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86822B - 集尘装置以及作业工具 - Google Patents

集尘装置以及作业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86822B
CN107486822B CN201710441981.7A CN201710441981A CN107486822B CN 107486822 B CN107486822 B CN 107486822B CN 201710441981 A CN201710441981 A CN 201710441981A CN 107486822 B CN107486822 B CN 10748682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main body
disposed
collecting device
dust collec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44198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86822A (zh
Inventor
古泽正规
辻英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11743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67375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11743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71444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4868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868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868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868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QDETAILS,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FOR MACHINE TOOLS, e.g. 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R CONTROLLING; MACHINE TOOLS IN GENER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ICULAR DETAILS OR COMPONENTS; COMBINATIONS OR ASSOCIATIONS OF METAL-WORKING MACHINES, NOT DIRECTED TO A PARTICULAR RESULT
    • B23Q11/00Accessories fitted to machine tools for keeping tools or parts of the machine in good working condition or for cooling work; Safety devices specially combined with or arranged in,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machine tools
    • B23Q11/0042Devices for removing chips
    • B23Q11/0071Devices for removing chips dust collectors for hand too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8CLEANING
    • B08BCLEANING IN GENERAL; PREVENTION OF FOULING IN GENERAL
    • B08B15/00Preventing escape of dirt or fumes from the area where they are produced; Collecting or removing dirt or fumes from that area
    • B08B15/04Preventing escape of dirt or fumes from the area where they are produced; Collecting or removing dirt or fumes from that area from a small area, e.g. a too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QDETAILS, COMPONENTS, OR ACCESSORIES FOR MACHINE TOOLS, e.g. ARRANGEMENTS FOR COPYING OR CONTROLLING; MACHINE TOOLS IN GENERAL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PARTICULAR DETAILS OR COMPONENTS; COMBINATIONS OR ASSOCIATIONS OF METAL-WORKING MACHINES, NOT DIRECTED TO A PARTICULAR RESULT
    • B23Q11/00Accessories fitted to machine tools for keeping tools or parts of the machine in good working condition or for cooling work; Safety devices specially combined with or arranged in, or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machine tools
    • B23Q11/0042Devices for removing chips
    • B23Q11/0046Devices for removing chips by suck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17/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portable power-driven percussive tools
    • B25D17/20Devices for cleaning or cooling tool or wor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ercussive Tools And Related Accessories (AREA)
  • Auxiliary Devices For Machine Too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关于前端工具的长度能够应用于更宽范围的集尘装置。集尘装置(4)使用由电锤钻(1)形成的空气流来收集粉尘。集尘装置(4)具备包含内部区域(60)与粉尘容器(7)的主体部(5)、滑动部(8)与连通路(9)。连通路(9)在内部区域(60)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使粉尘容器(7)与电锤钻(1)的空气流路(151)连通。滑动部(8)在一部分从开口部(620)突出且一部分配置于内部区域(60)的状态下在前后方向上在最分离位置与最接近位置之间能够相对移动地被保持于主体部(5)。在滑动部(8)配置于最接近位置时,开口部(620)与滑动部(8)的后端(85)之间的距离比开口部(620)与连通路(9)之间的距离长。滑动部(8)具有构成为在滑动部(8)配置于最接近位置时避免与连通路(9)的干涉的第一空间部(837)。

Description

集尘装置以及作业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构成为能够装卸于作业工具的集尘装置以及具备集尘装置的作业工具。
背景技术
公知有安装于钻、电锤钻等的作业工具并且吸引在钻孔作业等中产生的粉尘的集尘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集尘装置构成为,利用由设置于作业工具的吸引风扇所形成的空气流从吸引口将粉尘与空气一起吸引并且将吸引到的粉尘经由软管移送至粉尘收容部。在该集尘装置中,对软管进行保持的长条状的导轨在能够沿长轴方向滑动的状态下被保持于壳体。对应于伴随着钻孔作业的进行而前端工具进入被加工物,导轨被压入壳体内部。
专利文献1:欧州专利第1872899号说明书
在上述集尘装置的壳体设置有用于将通过粉尘收容部的空气向作业工具引导的通路。该通路从粉尘收容部延伸并向壳体的作业工具侧开口。因此,导轨的长度被设定为即便导轨在壳体内被压入至最深也未到达通路。因此,在使用全长较长的前端工具的情况,存在导轨的全长不能完全与其对应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对应于所使用的前端工具的全长的长短而能够应用于更广范围的集尘装置以及具备这种集尘装置的作业工具。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如下集尘装置:其构成为能够装卸于驱动前端工具来对被加工物进行加工作业的作业工具,并且利用由作业工具形成的空气流对在加工作业中产生的粉尘进行收集。该集尘装置具备主体部、滑动部以及连通路。
主体部构成为能够装卸于作业工具。主体部包含粉尘收容区域、内部区域以及开口部。粉尘收容区域是构成为能够收容粉尘的区域。内部区域是在集尘装置安装于作业工具的状态下配置于作业工具与粉尘收容区域之间的区域。开口部构成为使内部区域与主体部的外部连通。
滑动部形成为长条状。滑动部在一部分从开口部向外部突出且一部分配置于内部区域的状态下,以能够沿规定的第一方向滑动的方式保持于主体部。另外,滑动部具有粉尘的吸引口以及粉尘移送路的至少一部分。粉尘移送路连接吸引口与粉尘收容区域。粉尘在粉尘移送路被移送。
连通路在内部区域中沿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连通路构成为在集尘装置安装于作业工具的状态下使粉尘收容区域与设置于作业工具的空气流的流路连通。
并且,在第一方向上,滑动部在吸引口最远离开口部的最分离位置与吸引口最接近开口部的最接近位置之间能够相对于主体部相对移动。在滑动部配置于最接近位置时,开口部与滑动部的最内端之间的第一方向上的距离比开口部与连通路之间的第一方向上的距离长。这里,滑动部的最内端是指相对于开口部配置于主体部的最内部的滑动部的端部。滑动部具有干涉避免部,该干涉避免部构成为在滑动部配置于最接近位置时避免与连通路的干涉。
在这种结构的集尘装置中,在滑动部配置于最接近位置时,即,在滑动部最向主体部的内部进入时,滑动部的最内端在内部区域中配置于相比连通路而远离开口部的位置。与此相对,通过在滑动部设置干涉避免部,即便在滑动部配置于最接近位置时,也能够避免与连通路的干涉。因此,与滑动部的长度被设定为在滑动部配置于最接近位置时未到达连通路的现有结构相比,能够实现可应用于更长的前端工具的集尘装置。
