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23107A - 冲击工具 - Google Patents

冲击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23107A
CN101323107A CNA2008101255661A CN200810125566A CN101323107A CN 101323107 A CN101323107 A CN 101323107A CN A2008101255661 A CNA2008101255661 A CN A2008101255661A CN 200810125566 A CN200810125566 A CN 200810125566A CN 101323107 A CN101323107 A CN 1013231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ank
crank mechanism
tool
crank axle
tool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12556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23107B (zh
Inventor
杉山义夫
生田洋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715916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009060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3231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231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231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231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ercussive Tools And Related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冲击工具,能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冲击工具中的减振性。冲击工具包括:工具主体(103)、被容置在工具主体内的缸(141)、动吸振器(171)。动吸振器具有重块(173),该重块能够在作用了弹性构件(175F、175R)的推压力的状态下进行直线运动,通过该重块在工具头长轴方向上的运动,对锤击作业时的工具主体进行减振。此外,还具有机械式加振机构(116),其在锤击作业时使弹性构件强制性地振动,从而积极地驱动重块。重块和弹性构件位于工具头长轴线上,且配置在工具主体的内壁面和缸的外周面之间,并且至少覆盖该缸外周面的周向上的一部分。

Description

冲击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如电锤(hammer)或电锤钻(hammer drill)等那样直线驱动工具头(tool bit)的冲击工具的减振技术。
背景技术
国际公开2005/105386号公报公开了设有减振机构的电锤结构。在这种现有的电锤中,利用曲柄机构积极地驱动动吸振器的重块,抑制锤击作业时的振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冲击工具,能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冲击工具的减振性。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冲击工具优选的实施方式是:一种冲击工具,通过工具头在长轴方向的冲击动作,对被加工材料进行预定的锤击作业,其特征在于,具有:工具主体、被容置在工具主体内的缸、动吸振器和机械式加振机构。另外,本发明中的“预定的锤击作业”是指:不仅包括工具头在长轴方向进行冲击动作的锤击作业,还适当地包括在长轴方向进行冲击动作并且绕长轴进行旋转动作的锤钻作业。本发明中的动吸振器具有重块,该重块能够在受到弹性构件的推压力的状态下进行直线运动,通过该重块在工具头长轴方向的运动来抑制工具主体在锤击作业时的振动。作为动吸振器的构件的重块,作用至少弹性构件的推压力即可,进而也包含受到阻尼构件的阻尼力作用的结构。本发明中的“弹性构件”的典型形式为弹簧。在锤击作业时,机械式加振机构经由弹性构件,对重块施加工具主体的振动以外的外力,从而积极地驱动重块。这样,通过机械式加振机构积极地驱动重块,强制地使动吸振器振动,因此不论作用在作业工具上的振动大小如何,都能够使动吸振器正常地工作。
在本发明的冲击工具的优选实施方式中,重块和弹性构件位于工具头长轴线上,并且配置在工具主体的内壁面和缸的外周面之间,并且至少覆盖该缸外周面的周向的一部分。另外,本发明中的“至少覆盖缸外周面的周向的一部分”意味着:对于重块而言,广泛包含了,通过截面为圆形、椭圆形或者多边形等的筒状体沿周向覆盖整个缸外周面的形式,或者通过在周向局部上有缝隙而截面大致呈C形的筒状体沿周向覆盖缸外周面的局部的形式等;对于弹性构件而言,是在缸外周配置螺旋弹簧的形式。
根据本发明,将构成动吸振器的重块和弹性构件,配置在工具主体的内壁面和缸的外周面之间,从而能够将重块和弹性构件的重心配置为与工具头长轴线基本一致。由此,能够防止当重块在工具头长轴方向运动时产生偶力、即沿与电锤头(hammerbit)长轴方向交叉的轴线作用的旋转力。另外,根据本发明,实现了利用已有空间的配置,能够提供有助于冲击工具小型化的减振机构。
根据本发明的冲击工具的进一步的实施方式,具有直线驱动工具头的动作机构。动作机构具有:马达;冲击件,其为了使工具头进行直线运动,而在该工具头长轴方向进行直线运动;第一曲柄机构,其将马达的旋转输出变换为直线运动,驱动冲击件。机械式加振机构由滑动件和第二曲柄机构构成,所述滑动件为了对弹性构件施加外力,在电锤头长轴方向直线运动,所述第二曲柄机构将马达的旋转输出变换为直线运动,从而驱动滑动件。另外,第二曲柄机构经由第一曲柄机构被马达旋转驱动。
根据本发明,能够以单一的马达对冲击件和滑动件进行驱动,实现了合理的驱动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冲击工具的进一步的实施方式,还具有:开口部,其作为将第一曲柄机构装配到工具主体内时的作业孔,而形成在该工具主体上;盖罩构件,其为了封闭开口部,能够从工具主体的外侧安装到开口部上。第一曲柄机构具有曲柄轴,该曲柄轴可旋转地配置在工具主体的内部,并与开口部相对。第二曲柄机构具有曲柄轴,该曲柄轴可旋转地安装在盖罩构件上,并且与第一曲柄机构侧的曲柄轴在同一轴线上对向配置。在第一曲柄机构侧的曲柄轴和第二曲柄机构侧的曲柄轴的彼此相对的轴端部中的一方上,形成有凹部,在另一方上形成有能够与该凹部卡合的凸部。另外,在盖罩构件被安装到开口部上时,第一曲柄机构侧的曲柄轴和第二曲柄机构侧的曲柄轴,通过凹部和凸部之间的卡合而连接,并且能够从第一曲柄机构侧的曲柄轴,向第二曲柄机构侧的曲柄轴传递旋转。另外,作为本发明中的“对向配置”的形式,优选为大致在同一轴线上对向配置。
根据本发明,在用于封闭开口部的盖罩构件上安装第二曲柄机构,另外,在将该盖罩构件安装到开口部上时,第一曲柄机构侧的曲柄轴和第二曲柄机构侧的曲柄轴,通过凸部与凹部之间的卡合,连接为能够旋转传动。因此,在预先将第二曲柄机构装配到盖罩构件上后,进行该盖罩构件相对于开口部的安装作业,从而能够容易地将第二曲柄机构安装到第一曲柄机构上,提高装配性。在工具主体上形成的开口部是作为将第一曲柄机构装配到工具主体内时的作业孔而设置的,该第一曲柄机构的上方区域作为敞开空间存在。根据本发明,能够利用该敞开空间配置第二曲柄机构。即,不必改变已有的冲击工具的外形尺寸就能够安装第二曲柄机构。
根据本发明的冲击工具的另外一种实施方式,重块配置在工具主体上,能够沿着工具主体的内壁面在工具头长轴方向上移动。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使重块沿着工具主体的内壁面稳定地直线动作。另外,通过在工具主体侧配置重块和弹性构件,能够实现与缸的外周面分开的配置,例如在用于具有通过缸内的空气压力变化来驱动冲击件进而冲击工具头的结构的冲击工具的情况下,能够避免对于连通孔的不良影响,所述连通孔为了将空气室与外部连通而形成在缸上。
