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25527B -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525527B CN113525527B CN202110228444.0A CN202110228444A CN113525527B CN 113525527 B CN113525527 B CN 113525527B CN 202110228444 A CN202110228444 A CN 202110228444A CN 113525527 B CN113525527 B CN 11352552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 panel
- body structure
- dash
- width dir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4—Dashboards as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26/00—Arrangements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 B60K26/02—Arrangements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of initiating means or elem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5—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having impact absorbing means, e.g. a frame designed to permanently or temporarily change shape or dimension upon impact with another body
- B62D21/152—Front or rear fram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18—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front structur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09—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5/2045—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in connection with other superstructure subunits the subunits being fire wal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20—Floors or bottom sub-units
- B62D25/2054—Load carrying floors for commercial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重量增加并降低向乘车人下肢传递的碰撞荷载的车辆(1)的前部车身结构。本发明的车辆(1)的前部车身结构具备:配设于车辆前部的变速器(T)、在变速器(T)的车辆后方分隔座舱内外的前围板下板(8)、配置于与变速器(T)相对的前围板下板(8)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风琴式的油门踏板(7),其中,前围板下板(8)具备:配置油门踏板(7)的板后部(81)、从板后部(81)向车辆前方上方延伸的板前部(85)、沿着板后部(81)及板前部(85)的分界在车宽方向延伸、且相对于板后部(81)及板前部(85)而言较为脆弱的脆弱部(横向筋槽(8b))。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在该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中,例如在与动力总成相对的前围板的车宽方向内侧配设有风琴式的油门踏板或者脚踏。
背景技术
在汽车等车辆中,车辆前部与被碰撞物碰撞时,会有冲击荷载作用于乘坐于前座的乘车人,让其向车辆前方飞出。此时,乘车人与向车辆前方的移动相抗,打开双脚用力踩的话,冲击荷载作为让乘车人脚踝弯曲并让脚尖接近小腿的力容易作用于乘车人的下肢。因此,车辆前部与被碰撞物碰撞时,乘车人可能会由于冲击荷载导致下肢损伤。
因此,有人提出了各种用于在车辆前部与被碰撞物碰撞时降低对乘车人下肢的损害的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在副驾驶座椅侧的前围板具备以下机构的前部车身结构,该机构由供乘车人的脚载置的踏板、支撑踏板后端并使其旋转自如的支撑构件、吸收施加于踏板的荷载的荷载吸收构件构成。
在该专利文献1中,车辆与被碰撞物碰撞时,通过荷载吸收构件吸收乘车人打开双脚用力踩而产生的荷载和让乘车人向车辆前方移动的荷载,并且通过由踏板向车辆前方转动,来吸收作用于乘车人下肢的冲击荷载。由此,专利文献1能够防止让脚尖接近小腿的力作用于乘车人下肢,降低对乘车人下肢的损害。
而车辆前部与被碰撞物碰撞时,有时配设于车辆前部的动力总成会后退与前围板接触,由此碰撞荷载会施加于副驾驶座椅侧的前围板。此时,专利文献1那样的机构能够吸收施加于副驾驶座椅的前围板的碰撞荷载,因此即使在前围板向车辆后方位移的情况下,也能防止向乘车人的下肢传递的碰撞荷载。
但是,例如若为左侧驾驶的车的驾驶员座椅,油门踏板配置于与动力总成相对的前围板的右侧,因此无法在前围板设置专利文献1那样的机构。
并且若为风琴式的油门踏板,会有如下问题:在由于碰撞荷载前围板向车辆后方位移时,油门踏板会与前围板一体地向车辆后方位移,因此让乘车人脚踝弯曲并让脚尖接近小腿的力容易向乘车人的下肢传递。
因此,在配置有风琴式的油门踏板的前围板中,为了防止碰撞荷载导致的向车辆后方的位移,例如可以增加板厚。
而此时,虽然能够防止冲击荷载作为让乘车人脚踝弯曲并让脚尖接近小腿的力作用于乘车人的下肢,但是有大幅增加重量和成本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3-1417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有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重量增加,并降低向乘车人下肢传递的碰撞荷载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是一种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其具备:配设于车辆前部的动力总成、在该动力总成的车辆后方分隔座舱内外的前围板、配置于与所述动力总成相对的所述前围板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风琴式的油门踏板或者脚踏,其中,所述前围板具备:配置所述油门踏板或者所述脚踏的板后部、从该板后部向车辆前方上方延伸的板前部、沿着所述板后部及所述板前部的分界在车宽方向延伸、且相对于所述板后部及所述板前部而言较为脆弱的脆弱部。
