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248138B - 作业工具 - Google Patents

作业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248138B
CN114248138B CN202111500360.4A CN202111500360A CN114248138B CN 114248138 B CN114248138 B CN 114248138B CN 202111500360 A CN202111500360 A CN 202111500360A CN 114248138 B CN114248138 B CN 1142481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ol
dust
main body
collecting device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50036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248138A (zh
Inventor
森启多
吉兼圣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8874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0784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8874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3656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Priority to CN20211150036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4248138B/zh
Publication of CN1142481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481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2481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2481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QDETAILS,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FOR MACHINE TOOLS, e.g. 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R CONTROLLING; MACHINE TOOLS IN GENER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ICULAR DETAILS OR COMPONENTS; COMBINATIONS OR ASSOCIATIONS OF METAL-WORKING MACHINES, NOT DIRECTED TO A PARTICULAR RESULT
    • B23Q11/00Accessories fitted to machine tools for keeping tools or parts of the machine in good working condition or for cooling work; Safety devices specially combined with or arranged in,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machine tools
    • B23Q11/0042Devices for removing chips
    • B23Q11/0046Devices for removing chips by suck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QDETAILS,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FOR MACHINE TOOLS, e.g. 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R CONTROLLING; MACHINE TOOLS IN GENER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ICULAR DETAILS OR COMPONENTS; COMBINATIONS OR ASSOCIATIONS OF METAL-WORKING MACHINES, NOT DIRECTED TO A PARTICULAR RESULT
    • B23Q11/00Accessories fitted to machine tools for keeping tools or parts of the machine in good working condition or for cooling work; Safety devices specially combined with or arranged in,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machine tools
    • B23Q11/0042Devices for removing chips
    • B23Q11/0071Devices for removing chips dust collectors for hand too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16/00Portable percussive machines with superimposed rotation, the rotational movement of the output shaft of a motor being modified to generate axial impacts on the tool bit
    • B25D16/006Mode changers; Mechanisms connected thereto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17/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ortable power-driven percussive tools
    • B25D17/20Devices for cleaning or cooling tool or w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17/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ortable power-driven percussive tools
    • B25D17/04Handles; Handle mountings
    • B25D17/043Handles resiliently mounted relative to the hammer hous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2211/00Details of 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with electromotor or other motor drive
    • B25D2211/06Means for driving the impulse member
    • B25D2211/061Swash-plate actuated impulse-driving mechanis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2216/00Details of portable percussive machines with superimposed rotation, the rotational movement of the output shaft of a motor being modified to generate axial impacts on the tool bit
    • B25D2216/0084Mode-changing mechanis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2217/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ortable power-driven percussive tools
    • B25D2217/0057Details related to cleaning or cooling the tool or workpie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2250/00General details of 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Components used in 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 B25D2250/255Switches
    • B25D2250/265Trigger mechanism in handle

Abstract

提供一种有助于构成为能够相对于穿孔工具进行拆装的集尘装置的小型化的技术。集尘装置具备主体部、粉尘收纳部、滑动部、粉尘移送路及工具连接路。主体部能够在电锤钻的主体部的下侧进行拆装。粉尘收纳部具有作为流入口的第一开口、过滤器、收纳空间、以及作为流出口的第二开口。滑动部以能够在内部空间内沿前后方向滑动的方式保持于主体部。粉尘移送路在滑动部内延伸,并将吸引口与第一开口连接。工具连接路配置于内部空间,在集尘装置安装于电锤钻的情况下,将第二开口与电锤钻的第一吸气口连接。过滤器相对于第一开口配置在前侧。

Description

作业工具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18 1 1123 265.5、申请日为2018年09月26日、发明创造名称为“集尘装置”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构成为能够相对于穿孔工具进行拆装,并收集在钻作业中产生的粉尘的作业工具。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集尘装置,其安装于电钻、电锤钻等可以进行钻作业的穿孔工具,并吸引在钻作业等中产生的粉尘。例如,日本特开2017-71022号公报所公开的集尘装置构成为,利用由设置于电锤钻的集尘风扇形成的空气流从吸引口将粉尘与空气一起吸引,并且经由软管移送至粉尘收纳部。
该电锤钻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条状的工具主体(主体壳体)、和从工具主体的一端部向下方突出的把持部。即,该电锤钻整体形成为L字形(也被称为手枪式)。集尘装置的主体部安装于工具主体的下部,并配置于把持部的前侧且工具主体的下方的空间。在该集尘装置中,流入口配置于粉尘收纳部的比较靠前方的位置。空气流与粉尘一起从流入口流入,并通过流入口的后侧的过滤器。被分离了粉尘的状态的空气流通过通路部而向工具主体内流入。通路部在过滤器的上侧沿上下方向延伸。
在上述的电锤钻那样的手枪式的穿孔工具中,为了提高作业性,希望缩短工具主体的前后方向的长度。伴随于此,也希望缩短安装于穿孔工具而使用的集尘装置。
发明内容
鉴于这样的状况,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有利于构成为能够相对于穿孔工具进行拆装的集尘装置的小型化的技术。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提供一种集尘装置,其能够相对于具备工具主体和把持部的穿孔工具进行拆装,其中,工具主体在下端部具有吸气口,把持部从工具主体向工具主体的下方突出。集尘装置构成为利用空气流收集粉尘,该空气流由穿孔工具形成、并被从吸气口向工具主体内引入。该集尘装置具备主体部、粉尘收纳部、滑动部、粉尘移送路及工具连接路。
主体部形成为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内部空间、和向前方开口并使内部空间与外部连通的开口部的中空体。另外,主体部构成为能够在工具主体的下侧进行拆装。粉尘收纳部具有流入口、过滤器、粉尘收纳空间及流出口。粉尘与空气流一起通过流入口而向粉尘收纳部流入。过滤器构成为将粉尘从空气流分离。被分离出的粉尘被收纳于粉尘收纳空间。被分离了粉尘后的空气流从粉尘收纳部通过流出口而流出。另外,粉尘收纳部设置成在主体部安装于工具主体的情况下,位于主体部的下侧。滑动部具有粉尘的吸引口。另外,滑动部在吸引口从开口部向主体部的前方突出的状态下,以能够沿前后方向滑动的方式保持于主体部。粉尘移送路在滑动部内延伸,并将滑动部的吸引口与粉尘收纳部的流入口连接。工具连接路配置于主体部的内部空间。另外,工具连接路构成为在主体部安装于工具主体的情况下,将粉尘收纳部的流出口与工具主体的吸气口连接。进一步,过滤器相对于流入口配置在前侧。
