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0194383A - 片材输送、自动原稿输送、图像读取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片材输送、自动原稿输送、图像读取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0194383A
CN110194383A CN201910123627.9A CN201910123627A CN110194383A CN 110194383 A CN110194383 A CN 110194383A CN 201910123627 A CN201910123627 A CN 201910123627A CN 110194383 A CN110194383 A CN 1101943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material
roller
paper
conveying
transfer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2362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中村和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01943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19438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06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 B65H5/062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llers or balls, e.g. between rollers between rollers or ba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36Article guides or smoothers, e.g. movable in ope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gistering Or Overturning Sheets (AREA)
  • Paper Feed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片材输送装置、自动原稿输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在用2组夹持输送部件对片材进行夹持来调节宽度方向的位置之后,能够抑制片材相对于输送方向的倾斜。具有2组能够夹着片材P输送以及向垂直于输送方向的宽度方向移动的夹持输送构件对(18及45)的片材输送装置300,其特征在于:以2组所述夹持输送构件对(18及45)夹着一张片材P的状态向宽度方向移动,并在朝着宽度方向移动后,使得形成2组所述夹持输送构件对(18及45)之中位于输送方向上游侧的上游侧夹持输送构件对45的2个夹持输送构件(45a及45b)分离,并通过2组夹持输送构件对(18及45)之中位于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下游侧夹持输送构件对18来输送片材P。

Description

片材输送、自动原稿输送、图像读取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片材输送装置、自动原稿输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所知的片材输送装置具有2组夹持输送部件对,该夹持输送部件对能够夹持片材,并在输送和与输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移动。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是,在以第一夹持辊和第二夹持辊(2组夹持输送部件对)夹持记录介质(片材)的状态下,使第一夹持辊和第二夹持辊在宽度方向上移动,并对记录介质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偏离进行补正。
但是,如专利文献1所述,在用2组夹持输送部件对夹持片材在宽度方向上移动的构成中,在对上述位置偏离补正后的片材输送时,有时候片材相对于输送方向会倾斜。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6010861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具有2组能够夹着片材输送以及向垂直于输送方向的宽度方向移动的夹持输送构件对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以2组所述夹持输送构件对夹着一张所述片材的状态向所述宽度方向移动,并在朝着所述宽度方向移动后,使得形成2组所述夹持输送构件对之中位于所述输送方向上游侧的上游侧夹持输送构件对的2个所述夹持输送构件分离,并通过2组所述夹持输送构件对之中位于所述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下游侧夹持输送构件对来输送所述片材。
根据本发明获得的良好的效果是,在以2组夹持输送部件对夹持片材来调节宽度方向的位置后,能够抑制片材相对于输送方向的倾斜。
附图说明
图1(a)-(c)所示是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印前输送部中,用纸的前端通过宽度方向位置检测传感器的检测位置后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2所示是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概略构成图。
图3所示是本实施方式的转印前输送部的放大说明图。
图4所示是配置在转印前输送部里的辊对及传感器和控制部之间的关系的模块图。
图5(a)-(c)所示是参考构成例1的转印前输送部的说明图。
图6(a)-(b)所示是在参考构成例1中,用纸因对位辊对而移位的状态的模式说明图。
图7(a)-(c)所示是参照构成例2的转印前输送部的说明图。
图8(a)-(b)所示是在参考构成例2中,用纸因对位辊对和供纸部出口辊对而移位的状态的模式说明图。
图9所示是本实施方式的转印前输送部的移位动作的流程图。
图10所示是宽度方向位置检测传感器附近的俯视图。
图11(a)-(b)所示是对中继辊对进行抵接/分离的中继辊对抵接/分离机构的说明图。
图12(a)-(b)所示是实施方式的供纸部出口驱动机构的说明图。
图13(a)-(b)所示是变形例的供纸部出口驱动机构的说明图。
图14(a)-(b)所示是变形例的供纸部出口辊对抵接/分离机构的说明图。
图15所示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具有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的复印机的概要构成图。
图16所示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读取装置的概要构成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
以下,作为具有本发明所涉及片材输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对通过电子照相方式来形成图像的电子照相打印机(以下简称为打印机)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是对彩色激光打印机进行说明的,但作为图像形成装置,并不限于彩色的装置,也可以是单色的装置,并不限于打印机,也可以是复印机或多功能外围设备等其他的图像形成装置。另外,作为具备本发明所涉及的片材输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不限于电子照相方式,也可以是喷墨方式等其它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
图2所示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的概要构成图。
打印机100在打印机主体1的大致中央设置有中间转印带16。在中间转印带16的上方并列配置了通过黄色(Y)、青色(C)、品红色(M)黑色(K)等各色的调色剂来进行成像的4个成像单元2(Y、M、C、K)。由于4个成像单元2(Y、M、C、K)除了所使用的调色剂的颜色不同以外,其构成和动作大致相同,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省略表示颜色的符号来对成像单元2进行说明。
成像单元2包括与中间转印带16的上部的张紧架设面相向而对的潜像承载体的感光体12,和在感光体12的周围作为充电机构的充电装置11,和作为潜像形成机构的激光扫描单元10以及作为显影机构的显影装置13等。另外,还具有夹着中间转印带16与感光体12相向而对的一次转印辊14,并形成一次转印夹持部。
另外,在中间转印带16的下方具备二次转印辊15,和夹着中间转印带16与二次转印辊15相向而对的二次转印相对辊16a,并形成二次转印夹持部。
在打印机主体1的下部设置了具有从第一至第三的3层的供纸盘5的供纸装置200。供纸装置200的3个供纸盘5相对于打印机主体1可以分别拉出,在各供纸盘5中收容了由转印纸或树脂膜等构成的用纸P。供纸装置200具有分别与3层的供纸盘5对应的供纸滚轮51、分离输送辊52及逆转辊53。
在供纸装置200中,由供纸滚轮51送出的用纸P被送入分离输送辊52和逆转辊53的抵接部分的分离夹持部。分离输送辊52通过从驱动马达输入的驱动在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上旋转驱动,来对用纸P赋予朝向输送方向下游侧的输送力。
