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843947B - 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 - Google Patents

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43947B
CN113843947B CN202110564150.5A CN202110564150A CN113843947B CN 113843947 B CN113843947 B CN 113843947B CN 202110564150 A CN202110564150 A CN 202110564150A CN 113843947 B CN113843947 B CN 1138439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ld
lens
transfer
die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56415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843947A (zh
Inventor
郑荣和
李衍衡
郑东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ickax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ickax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20007750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295689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20007750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295691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20007750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295693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20007750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295690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20007750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332066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20007750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295692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Pickax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Pickaxe Technolog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8439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439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8439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439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3/00Compression moulding, i.e. applying external pressure to flow the moulding material;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3/32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3/50Removing moulded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3/00Compression moulding, i.e. applying external pressure to flow the moulding material;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3/02Compression moulding, i.e. applying external pressure to flow the moulding material; Apparatus therefor of articles of definite length, i.e. discrete articles
    • B29C43/04Compression moulding, i.e. applying external pressure to flow the moulding material; Apparatus therefor of articles of definite length, i.e. discrete articles using movable moul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3/00Compression moulding, i.e. applying external pressure to flow the moulding material;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3/32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3/00Compression moulding, i.e. applying external pressure to flow the moulding material;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3/32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3/36Moulds for making articles of definite length, i.e. discrete articles
    • B29C43/40Moulds for making articles of definite length, i.e. discrete articles with means for cutting the art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3/00Compression moulding, i.e. applying external pressure to flow the moulding material;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3/32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3/58Measuring,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3/00Compression moulding, i.e. applying external pressure to flow the moulding material;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3/32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3/50Removing moulded articles
    • B29C2043/5046Removing moulded articles using vacuu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11/00Optical elements, e.g. lenses, pris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Blow-Moulding Or Thermoform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Casting Or Compress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其包括:转换台,其以滑动移送模具的方式而设置,并且具备将上述模具进行旋转的旋转板;模具移送装载机,其在上述转换台上,以滑动移送上述模具的方式而形成;以及模具定心部,其通过从两侧对被安置在上述旋转板上且被旋转的上述模具进行加压,从而实施定心,其中,在上述模具移送装载机上设置有激光传感器,所述激光传感器包括激光发射部和激光接收部,在上述模具定心部上设置有反射板,在通过上述旋转板而使上述模具旋转的期间内,上述激光传感器和上述反射板分别被配置在上述模具的两侧,在上述模具的某一位置处,上述反射板以将从上述激光发射部照射的激光朝向上述激光接收部进行反射的方式而形成。

Description

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与将送入的镜头原材料成型为预先设定的形状之后进行送出的透镜成型机连接,从而移送透镜和模具的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数码相机、拍照手机、网络摄像头等变得小型化及超薄化,摄像头模块的大小逐渐变小。随着摄像头模块的小型化,对透镜的需求大幅增加。
上述透镜虽然可通过研磨法或冲压成型法而生产,但研磨法并不适于大量生产。因此,近年来大多使用在上模芯和下模芯内投入透镜原材料,并将上模芯和下模芯相互组装到一起之后投入到透镜成型机中,并经过高温加热工序、冲压工序、冷却工序而成型的冲压成型法。
在透镜成型机上连接有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以便连续地执行上述工序。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被形成为,从自透镜成型机排出的模具中取出成型完的成型透镜并进行装载,并将用于成型的透镜原材料投入到模具中之后,将上述模具重新投入至透镜成型机中。
透镜成型机、以及连接于此的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将构成生产透镜的透镜成型系统。因此,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的周期时间会影响透镜成型系统的周期时间。因此,需要进行对以更加有效的移动路线来迅速地移送透镜和模具的系统的研究。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将通过模具送入部而送入的模具移送至模具投入部,按照预先设定的移送区域,而各自独立地具备移送模具的装置。因此,存在移送装置数量增多,并且会相应地延迟模具的移送过程这样的问题。
与此同时,当在透镜及模具的移送过程中,没有清洗模具的工序时,将有可能因为模具内的灰尘、异物或者破碎的透镜碎片等,而导致在成型透镜中产生不良。因此,存在对增加清洗模具的工序的方案的需求。但是,由于该工序的增加会成为使透镜成型系统的周期时间延迟的因素,因此该工序需要尽量迅速地完成。
另外,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被形成为,在从自透镜成型机排出的模具中分离上模芯并取出成型透镜之后,将透镜原材料安置于下模芯上并重新组装上模芯。此时,将模具对齐在预先设定的位置处的定心是使上述过程被准确地执行的前提条件,是能够降低不良率的因素。因此,需要进行对能够使模具的定心被精密地实现的方案的研究。
另一方面,在为了取出成型透镜而分离模具时,有时透镜会被附着在上模芯上,但通常情况下透镜会被安置在下模芯上。只是,被附着在上模芯上的成型透镜会始终位于特定位置处,但被安置在下模芯上的成型透镜会因为受到分离上模芯时的影响,有时会在下模芯上稍微移动。因此,需要将位于下模芯上的任意位置处的成型透镜取出,并装载于成型透镜托盘上的技术。
与此同时,在模具送入部以传送机方式构成,并且被形成为,当从透镜成型机排出不良模具时,该不良模具在模具送入部中以夹紧方式被拾取的情况下,传送带的宽度受模具宽度的限制。因此,当模具的大小变更时,需要变更具有与其相对应的宽度的传送带,这成为了妨碍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的通用性的因素。因此,实际情况是,为了提高通用性,而需要对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进行研究。
另外,在上模芯被提起的状态下,有可能存在当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被停机时,上模芯坠落的问题。由于被拾取的上模芯位于除上述上模芯之外的剩余模具上部,因此在上模芯坠落的情况下,有可能导致模具整体的破损。因此,为了应对上述情况,需要能够使因上模芯的坠落而引起的损失最小化的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将送入至模具送入部中的模具移送至模具投入部的过程中,能够使所参与的装置最小化的技术。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取出成型透镜之后,投入透镜原材料之前能够迅速地清洗模具的技术。
本发明的第三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为了上模芯的分离、成型透镜的取出、透镜原材料的投入以及上模芯的重新组装的工序,而能够将模具对齐在预先设定的位置处的技术。
本发明的第四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论成型透镜位于下模芯上的哪个位置处均能够取出成型透镜,并且能够将上述成型透镜装载于成型透镜托盘上的技术。
本发明的第五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模具变更的情况下,也无需对模具送入部的传送带的宽度进行调节的技术。
本发明的第六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当在上模芯被分离的状态下,设备停机时,能够使因上模芯的坠落而引起的损失最小化的技术。