另外,本发明的冲击工具的另一优选实施方式是:一种冲击工具,通过工具头在长轴方向的冲击动作,对被加工材料进行预定的锤击作业,其特征在于,具有:工具主体;缸,其被容置在工具主体内;驱动件,其在缸内在工具头长轴方向进行直线运动;冲击件,其在缸内在工具头长轴方向进行直线动作;空气室,其位于缸内,形成在驱动件和冲击件之间。另外,冲击件通过伴随着驱动件的直线运动所引起的空气室的压力变化进行直线动作,通过该冲击件对工具头进行冲击动作,对被加工材料进行预定的锤击作业。
另外,该冲击工具优选具有:通气部,其设置在缸上,为了使所述冲击件平稳地动作,将空气室与外部连通,而用于空气室的压力调整;通气部开闭构件,其在工具头长轴方向上可自由滑动地配置在缸的外侧,在工具头的锤击作业中,按预定的时间在开放通气部的开放位置和封闭通气部的封闭位置之间移动,从而进行通气部的开闭控制。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配置在缸的外侧的通气部开闭构件控制通气部的开闭,从而能够根据通气部的开闭时期(时间)与冲击件的位置之间的关系,任意地调整(设定)该通气部的开闭时期(时间),即在冲击件进行冲击动作时将通气部从“闭”切换为“开”的时间,以及在冲击件被吸引时将通气部从“开”切换为“闭”的时间。即,根据本发明,能够仅在需要时开放通气部,进行空气室的压力调整,从而在冲击件进行冲击动作时,对冲击件赋予最适当的冲击速度,或者在冲击件被吸引时,对该冲击件作用最适当的吸引力。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冲击工具的减振性的技术。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电锤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剖视图。
图2是表示电锤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表示滑套移动到大致中间位置的状态。
图3是基于图2的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电锤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表示滑套移动到前端位置的状态。
图5是基于图4的B-B线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电锤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表示滑套移动到后端位置的状态。
图7是基于图6的C-C线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锤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剖视图。
图9是表示电锤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10是基于图9的D-D线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电锤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剖视图。
图12是表示电锤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表示空气室的通气孔开放的状态。
图13是表示电锤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表示空气室的通气孔封闭的状态。
图14是基于图12的A-A线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电锤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剖视图。
图16是表示电锤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17是基于图16的B-B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7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作为冲击工具的一例,使用电锤来说明本实施方式。图1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锤的整体结构。图2、图4和图6分别为表示电锤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2表示用于强制地使动吸振器振动的滑套移动到大致中间位置的状态,图4和图5表示滑套移动到前端位置的状态,图6和图7表示滑套移动到后端位置的状态。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锤101概括地看主要包括:形成电锤101的外轮廓的主体部103;通过刀夹(Tool Holder)137可自由装卸地安装在该主体部103的前端区域(图示的左侧)的电锤头119;连接在主体部103上与电锤头119相反一侧,由工作人员握持的手柄(hand grip)109。主体部103对应于本发明的“工具主体”。电锤头119对应于本发明的“工具头”。电锤头119由刀夹137所保持,并且保持的状态是:在其长轴方向可进行相对的往复运动,并且在其周向的相对的转动被限制。另外,为了便于说明,称电锤头119一侧为前方,手柄109一侧为后方。
主体部103包括:容置了驱动马达111的马达外壳105;容置了第一运动变换机构113和第二运动变换机构116的齿轮外壳107;容置了冲击构件115的筒状外壳(barrel housing)108。驱动马达111的旋转输出,通过第一运动变换机构113,被适当地变换为直线运动,并传递至冲击构件115,再经由该冲击构件115产生向电锤头119的长轴方向(图1中的左右方向)的冲击力。另外,驱动马达111的旋转输出,经由第一运动变换机构113传递到第二运动变换机构116,并且通过该第二运动变换机构116被变换为直线运动,成为强制地使后述的动吸振器171振动的驱动力。所述的第一运动变换机构113和冲击构件115对应于本发明的“动作机构”,第二运动变换机构116对应于本发明的“机械式加振机构”。另外,驱动马达111对应于本发明的“马达”。另外,在手柄109上设置有滑动开关109a,通过工作人员的滑动操作,可以给驱动马达111通电,对其进行驱动。
如图2所示,第一运动变换机构113主要包括:驱动齿轮121,其由驱动马达111(参照图1)驱动而在水平面内旋转;第一曲柄轴125,其一体地具有与该驱动齿轮121啮合的从动齿轮123;曲柄臂127,其一端通过偏心销(偏心ピン)126而松配合连接于该第一曲柄轴125的从其旋转中心偏离规定距离的位置处;活塞129,其作为驱动件,通过连结轴128安装在该曲柄臂127的另一端。所述的第一曲柄轴125、偏心销126、曲柄臂127和活塞129构成了第一曲柄机构,该第一曲柄机构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一曲柄机构”。
冲击构件115主要包括:撞击器(Striker)143,其作为冲击件,可自由滑动地配置在缸141的孔(bore)内壁上;冲击栓145,其可自由滑动地配置在刀夹137上,并且作为中间件,将撞击器143的动能传递给电锤头119。在缸141内,在活塞129和撞击器143之间形成有空气室141a。通过伴随着活塞129的滑动动作而产生的缸141的空气室141a的空气弹簧来驱动撞击器143,从而该撞击器143撞击(冲击)可自由滑动地配置在刀夹137上的作为中间件的冲击栓145,经由该冲击栓145向电锤头119传递冲击力。缸141与电锤头119配置在同一轴线上。因此,活塞129和撞击器143一起与电锤头119在同一轴线上进行直线运动。另外,缸141从前方插入并保持在圆筒状的缸保持部107a的筒孔中,并且容置在与齿轮外壳107接合的筒状外壳108内,所述圆筒状的缸保持部107a形成在齿轮外壳107的前侧区域。
下面说明的是:动吸振器171,其在锤击作业时抑制主体部103的振动;第二运动变换机构116,其通过积极地驱动动吸振器171的重块173,强制地使动吸振器171振动。以下在本说明书中,将“强制地使动吸振器171振动”称为强制加振。动吸振器171在主体部103的筒状外壳108的内部空间中,主要包括:圆筒状的重块173,其以覆盖缸141外周面的整个周向的方式呈圆环状配置;前后的推压弹簧175F、175R,其分别配置于该重块173在电锤头长轴方向上的前侧和后侧。推压弹簧175F、175R对应于本发明的“弹性构件”。当重块173在电锤头119的长轴方向上移动时,前后的推压弹簧175F、175R向重块173施加方向相对的弹力。