本方式的集尘装置为安装于手枪式的穿孔工具的工具主体的下侧的结构。因此,在前后方向上,在集尘装置与把持部之间需要确保供使用者的手配置的空间。另外,在本方式的集尘装置中,粉尘移送路在滑动部内延伸,该滑动部能够在主体部的内部空间内沿前后方向滑动,粉尘移送路将滑动部的吸引口与收纳部的流入口连接。在这种结构的集尘装置中,以滑动部的吸引口配置于安装于穿孔工具的前端工具的周围,并被被加工物按压的状态进行钻作业。与进行钻作业,且前端工具进入到被加工物相应地(即,随着形成的孔变深),滑动部在内部空间内被向后方压入。由于穿孔工具中所使用的前端工具的长度在某种程度上已被规定,因此与其对应地,对于将滑动部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短缩化存在限度。因此,对将滑动部保持为能够沿前后方向滑动的主体部的短缩化也产生限制。
在现有的集尘装置中,通常供空气流与粉尘一起流入的流入口配置在粉尘收纳部的比较靠前方的位置,并在其后侧配置有过滤器。因此,粉尘收纳部中的比流入口靠后侧的部分易变得较大。相对于此,在本方式中,通过将过滤器配置在比流入口靠前侧,从而能够尽可能地将粉尘收纳部中的、比流入口靠后侧的部分小型化。由此,能够在集尘装置与把持部之间确保所需的空间。另外,即使在将主体部在上述的限制范围内以最大限度沿前后方向短缩化的情况下,也在主体部中,在相对于流入口在前侧,为了保持滑动部而确保了某种程度的长度。因此,在粉尘收纳部中,也能够相对于流入口在前侧,确保与主体部相同程度的长度、进而确保配置过滤器的空间。由此,通过将过滤器相对于流入口配置在前侧,由此能够合理地实现集尘装置整体的前后方向的短缩化。
此外,本方式中的穿孔工具通常是指通过驱动前端工具旋转,从而能够对被加工物开孔的作业工具。作为这种穿孔工具的例子,列举有电钻、振动钻、电锤钻。
使集尘装置的主体部能够相对于工具主体进行拆装的结构没有特别地限定,但例如能够优选采用导轨与导槽的组合、钩与卡合孔的组合、以及突出部与嵌合孔的组合等。
粉尘收纳部的结构没有特别地限定,但粉尘收纳空间例如由箱状的容器规定。粉尘收纳部既可以固定于主体部,也可以构成为能够相对于主体部进行拆装。
滑动部的结构没有特别地限定,但对于滑动部中的、以能够沿前后方向滑动的方式保持于主体部的部分,优选构成为沿前后方向呈直线状延伸。在滑动部内延伸的粉尘移送路既可以整体由除滑动部以外的筒状的部件(例如,软管)规定,也可以一部分由滑动部的筒状的部分规定,还可以一部分由其他筒状的部件规定。
配置于主体部的内部空间的工具连接路例如能够由一个或多个筒状的部件规定。工具连接路在内部空间既可以沿上下方向延伸,也可以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地延伸,还可以至少一部分弯曲。从主体部的小型化的观点来看,优选沿上下方向延伸(将流出口与吸气口以最短距离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提供一种集尘装置,其构成为能够相对于具备工具主体和把持部的穿孔工具进行拆装,其中,工具主体在下端部具有吸气口,把持部从工具主体向工具主体的下方突出。集尘装置构成为利用空气流收集在钻作业中产生的粉尘,该空气流由穿孔工具形成、并被从吸气口向工具主体内引入。该集尘装置具备主体部、粉尘收纳部、滑动部、粉尘移送路及工具连接路。
主体部形成为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内部空间、和向前方开口并使内部空间与外部连通的开口部的中空体。另外,主体部构成为能够在工具主体的下侧进行拆装。粉尘收纳部具有流入口、过滤器、粉尘收纳空间及流出口。粉尘与空气流一起通过流入口而向粉尘收纳部流入。过滤器构成为将粉尘从空气流分离。被分离出的粉尘被收纳于粉尘收纳空间。被分离了粉尘后的空气流从粉尘收纳部通过流出口而流出。另外,粉尘收纳部设置成在主体部安装于工具主体的情况下,位于主体部的下侧。滑动部具有粉尘的吸引口。另外,滑动部在吸引口从开口部向主体部的前方突出的状态下,以能够沿前后方向滑动的方式保持于主体部。粉尘移送路在滑动部内延伸,并将滑动部的吸引口与粉尘收纳部的流入口连接。工具连接路配置于主体部的内部空间。另外,工具连接路构成为在主体部安装于工具主体的情况下,将粉尘收纳部的流出口与工具主体的吸气口连接。进一步,工具连接路配置在主体部的后端部内,过滤器相对于流出口配置在前侧。
在现有的集尘装置中,通常在过滤器的上方设置有将粉尘收纳部的流出口与工具主体的吸气口连接的工具连接部。与此对应,主体部和收纳部在某种程度上需要相对于流出口向后侧突出的部分。相对于此,在本方式中,工具连接路配置在主体部的后端部内。另外,过滤器相对于流出口配置在前侧。由此,能够尽可能地使主体部和收纳部中的、比流出口靠后侧的部分小型化。由此,能够在集尘装置与把持部之间确保所需的空间。另外,即使在将主体部在上述的限制范围内以最大限度沿前后方向短缩化的情况下,也在主体部中,相对于工具连接路(流出口)在前侧,为了保持滑动部而确保了某种程度的长度。因此,在粉尘收纳部中,也能够相对于流出口在前侧,确保与主体部相同程度的长度、进而确保配置过滤器的空间。由此,通过将过滤器相对于流出口配置在前侧,从而能够合理地实现集尘装置整体的前后方向的短缩化。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流出口也可以相对于流入口配置在后侧。在主体部的内部空间配置有将流出口与工具主体的吸气口连接的工具连接路。另外,在流入口连接有在滑动部内延伸的粉尘移送路。像这样,通过将流出口配置在比流入口靠后侧的位置,能够避免工具连接路与粉尘移送路的干涉,并且实现有效的配置。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粉尘收纳部也可以包括流入路和连结路。流入路为将流入口与粉尘收纳空间连接的流路。连结路经由过滤器而与粉尘收纳空间连通,且与流出口连接。利用过滤器分离了粉尘的状态的空气流通过连结路。而且,连结路也可以设置成在左右方向上与流入路重叠。换言之,在从右或左观察连结路的情况下,连结路与流入路重叠。也能够换言之为沿左右方向延伸并通过流入路的直线通过连结路。根据本方式,能够使通过相对于流入口配置在前侧的过滤器的空气流在连结路内通过流入路的左侧或右侧,并向相对于流入口配置于后侧的流出口引导。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粉尘收纳部也可以具备容器主体、过滤器支架及罩。容器主体具有粉尘收纳空间,并形成为向上方开口的中空体。过滤器支架也可以以封闭容器主体的开口的方式安装于容器主体的上端部,并在容器主体内保持过滤器。罩也可以以从上侧覆盖过滤器支架的方式呈密封状安装于过滤器支架的上端部。而且,连结路也可以在上下方向上形成在过滤器支架与罩之间。此外,作为将罩“呈密封状安装于”过滤器支架的方式,能够优选采用在罩与过滤器支架之间配置密封部件的方式、使罩直接紧贴于过滤器支架的方式等。根据本方式,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以防止空气流从罩与过滤器支架之间漏出的状态,在粉尘收纳空间的上侧(即,在上下方向上在粉尘收纳空间与主体部之间)形成连结路。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过滤器也可以呈密封状安装于过滤器支架。此外,作为将过滤器“呈密封状安装于”过滤器支架的方式,能够优选采用在过滤器与过滤器支架之间配置密封部件的方式、使过滤器直接紧贴于过滤器支架的方式等。根据本方式,能够防止没有分离粉尘的空气流通过过滤器与过滤器支架之间而向连结路流入。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粉尘收纳空间也可以包括位于流出口的下侧的空间。使用者有时将前端工具朝上、即将集尘装置的吸引口所在的前侧朝上来进行钻作业。在该情况下,由过滤器分离出的粉尘因重力而向粉尘收纳部的后方移动并存积。位于流出口的下侧的空间相对于过滤器位于后侧,因此通过将粉尘积存于该空间,从而能够抑制过滤器的堵塞。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提供一种电锤钻,其构成为能够执行锤动作和钻动作,其中,锤动作是沿驱动轴呈直线状驱动前端工具的动作,钻动作是驱动前端工具绕驱动轴旋转的动作。该电锤钻具备工具主体、风扇及集尘装置。工具主体在下端部具有吸气口。风扇构成为被收纳于工具主体,并形成从吸气口向工具主体内流入的空气流。集尘装置以能够拆下的方式安装于工具主体。作为集尘装置,能够采用上述的方式的集尘装置的任意一种。根据这样的作业工具,由于利用作业工具的风扇形成用于吸引粉尘的空气流,因此无需在集尘装置设置形成这样的空气流的机构。由此,能够防止集尘装置的大型化。进一步,能够发挥由采用的集尘装置实现的上述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电锤钻还可以具备马达和罩部件。马达具有马达主体部和马达轴。马达主体部包括定子和转子。马达轴以与驱动轴平行的方式从转子延伸设置。另外,在马达轴安装有风扇。罩部件构成为能够开闭吸气口。进一步,工具主体也可以具有安装部,该安装部构成为供集尘装置以与驱动轴平行的方式进行拆装。罩部件也可以构成为在集尘装置未安装于安装部的状态下,被维持在封闭吸气口的闭合位置,另一方面,与集尘装置向安装部的安装联动地向敞开吸气口的打开位置移动。
在本方式所涉及的电锤钻中,相对于设置于工具主体的安装部,集尘装置以与驱动轴平行的方式进行拆装。前端工具以其轴线与驱动轴一致的方式安装于电锤钻。由此,前端工具的轴线方向与集尘装置的拆装方向相互平行。因此,即使在将前端工具安装于电锤钻的状态下,也能够适当地将吸引口配置于前端工具的周围,并且进行集尘装置的拆装。进一步,由于能够与集尘装置的拆装联动地,利用罩部件自动地开闭工具主体的吸气口,因此能够在集尘装置的非安装时封闭吸气口,防止粉尘等进入到工具主体。另外,在本方式的电锤钻中,马达以马达轴与驱动轴平行地延伸的方式配置。由此,与马达轴沿与驱动轴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工具主体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电锤钻的右视图。
图2是将手柄壳体的一部分拆下后的状态的电锤钻的立体图。
图3是电锤钻的纵剖视图。
图4是表示主体部的内部构造的、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5是图13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配置于闭合位置的吸气口罩及其周边区域的、图3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图6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图8是配置于闭合位置的吸气口罩及其周边区域的纵剖视图。
图9是图8的IX-IX线的剖视图。
图10是安装有集尘装置、且滑动部配置于最前方位置的状态的电锤钻的纵剖视图。
图11是表示集尘装置的内部构造的图10的局部放大图。
图12是图11的XII-XII线的剖视图。
图13是安装有集尘装置,且滑动部配置于最后方位置的状态的电锤钻的纵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锤钻;10…主体部;11…主体壳体;111…第一吸气口;112…第二吸气口;113…第二吸气口;114…排气口;12…齿轮壳体;121…桶部;125…支承体;126…后壁部;127…密封部件;13…马达壳体;131…前端部;132…吸气室;133…间隔部件;134…后壁部;135…周壁部;136…筒状部;138…中央部;141…弹性部件;143…长孔;144…导销;15…手柄壳体;16…罩部;17…把持部;171…触发器;173…开关;18…控制器收纳部;181…控制器;183…电池安装部;2…马达;20…马达主体部;21…定子;23…转子;25…马达轴;255…驱动齿轮;28…风扇;281…第一叶片;282…第二叶片;3…驱动机构;30…工具保持部;31…运动转换机构;32…中间轴;321…被动齿轮;33…旋转体;34…摆动部件;35…活塞缸;36…缸;37…打击构件;371…撞击器;373…冲击螺杆;38…旋转传递机构;381…第一齿轮;382…第二齿轮;41…安装部;42…导槽;43…卡合凹部;45…吸气口罩;451…罩主体;453…导销;455…突起;7…罩保持部;471…开口部;473…引导部;475…罩收纳部;476…上壁;477…下壁;478…凹部;48…弹性部件;5…集尘装置;51…主体部;511…卡合部;512…导轨;515…按压突起;52…内部空间;53…开口部;54…操作部件;541…施力弹簧;542…按压部;543…卡合突起;6…粉尘收纳部;60…过滤器;601…框架;605…按压部件;606…底壁部;607…侧壁部;61…容器主体;610…收纳空间;611…卡合部;612…卡合部;64…过滤器支架;641…罩部;642…第一开口;643…第二开口;644…筒状壁部;646…外周壁部;67…外罩;671…第一开口;672…第二开口;681…密封部件;682…密封部件;7…滑动部;71…第一筒状部;711…吸引罩;712…吸引口;72…第二筒状部;74…软管;76…软管连接部;78…连接管;781…中央部;783…连接端部;785…弹性部件;80…粉尘移送路;82…流入路;83…连结路;87…工具连接路;870…排气口;90…前端工具;93…电池;95…辅助手柄;A1…驱动轴;A2…旋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作为构成为通过驱动前端工具来进行加工作业的作业工具,对手持式的电锤钻进行例示。另外,对构成为相对于电锤钻能够拆装的集尘装置进行例示。