为了达到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其包括:转换台,其以模具滑动移送的方式而设置;高度补正部,其被配置在上述转换台与透镜成型机的模具投入部之间,并且以能够沿着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而形成,以便补偿上述转换台与上述模具投入部之间的高度差异;以及模具移送装载机,其以将上述模具从上述转换台滑动移送至上述模具投入部的方式而形成;其中,上述模具移送装载机被形成为,从上述转换台至上述高度补正部为止直线移送上述模具,而从上述高度补正部至上述模具投入部为止旋转移送上述模具。
上述模具投入部以相对于上述转换台垂直的方式而配置。
上述模具移送装载机被形成为,在上述高度补正部处被旋转90度之后,向上述模具投入部移送上述模具。
上述高度补正部被形成为,当上述模具被安置时,上升至对应于上述模具投入部的高度。
上述模具移送装载机在上述高度补正部上升时被旋转,以便将安置在上述高度补正部上的上述模具滑动移送至上述模具投入部。
上述高度补正部被形成为,当上述模具被移送至上述模具投入部时,下降至对应于上述转换台的高度。
上述模具移送装载机可以包括:移送引导件,其沿着上述转换台的延伸方向而配置;移送部件,其以能够沿着上述移送引导件滑动移动的方式,而被设置在上述移送引导件上;升降引导件,其被设置在上述移送部件上;升降部件,其以可升降的方式被设置在上述升降引导件上;以及夹紧单元,其以可旋转的方式被设置在上述升降部件上,并以夹紧模具的方式而形成。
在上述夹紧单元夹紧被安置在上述高度补正部上的上述模具的状态下,当上述高度补正部上升时,上述模具以相对于上述夹紧单元而相对移动的方式形成。
上述夹紧单元可以被形成为,根据上述模具的位置,来调节夹紧上述模具的抓力。
当上述高度补正部上升时的上述夹紧单元的抓力可以被设定为,大于当从上述高度补正部移送至上述模具投入部时的上述夹紧单元的抓力。
为了达到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其包括:上模芯拾取部,其以在移送模具的过程中,为了取出成型透镜而拾取上述模具的上模芯的方式而形成;成型透镜移送部,其以拾取并移送通过上述上模芯的拾取而被露出至外部的成型透镜的方式而形成;空气吸入部,其以在通过上述成型透镜移送部而拾取成型透镜之后,盖住上述模具的下模芯的方式而配置,并且为了上述模具的清洗而以吸入空气的方式形成;以及透镜原材料移送部,其以在通过上述空气吸入部而清洗上述模具之后,将透镜原材料安置于上述下模芯上的方式而形成;其中,上述成型透镜移送部、上述空气吸入部以及上述透镜原材料移送部以一起移动的方式而形成。
上述成型透镜移送部包括:第一成型透镜移送模块,其以吸附被安置在上述下模芯上的成型透镜的方式而形成;以及第二成型透镜移送模块,其以吸附附着在上述上模芯上的成型透镜的方式而形成。
上述空气吸入部被配置在,上述第一成型透镜移送模块与上述透镜原材料移送部之间。
可以被形成为,当成型透镜被上述第一成型透镜移送模块吸附时,不驱动上述第二成型透镜移送模块,而驱动上述空气吸入部,对上述模具进行清洗。
上述空气吸入部可以被配置成,沿着上下方向重叠于上述第二成型透镜移送模块。
上述空气吸入部可以以相对于上述第二成型透镜移送模块沿着上下方向相对移动的方式而形成。
上述第一成型透镜移送模块可以包括,以覆盖与成型透镜相比较大的面积的的方式而排列的多个抽吸单元,以便对被安置在上述下模芯上的成型透镜进行吸附。
上述多个抽吸单元与一个真空发生器并联连接,并且以在成型透镜被吸附时打开阀门,而在成型透镜未被吸附时关闭阀门的方式而形成。
上述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还包括:转换台,其以滑动移送上述模具的方式而设置;以及模具移送装载机,其以在上述转换台上沿着第一方向滑动移送上述模具的方式而形成;上述上模芯拾取部以重叠于上述转换台上的方式而配置,上述成型透镜移送部、上述空气吸入部以及上述透镜原材料移送部以沿着垂直于上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一起移动的方式而形成。
上述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还包括:导轨,其沿着上述第二方向延伸;以及移动部件,其设置在上述导轨上,以便能够沿着上述导轨进行移动,上述成型透镜移送部、上述空气吸入部以及上述透镜原材料移送部分别被设置在上述移动部件上。
为了达到本发明的第三目的,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其包括:转换台,其以滑动移送模具的方式而设置,并且具备将上述模具进行旋转的旋转板;模具移送装载机,其以在上述转换台上滑动移送上述模具的方式而形成;以及模具定心部,其通过从两侧对被安置在上述旋转板上且被旋转的上述模具进行加压,从而实施定心,其中,在上述模具移送装载机上设置有激光传感器,所述激光传感器包括激光发射部和激光接收部,在上述模具定心部上设置有反射板,在通过上述旋转板而使上述模具旋转的期间内,上述激光传感器和上述反射板分别被配置在上述模具的两侧,在上述模具的某一位置处,上述反射板以将从上述激光发射部被照射的激光朝向上述激光接收部进行反射的方式而形成。
在通过上述旋转板而使上述模具旋转的期间内,从上述激光发射部照射的激光通过上述反射板而被反射,并被接收至上述激光接收部的光路径,以从上述旋转板的中心偏心的方式而配置。
在除上述某一位置之外的位置处,从上述激光发射部照射的激光通过上述模具的圆形部而被阻断,而在上述某一位置处,从上述激光发射部照射的激光通过上述模具的D切割部而解除上述阻断。
上述模具移送装载机包括:移送引导件,其沿着上述转换台的延伸方向而配置;移送部件,其以能够沿着上述移送引导件滑动移动的方式,而被设置在上述移送引导件上;升降引导件,其被设置在上述移送部件上;升降部件,其以可升降的方式设置在上述升降引导件上;以及夹紧单元,其被设置在上述升降部件上,并以夹紧上述模具的方式而形成,上述激光传感器被安装在上述升降部件上。
当通过上述模具移送装载机而使上述模具位于上述旋转板上时,上述夹紧单元松开上述模具,上述升降部件上升至对应于上述反射板的高度。
上述模具定心部可以包括:移动引导件,其以垂直于上述转换台的延伸方向的方式而配置;移动部件,其以能够沿着上述移动引导件滑动移动的方式,被设置在上述移动引导件上;以及夹紧单元,其被设置在上述移动部件上,并且具备用于从两侧夹紧上述模具的第一握爪和第二握爪,上述反射板被设置在上述第一或第二握爪的前面部上。
在上述第一握爪上,以相互隔开距离的方式设置有滚动接触于上述D切割部的多个辊,在上述第二握爪上,以相互隔开距离的方式设置有滚动接触于上述圆形部的多个辊。
在上述旋转板上形成有,对周边的空气进行吸入的空气吸入孔,当上述模具被安置在上述旋转板上时,通过利用上述空气吸入孔的对周边空气的吸入,而对上述模具进行固定。
在上述旋转板上形成有氮气供给孔,当上述模具通过上述模具定心部而被定心时,通过上述氮气供给孔而向上述模具的保持器的内侧缝隙供给氮气。
在上述转换台上设置有振动部,所述振动部在上述模具被移送至上述旋转板之前,向上述模具施加振动,在上述振动部上形成有空气吸入孔,所述空气吸入孔对周边的空气进行吸入,以便固定被安置的上述模具。
为了达到本发明的第四目的,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其包括:成型透镜移送部,其以吸附并移送通过拾取模具的上模芯而被露出至外部的成型透镜的方式而形成,并且包括,以对被安置在上述模具的下模芯上的成型透镜进行吸附的方式而形成的第一成型透镜移送模块,和以对被附着在上述上模芯上的成型透镜进行吸附的方式而形成的第二成型透镜移送模块;成型透镜临时装载部,其以安置被上述第一成型透镜移送模块拾取的成型透镜的方式而设置;成型透镜装载部,其设置有对成型透镜装载托盘进行安置的成型透镜装载托盘支承部,以及能够沿着三个轴进行移动的方式而形成的第一吸附单元和第二吸附单元;以及成型透镜定心部,其以对上述成型透镜进行定心的方式而形成,上述第一吸附单元被形成为,通过对被安置在上述成型透镜临时装载部上的成型透镜进行吸附,从而移送至上述成型透镜定心部,上述第二吸附单元被形成为,通过对被安置在上述成型透镜定心部上的成型透镜进行吸附,从而装载于上述成型透镜装载托盘上。
在上述成型透镜临时装载部上形成有,具有较之上述下模芯更宽大的面积的安置面。
上述成型透镜定心部被配置在,上述成型透镜临时装载部与上述成型透镜装载部之间。
上述第一吸附单元和上述第二吸附单元以能够移动至重叠于上述成型透镜定心部的上侧的位置处的方式而形成。
上述第一成型透镜移送模块包括多个抽吸单元,所述多个抽吸单元以覆盖较之成型透镜更宽大的面积的方式而排列,以便对安置在上述下模芯上的成型透镜进行吸附。
上述多个抽吸单元与一个真空发生器并联连接,并且以当成型透镜被吸附时打开阀门,而当成型透镜未被吸附时关闭阀门的方式而形成。
上述第一吸附单元包括多个抽吸装置,所述多个抽吸装置以覆盖较之成型透镜更宽大的面积的方式而排列,以便对安置在上述成型透镜临时装载部上的成型透镜进行吸附。
上述多个抽吸装置与一个真空发生器并联连接,并且以当成型透镜被吸附时打开阀门,而当成型透镜未被吸附时关闭阀门的方式而形成。
上述成型透镜装载部还可以包括:第一引导部件,其沿着上述成型透镜装载托盘的一侧而延伸;第一移动部件,其以能够沿着上述第一引导部件移动的方式被设置在上述第一引导部件上;第二引导部件,其被设置在上述第一移动部件上,并且沿着垂直于上述一侧的上述成型透镜装载托盘的另一侧延伸;以及第二移动部件,其以能够沿着上述第二引导部件移动的方式被设置在上述第二引导部件上,上述第一吸附单元和上述第二吸附单元分别被设置在上述第二移动部件上,并且以能够沿着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而形成。
成型透镜定心部可以包括:安置部,其以安置成型透镜的方式而形成,并在一侧设置有支承壁;第一滑块,其以滑动移动在上述安置部上的方式而形成,并且具备与上述支承壁相对置的第一加压面和垂直于上述第一加压面的第二加压面;以及第二滑块,其以滑动移动在上述安置部上的方式而形成,并且以与上述第二加压面相对置的方式而配置。
为了达到本发明的第五目的,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其包括:模具送入部,其送入从透镜成型机中排出的模具;模具装载部,其配置在上述模具送入部的一侧,并且以区分正常模具和不良模具并进行装载的方式而形成;转换台,其被配置在上述模具送入部的另一侧,并且以滑动移送模具的方式而设置;以及模具移送单元,其以从沿着一个方向而设置的上述模具装载部、上述模具送入部及上述转换台中的某一个向另一个移送模具的方式而形成,其中,上述模具移送单元包括:拾取装置,其被形成为,通过拾取被装载于上述模具装载部上的正常模具,从而安置在上述转换台的被预先设定的位置处;以及推动装置,其被形成为,将被送入至上述模具送入部的模具向上述转换台的被预先设定的位置处进行推动。
上述拾取装置被形成为,当不良模具被移送至上述转换台的预先设定的位置处时,拾取不良模具,并将其安置在上述模具装载部上。
当从上述透镜成型机排出不良模具时,上述推动装置将被送入至上述模具送入部的不良模具向上述转换台的预先设定的位置处进行推动,上述拾取装置拾取被移送至上述转换台的预先设定的位置处的不良模具,并将其安置在上述模具装载部上。
上述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还包括,以在上述转换台上滑动移送模具的方式而形成的模具移送装载机,并且被形成为,当在模具的滑动移送过程中产生不良模具时,上述模具移送装载机将不良模具移送至上述转换台的预先设定的位置处,上述拾取装置拾取被移送至上述转换台的预先设定的位置处的不良模具,并将其安置在上述模具装载部上。
上述模具移送单元还包括:滑动引导件,其以垂直于上述模具送入部的延伸方向的方式而配置;以及滑动部件,其以能够沿着上述滑动引导件滑动移动的方式被设置在上述滑动引导件上,上述拾取装置和上述推动装置分别以可升降的方式设置在上述滑动部件上。
上述模具装载部包括:导轨,其沿着上述模具送入部的延伸方向而配置;移动部件,其以能够沿着上述导轨滑动移送的方式被设置在上述导轨上;以及模具装载托盘,其被设置在上述移动部件上,并且具备多个模具安置槽。
上述拾取装置的移动方向以垂直于上述模具装载托盘的移动方向的方式而形成。
上述模具装载托盘以可拆装的方式结合到上述移动部件上。
可以在上述转换台的预先设定的位置处设置有,向被安置的模具施加振动的振动部,可以在上述振动部上形成有,对周边的空气进行吸入的空气吸入孔,以便对被安置的模具进行固定。
上述拾取装置包括:握爪,其通过调节相互间的距离,夹紧或松开模具;以及支承钩,其被设置在上述握爪的下部,以便对模具的下部进行支承,在上述振动部上,在上述空气吸入孔的两侧较长地延伸形成有槽,以便能够插入上述支承钩。
上述转换台包括多个工作台,设置有上述振动部的某一个工作台以与相邻接的另一个工作台隔开预定间隔的方式而配置。
为了达到本发明的第六目的,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其包括:转换台,其以滑动移送模具的方式而设置;模具移送装载机,其以在上述转换台上滑动移送上述模具的方式而形成;以及上模芯拾取部,其以重叠于上述转换台上的方式而配置,并且以在通过上述模具移送装载机移送上述模具的过程中,为了取出成型透镜而拾取上述模具的上模芯的方式而形成;其中,上述上模芯拾取部包括:移动部件,其以能够上下移动的方式而形成;吸附单元,其被设置在上述移动部件的下部,从而以吸附上述上模芯的方式而形成;以及模具接收器,其以与上述移动部件的上下移动联动的方式进行旋转,并且被形成为,上述模具接收器的至少一部分,在位于上述吸附单元与上述转换台之间的第一位置处、和偏离了上述吸附单元与上述转换台之间的第二位置之间进行移动。
在上述移动部件的最高上升位置处,上述模具接收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上述第一位置处,在上述移动部件的最低下降位置处,上述模具接收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上述第二位置处。
上述模具接收器包括:主体;以及铰链部,其具备上述主体被铰链连接的铰链轴,其中,上述主体包括:延伸部,其从上述铰链部延伸;以及接收部,其被安装在上述延伸部上,并且以在上述第一位置处与上述吸附单元相对置的方式而配置。
上述主体还包括,以与上述铰链轴平行的方式突出的突出部,上述移动部件具备,通过在上升时推动上述突出部,从而使上述主体以上述铰链部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推动部。
上述模具接收器还包括弹性部件,所述弹性部件以向上述主体施加弹力的方式而被连接,从而使上述接收部从上述第一位置向上述第二位置进行移动。
与此同时,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其包括上模芯拾取部,所述上模芯拾取部为了在移送模具的过程中取出成型透镜,以拾取上述模具的上模芯的方式而形成,上述上模芯拾取部包括:移动部件,其以能够上下移动的方式而形成;吸附单元,其被设置在上述移动部件的下部,并吸附上述上模芯的方式而形成;以及模具接收器,其以与上述移动部件的上下移动联动的方式而旋转,上述模具接收器的至少一部分在位于上述吸附单元的下方的第一位置和偏离了上述吸附单元的下方的第二位置之间进行移动。
