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103829A - 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103829A
CN114103829A CN202110973749.4A CN202110973749A CN114103829A CN 114103829 A CN114103829 A CN 114103829A CN 202110973749 A CN202110973749 A CN 202110973749A CN 114103829 A CN114103829 A CN 1141038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inlet
outlet
cylindrical member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7374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4103829B (zh
Inventor
加藤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baru Corp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baru Corp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baru Corp,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baru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1038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038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41038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1038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3/00Elements for body-finishing, identifying, or decorating; 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for advertising purposes
    • B60R13/07Water drainage or guide means not integral with roof struc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1Cow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0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 B62D25/105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for motor c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0Bonnets or lids, e.g. for trucks, tractors, busses, work vehicles
    • B62D25/12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Superstructure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辆。本说明书所公开的车辆具备车身,该车身具备前舱。车辆具备覆盖前舱并在上表面设置有凹陷部的舱罩板。车辆具备安装于凹陷部的舱罩装饰件。车辆具备设置于凹陷部的底部并贯通舱罩板的排水口。车辆具备配置于舱罩板的下方并具有接受来自凹陷部的排水的入口的排水路。

Description

车辆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涉及车辆。尤其是,涉及能够从设置于舱罩板(发动机罩板)的上表面的凹陷部排水的构造。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6-68808号公报中公开了在覆盖车辆的前舱的舱罩板的上表面配置舱罩装饰件(发动机罩装饰件,也称为导流板)的技术。舱罩装饰件是配置于舱罩板的上表面的板。使行驶中的空气的流动朝向上方而使朝向前挡风玻璃的流动顺畅。
发明内容
在这种车辆构造中,存在采用如下构造的情况:在舱罩板的上表面设置凹陷部并以覆盖该凹陷部的方式配置舱罩装饰件。在这样的构造中,存在在舱罩板的凹陷部积存水的情况。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车辆具备车身,该车身具备前舱。车辆具备覆盖前舱并在上表面设置有凹陷部的舱罩板。车辆具备安装于凹陷部的舱罩装饰件。车辆具备设置于凹陷部的底部并贯通舱罩板的排水口。车辆具备配置于舱罩板的下方并具有接受来自凹陷部的排水的入口的排水路。
根据本说明书所公开的车辆,能够从舱罩板上表面的凹陷部排出水。能够将生锈等不良情况防患于未然。
本说明书所公开的技术的详细情况和进一步的改良在以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车辆的前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车辆的前部的平面图(实施例1)。
图3是实施例1的筒状构件的立体图。
图4是实施例1的筒状构件的周边的剖视图。
图5是实施例2的筒状构件的周边的剖视图。
图6是车辆的前部的平面图(实施例3)。
具体实施方式
在前舱的内部且排水口的下方,可以配置有电气部件。排水路可以具备将排水排出的出口。出口可以配置于在其下方不存在电气部件的区域。能够向不存在电气部件的区域排水。能够防止耐水润湿弱的部件的故障。