作为本发明的集尘装置的一个方式,干涉避免部可以在第二方向贯通滑动部并且作为在第一方向连续至最内端的空间部而形成于滑动部。空间部至少包含在滑动部配置于最接近位置时配置有连通路的区域即可。这样,通过将干涉避免部构成为在滑动部形成的空间部,与通过任何部件构成干涉避免部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滑动部整体成为简单的结构。
作为本发明的集尘装置的一个方式,空间部可以构成为,在滑动部配置于最分离位置时,在第二方向上,至少在集尘装置安装于作业工具的状态下配置有作业工具的一侧的端部配置于内部区域。若空间部配置于滑动部中的从主体部的开口部向外部突出的部分,则存在粉尘经由空间部进入滑动部进而进入主体部的内部的可能性。尤其是,认为在第二方向上,粉尘从配置有作业工具的一侧进入的可能性更高。与此相对,通过在滑动部位于最分离位置,即位于从开口部最突出的位置时,至少空间部的配置有作业工具的一侧的端部配置于内部区域,由此能够减少粉尘进入的可能性。
作为本发明的集尘装置的一个方式,主体部可以具备卡合部与操作部件。卡合部在第二方向上设置于在集尘装置安装于作业工具的状态下配置有作业工具的一侧。卡合部构成为能够相对于作业工具的工具主体进行装卸。操作部件在第二方向上设置于与卡合部相同的一侧。操作部件构成为,能够对应于来自外部的手动操作,并能够在保持基于卡合部的与工具主体的卡合的状态与能够解除卡合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这样,通过将装卸于作业工具的工具主体的卡合部与切换该卡合状态的操作部件设置于主体部的相同一侧(作业工具侧),能够使装卸作业容易。
作为本发明的集尘装置的一个方式,操作部件可以构成为能够在第二方向上进行手动操作。由于考虑作业人员在进行集尘装置的装卸操作时,在第二方向上配置有作业工具一侧配置大拇指的情况较多,所以通过这种结构,使操作部件的操作变得更加容易。
作为本发明的集尘装置的一个方式,滑动部可以具备定位部件和一对导轨。一对导轨大致平行且相互分离地配置,并且沿第一方向延伸。定位部件通过一对导轨被保持为能够相对于滑动部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移动,且构成为能够卡止于一对导轨。另外,定位部件构成为调节滑动部在第一方向上的从开口部的突出长度、或者滑动部在第一方向上的从开口部的进入长度。根据这种结构,能够通过定位部件调节与实际使用的前端工具的长度相对应的突出长度、或者与基于前端工具的对被加工物的所希望的加工量相对应的进入长度。另外,由于定位部件通过一对导轨被保持,所以能够沿第一方向稳定地相对移动。
作为本发明的集尘装置的一个方式,粉尘移送路可以包含在滑动部内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部分、以及沿第二方向延伸且连接第一部分与粉尘收容区域的第二部分。另外,第二部分也可以在第一方向上配置于连通路与开口部之间。滑动部也可以还具有移送路干涉避免部,该移送路干涉避免部构成为在滑动部配置于最接近位置时避免与第二部分的干涉。
作为本发明的集尘装置的一个方式,移送路干涉避免部可以在第二方向上从配置有粉尘收容区域的一侧朝向配置有作业工具的一侧延伸,并且作为在第一方向上连续至最内端的空间部而形成于滑动部。另外,移送路干涉避免部至少包含在滑动部配置于最接近位置时配置有第二部分的区域。
作为本发明的集尘装置的一个方式,集尘装置可以还具备配置于内部区域并且经由导电路与粉尘收容区域连接的导电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驱动前端工具相对于被加工物进行加工作业的作业工具。该作业工具具备:风扇,其构成为形成用于吸引在加工作业中产生的粉尘的空气流;工具主体,其收容风扇并且具有空气流的流路;以及集尘装置,其以能够取下的方式安装于工具主体。作为集尘装置,能够采用上述方式的集尘装置的任一个。根据这种作业工具,由于在集尘装置形成用于吸引粉尘的空气流,所以不必在集尘装置设置形成这种空气流的机构。并且,能够发挥通过所采用的集尘装置而实现的上述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安装有第一实施方式的集尘装置的电锤钻的前后方向纵剖面。
图2是图1的集尘装置的主体部及其周边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集尘装置的左侧视图(表示连通路形成部被拆下的状态)。
图4是图2的IV-IV线的剖视图(表示滑动部位于最接近位置的状态)。
图5是过滤器支架被打开的状态的粉尘容器的左侧视图。
图6是图2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图2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图8是第二移送部的仰视图。
图9是图3的IX-IX线的剖视图。
图10是图1的X-X线的剖视图。
图11是安装有第二实施方式的集尘装置的电锤钻的前后方向纵剖面。
图12是图11的XII-XII线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00…电锤钻;10…主体部;11、110…主体壳体;12…刀夹;111…支承体;113…贯通孔;13…手柄;131…手柄壳体;133…电源缆线;135…触发器;15…吸气口;151…空气流路;17…导轨;18、112…卡合凹部;19…前端工具;20…马达;21…输出轴;23…冷却风扇;25…集尘风扇;27…驱动齿轮;31…运动变换机构;33…打击构件;35…旋转传递机构;4、40…集尘装置;5…主体部;6、600…主体壳体;60…内部区域;61…箱状部;611…突出部;612…转动支承部;613…卡止部;615、616、617、618…贯通孔;62…筒状部;620…开口部;621、622…导轨;623…移动限制部;624…开口部;63…卡合部;631…引导槽;64…操作部件;640…收容部;641…施力弹簧;642…按压部;643、645…突起部;67…导电部件;68…导电路;680…第一导电路;681、683…第一端部;682、684…第二端部;685…第二导电路;7…粉尘容器;701…流入口;702…流出口;71…容器主体;712…转动卡合部;713…卡止突起部;72…过滤器支架;721…框架;722…侧面部;723…肋;725…上表面部;73…过滤器;75…连结轴;8、84…滑动部;80…粉尘移送路;800…软管;801…压缩螺旋弹簧;802…软管连接部;803…下方延伸部;81…第一移送部;811…吸引罩;812…吸引口;82…第二移送部;820…内部通路;821…主体框架;822、823…卡合凹部;828…左侧面;831…槽部;832…幅宽部;835…切口部;837…第一空间部;838…第二空间部;841…左侧部;844…卡止片;845…右侧部;846…固定部;847…螺栓;85…后端;86…导轨;861…齿部;87…长度调节部;870…深度调节部;88…卡止单元;871…保持部件;872…左侧面部;874…开口部;875…按压部件;876…卡止部;878…施力弹簧;881…操作杆;882…销;9…连通路;90…连通路形成部;A1…打击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作为驱动前端工具进行加工作业的作业工具,对电动式的电锤钻进行例示。另外,对构成为相对于电锤钻能够装卸的集尘装置进行例示。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10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电锤钻1与集尘装置4进行说明。
首先,参照图1对电锤钻1的整体结构简单地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电锤钻1具备主体部10与手柄13。主体部10形成为长条状。在主体部10的长轴方向的一端部设置有能够装卸前端工具19的刀夹12,手柄13从另一端部沿与主体部10的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此外,作为能够安装于刀夹12的前端工具19,对应于各种加工作业,准备有种类以及长度不同的多个工具(钻头、锤头等)。
本实施方式的电锤钻1构成为进行沿规定的打击轴A1直线状地驱动前端工具19的动作(锤击动作)、驱动前端工具19绕打击轴A1线旋转的动作(钻削动作)。作业人员根据实际进行的加工作业,选择适当的种类以及长度的前端工具19,并以前端工具19的轴向与打击轴A1方向一致的方式在刀夹12安装前端工具19。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锤钻1中,打击轴A1在主体部10的长轴方向延伸。
以下,按顺序对主体部10以及手柄13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将主体部10的长轴方向(换言之为打击轴A1方向或者前端工具19的轴向)规定为电锤钻1的前后方向,将设置有刀夹12的一侧规定为电锤钻1的前侧,将连接有手柄13的一侧规定为后侧。另外,将与主体部10的长轴方向正交并且与手柄13的延伸方向对应的方向规定为上下方向,将手柄13与主体部10连接的一侧规定为上侧,将配置有手柄13的前端(自由端)的一侧规定为下侧。
参照图1以及图2对主体部10进行说明。主体部10具备主体壳体11、刀夹12、马达20、运动变换机构31、打击构件33以及旋转传递机构35。以下,针对这些结构,按顺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主体壳体11是形成主体部10的外廓的壳体。主体壳体11将刀夹12、马达20、运动变换机构31、打击构件33以及旋转传递机构35收容于其内部。主体壳体11例如可以通过结合收容马达20的部分、收容前端工具19的驱动机构(运动变换机构31、打击构件33、旋转传递机构35)的部分等多个部分而形成,也可以由一个部分形成。另外,主体壳体11可以形成为一层的壳体,也可以形成为形成主体部10的外廓的外部壳体和配置于外部壳体内并且收容内部机构的内部壳体的双层构造。
在主体壳体11的前后方向的中央区域的下端面设置有吸气口15。吸气口15是使主体壳体11内部与外部连通的贯通孔。后面详述,吸气口15以在集尘装置4安装于电锤钻1时与集尘装置4的连通路9连通的方式设置。在主体壳体11还设置有对从吸气口15流入并通过空气流路151的空气进行排出的排气口(未图示)。
并且,如图2所示,在主体壳体11的下端部设置有左右一对导轨17。导轨17从比吸气口15靠前侧遍及主体壳体11的前端部而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导轨17构成为能够与后述的集尘装置4的卡合部63进行卡合。另外,在主体壳体11的下前端部(导轨17的前侧)设置有卡合凹部18。卡合凹部18是从主体壳体11的下端面向上方凹陷的凹部。卡合凹部18构成为能够与后述的集尘装置4的操作部件64的突起部643卡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交流马达作为前端工具19的驱动源而发挥功能的马达20。如图1所示,马达20以马达20的输出轴21的轴线与打击轴A1成为平行的方式(即,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于主体壳体11的后部区域内。在输出轴21固定有用于冷却马达20的冷却风扇23与集尘风扇25。集尘风扇25配置于冷却风扇23的前侧。集尘风扇25构成为吸引风扇,产生用于吸引在前端工具19的加工作业中产生的粉尘的空气流。此外,集尘风扇25配置于上述吸气口15的上方。在输出轴21前端部设置有驱动齿轮27。冷却风扇23、集尘风扇25以及驱动齿轮27与输出轴21一体地旋转。