通过上述解决方法所获得的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第一、由于模具移送装载机以从转换台至高度补正部为止直线移送模具,并且从高度补正部至模具投入部为止旋转移送模具的方式而形成,因此将送入至模具送入部的模具移送至模具投入部的装置能够简化,从而能够进一步简单地构成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与此同时,通过简化移送装置,能够迅速地完成模具的移送。
第二、由于成型透镜移送部、空气吸入部以及透镜原材料移送部被依次配置,并一起移动,因此在取出成型透镜之后,投入透镜原材料之前能够迅速地清洗模具。另外,通过对模具的周期性的清洗,能够降低成型透镜的不良率。
第三、通过利用设置于模具移送装载机的激光传感器和设置于模具定心部的反射板,从而能够使模具的D切割部位于预先设定的位置处,并且,通过利用设置于模具定心部的第一及第二握爪上的多个辊,从而能够对模具精密地进行定心。因此,能够在上模芯的分离、成型透镜的取出、透镜原材料的投入以及上模芯的重新组装的过程中,防止不良的产生。
第四、通过被排列成覆盖较之成型透镜更宽大的面积的多个抽吸单元或多个抽吸装置,从而能够稳定地完成安置于下模芯上的任意位置处的成型透镜被移送至成型透镜装载托盘上的过程。与此同时,可在移送过程中完成成型透镜的定心,从而能够将成型透镜装载于成型透镜装载托盘上的准确位置处。
第五、由于被送入至模具送入部的模具通过推动装置而被推动至转换台上,并且拾取装置以仅从模具装载部和转换台中的任意一个向另一个移送模具的方式而形成,因此即使模具的尺寸变小也无需缩小模具送入部的宽度,从而能够提高通用性。
第六、由于以与上模芯拾取部的上下移动联动的方式,在上模芯拾取部上升时,为了应对被拾取的上模芯的坠落,模具接收器被移动至位于上模芯的下部处,因此即使在上模芯被分离的状态下,当设备被停机时,也能够使因上模芯的坠落而引起的损失最小化。
附图说明
图1及图2为从不同方向观察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涉及的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的立体图。
图3为图1的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的俯视图。
图4A和图4B为表示用于图3中所图示的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的模具的第一示例的示意图。
图5A和图5B为表示用于图3中所图示的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的模具的第二示例的示意图。
图6为表示用于图3中所图示的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的透镜原材料的一个示例的示意图。
图7为表示从图3中所图示的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中被取出的成型透镜的一个示例的示意图。
图8为图3中所图示的模具送入部的立体图。
图9为图3中所图示的模具装载部的立体图。
图10为用于说明图3中所图示的模具移送单元的图。
图11为表示图3中所图示的转换台的立体图。
图12为图3中所图示的模具移送装载机的立体图。
图13为表示图3中所图示的模具定心部的立体图。
图14为用于对利用图12和图13中所图示的激光传感器和反射板而完成的模具定心进行说明的图。
图15为用于对利用图13中所图示的模具定心部而完成的模具定心进行说明的图。
图16为表示图3中所图示的上模芯拾取部的立体图。
图17A和图17B为用于说明图16中所图示的模具接收器的动作的图。
图18为表示图3中所图示的高度补正部的立体图。
图19为用于对位于图3中所图示的转换台上的模具的按不同位置的模具移送装载机的抓力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20为表示图3中所图示的透镜原材料拾取部的立体图。
图21为表示图3中所图示的透镜原材料临时装载部的立体图。
图22为从上部观察图3中所图示的成型透镜移送部、空气吸入部和透镜原材料移送部的立体图。
图23为从底部观察图3中所图示的成型透镜移送部、空气吸入部和透镜原材料移送部的立体图。
图24为用于对利用图23中所图示的第一成型透镜移送模块而吸附下模芯上的成型透镜的情况进行说明的图。
图25为图24中所图示的多个抽吸单元的示意图。
图26为表示图3中所图示的成型透镜装载部的立体图。
图27为表示图3中所图示的成型透镜临时装载部的立体图。
图28为用于对利用图26中所图示的第一吸附单元而吸附成型透镜临时装载部上的成型透镜的情况进行说明的图。
图29为表示图3中所图示的成型透镜定心部的立体图。
图30为表示图1中所图示的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的整体工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进一步详细地进行说明。
在对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例进行说明时,如果认为对所涉及到的公知技术的详细说明可能使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例的含义含糊不清,则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附图的作用只是帮助理解本说明书中所公开的实施例,而并非由附图来限定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思想,而且应被理解为包括属于本发明的思想及技术范围的所有的变更、等同物乃至替代物。
在以下的说明中,除非在语境中明确指出,否则单数的表达包括复数的表达。
在本申请中,“包括”或“具备”等的术语应被理解为,其用于表示存在说明书中所记载的特征、数字、步骤、动作、构成要素、部件或它们的组合,而并非预先排除一个或其以上的其他特征、数字、步骤、动作、构成要素、部件或它们的组合的存在或附加可能性。
图1及图2为从不同方向观察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涉及的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100的立体图,图3为图1的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100的俯视图。
如图1至图3所示,透镜成型机(未图示)为,将透镜原材料(GOB)成型为预先设定的形状并排出的装置。作为成型对象物的透镜原材料,以被容纳于模具10的内部的状态投入到透镜成型机中,并经过成型工序后,从透镜成型机排出。
例如,如果将矩形板状的透镜原材料30(参照图6)放入模具10的内部,并将上述模具10投入到透镜成型机中,则将从透镜成型机中排出包含经高温加热工序-成型工序-冷却工序而成型为多个透镜的成型透镜40(参照图7)在内的模具10。
在透镜成型机上连接有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100,以便能够连续地执行上述工序。
即,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100被形成为,对自透镜成型机中排出的模具10中成型完的成型透镜进行装载,并将用于成型的透镜原材料投入到模具10中之后,将上述模具10重新投入至透镜成型机中。
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100被构成为,将从透镜成型机中排出的模具10送入并沿着预先设定的路径移送之后,再次向透镜成型机送出。为此,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100包括,模具送入部111及模具移送部120。
可供参考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示出了如下的结构,即,具备模具移送单元(例如,传送机)的透镜成型机的模具投入部1与模具移送部连接在一起的结构。在上述结构中,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100中不具备另外的模具送出部。
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在透镜成型机的模具投入部1不具备模具移送单元的情况下,可以在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中增设将模具推入到模具投入部1中的模具送出部。
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100被构成为,在使模具10沿着预先设定的路径移送的过程中,将模具10进行分离。为此,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100包括模具定心部130及上模芯拾取部140。
与此同时,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100被构成为,将通过模具10的分离而被露出至外部的成型透镜40取出并进行装载,并且将透镜原材料30投入到模具10中。为此,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100包括,与透镜原材料30的移送相关的透镜原材料拾取部160、透镜原材料临时装载部170以及透镜原材料移送部153,和与成型透镜40的移送相关的成型透镜移送部151、152、成型透镜临时装载部191、成型透镜定心部192以及成型透镜装载部180。
此时,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100包括,在取出成型透镜40之后,投入透镜原材料30之前,迅速地清洗模具10的空气吸入部156。
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100具备,与上述结构电连接以控制驱动的控制部(未图示)。控制部可以与透镜成型机的控制部电连接或者可通信。
按主要位置(如图19所示的第一位置P1至第六位置P6)对模具10被移送的过程简单说明如下。
模具10通过模具送入部111而被移送至第一位置P1处,位于第一位置P1处的模具10通过推动装置121d而被移送至转换台122的第二位置P2处。此后,模具10通过模具移送装载机123而经由转换台122的水平安置面的第三位置P3而被移送至设置有旋转板的第四位置P4处,并且在此完成成型透镜40的取出及透镜原材料30的投入。此后,模具10在通过模具移送装载机123而被移送至设置有高度补正部124的第五位置P5处之后,将被移送至设置有模具投入部1的第六位置P6处。
图4A和图4B为表示被用于图3中所图示的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100的模具10的第一示例的示意图,其中,图4A为模具10的立体图,图4B为模具10的剖视图。
如图4A和图4B所示,被用于图3中所图示的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100的模具10包括保持器11、支承板12、下模芯14以及上模芯15。
在本实施例中,示出了形成有单一腔室11a的模具10。可供参考的是,本发明并不一定限定于此。也可以在模具10中形成有多个腔室。
在本实施例中,在保持器11内以上下贯穿的方式形成有腔室11a。保持器11具备圆形部11b和D切割部11c(D-Cut Portion),并且被大致形成为,扁平的圆柱形状。
圆形部11b为被形成为曲面的部分,D切割部11c为被形成为平面的部分。从保持器11的中心至D切割部11c的距离会短于从上述中心至圆形部11b的距离。通过D切割部11c,而使保持器11具有像扁平的圆柱的侧面的一部分被切割这样的形状。
在保持器11的侧面上,形成有与腔室11a连通的孔11d。孔11d作为排出保持器11内部的气体的通道而发挥作用。
向腔室11a内插入下模芯14和上模芯15。
在下模芯14的上部形成有,具有外形对应于成型透镜的下部侧的形状的下部成型部。上述下部成型部可以位于下模芯的中央部分。
在下模芯14的下方配置有支承板12。即,下模芯14被安置在支承板12上。支承板12可以配置在保持器11的下方,并盖住腔室11a的下侧开口,如图所示也可以被插入到保持器11的腔室11a内。
在本实施例中,支承板12配置在下模芯14的下方,从而在模具10沿着转换台122滑动移送时,与转换台122进行面接触。因此,支承板12防止下模芯14的磨损。
与此同时,支承板12的厚度关系到模具10的整体高度,这意味着支承板12的厚度关系到成型透镜40的厚度。因此,当欲对成型透镜40的厚度进行微调时,可以利用特定厚度的支承板12。
上模芯15插入到腔室11a内,并盖住下模芯14。上模芯15的至少一部分被容纳在保持器11内。在上模芯15的下部形成有,具有外形对应于成型透镜40的上部侧的形状的上部成型部。上述上部成型部可以位于上模芯的中央部分处。
在投入至透镜成型机中的模具10内,在下模芯14与上模芯15之间配置有用于成型的透镜原材料30,而在自透镜成型机排出的模具10内,在下模芯14与上模芯15之间配置有成型透镜40。
在透镜成型机中,上模芯15朝向下模芯14被加压的程度,能够通过对上模芯15进行加压的单元的移动距离值而被调节。也就是说,通过对上模芯15进行加压的单元的移动距离值,来确定成型透镜40的厚度。
图5A和图5B为表示被用于图3中所图示的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100的模具20的第二示例的示意图,其中,图5A为模具20的立体图,图5B为模具20的剖视图。
如图5A和图5B所示,被用于在图3所图示的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100的模具20包括保持器21、支承板22、下模芯24、上模芯25以及止动环26。第二示例的模具20较之上述第一示例的模具10,在还包括止动环26的方面上存在结构上的差异。
在本实施例中,示出了形成有单一腔室21a的模具20。可供参考的是,本发明并非限定于此。还可以在模具20内形成有多个腔室。
在本实施例中,在保持器21内以上下贯穿的方式形成有腔室21a。保持器21具备圆形部21b和D切割部21c(D-Cut Portion),并且被形成为,大致扁平的圆柱形状。
圆形部21b为被形成为曲面的部分,D切割部21c为被形成为平面的部分。从保持器21的中心至D切割部21c的距离会短于从上述中心至圆形部21b的距离。通过D切割部21c,而使保持器21具有扁平的圆柱的侧面的一部分被切割这样的形状。
在保持器21的侧面,形成有与腔室21a连通的孔21d。孔21d作为排出保持器21内部的气体的通道而发挥功能。
向腔室21a内插入下模芯24和上模芯25。
在下模芯24的上部形成有,具有外形对应于成型透镜的下部侧的形状的下部成型部。上述下部成型部可以位于下模芯的中央部分处。
在下模芯24的下方配置有支承板22。即,下模芯24被安置在支承板22上。支承板22既可以被插入到保持器21的腔室21a内,也可以如图所示那样,以通过被配置在保持器21的下方,从而盖住腔室21a的下侧开口的方式而形成。
在本实施例中,支承板22被配置在保持器21和下模芯24的下方,从而在模具20沿着转换台222滑动移送时,与转换台222面接触。因此,支承板22防止保持器21和下模芯24的磨损。
