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74468B - 车辆前部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辆前部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74468B
CN111674468B CN202010095767.2A CN202010095767A CN111674468B CN 111674468 B CN111674468 B CN 111674468B CN 202010095767 A CN202010095767 A CN 202010095767A CN 111674468 B CN111674468 B CN 11167446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llar
column
frontal collision
collision load
end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9576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74468A (zh
Inventor
田原大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6744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744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744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7446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前部构造,能在具有两根柱的前柱中,抑制正面碰撞时的前方的柱的意料外的变形。车辆前部构造(1)包括:前柱(5),具有第一柱(10)与第二柱(20),所述第一柱(10)以随着前往上方而朝向后方的方式倾斜,所述第二柱(20)设在第一柱(10)的下方且后方;以及上构件(4),从前柱(5)延伸设置向前方,在各个第一柱(10)及第二柱(20),前端部(10A、20A)对正面碰撞载荷的强度小于后部(10B、20B)对正面碰撞载荷的强度,所述后部(10B、20B)构成较所述前端部(10A、20A)为后侧。

Description

车辆前部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前部构造。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车辆的正面碰撞时,使大的载荷传递至两个前柱中的后方的前柱。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4-16236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正面碰撞载荷的一部分也会传递至前方的前柱,因此有时会因该载荷而导致前方的前柱发生意料外的变形。
本发明是有鉴于所述情况而创作,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前部构造,能在具有两根柱的前柱中,抑制正面碰撞时的前方的柱的意料外的变形。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发明的车辆前部构造包括:前柱,具有第一柱与第二柱,所述第一柱以随着前往上方而朝向后方的方式倾斜,所述第二柱设在所述第一柱的下方且后方;以及上构件,从所述前柱延伸设置向前方,在各个所述第一柱及所述第二柱,前端部对正面碰撞载荷的强度小于后部对正面碰撞载荷的强度,所述后部构成较所述前端部为后侧。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在具有两根柱的前柱中,抑制正面碰撞时的前方的柱的意料外的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的图,是从车外侧观察的侧面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的前柱的图,是从车内侧观察的侧面图。
图3是图2的III-III线剖面图。
符号的说明
1:车辆前部构造
4:上构件
5:前柱
10:第一柱
10A:前端部
10B:后部
20:第二柱
20A:前端部
20B:后部
20C:弯曲部
20a:补片(加强构件)
21:下边部
22:纵边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适当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对于同一构成元件标注同一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上下、前后、左右(车宽方向)等表示方向的术语是以车辆的乘员(驾驶员)为基准。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1包括保险杠(bumper beam)2、左右一对前侧车架(front side frame)3、左右一对上构件4及左右一对前柱5。图1中,图示了左右一对前侧车架3、上构件4及前柱5中的左侧者。
<保险杠>
保险杠2是在车辆的前端部沿车宽方向延伸设置的金属制或树脂制的结构构件(骨架构件)。
<前侧车架>
前侧车架3是从保险杠2的车宽方向端部附近延伸设置向后方的金属制或树脂制的结构构件。前侧车架3在正视(包含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平面)时呈闭合剖面形状。所述前侧车架3例如是通过将构成所述前侧车架3的车宽方向内部的内板(inner panel)与构成所述前侧车架3的车宽方向外部的外板(outer panel)利用熔接等予以接合而形成。
<上构件>
上构件4是从保险杠2的车宽方向端部(较前侧车架3为车宽方向外侧)延伸设置向后方且上方的金属制或树脂制的结构构件。上构件4的前端部经由连结构件6而连结于前侧车架3,上构件4的后端部在前后方向上交迭(overlap)地连结(例如通过熔接而接合)于前柱2的下边部21的前下端部。而且,上构件4的后端部也连结于设在下边部21下侧的前柱下件。