首先,参照图1对电锤钻1的整体结构简单地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电锤钻1具备主体部10和把持部17。
主体部10为沿规定的驱动轴A1延伸的长条状的部分。在主体部10的长轴方向的一端部借助后述的工具保持部30(参照图3)以能够拆下的方式安装有前端工具90。另外,该一端部形成为圆筒状。在该圆筒状部分的外周部以能够拆下的方式安装有与电锤钻1分体的辅助手柄95。把持部17为从主体部10的后端部沿与驱动轴A1交叉的方向(详细地说,为大致正交的方向)突出的部分。把持部17构成为能够由使用者把持。
本实施方式的电锤钻1构成为进行沿驱动轴A1直线状地驱动前端工具90的动作(锤动作)、及驱动前端工具90绕驱动轴A1旋转的动作(钻动作)。使用者根据实际进行的加工作业,选择适当的种类以及长度的前端工具90,并将前端工具90安装于电锤钻1而使用。此外,前端工具90以其轴线与驱动轴A1一致的方式安装于工具保持部30。
以下,对电锤钻1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将驱动轴A1的延伸方向(换言之为主体部10的长轴方向或者前端工具90的轴线方向)规定为电锤钻1的前后方向,将安装前端工具90的一侧(配置有工具保持部30的一侧)规定为电锤钻1的前侧,将配置有把持部17的一侧规定为后侧。另外,将与驱动轴A1正交、且与把持部17的延伸方向对应的方向规定为上下方向,将主体部10规定为上侧,将把持部17的突出端(自由端)侧规定为下侧。进一步,将与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正交的方向规定为左右方向。
首先,对电锤钻1的壳体构造进行说明。如图1~图3所示,电锤钻1包括主体壳体11和手柄壳体15。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壳体11包括齿轮壳体12和马达壳体13。主体壳体11整体形成为长条状,沿着规定的驱动轴A1延伸。
齿轮壳体12整体形成为沿驱动轴A1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长条的筒状体。在本实施方式中,齿轮壳体12在前端部具有圆筒状的桶部121。齿轮壳体12中的、桶部121的后侧部分整体形成为截面为矩形。马达壳体13整体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长条的筒状体。马达壳体13中的前端部131与齿轮壳体12连结。前端部13与齿轮壳体12对应地形成为截面大致为矩形。马达壳体13中的比前端部131靠后侧的部分形成为直径比前端部131小。齿轮壳体12与马达壳体13分别组装有内部机构,在马达壳体13配置于齿轮壳体12的后侧的状态下,通过螺钉(未图示)被沿前后方向连结固定。通过齿轮壳体12与马达壳体13以无法相对移动的方式被连结固定,由此形成作为单一的壳体的主体壳体11。
此外,在主体壳体11设置有用于拆装后述的集尘装置5(参照图10)的结构。进一步,在主体壳体11设置有用于与集尘装置5的拆装联动地开闭第一吸气口111的结构。第一吸气口111为与集尘装置5内的工具连接路87连通的开口。关于上述结构和主体壳体11的内部构造,在之后详述。
如图2和图3所示,手柄壳体15整体大致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长条的筒状体。更详细地说,手柄壳体15包括罩部16、把持部17、及控制器收纳部18。
罩部16形成为前端开口的有底筒状,并以覆盖马达壳体13的大部分的方式配置。把持部17形成为长条的筒状,并从罩部16的后端部向下方突出。在把持部17的上端部的前表面侧配置有触发器171。触发器171构成为能够由使用者进行拉动操作。在把持部17的内部收纳有开关173。开关173通常维持在断开状态,与触发器171的拉动操作相应地成为接通状态。控制器收纳部18与把持部17的下端部连接而构成手柄壳体15的下端部。控制器收纳部18整体形成为矩形箱状。在控制器收纳部18收纳有控制马达2的驱动的控制器181。控制器181构成为若开关173为接通状态则驱动马达2。另外,在控制器收纳部18的下端部设置有电池安装部183。电池安装部183构成为能够拆装作为电源的电池93。
根据以上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壳体11与手柄壳体15的罩部16构成沿着驱动轴A1延伸的主体部10。另外,齿轮壳体12、马达壳体13的前端部131、及手柄壳体15在外部露出,而形成电锤钻1的外部轮廓。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手柄壳体15借助弹性部件141(详细而言为压缩螺旋弹簧),以能够相对于主体壳体11沿前后方向相对移动的方式被弹性连结。弹性部件141配置于罩部16与马达轴25的后端部之间。另外,利用长孔143与导销144,引导手柄壳体15与主体壳体11的相对移动。长孔143为设置于主体壳体11(马达壳体13)的后端部的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孔。导销1441从手柄壳体15沿左右方向突出,并插通于长孔143。根据这样的结构,抑制了马达轴25的晃动、及从主体壳体11向手柄壳体15的振动传递。
以下,对主体壳体11(齿轮壳体12和马达壳体13)的内部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在齿轮壳体12收纳有工具保持部30和驱动机构3。工具保持部30配置于桶部121内。工具保持部30构成为将前端工具90保持为能够沿前后方向(驱动轴A1方向)移动,且无法绕驱动轴A1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机构3包括运动转换机构31、打击构件37、以及旋转传递机构38。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机构3在由金属制的支承体125支承的状态下,呈固定状保持于齿轮壳体12内。
运动转换机构31构成为将马达2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并传递至打击构件37。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运动转换机构31包括中间轴32、旋转体33、摆动部件34、以及活塞缸35。中间轴32以与后述的马达轴25平行,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旋转体33安装于中间轴32的外周部。摆动部件34安装于旋转体33的外周部,并伴随着旋转体33的旋转而沿前后方向摆动。活塞缸35形成为有底圆筒状,并被保持为能够在圆筒状的缸36内沿前后方向移动。活塞缸35伴随着摆动部件34的摆动而沿前后方向往复移动。此外,缸36与工具保持部30的后侧呈同轴状地连结,从而被一体化。一体化后的工具保持部30和缸36被保持于齿轮壳体12的两个轴承支承为能够旋转。
打击构件37构成为直线状地动作而打击前端工具90(参照图3),由此沿驱动轴A1直线状地驱动前端工具90。在本实施方式中,打击构件37包括撞击器371和冲击螺杆373。撞击器371为配置成能够在活塞缸35内沿前后方向滑动的打击件。冲击螺杆373配置于撞击器371的前方,供撞击器371碰撞。此外,将撞击器371的后方的活塞缸35内部的空间规定为作为空气弹簧发挥功能的空气室。
若驱动马达2,活塞缸35朝向前方移动,则空气室内的空气被压缩而使内压上升。因此,撞击器371被高速向前方推出而与冲击螺杆373碰撞,将动能传递至前端工具90。由此,前端工具90被沿驱动轴A1呈直线状驱动,打击被加工物。而若活塞缸35向后方移动,则空气室内的空气膨胀而使内压下降,撞击器371被向后方拉入。另外,前端工具90被加工物按压而向后方返回。运动转换机构31和打击构件37通过反复进行上述的动作来进行锤动作。
旋转传递机构38构成为将马达轴25的旋转动力传递至工具保持部30。旋转传递机构38构成为由包括第一齿轮381和第二齿轮382的多个齿轮构成的齿轮减速机构。第一齿轮381设置于中间轴32的前端部。第二齿轮382设置于缸36的外周部,并与第一齿轮381啮合。若驱动马达2,则借助旋转传递机构38而使缸36与工具保持部30绕驱动轴A1一体地旋转。由此,驱动被保持于工具保持部30的前端工具90绕驱动轴A1旋转。旋转传递机构38像上述那样进行钻动作。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电锤钻1构成为,通过未图示的模式切换拨盘的操作,能够选择电锤钻模式、锤模式、及钻模式这三个动作模式中的一个模式。电锤钻模式是驱动运动转换机构31和旋转传递机构38而进行锤动作和钻动作的动作模式。锤模式是切断旋转传递机构38中的动力的传递并仅驱动运动转换机构31从而仅进行锤动作的动作模式。钻模式是切断运动转换机构31中的动力的传递并仅驱动旋转传递机构38从而仅进行钻动作的动作模式。在齿轮壳体12内设置有模式切换机构,该模式切换机构与模式切换拨盘的操作相应地进行动作。由于关于模式切换机构的结构本身是公知的,因此省略在这里的说明。
如图4所示,在马达壳体13的内部收纳有马达2。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无刷马达作为马达2,是因为小型且高输出。马达2包括马达主体部20和马达轴25。马达主体部20包括定子21和转子23。马达轴25从转子23延伸设置。
马达2以马达轴25的旋转轴A2与驱动轴A1平行、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收纳于马达壳体13。更加详细地说,马达主体部20配置于马达壳体13的中央部138内。另外,马达轴25的前端部向齿轮壳体12内突出。在该突出部分设置有驱动齿轮255。驱动齿轮255与设置于中间轴32的后端部的被动齿轮321啮合。借助驱动齿轮255和被动齿轮321而将马达轴25的旋转传递至中间轴32。
另外,如图4所示,在马达轴25安装有风扇28。风扇28能够与马达轴25一体地绕旋转轴A2旋转。风扇28配置于马达主体部20的前侧,并配置于马达壳体13的前端部131内。在本实施方式中,风扇28构成为能够从两个方向吸气的离心风扇。更加详细地说,风扇28包括第一叶片281和第二叶片282。第二叶片282在第一叶片281的后侧与第一叶片281一体地形成。风扇28构成为与马达轴25一体地旋转,并形成集尘用的空气流和马达2的冷却用的空气流。详细地说,第一叶片281形成集尘用的空气流,而第二叶片282形成马达2的冷却用的空气流。
这里,关于吸气口和排气口的配置进行说明。吸气口是使由风扇28形成的空气流向主体壳体11内流入的开口。排气口是使空气流向主体壳体11外流出的开口。
如图3所示,在主体壳体11的下端部(详细而言,齿轮壳体12与马达壳体13的前端部131之间的连结部分的下端部)设置有第一吸气口111。第一吸气口111是用于使通过集尘装置5内而将粉尘分离后的空气流流入的开口。此外,虽然后述详细内容,但第一吸气口111在集尘装置5安装于电锤钻1的状态下敞开。而在未安装集尘装置5的状态下,第一吸气口111被吸气口罩45封闭。进一步,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主体壳体11的后部设置有第二吸气口112、113。第二吸气口112、113为用于使马达2的冷却风流入的开口。更加详细地说,如图1所示,在罩部16的后部的左右的侧面设置有多个第二吸气口112。另外,如图2所示,在马达壳体13中的收纳马达主体部20的中央部138的后端面设置有多个第二吸气口113。
进一步,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主体壳体11的中央部(详细地说,为马达壳体13的前端部131的左右的侧面)设置有多个排气口114。此外,排气口114以在风扇28的径向外侧与风扇28对置的方式配置。
在第一吸气口111敞开的情况下,若风扇28旋转,则通过第一叶片281形成经由第一吸气口111向主体壳体11(马达壳体13)内流入的集尘用的空气流。在集尘装置5安装于电锤钻1的情况下,该空气流与粉尘一起从集尘装置5的吸引口712流入到集尘装置5,并在通过集尘装置5内的过程中将粉尘分离。之后,分离粉尘后的状态的空气流从第一吸气口111向主体壳体11内流入。
此外,如图4所示,在前端部131内,在风扇28的前侧设置有吸气室132。吸气室132由间隔部件133规定。集尘用的空气流从第一吸气口111流入到吸气室132。另外,如图4和图5所示,间隔部件133包括后壁部134、周壁部135、以及筒状部136。后壁部13是在中央部具有贯通孔的大致圆形的壁部。周壁部135是从后壁部的外缘向前方延伸设置的壁部。筒状部136从周壁部的下部向下方延伸。筒状部136具有矩形的截面。筒状部136的下端的矩形的开口(参照图7)构成第一吸气口111。如图4所示,间隔部件133被夹在马达壳体13与支承体125的后壁部126之间。为了使空气不从除与第一叶片281对置的贯通孔及第一吸气口111以外的部分漏出,间隔部件133与后壁部126之间由具有弹性的密封部件127密封。由此,从第一吸气口111流入到吸气室132的空气流通过后壁部134的贯通孔,并从朝第一叶片281的径向外侧开口的排气口114(参照图1)向主体壳体11的外部流出。
