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919C - 线圈部件 - Google Patents

线圈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919C
CN1163919C CNB00123823XA CN00123823A CN1163919C CN 1163919 C CN1163919 C CN 1163919C CN B00123823X A CNB00123823X A CN B00123823XA CN 00123823 A CN00123823 A CN 00123823A CN 1163919 C CN1163919 C CN 1163919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e body
coil
groove
flange
end poin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012382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85597A (zh
Inventor
村田谕
三原秀幸
山本悦司
玉田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1123295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1060524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3490309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1167931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2855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855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391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919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17/00Fixed inductances of the signal type 
    • H01F17/0006Printed inductances
    • H01F17/0033Printed inductances with the coil helically wound around a magnetic co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9Terminals; Tapping arrangements for signal inductances
    • H01F27/292Surface mounted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导体膜形成在具有凸缘的芯体表面上。在一个凸缘上,形成第一、第二分隔凹槽和连接凹槽,从而形成第一和第二端点。在另一个凸缘上,形成第三、第五分隔凹槽和连接凹槽,从而形成第三、第四端点。第一、第二螺旋凹槽连接到各自的分隔凹槽,并相互平行,从而形成一个连到第一、第三端点的线圈,和一个连接到第二、第四端点的线圈。

Description

线圈部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构成电感器、扼流圈、LC滤波器、变压器、平衡变压器等的线圈部件,特别是利用激光束除去芯体表面上的部分导体所形成线圈部件。
背景技术
公开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出版物JP5-41324中的线圈部件将参考附图20作为常规线圈部件进行描述。
在图20中,螺线管100包括由绝缘磁性材料如铁氧体制成的柱形绕线管101。绕线管101的表面上形成导体膜102。利用激光束等形成螺线形的凹槽。导体膜102的剩余部分形成线圈104。
此外,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出版物JP5-41324描述了一种可能性,即按上述类似的方式,通过切割导体膜至少可以形成两对线圈。
特别是,关于形成多个线圈的常规情况,它没有具体公开如何确定各自线圈的螺线凹槽,以及如何连接线圈的端点。
发明内容
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线圈部件,在该线圈部件中,确定了多个线圈和连接到多个线圈端点的设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一种线圈部件,具有通过除去柱形芯体上的部分导体膜形成的线圈,所述部件包括:
在所述柱形芯体的一端部,通过在所述导体膜上形成第一分隔凹槽和第二分隔凹槽而形成绝缘的第一端点和第二端点;
在所述柱形芯体的另一端部,通过在所述导体膜上形成第三分隔凹槽和第四分隔凹槽而形成绝缘的第三端点和第四端点;
从所述第一分隔凹槽连接到所述第三或第四分隔凹槽,在所述导体膜上形成第一螺旋凹槽;
从所述第二分隔凹槽连接到所述第四或第三分隔凹槽,在所述导体膜上形成与第一螺旋凹槽并行的第二螺旋凹槽;
