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6043450A - 车辆前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前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6043450A
CN106043450A CN201610082749.4A CN201610082749A CN106043450A CN 106043450 A CN106043450 A CN 106043450A CN 201610082749 A CN201610082749 A CN 201610082749A CN 106043450 A CN106043450 A CN 1060434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reinforcement
upside
body width
width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08274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6043450B (zh
Inventor
山本直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60434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434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60434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604345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16Mud-guards or wings; Wheel cover pa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2Engine compart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8Details of structures as upper supports for springs or damper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前部构造,该车辆前部构造可以在不追加设置加强构件的情况下提高刚性。该车辆前部构造(100)包括:前围板(102)的上侧的前罩板(114)、在前围板(102)的车身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的前围侧板(124)、从前围板(102)的在车身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的下侧向车辆前方延伸的前纵梁(104)、连接于前纵梁(104)和前围板(102)的挡泥板(106)、连接于挡泥板(106)和前围侧板(124)的前围侧前板(130)、沿车辆前后方向将前围侧前板(130)和前围侧板(124)焊接在一起的上侧焊接列(146)以及位于上侧焊接列(146)的下方且沿车辆前后方向将前围侧前板(130)、前围侧板(124)及前罩板(114)焊接在一起的下侧焊接列(150)。

Description

车辆前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前围板的车辆前部构造,所述前围板在整个车身宽度方向上将车辆的车厢及其前方的区域分隔开。
背景技术
车辆的具备前围板的车辆前部构造(车身框架)包括前纵梁、挡泥板等。前纵梁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长条构件,前纵梁设有一对,分别设置在前围板的车身宽度方向上的两端。挡泥板为构成车辆前部侧壁的构件,且从前纵梁的上侧一直连接到前围板的前侧。
车辆前部构造为在前方碰撞等紧急情况发生时易受到冲击能量的部位。因此,在车辆前部构造实施有各种各样的安全对策。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前部车身构造中,在纵梁上方的挡板梁设置向车身宽度方向内侧鼓出的加强筋。由此,在专利文献1中,使挡板梁的刚性在中途发生变化,从而控制紧急情况发生时产生的变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487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确保乘客的安全性,车辆前部构造的刚性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车辆前部构造的刚性高,那么即使在前方碰撞等紧急情况发生时受到了冲击能量,也能够在使车厢等不发生变形的情况下,让冲击能量流向车辆后方。但是,如果轻易地追加设置加强构件,会造成成本增加、重量增大,也会给生产性带来影响。
鉴于这样的问题,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前部构造,若采用该车辆前部构造,能够在不追加设置加强构件的情况下,以简单的结构提高自身刚性。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中的车辆前部构造的代表性构造如下。即,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其具有前围板,前围板沿着车身宽度方向延伸且将车辆分成车辆的车厢及车辆的车厢的前方的区域,车辆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该车辆前部构造还包括:前罩板,其沿着车身宽度方向延伸且连接于前围板的上侧;前围侧板,其连接于前围板的在车身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及前罩板的在车身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前纵梁,其从前围板的在车身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的下侧向车辆前方延伸;挡泥板,其连接于前纵梁的上侧和前围板的前侧;前围侧前板,其连接于挡泥板的上侧和前围侧板的前侧;上侧焊接列,其是沿车辆前后方向焊接前围侧前板和前围侧板时形成的;以及下侧焊接列,其设置于上侧焊接列的下方,是沿车辆前后方向焊接前围侧前板、前围侧板及前罩板时形成的。