上述脆弱部指的是向前围板的厚度方向突出的筋槽(Bead)、或者与板后部及板前部相比较薄的部分等。
根据本发明,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能够防止重量增加,并降低向乘车人的下肢传递的碰撞荷载。
具体而言,前围板的板前部从板后部向车辆前方上方延设,因此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能够让由于与被碰撞物的碰撞而后退的动力总成先与板前部接触,而非先与板后部接触。
此时,在板后部和板前部的分界设有脆弱部,因此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能够以脆弱部为支点在脆弱部处弯折前围板,并使板前部向车辆后方转动。
由此,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能够吸收施加于前围板的碰撞荷载,并且能够防止油门踏板或者脚踏向车辆后方位移。因此,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能够防止碰撞荷载作为让脚尖接近小腿的力作用于乘车人的下肢。
并且,只要在前围板设置脆弱部即可,与增加前围板板厚的情况相比,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能够防止重量增加。
因此,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能够防止重量增加,并降低向乘车人的下肢传递的碰撞荷载。
作为本发明的形态,可以为:所述脆弱部由向车辆下方侧突出且在车宽方向延伸的横向筋槽构成。
根据该技术方案,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能够以较为简单的结构构成脆弱部。因此,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能够切实地防止重量增加。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形态,可以为:所述前围板的所述板前部具备与所述横向筋槽(Bead)相邻且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前部筋槽(Bead)。
根据该技术方案,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能够提高板前部的刚性,因此能够扩大脆弱部和板前部的刚性差。
因此,在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中,在碰撞荷载介由动力总成施加到前围板时,能够在脆弱部处切实地弯折前围板。
因此,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能够通过设于板前部的前部筋槽切实地降低向乘车人的下肢传递的碰撞荷载。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形态,可以为:所述前围板的所述板后部具备与所述横向筋槽相邻且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后部筋槽(Bead)。
根据该技术方案,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中,能够提高板后部的刚性,因此能够扩大脆弱部和板后部的刚性差。
因此,在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中,碰撞荷载介由动力总成施加在前围板时,能够在脆弱部处进一步切实地弯折前围板。
再者,通过后部筋槽会提高板后部的刚性,因此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能够防止由于施加到前围板的碰撞荷载导致板后部变形。
因此,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能够防止油门踏板或者脚踏与板后部一起向车辆后方位移。
因此,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通过设于板后部的后部筋槽能够进一步切实地降低向乘车人的下肢传递的碰撞荷载。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形态,可以为:所述前围板具备前端接近所述脆弱部并覆盖所述板后部的加强构件。
根据该技术方案,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板后部的刚性,因此能够进一步扩大脆弱部和板后部的刚性差。
因此,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在碰撞荷载介由动力总成施加到前围板时,能够在脆弱部进一步切实地弯折前围板。
再者,通过加强构件会提高板后部的刚性,因此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能够进一步防止由于施加到前围板的碰撞荷载导致板后部变形。
因此,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能够进一步防止油门踏板或者脚踏与板后部一起向车辆后方位移。
因此,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通过设置覆盖板后部的加强构件能够进一步切实地降低向乘车人的下肢传递的碰撞荷载。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形态,可以为:所述加强构件具备向车辆上方侧突出且与所述板后部构成闭口截面的加强筋。
根据该技术方案,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板后部的刚性,因此能够进一步扩大脆弱部和板后部的刚性差。
因此,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在碰撞荷载介由动力总成施加到前围板时,能够在脆弱部处更切实地弯折前围板。
并且,通过加强构件的加强筋会提高板后部的刚性,因此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能够切实地防止由于施加到前围板的碰撞荷载导致板后部变形。
因此,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能够切实地防止油门踏板或者脚踏与板后部一起向车辆后方位移。
因此,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通过在加强构件设置加强筋能够进一步降低向乘车人的下肢传递的碰撞荷载。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形态,可以为:所述前围板的所述板前部具备供车辆部件插入的插入孔、沿着该插入孔的开口边缘配设的开口加强构件。