可以还具备配置于前舱的车辆后方侧并具有排水功能的车颈板。排水路可以是由硬质材料形成的筒状构件。入口可以具备上方开口的开口部。筒状构件的出口可以配置于车颈板的区域内且车颈板的上方侧。能够使用车颈板所具备的排水功能将凹陷部的水向车外排出。
筒状构件可以固定于舱罩板的下表面。可以不管舱罩板的开闭如何都维持排水口与入口相对的状态。能够使筒状构件与舱罩板成为一体。
筒状构件可以固定于前舱内。可以是,在关闭舱罩板的状态下,排水口与入口在上下方向上相对。可以是,在打开舱罩板的状态下,排水口与入口的相对被解除。能够将筒状构件配置于前舱内。
筒状构件的出口可以位于相对于筒状构件的入口靠车辆的后方侧的位置。能够利用因车辆的加减速而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从筒状构件的内部排出水。
出口距地面的高度可以比入口距地面的高度低。能够利用重力从筒状构件的内部排出水。
排水路可以是具有挠性的软管。软管的入口可以连结于排水口。软管的出口可以配置于对前舱进行限定的骨架的外侧。软管可以配置于舱罩板的下表面。可以不管舱罩板的开闭如何都维持排水口与入口连结的状态。能够使用软管从舱罩板上表面的凹陷部排出水。软管具有挠性,因此能够提高设计自由度。
出口距地面的高度可以比入口距地面的高度低。能够利用重力从软管内部排出水。
【实施例1】
图1中示出实施例1的车辆1的前部的分解立体图。图2中示出车辆1的前部的平面图。在图2中,省略了舱罩板10及车颈处通风板(cowl louver)42的图示。图1及图2的坐标系的“Fr”示出车辆前方方向。“Up”示出车辆上方向。“Le”示出从车辆的后方观察前方时的“左”。在以后的图中,坐标系的含义也相同。
如图1所示,车辆1具备舱罩板10、舱罩装饰件20、前舱40。在舱罩板10的上表面后部设置有凹陷部11。凹陷部11到达舱罩板10的后缘。在凹陷部11的底面设置有排水口12。排水口12是贯通舱罩板10的孔部。
在凹陷部11安装有舱罩装饰件20。舱罩装饰件20由硬质的树脂制作。舱罩装饰件20具有将行驶风向上方上推而使其流向前挡风玻璃50上方的功能。舱罩装饰件20也称为导流板。舱罩装饰件20向凹陷部11的固定能够通过将配置于舱罩装饰件20的背面的夹紧件(未图示)与形成于凹陷部11的夹紧件孔(未图示)卡合来进行。
前舱40是比前围板靠车辆前方侧的空间。在前舱40收纳有电力控制装置45。电力控制装置45是控制向未图示的马达供给的电力的装置。具体而言,电力控制装置45将高电压电池(未图示)的直流电力变换为马达驱动用的交流电力。另外,马达进行发电产生的交流的再生电力由电力控制装置45变换为直流电力并被向高电压电池供给。电力控制装置45由于处理高电压而是与发动机等其他的部件相比耐水润湿弱的部件。此外,在前舱40收纳有发动机、马达、电池等其他的各种各样的部件,但在此关于上述部件以外的部件省略说明。
在前舱40的车辆后方侧配置有金属制的车颈板41。车颈板41是覆盖从舱罩板10的后端到前挡风玻璃50的前端之间的间隙的构件。另外,车颈板41是具有接住从前挡风玻璃50流动落下的雨水并将其排出的檐槽的功能的构件。车颈板41的上方由树脂制的车颈处通风板42覆盖。车颈处通风板42也称为前围上盖板(cowl top panel)。
如图2所示,车颈板41在车宽方向上延伸。车颈板41的两端连结于悬架支撑罩43及前柱46。车颈板41的与车宽方向垂直的截面呈向上开放的弯曲形状。换言之,以向下凸出的方式弯曲。在车颈板41的车宽方向的端部形成有排水口41d。由车颈板41接住的水从排水口41d向车外排出。
在前舱40的车宽方向的两侧,护板上构件47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护板上构件47是对未图示的护板进行加强的构件,是构成车身的骨架的构件。另外,护板上构件47是对前舱40的车宽方向进行限定的构件。在护板上构件47的车辆外侧设置有前翼子板48。
在前舱40的内部配置有筒状构件30。图3中示出筒状构件30的立体图。筒状构件30由树脂等硬质材料形成。筒状构件30具备入口30a、出口30b、固定爪30c。入口30a具备上方开口的开口部。出口30b具备下方开口的开口部。固定爪30c是与形成于车颈处通风板42的下表面的未图示的孔部卡合的部位。利用固定爪30c,能够将筒状构件30固定于车颈处通风板42。换言之,能够将筒状构件30固定于前舱40内。
如图1及图2所示,筒状构件30配置于前舱40的内部且舱罩板10的下方。入口30a位于舱罩板10的排水口12的垂直下方。此外,在图2中用虚线示出排水口12的位置。另外,在排水口12的下方侧配置有电力控制装置45。
出口30b配置于车颈板41的区域内且车颈板41的上方侧。换言之,出口30b配置于在其下方不存在电力控制装置45等电气部件的区域。即,出口30b在对车辆1的俯视下配置于配置有电力控制装置45的区域的外侧。
图4中示出沿着图2的IV-IV线的截面。IV-IV线是通过筒状构件30的中心轴的线。在图4中仅将筒状构件30的周边放大示出。用实线记载的舱罩板10示出关闭舱罩板10的状态。用单点划线记载的舱罩板10示出打开舱罩板10的状态。
舱罩板10具备舱罩板内构件13及舱罩板外构件14。舱罩板内构件13是覆盖前舱40的构件。舱罩板外构件14是从上方覆盖舱罩板内构件13的构件,是上表面能够从外面看到的构件。排水口12形成于凹陷部11的底面的最低的位置。排水口12贯通舱罩板外构件14及舱罩板内构件13。由此,如箭头A1所示,能够将侵入到凹陷部11的水从排水口12向下方侧排出。
如区域R1所示,筒状构件30的车辆后端侧的上部利用固定爪30c(参照图3)固定于车颈处通风板42的下表面。出口30b配置于车颈板41的上方侧。
在打开舱罩板10的状态(单点划线)下,排水口12与入口30a不相对。另一方面,在关闭舱罩板10的状态(实线)下,排水口12与入口30a在上下方向上相对。即,通过关闭舱罩板10,能够自动地形成从排水口12到入口30a的水路。由此,如箭头A1所示,能够通过入口30a接受从排水口12排出的水。
出口30b距地面的高度比入口30a距地面的高度低。因此,如箭头A2所示,能够利用重力使在入口30a接受了的水流向出口30b。另外,出口30b位于相对于入口30a靠车辆1的后方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利用因车辆1的加减速而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产生的重力加速度从筒状构件30的内部向出口30b流水。