运动变换机构31、打击构件33以及旋转传递机构35配置于主体壳体11的前部区域内。马达20的旋转动力经由驱动齿轮27向运动变换机构31以及旋转传递机构35传递。运动变换机构31构成为通过摆动环摆动而将输出轴21的旋转运动变换为活塞的打击轴A1方向的往复运动。打击构件33构成为伴随着活塞的往复运动而对前端工具19施加打击轴A1方向的打击力。前端工具19伴随着马达20的驱动,通过运动变换机构31以及打击构件33,在打击轴A1方向被直线状地驱动。旋转传递机构35构成为,由多个齿轮构成,并且在使马达20的旋转动力适当地减速的基础上经由作为最终轴的刀夹12向前端工具19传递。前端工具19伴随着马达20的驱动,通过旋转传递机构35被驱动为绕打击轴A1旋转。此外,由于运动变换机构31、打击构件33以及旋转传递机构35是公知技术,所以这里省略进一步的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电锤钻1构成为,通过设置于主体部10的模式转换控制杆(未图示)的操作,能够选择电锤钻模式、钻削模式、锤击模式这三个模式中的任一个。电锤钻模式是通过驱动运动变换机构31以及旋转传递机构35进行打击动作以及钻削动作的模式。锤击模式是通过切断旋转传递机构35中的动力的传递并且仅驱动运动变换机构31从而仅进行打击动作的模式。钻削模式是通过切断运动变换机构31中的动力的传递并且仅驱动旋转传递机构35从而仅进行钻削动作的模式。本实施方式的集尘装置4在这些模式中当使电锤钻1以电锤钻模式或者钻削模式动作的情况下(即,在执行包含钻孔作业的加工作业的情况下)特别有用。此外,针对用于模式切换的结构,由于是公知技术,所以这里省略说明。
参照图1对手柄13进行说明。手柄13是从主体部10的后端部向下方延伸的长条状的部位。手柄13具备形成手柄13的外廓的手柄壳体131、电源缆线133以及触发器135。手柄壳体131形成为相对于主体壳体11独立,可以与主体壳体11结合,也可以与主体壳体11的至少一部分一体地形成。
用于与外部的交流电源连接的电源缆线133从手柄壳体131的下端部延伸。触发器135设置于手柄壳体131的前侧上部。在手柄壳体131的内部收容有开关、控制器(均未图示)等。在控制器电连接有马达20、电源缆线133以及开关等。作业人员通过扣动触发器135,使开关接通,马达20被通电,从而被驱动。马达20通过控制器被驱动控制。
以下,参照图1对集尘装置4的整体结构简单地进行说明。此外,由于集尘装置4在安装于电锤钻1的状态下被使用,所以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使集尘装置4的方向与安装于电锤钻1时的电锤钻1的方向一致地进行规定。
如图1所示,集尘装置4包含主体部5与滑动部8。主体部5构成为能够装卸于电锤钻1的主体部10的下侧。在主体部5的下侧部分,收容粉尘的粉尘容器7设置为能够取下。滑动部8形成为侧面观察呈L字状。滑动部8在前端部具有粉尘的吸引口812。滑动部8在包含吸引口812的一部分从主体部5向前方突出的状态下能够在与打击轴A1平行的方向(前后方向)滑动地保持于主体部5。对从吸引口812被吸引的粉尘进行移送的粉尘移送路80通过滑动部8与主体部5的粉尘容器7连接。另外,在集尘装置4安装于电锤钻1的状态下,粉尘容器7通过连通路9与电锤钻1的吸气口15连接。
若电锤钻1的马达20被驱动,则通过与输出轴21一起旋转的集尘风扇25,形成从吸气口15被导入主体壳体11内的方向的空气流。利用空气流,吸引力通过集尘装置4的连通路9、粉尘容器7、粉尘移送路80而作用于吸引口812。由加工作业产生的粉尘通过该吸引力与空气一起从吸引口812被吸入,通过粉尘移送路80而流入粉尘容器7。在粉尘容器7中,仅粉尘从空气中被分离且被收容。粉尘被分离之后的空气通过连通路9从吸气口15流入电锤钻1的主体壳体11内,从排气口(未图示)被排出。这样,集尘装置4构成为使用由电锤钻1的集尘风扇25形成的空气流收集粉尘。
以下,按顺序对主体部5与滑动部8详细进行说明。首先,对主体部5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5的外廓主要由主体壳体6与粉尘容器7形成。主体壳体6形成为与电锤钻1的主体部10对应的长条状,并且构成为能够装卸于主体部10。粉尘容器7作为整体大致形成为矩形箱状,并且以在主体壳体6的下侧能够取下的方式安装。
以下,参照图2至图4对主体壳体6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主体壳体6包含形成主体壳体6的后侧部分的箱状部61和形成主体壳体6的前侧部分的筒状部62。箱状部61是装卸粉尘容器7的部位。箱状部61大致形成为矩形箱状,但在前端部具有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部611。筒状部62是主要用于将滑动部8保持为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的部位。筒状部62如图4所示,剖面大体形成为矩形筒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壳体6是树脂制的,箱状部61与筒状部62一体地形成。
如图2至图4所示,在主体壳体6的上端部设置有构成为相对于电锤钻1的主体部10(详细而言为主体壳体11)能够装卸的卡合部63。更详细而言,卡合部63形成为从主体壳体11的左右的端部向上方突出且在前后方向延伸的一对突出部。卡合部63具有与设置于电锤钻1的主体壳体11的一对导轨17对应的前后方向的长度。另外,卡合部63在内侧具有能够与一对导轨17滑动卡合的一对引导槽631。
如图2所示,在卡合部63的前侧设置有操作部件64。操作部件64配置于在筒状部62的上方设置的收容部640内。在操作部件64与筒状部62的上表面之间配置有施力弹簧641。操作部件64被保持为以在收容部640内被卡止的前端部作为支点而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摆动。操作部件64具有设置于后端部的突起部643和设置于中央部的按压部642。突起部643是构成为能够与电锤钻1的卡合凹部18卡合的部位。按压部642是由作业人员从外部进行按压操作的部位。操作部件64通过施力弹簧641始终被朝向上方施力。因此,突起部643从收容部640上表面的开口部向上方突出,按压部642从收容部640上表面的开口部向上方露出。
作业人员在将集尘装置4安装于电锤钻1的情况下,在导轨17与卡合部63的引导槽631卡合的状态下,使集尘装置4相对于电锤钻1向后方滑动。在集尘装置4移动至规定位置的过程中,突起部643被主体壳体11的前端部按压,克服施力弹簧641的作用力而暂时向下方移动,然后被施力弹簧641施力而与卡合凹部18卡合。由此,集尘装置4向电锤钻1的安装结束。突起部643通过与卡合凹部18卡合,限制主体壳体11与主体壳体6的前后方向的相对移动,保持引导槽631与导轨17的卡合状态。
若作业人员向下方按压按压部642,则操作部件64克服施力弹簧641的作用力而向下方摆动,突起部643与卡合凹部18的卡合被解除。作业人员通过在该状态下使集尘装置4相对于电锤钻1向前方移动,能够将集尘装置4从电锤钻1取下。这样,操作部件64构成为能够在保持基于卡合部63的与电锤钻1(导轨17)的卡合的状态与能够解除该卡合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在主体壳体6的箱状部61设置有用于保持粉尘容器7的结构。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在箱状部61的下后端部设置有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圆柱状的转动支承部612。另外,在突出部611的下端部,向后方突出的卡止部613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通过后述的粉尘容器7的转动卡合部712与卡止突起部713在转动支承部612与卡止部613进行卡合,粉尘容器7被安装于主体壳体6。
在主体壳体6内设置有用于将滑动部8保持为能够沿前后方向滑动的结构。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在主体壳体6的左内表面设置有一对导轨621。一对导轨621朝向主体的内侧突出,在上下方向分离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相同地,在主体壳体6的右内表面也设置有一对导轨622。后面详述,导轨621、622构成为能够与滑动部8的卡合凹部822、823滑动卡合。
如图2所示,在主体壳体6的内部形成的内部区域60(与箱状部61以及筒状部62的内部连续地形成的空间区域)是在主体部5中,在集尘装置4安装于电锤钻1的状态下配置于电锤钻1与粉尘容器7之间的区域。内部区域60经由设置于筒状部62的前端的开口部620与主体部5的外部连通。在内部区域60配置有从开口部620插入的滑动部8的一部分与粉尘移送路80的一部分(更详细而言为规定粉尘移送路80的软管800的一部分与软管连接部802)。此外,如上所述,由于滑动部8沿前后方向滑动,所以滑动部8向内部区域60的进入长度即相对于开口部620配置于主体壳体6的最内部(最后方)的滑动部8的后端85的位置变动。内部区域60中的滑动部8与粉尘移送路80的配置在之后详述。另外,在内部区域60配置有连通路9以及导电部件67,针对连通路9以及导电部件67,在说明粉尘容器7后进行说明。
以下,参照图2、图5以及图6对粉尘容器7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粉尘容器7主要由容器主体71和经由连结轴75与容器主体71的上后端部连结的过滤器支架72形成。
作为粉尘的收容部而发挥功能的容器主体71是树脂制的,并且形成为上部整体被开放的箱状部件。
过滤器支架72能够相对于容器主体71以连结轴75为中心转动。过滤器支架72构成为能够开闭容器主体71上部的开口。即,过滤器支架72也作为容器主体71的盖部而发挥功能。此外,图2表示容器主体71的关闭状态,图5表示容器主体71的开放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过滤器支架72中,上表面部725由导电性材料形成,其他部分由树脂、橡胶等的非导电性材料形成。作为导电性材料,例如优选采用导电性树脂(实施有填充碳黑、金属的粉末、在表面形成金属蒸镀膜等的加工的树脂)、导电性橡胶(配合有碳黑、金属的粉末的橡胶)。
如图5所示,在过滤器支架72的上表面部725形成有在容器主体71的关闭状态下使粉尘容器7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流入口701以及流出口702。流入口701是供包含从吸引口812(参照图1)被吸引并且在粉尘移送路80被移送的粉尘的空气流入粉尘容器7的开口。流出口702是粉尘被过滤器73分离后的空气从粉尘容器7流出的开口。流入口701设置于上表面部725的前端部,流出口702设置于上表面部725的中央部。后面详述,通过将粉尘容器7安装于主体壳体6,粉尘移送路80与流入口701连接,连通路9与流出口702连接。
过滤器支架72具备框架721。框架721构成为从上表面部725向下方突出并且能够装卸过滤器73。过滤器73构成为由纸、无纺布等的具有通气性的材料形成,并且从流入容器主体71内的空气中分离粉尘。作业人员当在过滤器73附着有一定程度的粉尘的情况下,能够如图5所示那样使容器主体71为开放状态,将过滤器73从框架721取下进行更换。
如图6所示,在框架721的左右一对侧面部722分别设置有肋723。一对肋723从侧面部722沿左右方向朝向外侧突出,并且在容器主体71的关闭状态下大致到达至容器主体71。另外,如图2所示,肋723在侧面观察下形成为从侧面部722的上端部大致向下方延伸的圆弧状,并且越朝向下方越向后方缓慢弯曲地倾斜。此外,肋723的上端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流出口702的稍靠前侧。