重块173的中心(重心)配置为与电锤头119的长轴线一致,并且,该重块173在其外周面与筒状外壳108的内壁面(圆筒面)接触的状态下可以自由滑动。此外,前后的推压弹簧175F、175R分别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与重块173相同,推压弹簧175F、175R的中心配置为与电锤头119的长轴线一致。后侧的推压弹簧175R,其一端(后端)与作为弹簧接受构件的滑套151的凸缘部151a的前表面抵接,另一端(前端)与重块173的轴向后端抵接。另外,前侧的推压弹簧175F,其一端(后端)与重块173的前表面抵接,另一端(前端)与筒状外壳108的台阶面108a抵接。
滑套151构成输入构件,该输入构件将第二运动变换机构116的驱动力,经由后侧的推压弹簧175R输入到重块173,该滑套151与缸141的外周面嵌合,且能够在电锤头长轴方向上自由滑动,并且通过第二运动变换机构116进行滑动动作。滑套151对应于本发明的“滑动件”。另外,在缸141上形成有通气孔141b,用于空气室141a的压力调整,将该空气室141a与外部连通。因此,为了防止通气孔141b总是被与缸141嵌合的滑套151封闭,在滑套151上形成有总是与通气孔141b连通的环状的空间151b和径向贯通的多个连通孔151c,该连通孔151c使该空间151b与外部连通。
第二运动变换机构116配置在第一运动变换机构113的上方。如图2~图7所示,第二运动变换机构116主要包括:第二曲柄轴153,其通过第一运动变换机构113上的偏心销126的旋转而在水平面内被驱动旋转;与第二曲柄轴153一体形成的偏心轴部155;连接板157,其通过偏心轴部155的旋转动作,在电锤头119的长轴方向上进行直线往复移动;左右2根直杆159,其作为动作构件,与所述连接板157一起直线移动,并使滑套151向前方移动。所述的第二曲柄轴153、偏心轴部155和连接板157构成了第二曲柄机构,该第二曲柄机构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二曲柄机构”。
第二曲柄轴153与第一曲柄轴125在同一轴线上对置,并且在轴向下端部上具有圆板部153a。在圆板部153a的下表面侧,在从第二曲柄轴153的旋转中心偏离的位置上形成有凹陷(槽)153b,该凹陷153b与第一运动变换机构113的偏心销126的突出端部126a卡合(嵌合)。凹陷153b对应于本发明的“凹部”,突出端部126a对应于本发明的“凸部”。即,第二曲柄轴153通过驱动力被驱动旋转,该驱动力是经由凹陷153b和突出端部126a的卡合从第一曲柄轴125输入的。在第一运动变换机构113的上方,在齿轮外壳107上形成有开口部107b,该开口部107b用于第一运动变换机构113的装配作业,在该开口部107b上可自由装卸地安装有曲柄盖(crank cap)163,第二曲柄机构装配在该曲柄盖163上。曲柄盖163对应于本发明的“盖罩构件”。
第二曲柄轴153,经由轴承165可自由旋转地被支撑在曲柄盖163上。偏心轴部155形成为圆形,该圆形以相对于第二曲柄轴153的旋转中心偏离了规定距离的位置为中心。连接板157与嵌合在偏心轴部155上的环155a,在与电锤头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经由较长的椭圆孔157a卡合,并且通过设置在曲柄盖163上的前后的导销(guide pin)156,被引导为能够在电锤头长轴方向上直线移动。另外,在连接板157上设有沿着电锤头长轴方向的导槽157c,该导槽157c可自由滑动地与导销156卡合。如图4所示,左右2根的杆159可自由滑动地安装在导孔107c中,该导孔107c设置在齿轮外壳107的缸保持部107a上,并在电锤头长轴方向上贯通该缸保持部107a,该杆159的轴向一端(后端)与连接板157的平面状的前表面部157b抵接,轴向另一端(前端)与滑套151的后端面抵接。
第二曲柄轴153和连接板157作为第二曲柄机构的结构构件,在将曲柄盖163安装到齿轮外壳107的开口部107b上之前,被装配到该曲柄盖163上。连接板157被曲柄盖163的内壁面和第二曲柄轴153的圆板部153a夹持,从而使该连接板157在第二曲柄轴153的轴向(上下方向)的移动受到限制。装配有第二曲柄轴153和连接板157的曲柄盖163,从齿轮外壳107的外侧(上方)嵌入到开口部107b中,并且通过多个螺钉163a被固定在齿轮外壳107上。此时,使形成在第二曲柄轴153的圆板部153a上的凹陷153b,与装配在齿轮外壳107内的第一曲柄机构的偏心销126的突出端部126a卡合,使杆159的后端与连接板157的前表面部157b抵接。由此,第一曲柄机构和第二曲柄机构以可传递旋转力的机械式地连接状态进行装配。
下面,对所述结构的电锤101的作用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驱动马达111被通电驱动后,其旋转输出使驱动齿轮121在水平面内旋转。然后,经由与驱动齿轮121啮合的从动齿轮123,使第一曲柄轴125在水平面内旋转,从而经由曲柄臂127,使活塞129在缸141内直线滑动。通过伴随着活塞129的直线动作而产生的缸141内的空气弹簧的作用,撞击器143在缸141内直线运动而撞击(冲击)冲击栓145,从而将其动能传递给电锤头119。由此,电锤头119在长轴方向上进行冲击动作,对被加工材料进行锤击作业。
在所述的锤击作业时(在驱动电锤头119时),在主体部103上产生沿电锤头长轴方向的冲击性的周期性振动。在主体部103上产生的作为减振对象的主要的振动,是活塞129和撞击器143压缩空气室141a内的空气时产生的压缩反力,以及在撞击器143经由冲击栓145冲击电锤头119时产生的比所述压缩反力略微延迟的冲击反力。
本实施方式的动吸振器171,通过动吸振器171中作为减振构件的重块173和推压弹簧175F、175R的配合动作,对作为减振对象的电锤101的主体部103进行被动地减振。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在电锤101的主体部103上产生的所述振动。
另外,在实际的加工作业中,例如在工作人员用力将电锤101按压在被加工材料侧的状态下进行作业时,尽管由于在电锤头119上作用了来自被加工材料侧的较大的载荷而非常需要减振,但是会发生输入到动吸振器171的振动量被抑制的情况。
对于所述这种作业状态,能够通过对动吸振器进行强制加振,从而有效地抑制主体部103的振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进行锤击作业时,在使第一曲柄轴125旋转时,通过凹陷153b与偏心销126的突出端部126a卡合的第二曲柄轴153,以与该第一曲柄轴125相同的速度旋转。若第二曲柄轴153的偏心轴部155在水平面内旋转动作,则与该偏心轴部155卡合的连接板157,在电锤头119的长轴方向上被直线往复驱动。另外,在连接板157向前方移动时,滑套151被杆159向前方推压移动,使推压弹簧175F、175R压缩。在连接板157向后方移动时,滑套151被推压弹簧175F、175R的弹力推压向后方移动。图2和图3表示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滑套151移动到大致中间位置的状态,图4和图5表示滑套151移动到前端位置的状态,图6和图7表示滑套151移动到后端位置的状态。即,在锤击作业时,动吸振器171的重块173,通过第二曲柄机构并经由推压弹簧175F、175R被积极地驱动,动吸振器171被强制加振。
由此,动吸振器171作为积极地驱动重块173的主动式减振机构发挥作用,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锤击作业时在主体部103上产生的沿电锤头长轴方向的振动。因此,例如在对电锤101的主体部103作用较强的推压力(电锤头119对被加工材料的推压力)时进行锤击作业等的情况下,虽然非常需要减振,但即使在输入到动吸振器171的振动量小,该动吸振器171不完全工作的作业状态下,也能够充分确保减振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由偏心轴部155和连接板构成的第二曲柄机构,驱动作为弹簧接受构件的滑套151,通过后侧的推压弹簧175R积极地驱动重块173。因此,在撞击器143通过空气室141a的压力变化向前方移动,并经由冲击栓145冲击电锤头119时,能够调整相对于第一曲柄机构驱动活塞129(撞击器143)的驱动时间的该重块173的驱动时间,即调整第二曲柄机构中曲柄的相位,以使动吸振器171的重块173抵消在主体部103上产生的冲击性振动,即使动吸振器171的重块173与所述的压缩反力或者紧接着压缩反力产生的冲击反力中任意一方,或者两反力的中间区域相对应地进行直线运动。