第一和第二螺旋凹槽确定并行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线圈部件的透视图;
图2A是沿线圈部件的纵向从一端观察图1线圈部件的部分透视图,图2B是从另一端观察图1线圈部件的部分透视图;
图3是沿图1的剖面线A-A所取的图1线圈部件的横截面图;
图4是图1线圈部件展开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线圈部件的一部分的透视图;
图6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线圈部件的一部分的透视图;
图7是本发明再一实施例线圈部件的一部分的透视图;
图8A是沿线圈部件的纵向从一端观察的图7线圈部件的部分透视图,图8B是从另一端观察图7线圈部件的部分透视图;
图9是沿图7的剖面线A-A所取的图7线圈部件的横截面图;
图10是图7线圈部件展开的示意图;
图11是图7线圈部件的等效电路图;
图12A是图7线圈部件的改型例的透视图,图12B是另一改型例的透视图;
图13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线圈部件的透视图;
图14A是沿线圈部件纵向从一端观察的图13线圈部件的部分透视图,图14B是从另一端观察图13线圈部件的部分透视图;
图15是图13线圈部件展开的示意图;
图16是图13线圈部件的等效电路图;
图17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构成线圈部件芯体的部分透视图;
图18是本发明再一实施例构成线圈部件芯体的部分透视图;
图19是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20是常规线圈部件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描述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线圈部件。
在图1中,线圈部件1包括铁氧体制成的芯体2、覆盖部分芯体2的外覆盖膜21。
如图2A和2B所示,芯体2具有二次棱镜形状,有四个侧面2a、2b、2c和2d。芯体2两端形成的是凸缘3和4,每个凸缘的形状基本上是日本手鼓形,沿着芯体2的径向伸出。凸缘3有一个端面3a,和与芯体2各自侧面平行的四个侧面3b,相对于芯体2的径向倾斜的四个倾斜面3c。类似地,凸缘4有一个端面4a,四个侧面4b和四个倾斜面4c。
凸缘3中的第一个端点10和第二个端点11由形成第一分隔凹槽7、第二分隔凹槽8和第一连接凹槽9确定。凸缘4中的第三个端点15和第四个端点16由形成第三分隔凹槽12、第四分隔凹槽13和第二连接凹槽14确定。凸缘3和4之间所夹的部分芯体2中,通过形成第一螺旋凹槽17和第二螺旋凹槽18确定第一线圈19和第二线圈20。
如图3所示,由玻璃制成的涂层膜5提供在芯体2的表面。此外,导体膜6形成在涂层膜5上。导体膜6包括形成在芯体2的整个表面上的第一导体膜6a和层叠在凸缘3和4中的第一导体膜6a上的第二导体膜6b。沿图3的横截面,部分第一导体膜6a和整个第二导体膜6b未被示出,因为它们分别因各自的分隔凹槽7、8、12和13、第一和第二螺旋凹槽17和18被移去。
第一导体膜6a由化学镀方法在其上形成铜镀层或镍镀层,并由电镀方法在其上形成的铜镀。如上所述,提供的两个镀层确保预定的厚度。因此,如果形成预定厚度的镀层,就没有必要提供两个层叠的镀层。例如,可通过一次电镀形成所要求厚度的铜镀层。
第二导体膜6b包括由化学镀形成在第一导体膜6a上的镍镀层和由电镀在其上形成的锡镀层。
事先设定部分导体膜6用激光束辐照。通过除去被照射的部分形成各凹槽。下面,将参考附图2A、2B和图4描述各凹槽的设置。图4表示展开的芯体2,以便于理解所述设置。显示了凸缘3和4,假定它们都与芯体在相同平面上,没有所示凸缘的凹和凸。
在凸缘3中,第一分隔凹槽7和第二分隔凹槽8形成在第二导体膜6b内,同时在一对相对侧面3b和一对倾斜面3c上延伸。在端面3a处形成:连接凹槽9把第一和第二分隔凹槽7和8连接到一起。在凸缘3中,这些凹槽分隔第二导体膜6b,以形成相互绝缘的第一端点10和第二端点11。
此外,在凸缘4中,第三分隔凹槽12和第四分隔凹槽13形成在第二导体膜6b内,同时在一对相对侧面4b和一对倾斜面4c上延伸。在端面4a处形成:连接凹槽14把第三和第四分隔凹槽12和13连接到一起。由于这些凹槽,形成了相互之间绝缘的第三端点15和第四端点16。
此外,相互之间平行的第一螺旋凹槽17和第二螺旋凹槽18形成在芯体2各侧面上的第一导体膜6a内。第一螺旋凹槽17的一端连接到凸缘3的倾斜面3c上的第一分隔凹槽7,另一端连接到凸缘4的倾斜面4c上的第三分隔槽12。此外,第二螺旋凹槽18的一端连接到凸缘3的倾斜面3c上的第二分隔凹槽8,另一端连接到凸缘4的倾斜面4c上的第四分隔槽13。
各分隔凹槽7、8、12和13的宽度被设定为大于各螺旋凹槽17和18的宽度。为此原因,如果用激光束形成螺旋凹槽,以至连接形成分隔凹槽,即使激光束的照射位置偏离,但偏离是在预定范围内,则螺旋凹槽可以分别可靠地连接到分隔凹槽。
由于第一、第二螺旋凹槽17和18,以相互平行的方式形成第一线圈19和第二线圈20。在图4中,第一线圈19被画成阴影,为的是容易区别第一和第二线圈19和20。一端连到端点10的第一线圈19由芯体2的侧面2a、2d、2c和2b环绕,另一端连接到第三端点15。另一方面,一端连到第二端点11的第二线圈20由芯体2的侧面2b、2a、2d和2c环绕,另一端连接到第四端点16。
