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26223A - 片材剥离装置、层压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片材剥离装置、层压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526223A
CN113526223A CN202110380569.5A CN202110380569A CN113526223A CN 113526223 A CN113526223 A CN 113526223A CN 202110380569 A CN202110380569 A CN 202110380569A CN 113526223 A CN113526223 A CN 1135262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overlapped
roller pair
peeling
convey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8056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526223B (zh
Inventor
古桥朋裕
高桥航
浅野翔
铃木义人
门马真也
秋山城治
原口阳介
野崎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5262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262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5262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5262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14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 B32B37/16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with all layers existing as coherent layers before laminating
    • B32B37/18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with all layers existing as coherent layers before laminating involving the assembly of discrete sheets or panels only
    • B32B37/18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with all layers existing as coherent layers before laminating involving the assembly of discrete sheets or panels only one or more of the layers being plastic
    • B32B37/185Laminating sheets, panels or inserts between two discrete plastic lay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37/00Article or web delivery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devices for performing specified auxiliary operations
    • B65H37/04Article or web delivery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devices for performing specified auxiliary operations for securing together articles or webs, e.g. by adhesive, stitching or stap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43/00Operat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ayered product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repair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32B43/006Delamina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0046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aspects of the apparatu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8/00Ancillary opera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laminating processes
    • B32B38/18Handling of layers or the laminate
    • B32B38/1825Handling of layers or the laminate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trol or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devices for tensioning, stretching or registration
    • B32B38/1833Positioning, e.g. registration or cente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30Opening devices for folded sheets or signatur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5Handling of sheet copy material taking place in a specific part of the copy material feeding path
    • G03G15/6573Feeding path after the fixing point and up to the discharge tray or the finisher, e.g. special treatment of copy material to compensate for effects from the fix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82Special processing for irreversibly adding or changing the sheet copy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or its appearance, e.g. stamping, annotation printing, punch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0046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aspects of the apparatus
    • B32B2037/0061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aspects of the apparatus the apparatus being an office laminat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9/00Parameters for the laminating or treatment process; Apparatus details
    • B32B2309/70Automated, e.g. using a computer or microcomput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8/00Ancillary opera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laminating processes
    • B32B38/14Printing or colou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24Post -processing devices
    • B65H2801/27Devices located downstream of office-type machin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6/00Adhesive bonding and miscellaneous chemical manufacture
    • Y10T156/11Methods of delaminating, per se; i.e., separating at bonding face
    • Y10T156/1168Gripping and pulling work apart during delaminat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6/00Adhesive bonding and miscellaneous chemical manufacture
    • Y10T156/11Methods of delaminating, per se; i.e., separating at bonding face
    • Y10T156/1168Gripping and pulling work apart during delaminating
    • Y10T156/1174Using roller for delamination [e.g., roller pairs operating at differing speeds or directions, etc.]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6/00Adhesive bonding and miscellaneous chemical manufacture