如箭头A3所示,从出口30b排出的水被车颈板41接受。并且,能够从车颈板41的排水口41d(图4的纸面里侧)向车外排出水。由此,能够抑制在舱罩板10的上表面的凹陷部11积存水。能够将生锈等不良情况防患于未然。
假设不存在筒状构件30的情况下,从排水口12排出的水到达配置于排水口12的下方侧的电力控制装置45。有可能电力控制装置45因水润湿而发生故障。因此,在本说明书的技术中,利用筒状构件30,能够将从排水口12排出的水引导到在其下方不存在电气部件的车颈板41。能够防止耐水润湿弱的电气部件的故障。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中,说明了筒状构件30固定于前舱40内的方式。在实施例2中,说明筒状构件30固定于舱罩板10的下表面的方式。通过对于与实施例1同样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图5中示出实施例2的筒状构件30的周边放大图。图5是与图4同一位置的剖视图。如区域R2所示,筒状构件30的车辆前端侧的上部固定于舱罩板内构件13的下表面。由此,不管舱罩板10的开闭如何,都维持排水口12与入口30a相对的状态。该固定机构与实施例1同样地能够利用固定爪30c(参照图3)来实现。
筒状构件30的车辆后方的端部30e是自由端。在打开舱罩板10的状态(单点划线)下,端部30e位于车颈板41的区域外。并且,通过进行关闭舱罩板10的动作,能够将端部30e从车辆前方侧向形成于车颈处通风板42的下表面与车颈板41的上表面之间的间隙G1内插入。在关闭舱罩板10的状态(实线)下,端部30e位于车颈板41的区域内且车颈处通风板42的下方侧且车颈板41的上方侧的位置。
即,通过关闭舱罩板10,能够使出口30b自动地设置于车颈板41的区域内。由此,与实施例1同样地,能够从舱罩板10的上表面的凹陷部11向车颈板41排出水(参照箭头A1~A3)。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及2中,说明了使用筒状构件30来排水的方式。在实施例3中,说明使用软管来排水的方式。通过对于与实施例1同样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
图6中示出车辆1的前部的平面图。图6是与图2同样的平面图。在图6中,省略了舱罩板10的图示,并且用虚线示出排水口12的位置。如图6所示,软管60配置于前舱40的内部且舱罩板10的下方。
软管60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具有挠性。软管60具备入口60a及出口60b。软管60利用未图示的固定件而固定于舱罩板内构件13的下表面。入口60a连结于排水口12。由此,不管舱罩板10的开闭如何,都维持排水口12与入口60a连接的状态。
出口60b是软管的大气开放端。出口60b在俯视下配置于护板上构件47的车辆外侧并且配置于前翼子板48的车辆内侧。另外,在配置有出口60b的区域的下侧,配置有耐水润湿强的构件(例:翼子板内构件那样的非金属构件)。换言之,出口60b配置于在其下方不存在电力控制装置45等电气部件的区域。即,出口60b在对车辆1的俯视下配置于配置有电力控制装置45的区域的外侧。
另外,出口60b距地面的高度比入口60a距地面的高度低。
由此,与实施例1及2同样,能够从舱罩板10的上表面的凹陷部11向护板上构件47的外侧的区域排出水。另外,由于软管60具有挠性,因此能够提高软管60的布局、出口60b的位置的设计自由度。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例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只不过是例示,并不限定权利要求书。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技术中,包含对以上例示的具体例进行的各种各样的变形、变更。本说明书或附图中说明的技术要素通过单独或各种组合来发挥技术上的有用性,不限定于申请时权利要求记载的组合。另外,本说明书或附图中例示的技术能够同时达成多个目的,达成其中一个目的自身就具有技术上的有用性。
(变形例)
排水口12及筒状构件30的配置位置、配置数量不限于本实施例的方式,能够自由地设定。
筒状构件30的形状不限于本实施例的方式,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形状。例如,也可以是遍及筒状构件30的全长而上表面开放那样的檐槽形状。
固定筒状构件30的方法不限于固定爪30c,能够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
电力控制装置45是电气部件的一例。护板上构件47是骨架的一例。

Claims (9)

1.一种车辆,具备:
车身,所述车身具备前舱;
舱罩板,所述舱罩板覆盖所述前舱并在所述舱罩板的上表面设置有凹陷部;
舱罩装饰件,所述舱罩装饰件安装于所述凹陷部;
排水口,所述排水口设置于所述凹陷部的底部并贯通所述舱罩板;及
排水路,所述排水路配置于所述舱罩板的下方并具有接受来自所述凹陷部的排水的入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
在所述前舱的内部且所述排水口的下方配置有电气部件,
所述排水路具备将排水排出的出口,
所述出口配置于在其下方不存在所述电气部件的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
还具备配置于所述前舱的车辆后方侧并具有排水功能的车颈板,
所述排水路是由硬质材料形成的筒状构件,
所述入口具备上方开口的开口部,
所述筒状构件的出口配置于所述车颈板的区域内且所述车颈板的上方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
所述筒状构件固定于所述舱罩板的下表面,
不管所述舱罩板的开闭如何,都维持所述排水口与所述入口相对的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
所述筒状构件固定于所述前舱内,
在关闭所述舱罩板的状态下,所述排水口与所述入口在上下方向上相对,