在上述前围侧前板中,设置有上侧焊接列和下侧焊接列这两个焊接列,前围侧前板以高刚性与前围侧板及前罩板结合。因此,前围侧前板能够在不发生变形的前提下,使从前纵梁及挡泥板传递来的冲击能量高效地流向车辆后方,从而能够保护车厢。根据该结构,无需利用追加的加强构件,从而能够避免成本增加、重量增大的问题,进而,还能够防止生产性的降低。
也可以是,上述的挡泥板包括减振柱,减振柱从下方连接有前轮用的悬架,前罩板还连接于与减振柱的上侧。减振柱的上侧为悬架的安装部,原本就设定为高刚性。而且,前罩板为在车身宽度方向上为长条的构件,还能够作为支承构件(支承构件)发挥作用。通过连接上述减振柱的上侧和前罩板,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辆前部的刚性。
也可以是,上述的前围侧板在上侧焊接列和下侧焊接列之间具有第一加强筋,第一加强筋形成为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向车身宽度方向的内侧鼓出。通过该加强筋,在形状上提高了前围侧板的刚性,从而能够高效地将从上侧焊接列和下侧焊接列传递来的冲击能量向车辆后方传递。
也可以是,该车辆前部构造还包括:前门铰链加强件,其连接于前围侧板的车身宽度方向上的外侧,车辆的前侧门的铰链安装于该前门铰链加强件;以及上下方向焊接列,其设置于第一加强筋的车辆后方,其是沿上下方向焊接前门铰链加强件和前围侧板时形成的。根据该结构,向前围侧板传递的冲击能量能够经由上下方向焊接列高效地向前门铰链加强件传递。
也可以是,上述前围侧板在上下方向焊接列及该上下方向焊接列的车辆后方的前罩板之间还具有第二加强筋,第二加强筋形成为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向车身宽度方向的内侧鼓出。通过该第二加强筋,能够进一步提高前围侧板的刚性,能够高效地将冲击能量从前围侧板向前罩板传递。
也可以是,上述的上侧焊接列设置于前围侧前板的上部。根据该结构,能够将从前方及下方传递到前围侧前板的冲击能量经由上侧焊接列高效地向车辆后方传递。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车辆前部构造,该车辆前部构造可以在不追加设置加强构件的前提下,以简单的结构提高自身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车辆前部构造的图。
图2是从车身宽度方向的外侧观察图1的(b)的车辆前部构造而得到的图。
图3是图1的(b)的前围侧板和前罩板之间的连接部分的放大图。
图4是从各个方向表示图3的(b)的前围侧板的图。
图5是从各个方向表示图3的(b)的前围侧板的图。
图6是图1的(b)的前罩板的C-C剖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车辆前部构造
102…前围板
104…前纵梁
106…挡泥板
108…挡泥板面板部
110…挡板前延伸部
112…减振柱
114…前罩板
116…前挡风开口部
118…前罩板的上表面部
120…前罩板的纵壁部
122…前罩板的底面部
124…前围侧板
126…前柱
128…车门用开口部
130…前围侧前板
132…前门铰链加强件
134…封闭截面
136…上侧的第一加强筋
138…下侧的第一加强筋
140…上侧的第二加强筋
142…中央的第二加强筋
144…下侧的第二加强筋
146…上侧焊接列
148…前围侧前板的上部
150…下侧焊接列
152…上下方向焊接列
154…安装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实施方式所示的尺寸、材料及其他具体的数值等,这些只不过是为了便于理解发明而例示出的,除了特别提前说明的情况,并不限定本发明。另外,在本说明书及附图中,对于实质上具有同一功能、结构的部件,通过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省略重复说明,另外省略与本发明没有直接关系的部件的图示。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车辆前部构造的图。图1的(a)是从左前方观察使用了车辆前部构造100的车辆而得到的立体图。图1的(a)所示的前围板102在整个车身宽度方向上将车辆的车厢及其前方的区域(例如发动机室)分隔开。车辆前部构造100在包含前围板102的车辆的前部区域构成车身框架。以下,主要以安装在车身宽度方向上的右侧的车辆前部构造为例进行说明。此外,在本申请的所有附图中,车辆前方、车辆后方、车辆右侧及车辆左侧分别以箭头F、B、R、L表示。
前纵梁104为设置于车身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的下侧的柱状的部件。前纵梁104从前围板102的车身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的下侧向车辆前方延伸。图1的(a)中省略了车辆左侧的图示,但前纵梁104设有一对,分别设置于车身宽度方向的两侧。
挡泥板106为构成发动机室的侧壁的部件。挡泥板106连接于前纵梁104的上侧和前围板102的前侧。挡泥板106构成为包括车辆后侧的挡泥板面板部108和车辆前侧的挡板前延伸部110。
挡泥板面板部108还包括减振柱112。减振柱112从下方连接有前轮用的悬架。挡板前延伸部110连接于挡泥板面板部108,向车辆前方延伸。挡板前延伸部110呈随着从前纵梁104向车辆后方去而逐渐向上方倾斜的形状。
前罩板114在整个车身宽度方向上连接于前围板102的上侧。图1的(b)是图1的(a)的车辆前部构造100的放大图。如图1的(b)所示,前罩板114包括:上表面部118,其沿着前挡风开口部116的下缘形成;纵壁部120,其从上表面部118的车辆后侧向下方延伸;以及底面部122,其从纵壁部120的下部向车辆前侧弯曲并延伸,该前罩板114的截面呈假名“コ”形状。
前围侧板124为设置在前柱126的根部附近的车身宽度方向上的内侧(以下,称为车内侧)的构件,前围侧板124连接于前围板102及前罩板114的车身宽度方向的端部。前围侧板124在其前侧连接有前围板102等,后侧延伸至车门用开口部128。前围侧板124在从前罩板114的纵壁部120的车辆前方到前罩板114的纵壁部120的车辆后方的范围内由一张面板构成。
前围侧前板130为从前围侧板124的上部的前侧向车辆前方延伸的部件。前围侧前板130在从前围侧板124的前侧到挡泥板106的上侧的范围内连接。相对于前围侧板124及挡泥板106,前围侧前板130连接于车身宽度方向上的外侧(以下,称为车外侧)。