另外,若风扇28旋转,则通过第二叶片282形成马达2的冷却用的空气流。马达2的冷却用的空气流经由第二吸气口112(参照图2)流入到罩部16内,进一步,经由第二吸气口113流入到中央部138内。流入到中央部138的后端部的空气流在马达2的周围朝向前方流动并冷却马达2,并从第二叶片282的径向外侧的排气口114向主体壳体11的外部流出。
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集尘用的空气流和马达2的冷却用的空气流设置不同的流路。上述流路在前后方向上以风扇28为中心设置在彼此相反一侧。
以下,对用于拆装集尘装置5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在主体壳体11的下端部设置有安装部41。安装部41构成为能够拆装集尘装置5。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部41包括左右一对导槽42。导槽42分别设置于齿轮壳体12的左右的侧面的下端部,并从齿轮壳体12的前端沿前后方向延伸至齿轮壳体12的后部。导槽42为形成为沿上下方向相互分离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两条轨道之间的槽。导槽42在前方开口。在集尘装置5设置有左右一对导轨512(参照图11)。导槽42构成为能够与导轨512沿前后方向滑动卡合。另外,如图1和图3所示,在主体壳体11的下端部的前端(导槽42的前侧)设置有卡合凹部43。卡合凹部43为从主体壳体11的下端面向上方凹陷的凹部。卡合凹部43构成为能够与后述的集尘装置5的操作部件54的卡合突起543(参照图11)卡合。此外,后述集尘装置5相对于电锤钻1(主体壳体11)的拆装的详细内容。
以下,对用于开闭第一吸气口111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4、图6及图7所示,在主体壳体11的下端部设置有吸气口罩45,吸气口罩45构成为能够覆盖第一吸气口111。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吸气口罩45包括罩主体451和一对导销453。罩主体451形成为在俯视时比第一吸气口111大一圈的矩形板状。导销453为分别从罩主体451的左右的前端部向后方延伸的圆柱状的部分。另外,如图6所示,吸气口罩45具有突起455。突起455为从罩主体451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的部分,并设置于罩主体451的后端中央部。
另一方面,如图4~图7所示,在主体壳体11的下端部的齿轮壳体12与马达壳体13之间的连结部分设置有罩保持部47。罩保持部47将吸气口罩45保持为能够相对于主体壳体11沿前后方向移动。罩保持部47包括开口部471、一对引导部473、以及罩收纳部475。
开口部471为矩形的开口部,且通过将齿轮壳体12与马达壳体13连结而形成(参照图5、图6)。开口部471包围构成第一吸气口111的筒状部136的下端部。一对引导部473沿开口部471的左右两端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一对引导部473分别形成为将前端及后端封闭的大致半圆筒状,并朝相互对置的方向开口(参照图5、图7)。罩收纳部475设置于开口部471的后侧。罩收纳部475由设置于马达壳体13的前端部131的底壁部的双层壁构造构成。更加详细地说,如图6所示,罩收纳部475由以沿上下方向分离的方式大致平行地配置的上壁476与下壁477构成。形成在上壁476与下壁477之间的空间比罩主体451稍大,并作为吸气口罩45的收纳空间发挥功能。另外,如图7所示,在下壁477设置有凹部478,凹部478为在俯视时从前端朝向后方凹陷的矩形。凹部478的左右方向的宽度设定为比吸气口罩45的突起455的宽度稍宽。
吸气口罩45以被在沿前后方向相互连结的齿轮壳体12与马达壳体13夹住的状态,保持为能够与驱动轴A1平行地沿前后方向移动。吸气口罩45能够在封闭第一吸气口111的闭合位置、与敞开第一吸气口111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气口罩45通过弹性部件48的作用力通常被维持在闭合位置。
更加详细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弹性部件48,采用一对压缩螺旋弹簧。如图7所示,弹性部件48配置成其前端部从后方嵌合于导销453,其后端部与引导部473的后端抵接。在弹性部件48被压缩、吸气口罩45被齿轮壳体12与马达壳体13从前侧与后侧夹住的状态下,齿轮壳体12与马达壳体13被连结。由此,左右一对导销453及弹性部件48嵌入于左右一对引导部473内。进而,吸气口罩45通过弹性部件48被向前方施力,导销453的前端被保持在与引导部473的前端抵接的位置。此时,罩主体451在第一吸气口111的下侧配置在封闭第一吸气口111的闭合位置。
另一方面,若对吸气口罩45施加向后方的按压力,则吸气口罩45克服弹性部件48的作用力而向后方移动。伴随吸气口罩45向后方的移动,罩主体451从第一吸气口111的下侧的闭合位置,如图8及图9所示,移动至罩收纳部475的收纳空间内,配置于将第一吸气口111敞开的打开位置。此时,设置于罩主体451的下表面的突起455进入到下壁477的凹部478内。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气口罩45与后述的集尘装置5向安装部41安装联动地,从闭合位置向打开位置移动。关于这一点,之后详述。
接着,对集尘装置5的整体结构简单地进行说明。此外,由于集尘装置5在安装于电锤钻1的状态下被使用,所以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使集尘装置5的方向与安装于电锤钻1时的电锤钻1的方向一致地进行规定。
如图10所示,集尘装置5包括主体部51、粉尘收纳部6、滑动部7、粉尘移送路80、及工具连接路87。主体部51构成为能够相对于电锤钻1的主体部10的下侧进行拆装。粉尘收纳部6构成为能够收纳粉尘,并能够拆下地安装于主体部51的下侧。滑动部7形成为侧视呈L字形,并在前端部具有粉尘的吸引口712。滑动部7在包括吸引口712的一部分从主体部51向前方突出的状态下能够在与驱动轴A1平行的方向(前后方向)滑动地保持于主体部51。对从吸引口712被吸引的粉尘进行移送的粉尘移送路80通过滑动部7而与粉尘收纳部6连接。另外,在集尘装置5安装于电锤钻1的状态下,粉尘收纳部6以相对于主体部51配置于下侧(与电锤钻1相反一侧)的方式设置。另外,粉尘收纳部6通过设置于主体部51的内部的工具连接路87而与电锤钻1的第一吸气口111连接。
若驱动电锤钻1的马达2,则通过与马达轴25一起旋转的风扇28的第一叶片281,形成从第一吸气口111向主体壳体11内引入的方向的空气流。此外,在图10中,该空气流的路径用粗线箭头示出。利用该空气流,通过集尘装置5的工具连接路87、粉尘收纳部6、粉尘移送路80而对吸引口712作用吸引力。由于加工作业而产生的粉尘与空气一起通过该吸引力被从吸引口712吸入,并通过粉尘移送路80而向粉尘收纳部6流入。在粉尘收纳部6中,仅粉尘被从空气分离而被收纳。在粉尘被分离之后,空气流通过工具连接路87从第一吸气口111向主体壳体11内流入,并被从排气口114(参照图1)排出。这样,集尘装置5构成为利用由电锤钻1的风扇28(详细而言,为第一叶片281)形成的空气流来收集粉尘。
以下,对集尘装置5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首先,对主体部51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51形成为与电锤钻1的主体部10对应的长条状,并构成为能够相对于主体部10进行拆装。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51形成为大致矩形箱状的中空体,并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内部空间52。并且,主体部51在前端部具有开口部53。开口部53在前方开口,使内部空间52与外部连通。在内部空间52经由开口部53插入有滑动部7的一部分。并且,在内部空间52配置有工具连接路87。
另外,在主体部51设置有用于将集尘装置5相对于电锤钻1进行拆装的结构。更加详细地说,如图11所示,在主体部51的上端部设置有卡合部511。卡合部511构成为能够相对于电锤钻1的主体部10(详细而言,为安装部41(参照图1和图2))进行拆装。更加详细地说,卡合部511从主体部51的左右的端部向上方突出,且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突出部。卡合部511具有与安装部41的导槽42(参照图1和图2)对应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另外,卡合部511在上端部具有朝向内侧突出的一对导轨512。一对导轨512构成为能够分别滑动卡合于安装部41的一对导槽42。根据这种结构,在本实施方式中,集尘装置5相对于电锤钻1(主体壳体11)的拆装方向被设定为与驱动轴A1平行的前后方向。
另外,在主体部51的卡合部511的前侧设置有操作部件54。操作部件54被收纳于设置于主体部51的上前端部的收纳空间内,并通过施力弹簧541被向上方施力。操作部件54的前端部被卡止在收纳空间内。操作部件54被保持为以前端部为支点能够沿上下方向摆动。操作部件54具有:设置于后端部的卡合突起543;和设置于中央部的按压部542。卡合突起543设置为向上方突出,并构成为能够与电锤钻1的卡合凹部43卡合。按压部542是由作业者从外部进行按压操作的部分。操作部件54通过施力弹簧541始终被向上方施力,按压部542和卡合突起543分别从形成于主体部51上表面的开口部向上方突出。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体部51设置有与集尘装置5相对于电锤钻1的安装联动地,用于将吸气口罩45敞开的结构。更加详细地说,如图8所示,在主体部51的后端部(更加详细地说,比后述的工具连接路87靠后侧)的上表面设置有按压突起515。按压突起515在将集尘装置5安装于电锤钻1的情况下,在左右方向上,设置于与吸气口罩45的突起455对应的位置。按压突起515向上方突出直至能够与突起455干涉的位置。
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集尘装置5通过将导轨512从电锤钻1的导槽42的前端朝向后方滑动卡合而被安装。在安装前,如上述那样,吸气口罩45通过弹性部件48的作用力配置于闭合位置,并封闭第一吸气口111(参照图6)。突起455以与集尘装置5相对于电锤钻1的拆装方向(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式从吸气口罩45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由此,在集尘装置5向后方移动至规定位置的过程中,按压突起515与突起455的前表面抵接,并克服弹性部件48的作用力,而使吸气口罩45移动至后方的打开位置(参照图8)。
另外,在集尘装置5移动至规定位置的过程中,使用者将操作部件54的按压部542向下方按压,使卡合突起543克服施力弹簧541的作用力而暂时向下方移动。在集尘装置5移动至规定位置之后,若使用者解除按压部542的按压,则卡合突起543被施力弹簧541施力而向上方突出,与卡合凹部43卡合。由此,集尘装置5向电锤钻1的安装完成。卡合突起543卡合于卡合凹部43,限制主体壳体11与主体部51的前后方向的相对移动,由此保持导槽42与导轨512的卡合状态。
若在集尘装置5安装于电锤钻1的状态下,使用者将按压部542向下方按压,则卡合突起543向下方移动,卡合突起543与卡合凹部43的卡合被解除。作业者在该状态下使集尘装置5相对于电锤钻1向前方移动,由此能够将集尘装置5从电锤钻1拆下。在按压突起515与集尘装置5一起向前方移动的过程中,吸气口罩45通过弹性部件48的作用力向前方的闭合位置移动,并以封闭第一吸气口111的状态被保持(参照图6)。像这样,吸气口罩45与集尘装置5的拆装联动地,自动地开闭第一吸气口111。在未安装集尘装置5的情况下,吸气口罩45被保持在闭合位置,由此能够防止粉尘等异物经由第一吸气口111进入到主体壳体11内。
以下,对粉尘收纳部6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粉尘收纳部6具备容器主体61、过滤器支架64、过滤器60、以及外罩67。
容器主体61形成为朝上方开口的矩形箱状的中空体。容器主体61的内部空间作为收纳粉尘的收纳空间610发挥功能。此外,由于为周知的结构,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容器主体61构成为经由分别设置于上前端部与下后端部的卡合部611、612而能够相对于主体部51的下端部进行拆装。
过滤器支架64构成为保持过滤器60,且覆盖容器主体61上部的开口。如图5、图11、及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过滤器支架64包括罩部641和外周壁部646。罩部641为俯视大致形成为矩形并覆盖容器主体61的开口的部分。外周壁部646为以环绕罩部641的外周部的方式向上方突出的壁部。罩部641具有第一开口642和第二开口643。第一开口642为形成于后部中央部的贯通孔。第二开口643为形成于比第一开口642靠前侧的贯通孔。在第一开口642的周围,设置有以环绕第一开口642的方式向上方突出的筒状壁部644。