    • Y10T156/19Delaminating means
    • Y10T156/195Delaminating roller mea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6/00Adhesive bonding and miscellaneous chemical manufacture
    • Y10T156/19Delaminating means
    • Y10T156/1978Delaminating bending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olding Of Thin Sheet-Like Materials, Special Discharging Devices, And Others (AREA)
  • Separation, Sorting, Adjustment, Or Bending Of Sheets To Be Conveyed (AREA)
  • Lin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Registering Or Overturning She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片材剥离装置、层压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系统,以高的位置精度来将中间片材插入重叠片材。是对两页片材(P1)、(P2)重叠后一端侧作为接合部(A)接合的重叠片材(PJ)的非接合部进行剥离的片材剥离装置(1),在剥离重叠片材(PJ)的非接合部时,是以夹持了重叠片材(PJ)的状态,来设置输送重叠片材(PJ)的第3输送辊对(6)(输送辊对)。然后,第3输送辊对(6)在旋转停止的状态下,在朝着第3输送辊对(6)输送的重叠片材(PJ)的输送方向的前端与第3输送辊对(6)的夹持部抵碰后,开始旋转并夹持重叠片材(PJ)。

Description

片材剥离装置、层压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两页片材重叠后在接合部被接合的重叠片材的非接合部进行剥离的片材剥离装置、具有该片材剥离装置的层压处理装置、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或它们的多功能外围设备及印刷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系统。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有一种片材剥离装置(层压装置)对两页片材重叠后一端侧在接合部被接合的重叠片材进行剥离(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详细地说,专利文献1中的层压装置(片材剥离装置)将一端侧的一边被接合的层压片材(重叠片材)中的两页片材分离(剥离),并在其间插入保护纸(中间片材)。
以往的片材剥离装置因为重叠片材偏斜(斜向移动),或者插入到重叠片材之间的中间片材偏斜,而导致插入到重叠片材里的中间片材的位置精度降低。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高的位置精度来将中间片材插入重叠片材的片材剥离装置、层叠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系统。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6-16042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的片材剥离装置是对两页片材重叠后一端侧作为接合部接合的重叠片材的非接合部进行剥离的片材剥离装置,在剥离所述重叠片材的所述非接合部时,在夹持所述重叠片材的状态下,设有输送所述重叠片材的输送辊对,所述输送辊对在旋转停止的状态下,朝着所述输送辊对输送的所述重叠片材的输送方向的前端与所述输送辊对的夹持部抵碰后,开始旋转并夹持所述重叠片材。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可以高的位置精度来将中间片材插入重叠片材的片材剥离装置、层叠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系统。
附图说明
图1所示是该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片材剥离装置的全体构成图。
图2(A)所示是握持部件移动到握持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图2(B)所示是握持部件移动到退避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A)所示是握持部件移动到握持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图3(B)所示是握持部件移动到退避位置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所示是片材剥离装置的动作示意图。
图5(A)-图5(D)所示是接着图4的片材剥离装置的动作示意图。
图6(A)-图6(D)所示是接着图5的片材剥离装置的动作示意图。
图7(A)-图7(C)所示是接着图6(A)-图6(D)的片材剥离装置的动作示意图。
图8(A)-图8(C)所示是接着图7(A)-图7(C)的片材剥离装置的动作示意图。
图9(A)-图9(C)所示是接着图8(A)-图8(C)的片材剥离装置的动作示意图。
图10所示是从宽度方向上看到的剥离爪被插入重叠片材的状态示意图。
图11(A)-图11(E)所示是剥离爪的动作的立体图。
图12所示是片材剥离装置所执行的控制的流程图。
图13所示是剥离爪的移动机构的构成图。
图14(A)-图14(C)所示是重叠片材被偏斜校正的动作示意图。
图15(A)-图15(B)所示是从宽度方向看到的重叠片材被偏斜校正的动作示意图。
图16(A)-图16(C)所示是中间片材被偏斜校正的动作示意图。
图17所示是作为变形例1的层叠处理装置的示意图。
图18所示是作为变形例2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图。
图19所示是作为变形例3的图像形成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附图来对用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还有,各图中,对于同一或相当的部分赋予同一的符号,并适当地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首先,通过图1来对片材剥离装置1中的全体的构成和动作进行说明。片材剥离装置1是对两页片材P1、P2重叠后一端侧作为接合部A接合的重叠片材PJ(参照图11等)的非接合部进行剥离的装置。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重叠片材PJ,是将两页片材P1、P2重叠,并将四边中的一边作为接合部A来接合的片材。即,重叠片材PJ(两页片材P1、P2)只有一边(接合部A)通过热熔敷等来连接,其他部分没有被接合。另外,作为构成重叠片材PJ的两页片材P1、P2,可以使用透明的膜材(层压片材)。然后,片材剥离装置1进行的动作是对构成重叠片材PJ的两页片材P1、P2进行剥离(在维持接合部A的接合的状态下,对两页片材P1、P2的接合部A的相反侧的另一端侧进行分离),并在剥离后的两页片材P1、P2之间插入中间片材PM(至少1页普通纸、照片等的片材)。
如图1所示,在片材剥离装置1中设有第1、第2供送盘11、12、第1、第2供送辊2、3、作为输送机构的第1~第3输送辊对4~6、作为片材堆叠机构的排出盘13、第1~第5传感器41~45、作为异常检测机构的异常检测传感器46、卷绕辊20、移动机构30、作为剥离部件的剥离爪16(参照图7、图11等)等。
另外,在片材剥离装置1中形成有第1输送路径K1、第2输送路径K2、第3输送路径K3、第1分支输送路径K4、第2分支输送路径K5等多个的输送路径。这些输送路径K1~K5分别用于对片材(重叠片材PJ或中间片材PM)的输送进行导引,是由对置的两个输送导向部件(导向板)形成的。
详细地说,在第1供送盘11中叠载有重叠片材PJ。然后,第1供送盘11上的最上方的重叠片材PJ通过第1供送辊2来供给,并通过第1输送辊对4沿着第1输送路径K1来输送。
另外,在第2供送盘12中叠载有中间片材PM。然后,第2供送盘12上的最上方的中间片材PM通过第2供送辊3来供给。第1~第3输送辊对4~6均由驱动辊和从动辊构成,用于输送被夹持在其夹持部里的片材。在第3输送路径K3中,从第2输送辊对5朝向第3输送辊对6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开始,设置有第2输送辊对5、卷绕辊20、第3输送辊对6。特别是卷绕辊20和第3输送辊对6能够进行正转和反转,第3输送辊对6的构成是既能够向正向(图1的左方向)也能够向反向(图1的右方向)来输送片材。此外,第3输送辊对6还用作将片材向排出盘13排出的排出辊对。
作为片材检测传感器的第1~第5传感器41~45都是对其位置里是否存在片材进行光学地检测的反射型光电传感器。第1传感器41配置在第1输送辊对4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附近,第2传感器42配置在第2供送辊3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附近,第3传感器43配置在第2输送辊对5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附近,第4传感器44配置在卷绕辊20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图1中为卷绕辊20的左侧)附近的第3输送辊对6的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图1中为第3输送辊对6的右侧),第5传感器45配置在第3输送辊对6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图中为3输送辊对6的左侧)。
参照图2、图3、图6(B)~(D)、图7(A)等,卷绕辊20是在卷绕开始位置W(参照图6(B)),将重叠片材PJ的另一端侧(是形成有接合部A的一侧的相反侧、向图1的右方向输送的输送方向的前端侧)作为被握持部B,在通过握持部件32(握持部)来握持被握持部B的状态下,向规定的旋转方向(图6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后卷绕重叠片材PJ的辊部件。卷绕辊20的构成是通过由控制部控制的驱动电动机的驱动,能够以旋转轴20a为中心在正反方向上旋转。