根据该技术方案,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通过设置开口加强构件,能够防止插入孔的周围变得脆弱,且防止由于插入孔导致的板前部的刚性降低。
因此,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在设有插入孔的情况下也能确保脆弱部和板前部的刚性差。
由此,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在碰撞荷载介由动力总成施加到前围板时,能够在脆弱部切实地弯折前围板。
因此,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即使在板前部设有插入孔时,也能降低向乘车人的下肢传递的碰撞荷载。
发明效果
通过本发明能够提供能够防止重量增加并降低向乘车人下肢传递的碰撞荷载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在俯视视角看车辆前部的车辆左侧的外观的俯视图;
图2为从座舱内看到的前围板的外观的外观斜视图;
图3为分解了油门踏板的状态下板后部的外观的外观斜视图;
图4为沿图1中A-A箭头方向看到的截面图;
图5为前围板下板的外观的外观斜视图;
图6为沿图1中B-B箭头方向看到的截面图;
图7为取下了加强构件的状态下的前围板下板的外观的外观斜视图;
图8为沿图5中C-C箭头方向看到的截面图;
图9为沿图5中D-D箭头方向看到的截面图;
图10为沿A-A箭头方向看到的变速器与前围板下板接触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1为沿A-A箭头方向看到的前围板下板已变形的状态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与以下附图一起对本发明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是在与变速器相对的前围板的车宽方向内侧配设有风琴式的油门踏板的左侧驾驶的车辆。使用图1到图9说明这样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图1是车辆前部的车辆左侧的俯视图,图2是从座舱内看到的前围板6的外观斜视图,图3是分解了油门踏板7的状态下的板后部81的外观斜视图。
再者,图4是沿图1中A-A箭头方向看到的截面图,图5是前围板下板8的外观斜视图,图6是沿图1中B-B箭头方向看到的截面图,图7是取下了加强构件10的状态的前围板下板8的外观斜视图。
除此之外,图8是沿图5中C-C箭头方向看到的截面图,图9是沿图5中D-D箭头方向看到的截面图。
另外,在图中,箭头Fr及箭头Rr表示前后方向,箭头Fr表示前方,箭头Rr表示后方。再者,箭头Rh及箭头Lh表示车宽方向,箭头Rh表示右方向,箭头Lh表示左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车辆前部的车宽方向左侧进行说明,对车宽方向右侧省略其详细说明和图示。
车辆1是驾驶员座椅配置在车宽方向左侧的左侧驾驶车辆。如图1所示,该车辆1的车辆前部具备:在座舱内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地板通道2、配设于地板通道2的车宽方向外侧的构成座舱地面的地板3。
如图1所示,车辆1的车辆前部还具备:在地板通道2的车宽方向外侧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作为车身骨架构件的地板架4、从地板架4的前端向车辆前方延伸的作为车身骨架构件的前方侧架5。
除此之外,如图1所示,车辆1的车辆前部具备:在车辆前后方向分隔座舱内外的前围板6、被前围板6及前方侧架5包围的发动机舱E中配设的变速器T、配设于前围板6的油门踏板7。
更详细而言,如图1及图2所示,在相较于地板3的车宽方向大致中央而言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地板架4跨地板3和前围板6配设。该地板架4的沿着车宽方向的纵向截面中的截面形状为与地板3及前围板6构成闭口截面。
另外,前方侧架5的形状为从前围板6向车辆前方延伸且与地板架4连续。前方侧架5的后部夹着前围板6与地板架4重合(参照图8及图9)。
具体而言,前方侧架5是沿着车宽方向的纵向截面中的截面形状构成闭口截面的闭口截面构件,其由位于车宽方向外侧的外板和相对于外板位于车宽方向内侧的内板构成。
如图2及图3所示,前围板6由配设于车辆下方的前围板下板8、配设于前围板下板8的车辆上方的前围板上板9构成。
如图2及图3所示,前围板下板8是在地板3的车辆前方侧,配设于地板通道2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的板构件。如图3及图4所示,该前围板下板8从地板3的前端向车辆前方上方立起。
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前围板下板8配设为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纵向截面中,相对于后端来说前端位于车辆上方的倾斜状态。
前围板下板8呈相较于地板架4而言的车宽方向外侧部分中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短于地板通道2和地板架4之间部分中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的形状。
另一方面,如图2及图4所示,前围板上板9是在地板通道2及前围板下板8的车辆上方在车辆前后方向分隔座舱内外的板构件。如图3及图4所示,该前围板6呈从前围板下板8的上端向车辆后方上方延伸的形状。
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前围板上板9配设为在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纵向截面中,相对于下端而言上端位于车辆后方的倾斜状态。
另外,变速器T例如是自动变速器,如图1及图4所示,其配置于与前方侧架5的车宽方向内侧相邻,且在车辆前方与前围板6的前围板下板8隔着一定间隔的位置。换言之,变速器T配设于发动机舱E的车宽方向左侧。
另外,如图2至图4所示,油门踏板7是风琴式的油门踏板。如图1至图3所示,该油门踏板7固定在前围板下板8中车宽方向内侧的上侧面。因此,油门踏板7与地板通道2的车宽方向左侧相邻,且夹着前围板6与变速器T相对。
具体而言,如图1至图3所示,油门踏板7相较于前围板下板8的车辆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配置于车辆后方侧。如图3及图4所示,该油门踏板7具备:供乘车人右脚载置的踏板踏面部71、介由铰链支撑踏板踏面部71的下端并使其摇动自如的踏板底座72、将踏板底座72固定在前围板6的底板73。
在踏板底座72内置有检知踏板踏面部71的摇动角度并将其作为油门开度的检知传感器、连接用于与控制发动机的ECU通信的线束的连接器等,省略其详细图示。
接着,对上述前围板6的前围板下板8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5及图6所示,前围板下板8具备:在地板架4的车宽方向外侧在车辆前后方向大致线状延伸的复数个纵向筋槽(Bead)8a、在地板架4的车宽方向内侧与油门踏板7的车辆前方侧相邻、在车宽方向延伸的大致线状的横向筋槽(Bead)8b。
