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384749A - 投射装置 - Google Patents

投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384749A
CN114384749A CN202111204610.XA CN202111204610A CN114384749A CN 114384749 A CN114384749 A CN 114384749A CN 202111204610 A CN202111204610 A CN 202111204610A CN 114384749 A CN114384749 A CN 1143847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optical
projection
color
im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04610.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384749B (zh
Inventor
大月伸行
座光寺诚
田中克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3847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847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3847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3847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20Lamp housings
    • G03B21/2066Reflectors in illumination beam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28Reflectors in projection beam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45Housing details, e.g. position adjustments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6Cooling; Preventing overheat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20Lamp housings
    • G03B21/2006Lamp hous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 G03B21/2033LED or laser light sources
    • G03B21/204LED or laser light sources using secondary light emission, e.g. luminescence or fluorescenc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02B13/006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having a beam-folding prism or mirro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10Beam splitting or combining systems
    • G02B27/1006Beam splitting or combining systems for splitting or combining different wavelength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10Beam splitting or combining systems
    • G02B27/14Beam splitting or combining systems operating by reflection only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3/00Colour photography, other than mere exposure or projection of a colour film
    • G03B33/10Simultaneous recording or projection
    • G03B33/12Simultaneous recording or projection using beam-splitting or beam-combining systems, e.g. dichroic mirr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 Transforming Electric Information Into Light Information (AREA)

Abstract

投射装置,能够实现小型化。投射装置具有:光源装置,其从出射口出射光;图像生成装置,其根据从光源装置出射的光生成图像光;以及投射光学装置,其投射由图像生成装置生成的图像光,图像生成装置具有:第1反射光学元件,其使从光源装置出射的光中的至少一部分光反射;以及第2反射光学元件,其配置于由第1反射光学元件反射后的光的光路上,投射光学装置具有:入射光路,其位于图像生成装置的光出射光轴上;折曲部件,其使通过入射光路后的光折曲;以及通过光路,由折曲部件折曲后的光通过该通过光路,光源装置的光出射光轴和投射光学装置的光入射光轴平行,光源装置的出射光的光出射光轴的延长线与通过光路交叉。

Description

投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投射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一种投影仪,该投影仪具有光源、对从光源出射的光进行调制的光调制装置、以及投射由光调制装置调制后的光的投射光学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和2)。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投影仪(投射型显示装置)中,在反射镜将从光源出射的光的行进方向变更大致90°后,被反射镜反射后的光照射到影像显示元件。由影像显示元件调制后的光学像经由包含前方透镜组和后方透镜组的透射光学系统入射到反射光学系统,被反射光学系统反射而成像于工作台上。
此外,作为另一例,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投射型显示装置中,从光源出射的光照射到影像显示元件。由影像显示元件调制后的光学像经由前方透镜组入射到折曲镜。在折曲镜将光学像的行进方向变更90°后,光学像经由后方透镜组入射到反射光学系统而被反射。
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投影仪中,来自光源单元的光经由导光光学系统入射到显示元件。显示元件设置于投影侧光学系统的光入射侧,从显示元件出射的图像被投影侧光学系统投射到屏幕。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804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75898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1个投射型显示装置中,在透射光学系统的光入射侧设置有影像显示元件。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投影仪中,在投影侧光学系统的光入射侧设置有显示元件。在这种结构中,投影仪的进深方向、即沿着投影仪投射图像的投射方向的尺寸容易增大。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另一个投射型显示装置中,以前方透镜组的光轴和后方透镜组的光轴交叉的方式配置有透射光学系统。但是,在采用进深方向的尺寸较大的大型光源的情况下,投影仪的进深方向容易增大。
因此,期望能够实现小型化的投射装置的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1方式的投射装置具有:光源装置,其从出射口出射光;图像生成装置,其根据从所述光源装置出射的光生成图像光;以及投射光学装置,其投射由所述图像生成装置生成的所述图像光,所述图像生成装置具有:第1反射光学元件,其使从所述光源装置出射的光中的至少一部分光反射;以及第2反射光学元件,其配置于由所述第1反射光学元件反射后的光的光路上,所述投射光学装置具有:入射光路,其位于所述图像生成装置的光出射光轴上;折曲部件,其使通过所述入射光路后的光折曲;以及通过光路,由所述折曲部件折曲后的光通过该通过光路,所述光源装置的光出射光轴与所述投射光学装置的光入射光轴平行,所述光源装置的光出射光轴的延长线与所述通过光路交叉。
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投射装置具有:光源装置,其出射白色光;图像生成装置,其根据从所述光源装置出射的所述白色光生成图像光;以及投射光学装置,其投射由所述图像生成装置生成的所述图像光,所述图像生成装置具有:第1色分离元件,其使从所述光源装置出射的所述白色光中包含的第1色光透射并使所述白色光中包含的第2色光反射而对所述第1色光和所述第2色光进行分离;第1反射元件,其使透过所述第1色分离元件后的所述第1色光反射;第1光调制元件,其对由所述第1反射元件反射后的所述第1色光进行调制;第2色分离元件,其使由所述第1色分离元件反射后的所述第2色光中包含的第3色光反射并使所述第2色光中包含的第4色光透射而对所述第3色光和所述第4色光进行分离;第2光调制元件,其对由所述第2色分离元件反射后的所述第3色光进行调制;第2反射元件,其使透过所述第2色分离元件后的所述第4色光反射;第3反射元件,其使由所述第2反射元件反射后的所述第4色光反射;第3光调制元件,其对由所述第3反射元件反射后的所述第4色光进行调制;以及色合成元件,其出射对由所述第1光调制元件、所述第2光调制元件和所述第3光调制元件调制后的光进行合成而得到的合成光,所述投射光学装置具有:入射光路,其位于所述图像生成装置的光出射光轴上;折曲部件,其使通过所述入射光路后的光折曲;以及通过光路,由所述折曲部件折曲后的光通过该通过光路,所述光源装置的光出射光轴和所述投射光学装置的光入射光轴平行,所述光源装置的光出射光轴的延长线与所述投射光学装置的所述通过光路交叉,和所述第1色分离元件与所述第1反射元件之间的所述第1色光的光轴一致。
本发明的第3方式的投射装置具有:光源装置,其从出射口出射光;图像生成装置,其根据从所述光源装置出射的光生成图像光;以及投射光学装置,其投射由所述图像生成装置生成的所述图像光,所述图像生成装置具有:第1反射光学元件,其使从所述光源装置出射的光反射;图像生成元件,其根据从所述第1反射光学元件入射的光生成所述图像光,向与来自所述第1反射光学元件的光的入射方向相反的方向出射所述图像光;以及第2反射光学元件,其使由所述第1反射光学元件反射后的光入射到所述图像生成元件,使由所述图像生成元件生成的所述图像光反射,所述投射光学装置具有:入射光路,其位于所述图像生成装置的光出射光轴上;折曲部件,其使通过所述入射光路后的光折曲;以及通过光路,由所述折曲部件折曲后的光通过该通过光路,所述光源装置的光出射光轴和所述投射光学装置的光入射光轴平行,所述光源装置的光出射光轴的延长线与所述通过光路交叉。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4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5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投射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光源的图。
图8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投射装置的变形的示意图。
图9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图像投射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11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内部结构的图。
图13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投影仪的内部结构的图。
