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055944A - 盖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4055944A
CN114055944A CN202110886463.2A CN202110886463A CN114055944A CN 114055944 A CN114055944 A CN 114055944A CN 202110886463 A CN202110886463 A CN 202110886463A CN 114055944 A CN114055944 A CN 1140559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unit
humidification
valve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8646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髙梨博道
山岸启
户谷昭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13445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2030421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13445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2030422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018945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2078633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40559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405594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05Caps, spittoons or covers for cleaning or preventing drying out
    • B41J2/16508Caps, spittoons or covers for cleaning or preventing drying out connected with the printer fr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05Caps, spittoons or covers for cleaning or preventing drying ou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by driving a fluid through the nozzles to the outside thereof, e.g.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ide or vacuum at the outside of the print head
    • B41J2/1653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by driving a fluid through the nozzles to the outside thereof, e.g.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ide or vacuum at the outside of the print head by applying vacuum on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8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for paper-width or non-reciprocating print hea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8Ink recirculation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by driving a fluid through the nozzles to the outside thereof, e.g.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ide or vacuum at the outside of the print head
    • B41J2/16523Waste ink transport from caps or spittoons, e.g. by su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by driving a fluid through the nozzles to the outside thereof, e.g.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ide or vacuum at the outside of the print head
    • B41J2/16526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by driving a fluid through the nozzles to the outside thereof, e.g.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ide or vacuum at the outside of the print head by applying pressure on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5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using cleaning fluids
    • B41J2002/16555Air or gas for cleaning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盖装置,其通过利用一个盖进行从喷嘴排出的液体的容纳、排出以及喷嘴的加湿,可以抑制液体喷出装置变大。盖装置(50)是一种在与具有喷出液体的喷嘴(22)的液体喷出头(21)接触时,能够形成包围喷嘴的开口(22a)的空间(SP)的盖装置,所述盖装置具备作为盖的一例的单位盖(51a),所述单位盖具有:凹部(57),其形成空间(SP);加湿室(55),其具有供用于对空间进行加湿的加湿流体(L1a)流入的流入口(55a)和供加湿流体流出的流出口(55b);以及第一透湿膜(54),其为对凹部和加湿室进行划分且具有透气性的隔壁的一例。凹部具有排出孔(56b),所述排出孔为能够将从液体喷出头排出到作为盖的一例的单位盖内的液体排出的孔的一例。

Description

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向介质喷出液体的液体喷出装置中所使用的盖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液体喷出装置的一例的液体喷射装置具备盖机构,所述盖机构与液体喷射头接触而形成包围喷嘴的空间,并用于通过抽吸而将液体喷射头内的增稠了的液体以及气泡排出。此外,该液体喷射装置具备盖装置,所述盖装置与液体喷射头接触而形成包围喷嘴的空间,并用于将作为加湿流体的一例的保湿液从作为加湿流体收容部的一例的保湿液贮存部内通过连接流路而进行供给,从而对喷嘴进行加湿。即,公开了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为了进行维护而具备该盖机构和该盖装置,由此不仅能够预防喷嘴的堵塞,而且能够抑制喷嘴的干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38159号公报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液体喷射装置中,液体喷射头为了进行维护而从在介质上进行印刷的喷射区域向喷射区域的外侧的维护区域移动。即,该盖机构的盖和该盖装置的盖在维护区域中在液体喷出头的移动方向上排列配置。因此,由于需要配置双方的盖的空间,因此液体喷射装置变大。
发明内容
解决上述课题的盖装置是一种在与具有喷出液体的喷嘴的液体喷出头接触时,能够形成包围所述喷嘴的开口的空间的盖装置,所述盖装置具备盖,所述盖具有:凹部,其形成所述空间;加湿室,其具有供用于对所述空间进行加湿的加湿流体流入的流入口和供所述加湿流体流出的流出口;以及隔壁,其对所述凹部和所述加湿室进行划分且具有透气性,所述凹部具有能够将从所述液体喷出头排出到所述盖内的液体排出的孔。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出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液体喷出头周边的构成要素的配置的示意图。
图3是在图2中从沿着喷出方向的方向观察的构成要素的示意主视图。
图4是在图2中从沿着第一输送方向的方向观察的构成要素的示意主视图。
图5是在图3中从斜上方观察的单位盖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在图3中从斜下方观察的单位盖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在图5中从沿着喷出方向的方向观察的加湿室的俯视图。
图8是单位盖的主视剖视示意图。
图9是用箭头表示图8中的液体的流动的示意图。
图10是用箭头表示图8中的气体的流动的示意图。
图11是表示盖装置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12是表示液体喷出装置的电气结构的框图。
图13是表示执行循环动作时的加湿流体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4是表示循环动作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执行浓度调节动作时的加湿流体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6是表示浓度调节动作的流程图。
图17是表示执行盖更换准备动作时的加湿流体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8是表示盖更换准备动作的流程图。
图19是表示执行水分收容部更换前动作时的加湿流体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20是表示水分收容部更换前动作的流程图。
图21是表示执行加湿流体填充动作时的加湿流体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22是表示加湿流体填充动作的流程图。
图2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出装置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图23的液体喷出装置的概要结构的示意图。
图25是在图24的液体喷出装置中执行清洁时的示意图。
图26是在图24的液体喷出装置中执行加压擦拭时的示意图。
图27是图24的液体喷出装置所具备的液压调节机构以及开阀机构的示意图。
图28是表示图24的液体喷出装置所具备的抽吸机构的概要结构的示意图。
图29是图24的液体喷出装置的框图。
图30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的抽吸机构的概要结构的示意图。
图31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的抽吸机构的概要结构的示意图。
图3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的变更例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液体喷出装置,12…主体部,13…图像读取部,14…自动进给部,15…操作部,16…介质收容部,17…载置部,17a…载置面,19…输送路径,20…记录部,21…液体喷出头,21a…单位喷出头,21b…喷嘴列,22…喷嘴,22a…开口,23…喷嘴面,24…头单元,25…支承部,40…擦拭器装置,41…擦拭器滑架,42…擦拭器部件,43…废液流出口,50…盖装置,51…盖单元,51a…作为盖的一例的单位盖,52…限制部件,52a…限制面,52b…连通孔,52c…定位被卡合部,53…吸收体,54…作为隔壁的一例的第一透湿膜,54a…连通部,55…加湿室,55a…流入口,55b…流出口,55c…槽,55d…定位卡合部,55e…连通部,55f…连通孔,55g…卡合部,55h…定位卡合部,55i…槽壁,55j…连通孔,56…壳体,56a…大气连通孔,56b…作为孔的一例的排出孔,56c…被卡合部,56d…定位被卡合部,56e…密封部,56f…密接面,57…凹部,58…大气开放机构,58a…第一大气连通路,58b…第三开闭阀,59…保持部,60…加湿流体循环机构,61…加湿流体收容部,61a…检测部,61b…第一电极,61c…第二电极,61d…第二大气连通路,61e…第二透湿膜,61f…流入部,61g…流出部,62…循环路径,62a…供给流路,62b…回收流路,62c…第一合流部,62d…流量调节器部,63…作为泵的一例的第一泵,64…第一止回阀,65…压力调节阀,66…水分供给部,66a…水分收容部,66b…水分供给流路,66c…作为开闭阀的一例的第一开闭阀,66d…第二止回阀,66e…第二合流部,66f…流出部,67…加压空气供给部,68…加湿流体袋,68a…流出部,69…流量调节器,67a…加压空气供给路,67b…第二开闭阀,67c…第二泵,80…废液回收机构,81…废液回收路,81a…第一废液回收路,81b…第二废液回收路,82…第三泵,83…缓冲室,84…第四泵,85…第三大气连通路,86…废液收容部,90…控制部,91…检测器组,94…接口部,95…CPU,96…存储器,97…控制电路,98…驱动电路,99…计算机,θ1…第一规定角度,θ2…第二规定角度,D1…第一方向,D2…第二方向,D3…第三方向,D4…第四方向,D5…第五方向,D6…第六方向,H1…作为规定高度的一例的第一规定高度,H2…第二规定高度,L1a…加湿流体,L1b…水分,L2…废液,M…介质,P1…第一规定间距,SP…空间,T1…第一规定时间,T2…第二规定时间,T3…第三规定时间,T4…第四规定时间,X…宽度方向,Y…进深方向,Y1…喷出方向,Z1…第一输送方向,Z…铅垂方向,111…液体喷出装置,112…喷嘴,112a…喷嘴面,113…液体喷出部,113a…液体喷出头,114…液体收容体,114f…第一液体收容体,114s…第二液体收容体,120…液体收容部,121…收容容器,122…导出流路,123…合流流路,124f…第一阀,124s…第二阀,125…贮存部,126…连接流路,128…气体送出路,129…送出阀,129f…第一送出阀,129s…第二送出阀,131…检测部,132…可动壁,133…移动体,134…第一施力部件,135…杆,136…第二施力部件,140…供给机构,141…第一送出流路,142…第二送出流路,143…第三送出流路,144…供给泵,145…第三送出阀,146…第四送出阀,147…送出流路,150…压力调节部,160…供给限制部,161…气体室,162…液体室,163…突出部,164…薄膜部件,165…施力部件,166…第一开放阀,167…开口,170…液体加压部,171…气体室,172…液体室,173…薄膜部件,174…施力部件,175…第二开放阀,180…维护部,181…清洁机构,182…擦拭机构,183…盖,184…抽吸机构,185…排出流路,186…抽吸阀,188…擦拭器,189…擦拭器支承部,190…供给流路,191…第一供给流路,192…第二供给流路,193…第三供给流路,194…第四供给流路,195…第五供给流路,1100…控制部,1102…主体部,1103…图像读取部,1104…自动进给部,1105…操作部,1106…介质收容部,1107…载置部,1107a…载置面,1111…压力室,1112…排出阀,1113…压力传感器,1114…释放阀,1115…废液罐,1116…清洁泵,1117…减压流路,1118…减压阀,1119…减压流路开放阀,1127…加压流路,1128…加压阀,1129…加压流路开放阀,1130…驱动机构,1131…第一贮存容器,1134…第二贮存容器,1142…CPU,1143…存储部,1146…喷出不良检测部,1147…压电元件驱动电路,1148…盖驱动电路,1149…清洁泵驱动电路,1150…供给泵驱动电路,1151…抽吸阀驱动电路,1152…加压阀驱动电路,1153…减压阀驱动电路,1154…释放阀驱动电路,1155…排出阀驱动电路,1220…过滤器部,1221…过滤器,1222…上游侧过滤器室,1223…下游侧过滤器室,1280…液压调节机构,1281…连通孔,1282…液室,1283…阀芯,1284…受压部件,1285…可挠性壁,1286…第一按压部件,1287…第二按压部件,1290…开阀机构,1291…收容室,1292…加压袋,1293…通气流路,1328…安装部,1329…收容室,1330…导出部,1331…阀,1334…连通路,1336…第一阀,1337…供给流路,1338…第二阀,1339…回收流路,1340…第三阀,1341…液室,1342…可挠性部件,1344…第一连接部,1345…第二连接部,1348…切换机构,1349…压力传感器,1350…大气开放路,1351…加压流路,1352…连接流路,1353…空气室,1354…弹簧,1355…空气流路,1357…加压机构,1358…微加压部,1360…导入部,1361…装置侧阀,1362…第一贮存室,1363…液量传感器,1364…第一气液分离膜,1365…顶部,1366…第一液面,1368…第二贮存室,1369…第二气液分离膜,1370…第二液面,1372…细管部,1373a…第一选择阀,1373b…第二选择阀,1373c…第三选择阀,1373d…第四选择阀,1373e…第五选择阀,1373f…第六选择阀,1373g…第七选择阀,1373h…第八选择阀,1373i…第九选择阀,1373j…第十选择阀,1373k…第十一选择阀,CS…封闭空间,M…介质,np…注射次数,ns…抽吸清洁次数,nw…加压擦拭次数,PL…加压阈值,Q1…收容量,Q2…总排出量,Q2p…喷出量,Q2s…抽吸量,Q2w…漏出量,Q3…剩余量,QL1…第一阈值。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液体喷出装置、液体喷出装置所使用的盖装置以及液体喷出装置所使用的盖装置的维护方法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液体喷出装置例如为向纸张等介质喷出作为液体的一例的墨水并进行印刷的喷墨式的打印机。
在附图中,液体喷出装置11被设置在平面上,宽度方向和进深方向实质上是水平的。另外,用Z轴表示铅垂方向,用X轴以及Y轴表示沿着与Z轴交叉的面的方向。X轴、Y轴以及Z轴优选相互正交。在以下的说明中,也将X轴方向称为宽度方向X,将Y轴方向称为进深方向Y,将Z轴方向称为铅垂方向Z。
关于液体喷出装置的结构
如图1所示,液体喷出装置11具备呈长方体状的主体部12、安装于其上部的图像读取部13和自动进给部14。液体喷出装置11具有在铅垂方向Z上从下侧起依次堆叠有主体部12、图像读取部13、自动进给部14的结构。
图像读取部13构成为能够读取记录于原稿的文字、照片等图像。自动进给部14构成为能够向图像读取部13进给原稿。另外,图像读取部13具有在向液体喷出装置11给出指示时被操作的操作部15。操作部15例如具有触摸面板式的液晶画面、操作用的按钮等。
主体部12具有能够收容纸张等介质的多个介质收容部16。本实施方式中的主体部12具有共计四个介质收容部16。介质收容部16构成为能够相对于主体部12拉出。另外,主体部12在主体部12内具有对介质M进行记录的记录部20。记录部20具备具有能够喷出液体的液体喷出头21的头单元24。此外,主体部12在其上部具有载置进行了记录的介质M的载置部17。载置部17具有载置介质M的载置面17a。需要说明的是,介质收容部16的数量也可以仅为一个。
被收容于介质收容部16中的介质M沿着输送路径19而从介质收容部16通过记录部20,并被输送到载置部17。未图示的进给辊与收容于介质收容部16的多个介质M中的最上位的介质M接触并旋转,由此该最上位的介质M从介质收容部16向位于介质收容部16的上方的记录部20送出。在介质M通过记录部20时,液体喷出头21向介质M喷出液体,并使所喷出的液体附着在介质M上而进行记录。记录后的介质M通过未图示的排出辊对向载置部17排出。
如图2所示,在记录部20所具备的液体喷出头21的周边,在相对于输送路径19与头单元24所处的一侧相反的一侧,配置有后述的盖装置所具备的盖单元51和擦拭器滑架41。头单元24具备液体喷出头21和保持液体喷出头21的支承部25。
液体喷出头21被构成为,在沿宽度方向X延伸的状态下,从构成多个喷嘴组的多个喷嘴22向介质M喷出液体。在液体喷出头21向介质M喷出液体时,将喷出液体的方向称为喷出方向Y1。另外,在液体喷出头21向介质M喷出液体时,将介质M被输送的方向称为第一输送方向Z1。
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喷嘴22的喷嘴面23不是水平的,而是相对于水平具有第一规定角度θ1。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喷嘴面23相对于水平具有第一规定角度θ1的状态下配置液体喷出头21,在该状态下液体喷出头21向介质M喷出液体。需要说明的是,配置喷嘴22的喷嘴面23也可以水平地配置。即,也可以在喷嘴面23为水平的状态下配置液体喷出头21。
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头21为,在与第一输送方向Z1以及喷出方向Y1交叉的宽度方向X上,具有能够在介质M的整个宽度区域内同时喷出液体的数量的喷嘴22的行式头。液体喷出装置11通过从位于与其整个宽度区域对置的位置上的多个喷嘴22向以固定速度被输送的介质M喷出液体,从而进行行印刷。
在液体喷出装置11中,为了预防或消除因液体喷出头21的喷嘴22的堵塞或异物的附着等而产生的喷出不良,进行加盖、清洁、冲洗、擦拭等维护动作。
加盖是指,在液体喷出头21不进行液体的喷出时,盖单元51以包围喷嘴22的方式而与液体喷出头21的喷嘴面23接触的动作。由于通过加盖而抑制了喷嘴22内的液体的增稠,因此可以预防喷出不良的发生。
清洁是指,对液体喷出头21的上游侧进行加压而从喷嘴22强制性地排出液体,或者对液体喷出头21的喷嘴22施加抽吸力而从喷嘴22强制性地排出液体的动作。
冲洗是指,用于从喷嘴22排出与印刷无关的液滴的喷出动作。冲洗也称为空喷出。由于通过冲洗而从喷嘴22排出成为喷出不良的原因的增稠墨水、气泡或异物,因此能够预防喷嘴22的堵塞。将从液体喷出头21排出的液体中的、在印刷中未被使用的液体称为废液。通过冲洗而被排出的液体由于在印刷中不被使用,因此是废液。通过冲洗而被排出的废液被容纳在盖单元51中。即,通过液体喷出头21从喷嘴22向盖单元51内喷出液滴,从而进行冲洗。
擦拭是指,通过橡胶擦拭器、布擦拭器等擦拭喷嘴面23的动作。通过擦拭,附着在液体喷出头21的喷嘴面23上的液体以及尘埃等污垢被除去。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通过擦拭而被擦拭的液体在印刷中也未被使用,因此是废液。
将液体喷出头21向介质M喷出液体时,即液体喷出头21向介质M进行记录时的头单元24的位置称为记录位置。另外,将液体喷出头21向介质M喷出液体时的盖单元51的位置称为退避位置。另外,将液体喷出装置11进行维护动作时的头单元24的位置称为维护位置。将液体喷出装置11进行维护动作时的盖单元51的位置也称为维护位置。
如图2所示,头单元24通过未图示的头移动机构而在图2中实线所示的记录位置与图2中双点划线所示的维护位置之间进行移动。将头单元24从记录位置向维护位置移动的方向称为第一方向D1。将头单元24从维护位置向记录位置移动的方向称为第二方向D2。
盖单元51通过未图示的盖移动机构而在图2中实线所示的退避位置与图2中双点划线所示的维护位置之间移动。将盖单元51从记录位置向维护位置移动的方向称为第三方向D3。将盖单元51从维护位置向记录位置移动的方向称为第四方向D4。
如图2所示,在盖单元51从图2中实线所示的退避位置向第三方向D3移动,并位于图2中双点划线所示的维护位置之后,头单元24从图2中实线所示的记录位置向第一方向D1移动,并位于图2中双点划线所示的维护位置。由此,头单元24通过盖单元51而被加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该加盖状态下,液体喷出头21通过从喷嘴22向盖单元51内喷出液滴,从而进行冲洗。即,在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11中,在维护位置处进行加盖和冲洗两者。冲洗也可以在液体喷出头21从盖单元51分离的状态下进行。
当维护结束时,头单元24从图2中双点划线所示的维护位置向第二方向D2移动,并位于图2中实线所示的记录位置处。之后,盖单元51从图2中双点划线所示的维护位置向第四方向D4移动,并位于图2中实线所示的退避位置。需要说明的是,此时擦拭器滑架41位于在宽度方向X上不与头单元24以及盖单元51重叠的位置。关于擦拭器滑架41的移动将在后面叙述。
关于液体喷出头和盖单元的结构
