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279598A - 热转印片和印刷物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热转印片和印刷物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279598A
CN115279598A CN202180016609.6A CN202180016609A CN115279598A CN 115279598 A CN115279598 A CN 115279598A CN 202180016609 A CN202180016609 A CN 202180016609A CN 115279598 A CN115279598 A CN 1152795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printed matter
thermal transfer
sheet
transf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1660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于跃
江口博
谷雅行
米山泰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2795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27959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26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 B41M5/382Contact thermal transfer or sublimation processes
    • B41M5/385Contact thermal transfer or sublima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ferable dyes or pig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7/00After-treatment of prints, e.g. heating, irradiating, setting of the ink, protection of the printed stock
    • B41M7/0027After-treatment of prints, e.g. heating, irradiating, setting of the ink, protection of the printed stock using protective coatings or layers by lamination or by fusion of the coatings or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26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 B41M5/40Thermography ; Marking by high energetic means, e.g. laser otherwise than by burning, and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used characterised by the base backcoat, intermediate, or covering layers, e.g. for thermal transfer dye-donor or dye-receiver sheets; Heat, radiation filtering or absorbing means or layers; combined with other image registration layers or compositions; Special originals for reproduction by thermography
    • B41M5/42Intermediate, backcoat, or covering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5/00Duplicating or marking methods; Sheet materials for use therein
    • B41M5/50Recording shee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 used to improve ink, dye or pigment receptivity, e.g. for ink-jet or thermal dye transfer recording
    • B41M5/52Macromolecular coat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4DECORATIVE ARTS
    • B44CPRODUCING DECORATIVE EFFECTS; MOSAICS; TARSIA WORK; PAPERHANGING
    • B44C1/00Processe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producing decorative surface effects
    • B44C1/16Processe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producing decorative surface effects for applying transfer pictures or the like
    • B44C1/165Processe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for producing decorative surface effects for applying transfer pictures or the like for decalcomanias; sheet material therefor
    • B44C1/17Dry transfer
    • B44C1/1712Decalcomanias applied under heat and pressure, e.g. provided with a heat activable adhesiv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2205/00Printing methods or features related to printing methods; Location or type of the layers
    • B41M2205/10Post-imaging transfer of imaged layer; transfer of the whole imaged lay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4DECORATIVE ARTS
    • B44FSPECIAL DESIGNS OR PICTURES
    • B44F1/00Designs or picture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or unusual light effects
    • B44F1/02Designs or picture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or unusual light effects produced by reflected light, e.g. matt surfaces, lustrous surfa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4DECORATIVE ARTS
    • B44FSPECIAL DESIGNS OR PICTURES
    • B44F7/00Designs imitating three-dimensional effec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Thermal Transfer Or Thermal Recording In General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Decoration By Transfer Pictures (AREA)

Abstract

一种热转印片,其具备基材和转印层,转印后的所述转印层的突出峰部高度(Spk)为0.6μm以上。另外,一种印刷物的制造方法,其使用:在基材上设置有颗粒层的热转印片;和图像接受片,其在第二基材上依次层叠有热敏凹凸部形成层及形成有图像的接受层,其中,所述印刷物的制造方法具备:对所述图像接受片进行加热而在所述图像接受片上形成凹凸的工序;和对所述热转印片进行加热而将所述颗粒层转印到所述图像接受片的凸部的至少一部分上的工序。

Description

热转印片和印刷物的制造方法
本申请主张基于2020年2月25日所申请的日本国特许出愿2020-029659号和2020年6月26日所申请的日本国特许出愿2020-110587号的优先权,通过参照它们整体的公开内容,将其作为本说明书的公开的一部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热转印片、印刷物、印刷物的制造方法、以及热转印片与图像接受片的组合。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各种印刷方法(参照专利文献1)。
例如,已知使用热敏头等对具备基材和转印层的热转印片施加能量来将转印层转印到纸、塑料片等被转印体上从而形成图像或保护层的热熔融转印方式。通过热熔融转印方式形成的图像为高浓度且清晰性优异的图像,因此能够制造出设计性优异的印刷物。
近年来,对于印刷物,要求赋予触觉的立体感等来进一步提高设计性。具体而言,要求在表面具有凹凸形状的印刷物等。
例如,已知有升华型热转印方式。升华型热转印方式能够自由地调整浓度灰度,中间色、灰度的再现性也优异,能够形成与银盐照片相匹敌的高品质的图像。
在升华型热转印方式中,使具备含有升华性染料的升华转印型色材层的热转印片与具备接受层的热转印图像接受片重合,接着,利用打印机所具备的热敏头对热转印片进行加热,由此使升华转印型色材层中的升华性染料转移到接受层而形成图像,由此得到印刷物。另外,在这样制造的印刷物所具备的接受层上,从热转印片转印保护层,以使印刷物的耐久性等提高。
近年来,对于通过上述方法得到的印刷物,要求多种多样的设计性,例如,以印刷物的稀少性的表现等为目的,要求具有较高的立体感的印刷物。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65203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公开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制造在表面具有良好的凹凸形状的印刷物的热转印片、以及在表面具有良好的凹凸形状的印刷物。
本公开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制造具有较高的立体感的印刷物的印刷物的制造方法、以及热转印片与图像接受片的组合。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第一方式的热转印片具备基材和转印层,转印后的转印层的突出峰部高度(Spk)为0.6μm以上。