逆转辊53抵接到分离输送辊52中。逆转辊53从驱动马达输入驱动,以在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上旋转驱动。
在这样的构成中,分离输送辊52和逆转辊53在分离夹持部中的表面移动方向为相反方向,由此就成为能够将用纸P的纸束的最上面的用纸P与其下面的用纸P分离并仅对最上面的一张用纸P进行供纸的构成。
在打印机100中,从个人计算机等输入终端或操作面板3来输入图像信息,打印动作开始时,感光体12沿图2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驱动,而中间转印带16沿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驱动。这时,感光体12的表面通过充电装置11被均匀带电为规定的极性。接着,在均匀带电的感光体12的表面上,从各颜色的激光扫描单元10来照射根据图像信息的激光,并由此在感光体12上形成静电潜像。然后,形成在感光体12表面上的静电潜像通过显影装置13作为调色剂像来被可视图像化,并且调色剂像在一次转印夹持部处通过一次转印辊14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6上。附着在调色剂像转印后的感光体12表面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通过感光体清洁装置来除去。
在彩色图像形成时,是通过所有的成像单元2来进行上述的图像形成动作的,并由此而使得分别形成在各感光体12上的黄色调色剂像、青色调色剂像、品红色调色剂像和黑色调色剂像被依次重叠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6上。
另一方面,用纸P从供纸装置200得到供纸。使用个人计算机等的输入终端和操作面板3,通过用户从3层的供纸盘5中选择要使用的供纸盘5,存储在被选择的供纸盘5中的用纸P就得到了供纸。
图2中的符号"19"所示的虚线表示用纸P在打印机100内通过的输送路径。
得到供纸的用纸P朝向对位辊对18送出,用纸P的前端与停止的对位辊对18抵碰。如图2所示,在对位辊对18的上游侧附近配置有对位传感器21。
由此,当用纸P的前端的输送方向的位置和相对于输送方向的倾斜得到整合后,对位辊对18就以与中间转印带16上的调色剂像一致的时机来将用纸P朝向二次转印夹持部送出。附着在二次转印夹持部中调色剂像转印后的中间转印带16表面上的转印残留调色剂通过中间转印带清洁装置被除去。
在二次转印夹持部处转印有未定影调色剂像的用纸P被输送到定影装置17,在用纸P上定影了未定影调色剂像后,在单面印刷的情况下,就被排出到排纸盘4上。
两面印刷时,已在第一面上形成有图像的用纸P通过分支爪40来切换输送路径,从而被输送去双面路径。通过分岔爪40送出到反转辊对41的用纸P通过反转辊对41的正反转而向双面辊对42输送。此时,相对于用纸P的输送方向的正反面与对第一面进行图像形成的时候是反转的。然后,当用纸P被输送到中继辊对43、对位辊对18之后,通过与上述同样的工序在第二面上也实施了图像形成后,被排出到排纸盘4上。
用户通过选项,可以在打印机主体1中连接能够大量供给用纸P的供纸库,或者是能够进行装订和折叠的装订机来代替排纸盘4。
打印机100具有供纸装置200内作为用纸输送路径19中的输送方向下游端的输送辊对的供纸部出口辊对45。
图3所示是转印前输送部300的放大说明图,该转印前输送部300形成图2所示打印机100中比二次转印夹持部更靠用纸P的输送方向上游侧的用纸输送路径19。
转印前输送部300在对位辊对18附近的输送方向下游侧设有宽度方向位置检测传感器46,在供纸部出口辊对45附近的输送方向上游侧设有后端检测传感器47。
宽度方向位置检测传感器46是能够检测用纸P是否到达检测位置以及能够检测到达后的用纸P的宽度方向位置的传感器,后端检测传感器47是能够检测用纸P的后端是否通过了检测位置的传感器。
在供纸部出口辊对45和对位辊对18之间的用纸输送路径19中配置有中继辊对43。
图4所示是表示配置在转印前输送部300里的辊对及传感器和打印机100的控制部50之间的关系的框图。
中继辊对43中形成辊对的2个辊能够相接和分开。打印机100具有对中继辊对43输入驱动的中继辊对驱动马达430,以及作为使得中继辊对43的2个辊接触分离的动作的动力源的中继辊对抵接/分离驱动源431。
对位辊对18是通过以夹着用纸P的状态在与用纸P的输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的移动,来对用纸P的宽度方向的位置进行移位的移位辊对。另外,供纸部出口辊对45是与对位辊对18一起,通过以夹着用纸P的状态在与用纸P的输送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的移动,来保持对位辊对18的移位动作的辅助移位辊对。另外,对位辊对18和供纸部出口辊对45中形成辊对的2个辊能够相接和分开。
打印机100包括对对位辊对18输入驱动的对位辊对驱动马达180,和作为使得对位辊对18的2个辊进行相接和分开动作的动力源的对位辊对抵接/分离马达181。更进一步地,还具有对位辊对移位马达182作为使得对位辊对18在宽度方向上移动的移位动作的动力源。
另外,打印机100具有向供纸部出口辊对45输入驱动供纸部出口辊对驱动马达450,和作为对供纸部出口辊对45的2个辊进行接触和分离动作的动力源的供纸部出口辊对抵接/分离马达451。更进一步地,还具有供纸部出口辊对移位马达452作为使得供纸部出口辊对45在宽度方向上移动的移位动作的动力源。
从供纸盘5输送来的用纸P的前端依次通过供纸部出口辊对45和中继辊对43后到达对位辊对18。对位辊对18进行输送时机的调整,并在重新开始朝向二次转印夹持部的输送时,用纸P通过宽度方向位置检测传感器46来检测宽度方向(主扫描方向)的端部的位置,并通过控制部50来计算用纸P的宽度方向的补正量。由此,就能够计算根据即将进行移位动作之前的用纸P的位置的补正量,从而能够适当地补正用纸P的位置。
当使用者将用纸P放置到供纸盘5上时,容易发生用纸P的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偏差。作为抑制宽度方向的位置偏差的构成,是在供纸盘5上设置侧挡板,在使用者高精度地配置侧挡板并相对于侧挡板来高精度地放置用纸P的前提下,来保证图像质量。
如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00那样,如果是进行移位动作来补正用纸P的宽度方向的位置偏差的构成,就能够缓和在供纸盘5里放置用纸P时要求使用者的用纸P的放置精度。
图1所示是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印前输送部300里输送比供纸部出口辊对45至对位辊对18的用纸输送路径19的距离更长的用纸P的情况下,用纸P的前端通过了宽度方向位置检测传感器46的检测位置之后的说明图。
图1(a)所示是用纸P的前端刚通过宽度方向位置检测传感器46的检测位置后的说明图。
当用纸P的前端通过宽度方向位置检测传感器46的检测位置时,通过驱动中继辊对抵接/分离驱动源431,使中继外侧辊43b在图1(b)中的箭头"A1"方向上移动,来使得中继内侧辊43a和中继外侧辊43b分离。由此,在使用对位辊对18进行移位动作时,能够防止位于对位辊对18上游的中继辊对43对用纸P的移位的妨碍。
将中继内侧辊43a和中继外侧辊43b分开后,控制部50就驱动对位辊对移位马达182和供纸部出口辊对移位马达452,来使对位辊对18和供纸部出口辊对45同步移动。此时,是以通过对位辊对18和供纸部出口辊对45夹着用纸P的状态,来将对位辊对18和供纸部出口辊对45朝着宽度方向移动后进行移位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得用纸P在宽度方向仅移动所计算的用纸P的宽度方向的补正量的量后结束移位动作时,就驱动供纸部出口辊对抵接/分离马达451。由此,如图1(c)所示,使得供纸部出口外侧辊45b在离开供纸部出口内侧辊45a的方向(图1(c)中的箭头"A2"方向)上移动,来使得供纸部出口内侧辊45a和供纸部出口外侧辊45b分开。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当移位动作结束后,就如图1(c)所示地使得供纸部出口辊对45分离,仅通过对位辊对18来输送用纸P。供纸部出口辊对45分开后就驱动供纸部出口辊对移位马达452,来使得供纸部出口辊对45的宽度方向的位置返回到上述移位动作之前的位置的初始位置。当供纸部出口辊对45的宽度方向的位置变为初始位置且用纸P的后端通过供纸部出口辊对45的位置时,就驱动供纸部出口辊对抵接/分离马达451来使得供纸部出口辊对45的2个辊接触。
仅通过对位辊对18开始输送用纸P之后,当用纸P被夹持到二次转印夹持部中时,就驱动对位辊对抵接/分离马达181。由此,使对位上辊18a向离开对位下辊18b的方向移动来分开对位上辊1618a和对位下辊18b,并通过形成二次转印夹持部的表面移动体(16、15)来输送用纸P。对位辊对18分开后就驱动对位辊对移位马达182,来使得对位辊对18的宽度方向的位置返回到上述移位动作之前的位置的初始位置。当对位辊对18的宽度方向的位置变为初始位置且用纸P的后端通过对位辊对18的位置时,就驱动对位辊对接触/分离马达181来使得对位辊对18的2个辊接触。
另外,当用纸P的后端通过中继辊对43的位置时,就驱动中继辊对接触/分离驱动源431来使得中继辊对43的2个辊接触。
通过供纸部出口辊对45返回到初始位置,并且2个辊为接触的状态,即使前一张用纸P的后端在通过中继辊对43或对位辊对18的位置之前,也可以接收下一张用纸P的供纸。
这里,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00以供纸部出口辊对45的控制为不同的参考构成例,来对输送比供纸部出口辊对45至对位辊对18的用纸输送路径19距离更长的用纸P时的各部的动作进行说明。
〔参考构成例1〕
图5所示是第一参考构成例(参考构成例1)的转印前输送部300的说明图。另外,图5所示是在输送比供纸部出口辊对45至对位辊对18的用纸输送路径19的距离更长的用纸P的情况下,用纸P的前端通过了宽度方向位置检测传感器46的检测位置之后的各辊对的动作说明图。
参考构成例1没有供纸部出口辊对移位马达452,供纸部出口辊对45没有移位的功能。