如图3所示,液体喷出头21具备多个单位喷出头21a。在支承部25的与图2所示的输送路径19对置的面上,多个单位喷出头21a在宽度方向X上以第一规定间距P1排列。单位喷出头21a由多个喷嘴列21b构成。多个单位喷出头21a以相对于介质M被输送的第一输送方向Z1倾斜了第二规定角度θ2的状态配置。即,喷嘴列21b也以相对于第一输送方向Z1倾斜了第二规定角度θ2的状态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喷出头21具备5个单位喷出头21a,各个单位喷出头21a由6个喷嘴列21b构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盖单元51具有多个单位盖51a和保持该多个单位盖51a的保持部59。单位盖51a是盖的一例。相对于图2所示的输送路径19,在与头单元24所处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多个单位盖51a在宽度方向X上以第一规定间距P1排列。多个单位盖51a以相对于输送介质M的第一输送方向Z1倾斜了第二规定角度θ2的状态配置。即,在从沿着喷出方向Y1的方向观察时,单位盖51a具有大致平行四边形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盖单元51具备5个单位盖51a。
对于每个单位喷出头21a,一个单位盖51a配置在对置的位置。因此,在头单元24被盖单元51加盖时,多个单位喷出头21a分别被各自的一个单位盖51a覆盖。即,液体喷出头21所具有的多个喷嘴22通过与单位喷出头21a相同数量的单位盖51a而被每个单位喷出头21a覆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5个单位喷出头21a构成的液体喷出头21所具有的多个喷嘴22通过盖单元51所具有的5个单位盖51a而被每个单位喷出头21a覆盖。由此,在加盖时,液体喷出头21所具有的所有喷嘴22被盖单元51覆盖。
如图4所示,头单元24通过未图示的头移动机构,在图4中实线所示的记录位置与图4中双点划线所示的维护位置之间移动。
擦拭器滑架41通过未图示的擦拭器移动机构,在图4中实线所示的退避位置与图4中双点划线所示的折回位置之间往复移动。将擦拭器滑架41从退避位置向折回位置移动的方向称为第五方向D5。将擦拭器滑架41从折回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动的方向称为第六方向D6。
如图4所示,头单元24从图4中实线所示的记录位置向第一方向D1移动,在位于图4中双点划线所示的维护位置之后,擦拭器滑架41从图4中实线所示的退避位置向第五方向D5移动,移动到图4中双点划线所示的折回位置。由此,头单元24的喷嘴面23被擦拭器滑架41所具有的擦拭器部件42擦拭。
当擦拭结束时,头单元24从图4中双点划线所示的维护位置向第二方向D2移动,位于图4中实线所示的记录位置。之后,擦拭器滑架41从图4中双点划线所示的折回位置向第六方向D6移动,位于图4中实线所示的退避位置。
关于盖的结构
如图5所示,作为盖的一例的单位盖51a具有限制部件52、吸收体53、作为隔壁的一例的第一透湿膜54、加湿室55和壳体56。单位盖51a呈具有大致平行四边形的底面的高度较低的棱柱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单位盖51a在其大致平行四边形的底面配置于图2所示的XZ1平面的状态下使用。即,图5所示的单位盖51a在其大致平行四边形的底面相对于水平倾斜的状态下使用。需要说明的是,XZ1平面是与图4所示的液体喷出头21的喷嘴面23平行的面。
限制部件52具有用于限制吸收体53所具有的表面53a的-Y1方向侧的位置的大致平行四边形形状的限制面52a和定位被卡合部52c。限制部件52所使用的材料例如是不锈钢材料等金属的薄板。另外,限制部件52通过使限制面52a的周围的四边向+Y1方向侧弯曲,从而确保限制面52a的平面性和强度,从而限制吸收体53的位置。
限制部件52的限制面52a形成为网状。即,限制面52a具有多个连通孔52b。限制面52a的-Y1方向侧与+Y1方向侧通过多个连通孔52b连通。由此,单位盖51a构成为,在该单位盖51a内,能够从限制面52a的-Y1方向侧向+Y1方向侧,以及从+Y1方向侧向-Y1方向侧通过液体。
如图5所示,吸收体53形成为向XZ1平面扩展的大致平行四边形的薄板状。吸收体53构成为能够吸收液体。因此,吸收体53有时通过吸收液体而以其体积增加的方式位移,即溶胀。
为了使吸收体53的表面53a露出得较宽,并且使其表面53a与图4所示的喷嘴面23的距离恒定,限制部件52在规定的位置对吸收体53进行限制。即,限制部件52在吸收体53溶胀的情况下抑制吸收体53向-Y1方向侧位移。
如图5所示,第一透湿膜54形成为向XZ1平面扩展的大致平行四边形的片状。第一透湿膜54具有透气性。即,第一透湿膜54容许气体的通过,但限制液体的通过。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透湿膜54所使用的材料是将氟树脂涂覆在布料上的材料。第一透湿膜54所使用的材料只要是不使液体通过而使气体通过的材料即可,可以是薄膜或弹性体膜。
第一透湿膜54在其大致平行四边形的四边中的三边具有连通部54a。第一透湿膜54构成为,通过将其三边的中央部分向大致平行四边形的内侧稍微切口,从而能够仅在第一透湿膜54的三边附近从第一透湿膜54的-Y1方向侧向+Y1方向侧,以及从+Y1方向侧向-Y1方向侧通过液体。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透湿膜54在其大致平行四边形的最靠近+Z方向侧的一边也可以具有连通部54a。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图5所示的单位盖51a设置在其大致平行四边形的底面相对于水平倾斜的XZ1平面上。由于利用重力使液体向铅垂方向的-Z方向侧流动的力发挥作用,因此液体难以在该大致平行四边形的最靠近+Z方向侧的边流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透湿膜54在其大致平行四边形的最靠近+Z方向侧的一边不具有连通部54a。
如图5所示,加湿室55具有在XZ1平面上扩展的大致平行四边形的底面。另外,加湿室55在其底面的中央部分具有用于供后述的加湿流体流通的槽55c。加湿室55通过树脂成型等形成。即,加湿室55所使用的材料是液体不通过的材料。槽55c具有槽壁55i。槽壁55i的-Y1方向侧的端部与第一透湿膜54例如通过熔接或粘接而被密封。由此,由加湿室55所具有的槽55c和第一透湿膜54形成室。
加湿室55在其大致平行四边形的四边中的三边具有连通部55e和在两边具有定位卡合部55d。加湿室55构成为,通过将其三边的多个部位向大致平行四边形的内侧稍微切口,能够仅在加湿室55的三边附近,从加湿室55的-Y1方向侧向+Y1方向侧,以及从+Y1方向侧向-Y1方向侧通过液体。需要说明的是,加湿室55在其大致平行四边形的最靠近+Z方向侧的一边也可以具有连通部55e。加湿室55的周围被密封,因此加湿室55与连通部55e不连通。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图5所示的单位盖51a在其大致平行四边形的底面相对于水平倾斜的状态下使用。由于利用重力使液体向铅垂方向的-Z方向侧流动的力发挥作用,因此液体难以在该大致平行四边形的最靠近+Z方向侧的边流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加湿室55在其大致平行四边形的最靠近+Z方向侧的一边不具有连通部55e。
加湿室55在其大致平行四边形的最靠近-Z方向侧的一边的连通部55e中,在比连通部55e的中央稍微靠近+X方向侧具有与壳体56内的空间连通的连通孔55f。由此,加湿室55构成为,因重力而流动的液体更均匀且高效地在连通孔55f中流动。
壳体56在其大致平行四边形的最靠近+Z方向侧的一边,在比该一边的中央稍微靠近-X方向侧具有大气连通孔56a。另外,加湿室55具有将壳体56内的空间与大气连通孔56a连通的图6所示的连通孔55j。由此,壳体56内的空间与后述的大气连通。为了使大气更高效地在壳体56内流通,优选大气连通孔56a位于壳体56的中央。在本实施方式中,加湿室55具有大致平行四边形的底面。因此,大气连通孔56a相对于宽度方向X稍微位于-X方向侧。
如图6所示,加湿室55在大致平行四边形的底面的+Y1方向侧的面上具有流入口55a、流出口55b、卡合部55g和定位卡合部55h。卡合部55g为管状,在+X方向侧的卡合部55g的内侧形成有流入口55a,在-X方向侧的卡合部55g的内侧形成有流出口55b。流入口55a和流出口55b将大致平行四边形的底面的+Y1方向侧与-Y1方向侧连通。另外,流入口55a和流出口55b在加湿室55的室内通过由槽55c和第一透湿膜54形成的流路连通。关于由槽55c和第一透湿膜54形成的流路将在后面叙述。
壳体56具有大气连通孔56a、作为孔的一例的排出孔56b、被卡合部56c、图5所示的定位被卡合部56d和密封部56e。大气连通孔56a和排出孔56b将大致平行四边形的底面的+Y1方向侧与-Y1方向侧连通。
密封部56e在形成壳体56的周围的壁的最靠近-Y1方向侧的面上,沿着周围的壁形成为框状。密封部56e所使用的材料例如是橡胶材料或弹性体等具有可挠性的材料。为了抑制单位盖51a内的液体从密封部56e下垂到单位盖51a外,密封部56e的材料也可以是排斥从液体喷出头21喷出的液体的防水弹性体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壳体56的周围的壁的最靠近-Y1方向侧的面位于相对于水平倾斜的XZ1平面。液体由于重力而在铅垂方向上移动。因此,既可以将比单位盖51a的铅垂方向Z上的中心靠下侧的密封部56e设为比上侧的密封部56e高的防水性,也可以仅将下侧的密封部56e设为防水性。
壳体56形成具有单位盖51a的大致平行四边形的底面的高度较低的棱柱形状的外形,收容限制部件52、吸收体53、第一透湿膜54和加湿室55。加湿室55所具有的定位卡合部55d与限制部件52所具有的定位被卡合部52c卡合。加湿室55所具有的卡合部55g与壳体56所具有的被卡合部56c卡合。加湿室55所具有的定位卡合部55h与壳体56所具有的图5所示的定位被卡合部56d卡合。由此,限制部件52、吸收体53、第一透湿膜54和加湿室55被保持于壳体56。此外,加湿室55所具有的连通孔55f与壳体56所具有的排出孔56b连通。另外,加湿室55所具有的连通孔55j与壳体56所具有的大气连通孔56a连通。
如图7所示,加湿室55所具有的槽55c形成于呈大致平行四边形的底面的-Y1方向侧的面。槽55c以覆盖该面的整体的方式弯曲成蜿蜒状,形成为从流入口55a到流出口55b的一条通道的迷宫状。形成槽55c的槽壁55i的-Y1方向侧的端部和图5所示的第一透湿膜54在从流入口55a到流出口55b的整个区域被密封。因此,通过槽55c和第一透湿膜54,形成具有蜿蜒的复杂路径的一条通道的弯曲的流路,流入口55a和流出口55b连通。即,加湿室55通过供后述的加湿流体流通的槽55c以及作为覆盖槽55c的隔壁的一例的图5所示的第一透湿膜54,形成为将流入口55a与流出口55b连通的流路状。
如后所述,由于通过在槽55c中流通的加湿流体对单位盖51a内的空间进行加湿,因此在XZ1平面中,优选在单位盖51a内槽55c所占的面积较大。即,为了增大槽55c在单位盖51a的底面所占的面积,优选在单位盖51a的底面整体上引绕流路。
关于形成空间的凹部
如图8所示,液体喷出装置11具备盖装置50。盖装置50具有能够移动的图3所示的盖单元51。另外,盖单元51具有单位盖51a。
当盖单元51向第一方向D1移动而位于图8所示的维护位置之后,当头单元24向第三方向D3移动而位于图8所示的维护位置时,盖装置50所具有的单位盖51a与液体喷出头21的喷嘴面23接触。将位于壳体56的周围的密封部56e的-Y1方向侧的面称为密接面56f。在盖装置50与液体喷出头21接触时,喷嘴面23与密接面56f密接,喷嘴面23被密封部56e密封。即,盖装置50构成为,在作为盖的一例的单位盖51a与具有喷出液体的喷嘴22的液体喷出头21接触时,能够形成包围喷嘴22的开口22a的空间SP。换言之,作为盖的一例的单位盖51a在与具有喷出液体的喷嘴22的液体喷出头21接触时,能够形成包围喷嘴22的开口22a的空间SP。
单位盖51a具有形成空间SP的凹部57。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凹部57由壳体56的内侧的面、加湿室55的外周的外侧的面,以及第一透湿膜54的吸收体53侧的面构成。凹部57在与作为隔壁的一例的第一透湿膜54接触的位置具有能够吸收液体的吸收体53。具有透气性的第一透湿膜54划分凹部57和加湿室55。由此,在盖装置50与液体喷出头21接触时,凹部57形成包围喷嘴22的开口22a的空间SP。需要说明的是,凹部57具有在进行冲洗时通过冲洗而被喷出到凹部内的液体不会从密封部56e溢出的容积。
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有喷嘴22的喷嘴面23不是水平的,而是相对于水平具有第一规定角度θ1。因此,位于壳体56的周围的密封部56e的-Y1方向侧的面也不是水平的,而是相对于水平具有第一规定角度θ1。由此,在单位盖51a相对于水平倾斜了第一规定角度θ1的状态下,喷嘴面23与密封部56e的密接面56f密接,喷嘴面23被密封部56e密封。在单位盖51a相对于水平倾斜的本实施方式中,凹部57也具有在进行冲洗时通过冲洗而被喷出到凹部内的液体不会从倾斜的密封部56e的下方部分溢出的容积。
也可以将配置喷嘴22的喷嘴面23与密封部56e的-Y1方向侧的面水平地配置。即,也可以在液体喷出头21与单位盖51a水平地配置的状态下,喷嘴面23被密封部56e密封。
如图9所示,限制部件52和吸收体53具有液体透过性,第一透湿膜54不具有液体透过性。因此,在冲洗时,从喷嘴22排出的液体从-Y1方向侧向+Y1方向侧通过限制部件52和吸收体53,但不从-Y1方向侧向+Y1方向侧通过第一透湿膜54。另外,液体被吸收体53吸收。另外,被吸收体53吸收的液体向吸收体53整体扩展。更详细而言,在吸收体53内,在液体被大量吸收的部分的周围存在液体几乎未被吸收的部分时,液体从液体被大量吸收的部分向液体几乎未被吸收的部分流动。
如果更多的液体被吸收体53吸收而接近吸收体53无法进一步吸收液体的状态,则在吸收体53内,液体因重力而向作为铅垂方向的-Z方向流动。由此,当液体到达第一透湿膜54的-Y1方向侧的面时,由于重力而向-Z1方向流动。由于第一透湿膜54不具有液体透过性,因此第一透湿膜54限制液体的通过。即,液体不流入加湿室55内。另外,该液体利用重力而通过连通部54a和连通部55e,从壳体56所具有的排出孔56b排出到单位盖51a外。即,凹部57具有排出孔56b,所述排出孔56b为能够将从液体喷出头21向单位盖51a内排出的液体排出的孔的一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孔的一例的排出孔56b在凹部57中设置于比作为隔壁的一例的第一透湿膜54低的位置。即,排出孔56b设置在比第一透湿膜54靠近-Z方向侧的位置。另外,作为孔的一例的排出孔56b也可以设置在凹部57的最下部。即,排出孔56b也可以设置在凹部57的最靠近-Z方向侧。
加湿室55具有供用于对空间SP进行加湿的后述的加湿流体流入的流入口55a和供加湿流体流出的流出口55b。第一透湿膜54不具有液体透过性,因此第一透湿膜54从+Y1方向侧向-Y1方向侧限制加湿室55内的液体的通过。由此,在加湿室55中,从流入口55a流入的液体从流出口55b流出。需要说明的是,加湿室55以相对于水平倾斜的姿势设置。另外,流入口55a以及流出口55b设置在比加湿室55的铅垂方向Z上的中心靠上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流入口55a以及流出口55b位于比加湿室55的铅垂方向Z上的中心靠近+Z方向侧的位置。通过将流入口55a以及流出口55b设置于加湿室55的+Z方向侧,可以抑制加湿室55内的液体从流入口55a或流出口55b通过水位压力而向加湿室55外流动。
如图10所示,限制部件52、吸收体53和第一透湿膜54具有透气性。因此,作为气体的大气、水蒸气从-Y1方向侧向+Y1方向侧,以及从+Y1方向侧向-Y1方向侧通过限制部件52、吸收体53和第一透湿膜54。由此,盖装置50构成为,在单位盖51a内,能够使从后述的加湿流体蒸发的水蒸气从加湿室55内向凹部57内流动。
凹部57具有用于将空间SP与大气连通的大气连通孔56a。大气连通孔56a设置在比单位盖51a的铅垂方向上的中心靠上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大气连通孔56a设置于比凹部57的铅垂方向Z上的中心靠近+Z方向侧的位置。通过将大气连通孔56a设置在比单位盖51a的铅垂方向上的中心靠上侧的位置,可以抑制大气连通孔56a被液体堵塞。另外,大气连通孔56a也可以设置在比第一透湿膜54高的位置,即比第一透湿膜54靠近+Z方向侧的位置。
关于盖装置所具备的加湿流体循环机构的结构
如图11所示,盖装置50具备:盖单元51,其具有单位盖51a;未图示的盖移动机构;加湿流体循环机构60;以及废液回收机构80。
盖装置50所具备的加湿流体循环机构60具备收容加湿流体L1a的加湿流体收容部61、供给流路62a和回收流路62b。供给流路62a将加湿流体收容部61与流入口55a连通。即,供给流路62a将加湿流体收容部61与作为盖的一例的单位盖51a连通。回收流路62b将流出口55b与加湿流体收容部61连通。即,回收流路62b将作为盖的一例的单位盖51a与加湿流体收容部61连通。另外,加湿流体循环机构60具备包含加湿流体收容部61、供给流路62a以及回收流路62b的循环路径62。
加湿流体收容部61具有流入部61f和流出部61g。加湿流体收容部61在流入部61f与回收流路62b连通。加湿流体收容部61在流出部61g与供给流路62a连通。
在加湿流体循环机构60中,在循环路径62内流动的加湿流体L1a是含有用于对图8所示的空间SP进行加湿的水分的流体。加湿流体L1a的保湿力优选与从液体喷出头21喷出的液体的保湿力相同。保湿力是指加湿流体L1a、从液体喷出头21喷出的液体中包含的保湿剂的浓度。例如,在液体喷出头21向纸张等介质喷出作为液体的一例的墨水而进行印刷时,优选加湿流体L1a的保湿力与新鲜的墨水的保湿力相同。另外,优选墨水的保湿力在各种颜色下平衡。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加湿流体L1a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叙述。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盖装置50所具备的盖单元51具有5个图6所示的单位盖51a。即,盖装置50构成为排列多个作为盖的一例的单位盖51a。另外,盖装置50的5个单位盖51a分别具有图6所示的流入口55a和图6所示的流出口55b。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单位盖51a中的一个单位盖51a的流出口55b与和该单位盖51a相邻的另一个单位盖51a的流入口55a连接。例如,一个单位盖51a的流出口55b与和该单位盖51a相邻的另一个单位盖51a的流入口55a通过未图示的管连接,其流出口55b与该流入口55a连通。由此,位于最上游的流入口55a与位于最下游的流出口55b连通。位于最上游的流入口55a与图11所示的供给流路62a连接。另外,位于最下游的流出口55b与图11所示的回收流路62b连接。即,本实施方式的盖装置50构成为,在图11所示的循环路径62内流动的加湿流体L1a能够在所有的单位盖51a的图7所示的加湿室55的槽55c中流通。在盖装置50仅具有一个单位盖51a时,该单位盖51a的流入口55a与供给流路62a连接,该单位盖51a的流出口55b也可以与回收流路62b连接。
如图11所示,加湿流体收容部61收容含有用于对图8所示的空间SP进行加湿的水分的加湿流体L1a。加湿流体收容部61具有检测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的液面的检测部61a。检测部61a具有第一电极61b和第二电极61c。
加湿流体L1a包含导电性的添加剂。检测部61a通过第一电极61b与第二电极61c之间的电阻来检测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的液面。在收容于加湿流体收容部61的加湿流体L1a的液面高度高于作为“规定高度”的一例的第一规定高度H1时,第一电极61b与第二电极61c之间导通。在收容于加湿流体收容部61的加湿流体L1a的液面高度低于第一规定高度H1,并且高于第二规定高度H2时,第一电极61b与第二电极61c之间不导通。像这样,检测部61a构成为,在第一电极61b与液面接触时和不接触时输出电平改变,由此能够判定加湿流体L1a的液面高度是否高于第一规定高度H1。
在通过检测部61a检测到加湿流体L1a的液面高度超过第一规定高度H1时,意味着加湿流体L1a被充分地收容在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即,加湿流体收容部61被加湿流体L1a装满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检测加湿流体收容部61的装满状态。也可以不仅检测加湿流体收容部61的装满状态,还检测加湿流体收容部61的空状态、接近空的状态。另外,检测液面的方式不限于电极方式,也可以是光学方式或静电电容方式。
加湿流体收容部61具有第二大气连通路61d和第二透湿膜61e。第二大气连通路61d将加湿流体收容部61与大气连通。第二大气连通路61d也可以具有迷宫状的细管结构。迷宫状的细管结构是指管路较细且具有蜿蜒的复杂路径的管结构,其中空气可以进出但液体的进出受到相当大的限制。通过迷宫状的细管结构,可以抑制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的液体的蒸发。
第二透湿膜61e设置于加湿流体收容部61与第二大气连通路61d的连接部。另外,第二透湿膜61e容许气体从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向第二大气连通路61d通过,另一方面,限制液体从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向第二大气连通路61d通过。为了提高气体从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向第二大气连通路61d通过的效率,优选第二透湿膜61e的面积较大。
如图11所示,盖装置50所具备的加湿流体循环机构60具备在该循环路径62内能够使加湿流体L1a流动的泵的一例即第一泵63、第一止回阀64以及压力调节阀65。第一泵63使流体在循环路径62内流动。通过第一泵63的驱动,在供给流路62a中流通的液体被输送到单位盖51a内的加湿室55。
第一止回阀64容许液体从加湿流体收容部61侧向单位盖51a侧流动,阻止液体由于水位差而从单位盖51a侧向加湿流体收容部61侧逆流。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代替第一止回阀64而设置开闭阀。通过该开闭阀开阀时的第一泵63的驱动,液体也可以从加湿流体收容部61侧向单位盖51a侧流通。需要说明的是,将把开闭阀的阀打开的情况称为开阀或开放阀。另外,将把开闭阀的阀关闭的情况称为闭阀或封闭阀。
压力调节阀65在加湿流体收容部61侧成为规定的负压时,容许液体从单位盖51a侧向加湿流体收容部61侧流动,始终阻止液体从加湿流体收容部61侧向单位盖51a侧逆流。通过压力调节阀65调节水位差相应的压力差,使得液体不会由于水位压力而从单位盖51a侧向加湿流体收容部61侧流通。
如图11所示,盖装置50所具备的加湿流体循环机构60具备能够向循环路径62内供给水分L1b的水分供给部66。水分供给部66具备水分收容部66a、水分供给流路66b、作为开闭阀的一例的第一开闭阀66c、第二止回阀66d。水分收容部66a收容能够向循环路径62内供给的水分L1b。水分供给流路66b与循环路径62连通。第一开闭阀66c构成为能够对水分供给流路66b进行开闭。
水分收容部66a具有流出部66f。水分收容部66a在流出部61g与水分供给流路66b连通。水分供给流路66b在循环路径62的第一合流部62c与循环路径62连通。即,水分收容部66a与循环路径62连通。需要说明的是,水分收容部66a优选为以能够更换的方式构成。
从水分收容部66a向循环路径62内供给的水分L1b是用于补充从加湿流体L1a蒸发的水分的水分。水分L1b由纯水和少量的防腐剂构成。
通过第一开闭阀66c的开阀,水分收容部66a与循环路径62通过水分供给流路66b连通。第二止回阀66d容许液体从水分收容部66a侧向循环路径62侧流动,阻止液体由于水位差而从循环路径62侧向水分收容部66a侧逆流。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没有第二止回阀66d。在没有第二止回阀66d时,通过第一开闭阀66c开阀时的第一泵63的驱动,第一泵63也可以使水分L1b从水分收容部66a侧向单位盖51a侧流动。
如图11所示,盖装置50所具备的加湿流体循环机构60还具有加压空气供给部67。加压空气供给部67构成为能够向循环路径62内供给加压空气。加压空气供给部67具有与循环路径62连通的加压空气供给路67a、第二开闭阀67b和第二泵67c。通过第二开闭阀67b的开阀,第二泵67c和循环路径62通过加压空气供给路67a连通。第二泵67c例如是加压泵。第二泵67c对大气施加压力而成为加压空气,将该加压空气供给到加压空气供给路67a。
在循环路径62中,也可以不在第一泵63的下游设置加压空气供给部67,而在第一泵63的上游且比第一合流部62c靠近下游的位置设置大气供给部。该大气供给部也可以具有与大气连通的大气连通路和开闭阀。另外,也可以在通过该开闭阀的开阀而使循环路径62与大气通过大气连通路连通的状态下,通过第一泵63将该大气向循环路径62送出。即,盖装置50也可以在供加湿流体L1a流动的循环路径62中具有大气供给部,所述大气供给部在水分供给部66与循环路径62合流的第一合流部62c与单位盖51a所具有的流入口55a之间向循环路径62供给大气。另外,盖装置50还可以具有将该大气向循环路径62送出的泵。
关于盖装置所具备的废液回收机构的结构
如图11所示,盖装置50所具备的废液回收机构80具有废液回收路81、第三泵82、缓冲室83、第四泵84、第三大气连通路85和废液收容部86。
废液回收路81具备第一废液回收路81a和第二废液回收路81b。第一废液回收路81a在单位盖51a所具有的排出孔56b中与单位盖51a内的图8所示的凹部57所形成的空间SP连通。另外,第一废液回收路81a通过缓冲室83将空间SP与废液收容部86连通。另外,第二废液回收路81b在擦拭器滑架41所具有的废液流出口43处与擦拭器滑架41连通。另外,第二废液回收路81b将擦拭器滑架41与废液收容部86连通。