在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式的热转印片具备基材和转印层,转印层包含不吸收可见光的玻璃颗粒。
本公开的第一方式的印刷物具备被转印体和转印层,转印层侧表面的突出峰部高度(Spk)为0.6μm以上。
在本公开的第二方式的印刷物的制造方法中,使用:在第一基材上设置有颗粒层的热转印片;和图像接受片,其在第二基材上依次层叠有热敏凹凸部形成层和形成有图像的接受层,其中,所述印刷物的制造方法包括:对图像接受片进行加热而在图像接受片上形成凹凸的工序;和加热热转印片而将颗粒层转印至图像接受片的凸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工序。
在本公开的第二方式的热转印片与图像接受片的组合中,热转印片具备第一基材和设置于第一基材的一个面上的颗粒层,颗粒层包含可见光非吸收颗粒,图像接受片具备第二基材、设置于第二基材上的热敏凹部形成层、以及设置于热敏凹部形成层上的接受层,热敏凹部形成层具备多孔质膜和含中空颗粒层中的至少任意一方。
在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二方式的热转印片与图像接受片的组合中,热转印片具备第一基材和设置于第一基材的一个面上的颗粒层,颗粒层包含可见光非吸收颗粒,图像接受片具备第二基材、设置于第二基材上的热敏凸部形成层、以及设置于热敏凸部形成层上的接受层,热敏凸部形成层包含发泡性中空颗粒。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可制造在表面具有良好的凹凸形状的印刷物的热转印片、以及在表面具有良好的凹凸形状的印刷物。
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可制造具有较高的立体感的印刷物的印刷物的制造方法、以及热转印片与图像接受片的组合。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公开的热转印片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示意剖视图。
图2是示出本公开的热转印片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示意剖视图。
图3是示出本公开的热转印片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示意剖视图。
图4是示出本公开的热转印片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示意剖视图。
图5是示出本公开的热转印片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示意剖视图。
图6是示出本公开的印刷物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示意剖视图。
图7是示出本公开的印刷物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示意剖视图。
图8是示出本公开的印刷物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示意剖视图。
图9是示出本公开的印刷物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示意剖视图。
图10是示出本公开的印刷物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示意剖视图。
图11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的剖视图。
图12是该实施方式的图像接受片的剖视图。
图13是说明该实施方式的凹部形成处理的工序剖视图。
图14是该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剖视图。
图15是该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需要基于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附图中,为了使说明更明确,与实际的形态相比,有时示意性地示出各部分的宽度、厚度等,但这只不过是一例,并不用于限定本公开的解释。另外,存在如下情况,在本申请的说明书和各图中,对于与关于已出现的图在前面已经叙述过的要素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省略详细的说明。
[第一方式]
以下,对本公开的第一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方式涉及热转印片和印刷物。
<热转印片>
本公开的热转印片具备基材和转印层。热转印片在热转印时能够在基材与转印层的界面剥离,从而转印层被转印到被转印体上。
关于使用了本公开的热转印片的热转印,能够使用以往公知的热转印打印机,并适当地调整加热单元的施加能量来对被转印体进行该热转印。作为加热单元,例如可以使用热敏头、热板、热压模、热辊、线性加热器、熨斗。
被转印体例如可以具有高平滑性,也可以具有凹凸结构。作为被转印体,例如可以使用优质纸、美术纸、铜版纸、树脂铜版纸、铸涂纸、纸板、合成纸或含浸纸等纸基材、或者下述树脂膜。
在本公开的热转印片中,转印后的转印层的突出峰部高度(Spk)为0.6μm以上。发明人发现:印刷物上的凹凸形状由于从转印层表面突出的突出部的大小而受到影响。该突出部的大小例如依赖于转印层表面的颗粒的突出状态。Spk是表示在测量出的表面的粗糙度曲线中位于芯部上的突出峰部的平均高度的数值,具体而言,是表示凸状部的局部隆起的状态的指标。因此,Spk可以说是良好地表示印刷物上的凹凸形状的指标。由此,能够制造出具有良好的凹凸形状的印刷物。Spk优选为0.6μm以上且2.0μm以下,更优选为0.7μm以上且1.2μm以下。
Spk是对将转印层从热转印片转印到被转印体后的转印层侧表面进行测量所得到的。关于用于测量Spk的转印条件,具体而言,如实施例栏中记载的那样。对于以下的Spk以外的参数也相同。
关于本公开的热转印片,除了Spk以外,通过调节表示转印后的转印层的状态的参数(Vmp等),能够制造出具有更良好的凹凸形状的印刷物。
在本公开中,Spk等表示表面状态的参数是由ISO 25178-2:2012规定的参数。对于Spk,例如可通过适当地选择转印层中的可见光非吸收颗粒的种类、含量、密度、平均粒径、含有可见光非吸收颗粒的层的厚度、各层的层形成时的形成温度以及时间而将其调整为上述范围。
在本公开的热转印片中,优选的是,转印后的转印层的展开面积比(Sdr)、均方根斜率(Sdq)、峰的顶点密度(Spd)、极点高度(Sxp)、峰顶点的算术平均曲率(Spc)及峰部的实体体积(Vmp)中的至少任一个在以下的范围内。
Sdr优选为0.01以上且0.045以下,更优选为0.02以上且0.035以下。Sdq优选为0.1以上且0.3以下,更优选为0.2以上且0.27以下。Spd优选为105000μm-2以上且150000μm-2以下,更优选为120000μm-2以上且135000μm-2以下。Sxp优选为1.1μm以上且2μm以下,更优选为1.3μm以上且1.8μm以下。Spc优选为350以上且510以下,更优选为400以上且480以下。Vmp优选为0.03mL/m2以上且0.053mL/m2以下,更优选为0.035mL/m2以上且0.048mL/m2以下。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热转印片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热转印片10具备:基材11;和具备剥离层12及粘接层13的转印层14,剥离层12包含可见光非吸收颗粒15。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热转印片10具备:基材11;和具备剥离层12及粘接层13的转印层14,粘接层13包含可见光非吸收颗粒15。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热转印片10具备:基材11;和具备剥离层12及粘接层13的转印层14,剥离层12和粘接层13包含可见光非吸收颗粒15。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热转印片10在基材11上沿面依次具备:具备剥离层12和粘接层13的转印层14;和保护层16,粘接层13包含可见光非吸收颗粒15。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热转印片10在基材11上沿面依次具备:具备剥离层12和粘接层13的转印层14;以及具备剥离层12和保护层16的层,粘接层13包含可见光非吸收颗粒15。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热转印片在基材上沿面依次具备色材层和转印层(未图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热转印片在基材上沿面依次具备色材层、转印层和保护层(未图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热转印片在基材上沿面依次具备色材层、具备剥离层和粘接层的转印层、以及具备剥离层和保护层的层(未图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热转印片在基材的与设置有转印层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上具备背面层(未图示)。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热转印片具备:基材;和具备剥离层及接受层的转印层,剥离层和/或接受层包含可见光非吸收颗粒(未图示)。
以下,对本公开的热转印片所具备的各层进行说明。
(基材)
关于基材,只要具有针对在热转印时施加的热能的耐热性、且具有能够支承设置于基材上的剥离层和粘接层等的机械强度或者耐溶剂性,就可以没有特别限制地使用。
作为基材,例如可以使用由树脂材料构成的膜(以下简称为“树脂膜”)。作为树脂材料,例如可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1,4-聚对苯二甲酸环己二亚甲基酯以及对苯二甲酸-环己烷二甲醇-乙二醇共聚物等聚酯;尼龙6和尼龙6,6等聚酰胺;聚乙烯(PE)、聚丙烯(PP)以及聚甲基戊烯等聚烯烃;聚氯乙烯、聚乙烯醇(PVA)、聚乙酸乙烯酯、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乙烯醇缩丁醛以及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等乙烯基树脂;聚丙烯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酯等(甲基)丙烯酸树脂;聚酰亚胺和聚醚酰亚胺等酰亚胺树脂;玻璃纸、乙酸纤维素、硝基纤维素、乙酸丙酸纤维素(CAP)以及乙酸丁酸纤维素(CAB)等纤维素树脂;聚苯乙烯(PS)等苯乙烯树脂;聚碳酸酯;以及离聚物树脂。
在上述树脂中,从耐热性和机械强度的观点出发,优选PET和PEN等聚酯,特别优选PET。
在本公开中,“(甲基)丙烯酸”是指包含“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这两者。另外,“(甲基)丙烯酸酯”是指包含“丙烯酸酯”和“甲基丙烯酸酯”这两者。
也可以使用上述树脂膜的层叠体作为基材。树脂膜的层叠体可以通过利用干式层压法、湿式层压法以及挤出法等来制作。
在基材为树脂膜的情况下,该树脂膜可以为拉伸膜,也可以为未拉伸膜,从机械强度的观点出发,优选是沿单轴方向或双轴方向拉伸的拉伸膜。
基材的厚度优选为2μm以上且25μm以下,更优选为3μm以上且10μm以下。由此,能够使基材的机械强度和热转印时的热能的传递良好。
(转印层)