参考构成例1中,也是对位辊对18进行输送时机的调整,并在重新开始朝向二次转印夹持部的输送时,用纸P通过宽度方向位置检测传感器46来检测宽度方向(主扫描方向)的端部的位置。然后,通过控制部50来计算用纸P的宽度方向的补正量。
图5(a)所示是用纸P的前端刚通过宽度方向位置检测传感器46的检测位置后的说明图。在参考构成例1中,当用纸P的前端通过宽度方向位置检测传感器46的检测位置时,就驱动中继辊对抵接/分离驱动源431和供纸部出口辊对抵接/分离马达451。通过驱动中继辊对抵接/分离驱动源431,使中继外侧辊43b在图5(b)中的箭头"A1"方向上移动,来使得中继内侧辊43a和中继外侧辊43b分离。另外,通过驱动供纸部出口辊对抵接/分离马达451,使供纸部出口外侧辊45b在图5(b)中的箭头"A2"方向上移动,来使得供纸部出口内侧辊45a和供纸部出口外侧辊45b分离。
当中继辊对43及供纸部出口辊对45分离后,仅将对位辊对18在宽度方向上移动所计算的补正量,并整合用纸P的宽度方向的位置,完成用纸P的输送位置的补正。中继辊对43及供纸部出口辊对45分开后,至用纸P被二次转印夹持部夹持为止,如图5(c)所示地,是仅通过对位辊对18来输送用纸P的。
之后,当用纸P被夹持到二次转印夹持部中时,就驱动对位辊对抵接/分离马达181。由此,使对位上辊18a向离开对位下辊18b的方向移动来分开对位上辊1618a和对位下辊18b,并通过形成二次转印夹持部的表面移动体(16、15)来输送用纸P。对位辊对18分开后就驱动对位辊对移位马达182,来使得对位辊对18的宽度方向的位置返回到上述移位动作之前的位置的初始位置。当对位辊对18的宽度方向的位置变为初始位置且用纸P的后端通过对位辊对18的位置时,就驱动对位辊对接触/分离马达181来使得对位辊对18的2个辊接触。通过对位辊对18返回到初始位置,并且2个辊为接触的状态,就可以接收下一张用纸P的供纸了。
参考构成例1中,在进行对位辊对18的移位动作时,当被移位用纸P的后端比中继辊对43的位置更靠上游侧的情况下,就进行如下的控制。也就是说,通过比对位辊对18更为上游的辊对,在进行移位动作时,当用纸P的后端没有通过该辊对的位置的情况下,来使得形成辊对的2个辊分离。也就是说,在移位动作时,当被移位用纸P的后端比中继辊对43的位置更靠上游侧的情况下,就使得中继辊对43的2个辊分开。另外,在移位时,当被移位用纸P的后端位于比中继辊对43更靠上游的进纸部出口辊对45的上游侧时,供纸部出口辊对45的2个辊也分离。
在参考构成例1的转印前输送部300中,在进行使得对位辊对18在宽度方向上移动的移位动作的阶段,无论用纸P的长度如何,保持用纸P的辊对只有对位辊对18。
图6所示是在参考构成例1中,由作为形成转印前输送部300的用纸输送路径19的输送路径形成部件的转印前输送引导部55来引导的用纸P通过对位辊对18被移位的状态的模式说明图。图6中的箭头"B"表示用纸P的输送方向。
在进行移位动作时,对位辊对18在对用纸P赋予图6中的箭头"B"方向的输送力的同时,如图6(a)中的箭头"S"所示地在宽度方向上移动。由此,如图6中的箭头"F1"所示,相对于用纸P,与对位辊对18一起作用有在宽度方向上移动的力。另一方面,由于被转印前输送引导部55引导的用纸P与转印前输送引导部55接触,当用纸P要在宽度方向上移动时,就会在其与转印前输送引导部55之间作用有如图6中的箭头"F2"所示的摩擦力。
对位辊对18的移位方向的力仅作用在用纸P的输送方向的前端附近,与转印前输送引导部55之间的摩擦力作用在用纸P的输送方向全部区域和转印前输送引导部55接触的部分里。因此,就会在用纸P上作用有图6(a)中的箭头"M"所示的旋转转矩,当移位动作完成时,就如图6(b)所示地有可能在用纸P上产生偏斜。
由于用纸P的偏斜在用纸P的前端抵碰到对位辊对18时得到补正,而用纸P被对位辊对18夹持而输送时产生的偏斜得不到补正,所以用纸P就在发生偏斜的状态下被输送到二次转印夹持部。在二次转印夹持部将调色剂像转印到发生有偏斜的用纸P上时,有可能产生图像相对于用纸P为倾斜的图像不良。
〔参考构成例2〕
接着,对通过移位动作能够抑制偏斜发生的第二参考构成例(参考构成例2)进行说明。2。
图7所示是参考构成例2的转印前输送部300的说明图。另外,图7所示是在输送比供纸部出口辊对45至对位辊对18的用纸输送路径19的距离更长的用纸P的情况下,用纸P的前端通过了宽度方向位置检测传感器46的检测位置之后的各辊的动作的说明图。
参考构成例2与参考构成例1不同的是包括有供纸部出口辊对移位马达452,作为移位辊对而位于对位辊对18的上游的供纸部出口辊对45具有辅助移位辊对的功能。供纸部出口辊对45用作辅助移位辊对的构成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转印前输送部300相同。但是,参考构成例2与实施方式的转印前输送部300的不同之处在于,移位动作完成之后,仍然通过供纸部出口辊对45和对位辊对18来输送用纸P。
图7(a)所示是用纸P的前端刚通过宽度方向位置检测传感器46的检测位置后的说明图。
当用纸P的前端通过宽度方向位置检测传感器46的检测位置时,通过驱动中继辊对抵接/分离驱动源431,使中继外侧辊43b在图7(b)中的箭头"A1"方向上移动,来使得中继内侧辊43a和中继外侧辊43b分离。由此,在使用对位辊对18进行移位动作时,能够防止位于对位辊对18上游的中继辊对43对用纸P的移位的妨碍。
将中继内侧辊43a和中继外侧辊43b分开后,控制部50就驱动对位辊对移位马达182和供纸部出口辊对移位马达452,来使对位辊对18和供纸部出口辊对45同步移动。
在参考构成实例2中,使得用纸P在宽度方向仅移动所计算的用纸P的宽度方向的补正量的量的移位动作结束时,就如图7(c)所示,在对位辊对18和供纸部出口辊对45夹持用纸P的状态下进行用纸P的输送。
在参考构成例2的转印前输送部300中,在进行使得对位辊对18在宽度方向上移动的移位动作的阶段,当用纸P较长时,保持用纸P的辊对是对位辊对18和供纸部出口辊对45的2组辊对。
图8所示是在参考构成例2中,由作为形成转印前输送部300的用纸输送路径19的输送路径形成部件的转印前输送引导部55来引导的用纸P通过对位辊对18和供纸部出口辊对45来被移位的状态的模式说明图。与图6相同,图8中的箭头"B"表示用纸P的输送方向。
在进行移位动作时,对位辊对18在对用纸P赋予图8中的箭头"B"方向的输送力的同时,如图8(a)中的箭头"S1"所示地在宽度方向上移动。由此,如图8中的箭头"F1"所示,相对于用纸P,与对位辊对18一起作用有在宽度方向上移动的力。另外,供纸部出口辊对45在对用纸P赋予图8中的箭头"B"方向上的输送力的同时,还如图8(a)中的箭头"S2"所示地在宽度方向上移动。由此,如图8中的箭头"F3"所示,在宽度方向上与供纸部出口辊对45一起沿宽度方向移动的力作用在用纸P上。
另一方面,由于被转印前输送引导部55引导的用纸P与转印前输送引导部55接触,当用纸P要在宽度方向上移动时,就与参考构成例1同样地,会在其与转印前输送引导部55之间作用有如图8中的箭头"F2"所示的摩擦力。
在参考构成例2中,与转印前输送引导部55之间的摩擦力和参考构成例1同样地,作用在用纸P的输送方向全部区域和转印前输送引导部55接触的部分里。但是,移位用纸P的方向的力与参考构成例1不同,通过对位辊对18和供纸部出口辊对45,作用在用纸P的输送方向的前端附近和后端附近。因此,能够抑制旋转转矩对用纸P的作用,并能够抑制移位动作导致的偏斜的产生。
但是,在参考构成例2的转印前输送部300中,通过对位辊对18和供纸部出口辊对45来使用纸P移位并调节用纸P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移位结束后,再通过对位辊对18和供纸部出口辊对45来输送用纸P。
一般地,输送用纸P等片材的辊对会因为零件误差和组装误差等,辊的旋转轴相对于输送方向产生倾斜,或者是形成辊对的2个辊的抵接压力在轴向上产生变动不均。它们作为各辊对具有的偏斜成分来对通过的片材产生影响。
然后,在参考构成例2中,移位结束后,由于是通过对位辊对18和供纸部出口辊对45来输送用纸P,所以被输送的用纸P就受到2组辊对的偏斜成分的影响,有时用纸P相对于输送方向的倾斜就会变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输送比供纸部出口辊对45至对位辊对18的用纸输送路径19距离更短的用纸P的情况下,仅使对位辊对18在宽度方向上移位。另一方面,在输送比供纸部出口辊对45至对位辊对18的用纸输送路径19距离更长的用纸P的情况下,是通过对位辊对18和供纸部出口辊对45来夹持用纸P,使这2组辊对在宽度方向上移动并进行移位动作的。
由于是通过对位辊对18和供纸部出口辊对45夹着用纸P来移位的,就与参照图8说明的参考构成例2同样地,能够抑制旋转转矩对用纸P的作用,并能够抑制移位动作导致的偏斜的产生。
更进一步地,对位辊对18和供纸部出口辊对45的移位动作结束后,供纸部出口辊对45使辊相互分离,并仅通过对位辊对18来输送用纸P。此时,在用纸P的后端通过供纸部出口辊对45夹持用纸P的位置之前,使得供纸部出口辊对45的2个辊分开。由此,就能够抑制用纸P受到供纸部出口辊对45所具有的偏斜成分(使用纸P相对于输送方向倾斜的力)的影响。因此,就能够抑制用纸P相对于输送方向的倾斜变大的问题,从而能够实现用纸P的输送精度的提高。
另外,通过提高输送精度,能够提高将调色剂像转印到用纸P上的二次转印夹持部处的用纸P的位置精度,并且能够抑制图像转印到用纸P上时的位置偏差,从而能够提高形成在用纸P上的图像的图像精度。
通过用纸P与对位辊对18的抵碰来补正偏斜。但是,通过对位辊对18之后,因为是通过对位辊对18及供纸部出口辊对45来输送的,所以就会受到这些辊对所具有的偏斜成分的影响。
作为对通过对位辊对18之后的偏斜的影响进行补正的方法,有以下的方法。即,在用纸P上对检测偏斜的影响的测试图案进行成像,并通过读取机构来读取该测试图案,再根据所读取的图像信息来形成对应于偏斜而倾斜的补正图像。
通过参考构成例2的构成来形成这样的补正图像时,会存在以下的问题。即,在参考构成例2中,由于移位动作后使得用纸P倾斜的偏斜成分是对位辊对18的偏斜成分和供纸部出口辊对45的偏斜成分等多个的偏斜成分,因此就难以对偏斜的影响进行图形化。因此,就难以形成对应于用纸P的偏斜来倾斜的补正图像,从而有可能使图像相对于用纸P的倾斜变差。
相对于此,在移位动作后仅由对位辊对18来输送的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00中,移位动作后使得用纸P倾斜的偏斜成分只有对位辊对18所具有的偏斜成分。因此,就容易对偏斜的影响进行图形化,对应于偏斜而倾斜的补正图像就容易成像,从而能够实现图像品质的提高。