在冲洗或清洁等时,液体从液体喷出头21的喷嘴22作为废液L2而被排出。作为液体的一例的废液L2从单位盖51a内被回收,向第一废液回收路81a流通。另外,在擦拭时,附着于液体喷出头21的喷嘴面23的液体被擦拭,作为废液L2被回收到擦拭器滑架41内。废液L2从擦拭器滑架41内被回收,向第二废液回收路径81b流通。通过冲洗或清洁而被回收的废液L2与通过擦拭而被回收的废液L2通过第三泵82而被输送到废液收容部86。另外,在废液收容部86内收容有废液L2。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盖装置50所具备的盖单元51具有5个图6所示的单位盖51a。即,盖装置50由多个单位盖51a排列构成,5个单位盖51a分别具有排出孔56b。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5个排出孔56b与第一废液回收路81a连接,通过第一废液回收路81a,5个排出孔56b与废液收容部86连通。在盖装置50仅具有一个单位盖51a时,也可以仅该单位盖51a的排出孔56b与第一废液回收路81a连接。
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四泵84是减压泵。第四泵84通过第三大气连通路85将缓冲室83内的空气排出到缓冲室83外,由此降低缓冲室83内的气压。由此,在冲洗或清洁时从液体喷出头21的喷嘴22向单位盖51a内排出的废液L2容易通过第一废液回收路81a向缓冲室83内流通。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没有缓冲室83、第四泵84和第三大气连通路85。
如图11所示,具有单位盖51a的盖单元51具有大气开放机构58。大气开放机构58具有第一大气连通路58a和第三开闭阀58b。
第一大气连通路58a在盖单元51中将单位盖51a各自的大气连通孔56a与大气连通。第三开闭阀58b是能够对第一大气连通路58a进行开闭的开闭阀。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大气连通路58a的大气侧开放。另外,在盖单元51从图11中双点划线所示的维护位置向第四方向D4移动而位于图11中实线所示的退避位置时,该被释放的部分碰到未图示的壁,以该壁堵塞第一大气连通路58a的方式构成盖装置50。即,通过盖单元51的移动,对第三开闭阀58b进行开闭。在冲洗或清洁时,在第一大气连通路58a开放的状态下,液体喷出头21向单位盖51a内排出液体。
关于液体喷出装置的电气结构
如图12所示,液体喷出装置11具备对头单元24、擦拭器装置40和盖装置50进行控制的控制部90。盖装置50具备由控制部90控制的检测器组91。检测器组91包括检测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的液面的检测部61a。检测部61a将检测结果输出到控制部90。
控制部90具有接口部94、CPU95、存储器96、控制电路97和驱动电路98。接口部94在作为外部装置的计算机99与液体喷出装置11之间收发数据。驱动电路98生成使液体喷出头21的致动器驱动的驱动信号。
CPU95是运算处理装置。存储器96是确保存储CPU95的程序的区域或作业区域等的存储装置,具有RAM、EEPROM等存储元件。CPU95按照存储在存储器96中的程序,经由控制电路97,对头单元24、擦拭器装置40以及盖装置50等进行控制。
关于加湿流体的循环动作
对盖装置的维护方法中的循环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盖装置50进行循环动作。在循环动作时,在第一开闭阀66c为闭阀状态时,控制部90控制加湿流体循环机构60,使加湿流体L1a在循环路径62内向图13所示的实线箭头的方向流动。然后,控制部90确认来自加湿流体L1a的水分蒸发量。
由收容含有用于对图8所示的空间SP进行加湿的水分的加湿流体L1a的加湿流体收容部61、将加湿流体收容部61与单位盖51a连通的供给流路62a、将单位盖51a与加湿流体收容部61连通的回收流路62b、单位盖51a内的图8所示的加湿室55构成循环路。需要说明的是,循环动作时的单位盖51a内的内压优选通过第一泵63的循环流量的调节而成为液体喷出头21的弯液面耐压以下。
如图13所示,在加湿流体L1a的循环动作中,加湿流体L1a在循环路径62中向图13所示的实线箭头的方向流动,并在循环路中循环。控制部90使加湿流体L1a在循环路径62内流动,由此加湿流体L1a在加湿室55内流通具有图7所示的蜿蜒的复杂路径的一条通道的弯曲的流路。来自加湿流体L1a的水分主要在单位盖51a内的加湿室55中蒸发。另外,例如,在加湿室55内的加湿流体L1a向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流动,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的加湿流体L1a向加湿室55内流动的时刻,控制部90停止加湿流体L1a的流动,确认来自加湿流体L1a的水分蒸发量。即,在盖装置的维护方法中的循环动作的目的中,包括确认来自加湿流体L1a的水分蒸发量。
如图13所示,控制部90通过计时器等来管理时间,定期地执行循环动作。例如,在接通液体喷出装置11的电源时,控制部90每天执行一次循环动作。在后述的循环动作的流程的最后,控制部90为了确认来自加湿流体L1a的水分蒸发量,从检测部61a获取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的液面高度的信息。如果单位盖51a内的水分蒸发量较多,则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的液面高度变低。在单位盖51a位于图13所示的退避位置的时间,即单位盖51a未形成包围图8所示的喷嘴22的开口22a的空间SP的时间,水分蒸发量变多。因此,控制部90也可以对每个温湿度环境管理单位盖51a位于退避位置的时间,进行循环动作。需要说明的是,在设置有液体喷出装置11且最初对介质M进行记录之前,在将盖单元51更换为新的盖单元51且最初对介质M进行记录之前,在水分收容部66a被更换为装满的水分收容部66a且最初对介质M进行记录之前,控制部90也可以执行循环动作。
为了减少循环动作的频率,优选加湿流体收容部61相对于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的深度而扩大液面的面积。由此,加湿流体L1a中含有的水分蒸发,由此能够减少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的液体的量变化时的液面的高度变化。另外,为了使加湿流体L1a中含有的水分从加湿流体L1a蒸发而使加湿流体L1a的浓度变化尽可能平缓,优选使加湿流体收容部61的容积在液体喷出装置11的尺寸中尽可能地增大。
接着,参照图14所示的流程图,针对盖装置的维护方法中的循环动作的流程,依次说明各步骤中的控制部90执行的控制。
在步骤S101中,控制部90判定第一开闭阀66c是否为闭阀状态。在第一开闭阀66c为闭阀状态时,转移到步骤S103。在第一开闭阀66c为开阀状态时,转移到步骤S102。然后,在步骤S102中,控制部90使第一开闭阀66c闭阀。
在步骤S103中,控制部90在第一开闭阀66c为闭阀状态时使第一泵63驱动第一规定时间T1。由此,如图13所示,加湿流体L1a在循环路径62内沿图13所示的实线箭头的方向流动。
在步骤S104中,控制部90在第一开闭阀66c为闭阀状态时使第一泵63停止第二规定时间T2。由此,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的液面状态稳定。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缩短液面状态稳定所需的时间,优选通过相对于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的深度扩大液面的面积,减少在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的液体的量变化时液面的高度变化的量。
在步骤S105中,控制部90从检测部61a获取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的液面高度的信息。然后,在步骤S106中,控制部90判定液面高度是否高于第一规定高度H1。在液面高度高于第一规定高度H1时,结束流程。
在液面高度低于第一规定高度H1时,转移到步骤S200。然后,在步骤S200中,控制部90执行后述的浓度调节动作的子程序。当浓度调节动作的子程序结束时,控制部90结束流程。
关于加湿流体的浓度调节动作
对在盖装置的维护方法中的浓度调节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15所示,盖装置50进行浓度调节动作。在浓度调节动作时,在第一开闭阀66c为开阀状态下,控制部90控制加湿流体循环机构60,使加湿流体L1a在循环路径62内向图15所示的实线箭头的方向流动。此时,通过第一开闭阀66c为开阀状态,水分供给部66内的水分L1b向图15所示的虚线的箭头的方向流动,被供给到循环路径62内。即,盖装置的维护方法中的浓度调节动作包括通过水分供给部66将水分L1b向循环路径62内供给,以及使加湿流体L1a在循环路径62内流动。
浓度调节动作在上述的循环动作的流程的最后,在控制部90获取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的液面高度的信息时的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的液面高度,通过检测部61a检测为低于作为“规定高度”的一例的第一规定高度H1时,由控制部90执行。即,盖装置50在通过检测部61a检测到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的液面低于规定高度时进行浓度调节动作的情况下,将水分收容部66a内的水分L1b向循环路径62内供给,直到检测到该液面成为规定高度以上为止。接下来,之后在循环路径62内使加湿流体L1a流动。
在单位盖51a内,水分从加湿流体L1a蒸发,通过上述的循环动作,该加湿流体L1a在循环路径62内循环。由此,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的水分也变少,因此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的液面高度变低。当蒸发进一步进行时,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的液面高度比第一规定高度H1低。以此时的加湿流体L1a的浓度比规定的浓度大的方式设定第一规定高度H1。通过由控制部90执行浓度调节动作,以其液面比第一规定高度H1高的方式将水分收容部66a内的水分L1b向循环路径62内供给。由此,与在单位盖51a内蒸发的水分大致相同量的水分被供给到循环路径62内,加湿流体L1a的浓度变得比规定的浓度小。即,加湿流体L1a的浓度返回到在单位盖51a内水分蒸发前的加湿流体L1a的浓度。
控制部90在浓度调节动作中,使第一开闭阀66c成为开阀状态,将水分收容部66a内的水分L1b向循环路径62内供给。另外,控制部90在判定为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的液面高度高于第一规定高度H1时,使第一开闭阀66c成为闭阀状态,进行上述的循环动作,使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的加湿流体L1a在循环路径62内流动。即,盖装置的维护方法中的浓度调节动作包括:在将水分收容部66a内的水分L1b向循环路径62内供给时,开放作为开闭阀的一例的第一开闭阀66c,在使加湿流体L1a在循环路径62内流动时,将第一开闭阀66c封闭。
在循环路径62的第一合流部62c,从加湿流体收容部61流动的加湿流体L1a和从水分供给部66流动的水分L1b合流。与从加湿流体收容部61流动的加湿流体L1a的体积相比,在从水分供给部66流动的水分L1b的体积较多时,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的液面高度的变化速度变快,液面检测偏差变大,因此难以及时检测液面高度。因此,优选的是,在第一合流部62c中,水分供给部66侧的流路的压力损失被设定为与加湿流体收容部61侧的流路的压力损失相同或更大。
接着,参照图16所示的流程图,关于盖装置的维护方法中的浓度调节动作的流程,依次说明各步骤中的控制部90执行的控制。
在步骤S201中,控制部90判定第一开闭阀66c是否为开阀状态。在第一开闭阀66c为开阀状态时,转移到步骤S203。在第一开闭阀66c为闭阀状态时,转移到步骤S202,在步骤S202中,控制部90使第一开闭阀66c开阀。
在步骤S203中,控制部90在第一开闭阀66c为开阀状态下,使第一泵63驱动第三规定时间T3。由此,如图15所示,加湿流体L1a在循环路径62内向图15所示的实线箭头的方向流动。然后,水分L1b在水分供给流路66b内向图15所示的虚线的箭头的方向流动,在第一合流部62c与加湿流体L1a合流。然后,合流后的加湿流体L1a和水分L1b成为水分的量增加的加湿流体L1a,从第一合流部62c朝向单位盖51a,在循环路径62内向图15所示的实线箭头的方向流动,流入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另外,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的液面比第一规定高度H1高。
在步骤S204中,控制部90从检测部61a获取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的液面高度的信息。然后,在步骤S205中,控制部90判定液面高度是否高于第一规定高度H1。在液面高度高于第一规定高度H1时,转移到步骤S206。在液面高度低于第一规定高度H1时,转移到步骤S207。
在步骤S206中,控制部90使第一开闭阀66c闭阀,转移到步骤S100的上述循环动作的子程序。控制部90在结束循环动作的子程序时,结束流程。
在步骤S207中,控制部90判定为水分收容部66a内的水分L1b排完,在步骤S400中,控制部90执行后述的水分收容部更换前动作的子程序。即,在水分收容部66a内的水分L1b的量达到判断为需要更换水分收容部66a的量的情况下,盖装置50进行水分收容部更换前动作。控制部90在结束水分收容部更换前动作的子程序时,结束流程。
需要说明的是,在步骤S203~S205中,控制部90也可以在第一开闭阀66c为开阀状态下,一边从检测部61a获取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的液面高度的信息,一边使第一泵63驱动,在液面高度高于第一规定高度H1时,使第一泵63停止。另外,也可以在从驱动第一泵63起经过了第三规定时间T3时,在通过检测部61a检测到液面高度低于第一规定高度H1时,在步骤S207中,控制部90判定为水分收容部66a内的水分L1b排完。
关于盖更换准备动作
对盖装置的维护方法中的盖更换准备动作进行说明。
盖更换准备动作是指,在进行盖的更换时,盖装置50进行的动作。在更换盖之前,盖内的加湿流体L1a被回收。在本实施方式的盖装置50中,在进行盖更换时,更换图3所示的盖单元51。需要说明的是,盖装置50也可以构成为在进行盖更换时更换单位盖51a。
如图17所示,盖装置50进行盖更换准备动作。在盖更换准备动作时,在第一开闭阀66c为闭阀状态且第二开闭阀67b为开阀状态下,控制部90控制加湿流体循环机构60所具有加压空气供给部67,使加压空气在加压空气供给路67a内向图17所示的虚线的箭头的方向流动。此时,通过第二开闭阀67b为开阀状态,循环路径62内的加湿流体L1a向图17所示的实线箭头的方向流动,加压空气被供给到循环路径62内。
加压空气供给部67将加压空气持续供给到循环路径62内,由此,循环路径62所构成的循环路中的、从第二合流部66e到流入部61f的流路的加湿流体L1a被推出到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另外,在从第二合流部66e到流入部61f的流路中填充空气。由此,单位盖51a内的加湿流体L1a被加湿流体收容部61回收。即,盖装置的维护方法中的盖更换准备动作是指,从加压空气供给部67向作为盖的一例的单位盖51a内供给加压空气,由此将单位盖51a内的加湿流体L1a排出到加湿流体收容部61并且将加压空气供给到单位盖51a内的动作。
由于加湿流体L1a在单位盖51a内水分蒸发,因此单位盖51a内的加湿流体L1a的浓度较大。由此,在将单位盖51a内的加湿流体L1a回收到加湿流体收容部61时,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的加湿流体L1a的浓度变大。另外,在将单位盖51a内的加湿流体L1a回收到加湿流体收容部61时,浓度较大的加湿流体L1a在单位盖51a内稍微残留。由此,接着在向加湿流体L1a补给了水分L1b时,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的加湿流体L1a的浓度变小。为了减少该加湿流体L1a的浓度变化,优选使加湿流体收容部61的容积在液体排出装置11的尺寸中尽可能地增大。
接着,参照图18所示的流程图,针对盖装置的维护方法中的盖更换准备动作的流程,依次说明各步骤中的控制部90执行的控制。
在步骤S301中,控制部90判定第一开闭阀66c是否为闭阀状态。在第一开闭阀66c为闭阀状态时,转移到步骤S303。在第一开闭阀66c为开阀状态时,转移到步骤S302。然后,在步骤S302中,控制部90使第一开闭阀66c闭阀。
在步骤S303中,控制部90使第二开闭阀67b开阀。然后,在步骤S304中,控制部90在第一开闭阀66c为闭阀状态且第二开闭阀67b为开阀状态下,使第二泵67c驱动第四规定时间T4。由此,单位盖51a内的加湿流体L1a被加湿流体收容部61回收。然后,在步骤S305中,控制部90使第二开闭阀67b闭阀,结束流程。
关于水分收容部更换前动作
对盖装置的维护方法中的水分收容部更换前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19所示,盖装置50进行水分收容部更换前动作。水分收容部更换前动作是指,在水分收容部66a内的水分L1b的量达到判断为需要更换水分收容部66a的量的情况下由控制部90执行的动作。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的浓度调节动作中,在第一泵63被驱动了第三规定时间T3时,在通过检测部61a检测到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的液面高度低于第一规定高度H1时,控制部90判定为水分收容部66a内的水分排完。即,在无法使循环路径62内的加湿流体L1a的浓度返回到在单位盖51a内水分蒸发前的浓度时,通过控制部90判断为需要更换水分收容部66a。
在判断为需要更换水分收容部66a时,由控制部90执行与上述的盖更换准备动作相同的动作。另外,在单位盖51a内的加湿流体L1a被回收之后,直至水分收容部66a被更换为止,冲洗的第一参数表被切换为水分收容部66a内的水分L1b排完时的第二参数表。
参数表是记载了进行冲洗的条件、次数等的表,基于该表进行冲洗。如果单位盖51a内的加湿流体L1a被回收,则单位盖51a内的空间SP未被加湿流体L1a加湿,因此控制部90对单位盖51a内的空间SP进行与印刷无关的液体的喷出即空喷出,从而执行喷嘴22的加湿。因此,进行冲洗的条件、次数等被变更为适于喷嘴22的加湿的参数。
总之,水分收容部更换前动作包括上述的盖更换准备动作和盖装置50从液体喷出头21向作为盖的一例的单位盖51a内的空间SP进行作为与印刷无关的液体的喷出的空喷出而进行喷嘴22的加湿,直到更换水分收容部66a为止。
需要说明的是,在更换水分收容部66a之前,不执行此前定期进行的上述的循环动作。在更换了水分收容部66a时,控制部90在将第二参数表返回到参数表被切换前的第一参数表之后,开始上述的浓度调节动作。接下来,之后也定期地执行上述的循环动作。
接着,参照图20所示的流程图,关于盖装置的维护方法中的水分收容部更换前动作的流程,依次说明各步骤中的控制部90执行的控制。
在步骤S300中,控制部90执行上述的盖更换准备动作的子程序。当盖更换准备动作的子程序结束时,在步骤S401中,控制部90进行参数表的切换,结束流程。
关于加湿流体填充动作
对盖装置的维护方法中的加湿流体填充动作进行说明。
加湿流体填充动作是指,在组装图1所示的液体喷出装置11而从工厂出货之前,为了将加湿流体L1a收容于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而进行的流程。在加湿流体L1a被收容在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之后,在单位盖51a内的加湿流体L1a被回收到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的状态下,液体喷出装置11从工厂出货。在水分收容部66a安装于水分供给流路66b之前,进行加湿流体填充动作。需要说明的是,在水分收容部66a已经安装于水分供给流路66b时,在水分收容部66a从水分供给流路66b拆下之后,执行加湿流体填充动作的流程。需要说明的是,在加湿流体填充动作的流程中,一部分工序通过作业者的手动作业来进行。
如图21所示,加湿流体袋68安装于水分供给流路66b,所述加湿流体袋68收容有用于收容于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的加湿流体L1a。另外,在加湿流体袋68的流出部68a,加湿流体袋68与水分供给流路66b连通。由此,在第一开闭阀66c为开阀状态时,加湿流体袋68和第一合流部62c通过水分供给流路66b成为连通状态。
循环路径62在第一合流部62c的上游具有流量调节器部62d。优选的是,流量调节器部62d与第一合流部62c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地短。如果通过流量调节器69关闭流量调节器部62d,则在流量调节器部62d处流路成为关闭状态。即,加湿流体收容部61和第一合流部62c通过流量调节器69成为不连通状态。需要说明的是,流量调节器是设置于流路的中途并通过夹紧流路来调节流路的流量的器具。
在该状态下,在第一开闭阀66c为开阀状态下,控制部90通过第一泵63的驱动来控制加湿流体循环机构60,使加湿流体L1a在循环路径62内向图21所示的实线箭头的方向流动。此时,加湿流体袋68内的加湿流体L1a向图21所示的实线箭头的方向流动。另外,通过第一开闭阀66c为开阀状态,加湿流体L1a被供给到循环路径62内。另外,此时,流量调节器部62d通过流量调节器69而处于关闭状态。因此,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的加湿流体L1a不被供给到循环路径62内。由此,加湿流体袋68内的加湿流体L1a的规定量向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流动。另外,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的液面高度变得高于第一规定高度H1。
通过控制部90使第一开闭阀66c成为闭阀状态,由作业者除去流量调节器69。另外,加湿流体L1a在循环路径62内循环,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的液面状态稳定。之后,通过控制部90执行盖更换准备动作,从而将单位盖51a内的加湿流体L1a回收到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液体喷出装置11在该状态下从工厂出货。
接着,参照图22所示的流程图,对加湿流体填充动作的流程依次说明各步骤中的工序。
在步骤S501中,由作业者安装加湿流体袋68。然后,在步骤S502中,由作业者将流量调节器69安装在流量调节器部62d上,并关闭流量调节器69。
在步骤S503中,控制部90判定第一开闭阀66c是否为开阀状态。在第一开闭阀66c为开阀状态时,转移到步骤S505。在第一开闭阀66c为闭阀状态时,转移到步骤S504。然后,在步骤S504中,控制部90使第一开闭阀66c开阀。
在步骤S505中,控制部90开始第一泵63的驱动。由此,如图21所示,加湿流体L1a在水分供给流路66b内向图21所示的实线箭头的方向流动。然后,加湿流体L1a从第一合流部62c朝向单位盖51a,在循环路径62内向图21所示的实线箭头的方向流动。
在步骤S506中,控制部90从检测部61a获取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的液面高度的信息。然后,在步骤S507中,判定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的液面高度是否高于第一规定高度H1。在液面高度高于第一规定高度H1时,转移到步骤S508。然后,在步骤S508中,控制部90使第一泵63的驱动停止。在液面高度低于第一规定高度H1时,继续第一泵63的驱动,并且转移到步骤S506。
在步骤S509中,控制部90使第一开闭阀66c闭阀。然后,在步骤S510中,由作业者除去流量调节器69。
在步骤S511中,控制部90在第一开闭阀66c为闭阀状态时使第一泵63驱动第一规定时间T1。由此,如图13所示,加湿流体L1a在循环路径62内向图13所示的实线箭头的方向流动。
在步骤S512中,控制部90在第一开闭阀66c为闭阀状态时使第一泵63停止第二规定时间T2。由此,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的液面状态稳定。
在步骤S513中,控制部90从检测部61a获取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的液面高度的信息。然后,在步骤S514中,判定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的液面高度是否高于第一规定高度H1。在液面高度高于第一规定高度H1时,转移到步骤S300。然后,在步骤S300中,控制部90执行盖更换准备动作的子程序。由此,单位盖51a内的加湿流体L1a被回收到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执行盖更换准备动作,则存在液面高度因单位盖51a内的加湿流体L1a而进一步变高的情况。因此,在盖更换准备动作中,在将单位盖51a内的加湿流体L1a全部回收到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之前,将第一规定高度H1设定为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不会全部被加湿流体L1a填充的高度。
在步骤S514中,在液面高度低于第一规定高度H1时,控制部90转移到步骤S502。由此,加湿流体袋68内的加湿流体L1a再次被供给到循环路径62内。即,进行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的液面高度的微调。