本公开的热转印片所具备的转印层是在热转印时转印到被转印体上的层。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转印层至少具备剥离层和粘接层。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转印层至少具备剥离层和接受层。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转印层包含1种或2种以上的可见光非吸收颗粒。由此,能够制造出具有更良好的凹凸形状的印刷物。
可见光非吸收颗粒是指在可见光区域没有吸收或吸收少(在可见光区域中的吸收通常为30%以下)的颗粒。例如,可列举出玻璃、沸石和磷酸锆等的颗粒。玻璃颗粒是将硅酸盐玻璃、磷酸盐玻璃及硼酸盐玻璃等颗粒化而成的颗粒,特别优选硅酸盐玻璃。在本说明书中,“可见光区域”是指400nm以上且750nm以下的波长区域。
上述的转印层的Spk也可以通过包含颗粒的层中的颗粒相对于树脂材料的亲和性(润湿性)的程度来调整。通过使用该润湿性低的颗粒,在转印时的转印层软化的状态下,颗粒容易从树脂材料分离,因此,在转印后的转印层表面,颗粒容易突出,存在Spk变大的倾向。
可见光非吸收颗粒的形状并不特别限定。可见光非吸收颗粒例如可以是球状、变形的球状、围棋子状、橄榄球状等定形的颗粒,也可以是将较大的块粉碎而得到的不定形的颗粒。其中,从能够制造出具有更良好的凹凸形状的印刷物的考虑出发,优选是球状。
可见光非吸收颗粒可以是外壳由玻璃构成的中空颗粒,也可以是由玻璃构成的实心颗粒。其中,从在制造热转印片时能够形成良好地分散有可见光非吸收颗粒的剥离层和/或粘接层的考虑出发,优选是中空颗粒。
可见光非吸收颗粒的密度优选为0.20g/cm3以上且3.00g/cm3以下,更优选为0.50g/cm3以上且2.00g/cm3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80g/cm3以上且1.50g/cm3以下。密度为真密度,使用比重瓶(气相置换式真密度仪)来进行测量。例如,如果使用密度小的颗粒,则在形成层时颗粒的沉降会被抑制,从而颗粒良好地分散在层中。
可见光非吸收颗粒的平均粒径优选为2μm以上且20μm以下,更优选为5μm以上且15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μm以上且15μm以下。由此,能够制造出具有更良好的凹凸形状的印刷物,并且能够提高转印后的转印层的耐指纹性。可见光非吸收颗粒的平均粒径是根据JISZ8825-1:2013并通过激光衍射法来测量的。例如,若使用平均粒径大的粒径,则存在Spk变大的倾向。
转印层中的可见光非吸收颗粒的含量优选为5质量%以上且6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10质量%以上且5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质量%以上且40质量%以下。由此,能够制造出具有更良好的凹凸形状的印刷物,并且能够提高转印后的转印层的耐久性和耐指纹性。
(剥离层)
剥离层是为了在热转印时容易地将转印层从基材剥离而设置的层。通过设置剥离层,能够将转印层从基材剥离,从而能够将转印层可靠且容易地向被转印体转印。剥离层是在热转印时从基材剥离并转印到被转印体上的层。
在本公开的热转印片具备后述的保护层的方式中,可以在基材与保护层之间设置剥离层。基材与粘接层之间的剥离层、及基材与保护层之间的剥离层可以是分别独立的层,也可以是一体化的层。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剥离层包含1种或2种以上的树脂材料。作为树脂材料,例如可列举出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和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乙烯基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纤维素树脂以及聚酯。
剥离层中的树脂材料的含量优选为10质量%以上且8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15质量%以上且7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质量%以上且60质量%以下。由此,在剥离层含有可见光非吸收颗粒的情况下,能够提高其分散性和保持性。在剥离层不包含可见光非吸收颗粒的情况下,树脂材料的含量的上限可以为100质量%。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剥离层包含1种或2种以上的可见光非吸收颗粒。由此,能够制造出具有良好的凹凸形状的印刷物。关于可见光非吸收颗粒的种类和优选的方式,如上所述,因此在此省略记载。
剥离层中的可见光非吸收颗粒的含量优选为20质量%以上且9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30质量%以上且80质量%以下。由此,能够制造出具有更良好的凹凸形状的印刷物,并且能够提高转印后的转印层的耐久性和耐指纹性。
剥离层可以包含1种或2种以上的蜡。蜡包括微晶蜡、巴西棕榈蜡、石蜡、费托合成蜡、木蜡、蜂蜡、鲸蜡、伊瓦蜡、羊毛蜡、虫胶蜡、小烛树蜡、矿脂、部分改性蜡、脂肪酸酯以及脂肪酸酰胺。
剥离层可以包含1种或2种以上的添加材料。作为添加材料,例如可举出填充材料、可塑材料、抗静电材料、紫外线吸收材料、无机微粒、有机微粒、脱模材料及分散材料。
剥离层的厚度优选为0.1μm以上且3μm以下,更优选为0.5μm以上且2.5μm以下。由此,能够制造出具有更良好的凹凸形状的印刷物,并且能够提高转印后的转印层的耐久性和耐指纹性。
剥离层可以如下这样形成:将上述材料分散于水或适当的溶剂中,或者将上述材料溶解于水或适当的溶剂中,调制出涂布液,将该涂布液涂布在基材等上而形成涂膜,将其干燥,由此形成剥离层。作为涂布手段,例如可以使用辊涂法、逆转辊涂布法、凹版涂布法、逆转凹版涂布法、棒涂法或棒式涂法等公知的手段。
(粘接层)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粘接层是构成转印层的最表面的层。由此,能够提高转印层相对于被转印体的密合性。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粘接层包含1种或2种以上通过加热而软化从而发挥密合性的热塑性树脂。作为热塑性树脂,例如可列举出聚氯乙烯、聚乙酸乙烯酯和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乙烯基树脂、聚酯、(甲基)丙烯酸树脂、聚氨酯、纤维素树脂、三聚氰胺树脂、聚酰胺、聚烯烃以及苯乙烯树脂。
粘接层中的热塑性树脂的含量优选为5质量%以上且7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10质量%以上且6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质量%以上且40质量%以下。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转印层与被转印体的密合性。另外,在粘接层包含可见光非吸收颗粒的情况下,能够提高其分散性和保持性。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粘接层包含1种或2种以上的可见光非吸收颗粒。由此,能够制造出具有良好的凹凸形状的印刷物。可见光非吸收颗粒的种类和优选的方式如上所述,因此在此省略记载。
粘接层中的可见光非吸收颗粒的含量优选为5质量%以上且6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10质量%以上且5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质量%以上且40质量%以下。由此,能够制造出具有更良好的凹凸形状的印刷物。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粘接层包含1种或2种以上的润滑材料。由此,能够减少印刷物的褶皱(以下,称为“印刷褶皱”)的产生。作为润滑材料,例如可列举出改性硅油和有机硅改性树脂等有机硅类、硬脂酸锌、硬脂酸磷酸锌、硬脂酸钙和硬脂酸镁等金属皂类、脂肪酸酰胺、聚乙烯蜡、巴西棕榈蜡、以及石蜡。
粘接层中的润滑材料的含量优选为25质量%以上且8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30质量%以上且7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0质量%以上且60质量%以下。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少印刷褶皱。
粘接层可以包含1种或2种以上的上述添加材料。
粘接层的厚度优选为0.1μm以上且3μm以下,更优选为0.5μm以上且2μm以下。
粘接层可以如下这样形成:将上述材料分散于水或适当的溶剂中,或者将上述材料溶解于水或适当的溶剂中,调制出涂布液,利用上述涂布手段将该涂布液涂布在剥离层等上而形成涂膜,将其干燥,由此形成粘接层。
(接受层)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接受层包含1种或2种以上的树脂材料。作为树脂材料,例如可列举出聚烯烃、聚氯乙烯和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乙烯基树脂、(甲基)丙烯酸类树脂、纤维素树脂、聚酯、聚酰胺、聚碳酸酯、苯乙烯树脂、环氧树脂、聚氨酯、环氧树脂、以及离聚物树脂。
接受层中的树脂材料的含量例如为40质量%以上且100质量%以下。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接受层包含1种或2种以上的可见光非吸收颗粒。由此,能够制造出具有良好的凹凸形状的印刷物。可见光非吸收颗粒的种类和优选的方式如上所述,因此在此省略记载。
接受层中的可见光非吸收颗粒的含量优选为5质量%以上且6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10质量%以上且5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质量%以上且40质量%以下。由此,能够制造出具有更良好的凹凸形状的印刷物。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接受层包含1种或2种以上的脱模材料。作为脱模材料,例如可列举出聚乙烯蜡、聚酰胺蜡及特氟隆(注册商标)粉末等固体蜡类、氟系或磷酸酯系表面活性材料、硅油、反应性硅油及固化型硅油等各种改性硅油、以及有机硅树脂。
接受层中的脱模材料的含量例如为0.5质量%以上且10质量%以下。
接受层可以包含1种或2种以上的上述添加材料。
接受层的厚度例如为0.5μm以上且20μm以下。
接受层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将上述材料分散于水或适当的溶剂中,或者将上述材料溶解于水或适当的溶剂中,调制出涂布液,利用上述涂布手段将该涂布液涂布在剥离层等上而形成涂膜,并将其干燥。
(色材层)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本公开的热转印片以与转印层成为面顺序的方式具备1个或2个以上的色材层。由此,能够在印刷物上形成图像。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色材层包含1种或2种以上的树脂材料。作为树脂材料,例如可列举出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和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乙烯基树脂、聚酯、聚酰胺、聚烯烃、(甲基)丙烯酸树脂、纤维素树脂、苯乙烯树脂、以及离聚物树脂。
色材层中的树脂材料的含量例如为50质量%以上且70质量%以下。
色材层包含1种或2种以上的色材。色材可以为颜料,也可以为染料。染料也可以是升华性染料。