具体而言,重叠片材PJ从第1供送盘11经由第1输送路径K1,通过第2输送辊对5在第3输送路径K3中向正向输送,一旦通过卷绕辊20的卷绕开始位置W,被输送到第3输送辊对6的位置(重叠片材PJ的后端通过第4传感器44,在通过第3输送辊对6跟前的位置)。然后,重叠片材PJ通过反转的第3输送辊对6向反方向输送至卷绕辊20的位置(卷绕开始位置W),其另一端侧(前端侧)被握持部件32握持。然后,重叠片材PJ在其另一端侧(前端侧)被握持的状态下被进一步输送,就通过在图1的逆时针旋转方向上转动的卷绕辊20来卷绕了。
然后,参照图6(C')等,重叠片材PJ通过卷绕辊20被卷绕时,由于卷绕长度与辊径成比例,因此辊内周面一侧的第1片材P1的卷绕长度比辊外周面侧的第2片材P2的卷绕长度要短。因此,在接合部A及被握持部B以外的第1片材P1和第2片材P2紧贴的部分(贴着的部分)里产生错位,由于该错位,第1片材P1相对于第2片材P2挠曲(松弛),如图6(D)、图7(A)等所示,就在重叠片材PJ的接合部A的一侧(是一端侧,在图1的右方向上输送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两页片材P1、P2之间形成了间隙C(上方的第1片材P1向上方挠曲而形成的间隙C)。这样,两页片材P1、P2就从无间隙地紧贴的状态,变为剥离(分离)的状态。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显著地形成(增大片材P1、P2的卷绕长度之差)如上所述的间隙C,重叠片材PJ在卷绕辊20上卷绕至少1周以上。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卷绕重叠片材PJ的卷绕辊20,在片材剥离装置1不怎么大型化和高成本化的情况下,就能够进行重叠片材PJ的剥离了。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握持部件32的构成是,如图6(B')所示,在不接触重叠片材PJ的另一端侧(是被握持部B的一侧,向图1的右方向输送的输送方向的前端侧)的端面的情况下来握持被握持部B。如此一来,重叠片材PJ的两页片材P1、P2的另一端侧(前端侧)在互不移动的状态下,从重叠片材PJ的另一端侧(前端侧)卷绕到卷绕辊20上。
详细而言,握持部件32的构成是,在不使重叠片材PJ的另一端侧的端面与任何部件接触的情况下,与卷绕辊20的承受部20b之间夹入被握持部B来握持。承受部20b在卷绕辊20的外周部,形状为向外侧露出而能够与握持部件32对置。
具体而言,重叠片材PJ不是以其另一端侧的端面(前端面)与特定的部件(例如,握持部件32自身)抵碰的状态来被握持部件32和承受部20b夹住并握持的,另一端侧的端面(前端面)在与任何部件都不抵碰的情况下,通过外侧对握持部件32和内侧的承受部20b来夹住并握持。
因此,与使得前端面抵碰的情况相比,能够减轻重叠片材PJ(尤其是前端的部分)损伤的不良情况。特别是,当重叠片材P的前端面被损伤时,即使要对该部分进行层压处理,也会变得困难,所以本发明的构成变得有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卷绕在卷绕辊20上的重叠片材PJ是在成为被握持部B的另一端侧的相反侧的一端侧里形成接合部A的。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握持部件32(握持部)和承受部20b中的至少一方是由橡胶等的弹性材料形成的。
由此,与通过金属材料或树脂材料等对刚体来形成握持部件32和承受部20b双方的情况相比,在能够提高对重叠片材PJ的握持力的同时,还难以损伤重叠片材PJ的表面。特别是,在由弹性材料形成握持部件32和承受部20b双方的情况下,能够显著地得到这样的效果。
如图2、图3所示,移动机构30用于使握持部件32在能够握持重叠片材PJ的握持位置(图2(A)、图3(A)所示的位置)和从握持位置退避的退避位置(是图2(B)、图3(B)所示的位置)之间移动。
详细地说,移动机构30由臂部件31、作为施力部件的压缩弹簧33、凸轮34、对凸轮34在正反方向上旋转驱动的电动机(未图示)等构成。
臂部件31在保持握持部件32的同时,以支轴31a为中心与握持部件32一起能够转动地被保持在卷绕辊20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握持部件32被一体地形成(保持)在臂部件31的前端部。相对于此,也可以使得握持部件32是与臂部件31分开的部件,构成为将握持部件32设置(保持)在臂部件31上。无论哪种情况,保持握持部件32的臂部件31都与卷绕辊20一起以旋转轴20a为中心转动。
压缩弹簧33的功能是作为对臂部件31施力的施力部件,以使得握持部件32从图2(B)所示的退避位置移动到图2(A)所示的握持位置。具体而言,压缩弹簧33的一端与旋转轴20a附近的固定位置连接,另一端与臂部件31的一端侧(夹着支轴31a而设有握持部件32的一侧的相反侧)连接。
凸轮34与压缩弹簧33(施力部件)的施力相抗地推动臂部件31,以使得握持部件32从图2(A)所示的握持位置移动到图2(B)所示的退避位置。凸轮34通过控制部所控制的电动机以期望的旋转角度在正反方向上被旋转驱动。凸轮34与卷绕辊20是分开独立的,并以凸轮轴34a为中心可旋转地保持在装置框体上。
如图2(A)、图3(A)所示,如此构成的移动机构30在凸轮34不与臂部件31接触的状态下,臂部件31被压缩弹簧33施力,握持部件32就成为压接在承受部20b上的状态(关闭状态)。该关闭状态是能够握持重叠片材PJ的状态。
相对于此,如图2(B)、图3(B)所示,在凸轮34按压臂部件31的状态下,臂部件31与压缩弹簧33的施力相抗地,以支轴31a为中心向图2(B)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就成为握持部件32b从承受部20b离开的状态(打开状态)。该打开状态是不能握持重叠片材PJ的状态(握持解除状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将卷绕辊20的辊部沿轴向分割为多个(7个)的同时,以对准该分割位置的方式,凸轮34也在轴向上被分割成多个。
如此,不是将握持重叠片材PJ的位置设在轴向的整个区域上,而是通过沿轴向来分割,就能够分散用于握持重叠片材PJ所需的负荷。这种结构在所需要的握持力变大的情况下是有用的。
这里,如图1、图5(D)、图6(A)等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片材剥离装置1中,设置有对被输送到卷绕辊20和第3输送辊对6之间的重叠片材PJ进行检测的第4传感器44(片材检测传感器)。然后,根据第4传感器44对通过第3输送辊对6朝着卷绕辊20被输送的重叠片材PJ的前端的的检测结果,来控制移动机构30。
详细地说,第4传感器44被配置在卷绕辊20和第3输送辊对6之间的输送路径中。然后,如图5(D)、图6(A)等所示,重叠片材PJ以被握持部B的一侧为前头,在通过第3输送辊对6朝着卷绕辊20的位置被反方向地输送时,其前端(即逆向输送时的前端)由第4传感器44检测。然后,将该检测时机作为触发来调整控制使重叠片材PJ停止在握持位置里的时机和通过握持部件32握持被握持部B的时机。具体而言,从通过第4传感器44检测到重叠片材PJ的前端开始,在经过规定时间后,以停止第3输送辊对6对重叠片材PJ的反方向的输送,使握持部件32从图2(B)所示的退避位置移动到图2(A)所示的握持位置的方式,来转动凸轮34并使得臂部件31(移动机构30)旋转。
通过进行这样的控制,能够在不使重叠片材PJ的端面与任何部件抵碰的情况下,高精度地进行通过握持部件32和承受部20b来夹入重叠片材PJ的另一端侧(前端侧)的动作。
这里,如前所述,第3输送辊对6是形成在与卷绕辊20之间的第3输送路径K3(输送路径)中,以朝向卷绕辊20(卷绕开始位置W)的另一端侧(被握持部B的一侧)为前头,输送重叠片材PJ的输送辊对。
另外,该第3输送辊对6在剥离重叠片材JP的非接合部时,在夹持重叠片材PJ的状态下,用作将另一端侧(被握持部B的一侧)为前头来输送重叠片材PJ的输送辊对。
然后,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输送辊对6如图5(A)、图14(B)所示,在旋转停止的状态下,当以一端侧(接合部A)为前头向第3输送辊对6输送的重叠片材PJ的一端侧的端部(输送方向的前端)在宽度方向整个区域上与第3输送辊对6的夹持部抵碰后,如图5(B)、图14(C)所示,开始旋转并夹持重叠片材PJ。
详细地说,重叠片材PJ的剥离或对重叠片材PJ插入中间片材PM,是在重叠片材PJ被夹入到第3输送辊对6的夹持部N(参照图14)里的状态下进行的。尤其是,从重叠片材PJ被第3输送辊对6的夹持部N夹持开始,第3输送辊对6进行的重叠片材PJ的正反向的输送是在不解除重叠片材PJ的夹持的情况下,连续进行剥离重叠片材PJ的动作,以及将中间片材PM插入重叠片材PJ的动作的。
首先,从第1供送盘11供给来的重叠片材PJ经过第1、第3输送路径K1、K3,如图14(A)所示,朝着第3输送辊对6的夹持部N(辊夹持部)来输送。此时,第3输送辊对6处于旋转停止的状态。
然后,如图14(B)所示,重叠片材PJ的前端(正向前端,即接合部A)与第3输送辊对6的夹持部N抵碰。此时,在比重叠片材PJ的前端与第3输送辊对6的夹持部N抵碰的时机稍微延迟的时机下,停止重叠片材PJ的输送。
具体而言,参照图5(A),从第3传感器43(或第4传感器44)检测到重叠片材PJ的前端(接合部A)开始,经过规定时间T0后,停止第2输送辊对5的旋转。该规定时间T0是将第3传感器43(或第4传感器44)与夹持部N之间的距离除以重叠片材PJ的输送速度得到的值(时间T1),再加上规定的时间T2后的时间(T0=T1+T2)。
由此,如图14(B)所示,在前端与夹持部N抵碰的重叠片材PJ中形成很小的松弛H1(挠曲)的同时,重叠片PJ的前端在宽度方向(图14的纸面垂直方向)上抵接,重叠片材PJ的偏斜(斜向移动)就得到校正了。
更具体的是,如图15(A)所示,即使重叠片材PJ偏斜(相对于输送方向为斜向倾斜的状态)地朝着第3输送辊对6输送,重叠片材PJ的前端会以最初抵碰到第3输送辊对6的夹持部N的前端部为中心,在图15的顺时针方向上旋转的。然后,如图15(B)所示,重叠片材PJ的前端在宽度方向整个区域里与第3输送辊对6的夹持部N抵碰,重叠片材PJ的偏斜就以沿着夹持部N的方式来得到校正了。即,重叠片材PJ的前端相对于输送方向不会斜向倾斜,而成为与第3输送辊对6的轴向正对的状态。