当盖更换准备动作的子程序结束时,在步骤S515中,由作业者拆下加湿流体袋68并安装水分收容部66a。然后,流程结束。
关于液体喷出头喷出的液体
以下对作为液体喷出装置11喷出的液体的一例的墨水进行详细叙述。
液体喷出装置11所使用的墨水在组成上含有树脂,实质上不含有在一个大气压下的沸点为290℃的甘油。如果墨水实质上包含甘油,则墨水的干燥性大幅降低。其结果为,在各种介质,特别是墨水非吸收性或低吸收性的介质中,不仅图像的浓淡不均很明显,还无法得到墨水的定影性。此外,墨水优选实质上不含有相当于一个大气压下的沸点为280℃以上的烷基多元醇类(上述甘油除外)。
在此,本说明书中的“实质上不含有”是指不含有充分发挥添加的意义的量以上。将其定量而言,甘油相对于墨水的总质量(100质量%),优选不含有1.0质量%以上,更优选不含有0.5质量%以上,进一步优选不含有0.1质量%以上,进一步更优选不含有0.05质量%以上,特别优选不含有0.01质量%以上。另外,最优选不含有0.001质量%以上的甘油。
接着,对上述墨水中含有或能够含有的添加剂(成分)进行说明。
1.色料
墨水也可以含有色料。上述色料选自颜料以及染料。
1-1.颜料
通过使用颜料作为色料,能够提高墨水的耐光性。颜料能够使用无机颜料以及有机颜料中的任一种。作为无机颜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炭黑、氧化铁、氧化钛以及氧化硅。
作为有机颜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举出喹吖啶酮系颜料、喹吖啶酮醌系颜料、二噁嗪系颜料、酞菁系颜料、蒽嘧啶系颜料、蒽嵌蒽醌系颜料、阴丹酮系颜料、黄烷士酮系颜料、苝系颜料、二酮基吡咯并吡咯系颜料、紫环酮系颜料、喹呔酮系颜料、蒽醌系颜料、硫靛系颜料、苯并咪唑酮系颜料、异吲哚啉酮系颜料、偶氮甲碱系颜料以及偶氮系颜料。作为有机颜料的具体例,可举出下述的颜料。
作为青色墨水所使用的颜料,可举出C.I.颜料蓝1、2、3、15、15∶1、15∶2、15∶3、15∶4、15∶6、15∶34、16、18、22、60、65、66、C.I.还原蓝4、60。其中,优选C.I.颜料蓝15∶3以及15∶4中的任一种。
作为品红色墨水所使用的颜料,可举出C.I.颜料红1、2、3、4、5、6、7、8、9、10、11、12、14、15、16、17、18、19、21、22、23、30、31、32、37、38、40、41、42、48(Ca)、48(Mn)、57(Ca)、57∶1、88、112、114、122、123、144、146、149、150、166、168、170、171、175、176、177、178、179、184、185、187、202、209、219、224、245、254、264、C.I.颜料紫19、23、32、33、36、38、43、50。其中,优选选自由C.I.颜料红122、C.I.颜料红202以及C.I.颜料紫19构成的组中的一种以上。
作为黄色墨水所使用的颜料,可举出C.I.颜料黄1、2、3、4、5、6、7、10、11、12、13、14、16、17、24、34、35、37、53、55、65、73、74、75、81、83、93、94、95、97、98、99、108、109、110、113、114、117、120、124、128、129、133、138、139、147、151、153、154、155、167、172、180、185、213。其中,优选选自由C.I.颜料黄74、155以及213构成的组中的一种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绿色墨水、橙色墨水等上述以外的颜色的墨水所使用的颜料,可举出以往公知的颜料。
颜料的平均粒径能够抑制喷嘴22的堵塞,并且喷出稳定性更加良好,因此优选为250nm以下。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的平均粒径为体积基准。作为测定方法,例如能够通过以激光衍射散射法为测定原理的粒度分布测定装置进行测定。作为粒度分布测定装置,例如可举出以动态光散射法为测定原理的粒度分布计(例如日机装公司(Nikkiso Co.,Ltd.)制的Microtrack UPA)。
1-2.染料
作为色料,能够使用染料。作为染料,没有特别限定,能够使用酸性染料、直接染料、反应性染料以及碱性染料。色料的含量相对于墨水的总质量(100质量%)优选为0.4~12质量%,进一步优选为2质量%以上且5质量%以下。
2.树脂
墨水含有树脂。通过墨水含有树脂,从而在介质上形成树脂被膜,其结果为,使墨水充分定影在介质上,主要发挥使图像的耐擦性良好的效果。因此,树脂乳液优选为热塑性树脂。树脂的热变形温度不易引起喷嘴22的堵塞,可以得到具有介质的耐擦性的有利效果,因此优选为40℃以上,更优选为60℃以上。
在此,本说明书中的“热变形温度”为由玻璃化转变温度(Tg)或最低成膜温度(Minimum Film forming Temperature;MFT)表示的温度值。即,“热变形温度为40℃以上”是指Tg或MFT的任一个为40℃以上即可。需要说明的是,MFT比Tg更容易掌握树脂的再分散性的优劣,因此该热变形温度优选为由MFT表示的温度值。如果为树脂的再分散性优异的墨水,则墨水不粘着,因此喷嘴22不易堵塞。
作为上述热塑性树脂的具体例,没有特别限定,可举出聚(甲基)丙烯酸酯或其共聚物,聚丙烯腈或其共聚物,聚氰基丙烯酸酯、聚丙烯酰胺,以及聚(甲基)丙烯酸等(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聚异丁烯,以及聚苯乙烯,以及它们的共聚物,以及石油树脂、香豆酮·茚树脂,以及萜烯树脂等聚烯烃系聚合物,聚乙酸乙烯酯或其共聚物,聚乙烯醇、聚乙烯醇缩醛,以及聚乙烯基醚等乙酸乙烯酯系或乙烯醇系聚合物、聚氯乙烯或其共聚物,聚偏二氯乙烯、氟树脂及氟橡胶等含卤素系聚合物,聚乙烯基咔唑、聚乙烯基吡咯烷酮或其共聚物,聚乙烯基吡啶,以及聚乙烯基咪唑等含氮乙烯基系聚合物、聚丁二烯或其共聚物,聚氯丁二烯以及聚异戊二烯(丁基橡胶)等二烯系聚合物,以及其他开环聚合型树脂、缩聚型树脂以及天然高分子树脂。
相对于墨水的总质量(100质量%),树脂的含量优选为1~30质量%,更优选为1~5质量%。在含量为上述范围内的情况下,能够使所形成的上涂图像的光泽性以及耐擦性更加优异。另外,作为上述墨水中可以含有的树脂,例如可举出树脂分散剂、树脂乳液、以及蜡等。
2-1.树脂乳液
墨水可以含有树脂乳液。树脂乳液在介质被加热时,优选与蜡(乳液)一起形成树脂被膜,从而发挥使墨水充分定影在介质上而使图像的耐擦性良好的效果。通过上述的效果,在利用含有树脂乳液的墨水印刷介质的情况下,墨水特别是在墨水非吸收性或低吸收性的介质上耐擦性优异。
另外,作为粘合剂发挥功能的树脂乳液以乳液状态含有在墨水中。通过使作为粘合剂发挥功能的树脂以乳液状态含有在墨水中,从而容易将墨水的粘度在喷墨记录方式中调节为适当的范围,并且能够提高墨水的保存稳定性以及喷出稳定性。
作为树脂乳液,不限于以下物质,例如可举出:(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酯、丙烯腈、氰基丙烯酸酯、丙烯酰胺、烯烃、苯乙烯、乙酸乙烯酯、氯乙烯、乙烯醇、乙烯基醚、乙烯基吡咯烷酮、乙烯基吡啶、乙烯基咔唑、乙烯基咪唑以及偏氯乙烯的均聚物或共聚物,氟树脂以及天然树脂。其中,优选甲基丙烯酸系树脂以及苯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系树脂中的任一种,更优选为丙烯酸系树脂以及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系树脂中的任一种,更进一步优选为苯乙烯-丙烯酸共聚物系树脂。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共聚物可以为无规共聚物、嵌段共聚物、交替共聚物以及接枝共聚物中的任一形态。
为了使墨水的保存稳定性以及喷出稳定性更加良好,树脂乳液的平均粒径优选为5nm~400nm的范围,更优选为20nm~300nm的范围。树脂中树脂乳液的含量相对于墨水的总质量(100质量%)优选为0.5~7质量%的范围。如果含量在上述范围内,则能够降低固体成分浓度,因此能够使喷出稳定性更加良好。
2-2.蜡
墨水可以含有蜡。通过使墨水含有蜡,墨水非吸收性以及低吸收性的介质上的墨水的定影性变得更加优异。其中,蜡更优选为乳液型的蜡。作为上述蜡,不限定于以下,例如可举出聚乙烯蜡、石蜡以及聚烯烃蜡,其中,优选后述的聚乙烯蜡。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蜡”主要是指使用后述的表面活性剂使固体蜡粒子分散于水中而成的蜡。
通过上述墨水含有聚乙烯蜡,能够使墨水的耐擦性优异。为了使墨水的保存稳定性以及喷出稳定性更加良好,聚乙烯蜡的平均粒径优选为5nm~400nm的范围,更优选为50nm~200nm的范围。
聚乙烯蜡的含量(固体成分换算)相互独立,相对于墨水的总质量(100质量%)优选为0.1~3质量%的范围,更优选为0.3~3质量%的范围,进一步优选为0.3~1.5质量%的范围。如果含量在上述范围内,则即使在墨水非吸收性或低吸收性的介质上也能够使墨水良好地固化·定影,并且能够使墨水的保存稳定性以及喷出稳定性更加优异。
3.表面活性剂
墨水可以含有表面活性剂。作为表面活性剂,不限定于以下,例如可举出非离子系表面活性剂。非离子系表面活性剂具有使墨水在介质上均匀扩散的作用。因此,在使用含有非离子系表面活性剂的墨水进行了印刷的情况下,可以得到几乎没有渗洇的高精细的图像。作为这样的非离子系表面活性剂,不限定于以下,例如可举出硅系、聚氧乙烯烷基醚系、聚氧丙烯烷基醚系、多环苯基醚系、脱水山梨糖醇衍生物,以及氟系的表面活性剂,其中,优选硅系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的含量由于墨水的保存稳定性以及喷出稳定性更加良好,因此相对于墨水的总质量(100质量%),优选为0.1质量%以上且3质量%以下的范围。
4.有机溶剂
墨水可以含有公知的挥发性的水溶性有机溶剂。但是,如上所述,墨水优选实质上不含有作为有机溶剂的一种的甘油(在一个大气压下的沸点为290℃),并且实质上不含有相当于一个大气压下的沸点为280℃以上的烷基多元醇类(上述甘油除外)。
5.非质子性极性溶剂
墨水可以含有非质子性极性溶剂。通过在墨水中含有非质子性极性溶剂,墨水中含有的上述树脂粒子溶解,因此在印刷时能够有效地抑制喷嘴22的堵塞。另外,由于具有使氯乙烯等介质溶解的性质,因此图像的密接性提高。
关于非质子性极性溶剂,没有特别限定,优选含有选自吡咯烷酮类、内酯类、亚砜类、咪唑啉酮类、环丁砜类、脲衍生物、二烷基酰胺类、环状醚类、酰胺醚类的一种以上。作为吡咯烷酮类的代表例,有2-吡咯烷酮、N-甲基-2-吡咯烷酮、N-乙基-2-吡咯烷酮,作为内酯类的代表例,有γ-丁内酯、γ-戊内酯、ε-己内酯,作为亚砜类的代表例,有二甲基亚砜、四亚甲基亚砜。
作为咪唑啉酮类的代表例,有1,3-二甲基-2-咪唑啉酮,作为环丁砜类的代表例,有环丁砜、二甲基环丁砜,作为脲衍生物的代表例,有二甲基尿素、1,1,3,3-四甲基尿素。作为二烷基酰胺类的代表例,有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作为环状醚类的代表例,有1,4-二噁烷、四氢呋喃。
其中,从上述效果的观点考虑,特别优选吡咯烷酮类、内酯类、亚砜类、酰胺醚类,最优选2-吡咯烷酮。上述的非质子性极性溶剂的含量相对于墨水的总质量(100质量%)优选为3~30质量%的范围,更优选为8~20质量%的范围。
6.其他成分
墨水除了上述成分以外,还可以进一步含有防霉剂、防锈剂以及螯合剂等。
关于加湿流体
对与加湿流体L1a混合的表面活性剂的成分进行说明。
作为表面活性剂,能够使用烷基胺盐类以及季铵盐类等阳离子性表面活性剂;二烷基磺基琥珀酸盐类、烷基萘磺酸盐类以及脂肪酸盐类等阴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烷基二甲基氧化胺、烷基羧基甜菜碱等双离子性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烷基醚类、聚氧乙烯烷基烯丙基醚类、炔二醇类,以及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类等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等,其中,特别优选阴离子性表面活性剂或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
表面活性剂的含量相对于加湿流体L1a的总质量优选为0.1~5.0质量%。此外,从气泡性以及气泡后的消泡性的观点考虑,表面活性剂的含量相对于加湿流体L1a的总质量优选为0.5~1.5质量%。需要说明的是,表面活性剂可以仅为一种,也可以为两种以上。另外,加湿流体L1a中含有的表面活性剂优选与墨水(液体)中含有的表面活性剂相同,例如,在墨水(液体)中含有的表面活性剂为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的情况下,作为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并不限定于以下,例如可举出硅系、聚氧乙烯烷基醚系、聚氧丙烯烷基醚系、多环苯基醚系、脱水山梨糖醇衍生物,以及氟系的表面活性剂,其中,优选硅系表面活性剂。
特别是为了使使用了罗斯迈尔斯法的刚起泡后以及起泡5分钟后的泡高度为所述范围(刚起泡后的泡高度为50mm以上,起泡5分钟后的泡高度为5mm以下),作为表面活性剂,优选使用在乙炔二醇上加成了加成摩尔数4~30的环氧乙烷(EO)而成的加成物,使该加成物的含量相对于清洗液总重量为0.1~3.0重量%。此外,为了使使用了罗斯迈尔斯法的刚起泡后以及起泡5分钟后的泡高度为所述优选范围(刚起泡后的泡高度为100mm以上,起泡5分钟后的泡高度为5mm以下),优选使用在乙炔二醇上加成了加成摩尔数10~20的环氧乙烷(EO)而成的加成物,使该加成物的含量相对于清洗液总重量为0.5~1.5重量%。但是,如果乙炔二醇的环氧乙烷加成物的含量过多,则有可能达到临界胶束浓度而成为乳液。
表面活性剂具有使水性墨水容易在记录介质上润湿扩展的功能。能够在本发明中使用的表面活性剂没有特别限制,能够使用:二烷基磺基琥珀酸盐类、烷基萘磺酸盐类,以及脂肪酸盐类等阴离子性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烷基醚类、聚氧乙烯烷基烯丙基醚类、炔二醇类,以及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类等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烷基胺盐类,以及季铵盐类等阳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硅酮系表面活性剂;氟系表面活性剂等。
需要说明的是,表面活性剂具有通过加湿流体L1a与凝聚物之间的表面活性效果使凝聚物细分化而使其分散的效果。另外,由于具有降低清洗液的表面张力的作用,因此清洗液容易侵入凝聚物与喷嘴面23之间,具有容易从喷嘴面23剥离凝聚物的效果。
表面活性剂只要是在同一分子中具有亲水部和疏水部的化合物,则均可适宜地使用。作为具体例,优选由下述式(I)~(IV)表示的化合物。即,可举出下述式(I)的聚氧乙烯烷基苯基醚系表面活性剂、式(II)的炔二醇系表面活性剂、下述式(III)的聚氧乙烯烷基醚系表面活性剂,以及式(IV)的聚氧乙烯聚氧丙烯烷基醚系表面活性剂。
[化学式1]
Figure BDA0003194312110000421
(R是可以分支的碳原子数为6~14的烃链,k:5~20)
[化学式2]
Figure BDA0003194312110000431
(m、n≤20,0<m+n≤40)
[化学式3]
R-(OCH2CH2)nH…(III)
(R是可以分支的碳原子数为6~14的烃链,n为5~20)
[化学式4]
Figure BDA0003194312110000432
(R是碳原子数为6~14的烃链,m、n为20以下的数)
除了所述式(I)~(IV)的化合物以外,例如能够使用二乙二醇单苯基醚、乙二醇单苯基醚、乙二醇单烯丙基醚、二乙二醇单丁基醚、丙二醇单丁基醚、四乙二醇氯苯基醚等多元醇的烷基以及芳基醚类、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嵌段共聚物等非离子系表面活性剂、氟系表面活性剂、乙醇、2-丙醇等低级醇类,特别优选二乙二醇单丁基醚。
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组装有液体喷出装置11并从工厂出货之前,进行图22所示的加湿流体填充动作的流程。
如图21所示,在加湿流体填充动作中,通过流量调节器69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的加湿流体L1a未被供给到循环路径62内的状态、且第一开闭阀66c为开阀状态下,控制部90通过第一泵63的驱动,在循环路径62内使加湿流体L1a向图21所示的实线箭头的方向流动。通过驱动第一泵63直到由检测部61a检测到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的液面高度高于第一规定高度H1,能够将加湿流体袋68内的规定量的加湿流体L1a收容于加湿流体收容部61。因此,在规定量的加湿流体L1a被收容于加湿流体收容部61的状态下,能够将液体喷出装置11从工厂出货。
通过在加湿流体填充动作的最后由控制部90执行的盖更换准备动作,将单位盖51a内的加湿流体L1a的大部分排出到单位盖51a外。因此,在单位盖51a内几乎没有加湿流体L1a的状态下,能够将液体喷出装置11从工厂出货。
从工厂出货的液体喷出装置11由用户设置,开始使用液体喷出装置11。在设置有液体喷出装置11且最初对介质M进行记录之前,控制部90执行图14所示的循环动作的流程。
如图13所示,在循环动作中,在第一开闭阀66c为闭阀状态时,控制部90通过第一泵63的驱动,在循环路径62内使加湿流体L1a向图13所示的实线箭头的方向流动。由此,能够使加湿流体L1a在出货时几乎没有加湿流体L1a的状态的单位盖51a内流通。另外,能够向单位盖51a所具有的加湿室55内填充加湿流体L1a。
更详细而言,如图7所示,能够使加湿流体L1a在通过槽55c以及覆盖槽55c的第一透湿膜54而形成为将流入口55a与流出口55b连通的一条通道的流路状的加湿室55内流通。即,在出货时,能够向几乎没有加湿流体L1a的状态的加湿室55所具有的槽55c填充加湿流体L1a。
通过将加湿室55形成为这样的一条通道的流路状,从而能够使加湿流体L1a容易通过循环动作而向加湿室55内填充。此外,加湿室55形成为弯曲的流路状,因此可以抑制因循环动作而填充于加湿室55内的加湿流体L1a从流入口55a或流出口55b流出到加湿室55外。
如图3所示,盖装置50通过排列多个单位盖51a而构成。另外,如上所述,多个单位盖51a中的一个单位盖51a的流出口55b与和该单位盖51a相邻的另一个单位盖51a的流入口55a连接。另外,如图11所示,位于最上游的流入口55a与供给流路62a连接,位于最下游的流出口55b与回收流路62b连接。由此,能够仅通过一个供给流路62a以及回收流路62b对多个单位盖51a填充加湿流体L1a。
如图8所示,加湿室55以相对于水平倾斜的姿势设置。另外,流入口55a以及流出口55b设置在比加湿室55的铅垂方向上的中心靠上侧的位置。因此,可以抑制因循环动作而填充于加湿室55内的加湿流体L1a从流入口55a或流出口55b通过水位压力流出到加湿室55外。
如图2所示,在液体喷出装置11中,在液体喷出头21对介质M进行记录时,对图1所示的介质收容部16内的介质M进行进给,介质M通过输送路径19而朝向记录部20。另外,在记录部20中,液体喷出头21朝向在第一输送方向Z1上输送的介质M喷出液体。另外,液体喷出装置11通过交替地反复进行将介质M输送到下一个记录位置的输送动作和从液体喷出头21喷出液体的记录动作,从而在介质M上记录文字、图像等。
如图8所示,在液体喷出头21不进行液体的喷出时,液体喷出装置11以盖单元51包围喷嘴22的方式进行与液体喷出头21的喷嘴面23接触的动作即加盖。即,在液体喷出头21不进行液体的喷出时,以单位盖51a包围喷嘴22的方式保持与液体喷出头21的喷嘴面23接触的状态。
如图2所示,在加盖时,在盖单元51从退避位置向第三方向D3移动而位于维护位置之后,头单元24从记录位置向第一方向D1移动而位于维护位置。由此,盖单元51对头单元24进行加盖。即,盖装置50与液体喷出头21接触。因此,单位盖51a的密接面56f与液体喷出头21的喷嘴面23密接,从而密封部56e能够对喷嘴面23进行密封。
如图10所示,加湿室55被加湿流体L1a填充。从加湿流体L1a蒸发的水分能够与含有该水分的潮湿的空气一起通过第一透湿膜54和吸收体53到达凹部57内。另外,该水分能够对凹部57内进行加湿。由此,由于包围单位盖51a与液体喷出头21接触时的喷嘴22的开口的空间SP被加湿,因此能够对喷嘴22的开口进行加湿。另外,由于可以抑制喷嘴22内的液体的增稠,因此能够预防喷出不良的发生。
如图8所示,在加湿室55中,由于在单位盖51a的底面整体上引绕有流路,因此能够对凹部57内整体进行加湿。由此,能够更均匀地对液体喷出头21所具有的多个喷嘴22的开口进行加湿。
如图8所示,液体喷出装置11定期地进行用于将与印刷无关的液滴从喷嘴22向单位盖51a内的空间SP排出的喷出动作即冲洗。在冲洗时,也保持单位盖51a以包围喷嘴22的方式与液体喷出头21的喷嘴面23接触的状态。
如图2所示,在冲洗或清洁时,在盖单元51从退避位置向第三方向D3移动而位于维护位置之后,头单元24从记录位置向第一方向D1移动而位于维护位置。由此,盖装置50与液体喷出头21接触。因此,单位盖51a的密接面56f与液体喷出头21的喷嘴面23密接,密封部56e能够对喷嘴面23进行密封。
如图9所示,通过冲洗或清洁而从喷嘴22向凹部57排出的废液L2通过限制部件52和吸收体53。废液L2被吸收体53吸收。另外,被吸收体53吸收的废液L2向吸收体53的整体扩展。此外,如果吸收体53接近无法进一步吸收废液L2的状态,则在吸收体53内,废液L2因重力而沿铅垂方向流动。由于第一透湿膜54不具有液体透过性,因此废液L2不流入加湿室55的室内。由于凹部57具有排出孔56b,因此能够将在凹部57内吸收体53无法吸收的废液L2从排出孔56b排出到单位盖51a外。
排出孔56b也可以在凹部57中设置于比第一透湿膜54低的位置。能够利用重力将废液L2从排出孔56b排出到单位盖51a外。另外,第一透湿膜54的表面被废液L2堵塞,可以抑制气体无法通过。
排出孔56b也可以设置在凹部57的最下部。能够利用重力将废液L2从排出孔56b排出到单位盖51a外。另外,可以抑制废液L2残留在凹部57内。
如图11所示,凹部57具有用于将空间SP与大气连通的大气连通孔56a。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空间SP与大气连通的第三开闭阀58b通过盖单元51的移动而开闭。由此,能够在不使用第三开闭阀专用的致动器的情况下使第三开闭阀58b开闭,使空间SP与大气连通。
当第三开闭阀58b开闭时,空间SP与大气连通。由此,即使在形成有包围喷嘴22的开口的空间SP时,大气也会流入空间SP内,因此能够使凹部57内的废液L2容易从排出孔56b排出到单位盖51a外。
在冲洗或清洁时,在第一大气连通路58a为开放状态下,液体喷出头21向单位盖51a内排出液体。另外,在液体喷出头21不进行液体的喷出的加盖时,第一大气连通路58a也为开放状态。即,在大部分时间内,由于第一大气连通路58a处于开放状态,因此可以抑制废液L2残留在凹部57内。
如图10所示,大气连通孔56a也可以设置在比凹部57的铅垂方向上的中心靠上侧的位置。大气连通孔56a被废液L2堵塞,可以抑制废液L2无法从凹部57内排出的情况。
大气连通孔56a也可以在凹部57中设置于比第一透湿膜54高的位置。通过在第一透湿膜54的表面流动的废液L2堵塞大气连通孔56a,可以抑制废液L2无法从凹部57内排出的情况。
如图9所示,通过冲洗或清洁而从喷嘴22向凹部57排出的废液L2被吸收体53吸收。另外,如图10所示,从加湿流体L1a蒸发而通过了第一透湿膜54的水分对被吸收体53吸收的废液L2进行加湿。由此,在被吸收体53吸收的废液L2的增稠度较高时,通过从加湿流体L1a蒸发的水分来调节废液L2的增稠度。通过从加湿流体L1a蒸发的水分和增稠度被调节的废液L2,能够更高效地对空间SP进行加湿。
在本实施方式中,加湿流体L1a的保湿力与新鲜的墨水的保湿力相同,因此在被吸收体53吸收的墨水被增稠时,对被吸收体53吸收的墨水进行加湿,从而能够将被吸收体53吸收的墨水的保湿力保持为与新鲜的墨水的保湿力相同的保湿力。
被吸收体53吸收的废液L2向吸收体53整体扩展。由此,能够使被吸收体53吸收的废液L2的分布接近均匀,因此能够更均匀地对空间SP整体进行加湿。另外,能够更均匀地对液体喷出头21所具有的多个喷嘴22的开口进行加湿。
当进行冲洗或清洁时,从液体喷出头21的喷嘴22排出的液体附着于喷嘴面23。因此,在进行了冲洗或清洁之后,液体喷出装置11进行擦拭。
如图4所示,在头单元24从记录位置向第一方向D1移动而位于维护位置之后,擦拭器滑架41从退避位置向第五方向D5移动而移动到折回位置。由此,能够利用擦拭器滑架41所具有的擦拭器部件42对头单元24的喷嘴面23进行擦拭。另外,能够将附着于喷嘴面23的液体作为废液L2回收到擦拭器滑架41内。由此,能够除去附着于液体喷出头21的喷嘴面23的液体以及尘埃等污垢。
如图11所示,废液回收机构80通过第三泵82,使通过冲洗或清洁而被回收的废液L2和通过擦拭而被回收的废液L2通过废液回收路81而向废液收容部86流出。由此,能够将通过冲洗或清洁而被回收的废液L2和通过擦拭而被回收的废液L2这两方的废液L2一并收容于废液收容部86内。
第四泵84是减压泵。因此,在第一废液回收路81a中,第四泵84通过将缓冲室83内的空气排出到缓冲室83外,从而降低缓冲室83内的气压。由此,能够使通过冲洗或清洁而被回收的废液L2容易流入缓冲室83内。另外,能够使通过冲洗或清洁而被回收的废液L2容易流入废液收容部86。即,可以抑制废液L2残留在凹部57内。
如图10所示,在加盖时,通过填充于加湿室55内的加湿流体L1a所含的水分,对包围单位盖51a与液体喷出头21接触时的喷嘴22的开口的空间SP进行加湿。由此,填充于加湿室55内的加湿流体L1a所含的水分的量减少。即,填充于加湿室55内的加湿流体L1a的浓度比收容于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的加湿流体L1a的浓度大。
如图13所示,在具备加湿流体收容部61、供给流路62a、回收流路62b和第一泵63的盖装置50中,通过循环动作使加湿流体L1a在循环路径62内循环。由此,能够对循环路径62内的加湿流体L1a进行搅拌。通过对循环路径62内的加湿流体L1a进行搅拌,能够使循环路径62内整体的加湿流体L1a的浓度均匀。即,通过循环动作,能够使填充于加湿室55内的加湿流体L1a所含的水分的量返回到接近出货时的量的量。