所述上构件4例如是通过将构成所述上构件4的车宽方向内部的内板与构成所述上构件4的车宽方向外部的外板利用熔接等予以接合而形成。
<前柱>
如图1及图2所示,前柱5是在车厢前侧的车宽方向端部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金属制的结构构件。前柱5包括第一柱10与第二柱20。
《第一柱》
第一柱10构成设置有构成车厢前表面的前窗7(参照图3)的矩形框中的、车宽方向端部的纵边。第一柱10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并且以随着前往上方而朝向后方的方式倾斜。第一柱10的前下端部连结于第二柱20的前端部(详细而言,为下边部21的前上端部),第一柱10的后上端部连结于第二柱20的上端部(详细而言,为纵边部22的上端部)。
如图3所示,第一柱10呈L字剖面形状。第一柱10是通过使上侧且车宽方向外侧的外板11与下侧且车宽方向内侧的内板12重合并利用熔接等予以接合而形成。
《第二柱》
第二柱20设于第一柱10的后方,与第一柱10一同构成设有车宽方向端部的侧窗7的三角形状的框。第二柱20包括:下边部21,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以及纵边部22,从下边部21的后端部延伸设置向上方。
第二柱20的下边部21在正视时呈闭合剖面形状,第二柱20的纵边部22在俯视时呈闭合剖面形状。第二柱20的纵边部22以随着前往上方而朝向后方的方式倾斜。纵边部22相对于上下方向的倾斜小于第一柱10相对于上下方向的倾斜。
所述第二柱20例如是通过将构成所述第二柱20的车宽方向内部的内板、构成所述第二柱20的车宽方向外部的外板、以及隔设在内板及外板之间的加强材利用熔接等予以接合而形成。另外,第二柱20的外板也可与第一柱10的外板一体地形成。
<柱饰板>
在构成于前窗7与侧窗8之间的角部,在车外侧设有外侧柱饰板9A,在车内侧设有内侧柱饰板9B。
<第一柱对正面碰撞载荷的强度>
第一柱10中,前端部10A对正面碰撞载荷的强度(刚性)小于后部10B对正面碰撞载荷的强度(刚性),所述后部10B构成较所述前端部10A为后侧。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柱10的内板12分割为前侧内板12A(相当于前端部10A)与后侧内板12B(相当于后部10B)而构成,所述前侧内板12A构成较上构件4的后端部(虚线L参照)为前侧,所述后侧内板构成较上构件4的后端部为后侧。前侧内板12A例如由软钢材所形成,后侧内板12B例如由超高抗拉强度钢材所形成。所述后侧内板12B提高第一柱10的后端部10B的屈服强度。
<第二柱对正面碰撞载荷的强度>
第二柱20中,前端部20A对正面碰撞载荷的强度(刚性)小于后部20B对正面碰撞载荷的强度(刚性),所述后部20B构成较所述前端部20A为后侧。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后部20B的下边部21与纵边部22的连结部位即弯曲部20C的内板及加强材,分别贴设有作为板状金属构件的补片(patch)20a。而且,对于后部20B中的与第一柱10的连结部位即后端部20D的内板及加强材,分别设有补片20a。而且,所述补片20a是在较上构件4的后端部为后侧,提高第二柱20的弯曲部20C及后端部20D的屈服强度的加强构件。而且,在第二柱20中,前端部20A的内板、加强材及外板中的至少一个也可由其他构件(例如软钢材制)所形成,所述其他构件对正面碰撞载荷的强度小于前端部20A以外的部位。
<前柱的因正面碰撞载荷引起的变形>
对于所述车辆前部构造1,当正面碰撞载荷经由保险杠2及上构件4而输入至前柱5时,强度小的第一柱10的前端部10B及第二柱20的前端部20B发生弯折变形或压垮,以确保碰撞行程(stroke)。由此,能够抑制第一柱10的较前端部10A为后方的部位、及第二柱20的较前端部20A为后方的部位处的意料外的变形(尤其是第一柱10的较前端部10A为后方的部位处的、朝前方凸出的弯折变形)。
而且,前柱5中,成为上构件4的后端部(包含上构件4与前柱5的接合部位)上方的部位(上构件4的后端部的上方且较上构件4的后端缘处于前侧的部位)相对较脆弱地构成,因此不会阻碍上构件4对正面碰撞载荷的吸收。即,在上构件4因正面碰撞载荷而发生弯折变形或压垮时,在前柱5中成为上构件4的后端部上方的部位(前端部10A、20A)追随于上构件4而发生弯折变形或压垮。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前部构造1包括:前柱5,具有第一柱10及第二柱20,所述第一柱10以随着前往上方而朝向后方的方式倾斜,所述第二柱20设在所述第一柱10的下方且后方;以及上构件4,从所述前柱5延伸设置向前方,在各个所述第一柱10及所述第二柱20,前端部10A、20A对正面碰撞载荷的强度小于后部10B、20B对正面碰撞载荷的强度,所述后部10B、20B构成较所述前端部10A、20A为后侧。
因此,车辆前部构造1利用第一柱10及第二柱20的前端部10A、20A来确保对正面碰撞载荷的行程,因此在第一柱10的较前端部10A为后方,能够较佳地抑制因正面碰撞载荷引起的意料外的变形。
而且,车辆前部构造1的所述第二柱20包括:下边部21,连结于所述上构件4,且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以及纵边部22,从所述下边部21的后端部延伸设置向上方,在所述第二柱20的后部20B,在所述下边部21及所述纵边部22之间构成的弯曲部20C对正面碰撞载荷的强度大于所述下边部21的前端部20A对正面碰撞载荷的强度。
因此,车辆前部构造1能够防止应力集中于第二柱20的弯曲部20C,且在弯曲部20C,能够较佳地抑制因正面碰撞载荷引起的意料外的变形。
而且,车辆前部构造1包括设于所述弯曲部20C的加强构件(补片20a)。
因此,车辆前部构造1能够通过简便的结构来提高弯曲部20C对正面碰撞载荷的强度。
而且,车辆前部构造1,在各个所述第一柱10及所述第二柱20,所述前端部10A、20A位于所述上构件4的上方。
因此,车辆前部构造1不会阻碍上构件4对正面碰撞载荷的吸收,能够有效地吸收正面碰撞载荷。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可在不脱离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形。例如,第一柱10的后部10B对正面碰撞载荷的强度也可小于第二柱20的后部20B对正面碰撞载荷的强度。而且,第一柱10并不限定于剖面L字形状,也可为呈闭合剖面形状的结构。