上模芯25插入到腔室21a内,并设置为盖住下模芯24。上模芯25的至少一部分被容纳在保持器21内。在上模芯25的下部形成有,具有外形对应于成型透镜40的上部侧的形状的上部成型部。上述上部成型部可以位于上模芯的中央部分处。
止动环26以具有规定高度的圆环形状形成,并被构成为在内部容纳保持器21。在透镜成型机中,当对上模芯25进行加压的单元朝向下方移动时,如果碰到止动环26就会限制朝向下方的移动。也就是说,通过止动环26的高度,来确定成型透镜40的厚度。
在止动环26的侧面形成有贯穿孔26a。贯穿孔26a作为排出止动环26内部的气体的通道而发挥作用。
在投入至透镜成型机的模具20内,在下模芯24与上模芯25之间配置有用于成型的透镜原材料30,而在自透镜成型机中排出的模具20内,在下模芯24与上模芯25之间配置有成型透镜40。
下面,为了便于说明,以第一示例的模具10被移送的过程为例进行说明。可供参考的是,在第二示例的模具20被移送的过程中,较之第一示例的模具10被移送的过程追加执行如下过程,即,在模具20的定心之前,通过模具移送装载机123而将止动环26进行分解,并且在模具20被移送至高度补正部124之前,重新组装止动环26的过程。
图6为表示被用于图3中所图示的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100的透镜原材料30的一个示例的示意图,图7为表示从图3中所图示的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100中被取出的成型透镜40的一个示例的示意图。可供参考的是,(a)为俯视图,(b)为侧视图。
如图6所示,透镜原材料30可以被形成为,具有规定厚度的较薄的板状。在本附图中示出了,透镜原材料30被形成为矩形板状的情况。
如图7所示,在成型透镜40上形成有成型部40a。在本附图中示出了,成型部40a被突出形成为自两面鼓起的形状的情况。成型透镜40可以设置有多个,并且通过切割能够被分离成多个透镜。
可供参考的是,因为成型部40a的形成,成型透镜40的厚度会稍薄于透镜原材料30的厚度。
下面,对能够进一步简化现有的透镜及模具移送工序的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100、以及透镜及模具移送工序具体地进行说明。
可供参考的是,图8至图29示出了构成图1至图3中所图示的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100的结构,图30为表示图1中所图示的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的整体工序的示意图。
因此,如果参照图30,来理解图8至图29中所图示的各结构的配置和移动原理,则能够易于对本发明的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100进行理解。
图8为图3中所图示的模具送入部111的立体图。
如图8所示,模具送入部111被构成为,通过与透镜成型机的模具排出口连接,从而将从透镜成型机中排出的模具10送入至第一位置P1处。在本附图中示出了,模具送入部111从模具排出口起朝向第一位置P1沿着附图中的-Y轴方向延伸的情况。
优选为,模具送入部111以附图中的Z轴方向上的高度没有变化的方式沿着水平方向移送上述模具10。
模具送入部111可以通过推动方式、传送机方式等的各种方式来得以实现。
在本附图中示出了,模具送入部111通过传送机方式而形成的情况。具体而言,模具送入部111包括,第一辊111a、第二辊111b、工作台111c以及传送带111d。
第一辊111a和第二辊111b以相互间隔开的方式而配置,并且具备平行的旋转轴。第一及第二辊111a、111b被构成为,通过沿着相同的方向(在附图中为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从而使传送带111d的上部向附图中的-Y轴方向移动。
在第一辊111a与第二辊111b之间,配置有工作台111c。
传送带111d以环状缠绕在第一辊111a和第二辊111b上。通过在上侧传送带111d的下方配置工作台111c,从而使安置于传送带111d的上部的模具10在被工作台111c支承的状态下进行移动。
模具送入部111的侧板111f以可拆装的方式而构成。因此,工作人员能够通过分离侧板111f,从而易于更换传送带111d。
模具送入部111中还可以具备阻挡器111e,以防止模具10移动至超过第一位置P1的位置。阻挡器111e以在第一位置P1的后方侧与模具排出口相对置的方式而配置,并且盖住传送带111d。当模具10到达第一位置P1处时,即使传送带111d进行旋转,模具10也因被阻挡器111e阻挡而无法进一步移动。
图9为图3中所图示的模具装载部113的立体图。
如图9所示,模具装载部113被形成为,对在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100的驱动初期被投入的正常模具10或者驱动中所产生的不良模具10进行装载。
模具装载部113具备与模具10的下部外形相对应的模具安置槽113a,并且可以在上述模具安置槽113a的底部设置对模具10的安置与否进行检测的传感器113b。上述模具安置槽113a被排列成矩阵形状。在本附图中示出了,模具安置槽113a沿着附图中的X轴和Y轴方向被排列成矩阵形状的情况。
可供参考的是,在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100的驱动初期,将被装载于模具装载部113上的正常模具10移送至预先设定的位置处,或者将驱动中产生的不良模具10装载于模具装载部113上的工作,由后述的模具移送单元121(参照图10)负责。如图10所示,模具移送单元121的拾取装置被构成为,能够沿着附图中的X轴方向和Z轴方向进行移动。
模具装载部113以能够沿着附图中的Y轴方向进行移动的方式而构成。
如上所述,由于模具移送单元121的拾取装置以能够沿着附图中的X轴方向进行移动的方式而构成,模具装载部113以能够沿着附图中的Y轴方向进行移动的方式而构成,因此模具10能够沿着附图中的X轴和Y轴方向被移送。
在本附图中示出了,为了实现上述移动,模具装载部113以通过导轨113c和移动部件113d而能够移动的方式被构成的情况。导轨113c沿着附图中的Y轴方向延伸。也就是说,导轨113c沿着模具送入部111的延伸方向配置。移动部件113d被设置在导轨113c上,以便能够沿着导轨113c滑动移动。
在移动部件113d上安装有模具装载板113e。在模具装载板113e上形成有,对模具10进行安置的多个模具安置槽113a。
在模具装载板113e上可以形成有如下的孔113f或槽,所述孔113f或槽在拾取装置121c向-Z轴方向下降而拾取或装载模具10时,能够使拾取装置121c的支承钩121c”插入进来。上述孔113f或槽被形成于模具安置槽113a的两侧。
模具装载板113e能够以可拆装的方式与移动部件113d结合。于是,当模具10变更时,工作人员能够更换为,具备与之对应的模具安置槽113a的模具装载板113e。因此,能够提高本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100的通用性。
图10为用于说明图3中所图示的模具移送单元121的示意图。
如图10所示,在模具送入部111的一侧处配置有如上所述的模具装载部113,而在模具送入部111的另一侧处配置有将要后述的转换台122。
模具移送单元121被形成为,从沿着一个方向而设置的模具装载部113、模具送入部111以及转换台122中的某一个向另一个移送模具。为此,模具移送单元121包括拾取装置121c和推动装置121d。
拾取装置121c以从模具装载部113和转换台122中的某一个向另一个移送模具10的方式而形成。
在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100的驱动初期,拾取装置121c以拾取被装载于模具装载部113上的正常模具10并安置于转换台122的预先设定的位置(附图中的第二位置P2)处的方式而构成。在此,上述预先设定的位置可以是振动部122a。拾取装置121c的移动方向(附图中的X轴方向)垂直于模具装载板113e的移动方向(附图中的Y轴方向)。
推动装置121d以通过推动送入至模具送入部111的第一位置P1处的模具10,从而将其移送至转换台122的预先设定的位置处的方式而形成。为此,模具送入部111和转换台122以模具10可滑动移动的方式被连接在一起。具体而言,第一位置P1处的模具送入部111、和预先设定的位置处的转换台122以相互邻接的方式而配置,并且能够形成相同的平面。
另一方面,在透镜成型系统中,当模具10移动的过程中有可能产生不良模具10。不良模具10既可以在透镜成型机的模具移送过程中产生,也可以在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100的模具移送过程中产生。
在自透镜成型机排出不良模具10的情况下,推动装置121d以通过推动送入至模具送入部111的第一位置P1处的不良模具10,从而将其移送至转换台122的预先设定的位置处的方式而形成。也就是说,推动装置121d无论自透镜成型机排出的模具10的不良与否,始终以相同的方式推动送入至模具送入部111的第一位置P1处的模具10,从而将其移送至转换台122的预先设定的位置处。拾取装置121c在不良模具10被移送至转换台122的预先设定的位置处时,拾取不良模具10并安置在模具装载部113上。
如果在模具10的滑动移送过程中产生不良模具,则以由后述的模具移送装载机123向转换台122的预先设定的位置处移送模具的方式而形成。拾取装置121c以对被移送至转换台122的预先设定的位置处的不良模具10进行拾取,并安置在模具装载部113上的方式而形成。
对上述原理进行整理,被送入至模具送入部111的模具10通过推动装置121d而被推动至转换台122处,并且由拾取装置121c将模具10从模具装载部113和转换台122中的某一个移送至另一个。也就是说,拾取装置121c并不拾取被送入至模具送入部111的第一位置P1处的模具10。
如果拾取装置121c以拾取被送入至模具送入部111的第一位置P1处的模具10的方式而构成,则在模具10的尺寸变小的情况下,需要收缩模具送入部111的宽度。但是,在适用如上所述的模具移送单元121的情况下,即使模具10的尺寸变小,也无需收缩模具送入部111的宽度,由此能够提高通用性。
拾取装置121c和推动装置121d以能够沿着附图中的X轴方向和Z轴方向移动的方式而构成。
为了实现沿着附图中的X轴方向的移动,模具移送单元121包括滑动引导件121a及滑动部件121b。
滑动引导件121a沿着附图中的X轴方向而被延伸。也就是说,滑动引导件121a垂直于模具送入部111的延伸方向而配置。
滑动部件121b以能够沿着滑动引导件121a滑动移动的方式被设置在滑动引导件121a上。也就是说,滑动部件121b以能够沿着附图中的X轴方向移动的方式而形成。
拾取装置121c和推动装置121d分别以可升降的方式被设置在滑动部件121b上。
具体而言,在滑动部件121b上,第一升降引导件121e和第二升降引导件121g沿着附图中的X轴方向并排配置。第一升降引导件121e和第二升降引导件121g分别沿着附图中的Z轴方向延伸。
通过在第一升降引导件121e上设置第一升降部件121f,从而以能够沿着附图中的Z轴方向移动的方式而构成。在第一升降部件121f上设置有拾取装置121c。
拾取装置121c具备握爪121c’和支承钩121c”,以便拾取并移送模具10。
握爪121c’以通过相互间的距离调节而夹紧或松开模具10的方式而形成。在本实施例中示出了,握爪121c’具备相互对置的两个臂,并且上述两个臂以从两侧夹紧模具10的方式而构成的结构。
支承钩121c”被设置于握爪121c’的下部,从而在握爪121c’夹紧模具10的状态下,支承模具10的下部。也就是说,支承钩121c”在模具10被拾取时,通过对模具10的下部进行支承,从而防止模具10的坠落。
在本实施例中示出了,握爪121c’由两个臂构成,并且在各臂的下部处设置有对模具10的下部进行支承的支承钩121c”的情况。
在第二升降引导件121g上设置有第二升降部件121h,以能够沿着附图中的Z轴方向进行移动。在第二升降部件121h上设置有推动装置121d。
推动装置121d包括,通过与模具10的一侧接触,从而推动模具10的推动部件121d’。推动部件121d’既可以被形成为平整的形状,也可以被形成为,如图所示那样围绕模具10的外周面的一部分的圆形形状。
图11为表示图3中所图示的转换台122的立体图。
如图11所示,转换台122以安置并滑动移送模具10的方式而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示出了,转换台122在第一位置P1与第五位置P5之间沿着附图中的X轴方向排列的情况。
模具10从振动部122a接受到振动之后,为了进行定心而在旋转板122b上旋转。
转换台122可以包括多个工作台。多个台子分别具备水平安置面以供模具滑动移送。
在本实施例中示出了,设置有振动部122a的工作台、和设置有旋转板122b的工作台以相互邻接的方式而配置的情况。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位置P2为设置有振动部122a的部分,第四位置P4为设置有旋转板122b的部分,第三位置P3为第二位置P2与第四位置P4之间的模具10滑动移送的部分。
在本实施例中示出了,模具10通过推动装置121d而从模具送入部111的第一位置P1被推动至转换台122的第二位置P2处的情况。当通过推动装置121d而将模具10推动至第二位置P2处时,模具10通过位于第二位置P2处的振动部122a而接受振动。
模具移送装载机123以在向模具10施加振动之后,通过夹紧模具10从而从转换台122上的第二位置P2依次向第三位置P3及第四位置P4进行移送的方式而构成。
如此,由于在被推动装置121d推动的模具10所处的第二位置P2处设置有振动部122a,因此能够减少模具10移送的周期时间。
当然,也可以在被推动装置121d推动的模具10所处的第二位置P2处不设置振动部122a。此时,模具移送装载机123夹紧模具10并移送至振动部122a处,并且在施加振动的期间内松开模具10,并在振动结束之后夹紧模具10来进行移送。
可供参考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三位置P3位于设置有旋转板122b的工作台上。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例如,第三位置P3处的工作台可独立于设置有振动部122a的工作台以及设置有旋转板122b的工作台而单独设置。
振动部122a以向所安置的模具10施加振动的方式而形成。为此,在振动部122a所处的工作台的下部,设置有向工作台施加振动的振动模块。
在振动部122a上形成有空气吸入孔122a’,所述空气吸入孔122a’对周边的空气进行吸入,以便固定所安置的模具10。由于通过空气吸入孔122a’而对模具10进行固定,因此当通过振动部122a而向模具10施加振动时,能够防止模具10因为振动而从振动部122a脱离。
当模具10被移送至振动部122a时,通过驱动振动模块而使工作台振动。于是,振动会被传递至所安置的模具10处,而通过上述振动能够使成型透镜40从下模芯14和上模芯15中分离。
在振动部122a上形成有,可插入拾取装置121c的支承钩121c”的槽122a”。考虑到松开握爪121c’时支承钩121c”的移动,槽122a”以较长地延伸的方式而形成。槽122a”可以被分别设置在空气吸入孔122a’的两侧。
设置有振动部122a的工作台和与此相邻接的工作台以隔开预定间隔而间隔开的方式配置。在附图中,设置有振动部122a的工作台和设置有旋转板122b的工作台以及模具送入部111以隔开预定间隔而间隔开的方式配置。