图9所示是本实施方式的转印前输送部300的移位动作的流程图。
当从供纸盘5供纸来的用纸P的前端通过对位传感器21的检测位置时,对位传感器21变为"启动ON"(步骤S1)。该"启动ON"之后,以用纸P的前端抵碰到对位辊对18的时机来暂停用纸P的输送,并检测用纸P的长度是否是达到供纸部出口辊对45的长度(步骤S2)。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后端检测传感器47在停止了用纸P的输送的时机检测到用纸P时,就判断为前端到达对位辊对18时的用纸P的长度是到达供纸部出口辊对45的长度(在步骤S2中为"是")。
作为用纸P的长度的判断,不限于根据配置在用纸输送路径19中的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检测输送中的用纸P的长度的构成。也可以根据设置在对用纸P进行供纸的供纸盘5里的用纸P的尺寸信息,或从操作面板3等输入的所输送的用纸P的尺寸信息来判断用纸P的长度。
例如,具有多个供纸盘5的打印机100一般地是根据用纸P的尺寸和方向来划分放置用纸P的供纸盘5的。然后,放置在各个供纸盘5里的用纸P的长度方向的尺寸信息被保存在控制部50的存储部中。因此,通过从存储部取出被放置在对用纸P进行供纸的供纸盘5里的用纸P的长度方向的尺寸信息,就能够判断前端到达对位辊对18时的用纸P的长度是否是到达供纸部出口辊对45的长度。
当用纸P的长度是到达供纸部出口辊对45的长度时(步骤S2为"是"),就对供纸部出口辊对45、中继辊对43以及对位辊对18进行旋转驱动。然后,当宽度方向位置检测传感器46检测到用纸P时,就使得中继辊对43分开(步骤S3),并停止对中继辊对43的旋转驱动。中继辊对43分开后,在继续对对位辊对18和供纸部出口辊对45旋转驱动的状态下,通过对位辊对18和供纸部出口辊对45来进行移位动作(步骤S4)。移位动作结束后,使得供纸部出口辊对45分离(步骤S5),在对位辊对18继续旋转驱动来输送用纸P的过程中,将供纸部出口辊对45的宽度方向的位置返回初始位置(步骤S6)。之后,后端检测传感器47对用纸P的后端的通过进行检测(步骤S7),并在经过规定时间(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几毫米)后使得供纸部出口辊对45抵接(步骤S8),去接收下一张用纸P(步骤S9)。
当用纸P的长度不是到达供纸部出口辊对45的长度时(步骤S2为"否"),就对中继辊对43和对位辊对18进行旋转驱动,并在宽度方向位置检测传感器46检测到用纸P的时候使得中继辊对43分开(步骤S10)。然后,仅通过对位辊对18来进行移位动作(步骤S11),并接收下一张用纸P(步骤S9)。
当输送的用纸P较短时,通过仅由对位辊对18来进行移位动作,供纸部出口辊对45在初始位置成为2个辊接触不变的状态,从而能够缩短接收下一张用纸P为止的时间。因此,对于下一个供纸动作就不会迟延,从而能够保持生产性。
在参考构成例2的转印前输送部300中,对位辊对18和供纸部出口辊对45进行移位动作后,是在用纸P的后端通过供纸部出口辊对45之后,来进行将供纸部出口辊对45的宽度方向的位置返回初始位置的动作的。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转印前输送部300中,是在对位辊对18和供纸部出口辊对45进行了移位动作之后,无论用纸P的位置怎样,都立即使得供纸部出口辊对45分开。因此,在用纸P的后端通过被供纸部出口辊对45夹住的位置之前,就能够开始将供纸部出口辊对45的宽度方向的位置返回初始位置的动作。
另外,分开后返回初始位置的供纸部出口辊对45从输送中的用纸P通过后端检测传感器47的检测位置开始,在经过规定时间(及毫秒)后,进行使得2个辊接触的控制。
如此,本实施方式的转印前输送部300就能够比参考构成例2的转印前输送部300更早地开始将供纸部出口辊对45的宽度方向的位置返回初始位置的动作。由此,就能够缩短至接收下一张用纸P为止的时间,从而能够缩小纸张之间的距离。对于下一个供纸动作不会迟延,从而能够保持生产性。
图10所示是说明对用纸P的宽度方向的位置进行检测的宽度方向位置检测传感器46的宽度方向位置检测传感器46附近的俯视图。宽度方向位置检测传感器46被设置在用纸输送路径19中刚刚通过对位辊对18后的位置里。宽度方向位置检测传感器46是在宽度方向(图10中的上下方向)上并列设置由多个由LED等发光元件和光电二极管等受光元件构成的光电传感器的传感器。然后,通过检测作为用纸P的宽度方向端部的用纸端部PE的位置来检测用纸P的横向位置的位置偏离量。即,宽度方向位置检测传感器46是检测在转印前输送部300的用纸输送路径19上输送的用纸P在宽度方向上的位置偏离量。因此,根据宽度方向位置检测传感器46的检测结果,通过对位辊对18和供纸部出口辊对45来进行横向方向位置补正(或者仅通过对位辊对18来进行横向方向位置补正)。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的构成是仅在宽度方向一端侧设置宽度方向位置检测传感器46以检测用纸P的宽度方向一端侧的用纸端部PE的位置,但也可以在宽度方向全区域里设置宽度方向位置检测传感器46。在这种情况下,就能够分别检测用纸P的宽度方向两端的用纸端部PE的位置。另外,作为宽度方向位置检测传感器46,只要能够检测用纸P的宽度方向的位置,就不限于图10所示的构成。
图11所示是对中继辊对43进行抵接和分离的中继辊对抵接/分离机构30的说明图。图11(a)所示是中继辊对接触/分离机构30的立体说明图,图11(b)所示是剖面说明图。
中继内侧辊43a是驱动辊,通过从中继辊对驱动马达430传递到中继驱动轴38里的旋转驱动来进行旋转驱动。
中继外侧辊43b是从动辊,固定有中继外侧辊43b的中继从动旋转轴36在中继滑动轴承部件39上被支承为可以自由转动。中继滑动轴承部件39相对于打印机100主体的框体被组装成仅能够在中继外侧辊43b的移动方向上滑动。中继施力弹簧37是将中继滑动轴承部件39朝着中继内侧辊43a施力的压缩弹簧。
在中继辊对抵接/分离机构30中,驱动中继辊对抵接/分离驱动源431时,中继抵接/分离推压构件32向图11(a)中的右方向突出后推压分离力输入杆33。分离力输入杆33被固定在中继分离杆转动轴34上,该轴上固定有中继分离杆35。当分离力输入杆33被中继抵接/分离推压构件32推压时,分离力输入杆33以中继分离杆转动轴34为旋转轴在图11中的箭头"D"方向上旋转。此时,被固定在中继分离杆转动轴34上的中继分离杆35也与分离力输入杆33一起仅旋转与分离力输入杆33相同的旋转量。
在图11(b)中,为了方便,用虚线表示比图示截面更位于跟前侧的分离力输入杆33。
如图11所示,中继分离杆35在前端侧具有弯曲部,并在该弯曲部中形成中继从动旋转轴36勾挂的形状。当中继分离杆35在图11中的箭头"D"方向上旋转时,就作用有将中继从动旋转轴36上推的力,中继外侧辊43b就与中继施力弹簧37的施加力相抗地在图11(b)中的箭头"E"方向上移动,并从中继内侧辊43a离开。
接着是对供纸部出口辊对45旋转驱动的同时,进行移位和分离的供纸部出口驱动机构600的说明图。
图12所示是供纸部出口驱动机构600的说明图。图12(a)所示是供纸部出口辊对45的供纸部出口内侧辊45a和供纸部出口外侧辊45b接触的状态,图12(b)所示是供纸部出口内侧辊45a和供纸部出口外侧辊45b分离的状态。
供纸部出口驱动机构600具有相对于打印机100主体能够在宽度方向(与图2中的纸面正交的方向)上滑动的移位单元60。移位单元60是支承供纸部出口内侧辊45a和供纸部出口外侧辊45b、供纸部出口辊对抵接/分离马达451以及供纸部出口辊对驱动马达450,并一体地相对于打印机100主体来滑动的构成。另外,移位单元60包括输入移位时的驱动的齿条齿轮部69。
当配置在打印机100主体侧的供纸部出口辊对移位马达452被驱动时,移位驱动输出齿轮68就在图12(a)中的箭头"G"的方向上旋转。由此,就在和移位驱动输出齿轮68啮合的齿条齿轮部69里输入了在宽度方向上移动的驱动,移位单元60就在宽度方向(图12(a)中的箭头"H"方向)上移动。
供纸部出口内侧辊45a相对于移位单元60的框体被支承为能够以供纸部出口内侧辊轴64为中心旋转,通过供纸部出口辊对驱动马达450的驱动,在输送用纸P的方向上旋转驱动。
供纸部出口外侧辊45b相对于抵接/分离保持部61被支承为能够以供纸部出口外侧辊轴63为中心旋转。抵接/分离保持部61通过设置在移位单元60的框体里的引导机构,相对于移位单元60的框体被保持为能够在使得供纸部出口外侧辊45b接触和分离方向(图12中的上下方向)上滑动。
移位单元60包括有与移位单元60的框体和抵接/分离保持部61抵碰,并将抵接/分离保持部61向着供纸部出口内侧辊45a施力的抵接/分离压缩弹簧62。在抵接/分离保持部61里没有作用其他外力的状态中,抵接/分离保持部61通过抵接/分离压缩弹簧62的施加力朝着供纸部出口内侧辊45a被施力。由此,能够旋转地被支撑在抵接/分离保持部61上的供纸部出口外侧辊45b就与供纸部出口内侧辊45a抵接了。在供纸部出口外侧辊45b与供纸部出口内侧辊45a抵接的状态下,通过供纸部出口内侧辊45a的旋转驱动,供纸部出口外侧辊45b作从动旋转。
移位单元60包括抵接/分离保持部61抵碰的抵接/分离凸轮65。抵接/分离凸轮65被固定在抵接/分离凸轮旋转轴66上,通过供纸部出口辊对抵接/分离马达451的驱动,当抵接/分离凸轮旋转轴66旋转时,抵接/分离凸轮65也与抵接/分离凸轮旋转轴66一起旋转。
从图12(a)所示状态来驱动供纸部出口辊对抵接/分离马达451时,抵接/分离凸轮旋转轴66和抵接/分离凸轮65在图12(a)中的箭头"I"方向上旋转,并且抵接/分离凸轮65在图12(a)中的箭头"J"方向上推压抵接/分离保持部61。被抵接/分离凸轮65推压的抵接/分离保持部61与抵接/分离压缩弹簧62的施加力相抗地在离开供纸部出口内侧辊45a的方向上移动。由此,被抵接/分离保持部61支承的供纸部出口外侧辊45b与供纸部出口内侧辊45a分离并成为图12(b)所示的状态。
如上所述地,移位单元60是支承供纸部出口内侧辊45a和供纸部出口外侧辊45b、供纸部出口辊对抵接/分离马达451以及供纸部出口辊对驱动马达450,并一体地相对于打印机100主体来滑动的构成。另外,供纸部出口辊对抵接/分离马达451、供纸部出口辊对驱动马达450和供纸部出口辊对移位马达452能够独立地进行驱动控制。