存在作业人员以前端工具19朝下的姿势保持电锤钻1来进行加工作业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粉尘容器7的前侧(图2的左侧)配置于下侧。因此,在粉尘容器7内未被过滤器73捕捉的粉尘有可能因自重向下方移动,在设置于前端部的流入口701的附近区域堆积,导致吸引力的降低。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便在粉尘容器7的前侧配置于下侧的情况下,肋723也能够接收因自重向下方移动的粉尘,因此能够抑制粉尘堆积于流入口701的附近区域。另外,作业人员在丢弃被容器主体71收集到的粉尘时,如图5所示那样抬起过滤器支架72。伴随于此,圆弧状的肋723以连结轴75为中心转动,因此堆积于肋723的粉尘被顺畅地向容器主体71内引导。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粉尘的丢弃作业。
在容器主体71设置有用于能够将粉尘容器7装卸于主体壳体6的结构。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在容器主体71的上后端部设置有转动卡合部712,在下前端部设置有卡止突起部713。转动卡合部712对应于主体壳体6的转动支承部612而形成为剖面呈半圆状的凹部。转动卡合部712构成为与转动支承部612卡合,并且能够以转动支承部612为中心转动。卡止突起部713形成为向前方突出的突条,并且构成为能够与主体壳体6的卡止部613卡止。作业人员通过在粉尘容器7的前端部向下方倾斜的状态下,使转动卡合部712与转动支承部612卡合,并且将前端部上推而使卡止突起部713与卡止部613卡止,能够将粉尘容器7安装于主体壳体6(参照图2)。
以下,按顺序对配置于主体壳体6的内部区域60的连通路9与导电部件67进行说明。
参照图2对连通路9进行说明。连通路9配置于内部区域60的前后方向的后部区域(箱状部61内部的中央区域)。连通路9构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在集尘装置4安装于电锤钻1的状态下使粉尘容器7与电锤钻1的空气流路151连通。更详细而言,连通路9是连接粉尘容器7的流出口702与电锤钻1的吸气口15的通路,并且由筒状的连通路形成部90规定。在本实施方式中,连通路形成部90作为整体而形成为能够沿轴向(上下方向)弹性变形。连通路形成部90通过由弹性体形成的上端部与下端部分别被嵌入设置于主体壳体6的上表面与下表面的贯通孔615、616而被保持于主体壳体6。形成于连通路形成部90的上端与下端的凸缘部均向主体壳体6的外部稍微突出。
若将粉尘容器7安装于主体壳体6,则连通路形成部90的下端的凸缘部从上方紧贴状地被推压于粉尘容器7的流出口702的周围。另外,若将集尘装置4安装于电锤钻1的主体壳体11,则连通路形成部90的上端的凸缘部从下方紧贴状地被推压于主体壳体11的吸气口15的周围。由此,粉尘容器7的内部与主体壳体11的空气流路151经由连通路9连通。
参照图7对导电部件67进行说明。导电部件67是为了防止粉尘容器7带电而设置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电部件67构成为金属制的板(例如钢板)。导电部件67通过螺钉固定于支承部618。支承部618在箱状部61的后端部与箱状部61形成为一体。另外,在导电部件67连接有由导电性橡胶形成的导电路68。
在本实施方式中,导电路68大体形成为线状,其两端部配置为分别与导电部件67和粉尘容器7接触。具体而言,导电路68的第一端部681以与导电部件67接触的方式支承于支承部618。导电路68的第二端部682的一部分从箱状部61的下表面部的贯通孔617向下方稍微突出,若粉尘容器7被安装于主体壳体6,则从上方紧贴状地被推压于过滤器支架72的上表面部725。由此,由导电性材料形成的上表面部725与导电部件67经由导电路68被电连接。另外,通过第二端部682夹持状地配置于上表面部725与箱状部61的下表面部之间,粉尘容器7与主体壳体6的相互接触被缓冲。由此,粉尘容器7相对于主体壳体6的松动被抑制。
在集尘装置4中,存在在粉尘与空气一起被吸引并经由粉尘移送路80被粉尘容器7收集时产生静电而使粉尘容器7带有静电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粉尘容器7带有的静电从上表面部725通过导电路68向导电部件67逃逸,所以能够抑制在粉尘容器7带有静电。
以下,参照图1对滑动部8的整体结构简单地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滑动部8包含具有吸引口812的第一移送部81、以及与第一移送部81连结并且保持于主体壳体6的第二移送部82。
第一移送部81是大致形成为L字状的筒状部件。在第一移送部81的一端部设置有形成为能够覆盖前端工具19的前端的吸引罩811。在吸引罩811设置有能够供前端工具19插通的吸引口812。以下,将第一移送部81的设置有吸引罩811的端部称为前端部,将相反侧的端部称为基端部。
第二移送部82是形成为中空状并且直线状延伸的长条部件。第二移送部82以与打击轴A1平行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在第二移送部82的前端部连结有第一移送部81的基端部以使第一移送部81的前端部配置于上方。包含后端85的第二移送部82的一部分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滑动的方式保持于主体壳体6,并且配置于内部区域60。
以下,对第二移送部82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移送部82的外廓由铝制的主体框架821、树脂制的左侧部841以及右侧部845形成。主体框架821是直线状延伸的长条部件。左侧部841与右侧部845均是直线状的长条部件,如图4所示,分别被嵌入于形成在主体框架821的左侧部与右侧部的槽,从而形成第二移送部82的左侧面与右侧面。第二移送部82的作为整体的左右方向的剖面形状大致是矩形。
如图9所示,螺栓847被插入设置于左侧部841的后端部的固定部846的贯通孔与设置于主体框架821的贯通孔,并且通过螺母被固定。由此,左侧部841固定于主体框架821的左后端部。另外,设置于右侧部845的后端部的卡止片844与设置于主体框架821的卡止孔卡止。由此,右侧部845固定于主体框架821的右后端部。此外,左侧部841不是通过卡止片而是通过螺栓847被固定的,其理由是因为后述的长度调节部87以及深度调节部870的卡止单元88的负载施加于左侧部841,所以需要更牢固地相对于主体框架821固定。
第二移送部82构成为能够与主体壳体6滑动卡合。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在主体框架821的左侧部设置有一对卡合凹部822。一对卡合凹部822在上下方向上分离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相同地,在主体框架821的右侧部也设置有一对卡合凹部823。卡合凹部822、823分别构成为能够与设置于主体壳体6的导轨621、622滑动卡合。通过这种结构,滑动部8在第二移送部82的绕长轴的相对移动被限制的状态下,相对于主体壳体6被保持为能够以平行于打击轴A1的方式在前后方向(第二移送部82的长轴方向)上滑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滑动部8能够在图1中用实线表示的最分离位置和用双点划线表示的最接近位置之间相对于主体部5相对移动。最分离位置是指在前后方向(第二移送部82的长轴方向、滑动部8的滑动方向)上吸引口812最远离主体壳体6的开口部620时的滑动部8的位置。换言之,最分离位置是指滑动部8从开口部620的突出长度(以下,简单地称为滑动部8的突出长度)最大且滑动部8向内部区域60的进入长度(以下,简单地称为滑动部8的进入长度)最小的滑动部8的位置。最接近位置是指在前后方向上吸引口812与开口部620最接近时的滑动部8的位置。换言之,最接近位置是指滑动部8的突出长度最小且滑动部8的进入长度最大的滑动部8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滑动部8配置于最分离位置时,滑动部8的后端85配置于筒状部62内。另一方面,在滑动部8配置于最接近位置时,滑动部8的后端85在比连通路9(连通路形成部90)靠后方而配置于箱状部61的后端部内。即,在前后方向上,滑动部8配置于最接近位置时的开口部620与后端85之间的距离(换言之,滑动部8向内部区域60的最大进入长度)比开口部620与连通路形成部90之间的距离长。
第二移送部82(更详细而言为主体框架821)具有在前后方向(第二移送部82的长轴方向)上直线状延伸且贯通第二移送部82(主体框架821)的内部通路820。内部通路820构成为使连接吸引口812与粉尘容器7的粉尘移送路80能够通过。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粉尘移送路80由第一移送部81、软管800以及软管连接部802规定。
如图1所示,在内部通路820的前端部插入并固定有第一移送部81的基端部。在第一移送部81的基端部连结有软管800的一端部(前端部)。软管800通过外装压缩螺旋弹簧801而构成为能够伸缩。软管800的另一端部(后端部)与软管连接部802的一端部连结。软管连接部802是侧面观察时形成为L字状的筒状部件。软管连接部802的另一端部经由在箱状部61前端部的下表面形成的贯通孔617(参照图2)而向下方突出,若粉尘容器7被安装于主体壳体6,则从流入口701被插入粉尘容器7内部。由此,在第一移送部81、软管800、软管连接部802的内部延伸的粉尘移送路80与粉尘容器7的内部空间连通。此外,通过外装于软管800的压缩螺旋弹簧801,始终向从主体壳体6(开口部620)突出的方向,即向前方对滑动部8施力。
伴随着滑动部8在前后方向上相对于主体壳体6相对地移动,软管800与软管连接部802的相对于滑动部8的配置变化。具体而言,如图1中用实线表示那样,在滑动部8配置于最分离位置时,滑动部8的后端85配置于筒状部62内。因此,在内部通路820遍及从前端至后端的全长而配置软管800。另一方面,如用双点划线表示那样,在滑动部8配置于最接近位置时,滑动部8的后端85配置于内部区域60(箱状部61)的后端部。因此,在内部通路820的前侧部分配置被压缩的软管800,在内部通路820的中央部配置向下方弯曲且与粉尘容器7连接的软管连接部802。因此,在第二移送部82设置有用于避免与粉尘移送路80发生干涉的结构。并且,如上述所述,在箱状部61内部的中央区域设置有连通路9。因此,在第二移送部82还设置有在滑动部8配置于最接近位置时用于避免与连通路9发生干涉的结构。以下,对这些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主体框架821具有在上部形成的切口部835和在下部形成的槽部831。
切口部835是主体框架821的上部(内部通路820的上侧的部分)从主体框架821的后端(即,滑动部8的后端)85朝向前方被切割为俯视观察时呈U字状的部分。切口部835的下端与内部通路820连接。切口部835的前端(从后端85被切割最深的部分)在滑动部8配置于最接近位置时设定于比配置有连通路形成部90的前端的位置靠前方。即,切口部835的从前端至后端85的距离比滑动部8配置于最接近位置时的从连通路形成部90的前端至后端85的距离长。并且,切口部835的从前端至后端85的距离比滑动部8配置于最分离位置时的从开口部620至后端85的距离短。