通过上述配置,即使在振动部122a中产生振动,也不会向与振动部122a相邻接的设置有旋转板122b的工作台以及模具送入部111传递振动,从而能够防止因为振动造成的设备损伤乃至操作不当。
旋转板122b以使所安置的模具10旋转的方式而形成。旋转板122b可以旋转360度的方式而构成。旋转板122b位于与上模芯拾取部140重叠的位置处。
在旋转板122b上形成有空气吸入孔122b’,所述空气吸入孔122b’对周边的空气进行吸入,以便固定所安置的模具10。由于通过空气吸入孔122b’而对模具10进行固定,因此能够防止在旋转板122b进行旋转时,模具10在旋转板122b上空转或者因为离心力而从旋转板122b脱离的情况。
另外,在旋转板122b上形成有氮气供给孔122b”。当模具10被模具定心部130定心时,通过氮气供给孔122b”而供给氮气。被供给的氮气将在模具10中产生振动,而通过上述振动能够使成型透镜40从下模芯14和上模芯15中分离。
在模具10被定心的状态下,氮气供给孔122b”可以位于保持器11的内部。例如,如图15(b)中所图示那样,氮气供给孔122b”可以位于保持器11与被容纳于保持器11的内部的支承板12之间的缝隙处。
但是,氮气供给孔122b”的位置并不限定于此。氮气供给孔122b”也可以设置为与支承板12重叠。
为了使模具10沿着附图中的X轴方向从某一个工作台向与之相邻接的另一个工作台无阻碍地滑动移送,可以在以相互对置的方式而配置的两个工作台的侧面形成有向下倾斜的倾斜部122”。
在长时间运行透镜成型系统的过程中,有可能因为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在相邻接的工作台之间产生细微的高度差异。如果沿着模具10被移送的方向工作台的高度变高,则在在工作台间进行移动时,不仅对模具10带来冲击,而且还有可能对成型透镜40乃至透镜原材料30带来冲击。
倾斜部122”以对在工作台间进行移动的模具10的移送进行引导的方式而构成。也就是说,模具10由待移送的工作台的倾斜部122”而引导,从而能够在在工作台间进行移动时,以使冲击最小化的状态被流畅地移送。
在正常的工序中,模具10会沿着一个方向(附图中的+X轴方向)被移送,但是在产生不良时,模具10会沿着相反的方向(附图中的-X轴方向)被移送。考虑到此,优选为,在以相互邻接的方式被配置的两个工作台上均设置倾斜部122”。
图12为图3中所图示的模具移送装载机123的立体图。
如图12和图19所示,模具移送装载机123以将模具10从转换台122滑动移送至模具投入部1(P2~P6)的方式而形成。如果将模具移送装载机123移送模具10的动作大致进行区分的话,可以由将模具10从转换台122直线移送至高度补正部124(P2~P5)的动作,和将模具10从高度补正部124旋转移送至模具投入部1(P5~P6)的动作而构成。
模具移送装载机123为了实现直线移送,以能够沿着附图中的X轴方向进行移动的方式而构成,为了实现旋转移送,以能够以附图中的Z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方式而构成。
与此同时,模具移送装载机123以能够沿着附图中的Z轴方向进行移动的方式而构成。例如,在使用具备止动环26的模具20的情况下,在分解及组装止动环26时,模具移送装载机123夹紧止动环26而沿着附图中的Z轴方向进行移动。
模具移送装载机123包括,移送引导件123a、移送部件123b、升降引导件123c、升降部件123d以及夹紧单元123e。
移送引导件123a沿着附图中的X轴方向延伸。也就是说,移送引导件123a沿着转换台122的延伸方向被配置。
移送部件123b以能够沿着移送引导件123a滑动移动的方式被设置在移送引导件123a上。
升降引导件123c被设置在移送部件123b上,并且沿着附图中的Z轴方向延伸。
升降部件123d以能够沿着升降引导件123c滑动移动的方式被设置在升降引导件123c上。在升降部件123b上设置有激光传感器123f,所述激光传感器123f包括激光发射部和激光接收部。激光传感器123f是用于模具10的定心的结构,对此将在下文中叙述。
夹紧单元123e通过能够以附图中的Z轴为中心进行旋转的方式被设置在升降部件123d上,以夹紧模具10。夹紧单元123e具备两个夹紧臂,所述两个夹紧臂以相互对置的方式而配置,并且以能够调节相互间的距离的方式而形成。
下面,对模具10的定心过程进行说明。
图13为表示图3中所图示的模具定心部130的立体图,图14为用于对利用图12和图13中所图示的激光传感器123f和反射板137而完成的模具10的定心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图15为用于对利用图13中所图示的模具定心部130而完成的模具10的定心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如图13所示,模具定心部130被构成为,通过从两侧对被安置在旋转板122b上的模具10进行加压,从而实施定心。
模具定心部130包括移动引导件131、移动部件132以及夹紧单元133。
移动引导件131沿着附图中的Y轴方向延伸。也就是说,移动引导件131垂直于转换台122的延伸方向而配置。
移动部件132以能够沿着移动引导件131滑动移动的方式被设置在移动引导件131上。
夹紧单元133具备,被设置在移动部件132上,并且用于从两侧夹紧模具10的第一握爪133a和第二握爪133b。在第一或第二握爪133a、133b的前面部上设置有反射板137。在本实施例中示出了,在第一握爪133a的前面部上设置有反射板137的情况。
模具10的定心大致由两个步骤组成。首先,将安置有模具10的旋转板122b进行旋转,从而第一次大致对齐模具10,以使模具10的D切割部11c位于特定位置处。此后,由模具定心部130夹紧模具10,从而第二次精确地对齐模具10。
对第一次对齐模具10的过程进行说明如下。
在通过旋转板122b旋转模具10的期间,激光传感器123f和反射板137分别被配置在模具10的两侧。为此,当通过模具移送装载机123而将模具10移送至旋转板122b上时,夹紧单元123e松开模具10,升降部件123d上升至对应于反射板137的高度。
在通过旋转板122b旋转模具10的期间,在模具10的某一位置处,以反射板137将从激光发射部照射的激光朝向激光接收部反射的方式而形成。上述某一位置相当于模具10的D切割部11c位于特定位置处的状态。
在除了上述某一位置以外的位置处,从激光发射部照射的激光会被模具10的圆形部11b阻断。但是,在上述某一位置处,从激光发射部照射的激光通过上述模具10的D切割部11c而解除上述阻断。也就是说,在上述某一位置处,从激光发射部照射的激光将到达反射板137,而被反射的激光将被入射至激光接收部。
从激光发射部照射的激光通过反射板137而被反射,并被激光接收部接收的光路径以从旋转板122b的中心偏心的方式而设置。当模具10位于旋转板122b的中心时,从模具10的中心至D切割部11c的距离被形成为小于从旋转板122b的中心至上述光路径的距离。
因此,当圆形部11b被配置在上述光路径上时,从激光发射部照射的激光会被圆形部11b阻挡。与此相反,当因为形成有D切割部11c的部分,而使圆形部11b未被配置在上述光路径上时,从激光发射部照射的激光到达反射板137,而被反射的激光则被入射至激光接收部。
当由激光接收部检测出激光的入射时,旋转板122b停止旋转驱动。由此,成为模具10的D切割部11c位于特定位置处的状态。
接下来,对第二次对齐模具10的过程进行说明如下。
当模具10通过第一次对齐,而成为模具10的D切割部11c位于特定位置处的状态时,以模具定心部130的夹紧单元133夹紧模具10的方式而形成。
为此,在以第一握爪133a和第二握爪133b相互分离的方式而配置的状态下,通过使移动部件132沿着附图中的Y轴方向进行移动,从而使模具10位于第一握爪133a和第二握爪133b之间。此后,被形成为,通过使第一握爪133a和第二握爪133b以相互靠近的方式进行移动,从而夹紧模具10。
在第一握爪133a上,以相互隔开距离的方式配置有滚动接触于D切割部11c的多个辊136,而在第二握爪133b上,以相互隔开距离的方式配置有滚动接触于圆形部11b的多个辊135。第一握爪133a所具备的多个辊136起到精确地对齐D切割部11c的作用,而第二握爪133b所具备的多个辊135起到支承圆形部11b的作用。
当第一握爪133a和第二握爪133b夹紧模具10时,D切割部11c滚动接触于多个辊136,从而被精确地对齐。例如,在D切割部11c以附图中的Y轴方向为基准被稍微倾斜地配置时,D切割部11c通过被多个辊136加压,从而能够被对齐为,与附图中的Y轴方向一致。此时,多个辊135以支承位于D切割部11c的相反侧的圆形部11b的方式而构成。
在本实施例中示出了,在第一及第二握爪133a、133b上分别具备两个辊135、136的情况。优选为,第二握爪133b上所具备的两个辊135之间的间距要宽于第一握爪133a上所具备的两个辊136之间的间距,以便于第二握爪133b上所具备的两个辊135能够稳定地支承圆形部11b。
图16为表示图3中所图示的上模芯拾取部140的立体图。
如图16和图3所示,上模芯拾取部140以在第四位置P4处与旋转板122b重叠的方式而配置。上模芯拾取部140以在模具10通过模具定心部130而被定心的状态下,为了取出成型透镜40而拾取上模芯15的方式而构成。
上模芯拾取部140以通过吸附上模芯15的上部,从而沿着附图中的Z轴方向举起的方式而构成。为此,上模芯拾取部140包括,驱动单元141、移动部件142及吸附单元143。
驱动单元141沿着上下即附图中的Z轴方向而配置,并且以可改变长度的方式而形成。例如,驱动单元141可以为电动汽缸。
移动部件142与驱动单元141连接,从而以通过驱动单元141的驱动而能够沿着上下即附图中的Z轴方向移动的方式而形成。在本附图中示出了如下的结构,即,移动部件142配置在驱动单元141的一侧,并且通过连接部件141a而与驱动单元141的长度可变的部分联动的结构。
与此同时,上模芯拾取部140还可以包括导轨146,以便对移动部件142的上下移动进行引导。
导轨146以沿着上下即附图中的Z轴方向较长的方式而配置。在本附图中示出了,导轨146被设置在框架147上的情况。
移动部件142被设置于导轨146上,从而以沿着导轨146滑动移动的方式而形成。
吸附单元143被设置于移动部件142的下部,从而以吸附上模芯15的方式而形成。吸附单元143以对应于上模芯15的个数而设置。
如果当吸附单元143与上模芯15接触时,向上模芯15施加较大的负荷,则存在位于上模芯15与下模芯14之间的成型透镜40破碎的危险。因此,为了在吸附单元143与上模芯15接触时,减少被施加到上模芯15上的承重,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
首先,当吸附单元143与上模芯15接触时,移动部件142的重量有可能对施加到上模芯15上的承重产生影响。考虑到这一点,在移动部件142上通过线149而连接有以向上侧拉动移动部件142的方式而形成的平衡配重144。
具体而言,线149分别与移动部件142和平衡配重144连接,并且上述线149以被缠绕在移动部件142和平衡配重144上所配置的至少一个固定滑轮148a、148b上的方式而形成。也就是说,移动部件142和平衡配重144被配置成,通过线149而被吊起的形式。因此,平衡配重144以向移动部件142施加朝向上侧的力的方式而形成。
在本附图中示出了,在移动部件142上配置第一固定滑轮148a,在平衡配重144上配置第二固定滑轮148b的情况。第一及第二固定滑轮148a、148b可以被设置在上述框架147上。
优选为,平衡配重144的重量大于移动部件142的重量。例如,平衡配重144的重量可以为,移动部件142的重量加上吸附单元143的重量之后的重量、或者大于上述重量。
通过调节平衡配重144的重量,能够使当吸附单元143与上模芯15接触时施加到上模芯15上的承重几乎成为0。也就是说,能够以吸附单元143无负荷地与上模芯15接触的方式而构成。
如上所述,由于以平衡配重144朝向上侧拉动上模芯拾取部140的移动部件142的方式而形成,因此能够减少当上模芯拾取部140的吸附单元143与上模芯15接触时,施加到上模芯15上的承重。因此,能够减少当为了取出成型透镜40而分离模具10时,成型透镜40破损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如图30所示,在吸附单元143拾取上模芯15的状态下,执行如下过程,即,通过成型透镜移送部151、152取出成型透镜40,并且通过透镜原材料移送部153而投入透镜原材料30的过程。但是,在此过程中,当吸附单元143或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100被停机时,有可能产生上模芯15坠落的问题。尤其因为被吸附单元143拾取的上模芯15位于除上述上模芯15之外的剩余模具10之上,因此当上模芯15坠落时,有可能导致模具10整体的破损。
下面,对在上模芯15被分离的状态下,当设备被停机时,能够使因上模芯15的坠落而引起的损失最小化的模具接收器145进行说明。
图17A和图17B为用于说明图16中所图示的模具接收器145的动作的图。可供参考的是,图17A表示吸附单元143为了拾取上模芯15而下降的状态,图17B表示吸附单元143在拾取了上模芯15之后上升的状态。
如图17A和图17B所示,模具接收器145被构成为,以与移动部件142的上下移动联动的方式进行旋转。如图17B所示,在移动部件142的最大上升位置处,模具接收器145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吸附单元143与转换台122之间的第一位置处。与此相反,如图17A所示,在移动部件142的最大下降位置处,模具接收器145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从吸附单元143与转换台122之间偏离的第二位置处。
也就是说,模具接收器145的至少一部分以在位于吸附单元143的下方的第一位置和从吸附单元143的下方偏离的第二位置之间进行移动的方式而形成。
因此,当移动部件142下降时,模具接收器145从上述第一位置移动至上述第二位置,以使吸附单元143与上模芯15相对置。在移动部件142的最大下降位置处,吸附单元143以拾取上模芯15的方式而形成。
当移动部件142上升时,模具接收器145从上述第二位置移动至上述第一位置,以使吸附单元143与模具接收器145相对置。在吸附单元143吸附了上模芯15的状态下,模具接收器145被配置在上模芯15的下方。因此,即使在因为吸附单元143或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100被停机而导致上模芯15坠落的情况下,上模芯15也能够安置在模具接收器145上。
模具接收器145包括主体145a及铰链部145b,所述铰链部145b具备上述主体145a被铰链连接的铰链轴。在本实施例中示出了,主体145a被铰链连接在与移动部件142相邻接的固定部件140a上的情况。
主体145a包括,延伸部145c、接收部145d以及突出部145e。
延伸部145c从铰链部145b起向下延伸。如图17B所示,在上述第一位置处,延伸部145c被配置成,沿着附图中的Z轴方向延伸。
接收部145d被安装在延伸部145c上,并且以在上述第一位置处与吸附单元143相对置的方式而配置。如图17B所示,接收部145d在上述第一位置处水平设置。可以在接收部145d上形成有凹陷部145d’以便能够容纳所坠落的上模芯。
突出部145e以与铰链部145b的铰链轴平行的方式被突出。如图17A和图17B所示,在上述第二位置处的突出部145e较之在上述第一位置处的突出部145e被配置在更低的位置。