标号说明
1A、1B、1C:投影仪(投射装置);55、56:风扇;6、6A、6B:图像投射装置;7:光源装置;701:光源用壳体;7011:出射口;702:光源;7020:支承部件;7021:固体发光元件;7022:准直透镜;7023:受热部件;7024:导热管;7025:散热部件;703:远焦光学元件;7031:第1透镜;7032:第2透镜;704:第1相位差元件;705:扩散透射元件;706:光合成元件;707:第1会聚元件;708:波长转换装置;7081:波长转换元件;7082:旋转装置;709:第2相位差元件;710:第2会聚元件;711:扩散光学元件;712:第3相位差元件;8A、8B:图像生成装置;81:壳体;82:均匀化装置;83:色分离装置;831:第1色分离元件(第1反射光学元件);832:第1反射元件;833:第2色分离元件(第2反射光学元件);84:中继装置;841:第2反射元件;842:第3反射元件;843:入射侧透镜;844:中继透镜;845:出射侧透镜;85:光调制装置;85B:蓝用光调制元件(第1光调制元件);85G:绿用光调制元件(第2光调制元件);85R:红用光调制元件(第3光调制元件);86:色合成元件;87:第1反射光学元件;88:第2反射光学元件;89:图像生成元件;9:投射光学装置;91:镜头壳体;911:入射部;912:折曲部;913:出射部;914:开口部;92:入射光路;93:折曲部件;94:通过光路;95:光路变更部件;L1:蓝色光(第1色光);L2:黄色光(第2色光);L3:绿色光(第3色光);L4:红色光(第4色光)。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投影仪的概略结构]
图1和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A的外观的立体图。图1是从正面侧观察投影仪1A的立体图,图2是从背面侧观察投影仪1A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A是如下的投射装置:对从光源出射的光进行调制,生成与图像信息对应的图像,将生成的图像投射到屏幕等被投射面。如图1和图2所示,投影仪1A具有外装壳体2A。
[外装壳体的结构]
外装壳体2A构成投影仪1A的外装,在内部收纳后述的控制装置3、电源装置4、冷却装置5A和图像投射装置6等。外装壳体2A形成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具有顶面21、底面22、正面23、背面24、左侧面25和右侧面26。
顶面21具有向底面22侧凹陷的凹部211、以及设置于凹部211的底部的通过口212。从后述的投射光学装置9投射的图像通过通过口212。
底面22具有与设置面接触的多个脚部221。
如图1所示,右侧面26具有开口部261。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261作为将外装壳体2A的外部的气体作为冷却气体导入到外装壳体2A的内部的导入口发挥功能。
如图2所示,背面24具有向正面23侧凹陷的凹部241、以及设置于凹部241的底部的多个端子242。
左侧面25具有开口部251。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251作为排出对外装壳体2A的冷却对象进行冷却后的冷却气体的排气口发挥功能。
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彼此正交的三个方向设为+X方向、+Y方向和+Z方向。将+X方向设为从正面23朝向背面24的方向,将+Y方向设为从底面22朝向顶面21的方向,将+Z方向设为从左侧面25朝向右侧面26的方向。此外,虽然省略图示,但是,将与+X方向相反的方向设为-X方向,将与+Y方向相反的方向设为-Y方向,将与+Z方向相反的方向设为-Z方向。
[投影仪的内部结构]
图3是从+Y方向观察投影仪1A的内部结构的图。
如图3所示,投影仪1A具有收纳于外装壳体2A内的控制装置3、电源装置4、冷却装置5A和图像投射装置6。
控制装置3是设置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等运算处理电路的电路基板,对投影仪1A的动作进行控制。
电源装置4向构成投影仪1A的电子部件供给电力。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源装置4对从外部供给的电力进行变压,将变压后的电力供给到电子部件。
控制装置3和电源装置4在外装壳体2A的内部相对于外装壳体2A的中央设置于+X方向的部位。即,控制装置3和电源装置4在外装壳体2A中相对于位于+Z方向的中央的投射光学装置9设置于与光源装置7以及图像生成装置8A相反的一侧。
[冷却装置的结构]
图4是从-Y方向观察投影仪1A的内部结构的图。图5是从-X方向且-Y方向观察投影仪1A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冷却装置5A对构成投影仪1A的冷却对象进行冷却。具体而言,冷却装置5A将外装壳体2A的外部的气体作为冷却气体导入到外装壳体2A的内部,将导入的冷却气体送出到冷却对象,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如图3~图5所示,冷却装置5A具有过滤器51、管道52和风扇53~57。
过滤器51以能够装配和脱离的方式嵌合于开口部261。过滤器51去除作为冷却气体经由开口部261导入到外装壳体2A内的气体中包含的尘埃。
管道52在外装壳体2A的内部从+Z方向的部位向外装壳体2A中比+Z方向的中央靠-Z方向延伸。管道52的一端与设置于开口部261的过滤器51连接,另一端位于外装壳体2A中比+Z方向的中央靠-Z方向的位置。管道52的主要部相对于控制装置3、电源装置4和投射光学装置9配置于-Y方向上。管道52将通过过滤器51后的冷却气体中的一部分冷却气体引导至比投射光学装置9靠-Z方向的空间。另外,管道52的主要部也可以相对于控制装置3、电源装置4和投射光学装置9配置于+Y方向上。
风扇53在外装壳体2A内配置于开口部261的附近。风扇53抽吸通过过滤器51后的冷却气体的一部分,向控制装置3和电源装置4送出冷却气体,对控制装置3和电源装置4进行冷却。
风扇54在外装壳体2A内配置于+Z方向的大致中央的位置且+X方向的位置。风扇54向-Z方向送出对控制装置3和电源装置4进行冷却后的冷却气体。
风扇55、56在外装壳体2A内配置于被图像投射装置6包围的空间内。具体而言,风扇55、56配置于+Z方向上被光源装置7和投射光学装置9夹着的位置、且比图像生成装置8A靠-X方向的位置。即,风扇55、56处于构成图像投射装置6的光源装置7与投射光学装置9之间、且相对于后述的光源装置7的光出射光轴的延长线设置于与投射光学装置9的光入射光轴相反的一侧的空间。
风扇55抽吸在管道52内向-X方向流通的冷却气体的一部分,将其送出到图像生成装置8A的后述的光调制装置85(85B、85G、85R),对光调制装置85进行冷却。
风扇56抽吸在管道52内向-X方向流通的冷却气体的另一部分,将其送出到光源装置7的散热部件7025,对散热部件7025进行冷却。
风扇57在外装壳体2A内配置于开口部251的附近。风扇57抽吸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后的冷却气体,经由开口部251排出到外装壳体2A的外部。
[图像投射装置的结构]
图6是示出图像投射装置6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像投射装置6生成与从控制装置3输入的图像信号对应的图像,投射生成的图像。如图3和图6所示,图像投射装置6具有光源装置7、图像生成装置8A和投射光学装置9。
[光源装置的结构]
光源装置7相对于投射光学装置9配置于-X方向,向图像生成装置8A出射白色光WL。如图6所示,光源装置7具有光源用壳体701、以及收纳于光源用壳体701中的光源702、远焦光学元件703、第1相位差元件704、扩散透射元件705、光合成元件706、第1会聚元件707、波长转换装置708、第2相位差元件709、第2会聚元件710、扩散光学元件711和第3相位差元件712。
光源702、远焦光学元件703、第1相位差元件704、扩散透射元件705、光合成元件706、第2相位差元件709、第2会聚元件710和扩散光学元件711配置于光源装置7中设定的照明光轴Ax1上。
波长转换装置708、第1会聚元件707、光合成元件706和第3相位差元件712配置于在光源装置7中设定、且与照明光轴Ax1正交的照明光轴Ax2上。
[光源用壳体的结构]
光源用壳体701是尘埃不易侵入内部的壳体,形成为+X方向的尺寸比+Z方向的尺寸大的大致长方体形状。光源用壳体701具有出射白色光的出射口7011。
光源装置7沿着出射口7011的光出射光轴向+Z方向出射白色光。出射口7011的光出射光轴是从出射口7011出射的光的光轴,是光源装置7的光出射光轴。在本实施方式中,光源装置7的光出射光轴沿着+Z方向。
[光源的结构]
光源702向+X方向出射光。光源702具有支承部件7020、多个固体发光元件7021和多个准直透镜7022。
支承部件7020支承在与照明光轴Ax1正交的平面上分别呈阵列状配置的多个固体发光元件7021。支承部件7020是金属制部件,多个固体发光元件7021的热被传递到支承部件7020。
多个固体发光元件7021分别是出射s偏振的蓝色光的发光元件。详细地讲,固体发光元件7021是半导体激光器,固体发光元件7021出射的蓝色光例如是峰值波长为440nm的激光。多个固体发光元件7021的光出射光轴沿着+X方向,各固体发光元件7021向+X方向出射光。
多个准直透镜7022与多个固体发光元件7021对应地设置。多个准直透镜7022将从多个固体发光元件7021出射的蓝色光转换为平行光束,使其入射到远焦光学元件703。
这样,光源702出射偏振方向相同的直线偏振光即蓝色光。但不限于此,光源702也可以构成为出射s偏振的蓝色光和p偏振的蓝色光。该情况下,可以省略第1相位差元件704。
图7是从-X方向观察光源702的图。
除了上述结构以外,如图7所示,光源702具有受热部件7023、导热管7024和散热部件7025。
受热部件7023设置于与多个固体发光元件7021的发光侧相反的一侧,即,相对于多个固体发光元件7021设置于-X方向上。受热部件7023以能够传递热的方式与支承部件7020连接,接受被传递到支承部件7020的多个固体发光元件7021的热。
导热管7024以能够传递热的方式连接受热部件7023和散热部件7025,将被传递到受热部件7023的热传递到散热部件7025。另外,导热管7024的数量不限于3个,能够适当变更。
散热部件7025是具有多个翅片的散热器。散热部件7025对经由导热管7024从受热部件7023传递的热进行散热。散热部件7025被通过风扇56流通的冷却气体冷却,由此,多个固体发光元件7021被冷却。
[远焦光学元件的结构]
图6所示的远焦光学元件703对从光源702入射的蓝色光的光束直径进行缩径。远焦光学元件703由使入射的光会聚的第1透镜7031、以及使由第1透镜7031会聚后的光束平行化的第2透镜7032构成。另外,也可以没有远焦光学元件703。
[第1相位差元件的结构]
第1相位差元件704设置于第1透镜7031与第2透镜7032之间。第1相位差元件704将入射的1种直线偏振光转换为包含s偏振的蓝色光和p偏振的蓝色光的光。
另外,第1相位差元件704也可以通过转动装置以沿着照明光轴Ax1的转动轴为中心进行转动。该情况下,能够根据第1相位差元件704的转动角对从第1相位差元件704出射的光束中的s偏振的蓝色光和p偏振的蓝色光的比例进行调整。
[扩散透射元件的结构]
扩散透射元件705使从第2透镜7032入射的蓝色光的照度分布均匀化。扩散透射元件705能够例示具有全息元件的结构、多个小透镜排列于光轴正交面的结构、以及光通过的面为粗糙面的结构。
另外,也可以代替扩散透射元件705而采用具有一对多透镜的均束器光学元件。
[光合成元件的结构]
通过扩散透射元件705后的蓝色光入射到光合成元件706。
光合成元件706使从光源702的多个固体发光元件7021出射的光中的第1部分的光朝向波长转换元件7081出射,使第2部分的光朝向扩散光学元件711出射。详细地讲,光合成元件706是对入射的光中包含的s偏振成分和p偏振成分进行分离的偏振分束器,使s偏振成分反射,使p偏振成分透射。此外,光合成元件706针对s偏振成分和p偏振成分中的任意偏振成分,均具有使规定波长以上的光透射的色分离特性。因此,从扩散透射元件705入射的蓝色光中的s偏振的蓝色光由光合成元件706反射而入射到第1会聚元件707,p偏振的蓝色光通过光合成元件706而入射到第2相位差元件709。
另外,光合成元件706也可以具有使从扩散透射元件705入射的光中的一部分光通过、且使其余的光反射的半透半反镜的功能、以及使从扩散光学元件711入射的蓝色光反射、且使从波长转换装置708入射的光通过的分色镜的功能。该情况下,可以省略第1相位差元件704和第2相位差元件709。
[第1会聚元件的结构]