过滤器60在被折叠的状态下安装于嵌入于第二开口643的俯视为矩形框状的框架601,并被保持在收纳空间610内。此外,过滤器60由纸、无纺布等具有通气性的材料形成。过滤器60构成为在向收纳空间610流入的空气流通过过滤器60时,分离粉尘。
外罩67以从上侧覆盖过滤器支架64(详细而言为罩部641)的方式安装于外周壁部646的上部。由此,在上下方向,在外罩67与过滤器支架64的罩部641之间形成有空间。另外,外罩67具有第一开口671和第二开口672。第一开口671为形成于与筒状壁部644对置的位置的贯通孔。第二开口672为形成于比第一开口671靠后侧的贯通孔。此外,外罩67呈密封状安装于过滤器支架64。更加详细地说,外罩67的外周部的下端与过滤器支架64的外周壁部646之间、以及第一开口671的外周部与筒状壁部644的上端之间分别由具有弹性的密封部件681、682密封。
进一步,在保持过滤器60的框架601的上侧配置有按压部件605。按压部件605包括底壁部606和侧壁部607。底壁部606形成为与框架601大致相同形状的矩形框状,并在中央部具有矩形的贯通孔。侧壁部607从底壁部606的外缘向上方突出。此外,关于与底壁部606的后端缘对应的部分,仅在左右方向的中央区域设置有侧壁部607。即,经由底壁部606的贯通孔在上方露出的过滤器60的左侧、右侧、前侧这三者被侧壁部607包围。另一方面,在过滤器60的后侧设置有空气流能够向后方通过的开口(流路)。框架601通过嵌入于过滤器支架64的外罩67并经由按压部件605被从上方呈紧贴状按压于罩部641。由此,过滤器60也呈密封状安装于过滤器支架64。
通过这种结构,外罩67与罩部641之间的空间和容器主体61的收纳空间610仅经由过滤器60连通。即,对于除经由过滤器60连通的以外的部分而言,外罩67与罩部641之间的空间和收纳空间610彼此分离,并被密封。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以上那样的结构,外罩67的第一开口671经由筒状壁部644和过滤器支架64的第一开口642而与收纳空间610连通。第一开口671为连接有粉尘移送路80的开口,构成空气流相对于粉尘收纳部6的流入口。另外,筒状壁部644规定将第一开口671与收纳空间610连接的流入路82。与粉尘一起从粉尘移送路80向第一开口671流入的空气流通过流入路82而向收纳空间610流入。另外,外罩67与罩部641之间的空间构成连结路83。连结路83为供利用过滤器60将分离粉尘后的状态的空气流通过,并到达第二开口672的通路。第二开口672构成空气流从粉尘收纳部6的流出口。此外,流入路82贯通连结路83的后部的中央部并沿上下方向延伸。因此,流入路82在左右方向(在从左侧或者右侧观察的情况下)与连结路83的一部分重叠。
以下,对滑动部7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滑动部7包括第一筒状部71,其具有吸引口712;和第二筒状部72,其与第一筒状部71连结,并被保持于主体部51。
第一筒状部71为侧视大致形成为L字形的筒状部件。在第一筒状部71的一端部设置有吸引罩711。吸引罩711形成为能够覆盖前端工具90的前端。在吸引罩711设置有沿前后方向贯通吸引罩711的吸引口712。以下,将第一筒状部71的设置有吸引罩711的端部称为前端部,将相反侧的端部称为基端部。
第二筒状部72为呈直线状延伸的筒状部件。第二筒状部72配置成与驱动轴A1平行地,沿前后方向延伸。在第二筒状部72的前端部,以前端部配置在上方的状态连结固定有第一筒状部71的基端部。第二筒状部72中的、包括后端部的一部分始终经由开口部53配置于主体部51的内部空间52。通过这种结构,滑动部7在吸引口712从开口部53向前方突出的状态下,以能够在内部空间52内沿前后方向滑动的方式保持于主体部51。
在本实施方式中,滑动部7能够在图10所示的最前方位置、与图13所示的最后方位置之间,相对于主体部51相对移动。最前方位置是指在前后方向上,吸引口712配置在最前方时的滑动部7的位置。最前方位置也能够换言之为滑动部7从开口部53的突出长度变得最大的滑动部7的位置。最后方位置是指在前后方向上,吸引口712配置在最后方时的(即,滑动部7相对于主体部51被以最大限度向后方推入时的)滑动部7的位置。最后方位置也能够换言之为滑动部7向内部空间52的进入长度变得最大的滑动部7的位置。
此外,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滑动部7配置在最后方位置的情况下,第二筒状部72(即,滑动部7中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部分)的大致整体成为配置在主体部51内的状态。此时,滑动部7的最后端(第二筒状部72的最后端)位于比过滤器60的后端靠后侧的位置。并且,滑动部7的最后端位于比工具连接路87(连接管78)靠前侧的位置。进一步,滑动部7的最后端位于外罩67的第一开口671的上方。
以下,对粉尘移送路80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粉尘移送路80为在滑动部7内延伸,并将吸引口712与粉尘收纳部6的第一开口671连接的通路。被从吸引口712吸引的粉尘通过粉尘移送路80被移送至粉尘收纳部6。在本实施方式中,粉尘移送路80由前述的第一筒状部71、软管74、以及软管连接部76规定。
软管74的一端部与插入于第二筒状部72的前端部的第一筒状部71的基端部连结。软管74形成为波纹管状,并自由伸缩。软管74的另一端部与软管连接部76的一端部连结。软管连接部76为侧视弯曲成L字形的筒状部件。软管连接部76的一端部朝向前方,并与软管74连接。软管连接部76的另一端部嵌入于形成于主体部51的下表面的贯通孔,并向下方突出。在软管连接部76的下端部安装有具有弹性的密封部件。在粉尘收纳部6安装于主体部51的情况下,该密封部件在作为空气流向粉尘收纳部6的流入口的第一开口671的周围,呈紧贴状被按压于外罩67的上表面。由此,粉尘移送路80与流入路82连通。此外,在软管74安装有压缩螺旋弹簧,利用压缩螺旋弹簧的弹性力,滑动部7始终被向从主体部51(开口部53)突出的方向、即前方施力。
对工具连接路87进行说明。如图11和图5所示,工具连接路87配置于主体部51的内部空间52。工具连接路87为在集尘装置5安装于电锤钻1的情况下,将粉尘收纳部6的第二开口672与电锤钻1的第一吸气口111连接的通路。在本实施方式中,工具连接路87在主体部51的后端部内,在软管连接部76的后侧沿上下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工具连接路87由连接管78规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管78整体形成为能够沿轴向(上下方向)弹性变形。更加详细地说,如图5所示。连接管78包括中央部781、和分别与中央部781的上侧和下侧连结的两个连接端部783。中央部781为构成为自由伸缩的筒状部件。两个连接端部783由弹性体形成为相同形状,并以夹着中央部781的方式沿上下方向呈对称状配置。两个连接端部783经由在左右配置的两个弹性部件785(详细而言为压缩螺旋弹簧)以能够沿上下方向相对移动的方式连结。利用弹性部件785的弹性力,两个连接端部783被向相互远离的方向施力。上侧的连接端部783的上端部、与下侧的连接端部783的下端部分别从设置于主体部51的上表面与下表面的贯通孔突出。
连接管78的下端(下侧的连接端部783的下端)通过弹性部件785的弹性力在第二开口672的周围呈紧贴状被按压于外罩67的上表面。由此,在作为空气流从粉尘收纳部6的流出口的第二开口672连接工具连接路87。另外,若集尘装置5安装于电锤钻1(主体壳体11),则连接管78的上端(上侧的连接端部783的上端)通过弹性部件785的弹性力在第一吸气口111的周围呈紧贴状被按压于主体壳体11的下表面。由此,作为粉尘收纳部6的流出口的第二开口672、与电锤钻1的第一吸气口111经由工具连接路87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以上说明的那样,粉尘移送路80、流入路82、粉尘的收纳空间610、连结路83、以及工具连接路87被依次连接,整体形成供由风扇28生成的集尘用的空气流通过的吸引通路。此外,构成吸引通路的最下游端的工具连接路87的上端(连接管78的上端的开口)构成集尘装置5的排气口870。
以下,对电锤钻1的动作、和电锤钻1和集尘装置5中的空气和粉尘的流动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若集尘装置5安装于电锤钻1,并由使用者拉动操作触发器171,则开始马达2的驱动。伴随着马达2的驱动,风扇28旋转。利用第二叶片282,如上述那样形成马达2的冷却用的空气流。该空气流在从第二吸气口112、113(参照图1、图2)流入并冷却马达2之后,被从排气口114(参照图1)排出。
另一方面,利用第一叶片281,如上述那样,形成被从第一吸气口111向主体壳体11内引入的集尘用的空气流。该空气流如箭头A所示,与粉尘一起从配置于前端工具90的周围的集尘装置5的吸引口712流入,并如箭头B所示,在粉尘移送路80中朝向后方流动。而且,如箭头C所示,从第一开口671向粉尘收纳部6流入,在流入路82中向下方流动,流入到收纳空间610内。进一步,空气流如箭头D所示,朝向上方通过相对于第一开口671(流入路82)配置在前侧的过滤器60。此时,空气流所包含的粉尘被过滤器60分离,并被收纳于收纳空间610。
通过过滤器60,并分离粉尘后的状态的空气流如图12中箭头所示那样,在连结路83中朝向后方的第二开口672(参照图11)而向后方流动。此外,如上述那样,流入路82贯通连结路83的后部的中央部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由此,在连结路83中流动的空气流通过流入路82(筒状壁部644)的外侧(左右)到达相对于流入路82处于后侧的第二开口672。此外,空气流在连结路83内流动的方向(大致向后的方向)与空气流在流入路82内流动的方向(大致向下的方向)交叉。
如图10所示,从第二开口672流出的空气流如箭头E所示,通过工具连接路87向上方流动,并从第一吸气口111向主体壳体11内(吸气室132内)流入。而且,如箭头F所示,向后方通过后壁部134(参照图4)的贯通孔,进一步如在图1中用箭头所示那样,被从设置于风扇28的径向外侧的排气口114向主体壳体11的外部排出。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经由导轨512将集尘装置5以与驱动轴A1平行的方式相对于设置于电锤钻1的主体壳体11的导槽42进行拆装。另外,前端工具90以轴线与驱动轴A1一致的方式安装于电锤钻1。由此,前端工具90的轴线的方向、与集尘装置5的拆装方向平行。因此,即使是在电锤钻1安装有前端工具90的状态下,也能够将吸引口712适当地配置在前端工具90的周围,并且进行集尘装置5的拆装。
进一步,在电锤钻1中,能够与集尘装置5的拆装联动地,利用吸气口罩45自动地开闭第一吸气口111。由此,能够在集尘装置5的非安装时封闭第一吸气口111,防止粉尘等进入到主体壳体11。另外,在电锤钻1中,马达2以马达轴25与驱动轴A1平行地延伸的方式收纳于主体壳体11。由此,与马达轴25沿与驱动轴A1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情况相比,能够使主体壳体11小型化。
另外,电锤钻1的主体部10与把持部17整体配置成L字形。因此,在比把持部17靠前侧,在把持部17突出的下侧,形成有死角。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体壳体11的下端部设置有作为集尘装置5的安装部的导槽42。因此,能够将该死角作为集尘装置5的配置空间有效利用,并且能够使安装有集尘装置5的状态的作业工具整体小型化。另外,导槽42构成为能够供集尘装置5的导轨512滑动卡合的所谓的滑动导轨,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集尘装置5的拆装。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吸气口111与马达主体部20在马达轴25的延伸方向(前后方向)上相对于风扇28配置于彼此相反一侧(前侧与后侧)。而且,在风扇28的径向外侧设置有排气口114。由此,通过集尘装置5的吸引通路从第一吸气口111流入的集尘用的空气流从排气口114向主体壳体11的外部排出,而不会流动至马达主体部20。由此,能够使主体壳体11内的集尘用的空气流的流路比较短,从而良好地维持送风效率。另外,即使万一在粉尘与空气流一起从第一吸气口111进入到主体壳体11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到达马达主体部20之前从排气口114排出。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壳体11的用于使马达2的冷却用的空气流流入的第二吸气口112、113在马达轴的延伸方向(前后方向)上相对于马达主体部20配置于与风扇28相反一侧。由此,能够利用从第二吸气口112、113流入的空气流(马达的冷却风)冷却马达2。另外,由于马达2的冷却风的流路也能够较短,因此能够良好地维持送风效率。