Claims (4)

1.一种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柱,具有第一柱与第二柱,所述第一柱以随着前往上方而朝向后方的方式倾斜,所述第二柱设在所述第一柱的下方且后方;以及
上构件,从所述前柱延伸设置向前方,
在各个所述第一柱及所述第二柱,前端部对正面碰撞载荷的强度小于后部对正面碰撞载荷的强度,所述后部构成较所述前端部为后侧,
所述第二柱包括:
下边部,连结于所述上构件,且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以及
纵边部,从所述下边部的后端部延伸设置向上方,
且所述第二柱的前端部对正面碰撞载荷的强度小于所述第二柱的纵边部对正面碰撞载荷的强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二柱的所述后部,在所述下边部及所述纵边部之间构成的弯曲部对正面碰撞载荷的强度大于所述下边部的前端部对正面碰撞载荷的强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强构件,设于所述弯曲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前部构造,其特征在于,
在各个所述第一柱及所述第二柱,所述前端部位于所述上构件的上方。
CN202010095767.2A 2019-03-11 2020-02-17 车辆前部构造 Active CN1116744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43715A JP2020147067A (ja) 2019-03-11 2019-03-11 車両前部構造
JP2019-043715 2019-03-1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74468A CN111674468A (zh) 2020-09-18
CN111674468B true CN111674468B (zh) 2022-10-04

Family

ID=724315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95767.2A Active CN111674468B (zh) 2019-03-11 2020-02-17 车辆前部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0147067A (zh)
CN (1) CN11167446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63652B2 (ja) 2020-04-14 2023-10-18 トヨタ車体株式会社 車両の前部構造
JP7451585B2 (ja) 2022-03-11 2024-03-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側部構造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03360A (ja) * 1998-09-29 2000-04-11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車体構造
JP2006151103A (ja) * 2004-11-26 2006-06-15 Fuji Heavy Ind Ltd 車両の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
JP2012187948A (ja) * 2011-03-09 2012-10-04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CN105189259A (zh) * 2013-04-09 2015-12-2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结构
CN107235080A (zh) * 2016-03-29 2017-10-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构造
CN108909845A (zh) * 2017-04-25 2018-11-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CN208559520U (zh) * 2018-07-16 2019-03-0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00862B2 (ja) * 2011-11-25 2014-01-29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側部構造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03360A (ja) * 1998-09-29 2000-04-11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車体構造
JP2006151103A (ja) * 2004-11-26 2006-06-15 Fuji Heavy Ind Ltd 車両の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
JP2012187948A (ja) * 2011-03-09 2012-10-04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車の車体前部構造
CN105189259A (zh) * 2013-04-09 2015-12-23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身结构
CN107235080A (zh) * 2016-03-29 2017-10-1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构造
CN108909845A (zh) * 2017-04-25 2018-11-3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前部构造
CN208559520U (zh) * 2018-07-16 2019-03-0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前部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147067A (ja) 2020-09-17
CN111674468A (zh) 2020-09-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64302B2 (en) Lower body construction
US8075047B2 (en) Automotive vehicle body structure
US9630656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07336748B (zh) 车辆的侧部车身结构
CN111954618B (zh) 汽车的车身结构
US8205925B2 (en) Vehicle body reinforcing structure
JP2009006902A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JP6479087B2 (ja) 車体前部構造
JP6965766B2 (ja) 車両用フロントピラー構造及び車両側部構造
CN109249882B (zh) 车身构造
JP2009006903A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108974133B (zh) 车身前部构造
CN109501872B (zh) 车身构造
EP2623399A1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11674468B (zh) 车辆前部构造
EP2412612A1 (en) Side sill structure for automobile
CN111017034B (zh) 一种车架结构
EP2371678A1 (en) Automotive vehicle body side structure
US10745058B2 (en) Upper arch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lateral section
JP6698393B2 (ja) 車体側部構造
CN108367789B (zh) 在纵梁与下边梁部分之间包括加强元件的车辆底部结构
CN110884567B (zh) 车辆的前部车身结构
CN211001565U (zh) 车辆的前车身
JP6476035B2 (ja) 車両のピラー構造
US10696252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