槽部831从主体框架821的前端至后端直线状延伸。槽部831的上端与内部通路820连接。槽部831的后侧部分形成为宽度(左右方向的长度)比前侧部分宽。以下,将槽部831的后侧部分称为幅宽部832。幅宽部832的前端在滑动部8配置于最接近位置时设定于比配置有软管连接部802中的向下方延伸的部分(以下称为下方延伸部803(参照图2))的前端的位置靠前方。幅宽部832具有与上述切口部835大体相同的宽度(左右方向的长度)。幅宽部832与切口部835的宽度至少设定为比连通路形成部90以及下方延伸部803的左右方向的最粗部分的外径大。
通过这种结构,如图2以及图8所示,在第二移送部82形成有在上下方向贯通第二移送部82并且在前后方向(第二移送部82的长轴方向、滑动部8的滑动方向)上从切口部835的前端延伸至后端85的第一空间部837。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空间部837也能够称为是在连通路形成部90的延伸方向(上下方向)上从配置电锤钻1的一侧(上侧)观察时由切口部835的外廓线与后端85所规定的空间区域,且是上下贯通第二移送部82并且后端85侧被开放的空间区域。第一空间部837是在滑动部8配置于最接近位置时用于避免滑动部8与连通路9(连通路形成部90)发生干涉的空间部。第一空间部837至少包含在滑动部8配置于最接近位置时配置有连通路形成部90的区域。
另外,在第二移送部82形成有从第二移送部82的下表面向上方延伸并且在前后方向(第二移送部82的长轴方向、滑动部8的滑动方向)上从幅宽部832的前端延伸至后端85的第二空间部838。第二空间部838也能够称为在连通路形成部90的延伸方向(上下方向)上从配置粉尘容器7的一侧(下侧)观察时由幅宽部832的外廓线与后端85所规定的空间区域,且是从幅宽部832遍及内部通路820延伸且后端85侧被开放的空间区域。第二空间部838是在滑动部8配置于最接近位置时用于避免滑动部8与粉尘移送路80(下方延伸部803)发生干涉的空间部。第二空间部838至少包含在滑动部8配置于最接近位置时配置有下方延伸部803的区域。此外,第二空间部838是一部分与第一空间部837重复的空间区域。
以下,对第一空间部837与第二空间部838的作用进行说明。在滑动部8从最分离位置朝向最接近位置而相对于主体壳体6相对地向后方移动的情况下,滑动部8的后端85从图2中用实线表示的位置移动至用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在该过程中,若后端85到达下方延伸部803的前端,则下方延伸部803从后端85侧进入第二空间部838。因此,滑动部8不会与下方延伸部803发生干涉而进一步向后方移动。并且,若后端85到达连通路形成部90的前端,则连通路形成部90从后端85侧进入第一空间部837。因此,滑动部8不会与连通路形成部90发生干涉而进一步向后方移动。若滑动部8配置于最接近位置,则下方延伸部803以及连通路形成部90分别配置于第二空间部838以及第一空间部837的前端部。通过这样设置第一空间部837以及第二空间部838,即便在滑动部8配置于最接近位置时,也能够避免滑动部8与粉尘移送路80以及连通路9发生干涉。
以下,参照图3、图9以及图10对长度调节部87以及深度调节部870进行说明。长度调节部87是构成为能够调节加工作业开始时的滑动部8的突出长度的部位。深度调节部870是构成为能够调节前端工具19对被加工物进行加工的深度的部位。
长度调节部87以及深度调节部870均构成为,通过一对导轨86被保持为能够在滑动部8的长轴方向(前后方向)相对移动,并且能够与一对导轨86卡止。如图3所示,一对导轨86设置于左侧部841。一对导轨86在上下方向上分离,并且相互大致平行地沿前后方向延伸。如图9所示,在左右方向上,在导轨86与主体框架821的左侧面828之间设置有间隙。导轨86分别具有齿部861。齿部861包含在前后方向上以等间隔地配置为一列的多个突起。在齿部861能够分别与后述的长度调节部87的卡止部876以及深度调节部870的卡止部876进行卡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长度调节部87包含与深度调节部870基本上相同的结构以及附加的结构。具体而言,长度调节部87以及深度调节部870均包含由保持部件871、按压部件875以及施力弹簧878所构成的卡止单元88。长度调节部87还包含操作杆881。首先,针对在长度调节部87以及深度调节部870共通的结构亦即卡止单元88(保持部件871、按压部件875、施力弹簧878)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参照长度调节部87的卡止单元88,虽然形状稍微不同,但深度调节部870的卡止单元88实质上也是相同的结构。
如图3、图9以及图10所示,保持部件871通过一对导轨86被保持为能够相对于滑动部8在前后方向上相对移动。更详细而言,保持部件871的侧面观察时呈矩形的左侧面部872以跨越上下一对导轨86的方式配置于导轨86的左方。另一方面,保持部件871的其他部分配置于导轨86与主体框架821的左侧面828之间。按压部件875在通过施力弹簧878向左方被施力的状态下,以能够在左右方向滑动的方式保持于保持部件871。按压部件875的主体部分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一对导轨86之间。按压部件875的前端部(左端部)始终从设置于保持部件871的开口部874向左方突出。另外,按压部件875在右端部的上下两端部具有构成为能够与导轨86的齿部861卡合的卡止部876。通过始终利用施力弹簧878的作用力向左方对按压部件875施力,卡止部876与齿部861卡合。由此,第二移送部82的长轴方向(前后方向)的卡止单元88被定位。
若通过作业人员将按压部件875向右方(第二移送部82的内侧方向)按压,则按压部件875克服施力弹簧878的作用力而向右方移动,卡止部876的相对于齿部861的卡合状态被解除。作业人员在通过沿导轨86使卡止单元88移动之后,解除相对于按压部件875的按压,从而能够使卡止部876与齿部861上的其它位置卡合。作业人员能够这样变更第二移送部82的长轴方向(前后方向)的卡止单元88的配置。
构成深度调节部870的卡止单元88能够配置于导轨86中的从主体壳体6向外部露出的部分(即,从开口部620向前方突出的部分)的任意位置。另一方面,长度调节部87的卡止单元88配置于主体壳体6的内部,并且未从主体壳体6向外部露出。具体而言,如图9所示,在筒状部62的左侧部的内部设置有向右方突出的移动限制部623。如上述所述,通过外装于软管800的压缩螺旋弹簧801向前方对滑动部8施力。因此,在主体壳体6的内部卡止于导轨86的卡止单元88与滑动部8一起向前方移动,并与移动限制部623抵接,从而限制进一步的向前方的移动。即,关于前后方向,长度调节部87的卡止单元88始终通过压缩螺旋弹簧801的作用力被保持在从后方抵接于移动限制部623的位置(以下称为初始位置)。
在筒状部62的左侧部,且在与配置于初始位置的卡止单元88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开口部624。操作杆881以覆盖开口部624的方式配置,并且在前端部以经由销882而能够在左右方向转动的方式被保持于筒状部62。若从外部向右方按压操作操作杆881,则通过操作杆881的后端部向右方按压按压部件875。由此,卡止部876的相对于齿部861的卡合状态被解除。
长度调节部87对突出长度的调节如以下那样进行。作业人员一边用单手按压长度调节部87的操作杆881一边用另一只手使滑动部8相对于主体壳体6在前后方向上相对地移动,并且以使前端工具19的前端部被吸引罩811覆盖的方式调节滑动部8的突出长度即可。此时,由于卡止单元88在相对于导轨86的卡止被解除的状态下被保持在操作杆881与主体框架821之间,所以滑动部8也相对于卡止单元88在前后方向上相对地移动。若作业人员解除对操作杆881的按压,则卡止单元88再次被卡止于导轨86而被配置于初始位置,从而滑动部8的突出长度被确定。此外,设置于左侧部841的后端部的固定部846通过与长度调节部87的卡止单元88的后端抵接,从而作为滑动部8的防脱部而发挥功能,并且规定滑动部8的最分离位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移送部82构成为,在滑动部8配置于最分离位置时,设置于主体框架821的上部的切口部835配置于筒状部62的内部。即,在滑动部8配置于最分离位置时,第一空间部837配置于筒状部62的内部。
另外,基于深度调节部870的对被加工物进行加工的深度的调节如以下那样进行。若加工作业在吸引罩811被推压于被加工物的状态下进行,则滑动部8克服压缩螺旋弹簧801的作用力而被压入主体壳体6内部。卡止单元88在与导轨86卡止的状态下与滑动部8一起移动。在该过程中,若深度调节部870的左侧面部872与筒状部62的前端(开口部620)抵接,则滑动部8相对于主体壳体6进一步向后方相对地移动被限制。即,对被加工物进行加工的深度对应于从开口部620至左侧面部872的后端的距离。因此,作业人员根据所希望的加工的深度用上述步骤调节导轨86上的卡止单元88的位置即可。此外,在深度调节部870的卡止单元88配置于导轨86的前端时,滑动部8能够相对于主体壳体6移动至最接近位置。
如以上说明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集尘装置4中,在滑动部8配置于最接近位置时,即,在滑动部8进入主体部5(主体壳体6)的内部最深时,滑动部8的后端85在内部区域60中配置于比连通路9(连通路形成部90)远离开口部620的位置。与此相对,通过在滑动部8设置第一空间部837,即便在滑动部8配置于最接近位置时,也能够避免与连通路9的干涉。因此,与滑动部8的长度设定为在滑动部8配置于最接近位置时未到达连通路9的现有结构相比,能够实现适用于更长的前端工具19的集尘装置4。
第一空间部837在与滑动部8的滑动方向(前后方向)交叉的上下方向上贯通滑动部8。另外,第一空间部837作为在前后方向上连续至后端85的空间部而形成于滑动部8。第一空间部837至少包含在滑动部8配置于最接近位置时配置有连通路9的区域。通过这样将用于避免与连通路9发生干涉的结构作为形成于滑动部8的第一空间部837来实现,与通过任何部件实现这种结构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滑动部8整体成为简便的结构。
第一空间部837在滑动部8配置于最分离位置时配置于内部区域60。因此,能够防止粉尘经由第一空间部837进入滑动部8、主体部5的内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第二空间部838,其一部分与第一空间部837重叠并且延伸至比第一空间部837靠前方。由于第二空间部838在比切口部835靠前侧的上部被主体框架821封闭,所以在滑动部8配置于最分离位置时,第二空间部838的上侧的端部配置于内部区域60。由此,粉尘从第二空间部838的上端部进入的可能性也被降低。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体部5具备卡合部63和操作部件64。卡合部63能够与电锤钻1的导轨17滑动卡合。操作部件64能够对应于作业人员的手动操作在保持基于卡合部63的卡合的状态与能够解除卡合的状态之间切换。由于卡合部63与操作部件64均设置于配置有电锤钻1的上侧,所以能够使装卸作业变容易。考虑到作业人员在进行集尘装置4相对于电锤钻1的装卸操作时在上侧搁置大拇指的情况较多。由于操作部件64形成为向下方被按压操作的结构,所以操作更容易。
在本实施方式中,滑动部8具备一对导轨86和卡止单元88。一对导轨86大致平行且相互分离地配置,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卡止单元88构成为通过导轨86被保持为能够相对于滑动部8在前后方向上相对移动,且能够与导轨86卡止。凭借卡止单元88实现能够对应于实际使用的前端工具19的长度来调节滑动部8的突出长度的长度调节部87、以及能够对应于基于前端工具19的对被加工物的所希望的加工量来调节滑动部8的进入长度的深度调节部870。另外,由于卡止单元88由一对导轨86保持,所以能够沿导轨86在前后方向上稳定地相对移动。