该横向筋槽8b在地板通道2和地板架4之间将前围板下板8分隔为车辆后方侧的板后部81和车辆前方侧的板前部85。
另外,如图5及图6所示,前围板下板8具备:加强板后部81的加强构件10、加强设于板前部85的插入孔85a的周围的开口加强构件11。
更详细而言,纵向筋槽8a的沿着车宽方向的水平截面中的截面形状为向车辆前方下方突出的截面大致圆弧状。如图5所示,该纵向筋槽8a在地板架4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前部及后部,分别在车宽方向隔有一定间隔地形成有复数个。
横向筋槽8b通过与板后部81及板前部85的协作,作为前围板下板8中的脆弱部发挥功能。
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横向筋槽8b的车宽方向的长度为车宽方向的两端分别接近地板通道2及地板架4。
另外,如图6所示,横向筋槽8b的沿着车辆前后方向的纵向截面中的截面形状为向车辆前方下方突出的截面大致圆弧状。
如图5及图6所示,板后部81是相较于横向筋槽8b而言的车辆后方侧的部分。如图3到图7所示,在该板后部81,在车宽方向大致中央附近,供油门踏板7的底板73固定的座面部81a朝向车辆上方凸出设置。
如图7所示,该座面部81a呈车辆上下方向长的大致长椭圆形状。另外,如图5至图7所示,座面部81a在车辆前后方向隔有一定间隔地具备2个紧固油门踏板7的底板73的双头螺栓B。
如图7及图8所示,在这样的板后部81,与横向筋槽8b相邻且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后部筋槽82在车宽方向隔着一定间隔形成有4个。
4个后部筋槽(Bead)82中,形成于车宽方向最左侧的后部筋槽82为第1后部筋槽82a,位于第1后部筋槽82a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后部筋槽82从车宽方向左侧起依次为第2后部筋槽82b、第3后部筋槽82c及第4后部筋槽82d。
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第1后部筋槽82a呈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线状,其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为从横向筋槽8b的车宽方向左端附近到相较于座面部81a而言稍车辆前方的位置。如图8所示,该第1后部筋槽82a的沿着车宽方向的水平截面中的截面形状为向车辆前方下方突出的截面大致圆弧状。
如图7所示,第2后部筋槽82b在相较于座面部81a而言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呈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线状,其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为从横向筋槽8b到座面部81a的前部。如图8所示,该第2后部筋槽82b的沿着车宽方向的水平截面中的截面形状为向车辆前方下方突出的截面大致圆弧状。
如图7所示,第3后部筋槽82c在与座面部81a大致相同的车宽方向位置呈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线状,其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为从横向筋槽8b到座面部81a的前端附近。
如图8所示,该第3后部筋槽82c的沿着车宽方向的水平截面中的截面形状为向车辆前方下方突出的截面大致圆弧状。
另外,如图7所示,在第3后部筋槽82c的后部形成有向车辆前方下方大致圆顶状隆起的隆起部分81b。
如图7所示,第4后部筋槽82d呈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线状,其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为从横向筋槽8b的车宽方向右侧附近到座面部81a的后端。如图8所示,该第4后部筋槽82d的沿着车宽方向的水平截面中的截面形状为向车辆前方下方突出的截面大致圆弧状。
另外,如图7所示,第4后部筋槽82d在车辆前后方向大致中央形成有以车宽方向长的背面视图中大致长椭圆形状向车辆前方下方突出的凹部分81c。如图7所示,该凹部分81c中的车宽方向左端与第3后部筋槽82c的隆起部分81b连结。
另外,如图4至图6所示,板前部85是夹着横向筋槽8b从板后部81的前端向车辆前方上方延设的部分。
如图3及图7所示,在该板前部85,在板后部81的第1后部筋槽82a及第2后部筋槽82b的车辆前方侧开口并形成有供省略了图示的转向轴插入的插入孔85a。
如图3及图7所示,插入孔85a开口并形成为车辆前后方向长的背面视图中大致长椭圆形状。
并且如图5及图7所示,在板前部85,与横向筋槽8b相邻且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前部筋槽86在车宽方向隔着一定间隔形成有3个。
而3个前部筋槽86中,形成于车宽方向最左侧的前部筋槽86为第1前部筋槽86a,位于第1前部筋槽86a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前部筋槽86从车宽方向左侧起依次是第2前部筋槽86b及第3前部筋槽86c。
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第1前部筋槽86a在与板后部81的第2后部筋槽82b大致相同的车宽方向位置,从横向筋槽8b沿着插入孔85a,呈向车辆前方且车宽方向右侧延伸的大致线状。
如图7所示,第1前部筋槽86a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为从横向筋槽8b到前围板下板8的前端附近。
如图9所示,该第1前部筋槽86a的沿着车宽方向的水平截面中的截面形状呈向车辆前方下方突出的截面大致圆弧状。
如图7所示,第2前部筋槽86b在与板后部81的第3后部筋槽82c大致相同的车宽方向位置,呈从横向筋槽8b向车辆前方延伸的大致线状。
如图7所示,第2前部筋槽86b的前端与第1前部筋槽86a连结。
如图9所示,该第2前部筋槽86b的沿着车宽方向的水平截面中的截面形状为向车辆前方下方突出的截面大致圆弧状。
如图7所示,第3前部筋槽86c在与板后部81的第4后部筋槽82d大致相同的车宽方向位置,呈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大致线状,且其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为从横向筋槽8b到前围板下板8的前端附近。如图9所示,该第3前部筋槽86c的沿着车宽方向的水平截面中的截面形状为向车辆前方下方突出的截面大致圆弧状。
如图5所示,加强构件10的大小为覆盖板后部81的上侧面的大小,且与板后部81的上侧面接合。如图5所示,在该加强构件10开口并形成有让座面部81a插入的开口部10a。如图5所示,开口部10a开口并形成为车辆前后方向长的大致长椭圆形状。