另外,重叠片材PJ的偏斜是由于与重叠片材PJ的输送有关的零件的零件精度或组装精度等,使这些零件偏离了目标尺寸或位置而产生的。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是在重叠片材PJ的偏斜校正之后进行重叠片材PJ的剥离,并在剥离后的重叠片材PJ之间插入中间片材PM的,所以就能够以高的位置精度来将中间片材PM插入重叠片材PJ。即,由于是在偏斜校正后的状态下的重叠片材PJ里插入中间片材PM,所以就能够减轻中间片材PM相对于重叠片材PJ是相对斜向地倾斜插入的不良情况。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进行从剥离重叠片材PJ的动作到插入中间片材PM的动作为止的一连串动作,因为是在即将通过第3输送辊对6夹持重叠片材PJ之前来进行重叠片材PJ的偏斜校正的,与在之前的工序中进行偏斜校正的情况(例如是通过第1输送辊对4或第2输送辊对5来进行偏斜校正的情况)相比,就难以产生偏斜校正后发生新的偏斜、插入重叠片材PJ的中间片材PM的位置精度降低的不良情况。
另外,如图9(B)、图1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输送辊对6(输送辊对)在对非接合部被剥离的状态下的重叠片材PJ的一端侧(接合部A的一侧)夹持并停止旋转的状态下,从重叠片材PJ的被剥离状态的两页片材P1、P2之间向一端侧(图9、图16的左方)输送的中间片材PM的一端侧的端部在宽度方向整个区域上抵碰之后,开始转动并将两页片材P1、P2之间插入有中间片材PM的重叠片材PJ朝着一端侧(图9、图16的左方)输送。
详细地说,首先,从第2供送盘12供给来的中间片材PM经过第2、第3输送路径K2、K3,如图16(A)所示,朝向第3输送辊对6的夹持部N被输送。此时,第3输送辊对6是夹持了两页片材P1、P2被剥离状态下的重叠片材PJ的前端(正向前端,即接合部A)的状态,是旋转停止了的状态。
然后,如图16(B)所示,中间片材PM的前端(正向前端)经由重叠片材P的间隙(夹持部)与第3输送辊对6的夹持部N抵碰。此时,在比中间片材PM的前端与第3输送辊对6的夹持部N(重叠片材PJ的夹持部)抵碰的时机稍微延迟的时机下,停止中间片材PM的输送。
具体而言,参照图9(B),从第3传感器43(或第4传感器44)检测到中间片材PM的前端开始,经过规定时间T0后,停止第2输送辊对5的旋转。该规定时间T0是将第3传感器43(或第4传感器44)与夹持部N之间的距离除以中间片材PM的输送速度(重叠片材PJ的搬送速度为同等)得到的值(时间T1),再加上规定的时间T2后的时间(T0=T1+T2)。
由此,如图16(B)所示,在前端与夹持部N抵碰的中间片材PM中形成很小的松弛H2(挠曲)的同时,中间片材PM的前端在宽度方向(图16的纸面垂直方向)上抵接,中间片材PM的偏斜(斜向移动)就得到校正了。
另外,产生中间片材PM偏斜的理由和偏斜校正的机理与之前使用图15说明的重叠片材PJ是相同的。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是从中间片材PM的偏斜校正之后,在剥离了的重叠片材PJ之间插入中间片材PM的,所以就能够以高的位置精度来将中间片材PM插入重叠片材PJ。即,由于偏斜校正后的状态下的中间片材PM插入重叠片材PJ,所以就能够减轻中间片材PM相对于重叠片材PJ是相对斜向地倾斜插入的不良情况。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偏斜校正后的状态的重叠片材PJ,在插入偏斜校正了的中间片材PM的同时,由于这些偏斜校正的基准为相同的基准(第3输送辊对6的夹持部N),所以就能够以更高的位置精度来将中间片材PM插入重叠片材PJ。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相同的输送速度、相同的时间来进行重叠片材PJ和中间片材PM的抵碰偏斜校正的控制的,但偏斜校正的控制不限于此,也可以以不同的输送速度、不同的时间来进行。
这里,参照图7(A)~(C)、图10、图11(A)~(E)、图13等,作为剥离部件的剥离爪16是在相对于重叠片材PJ在规定位置处形成在两页片材P1、P2之间的间隙C里,从图13所示的待机位置移动并插入的爪状的部件。
更具体而言,对于通过卷绕辊20从另一端侧(被握持部B的一侧)开始卷绕,并且一端侧(接合部A的一侧)由第3输送辊对6(输送辊对)夹持的状态的重叠片材PJ,剥离爪16从宽度方向端部的待机位置插入卷绕辊20和第3输送辊对6之间的形成在两页片材P1、P2之间的间隙C里。
更详细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剥离爪16是分别配置在宽度方向(与图7的纸面垂直的方向,即图10、图13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里的一对剥离爪。另外,如图11所示,剥离爪16的形成是从宽度方向中央侧的前端开始到宽度方向外侧的后端,其上下方向(重叠片材PJ的厚度方向)的长度是逐渐增加的。另外,剥离爪16的构成是,通过由控制部控制的移动机构76(参照图13),能够在宽度方向上移动。
一般情况下,如此构成的剥离爪16在第3输送路径K3中是在不妨碍重叠片材PJ等片材的输送的待机位置(如图11(A)所示,是片材P的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里待机的。然后,在分离重叠片材PJ(两页片材P1、P2)的时候,如图10、图11(B)等所示,剥离爪16就进入重叠片材PJ的间隙C并确保该间隙C。
如图13所示,使一对剥离爪16分别在宽度方向上移动的移动机构76是由电动机77、齿轮带轮78、带轮79、时机带80等构成。齿轮带轮78阶段状地形成与设置在电动机77的电动机轴上的电动机齿轮啮合的齿轮,以及与带轮79一起来张紧架设和支承时机带80的带轮。一对剥离爪16之中一侧的剥离爪16的固定部16a被固定在时机带80的一侧的带面(图13的上方的带面)的一部分里,另一侧的剥离爪16的固定部16a被固定在时机带80的另一侧的带面(图13的下方的带面)的一部分里。
通过如此构成的移动机构76,电动机77的电动机轴在图13的箭头方向(顺时针方向)上旋转驱动时,则齿轮带轮78向逆时针方向旋转,时机带80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对剥离爪16从宽度方向外侧向宽度方向中央部移动(一对剥离爪16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相对于此,当电动机77的电动机轴相对于图13的箭头方向在相反方向上被旋转驱动时,一对剥离爪16就从宽度方向中央侧向宽度方向外侧移动(一对剥离爪16向相互远离的方向移动)。
该剥离爪16在相对于重叠片材PJ被插入间隙C的状态下从一端侧(接合部A的一侧)向另一端侧B(被握持部B的一侧)相对移动之后,在重叠片材PJ的另一端侧的端部,在两页片材P1、P2的之间在宽度方向上移动。
详细地说,通过控制部对移动机构76(参照图13)的控制,一对剥离爪16如图11(B)、(C)所示,在相对于重叠片材PJ被分别插入间隙C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状态下,另一端侧的端部朝着另一端侧相对地移动至超过了固定部16a的位置之后,就如图11(D)所示,在重叠片材PJ的另一端侧的端部,在两页片材P1、P2的之间从宽度方向两端部分别移动到宽度方向中央部。为了能够使这样的一对剥离爪16动作,移动机构76的构成是使得一对剥离爪16能够从待机位置移动到相互接近的位置。
通过这样的卷绕辊20的卷绕和剥离爪16的插入来剥离重叠片材PJ的机构,与使用真空等大型装置来进行剥离的机构相比,能够使装置小型化。即,片材剥离装置1无需大型化,就能够对构成重叠片材PJ的两页片材P1、P2进行良好的剥离。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重叠片材PJ的宽度方向另一端侧(后端),由于剥离爪16是在宽度方向的大致整个区域内移动,所以对于构成重叠片材PJ的两页片材P1、P2,能够充分地剥离(分离)接合部A的相反侧的另一端侧的端部。因此,即使在接合部A的相反侧的另一端侧的端部没有被充分地剥离的情况下,想要从重叠片材PJ的另一端侧来插入中间片材PM(参照图11(E)),也难以产生不能插入的不良情况等。更进一步地,作为以下说明的剥离爪16的切换部件的功能(将两页片材P1、P2分别向两个分支输送路径K4、K5引导的功能)会变得容易发挥。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剥离部件的剥离爪16还用作切换部件,来将剥离爪16剥离后的两页片材P1、P2分别引导到在不同方向里分支的两个分支输送路径K4、K5里。
详细地说,如图8(C)等所示,两个分支输送路径K4、K5在剥离爪16(剥离部件)和卷绕辊20之间是夹着第3输送路径K3在不同的方向里分支的。具体而言,第1分支输送路径K4形成为从第3输送路径K3向上方分支,第2分支输送路径K5形成为从第3输送路径K3向下方分支。
然后,如图8(A)~(C)所示,在将剥离爪16插入间隙C之后,通过第3输送辊对6将重叠片材PJ输送至一端侧(图8的左侧),以解除重叠片材PJ的另一端侧对卷绕辊20的卷绕(参照图11的(A)~(C))。然后,如图11(D)所示,将剥离爪16移动到宽度方向中央部后,维持该状态,并通过第3输送辊对6再次将重叠片材PJ输送到另一端侧(图8的右侧),通过剥离爪16来将被剥离爪16剥离的两页片材P1、P2分别引导至两个分支输送路径K4、K5。即,第1片材P1被引导去第1分支输送路径K4,第2片材P2被引导去第2分支输送路径K5。然后,之后如图9(A)~(C)、图11(E)所示,使剥离爪16移动到待机位置,将中间片材PM向第3输送路径K3的一端侧输送,以使中间片材PM插入到被剥离状态下的两页片材P1、P2的之间。
如此,本实施方式中的剥离爪16在用作将构成重叠片材PJ的两页片材P1、P2的非接合部剥离(分离)的剥离部件的同时,还用作将该剥离的两页片材P1、P2分别向两个分支输送路径K4、K5引导的切换部件。因此,与分别设置剥离部件和切换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片材剥离装置1小型化、低成本化。即,对构成重叠片材JP的两页片材P1、P2,能够有效、良好地进行剥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剥离爪16的构成是既用作剥离部件也用作切换部件,但也可以在用作剥离部件的剥离爪16之外,另外设置用作切换部件的部件。
这里,参照图7(A)、(C)等,第1导向部件25作为限制部件的作用是,在第3输送路径K3中,在剥离爪16和卷绕辊20之间,限制重叠片材PJ的两个片材P1、P2之中卷绕在卷绕辊20内侧的第1片材P1的松弛量(挠曲量)。
详细地说,作为限制部件的第1导向部件25是在第3输送路径中,相对于假想面S1(通过卷绕辊20的卷绕开始位置W和第3输送辊对6的夹持部的假想平面,参照图7(A))被配置在卷绕辊20所配置的一侧(假想面S1的上方)的输送导向部件。另外,第1导向部件25沿着卷绕辊20的外周隔开规定的间隔,以覆盖其外周的一部分的方式来形成为大致三棱柱状,还用作第3输送路径K3和第1分支输送路径K4的输送导向部件。即,通过第1导向部件25,输送去第3输送路径K3的片材、输送去第1分支输送路径K4的片材、卷绕在卷绕辊20上的片材都得到了导引。
尤其是,在第3输送路径K3中,在卷绕辊20和第3输送辊对6之间,由于重叠片材PJ向上方的挠曲(尤其是第1片材P1朝向上方的挠曲)被第1导向部件25限制,因此在第1导向部件25和第3输送辊对6之间,就会集中地形成重叠片材PJ的间隙C(尤其是第1片材P1朝向上方的挠曲)。因此,即使不增大重叠片材PJ对卷绕辊20的卷绕量,也能够增大间隙C的间隔,从而能在间隙C中插入剥离爪16,没有问题地进行剥离重叠片材PJ的动作。