控制部90通过计时器等来管理时间,定期地执行循环动作。由此,能够在适当的时刻使循环路径62内整体的加湿流体L1a的浓度均匀。即,可以抑制填充于加湿室55内的加湿流体L1a的浓度比收容于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的加湿流体L1a的浓度大。更详细而言,即使填充于加湿室55内的加湿流体L1a所含的水分的量减少,也能够使其水分的量在适当的时刻返回到接近出货时的量的量。由此,能够预防因喷嘴22的开口的加湿不充分而导致的喷出不良的发生。
如上所述,多个单位盖51a中的一个单位盖51a的流出口55b与和该单位盖51a相邻的另一个单位盖51a的流入口55a连接,位于最上游的流入口55a与供给流路62a连接,位于最下游的流出口55b与回收流路62b连接。由此,能够仅利用一个供给流路62a以及回收流路62b对包含多个单位盖51a的加湿室55内的循环路径62内的加湿流体L1a进行搅拌。此外,仅利用一个供给流路62a以及回收流路62b,能够使包含多个单位盖51a的加湿室55内的循环路径62内的加湿流体L1a的浓度均匀。
盖装置50通过由填充于加湿室55内的加湿流体L1a所含的水分对空间SP进行加湿和定期地进行循环动作,从而使收容于加湿流体部61内的加湿流体L1a的体积减少蒸发的水分的量。加湿流体收容部61具有检测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的液面的检测部61a,由此能够判定加湿流体L1a的浓度变得比规定的浓度大。
在循环动作中,在通过检测部61a检测到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的液面高度低于第一规定高度H1时,判定为循环路径62内的加湿流体L1a的浓度大于规定的浓度,执行图16所示的浓度调节动作流程。
如图15所示,通过进一步具备能够向循环路径62内供给水分的水分供给部66,在水分从加湿流体L1a蒸发的情况下,能够向加湿流体L1a补充水分L1b而进行加湿流体L1a的浓度的适当化。即,能够使加湿流体L1a所含的水分的量返回到出货时的水分的量。
水分供给部66侧的流路的压力损失被设定为与加湿流体收容部61侧的流路的压力损失相同或更大。由此,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的液面高度的变化速度变慢,液面检测偏差变小,因此能够及时检测液面高度。
在通过检测部61a检测到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的液面低于第一规定高度H1时进行浓度调节动作的情况下,盖装置50将水分收容部66a内的水分向循环路径62内供给,直到检测到液面成为第一规定高度H1以上为止。之后,盖装置50使加湿流体L1a在循环路径62内流动。由此,在向加湿流体L1a补给了蒸发的量的水分之后,使加湿流体L1a在循环路径62内循环,由此能够进行加湿流体L1a的浓度的适当化。
在浓度调节动作中,在通过检测部61a检测到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的液面高度超过第一规定高度H1时,盖装置50使第一开闭阀66c成为闭阀状态,进行上述的循环动作。即,在进行浓度调节动作时,在浓度调节动作结束之前进行循环动作。由此,循环路径62内的加湿流体L1a被搅拌,因此在进行浓度调节动作时,也能够使循环路径62内整体的加湿流体L1a的浓度均匀。
盖装置50通过向循环路径62内的加湿流体L1a补给蒸发的量的水分,循环路径62内的加湿流体L1a的体积增加。另外,设置于加湿流体收容部61与第二大气连通路61d的连接部的第二透湿膜61e容许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与第二大气连通路61d的气体的通过。由此,能够使与加湿流体L1a增加的体积相同体积的空气随着加湿流体L1a的体积增加而从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向第二大气连通路61d流出。因此,能够容易向循环路径62内的加湿流体L1a补给水分。另外,通过使第二透湿膜61e的面积比加湿流体收容部61的体积大,能够增加从第二大气连通路61d向大气流出的空气的量。因此,能够高效地向加湿流体L1a补给蒸发的量的水分。
如图15所示,盖装置50进行包括通过水分供给部66将水分L1b向循环路径62内供给,和使加湿流体L1a在循环路径62内流动的浓度调节动作。另外,盖装置50进行包括在将水分收容部66a内的水分L1b向循环路径62内供给时开放第一开闭阀66c,在使加湿流体L1a在循环路径62内流动时封闭第一开闭阀66c的浓度调节动作。通过第一开闭阀66c的状态,能够根据需要进行使蒸发的量的水分向循环路径62内供给,以及使加湿流体L1a在循环路径62内流动。由此,在向加湿流体L1a补给了蒸发的量的水分之后,使加湿流体L1a在循环路径62内循环,由此能够进行加湿流体L1a的浓度的适当化。
在液体喷出装置11中,当反复进行液体喷出头21对介质M的记录时,存在如下情况:单位盖51a所具有的密封部56e由于长期的反复应力等造成的劣化或疲劳,与喷嘴面23的密接性衰退。另外,也存在在构成盖单元51的部件中发生不良的情况。此时,此前使用的盖单元51被更换为新的盖单元51。需要说明的是,盖单元51也可以构成为每次更换单位盖51a的一个。
如图17所示,在进行盖单元51的更换时,进行盖更换准备动作。通过从加压空气供给部67向单位盖51a内供给加压空气,将加压空气供给到单位盖51a内,并且将单位盖51a内的加湿流体L1a排出到加湿流体收容部61。由此,能够将单位盖51a内的加湿流体L1a排出到单位盖51a外。此外,能够将单位盖51a内的加湿流体L1a回收到加湿流体收容部61。即,能够将此前使用的盖单元51内的加湿流体L1a作为此后使用的盖单元51内的加湿流体L1a来使用。
盖装置50也可以具有在加湿流体L1a流动的循环路径62中,在水分供给部66与循环路径62合流的第一合流部62c与单位盖51a所具有的流入口55a之间向循环路径62供给大气的大气供给部。另外,盖装置50还可以具有将该大气向循环路径62送出的泵。由此,能够将单位盖51a内的加湿流体L1a排出到单位盖51a外。此外,能够将单位盖51a内的加湿流体L1a回收到加湿流体收容部61。
如图7所示,加湿室55形成为通过槽55c以及覆盖槽55c的第一透湿膜54将流入口55a与流出口55b连通的一条通道的流路状。因此,在盖更换准备动作中,通过从加湿室55内的该一条通道的流路的流入口55a供给加压空气,能够容易地从加湿室55内的流出口55b排出加湿流体L1a。
如上所述,多个单位盖51a中的一个单位盖51a的流出口55b与和该单位盖51a相邻的另一个单位盖51a的流入口55a连接,位于最上游的流入口55a与供给流路62a连接,位于最下游的流出口55b与回收流路62b连接。由此,在一个供给流路62a、一个回收流路62b以及一个加压空气供给部67中,通过盖更换准备动作,能够排出多个单位盖51a的加湿室55内的加湿流体L1a。
如图17所示,加湿流体收容部61具有第二大气连通路61d。第二大气连通路61d通过迷宫状的细管结构将加湿流体收容部61与大气连通。在盖更换准备动作中,在向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供给加压空气时,通过第二大气连通路61d的迷宫状的细管结构,也可以抑制从加湿流体收容部61通过第二大气连通路61d向加湿流体收容部61外的加湿流体L1a的流出。
如图17所示,加湿流体收容部61具有第二透湿膜61e。第二透湿膜61e容许气体的通过,另一方面,限制液体的通过。在盖更换准备动作中,在向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供给加压空气时,也可以抑制从加湿流体收容部61通过第二大气连通路61d向加湿流体收容部61外的加湿流体L1a的流出。
此前使用的盖单元51被更换为新的盖单元51,在最初对介质M进行记录之前,执行上述的循环动作,新的盖单元51的单位盖51a所具有的加湿室55内被加湿流体L1a填充。由此,在更换后的盖单元51中,也对包围单位盖51a与液体喷出头21接触时的喷嘴22的开口的空间SP进行加湿,因此能够对喷嘴22的开口进行加湿。
在液体喷出装置11中,在更换后的盖单元51中,通过对包围单位盖51a与液体喷出头21接触时的喷嘴22的开口的空间SP进行加湿,从而使用加湿流体L1a内的水分。所使用的水分在浓度调节动作时从水分收容部66a内补充到加湿流体L1a内。即,在更换后的盖单元51中,也能够在不向循环路径62内新补充加湿流体L1a的情况下对液体喷出头21所具有的喷嘴22的开口进行加湿。
如图15所示,在浓度调节动作中,在第一泵63被驱动了第三规定时间T3时,在通过检测部61a检测到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的液面高度低于第一规定高度H1时,控制部90判定为水分收容部66a内的水分排完。加湿流体收容部61具有检测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的液面的检测部61a,由此能够检测水分收容部66a内的水分的量达到判断为需要更换水分收容部66a的量。
在为了对喷嘴22的开口进行加湿而使用的水分收容部66a内的水分的量达到判断为需要更换水分收容部66a的量时,迄今为止使用的水分收容部66a被更换为装满的水分收容部66a。但是,在用户的手边没有更换用的水分收容部66a时,无法通过加湿流体L1a对喷嘴22的开口进行加湿,直到更换用的水分收容部66a到达用户的手边。另外,在构成为水分收容部66a无法由用户更换时,在由维修人员更换水分收容部66a之前,无法通过加湿流体L1a对喷嘴22的开口进行加湿。
在水分收容部66a被更换之前,冲洗的第一参数表被切换为水分收容部66a内的水分L1b排完时的第二参数表。由此,通过冲洗而对喷嘴22的开口进行加湿。即,能够在更换水分收容部66a之前从液体喷出头21向单位盖51a内进行空喷出而进行空间SP的加湿。因此,能够继续由用户实施的印刷作业。
如图19所示,在进行水分收容部66a的更换时,进行盖更换准备动作。通过从加压空气供给部67向单位盖51a内供给加压空气,将单位盖51a内的加湿流体L1a排出到加湿流体收容部61,并且将加压空气供给到单位盖51a内。由此,能够排出单位盖51a内的加湿流体L1a。
如图9所示,凹部57在与第一透湿膜54接触的位置具有能够吸收液体的吸收体53。由于通过冲洗或清洁而向单位盖51a内喷出的废液L2的量增加,因此在吸收体53中吸收比通常多的量的废液L2。另外,被吸收体53吸收的废液L2向吸收体53的整体扩展。通过被吸收体53吸收的大量的废液L2,在水分收容部66a被更换之前的期间,也能够更有效地对空间SP进行加湿。另外,能够更有效地对液体喷出头21所具有的喷嘴22的开口进行加湿。
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加湿室55以相对于水平倾斜的姿势设置时,被吸收体53吸收的废液L2也向吸收体53整体扩展。即,通过吸收体53吸收废液L2,能够抑制因重力引起的凹部57内的废液L2的偏差的影响。由此,即使在加湿室55以相对于水平倾斜的姿势设置时,也能够更均匀地对空间SP整体进行加湿。另外,能够更均匀地对液体喷出头21所具有的多个喷嘴22的开口进行加湿。
吸收体53位于与第一透湿膜54接触的位置。因此,通过利用限制部件52仅限制吸收体53不与第一透湿膜54接触的一侧的面,能够限制吸收体53的位置。
密封部56e通过使用排斥从液体喷出头21喷出的液体的材料,即使在通过冲洗或清洁而向单位盖51a内排出的废液L2的量增加时,也可以抑制单位盖51a内的液体从密封部56e下垂到单位盖51a外。
当更换水分收容部66a时,冲洗的第二参数表返回到通常的第一参数表,执行浓度调节动作。由于通过冲洗而向单位盖51a内喷出的废液L2的量增加的期间仅为直至水分收容部66a被更换为止的期间,因此能够减少通过冲洗而使用的液体的量。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盖装置50具备单位盖51a,所述单位盖51a具有形成空间SP的凹部57、加湿室55和第一透湿膜54,此外凹部57具有排出孔56b,因此能够利用一个单位盖51a,根据需要进行从喷嘴22排出的液体的容纳、排出以及喷嘴22的加湿。另外,通过一边向加湿流体L1a补给蒸发的量的水分,一边使加湿流体L1a在循环路径62内循环,从而能够进行加湿流体L1a的搅拌以及浓度的适当化。即,能够将循环路径62内整体的加湿流体L1a维持为适于液体喷出头21的喷嘴22的加湿的状态。
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1)盖装置50具备单位盖51a,所述单位盖具有:凹部57,其在单位盖51a与液体喷出头21接触时形成空间SP;加湿室55,其供加湿流体L1a流通;以及第一透湿膜54,其对凹部57和加湿室55进行划分且具有透气性。另外,凹部57具有能够将从液体喷出头21的喷嘴22向单位盖51a内排出的废液L2排出的排出孔56b。从加湿室55内的加湿流体L1a蒸发的水分通过第一透湿膜54到达凹部57内,因此凹部57形成的空间SP被加湿,喷嘴22的开口被加湿。另外,排出到单位盖51a内的废液L2由于不通过第一透湿膜54流入加湿室55的室内,因此从凹部57内的排出孔56b排出到单位盖51a外。由此,能够利用一个单位盖51a进行从喷嘴22排出的废液L2的容纳、排出以及喷嘴22的加湿。即,在液体喷出装置11中,配置有预防喷嘴22的堵塞的盖机构的盖和抑制喷嘴22的干燥的盖装置的盖双方的盖的空间是仅配置一方的盖的空间即可。由此,可以抑制液体喷出装置11变大。
(2)排出孔56b在凹部57中设置于比第一透湿膜54低的位置。利用重力,能够将凹部57内的废液L2从排出孔56b排出到单位盖51a外。而且,能够减少残留在凹部57内的废液L2。另外,通过第一透湿膜54的表面被废液L2堵塞,可以抑制从加湿室55内的加湿流体L1a蒸发的水分无法通过第一透湿膜54。即,可以抑制无法对液体喷出头21的喷嘴22的开口进行加湿。
(3)排出孔56b设置于凹部57的最下部。利用重力,能够将凹部57内的废液L2从排出孔56b排出到单位盖51a外。另外,可以抑制废液L2残留在凹部57内。
(4)凹部57在与第一透湿膜54接触的位置具有能够吸收液体的吸收体53。排出到凹部57的废液L2被吸收体53吸收。另外,从加湿流体L1a蒸发而通过了第一透湿膜54的水分对被吸收体53吸收的废液L2进行加湿。被吸收体53吸收的废液L2向吸收体53整体扩展。由此,能够使被吸收体53吸收的废液L2的分布接近均匀。即,能够更均匀地对空间SP整体进行加湿。另外,能够更均匀地对液体喷出头21所具有的多个喷嘴22的开口进行加湿。
(5)加湿室55具有用于供加湿流体L1a流通的槽55c。另外,加湿室55形成为通过槽55c以及覆盖槽55c的第一透湿膜54将流入口55a与流出口55b连通的流路状。在形成为将流入口55a与流出口55b连通的一条通道的流路状的加湿室55内,通过使加湿流体L1a流动,根据需要,能够将加湿流体L1a填充到加湿室55内,或者从加湿室55内排出。此外,加湿室55形成为这样的流路状,因此可以抑制填充于加湿室55内的加湿流体L1a不必要地流出到加湿室55外。另外,由于在单位盖51a的底面整体上引绕有流路,因此能够对凹部57内整体进行加湿。由此,能够更均匀地对液体喷出头21所具有的多个喷嘴22的开口进行加湿。
(6)加湿室55以相对于水平倾斜的姿势设置,流入口55a以及流出口55b设置在比加湿室55的铅垂方向上的中心靠上侧的位置。由此,可以抑制填充于加湿室55内的加湿流体L1a从流入口55a或流出口55b通过水位压力而流出到加湿室55外。
(7)凹部57具有用于将空间SP与大气连通的大气连通孔56a,大气连通孔56a设置在比凹部57的铅垂方向上的中心靠上侧的位置。由此,可以抑制大气连通孔56a被废液L2堵塞而无法从凹部57内排出废液L2。
(8)盖装置50还具备加湿流体收容部61、供给流路62a、回收流路62b和在循环路径62内能够使加湿流体L1a流动的第一泵63。由此,能够对循环路径62内的加湿流体L1a进行搅拌。为了对空间SP进行加湿,大量的水分从填充于加湿室55内的加湿流体L1a蒸发。因此,通过对循环路径62内的加湿流体L1a进行搅拌,能够使循环路径62内整体的加湿流体L1a的浓度均匀。即,能够使填充于加湿室55内的加湿流体L1a所含的水分的量返回到接近液体喷出装置11出货时的量的量。
(9)盖装置50还具备能够向循环路径62内供给水分的水分供给部66。由此,在水分从加湿流体L1a蒸发的情况下,能够向加湿流体L1a补充水分L1b而进行加湿流体L1a的浓度的适当化。即,能够使加湿流体L1a所含的水分的量返回到液体喷出装置出货时的量。
(10)盖装置50通过排列多个单位盖51a而构成。另外,多个单位盖51a中的一个单位盖51a的流出口55b与和该单位盖51a相邻的另一个单位盖51a的流入口55a连接。另外,位于最上游的流入口55a与供给流路62a连接,位于最下游的流出口55b与回收流路62b连接。由此,能够仅通过一个供给流路62a以及回收流路62b,对多个单位盖51a进行加湿流体L1a的填充、搅拌以及排出。
(11)盖装置50的维护方法进行包括通过水分供给部66向循环路径62内供给水分,和使加湿流体L1a在循环路径62内流动的浓度调节动作。由此,在向加湿流体L1a补给了蒸发的量的水分之后,使加湿流体L1a在循环路径62内循环,由此能够进行加湿流体L1a的浓度的适当化。即,能够将循环路径62内整体的加湿流体L1a维持为适于液体喷出头21的喷嘴22的加湿的状态。
(12)盖装置50的维护方法进行包括在将水分收容部66a的水分向循环路径62内供给时开放第一开闭阀66c,在使加湿流体L1a在循环路径62内流动时封闭第一开闭阀66c的浓度调节动作。通过第一开闭阀66c的状态,能够根据需要进行使蒸发的量的水分向循环路径62内供给,以及使加湿流体L1a在循环路径62内流动。由此,在向加湿流体L1a补给了蒸发的量的水分之后,使加湿流体L1a在循环路径62内循环,由此能够进行加湿流体L1a的浓度的适当化。即,能够将循环路径62内整体的加湿流体L1a维持为适于液体喷出头21的喷嘴22的加湿的状态。
(13)盖装置50的维护方法为,在进行单位盖51a的更换时,通过从加压空气供给部67向单位盖51a内供给加压空气,进行将单位盖51a内的加湿流体L1a排出到加湿流体收容部61并且将加压空气供给到单位盖51a内的盖更换准备动作。由此,能够将单位盖51a内的加湿流体L1a排出到单位盖51a外。此外,能够将单位盖51a内的加湿流体L1a回收到加湿流体收容部61。即,能够将此前使用的盖单元51内的加湿流体L1a作为此后使用的盖单元51内的加湿流体L1a来使用。另外,在更换后的盖单元51中,也能够对液体喷出头21的喷嘴22的开口进行加湿。
(14)盖装置50的维护方法为,进行水分收容部更换前动作,所述水分收容部更换前动作包括:上述的盖更换准备动作;以及从液体喷出头21到单位盖51a内的空间SP进行与印刷无关的液体的喷出即空喷出而进行喷嘴22的加湿,直到更换水分收容部66a为止。由此,能够排出单位盖51a内的加湿流体L1a。另外,在单位盖51a内的加湿流体L1a被排出的状态下,能够从液体喷出头21向单位盖51a内进行空喷出而进行空间SP的加湿。由此,能够继续由用户实施的印刷作业。
(15)盖装置50的维护方法为,在检测为加湿流体收容部61内的液面低于第一规定高度H1时进行浓度调节动作的情况下,将水分收容部66a内的水分向循环路径62内供给,直到检测到液面达到第一规定高度H1以上为止,之后,使加湿流体L1a在循环路径62内流动。由此,在向加湿流体L1a补给了蒸发的量的水分之后,使加湿流体L1a在循环路径62内循环,由此能够进行加湿流体L1a的浓度的适当化。即,能够将循环路径62内整体的加湿流体L1a维持为适于液体喷出头21的喷嘴22的加湿的状态。
本实施方式能够如以下那样变更来实施。本实施方式以及以下的变更例能够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相互组合来实施。
盖装置50也可以具备从液体喷出头21朝向介质M在铅垂方向上喷出液体的液体喷出装置。另外,在单位盖51a中加盖时与液体喷出头21的喷嘴面23密接的密接面56f、吸收体53、第一透湿膜54以及加湿室55也可以以水平的状态设置。即,本实施方式的单位盖51a也可以以水平的状态设置于从液体喷出头21朝向介质M在铅垂方向上喷出液体的液体喷出装置。另外,吸收体53、第一透湿膜54以及加湿室55也可以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以相对于水平倾斜的状态设置,仅密接面56f以水平的状态设置。
加湿室55相对于水平倾斜的角度也可以不与配置有液体喷出头21的喷嘴22的喷嘴面23相对于水平倾斜的角度相同。加湿室55相对于水平倾斜的角度可以大于喷嘴面23相对于水平倾斜的角度,也可以小于喷嘴面23相对于水平倾斜的角度。
盖装置50也可以设置于液体喷出装置,所述液体喷出装置是通过被支承于在宽度方向X上往复移动的滑架的液体喷出头朝向介质M喷出液体而进行印刷的串行方式的喷墨打印机。为了进行维护,该往复移动的滑架在宽度方向X上从对介质M进行印刷的喷出区域向喷出区域的外侧的维护区域移动时,配置于维护区域的盖装置50的盖也可以对液体喷出头的喷嘴面进行加盖。在该情况下,盖装置50也可以构成为,在滑架移动到维护区域而液体喷出头位于维护位置时,盖向接近液体喷出头的喷嘴面的方向移动而使盖与喷嘴面密接,从而进行加盖。由此,在串行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中,也能够利用一个盖进行从喷嘴排出的废液的容纳、排出以及喷嘴的加湿。另外,在串行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中,配置有预防喷嘴的堵塞的盖机构的盖和抑制喷嘴的干燥的盖装置的盖双方的盖的空间也可以是仅配置一方的盖的空间。由此,可以抑制串行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11变大。
盖装置50可以具有多个单位盖51a,也可以仅具有一个单位盖51a。在盖装置50仅具有一个单位盖51a时,该单位盖51a也可以具有一个限制部件52、一个吸收体53、一个第一透湿膜54、一个加湿室55和一个壳体56。
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在使用由5个单位喷出头21a构成的液体喷出头21的行式喷墨打印机时,盖装置50也可以仅具有一个单位盖51a。另外,在上述的串行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中,盖装置50也可以仅具有一个单位盖51a。
盖装置50所具有的限制部件52、吸收体53、第一透湿膜54以及加湿室55的数量也可以不是相同的数量。例如,盖装置50也可以仅具备一个单位盖51a,该单位盖51a具有一个限制部件52、一个吸收体53、一个第一透湿膜54和多个加湿室55。另外,盖装置50也可以具备多个单位盖51a,该多个单位盖51a分别具有一个限制部件52、一个吸收体53、一个第一透湿膜54和多个加湿室55。
单位盖51a也可以具有多个凹部57。
凹部57也可以具有多个排出孔56b。
凹部57也可以具有多个大气连通孔56a。
在盖装置50具有多个单位盖51a时,也可以以各个单位盖51a的凹部57所形成的空间SP彼此不经由排出孔56b而连通的方式构成凹部。例如,也可以以一个单位盖51a的底部与和该单位盖51a相邻的另一个单位盖51a的底部在盖单元51的内部连通的方式构成单位盖51a。此时,在盖单元51中,排出孔56b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
吸收体53也可以不与第一透湿膜54接触。例如,也可以构成为,通过与限制吸收体53的+Y1方向侧的面的位置的限制部件52不同的限制部件,限制吸收体53的-Y1方向侧的面的位置,在第一透湿膜54与吸收体53之间具有空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加湿室55的流路形成为从流入口55a到流出口55b的一条通道的迷宫状,但也可以是两条通道,也可以是三条通道。该流路只要从流入口55a连接到流出口55b即可。
构成液体喷出头21的单位喷出头21a的排列可以适当变更。不限于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将单位喷出头21a倾斜地排列的结构,例如也可以是以交错配置设置的结构,所述交错配置为,对于在宽度方向X上将单位喷出头21a以一定的间隔排列的两列,在列间以间隔的一半在宽度方向上错开位置的排列。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循环路径62内的供给流路62a具备能够供给水分的水分供给部66,但也可以在循环路径62内的回收流路62b具备水分供给部66。在该情况下,盖装置50也可以还具备用于向回收流路62b供给水分的泵。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盖单元51的移动,使空间SP与大气连通的第三开闭阀58b被开闭。也可以与盖单元51的位置无关地,将控制部90能够开闭的致动器式的开闭阀设置于第一大气连通路58a。
盖装置50也可以具有检测水分收容部66a内的水分L1b的量的第二检测部。根据该第二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控制部90也可以判断水分收容部66a内的水分L1b的量是否达到了需要更换水分收容部的量。
盖装置50也可以构成为能够补充水分收容部66a内的水分。另外,盖装置50也可以构成为能够更换加湿流体收容部61。
执行循环动作的时刻可以由管理者或用户来变更该时刻。
第一规定时间T1、第二规定时间T2、第三规定时间T3以及第四规定时间T4不必总是固定时间。也可以根据温湿度环境来变更值。另外,管理者或用户也可以变更该值。
液体喷出装置11也可以具有液体的喷出量更多的第三参数表作为冲洗的参数表。另外,在进行了浓度调节动作的时间的间隔较短时,在水分收容部更换前动作中的冲洗表的切换中,控制部90也可以切换为第三参数表。即,液体喷出装置11也可以具有液体的喷出量不同的多个参数表作为冲洗的参数表。另外,控制部90也可以在水分收容部更换前动作中的冲洗表的切换中,根据进行了浓度调节动作的时间的间隔,从多个参数表中切换为适当的参数表。
液体喷出装置11也可以是喷射或喷出墨水以外的其他液体的液体喷出装置。作为从液体喷出装置成为微小量的液滴而喷出的液体的状态,也包括呈粒状、泪状、丝状拖尾的状态。这里所说的液体只要是能够从液体喷出装置喷出的材料即可。例如,液体只要是物质为液相时的状态即可,包含高粘性或低粘性的液状体、溶胶、凝胶水、其他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熔液等流状体。液体不仅包含作为物质的一个状态的液体,还包含由颜料或金属粒子等固形物构成的功能材料的粒子溶解、分散或混合在溶剂中的液体等。作为液体的代表性的例子,可举出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墨水、液晶等。