作为色材,包括例如炭黑、乙炔黑、灯黑、黑烟、铁黑、苯胺黑、二氧化硅、碳酸钙、氧化钛、镉红、卡蒙特红、铬红、亮木红、铁丹、偶氮类颜料、茜素色淀、喹吖啶酮、胭脂红苝、黄色罗勒、奥瑞林、镉黄、镉橙、铬黄、锌黄、纳普瑞士黄、镍黄、偶氮类颜料、格里奇黄、群青、钴、酞菁、蒽醌、靛蓝、紫苏绿、镉绿、铬绿、酞菁、偶氮甲碱、苝、铝颜料、二芳基甲烷染料、三芳基甲烷染料、噻唑染料、部花青染料、吡唑啉酮染料、次甲基染料、靛苯胺染料、苯乙酮偶氮甲碱染料、吡唑啉甲碱染料、呫吨染料、噁嗪染料、噻嗪染料、吖嗪染料、吖啶染料、偶氮染料、螺吡喃染料、吲哚啉基螺荧烷染料、萘醌染料、蒽醌染料和喹酞酮染料等升华性染料。
色材层中的色材的含量例如为25质量%以上且45质量%以下。由此,能够使所形成的图像的浓度良好。
色材层可以包含1种或2种以上的上述添加材料。
色材层的厚度例如为0.3μm以上且1.2μm以下。
色材层可以如下这样形成:将上述材料分散于水或适当的溶剂中,或者将上述材料溶解于水或适当的溶剂中,调制出涂布液,利用上述涂布手段将该涂布液涂布在基材等上而形成涂膜,将其干燥,由此形成色材层。
(保护层)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本公开的热转印片以与转印层成为面顺序的方式具备保护层。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保护层包含1种或2种以上的树脂材料。作为树脂材料,例如可举出(甲基)丙烯酸树脂、苯乙烯树脂、乙烯基树脂、聚烯烃、聚酯、聚酰胺、酰亚胺树脂、纤维素树脂、热固化性树脂及活性光线固化性树脂。
在本公开中,“活性光线固化树脂”是指对活性光线固化性树脂照射活性光线而固化的状态的树脂。
在本公开中,“活性光线”是指对活性光线固化性树脂进行化学作用而促进其聚合的放射线,具体而言,是指可见光线、紫外线、X射线、电子束、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等。
保护层中的树脂材料的含量并不特别限定。从耐久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50质量%以上且100质量%以下。
保护层可以包含1种或2种以上的上述添加材料。
保护层的厚度优选为0.5μm以上且5μm以下,更优选为1μm以上且3μm以下。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耐久性。
保护层例如能够如下这样形成:将上述材料分散于水或适当的溶剂中,或者将上述材料溶解于水或适当的溶剂中,调制出涂布液,利用上述涂布手段将该涂布液涂布在基材等上而形成涂膜,并将其干燥,由此形成保护层。
(背面层)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本公开的热转印片在基材的与设置有转印层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上具备背面层。由此,例如能够抑制因热转印时的加热所引起的粘附和褶皱的产生。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背面层包含1种或2种以上的树脂材料。作为树脂材料,例如可举出聚烯烃、聚苯乙烯、乙烯基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聚乙烯醇缩丁醛及聚乙烯醇缩乙醛等聚乙烯醇缩醛、聚酯、聚酰胺、聚酰亚胺、聚氨酯、以及纤维素树脂。
背面层可以是使用多异氰酸酯等交联材料使具有羟基等反应性基团的树脂材料交联而形成的层。多异氰酸酯的实例包括二甲苯二异氰酸酯、甲苯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和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
背面层可以包含1种或2种以上的脱模材料。作为脱模材料,例如可列举出氟化合物、磷酸酯化合物、高级脂肪酸酰胺化合物、金属皂、硅油、有机硅树脂、以及聚乙烯蜡和石蜡等蜡。由此,例如能够提高滑动性。背面层中的脱模材料的含有比例优选为0.5质量%以上且2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0.5质量%以上且12质量%以下。
背面层可以含有1种或2种以上的上述添加剂。
背面层的厚度优选为0.1μm以上且5μm以下,更优选为0.3μm以上且3μm以下。由此,能够提高热转印片的耐热性。
背面层例如可以如下这样形成:将上述材料分散于水或适当的溶剂中,或者将上述材料溶解于水或适当的溶剂中,调制出涂布液,利用上述涂布单元将该涂布液涂布于基材的与设置有转印层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上而形成涂膜,并将其干燥,由此形成背面层。
<其他实施方式>
在本公开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热转印片具备基材和转印层,转印层包含可见光非吸收的玻璃颗粒。基材、转印层、玻璃颗粒及其他结构如上所述,因此在此省略记载。
<印刷物>
本公开的印刷物具备被转印体和转印层。转印层可以使用本公开的热转印片形成。
印刷物的特征在于,转印层侧表面的Spk为0.6μm以上。Spk优选为0.6μm以上且2.0μm以下,更优选为0.7μm以上且1.2μm以下。
在本公开中,“转印层侧表面”是指在对热转印片的转印层进行热转印而得到的印刷物中位于与被转印体相反的一侧的表面。
在本公开的印刷物中,优选的是,转印层侧表面的Sdr、Sdq、Spd、Sxp、Spc及Vmp中的至少任一个处于以下的范围。
Sdr优选为0.01以上且0.045以下,更优选为0.02以上且0.035以下。Sdq优选为0.1以上且0.3以下,更优选为0.2以上且0.27以下。Spd优选为105000μm-2以上且150000μm-2以下,更优选为120000μm-2以上且135000μm-2以下。Sxp优选为1.1μm以上且2μm以下,更优选为1.3μm以上且1.8μm以下。Spc优选为350以上且510以下,更优选为400以上且480以下。Vmp优选为0.03mL/m2以上且0.053mL/m2以下,更优选为0.035mL/m2以上且0.048mL/m2以下。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印刷物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印刷物20具备被转印体21和具备粘接层13及剥离层12的转印层14,剥离层12包含可见光非吸收颗粒15。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印刷物20具备被转印体21和具备粘接层13及剥离层12的转印层14,粘接层13包含可见光非吸收颗粒15。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印刷物20具备被转印体21和具备粘接层13及剥离层12的转印层14,剥离层12及粘接层13包含可见光非吸收颗粒15。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印刷物20具备被转印体21、具备粘接层13和剥离层12的转印层14、以及保护层16,粘接层13包含可见光非吸收颗粒15。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印刷物20具备被转印体21、具备粘接层13和剥离层12的转印层14、保护层16以及剥离层12,粘接层13包含可见光非吸收颗粒15。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印刷物在被转印体与转印层之间具备图像(未图示)。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印刷物具备被转印体和具备接受层及剥离层的转印层,接受层和/或剥离层包含可见光非吸收颗粒(未图示)。
以下,对本公开的印刷物所具备的被转印体及图像进行详细说明。其他结构如上所述,因此在此省略记载。
(被转印体)
作为印刷物所具备的被转印体,并不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根据用途适当使用优质纸、美术纸、涂布纸、树脂涂布纸、铸涂纸、纸板、合成纸和含浸纸等纸基材、以及与本公开的热转印片的基材相同的树脂膜。
被转印体的厚度优选根据用途适当变更。被转印体的厚度例如为0.1mm以上且2mm以下。
(图像)
在一实施方式中,印刷物具备形成于被转印体上的图像。该图像为文字、图案、记号及它们的组合等,并不特别限定
[第二方式]
以下,对本公开的第二方式进行说明。
第二方式涉及印刷物的制造方法、以及热转印片与图像接受片的组合。首先,对在第二方式中使用的热转印片和图像接受片进行说明,然后对印刷物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热转印片>
热转印片包括第一基材和设置在第一基材的一个表面上的颗粒层。图1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热转印片的剖视图。如图11所示,热转印片30具备在第一基材31的一个面上沿面依次设置的色材层33、保护层37以及颗粒层32,在第一基材31的另一个面上具备背面层38。
色材层33具有按面顺序设置的含有黄色色材的黄色色材层33Y、含有品红色色材的品红色色材层33M以及含有青色色材的青色色材层33C。黄色色材层33Y、品红色色材层33M和青色色材层33Y所含有的色材例如是升华性染料。色材层33也可以进一步按照面顺序具有热熔融性油墨层(未图示)。
也可以在保护层37与第一基材31之间设置剥离层。
也可以在保护层37上设置粘接层。
颗粒层32具有设置在第一基材31上的剥离层和设置在剥离层上的粘接层,剥离层和粘接层中的至少任意一方包含颗粒P。颗粒P为可见光非吸收颗粒。
在将由黄色色材层33Y、品红色色材层33M、青色色材层33C、保护层37以及颗粒层32这“5个面板”构成的集合体作为“1个单元”时,在热转印片30的第一基材31的一个面上反复设置有该“1个单元”。使用“1个单元”的面板,在被转印体上形成1个画面的图像。
接下来,对热转印片30的各结构进行说明。
(第一基材)
作为第一基材31,可以适当地选择使用在热转印片的领域中以往公知的基材。作为一例,可列举出塑料的拉伸或未拉伸膜。作为塑料,例如可列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以及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耐热性高的聚酯;聚丙烯和聚甲基戊烯等聚烯烃;聚苯硫醚、聚醚酮、聚醚砜、聚碳酸酯、醋酸纤维素、聚乙烯衍生物、聚氯乙烯、聚偏氯乙烯、聚苯乙烯、聚酰胺、聚酰亚胺或离聚物树脂。另外,也可以使用层叠2种以上这些材料而成的复合膜。
也可以对第一基材31进行电晕放电处理、等离子体处理、臭氧处理、火焰处理、底漆(也称为锚固涂层、粘接促进剂、易粘接剂)涂布处理、预热处理、除尘埃处理、蒸镀处理、碱处理及抗静电层赋予等易粘接处理。
第一基材31根据需要可以含有1种或2种以上的添加材料。作为添加材料,例如可举出填充材料、可塑材料、着色材料及抗静电材料。
第一基材31的厚度优选为2μm以上且10μm以下。
(颗粒层)
在第一基材31的一个面上(在图11的实施方式中为第一基材31的上表面)设置有颗粒层32。颗粒层包含可见光非吸收颗粒(图11中的颗粒P)。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颗粒层32具备设置于第一基材31上的剥离层和设置于剥离层上的粘接层。在该情况下,剥离层和粘接层中的至少任一方包含颗粒P。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颗粒层32具备剥离层及接受层,在剥离层及接受层的至少任一方中包含颗粒P。颗粒P为可见光非吸收颗粒。
关于可见光非吸收颗粒的种类和优选的方式,如在第一方式中所述,因此在此省略记载。
颗粒层中的可见光非吸收颗粒的含量优选为5质量%以上且6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10质量%以上且5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质量%以上且40质量%以下。