图2是从车身宽度方向的外侧观察图1的(b)的车辆前部构造100的图。前门铰链加强件132为构成前柱126的根部附近的车外侧的部件,其连接于前围侧板124的车外侧。在前门铰链加强件132安装有车辆的前侧门(省略图示)的铰链。由于在前门铰链加强件132和前围侧板124之间形成有封闭截面134(参照图4的(b)),所以能够确保较高的刚性。
再次参照图1的(a)。若在紧急情况下,车辆从前方受到了冲击,其冲击能量有两个流向,一个是通过前纵梁104流向车辆后方的流向,另一个是经由挡板前延伸部110传递到上方的前围侧前板130并且从该处流向车辆后方的流向。
在该车辆前部构造100中,特别是,作为针对传递到前围侧前板130的冲击能量的对策,谋求以简单的构造提高刚性。以下,对于车辆前部构造100的结构,从提高刚性的角度进一步进行说明。
图3是图1的(b)的前围侧板124和前罩板114之间的接合部分的放大图。如图3的(a)所例示那样,为了提高刚性,在前围侧板124上设置多个加强筋136等。
图3的(b)是省略了图3的(a)的前罩板114后的图。如图3的(b)所例示那样,在前围侧板124,设置有第一加强筋136、138和第二加强筋140、142、144总计5个加强筋。各加强筋以使前围侧板124的一部分向车内侧鼓出的方式设置,各个加强筋均形成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为长条的形状。通过设置这些加强筋136等,前围侧板124的截面二次力矩变大,因此,前围侧板124的刚性得到提高。
图4是从各个方向表示图3的(b)的前围侧板124的图。图4的(a)是从车身宽度方向的内侧观察前围侧板124而得到的图。如图4的(a)所示,在前围侧板124上,作为与其他部件连接的部位,设置有多个焊接列(上侧焊接列146等)。
在上侧焊接列146沿车辆前后方向将前围侧板124和前围侧前板130的上部148焊接在一起。下侧焊接列150设置于上侧焊接列146的下方,在下侧焊接列150沿车辆前后方向上将前围侧前板130、前围侧板124及前罩板114的底面部122焊接在一起。在上下方向焊接列152沿上下方向将前围侧板124和前门铰链加强件132的前侧焊接在一起。这些焊接列通过在各个方向上进行多次点焊而形成。
各焊接列和各加强筋共同起到提高将前围侧板124作为中心的各个部件的连接刚性的作用。例如,第一加强筋138设置于上侧焊接列146和下侧焊接列150之间。通过加强筋138在形状上提高了前围侧板124的刚性,所以前围侧板124能够将从上侧焊接列146及下侧焊接列150传递来的冲击能量高效地向车辆后方传递。
上下方向焊接列152以与上侧焊接列146、下侧焊接列150及加强筋136、138正交的方式,设置于上述构件的车辆后方。通过上下方向焊接列152,能够高效地向前门铰链加强件132传递从上侧焊接列146等向前围侧板124传递的冲击能量。
图4的(b)是图4的(a)的A-A剖面图。如图4的(b)所示,前门铰链加强件132在其和前围侧板124之间形成封闭截面134,表现出高刚性。通过将冲击能量从上下方向焊接列152向前门铰链加强件132传递,从而能够高效地吸收该冲击能量并且使其流向车辆后方。
图4的(a)的第二加强筋140、142、144设置于上下方向焊接列152和其车辆后方的前罩板114的纵壁部120之间。通过加强筋140等,前围侧板124的刚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前围侧板124能够高效地将冲击能量从前围侧板124向前罩板114传递并吸收。
总结上述的结构。在前围侧前板130设置有上侧焊接列146和下侧焊接列150两个焊接列,前围侧前板130以高刚性与前围侧板124及前罩板114结合。因此,前围侧前板130能够在不发生变形的情况下,使从前纵梁104及挡泥板106传递来的冲击能量高效地流向车辆后方的前围侧板124等。
通过加强筋136等在形状上提高了前围侧板124的刚性。因此,能够将从前围侧前板130经由上侧焊接列146及下侧焊接列150传递来的冲击能量高效地向车辆后方传递。特别是,前围侧板124经由上下方向焊接列152向前门铰链加强件132高效地传递冲击能量。另外,前围侧板124通过加强筋140等提高了刚性,所以高效地向加强筋140等的后方的前罩板114传递冲击能量。
以往,在车辆发生前方碰撞等情况下,有可能以前围板102、前罩板114的车身宽度方向的端部为起点,发生向内侧弯折的变形。但是,就该车辆前部构造100而言,通过上述说明的各个加强筋及各个焊接列,能够表现出高刚性,能够在防止变形的同时使冲击流向车辆后方,从而能够保护车厢以确保乘客的安全。另外,在该车辆前部构造100中,由于不追加设置加强构件等,因而能够避免成本增加、重量增大,能够进一步防止生产性的下降。
图5是从各个方向表示图2的前围侧前板130的图。图5的(a)是图2的前围侧前板130的放大图。上述上侧焊接列146设置于前围侧前板130的上部148。此外,加强筋136也沿着前围侧前板130的上部148地设置。
图5的(b)是图5的(a)的B-B剖面图。在前围侧前板130传递有来自前侧下方的挡板前延伸部110(参照图1的(a))及其更下方的前纵梁104的冲击能量。在该种情况下,通过前围侧前板130的上部148接近上侧焊接列146及加强筋136,从而使得前围侧前板130能够将从前侧下方施加的冲击能量高效地向车辆后方传递。
再一次参照图1的(b)。前罩板114还连接于减振柱112的上侧。减振柱112的上侧为被做成圆形的悬架的安装部154,原本就设定为高刚性。在本实施方式中,前罩板114的底面部122从车辆后侧通过焊接连接于减振柱112的安装部154。在该车辆前部构造100中,通过连接前罩板114和减振柱112,谋求进一步提高刚性。
图6是图1的(b)的前罩板114的C-C剖面图。C-C剖面为车身宽度方向上的剖面。焊接于减振柱112的安装部154的前罩板114向车外侧延伸,且前罩板114焊接于前围侧板124。前罩板114为在车身宽度方向上为长条的构件,前罩板114用作沿车身宽度方向支撑车身宽度方向两侧的前围侧板124的支承构件(支承构件)。就该车辆前部构造100而言,在发生前方碰撞时等情况下,前罩板114作为支承构件发挥作用,能够防止前围侧板124向车内侧的变形。并且,能够将来自车辆前方的冲击能量经由减振柱112传递到前罩板114的底面部122并吸收。这样,能够更加完善地谋求车辆前部构造100对车厢的保护。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被该例子所限定,这是不言而喻的。若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明显能够在权利要求书中所记载范畴内,想到各种变形例或者修改例,当然,这些变形例或者修改例也被理解为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利用在具备前围板的车辆前部构造上,所述前围板在整个车身宽度方向上将车辆的车厢及其前方的区域分隔开。

Claims (6)