第1会聚元件707使由光合成元件706反射后的蓝色光会聚于波长转换装置708。此外,第1会聚元件707使从波长转换装置708入射的光平行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会聚元件707由3个透镜构成,但是,构成第1会聚元件707的透镜的数量是任意的。
[波长转换装置的结构]
波长转换装置708对入射的光的波长进行转换。波长转换装置708具有波长转换元件7081和旋转装置7082。
虽然省略详细图示,但是,波长转换元件7081是具有基板以及设置于基板中的光入射面的荧光体层的荧光体轮。荧光体层含有荧光体粒子。荧光体粒子由于激励光即蓝色光的入射而被激励,出射具有比入射的蓝色光的波长长的波长的荧光。荧光例如是峰值波长为500~700nm的光,包含绿色光和红色光。关于这种波长转换元件7081,波长转换元件7081的光出射光轴与固体发光元件7021的光出射光轴正交,与光源装置7的光出射光轴的延长线一致。
旋转装置7082以沿着照明光轴Ax2的旋转轴为中心使波长转换元件7081旋转。旋转装置7082例如能够由电机构成。
这种波长转换装置708沿着波长转换装置708的光出射光轴向+Z方向出射荧光。即,波长转换装置708的光出射光轴与沿着+X方向的光源702的光出射光轴正交。
从波长转换装置708出射的荧光沿着照明光轴Ax2通过第1会聚元件707和光合成元件706,入射到第3相位差元件712。
[第2相位差元件和第2会聚元件的结构]
第2相位差元件709配置于光合成元件706与第2会聚元件710之间。第2相位差元件709将通过光合成元件706后的p偏振的蓝色光转换为圆偏振的蓝色光。
第2会聚元件710使从第2相位差元件709入射的蓝色光会聚于扩散光学元件711。此外,第2会聚元件710使从扩散光学元件711入射的蓝色光平行化。另外,构成第2会聚元件710的透镜的数量能够适当变更。
[扩散光学元件的结构]
扩散光学元件711以与从波长转换装置708出射的荧光相同的扩散角使入射的蓝色光向-X方向反射并扩散。扩散光学元件711是使入射的蓝色光进行朗伯反射的反射部件。即,扩散光学元件711的光出射光轴是沿着-X方向的光轴,与固体发光元件7021的光出射光轴一致,并且与波长转换元件7081的光出射光轴正交。此外,扩散光学元件711相对于光源装置7的光出射光轴配置于+X方向。即,扩散光学元件711相对于光源装置7的光出射光轴配置于投射光学装置9的入射光路92侧。
另外,光源装置7也可以具有使扩散光学元件711以与照明光轴Ax1平行的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旋转装置。
由扩散光学元件711反射后的蓝色光沿着-X方向通过第2会聚元件710后,入射到第2相位差元件709。蓝色光在由扩散光学元件711反射时,被转换为旋转方向为相反方向的圆偏振光。因此,经由第2会聚元件710入射到第2相位差元件709的蓝色光通过第2相位差元件709被转换为s偏振的蓝色光。而且,从第2相位差元件709入射到光合成元件706的蓝色光由光合成元件706反射而入射到第3相位差元件712。即,从光合成元件706入射到第3相位差元件712的光是混合存在有蓝色光和荧光的白色光WL。
[第3相位差元件的结构]
第3相位差元件712将从光合成元件706入射的白色光WL转换为混合存在有s偏振光和p偏振光的光。这样转换偏振状态后的白色光WL从光源装置7沿着光源装置7的光出射光轴向+Z方向出射,入射到图像生成装置8A。
[光源装置中的各光学部件的光轴]
如上所述,固体发光元件7021的光出射光轴沿着+X方向。扩散光学元件711的光出射光轴沿着-X方向。波长转换元件7081的光出射光轴沿着+Z方向,与固体发光元件7021的光出射光轴以及扩散光学元件711的光出射光轴分别正交。
波长转换元件7081的光出射光轴与光源装置7的光出射光轴一致。固体发光元件7021的光出射光轴和扩散光学元件711的光出射光轴彼此相对。固体发光元件7021的光出射光轴和扩散光学元件711的光出射光轴与波长转换元件7081的光出射光轴正交,进而与光源装置7的光出射光轴正交。
[图像生成装置的结构]
图像生成装置8A根据从光源装置7入射的白色光WL生成图像。详细地讲,图像生成装置8A对从光源装置7入射的光进行调制,生成与从控制装置3输入的图像信号对应的图像。
图像生成装置8A具有壳体81、均匀化装置82、色分离装置83、中继装置84、光调制装置85和色合成元件86。
[壳体和均匀化装置的结构]
壳体81收纳均匀化装置82、色分离装置83和中继装置84。对图像生成装置8A设定了设计上的光轴即照明光轴,壳体81在照明光轴上保持均匀化装置82、色分离装置83和中继装置84。此外,光调制装置85和色合成元件86配置于照明光轴上。
均匀化装置82使从光源装置7入射的白色光WL的照度均匀化,并且使白色光WL的偏振状态一致。通过均匀化装置82使照度均匀化后的白色光WL经由色分离装置83和中继装置84对光调制装置85的调制区域进行照明。虽然省略详细图示,但是,均匀化装置82具有使照度均匀化的一对透镜阵列、使偏振状态一致的偏振转换元件、以及使由一对透镜阵列分割后的多个部分光束与调制区域重叠的重叠透镜。通过均匀化装置82后的白色光WL例如是s偏振的直线偏振光。
[色分离装置的结构]
色分离装置83将从均匀化装置82入射的白色光WL分离成蓝色光L1、绿色光L3和红色光L4。色分离装置83具有第1色分离元件831、第1反射元件832和第2色分离元件833。
第1色分离元件831相当于第1反射光学元件,相对于均匀化装置82配置于+Z方向。第1色分离元件831使从均匀化装置82入射的白色光WL中包含的蓝色光L1向+Z方向通过,使白色光WL中包含的黄色光L2向+X方向反射,对蓝色光L1和黄色光L2进行分离。由第1色分离元件831分离的蓝色光L1相当于第1色光,由第1色分离元件831分离的黄色光L2相当于第2色光。
第1反射元件832使向+Z方向透过第1色分离元件831后的蓝色光L1向+X方向反射。由第1反射元件832反射后的蓝色光L1入射到蓝用光调制元件85B。另外,第1色分离元件831与第1反射元件832之间的蓝色光L1的光轴和光源装置7的光出射光轴的延长线一致。
第2色分离元件833相当于第2反射光学元件,相对于第1色分离元件831配置于黄色光L2的出射侧即+X方向。第2色分离元件833使由第1色分离元件831反射后的黄色光L2中包含的绿色光L3向+Z方向反射,使黄色光L2中包含的红色光L4向+X方向透射,对绿色光L3和红色光L4进行分离。由第2色分离元件833分离的绿色光L3相当于第3色光,由第2色分离元件833分离的红色光L4相当于第4色光。
由第2色分离元件833分离后的绿色光L3入射到绿用光调制元件85G。由第2色分离元件833分离后的红色光L4入射到中继装置84。
[中继装置的结构]
中继装置84设置于比蓝色光L1的光路和绿色光L3的光路长的红色光L4的光路上,抑制红色光L4的损失。中继装置84具有第2反射元件841、第3反射元件842、入射侧透镜843、中继透镜844和出射侧透镜845。
第2反射元件841使向+X方向透射第2色分离元件833后的红色光L4向+Z方向反射。第3反射元件842使由第2反射元件841反射后的红色光L4向-X方向反射。入射侧透镜843配置于第2色分离元件833与第2反射元件841之间。中继透镜844配置于第2反射元件841与第3反射元件842之间。出射侧透镜845配置于第2反射元件841与红用光调制元件85R之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红色光L4的光路上设置中继装置84,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将光路比其他色光的光路长的色光设为蓝色光L1,在蓝色光L1的光路上设置中继装置84。
[光调制装置的结构]
光调制装置85根据图像信号对入射的光进行调制。光调制装置85具有作为第1光调制元件的蓝用光调制元件85B、作为第2光调制元件的绿用光调制元件85G和作为第3光调制元件的红用光调制元件85R。
蓝用光调制元件85B对从第1反射元件832向+X方向入射的蓝色光L1进行调制。由蓝用光调制元件85B调制后的蓝色光向+X方向行进,入射到色合成元件86。
绿用光调制元件85G对从第2色分离元件833向+Z方向入射的绿色光L3进行调制。由绿用光调制元件85G调制后的绿色光向+Z方向行进,入射到色合成元件86。
红用光调制元件85R对从出射侧透镜845向-X方向入射的红色光L4进行调制。由红用光调制元件85R调制后的红色光向-X方向行进,入射到色合成元件86。
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光调制元件85B、85G、85R构成为具有透射型液晶面板、以及夹着透射型液晶面板的一对偏振板。
[色合成元件的结构]
色合成元件86对由蓝用光调制元件85B调制后的蓝色光L1、由绿用光调制元件85G调制后的绿色光L3和由红用光调制元件85R调制后的红色光L4进行合成,生成图像光。具体而言,色合成元件86使从蓝用光调制元件85B向+X方向入射的蓝色光L1向+Z方向反射,使从绿用光调制元件85G向+Z方向入射的绿色光L3向+Z方向透射,使从红用光调制元件85R向-X方向入射的红色光L4向+Z方向反射。由色合成元件86合成后的图像光沿着色合成元件86的光出射光轴、即图像生成装置8A的光出射光轴向+Z方向出射,入射到投射光学装置9。即,由第2色分离元件833反射后的绿色光L3的光轴的延长线与色合成元件86的光出射光轴一致,色合成元件86的光出射光轴与投射光学装置9的光入射光轴一致。
在本实施方式中,色合成元件86由十字分色棱镜构成。但是不限于此,色合成元件86例如也可以由多个分色镜构成。
[投射光学装置的结构]
投射光学装置9将由图像生成装置8A生成的图像光投射到上述被投射面。即,投射光学装置9投射由光调制装置85调制后的光。投射光学装置9具有镜头壳体91、入射光路92、折曲部件93、通过光路94和光路变更部件95。
以+X方向朝上的方式从+Y方向观察镜头壳体91时,镜头壳体91构成为反向的L字状。镜头壳体91具有入射部911、折曲部912和出射部913。
入射部911是向+Z方向延伸的部位,构成入射光路92。
折曲部912是连接入射部911和出射部913的部位,是使向+Z方向通过入射部911内的入射光路92的图像光的行进方向向-X方向折曲的部位。在折曲部912的内部设置有折曲部件93。
出射部913是从折曲部912向-X方向延伸的部位,是除了构成通过光路94以外还在内部设置有光路变更部件95的部位。在出射部913中的+Y方向的部位,对应于光路变更部件95设置有供通过光路变更部件95使行进方向转换后的图像光通过的开口部914(参照图3)。
入射光路92是设置于沿着+Z方向的入射部911的内部、且供图像光从图像生成装置8A向+Z方向入射的光路。即,投射光学装置9的光入射光轴是沿着+Z方向的入射光路92的光轴。投射光学装置9的光入射光轴与光源装置7的光出射光轴平行,相对于光源装置7的光出射光轴位于+X方向。在入射光路92中设置有由入射部911支承的多个透镜921。
折曲部件93使向+Z方向通过入射光路92后的图像光的行进方向向-X方向折曲。折曲部件93由使向+Z方向入射的图像光向-X方向反射的反射镜构成。
通过光路94是供通过折曲部件93使行进方向转换90°后的图像光通过的光路,设置于沿着-X方向的出射部913的内部。图像光在通过光路94中向-X方向行进。在通过光路94中具有由出射部913支承的多个透镜941。
光路变更部件95在出射部913内设置于通过光路94的光出射侧即-X方向。光路变更部件95是将在通过光路94中行进的图像光的行进方向变更为相反方向的非球面镜。由光路变更部件95反射后的图像光通过开口部914,随着向通过光路94中的与图像光的行进方向相反的方向即+X方向行进而向+Y方向行进并扩散。由此,即使投影仪1A与被投射面的距离较短,也能够在被投射面上显示大画面的图像。另外,相反方向包含使用非球面镜朝向斜上方投射的方向、利用2个反射镜使光路折返而朝向背面24投射的方向。
[图像投射装置中的各光轴的位置]
在图像投射装置6中,光源装置7的光出射光轴与+Z方向平行。投射光学装置9的入射光路92的光轴、即投射光学装置9的光入射光轴与+Z方向平行。因此,光源装置7的光出射光轴和投射光学装置9的光入射光轴平行。
此外,光源装置7的光出射光轴位于从投射光学装置9中的光路变更部件95到入射部911之间。更具体而言,位于从光路变更部件95到折曲部件93之间。因此,光源装置7的光出射光轴的延长线与沿着+X方向的通过光路94交叉。即,光源装置7的光出射光轴的延长线与沿着+X方向的通过光路94的光轴交叉。
进而,通过第2色分离元件833而向+Z方向反射且由绿用光调制元件85G调制后的绿色光L3向+Z方向透过色合成元件86。因此,由第2色分离元件833反射后的绿色光L3(第3色光)的光轴和由色合成元件86合成后的合成光即图像光的出射光轴一致。
此外,第1色分离元件831使从光源装置7向+Z方向出射的白色光中的蓝色光L1向+Z方向透射,透射第1色分离元件831后的蓝色光L1入射到第1反射元件832。因此,光源装置7的光出射光轴的延长线跟第1色分离元件831与第1反射元件832之间的光轴一致。
这样,通过配置光源装置7、图像生成装置8A和投射光学装置9,能够抑制光源装置7比投射光学装置9中的+X方向的端部更向+X方向突出,并且,能够抑制光源装置7比投射光学装置9中的-X方向的端部更向-X方向突出。
因此,与光源装置7比投射光学装置9更向+X方向或-X方向突出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投影仪1A的+X方向上的尺寸。