通过这些构成,就能够在供纸部出口内侧辊45a和供纸部出口外侧辊45b分离的状态下进行移位动作。
另外,通过上述的构成,还能够在供纸部出口内侧辊45a和供纸部出口外侧辊45b接触的状态,且对供纸部出口内侧辊45a进行旋转驱动的状态下进行移位动作。即,能够一边将用纸P在输送方向上输送,一边来进行移位动作。
〔变形例〕
接着,对供纸部出口驱动机构600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图13所示是变形例的供纸部出口驱动机构600的说明图。图13(a)所示是供纸部出口辊对45的供纸部出口内侧辊45a和供纸部出口外侧辊45b接触的状态,图13(b)所示是供纸部出口内侧辊45a和供纸部出口外侧辊45b分离的状态。
变形例的供纸部出口驱动机构600与图12所示实施方式的供纸部出口驱动机构600同样地,具有相对于打印机100主体能够在宽度方向(与图2中的纸面正交的方向)上滑动的移位单元60。移位单元60的内部具有供纸部出口辊对抵接/分离机构80,该机构包括供纸部出口内侧辊45a和供纸部出口外侧辊45b、供纸部出口辊对抵接/分离马达451以及供纸部出口辊对驱动马达450。然后,对构成供纸部出口辊对抵接/分离机构80的各构件进行支承,并相对于打印机100主体一体地滑动。
另外,移位单元60包括输入移位时的驱动的齿条齿轮部69。然后,与图13所示供纸部出口驱动机构600同样地,通过供纸部出口辊对移位马达452的驱动,并且移位驱动输出齿轮68的旋转,移位单元60就在宽度方向(图13(a)中的箭头"H"方向)上移动了。
图14所示是配置在变型例的移位单元60内的供纸部出口辊对抵接/分离机构80的说明图。图14(a)所示是供纸部出口辊对抵接/分离机构80的立体说明图,图14(b)所示是截面说明图。图14(a)和图14(b)所示都是供纸部出口内侧辊45a和供纸部出口外侧辊45b接触时的状态。
供纸部出口内侧辊45a相对于移位单元60的框体被支承为能够以供纸部出口内侧辊轴64为中心旋转,通过供纸部出口辊对驱动马达450的驱动,在输送用纸P的方向上旋转驱动。
供纸部出口外侧辊45b相对于抵接/分离轴承构件67被支承为能够以供纸部出口外侧辊轴63为中心旋转。抵接/分离轴承构件67通过设置在移位单元60的框体里的引导机构,相对于移位单元60的框体被保持为能够在使得供纸部出口外侧辊45b接触和分离方向(图13中的上下方向)上滑动。
供纸部出口辊对抵接/分离机构80包括有与移位单元60的框体和抵接/分离轴承构件67抵碰,并将抵接/分离轴承构件67向着供纸部出口内侧辊45a施力的抵接/分离压缩弹簧62。在抵接/分离轴承构件67里没有作用其他外力的状态中,抵接/分离轴承构件67通过抵接/分离压缩弹簧62的施加力朝着供纸部出口内侧辊45a被施力。由此,能够旋转地被支撑在抵接/分离轴承构件67上的供纸部出口外侧辊45b就与供纸部出口内侧辊45a抵接了。在供纸部出口外侧辊45b与供纸部出口内侧辊45a抵接的状态下,通过供纸部出口内侧辊45a的旋转驱动,供纸部出口外侧辊45b作从动旋转。
供纸部出口辊对抵接/分离机构80包括通过供纸部出口辊对抵接/分离马达451的驱动来旋转的抵接/分离凸轮旋转轴66以及固定在抵接/分离凸轮旋转轴66上的抵接/分离凸轮65。另外还包括相对于移位单元60的框体能够旋转的抵接/分离杆旋转轴71、固定在抵接/分离杆旋转轴71上并由抵接/分离凸轮65推压的抵接/分离凸轮推压杆70以及被固定在抵接/分离杆旋转轴71上的抵接/分离杆72。
在图14(b)中,为了方便,用虚线表示比图示截面更位于跟前侧的抵接/分离凸轮65和抵接/分离凸轮推压杆70。
在图13(a)及图14所示的2个辊为接触的状态下,椭圆状的抵接/分离凸轮65的短边部分与抵接/分离凸轮推压杆70接触。从图13(a)及图14所示的状态驱动供纸部出口辊对抵接/分离马达451时,抵接/分离凸轮旋转轴66和抵接/分离凸轮65沿图13(a)及图14中的箭头"I"方向旋转。通过该旋转,椭圆状的抵接/分离凸轮65的外周面与抵接/分离凸轮推压杆70接触的部分到旋转中心的距离变长,抵接/分离凸轮65对抵接/分离凸轮推压杆70进行推压。然后,抵接/分离凸轮推压杆70以抵接/分离杆旋转轴71为中心在图13(a)及图14中的箭头"K"方向上旋转。此时,抵接/分离杆旋转轴71及抵接/分离杆72和抵接/分离凸轮推压杆70一起,仅旋转与抵接/分离凸轮推压杆70为相同的旋转量。
当抵接/分离杆72沿图13(a)及图14中的箭头"K"方向旋转时,抵接/分离凸轮推压杆70与供纸部出口外侧辊轴63接触,并通过进一步的旋转来施加将供纸部出口外侧辊轴63上推的力。由此,供纸部出口外侧辊轴45b就与抵接/分离压缩弹簧62的施加力相抗地在图13(a)及图14中的箭头"L"方向上移动,如图13(b)所示,供纸部出口外侧辊45b就成为从供纸部出口内侧辊45a离开的状态。
变形例的供纸部出口驱动机构600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能够在供纸部出口内侧辊45a和供纸部出口外侧辊45b分离的状态下进行移位动作。另外,还能够在供纸部出口内侧辊45a和供纸部出口外侧辊45b接触的状态,且对供纸部出口内侧辊45a进行旋转驱动的状态下进行移位动作。即,能够一边将用纸P在输送方向上输送,一边来进行移位动作。
对位辊对18和供纸部出口辊对45同样地,也是2个辊能够接触和分离的移位辊对。因此,作为使得对位辊对18旋转驱动、移位及分开的对位驱动机构,能够使用与图12所示的实施方式的供纸部出口驱动机构600或图13及图14所示的变形例的供纸部出口驱动机构600为同样的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对夹着用纸P进行移位动作的2组移位辊对为对位辊对18和供纸部出口辊对45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作为2组移位辊对,只要是2组输送辊对的组合即可,例如也可以是对位辊对18和中继辊对43夹着用纸P进行移位动作的构成。但是,当用纸输送路径19中的2组移位辊对的距离较短时,用纸P在输送方向上较长的情况下,会如图6说明的那样,在移位动作时就有可能在用纸P上产生偏斜。因此,即使是通过2组移位辊对夹着可以输送的最大长度的用纸P来进行移位动作时,优选的是将不在用纸P上产生偏斜的位置的2组输送辊对作为移位辊对。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是由2个夹持输送部件夹着片材移位的夹持输送部件对通过2个辊构件来形成的移位辊对,但形成夹持输送部件对的夹持输送部件并不限于2个辊构件。例如,也可以是通过带部件彼此来夹持片材的构成,或是由带部件和辊部件来夹持片材的构成。
另外,作为夹持输送部件对,并不限于夹持片材的2个夹持输送部件的双方都是辊部件或带部件等的表面移动体的构成。只要是在施加压力来夹住片材的2个夹持输送部件中的至少一个是表面移动体,且通过表面移动来输送片材的即可。例如,作为2个夹持输送部件,也可以是具有作为表面移动体的辊部件和表面不移动的板部件,在夹着片材的状态下通过旋转辊部件来对夹着的片材给予输送力,并且片材一边与板部件滑动摩擦一边被输送的构成。
〔第二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是将本发明所涉及的片材输送装置应用到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打印机100的用纸输送部里。以下,作为第二实施方式,以将本发明所涉及的片材输送装置适用于自动原稿输送装置为例来进行说明。
图15所示是作为具有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复印机500的概略构成图。
复印机500是在图2所示打印机100的上方配置了图像读取装置400的构成。图像读取装置400具有作为自动原稿输送装置的ADF8和作为图像读取机构的扫描仪9。
复印机500所具有的打印机100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00同样地,能够根据从个人计算机等的输入终端或操作面板3输入的图像信息在用纸P上进行形成。更进一步地,复印机500所具有的打印机100能够根据图像读取装置400在用纸P上形成图像。
图16所示是图像读取装置400的概略构成图。
图像读取装置400的构成是能够切换为平板扫描模式(载置原稿读取模式)和DF扫描模式(输送原稿读取模式)。
平板扫描模式是在扫描仪9的上部的平板接触玻璃113上载置有原稿的状态下,通过按下复印开始按钮等的读取开始要求操作,来执行读取载置原稿图像的动作模式。在平板接触玻璃113正下方的移动读取区域111中使得图像读取部116移动的同时,对原稿的图像面照射光。然后,通过将该原稿的图像面的反射光变换为图像信号来读取原稿的图像。
DF扫描模式是使图像读取部116停止在DF接触玻璃114正下方的停止读取区域112来读取输送原稿图像的动作模式。
ADF8在DF扫描模式下,将原稿片材从装载在原稿载置盘121(原稿载置台)上的原稿片材束逐张分离后输送到原稿输送路径122内,并沿着原稿输送路径122来输送。然后,在该输送中,原稿片材会从输送方向的上游侧部分依次与DF接触玻璃114的上表面相向而对。
ADF8是借助于扫描仪9的上面侧的后部(图15及图16中的背面侧的部分)的铰链等开闭机构来安装的。另外,ADF8可以进入相对于扫描仪9对平板接触玻璃113上进行开放的打开位置,和能够按压平板接触玻璃113上的原稿的关闭位置。
图像读取部116只要是通过CCD模块或CIS模块等,在规定的图像读取位置对原稿的表面侧的图像进行反复的线扫描能够读取即可。另外,也可以分别设置固定在停止读取区域112里的固定图像读取部,和在移动读取区域111中沿着平板接触玻璃113移动的移动读取部。
在原稿载置盘121上安装有左右可动的侧导板123,其在与该供纸方向正交的片材宽度方向上对放置在ADF8上的原稿片材进行定位。这些侧导板123能够相对接近和分离,以使原稿载置盘121和原稿片材的宽度方向的中心一致。但是,侧导板123也可以是使原稿片材的一方的边缘部与原稿载置盘121的一方的边缘部一侧抵接,仅使得另一方的边缘部一侧能够移动。
ADF8被至少能够开闭其上方的罩盖138来覆盖。更进一步地,形成ADF8的原稿输送路径122的主要的引导部分是由形成在罩盖138上的肋条等形成的。另一方面,ADF8具有将放置在原稿载置盘121上的原稿朝着供纸方向调用的调用辊124,以及用于将通过调用辊124在供纸方向上被调用的原稿朝着原稿输送路径12传送的进给辊125及分离垫143。