(剥离层)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颗粒层32具备剥离层。剥离层是为了在热转印时容易地将颗粒层32从第一基材31剥离而设置的层。通过设置剥离层,能够从第一基材31剥离颗粒层32,并将其可靠且容易地向被转印体转印。剥离层是在热转印时从第一基材31剥离并转印到被转印体上的层。
如上所述,在第一基材31与保护层37之间设置剥离层的情况下,颗粒层32的剥离层和第一基材31与保护层37之间的剥离层可以是分别独立的层,也可以是一体化的层。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剥离层包含1种或2种以上的树脂材料。作为树脂材料,例如可列举出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和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乙烯基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纤维素树脂、以及聚酯。
剥离层中的树脂材料的含量优选为10质量%以上且8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15质量%以上且7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质量%以上且60质量%以下。由此,在剥离层包含可见光非吸收颗粒的情况下,能够提高其分散性和保持性。
在剥离层包含可见光非吸收颗粒的情况下,剥离层中的可见光非吸收颗粒的含量优选为20质量%以上且9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30质量%以上且80质量%以下。
剥离层可以包含1种或2种以上的蜡。作为蜡,可列举出例如微晶蜡、巴西棕榈蜡、石蜡、费托合成蜡、木蜡、蜂蜡、鲸蜡、伊瓦蜡、羊毛蜡、虫胶蜡、小烛树蜡、矿脂、部分改性蜡、脂肪酸酯和脂肪酸酰胺。
剥离层的厚度优选为0.1μm以上且3μm以下,更优选为0.5μm以上且2.5μm以下。在颗粒P包含于剥离层的情况下,剥离层的厚度是设置于第一基材31上的剥离层中的没有颗粒P的部分处的厚度。
剥离层例如可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将上述材料分散于水或适当的溶剂中,或者将上述材料溶解于水或适当的溶剂中,调制出涂布液,将该涂布液涂布于第一基材31上而形成涂膜,并将其干燥。作为涂布手段,例如可以使用辊涂法、逆转辊涂布法、凹版涂布法、逆转凹版涂布法、棒涂法或棒式涂法等公知的手段。
(粘接层)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颗粒层32具备粘接层。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粘接层是构成颗粒层32的最表面的层。由此,能够提高颗粒层32相对于被转印体的密合性。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粘接层包含1种或2种以上通过加热而软化从而发挥密合性的热塑性树脂。作为热塑性树脂,例如可列举出聚氯乙烯、聚乙酸乙烯酯和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乙烯基树脂、聚酯、(甲基)丙烯酸树脂、聚氨酯、纤维素树脂、三聚氰胺树脂、聚酰胺、聚烯烃、以及苯乙烯树脂。
如后所述,颗粒层32被转印到保护层37上,其中,该保护层37被转印到被转印体上的。因此,通过使颗粒层32的粘接层所包含的热塑性树脂和保护层37所包含的粘合剂树脂为相同的材料,能够使保护层37和颗粒层32牢固地粘接。
粘接层中的热塑性树脂的含量优选为5质量%以上且7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10质量%以上且6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质量%以上且40质量%以下。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粘接层与被转印体的密合性。另外,在粘接层包含可见光非吸收颗粒的情况下,能够提高其分散性和保持性。
在粘接层包含可见光非吸收颗粒的情况下,粘接层中的可见光非吸收颗粒的含量优选为5质量%以上且6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10质量%以上且50质量%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5质量%以上且40质量%以下。
粘接层的厚度优选为0.1μm以上且3μm以下,更优选为0.5μm以上且2μm以下。在颗粒P包含于粘接层的情况下,粘接层的厚度是设置于剥离层等上的粘接层中的没有颗粒P的部分处的厚度。
粘接层例如可以如下这样形成:将上述材料分散于水或适当的溶剂中,或者将上述材料溶解于水或适当的溶剂中,调制出涂布液,利用上述涂布手段将该涂布液涂布在剥离层等上而形成涂膜,将其干燥,由此形成粘接层。
(色材层)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色材层33包含色材和粘合剂树脂。
作为色材,例如可列举出二芳基甲烷系染料、三芳基甲烷系染料、噻唑系染料、部花青染料、吡唑啉酮染料、次甲基系染料、靛苯胺系染料、吡唑并次甲基系染料、苯乙酮偶氮甲碱、吡唑并偶氮甲碱、咪唑并偶氮甲碱、咪唑并偶氮甲碱和吡啶酮偶氮甲碱等偶氮甲碱系染料、呫吨系染料、噁嗪系染料、二氰基苯乙烯和三氰基苯乙烯等氰基苯乙烯系染料、噻嗪系染料、吖嗪系染料、吖啶系染料、苯偶氮系染料、吡啶酮偶氮、噻吩偶氮、异噻唑偶氮、吡咯偶氮、吡唑偶氮、咪唑偶氮、噻二唑偶氮、三唑偶氮和双偶氮等偶氮系染料、螺吡喃系染料、吲哚啉螺吡喃系染料、荧烷系染料、罗丹明内酰胺系染料、萘醌系染料、蒽醌系染料、以及喹酞酮系染料。色材层33可以单独含有1种上述材料作为色材,也可以含有2种以上的上述材料作为色材。
作为粘合剂树脂,可以适当地选择使用具有一定程度的耐热性、且与升华性染料具有适度的亲和性的树脂。作为这样的粘合剂树脂,例如可列举出硝基纤维素、乙酸丁酸纤维素和乙酸丙酸纤维素等纤维素树脂、聚乙酸乙烯酯、聚乙烯醇缩丁醛和聚乙烯醇缩醛等乙烯基树脂、聚(甲基)丙烯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酰胺等(甲基)丙烯酸树脂、聚氨酯、聚酰胺、以及聚酯。色材层33可以单独含有1种上述材料作为粘合剂树脂,也可以含有2种以上。
色材层33可以含有1种或2种以上的无机颗粒、有机颗粒等添加材料。作为无机颗粒,可举出滑石、炭黑、铝及二硫化钼等,作为有机颗粒,可举出聚乙烯蜡及有机硅树脂颗粒等。
色材层33可以含有1种或2种以上的脱模材料。作为脱模材料,例如可列举出改性或未改性的硅油(也包括被称为有机硅树脂的物质)、磷酸酯和脂肪酸酯。
色材层33例如可以如下这样形成:调整出使粘合剂树脂、色材、根据需要添加的添加材料或脱模材料溶解或分散于适当的溶剂中而成的色材层用涂布液,将该涂布液涂布于第一基材31、或设置于第一基材31上的任意层上并使其干燥。
色材层33的厚度通常为0.2μm以上且2.0μm以下。
(保护层)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保护层37包含1种或2种以上的粘合剂树脂。作为粘合剂树脂,可列举出例如聚酯、聚酯聚氨酯树脂、聚碳酸酯、(甲基)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甲基)丙烯酸聚氨酯树脂、使这些树脂进行有机硅改性而得到的树脂、以及这些树脂的混合物。
保护层37也可以含有紫外线吸收性树脂、活性光线固化性树脂。活性光线是指对活性光线固化性树脂进行化学作用而促进聚合的光线,具体而言,是指可见光线、紫外线、X射线、电子束、α射线、β射线、γ射线等。
构成保护层37的粘合剂树脂的含量没有特别限定,相对于保护层37的固体成分总量来说,粘合剂树脂的含量优选为20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为30质量%以上。粘合剂树脂的含量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定,其上限为100质量%。
保护层37除了粘合剂树脂以外还可以含有各种填料、荧光增白剂、用于提高耐侯性的紫外线吸收材料等其他材料。
保护层37例如可以如下这样形成:调制出使上述例示的粘合剂树脂、根据需要添加的添加材料溶解或分散于适当的溶剂中而成的保护层用涂布液,将该涂布液涂布于第一基材31或设置于第一基材31上的任意层上并使其干燥。
保护层37的厚度通常为0.5μm以上且10μm以下。
为了提高保护层37的转印性,可以在第一基材31与保护层37之间设置剥离层。剥离层的材料和厚度可以与颗粒层32的剥离层相同。或者,也可以代替剥离层而设置脱模层。
为了提高被转印体与保护层37的密合性,也可以在保护层37上设置粘接层。粘接层的材料和厚度可以与颗粒层32的粘接层相同。
(背面层)
对背面层38的材料没有限定,例如可列举出乙酸丁酸纤维素、乙酸丙酸纤维素等纤维素树脂、聚乙烯醇缩丁醛、聚乙烯醇缩醛等乙烯基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酸乙酯、聚丙烯酰胺、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等(甲基)丙烯酸树脂、聚酰胺、聚酰胺酰亚胺、聚酯、聚氨酯、有机硅改性或氟改性聚氨酯等天然或合成树脂。背面层38可以单独含有这些树脂中的1种,也可以含有2种以上。
背面层38可以含有1种或2种以上的固体或液状的润滑材料。作为润滑材料,例如可列举出聚乙烯蜡等各种蜡类、高级脂肪族醇、有机聚硅氧烷、阴离子系表面活性材料、阳离子系表面活性材料、非离子系表面活性材料、氟系表面活性材料、有机羧酸及其衍生物、金属皂、氟系树脂、有机硅系树脂、滑石、二氧化硅等无机化合物的颗粒。
背面层中的润滑材料的含量通常为5质量%以上且50质量%以下,优选为10质量%以上且40质量%以下。
背面层例如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形成:调制出使树脂、根据需要添加的润滑材料等溶解或分散在适当的溶剂中而成的背面层用涂布液,将该涂布液涂布在第一基材31上并干燥。
背面层的厚度优选为0.5μm以上且10μm以下。
<图像接受片>
如图12所示,作为被转印体的图像接受片40具备依次层叠的第二基材41、热敏凹部形成层42和接受层43。热敏凹部形成层42可以具有多层结构。图像接受片40可以在任意的层间、例如第二基材41与热敏凹部形成层42之间、或者构成具有多层结构的热敏凹部形成层42的各层间具备粘接层等任意的层。图像接受片40也可以在热敏凹部形成层42与接受层43之间具备底涂层。
对图像接受片40的各层进行说明。
(基材)
作为第二基材41,例如可列举出纸基材和由树脂构成的膜(以下简称为“树脂膜”)。作为纸基材,例如可列举出:电容器纸、玻璃纸、硫酸纸、合成纸、优质纸、美术纸、铜版纸、无铜版纸、铸涂纸、壁纸、纤维素纤维纸、合成树脂内添纸、衬里用纸和浸渗纸(合成树脂浸渗纸、乳液浸渗纸、合成橡胶胶乳浸渗纸)。作为树脂,可以列举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和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聚乙烯、聚丙烯和聚甲基戊烯等聚烯烃;聚氯乙烯、聚乙酸乙烯酯、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乙烯基树脂;聚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甲基)丙烯酸树脂;聚苯乙烯等苯乙烯树脂;聚碳酸酯;以及离聚物树脂。
在第二基材41为树脂膜的情况下,该树脂膜可以为拉伸膜,也可以为未拉伸膜,但从机械强度的观点出发,优选沿单轴方向或双轴方向拉伸的拉伸膜。
也可以将上述的纸基材或树脂膜的层叠体用作第二基材41。层叠体可以通过利用干式层压法、湿式层压法和挤出法等制作。
从机械强度的观点出发,第二基材41的厚度优选为50μm以上且500μm以下,更优选为75μm以上且50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0μm以上且500μm以下。