以下,参照附图对液体喷出装置111以及液体喷出装置111的控制方法所涉及的第二~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液体喷出装置111例如是向纸张等介质M喷出作为液体的一例的墨水而进行记录的喷墨式的打印机。
第二实施方式
关于液体喷出装置的结构
如图23所示,液体喷出装置111具备大致长方体状的主体部1102、图像读取部1103和自动进给部1104。图像读取部1103安装在主体部1102的上方。自动进给部1104安装在图像读取部1103的上方。
图像读取部1103构成为读取原稿中记录的图像,例如文字以及照片。自动进给部1104构成为向图像读取部1103进给原稿。图像读取部1103具有操作部1105。操作部1105例如具有触摸面板式的液晶画面以及操作用的按钮。使用者为了对液体喷出装置111给出指示而对操作部1105进行操作。
主体部1102具有能够收容多个介质例如多个纸张的一个或多个介质收容部1106。在一例中,主体部1102具有4个介质收容部1106。介质收容部1106被收容为能够相对于主体部1102拉出。主体部1102在其上部具有载置部1107。载置部1107具有载置进行了记录的介质的载置面1107a。
收容于介质收容部1106的介质通过未图示的进给辊被输送到载置部1107。更详细而言,进给辊在与收容于介质收容部1106的多个介质中的最上位的介质接触的状态下旋转。由此,该最上位的介质从介质收容部1106向介质收容部1106的上方被送出。液体喷出头113a(参照图24)朝向被输送的介质喷出液体。该喷出的液体附着在介质上,从而进行记录。记录后的介质通过未图示的一个或多个排出辊朝向载置部1107被排出。
如图24所示,液体喷出装置111具备液体喷出部113、液体收容部120、贮存部125、供给机构140、压力调节部150、供给限制部160、液体加压部170、维护部180、控制部1100。液体收容部120收容向液体喷出部113供给的液体。贮存部125暂时贮存从液体收容部120向液体喷出部113供给的液体。供给机构140构成为向液体收容部120、供给限制部160和液体加压部170送出空气。压力调节部150构成为对从液体收容部120向液体喷出部113供给的液体的压力进行调节。供给限制部160构成为限制从液体收容部120向液体喷出部113供给液体。液体加压部170构成为对向液体喷出部113供给的液体进行加压。维护部180构成为进行液体喷出部113的维护。控制部1100构成为进行液体喷出装置111的各种构成要素的控制。
液体喷出装置111具备用于供液体流通的多个供给流路190。多个供给流路190包括第一供给流路191、第二供给流路192、第三供给流路193、第四供给流路194和第五供给流路195。第一供给流路191将液体收容部120与贮存部125连接。第二供给流路192将贮存部125与压力调节部150连接。第三供给流路193将压力调节部150与供给限制部160连接。第四供给流路194将供给限制部160与液体加压部170连接。第五供给流路195将液体加压部170与液体喷出部113连接。收容在液体收容部120中的液体通过这些供给流路191~195被供给到液体喷出部113。在以下的说明中,在这些供给流路中,将第一供给流路191所在的一侧称为上游,将第五供给流路195所在的一侧称为下游。
液体喷出部113具有能够喷出液体的一个或多个液体喷出头113a。各液体喷出头113a具有一个或多个喷嘴112开口的喷嘴面112a。第五供给流路195以分支的方式与各液体喷出头113a连接。
液体喷出头113a从多个喷嘴112向介质M喷出液体。例如,液体喷出部113具备针对液体喷出头113a的每个喷嘴112而贮存液体的空腔、形成空腔的一部分的振动板,以及被粘贴在该振动板上的压电元件。通过驱动这些压电元件使振动板振动以改变空腔的容积,从而从喷嘴112喷出液体。通过向介质M喷出液体,从而在介质M上记录文字、图像。
液体收容部120具备根据外力而压缩变形的液体收容体114。液体收容体114例如是由具有可挠性的薄膜部件形成的袋。液体收容体114具有与第一供给流路191的上游端连通的供给口。液体收容部120具备存储液体收容体114的收容容器121。收容容器121是连接第一供给流路191的上游端的密闭容器。当气体经由第一送出流路141流入收容容器121内时,收容容器121内的压力变高。这样,当收容容器121内被加压时,液体收容体114压缩变形。由此,收容在液体收容体114内的液体被加压,朝向下游被供给。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包括暂时贮存从液体收容部120向液体喷出部113供给的液体的贮存部125在内的液体收容部120周边的结构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叙述。
供给机构140具备供给泵144和送出流路147。送出流路147也可以包括多个分支流路,例如第一送出流路141、第二送出流路142和第三送出流路143。供给泵144例如是压送空气的压缩泵。第一送出流路141将供给机构140与液体收容部120连接。第二送出流路142将第一送出流路141与供给限制部160连接。第三送出流路143将第二送出流路142与液体加压部170连接。送出流路147、第一送出流路141、第二送出流路142以及第三送出流路143是气体能够流通的流路。需要说明的是,气体从供给泵144朝向液体收容部120、供给限制部160以及液体加压部170流通,因此在以后的说明中,将供给泵144所在的一侧称为上游侧,将液体收容部120、供给限制部160以及液体加压部170所在的一侧称为下游侧。
供给机构140具备第三送出阀145和第四送出阀146。第三送出阀145经由第二送出流路142容许气体在开阀时从供给泵144向供给限制部160的流通,另一方面,在闭阀时限制气体从供给泵144向供给限制部160的流通。另外,第四送出阀146经由第三送出流路143容许气体在开阀时从供给泵144向液体加压部170的流通,另一方面,在闭阀时限制气体从供给泵144向液体加压部170的流通。供给机构140经由第二送出流路142以及第三送出流路143,根据第三送出阀145以及第四送出阀146的开闭状态,对供给限制部160以及液体加压部170送出气体。需要说明的是,将打开阀的情况称为开阀,将关闭阀的情况称为闭阀。
压力调节部150在通过由液体喷出头113a喷出液体而与液体喷出头113a连通的第三供给流路193内的液体的压力小于比大气压小的规定压力时,使第二供给流路192与第三供给流路193连通。另一方面,压力调节部150通过使第二供给流路192与第三供给流路193连通,在第三供给流路193内的液体的压力成为规定压力以上时,使第二供给流路192与第三供给流路193不连通。
压力调节部150将向液体喷出头113a供给的液体的压力调节为规定压力以下的压力。在一例中,压力调节部150将位于比压力调节部150靠上游的液体调节为大气压以上的压力,例如约20Pa,将位于比压力调节部150靠下游的液体调节为小于大气压的压力,例如约-1kPa。
各液体喷出头113a具有按照每种液体的种类而设置的多个压力调节部150。例如,在向各液体喷出头113a供给4种液体的情况下,在一个液体喷出头113a上按照每种液体的种类设置有4个压力调节部150。
如图24所示,在供给限制部160形成有能够贮存气体的气体室161、能够贮存液体的液体室162,以及在液体室162内从液体室162朝向气体室161的方向突出形成的突出部163。供给限制部160具备薄膜部件164、施力部件165和第一开放阀166。薄膜部件164划分气体室161和液体室162。施力部件165在液体室162内对薄膜部件164向使液体室162的容积增大的方向施力。第一开放阀166通过开阀而使液体室162向大气开放。
气体室161与第二送出流路142的下游端连通,液体室162与第三供给流路193的下游端以及第四供给流路194的上游端连通。第四供给流路194的上游端经由突出部163的开口167与液体室162连通。薄膜部件164具有可挠性,根据气体室161与液体室162的压力差,向使气体室161以及液体室162的容积增减的方向位移。另外,薄膜部件164构成为能够堵塞突出部163的开口167。第一开放阀166在开阀时将气体室161与大气连通,另一方面,在闭阀时使气体室161与大气不连通。即,在薄膜部件164的配置为图24所示的配置时,突出部163的开口167通过施力部件165的作用力而开放,因此容许从第三供给流路193向第四供给流路194供给液体。
如图24所示,液体加压部170具有能够贮存气体的气体室171和能够贮存液体的液体室172。液体加压部170具备薄膜部件173、施力部件174和第二开放阀175。薄膜部件173对气体室171和液体室172进行划分。施力部件174在液体室172内对薄膜部件173向使液体室172的容积增大的方向施力。第二开放阀175通过开阀将液体室172向大气开放。
气体室171与第三送出流路143的下游端连通,液体室172与第四供给流路194的下游端以及第五供给流路195的上游端连通。薄膜部件173具有可挠性,根据气体室171与液体室172的压力差,向使气体室171以及液体室172的容积增减的方向位移。另外,第二开放阀175在开阀时将气体室171与大气连通,另一方面,在闭阀时使气体室171与大气不连通。
关于液体收容体周边的结构
如图24所示,在液体收容部120中,在液体收容体114中收容有液体。该液体被供给到液体喷出头113a。在液体喷出装置111上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有多个收容容器121。各收容容器121收容对应的液体收容体114。
在液体喷出装置111中,例如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有两个收容容器121。该两个收容容器121收容同种液体。此外,也可以将与其他种类的液体对应的收容容器121安装于液体喷出装置111。另外,也可以构成为在所使用的所有液体中能够安装多个收容容器121。另外,也可以将收容容器121安装成相对于液体喷出装置111无法拆下,仅液体收容体114可以拆装更换。
第一液体收容体114f和第二液体收容体114s收容相同种类的液体。供给机构140向第一液体收容体114f和第二液体收容体114s中的至少一个送出气体并进行加压,由此使被加压的液体收容体所收容的液体向第一供给流路191流出,向下游的压力调节部150供给液体。即,供给机构140能够选择性地对第一液体收容体114f和第二液体收容体114s进行加压。将为了加压而选择出的液体收容体114称为加压目的地的液体收容体114。需要说明的是,在两个液体收容体114中,将先开始使用的液体收容体114称为第一液体收容体114f,将在第一液体收容体114f之后开始使用的液体收容体114称为第二液体收容体114s。因此,在第一液体收容体114f的液体用尽且第一液体收容体114f被更换为新的液体收容体114的情况下,接下来开始使用的第二液体收容体114s成为第一液体收容体114f,更换后的新的液体收容体114成为第二液体收容体114s。即,第一液体收容体114f被替换为第二液体收容体114s,第二液体收容体114s被替换为第一液体收容体114f。
第一供给流路191包括:两个导出流路122,其与收容有相同种类的液体的两个液体收容体114分别连接;以及合流流路123,其通过压力调节部150将两个导出流路122与液体喷出头113a连接。在两个导出流路122上分别设置有阀。将设置于与第一液体收容体114f连接的导出流路122的阀称为第一阀124f,将设置于将液体收容体114连接于第二液体收容体114s的导出流路122的阀称为第二阀124s。
与第一液体收容体114f连接的导出流路122与和第二液体收容体114s连接的导出流路122在与合流流路123的合流地点合流。由此,两个导出流路122形成将第一液体收容体114f与第二液体收容体114s连接的连接流路126。即,第一供给流路191包括连接流路126和将连接流路126与液体喷出头113a连接的合流流路123。
第一阀124f设置于连接流路126中的第一液体收容体114f与合流流路123之间的部分,在供给第一液体收容体114f内的液体时开放连接流路126。另外,第二阀124s设置于连接流路126中的第二液体收容体114s与合流流路123之间的部分,另外,在供给第二液体收容体114s内的液体时开放连接流路126。由此,连接流路126构成为能够选择性地将第一液体收容体114f和第二液体收容体114s连接于合流流路123。
如图24所示,供给机构140经由第一送出流路141对液体收容部120送出气体。供给机构140具备第一送出流路141、送出阀129和供给泵144。第一送出流路141具有两个气体送出路128。在第一送出流路141中,两个气体送出路128分别连通供给机构140和两个收容容器121的内部空间。由此,供给泵144通过对应的气体送出路128向各收容容器121的内部空间送出气体。在各气体送出路128设置有对应的送出阀129。将送出阀129称为第一送出阀129f,所述送出阀129设置于与收容第一液体收容体114f的收容容器121连通的气体送出路128。将送出阀129称为第二送出阀129s,所述送出阀129设置于与收容第二液体收容体114s的收容容器121连通的气体送出路128。
供给泵144也可以相对于各收容容器121分别设置。另外,如上所述,供给机构140也对供给限制部160以及液体加压部170送出气体。与对供给限制部160以及液体加压部170送出气体的供给泵144不同,也可以设置对收容容器121送出气体的供给泵。即,也可以与各个送出目的地对应地设置单独的供给泵。
与第一液体收容体114f对应的第一送出阀129f以及第一阀124f被开阀,与接下来使用的第二液体收容体114s对应的第二送出阀129s以及第二阀124s被闭阀。另外,当通过供给泵144的驱动而通过气体送出路128送出气体时,该气体进入到收容容器121内而对收容第一液体收容体114f的收容容器121内进行加压。这样,第一液体收容体114f内的液体选择性地向液体喷出头113a送出。
第一阀124f以及第二阀124s都可以是容许液体从上游侧向下游侧流动,限制液体从下游侧向上游侧流动的单向阀。在该情况下,与第一液体收容体114f对应的第一送出阀129f被开阀,与第二液体收容体114s对应的第二送出阀129s被闭阀,当供给泵144被驱动时,收容容器121内的压力上升了的第一液体收容体114f内的液体向液体喷出头113a送出。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阀124f以及第二阀124s也可以是由控制部1100开闭的开闭阀。
如图24所示,贮存部125具有检测部131、可动壁132、移动体133、第一施力部件134、杆135和第二施力部件136。移动体133随着可动壁132的位移而移动。第一施力部件134对移动体133向接近可动壁132的方向施力。杆135随着移动体133的移动而位移。第二施力部件136对杆135向接近移动体133的方向施力。检测部131检测杆135的位移。
当第一供给流路191中的液体的压力降低时,随着可动壁132朝向贮存部125的内侧位移,移动体133通过第一施力部件134的作用力而向接近可动壁132的方向移动。由此,被移动体133按压的杆135由于第二施力部件136的作用力而位移,因此检测部131检测该杆135的位移。
贮存部125能够在其内部暂时贮存液体,并设置于合流流路123。在液体喷出头113a正在使用的液体收容体114内的液体的剩余量低于第一阈值QL1时,第一供给流路191中的液体的供给压力成为加压阈值PL,检测部131检测杆135的位移。如果像这样设定第一阈值QL1的值,则能够通过检测部131检测液体收容体114内的液体的剩余量是否低于第一阈值QL1。即,贮存部125具备能够通过检测贮存部125内的液体的量来检测液体喷出头113a正在使用的所述液体收容体114内的液体的剩余量的检测部131。另外,检测部131是通过检测贮存在贮存部125中的液体的量来检测液体喷出头113a正在使用的液体收容体114内的液体的剩余量的结构。更详细而言,在液体喷出头113a正在排出位于某一方的液体收容体114的内部的液体时,检测部131通过检测贮存于贮存部125的液体的量,来检测该液体收容体114内的液体的剩余量。
检测部131例如是光学式的传感器,具有发光部和受光部。在受光部从接受来自发光部的光的状态变化为受光部遮挡来自发光部的光的状态时,检测部131检测液体喷出头113a正在使用的液体收容体114内的液体的剩余量是否低于第一阈值QL1。也可以使用能够检测连续的位移的光学式或磁式的线性编码器,检测部131可以连续地测定杆135的位移。
贮存部125也可以具有具有大气开放孔的罐。在该情况下,检测部131也可以通过检测贮存部125内的液体的液面来检测贮存部125内的液体的量。另外,检测部131也可以设置在贮存部125以外的部位。例如,各个液体收容体114也可以具备能够检测液体收容体114内的液体的剩余量的检测部131。
关于维护部的结构
如图24所示,维护部180具备清洁机构181和擦拭机构182。在液体喷出头113a中,为了预防或消除因喷嘴112的堵塞或异物的附着等而产生的喷出不良,通过控制部1100的控制来进行维护动作,例如冲洗、加盖、抽吸清洁或擦拭。
清洁机构181具备:箱状的盖183,其具有开口;以及未图示的升降机构,其使盖183升降。盖183通过升降,在将喷嘴112开口的空间作为封闭空间而包围形成的加盖位置与将喷嘴112开口的空间作为开放空间的开放位置之间相对移动。
冲洗是指用于从喷嘴112排出与记录无关的液滴的喷出动作。通过冲洗,成为喷出不良的原因的增稠了的液体、气泡或者异物从喷嘴112被排出,因此能够预防喷嘴112的堵塞。通过液体喷出头113a朝向盖183内而从喷嘴112喷出液滴,从而进行冲洗。
加盖是指在液体喷出头113a不进行液体的喷出时,通过将盖183配置于加盖位置而以包围喷嘴112的开口的方式与液体喷出头113a抵接的动作。由此,在与液体喷出头113a的喷嘴112开口的喷嘴面112a之间包围形成封闭空间区域。通过加盖,可以抑制喷嘴112内的液体的增稠,因此可以预防喷出不良的发生。
清洁机构181具备排出流路185和设置于排出流路185的多个抽吸阀186。排出流路185具有与抽吸机构184连接的一个下游端和多个上游端,各上游端与对应的盖183连接。在各分支出的排出流路185的中途配置有对应的抽吸阀186。抽吸阀186构成为对排出流路185进行开闭。
抽吸清洁是指对液体喷出头113a的喷嘴112施加抽吸力而强制性地从喷嘴112排出液体的动作。通过将盖183配置于加盖位置,从而盖183在与液体喷出头113a的喷嘴112开口的下表面侧之间划定封闭空间CS(参照图25)。抽吸机构184使负压作用于封闭空间CS(参照图25)。另外,通过该负压从喷嘴112抽吸液体并排出,从而执行抽吸清洁。
擦拭机构182具备:擦拭器188,其具有弹性;擦拭器支承部189,其对擦拭器188进行支承;以及未图示的移动机构。移动机构构成为使擦拭器支承部189在液体喷出头113a的排列方向上移动。
擦拭是指通过擦拭器188擦拭喷嘴面112a的动作。通过擦拭,除去附着于液体喷出头113a的喷嘴面112a的液体以及尘埃等污垢。
也可以在进行了抽吸清洁之后,对液体喷出头113a的内部的液体进行加压,之后进行擦拭。由于液体喷出头113a的内部的液体被加压,因此将该清洁称为加压清洁。
在进行了抽吸清洁之后,通过对液体喷出头113a的内部的液体进行加压来进行加压清洁。在加压清洁之后,进行擦拭。对该加压清洁中的供给机构140、供给限制部160、液体加压部170以及维护部180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25所示,控制部1100在需要抽吸清洁的液体喷出头113a为一个以上的情况下,使与需要抽吸清洁的液体喷出头113a对应的盖183选择性地向加盖位置移动。然后,控制部1100通过使抽吸机构184驱动规定期间,对需要抽吸清洁的液体喷出头113a选择性地执行抽吸清洁。
抽吸机构184通过经由排出流路185抽吸封闭空间CS内的空气,从而封闭空间CS成为负压。在封闭空间CS开口的喷嘴112经由第五供给流路195、液体加压部170的液体室172、第四供给流路194、供给限制部160的液体室162而与第三供给流路193连通。由此,第三供给流路193的压力小于规定压力。压力调节部150使第二供给流路192与第三供给流路193连通。于是,从液体收容部120向液体喷出部113连续地供给液体,如图25所示,该液体从成为抽吸清洁的对象的液体喷出头113a排出。从液体喷出头113a排出的液体通过盖183以及排出流路185排出。
控制部1100使所有的盖183移动到开放位置。更详细而言,由于与未成为抽吸清洁的对象的液体喷出头113a对应的盖183已经位于开放位置,因此控制部1100使位于加盖位置的盖183向开放位置移动。需要说明的是,盖183向开放位置的移动可以在停止抽吸机构184的驱动后,在封闭空间CS的压力成为负压的状态下进行,也可以在封闭空间CS的压力与大气压大致相等的状态下进行。
控制部1100在使第一开放阀166闭阀的状态下使第三送出阀145开阀。由此,气体经由第二送出流路142从供给泵144相对于供给限制部160的气体室161向图25所示的实线箭头的方向流入,随着气体相对于气体室161的流入量增大,气体室161的压力逐渐变高。
如图26所示,当气体室161的压力大于液体室162的压力时,薄膜部件164克服施力部件165的作用力而使液体室162的容积减少。另外,薄膜部件164向图26所示的实线的位置位移,将位于液体室162内的突出部163的开口167堵塞。由此,第三供给流路193与第四供给流路194不连通,因此压力调节部150与液体加压部170不连通。换言之,通过供给限制部160限制从液体收容部120向液体喷出部113供给液体。
控制部1100在使第二开放阀175闭阀的状态下使第四送出阀146开阀。由此,气体经由第三送出流路143从供给泵144相对于液体加压部170的气体室171向图26所示的实线箭头的方向流入,随着气体相对于气体室171的流入量增大,气体室171的压力逐渐变高。
如图26所示,当气体室171的压力比液体室172的压力大时,薄膜部件173克服施力部件174的作用力而向使液体室172的容积减少的图26所示的实线的位置位移。由此,位于液体加压部170的液体室172、第四供给流路194、第五供给流路195、液体喷出头113a的内部以及喷嘴112的内部的液体被加压。
在所有的液体喷出头113a的喷嘴112中,喷嘴112内的液压比大气压高,从而液体从所有的液体喷出头113a的喷嘴112漏出。需要说明的是,液体从喷嘴112漏出是指朝向喷嘴112的内部形成为凹状的弯液面破坏,从喷嘴112溢出的液体向喷嘴面112a扩散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控制部1100驱动未图示的移动机构,执行利用擦拭器188擦拭所有的液体喷出头113a的喷嘴面112a的擦拭。在通过加压使液体从喷嘴112漏出之后,该液体被擦拭器188擦拭,因此也将该动作称为加压擦拭。
控制部1100使第三送出阀145闭阀,使第一开放阀166开阀。在气体从供给泵144向供给限制部160的气体室161的流入被限制的状态下,供给限制部160的气体室161向大气开放,由此气体室161的压力降低至大气压。由此,薄膜部件164通过施力部件165的作用力而向使液体室162的容积增大的方向位移,薄膜部件164将液体室162的突出部163的开口167开放。另外,第三供给流路193与第四供给流路194连通,压力调节部150与液体加压部170连通。换言之,容许从供给限制部160所限制的液体收容部120向液体喷出部113供给液体。需要说明的是,随着液体室162的容积的增大,流入液体室162的液体从第三供给流路193供给。
控制部1100使第四送出阀146闭阀,使第二开放阀175开阀。在气体从供给泵144向液体加压部170的气体室171的流入被限制的状态下,液体加压部170的气体室171向大气开放,从而气体室171的压力降低至大气压。由此,薄膜部件173通过施力部件174的作用力而向使液体室172的容积增大的方向位移。然后,随着液体室172的容积增大,流入液体室172的液体从第四供给流路194供给。即,可以抑制从第五供给流路195供给。然后,控制部1100结束加压清洁动作。
压力调节部150、供给限制部160以及液体加压部170也可以是图27所示的液压调节机构1280以及开阀机构1290。液压调节机构1280以及开阀机构1290设置在贮存部125与液体喷出头113a之间。
如图27所示,液压调节机构1280在比贮存部125靠下游侧的位置与过滤器部1220一体地设置。液压调节机构1280具备上游侧过滤器室1222、下游侧过滤器室1223、液室1282、阀芯1283、受压部件1284。上游侧过滤器室1222与贮存部125连通。下游侧过滤器室1223经由捕集异物的过滤器1221与上游侧过滤器室1222连通。液室1282经由连通孔1281而与下游侧过滤器室1223连通,并且与液体喷出头113a连通。阀芯1283构成为能够对连通孔1281进行开闭。受压部件1284的基端侧收容于下游侧过滤器室1223,并且前端侧收容于液室1282。
液室1282构成为能够贮存液体。液室1282的壁面的一部分由能够挠曲位移的可挠性壁1285形成。阀芯1283例如也可以是安装于位于下游侧过滤器室1223内的受压部件1284的基端部分的橡胶或树脂等弹性体。
液压调节机构1280具备收容于下游侧过滤器室1223的第一按压部件1286和收容于液室1282的第二按压部件1287。第一按压部件1286经由受压部件1284向堵塞连通孔1281的方向按压阀芯1283。第二按压部件1287在通过可挠性壁1285向减小液室1282的容积的方向挠曲位移而可挠性壁1285按压受压部件1284时,将受压部件1284朝向可挠性壁1285推回。
通过液室1282的内压降低,在可挠性壁1285按压受压部件1284的力超过了第一按压部件1286以及第二按压部件1287的按压力的情况下,阀芯1283将连通孔1281开放。通过开放连通孔1281,液体从下游侧过滤器室1223流入液室1282时,液室1282的内压上升。其结果为,在液室1282的内压上升至正压之前,阀芯1283通过第一按压部件1286以及第二按压部件1287的按压力而堵塞连通孔1281。这样,液室1282的内压被保持在与第一按压部件1286以及第二按压部件1287的按压力相应的负压的范围内。
液室1282的内压随着液体从液体喷出部113的排出而下降。阀芯1283根据作为液室1282的外压的大气压与液室1282的内压的差压而自主地对连通孔1281进行开闭。因此,液压调节机构1280为差压阀。
如图27所示,开阀机构1290强制性地打开连通孔1281而将液体向图24所示的液体喷出头113a供给。开阀机构1290具备加压袋1292和通气流路1293。加压袋1292收容于收容室1291,所述收容室1291与液室1282通过可挠性壁1285划分。通气流路1293使从图24所示的供给机构140的供给泵144送出的气体流入加压袋1292内。
开阀机构1290利用通过通气流路1293流入的气体使加压袋1292膨胀,使可挠性壁1285向减小液室1282的容积的方向挠曲位移,由此强制性地使连通孔1281开放。液体喷出装置111构成为,通过在连通孔1281开放的状态下从图24所示的液体收容部120向液体喷出头113a加压供给液体,从而能够进行使液体从液体喷出头113a的喷嘴112漏出的加压清洁。