并且,如图5所示,加强构件10具备在车宽方向隔着一定间隔形成的3个加强筋101、以及1个隆起部102。
3个加强筋101中,形成于车宽方向最左侧的加强筋101为第1加强筋101a,位于第1加强筋101a的车宽方向内侧的加强筋101从车宽方向左侧起依次为第2加强筋101b及第3加强筋101c。
具体而言,如图5、图7及图8所示,第1加强筋101a在与第1后部筋槽82a大致相同的车宽方向位置,以短于第1后部筋槽82a的车辆前后方向的长度形成。
如图8所示,该第1加强筋101a在沿着车宽方向的水平截面中,呈向车辆后方上方侧突出的截面大致圆弧状。
并且,如图5及图8所示,第1加强筋101a呈车辆前后方向大致中央部分向车辆后方上方侧以大致截圆锥体形状隆起的形状。
而图8所示,第1加强筋101a在板后部81和加强构件10接合的状态下与板后部81的第1后部筋槽82a构成闭口截面。
如图5、图7及图8所示,第2加强筋101b在与第2后部筋槽82b大致相同的车宽方向位置,以短于第2后部筋槽82b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形成。如图8所示,该第2加强筋101b在沿着车宽方向的水平截面中,呈向车辆后方上方侧突出的截面大致圆弧状。
且如图8所示,第2加强筋101b在板后部81和加强构件10接合的状态下,与板后部81的第2后部筋槽82b构成闭口截面。
如图5、图7及图8所示,第3加强筋101c在与第4后部筋槽82d大致相同的车宽方向位置,以短于第4后部筋槽82d的车辆前后方向长度形成。
如图8所示,该第3加强筋101c在沿着车宽方向的水平截面中,呈向车辆后方上方侧突出的截面大致台形状。
且如图8所示,第3加强筋101c在板后部81和加强构件10接合的状态下,与板后部81的第4后部筋槽82d构成闭口截面。
如图5、图7及图8所示,隆起部102形成于与板后部81的隆起部分81b大致相同的车宽方向位置。如图8所示,该隆起部102在沿着车宽方向的水平截面中,呈向车辆前方下方侧突出的截面形状。
即,隆起部102在板后部81和加强构件10接合的状态下,与板后部81的隆起部分81b重合。
如图5所示,开口加强构件11是与板前部85的上侧面接合的加强构件。如图5所示,该开口加强构件11沿着插入孔85a的开口边缘中的下部在背面视图中呈大致U字状,沿着插入孔85a和横向筋槽8b之间、以及插入孔85a和第1前部筋槽86a之间,对插入孔85a的开口边缘中的下部进行加强。
接下来,使用图10及图11简单说明上述结构的车辆1的前部车身结构中,由于被碰撞物的碰撞而向车辆后方后退的变速器T与前围板6接触时的状态。
图10是变速器T与前围板下板8接触的状态的截面图,图11是前围板下板8变形的状态的截面图。
首先,被碰撞物碰撞到前方侧架5间的车辆前部时,变速器T由于被被碰撞物推压,会在发动机舱E内开始向车辆后方移动。此时,前围板6位于变速器T的车辆后方,因此如图10所示,变速器T最先会与前围板6的前端、即前围板下板8中的板前部85接触。
之后,变速器T进一步向车辆后方移动的话,变速器T会将前围板下板8的板前部85向车辆后方推压。此时,较板后部81以及板前部85来说,横向筋槽8b的刚性相对较低,因此横向筋槽8b作为前围板下板8中的脆弱部发挥功能。
因此,板前部85被变速器T推压后,如图11所示,前围板下板8会以横向筋槽8b为支点在横向筋槽8b处弯折变形,板前部85的前端向车辆后方上方转动。
这样,车辆1的前部车身结构在前围板下板8被变速器T向车辆后方推压时,防止油门踏板7与板后部81一体向车辆后方位移。
如上所述,车辆1的前部车身结构具备:配设于车辆前部的变速器T、在变速器T的车辆后方分隔座舱内外的前围板下板8、配置于与变速器T相对的前围板下板8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风琴式的油门踏板7。
并且前围板下板8具备供油门踏板7配置的板后部81、从板后部81向车辆前方上方延伸的板前部85。
另外,前围板下板8具备:沿着板后部81及板前部85的分界在车宽方向延伸、且相对于板后部81及板前部85而言较为脆弱的脆弱部(横向筋槽8b)。
根据本发明,车辆1的前部车身结构能够防止重量增加,并降低向乘车人的下肢传递的碰撞荷载。
具体而言,前围板下板8的板前部85从板后部81向车辆前方上方延设,因此车辆1的前部车身结构能够让由于与被碰撞物的碰撞而后退的变速器T先与板前部85接触,而非先与板后部81接触。
此时,在板后部81和板前部85的分界设有脆弱部(横向筋槽8b),因此车辆1的前部车身结构能够以脆弱部(横向筋槽8b)为支点在脆弱部(横向筋槽8b)处弯折前围板下板8,并使板前部85向车辆后方转动。
由此,车辆1的前部车身结构能够吸收施加于前围板下板8的碰撞荷载,并且能够防止油门踏板7向车辆后方位移。因此,车辆1的前部车身结构能够防止碰撞荷载作为让脚尖接近小腿的力作用于乘车人的下肢。
并且,只要在前围板下板8设置脆弱部(横向筋槽8b)即可,因此与增加前围板下板8的板厚的情况相比,车辆1的前部车身结构能够防止重量增加。
因此,车辆1的前部车身结构能够防止重量增加,并降低向乘车人的下肢传递的碰撞荷载。
脆弱部由向车辆下方侧突出且在车宽方向延伸的横向筋槽8b构成。
根据该技术方案,车辆1的前部车身结构能够以较为简单的结构构成脆弱部。因此,车辆1的前部车身结构能够切实地防止重量增加。
前围板下板8的板前部85具备与横向筋槽8b相邻且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前部筋槽86。
根据该技术方案,车辆1的前部车身结构能够提高板前部85的刚性,因此能够扩大脆弱部(横向筋槽8b)和板前部85的刚性差。
因此,车辆1的前部车身结构在碰撞荷载介由变速器T施加到前围板下板8时,能够在脆弱部(横向筋槽8b)处切实地弯折前围板下板8。
因此,车辆1的前部车身结构能够通过设于板前部85的前部筋槽86来切实地降低向乘车人的下肢传递的碰撞荷载。
前围板下板8的板后部81具备与横向筋槽8b相邻且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后部筋槽82。
根据该技术方案,车辆1的前部车身结构能够提高板后部81的刚性,因此能够扩大脆弱部(横向筋槽8b)和板后部81的刚性差。
因此,车辆1的前部车身结构在碰撞荷载介由变速器T施加到前围板下板8时,能够在脆弱部(横向筋槽8b)更切实地弯折前围板下板8。
并且,通过后部筋槽82会提高板后部81的刚性,因此车辆1的前部车身结构能够防止施加到前围板6的碰撞荷载导致板后部81变形。
因此,车辆1的前部车身结构能防止油门踏板7与板后部81一起向车辆后方位移。
因此,车辆1的前部车身结构能够通过设于板后部81的后部筋槽82更切实地降低向乘车人的下肢传递的碰撞荷载。
另外,前围板下板8具备前端接近脆弱部(横向筋槽8b)并覆盖板后部81的加强构件10。
根据该技术方案,车辆1的前部车身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板后部81的刚性,因此能够进一步扩大脆弱部(横向筋槽8b)和板后部81的刚性差。
因此,车辆1的前部车身结构在碰撞荷载介由变速器T施加到前围板下板8时,能够在脆弱部(横向筋槽8b)进一步切实地弯折前围板下板8。
并且,通过加强构件10会提高板后部81的刚性,因此车辆1的前部车身结构更能防止施加到前围板6的碰撞荷载导致板后部81变形。
因此,车辆1的前部车身结构更能防止油门踏板7与板后部81一起向车辆后方位移。因此,车辆1的前部车身结构通过设置覆盖板后部81的加强构件10能够进一步切实地降低向乘车人的下肢传递的碰撞荷载。