[第1实施方式的效果]
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A能够发挥以下的效果。
作为投射装置的投影仪1A具有从出射口7011出射白色光的光源装置7、根据从光源装置7出射的白色光而生成图像光的图像生成装置8A、以及投射由图像生成装置8A生成的图像光的投射光学装置9。
图像生成装置8A具有使从光源装置7出射的白色光中的至少一部分光即黄色光L2反射的第1色分离元件831、以及配置于由第1色分离元件831反射后的黄色光L2的光路上的第2色分离元件833。第1色分离元件831相当于第1反射光学元件,第2色分离元件833相当于第2反射光学元件。
投射光学装置9具有位于图像生成装置8A的光出射光轴上的入射光路92、使通过入射光路92后的光折曲的折曲部件93、以及供由折曲部件93折曲后的光通过的通过光路94。
光源装置7的光出射光轴和投射光学装置9的光入射光轴平行。光源装置7的光出射光轴的延长线与通过光路94交叉。
这里,沿着投射光学装置9中的入射光路92的光轴的图像光的行进方向与+Z方向平行。沿着通过光路94的光轴的图像光的行进方向与-X方向平行。在从与+Z方向以及-X方向分别正交的+Y方向俯视观察投影仪1A时,-X方向相当于第1方向,与-X方向正交的方向即+Z方向相当于第2方向。
通过如上述那样配置光源装置7,如图6所示,能够减小光源装置7和图像生成装置8A相对于第1假想线VL1朝向-X方向的突出尺寸,该第1假想线VL1穿过投射光学装置9中的-X方向的端部、且与+Z方向平行。此外,能够减小光源装置7和图像生成装置8A相对于第2假想线朝向+X方向的突出尺寸,该第2假想线穿过投射光学装置9中的+X方向的端部、且与+Z方向平行。因此,能够抑制投影仪1A中的+X方向的尺寸增大,能够实现投影仪1A的小型化。
在投影仪1A中,光源装置7出射白色光。
作为第1反射光学元件的第1色分离元件831使从光源装置7入射的白色光WL中包含的蓝色光L1透射,使白色光WL中包含的黄色光L2反射,对蓝色光L1和黄色光L2进行分离。蓝色光L1相当于第1色光,黄色光L2相当于第2色光。
作为第2反射光学元件的第2色分离元件833使由第1色分离元件831反射后的黄色光L2中包含的绿色光L3反射,使黄色光L2中包含的红色光L4透射,对绿色光L3和红色光L4进行分离。绿色光L3相当于第3色光,红色光L4相当于第4色光。
图像生成装置8A具有第1反射元件832、蓝用光调制元件85B、绿用光调制元件85G、第2反射元件841、第3反射元件842、红用光调制元件85R和色合成元件86。
第1反射元件832使透过第1色分离元件831后的蓝色光L1反射。
蓝用光调制元件85B相当于第1光调制元件。蓝用光调制元件85B对由第1反射元件832反射后的蓝色光L1进行调制。
绿用光调制元件85G相当于第2光调制元件。绿用光调制元件85G对由第2色分离元件833反射后的绿色光L3进行调制。
第2反射元件841使透过第2色分离元件833后的红色光L4反射。
第3反射元件842使由第2反射元件841反射后的红色光L4反射。
红用光调制元件85R相当于第3光调制元件。红用光调制元件85R对由第3反射元件842反射后的红色光L4进行调制。
色合成元件86出射对由蓝用光调制元件85B、绿用光调制元件85G和红用光调制元件85R调制后的光进行合成而得到的合成光即图像光。
由第2色分离元件833反射后的绿色光L3的光轴与色合成元件86的合成光的出射光轴一致。光源装置7的光出射光轴的延长线跟第1色分离元件831与第1反射元件832之间的光轴一致。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抑制蓝用光调制元件85B、绿用光调制元件85G、红用光调制元件85R和色合成元件86比第2假想线VL2更向+X方向突出。此外,光源装置7的光出射光轴的延长线跟第1色分离元件831与第1反射元件832之间的光轴一致,由此,能够减小光源装置7和图像生成装置8A相对于第1假想线VL1朝向-X方向的突出尺寸、以及光源装置7和图像生成装置8A相对于第2假想线VL2朝向+X方向的突出尺寸。因此,能够实现+X方向上的投影仪1A的小型化。
在投影仪1A中,投射光学装置9具有光路变更部件95。光路变更部件95设置于通过光路94的光出射侧即-X方向,将在通过光路94中行进的图像光的行进方向变更为相反方向即+X方向。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延长到达被投射光学装置9投射图像光的被投射面为止的光路。因此,即使投影仪1A与被投射面的距离较短,也能够在被投射面上显示较大的图像。
在投影仪1A中,光源装置7具有固体发光元件7021、波长转换元件7081、扩散光学元件711和光合成元件706。
波长转换元件7081出射具有比固体发光元件7021出射的光中的第1部分的光的波长长的波长的转换光。扩散光学元件711使固体发光元件7021出射的光中的第2部分的光扩散。光合成元件706对波长转换元件7081出射的转换光和扩散光学元件711出射的第2部分的光进行合成。
固体发光元件7021、波长转换元件7081和扩散光学元件711中的1个光学元件即波长转换元件7081的光出射光轴与光源装置7的光出射光轴一致。固体发光元件7021和扩散光学元件711相当于与光源装置7的光出射光轴不一致的2个元件。固体发光元件7021的光出射光轴和扩散光学元件711的光出射光轴彼此相对,并且与光源装置7的光出射光轴正交。
根据这种结构,与具有超高压汞灯等光源灯的光源装置相比,能够提高发光光量,并且减小光源装置7的尺寸。
此外,通过如上述那样配置固体发光元件7021、波长转换元件7081和扩散光学元件711,能够抑制光源装置7相对于第1假想线VL1朝向-X方向的突出、以及光源装置7相对于第2假想线VL2朝向+X方向的突出。因此,能够实现+X方向上的投影仪1A的小型化。
这里,在光源装置7中,在固体发光元件7021与光合成元件706之间设置有远焦光学元件703等光学元件,因此,固体发光元件7021与光合成元件706之间的距离比光合成元件706与扩散光学元件711之间的距离长。
与此相对,扩散光学元件711相对于光源装置7的光出射光轴配置于投射光学装置9的入射光路92侧。即,扩散光学元件711相对于光源装置7的光出射光轴配置于+X方向。由此,能够抑制光源装置7相对于投射光学装置9向+X方向突出。
此外,固体发光元件7021有时增加发光元件的数量来提高亮度,或者例如增大散热器以进行散热,与扩散光学元件711相比,容易大型化。因此,扩散光学元件711相对于光源装置7的光出射光轴配置于+X方向,由此,能够实现+X方向上的投影仪1A的小型化。
投影仪1A具有受热部件,该受热部件设置于与固体发光元件7021的发光侧相反的一侧即-X方向,接受固体发光元件7021的热。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扩大由固体发光元件7021产生的热的散热面积。因此,能够提高由固体发光元件7021产生的热的散热效率。
投影仪1A具有散热部件7025,该散热部件7025以能够传递热的方式与受热部件7023连接。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进一步扩大由固体发光元件7021产生的热的散热面积。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由固体发光元件7021产生的热的散热效率。
投影仪1A具有导热管7024,该导热管7024将从受热部件7023传递的热传递到散热部件7025。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高效地将受热部件7023的热传递到散热部件7025,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由固体发光元件7021产生的热的散热效率。此外,在受热部件7023和散热部件7025分开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导热管7024高效地从受热部件7023向散热部件7025传递热。因此,能够提高散热部件7025的布局自由度。
投影仪1A具有风扇55、56。风扇55、56设置于光源装置7与投射光学装置9之间、且相对于光源装置7的光出射光轴的延长线而与投射光学装置9的光入射光轴相反的一侧的空间。
根据这种结构,风扇55、56相对于光源装置7的光出射光轴的延长线配置于-X方向。由此,能够在投影仪1A内容易成为死空间的位置配置风扇55、56。因此,能够在投影仪1A内紧密地配置部件,因此,能够减小投影仪1A的尺寸,能够实现投影仪1A的小型化。
投影仪1A具有出射白色光WL的光源装置7、根据从光源装置7出射的白色光WL生成图像光的图像生成装置8A、以及投射由图像生成装置8A生成的图像光的投射光学装置9。
图像生成装置8A具有第1色分离元件831、第1反射元件832、蓝用光调制元件85B、第2色分离元件833、绿用光调制元件85G、第2反射元件841、第3反射元件842、红用光调制元件85R和色合成元件86。
第1色分离元件831使从光源装置7出射的白色光WL中包含的蓝色光L1透射,使白色光WL中包含的黄色光L2反射,对蓝色光L1和黄色光L2进行分离。蓝色光L1相当于第1色光,黄色光L2相当于第2色光。
第1反射元件832使透过第1色分离元件831后的蓝色光L1反射。
蓝用光调制元件85B相当于第1光调制元件。蓝用光调制元件85B对由第1反射元件832反射后的蓝色光L1进行调制。
第2色分离元件833使由第1色分离元件831反射后的黄色光L2中包含的绿色光L3反射,使黄色光L2中包含的红色光L4透射,对绿色光L3和红色光L4进行分离。绿色光L3相当于第3色光,红色光L4相当于第4色光。
绿用光调制元件85G相当于第2光调制元件。绿用光调制元件85G对由第2色分离元件833反射后的绿色光L3进行调制。
第2反射元件841使透过第2色分离元件833后的红色光L4反射。
第3反射元件842使由第2反射元件841反射后的红色光L4反射。
红用光调制元件85R相当于第3光调制元件。红用光调制元件85R对由第3反射元件842反射后的红色光L4进行调制。
色合成元件86出射对由蓝用光调制元件85B、绿用光调制元件85G和红用光调制元件85R调制后的光进行合成而得到的合成光即图像光。
投射光学装置9具有位于图像生成装置8A的光出射光轴上的入射光路92、使通过入射光路92后的光折曲的折曲部件93、以及供由折曲部件93折曲后的光通过的通过光路94。
光源装置7的光出射光轴和投射光学装置9的光入射光轴平行。光源装置7的光出射光轴的延长线与投射光学装置9的通过光路94、即通过光路94的光轴交叉。跟第1色分离元件831与第1反射元件832之间的蓝色光L1的光轴一致。
这种投影仪1A能够发挥与上述相同的效果。
[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
图8是示出图像投射装置6的变形即图像投射装置6A的结构的示意图。
在投影仪1A中,构成光源装置7的光源702向+X方向出射光,扩散光学元件711使蓝色光向-X方向反射。但是,光源702也可以配置成向-X方向出射光,扩散光学元件711配置成使蓝色光向+X方向反射。即,投影仪1A也可以代替图像投射装置6而具有图8所示的图像投射装置6A。
图像投射装置6A与图像投射装置6同样,具有光源装置7、图像生成装置8A和投射光学装置9。投射光学装置9在外装壳体2A内配置于+Z方向的大致中央,光源装置7和图像生成装置8A相对于投射光学装置9配置于-Z方向。
在图像投射装置6A中,光源装置7配置成以光出射光轴为中心转动180°的状态。
因此,在图像投射装置6A和图像投射装置6中,基于波长转换装置708的荧光的出射方向相同,基于出射口7011的白色光WL的出射方向相同。
但是,在图像投射装置6A和图像投射装置6中,基于光源702的蓝色光的出射方向是彼此相反的方向,基于扩散光学元件711的蓝色光的反射方向是彼此相反的方向。即,多个固体发光元件7021相对于光源装置7的光出射光轴配置于入射光路92侧即+X方向,扩散光学元件711相对于光源装置7的光出射光轴配置于-X方向。多个固体发光元件7021向-X方向出射蓝色光,扩散光学元件711使蓝色光朝向+X方向反射。
在图像投射装置6A中,光源装置7的光出射光轴和投射光学装置9的光入射光轴也平行。此外,光源装置7的光出射光轴的延长线与沿着+X方向的通过光路94交叉。
进而,由第2色分离元件833反射后的绿色光L3(第3色光)的光轴和由色合成元件86合成后的图像光的出射光轴一致。绿色光L3相当于第3色光,图像光相当于合成光。
而且,光源装置7的光出射光轴的延长线跟第1色分离元件831与第1反射元件832之间的光轴一致。第1色分离元件831相当于第1反射光学元件。
具有这种图像投射装置6A的投影仪1A能够发挥与具有图像投射装置6的投影仪1A发挥的效果相同的效果,而且能够发挥以下的效果。
在投影仪1A中,固体发光元件7021相对于光源装置7的光出射光轴配置于投射光学装置9的入射光路92侧。即,固体发光元件7021相对于光源装置7的光出射光轴配置于+X方向。
根据这种结构,在投影仪1A的内部,能够扩大针对光源装置7的-X方向的空间。因此,能够提高投影仪1A内的风扇等结构部件的布局自由度。