由于使用由电锤钻1的集尘风扇25形成的空气流来进行粉尘的收集,所以本实施方式的集尘装置4不具备伴随金属区域的电气部件(集尘用的马达、风扇)。取而代之,在集尘装置4需要使收容粉尘的粉尘容器7与电锤钻1的空气流路151连通的连通路9。因此,在主体部5设置有在集尘装置4安装于电锤钻1的状态下配置于电锤钻1与粉尘容器7之间的内部区域60,在该内部区域60配置有连通路9。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与连通路9相同而将导电部件67配置于内部区域60,并且使导电部件67经由导电路68与粉尘容器7连接,能够有效利用内部区域60的无效空间,并且能够使在收集粉尘的过程中产生的静电从粉尘容器7向导电部件67逃逸。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粉尘容器7的带电。
特别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滑动部8在内部区域60内移动的情况下,为了确保其移动空间,内部区域60形成比较大的无效空间。因此,在构成为滑动部8在内部区域60内相对于主体部5相对移动的集尘装置4中,通过在内部区域60配置导电部件67,能够获得更大的无效空间的利用效果。
粉尘容器7构成为相对于内部区域60(主体壳体6)能够装卸的容器,且具有由导电性材料形成的上表面部725。导电路68构成为,由导电性橡胶形成,并且在粉尘容器7安装于主体壳体6的状态下,将上表面部725与导电部件67电连接。通过这种结构,能够使粉尘的废弃变得容易,在粉尘容器7的安装时,不需要花工夫另外连接上表面部725与导电部件67。另外,导电路68构成为利用第二端部682来缓冲粉尘容器7与主体壳体6的相互接触。由此,能够抑制粉尘容器7相对于主体壳体6的松动。
[第二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1以及图12对第二实施方式的电锤钻100以及集尘装置40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电锤钻100的大部分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锤钻1相同。另外,集尘装置40的结构的主要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集尘装置4相同。因此,以下,针对相同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将说明省略或者简化,主要针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首先,对电锤钻100与集尘装置40的装卸构造进行说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电锤钻100的主体壳体110的下端部的前侧部分设置有导轨17。另外,在集尘装置40的主体壳体600的上端部设置有具有引导槽631的卡合部63(参照图2以及图4)。另一方面,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在卡合部63与导轨17卡合的状态下,作为用于限制主体壳体11与主体壳体6的前后方向的相对移动的结构的卡合凹部112以及突起部645与第一实施方式稍微不同。
具体而言,电锤钻100的卡合凹部112并未设置于主体壳体110的下前端部,而是在下端部中央部设置在吸气口15的正前侧。能够与卡合凹部112卡合的突起部645在主体壳体600的内部区域60中配置于连通路形成部90的正前侧。在卡合部63与导轨17卡合的状态下,若将集尘装置40相对于电锤钻100从前方向后方移动,并且到达规定位置,则突起部645与卡合凹部112卡合。此外,图示省略,用于使突起部645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操作部件以在主体壳体600的左侧露出的方式配置。
接下来,对集尘装置40的结构进行说明。集尘装置40具备包含主体壳体600以及粉尘容器7的主体部5和滑动部84。主体壳体600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主体壳体6大致相同的结构,但在内部区域60具备上述突起部645和不同于第一实施方式的用于防止粉尘容器7带电的结构。具体而言,在集尘装置40设置有第一导电路680,其用于使粉尘容器7带有的静电向电锤钻100逃逸。
第一导电路680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电路68相同,由导电性橡胶形成。第一导电路680大致形成为线状。第一导电路680的两端部亦即第一端部683与第二端部684分别被嵌入于在箱状部61的上表面部与下表面部形成的贯通孔。第一端部683的一部分从箱状部61的上表面部稍微向上方突出。第二端部684的一部分从箱状部61的下表面部稍微向下方突出,若粉尘容器7安装于主体壳体6,则从上方紧贴状地被推压于过滤器支架72的上表面部725。
另一方面,在电锤钻100的主体壳体110的下端部,且在集尘装置40安装于电锤钻100时与第一端部683对置的位置,形成有贯通孔113。贯通孔113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吸气口15的前侧,且配置于支承体111的后侧。支承体111是设置于主体壳体110内并且支承主体部10的内部机构的一部分的金属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体111对安装于输出轴21的前后端部的2个轴承中的前侧的轴承进行支承。在上端部与下端部从贯通孔113上下突出的状态下,由导电性橡胶形成的第二导电路685被嵌入贯通孔113。向主体壳体110的内部突出的第二导电路685的上端部从后方紧贴于支承体111的后表面。
若集尘装置40安装于电锤钻100,则设置于集尘装置40的第一导电路680的第一端部683从下方紧贴状地被推压于第二导电路685。由此,由导电性材料形成的粉尘容器7的上表面部725与金属制的支承体111经由第一导电路680以及第二导电路685而电连接。因此,在粉尘容器7带有静电的情况下,静电从上表面部725通过第一、第二导电路680、685向支承体111逃逸,因此能够抑制在粉尘容器7带有静电。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集尘装置40中,滑动部84的长轴方向(前后方向)的长度形成为比第一实施方式的集尘装置4的滑动部8短。虽然图示省略,但详细情况为,在滑动部84配置于最接近位置时,滑动部84的后端配置于比连通路9(连通路形成部90)靠前侧且比软管连接部802靠后侧。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滑动部84设置有用于避免与软管连接部802发生干涉的结构(槽部831),但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用于避免与连通路9发生干涉的结构并未特别设置。
此外,在集尘装置40中,用于调节滑动部84的突出长度的结构(导轨以及卡止单元、操作杆)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但这里省略说明。
以下示出上述实施方式的各构成要素与本发明的各构成要素的对应关系。集尘装置4是与本发明的“集尘装置”对应的构成例。主体部5、滑动部8分别是与本发明的“主体部”、“滑动部”对应的构成例。内部区域60、粉尘容器7、开口部620分别是与本发明的“内部区域”、“粉尘收容区域”、“开口部”对应的构成例。吸引口812、粉尘移送路80分别是与本发明的“吸引口”、“粉尘移送路”对应的构成例。连通路9是与本发明的“连通路”对应的构成例。滑动部8的后端85是与本发明的“最内端”对应的构成例。第一空间部837是与本发明的“干涉避免部”以及“空间部”对应的构成例。卡合部63、操作部件64分别是本发明的“卡合部”、“操作部件”的构成例。一对导轨86、卡止单元88分别是本发明的“一对导轨”、“定位部件”的构成例。电锤钻1、主体壳体11、集尘风扇25分别是本发明的“作业工具”、“工具主体”、“风扇”的构成例。
上述实施方式仅仅是例示,本发明的集尘装置以及作业工具并不限定于所例示的集尘装置4、40以及电锤钻1、100的结构。例如,能够施加下述所例示的变更。此外,这些变更能够通过在其中仅将任意一个或者将多个变更与实施方式所示的集尘装置4、40以及电锤钻1、100或者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进行组合而被采用。
集尘装置4、40也可以应用于除电锤钻1、100以外的作业工具。具体而言,能够应用于希望对应于前端工具19的长度来调节滑动部8、84的突出长度的作业工具。作为这种作业工具,例举用于执行钻孔作业的作业工具(振动钻、电钻等)。
集尘装置4、40与电锤钻1、100或者其他作业工具的卡合机构并不限定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例示的导轨17与卡合部63的组合。例如,能够采用由钩与卡合孔的组合等构成的卡合机构。此外,从操作性提高的观点来看,优选用于在保持集尘装置4、40与电锤钻1、100或者其他作业工具的卡合的状态、与解除卡合的状态之间切换的部件如第一实施方式的操作部件64那样设置于与卡合机构相同一侧。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操作部件64以与电锤钻1的下前端部对应的方式配置于主体部5的上前端部,但也可以以与电锤钻1的下后端部对应的方式配置于主体部5的上后端部。
另外,集尘装置4、40中的装卸构造不是一定要设置于主体部5,可以设置于与主体部5不同的其它部位,也可以相对于集尘装置4、40独立地设置。例如,集尘装置4、40也可以凭借由附带紧固件的带、橡胶等的具有挠性的材料形成的环状部件而安装于电锤钻1、100或者其他作业工具的工具主体。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粉尘移送路80由第一移送部81、软管800和软管连接部802规定。但是,粉尘移送路80构成为能够从吸引口812至粉尘容器7与空气一起移送粉尘即可,例如也可以仅通过连接吸引口812与粉尘容器7的软管形成。粉尘容器7并不限定于能够装卸于主体壳体6的结构,也可以与主体壳体6一体地设置。另外,粉尘容器7只要构成为能够将经由粉尘移送路80被移送的粉尘从空气中分离并进行收集即可,其结构能够适当地变更。
配置于内部区域60的连通路9的形状、配置也可以根据粉尘容器7的流出口702与电锤钻1的吸气口15的配置而适当地变更。例如,连通路9可以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地延伸,也可以至少一部分弯曲。在滑动部8中,用于避免与连通路9(连通路形成部90)发生干涉的结构并不限定于第一空间部837,也可以适当地变更。第一空间部837是至少包含在滑动部8配置于最接近位置时配置有连通路9(连通路形成部90)的区域的空间部,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第二移送部82且后端85侧被开放即可。在该条件满足的范围内,例如也可以变更规定第一空间部837的切口部835、槽部831的幅宽部832的形状或配置。
