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492659B - 车辆骨架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骨架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492659B
CN113492659B CN202110338558.0A CN202110338558A CN113492659B CN 113492659 B CN113492659 B CN 113492659B CN 202110338558 A CN202110338558 A CN 202110338558A CN 113492659 B CN113492659 B CN 11349265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reinforcement
pillar
door
side 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33855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492659A (zh
Inventor
原康洋
渡边順平
石冈大贵
是石智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4926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926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4926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4926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04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 B60J5/06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slidable; fold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9Means for mounting load bearing surfa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04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 B60J5/06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slidable; foldable
    • B60J5/062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slidable; foldable for utility vehicles or public transpor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1/00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60J1/08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arranged at vehicle sides
    • B60J1/10Windows; Windscreens; Accessories therefor arranged at vehicle sides fixedly moun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04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 B60J5/042Reinforcement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04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 B60J5/047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characterised by the opening or closing movement
    • B60J5/0477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characterised by the opening or closing movement with two doors open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
    • B60J5/0479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sides characterised by the opening or closing movement with two doors opening in opposite direction without B-pillar or releasable B-pillar, i.e. the pillar is moving with do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02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 B62D21/03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comprising longitudinally or transversely arranged frame members transverse members providing body suppor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4/00Connections between vehicle body and vehicle fr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6Fixed roof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1/00Superstructures for passenger vehicles
    • B62D31/02Superstructures for passenger vehicles for carrying large numbers of passengers, e.g. omnibu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60K2001/04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osition
    • B60K2001/0438Arrangement under the flo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306/00Other features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Y2306/01Reducing damages in case of crash, e.g. by improving battery prot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车辆骨架结构,包括:第一前柱部,其设置在车身的第一侧部处;第二前柱部,其设置在车身的第二侧部处;前上横向部,其联接至所述第一前柱部的上部和所述第二前柱部的上部;前下横向部,其联接至所述第一前柱部的下部和所述第二前柱部的下部;第一后柱部,其沿着所述门开启部的后外周边缘部设置在所述第一侧部处;第二后柱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二侧部处;后上横向部,其联接至所述第一后柱部的上部和所述第二后柱部的上部;以及后下横向部,其联接至所述第一后柱部的下部和所述第二后柱部的下部。

Description

车辆骨架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骨架结构。
背景技术
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第2019-119261(JP 2019-119261A)号公开了一种涉及车辆的滑动门结构的发明。在车辆的滑动门结构中,滑动门布置在前侧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并且不经由中柱联接。因此,能够在车辆的侧部确保较大的门开启部。
发明内容
然而,在上述发明中,并未在车身的侧部处设置中柱,并因此在确保车身抵抗沿车辆宽度方向输入至车辆的载荷的刚性方面存有改善的空间。即,在车辆的侧部处确保较大的门开启部的同时,上述发明在确保车身抵抗沿车辆宽度方向输入至车辆的载荷的刚性方面存有改善的空间。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骨架结构,其能够在于车辆的侧部处确保较大的门开启部的同时确保车身抵抗沿车辆宽度方向输入至车辆的载荷的刚性。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的车辆骨架结构包括:第一前柱部,其设置在车身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第一侧的第一侧部处,所述第一前柱部沿着待由侧门开启和关闭的门开启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的外周边缘部布置,所述第一前柱部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第二前柱部,其设置在所述车身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第二侧的第二侧部处,并且在所述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前上横向部,其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直接地或经由构件联接至所述第一前柱部的上部和所述第二前柱部的上部;前下横向部,其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直接地或经由构件联接至所述第一前柱部的下部和所述第二前柱部的下部;第一后柱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一侧部处并且沿着所述门开启部的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的外周边缘部布置,所述第一后柱部在所述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第二后柱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二侧部处并且在所述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后上横向部,其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直接地或经由构件联接至所述第一后柱部的上部和所述第二后柱部的上部;以及后下横向部,其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直接地或经由构件联接至所述第一后柱部的下部和所述第二后柱部的下部。
通过上述方案,沿车辆宽度方向输入至车身的门开启部附近的载荷能够分布在车身的宽范围内,并且能够抑制由于载荷导致的车身的变形。即,在车辆的侧部处确保较大的门开启部的同时,可在确保车身抵抗沿车辆宽度方向输入至车辆的载荷的刚性。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前上横向部和所述后上横向部可均与车顶板一起构成闭合截面结构,所述车顶板构成所述车身的所述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侧的部分。
通过上述构造,前上横向部和后上横向部中的每个与车顶板一起构成闭合截面结构,该车顶板构成车身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侧的部分,并且该车顶板由闭合截面结构进行加强。即,可确保车身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侧的部分抵抗沿车辆宽度方向输入至车辆的载荷的刚性。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前下横向部和所述后下横向部可均与地板面板一起构成闭合截面结构,所述地板面板构成所述车身的所述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侧的部分。
通过上述构造,前下横向部和后下横向部中的每个与地板面板一起构成闭合截面结构,该地板面板构成车身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侧的部分,该地板面板由闭合截面结构进行加强。即,可确保车身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侧的部分抵抗沿车辆宽度方向输入至车辆的载荷的刚性。
在上述方案中,在所述第一侧部处,作为所述侧门的前侧门可布置在所述第一前柱部一侧并且作为所述侧门的后侧门可布置在所述第一后柱部一侧。
通过上述构造,在第一侧部处,前侧门布置在第一前柱部一侧,并且后侧门布置在第一后柱部一侧。由此,相较于由单个侧门开启和关闭设置在第一侧部处的门开启部的构造,即便尝试增加门开启部的尺寸,也可以抑制侧门的尺寸增加。即,可以抑制开启和关闭侧门所需的空间伴随着设置在车辆中的门开启部的尺寸的增加的增加。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车辆骨架结构可进一步包括:侧门加强部,其布置在所述侧门中并且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在所述门开启部由所述侧门关闭的状态下,所述侧门加强部的前部的一部分直接地或经由构件联接至所述第一前柱部,并且所述侧门加强部的后部的一部分直接地或经由构件联接至所述第一后柱部,并且所述侧门加强部的所述后部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侧门加强部的所述前部的后面;第一前加强部,其在所述第一前柱部的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在所述第一侧部处沿着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前加强部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连接至所述第一前柱部并且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连接至所述车身的前部的前骨架部,并且如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所见,所述第一前加强部的至少一部分布置在第一条线和第二条线之间,所述第一条线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穿过所述侧门加强部的上边缘部,所述第二条线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穿过所述侧门加强部的下边缘部;以及第一后加强部,其在所述第一后柱部的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在所述第一侧部处沿着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后加强部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连接至所述第一后柱部并且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连接至所述车身的后部的后骨架部,并且如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所见,所述第一后加强部的至少一部分布置在所述第一条线和所述第二条线之间。