通过激光辐照,各凹槽只形成在形成线圈19和20的第一和第二导体膜6a和6b内,从而形成线圈19和20。在实际制造工作中,可能会发生凹槽底部到达涂层膜5或芯体2的表面。如果芯体的表面部分由激光束的辐照被除去,就减小了构成芯体的铁氧体的绝缘电阻。但是,减少的绝缘电阻可由构成涂层膜5的玻璃的绝缘电阻补偿。因此,线圈部件1的特性可按要求的值设定。
凸缘3和4之间所夹的部分芯体2具有树脂制成的外覆盖膜21,以保护线圈19和20。外覆盖膜21的表面与提供在凸缘3和4的第二导体膜6b的表面处在同一表面。作为整体,凸缘3、4与芯体2之间的高度差被排除了,所以线圈部件1采用二次棱镜形状。
线圈部件1是表面安装型的,通过利用具有其中形成的第一和第三分隔凹槽7和12的凸缘3和4的侧面3b和4b分别作为安装表面进行安装,或具有形成在此的第二和第四分隔凹槽8和13的侧面3b和4b分别作为安装表面进行安装。
尽管没有特别地显示,如果用于显示方向性的凸度或凹度形成在芯体2的一端或另一端,就是说在凸缘3或4上形成电极和线圈,则部件的安装可以适当地完成。
第一到第四分隔凹槽7、8、12和13分别在凸缘3和4的倾斜面3c和4c上延伸。这些分隔凹槽与第一、第二螺旋凹槽17、18之间的边界分别位于倾斜面3c和4c上。因此,第一和第二线圈19和20之一从其一端到另一端完全由外覆盖膜21覆盖进行保护,而没有暴露于安装表面。
图5显示上述实施例的改型实例。在图5的线圈部件1a中,各端点与线圈之间的连接跟上述例子不同。第一线圈19的一端连接到第一端点10,另一端连接到第四端点16。此外,第二线圈20的一端连接到第二端点11,另一端连接到第三端点15。其它设置与线圈部件1相同,省略了有关的描述。
为安装上述结构的线圈部件,可将分别具有在其中形成的第一和第三分隔凹槽7和12的凸缘3和4的侧面3b和4b,或者分别具有形成的第二和第四分隔凹槽8和13的凸缘3和4的侧面3b和4b用作安装表面。此外,可将其中未形成第一到第四分隔凹槽7、8、12和13的凸缘3和4的侧面3b和4b用作安装表面。
此外,如图6所示,凸缘3和4的侧面3a和3b可以没有导体膜。也即可使第一和第二端点10和11形成不在端面3a和4a上延伸。
图6中只示出凸缘3。可使第三和第四端点15和16类似于第一和第二端点10和11那样被形成。
下面描述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
图7中的线圈部件51包括铁氧体制成的芯体52、覆盖部分芯体52的外覆盖膜521。
如图8A和8B所示,芯体52具有二次棱镜形状,并有四个侧面52a、52b、52c和52d。芯体52的两端形成凸缘53和54,每个凸缘的形状基本上是日本手鼓形,沿芯体52的径向伸出。凸缘53有一个端面53a、与芯体52各侧面平行的一对侧面53b1和一对侧面53b2,以及,一对倾斜面53c1和一对倾斜面53c2,它们与芯体52的各侧面连接,并相对于芯体52的轴向倾斜。类似地,凸缘54有一个端面54a、侧面54b1和54b2、倾斜面54c1和54c2。
在凸缘53中,通过提供第一分隔凹槽57a和57b、第二分隔凹槽58a和58b,以及第一连接凹槽59a和59b分别形成第一端点510a、第二端点510b和第三端点510c。在凸缘54中,通过提供第三分隔凹槽512a和512b、第四分隔凹槽513a和513b,以及第二连接凹槽514a和514b分别形成第四端点511a、第五端点511b、第六端点511c。在层夹在凸缘53和54之间的部分芯体52中,通过提供第一到第四螺旋凹槽515a到515d形成第一到第四线圈516到519。
如图9所示,由玻璃制成的涂层膜55形成在芯体52的表面。此外,导体膜56形成在涂层膜55上。导体膜56包括形成在芯体52的整个表面上的第一导体膜56a,和层叠在凸缘53和54中的第一导体膜56a上的第二导体膜56b。
第一导体膜56a包括由化学镀方法形成的铜镀层或镍镀层,以及由电镀方法形成的铜镀层。如上所述,提供两个镀层,为的是确保预定的厚度。因此,如果能形成预定厚度的镀层,就不必提供两个层叠的镀层。例如,通过电镀,形成所需厚度的铜镀层。
第二导体膜56b包括使用化学镀形成在第一导体层上的镍镀层和使用电镀形成的锡镀层。
使事先设定的部分导体膜56受到激光照射。通过除去被照射的部分形成各的凹槽。下面将参考附图8A和8B和图10描述各凹槽的设置。图10表示被展开的芯体52,为的是便于理解这种设置。显示了凸缘53和54,假定它们都与芯体在相同平面上,而没有表示凸缘53和54的凹和凸。
在凸缘53中,第一分隔凹槽57a和57b、第二分隔凹槽58a和58b形成在第二导体膜56b内,同时在一对相对的侧面53b1和一对倾斜的面53c1上延伸。在端面53a处形成的是连接的凹槽59a和59b,把这些分隔凹槽互相连接起来。由于这些分隔并连接的凹槽,在凸缘53中,形成相互之间绝缘的第一、第二、第三端点510a、510b和510c。
此外,在凸缘54中,第三分隔凹槽512a和512b、第四分隔凹槽513a和513b形成在第二导体膜56b内,同时分别在一对相对的侧面54b1和一对倾斜的面54c1上延伸。在端面4a处形成的是连接的凹槽514a和514b,把这些分隔凹槽互相连接到一起。由于这些凹槽,在凸缘54中,形成相互绝缘的第四、第五和第六端点511a、511b和511c。
此外,螺旋环绕芯体52的彼此不交叉的第一到第四螺旋凹槽515a到515d分别形成在芯体52各侧面上的第一导体膜56a中。第一螺旋凹槽515a从凸缘53的倾斜面53c1上的第一分隔凹槽57a端部被延伸到芯体52的侧面52a,再经过芯体52的侧面52a和侧面52d之间切线上的p点,穿过侧面52d、52c和52b,返回到侧面52a,最后,连接到凸缘54的倾斜面54c1上的第三分隔凹槽512a。另外,第二个螺旋凹槽515b从凸缘53的倾斜面53c1上的第一分隔凹槽57b端部被拉伸,再通过芯体52的侧面52a,经q点,穿过侧面52d、52c和52b,最后,连接到凸缘54的倾斜面54c1上的第三分隔凹槽512b。