此外,在提供亮度较高的光源装置7时,来自固体发光元件7021的热量增加。在这种固体发光元件7021位于投射光学装置9的附近时,由于投射光学装置9的镜头壳体91的材质而产生热变形,可能导致光学上的影响。与此相对,固体发光元件7021相对于光源装置7的光出射光轴配置于+X方向,因此,不会导致这种影响。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A相同的结构,但是,图像生成装置的结构不同。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已经说明的部分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
图9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B具有的图像投射装置6B的结构的示意图。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B相当于投射装置。投影仪1B具有图9所示的图像投射装置6B而代替图像投射装置6,除此以外,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A相同的结构和功能。
如图9所示,图像投射装置6B代替图像生成装置8A而具有图像生成装置8B,除此以外,具有与图像投射装置6A相同的结构和功能。即,图像投射装置6B具有光源装置7、图像生成装置8B和投射光学装置9。
图像生成装置8B具有壳体81、以及收纳于壳体81中的均匀化装置82、第1反射光学元件87、第2反射光学元件88和图像生成元件89。除此之外,图像生成装置8B根据需要而具有相位差板、偏振板和透镜。
第1反射光学元件87是反射镜。从光源装置7出射且通过均匀化装置82使照度均匀化的白色光沿着+Z方向入射到第1反射光学元件87。第1反射光学元件87使入射的白色光向+X方向反射。
第2反射光学元件88相对于第1反射光学元件87配置于+X方向。第2反射光学元件88使从第1反射光学元件87向+X方向入射的白色光透射。第2反射光学元件88使由图像生成元件89调制且向-X方向入射的图像光向+Z方向反射。反射后的图像光入射到相对于第2反射光学元件88配置于+Z方向的投射光学装置9的入射部911。
图像生成元件89相对于第2反射光学元件88配置于+X方向。图像生成元件89对从第2反射光学元件88向+X方向入射的白色光进行调制,生成图像光,向-X方向出射。另外,图像生成元件89可以是LCOS(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等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也可以是使用DMD(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等微镜的器件。
在这种图像投射装置6B中,与第1实施方式的图像投射装置6同样,光源装置7的光出射光轴和投射光学装置9的光入射光轴平行。此外,光源装置7的光出射光轴的延长线与沿着+X方向的通过光路94交叉。即,光源装置7的光出射光轴的延长线与通过光路94的光轴交叉。
[第2实施方式的效果]
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B能够发挥与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A相同的效果,而且能够发挥以下的效果。
在投影仪1B中,图像生成装置8B具有图像生成元件89,该图像生成元件89根据从第2反射光学元件88入射的光而生成图像光,向与来自第2反射光学元件88的光的入射方向相反的方向出射图像光。第2反射光学元件88使从图像生成元件89入射的图像光反射,使图像光朝向投射光学装置9出射。
即,作为投射装置的投影仪1B具有从出射口7011出射光的光源装置7、根据从光源装置7出射的光而生成图像光的图像生成装置8B、以及投射由图像生成装置8B生成的图像光的投射光学装置9。
图像生成装置8B具有第1反射光学元件87、第2反射光学元件88和图像生成元件89。第1反射光学元件87使从光源装置7向+Z方向出射的光向+X方向反射。图像生成元件89根据从第1反射光学元件87向+X方向入射的光而生成图像光,向与来自第1反射光学元件87的光的入射方向相反的方向即-X方向出射图像光。第2反射光学元件88使由第1反射光学元件87反射后的光入射到图像生成元件89,使由图像生成元件89生成的图像光向+Z方向反射。
投射光学装置9具有位于图像生成装置8B的光出射光轴上的入射光路92、使通过入射光路92后的图像光折曲的折曲部件93、以及供由折曲部件93折曲后的图像光通过的通过光路94。
光源装置7的光出射光轴和投射光学装置9的光入射光轴平行。光源装置7的光出射光轴的延长线与通过光路94交叉。
根据这种结构,第2反射光学元件88朝向投射光学装置9出射图像光的光出射光轴与投射光学装置9的光入射光轴一致。由此,能够将图像生成元件89配置于第1假想线VL1与第2假想线VL2之间。因此,与图像生成装置8B相对于第2假想线VL2配置于+X方向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X方向上的投影仪1B的小型化。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A相同的结构,但是,设置于外装壳体的导入口的位置不同,而且,冷却装置的结构不同。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已经说明的部分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
图10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C的内部结构的俯视图。具体而言,图10是从+Y方向观察投影仪1C中的外装壳体2C的内部的结构的图。另外,在图10中,省略导热管7024的图示。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C相当于投射装置。如图10所示,投影仪1C代替外装壳体2A和冷却装置5A而具有外装壳体2C和冷却装置5C,除此以外,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A相同的结构和功能。
外装壳体2C代替正面23而具有正面23C,除此以外,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外装壳体2A相同的结构和功能。
正面23C具有位于比+Z方向上的中央部更靠-Z方向的位置的导入口231。导入口231将外装壳体2C的外部的气体作为冷却气体导入到外装壳体2C的内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左侧面25的开口部251和设置于右侧面26的开口部261作为排出外装壳体2C内的冷却气体的排气口发挥功能。
冷却装置5C与第1实施方式的冷却装置5A同样,对设置于外装壳体2C内的冷却对象进行冷却。冷却装置5C代替风扇53、54而具有风扇58、59,另一方面,不具有管道52,除此以外,具有与冷却装置5A相同的结构和功能。即,冷却装置5C具有过滤器51和风扇55~59。
过滤器51以能够装配和脱离的方式嵌合于导入口231。
风扇58在外装壳体2C中设置于+Z方向的中央、且+X方向的位置。风扇58使导入到外装壳体2C内的冷却气体流通于相对于投射光学装置9设置于+Z方向的控制装置3和电源装置4,由此,对控制装置3和电源装置4进行冷却。具体而言,风扇58朝向控制装置3和电源装置4送出冷却气体。
风扇59在外装壳体2C内设置于与开口部261相对的位置。风扇59将对控制装置3和电源装置4进行冷却后的冷却气体经由开口部261排出到外装壳体2C的外部。
冷却装置5C中的风扇55、56与冷却装置5A中的风扇55、56同样,在外装壳体2C内配置于由图像投射装置6包围的空间内。
风扇55使经由导入口231导入的冷却气体的一部分流通于光调制装置85,风扇56使冷却气体的另一部分流通于散热部件7025。由此,光调制装置85和散热部件7025被冷却。
风扇57在外装壳体2C内配置于-X方向且-Z方向的位置,将对冷却对象进行冷却后的冷却气体经由开口部251排出到外装壳体2C的外部。
[第3实施方式的效果]
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C能够发挥与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A相同的效果。
另外,投影仪1C也可以代替图像投射装置6而具有图像投射装置6A或图像投射装置6B。
[第4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A、即具有图像投射装置6A的投影仪1A相同的结构,但是,与投影仪1A的不同之处在于,向外装壳体内导入冷却气体的导入口设置于外装壳体的底面。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已经说明的部分相同或大致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
图1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D的外观的立体图。详细地讲,图11是示出从底面22D侧观察的投影仪1D的立体图。图12是从+Y方向观察投影仪1D的内部结构的图,图13是从-Y方向观察投影仪1D的内部结构的图。
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D相当于投射装置。投影仪1D代替外装壳体2A和冷却装置5A而具有图11所示的外装壳体2D以及图12和图13所示的冷却装置5D,除此以外,具有与具有图像投射装置6A的投影仪1A相同的结构和功能。
如图11所示,外装壳体2D代替底面22而具有底面22D,除此以外,具有与外装壳体2A相同的结构和功能。
底面22D具有多个脚部221,而且在-X方向且-Z方向的位置具有导入口222。导入口222将外装壳体2D的外部的气体作为冷却气体导入到外装壳体2D的内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于左侧面25的开口部251和设置于右侧面26的开口部261作为排出外装壳体2D内的冷却气体的排气口发挥功能。
如图12和图13所示,冷却装置5D设置于外装壳体2D内,对投影仪1D的冷却对象进行冷却。冷却装置5D具有过滤器51和风扇55、56、58、59。
过滤器51以能够装配和脱离的方式嵌合于导入口222。
风扇55使经由导入口222导入到外装壳体2D的内部的冷却气体的一部分流通于光调制装置85而对光调制装置85进行冷却。
风扇56使经由导入口222导入到外装壳体2D的内部的冷却气体的一部分流通于散热部件7025而对散热部件7025进行冷却。对散热部件7025进行冷却后的冷却气体经由开口部251排出到外装壳体2D的外部。
风扇58使经由导入口222导入到外装壳体2D的内部的冷却气体的一部分流通于控制装置3和电源装置4而对控制装置3和电源装置4进行冷却。
风扇59抽吸对控制装置3和电源装置4进行冷却后的冷却气体,经由开口部261排出到外装壳体2D的外部。
[第4实施方式的效果]
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D能够发挥与第1实施方式的投影仪1A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投影仪1D中,导入口222设置于底面22D中的-X方向且-Z方向的位置,因此,为了将风扇56设置于不与导入口222重叠的位置而采用图像投射装置6A,并且省略风扇57。但是不限于此,根据底面22D中的导入口222的位置,也可以代替图像投射装置6A而采用图像投射装置6或图像投射装置6B。此外,也可以在作为排气口发挥功能的开口部251的附近设置将外装壳体2D内的冷却气体排出到外装壳体2D的外部的风扇57。