移动部件142上设置有推动部142a,上述推动部142a以沿着上下方向与突出部145e重叠的方式而配置。
在移动部件142上升时,推动部142a推动突出部145e,通过上述推动而使主体145a以铰链部145b为中心沿着一个方向进行旋转。因此,接收部145d从上述第二位置向上述第一位置进行移动。在上述第一位置处,突出部145e被推动部142a支承,从而限制主体145a的旋转。
在移动部件142下降时,推动部142a将从突出部145e远离,于是,主体145a会以铰链部145b为中心沿着与上述一个方向相反的另一个方向进行旋转。因此,接收部145d从上述第一位置向上述第二位置进行移动。
当推动部142a从突出部145e远离时,主体145a通过重力能够从上述第一位置移动至上述第二位置。
或者,如图所示,可以被形成为,当推动部142a从突出部145e远离时,主体145a通过向主体145a施加弹力的弹性部件145f,而从上述第一位置向上述第二位置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示出了,通过使弹性部件145f在被拉伸的状态下与固定部件140a和主体145a连接,以使主体145a拉向固定部件140a的方式而形成的情况。在此,弹性部件145f由弹簧形成。
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弹性部件145f也可以为,被设置在铰链部145b上的弹簧铰链。
图18为表示图3中所图示的高度补正部124的立体图。
被送入至模具送入部111的模具10经过转换台122上的滑动移送过程,被移送至透镜成型机的模具投入部1,而在转换台122和模具投入部1之间有可能产生高度差异。
例如,像本实施例一样,在模具投入部1中安置模具10的面较之在转换台122上安置模具10的面可以更高。考虑到这一点,在转换台122和模具投入部1之间,配置有以能够沿着上下即附图中的Z轴方向移动的方式而构成的高度补正部124,以补偿它们之间的高度差异。
高度补正部124以当模具10被安置时,上升至对应于模具投入部1的高度的方式而形成。如上所述,通过使高度补正部124上升,从而对齐模具投入部1的高度,由此能够实现模具10从高度补正部124向模具投入部1的流畅的滑动移送。
此后,以当模具10被滑动移送至模具投入部1时,高度补正部124下降至对应于转换台122的高度的方式而形成。也就是说,以通过降低高度,而使被移送至转换台122的下一个模具10滑动移送至高度补正部124的方式而形成。
通过由上述的高度补正部124实施的高度调节,从而能够使模具10以滑动方式依次移送至转换台122、高度补正部124和模具投入部1。
具体而言,被安置于转换台122上的模具10,通过模具移送装载机123而从转换台122直线移送至高度补正部124。
此后,以高度补正部124上升至对应于模具投入部1的高度的方式而形成。例如,高度补正部124既可以被配置成与模具投入部1相同的高度,也可以被配置成略高于模具投入部1的高度。
当高度补正部124上升时,模具移送装载机123的夹紧单元123e可以处于,正在夹紧被安置于高度补正部124的模具10的状态。可供参考的是,即使处于夹紧单元123e正在夹紧模具10的状态,当施加在模具10上的外力大于夹紧单元123e的抓力时,模具10有可能相对于夹紧单元123e进行相对移动。
在夹紧单元123e夹紧被安置于高度补正部124上的模具10的状态下,以当高度补正部124上升时,模具10相对于夹紧单元123e进行相对移动的方式而形成。也就是说,对应于高度补正部124的上升,模具10在夹紧单元123e内向上侧移动。
被安置在高度补正部124的模具10,通过模具移送装载机123而从高度补正部124被旋转移送至模具投入部1。
具体而言,当高度补正部124上升时,模具移送装载机123被旋转,以使安置在高度补正部124上的模具10被滑动移送至模具投入部1。在本实施例中,模具投入部1以垂直于转换台122的方式而配置,而模具移送装载机123以在高度补正部124处被旋转90度,并将模具10移送至模具投入部1的方式而形成。
当模具10被移送至模具投入部1时,高度补正部124下降至对应于转换台122的高度。例如,高度补正部124既可以被配置成与转换台122相同的高度,也可以被配置成略低于转换台122的高度。
在本附图中示出了,高度补正部124包括支承部件124a、引导部件124b、移动部件124c以及安置部件124d的情况。
支承部件124a沿着垂直方向即附图中的Z轴方向而配置。
引导部件124b具备导轨,所述导轨被安装在支承部件124a上,并且沿着附图中的Z轴方向而延伸。
移动部件124c以能够沿着导轨在Z轴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被结合到引导部件124b上。在引导部件124b或者移动部件124c上安装或连接有驱动模块,所述驱动模块提供驱动力,以使移动部件124c能够相对于引导部件124b进行相对移动。
安置部件124d被结合到移动部件124b上,并且被水平地配置,以便安置模具10。安置部件124d的上表面对应于上述高度补正部124的安置面。
图19为用于对位于图3中所图示的转换台122上的模具10的按不同位置的模具移送装载机123的抓力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如图19所示,模具移送装载机123以将模具10从转换台122滑动移送至模具投入部1的方式而形成。在此过程中,模具移送装载机123的夹紧单元123e以根据模具10的位置来调节夹紧模具10的抓力的方式而形成。
为此,可以在夹紧单元123e中设置,能够利用电信号而连续地且高精度地控制被施加于夹紧单元123e上的真空压的电控调节器(未图示)。控制部通过控制被施加于电控调节器上的电信号,从而能够调节夹紧单元123e的抓力。
当以具备止动环26的模具20的移送过程为例进行说明时,被形成为,夹紧单元123e在振动部122a上夹紧模具20并直线移送至旋转板122b,并在旋转板122b上分解及组装止动环26,然后在旋转板122b上再次夹紧模具20并直线移送至高度补正部124,并且从高度补正部124向模具投入部1旋转移送模具20。夹紧单元123e夹紧模具20的抓力可以按模具20被移送的不同位置而不同。
例如,在第二位置P2处,即当夹紧单元123e在振动部122a上夹紧模具20时的抓力被设置为20N。
在第三位置P3处,即当夹紧单元123e在转换台122上滑动移送模具20时的抓力被设置为5N。
当模具20具备止动环26时,在旋转板122b上完成止动环26的分解及组装。当分解及组装止动环26时,止动环26在转换台122上被拾取。因此,为了防止止动环26的坠落,夹紧单元123e需用较大的力来抓住止动环26。考虑到这一点,在第四位置P4处,即当夹紧单元123e在旋转板122b上分解及组装止动环26时的抓力被设置为40N。
在第五位置P5处,即当夹紧单元123e在高度补正部124上夹紧模具20时的抓力被设置为10N。此后,在第六位置P6处,即当夹紧单元123e将模具20滑动移送至模具投入部1时的抓力被设置为5N。
如上所述,夹紧单元123e的抓力被设置成,在分解及组装止动环26时最大,在滑动移送模具20时最小。当高度补正部124上升时,夹紧单元123e的抓力可以被设置得大于当从高度补正部124向模具投入部1移送时的夹紧单元123e的抓力。
图20为表示图3中所图示的透镜原材料拾取部160的立体图,图21为表示图3中所图示的透镜原材料临时装载部170的立体图。
如图20及图21所示,透镜原材料拾取部160以拾取被装载于透镜原材料托盘160d上的透镜原材料,并移送至透镜原材料临时装载部170上的方式而形成。
透镜原材料拾取部160包括,第一引导部件161、第一移动部件162、第二引导部件163、第二移动部件164、托盘吸附单元165以及透镜原材料吸附单元166。
第一引导部件161沿着附图中的X轴方向延伸。
第一移动部件162以能够沿着第一引导部件161滑动移动的方式被设置在第一引导部件161上。
第二引导部件163被设置在第一移动部件162上,并且沿着附图中的Y轴方向延伸。
第二移动部件164以能够沿着第二引导部件163滑动移动的方式被设置在第二引导部件163上。通过上述结构,第二移动部件164以能够沿着附图中的X轴方向和Y轴方向进行移动的方式而形成。在第二移动部件164上安装有托盘吸附单元165和透镜原材料吸附单元166。
托盘吸附单元165被形成为,吸附并提起透镜原材料托盘160d。为此,被形成为,在托盘吸附单元165上朝向下方延伸形成有吸附部165a,以便从上侧吸附并拾取透镜原材料托盘160d。
为了稳定地移送透镜原材料托盘160d,托盘吸附单元165可以被设置有多个,并且以相互隔开距离的方式而配置。例如,托盘吸附单元165能够以对透镜原材料托盘160d的上端部和下端部进行吸附的方式而形成。
可供参考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托盘吸附单元165以不沿着附图中的Z轴方向移动的方式而构成。将要后述的透镜原材料托盘供给部160a可以被形成为,先将透镜原材料托盘160d上升至预先设定的位置处,以使托盘吸附单元165能够吸附透镜原材料托盘160d,再等透镜原材料托盘160d被吸附之后进行下降。另外,将要后述的透镜原材料托盘等待部160b可以被形成为,先将透镜原材料托盘160d上升至预先设定的位置处,以使托盘吸附单元165能够安置被吸附的透镜原材料托盘160d,在等透镜原材料托盘160d被安置之后进行下降。
当然,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被形成为,透镜原材料托盘供给部160a和透镜原材料托盘等待部160b被固定,而托盘吸附单元165能够沿着附图中的Z轴方向进行移动。
透镜原材料吸附单元166被形成为,在被安置于透镜原材料托盘等待部160b处的透镜原材料托盘160d上,对透镜原材料30进行吸附。透镜原材料吸附单元166以能够沿着附图中的Z轴方向进行移动的方式而形成。为此,透镜原材料吸附单元166具备,沿着附图中的Z轴方向延伸的引导部件166a、和以能够沿着引导部件166a滑动移动的方式被设置在引导部件166a上的移动部件166b。在移动部件166b上以朝向下方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吸附单元166c,从而被形成为,从上侧吸附并拾取透镜原材料。
透镜原材料吸附单元166可以被配置在,以相互隔开距离的方式而配置的托盘吸附单元165之间。
在由第一引导部件161和第二引导部件163限定的内侧空间,具备有透镜原材料托盘供给部160a、透镜原材料托盘等待部160b以及透镜原材料托盘排出部160c。
在此,透镜原材料托盘供给部160a为,对装载有透镜原材料30的透镜原材料托盘160d进行保管的部分。在透镜原材料托盘160d上,以逐个排列的方式装载有透镜原材料30。在透镜原材料托盘160d上可以以矩阵形式形成有对透镜原材料30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容纳的槽160f。在透镜原材料托盘供给部160a上可以以堆叠的方式装载有上述透镜原材料托盘160d。
在透镜原材料托盘供给部160a中可以以可开闭的方式设置有外罩160a’。外罩160a’处于关闭状态以盖住透镜原材料托盘供给部160a的开口,并且当施加控制信号时被打开,以便能够使托盘吸附单元165吸附透镜原材料托盘160d并移送至透镜原材料托盘等待部160b。此后,被形成为,通过重新关闭外罩160a’,从而防止灰尘等异物渗透至透镜原材料托盘供给部160a。
透镜原材料托盘等待部160b为,临时保管被托盘吸附单元165移送的透镜原材料托盘160d的部分。透镜原材料托盘等待部160b以仅保管一个透镜原材料托盘160d的方式而形成。透镜原材料吸附单元166被形成为,在位于透镜原材料托盘等待部160b的透镜原材料托盘160d上,对透镜原材料30进行吸附。
并且,被形成为,当从位于透镜原材料托盘等待部160b的透镜原材料托盘160d上,透镜原材料30被全部送出时,托盘吸附单元165吸附透镜原材料托盘160d,并移送至透镜原材料托盘排出部160c。
透镜原材料托盘排出部160c为,对通过透镜原材料吸附单元166而将透镜原材料30全部拾取完的透镜原材料托盘160d进行保管的部分。在透镜原材料托盘排出部160c上能够以堆叠的方式装载上述透镜原材料托盘160d。
如图21所示,被形成为,在透镜原材料临时装载部170上,透镜原材料30在被透镜原材料移送部153拾取之前被临时装载。
透镜原材料临时装载部170包括,引导部件171、移动部件172、临时装载单元173以及定心单元174。
引导部件171沿着附图中的X轴方向被延伸,移动部件172以能够沿着引导部件171滑动移动的方式被设置在引导部件171上。
临时装载单元173包括,主体173a、装载部173b、第一引导部173c、第二引导部173d。
主体173a通过被设置在移动部件172上,从而以能够沿着附图中的X轴方向移动的方式而形成。
装载部173b被设置在主体173a上,并且以装载透镜原材料30的方式而形成。当透镜原材料30被形成为板状时,装载部173b被形成为平面形状,当透镜原材料30被形成为球状时,装载部173b被形成为槽状。
通过主体173a的移动,装载部173b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线性地往复移动。装载部173b在上述第一位置处与透镜原材料吸附单元166重叠,在上述第二位置处与透镜原材料移送部153重叠。
可以在装载部173b上设置,对周边的空气进行吸入的空气吸入孔173e。空气吸入孔173e以通过吸附被安置在装载部173b上的透镜原材料30,从而防止其脱离的方式而构成。
第一引导部173c和第二引导部173d被配置成,沿着装载部173b的相互邻接的两个边而突出的形状。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引导部173c和第二引导部173d以相互垂直的方式而配置。第一引导部173c和第二引导部173d以在透镜原材料30被定心时,从侧方支承透镜原材料30的方式而构成。
定心单元174包括,主体174a、第一推动部174b以及第二推动部174c。
主体174a被固定在预先设定的位置处。当装载部173b位于与透镜原材料移送部153重叠的第二位置处时,主体174a可以以与主体173a的一部分重叠的方式而配置。
第一及第二推动部174b、174c以分别与第一及第二引导部173c、173d相对置的方式而配置,并且以分别相对于第一及第二引导部173c、173d而能够进行相对移动的方式而形成。因此,在透镜原材料30被安置在装载部173b上的状态下,通过第一及第二推动部174b、174c的推动,从而使透镜原材料30的两个棱角紧贴第一及第二引导部173c、173d。也就是说,完成了透镜原材料30的定心。
在第二位置处,装载部173b被配置在,透镜原材料移送部153的吸附单元153a的下方。因此,透镜原材料移送部153可以在第二位置处拾取定心完成的透镜原材料30,从而安置在下模芯14的准确位置处。
可供参考的是,当以未完成透镜原材料30的定心的方式而形成时,透镜原材料临时装载部170仅起到从上述第一位置向上述第二位置移送透镜原材料30的功能。
图22及图23为表示分别从上部和底部观察图3中所图示的成型透镜移送部151、152、空气吸入部156和透镜原材料移送部153的立体图。
如图22及图23所示,成型透镜移送部151、152以拾取并移送通过上模芯15的拾取而露出至外部的成型透镜40的方式而形成。