第三螺旋凹槽515c从凸缘53的倾斜面53c1上的第二分隔凹槽58a端部被拉伸到芯体52的侧面52c,然后,通过侧面52b和52c,再经芯体52的侧面52a和侧面52d之间切线上的X点,穿过侧面52d,返回到侧面52c,最后,连接到凸缘54的倾斜面54c1上的第四分隔凹槽513a。第四螺旋凹槽515d从第二分隔凹槽58b端部被拉伸,通过芯体52的侧面52c、52b和52a,经Y点,最后,连接到第四分隔凹槽513b。
第一到第四分隔凹槽57a、57b、58a、58b、512a、512b和513a、513b的宽度分别被设定为大于第一到第四螺旋凹槽515a到515d的宽度。为此原因,如果利用激光形成各螺旋凹槽,即使激光束的照射位置偏离,但偏离的位置在预定范围内,则各螺旋凹槽可以分别可靠地连接到各分隔凹槽。
由于第一到第四螺旋凹槽515a到515d,使第一到第四线圈516到519形成为互不交叉。图10中为了容易区别第一到第四线圈516到519,给各线圈画上阴影。第一线圈516的一端连接到第一端点510a,该线圈从芯体52的侧面52d,并通过侧面52c和52b环绕芯体52,另一端连接到侧面52a上的第四端点511a。此外,第二线圈517的一端连接到第二端点510b,该线圈环绕芯体52的侧面52c、52b、52a,经侧面52d,返回到侧面52c,另一端连接到第五端点511b。此外,第三线圈518的一端连接到第三端点510c,该线圈从芯体52的侧面52b、52a、52d和52c环绕,另一端连接到第六端点511c。此外,第四线圈519的一端连接到第二端点510b,该线圈从芯体52的侧面52a、52d、52c和52b环绕,然后,返回到侧面52a。另一端连接到第五端点511b。第二线圈517的两端和第四线圈519的两端分别经第二端点510b和第五端点511b相互连接,以便可以相互集成在一起。
图11表示线圈部件51的等效电路。图11中的第一到第三线圈516至518形成独立的线圈。第四线圈519与第二线圈517并联连接。
在线圈部件51中,第一到第四线圈516到519彼此并联。因此,线圈之间的耦合度是很高的,线圈间同样产生分布电容。于是,可以得出线圈部件的分布常数类型。
在以集成方式形成的第二线圈517和第四线圈519中,即使线圈的宽度分别较小一半,也能获得相同的电流承载能力。因此,可以减小导体所占的芯体52的区域。也即可以减小线圈部件51的尺寸。金属不改变线圈的宽度,也能获得两倍的电流承载能力。
利用激光照射,只在第一和第二导体膜56a和56b内形成各凹槽,从而形成第一到第四线圈516到519。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各凹槽的底部到达涂层膜55或芯体52的表面。如果用激光束照射除去芯体的表面部分,就减小了构成芯体的铁氧体的绝缘电阻。但是,被减少的绝缘电阻可由构成涂层膜55的玻璃的绝缘电阻补偿。因此,可按所需要的值设定线圈部件51的特性。
层夹在凸缘53和54之间的芯体52的部分具有树脂制成的外覆盖膜521,以保护第一到第四线圈516到519。外覆盖膜521的表面与凸缘53和54的表面处在同一表面,就是说,第二导体膜56b的表面是在凸缘53和54上。总之,凸缘53、54与芯体52之间的高度差被排除了,所以线圈部件1取二次棱镜形状。
线圈部件51是表面安装型的,利用其中具有形成有第一分隔凹槽57a和57b的凸缘53的侧面53b1,同时利用其中具有形成第三分隔凹槽512a和512b的凸缘54的侧面54b1,作为安装表面进行安装。此外,也可将其中具有形成第二分隔凹槽58a和58b的凸缘53的侧面53b1和其中具有形成第四分隔凹槽513a和513b的凸缘54的侧面54b1用作为安装表面。
凸缘53和54的端面53a和54a具有正方形,最好是矩形。因此,可以容易地区别电的方向性。当芯体52在激光处理过程中被送到机器内,用以形成各螺旋凹槽时,可以可靠且准确地区别所述方向性。此外,在安装到印刷电路板上时,可以很容易地完成方向性的区别。然而,可以在芯体52的一端或另一端,即在凸缘53或54上形成凸起或凹陷(未示出),以便区别电方向性。
第一到第四分隔凹槽57a、57b、58a、58b、512a、512b和513a、513b分别在凸缘53和54的倾斜面53c1和54c1上延伸。这些分隔凹槽与第一到第四螺旋凹槽515a到515d之间的边界分别位于倾斜面53c1和54c1上。因此,第一到第四线圈517到519中的每一个都是从1其一端到另一端完全由外覆盖膜521覆盖进行保护,而不使线圈517到519暴露于安装表面。
如图12A所示,在凸缘53中,导体膜56只形成在侧面53b1和53b2、倾斜面53c1和53c2上,并且,形成了第一分隔凹槽57a、57b和第二分隔凹槽58a、58b;又如图12B所示,通过电镀等,在凸缘53的端面53c上形成带状导体膜560。因此,形成不在凸缘53的端面53a上延伸的第一端点510a和第三端点510c,以及在凸缘53的端面53a上延伸的第二端点510b。设在凸缘54上的第四到第六端点511a到511c可以有如上所述的相同设置。
下面将参考图13、14A、14B和15描述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线圈部件的设置。类似于图7到图10的部分由类似的参考数字表示,并省略了这些部分的描述。
在图13中,线圈部件51a包括芯体52和覆盖部分芯体52的外覆盖膜521。