另外,参照图7(A)、(C)等,第2导向部件26作为导向部件的作用是,在第3输送路径K3中,在剥离爪16和卷绕辊20之间,导引重叠片材PJ的两个片材P1、P2之中卷绕在卷绕辊20外侧的第2片材P2。
详细地说,作为导向部件的第2导向部件26是在第3输送路径中,相对于假想面S1(参照图7(A))被配置在没有配置卷绕辊20的一侧(假想面S1的下方)的输送导向部件。另外,第2导向部件26是从第2输送辊对5的上游侧附近到第3输送辊对6的下游侧附近,以与片材的下表面对置的方式来配置的。即,通过第2导向部件26,输送去第3输送路径K3的片材得到了导引。
尤其是,在第3输送路径K3中,在卷绕辊20和第3输送辊对6之间,第1导向部件25和第2导向部件26之间的间隔被设定为能够输送最大的片材厚度的片材的值,在第1导向部件25和第2导向部件26之间,由于重叠片材PJ的片材P1和片材P2的间隔被限制为不会太大,因此,重叠片材PJ的间隙C(尤其是第1片材P1朝向上方的挠曲)就会集中地形成。因此,能在间隙C中插入剥离爪16,没有问题地进行剥离重叠片材PJ的动作。
这里,参照图7等,异常检测传感器46的作用是作为异常检测机构,在进行从剥离爪16的待机位置开始的移动(从图13所示的待机位置向图10、图11(A)所示的剥离位置的移动)之前,对规定位置(第3输送辊对6和卷绕辊20之间)处两页片材P1、P2之间没有形成超过规定的间隔的间隙C的异常状态进行检测。即,在剥离爪16插入间隙C之前,作为异常检测机构的异常检测传感器46对在规定位置处两页片材P1、P2之间没有形成超过规定的间隔的间隙C的异常状态进行检测。
再换句话说就是,作为异常检测机构的异常检测传感器46,如图6(D)、图7(A)所示地,在两页片材P1、P2之间应该形成间隙C的时机中,作为异常状态来检测完全没有形成间隙C的状态、或者是没有形成充分的间隔的间隙C的状态。
然后,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异常检测传感器46(异常检测机构)检测到异常状态时,就通知发生了异常状态一事。详细地说,如图1所示,在片材剥离装置1的外装部件中设置有操作显示面板49(操作显示部),用于显示片材剥离装置1中的各种信息或输入各种指令。然后,通过异常检测传感器46检测到重叠片材PJ中没有形成足够间隔的间隙C的状态时,就在操作显示面板49上显示检测到异常一事。这样的显示例如有"因为发生异常,中止插入中间片材的处理。请确认第1供送盘中的重叠片材的设置方向。另外,在设置正确、相同的异常重复的情况下,请联络服务人员"等。
作为这样的异常检测传感器46(异常检测机构),可以使用与形成有超过规定间隔的间隙C的重叠片材PJ(上方的第1片材P1)接触的杆式传感器等。
以下,参照图4~图9,对片材剥离装置1中剥离重叠片材PJ的动作进行说明。
另外,在该动作说明中,在适当地使用图10、图11说明剥离爪16的动作的同时,使用图12的流程图来说明控制流程。
首先,当重叠片材PJ通过第1供送辊2和第1输送辊对4从第1供给盘11被供给时(图12:步骤S1),如图4所示,在第3输送路径K3中,以接合部A为前头,通过第2输送辊对5向正向(从图4的右方左方的方向)输送。
此时,移动机构30被控制为使得握持部件32位于握持位置。即,凸轮34移动到不按压臂部件31的旋转位置。如此,当握持部件32位于握持位置时,不会因握持部件32妨碍第3输送路径K3中的片材的输送。另外,剥离爪16在不妨碍第3输送路径K3中的片材的输送的待机位置(图11(A)的位置)待机。更进一步地,第3输送辊对6停止旋转。
然后,如图5(A)所示,在停止旋转状态下的第3输送辊对6的夹持部里,重叠重叠片材PJ的前端(接合部A)抵碰而形成挠曲H1,重叠片材PJ就被偏斜校正了。
然后,如图5(B)所示,重叠片材PJ的前端得到偏斜校正后,使第3输送辊对6向正方向旋转,将重叠片材PJ向左方夹持、输送。此时,将重叠片材PJ的接合部A(正向的前端侧、一端侧)由第3传感器43检测到的时机作为触发,通过第3输送辊对6将重叠片材PJ输送规定量X1(图12:步骤S2、S3),直到重叠片材PJ的被握持部B(正向的后端侧、另一端侧)通过卷绕辊20的位置。
然后,如图5(C)所示,在该状态下暂时停止第3输送辊对6对重叠片材PJ的输送的同时,使握持部件32从握持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动(图12:步骤S4)。即,使凸轮34移动到按压臂部件31的旋转位置。该状态是在握持部件32和承受部20b之间能够接受重叠片材PJ的被握持部B的状态。
然后,如图5(D)所示,使第3输送辊对6反向旋转,开始重叠片材PJ的反方向的输送(图12:步骤S5)。此时,通过第4传感器44来检测重叠片材PJ的被握持部B(反向前端、另一端侧)。
然后,如图6(A)所示,将重叠片材PJ的被握持部B通过第4传感器44检测到的时机作为触发,通过第3输送辊对6将重叠片材PJ输送规定量X2并停止(图12:步骤S6、S7),直到重叠片材PJ的被握持部B到达卷绕辊20的位置(卷绕开始位置W)。
然后,如图6(B)所示,在该状态下,使握持部件32从退避位置向握持位置移动(图12:步骤S8)。即,将凸轮34移动到不按压臂部件31的旋转位置。该状态如图6(B')所示,是重叠片材PJ的另一端侧的端面不与任何部件抵碰,被握持部B在握持部件32和承受部20b之间被握持的状态。然后,如图6(C)所示,在通过握持部件32握持重叠片材PJ的状态下,使卷绕辊20反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同时,使第3输送辊对6再次反转。此时,如果卷绕辊20的旋转继续进行,则如图6(D)所示,在卷绕辊20和第3输送辊对6之间,在重叠片材PJ的两页片材P1、P2的之间会形成间隙C。此时,重叠片材PJ在卷绕辊20的附近通过第1、第2导向部件25、26成为挠曲得到限制的状态。因此,重叠片材PJ的间隙C集中形成在接近第3输送辊对6的位置里。
如此,由于是通过相对于第3输送辊对6被配置在反向下游侧的第4传感器44来检测重叠片材PJ的反向前端,并将该时机作为触发,确定通过握持部件32来握持重叠片材PJ的时机,所以就与相对于必要的片材输送量X2的片材长度的不均(即使是相同尺寸的片材也存在的误差)无关地,能够高精度地将重叠片材PJ的被握持部B输送到所希望的握持位置。
另外,由于从通过第4传感器44检测到重叠片材PJ的反向前端开始能够与片材长度无关地缩短必要的片材输送量X2,所以就能够抑制输送量X2的不均,将重叠片材PJ的被握持部B高精度地输送到所希望的握持位置。
由此,第4传感器44优选配置在接近卷绕辊20的位置里。
另外,首先使用图6(C'),对于将重叠片材PJ卷绕在卷绕辊20上,在卷绕辊20和第3输送辊对6之间的重叠片材PJ里产生间隙C的机理进行了说明。
以下,对于该机理进一步补充说明。
被卷绕在卷绕辊20上的重叠片材PJ因为成为被握持部件32握持并限制了片材错开的状态,因此在卷绕辊20上产生周长差的滑移,内侧的片材P1的输送量与外侧的片材P2的输送量相比会减少。其结果,在第3输送辊对6和卷绕辊20的夹持部之间,会在内侧片材P1上产生挠曲(松弛)。此时,通过在卷绕辊20上将重叠片材PJ卷绕1周以上,之后因为片材的厚度而在内周和外周中产生周长差,就会同样地产生挠曲(松弛)。
详细而言,将内侧的片材P1的厚度设为ΔR,将卷绕辊20的旋转轴20a(轴中心)至内侧的片材P1的距离设为R时,从卷绕辊20的旋转轴20a(轴中心)到外侧的片材P2的距离就成为R+ΔR。由于半径的不同仅在于内侧的片材P1的厚度ΔR,因此将重叠片材PJ在卷绕辊20上卷绕1周时,就在内侧片材P1和外侧片材P2中产生了2×ΔR×π的周长差。因此,使重叠片材PJ卷绕在卷绕辊20上的次数为M次时,就会在内侧片材P1中产生2×ΔR×π×M的松弛。
然后,最终在第3输送辊对6和卷绕辊20之间会聚集挠曲(松弛),在两页片材P1、P2之间就形成了相当于2×ΔR×π×M的间隙C。
之后,如图7(A)所示,从卷绕辊20开始对重叠片材PJ的卷绕,到第3输送辊对6的输送量达到规定量X3的时间点,与通过第3输送辊对6的输送被停止的同时,卷绕辊20对重叠片材PJ的卷绕也被停止(图12:步骤S9)。该状态是重叠片材PJ在卷绕辊20上被卷绕1周以上的状态,正常情况下,重叠片材PJ的间隙C(片材P1和片材P2之间的距离)成为充分扩展的状态。
此时,对于通过异常检测传感器46是否检测到在重叠片材PJ中形成了规定间隔F以上的间隔的间隙C进行判别(图12:步骤S29)。
其结果,在判别为形成有规定间隔F以上的足够间隔的间隙C时,就认为即使在之后进行剥离爪16的剥离动作也不会产生问题,如图7(B)所示,剥离爪16插入充分扩展的重叠片材PJ的间隙C里(图12:步骤S10)。即,如图10、图11(A)所示,一对剥离爪16分别从待机位置移动到剥离位置。
然后,如图7(C)所示,在剥离爪16插入到间隙C中的状态下,与开始第3输送辊对6的正转同时地,卷绕辊20的正方向(顺时针方向)的旋转也开始了(图12:步骤S11)。即,如图11(A)~(C)所示,相对于重叠片材PJ插入到间隙C中的剥离爪16从一端侧A朝向另一端侧B相对地移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这样的相对的移动是通过剥离爪16的输送方向的位置不变化,而重叠片材PJ自身在图11(A)~(C)所示的箭头方向上移动而达成的。
然后,如图8(A)所示,在对第3输送辊对6进行正转使得重叠片材PJ输送了规定量X4之后,分别停止第3输送辊对6的正转和卷绕辊20的正转(图12:步骤S12)。此时,重叠片材PJ的被握持部B是位于第3输送路径K3(图6(B)所示的卷绕开始位置W)上的状态(是能够解除握持的状态)。另外,如图11(C)所示,剥离爪16相对于重叠片材PJ插入间隙C并朝着另一端侧B相对移动后,在另一端侧的端部停止。
然后,在该状态下,使握持部件32从握持位置向退避位置移动(图12:步骤S13)。即,使凸轮34移动到不按压臂部件31的旋转位置。该状态是解除了由握持部件32对重叠片材PJ的握持的状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是移动凸轮34(移动机构30)来解除握持部件32的握持,但在第3输送辊对6的输送引起的抽拉力大于握持部件32的握持力时,也可以不进行凸轮34(移动机构30)的移动,而是通过第3输送辊对6的输送引起的抽拉来解除握持部件32的握持。
然后,如图8(B)所示,使第3输送辊对6再次正转,开始重叠片材PJ的正向的输送(图12:步骤S14)。另外,在重叠片材PJ的被握持部B(正向后端、一端侧)通过第3输送路径K3和分支输送路径K4、K5的分歧部后,使握持部件32从退避位置向握持位置移动。更进一步地,此时,通过第4传感器44来检测重叠片材PJ的被握持部B(正向前端、另一端侧)。然后,将重叠片材PJ的正向后端由第4传感器44检测到的时机作为触发,在第3输送辊对6对重叠片材PJ输送规定量X5并停止后,如图11(D)所示,进行剥离爪16的宽度方向的移动(图12:步骤S15、S31)。由此,如图8(B)所示,就成为重叠片材PJ中的两页片材P1、P2的正向后端被较大分离而打开的状态(参照图11(D))。