通过上述构造,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侧门加强部布置在侧门中,并且侧门由侧门加强部进行加强。另外,在由侧门关闭门开启部的关闭状态中,侧门加强部的前部的一部分直接地或经由构件联接至第一前柱部,并且侧门加强部的后部的一部分直接地或经由构件联接至第一后柱部。所述侧门加强部的所述后部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侧门加强部的所述前部的后面。由此,沿车辆宽度方向输入至侧门的载荷经由侧门加强部转移至第一前柱部和第一后柱部。
另外,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前加强部在第一前柱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布置在车身的第一侧部处。第一前加强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连接至第一前柱部,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连接至车身的前部的前骨架部。
另一方面,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后加强部在第一后柱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布置在第一侧部处。第一后加强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连接至第一后柱部,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连接至车身的后部的后骨架部。
由此,从侧门一侧转移至第一前柱部和第一后柱部的载荷也经由第一前加强部和第一后加强部分布到车身的前部和后部。
另外,通过上述构造,如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所见,第一前加强部和第一后加强部中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第一条线和第二条线之间,该第一条线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且穿过侧门加强部的上边缘部,该第二条线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并且穿过侧门加强部的下边缘部。由此,可以抑制由于从侧门加强部一侧转移至第一前加强部和第一后加强部的载荷而在车辆上下方向上产生弯矩,并确保载荷转移到车身的前部和后部的效率。即,沿车辆宽度方向输入至车辆的载荷能够分布在整个车身上。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前侧门可设置有前门加强部,所述前门加强部构成所述侧门加强部的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的部分。所述后侧门可设置有后门加强部,所述后门加强部构成所述侧门加强部的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的部分。所述前侧门的后端部和所述后侧门的前端部可以在所述关闭状态下如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所见彼此重叠的状态经由锁定装置彼此联接。
通过上述构造,前侧门由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前门加强部进行加强,并且后侧门由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后门加强部进行加强。
在沿车辆宽度方向的载荷输入至车辆的第一侧部一侧的情况下,如果载荷不能由前门加强部和后门加强部支撑,则认为该载荷会影响车辆的车厢的内部。
在门开启部由前侧门和后侧门关闭的关闭状态下,前侧门的后端部和后侧门的前端部以当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观看时彼此重叠的状态经由锁定装置彼此联接。由此,沿车辆宽度方向输入至前侧门和后侧门中的至少一个的载荷能够由前门加强部和后门加强部进行支撑,并因此能够由第一前柱部和第一后柱部进行支撑。即,可以抑制沿车辆宽度方向输入至车辆的载荷对车厢的内部的影响。
在上述方案中,前侧门和后侧门可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滑动,第一前加强部可设置有引导前侧门的前导轨部,并且第一后加强部可设置有引导后侧门的后导轨部。
通过上述构造,前侧门和后侧门能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移动。引导前侧门的前导轨部设置在第一前加强部上,并且引导后侧门的后导轨部设置在第一后加强部上。
由此,第一前加强部能对第一侧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的部分进行加强,并且能对已移动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的前侧门进行支撑。另外,第一后加强部能对第一侧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的部分进行加强,并且能够对已移动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的后侧门进行支撑。即,通过实现车身的加强构件与用于侧门的支撑构件之间的通用性,能够简化车身的构造。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车辆骨架结构可进一步包括:侧加强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二侧部处并且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侧加强部的前部的一部分直接地或经由构件联接至所述第二前柱部,并且所述侧加强部的后部的一部分直接地或经由构件联接至所述第二后柱部,并且所述侧加强部的所述后部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侧加强部的所述前部的后面;第二前加强部,其在所述第二前柱部的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在所述第二侧部处沿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前加强部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连接至所述第二前柱部并且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连接至所述前骨架部;以及第二后加强部,其在所述第二后柱部的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在所述第二侧部处沿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后加强部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连接至所述第二后柱部并且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连接至所述后骨架部。
通过上述构造,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侧加强部设置在车身的第二侧部处。侧加强部的前部的一部分直接地或经由构件联接至第二前柱部。侧加强部的后部的一部分直接地或经由构件联接至第二后柱部。所述侧加强部的所述后部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侧加强部的所述前部的后面。
另外,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前加强部在第二前柱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布置在第二侧部处。第二前加强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连接至第二前柱部,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连接至车身的前骨架部。
另一方面,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后加强部在第二后柱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布置在第二侧部处。第二后加强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连接至第二后柱部,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连接至车身的后骨架部。
由此,在门开启部由侧门关闭的关闭状态下,全方位环形结构部构造在车辆中,该全方位环形结构部包括如在车辆上下方向上所见环形地形成的侧门加强部、第一前加强部、第一后加强部、前骨架部、后骨架部、侧加强部、第二前加强部和第二后加强部。
因此,沿车辆宽度方向输入至车身的门开启部附近的载荷能够经由全方位环形结构部分布在车身的宽范围上,并且能够抑制由于该载荷导致的车身的变形。即,可以增强车身抵抗沿车辆宽度方向输入至车辆的载荷的刚性。
在上述方案中,窗开口部可设置在所述第一前加强部和所述第一后加强部中的至少一个的所述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侧。
通过上述构造,窗开口部在车身的第一侧部处设置在第一前加强部和第一后加强部中的至少一个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侧,并且窗开口部的下边缘部能够由第一前加强部和第一后加强部中的一个进行加强。即,可以确保车身的窗部周围抵抗沿车辆宽度方向输入至车辆的载荷的刚性。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车辆骨架结构可进一步包括:框架,其包括一对侧框架部和多个安装部,所述侧框架部布置在所述车身的所述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侧并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彼此远离地布置,并且所述侧框架部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所述安装部设置在所述侧框架部上并且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成行布置,并且所述安装部从所述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侧支撑所述前下横向部或所述后下横向部;以及盖板部,其从所述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侧覆盖布置在所述侧框架部之间的电源部并在所述侧框架部之间延伸。
通过上述构造,包括一对侧框架部和设置在侧框架部上的多个安装部的框架布置在车身的下侧。侧框架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彼此远离地布置,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电源部布置在侧框架部之间。由此,通过本发明,在确保车身中的空间的同时,能够向车辆的各种设备供电。
另外,电源部由在侧框架部之间延伸的盖板从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侧覆盖,并且能够由盖板部保护电源部免于来自路面的输入。
另一方面,安装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成行布置,并且从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侧支撑前下横向部或后下横向部。由此,构成包括由安装部支撑的前下横向部或后下横向部、安装部、侧框架部和盖板部的拉曼结构。于是,使得车辆的下部不太可能由于输入到车辆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载荷而变形。即,在确保车厢中的空间的同时可以向车载设备稳定地供电,并且确保车辆的下部抵抗沿车辆宽度方向输入至车辆的载荷的刚性。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一前柱部、所述第二前柱部、所述前上横向部和所述前下横向部可构成如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所见环形地构造的前环形结构部。所述第一后柱部、所述第二后柱部、所述后上横向部和所述后下横向部可构成如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所见环形地构造的后环形结构部。
在上述方案中,当在所述车辆上下方向上观看时,所述第一前柱部的上部和所述第一前柱部的下部可彼此重叠。当在所述车辆上下方向上观看时,所述第二前柱部的上部和所述第二前柱部的下部可彼此重叠。当在所述车辆上下方向上观看时,所述第一后柱部的上部和所述第一后柱部的下部可彼此重叠。当在所述车辆上下方向上观看时,所述第二后柱部的上部和所述第二后柱部的下部可彼此重叠。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特征、优势以及技术和工业意义,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其中:
图1是示意性地图示出应用了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骨架结构的车辆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地图示出应用了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骨架结构的车辆的构造的侧视图;