如图14A和14B所示,芯体52具有二次棱镜形状,并有四个侧面52a、52b、52c和52d。芯体52上形成凸缘53和54,每个凸缘的形状基本上是日本手鼓形。凸缘53有一个端面53a、一对侧面53b1、一对侧面53b2、一对倾斜面53c1和一对倾斜面53c2。类似地,凸缘54有一个端面54a、一对侧面54b1,一对侧面54b2、一对倾斜面54c1和一对倾斜面54c2。
在凸缘53中,通过提供第一分隔凹槽527a、527b和527c、第二分隔凹槽528a、528b和528c、第一连接凹槽529a、529b和529c分别形成第一端点530a、第二端点530b、第三端点530c和第四端点530d。在凸缘54中,通过提供第三分隔凹槽532a、532b、532c、第四分隔凹槽533a、533b、533c、第二连接凹槽534a、534b、534c分别形成第五端点531a、第六端点531b、第七端点531c、第八端点531d。凸缘53和54之间所夹的芯体52部分中,通过提供第一到第六螺旋凹槽535a到535f形成第一到第六线圈536到541。
虽然图中没有示出,由玻璃制成的涂层膜形成在芯体52的表面上,并且导体膜形成在涂层膜上。导体膜包括形成在芯体52的整个表面上的第一导体膜56a,和层叠在凸缘53和54中的第一导体膜上的第二导体膜。
使事先设定的部分导体膜56受到激光的照射。通过除去被照射的部分形成各凹槽。下面将参考附图14A、14B和图15描述各凹槽的设置。图15表示被展开的芯体52,为的是便于理解所述设置。显示了凸缘53和54,假定它们都与芯体在相同平面上,而没有表示凸缘53和54的凹和凸。
在凸缘53中,第一分隔凹槽527a到527c和第二分隔凹槽528a到528c形成在导体膜56b内,同时在一对相对的侧面53b1和一对倾斜面53c1上延伸。在端面53a处形成连接的凹槽529a到529c,把这些分隔凹槽连接到一起。在凸缘53中,这些凹槽和连接的凹槽形成相互隔开的第一到第四端点530a到530d。
此外,在凸缘54中,第三分隔凹槽532a到532c和第四分隔凹槽533a到533c形成在导体膜内,同时在一对相对侧面54b1和一对倾斜面54c1上延伸。在端面4a处形成连接的凹槽534a到534c,把这些分隔凹槽连接到一起。由于这些凹槽,在凸缘54中,形成相互隔开的第五到第八端点531a到531d。
此外,在芯体52各侧面上的导体膜内,形成第一到第六螺旋凹擦535a到535f,使相互之间不交叉地环绕芯体52。第一个螺旋凹槽535a从凸缘53的倾斜面53c1上的第一分隔凹槽527a端部被延伸到芯体52的侧面52a,再经芯体52的侧面52a和侧面52d之间切线上的p点,穿过侧面52d、52c和52b,返回到侧面52a,最后,连接到凸缘54的倾斜面54c1上的第三分隔凹槽532a。此外,第二螺旋凹槽535b从凸缘53的倾斜面53c1上的第一分隔凹槽527b端部被延伸,经Q点,穿过侧面52d、52c和52b,最后,连接到凸缘54的倾斜面54c1上的第三分隔凹槽532b。此外,第三个螺旋凹槽535c从第一分隔凹槽527c的端部被延伸,经点R,穿过侧面52d、52c和52b,最后,连接到第三分隔凹槽532c。
第四个螺旋凹槽515d从凸缘53的倾斜面53c1上的第二分隔凹槽528a端部被延伸到芯体52的侧面52c,穿过侧面52b和52a,再经侧面52a和侧面52d之间切线上的X点,穿过侧面52d,返回到侧面52c,最后,连接到凸缘54的倾斜面54c1上的第四分隔凹槽533a。第五个螺旋凹槽535e从第二分隔凹槽528b的端部被延伸,穿过芯体52的侧面52c、52b、52a,经点Y,最后,连接到第四分隔凹槽533b。第六个螺旋凹槽535f经点Z被连接到第四分隔凹槽533c。
采用第一到第六螺旋凹槽535a到535f,形成相互不交叉的第一到第六线圈536到541。在图15中,第一到第六线圈536到541分别被画成阴影部分,为的是容易区别。
第一线圈536的一端连接到第一端点530a,该线圈由芯体52的侧面52d、52c、52b、52a环绕;而且另一端连接到第五端点531a。第二线圈537的一端连接到第二端点530b,该线圈由芯体52的侧面52a、52d、52c和52b环绕,并回到侧面52a。另一端连接到第六端点531b。第三线圈538的一端连接到第三端点530c,该线圈由芯体52的侧面52a、52d、52c和52b环绕,并回到侧面52a。另一端连接到第七端点531c。第四线圈539的一端连接到第四端点530d,该线圈由芯体52的侧面52b、52a、52d和52c环绕,并回到侧面52b。另一端连接到第八端点531d。
第五线圈540的一端连接到第二端点530b,该线圈由芯体52的侧面52c、52b、52a和52d环绕,并回到侧面52c。另一端连接到第六端点531c。第六线圈541的一端连接到第三端点530c,该线圈由芯体52的侧面52c、52b、52a和52d环绕,并回到侧面52c。另一端连接到第七端点531c。
第二线圈537的两端和第五线圈540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二端点530b和第六端点531b相互连接,以便可以相互之间集成在一起。第三线圈538的两端和第六线圈541的两端通过第三端点530c和第七端点531c相互之间连接,以便可以相互之间集成在一起。
图16显示了线圈部件51a的等效电路。在图16中,第一到第四线圈536到539形成独立的线圈。第五线圈540与第二线圈537并联连接。第六线圈541与第三线圈538并联连接。
如上所述的整体形成两组线圈中,即使线圈的宽度分别较小一半,也可以获得相同的电流承载能力。因此,可以减小导体所占的芯体52的区域。也即可以减小线圈部件51a的尺寸。即使不改变线圈的宽度,也可获得两倍的电流承载能力。
除了上面论述的优点之外,线圈部件51a具有线圈部件51的优点。