[实施方式的变形]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能够实现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的变形和改良等包含在本发明中。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投射光学装置9具有光路变更部件95,该光路变更部件95使在通过光路94中向-X方向行进的图像光向+X方向且+Y方向反射,将图像光的行进方向变更为相反方向。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没有光路变更部件95。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光源装置7具有固体发光元件7021、波长转换元件7081和扩散光学元件711。但是不限于此,光源装置7也可以构成为具有超高压汞灯等光源灯。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波长转换元件7081通过旋转装置7082而旋转。但是不限于此,波长转换元件7081也可以构成为不旋转。即,也可以没有旋转装置7082。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波长转换元件7081配置于光源装置7的光出射光轴、即光源装置7的光出射光轴的延长线上。扩散光学元件711以扩散光学元件711的光出射光轴和固体发光元件7021的光出射光轴一致的方式,与固体发光元件7021相对地配置,固体发光元件7021的光出射光轴和扩散光学元件711的光出射光轴与波长转换元件7081的光出射光轴正交。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调换波长转换元件7081和扩散光学元件711。即,扩散光学元件711也可以配置于光源装置7的光出射光轴的延长线上,波长转换元件7081也可以以波长转换元件7081的光出射光轴和固体发光元件7021的光出射光轴一致的方式,与固体发光元件7021相对地配置。该情况下,固体发光元件7021的光出射光轴和波长转换元件7081的光出射光轴与扩散光学元件711的光出射光轴正交。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光源702具有受热部件7023,该受热部件7023设置于与固体发光元件7021的发光侧相反的一侧,接受固体发光元件7021的热。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没有受热部件7023。该情况下,导热管7024也可以与支承部件7020连接。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光源702具有散热部件7025,该散热部件7025以能够传递热的方式与受热部件7023连接。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没有散热部件7025。此外,散热部件7025也可以不设置于固体发光元件7021附近,散热部件7025的配置位置能够适当变更。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光源702具有导热管7024,该导热管7024以能够传递热的方式连接受热部件7023和散热部件7025。但是,也可以没有导热管7024。该情况下,散热部件7025也可以与受热部件7023直接连接。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冷却装置5A、5C、5D具有风扇55、56,该风扇55、56设置于光源装置7与投射光学装置9之间、且相对于光源装置7的光出射光轴的延长线而与投射光学装置9的光入射光轴相反的一侧的空间。即,冷却装置5A、5C、5D具有风扇55、56,该风扇55、56配置于光源装置7与投射光学装置9之间,并且相对于图像生成装置8A、8B配置于-X方向。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没有风扇55、56,风扇55、56的配置位置不限于上述位置。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投射光学装置9在外装壳体2A、2C、2D中配置于+Z方向的中央,光源装置7和图像生成装置8A、8B相对于投射光学装置9配置于-Z方向,控制装置3和电源装置4相对于投射光学装置9配置于+Z方向。但是不限于此,控制装置3和电源装置4也可以相对于投射光学装置9配置于与光源装置7以及图像生成装置8A、8B相同的一侧。
在上述第1、第3和第4实施方式中,光调制装置85具有3个光调制元件85B、85G、85R。但是不限于此,光调制装置具有的光调制元件的数量不限于3个,能够适当变更。
此外,各光调制元件85B、85G、85R具有光入射面和光出射面不同的透射型液晶面板。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具有光入射面和光出射面相同的反射型液晶面板。此外,只要是能够对入射光束进行调制而形成与图像信息对应的图像的光调制装置,也可以采用使用DMD等微镜的器件等液晶以外的光调制装置。
在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第2反射光学元件88使从第1反射光学元件87入射的白色光WL向+X方向透射,使从图像生成元件89入射的图像光向+Z方向反射。但是不限于此,第2反射光学元件88也可以构成为使从第1反射光学元件87向+X方向入射的白色光WL向-Z方向反射,使从图像生成元件89入射的图像光向+Z方向透射。该情况下,使图像生成元件89相对于第2反射光学元件88配置于-Z方向即可。此外,第2反射光学元件88也可以构成为使从第1反射光学元件87向+X方向入射的白色光WL向-Y方向或+Y方向反射,使从图像生成元件89入射的图像光向+Z方向反射。该情况下,使图像生成元件89相对于第2反射光学元件88配置于-Y方向或+Y方向即可。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投射装置,例示了投射图像光并显示图像的投影仪1A、1B、1C。但是不限于此,本发明的投射装置只要是投射光的装置即可,不必限于投射图像光的装置。
[本发明的总结]
下面,对本发明的总结进行附记。
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投射装置具有:光源装置,其从出射口出射光;图像生成装置,其根据从所述光源装置出射的光生成图像光;以及投射光学装置,其投射由所述图像生成装置生成的所述图像光,所述图像生成装置具有:第1反射光学元件,其使从所述光源装置出射的光中的至少一部分光反射;以及第2反射光学元件,其配置于由所述第1反射光学元件反射后的光的光路上,所述投射光学装置具有:入射光路,其位于所述图像生成装置的光出射光轴上;折曲部件,其使通过所述入射光路后的光折曲;以及通过光路,由所述折曲部件折曲后的光通过该通过光路,所述光源装置的光出射光轴与所述投射光学装置的光入射光轴平行,所述光源装置的光出射光轴的延长线与所述通过光路交叉。
这里,在从与沿着投射光学装置中的入射光路的光轴的图像光的行进方向和沿着通过光路的光轴的图像光的行进方向分别正交的方向俯视投射装置时,将沿着通过光路的光轴的图像光的行进方向设为第1方向,将相对于第1方向的正交方向设为第2方向。
通过如上述那样配置光源装置,能够减小光源装置和图像生成装置相对于第1假想线朝向第1方向的突出尺寸,该第1假想线穿过投射光学装置中的第1方向的端部、且与第2方向平行。此外,能够减小光源装置和图像生成装置相对于第2假想线朝向与第1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突出尺寸,该第2假想线穿过投射光学装置中的与第1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端部、且与第2方向平行。因此,能够抑制投射装置中的第1方向的尺寸增大,能够实现投射装置的小型化。
在上述第1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光源装置出射白色光,所述第1反射光学元件是第1色分离元件,其使从所述光源装置入射的所述白色光中包含的第1色光透射并使所述白色光中包含的第2色光反射而对所述第1色光和所述第2色光进行分离,所述第2反射光学元件是第2色分离元件,其使由所述第1色分离元件反射后的所述第2色光中包含的第3色光反射并使所述第2色光中包含的第4色光透射而对所述第3色光和所述第4色光进行分离,所述图像生成装置具有:第1反射元件,其使透过所述第1色分离元件后的所述第1色光反射;第1光调制元件,其对由所述第1反射元件反射后的所述第1色光进行调制;第2光调制元件,其对由所述第2色分离元件反射后的所述第3色光进行调制;第2反射元件,其使透过所述第2色分离元件后的所述第4色光反射;第3反射元件,其使由所述第2反射元件反射后的所述第4色光反射;第3光调制元件,其对由所述第3反射元件反射后的所述第4色光进行调制;以及色合成元件,其出射对由所述第1光调制元件、所述第2光调制元件和所述第3光调制元件调制后的光进行合成而得到的合成光,由所述第2色分离元件反射后的所述第3色光的光轴与所述色合成元件的所述合成光的出射光轴一致,所述光源装置的光出射光轴的延长线与所述第1色分离元件和所述第1反射元件之间的光轴一致。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抑制第1光调制元件、第2光调制元件、第3光调制元件和色合成元件比上述第2假想线更向与第1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此外,光源装置的光出射光轴的延长线跟第1色分离元件与第1反射元件之间的光轴一致,由此,能够减小光源装置和图像生成装置相对于上述第1假想线朝向第1方向的突出尺寸、以及光源装置和图像生成装置相对于上述第2假想线朝向与第1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突出尺寸。因此,能够实现第1方向上的投射装置的小型化。
在上述第1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图像生成装置具有图像生成元件,该图像生成元件根据从所述第2反射光学元件入射的光生成所述图像光,向与来自所述第2反射光学元件的光的入射方向相反的方向出射所述图像光,所述第2反射光学元件使从所述图像生成元件入射的所述图像光反射而朝向所述投射光学装置出射所述图像光。
根据这种结构,使从图像生成元件入射的图像光向投射光学装置出射的第2反射光学元件的图像光的光出射光轴与投射光学装置的光入射光轴一致。由此,能够将图像生成元件配置于上述第1假想线与上述第2假想线之间。因此,与图像生成元件相对于第2假想线配置于与第1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投射装置中的第1方向的尺寸增大,能够实现投射装置的小型化。
在上述第1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投射光学装置具有光路变更部件,该光路变更部件设置于所述通过光路的光出射侧,将在所述通过光路中行进的所述图像光的行进方向变更为相反方向。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延长到达被投射光学装置投射图像光的被投射面为止的光路。因此,即使投射装置与被投射面的距离较短,也能够在被投射面上显示较大的图像。
在上述第1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光源装置具有:固体发光元件;波长转换元件,其出射具有比所述固体发光元件出射的光中的第1部分的光的波长长的波长的转换光;扩散光学元件,其使所述固体发光元件出射的光中的第2部分的光扩散;以及光合成元件,其对所述波长转换元件出射的所述转换光和所述扩散光学元件出射的所述第2部分的光进行合成,所述固体发光元件、所述波长转换元件和所述扩散光学元件中的1个元件的光出射光轴与所述光源装置的光出射光轴一致,所述固体发光元件、所述波长转换元件和所述扩散光学元件中的与所述光源装置的光出射光轴不一致的2个元件的光出射光轴彼此相对,并且与所述光源装置的光出射光轴正交。
根据这种结构,光源装置具有固体发光元件、波长转换元件和扩散光学元件。由此,与具有超高压汞灯等光源灯的光源装置相比,能够提高发光光量,并且减小光源装置的尺寸。
此外,通过如上述那样配置固体发光元件、波长转换元件和扩散光学元件,能够抑制光源装置相对于第1假想线朝向第1方向的突出、以及光源装置相对于第2假想线朝向与第1方向相反的方向的突出。因此,能够实现第1方向上的投射装置的小型化。
在上述第1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2个元件中的一方是所述扩散光学元件,所述扩散光学元件相对于所述光源装置的光出射光轴配置于所述投射光学装置的所述入射光路侧。
这里,多数情况下,在固体发光元件与光合成元件之间设置有透镜等光学元件,因此,固体发光元件与光合成元件之间的距离容易比光合成元件与扩散光学元件之间的距离长。
与此相对,使扩散光学元件相对于光源装置的光出射光轴配置于投射光学装置的入射光路侧、即与第1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由此,能够抑制光源装置相对于投射光学装置向与第1方向相反的方向突出。
此外,固体发光元件有时增加发光元件的数量来提高亮度,或者例如增大散热器等散热部件以进行散热,与扩散光学元件相比,容易大型化。因此,扩散光学元件相对于光源装置的光出射光轴配置于投射光学装置的入射光路侧,由此,能够实现第1方向上的投射装置的小型化。
在上述第1方式中,也可以是,所述2个元件中的一方是所述固体发光元件,所述固体发光元件相对于所述光源装置的光出射光轴配置于所述投射光学装置的所述入射光路侧。
根据这种结构,固体发光元件相对于光源装置的光出射光轴配置于投射光学装置的入射光路侧即与第1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由此,在投射装置的内部,能够扩大针对光源装置的第1方向的空间。因此,能够提高投射装置内的结构部件的布局自由度。