当拾取上模芯15时,一般情况下成型透镜40会被安置在下模芯14上,但是罕见地成型透镜40也有可能被附着在上模芯15上。可供参考的是,在模具10被移送至上模芯拾取部140之前,通过从如上所述的振动部122a向模具10施加振动,或者通过氮气供给孔122b”而向模具10供给氮气,从而能够有助于成型透镜从上模芯15分离。
在本附图中示出了,考虑到成型透镜被附着在上模芯15上的可能性,成型透镜移送部151、152由以吸附被安置在下模芯14上的成型透镜40的方式而形成的第一成型透镜移送模块151、和以吸附被附着在上模芯15上的成型透镜40的方式而形成的第二成型透镜移送模块152构成的情况。
空气吸入部156被形成为,在由成型透镜移送部151、152拾取成型透镜40之后,通过以盖住模具10的下模芯14的方式而配置,从而吸入空气。也就是说,以在移送透镜原材料30之前,清洗模具10的下模芯14部分的方式而构成。
透镜原材料移送部153被形成为,在通过空气吸入部156而清洗模具10之后,将透镜原材料30安置在模具10的下模芯14上。
成型透镜移送部151、152、空气吸入部156以及透镜原材料移送部153以沿着附图中的Y轴方向一起移动的方式而形成。
第一成型透镜移送模块151、第二成型透镜移送模块152以及透镜原材料移送部153分别沿着附图中的Y轴方向而排列,从而被配置成,通过沿着Y轴方向的移动而依次在第四位置P4处与上模芯15和下模芯14重叠。此时,下模芯14被配置在第一成型透镜移送模块151的下侧,上模芯15被配置在第二成型透镜移送模块152的上侧。
空气吸入部156被构成为,在成型透镜40被吸附之后,并由透镜原材料移送部153移送透镜原材料30之前,对模具10进行清洗。
由于成型透镜40大部分被安置在下模芯14上,因此成型透镜40大部分被第一成型透镜移送模块151吸附。
与此同时,由于第二成型透镜移送模块152的吸附单元152a为了取出被附着在上模芯15上的成型透镜40而朝向上方配置,并且空气吸入部156为了清洗下模芯14部分而朝向下方配置,因此即使以在上下方向上相互重叠的方式而配置,也不会发生对动作进行干涉的情况。
考虑上述工序及原理,空气吸入部156被配置在第一成型透镜移送模块151与透镜原材料移送部153之间,并且能够以与第二成型透镜移送模块152沿着上下即附图中的Z轴方向相互重叠的方式而配置。在本实施例中示出了,空气吸入部156被配置在第二成型透镜移送模块152的下侧处的情况。
当通过第一成型透镜移送模块151来吸附成型透镜40时,未驱动第二成型透镜移送模块152,而驱动空气吸入部156来清洗模具10。也就是说,由于当被安置在下模芯14上的成型透镜40被取出时,成型透镜40并未被附着在上模芯15上,因此以直接清洗模具10的方式而形成。
假设成型透镜40未被第一成型透镜移送模块151吸附,则成型透镜40就会被第二成型透镜移送模块152吸附,并且通过驱动空气吸入部156来清洗模具10。此时,空气吸入部156既可以在成型透镜40被第二成型透镜移送模块152吸附之后被驱动,也可以被同时驱动。
空气吸入部156可以被形成为,能够相对于第二成型透镜移送模块152沿着上下方向进行相对移动。例如,当空气吸入部156沿着附图中的Y轴方向进行移动,从而以重叠的方式被配置在下模芯14上时,进行下降即沿着附图中的-Z轴方向进行移动,从而能够以更靠近下模芯14的方式而配置。
透镜原材料移送部153被形成为,在和成型透镜移送部151、152一起沿着附图中的Y轴方向进行移动之前,对透镜原材料30进行拾取。在本实施例中,被形成为,当透镜原材料临时装载部170被移动至透镜原材料移送部153的下侧时,透镜原材料移送部153对被装载于透镜原材料临时装载部170上的透镜原材料30进行拾取。
第一成型透镜移送模块151、第二成型透镜移送模块152、空气吸入部156以及透镜原材料移送部153分别在第四位置P4处被配置在,安置于旋转板122b上的模具10的下模芯14与被上模芯拾取部140提起的上模芯15之间。
为了上述移动,沿着附图中的Y轴方向而延伸配置有导轨154。在导轨154上设置有移动部件155,从而以能够沿着导轨154沿Y轴方向进行移动。
在移动部件155上安装有第一成型透镜移送模块151、第二成型透镜移送模块152、空气吸入部156以及透镜原材料移送部153。通过上述结构,当移动部件155沿着导轨154进行移动时,第一成型透镜移送模块151、第二成型透镜移送模块152以及透镜原材料移送部153将一起移动。
具体而言,当第一成型透镜移送模块151在第四位置P4处被配置成与下模芯14重叠之后,移动部件155会沿着附图中的-Y轴方向进行移动,以使第二成型透镜移送模块152和空气吸入部156在第四位置P4处被配置成与上模芯15及下模芯14重叠,此后,移动部件155会沿着附图中的-Y轴方向进行移动,以使透镜原材料移送部153在第四位置P4处被配置成与下模芯14重叠。
移动部件155以可拆装的方式被结合到导轨154上。此时,在更换模具10时,可以将具备对应于该模具10的第一成型透镜移送模块151、第二成型透镜移送模块152、空气吸入部156以及透镜原材料移送部153的移动部件155设置在导轨154上。因此,能够提高本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100的通用性。
在第一成型透镜移送模块151中,以朝向下方的方式配置有用于对被安置在下模芯14上的成型透镜进行吸附的多个抽吸单元151a,在第二成型透镜移送模块152中,以朝向上方的方式配置有用于对被附着在上模芯15上的成型透镜进行吸附的吸附单元152a。
第一及第二成型透镜移送模块151、152中的至少一个可以以能够沿着附图中的Z轴方向进行移动的方式而形成。
在本附图中示出了,通过具备引导部件151b和移动部件151c,从而能够使第一成型透镜移送模块151沿着下侧即附图中的-Z轴方向进行移动的情况。引导部件151b被安装在移动部件155上,并且以沿着附图中的Z轴方向延伸的方式而形成。移动部件151c以能够沿着引导部件151b沿附图中的Z轴方向进行移动的方式而被设置在引导部件151b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成型透镜移送模块152被构成为,不沿着附图中的Z轴方向进行移动。如上所述,第二成型透镜移送模块152具有沿着附图中的Z轴方向被固定的结构,与此相代替地,上模芯拾取部140的吸附单元143被构成为,通过沿着附图中的Z轴方向进行移动,从而能够将上模芯15移送至第二成型透镜移送模块152。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当然,第二成型透镜移送模块152也可以和第一成型透镜移送模块151一样具备能够沿着附图中的Z轴方向进行移动的结构。
在透镜原材料移送部153中,以朝向下侧的方式配置有,用于对透镜原材料进行吸附的吸附单元153a。透镜原材料移送部153以能够沿着附图中的Z轴方向进行移动的方式而形成。在本附图中示出了,通过具备引导部件153b和移动部件153c,从而能够使透镜原材料移送部153沿着下侧即附图中的-Z轴方向进行移动的情况。引导部件153b被安装在移动部件155上,并且以沿着附图中的Z轴方向延伸的方式而形成。移动部件153c被设置在引导部件153b上,从而能够沿着引导部件153b沿附图中的Z轴方向进行移动。
由于如上所述被形成为,透镜原材料移送部153在拾取了透镜原材料30的状态下,和成型透镜移送部151、152一起移动至第四位置P4处,因此能够在成型透镜40被取出之后,立即投入透镜原材料30。因此,能够缩短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100的周期时间,由此能够提高透镜的成型速度。
与此同时,由于成型透镜移送部151、152具备对被安置在下模芯14上的成型透镜40进行吸附的第一成型透镜移送模块151、和对被附着在上模芯15上的成型透镜40进行吸附的第二成型透镜移送模块152,因此即使成型透镜40被附着在上模芯15上,也能够通过第二成型透镜移送模块152来取出成型透镜40。
在如本实施例那样,模具10具备单一腔室11a的情况下,第二成型透镜移送模块152和透镜原材料移送部153将具备单一的吸附单元152a、153a。
但是,如图23所示,第一成型透镜移送模块151具备多个抽吸单元151a。下面,对于第一成型透镜移送模块151上所具备的多个抽吸单元151a更加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24为用于对利用图23中所图示的第一成型透镜移送模块151而吸附下模芯14上的成型透镜40的情况进行说明的图,图25为图24中所图示的多个抽吸单元151a的示意图。
如先于图24及图25的图23所示,当拾取上模芯15时,一般情况下成型透镜40会被安置在下模芯14上。但是,也存在如下可能性,即,成型透镜40在被轻轻附着在上模芯15上之后坠落,或者因为在分离上模芯15时瞬间产生的微细流动而导致成型透镜40被轻微移动,从而使成型透镜40位于偏离了准确位置的位置处。
因此,第一成型透镜移送模块151包括多个抽吸单元151a,以使成型透镜40无论位于下模芯14上的哪个位置均能够取出。
多个抽吸单元151a以覆盖大于成型透镜40且小于下模芯14的面积的方式而排列,以便能够吸附被安置在下模芯14上的成型透镜40。在本实施例中示出了,多个抽吸单元151a以重叠于下模芯14内的方式,通过具备行和列从而被排列成矩阵形状的情况。
多个抽吸单元151a与一个真空发生器151c并联连接。在多个抽吸单元151a上分别设置有阀门151b’、151b”。当成型透镜40被吸附时打开阀门151b’,当成型透镜40未被吸附时关闭阀门151b”。
作为阀门151b’、151b”,可以使用已公知的抽吸辅助阀门。
另外,还可以基于当开闭阀门151b’、151b”时,被施加于真空发生器151c上的压力,检测出成型透镜40是否被吸附。例如,当成型透镜40未被多个抽吸单元151a吸附时,阀门151b”将均被关闭。控制部可以根据施加于真空发生器151c上的压力,来检测出成型透镜40未被吸附的情况。此时,控制部被设置成,由第二成型透镜移送模块152取出被附着在上模芯15上的成型透镜40。
假设通过多个抽吸单元151a中的至少一个来吸附成型透镜40时,至少一个阀门151b’会被打开。控制部可以根据施加于真空发生器151c上的压力,而检测出成型透镜40被吸附的情况。此时,控制部被设置成,使第二成型透镜移送模块152未被驱动。
图26为表示图3中所图示的成型透镜装载部180的立体图。图27为表示图3中所图示的成型透镜临时装载部191的立体图,图28为用于对利用图26中所图示的第一吸附单元182而吸附成型透镜临时装载部191上的成型透镜40的情况进行说明的图。图29为表示图3中所示的成型透镜定心部192的立体图。
如图26至图29所示,成型透镜装载部180具备,成型透镜装载托盘支承部187、和以可沿着三个轴移动的方式而形成的第一吸附单元182及第二吸附单元183。
成型透镜装载托盘支承部187以能够安置多个成型透镜托盘188的方式而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示出了,在成型透镜装载托盘支承部187上沿着附图中的X轴方向和Y轴方向排列有多个成型透镜托盘188的情况。
第一吸附单元182以吸附被安置在成型透镜临时装载部191上的成型透镜40,并移送至成型透镜定心部192的方式而形成。
第二吸附单元183以吸附被安置在成型透镜定心部192上的成型透镜40,并装载于成型透镜装载托盘188上的方式而形成。
因此,第一吸附单元182和第二吸附单元183以可移动至成型透镜定心部192的上侧,具体而言重叠于安置部192a的位置处的方式而形成。
成型透镜装载部180包括,第一引导部件181a、第一移动部件181b、第二引导部件181c以及第二移动部件181d。
第一引导部件181a沿着附图中的X轴方向延伸。
第一移动部件181b以能够沿着第一引导部件181a滑动移动的方式设置在第一引导部件181a上。
第二引导部件181c被设置在第一移动部件181b上,并且沿着附图中的Y轴方向延伸。
第二移动部件181d以能够沿着第二引导部件181c滑动移动的方式被设置在第二引导部件181c上。通过上述结构,第二移动部件181d以能够沿着附图中的X轴方向和Y轴方向移动的方式而构成。
在第二移动部件181d上,以能够沿着上下方向移动的方式分别设置有第一吸附单元182和第二吸附单元183。
为此,在第二移动部件181d上,沿着附图中的Y轴方向并排配置有第一升降引导件181e和第二升降引导件181g。第一升降引导件181e和第二升降引导件181g分别沿着附图中的Z轴方向延伸。
通过在第一升降引导件181e上设置第一升降部件181f,从而以能够沿着附图中的Z轴方向移动的方式而构成。在第一升降部件181f上设置有第一吸附单元182。
通过在第二升降引导件181g上设置第二升降部件181h,从而以能够沿着附图中的Z轴方向移动的方式而构成。在第二升降部件181h上设置有第二吸附单元183。
在通过第二成型透镜移送模块152的吸附单元152a,来吸附被附着在上模芯15上的成型透镜40的情况下,第二吸附单元183通过移动至重叠于吸附单元152a上的位置处,从而拾取成型透镜40,并将成型透镜40装载于成型透镜装载托盘188上。
但是,在通过第一成型透镜移送模块151的多个抽吸单元151a,来吸附被安置在下模芯14上的成型透镜40的情况下,为了将成型透镜40装载于成型透镜装载托盘188上,就需要进行定心。
下面,对此详细地进行说明。
成型透镜临时装载部191被形成为,通过第一成型透镜移送模块151的多个抽吸单元151a来拾取的成型透镜40将被临时装载。
成型透镜临时装载部191以能够沿着上下即附图中的Z轴方向移动的方式而形成。
成型透镜临时装载部191包括,引导部件191a、移动部件191b以及装载部件191c。
引导部件191a沿着附图中的Z轴方向被延伸,移动部件191b以能够沿着引导部件191a滑动移动的方式被设置在引导部件191a上。在本附图中示出了,在引导部件191a上沿着Z轴方向延伸形成有引导杆191a’,并且移动部件191b被设置成能够沿着引导杆191a’进行移动的情况。
可以在引导部件191a或者移动部件191b上,安装或者连接有驱动模块(未图示),所述驱动模块以使移动部件191b沿着Z轴方向移动的方式而形成。
装载部件191c通过被结合到移动部件191b上,从而与移动部件191b一起移动。在装载部件191c上设置有供成型透镜40安置的安置面191c’。
如在上文中所说明的那样,多个抽吸单元151a以拾取位于下模芯14上的任意位置处的成型透镜40的方式而形成。安置面191c’具有大于下模芯14的面积,以便能够将从下模芯14拾取的成型透镜40安置在安置面191c’上。在此,具有较大的面积意味着,如图28所示,当使下模芯14重叠于安置面191c’上时,安置面191c’以大于下模芯14的方式而形成。
第一吸附单元182被形成为,通过对被安置在安置面191c’上的成型透镜40进行吸附,从而移送至成型透镜定心部192。
第一吸附单元182包括多个抽吸装置182a,以便无论成型透镜40位于安置面191c’上的哪个位置处,均能够拾取成型透镜40。
多个抽吸装置182a以覆盖大于成型透镜40且小于安置面191c’的面积的方式而排列,以便能够吸附被安置在安置面191c’上的成型透镜40。在本实施例中示出了,多个抽吸装置182a以重叠于安置面191c’内的方式,通过具备行和列从而被排列成矩阵形状的情况。
多个抽吸装置182a的结构与上述参照图25而说明的多个抽吸单元151a相同。因此,用前述说明来代替对此的说明。
成型透镜定心部192被形成为,对被移送的成型透镜40进行定心。成型透镜定心部192被配置在,成型透镜临时装载部191与成型透镜装载部180之间。由于根据上述配置,成型透镜40在从成型透镜临时装载部191移动至成型透镜装载部180的过程中完成定心,因此能够使因为上述定心而引起的时间的延迟最小化。