关于液体的剩余量的计算方法
收容在液体收容体114中的液体通过被加压而被供给到液体喷出头113a。因此,控制部1100基于在第一液体收容体114f被加压时从液体喷出头113a排出的液体的量,计算第一液体收容体114f内的液体的剩余量。更详细而言,控制部1100基于表示收容于液体收容体114的液体的量的收容量Q1和在该液体收容体114被加压时从液体喷出头113a排出的液体的量即总排出量Q2,计算该液体收容体114内的液体的剩余量Q3。即,针对每个液体收容体114计算液体收容体114内的液体的剩余量Q3。控制部1100每当从液体收容体114的使用开始起到该液体收容体114内的液体用尽为止,每当从液体喷出头113a排出液体时进行剩余量Q3的计算。
收容量Q1是指未使用的液体收容体114中的液体的收容量。在收容有液体收容体114的收容容器121或液体收容体114出货时,在液体收容体114中的液体的收容量以固定值管理时,其值为收容量Q1。即,收容量Q1是在安装了收容有未使用的液体收容体114的收容容器121时收容于该液体收容体114的液体的量。
在收容容器121安装于液体喷出装置111时,收容容器121与液体喷出装置111也可以电连接。此时,控制部1100也可以从收容容器121的IC芯片读取与该收容容器121相关的各种信息。在收容容器121出货时,在收容于该收容容器121的液体收容体114所收容的液体的收容量被存储在IC芯片内的情况下,也可以从IC芯片读取该收容量的值,作为收容量Q1。此时,控制部1100将收容量Q1作为每个收容容器121的单独的值来进行管理。
总排出量Q2也可以基于从液体喷出头113a喷出的液体的量来计算。例如,通过将喷出量Q2p与注射次数np相乘来计算总排出量Q2。即,控制部1100通过式Q2=Q2p×np来计算总排出量Q2。
喷出量Q2p是指从液体喷出头113a喷出的液体的量。更详细而言,喷出量Q2p是指在一次注射中从一个喷嘴112排出的液体的量。需要说明的是,将从一个喷嘴112进行一次喷出称为一次注射。控制部1100管理喷出量Q2p,使每种液体为单独的值。注射次数np是在液体收容体114安装于液体喷出装置111之后,将从一个喷嘴112喷出该液体收容体114内的液体的次数在所有的喷嘴112中合计的次数。即,第一液体收容体114f中的注射次数np是指,在第一液体收容体114f被加压时,从一个喷嘴112喷出该液体收容体114内的液体的次数在所有的喷嘴112中合计的次数。在注射次数np中,除了通过记录而对介质M喷出液体的次数以外,还包括通过冲洗而喷出液体的次数。注射次数np针对每个液体收容体114而被计数。即,针对每个液体收容体114计算总排出量Q2。在喷出量Q2p根据液体喷出头113a的致动器的驱动条件或温湿度这样的环境条件而变动时,喷出量Q2p也可以是根据这些条件而变动的值。此外,在喷出量Q2p因记录密度而受到影响时,喷出量Q2p也可以是根据记录密度而变动的值。
总排出量Q2也可以将对通过抽吸清洁而从液体喷出头113a抽吸的液体的量相加而计算得出。例如,也可以将一次抽吸清洁中的抽吸量Q2s与抽吸清洁次数ns相乘而得到的值相加而计算出总排出量Q2。即,控制部1100也可以通过式Q2=(Q2p×np)+(Q2s×ns)来计算总排出量Q2。
第一液体收容体114f中的抽吸量Q2s是指,在第一液体收容体114f被加压时,在一次抽吸清洁中从液体喷出头113a整体抽吸的第一液体收容体114f内的液体的量。抽吸清洁次数ns是在该液体收容体114安装于液体喷出装置111之后对液体喷出头113a进行抽吸清洁的次数。在抽吸清洁中,在调节抽吸液体的强度时,抽吸量Q2s也可以是根据抽吸液体的强度而变动的值。
总排出量Q2也可以将对通过加压擦拭而从液体喷出头113a的喷嘴112漏出液体而被擦拭的液体的量进行相加而计算得出。例如,也可以将一次加压擦拭中的漏出量Q2w与加压擦拭次数nw相乘而得到的值相加而计算出总排出量Q2。即,控制部1100也可以通过式Q2=(Q2p×np)+(Q2s×ns)+(Q2w×nw)来计算总排出量Q2。
第一液体收容体114f中的漏出量Q2w是指,在第一液体收容体114f被加压时,在一次加压擦拭中从液体喷出头113a整体漏出的第一液体收容体114f内的液体的量。加压擦拭次数nw是在该液体收容体114安装于液体喷出装置111之后对液体喷出头113a进行了加压擦拭的次数。在加压擦拭中,在调节液体漏出的强度时,漏出量Q2w也可以设为因液体漏出的强度而变动的值。
控制部1100从收容量Q1减去总排出量Q2来计算剩余量Q3。即,控制部1100通过式Q3=Q1-Q2来计算剩余量Q3。然后,控制部1100针对各液体收容体114计算剩余量Q3。由此,即使不参照检测部131的检测结果,控制部1100也能够检测出液体收容体114内的液体的剩余量低于第一阈值QL1。换言之,控制部1100能够通过检测部131的检测结果和剩余量Q3的计算结果双方来检测液体收容体114内的液体的剩余量低于第一阈值QL1。
关于抽吸机构的结构
如图28所示,抽吸机构184具备排出流路185、压力室1111和排出阀1112。压力室1111配置在排出流路185的中途,其位置比抽吸阀186靠下游。排出阀1112配置在排出流路185的中途的压力室1111的下游。排出阀1112构成为对排出流路185进行开闭。
当盖183内的废液通过排出流路185排出时,暂时贮存在压力室1111内。抽吸机构184也可以具备压力传感器1113与和压力室1111连接的释放阀1114。压力传感器1113检测压力室1111内的压力。当释放阀1114开阀时,压力室1111内与大气连通。排出阀1112也可以是容许液体从上游向下游流动,限制液体从下游向上游流动的单向阀。更详细而言,排出阀1112不被电或机械地控制,在从上游施加了一定以上的压力的情况下打开排出流路185,但在通常时(大气压下)以及从下游施加了压力的情况下,自主地关闭排出流路185。
抽吸机构184也可以具备连接于排出流路185的排出阀1112的下游的废液罐1115。当压力室1111内被加压时,压力室1111内的废液通过排出流路185流入废液罐1115。此时,单向阀即排出阀1112由于被加压的废液的压力而打开。如果是通过控制进行开闭的排出阀1112,则在对压力室1111内进行加压时,打开排出阀1112即可。废液罐1115也可以以能够更换的方式安装于液体喷出装置111。
抽吸机构184具备清洁泵1116、减压流路1117和减压阀1118。清洁泵1116构成为将压力室1111内减压至成为负压。清洁泵1116经由减压流路1117与压力室1111连接。减压阀1118在减压流路1117的中途配置于压力室1111与清洁泵1116之间。
减压阀1118构成为对减压流路1117进行开闭。当减压阀1118打开时,清洁泵1116与压力室1111连通,当减压阀1118关闭时,清洁泵1116的抽吸力不会波及到压力室1111。
抽吸机构184具备与供给泵144以及压力室1111连通的加压流路1127和构成为对加压流路1127进行开闭的加压阀1128。加压流路1127也可以是从送出流路147分支的流路。
当加压阀1128打开时,供给泵144与压力室1111连通,当加压阀1128关闭时,供给泵144的加压力不会波及到压力室1111。供给泵144能够通过加压流路1127对压力室1111内进行加压。在向液体喷出头113a供给液体时(液体的喷出时以及加压清洗时),加压阀1128关闭加压流路1127。
关于液体喷出装置111的电气结构
如图29所示,液体喷出装置111具有控制部1100。控制部1100具备CPU1142和存储部1143。CPU1142是统一控制液体喷出装置111的中央处理装置。存储部1143例如包含各种维护动作,是存储CPU1142执行的程序及其关联信息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在控制部1100的输入侧接口(省略图示)上,除了压力传感器1113以外,还连接有操作部1105以及喷出不良检测部1146。
压力传感器1113周期性地检测压力室1111内的压力,并将表示该检测结果的检测信号发送至控制部1100。喷出不良检测部1146例如是在液体喷出部113的内部检测空腔的残留振动的检测电路。即,通过利用压电元件来检测通过压电元件的驱动而使空腔内振动后的残留振动,从而检测出喷出不良的喷嘴112。
例如,当空腔内的液体的粘度变高时,残留振动容易衰减,该残留振动的周期变短。另一方面,当气泡混入空腔内时,残留振动难以衰减,该残留振动的周期变长。喷出不良检测部1146在由压电元件检测出的空腔内的残留振动的周期比规定的下限周期短,或比规定的上限周期长的情况下,将与该空腔以及压电元件对应的喷嘴112作为喷出不良的喷嘴112来检测。此外,喷出不良检测部1146将表示该检测结果的检测信号发送至控制部1100。控制部1100也可以基于喷出不良检测部1146的检测结果,执行抽吸清洁或加压清洁等维护动作。
如图29所示,在控制部1100的输出侧接口(省略图示)上连接有多种驱动电路。压电元件驱动电路1147通过驱动压电元件,从而从与该压电元件对应的喷嘴112喷出液体。另外,压电元件驱动电路1147在为了检测喷出不良的喷嘴112而检测残留振动时也驱动压电元件。盖驱动电路1148驱动使盖183升降的升降机构。清洁泵驱动电路1149驱动清洁泵1116。
供给泵驱动电路1150驱动供给泵144。抽吸阀驱动电路1151以使抽吸阀186开阀或闭阀的方式进行驱动。加压阀驱动电路1152以使加压阀1128开阀或闭阀的方式进行驱动。减压阀驱动电路1153以使减压阀1118开阀或闭阀的方式进行驱动。释放阀驱动电路1154以使释放阀1114开阀或闭阀的方式进行驱动。排出阀驱动电路1155以使排出阀1112开阀或闭阀的方式进行驱动。以上的各驱动电路基于从控制部1100适当发送的控制信号,分别驱动对应的驱动对象。在排出阀1112是自主地开闭的单向阀的情况下,液体排出装置111也可以不具备排出阀驱动电路1155。即,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控制部1100打开(或关闭)排出阀1112”时,排出阀1112不被控制而自主地开阀(或闭阀)。
对第二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通过液体喷出装置111进行向介质M的记录时,第一送出阀129f以及第一阀124f开阀,供给泵144被驱动。通过供给泵144的驱动,气体流入收容第一液体收容体114f的收容容器121内,对收容容器121内进行加压。当收容容器121内被加压时,第一液体收容体114f被压缩,第一液体收容体114f内的液体向液体喷出头113a送出。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第二送出阀129s以及第二阀124s被闭阀。
从液体收容体114送出的液体经由第一供给流路191暂时贮存于贮存部125内。当第一供给流路191中的液体的压力降低时,可动壁132朝向贮存部125的内侧位移,伴随于此,移动体133以及杆135位移。检测部131检测杆135的位移,由此检测液体收容体114内的液体的剩余量。
暂时贮存在贮存部125内的液体由压力调节部150调节压力,通过供给限制部160以及液体加压部170供给到液体喷出头113a。供给到液体喷出头113a的液体从多个喷嘴112向介质M喷出。
液体喷出装置111执行各种维护动作。为了将成为喷出不良的原因的增稠了的液体、气泡以及异物从喷嘴112排出,液体喷出头113a进行从喷嘴112朝向盖183内喷出液滴的冲洗。另外,为了抑制喷嘴112内的液体的增稠,在液体喷出头113a不进行液体的喷出时,执行以盖183包围喷嘴112的开口的方式与液体喷出头113a抵接的加盖。
此外,液体喷出装置111执行抽吸清洁。首先,控制部1100使与需要抽吸清洁的液体喷出头113a对应的盖183移动到加盖位置。然后,控制部1100打开减压阀1118,在抽吸阀186、释放阀1114、排出阀1112以及加压阀1128关闭的状态下,驱动清洁泵1116。由此,通过减压流路1117排出压力室1111内的气体,减压至压力室1111内成为负压。
之后,当控制部1100关闭减压阀1118而打开抽吸阀186时,蓄积于压力室1111的负压作用于封闭空间CS。在封闭空间CS开口的喷嘴112经由第五供给流路195、液体加压部170的液体室172、第四供给流路194、供给限制部160的液体室162而与第三供给流路193连通。由此,第三供给流路193的压力小于规定压力,因此压力调节部150使第二供给流路192与第三供给流路193连通。因此,从液体收容部120向液体喷出部113连续地供给液体,液体从喷嘴112通过排出流路185而被排出。
在排出阀1112为单向阀的情况下,排出阀1112不被控制部1100开闭,容许液体从排出流路185的上游向下游流动。也可以在执行抽吸清洁之后,暂时打开释放阀1114,将压力室1111内向大气开放。
另外,液体喷出装置111例如在抽吸清洁之后执行加压清洁。详细而言,在执行了抽吸清洁之后,控制部1100使盖183向开放位置移动。然后,控制部1100使加压阀1128以及第一开放阀166闭阀,在使第三送出阀145开阀的状态下驱动供给泵144。由此,气体经由第二送出流路142流入供给限制部160的气体室161,气体室161被加压。
当气体室161的压力大于液体室162的压力时,薄膜部件164克服施力部件165的作用力而使液体室162的容积减少。然后,薄膜部件164堵塞液体室162的突出部163的开口167。由此,液体从液体收容部120向液体喷出部113的供给被限制。
控制部1100使第二开放阀175闭阀,在使第四送出阀146开阀的状态下驱动供给泵144。由此,气体经由第三送出流路143流入液体加压部170的气体室171,气体室171被加压。当气体室171的压力大于液体室172的压力时,薄膜部件173克服施力部件174的作用力而使液体室172的容积减少。由此,液体喷出头113a的内部以及喷嘴112中的内部的液体被加压。
通过所有的液体喷出头113a的喷嘴112内的液压高于大气压,从而液体从所有的液体喷出头113a的喷嘴112漏出。控制部1100驱动移动机构,执行利用擦拭器188擦拭所有的液体喷出头113a的喷嘴面112a的擦拭。
在抽吸清洁或加压清洁之后,也可以在将盖183配置于开放位置的状态下,或者在使盖183内与大气连通的状态下,对盖183内进行抽吸。这是使残留在盖183内的废液通过排出流路185排出的动作,也称为空(从)抽吸。在进行空抽吸的情况下,与抽吸清洁时同样地驱动清洁泵1116而将压力室1111内减压至成为负压之后,打开抽吸阀186即可。
容纳在盖183中的废液被暂时贮存在配置在排出流路185的中途的压力室1111内。当压力室1111内的废液达到一定以上的量时,控制部1100将贮存于压力室1111的废液排出到废液罐1115。更详细而言,控制部1100在打开加压阀1128以及排出阀1112,关闭抽吸阀186、释放阀1114以及减压阀1118的状态下,驱动供给泵144。由此,气体通过加压流路1127流入压力室1111内,压力室1111内被加压。于是,压力室1111内的废液通过排出流路185被排出到废液罐1115内。也可以在对压力室1111内进行加压之后,打开释放阀1114,将压力室1111内向大气开放。
在对压力室1111内进行加压或减压的情况下,也可以基于压力传感器1113的检测结果来变更加压或减压的时间。由此,例如通过延长减压时间来提高负压,能够进行更强力的抽吸清洁。另外,例如如果在进行擦拭等动作的期间对压力室1111内进行加压,则能够更迅速地排出压力室1111内的废液。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能够起到以下的效果。
(1-1)通过供给泵144对压力室1111内进行加压,能够通过排出流路185排出压力室1111内的废液。由于液体喷出装置111使用用于供给液体的供给泵144而将废液排出,因此无需为了排出废液而具备专用的泵。因此,能够简化液体喷出装置111的结构。
(1-2)能够使用用于供给液体的供给泵144来进行加压清洁。液体喷出装置111无需具备用于进行加压清洁的专用的加压泵。因此,能够简化液体喷出装置111的结构。
(1-3)当在抽吸阀186、加压阀1128以及排出阀1112关闭的状态下驱动清洁泵1116时,减压至压力室1111内成为负压。之后,当打开抽吸阀186时,压力室1111内的负压作用于盖183内。由此,能够进行通过喷嘴112将液体喷出头113a内的液体排出的抽吸清洁。
(1-4)在排出阀1112为自主地开闭的单向阀的情况下,不需要具备开闭排出阀1112的机构。因此,能够简化液体喷出装置111的结构。
第三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液体喷出装置111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30所示,抽吸机构184具备减压流路1117、加压流路开放阀1129和减压流路开放阀1119。第三实施方式的抽吸机构184不具备清洁泵1116。
供给泵144具有抽吸口和喷出口。减压流路1117具有与压力室1111连通的上游端和与供给泵144的抽吸口连通的下游端。供给泵144的喷出口与送出流路147的上游端连接。
加压流路开放阀1129在供给泵144与加压阀1128之间与加压流路1127连接。当加压流路开放阀1129开阀时,加压流路1127与大气连通。减压流路开放阀1119在供给泵144与减压阀1118之间与减压流路1117连接。当减压流路开放阀1119开阀时,减压流路1117与大气连通。
在通过供给泵144的驱动而对收容容器121、气体室161、气体室171或压力室1111进行加压时,加压流路开放阀1129被关闭,减压流路开放阀1119被打开。
关于第三实施方式的作用,说明与第二实施方式的不同点。
在执行抽吸清洁的情况下,首先,控制部1100使与需要抽吸清洁的液体喷出头113a对应的盖183移动到加盖位置。然后,控制部1100打开减压阀1118以及加压流路开放阀1129,并且关闭抽吸阀186、排出阀1112、加压阀1128以及减压流路开放阀1119,驱动供给泵144。由此,通过减压流路1117排出压力室1111内的气体,减压至压力室1111内成为负压。之后,控制部1100关闭减压阀1118以及加压流路开放阀1129,打开抽吸阀186。由此,蓄积于压力室1111的负压作用于封闭空间CS,液体喷出头113a内的液体通过喷嘴112向封闭空间CS排出。
在进行加压清洁的情况下,控制部1100进行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控制,将供给泵144的加压力施加于喷嘴112。
在进行空抽吸的情况下,在将盖183配置于开放位置的状态下,或者在使盖183内与大气连通的状态下,对盖183内进行抽吸。更详细而言,与抽吸清洁时同样地驱动供给泵144而将压力室1111内减压至成为负压之后,打开抽吸阀186即可。
在将压力室1111内的废液排出到废液罐1115的情况下,控制部1100驱动供给泵144对压力室1111内进行加压。更详细而言,控制部1100关闭抽吸阀186、加压流路开放阀1129、减压阀1118,并且打开加压阀1128以及减压流路开放阀1119。在该状态下,当控制部1100驱动供给泵144时,压力室1111内通过加压流路1127被加压。由此,压力室1111内的废液通过排出流路185被排出到废液罐1115内。
根据第三实施方式,能够起到以下的效果。
(2-1)通过供给泵144对压力室1111内进行加压,能够通过排出流路185排出压力室1111内的废液。由于液体喷出装置111使用用于供给液体的供给泵144而将废液排出,因此无需为了排出废液而具备专用的泵。因此,能够简化液体喷出装置111的结构。
(2-2)能够使用用于供给液体的供给泵144来进行加压清洁。液体喷出装置111无需具备用于进行加压清洁的专用的泵。因此,能够简化液体喷出装置111的结构。
(2-3)能够使用用于供给液体的供给泵144来进行抽吸清洁。液体喷出装置111无需具备用于进行抽吸清洁的专用的泵。因此,能够简化液体喷出装置111的结构。
(第四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液体喷出装置111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31所示,抽吸机构184具备清洁泵1116、减压流路1117、加压流路1127、减压流路开放阀1119和加压流路开放阀1129。清洁泵1116具有抽吸口和喷出口。减压流路1117具有与压力室1111连通的上游端和与清洁泵1116的抽吸口连通的下游端。加压流路1127具有与清洁泵1116的抽吸口连通的上游端和与压力室1111连通的下游端。清洁泵1116构成为通过减压流路1117对压力室1111内进行减压。
对减压流路1117进行开闭的减压阀1118配置在减压流路1117的中途。减压阀1118构成为对减压流路1117进行开闭。减压流路开放阀1119在减压阀1118与清洁泵1116之间与减压流路1117连接。当减压流路开放阀1119开阀时,减压流路1117与大气连通。
在加压流路1127的中途配置有对加压流路1127进行开闭的加压阀1128。加压流路开放阀1129在压力室1111与清洁泵1116之间与加压流路1127连接。当加压流路开放阀1129开阀时,加压流路1127与大气连通。
在抽吸阀186、加压阀1128、排出阀1112以及减压流路开放阀1119关闭的状态下,如果打开减压阀1118以及加压流路开放阀1129而驱动清洁泵1116,则减压至压力室1111内成为负压。之后,当打开抽吸阀186时,压力室1111内的负压作用于盖183所划定的封闭空间CS。通过该负压,液体从液体喷出头113a的喷嘴112被抽吸,并通过排出流路185而被排出。
当在抽吸阀186、减压阀1118以及加压流路开放阀1129关闭,加压阀1128、排出阀1112以及减压流路开放阀1119打开的状态下驱动清洁泵1116时,压力室1111内被加压。由此,废液从压力室1111内通过排出流路185而被排出。
关于第四实施方式的作用,说明与第一以及第三实施方式的不同点。
在执行抽吸清洁时,首先,控制部1100使与需要抽吸清洁的液体喷出头113a对应的盖183移动到加盖位置。然后,控制部1100关闭抽吸阀186、排出阀1112、加压阀1128以及减压流路开放阀1119,并且打开加压流路开放阀1129以及减压阀1118,驱动清洁泵1116。由此,通过减压流路1117排出压力室1111内的气体,将压力室1111内减压至成为负压。之后,控制部1100关闭减压阀1118以及加压流路开放阀1129,打开抽吸阀186。由此,蓄积于压力室1111的负压作用于封闭空间CS,液体喷出头113a内的液体通过喷嘴112向封闭空间CS排出。
在进行加压清洁的情况下,控制部1100进行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控制,将供给泵144的加压力施加于喷嘴112。
在进行空抽吸的情况下,在将盖183配置于开放位置的状态下,或者在使盖183内与大气连通的状态下,对盖183内进行抽吸。更详细而言,与抽吸清洁时同样地驱动清洁泵1116而将压力室1111内减压至成为负压之后,打开抽吸阀186即可。
在将压力室1111内的废液排出到废液罐1115的情况下,控制部1100驱动清洁泵1116而对压力室1111内进行加压。更详细而言,控制部1100关闭抽吸阀186、加压流路开放阀1129、减压阀1118,并且打开加压阀1128、排出阀1112以及减压流路开放阀1119。在该状态下,当控制部1100驱动清洁泵1116时,压力室1111内通过加压流路1127被加压。由此,压力室1111内的废液通过排出流路185而被排出到废液罐1115内。
根据第四实施方式,能够起到以下的效果。
(3-1)通过清洁泵1116对压力室1111内进行加压,能够通过排出流路185排出压力室1111内的废液。由于液体喷出装置111使用用于对压力室1111内进行减压的清洁泵1116而将废液排出,因此无需为了排出废液而具备专用的泵。因此,能够简化液体喷出装置111的结构。
(3-2)当在抽吸阀186、加压阀1128以及排出阀1112关闭的状态下驱动清洁泵1116时,减压至压力室1111内成为负压。之后,当抽吸阀186打开时,压力室1111内的负压作用于盖183内。由此,能够进行通过喷嘴112将液体喷出头113a内的液体排出的抽吸清洁。
(3-3)当关闭抽吸阀186并且打开加压阀1128以及排出阀1112而驱动清洁泵1116时,压力室1111内被加压。由此,能够排出压力室1111内的废液。由于液体喷出装置111使用用于对压力室1111内进行减压的清洁泵1116来排出废液,因此无需为了排出废液而具备专用的泵。因此,能够简化液体喷出装置111的结构。
上述的实施方式也可以如以下所示的变更例那样进行变更。另外,可以将这些实施方式中包含的结构和下述变更例中包含的结构任意地组合,也可以将下述变更例中包含的结构彼此任意地组合。
也可以在打开抽吸阀186而使压力室1111内的负压作用于封闭空间CS之后,也继续驱动清洁泵1116或供给泵144。由此,能够通过封闭空间CS长时间地作用负压。
也可以将加压阀1128作为切换阀,设置从切换阀分支的加压流路。分支的各加压流路也可以具有吹出口,所述吹出口配置为向喷嘴面112a、位于待机位置的擦拭器188,或者位于待机位置的盖183的开口(盖唇)中的至少一个吹送加压空气。由此,能够利用加压空气除去附着在喷嘴面112a、擦拭器188,或者盖唇上的液体、灰尘或纸粉等异物。或者,也可以将分支后的加压流路的吹出口配置在介质收容部1106内。由此,能够利用加压空气除去附着在记录前的介质M上的纸粉。
如图32所记载的变更例那样,第二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出装置111也可以构成为通过液体收容体114内与液体喷出头113a内的水位差供给液体。
该变更例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111具备:液体喷出头113a;供给机构140,其向液体喷出头113a供给被收容于液体收容体114中的液体;以及驱动机构1130,其对供给机构140进行驱动。
供给机构140具备第一贮存容器1131、连通路1334和第二贮存容器1134。连通路1334具有与第一贮存容器1131连接的上游端和与第二贮存容器1134连接的下游端。第一贮存容器1131以及第二贮存容器1134贮存从液体收容体114供给的液体。
供给机构140具备能够封闭连通路1334的第一阀1336和从第二贮存容器1134向液体喷出头113a供给液体的供给流路1337。供给机构140也可以具备:第二阀1338;回收流路1339,其用于从液体喷出头113a向第一贮存容器1131回收液体;第三阀1340,其能够对回收流路1339进行开闭;以及液室1341,其配置于回收流路1339的中途。第二阀1338能够在第二贮存容器1134与液体喷出头113a之间封闭供给流路1337。
液室1341配置在液体喷出头113a与第三阀1340之间。液室1341的一部分由可挠性部件1342划定。液室1341的容积随着可挠性部件1342的变形而变化。
液体喷出头113a也可以具有第一连接部1344和第二连接部1345。回收流路1339具有与第一连接部1344连接的上游端和与第一贮存容器1131连接的下游端。供给流路1337具有与第二贮存容器1134连接的上游端和与第二连接部1345连接的下游端。