由此,能够对应于锤击作业时产生较大振动量的时间使重块173直线移动,以最佳的状态发挥该重块173的减振作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动吸振器171的重块173和推压弹簧175F、175R,呈圆环状配置在缸141的外侧。由此,能够实现有效利用了缸141的外周和筒状外壳108的内周之间的空间的配置,提供有助于实现电锤101的小型化的减振机构。另外,通过圆环状的配置,重块173和推压弹簧175F、175R的重心配置为与电锤头119的长轴线一致。由此,当重块173在电锤头119的长轴方向上直线运动时,能够防止在主体部103上作用偶力(沿与电锤头长轴方向交叉的轴线作用的左右方向或者上下方向的旋转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重块173配置为能够沿着筒状外壳108的内壁面在电锤头119的长轴方向上自由滑动。通过采用这种结构,能够实现重块173的滑动动作的稳定化。另外,由于能够将重块173配置为与缸141的外周面分开,因此能够避免对形成在缸141上的通气孔141b造成不良影响,该通气孔141b用于将空气室141a与外部连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曲柄盖163上装配有作为第二曲柄机构的结构构件的第二曲柄轴153和连接板157,该曲柄盖163安装在该开口部107b上而封闭齿轮外壳107的开口部107b。另外,在以覆盖开口部107b的方式安装曲柄盖163时,通过将在第二曲柄轴153的圆板部153a上设置的凹陷153b,与第一曲柄轴125的偏心销126的突出端部126a卡合,从而将第二曲柄机构与第一曲柄机构机械式地联系在一起。因此,仅通过将曲柄盖163安装到开口部107b上,即可进行第二曲柄机构的装配。即,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将第二曲柄机构的装配变得容易,提高装配性。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所述,在将第二曲柄机构的结构构件,即第二曲柄轴153和连接板157,安装到曲柄盖163上的结构中,可以取代该具有第二曲柄机构的曲柄盖163,在开口部107b上安装仅为了封闭该开口部107b而准备的曲柄盖、即具有不安装第二曲柄机构的结构的曲柄盖,使得由具备动吸振器的电锤101获得不装备动吸振器171的低档的产品型号的这种对应变得容易。
另外,在齿轮外壳107上形成的开口部107b,作为用于将第一曲柄机构装配到该齿轮外壳107上的作业孔而被设置,另外,该第一曲柄机构的上方区域作为敞开空间存在。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该敞开空间配置第二曲柄机构,因此能够在不改变已有的电锤101的外形尺寸的情况下,安装第二曲柄机构。
另外,可自由滑动地嵌合在缸141上的滑套151,在滑动方向即电锤头长轴方向上由长条状的筒状体形成。由此能够使滑套151滑动动作时的动作稳定化,其结果,能够采用通过杆159推压滑套151这样的简单结构。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8~图10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锤的整体剖视图,图9是表示电锤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10是基于图9的D-D线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是在安装有抑制主体部103的振动的动吸振器171的电锤101中,对该动吸振器171进行强制加振的机械式加振机构的变形例。本实施方式通过第二曲柄机构进行动吸振器171的强制加振,该第二曲柄机构设置在驱动撞击器143的运动变换机构213上,本实施方式省略了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二运动变换机构116。并且除此以外,具有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因此,对相同的结构构件标记与在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使用的附图标记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省略其说明或者只进行简要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运动变换机构213具有:驱动撞击器143的第一曲柄机构,和驱动动吸振器171的第二曲柄机构。第一曲柄机构主要包括:驱动齿轮221,其被驱动马达111(参照图8)驱动在水平面内旋转;与所述驱动齿轮221啮合的从动齿轮223;与从动齿轮223一起旋转的曲柄轴225;曲柄板225a,其一体形成在所述曲柄轴225的上端;曲柄臂227,其作为连接构件,一个端部经由偏心销226以松配合方式连接到曲柄板225a上的从旋转中心偏离规定距离的位置上;活塞229,其作为驱动件,经由连接轴228安装在所述曲柄臂227的另一端部上。另外,第二曲柄机构主要包括:一体形成在曲柄轴225上的偏心轴部255;连接板257,其因偏心轴部255的旋转动作而在电锤头119的长轴方向上直线往复移动;笔直延伸的左右两根的杆259,其作为动作构件,与所述连接板257一起直线移动,使滑套151向前方移动。
偏心轴部255形成为圆形,该圆形以相对于曲柄轴253的旋转中心偏离规定距离的位置为中心。连接板257与嵌合在偏心轴部255上的环255a,在与电锤头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经由较长的椭圆孔257a卡合,并且该连接板257通过在齿轮外壳107上设置的前后的导销256能够被引导而进行直线移动。另外,在连接板257上设有沿着前后方向的导槽257c,该导槽257可与导销256自由滑动地卡合。如图10所示,左右两根的杆259可自由滑动地安装在导孔107c中,该导孔107c设置在齿轮外壳107上,并且在电锤头长轴方向上贯通缸保持部107a,该杆259的轴向一端(后端)与连接板257的平面状的前表面部257b抵接,轴向另一端(前端)与动吸振器171的滑套151的后端面抵接。另外,在运动变换机构213的上方,在齿轮外壳107上形成的开口部107b被曲柄盖263封闭,该曲柄盖263通过螺钉263a可自由装卸地固定在齿轮外壳107上。
根据所述结构的本实施方式,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电锤头119进行锤击作业时,通过第二曲柄机构使滑套151直线移动,从而通过推压弹簧175F、175R积极地驱动重块173。即,通过对动吸振器171强制加振,能够有效地抑制锤击作业时在主体部103上产生的沿电锤头长轴方向的振动。特别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运动变换机构213是通过在驱动撞击器143的第一曲柄机构上附加设置第二曲柄机构而构成的,该第二曲柄机构强制地使动吸振器171振动。即,在曲柄轴215上设定偏心轴部255,通过与该偏心轴部255卡合的连接板257以及杆259驱动滑套151。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与所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能够减少驱动滑套151所需的零件数量。
另外,所述各实施方式,使用将电锤101作为冲击工具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不仅限于电锤101,也可以适用于电锤头119既进行长轴方向的冲击动作和又进行绕长轴的旋转动作的电锤钻。
另外,鉴于本发明的主旨,能够构成以下实施方式。
“一种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曲柄机构具有:能够旋转的曲柄轴,其在偏离于旋转中心的位置上具有偏心部;连接构件,其将所述偏心部的旋转运动变换为所述驱动件的直线运动,
所述第二曲柄机构具有:能够旋转的曲柄轴,其在偏离于旋转中心的位置上具有偏心部;连接构件,其将所述偏心部的旋转运动变换为所述滑动件的直线运动。”
由此,第二曲柄机构的偏心部相对于第一曲柄机构的偏心部在旋转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即相位的设定是自由的,因此能够与工具头进行锤击作业时的冲击力的产生时间相对应地设定使弹性构件强制振动的时间、即重块的驱动时间。由此,能够以最佳的状态发挥重块的减振作用。
