN1268226A (zh) 1997-08-25 2000-09-27 富士摄影胶片株式会社 闪光装置
US6151452A (en) * 1999-04-14 2000-11-21 Concord Camera Corp. Camera, such as an APS camera, having a single-piece, rotatable viewfinder and light-pipe mask for format selection
US6587643B2 (en) * 2000-09-11 2003-07-01 Fuji Photo Film Co., Ltd. Lens-fitted photo film unit and photofinishing method
US6584281B2 (en) 2000-09-22 2003-06-24 Fuji Photo Film Co., Ltd. Lens-fitted photo film unit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photographic print
US6714728B2 (en) * 2002-05-16 2004-03-30 Fuji Photo Film Co., Ltd. Photographic mode selectable camera
US20070160363A1 (en) * 2005-08-05 2007-07-12 Richard Corton Framing feature for imaging mechanisms and systems
KR102389930B1 (ko) * 2021-12-20 2022-04-22 주식회사 레젠 조명 기기용 셔터 모듈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187246A (en) * 1937-12-10 1940-01-16 Zeiss Ikon Ag Photographic camera
US2552940A (en) * 1947-05-30 1951-05-15 Pignons S A Ballaigues Viewing device for photographic apparatus and cinematographic cameras
DE976388C (de) * 1954-04-06 1963-08-01 Leitz Ernst Gmbh Photographische Kamera mit auswechselbaren Objektiven
US3118014A (en) * 1956-01-19 1964-01-14 Agfa Ag View finder with adjustable framing plates for cameras with interchangeable objectives
US4956608A (en) * 1989-05-01 1990-09-11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Apparatus for propagating a quench in a superconducting magnet
US4973997A (en) * 1990-01-16 1990-11-27 Eastman Kodak Company Tele/pan applied to lowest cost camera uses passive optical encoding
US5059994A (en) * 1990-10-23 1991-10-22 Eastman Kodak Company Two magnification three mask viewfinder
EP0589420A3 (en) * 1992-09-21 1994-05-18 Nippon Kogaku Kk Data imprinting device for a camera
JP3408834B2 (ja) * 1993-03-17 2003-05-19 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写真フイルムパトローネ
JPH06301157A (ja) * 1993-04-15 1994-10-28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写真フイルムパトローネ
JPH07128710A (ja) * 1993-10-29 1995-05-19 Fuji Photo Film Co Ltd 視野範囲切替え装置
JPH0882847A (ja) * 1994-09-13 1996-03-26 Konica Corp レンズ付フィルムユニット
JPH08160523A (ja) * 1994-12-08 1996-06-21 Fuji Photo Film Co Ltd 撮影データ写し込み装置
JPH08201879A (ja) * 1995-01-20 1996-08-09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カメラ
US5784658A (en) * 1995-03-09 1998-07-21 Fuji Photo Film Co., Ltd. Optical data recording device of camera and lens-fitted photographic film unit
US5619737A (en) * 1996-02-07 1997-04-08 Eastman Kodak Company Encodement-on-film recording apparatus utilizes flash components in a camera
KR100976388B1 (ko) * 2009-10-06 2010-08-18 유승진 기판 이송장치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47547A (zh) * 2011-02-17 2012-08-22 佳能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影像感测机构和影像撷取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0818707B1 (en) 2003-07-02
DE69723161D1 (de) 2003-08-07
DE69723161T2 (de) 2004-06-03
CN1173223C (zh) 2004-10-27
KR100591938B1 (ko) 2006-10-24
KR980010588A (ko) 1998-04-30
US5950025A (en) 1999-09-07
EP0818707A1 (en) 1998-0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73223C (zh) 照相机的相片格式选择装置
CN1206571C (zh) 袖珍相机
CN1126986C (zh) 装有镜头的摄影胶片装置
US6549727B1 (en) Lens-fitted photo film unit with flash device
JP7362263B2 (ja) 接続装置、アクセサリ、アクセサリシュー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335536A (zh) 照相功能单元和照相机及其安装方法
US6574430B1 (en) Camera electronic system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same
JP2002049075A (ja) カメラの絞り切り替え装置
EP1324111A1 (en) Recyclable camera having cooperating circuit boards
JP3990082B2 (ja) レンズ付きフイルムユニットのシャッタ装置。
CN1297180C (zh) 照相机
JP3710269B2 (ja) レンズ付きフイルムユニット
CN1169019C (zh) 具有辅助组件的装有镜头的照相胶片单元
JP3553677B2 (ja) ストロボ内蔵型レンズ付きフイルムユニット
US20040247309A1 (en) Optical data recording device and lens-fitted photo film unit with optical data recording device
JP2001215599A (ja) レンズ付きフイルムユニット
US6035129A (en) Optical film encoder for camera
JP2005099383A (ja) レンズ付きフイルムユニット、及び外付けストロボユニット
JP3232176B2 (ja) レンズ付きフイルムユニット
JP2001021940A (ja) レンズ付きフイルムユニット
JP2001004893A (ja) レンズ付きフィルムユニット
US20060045498A1 (en) Lens-fitted photo film unit
JP2004012709A (ja) レンズ付きフイルムユニット
JP2005099190A (ja) カメラ
JP2005099366A (ja) ストロボ装置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レンズ付きフイルムユニ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FUJI PHOTO FILM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FUJIFILM HOLDINGS CORP.

Effective date: 20070420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56 Change in the name or address of the patentee

Owner name: FUJIFILM HOLDINGS CORP.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NAME OR ADDRESS: FUJI PHOTO FILM CO., 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film Corp.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film Photography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70420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FILM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film Corp.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