图3是示意性地图示出应用了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骨架结构的车辆的车身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的部分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4是示意性地图示出应用了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骨架结构的车辆的车身的柱部周围的构造的剖面图(图示出了沿图3中的IV-IV线截取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5是如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所看到的、示意性地图示出应用了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骨架结构的车辆的车身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侧的部分的构造的剖面图(沿图3中的V-V线的剖面图);
图6是示意性地图示出应用了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骨架结构的车辆的车身的柱部周围的构造的立体剖面图(图示出沿图3中的VI-VI线截取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7是如在车辆上下方向上所看到的、示意性地图示出应用了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骨架结构的车辆的侧门周围的构造的剖面图(图示出通过沿图2中的VII-VII线剖切得到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8是示意性地图示出应用了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骨架结构的车辆的车身的车辆前后有方向上的前侧的部分的构造的立体图;
图9是示意性地图示出应用了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骨架结构的车辆的框架的构造的俯视图;以及
图10是如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所看到的、示意性地图示出应用了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骨架结构的车辆的车身与车架之间的边界部的构造的剖面图(图示出沿图2中的X-X线截取的状态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图1至图10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骨架结构。图中偶尔指示的箭头“前”(FR)指示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箭头“上”(UP)指示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侧,并且箭头“左”(LH)指示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侧。
如图1所示,应用了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骨架结构的车辆10包括车身12和支撑该车身12的框架14,并且具有所谓的框架结构。车身12和框架14例如由钢制成。
同样如图2和图9所示,框架14包括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彼此远离地布置的一对侧框架部16和在侧框架部16之间延伸的多个横向部18。由于框架14在车辆前后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上基本对称地构造,以下适当地省略框架14的构造的说明。
侧框架部16整体上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构造成包括前框架部16A、主框架部16B、脚蹬部16C、16D以及后框架部16E,并当从车辆前后方向观看时侧框架部16具有闭合截面的闭合截面结构。
更具体地,前框架部16A构成侧框架部16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的部分,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笔直地延伸。附接板部20设置在前框架部16A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的端部处。前保险杠加强件(未图示出)附接到附接板部20。
另外,前框架部16A设置有一对安装部22,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彼此远离地布置以支撑车身12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的部分。在安装部22之间设置有悬架支撑罩24。
主框架部16B构成侧框架部16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中央侧的部分,布置在前框架部16A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和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侧,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笔直地延伸。主框架部16B设置有一对安装部26,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彼此远离地布置以支撑车身1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中央侧的部分。
脚蹬部16C介于前框架部16A和主框架部16B之间。脚蹬部16C如在车辆上下方向上所见从前框架部16A沿车辆前后方向后延伸并且沿车辆宽度方向向外延伸,并且如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所见,从前框架部16A沿车辆前后方向向后延伸并且沿车辆上下方向向下延伸。
另一方面,后框架部16E构成侧框架部16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的部分,并且与前框架部16A基本上类似地构造。后保险杠加强件(未图示出)经由附接板部28进行附接。
另外,后框架部16E设置有一对安装部30,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彼此远离地布置以支撑车身12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的部分。悬架支撑罩32设置在安装部30之间。
脚蹬部16D介于后框架部16E和主框架部16B之间。脚蹬部16D如在车辆上下方向上所见从后框架部16E沿车辆前后方向上向前延伸并且延车辆宽度方向向外沿伸,并且如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所见从后框架部16E沿车辆前后方向上向前延伸并且沿车辆上下方向上向下延伸。
如图9和图10所示,电池组34布置在框架14的主框架部16B之间。电池组34用作能够向附接到框架14等的电源单元(未图示出)供电的电源部。电池组34构造成包括构成电池组34的外壳的电池盒36和布置在电池盒36内部的多个电池模块(未图示出)。电池盒36例如由铝合金制成。电池组34布置成使得当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观看时电池组34的主要部分被容纳在主框架部16B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
另外,在电池组34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下侧布置有盖板38。该盖板38用作从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侧覆盖电池组34的盖板部。盖板38形成为当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观看时沿车辆前后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延伸的板状。在盖板38上形成有多个筋条部(未图示出)。在侧框架部16之间延伸的状态下,盖板38使用附接构件(未图示的)附接到侧框架部16上。构成盖板38的材料的实例包括各种材料,例如钢材和碳纤维增强树脂。盖板38也可以由铝合金制成,使得盖板38与电池盒36一体地设置。
接下来,将描述车身12的构造。如图1至图3所示,车身12形成为使得车身12的外形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大致长方体的箱形,并构成车厢40的主要部分。由于车身12相对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中心线CL(参见图9)基本对称地构造,以下将适当省略对车身12的构造的描述。
车身12构造成包括:车顶部42,其构成车身12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侧的部分;地板部44,其构成车身12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侧的部分;以及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在车顶部42与地板部44之间连接的第一前柱部46、第二前柱部48、第一后柱部50和第二后柱部52。
另外如图5所示,车顶部42构造成包括构成车顶部42的上表面的车顶板54、构成车顶部42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部分的一对车顶纵梁56,以及加强车顶面板54的前上横向部58、后上部横向部60和一对加强板62。在图3中,未图示出车顶板54,以便于理解车顶纵梁56等的构造。
当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观看时,车顶板54呈矩形板的形状,其板厚方向与车辆上下方向相对应并且其长度方向与车辆前后方向相对应,并且当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观看时,该车顶板54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弯曲以朝向上侧凸出。
车顶纵梁56沿车顶板54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外周边缘部布置在车顶板54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侧。车顶纵梁56构造成包括:车顶纵梁上部64,其构成车顶纵梁56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侧的部分;以及车顶纵梁下部66,其构成车顶纵梁56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侧的部分。
另外,车顶纵梁56形成为使得车顶纵梁56的外形为大致长方体并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形状,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被设定为比其在车辆上下方向上的尺寸长。车顶板54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端部通过焊接等在接合部(未图示出)处接合至车顶纵梁上部64。
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第一侧(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左侧),车身12的第一侧部68处设置有门开启部70。门开启部70由用作稍后讨论的侧门的前侧门134和后侧门136打开和闭合。如图3所示,车顶纵梁56布置成以便沿门开启部70的上边缘部70A延伸。前侧门134和后侧门136可以布置在车顶纵梁56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侧。
如图1、图3和图5所示,前上横向部58在门开启部70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和车顶板54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侧沿着车顶板54布置,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前上横向部58形成为使得前上横向部58的如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所见的截面形状是朝向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侧开放的帽子的形状。前上横向部58的凸缘部58A通过焊接等在接合部(未图示出)处接合到车顶板54。前上横向部58与车顶板54一起构成闭合截面结构,其剖切表面如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所见为闭合剖切表面。
附接件部58B设置在前上横向部58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端部处。附接件部58B通过焊接等在接合部(未图示出)处接合至车顶纵梁上部64。
另一方面,后上横向部60基本上与前上横向部58类似地构造,在门开启部70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和车顶板54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侧沿着车顶板54布置,并且沿着车辆宽度方向延伸。后上横向部60通过焊接等在接合部(未图示出)处接合至车顶板54,以与车顶板54一起构成闭合截面结构,其剖切表面如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所见为闭合剖切表面。与前上横向部58一样,后上横向部60也通过焊接等在接合部(未图示出)处接合至车顶纵梁上部64。
如图3和图5所示,加强板62从车顶纵梁上部64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端部朝向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侧延伸。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突起62A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以预定间隔设置在加强板62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表面和加强板62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表面中的每个表面上。通过焊接等在接合部(未图示出)处,加强板62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侧的端部接合至车顶板54,并且加强板62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侧的端部接合至车顶纵梁上部64。