ADF8具有输送部127,其将通过进给辊125而被供纸到原稿输送路径122内的原稿以能够在DF接触玻璃114上进行图像读取的姿势来输送,并将图像读取后的原稿输送至排出口136。
该输送部127将通过进给辊125等分离、搬入的原稿片材沿着原稿输送路径122折返地来反转的同时,来输送原稿片材以通过DF接触玻璃114的上表面的规定的读取位置。为了进行这种原稿输送,是在原稿输送路径122之中的DF接触玻璃114的上游侧中设置了第一输送辊对128、第二输送辊对129以及对原稿片材的输送方向的前端进行检测的原稿对位传感器131。另外,在原稿输送路径122之中的第一输送辊对128的上游侧还设置了对原稿片材通过由进给辊125和分离垫143形成的分离夹持部进行检测的抵碰传感器154。
ADF8具有根据各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来控制图16中的箭头"γ"所示的调用辊124的摇动或各辊的驱动的原稿输送控制部7。
由进给辊125等分离的原稿片材通过第一输送辊对128和第二输送辊对129来输送以通过DF接触玻璃114上面。然后,根据原稿对位传感器131的原稿片材的前端检测时机,通过图像读取部116来适时地读取原稿表面图像。
例如,当原稿片材的前端由原稿对位传感器131检测到时,通过作为驱动源的原稿供纸马达的脉冲计数而能够检测的原稿片材的前端位置到达DF接触玻璃114上的读取位置的时机就可以确定。从原稿片材的表面的副扫描方向上表示有效图像区域的门控信号开始发送,直到该原稿片材的后端位置通过读取位置为止,门控信号会持续发送。
当要求读取原稿片材的背面图像时,背面图像通过由背面读取用的密接型图像传感器构成的背面图像读取模块135(第二图像读取部)来读取。
背面图像读取模块135具有根据控制部的点亮信号来向原稿片材照射光的光源部、接收来自原稿片材的反射光的多个的传感器芯片以及对各传感器芯片输出的信号进行放大的多个放大部。背面图像读取模块135还具有将通过放大部放大的信号从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A/D转换部,以及对数字转换后的信号实施图像处理的图像处理部。
更进一步地,该背面图像读取模块135还具有根据控制部的时机信号来对存储在帧存储器中的信号进行输出控制的输出控制电路,和将输出控制电路的信号输出到打印机100侧的接口电路等。该背面图像读取模块135的背面图像读取的时机和表面侧的图像读取时机大致相同地得到控制,并且读取后的原稿被排出到原稿排纸盘139上。
在原稿输送路径122中的DF接触玻璃114的下游侧,设有将表面侧的图像读取完成原稿向背面图像读取模块135侧输送的读取出口辊132。然后,在读取出口辊132的下游侧分别设置面对背面图像读取模块135的白色引导部件133,和位于背面图像读取模块135及白色引导部件133的下游侧的原稿排纸辊137。
白色引导部件133具有使输送原稿沿着背面图像读取模块135移动的引导功能,同时还具有在背面图像读取模块135里以主扫描方向全部区域来相向而对地配置的黑点校正用的白色基准面。
在ADF8中,第一输送辊对128和第二输送辊对129是以夹着原稿片材的状态在片材宽度方向上移动来使得原稿片材的片材宽度方向的位置移位的移位辊对。另外,检测原稿片材的输送方向的前端的原稿对位传感器131是能够检测原稿片材到达检测位置以及到达后的原稿片材的宽度方向的位置的传感器。
当原稿对位传感器131检测到输送来的原稿片材的片材宽度方向的端部的位置时,就由原稿输送控制部7来计算原稿片材的宽度方向的补正量。然后,根据计算出的补正量,通过进行使得第一输送辊对128和第二输送辊对129在片材宽度方向上移动的移位动作,来补正原稿片材的片材宽度方向的位置。
当使用者将原稿片材放置到原稿载置盘121上时,容易发生原稿片材的片材宽度方向的位置偏移。如果是如第二实施方式的ADF8那样进行移位动作,来对原稿片材的片材宽度方向的位置偏差进行补正的构成,就能够缓和在原稿载置盘121上载置原稿片材时对使用者所要求的原稿片材的载置精度。
当原稿片材的前端通过原稿对位传感器131的检测位置时,原稿输送控制部7进行使进给辊125和分离垫143分离的控制。由此,在使用第一输送辊对128和第二输送辊对129进行移位动作时,能够防止位于第一输送辊对128及第二输送辊对129上游的分离夹持部成为原稿片材的移位的障碍。
在使进给辊125和分离垫143分离后,原稿输送控制部7分别驱动使得第一输送辊对128移位的驱动机构,和使得第二输送辊对129移位的驱动机构。由此,就在通过第一输送辊对128和第二输送辊对129夹着原稿片材的状态下,使得第一输送辊对128和第二输送辊对129同步地移位了。在仅以计算出的片材宽度方向的补正量的量来使得原稿片材在片材宽度方向上移动的移位动作完成后,就驱动对第一输送辊对128进行接触分离的驱动机构,来使得第一输送外侧辊128b和第一输送内侧辊128a分离。之后,仅通过第二输送辊对129来输送原稿片材。
使得第一输送辊对128分离后,驱动使得第一输送辊对128移位的驱动机构,并将第一输送辊对128的片材宽度方向的位置返回到作为上述移位动作的之前的位置的初始位置里。当第一输送辊对128的片材宽度方向的位置变为初始位置,且原稿片材的后端通过第一输送辊对128的位置时,就驱动对第一输送辊对128进行接触和分离的驱动机构来使得第一输送辊对128的2个辊接触。
在ADF8中,输送的原稿片材比第一输送辊对128到第二输送辊对129为止的原稿输送路径122的距离要短的情况下,也可以是仅使得第二输送辊对129在片材宽度方向上移位的构成。
另一方面,输送的原稿片材比第一输送辊对128到第二输送辊对129为止的原稿输送路径122的距离要长的情况下,就通过第一输送辊对128和第二输送辊对129来夹住原稿片材,并使得这2组辊对在宽度方向上移动。由于是通过第一输送辊对128和第二输送辊对129夹着原稿片材来移位的,因此就能够抑制在移位动作时对原稿片材作用的旋转转矩,并能够抑制因为移位动作而在片材里的偏斜的产生。
更进一步地,第一输送辊对128和第二输送辊对129的移位动作结束后,第一输送辊对128的辊彼此分开,并仅通过第二输送辊对129来输送原稿片材。此时,在原稿片材的后端通过第一输送辊对128的夹持位置之前,使得第一输送辊对128的2个辊分开。由此,就能够抑制原稿片材受到第一输送辊对128所具有的偏斜成分(使原稿片材相对于输送方向倾斜的力)的影响。因此,就能够抑制原稿片材对片材输送方向的倾斜,从而能够实现原稿片材的输送精度的提高。
另外,通过提高原稿片材的输送精度,原稿片材在与读取原稿片材的图像的DF接触玻璃114或背面图像读取模块135相向而对的位置处的位置精度就会提高。由此,能够抑制图像读取装置400在读取原稿片材的图像时的读取图像的位置偏差,从而能够实现读取得到的图像信息的精度的提高。
通过提高图像读取装置400读取得到的图像信息的精度,能够实现形成在复印机500的打印机100所形成的用纸P上的图像的图像精度,从而能够实现在复印机500中提高对原稿进行复印的性能。
本发明所涉及的片材输送装置所输送的"片材"包括纸、涂层纸、OHP片材、标签纸、薄膜、布帛等。更进一步地,"片材"还包括树脂片材、表面背面的保护纸、金属片材、铜箔等金属箔和电镀处理过的电子印刷电路板材料、特殊薄膜、塑料薄膜、预浸料坯、电子印刷电路板用片材等。预浸料坯是在碳纤维等中预先浸渍了树脂的片材状的材料。预浸料的例子包括通过将诸如固化剂、着色剂等添加物添加到纤维增强材料如碳纤维或玻璃纤维织物中而形成的热固性树脂,并将其加热或干燥以形成半固化状态的片材状的强化塑料模塑材料。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片材输送装置是输送片材状构件的装置,可以全部适用于需要防止片状部件相对于输送方向倾斜的偏斜的装置。例如,也可适用于加工片材状构件的加工装置。
另外,具有片材输送装置的构成的“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在纸、OHP片材、丝线、纤维、布帛、皮革、金属、塑料、玻璃、木材、陶瓷等的媒介上附着显影剂或墨水后进行图像形成的装置。另外,“图像形成”不仅是将文字或图形等具有表达意思的图像赋予到媒介上,还包括将图样图案等没有表达意思的图像赋予到媒介上。
以上的说明只是一例,下面的各种方式都具有特有的效果。
(方式1)
具有2组能够夹着用纸P等片材输送以及向垂直于输送方向的宽度方向移动的供纸部出口辊对45以及对位辊对18等的夹持输送构件对的片材输送装置300等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以2组夹持输送构件对夹着一张片材的状态向宽度方向移动,并在朝着宽度方向移动后,使得形成2组夹持输送构件对之中位于输送方向上游侧的供纸部出口辊对45等的上游侧夹持输送构件对的2个夹持输送构件(供纸部出口内侧辊45a及供纸部出口外侧辊轴45b)分离,并通过2组夹持输送构件对之中位于输送方向下游侧的对位辊对18等的下游侧夹持输送构件对来输送片材。
由此,如同对上述实施方式所做的说明那样,在以2组夹持输送部件对夹持片材来调节宽度方向的位置后,能够抑制片材相对于输送方向的倾斜。其理由如下。
即,以2个部件夹着片材来输送的输送辊对等的夹持输送部件对一般会因为零件误差或组装误差等会使得输送中的片材发生与输送方向倾斜的力。因此,在以2组夹持输送部件对夹着片材进行移位动作后,在以2组夹持输送部件对继续夹着片材的状态来输送片材时,2组夹持输送部件对使得片材倾斜的力就会作用到片材上。
在方式1中,在移位动作之后使得上游侧夹持输送部件对分离,并通过下游侧夹持输送部件对来输送片材。因此,就能够抑制2组夹持输送部件对使得片材倾斜的力中的、上游侧夹持输送部件对使得片材倾斜的力对片材的作用。因此,与移位动作后继续通过2组夹持输送部件对来输送片材的构成相比,能够抑制片材在输送方向上倾斜。
(方式2)
在方式1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将上游侧夹持输送部件对的2个部件分离后,在片材的后端通过由上游侧夹持输送部件对夹持的位置之前,开始使上游侧夹持输送部件对返回到初始位置的移动。
由此,如同对上述实施方式所做的说明那样,通过片材的后端通过之前就开始返回到初始位置里的动作,就能够尽早开始将移位后的上游侧夹持输送部件对的宽度方向的位置返回到初始位置里的动作。因此,就能够缩短接收下一个片材为止的时间。
(方式3)