在本实施方式中,风扇28具有:第一叶片281,其形成经由第一吸气口111向主体壳体11流入的集尘用的空气流;和第二叶片282,其形成经由第二吸气口112、113向主体壳体11流入的马达的冷却用的空气流。由此,与分别设置集尘用的风扇与马达冷却用的风扇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结构而实现省空间化。
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气口罩45以由收纳驱动机构3的齿轮壳体12、与收纳马达2的马达壳体13夹住的状态被保持为能够与驱动轴A1平行地移动。而且,吸气口罩45通过弹性部件48被朝向闭合位置施力。通过这样的结构,仅以夹住吸气口罩45的方式将齿轮壳体12与马达壳体13连结,便能够容易地将能够开闭第一吸气口111的吸气口罩45组装于主体壳体11。
另外,吸气口罩45具有向与集尘装置5的拆装方向交叉的方向(下方)突出的突起455。而且,与安装集尘装置5联动地,吸气口罩45在集尘装置5的按压突起515抵接于突起455的状态下向打开位置移动。通过突起455这一简单的结构,能够实现与集尘装置5的安装联动地使吸气口罩45向打开位置移动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集尘装置5安装于手枪式(L字形)的电锤钻1的主体壳体11的下侧。由此,在前后方向上,在集尘装置5与把持部17之间需要确保供使用者的手配置的空间。另外,在集尘装置5中,粉尘移送路80在滑动部7内延伸,并将滑动部7的吸引口712与粉尘收纳部6的第一开口671连接。在这种结构的集尘装置5中,以吸引口712配置于前端工具90的周围,并被被加工物按压的状态下进行钻作业。与进行钻作业,且前端工具90进入到被加工物相应地(即,随着形成的孔变深),滑动部7在内部空间52内被向后方压入。由于电锤钻1中所使用的前端工具90的长度在某种程度上已被规定,因此与此对应,对于将滑动部7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短缩化存在限度。因此,对将滑动部7保持为能够沿前后方向滑动的主体部51的短缩化也产生限制。
在现有的集尘装置中,通常供空气流与粉尘一起流入的流入口配置在粉尘收纳部的比较靠前方的位置,并在其后侧配置有过滤器。因此,粉尘收纳部中的、比流入口靠后侧的部分易变得较大。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过滤器60配置在比第一开口671(空气流向粉尘收纳部6的流入口)靠前侧,从而能够尽可能地将粉尘收纳部6中的、比第一开口671靠后侧的部分小型化。由此,能够在集尘装置5与把持部17之间确保所需的空间。
另外,在现有的集尘装置中,通常在过滤器的上方设置有将粉尘收纳部的流出口与工具主体的吸气口连接的工具连接部。与此对应,集尘装置的主体部和收纳部在某种程度上需要相对于流出口向后侧突出的部分。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二开口672(空气流从粉尘收纳部6的流出口)与第一吸气口111连接的工具连接路87配置在主体部51的后端部内。另外,过滤器60相对于第二开口672配置在前侧。由此,从该观点来看,能够尽可能地使主体部51和粉尘收纳部6中的、比第二开口672靠后侧的部分小型化。由此,能够在集尘装置5与把持部17之间确保所需的空间。
另外,即使在将主体部51在上述的限制范围内以最大限度沿前后方向短缩化的情况下,也在主体部51中,相对于第一开口671在前侧,为了保持滑动部7而确保了某种程度的长度。具体而言,如图13所示,主体部51具有能够将第二筒状部72的大致整体配置在主体部51内的长度。因此,在粉尘收纳部6中,也能够相对于第一开口671在前侧,确保与主体部51相同程度的长度、进而确保配置过滤器60的空间。由此,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将过滤器60相对于第一开口671配置在前侧,从而能够合理地实现集尘装置5整体的前后方向的短缩化。对于第二开口672与过滤器60的配置关系,可以说也是相同的。
在本实施方式中,粉尘收纳部6的第二开口672相对于第一开口671配置在后侧。在主体部51的内部空间52配置有将第二开口672与电锤钻1的第一吸气口111连接的工具连接路87。另外,在第一开口671连接有在滑动部7内延伸的粉尘移送路80。由此,通过将第二开口672配置在比第一开口671靠后侧的位置,从而能够避免工具连接路87与粉尘移送路80的干涉,并且实现有效的配置。
粉尘收纳部6具有:流入路82,其将第一开口671与收纳空间610连接;和连结路83,其经由过滤器60与收纳空间610连通,且与第二开口672连接。利用过滤器60分离了粉尘的状态的空气流通过连结路83。而且,连结路83设置为在左右方向上与流入路82重叠。由此,能够使通过相对于第一开口671配置在前侧的过滤器60的空气流在连结路83内通过流入路82的左右,并向相对于第一开口671配置在后侧的第二开口672导入。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过滤器支架64以堵住容器主体61的开口的方式安装于容器主体61的上端部,并在容器主体61内保持过滤器60。另外,外罩67以从上侧覆盖过滤器支架64的方式呈密封状安装于过滤器支架64的上端部。通过这种简便的结构,能够在收纳空间610的上侧(即,在上下方向上在粉尘收纳空间610与主体部51之间),以防止空气流的漏出的状态形成连结路83。进一步,过滤器60呈密封状安装于过滤器支架64。由此,能够防止没有分离粉尘的空气流通过过滤器60与过滤器支架64之间而向连结路83流入。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粉尘的收纳空间610包括位于第二开口672的下侧的空间。使用者有时将前端工具90朝上、即将集尘装置5的吸引口712所在的前侧朝上来进行钻作业。在该情况下,由过滤器60分离出的粉尘因重力而向粉尘收纳部6的后方移动并积存。由于位于第二开口672的下侧的空间相对于过滤器60位于后侧,因此通过将粉尘积存于该空间,从而能够抑制过滤器60的堵塞。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利用电锤钻1的风扇28形成用于吸引粉尘的空气流,因此不需要对集尘装置5设置形成这样的空气流的机构。由此,能够防止集尘装置的大型化。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仅仅是例示,本发明所涉及的作业工具并不限定于例示的电锤钻1的结构。例如,能够增加下述例示的变更。此外,这些变更能够仅将它们中的任意一个、或者多个与实施方式所示的电锤钻1、或者各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发明组合来采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电锤钻1,但本发明也能够应用于构成为驱动前端工具90绕驱动轴A1旋转的其他穿孔工具。例如,也能够对电钻、振动钻等应用本发明。也能够与穿孔工具相应地,将收纳马达2、风扇28、驱动机构3、马达2以及驱动机构3的主体壳体11适当地变更为具有把持部17的手柄壳体15、吸气口罩45等的结构。
另外,集尘装置5的主体部51、粉尘收纳部6、滑动部7的结构也能够同样都适当地进行变更。
例如,主体部51与电锤钻1的拆装构造并不限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出的导轨512与导槽42。也可以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反地,在电锤钻1设置导轨,在集尘装置5设置导槽。另外,例如也可以在电锤钻1和集尘装置5中的一方设置与驱动轴A1平行地延伸的突出部,在另一方设置能够嵌合于突出部的凹部。集尘装置5相对于电锤钻1的拆装方向也可以不是与驱动轴A1平行的前后方向,而是上下方向。进一步,集尘装置5中的拆装构造本身无需一定设置于主体部51。即,拆装构造既可以设置于与主体部51不同的部位,也可以与集尘装置5分体地设置。例如,集尘装置5也可以通过带卡扣的带、橡胶等具有挠性的材料形成的环状部件安装于电锤钻1或者其他穿孔工具的工具主体的下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粉尘移送路80由第一筒状部71、软管74、及软管连接部76规定。但是,粉尘移送路80只要粉尘与空气流一起能够从吸引口712通过至粉尘收纳部6即可。由此,例如粉尘移送路80也可以仅由将吸引口712与作为粉尘收纳部6的流入口的第一开口671连接的自由伸缩的软管规定。粉尘收纳部6并不限于能够相对于主体部51进行拆装的结构,也可以与主体部51一体地(无法分离地)设置。另外,例如,粉尘收纳部6中的过滤器60的保持构造、过滤器支架64、外罩67的安装构造等能够适当进行变更。配置于内部空间52的工具连接路87(连接管78)的形状、配置也可以与作为粉尘收纳部6的流出口的第二开口672与电锤钻1的第一吸气口111的配置相应地适当进行变更。例如,工具连接路87既可以相对于上下方向稍微倾斜地延伸,也可以至少一部分弯曲。另外,规定工具连接路87的连接管78也可以代替将多个部件连结而构成,而是具有弹性的单一的筒状部件。
以下示出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的各结构元件与本发明的各结构元件的对应关系。电锤钻1为本发明的“穿孔工具”的一个例子。主体部10、第一吸气口111、把持部17、及风扇28分别为本发明的“工具主体”、“吸气口”、“把持部”、及“风扇”的一个例子。集尘装置5为本发明的“集尘装置”的一个例子。主体部51、内部空间52、及开口部53分别为本发明的“主体部”、“内部空间”、及“开口部”的一个例子。粉尘收纳部6、第一开口671、过滤器60、收纳空间610、及第二开口672分别为本发明的“粉尘收纳部”、“流入口”、“过滤器”、“粉尘收纳空间”、及“流出口”的一个例子。滑动部7和吸引口712分别为本发明的“滑动部”和“吸引口”的一个例子。粉尘移送路80为本发明的“粉尘移送路”的一个例子。工具连接路87为本发明的“工具连接路”的一个例子。流入路82和连结路83分别为本发明的“流入路”和“连结路”的一个例子。容器主体61、过滤器支架64、及外罩67分别为本发明的“容器主体”、“过滤器支架”、及“罩”的一个例子。马达2、马达主体部20、定子21、转子23、及马达轴25分别为本发明的“马达”、“马达主体部”、“定子”、“转子”、及“马达轴”的一个例子。吸气口罩45为本发明的“罩部件”的一个例子。安装部41为本发明的“安装部”的一个例子。
进一步,鉴于本发明和上述实施方式的主旨,构筑了以下的方式。能够将以下方式中的仅任意一个、或者多个与实施方式的电锤钻1及其变形例、或者各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发明组合而采用。
[方式1]
上述流入口也可以配置在上述收纳部的比上述前后方向的中心位置靠后侧的位置。
[方式2]
上述工具连接路也可以沿上下方向延伸。
[方式3]
上述流出口也可以邻接配置在上述流入口的后侧。
[方式4]
也可以上述连结路相对于上述粉尘收纳空间配置在上侧,
上述粉尘收纳空间与上述连结路之间除经由上述过滤器连通的部分以外被密封。
[方式5]
也可以上述连结路相对于上述粉尘收纳空间配置在上侧,
上述流入路沿上下方向贯通上述连结路,并将上述流入口与上述粉尘收纳空间连接。
[方式6]
通过上述连结路的上述空气流也可以通过上述流入路的外侧,而向与上述流入路中的空气流的行进方向交叉的方向流动,并到达上述流出口。
[方式7]
当上述滑动部在上述前后方向的可移动范围内配置在最后方位置的情况下,上述滑动部的最后端也可以位于比上述过滤器的后端靠后侧的位置。
[方式8]
当上述滑动部在上述前后方向的可移动范围内配置在最后方位置的情况下,上述滑动部的最后端也可以位于比上述工具连接路靠前侧的位置。
[方式9]
当上述滑动部在上述前后方向的可移动范围内配置在最后方位置的情况下,上述滑动部的最后端也可以位于比上述流入口的前端靠后侧的位置。
[方式10]
在上述前后方向上,上述主体部与上述粉尘收纳部也可以具有大致相同的长度。
进一步,以提供能够拆装集尘装置的作业工具的改良技术为目的,构筑了以下的方式11~17。
[方式11]
一种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构成为通过驱动以轴线与规定的驱动轴一致的方式安装的前端工具来进行加工作业,并且具备:吸引口,其配置在上述前端工具的周围;排气口;以及吸引通路,其从上述吸引口延伸至上述排气口,上述作业工具能够供收集在上述加工作业中产生的粉尘的集尘装置进行拆装,
上述作业工具具备:
工具主体,其具有安装部和第一吸气口,其中,上述安装部构成为能够供上述集尘装置进行拆装,上述第一吸气口设置为在上述集尘装置安装于上述安装部的情况下,经由上述排气口与上述吸引通路连通;
马达,其具有马达主体部和马达轴,其中,上述马达主体部包括定子和转子,上述马达轴从上述转子延伸设置,并与上述驱动轴平行地配置;
风扇,其能够以与上述马达轴一体地旋转的方式安装于上述马达轴,并具有第一叶片,上述第一叶片构成为在上述集尘装置安装于上述安装部的情况下,形成通过上述吸引通路从上述第一吸气口向上述工具主体内流入的集尘用的空气流;以及
罩部件,其构成为能够开闭上述第一吸气口,
上述安装部构成为上述集尘装置以与上述驱动轴平行的方式相对于上述安装部进行拆装,
上述罩部件构成为在上述集尘装置未安装于上述安装部的状态下,被维持在封闭上述第一吸气口的闭合位置,另一方面,与上述集尘装置向上述安装部的安装联动地向敞开上述第一吸气口的打开位置移动。