然后,如图8(C)所示,使第3输送辊对6反转并开始重叠片材PJ的反向的输送(图12:步骤S16)。此时,剥离爪16因为位于切断重叠片材PJ进入第3输送路径K3的切换位置(图11(D)所示的位置),所以被剥离状态下的两页片材P1、P2如图8(C)所示,分别被导入到两个分支输送路径K4、K5里。此时,通过第5传感器45(参照图1)来检测重叠片材PJ的接合部A(逆向后端、一端侧)。
然后,如图9(A)所示,将重叠片材PJ的反向后端由第5传感器45(参照图1)检测到的时机作为触发,在第3输送辊对6对重叠片材PJ输送规定量X6后停止(图12:步骤S17、S18)。这时,重叠片材PJ的接合部A或位于第3输送辊对6的夹持部的位置,或位于比夹持部稍靠左方的位置。即,是重叠片材PJ的一端侧被第3输送辊对6夹持的状态。
然后,如图9(A)所示,从第2供送盘12(参照图1)开始第2输送辊对5对中间片材PM的输送(图12:步骤S19)。此时,通过第3传感器43来检测中间片材PM的前端(正向前端、一端侧)。更进一步地,如图9(B)所示,使剥离爪16移动到待机位置。
然后,如图9(C)、图11(E)所示,将中间片材PM的正向前端由第3传感器43检测到的时机作为触发,通过第2输送辊对5将中间片材PM输送了规定量X7之后,再次开始第3输送辊对6对重叠片材PJ的正向的输送(图12:步骤S20、S21)。
此时,在旋转停止状态下的第3输送辊对6的夹持部(被剥离的重叠片材PJ被夹持)中,中间片材PM的前端抵碰而形成挠曲H2,从而进行了中间片材PM的偏斜校正(参照图9(B)、图16(B))。
如此,在重叠片材PJ的两页片材P1、P2之间插入中间片材PM的工序结束。并且,通过第3输送辊对6的正向的输送,将插入有中间片材PM的状态的重叠片材PJ排出并载置到排出盘13(参照图1)上。
相对于此,在图12的步骤S29中,在判别为通过异常检测传感器46检测到异常的情况下,即,在重叠片材PJ中没有形成规定间隔F以上的足够的间隔的间隙C时,在之后由剥离爪16进行剥离动作时会产生各种问题,所以就不进行剥离爪16从待机位置向剥离位置的移动。此时,在操作显示面板49(参照图1)中通知的是,由于发生异常,中止剥离动作及中间片材PM的插入动作(图12:步骤S30)。
<变形例1>
如图17所示,作为变形例1的层压处理装置50内置有图1所示的片材剥离装置1。
然后,在层压处理装置50中,在片材剥离装置1的第3输送辊对6的下游侧(正向下游侧)设有层压处理部51,来对由片材剥离装置1剥离的两页片材P1、P2之间插入中间片材PM的状态下的重叠片材PJ(经正常处理的)进行层压处理。
在层压处理部51中,在将插入有中间片材PM状态下的重叠片材PJ向正向输送的同时,设置有多个对该重叠片材PJ施加热和压力的热加压辊对。另外,在第3输送辊对6和层压处理部51之间设有第4输送路径K6。
然后,与之前通过图4~图9等的说明同样地,重叠片材PJ(剥离后插入有中间片材PM)通过第4输送路径K6被输送到层压处理部51。然后,通过层压处理部51后的重叠片材PJ,以内部插入有中间片材PM的状态来接合整个区域。然后,实施了那样的层压处理的重叠片材PJ被排出辊对7排出到装置外,并载置到排出盘13上。
如此,变形例1中的层压处理装置50因为作为一系列的动作来进行供给片材PJ、PM的工序、剥离重叠片材PJ的两页片材P1、P2的工序、在剥离后的两页片材P1、P2之间插入中间片材PM的工序,以及对插入有中间片材PM状态下的重叠片材PJ实施层压处理的工序,所以就能够提高用户的便利性。
另外,在层压处理装置50中设置有操作显示面板49。然后,在判别为通过异常检测传感器46检测到了异常时,就在操作显示面板49上显示因为发生异常而中止剥离动作及中间片材PM的插入动作一事。
另外,在不需要层压处理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在第4输送路径K6的层压处理部51和第5传感器45之间从第4输送路径K6开始分支,并在第4输送路径K6的层压处理部51和排纸辊对7之间与第4输送路径K6汇合的构成,对层压处理部51进行迂回后来排纸到排纸盘13上。
<变形例2>
如图18所示,作为变形例2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在片材P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中设置有图17所示的层压处理装置50。但是,该变形例2的层压处理装置50与图17的层压处理装置50的不同之处在于没有第2供纸盘12及第2供纸辊3,中间片材PM是从图像形成装置100输送到第2输送路径K2里的。
参照图18,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首先,原稿D由原稿输送装置110的输送辊从原稿台向图中箭头方向输送(供给),并通过原稿读入装置102上方。这时,在原稿读入装置102中,通过其上方的原稿D的图像信息被光学地读取。
然后,由原稿读入装置102读取的光学的图像信息被转换成电信号之后,发送到写入装置103。然后,从写入装置103开始,基于其电信号的图像信息的激光按不同颜色分别向各感光鼓105Y、105M、105C、105K上发射,来进行曝光工序。
然后,在各个成像部104Y、104M、104C、104K的感光鼓105Y、105M、105C、105K上进行充电工序、曝光工序、显影工序,从而在感光鼓105Y、105M、105C、105K上分别形成所希望的图像。
然后,在感光鼓105Y、105M、105C、105K上分别形成的图像,作为彩色图像重叠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78上。更进一步地,形成在中间转印带178上的彩色图像在与2次转印辊189相向而对的位置处,转印到从供给装置112由供送辊197供给输送来的片材P(作为中间片材PM的片材)上。
然后,转印有彩色图像的片材P(中间片材PM)被输送到定影装置120的位置。然后,转印在表面上的彩色图像被定影到片材P上。
然后,片材P通过排出辊对131从图像形成装置主体100排出,并作为中片材PM被送入层压处理装置50。此时,在层压处理装置50(片材剥离装置1)中,前述使用图4~图8说明的工序(剥离重叠片材PJ的工序)已经结束,将要执行的是在层压处理装置50(片材剥离装置1)中插入中间片材PM之后,使用图9来说明的工序(是将中间片材PM插入重叠片材PJ的工序)。更进一步地,通过层压处理部51来进行对插入有中间片材PM的重叠片材PJ的层压处理之后,该重叠片材PJ通过排出辊对7被排出到装置外并被载置在排出盘13上。
这样,就完成了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的一系列图像形成处理(印刷动作),以及使用了图像形成后的中间片材PM的一系列片材剥离处理及层压处理。
另外,在变形例2中,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设置了层压处理装置50,但也可以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设置图1所示的片材剥离装置1。
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设置有操作显示面板49。然后,在判别为通过异常检测传感器46检测到了异常时,就在操作显示面板49上显示因为发生异常而中止剥离动作及中间片材PM的插入动作一事。
另外,在变形例2中,虽然是对设置在彩色的图像形成装置100来适用本发明,但对于单色的图像形成装置也能够适用本发明。另外,在变形例2中,虽然是对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来适用本发明,但本发明的适用并不局限于此,即使对于其他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喷墨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或胶版印刷机等),也能够适用本发明。
<变形例3>
如图19所示,作为变形例3的图像形成装置200对于在图18所示的片材P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可以装卸地设置有图17所示的层压处理装置50。但是,该变形例的层压处理装置50与图17的层压处理装置50的不同之处在于没有第2供纸盘12及第2供纸辊3,中间片材PM是从图像形成装置100输送到第2输送路径K2里的。
参照图19,在图像形成系统200中,经过前述使用图17来说明过的图像形成处理,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排出辊对131排出的片材P(形成有所期望图像的中间片材PM)被送入层压处理装置50之后,同样地被插入到重叠片材PJ中,然后进行层压处理,并通过排出辊对7排出后被载置到排出盘13上。
另外,在不实施这样的层压处理的情况下,在图像形成系统200中,经过图像形成处理而形成图像的片材P从图像形成装置100的第2排出辊对132被排出到装置外,并被载置在第2排出盘150上。
这里,层压处理装置50相对于图像形成装置100被设置为可以装卸,在不需要层压处理装置50时,能够从图像形成装置100卸除。然后,在这样卸除层压处理装置50的情况下,载置有层压处理装置50的载置面149作为排出盘,用来载置从排出辊对131排出到装置外的片材P(形成有所期望的图像的片材P)。
另外,在变形例3中,是在图像形成系统200中可以装卸地设置层压处理装置50的,但也可以在图像形成系统200上可以装卸地设置图1所示的片材剥离装置1。
另外,在图像形成系统200中设置有操作显示面板49。然后,在判别为通过异常检测传感器46检测到了异常时,就在操作显示面板49上显示因为发生异常而中止剥离动作及中间片材PM的插入动作一事。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的片材剥离装置1是对两页片材P1、P2重叠后一端侧作为接合部A接合的重叠片材PJ的非接合部进行剥离的片材剥离装置1,在剥离重叠片材PJ的非接合部时,是以夹持了重叠片材PJ的状态,来设置输送重叠片材PJ的第3输送辊对6(输送辊对)。然后,第3输送辊对6在旋转停止的状态下,在朝着第3输送辊对6输送的重叠片材PJ的输送方向的前端与第3输送辊对6的夹持部抵碰后,开始旋转并夹持重叠片材PJ。
由此,能够以高的位置精度来将中间片材PM插入重叠片材PJ。
还有,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将两个分支输送路径K4、K5构成为在剥离爪16(剥离部件)和卷绕辊20之间夹着第3输送路径K3(输送路径)在不同的方向里分支的。相对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将两个分支输送路径K4、K5在剥离爪16(剥离部件)的位置处夹着第3输送路径K3(输送路径)在不同的方向里分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两个分支输送路径K4、K5形成为从分歧部向图1的右方扩展的大致U字形状,但两个分支输送路径K4、K5的形状不限于此,例如,既可以将两个分支输送路径K4、K5形成为从分支部向图1的左方扩展的大致U字形状,也可以将两个分支输送路径K4、K5形成为从分歧部向图1的左右不同的方向扩展的大致S字形状。