在方式1或2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下游侧夹持输送部件对的附近设有检测片材的宽度方向位置的宽度方向位置检测传感器46,并根据宽度方向位置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来计算移位动作时的2组夹持输送构件对的宽度方向的移动量。
由此,如同对上述实施方式所做的说明那样,能够计算根据即将进行移位动作之前的片材的位置的补正量,从而能够适当地补正片材的位置。
(方式4)
在方式1至3中的任一方式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输送比上游侧夹持输送构件对到下游侧夹持输送构件对为止的用纸输送路径19等的输送路径的距离长的片材时,是以2组夹持输送构件对夹着片材的状态,来使得2组夹持输送构件对向宽度方向移动,在输送比上游侧夹持输送构件对到下游侧夹持输送构件对为止的输送路径的距离短的片材时,是以下游侧夹持输送构件对夹着片材的状态,仅使得下游侧夹持输送构件对向宽度方向移动。
由此,如同对上述实施方式所做的说明那样,在输送的片材较短的情况下,上游侧夹持输送部件对在初始位置处成为2个夹持输送部件保持接触或接近的状态,从而能够缩短至接收下一个片材为止的时间。
(方式5)
在方式1至4中的任一方式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在上游侧夹持输送构件对的输送方向上游侧设有对片材的有无进行检测的后端检测传感器47等的上游侧片材检测机构,并根据片材到达下游侧片材移动体时的上游侧片材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判断所输送的片材的长度是否大于上游侧夹持输送构件对到下游侧夹持输送构件对为止的输送路径的距离。
由此,如同对上述实施方式所做的说明那样,能够实现根据片材的长度而使上游侧夹持输送部件对的控制为不同的构成。
(方式6)
在方式1至4中的任一方式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根据供纸装置200等的片材的输送源的供纸盘5等的片材收容部所收容的片材的信息(用纸P的尺寸信息等),判断所输送的片材的长度是否大于上游侧夹持输送构件对到下游侧夹持输送构件对为止的输送路径的距离。
由此,如同对上述实施方式所做的说明那样,能够实现根据片材的长度而使上游侧夹持输送部件对的控制为不同的构成。
(方式7)
一种打印机100等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在所输送的用纸P等的片材上形成图像的成像单元2,和中间转印带16及二次转印辊15等的图像形成机构,作为输送片材的构成,具有方式1至6中任一方式所涉及的片材输送装置的构成。
由此,如同对上述实施方式所做的说明那样,能够抑制形成在片材上的图像的位置偏差,并能够实现形成在片材上的图像的图像精度的提高。
(方式8)
一种ADF8等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其朝着读取原稿片材的扫描仪9等的图像读取机构来输送原稿片材,其特征在于包括方式1至6中任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片材输送装置的构成。
由此,如上述第二实施方式所说明的那样,在由第一输送辊对128和第二输送辊对129等2组夹持输送部件对夹着原稿片材来调节宽度方向的位置之后,能够抑制原稿片材相对于输送方向的倾斜。由此,能够实现原稿片材的输送精度的提高。
(方式9)
一种图像读取装置400等的图像读取装置,其包括输送原稿片材的原稿输送机构,和对原稿输送机构输送来的原稿片材上的图像进行读取的扫描仪9等的图像读取机构,其特征在于:作为原稿输送机构,具有方式8所述的ADF8等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
由此,如上述第二实施方式所说明的那样,能够抑制读取原稿片材的图像时的读取图像的位置偏差,从而能够实现读取得到的图像信息的精度的提高。
(方式10)
一种复印机500等的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图像读取机构,和根据图像读取机构读取的图像信息来形成图像打印机100等的的图像形成机构,其特征在于:作为图像读取机构,包括方式9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400等的图像读取装置。
由此,如对上述第二实施方式所说明的那样,能够实现根据原稿片材的图像而形成的图像的图像精度的提高。

Claims (10)

1.一种具有2组能够夹着片材输送以及向垂直于输送方向的宽度方向移动的夹持输送构件对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2组所述夹持输送构件对夹着一张所述片材的状态向所述宽度方向移动,并在朝着所述宽度方向移动后,使得形成2组所述夹持输送构件对之中位于所述输送方向上游侧的上游侧夹持输送构件对的2个所述夹持输送构件分离,并通过2组所述夹持输送构件对之中位于所述输送方向下游侧的下游侧夹持输送构件对来输送所述片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游侧夹持输送构件对的2个所述夹持输送构件分离后,是在通过所述片材的后端被夹入所述上游侧夹持输送构件对的位置之前,开始将所述上游侧夹持输送构件对的所述宽度方向的位置返回到初始位置的动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下游侧夹持输送构件对的附近设有检测所述片材的所述宽度方向位置的宽度方向位置检测机构,并根据所述宽度方向位置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来计算朝着所述宽度方向移动时的2组所述夹持输送构件对的移动量。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输送比所述上游侧夹持输送构件对到所述下游侧夹持输送构件对为止的输送路径的距离长的所述片材时,是以2组所述夹持输送构件对夹着所述片材的状态,来使得2组所述夹持输送构件对向所述宽度方向移动,
在输送比所述上游侧夹持输送构件对到所述下游侧夹持输送构件对为止的输送路径的距离短的所述片材时,是以所述下游侧夹持输送构件对夹着所述片材的状态,仅使得所述下游侧夹持输送构件对向所述宽度方向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游侧夹持输送构件对的所述输送方向上游侧设有对所述片材的有无进行检测的上游侧片材检测机构,并根据所述片材到达所述下游侧夹持输送构件对时的所述上游侧片材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判断所输送的所述片材的长度是否大于所述上游侧夹持输送构件对到所述下游侧夹持输送构件对为止的输送路径的距离。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
根据所述片材的输送源的片材收容部所收容的所述片材的信息,判断所输送的所述片材的长度是否大于所述上游侧夹持输送构件对到所述下游侧夹持输送构件对为止的输送路径的距离。
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具有在被输送的片材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机构,其特征在于:
作为输送所述片材的构成,具有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的构成。
8.一种自动原稿输送装置,其朝着读取原稿片材的图像读取机构来输送所述原稿片材,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片材输送装置的构成。
9.一种图像读取装置,其包括输送原稿片材的原稿输送机构,和对所述原稿输送机构输送来的原稿片材上的图像进行读取的图像读取机构,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原稿输送机构,具有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
1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图像读取机构,和根据所述图像读取机构读取的图像信息来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机构,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图像读取机构,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图像读取装置。
CN201910123627.9A 2018-02-27 2019-02-19 片材输送、自动原稿输送、图像读取及图像形成装置 Pending CN11019438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33792 2018-02-27
JP2018033792A JP7085113B2 (ja) 2018-02-27 2018-02-27 シート搬送装置、自動原稿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194383A true CN110194383A (zh) 2019-09-03

Family

ID=677514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23627.9A Pending CN110194383A (zh) 2018-02-27 2019-02-19 片材输送、自动原稿输送、图像读取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085113B2 (zh)