第三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1~图14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以电锤作为冲击工具的例子来进行说明。图1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锤的整体结构。图12和图13分别为表示电锤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12表示空气室的通气孔开放的状态,图13表示空气室的通气孔封闭的状态。图14表示基于图12的A-A线的剖面结构。
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锤101,概括地看主要包括:形成电锤101的外轮廓的主体部103;通过刀夹(Tool Holder)137可自由装卸地安装在该主体部103的前端区域(图示的左侧)的电锤头119;连接在主体部103上与电锤头119相反一侧,由工作人员握持的手柄(hand grip)109。主体部103对应于本发明的“工具主体”,电锤头119对应于本发明的“工具头”。电锤头119由刀夹137所保持,并且保持的状态是:在其长轴方向可进行相对的往复运动,并且在其周向的相对的转动被限制。另外,为了便于说明,称电锤头119一侧为前方,手柄109一侧为后方。
主体部103包括:容置了驱动马达111的马达外壳105;容置了第一运动变换机构113及第二运动变换机构116的齿轮外壳107;容置了冲击构件115的筒状外壳108。驱动马达111的旋转输出,通过第一运动变换机构113,被适当地变换为直线运动,并传递至冲击构件115,再经由该冲击构件115产生向电锤头119的长轴方向(图11中的左右方向)的冲击力。另外,驱动马达111的旋转输出,经由第一运动变换机构113传递至第二运动变换机构116,并且通过该第二运动变换机构116变换为直线运动,作为使滑套151进行滑动动作的驱动力而被输入,该滑套151用于开闭后述的空气室141a的通气孔141b。所述的驱动马达111对应于本发明的“马达”。另外,在手柄109上设置有滑动开关109a,通过工作人员的滑动操作,可以给驱动马达111通电,对其进行驱动。
如图12和图13所示,第一运动变换机构113主要包括:驱动齿轮121,其由驱动马达111(参照图11)驱动而在水平面内旋转;第一曲柄轴125,其一体具有与该驱动齿轮121啮合的从动齿轮123;曲柄臂127,其一端经由偏心销126松配合地连接在该第一曲柄轴125上的从其旋转中心偏离规定距离的位置;活塞129,其作为驱动件,通过连结轴128安装在该曲柄臂127的另一端。所述的第一曲柄轴125、偏心销126、曲柄臂127和活塞129构成了第一曲柄(crank)机构,该第一曲柄机构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一曲柄机构”。
如图11所示,冲击构件115主要包括:撞击器(Striker)143,其作为冲击件,可自由滑动地配置在缸141的孔(bore)内壁上;冲击栓145,其可自由滑动地配置在刀夹137上,并且作为中间件将撞击器143的动能传递给电锤头119。在缸141内,在活塞129和撞击器143之间形成有空气室141a。通过伴随着活塞129的滑动动作而产生的缸141内的空气室141a的空气弹簧来驱动撞击器143,从而该撞击器143撞击(冲击)可自由滑动地配置在刀夹137上的作为中间件的冲击栓145,经由该冲击栓145向电锤头119传递冲击力。缸141与电锤头119配置在同一轴线上。因此,活塞129和撞击器143一起与电锤头119在同一轴线上进行直线运动。另外,缸141从前方插入并保持到圆筒状的缸保持部107a的筒孔中,并且被容置在与齿轮外壳107接合的筒状外壳108内,所述圆筒状的缸保持部107a形成在齿轮外壳107的前侧区域上。
利用空气弹簧的作用来对撞击器143进行驱动的空气室141a,为了使该撞击器143平稳地动作,经由单一的或者多个通气孔141b与外部连通,该通气孔141b在缸141上贯通形成于径向,用于压力调整。通气孔141b对应于本发明的“通气部”。在缸141的外周面上设有滑套151,该滑套151用于控制通气孔141b的开闭。滑套151对应于本发明的“通气部开闭构件”。滑套151与缸141的外周面嵌合,能够在电锤头长轴方向上自由滑动,并且该滑套151通过第二运动变换机构116进行滑动动作。滑套151具有环状的槽151b和多个连通孔151c,其中:该槽151b沿着长轴方向以规定宽度形成在滑套151的内周面上,并且在周向上延伸成环状;该多个连通孔151c贯通于径向,将该槽151b与外部连通。另外,滑套151沿着缸141进行滑动动作,当环状的槽151b位于与缸141的通气孔141b相对的区域时能够开放该通气孔141b,当环状的槽151b从与缸141的通气孔141b相对的区域离开时能够关闭(封闭)该通气孔141b。
第二运动变换机构116配置在第一运动变换机构113的上方。如图12~图14所示,第二运动变换机构116主要包括:第二曲柄轴153,其通过第一运动变换机构113中的偏心销126的旋转而被驱动,从而在水平面内旋转;一体形成在第二曲柄轴153上的偏心轴部155;连接板157,其作为连接构件,能够通过偏心轴部155的旋转动作,在电锤头119的长轴方向上直线往复移动;左右2根的直杆159,其作为动作构件,与所述连接板157一起直线移动,使滑套151向前方移动;推压弹簧161,其为了使滑套151向后方移动而推压该滑套151。所述的第二曲柄轴153、偏心轴部155和连接板157构成了第二曲柄机构,该第二曲柄机构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二曲柄机构”。
第二曲柄轴153与第一曲柄轴125在同一轴线上对向配置,并且在轴向下端部上具有圆板部153a。在圆板部153a的下表面侧,在从第二曲柄轴153的旋转中心偏离的位置上形成有凹陷(槽)153b,该凹陷153b与第一运动变换机构113的偏心销126的突出端部126a卡合(嵌合)。凹陷153b对应于本发明的“凹部”,突出端部126a对应于本发明的“凸部”。即,第二曲柄轴153通过驱动力被驱动旋转,该驱动力是经由凹陷153b与突出端部126a的卡合而从第一曲柄轴125输入的。在第一运动变换机构113的上方,在齿轮外壳107上形成有开口部107b,该开口部107b用于第一运动变换机构113的装配作业,曲柄盖163可自由装卸地安装在该开口部107b上,在该曲柄盖163上装配有第二曲柄机构。曲柄盖163对应于本发明的“盖罩构件”。
第二曲柄轴153,经由轴承165可自由旋转地被支撑在曲柄盖163上。偏心轴部155形成为圆形,该圆形以相对于第二曲柄轴153的旋转中心偏离规定距离的位置为中心。连接板157与嵌合在偏心轴部155上的环155a,在与电锤头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经由较长的椭圆孔157a卡合,并且通过设置在曲柄盖163上的前后的导销156而被引导进行直线移动。另外,在连接板157上设置有前后方向的导槽157c,该导槽157c可自由滑动地与导销156卡合。如图14所示,左右2根的杆159可自由滑动地安装在导孔107c中,该导孔107c设置于在齿轮外壳107上并在电锤头长轴方向贯通缸保持部107a,该杆159的轴向一端(后端)与连接板157的平面状的前表面部157b抵接,轴向另一端(前端)与滑套151的后端面抵接。推压弹簧161是配置在滑套151的外侧的螺旋弹簧,其轴向一端(后端)与滑套151的凸缘部151a抵接,轴向另一端(前端)与筒状外壳108的台阶面108a抵接。
第二曲柄轴153和连接板157作为第二曲柄机构的结构构件,在将曲柄盖163安装到齿轮外壳107的开口部107b上之前被装配到该曲柄盖163上。连接板157被曲柄盖163的内壁面和第二曲柄轴153的圆板部153a夹持,从而连接板157在轴向的移动被限制。装配有第二曲柄轴153和连接板157的曲柄盖163,能够从齿轮外壳107的外侧(上方)嵌入到开口部107b中,并且通过多个螺钉163a被固定在齿轮外壳107上。此时,能够使形成在第二曲柄轴153的圆板部153a上的凹陷153b,与装配到齿轮外壳107内的第一曲柄机构的偏心销126的突出端部126a卡合,使杆159的后端与连接板157的前表面部157b抵接。从而以可传递旋转力的机械式地连接状态装配第一曲柄机构和第二曲柄机构。
下面,对所述结构的电锤101的作用进行说明。如图11所示,驱动马达111被通电驱动后,通过其旋转输出使驱动齿轮121在水平面内旋转。并且,经由与驱动齿轮121啮合的从动齿轮123,使第一曲柄轴125在水平面内旋转。于是经由曲柄臂127,使活塞129在缸141内直线滑动。通过伴随活塞129的直线动作而产生的缸141内的空气弹簧的作用,撞击器143在缸141内直线运动而撞击(冲击)冲击栓145,从而将其动能传递给电锤头119。由此,电锤头119在长轴方向上进行冲击动作,对被加工材料进行锤击作业。