另外,加强构件10具备向车辆上方侧突出且与板后部81构成闭口截面的加强筋101。
根据该技术方案,车辆1的前部车身结构能够进一步提高板后部81的刚性,因此能够进一步扩大脆弱部(横向筋槽8b)和板后部81的刚性差。
因此,车辆1的前部车身结构在碰撞荷载介由变速器T施加到前围板下板8时,能够在脆弱部(横向筋槽8b)更切实地弯折前围板下板8。
并且,通过加强构件10的加强筋101会提高板后部81的刚性,因此车辆1的前部车身结构能够切实地防止施加到前围板6的碰撞荷载导致板后部81变形。
因此,车辆1的前部车身结构能够切实地防止油门踏板7与板后部81一起向车辆后方位移。
因此,车辆1的前部车身结构通过在加强构件10设置加强筋101能够进一步降低向乘车人的下肢传递的碰撞荷载。
另外,前围板下板8的板前部85具备供转向轴插入的插入孔85a、沿着插入孔85a的开口边缘配设的开口加强构件11。
根据该技术方案,车辆1的前部车身结构通过设置开口加强构件11,能防止插入孔85a的周围变得脆弱,并且防止由于插入孔85a导致板前部85的刚性降低。
因此,车辆1的前部车身结构在设有插入孔85a的情况下也能确保脆弱部(横向筋槽8b)和板前部85的刚性差。
由此,车辆1的前部车身结构在碰撞荷载介由变速器T施加到前围板下板8时,能够在脆弱部(横向筋槽8b)切实地弯折前围板下板8。
因此,车辆1的前部车身结构中,即使在板前部85设有插入孔85a,也能降低向乘车人的下肢传递的碰撞荷载。
本发明的结构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对应关系如下:
本发明的动力总成与实施方式的变速器T对应,以下同样地,前围板与前围板下板8对应,脆弱部与横向筋槽8b对应,车辆部件与转向轴对应,但本发明不为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所限定,能够获得很多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前围板下板8和前围板上板9构成前围板6,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前围板下板和前围板上板一体形成的前围板。
另外,作为脆弱部,在前围板下板8具备横向筋槽8b,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只要是在车宽方向延伸且作为脆弱部发挥功能的结构即可,可以是适当形状。例如,作为脆弱部,也可以在前围板下板具备使得板前部和板后部的分界部分变薄而成的薄部。
另外,板前部85的前部筋槽86及板后部81的后部筋槽82为向车辆前方下方突出的形状,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是向车辆后方上方突出的形状的前部筋槽及后部筋槽。
另外,前围板下板8中的板后部81的上侧面与加强构件10接合,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在板后部81的下侧面设置加强构件。
且板前部85具备供转向轴插入的插入孔85a,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供线束等适当的车辆部件插入的插入孔。
另外,对具备配设于车辆前部的变速器T和配置于与变速器T相对的前围板下板8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风琴式的油门踏板7的左侧驾驶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此。
例如,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在具备配设于车辆前部的发动机和配置于与发动机相对的前围板下板的车宽方向内侧的脚踏的右侧驾驶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中,在脚踏的车辆前方侧具备作为脆弱部发挥功能的横向筋槽。此时也能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编号说明
1…车辆
7…油门踏板
8…前围板下板
8b…横向筋槽
10…加强构件
11…开口加强构件
81…板后部
82…后部筋槽
85…板前部
85a…插入孔
86…前部筋槽
101…加强筋
T…变速器
Claims (10)
1.一种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其包括:
配设于车辆前部的动力总成、
在该动力总成的车辆后方的分隔座舱内外的前围板、
配置于与所述动力总成相对的所述前围板的车宽方向内侧的风琴式的油门踏板或者脚踏,其中,
所述前围板包括:
配置所述油门踏板或者所述脚踏的板后部、
从该板后部向车辆前方上方延伸的板前部、
沿着所述板后部及所述板前部的分界在车宽方向延伸、且相对于所述板后部及所述板前部而言较为脆弱的脆弱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脆弱部由向车辆下方侧突出且在车宽方向延伸的横向筋槽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围板的所述板前部具备与所述横向筋槽相邻且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前部筋槽。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围板的所述板后部具备与所述横向筋槽相邻且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后部筋槽。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围板的所述板后部具备与所述横向筋槽相邻且在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后部筋槽。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围板具备前端接近所述脆弱部并覆盖所述板后部的加强构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构件具备向车辆上方侧突出且与所述板后部构成闭口截面的加强筋。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围板的所述板前部具备:
供车辆部件插入的插入孔、
沿着该插入孔的开口边缘配设的开口加强构件。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围板的所述板前部具备:
供车辆部件插入的插入孔、
沿着该插入孔的开口边缘配设的开口加强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围板的所述板前部具备:
供车辆部件插入的插入孔、