在本方式所涉及的作业工具中,集尘装置相对于设置于工具主体的安装部以与驱动轴平行的方式进行拆装。另外,前端工具以其轴线与驱动轴一致的方式安装于作业工具。由此,前端工具的轴线方向与集尘装置的拆装方向平行。因此,即使在将前端工具安装于作业工具的状态下,也能够适当地将吸引口配置于前端工具的周围,并且进行集尘装置的拆装。进一步,由于能够与集尘装置的拆装联动地,利用罩部件自动地开闭第一吸气口,因此能够在集尘装置的非安装时封闭第一吸气口,防止粉尘等进入到工具主体。另外,在本方式的作业工具中,马达以马达轴与驱动轴平行地延伸的方式被收纳于工具主体。由此,与马达轴沿与驱动轴交叉的方向延伸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工具主体小型化。
此外,本方式中的作业工具通常是指构成为通过马达的动力驱动以轴线与规定的驱动轴一致的方式安装的前端工具的作业工具。作为这种作业工具的例子,列举有驱动前端工具绕驱动轴旋转的穿孔工具(例如,电钻、振动钻、电锤钻)、和将前端工具沿着驱动轴呈直线状驱动的打击工具(例如,电锤钻、电动锤)。
工具主体也能称为壳体。工具主体例如既可以通过将沿着驱动轴被分割成两个的对开体连结而构成,也可以通过沿前后方向连接多个部分而构成。另外,工具主体既可以是单层构造的壳体,也可以是双层构造的壳体。工具主体的安装部只要构成为集尘装置以与驱动轴平行的方式相对于安装部进行拆装即可,其结构没有特别地限定。例如,能够采用以集尘装置与驱动轴平行的方式,集尘装置的局部能够滑动卡合的结构、集尘装置的局部能够嵌合的结构等。
马达既可以是直流马达,也可以是交流马达,刷子的有无也没有特别地限定。但是,从以小型获得大输出功率的观点来看,优选采用无刷DC马达。
罩部件只要构成为能够开闭第一吸气口即可,其结构、开闭时的动作方向没有特别地限定。
[方式12]
根据方式11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工具主体沿上述驱动轴在前后方向延伸,
上述作业工具还具备把持部,上述把持部构成为从上述工具主体的后端部向与上述驱动轴交叉的方向突出,且能够由使用者进行把持,
上述安装部构成为在上述工具主体中,设置于上述把持部的前侧、且上述把持部突出的一侧的端部,并与上述驱动轴平行地延伸,且能够供上述集尘装置进行滑动卡合。
在本方式的作业工具中,把持部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工具主体的后端部突出。即,工具主体与把持部整体配置成L字形。因此,在比把持部靠前侧,在把持部相对于工具主体突出的一侧形成有死角。根据本方式,在工具主体的把持部突出的一侧的端部设置有集尘装置的安装部,因此能够将该死角作为集尘装置的配置空间有效利用,并且能够使安装有集尘装置的状态的作业工具整体小型化。另外,通过将安装部构成为能够供集尘装置滑动卡合的所谓的滑动导轨,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集尘装置的拆装。此外,作为滑动导轨,例如能够优选采用能够卡合于设置于集尘装置的导轨的导槽、能够卡合于设置于集尘装置的导槽的导轨等。
[方式13]
根据方式11或12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吸气口与上述马达主体部在上述马达轴的延伸方向上相对于上述风扇配置于彼此相反一侧,
上述工具主体具有形成于上述风扇的径向外侧的排气口。
根据本方式,通过集尘装置的吸引通路从第一吸气口流入的空气流从排气口向工具主体排出,而不会流动至马达主体部。由此,能够使工具主体内的空气流的流路比较短,从而良好地维持送风效率。另外,即使万一在粉尘与空气流一起从第一吸气口进入到工具主体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到达马达主体部之前从排气口排出。
[方式14]
根据方式13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工具主体具有用于使上述马达的冷却用的空气流流入的第二吸气口,
上述第二吸气口针对上述马达轴的上述延伸方向,相对于上述马达主体部配置于与上述风扇相反一侧。
根据本方式,在马达轴的延伸方向上,能够利用从设置于相对于马达主体部与风扇相反一侧、即也与第一吸气口相反一侧的第二吸气口流入的空气流(马达的冷却风)来冷却马达。另外,由于马达的冷却风的流路也能够比较短,因此能够良好地维持送风效率。
[方式15]
根据方式14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风扇还具有第二叶片,上述第二叶片构成为形成经由上述第二吸气口向上述工具主体流入的上述马达的冷却用的上述空气流,
上述第一叶片和上述第二的叶片一体地形成并构成上述风扇。
根据本方式,能够通过具有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的单一的风扇形成集尘用的空气流与马达的冷却用的空气流。由此,与分别设置集尘用的风扇与马达冷却用的风扇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结构而实现省空间化。
[方式16]
根据方式11~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驱动机构,上述驱动机构构成为利用上述马达的动力驱动上述前端工具,
上述工具主体包括:驱动机构收纳部,其收纳上述驱动机构;和马达收纳部,其收纳上述马达,并且与上述驱动机构收纳部连结,
上述罩部件以被上述驱动机构收纳部与上述马达收纳部夹住的状态被保持为能够与上述驱动轴平行地移动,并通过弹性部件被朝向上述闭合位置施力。
根据本方式,仅以夹住罩部件的方式将驱动机构收纳部与马达收纳部连结,变能够容易地将能够开闭第一吸气口的罩部件组装于工具主体。
[方式17]
根据方式11~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上述罩部件具有向与上述集尘装置的拆装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
上述罩部件在上述集尘装置的局部抵接于上述突出部的状态下,与安装于上述安装部联动地,向上述打开位置移动。
根据本方式,通过向与拆装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这一简单的结构,能够实现与集尘装置的安装联动地使罩部件向打开位置移动的结构。

Claims (8)

1.一种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该作业工具被构成为通过驱动以轴线与规定的驱动轴一致的方式安装的前端工具来进行加工作业,并且,所述作业工具能够供收集在所述加工作业中产生的粉尘的集尘装置进行拆装,该集尘装置具备:吸引口,其配置在所述前端工具的周围;排气口;以及吸引通路,其从所述吸引口延伸至所述排气口,
所述作业工具具备:
工具主体,其具有安装部和第一吸气口,其中,所述安装部构成为能够供所述集尘装置进行拆装,所述第一吸气口设置为在所述集尘装置安装于所述安装部的情况下,经由所述集尘装置的所述排气口而与所述吸引通路连通;
马达,其具有马达主体部和马达轴,其中,所述马达主体部包括定子和转子,所述马达轴从所述转子延伸设置,并与所述驱动轴平行地配置;
风扇,其以能够与所述马达轴一体地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所述马达轴,并具有第一叶片,所述第一叶片构成为在所述集尘装置安装于所述安装部的情况下,形成通过所述吸引通路从所述第一吸气口向所述工具主体内流入的集尘用的空气流;以及
罩部件,其构成为能够开闭所述第一吸气口,
所述安装部构成为使所述集尘装置以与所述驱动轴平行的方式相对于所述安装部进行拆装,
所述罩部件构成为,一方面,在所述集尘装置未安装于所述安装部的状态下,所述罩部件被维持在封闭所述第一吸气口的闭合位置,另一方面,所述罩部件与所述集尘装置向所述安装部的安装联动而向敞开所述第一吸气口的打开位置移动,
所述工具主体具有:形成于所述风扇的径向外侧的排气口;和用于使所述马达的冷却用的空气流流入的第二吸气口,
在所述马达轴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吸气口与所述马达主体部相对于所述排气口配置于彼此相反一侧,
在所述马达轴的所述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二吸气口相对于所述马达主体部配置于与所述排气口相反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工具主体沿所述驱动轴在前后方向延伸,
所述作业工具还具备把持部,所述把持部构成为从所述工具主体的后端部向与所述驱动轴交叉的方向突出,且能够由使用者进行把持,
所述安装部构成为在所述工具主体中,设置于所述把持部的前侧、且所述把持部突出那一侧的端部,并与所述驱动轴平行地延伸,且能够供所述集尘装置进行滑动卡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扇还具有第二叶片,所述第二叶片构成为形成经由所述第二吸气口向所述工具主体流入的所述马达的冷却用的所述空气流,
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一体地形成并构成所述风扇。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扇还具有第二叶片,所述第二叶片构成为形成经由所述第二吸气口向所述工具主体流入的所述马达的冷却用的所述空气流,
所述第一叶片和所述第二叶片一体地形成并构成所述风扇。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构成为利用所述马达的动力驱动所述前端工具,
所述工具主体包括:驱动机构收纳部,其收纳所述驱动机构;和马达收纳部,其收纳所述马达,并且与所述驱动机构收纳部连结,
所述罩部件以被所述驱动机构收纳部与所述马达收纳部夹住的状态被保持为能够与所述驱动轴平行地移动,并被弹性部件朝向所述闭合位置施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风扇配置于所述马达收容部内,
在所述风扇与所述驱动机构收容部之间设置有由间隔部件规定的吸气室,
所述间隔部件具有所述第一吸气口和与所述风扇对置的贯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间隔部件与在所述驱动机构收容部内支承所述驱动机构的支承体之间配置有密封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部件具有向与所述集尘装置的拆装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
在所述集尘装置的局部抵接于所述突出部的状态下,所述罩部件同安装于所述安装部这个动作联动而向所述打开位置移动。
CN202111500360.4A 2017-09-28 2018-09-26 作业工具 Active CN1142481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500360.4A CN114248138B (zh) 2017-09-28 2018-09-26 作业工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88746 2017-09-28
JP2017188749A JP7007848B2 (ja) 2017-09-28 2017-09-28 集塵装置
JP2017-188749 2017-09-28
JP2017188746A JP7036560B2 (ja) 2017-09-28 2017-09-28 作業工具
CN201811123265.5A CN109571123B (zh) 2017-09-28 2018-09-26 集尘装置
CN202111500360.4A CN114248138B (zh) 2017-09-28 2018-09-26 作业工具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23265.5A Division CN109571123B (zh) 2017-09-28 2018-09-26 集尘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248138A CN114248138A (zh) 2022-03-29
CN114248138B true CN114248138B (zh) 2024-02-20

Family

ID=6563822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23265.5A Active CN109571123B (zh) 2017-09-28 2018-09-26 集尘装置
CN202111500360.4A Active CN114248138B (zh) 2017-09-28 2018-09-26 作业工具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23265.5A Active CN109571123B (zh) 2017-09-28 2018-09-26 集尘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0864609B2 (zh)
CN (2) CN109571123B (zh)