另一方面,如图3和图6所示,地板部44构造成包括地板面板72、一对车门槛74以及加强地板面板72的前下横向部76和后下横向部78。地板面板72形成为在车辆前后方向和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板的形状,并构成车厢40的地板表面。
车门槛74沿着地板面板72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外周边缘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车门槛74包括构成车门槛74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部分的车门槛外部80以及构成车门槛74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部分的车门槛内部82,并且具有闭合截面结构,其中,如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所见,车门槛74具有闭合剖切表面。地板面板72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端部通过焊接等在接合部(未图示出)处接合至车门槛内部82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表面。
如图1和图6所示,前下横向部76沿着地板面板72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的外周边缘部布置在地板面板72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侧,并且布置为当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观看时与前上横向部58重叠的状态。前下横向部76形成为使得前下横向部76的如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所见的截面形状为朝向车辆上下方向的上侧开放的帽子的形状,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延伸。
前下横向部76连同具有一对凸缘部76A的地板面板72一起构成闭合截面结构,其剖切表面如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所见为闭合剖切表面,该对凸缘部76A设置在前下横向部76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两侧并通过焊接等在接合部(未图示出)处接合至地板面板72。
另一方面,后下横向部78基本上与前下横向部76类似地构造,沿着地板面板72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的外周边缘部布置在地板面板72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侧,并且处于当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观看时与后上横向部60重叠的状态。后下横向部78通过焊接等在接合部(未图示出)处接合至地板面板72以与地板面板72一起构成闭合截面结构,其剖切表面如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所见为闭合剖切表面。
另外,如图2所示,与安装部22对应的多个支撑部84设置在地板部44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的部分处,并且与安装部30对应的多个支撑部86设置在地板部44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的部分处。使用固定构件(未图示),支撑部84固定至安装部22,并且支撑部86固定至安装部30。
另一方面,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的安装部26对应于前下横向部76,并且前下横向部76使用固定构件(未图示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固定至安装部26上,同样如图10所示。同时,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的安装部26对应于后下横向部78,并且后下横向部78以与前下横向部76相同的方式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固定至安装部26。
如图3所示,第一前柱部46构成第一侧部68的一部分,沿着门开启部70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的外周边缘部70B布置,并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同样如图4所示,第一前柱部46包括立柱外部88和立柱内部90,并且具有闭合截面结构,该立柱外部88构成第一前柱部46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部分,立柱内部90构成第一前柱部46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部分,在闭合截面结构中,如在车辆上下方向上所见第一前柱部46具有闭合剖切表面。
如图5和图6所示,立柱外部88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侧的端部接合至车顶纵梁下部66,并且立柱外部88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侧的端部通过焊接等在接合部(未图示出)接合至立柱外部80。
另外,立柱内部90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侧的端部通过焊接等在接合部(未图示出)处接合至前上横向部58。即,第一前柱部46的上部46A直接联接至前上横向部58。在图5中,立柱内部90由一长两短划线表示,以便于理解车顶纵梁56等的构造。可选地,上部46A可经由加强构件等联接至前上横向部58。
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立柱内部90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侧的部分与车门槛内部82集成在一起,并且前下横向部76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端部通过焊接等在接合部(未图示出)处接合至立柱内部90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侧的部分。即,第一前柱部46的下部46B直接联接至前下部横向部76。下部46B可以经由加强构件等联接至前下部横向部76。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第二前柱部48基本上与第一前柱部46类似地构造,构成第二侧部92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第二侧(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右侧)的一部分,并且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以便当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观看时与第一前柱部46重叠。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侧部92未设置有门开启部。
另外,第二前柱部48的上部48A通过焊接等在接合部(未图示出)处接合至车顶纵梁56和前上横向部58,并且上部48A直接联接至前上横向部58。另一方面,第二前柱部48的下部48B通过焊接等在接合部(未图示出)处接合至前下横向部76,并且下部48B直接联接至前下横向部76。上部48A可经由加强构件等联接至前上横向部58。下部48B可经由加强构件等联接至前下横向部76。
通过第一前柱部46、第二前柱部48、前上横向部58和前下横向部76如上所述地布置,如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所见环形地形成的前环形结构部94布置在车身12中,以便如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所见沿着门开启部70的外周边缘部70B延伸。
另外,如图1和图3所示,前环形结构部94经由第一前加强部100和第二前加强部102连接至构成车身12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的部分的前部96的前骨架部98。
同样如图8所示,前骨架部98包括一对前柱部106和前横向部108,该对前柱部106布置成沿着容纳挡风玻璃(未图示出)的前开口部104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外周边缘部延伸,该前横向部108布置成沿着前开口部104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侧的外周边缘部延伸。
特别地,前柱部106具有闭合截面结构,其中前柱部106具有车辆上下方向所见的闭合剖切表面,在车辆上下方向延伸,并且连接在车顶部42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的部分与地板部44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的部分之间。
另一方面,前横向部108具有闭合截面结构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其中,如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所见,前横向部108具有闭合剖切表面。前横向部108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端部通过焊接等在接合部(未图示出)处接合至前柱部106,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连接在前柱部106之间。
第一前加强部100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第一侧联接至前柱部106并且联接至前横向部108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第一侧的端部。第二前加强部102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第二侧联接至前柱部106并且联接至前横向部108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第二侧的端部。
特别地,同样如图7所示,第一前加强部100在第一前柱部46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设置在第一侧部68处,并且沿着第一前窗开口部110的下边缘部布置。第一前加强部100具有闭合截面结构,其中,如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所见,第一前加强部100具有闭合剖切表面,并且当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观看时,在弯曲以朝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凸出的同时,第一前加强部10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
第一前加强部100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的端部通过焊接等在接合部(未图示出)接合至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第一侧的前柱部106和前横向部108。另一方面,以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抵接中央部的状态,第一前加强部100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的端部通过焊接等在接合部(未图示出)处接合至第一前柱部46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第二前加强部102基本上与第一前加强部100类似地构造,并且在第二前柱部48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设置在第二侧部92处,并且沿着第二前窗开口部112的下边缘部布置。第二前加强部102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的端部通过焊接等在接合部(未图示出)处接合至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第二侧的前柱部106和前横向部108。另一方面,以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抵接中央部的状态,第二前柱部102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的端部通过焊接等在接合部(未图示出)处接合至第二前柱部48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
如图1所示,第一后柱部50构成第一侧部68的一部分,沿着门开启部70C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的外周边缘部70C布置,并且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如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所见,第一后柱部50基本上与第一前柱部46镜像对称地构造。
第一后柱部50的上部50A通过焊接等在接合部(未图示出)处接合至车顶纵梁56和后上横向部60,并且上部50A直接联接至后上横向部60。上部50A可经由加强构件等联接至后上横向部60。
另外,第一后柱部50的下部50B通过焊接等在接合部(未图示出)处接合至后下横向部78,并且下部50B直接联接至后下横向部78。上部50A可以经由加强构件等联接至后上横向部60。下部50B可经由加强构件等联接至后下横向部78。