在所述锤击作业时,滑套151经由第二运动变换机构116,进行缸141的通气孔141b的开闭控制。即,在经由第一运动变换机构113的偏心销126使第二运动变换机构116的第二曲柄轴153旋转后,伴随着该第二曲柄轴153的偏心轴部155在水平面内进行的旋转动作,往复驱动与该偏心轴部155卡合的连接板157在电锤头119的长轴方向上进行直线运动。另外,在连接板157向前方移动时,杆159克服推压弹簧161使滑套151向前方移动,在连接板157向后方移动时,通过推压弹簧161的推压力使滑套151向后方移动。另外,通过滑套151向前方和后方的移动动作,经由设置在该滑套151上的环状的槽151b和连通孔151c,能够进行通气孔141b的开闭。
下面,对通气孔141b的开闭控制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活塞129移动到最后方的最大后退端作为上止点,移动到最前方的最大前进端作为下止点。活塞129在第一曲柄机构的曲柄角度为0度时处于上止点,180度时处于下止点。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曲柄角度处于大致135度~220度的角度范围时,空气室141a的通气孔141b开放,当曲柄角度处于所述角度范围以外的角度范围、即0度~135度和220度~360度的范围时,通气孔141b封闭,按照这种方式来设定滑套151的开闭时间。通气孔141b的开放状态如图12所示,通气孔141b的封闭状态如图13所示。
在活塞129离开上止点后,曲柄角度大致为70度~87度时,空气室141a的容积最小。即,活塞129与撞击器143最接近,空气室141a内的空气为最大压缩状态。其后,撞击器143受到经过加压的高压的压缩空气的压力而向前方移动,当曲柄角度处于180度附近时,通过冲击栓145冲击电锤头119。在冲击动作后,撞击器143因冲击引起的反弹以及前后端面的压力差而向后方移动,该前后端面的压力差(吸引力)是指:作用在该撞击器143的后端面上的空气室141a内的压力与作用在前端面上的外部压力(主要是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从撞击器143开始向前方进行移动动作起,到撞击电锤头119并回到原始位置为止作为1个周期,滑套151设定为:在曲柄角度大致为137度时,开始进行通气孔141b的开放动作,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保持开放状态后,在曲柄角度大致为220度附近时封闭通气孔141b。即,根据本实施方式,使用滑套151开闭通气孔141b的时间能够根据该时间与撞击器143(活塞129)的位置之间的关系进行任意设定。即,能够设定为:在撞击器143前进动作时(冲击动作时),在空气室141a内的高压的压力空气能够赋予该撞击器143最适当的冲击速度的位置(时期)开放通气孔141b,并且在撞击器143的后退动作时,在能够对撞击器143作用最适当的吸引力的位置(时期)封闭通气孔141b。由此,能够提高电锤101的性能。另外,对于通气孔141b的开放期间(区间),可以通过在滑套151上形成的环状的槽151b的槽宽(在电锤头119的长轴方向上的长度)来确定。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第二曲柄机构机械式地驱动滑套151,能够通过适当地调整(设定)第二曲柄机构的偏心轴部155相对于驱动撞击器143的第一曲柄机构的偏心销126的在旋转方向上的相对位置,从而简便地调整滑套151开闭通气孔141b的时间。另外,对于通气孔141b的开放期间,能够通过改变在滑套151上形成的环状的槽151b的槽宽来进行适当的调整。即,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仅在必要时且仅在必要的期间开放通气孔141b。另外,由于第二曲柄机构经由第一曲柄机构被驱动,能够通过单一的驱动马达111来进行撞击器143的驱动和滑套151的驱动,所以是合理的。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为了封闭齿轮外壳107的开口部107b而而将作为第二曲柄构件的第二曲柄轴153和连接板157安装在曲柄盖163上,所述曲柄盖163装配在该开口部107b上。另外,在以覆盖开口部107b的方式安装曲柄盖163时,通过将设置在第二曲柄轴153的圆板部153a上的凹陷153b,与第一曲柄轴125的偏心销126的突出端部126a卡合,从而将第二曲柄机构与第一曲柄机构机械式地联系在一起。因此,仅通过将曲柄盖163安装到开口部107b上,就能够进行第二曲柄机构的装配。即,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装配变得容易,从而提高装配性。
形成在齿轮外壳107上的开口部107b,作为用于将第一曲柄机构装配到齿轮外壳107上的作业孔而设置,该第一曲柄机构的上方区域作为敞开空间存在。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该敞开空间配置第二曲柄机构,因此,不必改变已有的电锤101的外形尺寸即可安装第二曲柄机构。
第四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5~图17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5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电锤的整体的剖视图,图16是表示电锤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图17是基于图16的B-B线的剖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抑制主体部103振动的动吸振器171安装到电锤101上,并且将为了开闭空气室141a的通气孔141b而在电锤头长轴方向上进行直线动作的滑套151,用作强制地使动吸振器171振动的加振手段,除此以外,与所述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相同。因此,对于相同的结构构件,标记与在第三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使用的附图标记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或者只进行简要说明。以下,在本说明书中,将“强制地使动吸振器171振动”称为强制加振。
动吸振器171在筒状外壳108的内部空间中,主要包括:圆筒状的重块173,其以覆盖缸141的外周面的方式呈圆环状配置;前后的推压弹簧175F、175R,其分别配置于该重块173在电锤头长轴方向上的前侧和后侧。当重块173在电锤头119的长轴方向上移动时,前后的推压弹簧175F、175R向重块173施加方向相对的弹力。
重块173的中心(重心)配置为与电锤头119的长轴线一致,并且,该重块173在其外周面与筒状外壳108的内壁面接触的状态下可以自由滑动。此外,前后的推压弹簧175F、175R分别由压缩螺旋弹簧构成,与重块173相同,推压弹簧175F、175R的中心配置为与电锤头119的长轴线一致。后侧的推压弹簧175R,其一端(后端)与滑套151的凸缘部151a的前表面抵接,另一端(前端)与重块173的轴向后端抵接。另外,前侧的推压弹簧175F,其一端(后端)与重块173的前表面抵接,另一端(前端)与筒状外壳108的台阶面108a抵接。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后侧的推压弹簧175R也作为将滑套151向后方作用的推压弹簧发挥功能。