然后,即使是那样的情况,也能够获得与本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还有,本发明不局限于本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除了本实施方式教导之外,明显地是可以适当变更本实施方式的。另外,所述构成构件的数量、位置、形状等也不局限于本实施方式,在实施本发明的时候能够选用适宜的数量、位置、形状等。
另外,在本申请说明书等中,重叠片材的"端面"定义为与重叠片材的表面和背面相连的厚度方向的面(侧面)。因此,矩形的重叠片材的端面为前后左右4个。

Claims (9)

1.一种对两页片材重叠后一端侧作为接合部接合的重叠片材的非接合部进行剥离的片材剥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剥离所述重叠片材的所述非接合部时,在夹持所述重叠片材的状态下,设有输送所述重叠片材的输送辊对,
所述输送辊对在旋转停止的状态下,朝着所述输送辊对输送的所述重叠片材的输送方向的前端与所述输送辊对的夹持部抵碰后,开始旋转并夹持所述重叠片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剥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辊对在夹持所述非接合部被剥离状态下的所述重叠片材的所述一端侧并停止旋转的状态下,从所述重叠片材的被剥离状态的所述两页片材之间向所述一端侧输送的中间片材的所述一端侧的端部抵碰后,开始旋转并将所述两页片材之间插入有所述中间片材的所述重叠片材朝着所述一端侧输送。
3.一种对两页片材重叠后一端侧作为接合部接合的重叠片材的非接合部进行剥离的片材剥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剥离所述重叠片材的所述非接合部时,在夹持所述重叠片材的状态下,设有输送所述重叠片材的输送辊对,
所述输送辊对在夹持所述非接合部被剥离状态下的所述重叠片材的所述一端侧并停止旋转的状态下,从所述重叠片材的被剥离状态的所述两页片材之间向所述一端侧输送的中间片材的所述一端侧的端部抵碰后,开始旋转并将所述两页片材之间插入有所述中间片材的所述重叠片材朝着所述一端侧输送。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1项所述的片材剥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卷绕辊,其在规定的旋转方向上旋转,并从输送方向的前端部开始卷绕所述输送辊对输送来的所述重叠片材,以及
剥离部件,其对于通过所述卷绕辊从所述前端部一侧开始卷绕,并通过所述输送辊对来夹持比所述前端部一侧更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状态下的所述重叠片材,在所述卷绕辊和所述输送辊对之间插入形成在所述两页片材之间的间隙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片材剥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有切换部件来将通过所述剥离部件剥离的所述两页片材分别引导到,夹着所述剥离部件和所述卷绕辊之间的输送路径向不同方向分支的两个所述分支输送路径中。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片材剥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握持部件,其将所述重叠片材的所述前端部一侧作为被握持部,夹持在所述握持部件和所述卷绕辊的承受部的之间并握持,以及
移动机构,其使得所述握持部件在能够握持所述重叠片材的握持位置和从所述握持位置退避的退避位置之间移动。
7.一种层压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剥离装置,以及
层压处理部,其对通过所述片材剥离装置剥离的所述两页片材之间插入有中间片材的状态下的所述重叠片材实施层压处理。
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剥离装置,或权利要求7所述的层压处理装置,以及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主体。
9.一种图像形成系统,其特征在于:
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剥离装置或权利要求7所述的层压处理装置,相对于在片材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被设置为能够装卸。
CN202110380569.5A 2020-04-15 2021-04-09 片材剥离装置、层压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系统 Active CN11352622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72999A JP2021169356A (ja) 2020-04-15 2020-04-15 シート剥離装置、ラミネート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20-072999 2020-04-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526223A true CN113526223A (zh) 2021-10-22
CN113526223B CN113526223B (zh) 2023-05-12

Family

ID=754779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80569.5A Active CN113526223B (zh) 2020-04-15 2021-04-09 片材剥离装置、层压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845254B2 (zh)
EP (1) EP3895894B1 (zh)
JP (1) JP2021169356A (zh)
CN (1) CN11352622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139614A (ja) 2021-03-12 2022-09-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ラミネート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22139612A (ja) 2021-03-12 2022-09-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処理装置、ラミネート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22184407A (ja) 2021-06-01 2022-12-13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23006233A (ja) 2021-06-30 2023-01-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23042130A (ja) * 2021-09-14 2023-03-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23095085A (ja) * 2021-12-24 2023-07-06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剥離装置、ラミネート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725609A1 (de) * 1997-06-17 1998-12-24 Roland Man Druckmasch Vorrichtung zur Abführung von Falzexemplaren
US20110073234A1 (en) * 2009-09-25 2011-03-31 Primax Electronics Ltd. Automatic sheet laminating apparatus and automatic sheet laminating method
CN104229505A (zh) * 2013-06-20 2014-12-24 株式会社理光 片材分离供给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0194383A (zh) * 2018-02-27 2019-09-03 株式会社理光 片材输送、自动原稿输送、图像读取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1847022A (zh) * 2019-04-25 2020-10-30 株式会社理光 片材剥离装置、层压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279195A (en) * 1992-03-03 1994-01-18 Heidelberg Harris, Inc. Apparatus for continuously transporting, separating, and changing the path of webs
IT1261174B (it) * 1993-02-03 1996-05-09 Morton Int Inc Procedimento ed apparecchio per la rimozione del foglio di copertura da pannelli laminati.
JPH09164593A (ja) 1995-12-14 1997-06-24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EP0814043B1 (en) * 1996-06-18 2003-08-20 Dainippon Screen Mfg. Co., Ltd.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DE10354671A1 (de) * 2003-11-22 2005-06-16 Bhs Corrugated Maschinen- Und Anlagenbau Gmbh Weiche für in mehrere Teil-Bahnen aufzuteilende Bahn
JP2006142532A (ja) 2004-11-17 2006-06-08 Noritsu Koki Co Ltd 記録媒体の被覆装置