另一方面,第二后柱部52基本上与第一后柱部50类似地构造,构成第二侧部92的一部分,并且在车辆上下方向延伸以当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观看时与第一后柱部50重叠。
第二后柱部52的上部52A通过焊接等在接合部(未图示出)处接合至车顶纵梁56和后上横向部60,并且上部52A直接联接至后上横向部60。上部52A可经由加强构件等联接至后上横向部60。
另外,第二后柱部52的下部52B通过焊接等在接合部(未图示出)处接合至后下横向部78,并且下部52B直接联接至后下横向部78。上部52A可经由加强构件等联接至后上横向部60。下部52B可经由加强构件等联接至后下横向部78。
利用如上所述布置的第一后柱部50、第二后柱部52、后上横向部60和后下横向部78,如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所见环形地形成的后环形结构部114布置在车身12中,以便如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所见沿着门开启部70的外周边缘部70C延伸。
另外,后环形结构部114经由第一后加强部120和第二后加强部122连接至构成车身12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的部分的后部116的后骨架部118。
后骨架部118包括一对后柱部(未图示出)和后横向部126,并且基本上与前部96的前骨架部98类似地构造,该后柱部布置成沿着容纳后玻璃(未图示出)的后开口部124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外周边缘部延伸,该后横向部126布置成沿着后开口部124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侧的外周边缘部延伸。
第一后加强部120联接至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第一侧的后柱部和后横向部126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第一侧的端部。第二后加强部122联接至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第二侧的后柱部和后横向部126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第二侧的端部。
特别地,同样如图7所示,第一后加强部120如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所见相对于第一前加强部100基本上镜像地配置,并设置在第一后柱部50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的第一侧部68中,并且沿着第一后窗开口部128的下边缘部布置。第一后加强部120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的端部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第一侧接合至后柱部,并通过焊接等在接合部(未图示出)处联接至后横向部126。另一方面,以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抵接中央部的状态,第一后加强部120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的端部通过焊接等在接合部(未图示出)处接合至第一后柱部50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
另一方面,第二后加强部122基本上与第一后加强部120类似地构造,并且在第二后柱部52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设置在第二后加强部92处,并且沿着第二后窗开口部130的下边缘部布置。第二后加强部122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的端部通过焊接等在接合部(未图示出)处接合至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第二侧的后柱部和后横向部126。另一方面,以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抵接中央部的状态,第二后柱部122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的端部通过焊接等在接合部(未图示出)处接合至第二后柱部52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
另外,第二侧部92设置有侧加强部178,并且第二前柱部48和第二后柱部52通过侧加强部178相互联接。具体地,侧加强部178具有闭合截面结构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其中侧加强部178如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所见具有闭合剖切表面。侧加强部178的前部的一部分接合至第二前柱部48,并且侧加强部178的后部的一部分通过焊接等在接合部(未图示出)处接合至第二后柱部52。侧加强部178的后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侧加强部178的前部的后面。侧加强部178可经由加强构件等联接至第二前柱部48和第二后柱部52。
第一前加强部100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由车身外板41覆盖。第一后加强部120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由车身外板43覆盖。另外,侧加强部178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也由车身外板(未图示出)覆盖。在图3等中,并未图示出这种车身外板,以便于理解车身12的构造。
接下来,将描述布置在车身12的第一侧部68处的滑动门装置132的构造。如图1、图2和图7所示,滑动门装置132包括前侧门134、后侧门136、前门基座138、后门基座140、前导轨部142、后导轨部144以及用作锁定装置的中央锁定装置146、前锁定装置148和后锁定装置150。在图2中,并未图示出滑动门装置132的一些构成元素,以便于理解滑动门装置132的构造。
前侧门134包括门框152和门玻璃153,形成为当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观看时以其长度方向对应于车辆上下方向的板的形状,并且如稍后所讨论地能相对于车身1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滑动。门框152例如由钢制成。
具体地,门框152包括如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所见形成为矩形框架形状的框架主体部154以及用作前门加强部的前带线加强件156(以下称作“前RF156”),前带线加强件156布置在门框152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处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
框架主体部154构造成包括框架内部158和框架外部160,该框架内部158构成框架主体部154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部分,该框架外部160构成框架主体部154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部分。框架内部158形成为使得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部分和其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部分各自具有如在延伸方向上所见的、朝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开放的帽子的形状的剖切表面。框架外部160整体上呈平板形状形成。
框架内部158和框架外部160通过焊接等在接合部(未图示出)处彼此接合。框架主体部154具有闭合截面结构,其中,如在延伸方向上所见,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部分和其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部分各自具有闭合剖切表面。
前RF156构造成包括加强件内部162和加强件外部164,该加强件内部162构成前RF156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部分,该加强件外部164构成前RF156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的部分。加强件内部162形成使得加强件内部162的如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所见的截面形状为朝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开口的帽子的形状。加强件外部164形成为平板形状。
加强件内部162和加强件外部164通过焊接等在接合部(未图示出)处彼此接合。前RF156具有闭合截面结构,当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观看时,其剖切表面是闭合剖切表面。另外,同样如图8所示,前RF156通过设置在加强件内部162上的凸缘部162A附接至框架主体部154,凸缘部162A通过焊接等在接合部(未图示出)处接合至框架主体部154。
另一方面,后侧门136包括门框166和门玻璃167,形成为当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观看时以其长度方向对应于车辆上下方向的板的形状,并且如稍后讨论地相对于车身12能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滑动。门框166例如由钢制成。
门框166包括框架主体部168和用作后门加强部的后带线加强件170(以下称作“后RF170”)。门框166基本上与门框152类似地构造,但与门框152的不同在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的部分的构造。
特别地,框架主体部168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的部分具有闭合截面结构,其中,当在车辆上下方向上观看时,该部分的剖切表面是平行四边形。在门开启部70由前侧门134和后侧门136关闭的关闭状态下,该部分以如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所见与框架主体部154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的部分重叠的状态抵接后者。
即,当前侧门134和后侧门136处于关闭状态时,如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所见,前侧门134的后端部134A和后侧门136的前端部136A彼此重叠。特别地,在关闭状态下,后侧门136的前端部136A的一部分由前侧门134的后端部134A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外侧覆盖。
前侧门134的后端部134A和后侧门136的前端部136A经由中央锁定装置146彼此联接,该中央锁定装置146包括在前端部136A处设置的撞针172和在后端部134A处设置的闩锁174。
另外,如上所述构造的前RF156和后RF170可被视为用作侧门加强部176,其加强了在关闭状态下彼此一体的前侧门134和后侧门136。
侧门加强部176的上边缘部与第一前窗开口部110的下边缘部和第一后窗开口部128的下边缘部重合。另外,如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所见,上面讨论的第一前加强部100和第二前加强部102的大部分,特别地其中的90%以上,布置在第一条线L1和第二条线L2之间,该第一条线L1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并穿过侧门加强部176的上边缘部,该第二条线L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并穿过侧门加强部176的下边缘部。
如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所见第一前加强部100和第二前加强部102的要容纳在第一条线L1和第二条线L2之间的部分的比例是可根据车辆10的规格等视情况而变的。即,仅仅需要的是,当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观看时,第一前加强部100和第二前加强部102的至少一部分容纳在第一条线L1和第二条线L2之间。
另外,上面讨论的侧加强部178布置成当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观看时与侧门加强部176重叠。
在关闭状态下,如图1所示,全方位环形结构部180构造在车辆10中,该全方位环形结构部180包括如在车辆上下方向上所见环形地形成的侧门加强部176、第一前加强部100、第一后加强部120、前骨架部98、后骨架部118、侧加强部178、第二前加强部102和第二后加强部122。
另一方面,同样如图4所示,前门基座138构造成包括沿第一前柱部46布置的附接件部138A和从附接件部138A朝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延伸的延伸件部138B,并且附接件部138A通过焊接等在接合部(未图示出)处接合至第一前柱部46。即,前门基座138也用作第一前柱部46的一部分。
另外,前侧门134的致动器(未图示出)附接至前门基座138的延伸件部138B。当致动器被驱动时,前侧门134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滑动,同时由沿着第一前加强部100设置的前导轨部142引导。
另外,在关闭状态下,前门基座138经由与中央锁定装置146类似地构造的前锁定装置148联接至前侧门134的前端部134B。即,在关闭状态下,门框152的框架主体部154能够被视作介于第一前柱部46和侧门加强部176之间的构件。在关闭状态下,如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所见,前门基座138的延伸件部138B与包括前RF156的前端部的、前侧门134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的部分重叠。
另一方面,后门基座140构造成包括沿第一后柱部50布置的附接件部140A和从附接件部140A朝向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延伸的延伸件部140B,并且附接件部140A通过焊接等在接合部(未图示出)处接合至第一后柱部50。即,后门基座140也用作第一后柱部50的一部分。