1.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其具有前围板,所述前围板沿着车身宽度方向延伸且将车辆分成车辆的车厢及车辆的车厢的前方的区域,所述车辆前部构造的特征在于,该车辆前部构造还包括:
前罩板,其沿着车身宽度方向延伸且连接于所述前围板的上侧;
前围侧板,其连接于所述前围板的在车身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及所述前罩板的在车身宽度方向上的端部;
前纵梁,其从所述前围板的在车身宽度方向上的端部的下侧向车辆前方延伸;
挡泥板,其连接于所述前纵梁的上侧和所述前围板的前侧;
前围侧前板,其连接于所述挡泥板的上侧和所述前围侧板的前侧;
上侧焊接列,其是沿车辆前后方向焊接所述前围侧前板和所述前围侧板时形成的;以及
下侧焊接列,其设置于所述上侧焊接列的下方,是沿车辆前后方向焊接所述前围侧前板、所述前围侧板及所述前罩板时形成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挡泥板包括减振柱,所述减振柱从下方连接有前轮用的悬架,
所述前罩板还连接于所述减振柱的上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围侧板在所述上侧焊接列和所述下侧焊接列之间具有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形成为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向车身宽度方向的内侧鼓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该车辆前部构造还包括:
前门铰链加强件,其连接于所述前围侧板的车身宽度方向上的外侧,所述车辆的前侧门安装于该前门铰链加强件;以及
上下方向焊接列,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加强筋的车辆后方,其是沿上下方向焊接所述前门铰链加强件和所述前围侧板时形成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围侧板在所述上下方向焊接列及该上下方向焊接列的车辆后方的所述前罩板之间还具有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形成为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延伸且向车身宽度方向的内侧鼓出。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焊接列设置于所述前围侧前板的上部。
CN201610082749.4A 2015-04-15 2016-02-05 车辆前部构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0434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82955A JP6418049B2 (ja) 2015-04-15 2015-04-15 車両前部構造
JP2015-082955 2015-04-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043450A true CN106043450A (zh) 2016-10-26
CN106043450B CN106043450B (zh) 2018-06-05

Family

ID=570435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082749.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6043450B (zh) 2015-04-15 2016-02-05 车辆前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418049B2 (zh)
CN (1) CN106043450B (zh)
DE (1) DE10201610672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92659A (zh) * 2020-04-02 2021-10-1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骨架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090868A (ja) 2020-12-08 2022-06-20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CN116588196B (zh) * 2023-05-11 2023-10-03 麦格纳卫蓝新能源汽车技术(镇江)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第一横梁总成结构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31958A (en) * 1989-03-20 1991-07-16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Front structure of a motor vehicle
CN101037118A (zh) * 2006-03-15 2007-09-19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结构
CN102464027A (zh) * 2010-11-04 2012-05-23 铃木株式会社 用于车体前部的加强结构
CN103043111A (zh) * 2011-10-11 2013-04-17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外围结构
CN104002868A (zh) * 2013-02-25 2014-08-27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前立柱结构
CN104245487A (zh) * 2012-04-05 2014-12-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EP2815953A1 (en) * 2012-02-13 2014-12-24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bottom structu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95368A (ja) * 1996-09-20 1998-04-14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及びその製作方法