此外,在提供亮度较高的光源装置时,来自固体发光元件的热量增加。在这种固体发光元件位于投射光学装置的附近时,由于投射光学装置的壳体的材质而产生热变形,可能导致光学上的影响。与此相对,固体发光元件相对于光源装置的光出射光轴配置于投射光学装置的入射光路侧,因此,能够抑制导致这种影响。
在上述第1方式中,也可以具有受热部件,该受热部件设置于与所述固体发光元件的发光侧相反的一侧,接受所述固体发光元件的热。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扩大由固体发光元件产生的热的散热面积。因此,能够提高由固体发光元件产生的热的散热效率。
在上述第1方式中,也可以具有散热部件,该散热部件以能够传递热的方式与所述受热部件连接。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进一步扩大由固体发光元件产生的热的散热面积。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由固体发光元件产生的热的散热效率。
在上述第1方式中,也可以具有导热管,该导热管将从所述受热部件传递的热传递到所述散热部件。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高效地将受热部件的热传递到散热部件,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由固体发光元件产生的热的散热效率。此外,在受热部件和散热部件分开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导热管高效地从受热部件向散热部件传递热。因此,能够提高散热部件的布局自由度。
在上述第1方式中,也可以具有风扇,该风扇处于所述光源装置与所述投射光学装置之间、且相对于所述光源装置的光出射光轴的延长线设置于与所述投射光学装置的光入射光轴相反的一侧的空间。
根据这种结构,风扇相对于光源装置的光出射光轴的延长线配置于与上述第1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由此,能够在投射装置内容易成为死空间的位置配置风扇。因此,能够在投射装置内紧密地配置部件,因此,能够减小投射装置的尺寸,能够实现投射装置的小型化。
本发明的第2方式的投射装置具有:光源装置,其出射白色光;图像生成装置,其根据从所述光源装置出射的所述白色光生成图像光;以及投射光学装置,其投射由所述图像生成装置生成的所述图像光,所述图像生成装置具有:第1色分离元件,其使从所述光源装置出射的所述白色光中包含的第1色光透射并使所述白色光中包含的第2色光反射而对所述第1色光和所述第2色光进行分离;第1反射元件,其使透过所述第1色分离元件后的所述第1色光反射;第1光调制元件,其对由所述第1反射元件反射后的所述第1色光进行调制;第2色分离元件,其使由所述第1色分离元件反射后的所述第2色光中包含的第3色光反射并使所述第2色光中包含的第4色光透射而对所述第3色光和所述第4色光进行分离;第2光调制元件,其对由所述第2色分离元件反射后的所述第3色光进行调制;第2反射元件,其使透过所述第2色分离元件后的所述第4色光反射;第3反射元件,其使由所述第2反射元件反射后的所述第4色光反射;第3光调制元件,其对由所述第3反射元件反射后的所述第4色光进行调制;以及色合成元件,其出射对由所述第1光调制元件、所述第2光调制元件和所述第3光调制元件调制后的光进行合成而得到的合成光,所述投射光学装置具有:入射光路,其位于所述图像生成装置的光出射光轴上;折曲部件,其使通过所述入射光路后的光折曲;以及通过光路,由所述折曲部件折曲后的光通过该通过光路,所述光源装置的光出射光轴和所述投射光学装置的光入射光轴平行,所述光源装置的光出射光轴的延长线与所述投射光学装置的所述通过光路交叉,和所述第1色分离元件与所述第1反射元件之间的所述第1色光的光轴一致。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发挥与上述第1方式的投射装置相同的效果。
本发明的第3方式的投射装置具有:光源装置,其从出射口出射光;图像生成装置,其根据从所述光源装置出射的光生成图像光;以及投射光学装置,其投射由所述图像生成装置生成的所述图像光,所述图像生成装置具有:第1反射光学元件,其使从所述光源装置出射的光反射;图像生成元件,其根据从所述第1反射光学元件入射的光生成所述图像光,向与来自所述第1反射光学元件的光的入射方向相反的方向出射所述图像光;以及第2反射光学元件,其使由所述第1反射光学元件反射后的光入射到所述图像生成元件,使由所述图像生成元件生成的所述图像光反射,所述投射光学装置具有:入射光路,其位于所述图像生成装置的光出射光轴上;折曲部件,其使通过所述入射光路后的光折曲;以及通过光路,由所述折曲部件折曲后的光通过该通过光路,所述光源装置的光出射光轴和所述投射光学装置的光入射光轴平行,所述光源装置的光出射光轴的延长线与所述通过光路交叉。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发挥与上述第1方式的投射装置相同的效果。

Claims (13)

1.一种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具有:
光源装置,其从出射口出射光;
图像生成装置,其根据从所述光源装置出射的光生成图像光;以及
投射光学装置,其投射由所述图像生成装置生成的所述图像光,
所述图像生成装置具有:
第1反射光学元件,其使从所述光源装置出射的光中的至少一部分光反射;以及
第2反射光学元件,其配置于由所述第1反射光学元件反射后的光的光路上,
所述投射光学装置具有:
入射光路,其位于所述图像生成装置的光出射光轴上;
折曲部件,其使通过所述入射光路后的光折曲;以及
通过光路,由所述折曲部件折曲后的光通过该通过光路,
所述光源装置的光出射光轴与所述投射光学装置的光入射光轴平行,
所述光源装置的光出射光轴的延长线与所述通过光路交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装置出射白色光,
所述第1反射光学元件是第1色分离元件,其使从所述光源装置入射的所述白色光中包含的第1色光透射并使所述白色光中包含的第2色光反射而对所述第1色光和所述第2色光进行分离,
所述第2反射光学元件是第2色分离元件,其使由所述第1色分离元件反射后的所述第2色光中包含的第3色光反射并使所述第2色光中包含的第4色光透射而对所述第3色光和所述第4色光进行分离,
所述图像生成装置具有:
第1反射元件,其使透过所述第1色分离元件后的所述第1色光反射;
第1光调制元件,其对由所述第1反射元件反射后的所述第1色光进行调制;
第2光调制元件,其对由所述第2色分离元件反射后的所述第3色光进行调制;
第2反射元件,其使透过所述第2色分离元件后的所述第4色光反射;
第3反射元件,其使由所述第2反射元件反射后的所述第4色光反射;
第3光调制元件,其对由所述第3反射元件反射后的所述第4色光进行调制;以及
色合成元件,其出射对由所述第1光调制元件、所述第2光调制元件和所述第3光调制元件调制后的光进行合成而得到的合成光,
由所述第2色分离元件反射后的所述第3色光的光轴与所述色合成元件的所述合成光的出射光轴一致,
所述光源装置的光出射光轴的延长线与所述第1色分离元件和所述第1反射元件之间的光轴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生成装置具有图像生成元件,该图像生成元件根据从所述第2反射光学元件入射的光生成所述图像光,向与来自所述第2反射光学元件的光的入射方向相反的方向出射所述图像光,
所述第2反射光学元件使从所述图像生成元件入射的所述图像光反射而朝向所述投射光学装置出射所述图像光。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射光学装置具有光路变更部件,该光路变更部件设置于所述通过光路的光出射侧,将在所述通过光路中行进的所述图像光的行进方向变更为相反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装置具有:
固体发光元件;
波长转换元件,其出射具有比所述固体发光元件出射的光中的第1部分的光的波长长的波长的转换光;
扩散光学元件,其使所述固体发光元件出射的光中的第2部分的光扩散;以及
光合成元件,其对所述波长转换元件出射的所述转换光和所述扩散光学元件出射的所述第2部分的光进行合成,
所述固体发光元件、所述波长转换元件和所述扩散光学元件中的1个元件的光出射光轴与所述光源装置的光出射光轴一致,
所述固体发光元件、所述波长转换元件和所述扩散光学元件中的与所述光源装置的光出射光轴不一致的2个元件的光出射光轴彼此相对,并且与所述光源装置的光出射光轴正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2个元件中的一方是所述扩散光学元件,
所述扩散光学元件相对于所述光源装置的光出射光轴配置于所述投射光学装置的所述入射光路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2个元件中的一方是所述固体发光元件,
所述固体发光元件相对于所述光源装置的光出射光轴配置于所述投射光学装置的所述入射光路侧。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射装置具有受热部件,该受热部件设置于与所述固体发光元件的发光侧相反的一侧,接受所述固体发光元件的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射装置具有散热部件,该散热部件以能够传递热的方式与所述受热部件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射装置具有导热管,该导热管将从所述受热部件传递的热传递到所述散热部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投射装置具有风扇,该风扇处于所述光源装置与所述投射光学装置之间、且相对于所述光源装置的光出射光轴的延长线设置于与所述投射光学装置的光入射光轴相反的一侧的空间。
12.一种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具有:
光源装置,其出射白色光;
图像生成装置,其根据从所述光源装置出射的所述白色光生成图像光;以及
投射光学装置,其投射由所述图像生成装置生成的所述图像光,
所述图像生成装置具有:
第1色分离元件,其使从所述光源装置出射的所述白色光中包含的第1色光透射并使所述白色光中包含的第2色光反射而对所述第1色光和所述第2色光进行分离;
第1反射元件,其使透过所述第1色分离元件后的所述第1色光反射;
第1光调制元件,其对由所述第1反射元件反射后的所述第1色光进行调制;
第2色分离元件,其使由所述第1色分离元件反射后的所述第2色光中包含的第3色光反射并使所述第2色光中包含的第4色光透射而对所述第3色光和所述第4色光进行分离;
第2光调制元件,其对由所述第2色分离元件反射后的所述第3色光进行调制;
第2反射元件,其使透过所述第2色分离元件后的所述第4色光反射;
第3反射元件,其使由所述第2反射元件反射后的所述第4色光反射;
第3光调制元件,其对由所述第3反射元件反射后的所述第4色光进行调制;以及
色合成元件,其出射对由所述第1光调制元件、所述第2光调制元件和所述第3光调制元件调制后的光进行合成而得到的合成光,
所述投射光学装置具有:
入射光路,其位于所述图像生成装置的光出射光轴上;
折曲部件,其使通过所述入射光路后的光折曲;以及
通过光路,由所述折曲部件折曲后的光通过该通过光路,
所述光源装置的光出射光轴和所述投射光学装置的光入射光轴平行,
所述光源装置的光出射光轴的延长线与所述投射光学装置的所述通过光路交叉,和所述第1色分离元件与所述第1反射元件之间的所述第1色光的光轴一致。
13.一种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具有:
光源装置,其从出射口出射光;
图像生成装置,其根据从所述光源装置出射的光生成图像光;以及
投射光学装置,其投射由所述图像生成装置生成的所述图像光,
所述图像生成装置具有:
第1反射光学元件,其使从所述光源装置出射的光反射;
图像生成元件,其根据从所述第1反射光学元件入射的光生成所述图像光,向与来自所述第1反射光学元件的光的入射方向相反的方向出射所述图像光;以及
第2反射光学元件,其使由所述第1反射光学元件反射后的光入射到所述图像生成元件,使由所述图像生成元件生成的所述图像光反射,
所述投射光学装置具有:
入射光路,其位于所述图像生成装置的光出射光轴上;
折曲部件,其使通过所述入射光路后的光折曲;以及
通过光路,由所述折曲部件折曲后的光通过该通过光路,
所述光源装置的光出射光轴和所述投射光学装置的光入射光轴平行,
所述光源装置的光出射光轴的延长线与所述通过光路交叉。
CN202111204610.XA 2020-10-16 2021-10-15 投射装置 Active CN1143847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74987A JP2022066074A (ja) 2020-10-16 2020-10-16 投射装置