另外,为了减少粉尘进入滑动部8、主体部5内的可能性,优选第一空间部837在滑动部8位于最分离位置时,至少上侧的端部配置于内部区域60,即,配置于主体壳体6内。然而,并不排除在滑动部8位于最分离位置时第一空间部837在主体壳体6的外部露出的方式。因此,第一空间部837例如也可以形成为遍及主体框架821的前后方向的全长进行延伸且在上下方向上贯通主体框架821的空间部。具体而言,例如,第二移送部82也可以由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具备相对于主体壳体6能够滑动卡合的结构的左右一对长条部件以及将这些部件适当地连结起来的连结部件形成。
集尘装置4的长度调节部87以及深度调节部870可以仅设置任意一方,也可以省略双方。另外,导轨86、卡止单元88、操作杆881的结构也可以适当地变更。例如,卡止单元88也可以构成为不是沿一对导轨86而是能够沿一根导轨移动且能够卡止。
从抑制粉尘容器7的带电这一观点来看,优选经由导电路(导电路68、第一、第二导电路680、685)与静电的逃逸目的地(导电部件67、电锤钻100的支承体111)电连接。然而,没有必要一定设置这样的结构。另外,集尘装置4的导电部件67以及导电路68的形状、内部区域60中的配置能够适当地变更。例如,粉尘容器7与导电部件67也可以并不是经由1个导电路68而是经由多个导电路连接。也可以取代导电部件67以及导电路68,在电锤钻1以及集尘装置4设置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第二导电路680、685。作为电锤钻100中的静电的逃逸目的地,也可以取代支承体111而采用金属制的马达20壳体等。也可以取代第一导电路680,在集尘装置40设置第一实施方式的导电部件67以及导电路68。上表面部725、导电部件67、导电路68、第一、第二导电路680、685也可以由除上述实施方式所例示以外的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
在粉尘容器7中,由导电性材料形成的部分并不限定于上表面部725,也可以是其他部分(例如框架721)。另外,在粉尘容器7没有必要一定设置由导电性材料形成的部分。在该情况下,例如也可以通过将导电路68、第一导电路680的一部分配置于粉尘容器7内部,从而实现使静电从粉尘容器7向导电部件67、支承体111逃逸的结构。
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在粉尘移送路80包含沿相对于滑动部8的滑动方向(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具体而言为配置粉尘容器7的下方)延伸的部分的情况下,优选滑动部8不仅包含避免与连通路9(连通路形成部90)发生干涉的结构,而且包含避免与粉尘移送路80发生干涉的结构。从该观点来看,构建以下的方式。此外,以下的方式能够通过仅将任意一个或者多个与各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组合而被采用。
[方式1]
上述粉尘移送路包含:第一部分,其在上述滑动部内沿上述第一方向延伸;以及第二部分,其沿上述第二方向延伸且连接上述第一部分与上述粉尘收容区域,
上述第二部分在上述第一方向上配置于上述连通路与上述开口部之间,
上述滑动部具有移送路干涉避免部,该移送路干涉避免部构成为在上述滑动部配置于上述最接近位置时避免与上述第二部分的干涉。
[方式2]
在上述方式1中,上述移送路干涉避免部在上述第二方向上从配置上述粉尘收容区域的一侧朝向配置上述作业工具的一侧延伸,并且作为在上述第一方向上连续至上述最内端的空间部而形成于上述滑动部,
上述移送路干涉避免部至少包含在上述滑动部配置于上述最接近位置时配置有上述第二部分的区域。
并且,在构成为使用由作业工具形成的空气流来吸引粉尘的集尘装置中,将提供能够防止在粉尘收容部中带有静电的技术作为课题,构建以下方式3至5。以下方式能够通过单独或者组合多个而被采用。并且,以下方式能够通过将仅任意一个或者多个与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所示的集尘装置4、40以及电锤钻1、100、方式1以及2、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的任一个组合而被采用。
[方式3]
集尘装置构成为能够装卸于驱动前端工具对被加工物进行加工作业的作业工具,且使用由上述作业工具形成的空气流收集在上述加工作业中所产生的粉尘,该集尘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主体部,其构成为能够装卸于上述作业工具,且包含构成为能够收容上述粉尘的粉尘收容区域以及在上述集尘装置安装于上述作业工具的状态下配置于上述作业工具与上述粉尘收容区域之间的内部区域;
粉尘移送路,其连接上述粉尘的吸引口与上述粉尘收容区域,供对上述粉尘进行移送;
连通路,其构成为配置于上述内部区域,并且在上述集尘装置安装于上述作业工具的状态下,使上述粉尘收容区域与设置于上述作业工具的上述空气流的流路连通;以及
导电部件,其配置于上述内部区域,并且经由导电路与上述粉尘收容区域连接。
此外,作为本方式中的导电部件的典型例子,举出金属部件。除此之外,作为导电部件,例举由导电性树脂、导电性橡胶形成的部件。此外,导电性树脂是指通过实施填充碳黑、金属的粉末、在表面形成金属蒸镀膜等的加工从而施加有导电性的树脂。导电性橡胶是指通过配合碳黑、金属的粉末从而施加有导电性的橡胶。另外,导电路也与导电部件相同,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金属、导电性树脂、导电性橡胶等)形成即可。此外,优选在粉尘收容区域中供导电路连接的部分具有导电性。
在使用由作业工具形成的空气流进行粉尘的收集的集尘装置中,需要使收容粉尘的粉尘收容部与作业工具的空气流的流路连通起来的连通路。因此,在主体部设置有在集尘装置安装于作业工具时配置于作业工具与粉尘收容部之间的内部区域,在该内部区域配置有连通路。一般情况下,该类型的集尘装置具备伴随金属区域的电装部件。与此相对,根据本方式,通过将导电部件配置于与连通路相同的内部区域,并且使其经由导电路与粉尘收容部连接,能够有效利用内部区域的无效空间,并且能够使在收集粉尘的过程中产生的静电从粉尘收容部向导电部件逃逸。由此,能够有效防止粉尘收容部的带电。
[方式4]
在上述方式3中,
上述粉尘收容区域构成为相对于上述内部区域能够装卸的容器,且包含由导电性材料形成的导电部,
上述导电路构成为,由导电性橡胶形成,并且在上述容器安装于上述主体部的状态下,将上述导电部与上述导电部件电连接,且缓冲上述容器与上述主体部的相互接触。
[方式5]
驱动前端工具对被加工物进行加工作业的作业工具,其具备:
风扇,其构成为形成用于吸引在上述加工作业中产生的粉尘的空气流;以及
以能够从上述工具主体取下的方式安装的上述方式3或4所记载的集尘装置。

Claims (10)

1.一种集尘装置,其构成为:能够装卸于驱动前端工具来对被加工物进行加工作业的作业工具,并且利用由所述作业工具形成的空气流对在所述加工作业中产生的粉尘进行收集,
所述集尘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主体部,其构成为能够装卸于所述作业工具,并且包含构成为能够收容所述粉尘的粉尘收容区域、在所述集尘装置安装于所述作业工具的状态下配置于所述作业工具与所述粉尘收容区域之间的内部区域、将所述内部区域与外部连通的开口部;
滑动部,其形成为长条状,在一部分从所述开口部向所述主体部的外部突出且一部分配置于所述内部区域的状态下,以能够沿规定的第一方向滑动的方式保持于所述主体部,并且具有所述粉尘的吸引口和连接所述吸引口与所述粉尘收容区域而供移送所述粉尘的粉尘移送路的至少一部分;以及
连通路,其构成为在所述内部区域中,沿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延伸,并且在所述集尘装置安装于所述作业工具的状态下,使所述粉尘收容区域与设置于所述作业工具的所述空气流的流路连通;
所述滑动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在所述吸引口最远离所述开口部的最分离位置与所述吸引口最接近所述开口部的最接近位置之间,能够相对于所述主体部相对移动,
在所述滑动部配置于所述最接近位置时,所述开口部与相对于所述开口部而配置于所述主体部的最靠内部的所述滑动部的端部即最内端之间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距离,比所述开口部与所述连通路之间的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距离长,
所述滑动部具有第一干涉避免部,所述第一干涉避免部构成为在所述滑动部配置于所述最接近位置时避免所述滑动部与所述连通路的干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干涉避免部作为在所述第二方向上贯通所述滑动部并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连续至所述最内端的空间部而形成于所述滑动部,
所述空间部至少包含在所述滑动部配置于所述最接近位置时配置有所述连通路的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间部构成为:在所述滑动部配置于所述最分离位置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在所述集尘装置安装于所述作业工具的状态下,至少配置有所述作业工具的一侧的端部配置于所述内部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具备:
卡合部,其构成为在所述第二方向上设置于在所述集尘装置安装于所述作业工具的状态下配置有所述作业工具的一侧,并且相对于所述作业工具的工具主体能够装卸;以及
操作部件,其构成为在所述第二方向上设置于与所述卡合部相同的一侧,并且能够对应于来自外部的手动操作,在保持通过所述卡合部与所述工具主体卡合的状态与能够解除所述卡合的状态之间切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件构成为能够在所述第二方向上进行手动操作。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滑动部具备:
一对导轨,它们相互分离且大致平行地配置,并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以及
定位部件,其通过所述一对导轨被保持为能够相对于所述滑动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移动,并构成为能够卡止于所述一对导轨,且构成为调节所述滑动部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从所述开口部的突出长度,或者调节所述滑动部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从所述开口部的进入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粉尘移送路包含在所述滑动部内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部分以及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连接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粉尘收容区域的第二部分,
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第一方向上配置于所述连通路与所述开口部之间,