沿着该插入孔的开口边缘配设的开口加强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074839A JP7435199B2 (ja) | 2020-04-20 | 2020-04-20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JP2020-074839 | 2020-04-2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525527A CN113525527A (zh) | 2021-10-22 |
CN113525527B true CN113525527B (zh) | 2023-04-07 |
Family
ID=751114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228444.0A Active CN113525527B (zh) | 2020-04-20 | 2021-03-02 |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541941B2 (zh) |
EP (1) | EP3901008B1 (zh) |
JP (1) | JP7435199B2 (zh) |
CN (1) | CN11352552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044009B2 (ja) * | 2018-08-10 | 2022-03-30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体構造 |
JP7435199B2 (ja) * | 2020-04-20 | 2024-02-21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US11505130B1 (en) * | 2020-04-29 | 2022-11-22 | Zoox, Inc. | Component tray assembly for vehicles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9730290A1 (de) * | 1996-09-30 | 1998-04-02 | Opel Adam Ag | Bodengruppe für eine Kraftfahrzeug-Karosserie |
CN103359180A (zh) * | 2012-03-29 | 2013-10-23 |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前部结构 |
JP2015221639A (ja) * | 2014-05-23 | 2015-12-10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JP2016016701A (ja) * | 2014-07-07 | 2016-02-01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CN105799781A (zh) * | 2015-01-16 | 2016-07-27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副车架结构 |
WO2018042098A1 (fr) * | 2016-09-01 | 2018-03-08 | Psa Automobiles Sa | Véhicule utilitaire avec renforts contre chocs latéraux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328954U (zh) * | 1989-07-31 | 1991-03-22 | ||
JP2907538B2 (ja) * | 1990-11-30 | 1999-06-21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アクセルペダル装置 |
JP3311797B2 (ja) * | 1992-10-31 | 2002-08-05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
JPH0891165A (ja) * | 1994-09-22 | 1996-04-09 | Inoac Corp | 車室側部材のエアバッグドアの構造 |
JPH08127360A (ja) * | 1994-10-28 | 1996-05-21 | Nissan Motor Co Ltd | 自動車のサブフレーム取付構造 |
JP3329098B2 (ja) * | 1994-11-04 | 2002-09-30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車体フロア構造 |
JP3734148B2 (ja) * | 2000-11-14 | 2006-01-11 |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フットレスト構造 |
JP3794624B2 (ja) * | 2001-10-05 | 2006-07-0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ブレーキ液圧発生装置の車体取付構造 |
JP2005029061A (ja) * | 2003-07-08 | 2005-02-03 | Nissan Motor Co Ltd | 車両のペダル後退抑制構造 |
EP1816056B1 (en) * | 2006-02-02 | 2016-11-02 |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 Automobile movable floor apparatus |
JP5177016B2 (ja) * | 2009-02-27 | 2013-04-03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アクセルペダルユニット取付構造 |
JP4770964B2 (ja) * | 2009-04-17 | 2011-09-14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自動車運転席のフロア構造 |
JP2011240907A (ja) * | 2010-05-21 | 2011-12-01 | Mazda Motor Corp | 車両のフロアパネル構造 |
JP5724562B2 (ja) * | 2011-04-12 | 2015-05-27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車室前部構造 |
JP5879057B2 (ja) | 2011-06-30 | 2016-03-08 |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フロア構造 |
JP6399302B2 (ja) * | 2014-12-01 | 2018-10-03 | スズキ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フットレスト構造 |
JP6387980B2 (ja) * | 2016-02-19 | 2018-09-12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ペダル構造 |