JP2020-174987 2020-10-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384749A true CN114384749A (zh) 2022-04-22
CN114384749B CN114384749B (zh) 2023-10-10

Family

ID=811863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04610.XA Active CN114384749B (zh) 2020-10-16 2021-10-15 投射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762273B2 (zh)
JP (1) JP2022066074A (zh)
CN (1) CN114384749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07740A (ja) * 2002-01-16 2003-07-25 Sanyo Electric Co Ltd 映像光生成光学ユニット及び背面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US20090180061A1 (en) * 2008-01-14 2009-07-16 Darwin Hu Color-based microdevice of 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 (LCOS) microdisplay
JP2012037724A (ja) * 2010-08-06 2012-02-23 Seiko Epson Corp 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CN109388009A (zh) * 2017-08-02 2019-02-2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仪
CN109478008A (zh) * 2016-08-12 2019-03-15 Lg 电子株式会社 投影仪

Family Cites Families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11767A (ja) * 1992-06-25 1994-01-21 Sony Corp プロジェクター装置
JPH10260474A (ja) * 1997-03-19 1998-09-29 Sanyo Electric Co Ltd 背面投写型表示装置
JPH1172846A (ja) * 1997-06-27 1999-03-16 Sanyo Electric Co Ltd 投写型表示装置
JP4006833B2 (ja) 1998-07-03 2007-11-1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光学装置
JP2006184590A (ja) * 2004-12-28 2006-07-13 Brother Ind Ltd プロジェクタ
JP2007079401A (ja) * 2005-09-16 2007-03-29 Nikon Corp プロジェクタ
JP2007264247A (ja) * 2006-03-28 2007-10-11 Seiko Epson Corp プロジェクタ
JP4067029B2 (ja) * 2006-11-13 2008-03-2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光学装置
JP2009037172A (ja) 2007-08-03 2009-02-19 Sony Corp 光走査装置
JP5332242B2 (ja) * 2008-03-11 2013-11-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
JP5359607B2 (ja) * 2008-09-02 2013-12-0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変倍光学系、プロジェクタ
JP5317787B2 (ja) * 2009-03-26 2013-10-1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JP5261269B2 (ja) * 2009-04-08 2013-08-14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JP5354288B2 (ja) 2009-09-30 2013-11-27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
US8684531B2 (en) * 2009-12-28 2014-04-01 Vision3D Technologies, Llc Stereoscopic display device projecting parallax image and adjusting amount of parallax
JP5535329B2 (ja) * 2010-09-29 2014-07-02 日立コンシューマ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JP5303740B2 (ja) 2012-08-23 2013-10-02 日立コンシューマ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投射型表示装置
CN103941530A (zh) * 2013-01-23 2014-07-23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投影机冷却装置
JP6383937B2 (ja) * 2013-03-27 2018-09-0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および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CN105339842B (zh) * 2013-06-28 2017-03-08 日立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投影型影像显示装置
JP6295528B2 (ja) * 2013-07-18 2018-03-2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US10432898B2 (en) * 2013-12-20 2019-10-01 Casio Computer Co., Ltd. Projector having light source including laser diodes
JP5804119B2 (ja) * 2014-03-27 2015-11-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WO2016016939A1 (ja) * 2014-07-29 2016-02-04 Necディスプレイ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及び画像投写方法
WO2016125220A1 (ja) * 2015-02-05 2016-08-11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及び光学ユニット
JP6789641B2 (ja) * 2016-02-29 2020-11-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投射型表示装置
JP6821990B2 (ja) * 2016-07-26 2021-01-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6946651B2 (ja) * 2017-02-01 2021-10-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6946650B2 (ja) * 2017-02-01 2021-10-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CN108427240A (zh) 2017-02-14 2018-08-21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投影装置及传热模块
JP7205861B2 (ja) * 2018-07-12 2023-01-17 株式会社コシナ 広角レンズ装置
JP2020024318A (ja) * 2018-08-08 2020-02-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およ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US11237468B2 (en) * 2019-06-20 2022-02-01 Hisense Laser Display Co., Ltd. Laser projection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07740A (ja) * 2002-01-16 2003-07-25 Sanyo Electric Co Ltd 映像光生成光学ユニット及び背面投写型映像表示装置
US20090180061A1 (en) * 2008-01-14 2009-07-16 Darwin Hu Color-based microdevice of 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 (LCOS) microdisplay
JP2012037724A (ja) * 2010-08-06 2012-02-23 Seiko Epson Corp 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CN109478008A (zh) * 2016-08-12 2019-03-15 Lg 电子株式会社 投影仪
CN109388009A (zh) * 2017-08-02 2019-02-2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仪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121099A1 (en) 2022-04-21
JP2022066074A (ja) 2022-04-28
CN114384749B (zh) 2023-10-10
US11762273B2 (en) 2023-09-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384748B (zh) 投射装置
US10108077B2 (en) Light source apparatus and projector
JP4093073B2 (ja) プロジェクタ
CN108375869B (zh) 光源装置以及投影仪
CN111880364B (zh) 照明装置及投影仪
CN109298586B (zh) 照明装置和投影仪
CN210401984U (zh) 投影仪
CN109388009B (zh) 投影仪
JP7107351B2 (ja) 照明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CN114384749B (zh) 投射装置
JP6813118B2 (ja) 照明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CN114384744B (zh) 投射装置
JP2018124443A (ja) 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CN112130408A (zh) 照明装置以及投射型显示装置
JP7168021B2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22106545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21167897A (ja) 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23013837A (ja) 光源装置、プロジェクター及び冷却プレート
JP2023125816A (ja)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22142927A (ja) 光源装置及びプロジェクタ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