(热敏凹部形成层)
图像接受片40具备热敏凹部形成层42。利用热敏头从接受层43侧在高温条件下对图像接受片40进行加热,由此在该热敏凹部形成层42形成凹部,从而能够对所制造的印刷物赋予较高的立体感。例如,通过在热敏凹部形成层42形成凹部,由此形成相对地成为凸部的区域,通过以由该凸部表示图案、文字等的方式形成凹部,能够提高印刷物的设计性。
热敏凹部形成层42可以具有单层结构,也可以具有多层结构。热敏凹部形成层42的厚度优选为40μm以上,更优选为80μm以上。由此,能够提高所形成的凹部的深度,并且能够提高凹部的形成容易性。从热转印印刷装置内的输送性和加工适应性的观点出发,热敏凹部形成层42的厚度优选为200μm以下。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热敏凹部形成层42是具备在内部具有微细空隙的多孔质膜和含中空颗粒层中的至少一方的多孔质层。
在热敏凹部形成层42为具有单层结构的多孔质层的情况下,其空隙率优选为20%以上且80%以下,更优选为30%以上且60%以下。由此,能够提高所形成的凹部的深度,并且能够提高凹部的形成容易性。另外,能够提高形成于接受层43的图像的浓度。进而,能够提高印刷时的压花抑制性。
在热敏凹部形成层42为具有多层结构的多孔质层的情况下,第一热敏凹部形成层(配置于最靠接受层侧的热敏凹部形成层)的空隙率优选小于其他热敏凹部形成层的空隙率。由此,能够提高印刷时的压花抑制性。
第一热敏凹部形成层的空隙率优选为10%以上且60%以下,更优选为20%以上且50%以下。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凹部的深度,并且能够提高凹部的形成容易性。进而,能够提高印刷时的压花抑制性。
第一热敏凹部形成层以外的热敏凹部形成层的平均空隙率优选为10%以上且80%以下,更优选为20%以上且80%以下。由此,能够使第一热敏凹部形成层中的凹部的形成变得容易,且能够提高印刷时的压花抑制性。
在本公开中,空隙率通过(1-热敏凹部形成层的比重/构成热敏凹部形成层的树脂材料的比重)×100算出。在构成热敏凹部形成层42的树脂材料的比重未知的情况下,利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日立高新技术(株)制、商品名:S3400N)取得热敏凹部形成层的截面图像,根据截面图像的总面积(a)和空隙(空孔)所占的面积(b)以((b)/(a))×100算出。
第一热敏凹部形成层的厚度优选为20μm以上且150μm以下,更优选为30μm以上且13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30μm以上且100μm以下。由此,能够提高所形成的凹部的深度,并且能够提高凹部的形成容易性。
第一热敏凹部形成层以外的热敏凹部形成层的厚度之和优选为10μm以上且180μm以下,更优选为20μm以上且15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μm以上且130μm以下。由此,能够提高在接受层上形成的图像的浓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多孔质膜包含1种或2种以上的树脂材料。作为树脂材料,例如可列举出聚乙烯和聚丙烯等聚烯烃、聚乙酸乙烯酯、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和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乙烯基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聚酯、苯乙烯树脂、以及聚酰胺。从膜的平滑性、绝热性及缓冲性的观点出发,特别优选聚丙烯。
多孔质膜可以包含1种或2种以上的添加材料。作为添加材料,例如可列举出增塑剂、填充材料、紫外线稳定化材料、着色抑制材料、表面活性材料、荧光增白剂、消光材料、除臭材料、阻燃材料、耐候材料、带电抑制材料、丝摩擦降低材料、滑动材料、抗氧化材料、离子交换材料、分散材料、紫外线吸收材料、以及颜料和染料等着色材料。
多孔质膜可以通过公知的方法制造,例如,可以通过将对上述树脂材料混炼不相容的有机颗粒或无机颗粒所得到的混合物膜化来制作。另外,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多孔质膜可以通过将包含第一树脂材料和具有比第一树脂材料高的熔点的第二树脂材料的混合物膜化来制作。
多孔质膜并不限定于通过上述方法制作的多孔质膜,也可以使用市售的多孔质膜。
多孔质膜可以经由粘接层层叠于第二基材41上。另外,也可以将多个多孔质膜隔着粘接层层叠于第二基材41上。
含中空颗粒层是含有中空颗粒和粘合剂材料的层。
关于中空颗粒,只要能够满足通过图像接受片40的加热所形成的凹部的深度条件,就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有机系中空颗粒,也可以是无机系中空颗粒,但从分散性的观点出发,优选有机系中空颗粒。中空颗粒可以是发泡颗粒,也可以是非发泡颗粒。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有机系中空颗粒由1种或2种以上的树脂材料构成。作为树脂材料,例如可列举出交联苯乙烯-丙烯酸树脂等苯乙烯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酚醛树脂、氟树脂、聚丙烯腈、酰亚胺树脂和聚碳酸酯。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有机系中空颗粒可以通过在树脂颗粒等中封入丁烷气体等发泡材料并进行加热发泡来制作。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有机系中空颗粒也可以通过利用乳液聚合来制作。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使用市售的有机系中空颗粒。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含中空颗粒层包含1种或2种以上的粘合剂材料。作为粘合剂材料,可列举出例如聚氨酯、聚酯、纤维素树脂、乙烯基树脂、(甲基)丙烯酸类树脂、聚烯烃、苯乙烯树脂、明胶及其衍生物、苯乙烯丙烯酸酯、聚乙烯醇、聚环氧乙烷、聚乙烯吡咯烷酮、普鲁兰多糖、葡聚糖、糊精、聚丙烯酸及其盐、琼脂、κ-卡拉胶、λ-卡拉胶、ι-卡拉胶、酪蛋白、黄原胶、刺槐豆胶、海藻酸和阿拉伯胶。
含中空颗粒层可以含有1种或2种以上的上述添加材料。
含中空颗粒层例如可以如下这样形成:将上述材料分散或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制成涂布液,利用辊涂法、逆转辊涂布法、凹版涂布法、逆转凹版涂布法、棒涂法或棒式涂法等公知的手段将该涂布液涂布于第二基材41等而形成涂膜,并使其干燥,由此形成含中空颗粒层。
(接受层)
接受层43为接受从热转印片30所具备的色材层33转移来的色材(升华性染料)并对所形成的图像进行维持的层。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接受层43包含1种或2种以上的树脂材料。作为树脂材料,只要是染料容易染色的树脂就没有限定,例如可列举出聚烯烃、乙烯基树脂、(甲基)丙烯酸树脂、纤维素树脂、聚酯、聚酰胺、聚碳酸酯、苯乙烯树脂、聚氨酯和离聚物树脂。
接受层43中的树脂材料的含量优选为80质量%以上且98质量%以下,更优选为90质量%以上且98质量%以下。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接受层43包含1种或2种以上的脱模材料。由此,能够提高接受层43与热转印片30的脱模性。作为脱模材料,例如可列举出聚乙烯蜡、酰胺蜡、特氟隆(注册商标)粉末等固体蜡类、氟系或磷酸酯系表面活性材料、硅油、反应性硅油、固化型硅油等各种改性硅油、以及各种有机硅树脂。作为上述脱模材料,优选改性硅油。
作为改性硅油,可以优选使用氨基改性有机硅、环氧改性有机硅、芳烷基改性有机硅、环氧-芳烷基改性有机硅、醇改性有机硅、乙烯基改性有机硅、氨基甲酸酯改性有机硅等,特别优选环氧改性有机硅、芳烷基改性有机硅、环氧-芳烷基改性有机硅。
接受层43中的脱模材料的含量优选为0.5质量%以上且2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0.5质量%以上且10质量%以下。由此,能够在维持接受层43的透明性的同时提高接受层43与热转印片30的脱模性。
接受层43的厚度优选为0.5μm以上20μm以下,更优选为1μm以上10μm以下。由此,能够提高在接受层43上形成的图像的浓度。
接受层43例如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形成:将上述材料分散或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制成涂布液,利用辊涂法、逆转辊涂布法、凹版涂布法、逆转凹版涂布法、棒涂法或棒式涂法等公知的手段将该涂布液涂布于热敏凹部形成层42上而形成涂膜,并使其干燥。
<印刷物的制造方法>
接着,参照图13~图15,对印刷物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准备热转印片30和图像接受片40。接着,将热转印片30和图像接受片40以色材层33和接受层43对置的方式重合,利用热转印打印机的热敏头等从背面层38侧加热热转印片30,对色材层33所含有的色材进行热转印,在接受层43上形成图像。
在图像形成处理之后,进行保护层转印处理。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护层转印处理兼作在图像接受片40上形成凹部的处理。
在保护层转印处理中,使热转印片30和图像接受片40以保护层37与接受层43对置的方式重合,利用热敏头从背面层38侧对热转印片30进行加热。此时,基于凹部形成图案调整热敏头1的施加能量。在形成凹部的区域中,赋予比未形成凹部的区域高的施加能量来加热图像接受片40。例如,形成凹部的区域中的施加能量大于未形成凹部的区域中的施加能量的1倍且为5倍以下,优选为2倍以上且3倍以下。
如图13所示,在施加能量低的区域中,从热转印片30转印保护层37。另一方面,在施加能量高的区域中,从热转印片30转印保护层37,并且热敏凹部形成层42凹陷,热敏凹部形成层42上的接受层43和保护层37也追随地凹陷,从而在表面形成凹部A。在未形成凹部的区域中,由于图像接受片40(热敏凹部形成层42)不发生塑性变形,因此保护层转印后的图像接受片40的厚度与印刷前的厚度大致相同。另一方面,在形成凹部的区域中,图像接受片40发生塑性变形,在表面形成5μm以上的凹陷(凹部A)。
在保护层转印处理和凹部形成处理之后,进行颗粒层转印处理。在颗粒层转印处理中,使热转印片30和图像接受片40以颗粒层32与设置于图像接受片40的保护层37对置的方式重合,利用热敏头从背面层38侧对热转印片30进行加热。将颗粒层32从图像接受片40转印到保护层37上,制作出印刷物。此时,调整热敏头的施加能量,使颗粒层32不转印到凹部A,而将颗粒层32转印到除凹部A以外的区域、即相对地成为凸部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
例如,如图14所示,将颗粒层32转印到除凹部A以外的整个区域R1。通过转印颗粒层32,容易通过触感识别出与凹部A的凹陷的阶梯差,成为具有较高的立体感的印刷物。
如图15所示,也可以仅在凹部A的周缘区域R2转印颗粒层32。通过仅在周缘区域R2转印颗粒层32,能够强调触感下的凹凸感。周缘区域的宽度W优选为大约0.1mm以上5mm以下。转印颗粒层32的周缘区域R2不需要环绕凹部A,也可以是凹部A以外的区域中的与凹部A的边界部分的一部分。
转印到保护层37上的颗粒层32的表面的、由ISO 25178-2:2012规定的突出峰部高度(Spk)优选为0.6μm以上。由此,在用手指抚摸印刷物表面时能够容易地感知凹凸。Spk更优选为0.6μm以上且2.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7μm以上且1.2μm以下。