另外,用于后侧门136的致动器(未图示出)附接至后门基座140的延伸件部140B。当该致动器被驱动时,后侧门136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滑动,同时由沿第一后加强部120设置的后导轨部144引导。
另外,在关闭状态下,后门基座140经由与中央锁定装置146类似地构造的后锁定装置150联接至后侧门136的后端部136B。即,在关闭状态下,门框166的框架主体部168能够被视为插入在第一后柱部50和侧门加强部176之间的构件。在关闭状态下,如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所见,后门基座140的延伸件部140B与包括后RF170的后端部的、后侧门136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的部分重叠。
本发明的功能和效果
接下来,将描述本实施例的功能和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门开启部70设置于车身12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第一侧的第一侧部68处,并且门开启部70由前侧门134和后侧门136开启和关闭。
从车辆10的方便的角度看,优选在车身12的第一侧部68处固定较大的门开启部70。然而,在确保车身12的刚性抵抗输入到车辆10的沿车辆宽度方向的载荷方面,在车身12的第一侧部68处设置较大的门开启部70留下了改善的空间。
在本实施例中,在门开启部70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设置有沿着外周边缘部70B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前柱部46,并且在车身12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第二侧的第二侧部92处设置有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前柱部48。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前上横向部58直接联接至第一前柱部46的上部46A和第二前柱部48的上部48A。
另一方面,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前下横向部76直接联接至第一前柱部46的下部46B和第二前柱部48的下部48B。
因此,如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所见,前环形结构部94布置成沿着门开启部70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的外周边缘部70B延伸,该前环形结构部94包括第一前柱部46、第二前柱部48、前上横向部58和前下横向部76并且如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所见环形地形成。
另外,在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后柱部50沿门开启部70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的外周边缘部70C设置,并且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后柱部52设置在车身12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第二侧的第二侧部92处。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后上横向部60直接地或经由构件联接至第一后柱部50的上部50A和第二后柱部52的上部52A。
另一方面,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后下横向部78直接联接至第一后柱部50的下部50B和第二后柱部52的下部52B。
因此,如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所见,后环形结构部114布置成沿着门开启部70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的外周边缘部70C延伸,该后环形结构部114包括第一后柱部50、第二后柱部52、后上横向部60和后下横向部78并且如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所见环形地形成。
通过本实施例,因此,沿车辆宽度方向输入到车身12的门开启部70附近的载荷可以经由前环形结构部94和后环形结构部114分布在车身12的宽范围内,并且可以抑制由于载荷而产生的车身12的变形。因此,通过本实施例,可以确保车身12抵抗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输入至车辆10的载荷的刚性,而同时在车辆10的第一侧部68处稳固较大的门开启部70。
而且,前环形结构部94的一部分和后环形结构部114的一部分沿车身12的车顶部42设置。由此,从车顶部42一侧输入到车身12的载荷也可以分布在车身12的宽范围内。因此,通过本实施例,能够抑制当车辆10翻转等时由于从车顶部42一侧输入的载荷而产生的车身12的变形。
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前上横向部58和后上横向部60中的每一个与构成车身12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侧的一部分的车顶板54一起构成闭合截面结构,并且该车顶板54通过闭合截面结构加强。因此,通过本实施例,可以确保车身12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侧的部分抵抗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输入到车辆10的载荷和从车顶部42一侧输入的载荷的刚性。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前下横向部76和后下横向部78中的每一个与构成车身12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侧的一部分的地板面板72一起构成闭合截面结构,并且该地板面板72由闭合截面结构加强。因此,通过本实施例,可以确保车身12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侧的部分抵抗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输入至车辆10的载荷的刚性。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侧部68处,前侧门134布置在第一前柱部46一侧,并且后侧门136布置在第一后柱部50一侧。因此,相较于设置在第一侧部68处的门开启部70由单侧门打开和关闭的构造,即使尝试增加门开启部70的尺寸,可以抑制侧门尺寸的增加。因此,通过本实施例,可以抑制伴随着车辆10中设置的门开启部70的尺寸的增加而造成的打开和关闭侧门所需的空间的增加。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侧门加强部176布置在前侧门134和后侧门136中,并且前侧门134和后侧门136由侧门加强部176进行加强。另外,在门开启部70由前侧门134和后侧门136关闭的关闭状态下,侧门加强部176的前部的一部分经由构件联接至第一前柱部46,并且侧门加强部176的后部的一部分经由构件联接至第一后柱部50。侧门加强部176的后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侧门加强部176的前部的后面。因此,沿车辆宽度方向输入到前侧门134和后侧门136的载荷经由侧门加强部176转移到第一前柱部46和第二后加强部122。
另外,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前加强部100在第一前柱部46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布置在车身12的第一侧部68处。第一前加强部10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连接至第一前柱部46,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连接至车身12的前部96的前骨架部98。
另一方面,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后加强部120在第一后柱部50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布置在第一侧部68处。第一后加强部120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连接至第一后柱部50,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连接至车身12的后部116的后骨架部118。
因此,从前侧门134和后侧门136转移到第一前柱部46和第一后柱部50的载荷也可以经由第一前加强部100和第一后加强部120分布到车身12的前部96和后部116。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所见,第一前加强部100和第一后加强部120的至少一部分被容纳在第一条线L1和第二条线L2之间,该第一条线L1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并穿过侧门加强部176的上边缘部,该第二条线L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并穿过侧门加强部176的下边缘部。因此,可以抑制由于从侧门加强部176一侧转移到第一前加强部100和第一后加强部120的载荷而在车辆上下方向产生弯矩,并确保载荷转移到车身12的前部96和后部116的效率。因此,通过本实施例,沿车辆宽度方向输入至车辆10的载荷可以分布在整个车身12上。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前侧门134由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前RF156进行加强,并且后侧门136由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后RF170进行加强。
在沿车辆宽度方向的载荷被输入到车辆10的第一侧部68一侧的情况下,如果载荷不能由前RF156和后RF170支持,则认为载荷可能会影响车辆10的车厢40的内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在由前侧门134和后侧门136关闭门开启部70的关闭状态下,前侧门134的后端部134A和后侧门136的前端部136A以当在车辆宽度方向上观看时彼此重叠的状态经由中央锁定装置146彼此联接。
因此,沿车辆宽度方向输入到前侧门134和后侧门136中的至少一个的载荷可以由前RF156和后RF170支持,并因此可以由第一前柱部46和第一后柱部50支持。因此,通过本实施例,可以抑制沿车辆宽度方向输入到车辆10的载荷对车厢40的内部的影响。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前侧门134和后侧门136能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滑动。引导前侧门134的前导轨部142设置在第一前加强部100上,并且引导后侧门136的后导轨部144设置在第一后加强部120上。
因此,通过本实施例,第一前加强部100可对第一侧部68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的部分进行加强,并可支撑已移动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的前侧门134。另外,第一后加强部120可对第一侧部68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的部分进行加强,并且可支撑已移动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的后侧门136。因此,通过本实施例,通过实现车身12的加强构件与侧门的支撑构件之间的通用性,可简化车身12的构造。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侧加强部178设置在车身12的第二侧部92处。侧加强部178的前部的一部分直接地或经由构件联接至第二前柱部48。侧加强部178的后部的一部分直接地或经由构件联接至第二后柱部52。侧加强部178的后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侧加强部178的前部的后面。
另外,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前加强部102在第二前柱部48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布置在第二侧部92处。第二前加强部10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连接至第二前柱部48,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连接至车身12的前骨架部98。
另一方面,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后加强部122在第二后柱部52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后侧布置在第二侧部92处。第二后加强部122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连接至第二后柱部52,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连接至车身12的后骨架部118。
因此,在关闭状态下,全方位环形结构部180构造在车辆10中,该全方位环形结构部180包括侧门加强部176、第一前加强部100、第一后加强部120、前骨架部98、后骨架部118、侧加强部178、第二前加强部102和第二后加强部122并且它们如在车辆上下方向上所见环形地形成。
通过本实施例,因此,沿车辆宽度方向输入至车身12的门开启部70附近的载荷可以经由全方位环形结构部180分布在车身12的宽范围内,并且可以抑制由于载荷而产生的车身12的变形。因此,通过本实施例,可以增强车身12抵抗沿车辆宽度方向输入到车辆10的载荷的刚性。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车身12的第一侧部68处,第一前窗开口部110设置在第一前加强部100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侧,并且第一后窗开口部128设置在第一后加强部120的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侧。因此,第一前窗开口部110的下边缘部可以由第一前加强部100进行加强,并且第一后窗开口部128的下边缘部可以由第一后加强部120进行加强。因此,通过本实施例,可以确保车身12的窗口部周围抵抗沿车辆宽度方向输入至车辆10的载荷的刚性。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0所示,包括所述一对侧框架部16和设置在侧框架部16上的多个安装部26的框架14布置在车身12的下侧。侧框架部16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彼此远离地布置,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电池组34布置在侧框架部16之间。因此,通过本实施例,可以向车辆10的各种设备提供电力,同时在车身12中确保一空间。