在打开所述舱罩板的状态下,所述排水口与所述入口的相对被解除。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
所述筒状构件的所述出口位于相对于所述筒状构件的所述入口靠车辆的后方侧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
所述出口距地面的高度比所述入口距所述地面的高度低。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
所述排水路是具有挠性的软管,
所述软管的入口连结于所述排水口,
所述软管的出口配置于对所述前舱进行限定的骨架的外侧,
所述软管固定于所述舱罩板的下表面,
不管所述舱罩板的开闭如何,都维持所述排水口与所述入口连结的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
所述出口距地面的高度比所述入口距所述地面的高度低。
CN202110973749.4A 2020-08-25 2021-08-24 车辆 Active CN1141038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41480A JP7290613B2 (ja) 2020-08-25 2020-08-25 車両
JP2020-141480 2020-08-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103829A true CN114103829A (zh) 2022-03-01
CN114103829B CN114103829B (zh) 2024-01-26

Family

ID=803582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73749.4A Active CN114103829B (zh) 2020-08-25 2021-08-24 车辆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661019B2 (zh)
JP (1) JP7290613B2 (zh)
CN (1) CN114103829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34267A (ja) * 2001-07-23 2003-02-04 Honda Motor Co Ltd 燃料電池自動車の水素換気ダクト
CN1608925A (zh) * 2003-10-16 2005-04-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围上盖板装饰件构造
JP2007196787A (ja) * 2006-01-25 2007-08-09 Takata Corp 歩行者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US20090058139A1 (en) * 2005-08-08 2009-03-05 Naohisa Izawa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201538361U (zh) * 2008-05-21 2010-08-04 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排水装置、带排水装置的汽车后盖板及带后盖板的汽车
CN104114414A (zh) * 2012-02-13 2014-10-22 雷诺股份公司 具有三件式水箱的机动车辆安排
JP2018069804A (ja) * 2016-10-25 2018-05-1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カウル構造
CN108556927A (zh) * 2018-03-23 2018-09-21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前机舱盖板及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402744C1 (de) * 1984-01-27 1985-06-20 Daimler-Benz Ag, 7000 Stuttgart Vorbau fuer Kraftwagen
US4646864A (en) * 1985-10-07 1987-03-03 Chrysler Motors Corporation Integral silencer pad and water deflector
US5277656A (en) * 1989-11-06 1994-01-11 Mercedes-Benz Ag Motor vehicle engine bonnet
DE10143867B4 (de) 2001-09-07 2008-05-29 Dr.Ing.H.C. F. Porsche Ag Kraftfahrzeug mit einem heckseitigen Ablagekasten und einem heckseitigen Aufnahmeraum
DE10248188B4 (de) * 2002-10-16 2008-10-02 Daimler Ag Aggregateraum in einem Kraftfahrzeug
JP5461190B2 (ja) * 2006-11-23 2014-04-02 コンパニー プラスティック オムニオム 自動車のフードのライニングおよび同ライニングと車両部品との連結構造
DE102007035489A1 (de) * 2007-07-28 2009-01-29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Kraftfahrzeug mit nach vorne gewölbter Stirnwand
JP2010215113A (ja) 2009-03-17 2010-09-30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用フード