所述滑动部还具有第二干涉避免部,该第二干涉避免部构成为在所述滑动部配置于所述最接近位置时避免与所述第二部分的干涉。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干涉避免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从配置有所述粉尘收容区域的一侧朝向配置有所述作业工具的一侧延伸,并且作为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连续至所述最内端的空间部而形成于所述滑动部,
所述第二干涉避免部至少包含在所述滑动部配置于所述最接近位置时配置有所述第二部分的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集尘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配置于所述内部区域并经由导电路与所述粉尘收容区域连接的导电部件。
10.一种作业工具,驱动前端工具对被加工物进行加工作业,
所述作业工具的特征在于,具备:
风扇,其构成为形成用于吸引在所述加工作业中产生的粉尘的空气流;
工具主体,其收容所述风扇并具有所述空气流的流路;以及
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集尘装置,其以能够取下的方式安装于所述工具主体。
CN201710441981.7A 2016-06-13 2017-06-13 集尘装置以及作业工具 Active CN1074868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17435 2016-06-13
JP2016-117436 2016-06-13
JP2016117435A JP6673755B2 (ja) 2016-06-13 2016-06-13 集塵装置および作業工具
JP2016117436A JP6714443B2 (ja) 2016-06-13 2016-06-13 集塵装置および作業工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86822A CN107486822A (zh) 2017-12-19
CN107486822B true CN107486822B (zh) 2022-03-15

Family

ID=604199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441981.7A Active CN107486822B (zh) 2016-06-13 2017-06-13 集尘装置以及作业工具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799996B2 (zh)
CN (1) CN107486822B (zh)
DE (1) DE10201711290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512997B2 (en) 2017-01-16 2019-12-24 Makita Corporation Dust collector for electric power tool and electric power tool
JP7007901B2 (ja) * 2017-12-26 2022-01-25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集塵装置および作業工具
US11607637B2 (en) * 2018-08-31 2023-03-21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Power tool including an air filter and debris collector
US11673217B2 (en) 2018-11-19 2023-06-13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Dust collector including filter cleaning mechanism
JP2020146806A (ja) * 2019-03-14 2020-09-17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集塵システム
JP7183097B2 (ja) * 2019-03-26 2022-12-05 株式会社マキタ 動力工具の集塵システム
CN111266628B (zh) * 2020-02-24 2021-04-09 中国十七冶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除尘功能的钻孔装置及施工方法
EP4126448A1 (en) 2020-03-25 2023-02-08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Dust collector assembly
JP2023000836A (ja) * 2021-06-18 2023-01-04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用集塵システム
WO2023076446A1 (en) * 2021-10-27 2023-05-04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Dust tube assembly for a dust extractor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63646A (zh) * 2003-10-06 2006-11-15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用于加工机的抽吸装置
CN1299869C (zh) * 2003-03-21 2007-02-14 百得有限公司 具有灰尘收集单元的手持钻孔和/或锤击工具
CN101528425A (zh) * 2006-10-16 2009-09-09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具有手持式工具机的系统
WO2011132514A1 (ja) * 2010-04-22 2011-10-27 株式会社マキタ 作業工具
CN102256752A (zh) * 2008-12-19 2011-11-23 株式会社牧田 作业工具
CN102756361A (zh) * 2011-04-26 2012-10-31 株式会社牧田 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以及电动工具
CN102909697A (zh) * 2011-08-05 2013-02-06 株式会社牧田 集尘装置
CN103817658A (zh) * 2012-11-19 2014-05-28 株式会社牧田 集尘装置以及具备集尘装置的作业工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1237154B (it) * 1989-12-22 1993-05-24 Black & Decker Italia Impugnatura con testa aspirante per trapano portatile
DE102006029624A1 (de) 2006-06-28 2008-01-03 Robert Bosch Gmbh Staubauffangvorrichtung für eine Elktrohandwerkzeugmaschine
US8967923B2 (en) * 2012-01-13 2015-03-03 Aeg Electric Tools Gmbh Dust suction device for drilling machine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99869C (zh) * 2003-03-21 2007-02-14 百得有限公司 具有灰尘收集单元的手持钻孔和/或锤击工具
CN1863646A (zh) * 2003-10-06 2006-11-15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用于加工机的抽吸装置
CN100571988C (zh) * 2003-10-06 2009-12-23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用于加工机的抽吸装置
CN101528425A (zh) * 2006-10-16 2009-09-09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具有手持式工具机的系统
CN102256752A (zh) * 2008-12-19 2011-11-23 株式会社牧田 作业工具
WO2011132514A1 (ja) * 2010-04-22 2011-10-27 株式会社マキタ 作業工具
CN102756361A (zh) * 2011-04-26 2012-10-31 株式会社牧田 电动工具用集尘装置以及电动工具
CN102909697A (zh) * 2011-08-05 2013-02-06 株式会社牧田 集尘装置
CN103817658A (zh) * 2012-11-19 2014-05-28 株式会社牧田 集尘装置以及具备集尘装置的作业工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86822A (zh) 2017-12-19
US20170355053A1 (en) 2017-12-14
US10799996B2 (en) 2020-10-13
DE102017112905A1 (de) 2017-12-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86822B (zh) 集尘装置以及作业工具
US11305393B2 (en) Dust collector and work tool provided with dust collector
JP5729873B2 (ja) 集塵装置
US10864609B2 (en) Dust collector
JP5657436B2 (ja) 作業工具
EP1477272B1 (en) Cordless hand held power tool with power accessory
JP6598703B2 (ja) 集塵装置および作業工具
JP5267801B2 (ja) 集塵装置付き穿孔工具
JP6300562B2 (ja) 作業工具
JP6673755B2 (ja) 集塵装置および作業工具
JP6258063B2 (ja) 集塵装置
JP7036560B2 (ja) 作業工具
JP2019166594A (ja) 電動工具用集塵装置及び電動工具
JP6714443B2 (ja) 集塵装置および作業工具
CN111657780A (zh) 立式集尘器
JP6211433B2 (ja) 集塵装置
CN211761284U (zh) 电动工具用集尘系统
JP5321138B2 (ja) 集塵装置付き穿孔工具
JP7007848B2 (ja) 集塵装置
JP7098432B2 (ja) 吸塵ビット用集塵システム及びハンマードリル
CN110614612B (zh) 电动工具用集尘系统
JP6720528B2 (ja) 作業工具
CN110614612A (zh) 电动工具用集尘系统
CN114571414A (zh) 集尘附件和电动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