CN (1) CN11019438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26223A (zh) * 2020-04-15 2021-10-22 株式会社理光 片材剥离装置、层压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129621A (ja) * 2021-02-25 2022-09-06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75479A1 (en) * 2005-09-13 2007-04-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CN102344050A (zh) * 2010-07-23 2012-02-08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730442A (zh) * 2011-03-29 2012-10-1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片材输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5645149A (zh) * 2014-11-28 2016-06-08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纸张输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6241445A (zh) * 2015-06-03 2016-12-21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6560747A (zh) * 2015-10-05 2017-04-12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24752A (ja) * 1991-09-12 1993-05-21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の用紙整合装置
JP4739127B2 (ja) * 2006-06-22 2011-08-0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読取装置
JP2008050069A (ja) * 2006-08-22 2008-03-06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6047972B2 (ja) * 2012-07-23 2016-12-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95696B2 (ja) * 2012-05-11 2016-03-3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用紙搬送装置
JP6010861B2 (ja) * 2012-09-18 2016-10-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589551B2 (ja) * 2015-10-22 2019-10-1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105625A (ja) * 2015-12-11 2017-06-1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75479A1 (en) * 2005-09-13 2007-04-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CN102344050A (zh) * 2010-07-23 2012-02-08 夏普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2730442A (zh) * 2011-03-29 2012-10-1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片材输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05645149A (zh) * 2014-11-28 2016-06-08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纸张输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6241445A (zh) * 2015-06-03 2016-12-21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6560747A (zh) * 2015-10-05 2017-04-12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26223A (zh) * 2020-04-15 2021-10-22 株式会社理光 片材剥离装置、层压处理装置、图像形成装置及系统
US11845254B2 (en) 2020-04-15 2023-12-19 Ricoh Company, Ltd. Sheet separation device, sheet laminator,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47663A (ja) 2019-09-05
JP7085113B2 (ja) 2022-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82237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730539B2 (en)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having auto document feeder
CN102815560A (zh) 片材运送装置,图像读取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US20120320399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system, and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which perform skew feeding correction
US6340984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correcting an angle of inclination of the recording material and for recording corrected image
CN110194383A (zh) 片材输送、自动原稿输送、图像读取及图像形成装置
US9891571B2 (en) Post-process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1155432B2 (en) Sheet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system incorporating same
US11034540B2 (en) Medium transpor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862028B2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the same
JPH10194582A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22820A (ja) 記録用紙搬送機構及びその記録用紙搬送機構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498567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H06258906A (ja) 画像形成装置のカール補正装置の制御装置
JP2002037512A (ja)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とこの装置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3673575B2 (ja) シート集積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024676A (ja)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4097046B2 (ja) シート処理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405779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とその印字制御方法
JP5709798B2 (ja) 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070257425A1 (en) Scuffer apparatus and method
JP2011105426A (ja) 後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19058A (ja) 排紙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73610A (ja) 後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JP4809303B2 (ja) 用紙中折り装置および用紙後処理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9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