在上面的实施例中,在所论述的例子中,形成在芯体的导体内的每一个螺旋凹槽和线圈都放置在芯体的相同侧面的两端。但是,每一个螺旋凹槽和线圈的一端和另一端可以形成在相对侧面上。
用于芯体的每一个凸缘的形状和尺寸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形状和尺寸。例如,所述凸缘可以是与图17所示的凸缘5301的形状和尺寸或图18所示的凸缘5302的形状和尺寸相同。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每一个外覆盖膜的表面可以靠近芯体的中心轴放置,而不与凸缘的表面处在相同平面上。例如,如图19所示,外覆盖膜可以从凸缘的表面下压。
形成芯体的材料可以是除铁氧体之外的磁性材料。芯体可由玻璃、介质、塑料、铝等材料制成。如果芯体由玻璃或铝制成,则不能通过激光束照射而减少绝缘电阻,因此,就没有必要在芯体的表面形成涂层膜。在这种情况下,导体膜直接形成在芯体的表面上。芯体的形状不局限于棱镜形状。芯体可以是柱形等。
按照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线圈部件,其中多个线圈和连接到多个线圈的端点被清楚地确定。
使所述多个线圈形成并联连接。因此,线圈之间的耦合度是很高的,线圈之间同样产生分布电容。因此,可以提供分布常数型的线圈部件。
最好使芯体上各分隔凹槽的宽度分别大于每个螺旋凹槽的宽度。为此原因,如果利用激光束形成螺旋凹槽,以分别连接到各分隔凹槽,则即使激光束的位置偏离,但偏离的位置是在预定范围内,就可以使各螺旋凹槽分别可靠地连接到各分隔凹槽。
如果芯体由磁性材料或介质材料制成,则在芯体表面上的涂层膜是由玻璃制成的。因此,即使在芯体上形成螺旋凹槽时由施加的激光束改变了磁性材料或介质材料的特性,从而减小了芯体的绝缘电阻,但涂层膜确保了所要求的绝缘电阻。因此,在一对线圈之间的绝缘电阻可按要求的值设置。
在本发明的线圈部件中,为芯体提供的每一个凸缘的端面具有正方形,最好是矩形,因此,可以容易地区别电的方向性。在形成各螺旋凹槽的处理中,当芯体被送入机器时,能够可靠且准确地区别方向性。此外,在线圈部件被安装到印刷电路板上时,可以很容易地实现方向性的区别。
最好使提供在芯体上的各分隔凹槽和螺旋凹槽之间的边界位于从芯体伸出的一对凸缘的倾斜面上。为此原因,当外覆盖膜填入凸缘之间所夹的芯体部分时,由螺旋凹槽确定的线圈完全由外覆盖膜从一端到另一端覆盖进行保护,而不暴露给安装表面。
最好凸缘之间所夹的芯体的部分具有外覆盖膜,外覆盖膜的表面与凸缘的表面处在相同的平面上,或从向着芯体中心轴的凸缘的表面下压。因此,可以减少线圈部件的尺寸。
在本发明的线圈部件中,可以为芯体或外覆盖膜选择具有不同介电常数材料而实现不同静态电容。因此,线圈部件的分布常数可按要求值设置。

Claims (16)

1.一种线圈部件,具有通过除去柱形芯体上的部分导体膜形成的线圈,所述部件包括:
在所述柱形芯体的一端部,通过在所述导体膜上形成第一分隔凹槽和第二分隔凹槽而形成绝缘的第一端点和第二端点;
在所述柱形芯体的另一端部,通过在所述导体膜上形成第三分隔凹槽和第四分隔凹槽而形成绝缘的第三端点和第四端点;
从所述第一分隔凹槽连接到所述第三或第四分隔凹槽,在所述导体膜上形成第一螺旋凹槽;
从所述第二分隔凹槽连接到所述第四或第三分隔凹槽,在所述导体膜上形成与第一螺旋凹槽并行的第二螺旋凹槽;
第一和第二螺旋凹槽确定并行的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通过形成至少两组第一分隔凹槽和至少两组第二分隔凹槽,形成总数至少为三组绝缘的端点;
通过形成至少两组第三分隔凹槽和至少两组第四分隔凹槽,提供总数至少为三组绝缘的端点;
分别由所述第一和第二组分隔凹槽连接到第三或第四组分隔凹槽,在导体膜内至少形成四组并行的螺旋凹槽;
由所述四组螺旋凹槽形成至少四组并行的线圈。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第一个线圈的一端连接到第一端点,另一端连接到第三端点;
第二线圈的一端连接到第二端点,另一端连接到第四端点。
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第一个线圈的一端连接到第一端点,另一端连接到第四端点;
第二线圈的一端连接到第二端点,另一端连接到第三端点。
5.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一对线圈通过芯体的一端或另一端上的端点连接。
6.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芯体的一端上,第一连接凹槽把第一和第二分隔凹槽连接,并形成在导体膜内。
7.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芯体的另一端,第二连接凹槽把第三和第四分隔凹槽连接,并形成在导体膜内。
8.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第一到第四分隔凹槽中每一个的宽度大于每个螺旋凹槽的宽度。
9.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凸缘形成在所述芯体的两端,并从芯体伸出。
10.按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第一到第四分隔凹槽与各螺旋凹槽之间的边界位于连接芯体的表面的凸缘的表面内。