凹部可以形成于1处,也可以形成于多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保护层转印处理和凹部形成处理也可以分别进行。例如,从热转印片30转印保护层37到图像接受片40的接受层43上。接着,以热转印片30中的转印了保护层37后的使用过的保护层形成区域与转印到图像接受片40上的保护层37对置的方式使热转印片30和图像接受片40重合,经由使用过的保护层形成区域从热敏头对图像接受片40的凹部形成区域赋予热能。在使用过的保护层形成区域中,热转印片30的第一基材31(在设置有脱模层的情况下为脱模层)露出。
保护层转印处理、凹部形成处理及颗粒层转印处理的顺序没有特别限定,但若在颗粒层转印后转印保护层,则颗粒层的突起感由于保护层而得到缓和,因此优选在保护层转印处理及凹部形成处理之后进行颗粒层转印处理。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色材层33、保护层37、颗粒层32被设置在同一热转印片上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将任意的层设置在不同的热转印片上,也可以将各层设置在不同的热转印片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通过使图像接受片40的热敏凹部形成层42凹陷来在图像接受片40的表面形成凹凸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代替热敏凹部形成层42而设置厚度为5μm以上的含有发泡颗粒的热敏凸部形成层(发泡层)、并通过使发泡颗粒发泡来形成凸部,从而在图像接受片40的表面设置凹凸。在该情况下,以比除此以外的区域高的规定值以上的能量(大于1倍且为5倍以下,优选为2倍以上且3倍以下的能量)对形成凸部的区域进行加热。凸部的形成可以与保护层37的转印一起进行,也可以在保护层37的转印后照射激光或紫外线来进行。所形成的凸部的高度为5μm以上。
热敏凸部形成层是包含发泡性中空颗粒和粘合剂材料的层。发泡性中空颗粒优选具有如下性质:仅在规定温度以上的加热时膨胀,然后,即使温度下降也能够维持其膨胀状态。
这样,作为具有以规定温度为界在低温区域和高温区域膨胀程度大不相同的性质的材料,例如可列举出如下这样的具有热膨胀性的中空颗粒:其在由热塑性树脂等构成的外壳的内部具有含有膨胀剂的中空部。通过调整中空颗粒的外壳部分的软化点与内包于中空部的由挥发性有机溶剂等构成的膨胀剂的蒸气压之间的关系,由此,能够在市场上销售开始发泡、膨胀的温度、或膨胀到最大的温度等不同的各种中空颗粒。
发泡性中空颗粒也被称为热膨胀性微球体、热膨胀性微球等。关于构成发泡性中空颗粒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交联苯乙烯-丙烯酸树脂等的作为发泡体的有机系发泡颗粒、无机中空玻璃体等作为中空颗粒。
关于发泡性中空颗粒的大小,加热发泡前的平均粒径例如为0.1μm以上且90μm以下的范围,优选为6μm以上且18μm以下的范围。
关于发泡性中空颗粒的中空程度,热膨胀区域中的平均中空率优选为30%以上且80%以下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50%以上且80%以下的范围。
通过调整对设置有热敏凹凸部形成层(热敏凹部形成层或热敏凸部形成层)的图像接受片的施加能量,能够在图像接受片的表面形成凹凸。例如,在图像接受片具有热敏凹部形成层的情况下,在施加了高能量的区域形成凹部,未形成凹部的区域相对地成为凸部,由此在表面形成凹凸。在图像接受片具有热敏凸部形成层的情况下,在施加了高能量的区域形成凸部,未形成凸部的区域相对地成为凹部,由此在表面形成凹凸。通过不将颗粒层32转印至凹部,而将颗粒层32转印至凹部以外的区域(凸部)的至少一部分,由此容易通过触感识别颗粒层转印部与凹部的凹陷之间的阶梯差,从而成为具有较高的立体感的印刷物。
本公开涉及例如以下的[1]~[23]。
一种热转印片,其具备基材和转印层,转印后的转印层的突出峰部高度(Spk)为0.6μm以上。
[2]根据上述[1]所述的热转印片,其中,转印层包含可见光非吸收颗粒。
[3]根据上述[2]所述的热转印片,其中,可见光非吸收颗粒为玻璃颗粒。
[4]根据上述[2]或[3]所述的热转印片,其中,可见光非吸收颗粒为外壳为玻璃的中空颗粒。
[5]根据上述[2]~[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热转印片,其中,可见光非吸收颗粒的平均粒径为2μm以上且20μm以下。
[6]根据上述[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热转印片,其中,转印层至少具备剥离层和粘接层,粘接层包含润滑材料。
[7]根据上述[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热转印片,其中,转印层至少具备剥离层和接受层。
[8]一种印刷物,其具备被转印体和转印层,转印层侧表面的突出峰部高度(Spk)为0.6μm以上。
[9]根据上述[8]所述的印刷物,其中,转印层包含可见光非吸收颗粒。
[10]根据上述[8]或[9]所述的印刷物,其中,在转印层上还具备保护层。
[11]一种印刷物的制造方法,其使用:在第一基材上设置有颗粒层的热转印片;和图像接受片,其是在第二基材上依次层叠热敏凹凸部形成层及形成有图像的接受层而成的,其中,所述印刷物的制造方法具备:加热图像接受片而在图像接受片上形成凹凸的工序;和加热热转印片而将颗粒层转印至图像接受片的凸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工序。
[12]根据上述[11]所述的印刷物的制造方法,其中,在凹凸的形成后转印颗粒层。
[13]根据上述[11]或[12]所述的印刷物的制造方法,其中,还具备对设置有保护层的热转印片进行加热而将保护层转印到接受层上的工序,在转印保护层后、或与保护层的转印一起形成上述凹凸。
[14]根据上述[11]~[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印刷物的制造方法,其中,将颗粒层转印到图像接受片的上述凸部的整体。
[15]根据上述[11]~[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印刷物的制造方法,其中,在图像接受片的上述凸部中的、上述凹部的周缘区域转印颗粒层。
[16]根据上述[11]~[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印刷物的制造方法,其中,颗粒层包含可见光非吸收颗粒。
[17]根据上述[11]~[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印刷物的制造方法,其中,转印于图像接受片的颗粒层的突出峰部高度(Spk)为0.6μm以上。
[18]根据上述[11]~[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印刷物的制造方法,其中,热敏凹凸部形成层是厚度为40μm以上的热敏凹部形成层,在图像接受片上形成深度为5μm以上的凹部。
[19]根据上述[18]所述的印刷物的制造方法,其中,热敏凹部形成层具备多孔质膜和含中空颗粒层中的至少任意一方。
[20]根据上述[11]~[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印刷物的制造方法,其中,热敏凹凸部形成层是厚度为5μm以上的热敏凸部形成层,在图像接受片上形成高度为5μm以上的凸部。
[21]根据上述[20]所述的印刷物的制造方法,其中,热敏凸部形成层包含发泡性中空颗粒。
[22]一种热转印片与图像接受片的组合,其中,热转印片具备第一基材和设置于第一基材的一个面的颗粒层,颗粒层包含可见光非吸收颗粒,图像接受片具备第二基材、设置于第二基材上的热敏凹部形成层、以及设置于热敏凹部形成层上的接受层,热敏凹部形成层具备多孔质膜和含中空颗粒层中的至少任意一方。
[23]一种热转印片与图像接受片的组合,其中,热转印片具备第一基材和设置于第一基材的一个面的颗粒层,颗粒层包含可见光非吸收颗粒,图像接受片具备第二基材、设置于第二基材上的热敏凸部形成层、以及设置于热敏凸部形成层上的接受层,热敏凸部形成层包含发泡性中空颗粒。
【实施例】
接下来,列举实施例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第一方式的热转印片,但是,本公开的第一方式的热转印片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热转印片的制作)
准备厚度为4.5μm的PET膜。
在PET膜的一个面上涂布下述组成的背面层形成用涂布液,进行干燥,形成背面层。
<背面层形成用涂布液>
聚乙烯醇缩丁醛2质量份
(积水化学工业(株)制、S-LEC(注册商标)BX-1)
·多异氰酸酯9.2质量份
(DIC(株)制、BURNOCK(注册商标)D750)
·磷酸酯系表面活性材料1.3质量份
(第一工业制药(株)、PLYSURF(注册商标)A208N)
·滑石0.3质量份
(日本滑石工业(株)、MicroAce(注册商标)P-3)
·甲基乙基酮(MEK)43.6质量份
·甲苯43.6质量份
在PET膜的另一面涂布下述组成的剥离层形成用涂布液,进行干燥,形成厚度为1.5μm的剥离层。
<剥离层形成用涂布液>
·(甲基)丙烯酸树脂2.5质量份
(三菱化学(株)制、DIANAL(注册商标)BR-83)
·聚酯2.5质量份
(东洋纺(株)制、VYLON(注册商标)200)
·甲苯45质量份
·MEK 50质量份
在上述剥离层上涂布下述组成的粘接层形成用涂布液,进行干燥,形成厚度为1.2μm的粘接层。
<粘接层形成用涂布液>
·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5质量份
(日信化学工业(株)制、Solvine(注册商标)CNL、Mn16000、Tg76℃)
·玻璃颗粒A 5质量份
(Potters·Ballotin(株)制、Spherical(注册商标)110P8(中空颗粒)、平均粒径12μm、密度1.10g/cm3)
·甲苯45质量份
·MEK 45质量份
实施例2~13和比较例1~2
除了将热转印片所具备的各剥离层和各粘接层的构成变更为如表1所示那样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热转印片。
表1中的各成分的详细情况如下所述。
·聚乙烯醇缩丁醛:积水化学(株)制、S-LEC(注册商标)BL-2H
·润滑材料A:日信化学工业(株)制、环氧改性硅油、K1800U
·润滑材料B:堺化学工业(株)制、硬脂酸锌、SZ-PF
·玻璃颗粒B:Potters·Ballotin(株)制、EMB-20(实心颗粒)、平均粒径10μm、密度2.6g/cm3
·玻璃颗粒C:Potters·Ballotin(株)制、EMB-10(实心颗粒)、平均粒径5μm、密度2.6g/cm3
实施例14
准备厚度为4.5μm的PET膜。在PET膜的一个面上涂布实施例1所记载的背面层形成用涂布液,进行干燥,形成背面层。在PET膜的另一面涂布实施例1所记载的剥离层形成用涂布液,进行干燥,形成厚度为1.5μm的剥离层。
在该剥离层上,以干燥时的厚度分别为1.2μm、0.5μm的方式沿面依次涂布实施例2所记载的粘接层形成用涂布液和下述组成的保护层形成用涂布液,进行干燥,形成粘接层和保护层。
<保护层形成用涂布液>
·聚酯10质量份
(UNITIKA(株)制、Elitel(注册商标)UE-9885、数均分子量6000、Tg82℃)
·甲苯45质量份
·MEK 45质量份
[表1]
表1
Figure BDA0003813602800000321
(印刷物的制作)
使用升华型热转印打印机(DS-40大日本印刷(株))、DS-40纯正墨带以及DS-40纯正图像接受纸,打印黑色均匀图像(R:0/255、G:0/255、B:0/255),得到被转印体。使用上述实施例的热转印片,利用下述热转印打印机所具备的热敏头从背面层侧对热转印片进行加热,由此在被转印体上形成转印层,制作出印刷物。
热转印打印机
热敏头:京瓷(株)制、KEE-57-12GAN2-STA
发热体平均电阻值:3303Ω
主扫描方向打印密度:300dpi
副扫描方向打印密度:300dpi
印刷电压:18.5V
1行周期:3msec.