另外,电池组34由在侧框架部16之间延伸的盖板38从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侧进行覆盖,并且电池组34可以由盖板38保护,以防来自路面侧的输入。
另一方面,安装部26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成行布置,位于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的安装部26从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侧支撑前下横向部76,并且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的安装部26从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侧支撑后下横向部78。因此,构成了包括前下横向部76、后下横向部78、安装部26、侧框架部16和盖板38的拉曼结构。因此,车辆10的下部不太可能由于沿车辆宽度方向输入到车辆10的载荷而变形。因此,通过本实施例,可以稳定地向车载设备供电而同时在车厢40中确保一空间,并且确保车辆10的下部抵抗沿车辆宽度方向输入到车辆10的载荷的刚性。
以上实施例的补充说明
在上述实施例中,滑动门装置132设置在车辆10的第一侧部68处。然而,根据车辆10的规格等,滑动门装置132可设置在第二侧部92处,或者滑动门装置132可设置在第一侧部68和第二侧部92处。另外,车身12中设置的窗开口部的数量和形状也可以根据车辆10的规格等适当地改变。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前侧门134和后侧门136构造成能在车辆前后方向上滑动。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根据车辆10的规格等,前侧门134和后侧门136可通过为前侧门134和后侧门136中的每一个提供链接装置而形成滑行滑门。另外,在根据本实施例的车辆骨架结构应用于小型车辆的情况下,前侧门134和后侧门136可以替换为单侧门,或者可以形成为铰链门。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侧门加强部176经由构件联接至第一前柱部46和第一后柱部50。然而,根据车身12的构造等,侧门加强部176可通过处于关闭状态的锁定装置直接联接至第一前柱部46和第一后柱部50。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前RF156设置在前侧门134中,并且后RF170设置在后侧门136中。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侧门加强部176可以通过使用铰链等将前RF156和后RF170彼此联接而构造为可折叠的,并且侧门加强部176可根据车辆10的规格等设置在前侧门134或后侧门136处。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车顶板54由前上横向部58和后上横向部60进行加强。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根据车辆10的规格等,前上横向部58和后上横向部60可以由以碳纤维增强树脂制成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直线地延伸的板材料构成,并且可构造成不接合至车顶板54。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地板面板72由前下横向部76和后下横向部78进行加强。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根据车辆10的规格等,前下横向部76和后下横向部78可以由以碳纤维增强树脂制成并且在车辆宽度方向上直线地延伸的板材料构成,并且可构造成不接合至地板面板72。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车辆10具有框架结构。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在试图缩小车辆10的尺寸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轮内电机,并且车辆10可能具有单壳体式结构。通过这种构造,无需在车身12上设置供排气管等通过的通道部,而是可以使用前环形结构部94和后环形结构部114来确保车身12的刚性而无需在前环形结构部94和后环形结构部114中设置通道部的一部分。

Claims (11)

1.一种车辆骨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前柱部,其设置在车身的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第一侧的第一侧部处,所述第一前柱部沿着待由侧门开启和关闭的门开启部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的外周边缘部布置,所述第一前柱部在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
第二前柱部,其设置在所述车身的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的第二侧的第二侧部处,并且在所述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
前上横向部,其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直接地或经由构件联接至所述第一前柱部的上部和所述第二前柱部的上部;
前下横向部,其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直接地或经由构件联接至所述第一前柱部的下部和所述第二前柱部的下部;
第一后柱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一侧部处并且沿着所述门开启部的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的外周边缘部布置,所述第一后柱部在所述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
第二后柱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二侧部处并且在所述车辆上下方向上延伸;
后上横向部,其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直接地或经由构件联接至所述第一后柱部的上部和所述第二后柱部的上部;
后下横向部,其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并且直接地或经由构件联接至所述第一后柱部的下部和所述第二后柱部的下部;
侧门加强部,其布置在所述侧门中并且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在所述门开启部由所述侧门关闭的状态下,所述侧门加强部的前部的一部分直接地或经由构件联接至所述第一前柱部,并且所述侧门加强部的后部的一部分直接地或经由构件联接至所述第一后柱部,并且所述侧门加强部的所述后部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侧门加强部的所述前部的后面;
第一前加强部,其在所述第一前柱部的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在所述第一侧部处沿着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前加强部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连接至所述第一前柱部并且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连接至所述车身的前部的前骨架部,并且如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所见,所述第一前加强部的至少一部分布置在第一条线和第二条线之间,所述第一条线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穿过所述侧门加强部的上边缘部,所述第二条线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穿过所述侧门加强部的下边缘部;以及
第一后加强部,其在所述第一后柱部的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在所述第一侧部处沿着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后加强部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连接至所述第一后柱部并且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连接至所述车身的后部的后骨架部,并且如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所见,所述第一后加强部的至少一部分布置在所述第一条线和所述第二条线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骨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上横向部和所述后上横向部均与车顶板一起构成闭合截面结构,所述车顶板构成所述车身的所述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侧的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骨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下横向部和所述后下横向部均与地板面板一起构成闭合截面结构,所述地板面板构成所述车身的所述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侧的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骨架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侧部处,作为所述侧门的前侧门布置在所述第一前柱部一侧并且作为所述侧门的后侧门布置在所述第一后柱部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骨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侧门的前侧门设置有前门加强部,所述前门加强部构成所述侧门加强部的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的部分;
作为所述侧门的后侧门设置有后门加强部,所述后门加强部构成所述侧门加强部的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的部分;以及
所述前侧门的后端部和所述后侧门的前端部以在所述关闭状态下如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所见彼此重叠的状态经由锁定装置彼此联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车辆骨架结构,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侧门的前侧门和作为所述侧门的后侧门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能够滑动,所述第一前加强部设置有引导所述前侧门的前导轨部,并且所述第一后加强部设置有引导所述后侧门的后导轨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骨架结构,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侧加强部,其设置在所述第二侧部处并且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所述侧加强部的前部的一部分直接地或经由构件联接至所述第二前柱部,并且所述侧加强部的后部的一部分直接地或经由构件联接至所述第二后柱部,并且所述侧加强部的所述后部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侧加强部的所述前部的后面;
第二前加强部,其在所述第二前柱部的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在所述第二侧部处沿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前加强部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连接至所述第二前柱部并且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连接至所述前骨架部;以及
第二后加强部,其在所述第二后柱部的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在所述第二侧部处沿所述车辆前后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后加强部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侧连接至所述第二后柱部并且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侧连接至所述后骨架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骨架结构,其特征在于,窗开口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前加强部和所述第一后加强部中的至少一个的所述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侧。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骨架结构,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框架,其包括一对侧框架部和多个安装部,所述侧框架部布置在所述车身的所述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下侧并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彼此远离地布置,并且所述侧框架部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并且所述安装部设置在所述侧框架部上并且在所述车辆宽度方向上成行布置,并且所述安装部从所述车辆上下方向上的所述下侧支撑所述前下横向部或所述后下横向部;以及