11.按权利要求10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与芯体表面连接的凸缘的表面分别相对于芯体倾斜。
12.按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每个都具有平行于芯体的矩形端面。
1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芯体由铁氧体制成,涂层膜形成在芯体的表面,导体膜形成在涂层膜上。
14.按权利要求13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涂层膜由玻璃制成。
15.按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之间所夹的芯体部分具有外覆盖膜,外覆盖膜的表面与凸缘的表面处在同一平面上。
16.按权利要求9所述的线圈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之间所夹的芯体部分具有外覆盖膜,外覆盖膜靠近芯体的中心轴放置,不与凸缘的表面处在同一平面上。
CNB00123823XA 1999-08-19 2000-08-21 线圈部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6391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32958/1999 1999-08-19
JP11232958A JP2001060524A (ja) 1999-08-19 1999-08-19 コイル部品
JP34903099A JP2001167931A (ja) 1999-12-08 1999-12-08 コイル部品
JP349030/1999 1999-12-0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85597A CN1285597A (zh) 2001-02-28
CN1163919C true CN1163919C (zh) 2004-08-25

Family

ID=265307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0123823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63919C (zh) 1999-08-19 2000-08-21 线圈部件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6344784B1 (zh)
EP (1) EP1077455B1 (zh)
KR (1) KR100340719B1 (zh)
CN (1) CN1163919C (zh)
DE (1) DE60036760D1 (zh)
TW (1) TW44696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57582B (zh) * 2008-12-25 2014-09-10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绕组型线圈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02222A (ja) * 1999-09-30 2001-04-13 Tokin Corp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113066B2 (en) * 2001-07-04 2006-09-26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Electronic inductive and capacitive component
US7612641B2 (en) * 2004-09-21 2009-11-03 Pulse Engineering, Inc. Simplified surface-mount devices and methods
JP4783183B2 (ja) * 2006-03-16 2011-09-28 スミダコーポレ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インダクタ
JP2007311622A (ja) * 2006-05-19 2007-11-29 Toko Inc 小型面実装電子部品とその製造方法
JP5395852B2 (ja) * 2011-08-02 2014-01-22 太陽誘電株式会社 巻線部品用コア及びその製造方法,巻線部品
CN102496453A (zh) * 2011-12-22 2012-06-13 德宙佑电电子(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变压器焊锡前的加工方法
CN107077958A (zh) * 2014-09-15 2017-08-18 飞利浦照明控股有限公司 具有辅助绕组的感应电气组件
TWI555044B (zh) * 2015-06-25 2016-10-21 Wafer Mems Co Ltd A method for producing a passive element with a terminal electrode
TWI592955B (zh) * 2015-06-25 2017-07-21 Wafer Mems Co Ltd Embedded passive components and methods of mass production