打印开始温度:35℃
脉冲占空比:85%
关于比较例1,将印刷电压变更为19.5V,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制作了印刷物。
<<印刷物表面的测量>>
对于上述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印刷物,在500μm×500μm的范围内按照ISO 25178-2:2012测量了印刷物表面的Spk、Sdr、Sdq、Spd、Sxp、Spc和Vmp。作为测量设备,使用了形状解析激光显微镜(VK-X150(株)KEYENCE)。将结果示于表2。
[表2]
表2
Figure BDA0003813602800000331
<<凹凸感评价>>
对于上述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印刷物,用手指抚摸印刷物表面,基于以下的评价基准评价了触感。将评价结果示于表3。
(评价基准)
A:能够容易地感知凹凸。
B:能够感知到凹凸。
C:仔细地接触时,可稍微感知到凹凸。
NG:完全未能感知到凹凸。
<<耐久性评价>>
对于上述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印刷物,使用泰伯试验机(磨耗轮CS-10F),实施了依据ANSI-INCITS322-2002、5.9 Surface Abrasion的泰伯试验(载荷500gf、60循环/min.)。
每50个循环结束,使用反射浓度计(X-Rite公司制,i1-pro 2)测量ISO视觉浓度。与泰伯试验开始前的ISO视觉浓度相比,确认降低了30%时的循环数,并基于下述评价基准进行了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3。
(评价基准)
A:300个循环以上。
B:200个循环以上且小于300个循环。
C:100个循环以上且小于200个循环。
NG:小于100个循环。
<<印刷适性评价>>
基于下述评价基准对上述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印刷物的印刷适性进行评价。将评价结果示于表3。
(评价基准)
A:在印刷物中未观察到褶皱的产生。
B:以小于20%的频率产生褶皱。
NG:以20%以上的频率产生褶皱。
<<耐指纹性评价>>
使指纹附着于上述实施例和比较例的印刷物,通过目视观察表面状态,评价了印刷物表面的耐指纹性。将评价结果示于表3。
(评价基准)
A:仔细观察的话,能够确认指纹痕迹。
B:根据观察的角度,指纹痕迹明显。
NG:指纹痕迹明显。
[表3]
表3
Figure BDA0003813602800000351
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那样,本公开的热转印片等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的记载,上述实施例及说明书只不过是用于说明本公开的原理,只要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及范围,就能够进行各种改变或改善,这些改变或改善均包含在所要求保护的本公开的范围内。此外,本公开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不仅包含权利要求书的记载,还包含其等同物。
标号说明
10:热转印片;
11:基材;
12:剥离层;
13:粘接层;
14:转印层;
15:可见光非吸收颗粒;
16:保护层;
20:印刷物;
21:被转印体;
31:第一基材;
32:颗粒层;
33:色材层;
37:保护层;
38:背面层;
30:热转印片;
40:图像接受片;
41:第二基材;
42:热敏凹部形成层;
43:接受层。

Claims (23)

1.一种热转印片,其中,
所述热转印片具备基材和转印层,
转印后的所述转印层的突出峰部高度(Spk)为0.6μm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转印片,其中,
所述转印层包含可见光非吸收颗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转印片,其中,
所述可见光非吸收颗粒为玻璃颗粒。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热转印片,其中,
所述可见光非吸收颗粒是外壳为玻璃的中空颗粒。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热转印片,其中,
所述可见光非吸收颗粒的平均粒径为2μm以上且20μm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热转印片,其中,
所述转印层至少具备剥离层和粘接层,
所述粘接层包含润滑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热转印片,其中,
所述转印层至少具备剥离层和接受层。
8.一种印刷物,其中,
所述印刷物具备被转印体和转印层,
所述转印层侧的表面的突出峰部高度(Spk)为0.6μm以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印刷物,其中,
所述转印层包含可见光非吸收颗粒。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印刷物,其中,
所述印刷物在所述转印层上还具备保护层。
11.一种印刷物的制造方法,其使用:在第一基材上设置有颗粒层的热转印片;和图像接受片,其在第二基材上依次层叠有热敏凹凸部形成层和形成有图像的接受层,其中,
所述印刷物的制造方法包括:
对所述图像接受片进行加热而在所述图像接受片上形成凹凸的工序;和
对所述热转印片进行加热而将所述颗粒层转印至所述图像接受片的凸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工序。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印刷物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形成所述凹凸后转印所述颗粒层。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印刷物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印刷物的制造方法还具备对设置有保护层的热转印片进行加热而将所述保护层转印到所述接受层上的工序,
在转印所述保护层后、或与所述保护层的转印一起形成所述凹凸。
14.根据权利要求11~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印刷物的制造方法,其中,
将所述颗粒层转印到所述图像接受片的所述凸部的整体。
15.根据权利要求11~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印刷物的制造方法,其中,
将所述颗粒层转印到所述图像接受片的所述凸部中的、所述凹部的周缘区域。
16.根据权利要求11~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印刷物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颗粒层包含可见光非吸收颗粒。
17.根据权利要求11~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印刷物的制造方法,其中,
转印于所述图像接受片的所述颗粒层的突出峰部高度(Spk)为0.6μm以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1~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印刷物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热敏凹凸部形成层是厚度为40μm以上的热敏凹部形成层,在所述图像接受片上形成深度为5μm以上的凹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印刷物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热敏凹部形成层具备多孔质膜和含中空颗粒层中的至少任意一方。
20.根据权利要求11~1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印刷物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热敏凹凸部形成层是厚度为5μm以上的热敏凸部形成层,在所述图像接受片上形成高度为5μm以上的凸部。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印刷物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热敏凸部形成层包含发泡性中空颗粒。
22.一种热转印片与图像接受片的组合,其中,
所述热转印片具备:第一基材;和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材的一个面上的颗粒层,所述颗粒层包含可见光非吸收颗粒,
所述图像接受片具备:第二基材;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材上的热敏凹部形成层;以及设置于所述热敏凹部形成层上的接受层,所述热敏凹部形成层具备多孔质膜和含中空颗粒层中的至少任意一方。
23.一种热转印片与图像接受片的组合,其中,
所述热转印片具备:第一基材;和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材的一个面上的颗粒层,所述颗粒层包含可见光非吸收颗粒,
所述图像接受片具备:第二基材;设置于所述第二基材上的热敏凸部形成层;以及设置于所述热敏凸部形成层上的接受层,所述热敏凸部形成层包含发泡性中空颗粒。
CN202180016609.6A 2020-02-25 2021-02-25 热转印片和印刷物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527959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29659 2020-02-25
JP2020-029659 2020-02-25
JP2020110587 2020-06-26
JP2020-110587 2020-06-26
PCT/JP2021/007072 WO2021172417A1 (ja) 2020-02-25 2021-02-25 熱転写シート、及び印画物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79598A true CN115279598A (zh) 2022-11-01

Family

ID=774902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16609.6A Pending CN115279598A (zh) 2020-02-25 2021-02-25 热转印片和印刷物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82532A1 (zh)
JP (2) JP7002032B1 (zh)
CN (1) CN115279598A (zh)
WO (1) WO202117241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30164465A (ko) * 2022-05-25 2023-12-04 도레이첨단소재 주식회사 레이저 전사 필름
WO2023249081A1 (ja) * 2022-06-24 2023-12-28 Toppan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化粧シート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02669A (en) * 1985-07-24 1990-02-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Thermal dye transfer printing systems, thermal printing sheets, and dye receiving sheets
US20050067090A1 (en) * 2003-09-30 2005-03-31 Konica Minolta Photo Imaging, Inc. Image forming method using thermal transfer recording material
US20070203267A1 (en) * 2006-02-28 2007-08-30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Optical display with fluted optical plate
JP2015174328A (ja) * 2014-03-14 2015-10-0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熱転写受像シート、熱転写受像シートと保護層転写シートとの組合せ、及び印画物
CN109311337A (zh) * 2016-05-30 2019-02-05 佳能株式会社 打印物、图像记录方法和图像记录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80817B2 (ja) * 1991-01-17 2001-06-2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受容層転写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03127557A (ja) * 2001-10-19 2003-05-08 Bando Chem Ind Ltd 昇華性染料熱転写記録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JP2003251909A (ja) * 2002-02-28 2003-09-09 Konica Corp 転写保護層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用保護層転写シート
JP4142517B2 (ja) * 2002-07-29 2008-09-0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保護層熱転写シートおよびマット調印画物
JP2006159812A (ja) * 2004-12-10 2006-06-22 Oji Paper Co Ltd 熱転写受容シート
JP4641918B2 (ja) * 2005-09-30 2011-03-0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エンボス加工装置
JP2007171843A (ja) * 2005-12-26 2007-07-05 Fujifilm Corp 画像記録材料
JP6070176B2 (ja) * 2012-12-27 2017-02-01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転写箔
JP6115175B2 (ja) * 2013-02-19 2017-04-1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熱転写受像シート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15134429A (ja) * 2014-01-16 2015-07-2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熱転写受像シート、熱転写受像シートの製造方法及び印画物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02669A (en) * 1985-07-24 1990-02-2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Thermal dye transfer printing systems, thermal printing sheets, and dye receiving sheets
US20050067090A1 (en) * 2003-09-30 2005-03-31 Konica Minolta Photo Imaging, Inc. Image forming method using thermal transfer recording material
US20070203267A1 (en) * 2006-02-28 2007-08-30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Optical display with fluted optical plate
JP2015174328A (ja) * 2014-03-14 2015-10-0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熱転写受像シート、熱転写受像シートと保護層転写シートとの組合せ、及び印画物
CN109311337A (zh) * 2016-05-30 2019-02-05 佳能株式会社 打印物、图像记录方法和图像记录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082532A1 (en) 2023-03-16
JP2022043201A (ja) 2022-03-15
JP7248095B2 (ja) 2023-03-29
JPWO2021172417A1 (zh) 2021-09-02
JP7002032B1 (ja) 2022-01-20
WO2021172417A1 (ja) 2021-09-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248095B2 (ja) 熱転写シート、印画物、印画物の製造方法、及び熱転写シートと受像シートとの組合せ
JP2009083146A (ja) 熱転写シート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7355195B2 (ja) 熱転写シート
JP7209239B2 (ja) 熱転写シート、熱転写シートと中間転写媒体との組合せ、及び印画物の製造方法
JP6919844B1 (ja) 熱転写シートと中間転写媒体との組合せ、印画物の製造方法、及び印画物
CN114929485A (zh) 剥离片、以及该剥离片与中间转印介质的组合
JP7274128B2 (ja) 熱転写受像シート、印画物の製造方法及び印画物
JP7375642B2 (ja) 印画物の製造方法及び熱転写印画装置
JP2022015218A (ja) 印画物の製造方法、熱転写印画装置及び印画物
JP2022010954A (ja) 印画物の製造方法、熱転写印画装置及び印画物
JP2019064108A (ja) 熱転写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印画物の製造方法
JP7127314B2 (ja) 熱転写シート、及び印画物の製造方法
JP2024049211A (ja) 熱転写シート
JP2004188676A (ja) 熱転写シート及び捺印層形成方法
JP2021049648A (ja) 熱転写シート、第1熱転写シートと第2転写シートとの組合せ、熱転写シートと中間転写媒体との組合せ、第1熱転写シートと第2熱転写シートと中間転写媒体との組合せ、印画物の製造方法及び印画物
JP2023034918A (ja) 印画物の製造方法、印画物製造システム及び印画物
JP2016210155A (ja) 熱転写受像シー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