成型透镜定心部192包括,安置部192a、第一滑块192c以及第二滑块192d。
安置部192a以安置成型透镜40的方式而形成,并在一侧设置有支承壁192b。
第一滑块192c以在安置部192a上滑动移动的方式而形成,并且具备有,与支承壁192b相对置的第一加压面192c’和垂直于上述第一加压面192c’的第二加压面192c”。
第二滑块192d以在安置部192a上滑动移动的方式而形成,并且以与第二加压面192c”相对置的方式而配置。
因此,被安置在安置部192a上的成型透镜40在被支承壁192b支承的状态下,通过第一及第二滑块192c、192d而被对齐在被预先设定的位置处即完成定心。
第二吸附单元183被形成为,通过对被安置在成型透镜定心部192上的成型透镜40进行吸附,从而装载于成型透镜装载托盘188上。

Claims (8)

1.一种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换台,其以滑动移送模具的方式而设置,并且具备将上述模具进行旋转的旋转板;
模具移送装载机,其以在上述转换台上滑动移送上述模具的方式而形成;以及
模具定心部,其通过从两侧对被安置在上述旋转板上且被旋转的上述模具进行加压,从而实施定心,
其中,在上述模具移送装载机上设置有激光传感器,所述激光传感器包括激光发射部和激光接收部,
在上述模具定心部上设置有反射板,
在通过上述旋转板而使上述模具旋转的期间内,上述激光传感器和上述反射板分别被配置在上述模具的两侧,
在上述模具的某一位置处,上述反射板以将从上述激光发射部照射的激光朝向上述激光接收部进行反射的方式而形成,
上述模具定心部包括:
移动引导件,其垂直于上述转换台的延伸方向而配置;
移动部件,其以能够沿着上述移动引导件滑动移动的方式,被设置在上述移动引导件上;以及
夹紧单元,其被设置在上述移动部件上,并且具备用于从两侧夹紧上述模具的第一握爪和第二握爪,
上述反射板被设置在上述第一握爪或第二握爪的前面部上,
在上述第一握爪上,以相互隔开距离的方式设置有滚动接触于上述模具的D切割部的多个辊,
在上述第二握爪上,以相互隔开距离的方式设置有滚动接触于上述模具的圆形部的多个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
在通过上述旋转板而使上述模具旋转的期间内,从上述激光发射部照射的激光通过上述反射板而被反射,并被接收至上述激光接收部的光路径,以从上述旋转板的中心偏心的方式而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
在除上述某一位置之外的位置处,从上述激光发射部照射的激光被上述模具的上述圆形部阻断,而在上述某一位置处,从上述激光发射部照射的激光通过上述模具的上述D切割部而解除上述阻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
上述模具移送装载机包括:
移送引导件,其沿着上述转换台的延伸方向而配置;
移送部件,其以能够沿着上述移送引导件滑动移动的方式,而被设置在上述移送引导件上;
升降引导件,其被设置在上述移送部件上;
升降部件,其以可升降的方式被设置在上述升降引导件上;以及
夹紧单元,其被设置在上述升降部件上,并以夹紧上述模具的方式而形成,
上述激光传感器被安装在上述升降部件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
当通过上述模具移送装载机而使上述模具位于上述旋转板上时,上述夹紧单元松开上述模具,上述升降部件上升至对应于上述反射板的高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
在上述旋转板上形成有,对周边的空气进行吸入的空气吸入孔,
当上述模具被安置在上述旋转板上时,通过利用上述空气吸入孔对周边空气的吸入,而对上述模具进行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
在上述旋转板上形成有氮气供给孔,
当上述模具通过上述模具定心部而被定心时,通过上述氮气供给孔而向上述模具的保持器的内侧缝隙供给氮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其特征在于,其中,
在上述转换台上设置有振动部,所述振动部在上述模具被移送至上述旋转板之前,向上述模具施加振动,
在上述振动部上形成有空气吸入孔,所述空气吸入孔对周边的空气进行吸入,以便固定被安置的上述模具。
CN202110564150.5A 2020-06-25 2021-05-24 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 Active CN1138439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0-0077509 2020-06-25
KR10-2020-0077504 2020-06-25
KR10-2020-0077506 2020-06-25
KR1020200077509A KR102295689B1 (ko) 2020-06-25 2020-06-25 렌즈 이송 시스템
KR10-2020-0077505 2020-06-25
KR1020200077506A KR102295691B1 (ko) 2020-06-25 2020-06-25 렌즈 이송시스템
KR1020200077505A KR102295693B1 (ko) 2020-06-25 2020-06-25 렌즈 이송시스템
KR1020200077504A KR102295690B1 (ko) 2020-06-25 2020-06-25 렌즈 이송시스템
KR10-2020-0077508 2020-06-25
KR1020200077507A KR102332066B1 (ko) 2020-06-25 2020-06-25 렌즈와 금형 이송시스템
KR1020200077508A KR102295692B1 (ko) 2020-06-25 2020-06-25 렌즈 이송시스템
KR10-2020-0077507 2020-06-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43947A CN113843947A (zh) 2021-12-28
CN113843947B true CN113843947B (zh) 2023-07-28

Family

ID=7897300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64157.7A Active CN113843948B (zh) 2020-06-25 2021-05-24 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
CN202110564150.5A Active CN113843947B (zh) 2020-06-25 2021-05-24 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564157.7A Active CN113843948B (zh) 2020-06-25 2021-05-24 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2) JP7096408B2 (zh)
CN (2) CN11384394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40043978A1 (en) 2021-04-16 2024-02-08 Kabushiki Kaisha Kobe Seiko Sho (Kobe Steel, Ltd.) Tial alloy for forging, tial alloy material,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ial alloy material
CN114571652B (zh) * 2022-02-24 2023-09-12 贝隆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注塑机后道冲压机的废料取出机械手
CN116373177B (zh) * 2023-04-06 2023-09-29 苏州艾思兰光电有限公司 激光洗模机
KR102613938B1 (ko) * 2023-06-14 2023-12-14 주식회사 성진기술 사출물 취출 및 이송 시스템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72633A (ja) * 1984-09-13 1986-04-14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モ−ルド成形用金型の成形面の浄化装置
IL113693A0 (en) * 1994-06-10 1995-08-31 Johnson & Johnson Vision Prod Contact lens production line pallet system
JP2002503551A (ja) * 1998-02-20 2002-02-05 ザ・グッドイヤー・タイヤ・アンド・ラバー・カンパニー ロボット式レーザタイヤ金型清浄システムおよび使用方法
JP4555488B2 (ja) * 2001-02-15 2010-09-29 アピックヤマダ株式会社 クリーナ装置及び樹脂封止装置
JP3604682B1 (ja) * 2003-08-21 2004-12-22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金型用クリーニング装置及び方法
JP2005154201A (ja) * 2003-11-26 2005-06-16 Sumitomo Heavy Ind Ltd 金型装置、プレス装置、ハンドリング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位置決め方法
JP2005225113A (ja) * 2004-02-13 2005-08-25 Seiko Epson Corp 成形型の位置決め方法及び装置並びにレンズ成形型組立方法及び装置
JP2006102562A (ja) * 2004-09-30 2006-04-20 Seiko Epson Corp 光学物品の洗浄方法および洗浄装置
JP2006305609A (ja) * 2005-04-28 2006-11-09 Amada Co Ltd 曲げ加工装置
KR100566642B1 (ko) * 2005-11-28 2006-03-30 박명환 비구면렌즈 성형용 자동화장치의 원소재 및 성형렌즈저장장치
JP2007145660A (ja) * 2005-11-29 2007-06-14 Fujinon Corp 光学素子の成形装置
KR101452709B1 (ko) * 2008-06-03 2014-10-2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원소재 투입 및 성형렌즈 취출 자동화장치, 및 원소재 투입및 성형렌즈 취출 방법
JP2012045713A (ja) * 2010-08-24 2012-03-08 Toshiba Mach Co Ltd 離型方法
CN103264461B (zh) * 2013-05-27 2015-10-28 临海市锦铮机械有限公司 镜片全自动防偏心胶带合模机
KR101795431B1 (ko) * 2015-07-21 2017-11-09 (주)대호테크 금형세정장치를 구비한 소재 로딩/언로딩 장치
CN108340605A (zh) * 2017-01-25 2018-07-31 周志宏 隐形眼镜注液成型机及其注液成型方法
KR102081498B1 (ko) * 2017-05-12 2020-02-25 주식회사 케이오씨솔루션 광학재료용 모노머의 몰드 자동 주입방법 및 자동 주입장치
CN207105411U (zh) * 2017-09-07 2018-03-16 临海市锦铮机械有限公司 全自动树脂镜片模具合模、浇注系统
CN208700877U (zh) * 2018-06-13 2019-04-05 Daeho科技株式会社 具备移送单元的成型装置
CN109678324B (zh) * 2019-02-18 2022-05-10 广东工业大学 一种模芯取放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43947A (zh) 2021-12-28
JP7096408B2 (ja) 2022-07-05
CN113843948A (zh) 2021-12-28
CN113843948B (zh) 2023-07-28
JP7096407B2 (ja) 2022-07-05
JP2022008171A (ja) 2022-01-13
JP2022008170A (ja) 2022-0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843947B (zh) 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
CN113246511A (zh) 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
CN110668681B (zh) 球镜头用传送装置
CN113246512B (zh) 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
KR102295692B1 (ko) 렌즈 이송시스템
CN114260671A (zh) 镜头组装点胶生产线
KR102295691B1 (ko) 렌즈 이송시스템
KR102332066B1 (ko) 렌즈와 금형 이송시스템
KR102295689B1 (ko) 렌즈 이송 시스템
KR102295690B1 (ko) 렌즈 이송시스템
KR102295693B1 (ko) 렌즈 이송시스템
CN113246507B (zh) 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
CN113246508B (zh) 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
CN113246509B (zh) 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
CN116169053A (zh) 固晶设备及固晶方法
CN211917756U (zh) 一种镜头组装线
KR102508661B1 (ko) 금형 이송 로더를 구비한 성형 이송 장치
CN113246510A (zh) 透镜及模具移送系统
CN113682780A (zh) 一种自动上料翻转的检测设备
CN111331863A (zh) 一种镜头组装线
KR102415689B1 (ko) 금형 전달부를 구비한 결합형 성형 장치
KR102415690B1 (ko) 규정 위치가 설정되는 금형 이송 방법
CN212263753U (zh) 一种手机摄像头模组的单通道贴合组装设备
KR102415693B1 (ko) 핸들링 장치를 이용한 금형 이송 방법
CN217626044U (zh) 一种自动上料翻转的检测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