JP6554947B2 (ja) * 2015-07-06 2019-08-07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733179B2 (ja) * 2016-01-05 2020-07-29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部品及びこれを備える回路基板
JP6966722B2 (ja) * 2017-12-18 2021-11-17 Tdk株式会社 コイル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888271C (de) * 1942-04-10 1953-08-31 Siemens Ag Stoerschutzdrossel
JPH0541324A (ja) * 1991-08-07 1993-02-19 Nec Corp ソレノイドコイル
US6087920A (en) * 1997-02-11 2000-07-11 Pulse Engineering, Inc. Monolithic inductor
US6094123A (en) * 1998-09-25 2000-07-25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Low profile surface mount chip inductor
US6087921A (en) * 1998-10-06 2000-07-11 Pulse Engineering, Inc. Placement insensitive monolithic induc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US6157283A (en) * 1998-11-24 2000-12-05 Taiyo Yuden Co., Ltd. Surface-mounting-type coil component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57582B (zh) * 2008-12-25 2014-09-10 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绕组型线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60036760D1 (de) 2007-11-29
KR100340719B1 (ko) 2002-06-20
KR20010021363A (ko) 2001-03-15
EP1077455A2 (en) 2001-02-21
CN1285597A (zh) 2001-02-28
EP1077455B1 (en) 2007-10-17
TW446969B (en) 2001-07-21
EP1077455A3 (en) 2001-03-07
US6344784B1 (en) 2002-0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3919C (zh) 线圈部件
CN1100329C (zh) 多层电子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145259C (zh) 叠层谐振器和使用这种谐振器的叠层带通滤波器
CN1235336C (zh) 多层lc复合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177329C (zh) 双向非固态阻抗受控的参考平面及其形成方法
CN1104089C (zh) 感容滤波器
CN1216387C (zh) 变压器
CN1199201C (zh) 改进的导电聚合物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918677A (zh) 固体电解电容器
CN1967750A (zh) 多层芯片电容器
CN1860833A (zh) 多层层叠电路基板
CN1311485C (zh) 金属化膜电容器
CN1835136A (zh) 叠层电容器
CN101030479A (zh) 层叠电容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798474A (zh) 具有三维螺旋电感器的印刷电路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218308A (zh) 适于用在移动式无线电装置中的多频带天线
CN1110496A (zh) 与印刷电路板通孔连接的环形电路元件
CN1661741A (zh) 层叠电容器
CN1269148C (zh) 可调电感器
CN1207738C (zh) 叠层陶瓷电子元件的制造方法和叠层陶瓷电子元件
CN1744243A (zh) 积层陶瓷电容器
CN1385959A (zh) 叠层滤波器、集成器件和通信设备
CN1776845A (zh) 层积型电容器
CN1151582C (zh) 横磁模介质谐振器和运用它的横磁模介质滤波器和双工器
CN1462456A (zh) 平面线圈及平面变压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0825

Termination date: 2009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