MY182411A (en) * | 2016-06-20 | 2021-01-25 | Honda Motor Co Ltd | Vehicle body front structure |
JP7063113B2 (ja) * | 2018-05-24 | 2022-05-09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室への騒音抑制構造 |
KR20210045062A (ko) * | 2019-10-16 | 2021-04-26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운전자 보호용 페달장치 |
JP7435199B2 (ja) * | 2020-04-20 | 2024-02-21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JP7476778B2 (ja) * | 2020-12-08 | 2024-05-01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車両用ペダル装置 |
-
2020
- 2020-04-20 JP JP2020074839A patent/JP7435199B2/ja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3-02 CN CN202110228444.0A patent/CN113525527B/zh active Active
- 2021-03-19 US US17/206,709 patent/US11541941B2/en active Active
- 2021-03-19 EP EP21163671.7A patent/EP3901008B1/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9730290A1 (de) * | 1996-09-30 | 1998-04-02 | Opel Adam Ag | Bodengruppe für eine Kraftfahrzeug-Karosserie |
CN103359180A (zh) * | 2012-03-29 | 2013-10-23 | 富士重工业株式会社 | 车身前部结构 |
JP2015221639A (ja) * | 2014-05-23 | 2015-12-10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JP2016016701A (ja) * | 2014-07-07 | 2016-02-01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CN105799781A (zh) * | 2015-01-16 | 2016-07-27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车辆的副车架结构 |
WO2018042098A1 (fr) * | 2016-09-01 | 2018-03-08 | Psa Automobiles Sa | Véhicule utilitaire avec renforts contre chocs latéraux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7435199B2 (ja) | 2024-02-21 |
US11541941B2 (en) | 2023-01-03 |
US20210323611A1 (en) | 2021-10-21 |
JP2021172128A (ja) | 2021-11-01 |
EP3901008A1 (en) | 2021-10-27 |
EP3901008B1 (en) | 2022-12-28 |
CN113525527A (zh) | 2021-10-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525527B (zh) |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 |
US6604781B2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KR100391537B1 (ko) | 자동차의 센터 필라 조립체 | |
US6203096B1 (en) |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 of vehicular door | |
US6676197B2 (en) | Front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 | |
EP2397352A1 (en) | Vehiclar door structure | |
US6708792B2 (en) | Rearward displacement prevention mechanism for vehicle control pedals | |
US7234764B2 (en) | Mounting structure for sensor covered with step garnish | |
JP4348983B2 (ja) |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 |
US9718422B2 (en) | Front vehicle body reinforcing structure and assembling method thereof | |
CN100408409C (zh) | 汽车下部车身结构 | |
US8128148B2 (en) | Vehicle with an instrument panel which is designed for a side impact | |
JP4645243B2 (ja) | 車体の側面補強構造 | |
US11623697B2 (en) |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 |
CN110958970B (zh) | 车辆的前部构造 | |
US20080088156A1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JP3432992B2 (ja) | 自動車用車体構造 | |
JP4725372B2 (ja) | 自動車の側部構造 | |
CN112119003A (zh) | 车辆的车身构造 | |
CN115123397B (zh) | 车身结构 | |
KR101010652B1 (ko) | 자동차의 프런트 필러 구조물 | |
JP7249518B2 (ja) | 車両のフロア構造 | |
JP4461816B2 (ja) | キャブオーバ型車両の車体前部構造 | |
JP3668060B2 (ja) |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 |
JP2022152576A (ja) | 車体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