所述结构的本实施方式中的动吸振器171,对于锤击作业时(驱动电锤头119时)产生的电锤头长轴方向上的有冲击性且周期性的振动发挥抑制功能。即,通过动吸振器171中作为减振构件的重块173和推压弹簧175F、175R配合动作,被动地对作为减振对象的电锤101的主体部103的振动进行抑制。由此,能够有效抑制电锤101中主体部103的振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锤击作业时,伴随着第二曲柄轴153的偏心轴部155在水平面内进行的旋转动作,往复驱动与该偏心轴部155卡合的连接板157在电锤头119的长轴方向上进行直线运动。另外,在连接板157向前方移动时,经由杆159向前方推压滑套151使其移动,从而压缩推压弹簧175F、175R。在连接板157向后方移动时,滑套151受到推压弹簧175F、175R的弹力的推压而向后方移动。这样,通过滑套151进行直线动作,从而使动吸振器171的重块173经由推压弹簧175F、175R而被积极地驱动,使动吸振器171被强制加振。即,滑套151通过积极地驱动动吸振器171的重块173,作为对动吸振器171强制加振的加振手段而发挥作用。由此,动吸振器171作为积极地驱动重块173的主动式减振机构而发挥作用,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锤击作业时在主体部103上产生的沿电锤头长轴方向的振动。因此,不仅在例如主体部103作用较强的推压力(电锤头119对被加工材料的推压力)的同时进行加工作业这样的非常需要进行减振的情况下,即使在输入到动吸振器171的振动量小而该动吸振器171不完全工作的作业状态下,也能够充分确保减振的功能。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保持如第三实施方式所述的,通过滑套151控制通气孔141b的开闭功能,同时还能够通过该滑套151对动吸振器171强制加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动吸振器171的重块173和推压弹簧175F、175R,在缸141的外侧呈圆环状配置。由此,该配置能够有效利用了缸141的外周空间。另外,能够将重块173和推压弹簧175F、175R的重心配置为与电锤头119的长轴线一致,从而防止当重块173直线运动时在主体部103上作用偶力(沿与电锤头长轴方向交叉的轴线作用的左右方向或上下方向的旋转力)。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重块173配置为能够沿着筒状外壳108的内壁面在电锤头长轴方向上自由滑动。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使重块173的滑动动作稳定。
另外,所述各实施方式,对以电锤101作为冲击工具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电锤101,也可以适用于电锤头119既进行长轴方向的冲击动作和又进行绕长轴的旋转动作的电锤钻。
另外,鉴于本发明的主旨,可以构成以下的实施方式。
“一种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曲柄机构具有:能够旋转的曲柄轴,其在偏离于旋转中心的位置具有偏心部;连接构件,其将所述偏心部的旋转运动变换为所述驱动件的直线运动,
所述第二曲柄机构具有:能够旋转的曲柄轴,其在偏离于旋转中心的位置具有偏心部;连接构件,其将所述偏心部的旋转运动变换为所述通气部开闭构件的直线运动。”
因此,通过改变第二曲柄机构的偏心部相对于第一曲柄机构的偏心部在旋转方向上的相对位置即相位,能够简便地调整通气部相对于冲击件位置的开闭时间。
“一种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对于第一曲柄机构的曲柄角度,在将所述驱动件移动到最后方的最大后端位置作为0度,将所述驱动件移动到最前方的最大前端位置作为180度时,所述通气部开闭构件被设定为,当曲柄角度处于大致135度~220度的角度范围时开放所述通气部,当曲柄角度处于所述角度范围以外的角度范围时封闭所述通气部。”
由此,通过如上设定通气部开闭构件开放通气部的时期,在冲击件进行冲击动作时,能够赋予冲击件最适当的冲击速度,并且在吸引冲击件时向该冲击件作用最适当的吸引力,从而提高冲击工具的性能。

Claims (11)

1.一种冲击工具,通过工具头在长轴方向的冲击动作来对被加工材料进行预定的锤击作业,其特征在于,具有:
工具主体;
缸,其被容置在所述工具主体中;
动吸振器,其具有在作用了弹性构件的推压力的状态下能够进行直线运动的重块,通过该重块在所述工具头长轴方向上运动来对锤击作业时的所述工具主体进行减振;
机械式加振机构,其在锤击作业时,经由所述弹性构件对所述重块施加所述工具主体的振动以外的外力,从而积极地驱动所述重块,
所述重块和所述弹性构件,位于所述工具头的长轴线上,且配置在所述工具主体的内壁面和所述缸的外周面之间,并且至少覆盖该缸外周面的周向上的一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直线驱动所述工具头的动作机构,
所述动作机构具有:马达;冲击件,其为了使所述工具头进行直线运动而在该工具头长轴方向上进行直线运动;第一曲柄机构,其将所述马达的旋转输出变换为直线运动,从而驱动所述冲击件,
所述机械式加振机构具有:滑动件,其为了向所述弹性构件施加外力而进行直线运动;第二曲柄机构,其将所述第一曲柄机构的旋转运动变换为直线运动,从而驱动所述滑动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
开口部,其作为将所述第一曲柄机构装配到所述工具主体内时的作业孔而形成在该工具主体上;
盖罩构件,其为了封闭所述开口部,能够从所述工具主体的外侧安装到所述开口部上,
所述第一曲柄机构具有曲柄轴,该曲柄轴可旋转地配置在所述工具主体的内部,并与所述开口部相对,
所述第二曲柄机构具有曲柄轴,该曲柄轴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盖罩构件上,并且与所述第一曲柄机构侧的曲柄轴对向配置
在所述第一曲柄机构侧的曲柄轴和所述第二曲柄机构侧的曲柄轴的彼此相对的轴端部中的一方上,形成有凹部,在另一方上形成有能够与该凹部卡合的凸部,
在所述盖罩构件被安装到所述开口部上时,所述第一曲柄机构侧的曲柄轴和所述第二曲柄机构侧的曲柄轴,通过所述凹部和所述凸部之间的卡合而连接,并且能够从所述第一曲柄机构侧的曲柄轴向所述第二曲柄机构侧的曲柄轴传递旋转。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曲柄机构具有:可旋转的曲柄轴,其在偏离于旋转中心的位置具有偏心部;连接构件,其将所述偏心部的旋转运动变换为所述驱动件的直线运动,
所述第二曲柄机构具有:可旋转的曲柄轴,其在偏离于旋转中心的位置具有偏心部;连接构件,其将所述偏心部的旋转运动变换为所述滑动件的直线运动。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重块配置在所述工具主体上,并且能够沿着所述工具主体的内壁面,在所述工具头长轴方向上移动。
6.一种冲击工具,通过工具头在长轴方向的冲击动作来对被加工材料进行预定的锤击作业,其特征在于,具有:
工具主体;
缸,其被容置在所述工具主体内;
驱动件,其在所述缸内沿着所述工具头长轴方向进行直线运动;
冲击件,其在所述缸内沿着所述工具头长轴方向进行直线动作;
空气室,其位于所述缸内,形成在所述驱动件和所述冲击件之间,
所述冲击件通过伴随着所述驱动件的直线运动而产生的所述空气室的压力变化进行直线动作,通过所述冲击件对所述工具头进行冲击动作,对被加工材料进行预定的锤击作业,
该冲击工具还具有:
通气部,其设置在所述缸上,为了使所述冲击件平稳地动作,将所述空气室与外部连通,而用于所述空气室的压力调整;
通气部开闭构件,其在所述工具头长轴方向上可自由滑动地配置在所述缸的外侧,在所述工具头的锤击作业中,按预定的时间在开放所述通气部的开放位置和封闭所述通气部的封闭位置之间移动,从而进行所述通气部的开闭控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具有:
马达,其被容置在所述工具主体内;
第一曲柄机构,其将所述马达的旋转输出变换为在所述工具头长轴方向上的直线运动,从而驱动所述驱动件;
第二曲柄机构,其将所述第一曲柄机构的旋转运动变换为在所述工具头长轴方向上的直线运动,从而驱动所述通气部开闭构件。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
开口部,其作为将所述第一曲柄机构装配到所述工具主体内时的作业孔而形成在该工具主体上;
盖罩构件,其为了封闭所述开口部,能够从所述工具主体的外侧安装到所述开口部上,
所述第一曲柄机构具有曲柄轴,该曲柄轴可旋转地配置在所述工具主体的内部,并与所述开口部相对,
所述第二曲柄机构具有曲柄轴,该曲柄轴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盖罩构件上,并且与所述第一曲柄机构侧的曲柄轴对向配置,
在所述第一曲柄机构侧的曲柄轴和所述第二曲柄机构侧的曲柄轴的彼此相对的轴端部中的一方上,形成有凹部,在另一方上形成有能够与该凹部卡合的凸部,
在所述盖罩构件被安装到所述开口部上时,所述第一曲柄部机构侧的曲柄轴和所述第二曲柄机构侧的曲柄轴,通过所述凹部和所述凸部之间的卡合而连接,并且能够从所述第一曲柄机构侧的曲柄轴向所述第二曲柄机构侧的曲柄轴传递旋转。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曲柄机构具有:可旋转的曲柄轴,其在偏离于旋转中心的位置具有偏心部;连接构件,其将所述偏心部的旋转运动变换为所述驱动件的直线运动,