盖板部,其从所述车辆上下方向上的所述下侧覆盖布置在所述侧框架部之间的电源部并在所述侧框架部之间延伸。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骨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前柱部、所述第二前柱部、所述前上横向部和所述前下横向部构成如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所见环形地构造的前环形结构部;以及
所述第一后柱部、所述第二后柱部、所述后上横向部和所述后下横向部构成如在所述车辆前后方向上所见环形地构造的后环形结构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骨架结构,其特征在于:
当在所述车辆上下方向上观看时,所述第一前柱部的所述上部和所述第一前柱部的所述下部彼此重叠;
当在所述车辆上下方向上观看时,所述第二前柱部的所述上部和所述第二前柱部的所述下部彼此重叠;
当在所述车辆上下方向上观看时,所述第一后柱部的所述上部和所述第一后柱部的所述下部彼此重叠;以及
当在所述车辆上下方向上观看时,所述第二后柱部的所述上部和所述第二后柱部的所述下部彼此重叠。
CN202110338558.0A 2020-04-02 2021-03-30 车辆骨架结构 Active CN1134926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067080A JP6923035B1 (ja) 2020-04-02 2020-04-02 車両骨格構造
JP2020-067080 2020-04-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492659A CN113492659A (zh) 2021-10-12
CN113492659B true CN113492659B (zh) 2024-05-07

Family

ID=753024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38558.0A Active CN113492659B (zh) 2020-04-02 2021-03-30 车辆骨架结构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1) US11548560B2 (zh)
EP (1) EP3889010B1 (zh)
JP (2) JP6923035B1 (zh)
KR (1) KR102533312B1 (zh)
CN (1) CN113492659B (zh)
BR (1) BR102021005461A2 (zh)
CA (2) CA3113734A1 (zh)
RU (1) RU2756730C1 (zh)
SG (1) SG10202103145VA (zh)
TW (1) TWI75916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420505B1 (en) * 2019-03-21 2022-08-23 Apple Inc. Door and roof configurations for vehicles
CN114103609B (zh) * 2021-11-09 2023-04-28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铝骨架及碳纤维板的滑移门结构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10478A (ja) * 1991-04-09 1992-11-02 Toyota Motor Corp フレーム付車両のボデーとフレームとの結合構造
DE19903724A1 (de) * 1999-01-30 2000-08-03 Porsche Ag Gerippe für einen Großraumwagen, insbesondere einen Omnibus
CN106043450A (zh) * 2015-04-15 2016-10-26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构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3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780577C3 (de) 1968-09-30 1975-10-16 Alfred 7146 Tamm Grossbach Schiebetür für Fahrzeuge, insbesondere für Kraftfahrzeuge
JPS5915179A (ja) * 1982-07-16 1984-01-26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スライドドア装置
JPS6139671U (ja) * 1984-08-16 1986-03-13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ワンボツクス型自動車における車体構造
US5094313A (en) * 1990-08-06 1992-03-10 Mauws Laurence J Utility vehicle
JPH04112175U (ja) * 1991-03-20 1992-09-29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分割ルーフの防水構造
JPH0549573U (ja) * 1991-12-17 1993-06-29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フロア部分構造
US5577793A (en) * 1993-04-21 1996-11-26 Kobasic; Richard A. Multipurpose highway vehicle
JP3795109B2 (ja) 1995-11-06 2006-07-12 信越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徐放性フェロモン製剤
US6139094A (en) * 1998-05-04 2000-10-31 Aluminum Company Of America Rocker to pillar joint
US7025166B2 (en) * 2000-09-20 2006-04-11 Sean Thomas Light weight integrated body/chassis structure for road or rail vehicle
CA2428683C (en) 2000-11-13 2009-11-24 Cosma International Inc. Hydroformed space frame and rearward ring assembly therefore
JP4622094B2 (ja) * 2000-12-14 2011-02-02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開閉体構造
DE60217217T2 (de) * 2001-05-11 2007-10-11 Daihatsu Motor Co., Ltd., Ikeda Kraftfahrzeugaufbau
JP3765274B2 (ja) * 2002-02-07 2006-04-1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ピラーレスドアの側突変形抑制装置
JP2007196883A (ja) * 2006-01-27 2007-08-09 Toyota Motor Corp 車体側部構造
JP4434273B2 (ja) * 2007-11-30 2010-03-17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構造
JP5354154B2 (ja) * 2008-08-21 2013-11-27 マツダ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フレーム構造
JP5688758B2 (ja) * 2011-01-28 2015-03-25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車体側部構造
FR2975347B1 (fr) * 2011-05-20 2013-11-01 Renault Sa Vehicule automobile a portiere coulissante
CN103958329B (zh) * 2011-11-25 2016-11-23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体上部结构
EP3204249B1 (en) * 2014-10-08 2020-04-08 Interactive Fully Electrical Vehicles S.r.l. Electric car with pre-assembled modular structure
MX2017013940A (es) 2015-04-30 2018-01-15 E M A R C S P A Chasis de un autobus o un vehiculo de transporte industrial.
JP6575854B2 (ja) * 2015-05-29 2019-09-18 いすゞ自動車株式会社 バスの部品配置方法
CN206231450U (zh) 2016-10-27 2017-06-09 深圳市招科智控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无人车的车体骨架总成
JP6540678B2 (ja) 2016-12-22 2019-07-1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側部構造
JP2019081436A (ja) * 2017-10-30 2019-05-30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バッテリパック構造
WO2019098382A1 (ja) * 2017-11-20 2019-05-2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シート式車両
JP6963028B2 (ja) 2017-11-20 2021-11-05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対面シート式自動運転車両
JP7019245B2 (ja) * 2017-12-28 2022-02-15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のスライドドア構造
JP7029374B2 (ja) * 2018-09-27 2022-03-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構造
KR20200085133A (ko) * 2019-01-04 2020-07-14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B필라리스 대향형 슬라이딩 도어의 강성 구조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310478A (ja) * 1991-04-09 1992-11-02 Toyota Motor Corp フレーム付車両のボデーとフレームとの結合構造
DE19903724A1 (de) * 1999-01-30 2000-08-03 Porsche Ag Gerippe für einen Großraumwagen, insbesondere einen Omnibus
CN106043450A (zh) * 2015-04-15 2016-10-26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2533312B1 (ko) 2023-05-16
SG10202103145VA (en) 2021-11-29
KR20210123214A (ko) 2021-10-13
JP6923035B1 (ja) 2021-08-18
JP7120392B2 (ja) 2022-08-17
EP3889010A1 (en) 2021-10-06
US20210309299A1 (en) 2021-10-07
EP3889010B1 (en) 2023-06-21
TW202138232A (zh) 2021-10-16
CA3113733A1 (en) 2021-10-02
US11548560B2 (en) 2023-01-10
JP2021160674A (ja) 2021-10-11
BR102021005461A2 (pt) 2021-10-13
TWI759162B (zh) 2022-03-21
CN113492659A (zh) 2021-10-12
CA3113734A1 (en) 2021-10-02
RU2756730C1 (ru) 2021-10-04
JP2021160719A (ja) 2021-10-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712770B1 (en) Charging connector accommodation apparatus for use in truck-type electric vehicle
CN113492659B (zh) 车辆骨架结构
EP3712044B1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US11192593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KR100520595B1 (ko) 차량용 도어
EP3712042B1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US9162711B2 (en) Vehicle body side section structure
CN112277584B (zh) 车辆的车身结构
JP5170188B2 (ja) スライドドア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JP2007015637A (ja) スライドドア車の下部車体構造
JP4314991B2 (ja) 車体後部構造
JP3537669B2 (ja) 自動車の車体下側部補強構造
CN110920757B (zh) 车辆的下部结构
CN114537536A (zh) 车身构造
CN111591351B (zh) 车辆后部构造
JP2006069397A (ja) 車両用ドアモジュール構造
JP2724507B2 (ja) トラックと乗用車の兼用車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