JP2005153800A (ja) * 2003-11-27 2005-06-16 Fuji Heavy Ind Ltd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5702161B2 (ja) * 2011-01-21 2015-04-15 ダイハツ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5734030B2 (ja) * 2011-03-09 2015-06-10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JP6299486B2 (ja) * 2013-07-08 2018-03-28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体前部構造
KR101462915B1 (ko) * 2013-07-22 2014-11-19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카울 구조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31958A (en) * 1989-03-20 1991-07-16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Front structure of a motor vehicle
CN101037118A (zh) * 2006-03-15 2007-09-19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结构
CN102464027A (zh) * 2010-11-04 2012-05-23 铃木株式会社 用于车体前部的加强结构
CN103043111A (zh) * 2011-10-11 2013-04-17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外围结构
EP2815953A1 (en) * 2012-02-13 2014-12-24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body bottom structure
CN104245487A (zh) * 2012-04-05 2014-12-24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CN104002868A (zh) * 2013-02-25 2014-08-27 铃木株式会社 车辆前立柱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92659A (zh) * 2020-04-02 2021-10-12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骨架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6203647A (ja) 2016-12-08
DE102016106720A1 (de) 2016-10-20
CN106043450B (zh) 2018-06-05
JP6418049B2 (ja) 2018-11-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64765B2 (en) Vehicle-body front structure
US7407220B2 (en)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CN109501872B (zh) 车身构造
US10017209B2 (en) Vehicle-body front structure
JP7013995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US20120119542A1 (en) Car body with reinforcing structure
JP7028017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US20180362087A1 (en) Vehicular frame
JP4875559B2 (ja) 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JP7056303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7056302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JP2009018724A (ja) 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US9855974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9718422B2 (en) Front vehicle body reinforcing structure and assembling method thereof
JP6411932B2 (ja) 車体の後部構造
CN106043450A (zh) 车辆前部构造
JP6579131B2 (ja) 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CN107021138A (zh) 汽车的车身结构以及汽车的制造方法
CN111674468B (zh) 车辆前部构造
CN106852138A (zh) 车辆地板构造
KR102237068B1 (ko) 전방 충돌 대응 차체 보강구조
US9580029B2 (en) Bumper assemblies including a bumper cover reinforcement and vehicle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CN114590324A (zh) 车体前部结构
JP2022083565A (ja) 車体構造
JP4958215B2 (ja) 車両前部の車体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