所述第二曲柄机构具有:可旋转的曲柄轴,其在偏离于旋转中心的位置具有偏心部;连接构件,其将所述偏心部的旋转运动变换为所述通气部开闭构件的直线运动。
10.如权利要求7~9中任一项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对于所述第一曲柄机构的曲柄角度,在将所述驱动件移动到最后方的最大后端位置作为0度,将所述驱动件移动到最前方的最大前端位置作为180度时,所述通气部开闭构件设定为,当曲柄角度在大致135度~220度的角度范围内时开放所述通气部,当曲柄角度在所述角度范围以外的角度范围时封闭所述通气部。
11.如权利要求6~10中任一项所述的冲击工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动吸振器,该动吸振器具有重块,所述重块配置在所述缸的外侧,在作用了弹性构件的推压力的状态下能够进行直线运动,该动吸振器通过该重块在所述工具头长轴方向上运动来对锤击作业时的所述工具主体进行减振,
所述通气部开闭构件构成了加振手段,该加振手段经由所述弹性构件积极地驱动所述重块,从而强制地使所述动吸振器振动。
CN2008101255661A 2007-06-15 2008-06-13 冲击工具 Active CN1013231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59152A JP5009059B2 (ja) 2007-06-15 2007-06-15 打撃工具
JP2007159152 2007-06-15
JP2007159166A JP5009060B2 (ja) 2007-06-15 2007-06-15 打撃工具
JP2007159166 2007-06-15
JP2007-159166 2007-06-15
JP2007-159152 2007-06-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23107A true CN101323107A (zh) 2008-12-17
CN101323107B CN101323107B (zh) 2012-02-22

Family

ID=401868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255661A Active CN101323107B (zh) 2007-06-15 2008-06-13 冲击工具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009059B2 (zh)
CN (1) CN101323107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55990A (zh) * 2009-12-16 2012-09-05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具有振动减振装置的手持式工具机
CN103328159A (zh) * 2011-01-10 2013-09-25 博世电动工具(中国)有限公司 冲击工具
CN107206584A (zh) * 2015-01-29 2017-09-26 株式会社牧田 作业工具
CN111823194A (zh) * 2019-04-18 2020-10-27 株式会社牧田 冲击工具
CN114206549A (zh) * 2019-08-06 2022-03-18 株式会社牧田 动力工具
CN114248138A (zh) * 2017-09-28 2022-03-29 株式会社牧田 作业工具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14332B (zh) * 2012-03-22 2016-05-11 日立工机株式会社 冲击工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95818B2 (ja) * 2003-01-16 2008-12-17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ハンマ
GB2413611B (en) * 2003-03-21 2006-01-25 Black & Decker Inc Impact system for heavy-duty hammer and rock drills
JP4155857B2 (ja) * 2003-04-01 2008-09-24 株式会社マキタ 作業工具
JP4376666B2 (ja) * 2004-03-15 2009-12-02 株式会社マキタ 作業工具
WO2005105386A1 (ja) * 2004-04-30 2005-11-10 Makita Corporation 作業工具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55990A (zh) * 2009-12-16 2012-09-05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具有振动减振装置的手持式工具机
CN102655990B (zh) * 2009-12-16 2016-08-03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具有振动减振装置的手持式工具机
US10071468B2 (en) 2009-12-16 2018-09-11 Robert Bosch Gmbh Hand-power tool with an oscillation-damping device
CN103328159A (zh) * 2011-01-10 2013-09-25 博世电动工具(中国)有限公司 冲击工具
CN103328159B (zh) * 2011-01-10 2015-12-16 博世电动工具(中国)有限公司 冲击工具
CN107206584A (zh) * 2015-01-29 2017-09-26 株式会社牧田 作业工具
CN114248138A (zh) * 2017-09-28 2022-03-29 株式会社牧田 作业工具
CN114248138B (zh) * 2017-09-28 2024-02-20 株式会社牧田 作业工具
CN111823194A (zh) * 2019-04-18 2020-10-27 株式会社牧田 冲击工具
CN114206549A (zh) * 2019-08-06 2022-03-18 株式会社牧田 动力工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23107B (zh) 2012-02-22
JP5009059B2 (ja) 2012-08-22
JP2008307654A (ja) 2008-1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23107B (zh) 冲击工具
CN102421566B (zh) 冲击工具
JP4863942B2 (ja) 打撃工具
EP2002938B1 (en) Impact tool with vibration reduction
CN101306529B (zh) 冲击工具
CN101659049B (zh) 冲击工具
EP1475190B1 (en) Power tool
EP1997591B1 (en) Electric hammer
CN102343576B (zh) 冲击工具
JP5202997B2 (ja) 作業工具
CN101898352B (zh) 动力工具的减振设备及装有这种设备的动力工具
JP5767511B2 (ja) 往復動式作業工具
CN102343577A (zh) 作业工具
WO2005105386A1 (ja) 作業工具
RU2455144C2 (ru) Электрическая ручная машина для сверления в ударно-вращательном режиме или долбления
JP2009291937A5 (zh)
CN101306530B (zh) 冲击工具
CN102962819A (zh) 打击工具
CN106041833B (zh) 冲击工具
JP5009060B2 (ja) 打撃工具
JP4376666B2 (ja) 作業工具
JP4757043B2 (ja) 作業工具
JP4414610B2 (ja) 振動締固め機の前後進切換装置
JP2004330377A (ja) 作業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