JP4168026B2 (ja) 2004-12-06 2008-10-22 日本オフィスラミネーター株式会社 保護紙葉体のラミネートフィルムへの挿入方法及びラミネート装置
JP4775046B2 (ja) * 2006-03-15 2011-09-21 コニカミノルタビジネステクノロジーズ株式会社 用紙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582541B2 (ja) 2014-06-16 2019-10-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処理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10106364B2 (en) 2014-09-03 2018-10-23 Ricoh Company, Limited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JP6520023B2 (ja) 2014-09-04 2019-05-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処理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7047490B2 (ja) 2018-03-12 2022-04-05 株式会社リコー 折り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10689222B2 (en) * 2018-03-19 2020-06-23 Ricoh Company, Ltd.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incorporating the same
JP7064714B2 (ja) 2018-03-19 2022-05-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10899573B2 (en) 2018-03-19 2021-01-26 Ricoh Company, Ltd. Folding device with skew correction
JP7064712B2 (ja) 2018-03-19 2022-05-1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7079423B2 (ja) 2018-03-19 2022-06-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7096995B2 (ja) 2018-03-19 2022-07-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7196642B2 (ja) 2019-01-30 2022-12-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折りシステム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7247613B2 (ja) * 2019-01-31 2023-03-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剥離装置、ラミネート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7247612B2 (ja) 2019-01-31 2023-03-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剥離装置、ラミネート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並びにシート剥離方法
JP7259520B2 (ja) 2019-04-25 2023-04-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剥離装置、ラミネート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7226113B2 (ja) 2019-06-07 2023-02-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折り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7318368B2 (ja) 2019-06-28 2023-08-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折り処理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7322582B2 (ja) 2019-08-09 2023-08-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加工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7322583B2 (ja) 2019-08-09 2023-08-08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シート加工装置、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725609A1 (de) * 1997-06-17 1998-12-24 Roland Man Druckmasch Vorrichtung zur Abführung von Falzexemplaren
US20110073234A1 (en) * 2009-09-25 2011-03-31 Primax Electronics Ltd. Automatic sheet laminating apparatus and automatic sheet laminating method
CN104229505A (zh) * 2013-06-20 2014-12-24 株式会社理光 片材分离供给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0194383A (zh) * 2018-02-27 2019-09-03 株式会社理光 片材输送、自动原稿输送、图像读取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1847022A (zh) * 2019-04-25 2020-10-30 株式会社理光 片材剥离装置、层压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325804A1 (en) 2021-10-21
CN113526223B (zh) 2023-05-12
EP3895894A1 (en) 2021-10-20
US11845254B2 (en) 2023-12-19
JP2021169356A (ja) 2021-10-28
EP3895894B1 (en) 2023-08-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526223B (zh) 片材剥离装置、层压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系统
CN113665097B (zh) 片材处理装置、层压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系统
JP2021143072A (ja) シート剥離装置、ラミネート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11975520B2 (en) Sheet processing device, sheet laminat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JP7459684B2 (ja) ラミネート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11947287B2 (en) Sheet separation device, laminat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CN113666180B (zh) 片材处理装置、层压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系统
US11899389B2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laminat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US1126927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incorporating th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21130566A (ja) シート剥離装置、ラミネート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US1159277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incorporating th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415303B2 (ja) シート剥離装置、ラミネート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7415304B2 (ja) シート剥離装置、ラミネート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2021176798A (ja) シート剥離装置、ラミネート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16331913A (zh) 片材剥离装置、层压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图像形成系统
JP2022020384A (ja) ラミネート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CN115623868A (zh) 片材分离设备、层压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和图像形成系统
JP2023095139A (ja) シート積載ユニット、ラミネート処理装置、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