驱动机构1130具备对第二贮存容器1134内进行加压的供给泵144。换言之,供给泵144构成为对用于向液体喷出头113a供给液体收容体114内的液体的供给流路内进行加压。驱动机构1130也可以具备与供给泵144连接的切换机构1348和检测压力的压力传感器1349。驱动机构1130也可以具备与第一贮存容器1131连接的大气开放路1350、与第二贮存容器1134连接的加压流路1351、将大气开放路1350以及加压流路1351与供给泵144连接的连接流路1352。驱动机构1130也可以具备经由可挠性部件1342与液室1341隔开的空气室1353、设置于空气室1353内的弹簧1354,以及与空气室1353连接的空气流路1355。弹簧1354通过按压可挠性部件1342来降低回收流路1339以及液体喷出头113a内的液体的压力变动。
供给泵144具有抽吸口和喷出口。在抽吸口连接有空气流路1355,在喷出口连接有连接流路1352。供给泵144被正转驱动,由此将从空气流路1355取入的空气向连接流路1352送出。供给泵144通过被反转驱动,将从连接流路1352取入的空气向空气流路1355送出。
加压机构1357包括供给泵144、空气室1353、使供给泵144与空气室1353连通的空气流路1355,以及使供给泵144与压力室1111连通的加压流路1127。微加压部1358包括加压机构1357和液室1341。微加压部1358具有液室1341和能够从液室1341的外侧对可挠性部件1342进行加压的加压机构1357。微加压部1358配置于液体喷出头113a与第三阀1340之间的回收流路1339。微加压部1358构成为对回收流路1339内的液体进行加压。
液体收容体114具有收容液体的收容室1329。第一贮存容器1131具有能够导入安装于安装部1328的液体收容体114所收容的液体的导入部1360。第一贮存容器1131也可以具有:装置侧阀1361,其设置于导入部1360;第一贮存室1362,其贮存液体;液量传感器1363,其对贮存于第一贮存室1362的液体的量进行检测;以及第一气液分离膜1364,其将第一贮存室1362与大气开放路1350隔开。第一气液分离膜1364是具有使气体通过而不使液体通过的性质的膜。
阀1331、1361通过将液体收容体114安装于安装部1328而开阀,在液体收容体114安装于安装部1328的期间维持开阀状态。
导入部1360配置于第一贮存容器1131的上部。该变更例的导入部1360贯通第一贮存室1362的顶部1365。导入部1360的下端位于第一贮存室1362中且比顶部1365靠下方的位置。导入部1360的上端位于第一贮存室1362之外且比顶部1365靠上方的位置。导入部1360通过将液体收容体114安装于安装部1328而与液体收容体114所具备的导出部1330连接。
第二贮存容器1134也可以具有贮存液体的第二贮存室1368和将第二贮存室1368与加压流路1351隔开的第二气液分离膜1369。第二气液分离膜1369与第一气液分离膜1364同样,是具有使气体通过而不使液体通过的性质的膜。
第一阀1336在第二贮存容器1134内的压力比第一贮存容器1131内的压力大的情况下封闭连通路1334。因此,第一阀1336在由供给泵144对第二贮存容器1134内进行加压时,将连通路1334堵塞。第一阀1336也可以具有止回阀,所述止回阀容许液体从第一贮存容器1131向第二贮存容器1134的流动,限制液体从第二贮存容器1134向第一贮存容器1131的流动。
控制部1100控制第二阀1338以及第三阀1340的开闭。第二阀1338能够在由供给泵144进行加压时对供给流路1337进行开闭。第三阀1340能够对回收流路1339进行开闭。
切换机构1348具备设置于连接流路1352的细管部1372、能够对流路进行开闭的第一选择阀1373a~第十一选择阀1373k,以及加压阀1128。加压阀1128对加压流路1127进行开闭。细管部1372是细且蜿蜒的管,液体的流动相对于空气的流动被大幅限制。
当第一选择阀1373a开阀时,空气流路1355内与大气连通。当第二选择阀1373b开阀时,空气流路1355与压力传感器1349连通。当第三选择阀1373c开阀时,空气流路1355打开,供给泵144与空气室1353连通。当加压阀1128开阀时,加压流路1127打开,供给泵144与压力室1111连通。
当第四选择阀1373d开阀时,供给泵144与第八选择阀1373h之间的连接流路1352与大气连通。当第五选择阀1373e开阀时,连接流路1352与压力传感器1349连通。当第六选择阀1373f以及第七选择阀1373g开阀时,连接流路1352与大气连通。当第八选择阀1373h开阀时,连接流路1352打开。当第九选择阀1373i开阀时,细管部1372与大气连通。当第十选择阀1373j开阀时,大气开放路1350打开,第一贮存容器1131与连接流路1352连通。当第十一选择阀1373k开阀时,加压流路1351打开,第二贮存容器1134与连接流路1352连通。
液体收容体114内的液体通过水位差经由导出部1330以及导入部1360流入第一贮存容器1131内。第一贮存容器1131内的液体由于水位差而流入第二贮存容器1134内。
导入部1360的下端位于比喷嘴面112a靠下方的位置。由此,贮存于第一贮存容器1131内的液体的第一液面1366在比喷嘴面112a低的范围内变动。在第一贮存室1362内以及第二贮存室1368内成为大气压的情况下,第二贮存室1368内的液体的第二液面1370成为与第一液面1366相同的高度。换言之,第二液面1370维持在与导入部1360的下端大致相同高度的标准位置,在比喷嘴面112a低的范围内变动。
液体喷出头113a内的液体通过与第一贮存容器1131以及第二贮存容器1134内的液体的水位差而被维持为负压。当液体在液体喷出头113a中被消耗时,贮存在第二贮存容器1134中的液体被供给到液体喷出头113a。
在该变更例中,在进行各种清洁动作的情况下,控制部1100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控制加压阀1128。另外,在排出压力室1111内的废液的情况下,通过打开加压阀1128而驱动供给泵144,从而对压力室1111内进行加压即可。
供给机构140也可以不具备选择性地对多个液体收容体114f、114s进行加压的机构。
液体喷出装置111并不限定于具有记录范围遍及介质M的整个宽度的行式头的装置,也可以是串行型的装置,所述串行型是指,交替地进行保持液体喷出头113a的滑架一边在介质M的宽度方向上移动一边进行液体的喷出,以及向与介质M的宽度方向交叉的输送方向的输送。此时,也可以是,擦拭器支承部189被固定,伴随着保持液体喷出头113a的滑架的移动,通过擦拭器188擦拭液体喷出头113a的喷嘴面112a。
控制部1100不限于具备CPU1142和存储部1143来执行软件处理。例如,也可以具备对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执行的软件处理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处理的专用的硬件电路(例如ASIC等)。即,控制部1100只要是以下的(a)~(c)中的任一结构即可。
(a)具备按照程序执行上述所有处理的处理装置和存储程序的ROM等程序存储装置。
(b)具备按照程序执行上述处理的一部分的处理装置以及程序存储装置,和执行剩余的处理的专用的硬件电路。
(c)具备执行上述所有处理的专用硬件电路。
在此,具备处理装置以及程序存储装置的软件处理电路、专用的硬件电路也可以是多个。即,上述处理只要通过具备一个或多个软件处理电路以及一个或多个专用的硬件电路中的至少一方的处理电路(processing circuitry)来执行即可。
液体喷出装置111也可以是喷出墨水以外的其他液体的液体喷出装置111。作为从液体喷出装置111成为微小量的液滴而喷出的液体的状态,也包括呈粒状、泪状、丝状拖尾的状态。这里所说的液体只要是能够从液体喷出装置111喷出的材料即可。例如,液体只要是物质为液相时的状态即可,包含高粘性或低粘性的液状体、溶胶、凝胶水、其他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熔液等流状体。液体不仅包含作为物质的一个状态的液体,还包含由颜料或金属粒子等固形物构成的功能材料的粒子溶解、分散或混合在溶剂中的液体等。作为液体的代表性的例子,可举出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墨水、液晶等。在此,墨水包含一般的水性墨水、油性墨水以及凝胶墨水、热熔性墨水等各种液体组合物。作为液体喷出装置111的具体例,例如有对以分散或溶解的形式含有电极材料或色料等材料的液体进行喷出的装置,所述电极材料或色料等材料用于制造液晶显示器、电致发光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滤色器等。液体喷出装置111也可以是喷出在制造生物芯片中所使用的生物有机物的装置、喷出用作精密移液管的试样的液体的装置、印染装置或微型分配器等。液体喷出装置111也可以是利用精确定位对时钟或照相机等精密机械喷出润滑油的装置、为了形成光通信元件等所使用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向基板上喷出紫外线固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的装置。液体喷出装置111也可以是喷出用于对基板等进行蚀刻的酸或碱等蚀刻液的装置。
以下,记载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及变更例掌握的技术思想及其作用效果。
(A)盖装置是一种在与具有喷出液体的喷嘴的液体喷出头接触时,能够形成包围所述喷嘴的开口的空间的盖装置,所述盖装置具备盖,所述盖具有:凹部,其形成所述空间;加湿室,其具有供用于对所述空间进行加湿的加湿流体流入的流入口和供所述加湿流体流出的流出口;以及隔壁,其对所述凹部和所述加湿室进行划分且具有透气性,所述凹部具有能够将从所述液体喷出头排出到所述盖内的液体排出的孔。
根据该结构,由于从加湿室内的加湿流体蒸发的水分通过隔壁到达凹部内,因此凹部所形成的空间被加湿,液体喷出头的喷嘴的开口被加湿。另外,排出到盖内的液体由于隔壁而不会流入加湿室内,因此从凹部内的孔排出到盖外。由此,能够利用一个盖进行从喷嘴排出的液体的容纳、排出以及喷嘴的加湿。即,在液体喷出装置中,配置有预防喷嘴的堵塞的盖机构的盖和抑制喷嘴的干燥的盖装置的盖双方的盖的空间是仅配置一方的盖的空间即可。由此,可以抑制液体喷出装置变大。
(B)也可以是,在上述盖装置中,所述孔在所述凹部中设置于比所述隔壁低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重力将凹部内的液体从孔排出到盖外。另外,能够减少残留在凹部内的液体。另外,隔壁的表面被液体堵塞,由此可以抑制从加湿室内的加湿流体蒸发的水分无法通过隔壁。即,可以抑制无法对液体喷出头的喷嘴的开口进行加湿。
(C)也可以是,在上述盖装置中,所述孔设置于所述凹部的最下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重力将凹部内的液体从孔排出到盖外。另外,可以抑制液体残留在凹部内。
(D)也可以是,在上述盖装置中,所述凹部在与所述隔壁接触的位置具有能够吸收液体的吸收体。
根据该结构,排出到凹部的液体被吸收体吸收。另外,从加湿流体蒸发而通过了隔壁的水分对被吸收体吸收的液体进行加湿。被吸收体吸收的液体在吸收体整体上扩散。由此,能够使被吸收体吸收的液体的分布接近均匀。即,能够更均匀地对整个空间进行加湿。另外,能够更均匀地对液体喷出头所具有的多个喷嘴的开口进行加湿。
(E)也可以是,在上述盖装置中,所述加湿室具有用于供所述加湿流体流通的槽,所述加湿室通过所述槽以及覆盖该槽的所述隔壁而形成为将所述流入口与所述流出口连通的流路状。
根据该结构,在形成为将流入口与流出口连通的流路状的加湿室内,通过使加湿流体流动,能够根据需要将加湿流体填充到加湿室内,或者从加湿室内排出。此外,由于加湿室形成为流路状,因此可以抑制填充于加湿室内的加湿流体不必要地流出到加湿室外。另外,由于在盖的底面整体上引绕有流路,因此能够对凹部内整体进行加湿。由此,能够更均匀地对液体喷出头所具有的多个喷嘴的开口进行加湿。
(F)也可以是,在上述盖装置中,所述加湿室以相对于水平倾斜的姿势设置,所述流入口以及所述流出口设置在比所述加湿室的铅垂方向上的中心靠上侧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可以抑制填充于加湿室内的加湿流体从流入口或流出口通过水位压力流出到加湿室外。
(G)也可以是,在上述盖装置中,所述凹部具有用于将所述空间与大气连通的大气连通孔,所述大气连通孔设置于比所述凹部的铅垂方向上的中心靠上侧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可以抑制大气连通孔被液体堵塞而无法从凹部内排出液体。
(H)也可以是,在上述盖装置中,还具备:加湿流体收容部,其收容所述加湿流体;供给流路,其将所述加湿流体收容部与所述流入口连通;回收流路,其将所述流出口与所述加湿流体收容部连通;以及泵,其能够使所述加湿流体在包含所述加湿流体收容部、所述供给流路以及所述回收流路的循环路径内流动。
根据该结构,能够对循环路径内的加湿流体进行搅拌。为了对空间进行加湿,从填充于加湿室内的加湿流体蒸发较多的水分。因此,通过对循环路径内的加湿流体进行搅拌,能够使循环路径内整体的加湿流体的浓度均匀。即,能够使填充于加湿室内的加湿流体所含的水分的量返回到接近于使液体喷出装置出货时的量的量。
(I)也可以是,在上述盖装置中,还具备水分供给部,所述水分供给部能够向所述循环路径内供给水分。
根据该结构,在水分从加湿流体蒸发的情况下,能够向加湿流体补充水分而进行加湿流体的浓度的适当化。即,能够使加湿流体所含的水分的量返回到液体喷出装置出货时的量。
(J)也可以是,在上述盖装置中,所述盖装置通过排列多个所述盖而构成,多个所述盖中的第一个盖的所述流出口与和所述第一个盖相邻的第二个盖的所述流入口连接,位于最上游的所述流入口与所述供给流路连接,位于最下游的所述流出口与所述回收流路连接。
根据该结构,能够仅通过一个供给流路以及回收流路对多个盖进行加湿流体的填充、搅拌以及排出。

Claims (10)

1.一种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是一种在与具有喷出液体的喷嘴的液体喷出头接触时,能够形成包围所述喷嘴的开口的空间的盖装置,
所述盖装置具备盖,所述盖具有:
凹部,形成所述空间;
加湿室,具有供用于对所述空间进行加湿的加湿流体流入的流入口和供所述加湿流体流出的流出口;以及
隔壁,对所述凹部和所述加湿室进行划分且具有透气性,
所述凹部具有能够将从所述液体喷出头排出到所述盖内的液体排出的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孔在所述凹部中设置于比所述隔壁低的位置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孔设置于所述凹部的最下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在与所述隔壁接触的位置处具有能够吸收液体的吸收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湿室具有用于供所述加湿流体流通的槽,
所述加湿室通过所述槽以及覆盖该槽的所述隔壁而形成为将所述流入口与所述流出口连通的流路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湿室以相对于水平倾斜的姿势设置,
所述流入口以及所述流出口设置在比所述加湿室的铅垂方向上的中心靠上侧的位置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具有用于将所述空间与大气连通的大气连通孔,
所述大气连通孔设置于比所述凹部的铅垂方向上的中心靠上侧的位置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装置还具备:
加湿流体收容部,收容所述加湿流体;
供给流路,将所述加湿流体收容部与所述流入口连通;
回收流路,将所述流出口与所述加湿流体收容部连通;以及
泵,能够使所述加湿流体在包含所述加湿流体收容部、所述供给流路以及所述回收流路的循环路径内流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装置还具备水分供给部,所述水分供给部能够向所述循环路径内供给水分。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盖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排列多个所述盖而构成所述盖装置,
多个所述盖中的第一个盖的所述流出口与和所述第一个盖相邻的第二个盖的所述流入口连接,
位于最上游的所述流入口与所述供给流路连接,位于最下游的所述流出口与所述回收流路连接。
CN202110886463.2A 2020-08-07 2021-08-03 盖装置 Pending CN11405594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34457A JP2022030421A (ja) 2020-08-07 2020-08-07 キャップ装置
JP2020-134457 2020-08-07
JP2020134458A JP2022030422A (ja) 2020-08-07 2020-08-07 キャップ装置の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JP2020-134458 2020-08-07
JP2020-189453 2020-11-13
JP2020189453A JP2022078633A (ja) 2020-11-13 2020-11-13 液体吐出装置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の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055944A true CN114055944A (zh) 2022-02-18

Family

ID=770508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86463.2A Pending CN114055944A (zh) 2020-08-07 2021-08-03 盖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1807007B2 (zh)
EP (1) EP3960470B1 (zh)
CN (1) CN114055944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960470B1 (en) * 2020-08-07 2023-11-2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Capping device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2023134901A (ja) * 2022-03-15 2023-09-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メンテナンス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JP2023134902A (ja) * 2022-03-15 2023-09-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メンテナンス装置及び画像記録装置
CN114733311B (zh) * 2022-04-15 2023-01-10 杭州老板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油烟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27400A (ja) * 2001-10-18 2003-05-08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JP4333226B2 (ja) 2003-06-13 2009-09-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キャッピング装置、キャッピング方法、及び液滴吐出装置
JP4352915B2 (ja) * 2004-01-30 2009-10-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滴吐出装置、液滴吐出装置の処理方法
CN109421377B (zh) 2017-08-24 2022-04-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盖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JP7087303B2 (ja) 2017-08-24 2022-06-2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キャップ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9162804A (ja) 2018-03-20 2019-09-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
JP2020134458A (ja) 2019-02-25 2020-08-31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較正方法及び検出装置
JP7149876B2 (ja) 2019-02-25 2022-10-07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核燃料貯蔵用ラックおよび核燃料貯蔵用ラックの製造方法
JP2020189453A (ja) 2019-05-23 2020-11-26 独立行政法人 国立印刷局 オフセット印刷方法
EP3960470B1 (en) * 2020-08-07 2023-11-2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Capping device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373216A1 (en) 2023-11-23
EP3960470A2 (en) 2022-03-02
US20220040979A1 (en) 2022-02-10
EP3960470B1 (en) 2023-11-22
US11807007B2 (en) 2023-11-07
EP3960470A3 (en) 2022-05-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055944A (zh) 盖装置
US10183495B2 (en) Liquid supply device, print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ejection system
CN109421377B (zh) 盖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7662410B (zh) 盖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JP6642129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US8651647B2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nozzle recovery method used i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6069964B2 (ja) カートリッジの製造方法、注入キット、及び、注入装置
US7976146B2 (en) Ink jet recording ink tank
JP2004209847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7087303B2 (ja) キャップ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6981103B2 (ja)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キャップ装置
JP2010058324A (ja) 脱泡機構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6652185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US11845282B2 (en) Liquid accommodating body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2022030422A (ja) キャップ装置の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JP2022030421A (ja) キャップ装置
JP2020131689A (ja) 液体吐出装置の洗浄方法
JP2021011058A (ja) 液体噴射装置、液体噴射装置の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JP5861732B2 (ja) 注入キット、及び、注入方法
US10987957B2 (en) Liquid container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2022018222A (ja) 液体吐出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20001173A (ja) 液体噴射装置、液体供給装置、液体供給装置の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JP4967720B2 (ja) 流体噴射装置、流体噴射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流体供給装置
JP2005193482A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17052109A (ja) 液体吐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