DE102012020861A1 (de) * 2012-10-24 2014-04-24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n.d. Ges. d. Staates Delaware) Ablaufvorrichtung zum Abführen von Flüssigkeit aus dem Wasserkasten eines Kraftfahrzeuges
JP2016068808A (ja) 2014-09-30 2016-05-09 三菱自動車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車両のデフレクタ
JP6177223B2 (ja) * 2014-12-09 2017-08-0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搭載車両
US10266212B2 (en) 2017-03-02 2019-04-23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Hood vent water management system and hood assembly
DE102017124570A1 (de) 2017-10-20 2019-04-25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Abdeckabschnitt einer Außenhaut eines Fahrzeugs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34267A (ja) * 2001-07-23 2003-02-04 Honda Motor Co Ltd 燃料電池自動車の水素換気ダクト
CN1608925A (zh) * 2003-10-16 2005-04-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围上盖板装饰件构造
US20090058139A1 (en) * 2005-08-08 2009-03-05 Naohisa Izawa Vehicle Body Structure
JP2007196787A (ja) * 2006-01-25 2007-08-09 Takata Corp 歩行者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CN201538361U (zh) * 2008-05-21 2010-08-04 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排水装置、带排水装置的汽车后盖板及带后盖板的汽车
CN104114414A (zh) * 2012-02-13 2014-10-22 雷诺股份公司 具有三件式水箱的机动车辆安排
JP2018069804A (ja) * 2016-10-25 2018-05-10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カウル構造
CN108556927A (zh) * 2018-03-23 2018-09-21 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前机舱盖板及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20063519A1 (en) 2022-03-03
US11661019B2 (en) 2023-05-30
JP7290613B2 (ja) 2023-06-13
CN114103829B (zh) 2024-01-26
JP2022037375A (ja) 2022-03-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161860A1 (en) Roof module for autonomous vehicles
EP2169210B1 (en) Engine intake passage structure of front vehicle body and method of providing the same
JP3613060B2 (ja) 自動車の外気導入構造
US8220864B2 (en) Front structure for a motor vehicle
EP1726514B1 (en) Cowl top structure for vehicle
CN111376988B (zh) 前围上盖板结构
CN114103829A (zh) 车辆
JP4403699B2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CN115195888B (zh) 车辆的前部结构
CN112109809B (zh) 车辆发动机舱结构
CN110294028B (zh) 车身侧面结构
JP6115586B2 (ja) 自動車用カバーの整流構造
JP4656031B2 (ja) 車両用排水構造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車両用フー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の排水構造
CN114074617A (zh) 电动车辆
JP4586718B2 (ja) 車両の空調用エアインテークダクト構造
DE102012202369A1 (de) Kraftfahrzeug
CN216269546U (zh) 车辆前部结构
JP2005008126A (ja) 車両用換気装置
CN218519623U (zh) 排水结构及车辆
JP4466993B2 (ja)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JP2564688B2 (ja) 車体構造
JP5775555B2 (ja) 車両前部構造
EP3889011B1 (en) Front vehicle-body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vehicle body structure, and vehicle
JP2616081B2 (ja) 自動車用エアボックス構造
JP4354332B2 (ja) 車両のカウルルー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