DE (1) DE10201812375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864609B2 (en) * 2017-09-28 2020-12-15 Makita Corporation Dust collector
US11235433B2 (en) * 2017-12-22 2022-02-01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Dust collector with filter cleaning mechanism
DE102018216726A1 (de) * 2018-09-28 2020-04-02 Robert Bosch Gmbh Staubabsaugvorrichtung
US11673217B2 (en) 2018-11-19 2023-06-13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Dust collector including filter cleaning mechanism
EP4126448A1 (en) 2020-03-25 2023-02-08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Dust collector assembly
GB2597957A (en) * 2020-08-11 2022-02-16 Evolution Power Tools Ltd Improvements in and to power tools
EP4313456A1 (en) * 2021-04-01 2024-02-07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Integrated dust extractor and power tool
JP2023000836A (ja) * 2021-06-18 2023-01-04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用集塵システム
CN113732344A (zh) * 2021-09-27 2021-12-03 邓庆荣 一种高安全性机械制造用金属材料钻孔装置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4029220A1 (de) * 2004-06-16 2006-01-12 Hilti Ag Handwerkzeuggerät mit Staubabsaugmodul
CN101239460A (zh) * 2007-02-06 2008-08-13 株式会社牧田 冲击式作业工具
CN101323107A (zh) * 2007-06-15 2008-12-17 株式会社牧田 冲击工具
JP2009136971A (ja) * 2007-12-07 2009-06-25 Hitachi Koki Co Ltd 集塵装置付き穿孔工具
JP2010048503A (ja) * 2008-08-22 2010-03-04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JP2011005843A (ja) * 2009-05-29 2011-01-13 Hitachi Koki Co Ltd 集塵装置を有する穿孔機
CN102066056A (zh) * 2008-06-19 2011-05-18 株式会社牧田 作业工具
CN102909711A (zh) * 2011-08-04 2013-02-06 株式会社牧田 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及电动工具
CN204212882U (zh) * 2013-10-24 2015-03-18 株式会社牧田 发动机作业机的吸气装置
CN104669219A (zh) * 2013-11-26 2015-06-03 株式会社牧田 往复式作业工具
JP2015150663A (ja) * 2014-02-17 2015-08-24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集塵装置および集塵装置を備えた作業工具
JP2015217504A (ja) * 2014-05-21 2015-12-07 Tone株式会社 空冷機構を具える電動工具
JP2017127968A (ja) * 2016-01-20 2017-07-27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の集塵システム
JP2017127962A (ja) * 2016-01-20 2017-07-27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用集塵装置及び電動工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73817B2 (ja) * 1989-10-14 1995-08-09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集じんハンマドリル
DE4030067A1 (de) * 1990-09-22 1992-03-26 Hilti Ag Handgefuehrtes bohr- oder meisselgeraet
DE4335417B4 (de) 1993-10-18 2006-11-30 Hilti Ag Absaugeinrichtung eines Bohr- oder Meisselgerätes
DE10115116A1 (de) * 2001-03-27 2002-10-10 Hilti Ag Staubabsaugung für ein Handwerkzeuggerät
CN1259051C (zh) 2001-04-19 2006-06-14 帝化制药株式会社 药物及药物试剂盒
DE10153939A1 (de) * 2001-11-06 2003-05-22 Hilti Ag Handwerkzeugmaschine mit Staubbehälter
JP4606109B2 (ja) 2004-10-04 2011-01-05 株式会社マキタ 穴開け工具
DE102006029626A1 (de) * 2006-06-28 2008-01-03 Robert Bosch Gmbh Elektrohandwerkzeugmaschine mit Saugmodul für eine Staubabscheidevorrichtung
DE102006048719A1 (de) 2006-10-16 2008-04-17 Robert Bosch Gmbh System mit einer Handwerkzeugmaschine
EP1964649B1 (en) * 2007-02-23 2020-05-27 Koki Holdings Co., Ltd. Drilling device
EP2067554B1 (en) * 2007-12-07 2011-10-26 Hitachi Koki CO., LTD. Drilling tool with dust collector
JP5739306B2 (ja) 2011-04-26 2015-06-24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用集塵装置及び電動工具
JP6567942B2 (ja) 2015-10-07 2019-08-28 株式会社マキタ 作業工具
US10864609B2 (en) * 2017-09-28 2020-12-15 Makita Corporation Dust collector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4029220A1 (de) * 2004-06-16 2006-01-12 Hilti Ag Handwerkzeuggerät mit Staubabsaugmodul
CN101239460A (zh) * 2007-02-06 2008-08-13 株式会社牧田 冲击式作业工具
CN101323107A (zh) * 2007-06-15 2008-12-17 株式会社牧田 冲击工具
JP2009136971A (ja) * 2007-12-07 2009-06-25 Hitachi Koki Co Ltd 集塵装置付き穿孔工具
CN102066056A (zh) * 2008-06-19 2011-05-18 株式会社牧田 作业工具
JP2010048503A (ja) * 2008-08-22 2010-03-04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JP2011005843A (ja) * 2009-05-29 2011-01-13 Hitachi Koki Co Ltd 集塵装置を有する穿孔機
CN102909711A (zh) * 2011-08-04 2013-02-06 株式会社牧田 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及电动工具
CN204212882U (zh) * 2013-10-24 2015-03-18 株式会社牧田 发动机作业机的吸气装置
CN104669219A (zh) * 2013-11-26 2015-06-03 株式会社牧田 往复式作业工具
JP2015150663A (ja) * 2014-02-17 2015-08-24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集塵装置および集塵装置を備えた作業工具
JP2015217504A (ja) * 2014-05-21 2015-12-07 Tone株式会社 空冷機構を具える電動工具
JP2017127968A (ja) * 2016-01-20 2017-07-27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の集塵システム
JP2017127962A (ja) * 2016-01-20 2017-07-27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用集塵装置及び電動工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8123752A1 (de) 2019-03-28
CN109571123A (zh) 2019-04-05
US20210016405A1 (en) 2021-01-21
CN114248138A (zh) 2022-03-29
US11446780B2 (en) 2022-09-20
US10864609B2 (en) 2020-12-15
US20190091819A1 (en) 2019-03-28
CN109571123B (zh) 2021-12-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248138B (zh) 作业工具
CN106564040B (zh) 作业工具
EP2366490B1 (en) Dust collecting device and electric tool equipped with dust collecting device
US10507556B2 (en) Dust collector for electric power tool, electric power tool, and dust collection system
US10882155B2 (en) Dust collector for electric power tool, electric power tool, and dust collection system
US7909114B2 (en) Drilling device
CN107486822B (zh) 集尘装置以及作业工具
JP4986260B2 (ja) 電動工具
US11298788B2 (en) Electric power tool dust collection system
JP7036560B2 (ja) 作業工具
US11780072B2 (en) Dust collector for electric power tool and electric power tool
JP2017127968A (ja) 電動工具の集塵システム
US10744609B2 (en) Dust collector for electric power tool and electric power tool
JP7007848B2 (ja) 集塵装置
JP6258063B2 (ja) 集塵装置
JP2017127923A (ja) 電動工具用集塵装置及び電動工具
CN211761284U (zh) 电动工具用集尘系统
JP6673755B2 (ja) 集塵装置および作業工具
JP2015150665A (ja) 集塵装置
CN110614612B (zh) 电动工具用集尘系统
JP2017221987A (ja) 集塵装置および作業工具
JP7158908B2 (ja) 電動工具用集塵システム
CN115488830A (zh) 电动工具用集尘系统
JP2017127967A (ja) 電動工具用集塵装置及び電動工具
JP2017119317A (ja) 作業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